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精选9篇)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第1篇
一、对不协和和弦的应用
在维也纳古典时期不协和和弦的使用是比较规范的, 一般都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 在海顿的作品中常常如此进行, 莫扎特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人不协和和弦的应用, 在钢琴奏鸣曲作品 (以下简称作品) 中, 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 不协和和弦较长时间地连续进行, 有些不作解决。
(一) 降二级音的运用及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应用。
降二级音的出现是调式融合的产物, 把弗里吉亚调式的特征音小二度引入到和声大调中去, 就形成了降二级音。它的出现, 必然会改变调式音阶中各音的关系, 从而影响在调式音阶各音级上建立的和弦的关系;随着不协和和弦的增多, 而使音乐的紧张度加大。莫扎特常把降二级音应用到导七属七和弦中去, 使导音与调式二级之间形成减三度, 和弦的不协和程度加大, 丰富了功能进行中的和声。
那不勒斯和弦最早出现在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作曲家斯卡拉蒂、斯特拉代拉等人的作品中, 他们首先把这个和弦作为小调 (弗里吉亚) 的和音, 经常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莫扎特开始应用那不勒斯六和弦, 并逐渐扩大到大调中使用, 为19世纪后期降二级小三和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使和声色彩富于变化。
(二) 下属七和弦的应用。
为了丰富和声使音乐作品更富紧张度, 同时也使音乐作品更加流畅, 莫扎特作品中大量使用二级七和弦。二级七和弦与属七和弦的连续进行常常被莫扎特应用, 有时莫扎特还把二级七和弦用在终止四六和弦的前面, 使音乐富有新意。
(三) 属变和弦的应用。
在不改变和弦的功能和不越出调性范围的条件下, 把调式中的全音进行改为半音进行, 使其倾向性尖锐化, 这样的和弦叫做变和弦。变和弦是由自然音的和弦中出现半音经过音构成的。几乎所有的属变和弦都是由音阶的二级音的变化所形成的。大调中, 二级音可以升高, 也可以降低, 从而使倾向于大调主三和弦的三音和根音的倾向性更为尖锐。在莫扎特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属变和弦的应用使属功能组音响效果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力度, 更加衬托在属功能后主功能的完满稳定感。这些属变和弦, 有些及时解决, 有些延迟解决或不解决, 以增加音乐的不稳定感。
二、转调手法
(一) 同主音转调。
同主音转调一般都是在主音相同的大调与小调之间的转调, 反映出明暗变化的调式色彩。通过同主音转调, 使得音乐前后的色彩发生变化, 丰富了大小调体系。这种手法在海顿的作品中也有所应用, 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应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得到了充分体验。莫扎特作品常用以下方法引入同主音转调。1.充分利用大调结构与小调结构的句读处的对置。对置的两个结构的主题一般是相似的, 至少在开头部分是相似的。2.让小调结构结束在大调主和弦上。
当然莫扎特也遵循古典乐派的传统, 在同主音调式交替后, 常常是四、五度关系的近关系转调。
(二) 平行大小调交替。
在调式思维的发展过程中, 大调与小调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地存在的。相反, 人们早就观察到由于大调与小调之间的互相影响, 各自所特有的和声向对方的渗透,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调与小调更为丰富并使大调和小调都发生改变和复杂化等现象。所有这些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的复杂的多样化, 就构成了交替大小调体系。
为了避免音乐的单调, 莫扎特经常采用平行大小调的交替为旋律配置和声, 这样使得音乐更具色彩, 形象更加鲜明。如第七首、十一首奏鸣曲展开部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法进行的。
(三) 等音、共同和弦转调。
有着不同的意义, 属于不同的调, 记谱不同而音响相同的各种成分称为等音。如果将两个调的共同和弦中的一个或几个音作了等音变换, 使和弦的音程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转调就叫做等音转调。这种等音变换一般都伴有上行的半音倾向性变为下行倾向性, 或下行的倾向性变为上行倾向性的变化, 或形成新的倾向性。所有这些都会形成向新调的有趣、新鲜、简练, 但又是合乎规则的过渡。
等音转调手法在莫扎特作品中常见到, 因为这种特殊形式的转调是为了便于和后面的调的连结,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过多的调号的出现。等音转调也改变了音的解决问题, 具有意外转调的效果。
共同和弦转调手法在莫扎特作品中也有出现, 这样的转调手法使得原调和新调的转调更为自然。比如第六首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展开部。
(四) 转调模进。
转调模进是指模进的主题发展过程中包含有几个不同调性者, 这样的模进叫做转调模进。转调模进是一种不稳定的动力性发展手法, 莫扎特将转调模进常常运用在作品的展开部, 使得展开部的音乐更富变化, 和呈示部、再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更加丰富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和弦外音与持续音的应用
莫扎特常常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使用和弦外音来增强音乐的流动性, 主持续音可以使主和弦扩张和复杂化, 属持续音则是属和弦的扩展和复杂化。这些和声手法的应用丰富了和声的色彩, 加大了和弦的功能, 使和声进一步复杂化。
(一) 经过音、延留音、辅助音等和弦外音的应用。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 音的纵向结合, 凡不能按三度叠置关系纳入正常和弦结构的音, 都叫做和弦外音。这些音虽然不能包含在三度和弦的结构之中, 但却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们是多声旋律构成的必要因素, 不仅美化了旋律, 而且丰富了和声。莫扎特对和弦外音的应用得心应手, 外音的使用使旋律流畅、轻盈, 不愧为一代旋律大师的称号。
(二) 持续音的应用。
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进行的同时, 在低音部延续或重复的音叫做持续音。持续音的功能是使低音部独立为一个单声部。主持续音的作用是促进主功能的稳定性, 莫扎特经常在作品中运用主持续音在乐曲的结尾, 以增强乐曲的稳定性。属持续音主要用在希望加强和突出属功能的不稳定性的结束终止和半终止中。所以莫扎特经常运用属持续音在作品结束前出现, 作为乐曲基本部分最后的结束终止的扩展, 或者用在尾声之内, 使尾声具有结束终止的性质。
结语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是钢琴演奏的经典范例, 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和声教本, 其中的和声语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和声手法博大精深, 继承和巩固了功能性和声的语言, 在各个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和声应用简洁但富有新意, 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本文的拙见仅指出莫扎特一般性的和声特征, 简单罗列了其和声手法, 希望能有更多学者进一步揭示莫扎特创作的规律, 来丰富我们的和声研究, 发现更多的和声特征。
摘要:古典时期作曲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 论述了莫扎特对先辈和声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力图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和声技法的分析和研究, 了解其音乐发展的脉络, 进而揭示其创作风格和规律。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鸣奏曲,和声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刘烈武.基础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3]杨通八.初级和声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J].音乐探索, 2004.
