陌上桑教案范文(精选8篇)
陌上桑教案 第1篇
陌上桑
教学要点:(1)朗读背诵(2)赏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侧面描写)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抢答)(用投影或幻灯):
1、《陌上桑》是一首()A、乐府诗 B、词 C、叙事诗 D、民歌(B、C、D)
2、《乐府诗集》是由()代()编的。
A、唐 B、宋 C、郭茂倩 D、白居易(B、C)
3、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也叫做乐府。(管理音乐;乐府采集的诗歌)
师:〈〈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它是一首叙事诗。
检查预习(生字词、词语解释略)
二、朗读活动(欣赏乐府诗的音乐美、韵律美):
师:朗读要注意“三要”(一、要读出诗的韵脚,二、要读出诗的节奏(音乐美),三要读出诗的韵味(韵律美)。)
1、范读(或放录音),注意听清生字词读音、节奏的变化等。
2、给学生2--3分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个别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欣赏乐府诗的音乐美、韵律美。
三、口头表达活动: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那么,谁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要口语讲)
生上台,讲故事,大都是翻译,师点评重点词语和句子,及表达效果,并给个人记分。(既练表达,又掌握重点词句,为翻译作准备。)
四、赏析活动:(分析课文内容,把握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问题一:第一段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罗敷的美貌?
(第一段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从罗敷本身去实写,而是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展示了罗敷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不仅营造了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导引。)
问题二:第一段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环境是一种宣染、烘托,器物和服饰是陪衬、衬托,这些描绘都从侧面表现了罗敷的美,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结:文章第一段运用排比、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以至于“来归相怨怒”,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致,夸张运用合情合理,读来真实可信。
问题三: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罗敷怎样的品质?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种面对面的斗争更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君的荒淫无耻,罗敷的机智勇敢)
问题四:课文第三节中,罗敷为什么极力夸赞自己的“夫婿”呢?
(第三节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丰功和美貌,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表现了罗敷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却越听越扫兴,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问题五:纵观全诗叙写内容,可看出罗敷是怎样一个人?
(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
问题一、二由师引生回答;问题三第一问生回答,二问师解答;
问题四、五分组(四人小组)解答
小结:本文通过叙述罗敷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五、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讨论相结合,多向进行)
1、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这首诗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侧面描写运用得极为成功。同时,在修辞上,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效果更好]
2、讨论活动: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略)(学生只要合乎情理,言之成理即可,师加以引导)3,请模仿旁观者的动作、神态,并揣摩其中少年动作的意图。4,请评价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罗敷、使君 5,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机智的?6,探讨诗歌主题。7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罗敷的自述有破绽吗?
六、背诵活动(略)(竞赛小组竞赛活动完成或艺术朗读活动)
七、作业:
1、默写《陌上桑》。
2、展开想像,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八、一文一诗活动: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叙事诗。刻画了罗敷这一人物形象:美丽、勤劳、勇敢、机智、坚贞的劳动妇女。在汉乐府中,也有抒情诗,曹操的《龟虽寿》就是一首代表作。表现了曹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附(《龟虽寿》)
《龟虽寿 》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九、附板书:
陌上桑
1、罗敷美貌,众人倾慕。(侧面)美丽勤劳
2、使君凯觎,无耻要挟。(正面)机智勇敢
3、拒绝使君,盛夸丈夫。(正面)爱憎分明
竞赛抢答题:
1、《陌上桑》选自(),是由()代()编的。[《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2、“青丝为笼系”的“系”读音是(),“系鞋带”的“系”的读音是()。[x;j ]
3、“宁可共载不”的“不”的读音是(),通()[f u;否]
4、“秦氏有好女”的“好”意思是(),“敏而好学”的“好”的意思是()。[美好,美丽;喜欢、爱好]
5、“但坐观罗敷”的“坐”的意思是(),“坐中数千人”的“坐”的意思是()[因为;座位]
6、诗中表明诗歌主题的句子是()。[使君一何 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7、第一段中正面描写罗敷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8、第一段中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诗句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9、第一段中主要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夸张、排比] 答案:
一、2人才出众 管理 擅长 养蚕采桑 美丽的女子 多么 请问 徘徊不前 举止从容舒缓 因为,由于 愿意 戴
二、汉朝的乐府诗
国家
音乐
搜集、整理民间诗歌
略
