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俚语范文(精选9篇)
美国俚语 第1篇
卡尔桑德堡曾经风趣地说:“俚语, 就是脱下上衣、吐一口唾沫在掌上、跟着就着手工作的语言。”安布罗斯也曾经把俚语幽默地形容为:“使用者在扔掉语言垃圾的过程中, 又不断捡起的垃圾语言。”但是《简明牛津字典》的解释是:“在非正式用法中常用的、但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标准英语部分的, 经常故意用来收到形象、生动或新颖、不落俗套效果的词或短语, 或者这些词或短语的某些特定意义。”而《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是:“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 是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 它所用的单词都是赋予了崭新含义的新单词或者是赋予了崭新含义的时下流行的语言。”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 它更加口语化, 更随意, 更具比喻的内涵。俚语具有特定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出自普通的市民阶层, 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束缚, 使人们能不拘一格, 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当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如果去探讨俚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还有必要去刨根问底, 追根溯源。也就是要探讨俚语的起源。但是, 事实上对于俚语的起源到现在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俚语是伴随口语的发展而兴起的, 因为俚语更加口语化, 而口语更多地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或者私下的讲话当中。这样的场合则使得口语更加注重简洁方便, 而不是科学严谨或者语法规则。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俚语随之产生。也有人认为俚语的起源可能无法追溯。
但是不管怎样理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是美国式文化的映射, 是美国式文化的载体, 展示了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所以俚语在美国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交流功能。在美国每一个阶层的成员都在使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达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 思想感情、宗教信仰、人生态度, 都有可能受到限制, 而美国的俚语则正像中国广大地区的方言一样能满足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地域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同语言需求。从最近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电视剧广为流行的原因去深思。方言电视剧的流行正是因为满足了一个特定区域的具有近似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表达那个特定区域的文化及习俗的语言的需求。那么美国俚语的广泛流行也正是因为俚语, 这种因某事或者某人而产生的语言最初只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或某个特定的阶层流行的语言现象, 突破了阶层和地理区域的界限, 逐渐向社会扩散、传播, 成为大众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这里可以看看“Water 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这是众人皆知的美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政治事件。作为共和党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在第二个总统的任期选举中, 派遣特工偷偷潜入民主党总部“Water Gate Hotel” (水门宾馆) 窃听民主党候选人的情报被发现, 最后导致了他的辞职。从此之后“水门事件”则成为丑闻的代名词。比如,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的“白水门事件”、上一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虐囚门事件”, 近年在网上流行的香港几位明星的不雅照片的“艳照门事件”。都说明俚语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形象生动, 非常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
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建国的历史较短, 并且美国不像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传统的观念对人们的束缚较少, 加之美国人的殖民地经历使美利坚民族成为一个崇尚冒险、富于挑战、勇于探索、活跃而富于激情的民族。所以规范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这些崇尚冒险、富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美国人对新事物的追求。人们可以用规范语言来谈论一些较严肃的话题, 但只有俚语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借助语言的形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宣泄, 从而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事实上一个非常典型且常用的例子就是“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它的中文意思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底怎么了) 如果我们把“the hell”这两个俚语单词去掉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对的。只不过它的意思变成了“发生什么事情啦”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 就可看出来前一句比后一句更加有血有肉, 更加富有感情。再比如你在问别人:“你在说什么”你可以用英语这样表达“Wha are you talking about”但是如果你把俚语“the hell”加上的话, 那么效果就非常不一样了。“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a bout”则表达的意思是“你究竟在说什么”这样一来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就表达得更加充分。也使说话人的情感借助俚语语言的形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宣泄。正是因为俚语来自底层、来自普通市民, 所以俚语才更加贴近普通市民以及他们的生活。而这样的语言形式才会为大众容易接受, 也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在社会迅猛变革、发展的同时, 人们迫切需要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新生的事物和概念, 而规范语言在这一方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有很多新生的事物特别是来自某个特定的集团事物往往用俚语去表达则显得更加贴切。比如在美国赌徒用和“Buck” (美元) “Big One”分别指100元和1000元的赌注。