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第2篇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主要不是为音乐会而是为家庭或个人奏乐所用。主题大都富于歌唱性,深切寄托着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内向性质。
莫扎特早期的器乐创作风格受约·塞·巴赫的影响较深,在技巧的运用上也比海顿等前辈的作品更近代化、更富于效果、更趋于成熟,莫扎特力求掌握听众的心理,始终注意对听众的影响力。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多半是生活风俗性的。快板乐章极其明亮、灵巧、典雅,表现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必须看到他这些成就的获得是与他在当时反封建的斗争中意志愈来愈坚定、思想日渐成熟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分不开的,莫扎特的内心世界始终与其时代的风云密切相交。
从音乐史上看,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该时代的思想动态、文化倾向、社会风尚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显露出历史的个性。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正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环节,风格必然渗透着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构成钢琴演奏的实质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可能较为直率地表现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但仍然是有所控制的,音乐的韵味深蕴于风格之中。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的,是真的,是直率真挚的,是洒脱自如的;他的音乐很容易显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而音乐又保持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倾注于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那样的恬静、优美、甘甜,这是一种风格,一种“纯音乐”的变革。这种风格逐渐替代块状性静态的巴罗克风格,成为可感的、新的维也纳古典风格。
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与风气的混合产品,是同时代人的一致理解和评价的产物,是演奏家所呈现音乐美的惟一正确反映。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创造了区别于巴罗克风格的音乐,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解,在大众化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丁社会的形势。他的风格是前后一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是一种风格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在自然状态中构成了他的音乐。他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音乐出神人化,乐思敏捷,人文主义的音乐内容取代了宗教性的内容。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对“人”的尊严主题有很深的内心体验,善于表现深刻的人性。
2.作品极富旋律性,形式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很平易近人,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比较深广,富于诗意。
3.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在主调音乐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复调展开模仿性因素。
4.由“Ⅰ一Ⅳ一Ⅴ—Ⅰ”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的骨架,大胆采用了调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现力和美感,丰富了调式并发挥了多种表现力。
5.奏鸣曲式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塔等曲式。变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为古典的装饰变奏形式引申。主题的构成在技术上富于动机的展开,容易在发展部自由的发挥。
莫扎特《第十钢琴奏鸣曲》管窥 第3篇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结构,内涵
一、莫扎特生平简介
莫扎特 (1756年---1791年) , 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 ,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三岁便展现出他音乐才能, 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 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 五岁时请求父亲教授大键琴, 随后亦猎及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 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声雷响彻云霄, 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六岁时, 就已谱出三首小步舞曲 (KV.2、4、5) 和一曲快板 (KV.3) 。35岁便英年早逝的他, 为我们留下的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等几乎所有领域的音乐体裁。莫扎特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 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 有“音乐神童”的美誉。
二、《第十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778年, 莫扎特跟随母亲一起抵达法国巴黎, 由于经济方面的拮据和窘迫, 母女二人不得不寄居在一个破旧的旅社里。曾经的音乐神童仿佛顷刻间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他曾一度悲观地认为, 他之前所结识的上层名流对艺术只是抱着一种猎奇和娱乐的态度。当年给予他的所有的掌声只不过是一缕过眼云烟, 他的音乐只是作为暂时满足他们消遣的工具而已。好在当时他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介绍给他几份做家庭音乐教师的兼职, 才勉强能维持生活。在如此低落的情绪下, 莫扎特不甘心落寞和受到冷落的境况, 其内心深处迫切渴望自己能尽快改变难以忍受的糟糕状态。于是他选择了静下来埋头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以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 他的乐思泉涌一般, 惊人般的连续创作出了四部钢琴奏鸣曲, (K.310、330、331、332) , 这首《第十钢琴奏鸣曲》 (K.330) 就是其佳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 我们可以领悟出莫扎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的转变。天真浪漫和庄重并存, 由原先的无忧无虑转向对生活哲理的探求, 稚气的音乐转向饱受痛苦的诉求以及深层体验和思考。
三、质朴的外部结构
该曲为三个乐章的结构。他灵活的运用了平衡曲式的手法布局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是以一个自然音阶的方式表现典雅活泼、错落有致, 纤细而又紧凑的心理变化。旋律音调犹如歌唱, 又宛若人声在耳边喃喃细语。副部主题则由很多小的动机组合而成。其旋律诙谐、优美。具有典型性莫扎特音乐风格特征。在展开部并未以主部主题材料为延续, 而是采用一段别样的转调片段结构插入其中, 给人一种意外的新颖感。经过几次转调, 又回到主调C大调。并以叹息似的半音继续下去。再现部充满了光辉和饱满的颗粒质感, 以几个动机和装饰音开始叙述。洋溢着法国和波兰舞曲的节奏, 音乐语言变为抑扬顿挫, 环环相扣。音乐质朴的外部结构已见端倪。第二乐章为歌谣体的三部曲式结构, 主要是在F大调和f小调之间进行转换。开始是以F大调进行着优美的歌谣主题A1, 经过一段反复后转入A2, 通过一段绚丽的华彩后结束在A部分。B部分的调性转入同主音f小调, 其中B1、B2前后做两次反复后, 经过一系列临时性的转调, 给人一种新鲜感。随之出现F大调的主部主题材料, 结束时以B的部分结构材料动机置于大调上再现。给人以明朗、清晰的印象。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 该乐章以热情活泼的小快板的形式开始, 再次展现了莫扎特内心的青春洋溢的一面。主题开始部分的动机贯穿全曲, 虽然是奏鸣曲式, 却具有回旋曲的结构意义。主要主题节奏轻快, 活泼而妩媚, 副部主题激烈而有有劲, 富有对比性。展开部有着较为自由地发展, 分为G大调和C大调两个乐段, 加入了花朵开放似的姿态, 融入了一种诚挚而又感人的色彩。再现部主题材料基本没变, 只在最后加上了两个小节的华彩的乐段作为结尾。完美地体现了“从质朴中来, 至质朴中去”的外部结构形式。
四、深邃的情感内涵
著名的现象学音乐哲学的代表人物茵加尔顿 (R.Ingarden, 1893-1970) 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音响形式的结构整体, 其内涵中具有某种非声音成分的情感品格’, 而且正是这种情感品格’往往成为音乐作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 而音乐的审美价值, 就是在与形式因素和属于内容的因素在同一部作品中所显现出的某种独特的协调或和谐。”[1]同理, 笔者认为, 莫扎特的音乐中折射出的是质朴的外部结构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 自然纯真而不流于浮华。莫扎特的音乐淳朴、幽默、具有明朗、乐观的特质。他的音乐常被人称之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了真挚的温暖, 闪烁着智慧和欢乐的光芒。在《第十钢琴奏鸣曲》中, 一点也看不到在他灵魂深处早已笼罩的悲伤和痛苦的阴影。该曲中的慢板乐章仿佛是一首咏叹调, 从法国风格的舞曲节奏中透露出一丝悲伤和叹息。隐约闪现了更为精致和敏感的莫扎特式的情感表达。开头的主部主题材料写的细腻、委婉、动听。
细细品味之后, 我们可以感受的到他内心淡淡的忧愁和无奈。三段中部采用小调的布局, 使得前面的忧郁、彷徨的心绪凸显了出来。活泼、欢快的末乐章则再一次建立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之上, 乐章活泼、幽默、诙谐等背后蕴藏着莫扎特内心的怀旧和感伤的情绪。整个乐章则采用统一的主题材料, 音乐充满活力, 具有法国轻快、优雅的风格特征。在莫扎特的眼里, 他渴望进入的是一种“他世界”的幻想和惆怅。他的音乐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旋律的优美和幽默, 而是希望将内心的蕴藏分享给世人去聆听和体悟。
结语
莫扎特的一生短暂, 却笔耕不辍, 为世人留下了歌剧、交响乐、奏鸣曲等各个领域的多部音乐作品。毋庸置疑, 他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不可略去的一位音乐天才作曲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在《第十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年代里, 莫扎特生活贫困, 饱受磨难的四处颠簸, 寄居异乡的他, 并没有像贝多芬那样将自己的苦痛宣泄的淋漓尽致, 而是通过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向人们倾诉那个“哀而不伤”、痛并快乐着的音乐故事和他眼中的人生百味。■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浅析莫扎特奏鸣曲K309 第4篇