三、1、侧面描写;夸张,排比 的手法。借助他人瓜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像。2、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不慕富贵,不畏权势。
4、略
四、1、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2.略
3.这八句诗是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侧面烘托。因为正面描写如何美丽还不够表情达意,就需要用侧面描写的客观效果证明,于是就有了写“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他们是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脱帽著巾肖头”“忘其犁”“忘其锄”的。这就更突出了罗敷的美。4.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5.例如,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乃至“来归相怨”,其动作神态,刻画得很细致,而且夸张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陌上桑教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罗敷与太守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写法,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设计理念:
1、在教学时,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如下:
内容:(一)写罗敷美貌 (二)使君垂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礼要求 (三)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人物形象:罗敷 美丽、勤劳、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操守
太守:荒淫无耻
六、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写法,或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让全班来解决。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正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此问题探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罗敷的美用语言文字给她画像。
(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比较领会正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但是比较后认为在本文中对美的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好,因为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段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二)修辞手法:如第一段的排比和夸张,第四段的夸张。
七、拓展和延伸
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 :背诵课文。
封志莉
《陌上桑》:清新的“民歌” 第3篇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罗敷出去采桑, 接着写她的美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开头两句:“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这句明显带有《国风》中起兴的痕迹, 由客观事物秦氏楼引出秦氏之女罗敷, 以引起对罗敷的歌唱, 这种《国风》的遗迹, 也正显示出它为民歌的不虚。但我们也看到这较《国风》中的兴句稍有所不同, 即引起的事物秦氏楼, 并不是和秦罗敷毫无关系, 起码也指出了罗敷的家庭地位, 同时为后面秦罗敷夸显自己的丈夫的出色和地位作了必要的伏笔。接着作者便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罗敷的美丽容颜, 先是正面的直说, 从采桑工具到头上、耳坠至衣着服饰, 可谓流光溢彩, 魅力四射, 下来便是从侧面来写罗敷的美貌。这种写众人好之的表现、情态, 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罗敷的美丽, 既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们惊羡不已, 也使路过的使君立马踟蹰。但这种无羁的夸张和反叛正统的调皮给人的不是荒经滥调, 而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这种世俗化的夸张, 这种与封建人伦思想的背道, 也足以证明此之民歌之“民”字的突出。它的文字表现是一串的修辞, 此更是《国风》中铺陈的影子, 但这种铺陈并不滥于华词, 而是很通俗的事件、现象、情致的组合。另外, 还有值得注意的对罗敷的美丽的描写始终没有来到她的脸上、手上, 没有《卫风硕人》中, 描写庄姜之美的一连串的比喻, “手如柔荑, 颊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也没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的动态描写。同为民歌, 同为写美人之靓, 《陌上桑》在这一点上则更为高超, 作者并不涉及具体美丽之所在, 而是大量地以侧面去展示, 以他人之口、之行、之态来言罗敷之丽。这就给人一种无边的遐想空间, 隐含之意为任何华词艳语, 好喻奇夸在这罗敷身上都不为过, 也都显得无力而苍白。试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是一种任何人都会陶醉其中的美。因此, 人想象的主动, 此诗完全给你调动起来了, 这是多么虚心而又聪明的做法。
第二部分则是写过路官人调戏罗敷, 她以严词拒绝, 一副贞烈之女形象便显露无余。绝世佳人立于路边, 未免不被人调戏, 而调戏她的人是有势之人, 可贵的是罗敷的烈性, 敢当众骂太守愚蠢, 而且有理有据, 不容反驳,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而且还是“前致辞”, 毫无那种闺阁女子的羞娇, 也只有泼辣的乡野村妇有此言行。
乱弹陌上桑 第4篇
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我国位于北半球,春分经夏季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升东北,落西北;秋分经冬季至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升东南,落西南。这样看来春分之前太阳出自东南应该没问题,但这日出时分主人公秦罗敷要去干什么呢?“采桑城南隅”,那么春分之前是采桑的季节吗?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三月篇有“摄桑、委杨、妾、子始蚕”,记载了夏末殷初长江淮河一代养蚕的情况,夏历三月,修剪桑树杂乱远扬的枝条,妇女开始养蚕。《诗经.豳风.七月》中也有“蚕月条桑(三月修剪桑枝),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分是什么时候呢?大约在夏历二月中旬,此时天气还较为寒冷,桑树尚未发芽,怎么能采桑?可能有人认为长江以南天气温暧,也许可以采桑了,这就有必要搞清秦罗敷是哪里人,崔豹《古今注》有:罗敷出采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据考罗敷是河北省邯郸县姜窖村人,也有人认为是陕西华阴敷水人,总之罗敷是北方人无疑。
那么如何理解“日出东南隅”呢?