由于这两个词在这个特定的、又为美国人所非常熟悉的领域出现的频率较高, 所以慢慢地也被普通的美国人所接受。于是这两个词语就分别指代100元和指代1000元。其实如果仔细地思索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俚语现象在中国也经常发生。上个世纪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 有一张面值为10元的人民币其图案非常具有意义, 因为整个图案中包含了工人、农民、士兵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形象地称其为“大团结”, 反倒没有人说出它的面值了。难道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俚语现象吗?又如“Saw-Bones”一词本意为锯骨头, 指代外科医生, 原为伐木工人的用语, 由于出现的频率高, 最终成为全社会广泛流行的用语。俚语也具体反映出美国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围绕两次世界大战、种族歧视、民权运动、性解放、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 俚语大量产生。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Cold War” (冷战) 和“Iron Curtain” (铁幕) 这两个单词则真正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特征。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全世界人民都要求和平, 但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又不能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所以“冷战”一词产生了。“冷战”区别于“热战”指的是除了运用战争以外的任何手段去破坏、对抗敌人。可以说这个词高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时代特征。又如“Think Tank”是一个较老的俚语词项, 原意是“大脑”意思, 后来这一单词用以指代为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指导性建议的智囊团。又比如“Hang Out”这个俚语单词的原意为“坦白真相”, 原本仅在黑人中流行, 后来在“Water 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的调查中, 新闻媒体广泛地使用了这个单词后, 它便非常流行。再比如“Cool”这个单词, 中国的年轻人经常使用俚语单词。显然这个词的意思已经与“凉爽”没有任何联系了, 而指的是时尚、潮流、动感。俚语在美国社会中盛行, 也反映出该社会的发展与自由程度。因为在较保守、传统的社会里, 俚语并不发达。美国俚语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其传播和发展对标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美国俚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了解美国社会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在俚语中的反映, 可以使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 理解西方的文化观以及价值观克服交际障碍, 达到真正的理解对方的目的。在当今美国社会, 俚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得到广泛使用, 有调查发现, 美国的电影中的对白有很多都是来自于俚语,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自认为英语非常好的人听不懂电影当中的对白。很多人所学的英语都是规范的标准英语, 这些标准的英语和高度口语化的俚语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但是事实上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 俚语应该被看做是一个中性的语言形式, 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因为它只是被用来指某些社会、行业集团以及特定领域的成员或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随便交谈时使用的非正式的一些新颖词汇或赋予了崭新意义的老词汇。尼塞福多曾经为我们列举13条使用俚语的原因。1.使用俚语可能只是为了有趣。2.因为某人的聪明才智或机智幽默很会使用言语。3.为了与众不同, 为了独树一帜。4.为了使自己引人注意或话语惊人。5.为了摆脱陈词滥调, 使其语言简洁明了。6.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7.为了减少交际的困难, 使交流变得更加容易。8.为了增加友谊或者增加亲密。9.为了使和你交往的人相信你属于他们的圈子、特定的领域、一定的社会阶层。10.为了使和你交往的人相信你不属于他们的圈子、特定的领域、一定的社会阶层。11.为了保守秘密, 不让周围的人明白你所说的话。12.为了与下级说话或交流, 为了取悦上级, 或者仅仅就某事件同某人交流。13.为了在交谈中缓和过分严肃的氛围、为了淡化和修饰不可避免的悲剧、为了掩饰丑陋和丑闻。从以上的原因中可以看出, 俚语的使用在绝大多数环境下都是具有比较良好的目的。很多时候使用俚语倒是有些像中国人所说的“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这样一种灵活变通的处事方式的需要。尽管俚语并不是规范标准的语言, 但笔者并不认为俚语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形式。凡存在, 皆合理。既然产生了俚语这一语言形式, 那就说明俚语有它的合理之处。如果人们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俚语, 那么非但不会带来任何的尴尬与不适, 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智幽默的语言效果。俚语集中地体现了一种语言所蕴藏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俚语不仅是广大普通人民的词汇, 而且也是文学家的词汇、科学家的词汇、政治家的词汇。俚语如今已经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俚语就像好莱坞的明星一样, 也像美国的快餐一样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因此, 对于学习外国语的人来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俚语, 就不能自如地利用外语交流和体验西方文化的幽默与情趣, 就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加强对美国俚语的了解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它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整个现代英语的发展, 特别是了解英语口语的发展, 增进我们对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那么也只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了俚语才称得上真正了解了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狄波:《现代美国俚语浅谈》,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1995 (1) 。
[2].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3].刘金梅:《美国俚语映射的社会文化心理》,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5 (4) 。
美国口语俚语 第2篇
let’s get down to the nitty-gritty. i want to hear what happens next.