关键词:莫扎特 奏鸣曲K309 音乐风格 演奏诠释
一、创作背景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人物的代表之一,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其中奏鸣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奏鸣曲K309主题音乐的构架体现出了清晰性和流动性,它代表了莫扎特创作作品中早期音乐风格的特点,即优美,明朗,欢快和流畅。1762年莫扎特先后在曼海姆和慕尼黑进行教学和演出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奏鸣曲K309是莫扎特写于德国的曼海姆,是为曼海姆音乐家坎拉比希的女儿罗莎而写的,它跟其它的五首一起被称作是《巴黎奏鸣曲》,这首作品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二、曲式结构分析
奏鸣曲K309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较为欢快,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运用ABA曲式,在这个乐章中往往表现出忧郁和悲伤。第三乐章是回旋曲,从中洋溢出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三个乐章在速度上是快——慢——快,在音乐性质上是明快——忧郁——明快。下面分别对三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主部的第一个小节为三个乐句构成的收拢性乐段。连接部的第一小节, 在主部作完满终止后, 加入一小节后随即开始。用副部材料来作陈述, 调性又转到了大调的属方向调上,伴奏织体大部分是分解和弦, 和声半终止结束在调的属和弦上,最后和声就完全终止在大调的主和弦上。
再现部的主部一小节在主调大调的基础上进行陈述,呈示部主部与再现部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句是完全相同的, 而第二乐句则比呈示部主部的第二乐句多出了两个小节, 和声完全终止在了主调和弦上。
尾声叠入开始, 用主部主题的主导动机发展而成, 进一步加固了主部主题的主导意义, 最后完满终止于主调的主和弦上。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稍慢的慢板,F大调,回旋曲式。该乐段的主题部运用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以及在伴奏部分中运用了具有稳定支撑力的四分音符,体现了动与静的交替。和声始终是在I-V的变化中进行交替变换,没有太大的变化。
呈示部在整个主题的音乐构架上,采用了前倚音来进行装饰,让音乐旋律更加丰富充实。音乐织体综合运用了附点节奏加装饰音的结构和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音组结构类型,调性始终保持在F大调上。在此,莫扎特把原有的单音组在上下行音级变化为内部和声进行填充,并在V和弦上运用三连音使音乐自然过渡到变奏III。
展开部旋律最开始运用了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装饰着主题,却不显繁琐与混乱,骨干音与和声布局依然清楚明了的,调性有婉转的F大调转到明亮的C大调,运用了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音程来展开,音乐顿时舒展绵延。
再现部变化模进了主题旋律,从节奏入手来与之前A段的音乐主题进行对比,调性又回到F大调一贯的忧郁。音乐织体的变化是重复了A’的12-14小节,使它变化成为八度的再次陈述。此乐段变化重复了B乐段的骨干音,和声配置和音乐织体。
尾声中,音乐的织体,音乐材料都是以上各段中的一个综合运用与缩影。后面几小节作为结束时前后完全重复了两遍。和声频繁在I-V-I上交替,音乐织体无太大变化,最终以收拢性的结尾来结束了整个乐章。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温雅的小快板回旋曲,C大调,回旋曲式。第一个音乐主题的出现,从高音位置一直往下,都是在C大调明亮欢快的基调中进行的。在弱起的1、2小节中,可以找出最高音与最低音纯五度的音程关系,分别是(G-C)、(C-F),增加前倚音来做装饰,使主题旋律变化重复。
呈示部短短四小节中,音乐织体(节奏,装饰音运用,旋律与伴奏的对位)与第二乐章是有相似的,三次出现三连音的节奏音型,让原本舒缓的音乐更具有流动性,在每组三连音开头,是这组音的骨干音,连贯起来后也是一串下行音阶在发展。
展开部整个音乐的和声都是在V7/V,g和声小调VII7上进行的。音乐采用了拖长音的四分音符加稳定的和声音程来进行连接的,旋律部分的和声音程关系,为小三度、减五度、大三度的频繁交替,后面紧跟的八个小节的和声很稳定的在G调的主和弦上进行,这八小节都采用了和弦与八度来进行表现,音乐又回到了庄严的情绪与规整的结构当中。
再现部新的主题进入,同样是具有紧张感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八度的出现,音乐采用了B主题的材料,音乐织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结束部的音乐内容与之前的发展部分相比,具有分量感与充实感。在C大调的主和弦稳定的力量中,旋律同样是主旋律的分解音程向上发展,并作3次的变化重复,伴奏运用了整八度分解音程来做向下级进的发展,加之逐渐减弱的力度,一直在主和弦上发展,直至到结尾,整个乐章都是慢慢的消退在安静的情绪中。
三、演奏诠释
奏鸣曲K309的音乐自然流畅,尽管力度变化不大,却有及其丰富的力度层次和无数的音色变化。
(一)力度
奏鸣曲K309在力度方面,不可以看到强音记号就弹得过重,一般来说,在弹奏这首作品上行乐句时要慢慢的渐强,下行乐句要逐渐弱下来等,作品中渐强、渐弱也都不能弹得太突出,必须要控制在较平稳的范围内。例如:第二乐章(1-5小节)(见谱例1)
谱例1:
奏鸣曲K309第二乐章第1 小节:是p和fp的力度,第一个附点的节奏可以用断奏的方法演奏出清晰、贴切、亮丽的主部主题,第3小节是f的力度,它是对位旋律进入,结构紧凑。在第1到第5小节中左手都加了弧线,弹奏时手腕的动作是连贯的、不带棱角,绝对不能随意加重音,渐强要靠力度均匀地增加,也应用灵巧的声音去弹,指尖抓住琴键,从上臂到指尖是一个整体,把力放下去。第4小节到第5小节中右手的旋律可以做出由弱到中弱,第5小节的左手中间不允许有换气,且左手连续的六度音程到五度音程一定要弹出旋律感,左手由结实的节奏支持右手的旋律,但不要弹成强音,要相互呼应。
弹奏时应避免过强或过弱,应当控制的力度范围——在“p”与“f”之间,最大的音量仅至“mf”—“中强”,而最轻的音量,则应相当于“pp”,手指手腕要放松,弱奏时相反要绷紧。例如:第三乐章(130-137小节)(见谱例2)
谱例2:
奏鸣曲K309第三乐章第130小节以小音符记出的回音应富于弹性,弹奏时必须要稳而且要具有颗粒性。132-137小节在弹奏中要做出f、p、fp的对比,使作品更有层次感,以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绪色彩。
(二)音色和触键
奏鸣曲K309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所有演奏者所追求的目标,在弹奏时必须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充分的避免用大音量的音色弹奏,不能把音色表现的过分尖锐,应当保持音色的清晰、透明与圆润的感觉。
奏鸣曲K309触键的方法非常重要,速度要很快,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指尖要轻,尤其是要靠第一关节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弹奏出不同的音色,用指尖顶端触键,发出的声音虽然透明单薄,但却特别晶莹纯净;用手指面多肉部位触键,发出的声音柔和丰满。莫扎特钟爱轻巧灵活的触键,要求触觉一直到感觉都要极为敏锐。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09无论是从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传情的歌唱性, 作品的时代风格,还是从演奏的技巧上,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加以研究, 只有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本身去深入的挖掘, 对其音乐内涵加深体验, 对每个音符所包含的意义要透切感悟,对每一首作品的时代背景加以深入分析,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其作品的理解的融汇贯通,要想演奏好奏鸣曲K309, 就必须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恰当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及演奏特点之后,才能展现出了莫扎特音乐的优雅意境和精神风貌,才能使它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郭兰兰《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声音与触键方式》[J] 《人民音乐》 2002年第7期
[2]贾俊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范颐《论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4]陈依红《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探究 第5篇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
莫扎特, 是与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人齐名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四岁作曲, 六岁时随父亲到慕尼黑、维也纳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 年仅十六岁就被任命为宫廷御用管风琴师。莫扎特的人生仅有短短的三十五年, 但是不论从其音乐创作所涉及的领域还是作品的数量而言, 莫扎特都为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时代与社会的影响, 莫扎特的一生称不上得志, 但是世人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却看不出一丝的抑郁与阴霾, 反而感受到了满满的阳光与生机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钢琴音乐艺术在欧洲有着十分长久的发展历史, 而钢琴奏鸣曲则兴起于16世纪, 一经推出就广受当时大众的喜爱。17世纪, 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钢琴奏鸣曲有了较大的改变与发展, 显得愈发气势雄伟, 生机盎然, 其音乐特色更加突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古典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的音乐才子, 比如贝多芬、海顿、舒伯特以及莫扎特。这个时期, 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日趋成熟, 音乐作品风格趋向浪漫, 注重对个性的情感的表达对追求, 这时的作品更像是音乐家倾诉情感的窗口。莫扎特生活于18世纪的中后期, 其一生共创作出18首钢琴奏鸣曲。这18首钢琴奏鸣曲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了莫扎特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与成长。当时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 社会大环境十分复杂, 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对人性的解放是当时人们最主要追求的, 而莫扎特正是顺应了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其奏鸣曲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容, 表达出强烈对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 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二、不同时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莫扎特在短短35年中共创作出700多部音乐作品, 且涉及了交响曲、舞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多个领域, 其中钢琴奏鸣曲共计18首。要想了解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 就必须结合莫扎特, 个人的生活历程进行分析。