猜想一:“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译为“太阳从东南角升起,照耀着我秦氏的小楼。”是误解,应当译为“太阳出升后,转到东南角,刚好照到了我秦氏的小楼。”这里很可能是省略了谓语动词“转到”,这种作法在古诗中并不少见。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一句并非“争”缠头而是争“送”缠头。杜甫《送远》中“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是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的省略。这样来解释“日出东南隅”似乎更加合理些。
猜想二:“东南”是古人的方位惯用词,并非实指。最早在《列子·汤问篇》有“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在之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西北、东南也成了文人的惯用方位词。《乐府诗集》中所录于濆诗有“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焦仲卿妻》中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梁简文帝诗《中妇织流黄》中有“浮云西北起,孔雀东南飞”;齐谢朓诗中有“西北骛环裘,东南尽龟象”等等。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身上也存在着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笔者想先从她的姓名说起。秦罗敷到底姓秦还是姓罗,流行的说法是姓秦,笔者有点不同的看法。
要解释这一问题,笔者想先解决另一个问题,秦罗敷是少妇还是少女,“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据此有人认为她应该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并认为后面的“夸夫”当作海市蜃楼观,而笔者认为罗敷应为少妇。
从妆扮上看她“头上倭堕髻”,亦名“堕马髻”,《后汉书·梁冀传》:“寿(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这种发式就是将头发拢结在头侧,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之一侧。这种椎髻是已婚少妇的发式。自汉孙寿发明以来历朝历代流传甚广。从年龄上看罗敷已过法定适婚年龄,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过15岁不嫁是要负担5倍罚款的。实际上汉代早婚现象相当普遍,有的不到10岁就结了婚。而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样看罗敷应当是已婚少妇。
既然已婚她就不可能住在娘家,可她却住在“秦氏楼”,如此看秦氏当为婆家姓,秦罗敷很可能在娘家叫罗敷,出嫁后冠了夫姓。
关于妻冠夫姓,是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南朝末期蔚为成风。而普遍观点认为《陌上桑》的成诗时间约在建安前后,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从时间上看具备妻寇夫姓的条件。从内容上看诗歌明显肯定了罗敷对爱情的忠贞,也从侧面颂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秦罗敷并不姓秦,很可能姓罗冠了夫姓。另外我们注意到《陌上桑》脱化于左延年的作品《秦女休行》,《秦女休行》从题目上就很明确女休为“秦女休”。但《陌上桑》原题《艳歌罗敷行》,而不是“秦罗敷行”。《陌上桑》的故事源自崔豹《古今注》中“赵王置酒夺王仁妻”和《西京杂记》中“秋胡戏妻”的故事。石君宝在作品元杂剧《秋胡戏妻》中就将秋胡妻更名为罗梅英,大概他也是同意笔者这种观点的吧。
顺便提一下如果笔者的推断正确那么“秦氏有好女”就不能解释为“秦家有个好女儿(或秦家有个美丽的少女)。”而应当理解为“秦家有个好(或美丽的)女子。”
《陌上桑》中“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从这两句看夫妻二人年龄如此悬殊,不能不让读者怀疑罗敷的身份和言行。
就此笔者提出两种猜测,其一:罗敷后面的“夸夫”言辞,是吹大话,大概二人的年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是罗敷为拒绝使君而杜撰的。如果是这样足见罗敷的智慧和机敏。萧涤非先生也认为“末段罗敷答词当作海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听得扫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显而易见。
世传王介甫咏菊,有“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苏子瞻续云:“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因得罪介甫,谪子瞻黄州。菊惟黄落瓣。子瞻见之,始愧服。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笔者不知道自己的满篇考证,是不是也像苏轼一样无知,但搏一笑,自娱以娱人吧。
陌上桑教案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诗,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女子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这首古老的民歌环境美、人性美、情感美,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背诵。同时,领略乐府诗质朴、生动、唯美的风格。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梗概。本文人物刻画很形 象,学生应该重点学习一些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审美、健康交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2、学习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反复品读,培养学生品味古诗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诗的诵读和内容探究,培养学生语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说话训练和对诗歌人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通过诗歌语言的朗读、领会,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美好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背诵能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学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辩论导入:
课前小辩论:分男女两组,并请评审团点评并公布本课最佳辩手。女同学(正方):外表美和心灵美同样重要!男同学(反方):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设计意图】辩论活动一方面为学生进入文本蓄势,并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另 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取向。从正方的辩论中,学生懂得了美要内外兼顾;从反 方的辩论中,学生明白了美丽还应该从“心”开始。
(二)自主学习
第一环节-----走进文本,书声琅琅
1.分男女两组竞读,学生互评:看谁读得节奏到位、读得感情充沛。读后学生进行读 法交流:五个字的诗句,一般说来,前两个字应稍慢,略带拖腔,后三个字应该稍快。
2.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3.在美读中掌握基础知识。
(1)学生写下对乐府诗的初步了解:《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是我 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 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读了本文,又了解了乐府诗叙事性强,内容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的特点。
(2)我认识了这些字和词: 敷、倭、髻、缃、绮、隅、驹。上襦:上身穿短袄。捋髭须:抚摩着胡须。著帩 头:戴着包头发的纱巾。谢罗敷:请问罗 敷。共载,一同坐车。居上头:在前列。专城居:独占一城做官。
(3)我读懂了本文的层次、内容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4.美美范读:让学生毛遂自荐进行范读。
【设计意图】掌握朗读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品质、评述 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汲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文本 对话文本----美美地赏
1.本乐府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请学生谈一谈从文中读出了哪些 美?想象出了哪些美? 学生一:我读出了色彩美:黄、紫、青、绿等; 学生二:我读出了色彩搭配之美:黄衬上紫色则一种高雅、艳丽之美; 学生三:我读出了智慧美:夸夫这段言辞,罗敷内鄙外嘲的淡定,闪耀着机锋的光芒,体现着智斗的光辉; 学生四:我读出了劳动人民的人性之美:行者、耕者、少年,面对罗敷的美貌都只是静 静地欣赏,毫无轻薄之语。
2.欣赏延伸:在学生挖掘文本深广的基础上,学生再谈欣赏罗敷的哪一方面,并说出 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正确审美。
(三)合作交流
质疑空间:有人认为罗敷的丈夫确有其人,有人认为罗敷丈夫是虚构的人,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来,小组合作讨论,小组长代表本组阐述观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
精讲一: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罗敷的美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想象,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罗敷形象,为什么会 有这么奇特的效果?引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正面描写:从人或物的本身着笔进行描写的称为直接描写,直接描写着眼点是事物本身 的情、状、声、态、色、香等。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的描写方法,又称为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学生活动:找出诗中的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点评哪种描写方法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巧妙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必需的描写方法—侧面烘托,比如行者、少 年、耕者都被罗敷的美貌惊呆了等,还有直接描写,比如穿着,发型,服饰等,通过比较学 生充分掌握并了解了侧面描写的妙处。
精讲
二、重难点翻译点拨。老师先给同学们示范翻译一段,再让学生尝试,方式是同桌两人,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翻译,老师发现译错之处,给予及时纠正、指导。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把翻译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起纠正和引领的作 用。训练学生自主翻译的能力。(五)检测反馈(10分)
1.解释加下字词:(2 分)
A.但坐()B.踟蹰()C.夫婿殊()D.宁可()共载不 2.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2 分)
3.以课文第一段为例说明侧面描写的作用。(2 分)
4.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法(2 分)A.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C.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5.默写出对罗敷美貌的侧面描写(2 分)【设计意图】5 个小题涉及到了本诗的多个角度,目的就是提升间学生的学习品质,提 高课堂学习效率。
(六)迁移拓展
1.思维拓展:恩格斯曾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让学生能推测这个故事的结局。
2.如果时空可以穿越,让学生写出最想跟罗敷进行哪方面的交流? 设计一段对话:
3.有人认为爱美之心人皆之,使君的行为可谅解,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3个拓展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作业设计
猜猜她(他)是谁?运用夸张、排比等修辞,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 画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创新作业形式,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得化为知识所用。
《陌上桑》教案 第二课时 第6篇
二、整体感知
提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罗敷到小路边采桑叶,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向她提出无耻请求,被罗敷严辞拒绝并斥责。
三、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罗敷美貌
2.第一段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明确: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烘托了罗敷之美--勤劳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的美。
小结: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四、研读第二段
1.概括段意:
明确: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被罗敷严辞拒绝。
2.罗敷的美不仅陶醉了路人,也引来了使君的注目,你认为太守的举止与路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路人的行为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稍作解释),而太守则不顾廉耻。
3.诗篇第二段勾画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形象:高官厚位、有权有势、荒淫丑恶
教师引导分析:“使君”,点明他的高官地位,“五马”,表现他的煊赫声势,“遣吏往”,显示他的权势气派。陌路相逢,就踟蹰不进,先遣吏问,后又自请“共载”,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4.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
明确:
作用:反衬罗敷的美
教师引导分析: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以太守的丑恶反衬了罗敷的美。
5.面对使君的不可一世,罗敷是如何表现的?明确: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
6.表现了罗敷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明确: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
五、研读第三段
1.概括段意:
明确: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2.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讨论并归纳:
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干余骑,夫婿居上头。”
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夸耀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表现了罗敷怎样的形象?
明确:机智勇敢
总结:
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
“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及家境富裕;
“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
“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侧面体现。
六、归纳罗敷形象
明确:美丽勤劳、不慕权势、机智勇敢
七、归纳主旨
提问:作者通过这样的罗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勇敢和机智。
八、拓展
提问:学习《陌上桑》以后,说说你评价美的标准是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罗敷不同凡响的美。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于美的追求:即外在美与人格美的和谐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罗敷
美丽勤劳、不慕权势、机智勇敢
正面+侧面
外在美+人格美
封志莉
鲁教版九上《陌上桑》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乐府和乐府诗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的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4、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可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音,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难点:
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2)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学具准备:多媒体
五、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
1、反复朗读,从朗读欣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学生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生掌握一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意识
这首诗刻画了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隅(yu2)敷(fu1)笼系(ji4)倭(wo1)堕(duo4)
髻(ji4)缃(xiang3)绮(qi3)襦(ru2)捋须(lv3)