1. 创作初期
莫扎特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开始于18岁, 此时莫扎特还居住在萨尔茨堡, 在这期间其共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由于此时的莫扎特在心理上还怀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与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所以在这6首钢琴奏鸣曲中体现出来的是颇为浓烈的青春气息。比如《家乡奏鸣曲》, 这是莫扎特旅游返乡时创作的, 这曲中的每个音符都充分地体现出年轻的莫扎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其当时生活的轻松愉快, 所以该曲节奏比较明快。
2. 创作中期
莫扎特的创作中期是在1777年至1778年之间, 此前的莫扎特经历了失恋丧母等多方面的精神打击, 此时他已经经历了人生阴暗的一面, 生活也十分拮据, 前程未卜。在这个时期, 莫扎特身上的单纯、青春、稚气的一面已渐渐褪去。这个阶段其共创作了7首钢琴奏鸣曲, 其中有2首是在曼海姆创作的, 有5首是在巴黎创作的。此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风格要比之前深沉不少, 他将现实中的忧伤、无奈通过音乐娓娓传达了出来, 但同时又体现出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3. 创作后期
在莫扎特最后几年的生活中, 他是窘迫、痛苦的, 然而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他依然创作了5部钢琴奏鸣曲。此时的莫扎特正面临者病痛的折磨, 然而自其音乐作品中却传递出满满的乐观与坚强, 此时的作品也更加引人深思。此时莫扎特的作品形式颇为紧凑, 采用主副调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现实社会的巨大压力下, 莫扎特的18首钢琴奏鸣曲中反映出强烈的民主自由思想, 表现出积极向上, 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且随着莫扎特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不断深入, 其钢琴奏鸣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为此后钢琴奏鸣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整个西方音乐开辟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包慧琴.莫扎特及其钢琴作品艺术风格[J].艺海, 2010 (04) .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探究 第6篇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脉络
在欧洲,钢琴音乐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钢琴奏鸣曲在16世纪兴起,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球,备受大众推崇和喜爱。 在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下,17世纪钢琴奏鸣曲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突出了音色特征,也更加生机盎然、气势磅礴。古典音乐在18世纪末,到了鼎盛时期,像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等众多的音乐才子不断涌现。在这个时期,音乐作品风格趋向浪漫,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日趋成熟,更加注重追求表达个性和情感,音乐家正是通过作品来倾注情感。在这个时期生活的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达到18首。这些钢琴曲,对莫扎特的成长和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映射。正处于启蒙时期的欧洲,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的解放,而莫扎特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顺应,其奏鸣曲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并极好地诠释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不同时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创作初期。莫扎特从18岁就开始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此时的莫扎特怀有对未来生活的殷切希望和强烈的求知心理。因此,在这6首奏鸣曲中青春气息极其浓郁。莫扎特在旅游返乡时创作了《家乡奏鸣曲》,该曲有着明快的节奏,曲中每一个跳跃的音符,都充分地表现了莫扎特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创作中期。1777-1118年,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中期。此时的莫扎特人生陷入了低谷,他生活穷困潦倒,同时,经历了失恋和丧母的双重打击,前途未卜,精神备受摧残。莫扎特逐渐褪去了身上稚气、青春和单纯的一面。在这个时期,共有7首钢琴奏鸣曲问世,其中在巴黎创作了5首, 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和之前相比,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风格要深沉很多,他借助于音乐,将现实中的忧伤娓娓道来。 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创作后期。在莫扎特钢琴创作的最后几年时光里, 他生活在痛苦和窘迫中,而环境的艰难,并没有使他的创作激情减退。在这段时期,他又创作了五部钢琴奏鸣曲。经历着病痛折磨的莫扎特,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着坚强、乐观和满满的正能量。他的作品主题深邃而发人深思,带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此时,其作品的方式是主副调结合,形式紧凑, 并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莫扎特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他的18首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强烈的自由和民主思想。随着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日益深入,其钢琴奏鸣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开辟了西方音乐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发展钢琴奏鸣曲夯实了根基,为后世的音乐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一)利用调性与主旋律来诠释不同的风格。音乐艺术的生命是用旋律来诠释的,旋律对音乐的艺术风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演奏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优美和丰富的旋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莫扎特的艺术作品里,不同的旋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美妙的音符带给听众优美的视听享受,引领观众进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在钢琴语言演奏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调性描述了不同的艺术色彩,特别是他的钢琴奏鸣曲,谱写了音乐艺术的华美乐章。
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还巧妙地融合了主调和复调。 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主调和复调两种类型,是多声部音乐的结构。主调是莫扎特钢琴音乐的主要特色,其主调音乐体现的是演奏的有效融合和艺术的全新多变,在相互交织这两种音乐类型的同时,对其良好的独立性进行了展现。例如, 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如何使用复调因素非常重视,由此使莫扎特钢琴曲的识别特点非常显著。
(二)莫扎特奏鸣曲的旋律歌唱性、自然的流畅性。钢琴演奏家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在打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最杰出的表现,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最独具特色的体裁。 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对其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个性化的钢琴词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些作品中,个性化地彰显了其高超的艺术品质。歌剧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莫扎特所处的音乐时期,人声感受非常强烈。歌剧里不同的人物和角色,个性特性也是极其鲜明的。 莫扎特奏鸣曲特有的交响效果,给人留下了清晰和深刻的印记。由于非常青睐歌剧音乐,莫扎特在创作奏鸣曲的过程中,常常采用歌剧的写作方式。莫扎特在创作钢琴作品的实践中,延展了歌剧里的音乐艺术特征。利用歌剧中细致的描绘刻画人物角色的特征,将奏鸣曲中的旋律赋予了歌唱性。 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的欣赏,使人能够清晰认知不同角色的冲突和戏剧性的转变。而莫扎特的歌剧角色利用两架钢琴的艺术对比和有效配合,有机地表达和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莫扎特将高雅脱俗的音乐风格和旋律,通过艺术的方式,向艺术人生表达方式转变,使其艺术风格的识别性极高。 莫扎特通过改变单调呆板的阿尔贝梯低音,使其在和弦和高低声部上面得到有效的分解,并且适时地出现。莫扎特将丰富的经过音穿插在和弦音之间,更加突出了旋律的美感, 使旋律生动流畅,如小河流水般缓缓流淌。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库普兰的钢琴经典装饰艺术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同时又巧妙地转化了洛可可音乐经常使用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上的短小装饰音,通过有机的处理,向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长线条的经过句转化,通过高度融合, 使其作品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莫扎特所创作的钢琴艺术语言极富个性化,其音乐风格特征极深刻地影响了肖邦等其他钢琴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融合创造力的强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需要有机地结合莫扎特的创作生活和音乐特征。莫扎特从小就跟随父亲演出, 正是这种童年的经历和对音乐的耳濡目染,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钢琴的风格和体裁,为后期的音乐创作夯实了基础。宣叙调是莫扎特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同时也奠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格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折射了莫扎特特有的感情流露方式和温婉的叙述风格。作品的表现过程有机地呼应着宣叙调独白的第一钢琴特征,在迟疑的过程中,让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一种连贯的对话和忧郁的神情。在作品中,完美地展现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在作品的展开部分互换旋律,而在这段旋律中,莫扎特式的对话成就了其作品创作的经典。