髭(zi1)著媜头(zhuo2 qiao4)踟蹰(chi2 chu2)妹(shu1)宁可(ning4)千余骑(ji4)骊(li2)鬑鬑(lian2)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 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 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 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 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 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 优美。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 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 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 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 劣行为。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2.请学生翻译全文。3.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5.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 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
先写使君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 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 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 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
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6.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 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 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7.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 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的策略。
8.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9.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 子。
10.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
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
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七、总结
《陌上桑》这首诗它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农家采桑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八、课文延伸
回忆原来学习的汉乐府诗,找出其共性,总结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l.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2、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陌上桑 汉乐府
居住环境美位高 使用器物美富贵 众人反应美功名
《陌上桑》主题新考 第8篇
《陌》的产生年代一向存有多家之言,有人认为是魏晋南北时期,亦有人认为是建安时代,我更倾向于游国恩先生从母题的演进、作者的考辨和专有名词的出现等方面做出研究所得结论《陌》产生于前汉武昭之际。汉乐府多采自民歌,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现实性、真实性,而且,往往流传于世的作品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诉求的。据《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卷六《顺冲质帝纪》、卷七《桓帝纪》载,东汉安帝、顺帝、桓帝曾先后多次颁诏赏赐“贞妇”,安帝在元初六年不仅昭赐“贞妇有节义十斛”,而且“甄表门闾,旌显厥行”,把妇女的个人之贞洁美德扩大为整个家族和乡里的荣耀。若当时处于礼乐崩坏的时代,怕是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会流传至今。
文章的前半部分对罗敷的美貌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先是“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在风柔日暖的天气里,美丽的女主人公袅袅登场,名为罗敷,勤劳手巧的她善于采桑。桑女这一身份在古代一向是具有妇德之美的代表,刘向的《列女传》中鲁秋洁妇、陈辩女和齐宿瘤女三个经典传世的采桑女形象便为其证也。三者虽然分别为美艳动人、相貌平平与外貌丑陋,但皆具有贞静不移、勤劳勇敢的操守。“青丝为笼係,桂枝为笼钩”,用青色丝绳编竹篮的绳子,桂枝挂在竹篮上当吊钩。熟练地把采桑的劳动工具准备完毕,罗敷盈盈冉冉地出门了,只见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倭堕髻即堕马髻,见于《后汉书梁统传》。《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如自梁冀家所为,京市翕然皆仿效。”《古今注》:“堕马髻,今(指晋)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放之余形也。”按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是唐时犹有为之者。”时髦的发髻,光彩夺目的耳坠外加一身清新淡雅的服装,也并无刻意显耀,只是生得一精致的面孔,眉如翠羽扫、肤如白雪光,实属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几句是对罗敷外貌的直接描写。作者并没有采取直接描写的手法继续展开对罗敷外貌的具体描写,转而采用侧面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锄者但坐观”的失态举动侧面写出了罗敷的外貌之美。这些描写也是在为罗敷下文的道德之美做铺垫,二者交相呼应,才可熠熠生辉。
一向被学者传统观念认为是“荒淫无耻”的使君自南而来,见到罗敷之后也同样被惊艳到了,因此“五马立踟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然“行者、少年、耕者”等平民百姓可以失态地驻足欣赏,耽误了正事,为什么不允许使君踟蹰呢?随着两汉封建化的加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如果太守真的要无耻地霸占民女,他是完全没有必要问她是谁家姝丽。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男尊女卑为其核心,通过灌输“三从四德”等封建保守思想达到对女性奴化教育的目的。如班固曾言:“为什么要嫁人?为了生产子嗣,延续血脉。”导致女性长期沦为男性的附庸,毫无尊严可言。有权有势的阶级可以随意霸占颇有姿色的民女。《后汉书乐成靖党传》记载:“有故掖亭技人哀置,嫁为男子章初妻,党招哀置入宫与通,初欲上书告之,党恐惧,乃密络哀置姊焦使杀初又取故中山简王傅婢李羽生为小妾。”从不费吹灰之力地夺人之妻到杀人灭口再另娶小妾,此类无耻之徒可以做得顺理成章。再如《后汉书单超传》记载:徐璜之兄子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先是求汝南太守下邳李嵩女未达到目的,后便率领吏卒到李嵩家强抢其女,“戏射杀之,埋著寺内”。这一系列事件所谓真正的强取豪夺。因此,若是真要调戏罗敷,使君何苦费口舌让小吏去询问而不是强取呢?随后使君又问:“罗敷年几何?”这体现了他是真心想要与罗敷交往,古代男子相配,大多以男稍长于女为常,因此使君想了解双方年龄是否合适。若是荒淫无耻,则使君断不会问其年龄。有些学者认为是在通过询问年龄而判断罗敷婚否,我认为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增加人口,中国封建社会在婚姻立法上都实行早婚,惠帝六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而不嫁,五算。”因此,这一问话被猜想为他是在判断罗敷的婚姻情况也未尝不可。“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对于这一句话,传统观点常常抓住这一句话作为对使君形象丑恶、无耻仗势欺人的解读。然而在我看来,这句话完全是商量、询问的语气,丝毫没有强取之意,反见儒雅、真诚之态。其实,抛开“阶级斗争”的观念,这篇文章与才子佳人的故事很是雷同,只不过结果是流水有意,落花无情。不过,罗敷感到被冒犯了,于是上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且不说罗敷置的是什么辞,若使君真是恶劣,哪还有罗敷置辞的机会,怕是早被一个拦腰置于马背抓走了。说“使君一何愚”,使君的确愚了,他是真的不知道罗敷是否已婚,虽然他自己已有家室,但那并不是一个一夫一妻的时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是秦以后各代封建统治者在婚姻形式上对奴隶主贵族的继承, 这种继承贯穿于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而且在秦汉至唐代时期表现得十分突出, 并且为法律所确认。不仅皇族男子和达官显贵妻妾满室, 中小官吏与平民中的富户人家也往往有妻有妾。因此, 即使使君已有正妻, 他追求罗敷的行为也是合乎当时礼法的。若非要说使君愚, 也就是愚在他的思想不够进步, 没有超越时代的局限性, 做到一夫一妻,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陌》的第二段是罗敷盛赞自己的夫君威风凛凛、一表人才、英姿飒爽、为人正直。从十五府小吏直到四十专城居, 步步高升。又通过“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借他人之口表现丈夫的优秀出众。使君若是奸诈, 怎么可能轻信罗敷的一面之词, 后文没有续写使君的反应, 应是使君并无纠缠, 且据《昭明文选》记载:“剖斧专城, 纡青拖墨之司, 奔走失其守者, 相望于境。”张铣注:“专, 擅也。擅一城也, 谓守宰之蜀。”也就是说, 罗敷的丈夫是太守、刺史一类的官, 地位并不在使君之上。使君无须畏惧, 更不可能落荒而逃。使君没有继续追问, 不过是不想再让罗敷为难, 这显示出他宅心仁厚。我认为, 《陌》一文中使君形象的作用仅仅是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坚贞与智慧, 而并不是以面目可憎的恶霸官僚身份出现。
《陌》常被认为与辛延年的《羽林郎》是同一情节构架, 都谱写了贞洁聪慧的美妇人反抗强暴的赞歌, 也就是使君被并为恶奴冯子都一类的人。我认为, 冯子都的猥琐无耻形象恰恰可以反衬出使君的有礼有节。《羽林郎》的原文如下:“昔有霍家奴, 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 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 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 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 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 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 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 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 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 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 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 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 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 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 私爱徒区区。”从文中可以看出, 冯子都见色起意, 走进酒店之后便醉翁之意不在酒地要胡姬上美酒, 后按捺不住荒淫的本性, 借赠胡姬青铜镜, 替她结红罗裾趁机轻薄调笑。“结”的本义为系, 俞平伯先生把“结裾”解作“拉拉扯扯的动作”。这句话尤其写出了豪奴对胡姬的垂涎和调戏, 以及他卑鄙可耻的特征。再将《陌》中使君与“金吾子”的行为进行对比, 使君的问话举动实在称不上是调戏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