四、结语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深刻表现和艺术风格,打造了音乐艺术的盛宴,充满了优雅和谐的情感表达,犹如一泓清泉, 娓娓道来,带给人优美的听觉享受,抚平了听众心灵的创伤, 将人引领到美奂美轮的艺术圣殿中。通过探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能充分认识钢琴家心灵的跳跃和蕴含在每一个音符中的情感。
摘要:作为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之一的莫扎特,凭借着执着的音乐创作态度和独树一帜的音乐才华,在世界钢琴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久享盛誉。本文主要探究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首先概述了莫扎特奏鸣曲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并对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第7篇
莫扎特的生平是天才的历史中一个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范例。音乐之于这个羸弱的孩子, 就像是宇宙现象, 有如神助。研究莫扎特的音乐必须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从六岁起随父赴欧洲各国巡回演出, 一路上耳濡目染德、奥、法、意各国的音乐, 这些质朴的民间音乐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大概是唯一一个四处漫游但却丝毫无损于他的趣味和独创性的神童;相反, 漫漫旅程使他获益匪浅。像拉絮斯和亨德尔一样, 莫扎特综合了他那个时代所有民族的音乐珍宝。像另外两个伟大的作曲家一样, 莫扎特不用模仿任何人, 不用模仿任何东西。
把握莫扎特的真正伟大, 理解他的音乐所具有的强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 就必须始终牢记, 这个人的高贵灵魂曾忍受痛苦, 曾竭力挣扎, 曾屡遭挫折, 曾蒙受屈辱。但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 因而尽管遭受折磨, 但其作品中却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莫扎特时代的公众认为, 他的音乐与他著名的同代人相比过分沉重, 过于复杂。“此人耳朵硬。”他们说。现在, 我们读到十八世纪的这种批评, 不禁发笑。莫扎特沉重?莫扎特缺乏清晰感?对于今天的公众, 莫扎特可是高雅美感和透明和谐的楷模与象征!有些人仅把莫扎特看作是优雅天真的诗人和精致音乐装饰的大师, 他们其实只知道、只喜欢莫扎特旷世奇才的一鳞半爪。他们误将这一鳞半爪当作莫扎特精神的真谛。
钢琴是莫扎特的首要乐器, 也是他最喜欢的乐器。自然而然, 莫扎特一些最个人化的倾诉会保留给钢琴。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 它们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非凡成果, 也是音乐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富于幻想的精神, 是轻松、愉快的性格和善良、纯洁心地的写照, 是钢琴艺术史上不朽的精品。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主要不是为音乐会而是为家庭或个人奏乐所用。主题大都富于歌唱性, 深切寄托着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 具有很强烈的内在性质。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想获得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特殊音色和歌唱性的旋律是着实要下一番苦功的。要想把他的音乐弹的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风格
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 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该时代的思想动态、文化倾向、社会风尚的影响, 并在其作品中显露出历史的个性。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正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环节, 风格必然渗透着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从而构成钢琴演奏的实质内容。莫扎特早期的器乐创作风格受约塞巴赫的影响较深, 在技巧的运用上也比海顿等前辈的作品更近代化、更富于效果、更趋于成熟。莫扎特力求掌握听众的心理, 始终注意对听众的影响力。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 主题形象生动, 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多半是生活风俗性的。快板乐章极其明亮、灵巧、典雅, 表现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操。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的, 是真的, 是直率真挚的, 是洒脱自如的;他的音乐很容易显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而音乐又保持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倾注于美好的理想, 诉诸心灵的渴望, 那样的恬静、优美, 这是一种风格, 一种“纯音乐”的变革。
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和时代思潮与风气的混合产品, 是同时代人的一致理解和评价的产物, 是演奏家所呈现音乐美的唯一正确反映。莫扎特的风格是前后一贯、比较稳定的。他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 音乐出神入化, 乐思敏捷, 善于表现深刻的人性。作品极富旋律性, 形式结构清晰、严谨, 织体细致, 音乐语言平易近人, 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比较深广, 富于诗意。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 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在主调音乐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复调展开模仿性因素。
2 音色
音色的正确把握直接反映演奏的效果和作品的风格。控制钢琴的音色要比速度和力度的领悟困难的多。因为速度可以用节拍器来衡量, 力度可以以谱面上作曲家的标记为标准, 而音色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了。往往人们是通过听觉感受它的。由于莫扎特处于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当时的钢琴和现代意义上的钢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演奏他的作品时要特别的强调手指的颗粒性以求达到声音的干净明丽, 以表现其自然流畅、轻松高雅的特点。
3 触键
莫扎特所处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 颗粒清脆, 而在现代的钢琴上是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注重声音的灵巧和华丽, 以均匀清晰的音粒, 生动活跃的节奏, 流畅悠扬的气息, 圆润优美的歌唱性, 表现出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与高贵气质。
4 速度与力度
古典主义时期古钢琴在不断的演变, 发展成了用木糙击弦的钢琴, 音量比以前的琴增大了, 声音的轻重取决于手指下键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做渐强、渐弱的变化, 因而音乐的表现力比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莫扎特时代运用的是“维也纳式钢琴” (一音两弦) 。这种钢琴的机件灵活, 琴键触感较浅而轻, 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 共鸣不强, 音量偏小, 但音色清晰透亮。所以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力度标记一般只在p与f之间的范围内。从乐谱上看的话ff都是极少使用的。因此, 在弹奏时应要特别地注意力度的轻重变化不能过于放纵, 在表现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轻而不虚、强而不硬的原则。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正确速度是极其重要的, 任意变化速度, 均有损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中应注意他的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 除了保证正确的速度以外, 还要注意每个乐章的基本速度的统一, 在他没有注明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改变速度的。
5 旋律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演奏的色彩极为丰富, 是它音乐的精髓, 它的主调旋律最能表达人的情感, 常常处于主导地位。正确的理解和表现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
6 结构分析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历史地位完全取决于对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发展和贡献。奏鸣曲式是维也纳古典主义在音乐结构思维方面最杰出的贡献, 它彻底地反映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严谨, 大部分体现的是抽象结构思维, 主题形象比较单一, 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不强烈, 基本上是建立在“4+4”的乐句结构上的, 第2、4小节往往是平行乐句。8小节构成一个乐段而产生的单二、单三曲式较多。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是非常敏感、深刻而丰富的, 决不是平板、单一的。莫扎特对钢琴音乐的贡献使他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倾诉与发挥, 从而达到了完全可与歌剧媲美的高度!
摘要: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 它们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非凡成果, 也是音乐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富于幻想的精神, 是轻松、愉快的性格和善良、纯洁心地的写照, 是钢琴艺术史上不朽的精品。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童道锦, 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黄腾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4.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第8篇
了解莫扎特的创作根源及手法, 对学生在刚开始弹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莫扎特的奏鸣曲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 在和声织体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创作上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所特有的, 在音乐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莫扎特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其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其中包括:歌剧22部, 以《费加罗的婚礼》 (The Marriageof Figa ro) 、《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 钢琴协奏曲27部, 小提琴协奏曲6部。此外, 他还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17部钢琴奏鸣曲是除钢琴协奏曲以外, 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又一显著体裁;其奏鸣曲的创作手法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同时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 在17世纪80年代他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 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 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 (1783) 《c小调奏鸣曲》 (1785) 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 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掌握了他的创作手法以及时代背景, 不仅使学生在弹奏中加以分析, 更准确地弹奏出作者的技术要求, 还可以融合其时代背景、创作涵义, 将作品演奏得更加传神。
2 掌握莫扎特奏鸣曲的风格及特点是演奏技能的升华
莫扎特是古典时期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奏鸣曲风格丰富多样, 运用了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来创作, 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且每个乐章的风格各不相同。
在莫扎特奏鸣曲中出现比较典型的音乐风格有:传统复调风格 (K281ⅠB22-26) 、吉格 (K311Ⅲ) 、加沃特 (K281Ⅲ) 、阿勒曼德 (K533Ⅰ) 、小步舞曲 (K280ⅠP一般用于乐章或段落) 、西西里舞曲 (田园曲K331ⅠT) 、波兰舞曲 (K284Ⅱ) 、骑士音乐 (狩猎曲K280Ⅲ) 、骑士音乐 (号角K311ⅠB15-16) 、辉煌风格 (K311ⅠB11-12在两个部分之间起连接功能) 、歌唱风格 (K570ⅠS作为奏鸣曲副部出现) 、善感风格 (K309Ⅱ) 、幻想风格 (K311Ⅱ) 、狂飙突进风格 (K310Ⅰ) 、风笛和摩塞塔风格 (K331ⅠT) 、协奏风格 (K309Ⅰ) 、土耳其音乐 (K331ⅢP) 等。
熟知莫扎特的典型风格后, 可根据学生手指的技能、各自的演奏风格、应对演奏技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喜好上有针对性的布置演奏曲目。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把自身的风格与莫扎特的风格更好地融合并展现出来, 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自身成熟的演奏技能将奏鸣曲中所有技术性的华彩技巧以及丰富的和声音响表现出来,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
同时,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巴洛克时期的创作风格往往是同一种主题风格几乎贯穿始终, 而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则是不断地进行变化, 尽管在作品的开始是一种舞曲或严肃的教堂风格等, 但在接下来就会很快引出另外的主题进行新的变化, 使得创作变换迅速, 体裁广泛。
在弹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除了要掌握音乐风格以及创作形式之外, 还要熟知他的音乐特点。在他的奏鸣曲里, 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换和他不同时期的感情对照及生活写实;其音乐语言优美婉转, 作品结构清晰严谨, 音色柔美、细腻、典雅, 富于歌唱性;有时像流水般的纯净, 有时像珍珠落盘般的清脆, 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并在其创作的不同时期展现了他人生不同的轨迹。当学生掌握莫扎特奏鸣曲的特点后, 需在学生演奏时将该奏鸣曲的特点加以分析, 并运用不同的力度控制、触键通过音乐的旋律把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 这样真正地掌握到莫扎特奏鸣曲的精髓, 弹奏出莫扎特奏鸣曲的真实涵义。
3 丰富多元的弹奏技巧
在了解莫扎特的创作根源、创作手法、作品风格以及特点之后, 我们还要掌握他丰富多元的弹奏技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触键、力度的控制
学生在刚弹奏莫扎特奏鸣曲时要非常注意触键的训练, 触键的轻重直接影响到旋律的音色, 也是弹出其奏鸣曲美妙旋律的关键。莫扎特深受巴赫的影响, 曾深入研究了巴赫的复调技法及演奏形式, 在其众多创作中都将此加以运用, 并在演奏触键技巧上也采取了巴赫的部分触键特点, 一般用在慢触键上, 所以在慢板乐句或乐章中时可稍加以运用巴赫的一些触键技巧。要弹奏出不同的音色, 可根据不同的力度改变手指触键的部位;例如在快板乐章中, 要弹奏出轻巧明快、纯净亮丽的音色, 可使用指尖, 结合掌关节、腕关节并根据乐句力度变化的要求, 使用不同的重量, 来调整手指落点的触键深度。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章中, 则要把力量由肩部传送到指尖, 保持手腕平稳, 音与音之间的连接需弹奏均匀, 贴键出声, 使音色圆润饱满;在演奏柔和深沉的乐章或乐句时, 就需要用指面来触键, 小臂随手指的变动的而缓慢地更换力度, 这样才能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
力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声响的总体效果, 要演奏出莫扎特奏鸣曲中特定的声响效果, 必须掌握好力度的控制。莫扎特时期的古钢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音量比以前的琴增大, 所以手指下键速度的快慢就成了影响声音轻重的关键, 力度控制就成为弹出不同声音效果的重要条件。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力度标记一般是从p到f之间的范围, ff是极少用到的, 所以在弹奏中要注意力度不要过于放纵, 表现不能过于夸张, 可使用由外而内的力度来控制推进弹奏, 尽量做到轻而不虚, 强而不硬。
3.2 颗粒性、语气
颗粒性跟语气是奏鸣曲弹奏中技术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演奏莫扎特作品时必须掌握的弹奏技巧, 这种技巧能体现出作者创作的独特之处。莫扎特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发音明亮、清脆, 音色清晰透亮, 所以在演奏过程中要着重模仿当时钢琴的发音, 尤其是演奏中遇到十六分音符或三十二分音符的乐句或乐段, 必须要以极高的颗粒性来弹奏出均匀、干净、清晰的音粒, 使得音色自然流畅、明亮典雅。而语气则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注重的音色处理之一, 一般是在两个音之间出现的短连线;语气的出现代表着他奏鸣曲中蕴含着跟随着音粒上下阶梯进行的旋律气息, 演奏者必须使用力度的强弱变化来凸显曲中的旋律气息, 也就是语气, 还要把自身的呼吸与旋律气息融为一体, 最终用手指在钢琴上表现出来。
3.3 连奏、断奏
掌握好连、断奏可使学生提高旋律音色的控制能力。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经常会出现连奏, 有两个音之间的短连线或者一个乐句的长连线。短连线是我们经常说的语气, 是莫扎特最典型、特别的音乐语言, 一般来说弹奏短连线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 用落指弹奏, 第一个音的音色沉稳、扎实, 第二个音时值稍短、音色轻柔, 长连线就连贯弹奏即可。而莫扎特的作品中没连线的地方就要弹断奏, 在他的作品中要更多地考虑断奏, 而不是连奏;其作品中的断奏分为:跳音、顿音、半连音。这3种断奏音型发音不同, 触键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 跳音和顿音, 弹奏触键时力量主要集中在指尖, 下键后力度稍稍往上提, 使音色效果是干净、轻盈的。顿音则声响较强, 应注意力度的使用, 突出短促富有弹性的特点;半连音落键像似滴水, 但弹完一个音提起时, 需用手腕来控制。在他的快速作品中有的跳音音响是坚定、明确的;有的轻盈、活泼、俏皮。在慢速作品中的跳音往往更富有歌唱性, 具有音断意连的特性。
3.4 踏板、颤音
运用踏板可为每首作品增添更多旋律色彩, 但踏板的运用应当非常严谨, 多了则使旋律音色过于浑浊, 少了音色变得干燥乏味, 所以指导学生使用踏板必须注意作者的创作原意、时代背景以及正确使用方法。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很少使用到踏板, 原因是在莫扎特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 钢琴是没有踏板的, 直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踏板的前身-手杆控制器, 所以在正版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乐谱上是没有踏板记号的。但这样并不代表莫扎特的演奏中不需要使用踏板, 一般来说使用浅踏板, 短时间的踏板为主, 让人感觉不到使用了踏板;这样少而精的使用踏板, 既保持了他的音乐风格, 又可发挥钢琴的特性。而颤音技巧是经常出现在莫扎特钢琴作品中,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对颤音的处理都有各自的差别和特点。在莫扎特奏鸣曲中如音乐情绪是轻松愉快时, 应指导学生须弹奏出均匀、轻盈、干净明亮的颤音;当遇上音乐情绪是歌唱性时, 我们要弹出流畅自如而又感情深邃的颤音。短颤音弹奏时要稳住内心节奏, 一般以左手的节拍为基准, 右手须跟左手节拍对准;长颤音弹奏时可处理得比较灵活, 但左手的节奏依然是必须按照节拍弹奏的。
3.5 速度、旋律
速度是正确弹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关键, 任意改变了速度, 就损坏了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弹奏前先指导学生必须把每个乐章的速度标记看清楚, 严格按照谱例上的速度标记来进行演奏, 以保证各乐章的正常速度;同时,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旋律色彩是非常多样的, 他的主调旋律最能表达出当时的内心情感以及个人的生活历练, 常成为主导整个乐章的中心, 且每个时期不同的创作手法都体现在其中;所以, 把握好旋律色彩的弹奏, 对弹好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弹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除了能提升学生的手指技能、演奏技巧,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创作的历史意义。要弹奏好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除了掌握奏鸣曲中的各种演奏技巧, 还必须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精髓, 正确把握他的音乐风格、音色处理、时代背景等各个方面, 经过演奏者的弹奏表达出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绚丽技巧、创作原意、内心情感以及内在涵义。
参考文献
[1]陈渔, 左玉河.图说世界音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2]捷姆钦科夫.钢琴200年不朽名作[M].蓝天出版社, 2005.
[3]C.A.马廷森, W.魏斯曼.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一) (二)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第9篇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在巴黎所写的几首代表性作品之一。18世纪后半叶, 中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举扩张。六年来, 该国不断地与东欧的俄罗斯短兵相接。战争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各国国王听腻了教堂及宫廷音乐, 对从神秘古国来的乐声感到耳目一新。臣子为了讨皇帝欢心, 竞相聘请土耳其军乐队的乐师进宫, 这些东方人多数当上了皇宫乐手的老师。土耳其令欧洲人见识到了东方, 也让他们心中那浓浓的东洋幻想发酵。因此, 在被“Turkish”香氛包围的中古世纪欧洲, 人们会认为:土耳其就是东方!
《A大调钢琴奏鸣曲》 (K331) 创作于1778年, 那时莫扎特的母亲为了照顾他, 与他一起旅居巴黎, 却不幸感染了可怕的寒热。莫扎特为了安慰母亲病弱的身心, 作了这首曲子讨妈妈欢心。但不久后, 他的母亲还是病逝。该曲反映了莫扎特在曼海姆和巴黎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整部作品凝聚了莫扎特特有的仁慈和充满爱意的情怀, 充满着无限的诗意, 弥漫着诗歌化的旋律, 每一个变奏表达的情感都不一样, 莫扎特只是把脑中的旋律谱写下来而已, 每一个变奏也是如此流畅地出来的。属于一首具有土耳其组曲风格的作品。同时我们在这首奏鸣曲中也看到了在莫扎特身上那种高雅的纯美和静默的伟大。看到他最高的伦理标准:光明战胜黑暗, 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此时的莫扎特已经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旺盛期。与传统奏鸣曲不同, A大调奏鸣曲只有三个乐章, 不仅这三个乐章在内容上是没有任何的联系, 虽然称之为奏鸣曲, 但是却不拥有正规的乐章结构, 且无一个乐章使用奏鸣曲式。
二、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一) 曲式结构图式:
(二) 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是优美的行板。旋律无比的温柔, 以极其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完全运用变奏的手法来创作, 由主题和六次变奏构成。
主题 (1-18) 由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 单一调性, 在A大调上展开。
A (1-8) 乐段可以划分为两个4+4的方整型乐句, 前乐句低音声部为高声部的移低8度的下行3度重复, 中间声部为属持续音, 开放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为前乐句的同头异尾的重复, 最后通过Ⅱ-k4-Ⅴ7-Ⅰ的进行结束了A乐段。
B (9-18) 乐段结构稍有扩张为两个4+6的不对称性乐句组成, 前乐句由A段的乐思材料引申而来, 前两小节的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式进行, 第二乐句为A段的变化再现, 最后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
主题有极强的歌唱性和抒情性, 又有西西里亚民间舞曲的明快、流畅和亲切。
变奏一 (19-36)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组成。
C (19-26) 乐段为不分句的乐段, 以并列的方式直接引入“加花”式的旋律变奏, 使原有的自然音体系中出现各种半音化的装饰音, 而十六分休止符串插其中, 让旋律时断时续, 使其带有诙谐性, 节奏加密, 使乐句之间的织体有所变化, 强调了结构内部的对比性。前4小节左手声部使用八分休止符和八分音符的音程式进行, 跳音穿插在短暂休止的间隙中, 使音乐更加的欢快跳跃。维持着等时值的律动, 对主题进行华彩装饰。后4小节低音声部为十六分音符组成的8度叠加进行。
D (27-36) 乐段为4+6的不对称性乐句组成, 前乐句为C乐段的自由模进, 后两小节伴奏织体加厚了与旋律声部的跳音形成对比, 开放结束在属音上。第二乐句为C乐段的同头异尾的重复, 随后扩充了两小节最后通过Ⅱ-k4-Ⅴ7-Ⅰ的进行结束了变奏一。
变奏一链式节奏和环绕式音型的使用, 让变奏一更精细, 旋律器乐化更突出。旋律采用问答形式, 使音乐形象更加晶莹剔透。主要以华彩式旋律与节奏变化为主, 织体变奏为辅, 强调舞蹈性。
变奏二 (37-54)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
E (37-44) 乐段又可分为4+4的两个方整型乐句, 前乐句在左手三连音的伴奏织体下, 音乐变得更加流畅, 旋律声部加入颤音等装饰音, 使音乐变得华丽而有律动感。第一小节开始的跳音, 用手指断奏弹法, 紧接着的是调皮、有颗粒性的颤音。后乐句为前乐句的变奏, 旋律声部为三连音的分解和弦进行, 伴奏声部由二八节奏加八分休止的断奏组成, 加强了音乐的跳跃性。
F (45-54) 乐段由4+6的两个非方整型乐句组成, 前乐句音乐稍显宽松些, 一开始的“p”是要回到典雅 (grazioso) , 左手伴奏依旧采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第二乐句为E乐段的缩减再现变化不大, 最后通过Ⅱ7-k4-Ⅴ7-Ⅰ的进行结束了变奏二。
变奏二主题旋律轮廓的清晰度稍有提高, 有一种要回归主题的意味, 但, 大量的倚音和颤音的运用, 又使得变奏二较之主题旋律显得更为精致。同时, 左手声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的运用, 使节奏更紧密, 曲调更为明快、轻巧、流畅, 使音乐呈现出一种递进增长的动力性发展。
变奏三 (55-72)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调性转到a小调上, 单一调性。
G (55-62) 乐段又可划分为两个4+4的方整型乐句, 一开始便转到同主音大小调a小调上。第一乐句两个声部同时采用双层同步节奏, 旋律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动进行, 此时各种和声外音的华彩性处理, 使原主题旋律轮廓逐渐模糊, 开放结束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第二乐句为前乐句的八度叠加重复, 使音乐情绪较为激动, 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
H (63-72) 乐段为4+6的两个不对称性乐句组成, 音乐开始时有点戏剧性, 前乐句材料来源于前乐段变奏发展而来, 低音声部为音程形式, 音乐呈下行, 开放结束在属和弦上。后乐句为G乐段的缩减再现。
变奏三由于调性的变换, 音乐似乎要转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大小调式的变换, 音乐从调皮转入到温婉的忧郁。长线条的运用和第一、二变奏形成鲜明对比。像莫扎特歌剧中的女主人公, 有些担心又有点彷徨, 但肯定不是有天崩地裂的事发生。
变奏四 (73-90)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调性回到主调A大调。I (73-80) 乐段由4+4的两个对称性乐句组成, 一开始就回到A大调, 显示出较为明确的主题的旋律进行。第一乐句高声部为双音旋律声部, 此时增加了一个中间的伴奏声部, 左手伴奏声部延续主题的音乐思想, 为八分音符的主、属的间奏。后乐句为前乐句的变化重复, 最后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
J (81-90) 乐段为4+6的不对称性乐句构成, 前乐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 有种滑音的效果, 这都是当时能够运用最活泼的创作手法。83小节通过左手表现出现了顽皮的情绪, 不断出现的下滑的三十二分音符写的太有灵感了, 像小孩打滑梯一样。“sfp”突强后弱使音乐具有歌唱性风格, 旋律更加优美。通过三次强奏引出再现句。后乐句为前乐段的缩减再现, 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
变奏四采用纯音型化的织体, 使音型化模式的因素更强大, 很明显是变奏三的升华和发展。随着伴奏织体流动性的下降, 以及纵向的加厚, 整个变奏四显得比较平稳, 露出一点主题的味道。
变奏五 (91-108)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单一调性。
K (91-98) 乐段为不分句的乐段, “adagio”的出现, 速度开始放慢, 在自然音体系的旋律上进行华彩装饰, 左右手连续细腻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出现, 使音乐非常具有歌唱性。再加上伴奏声部八分休止穿插其中使音乐更赋美感。
L (99-108) 乐段由4+6的非方整性乐段组成, 前乐句旋律时而下行级进, 时而又上行级进使音乐更流畅更戏剧化。第101和102小节中多次出现的sfp, 更像是撒娇, 又有央求。后乐句为K乐段的缩减再现。
变奏五是整个乐章中最富歌唱性与抒情性的段落, 无论是旋律, 还是伴奏声部的处理, 都与变奏二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变奏五有要回到主题的意向, 左右手声部都回到乐曲开始时的音区, 再次增强节奏密度, 使音乐既柔和、丰满, 又不乏激动紧张的情绪。伴奏声部稳定, 音质柔和细腻, 给人以舒心。变奏五中装饰音六十四分音符的运用, 成为该曲华彩的巅峰, 自然音与半音体系的合理使用让音乐更加华丽多彩。
变奏六 (109-126) 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组成。
M (109-116) 乐段可划分为两个4+4的方整型乐句, 速度变为Allegro, 节拍由舞曲性质的三拍子变成了强弱鲜明的四拍子, 使旋律更富轻巧、明快和热情的气质。前乐句音型变得宽松, 好像是要重现主题一样, 给人一种回归的感觉, 并且结合了变奏二变奏五的非等时值华彩装饰, 使音乐更具有流线美。后乐句旋律声部音型右边的密集紧凑, 结合了变奏四的等时值华彩装饰, 再加上前两小节伴奏声部强有力的琶音式的柱式和弦, 加强了音乐的动力性, 使音乐更富有活力, 后两小节又回到前乐句的伴奏织体。最后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
N (117-126) 乐段为两个4+6的非方整型乐段组成。前乐句为M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奏, 旋律声部的音区稍有提高, 伴奏声部是采用前乐句琶音式的柱式和弦进行。后乐句为前乐段的缩减再现, 频繁的织体变化, 级进式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的交替进行, 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热闹画面。
变奏六是全曲的终曲, 换用快板, 采用终曲式的手法, 综合了前面所有的因素, 对整个乐章进行一个归纳性的总结。变奏六具有鲜明的舞曲性格,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也是全曲的最高潮。
尾声 (127-134) 为8小节的乐句, 是整个变奏曲的真正尾声, 增强了终止感。结尾处的回音音型和变奏一相吻合, 在最后两小节的强力度的柱式和弦下结束了整个第一乐章。全曲在变奏六和尾声的结合之下作了一个总结性的描绘, 整个乐章层次鲜明, 创作手法变化多样, 对比鲜明。
三、总结
第一乐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全曲大量运用华彩装饰性手法修饰主题, 使主题旋律时而清晰可见, 时而隐蔽在各种装饰音和多变的节奏中。二, 等时值律动的装饰和花腔咏叹性装饰在各段曲目中相互交替使用。三, 在每一次变奏进行中, 都严格地保留了主题的二部性结构, 只有在第六变奏的最后, 为了强调终止式, 增加了八小节的补充性尾声。四, 始终建立在一个调式上, 虽然变奏三采用了调式对比, 由A大调转为a小调, 但同主音大小调的使用丝毫没有影响主题骨干音与和声的原样保持。
摘要:一生短暂的莫扎特共写了18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奏鸣曲主要是为个人或家庭演奏所创作的, 寄托着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受, 充满着强烈的内向性。又音乐评论家说, 他的钢琴奏鸣曲更多的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1778年莫扎特在曼海姆和巴黎旅行时所创作的, 这个时期的莫扎特已经进入了其创作的成熟期, 该曲就是他那淳朴、柔美音乐形象的典型代表。A大调奏鸣曲与传统的奏鸣曲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乐章没有运用奏鸣曲式, 而是由主题和六次变奏组成的动人行板。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音乐形象,变奏
参考文献
[1]郑雪梅译.霍洛维兹谈莫扎特[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4.4.
[2]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3]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4]高为杰, 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