让我们来认真了解详细的情况,我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
2.no good很糟
this typewriter is no good. every time i use it, the ribbon falls out.
这台打字机很糟。每次已用,色带就掉下来。
3. have someone’s number清楚某人的底细,看穿某人
she dare not do anything to me, i have her number.
她不敢对我怎么样的,因为我对她的底细一清二楚。
4. hot number新鲜、迷人的人或事务,尤物
tom thinks sherry is a hot number.
tom认为sherry是个尤物。
5. off the hook逃脱,溜掉,不受罚
i’ll let you off the hook this time, but don’t do that again.
美国俚语漫谈 第3篇
凡是学英语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俚语, 因此, 他们对俚语并不陌生。但由于不少俚语通常被排斥在正统英语教学之外, 往往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正统英语, 而仍然无法听懂一般简易的口语。因此, 要学好现代英语, 就必须学会讲俚语, 听得懂俚语。一句话, 讲俚语, 用俚语已成为现代英语口语的一大特点。
2 美国英语俚语的定义与特点
2.1 定义
定义俚语是一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 通常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并富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内在涵义 (connotation) , 在非正式或活泼、友好的场合中使用。对于俚语的定义, 《朗文现代汉英双解词典》解释为“在严肃言语或文章中通常难以构成字句, 被视为很不正式或不礼貌的字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话, 但不适合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从这两种版本的释义不难看出, 作为英语学习, 如果只通过正规的课堂和严肃的课本教育, 是很难体会到英语俚语的含义和魅力的。
2.2 特点
首先是俚语的局限性。毕竟俚语的使用要受到一定时间、一定场合的限制, 其语言环境也会因人而定, 因时而定, 在加上它的使用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同一的俚语, 这就会给某些人群带来某些俚语的陌生感。其次, 俚语具有文化性。由于俚语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它反映的势必也是英语国家所传承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碰撞, 文化冲突, 交际失误, 总是难以避免的。同时还应为文化真空的原因, 使一些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目标语。另外, 俚语具有时效性。由于俚语的产生和消亡可能具有“高出生”和“高死亡”的特点, 对于学习者来说, 要掌握最为实效、流行的俚语表达难度较大。俚语字典因为其出版、发行的过程时间较长, 可能会导致某些用法早已过时。
3 美国俚语变化与发展
俚语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并具有创造性的语言, 它不落俗套, 兼收并蓄。丰富而多彩的俚语是英语语言, 尤其是美国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俚语是一种普通的口语, 属于民间语言。自从有了人类语言就有了俚语。俚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美国社会的亚文化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过去它是毒品吸食者、流浪汉、黑人、赌博者和囚犯等下层人士使用的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俚语的来源及其内涵不断扩展。牛仔、士兵、警察、爵士乐手、运动员和少数民族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生、政治家、商人逐渐成为创造和使用俚语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介入使俚语的使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好新奇, 对俚语非常关注, 因为俚语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成为当代美国俚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俚语使用人群的扩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拓宽也反映了谈话方式的改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最终有些俚语进入标准英语甚至被很多上层人士所接受。可以说, 语言的变迁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俚语能够向我们证明语言的变化相当之快。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俚语在消亡, 而另外一些俚语在产生。当代美国俚语的主流产生于处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上层人物。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和休斯顿是美国文化的中心, 他们通过传媒主宰着美国的文化。这些地区的上层人物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 擅长于创造智慧的语言包括俚语。
4 俚语的产生原因
产生俚语的原因很多, 如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地域间隔、人种差异, 均可产生属于某一圈内人士所讲的行话。如果这些行话简明生动、形象逼真并且容易上口, 一经流传, 是会很快普及开来的。美国俚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美国英语俚语从黑人英语中吸收不少词语。如用Uncle Tom, Aunt Thomasina, Doctor Thomas, honorary white boy来指称逆来顺受的黑人;用head rollers, Charley Goons指称警察等。复合词badmouth和sweetmouth均为黑人用语, 指“说坏话, 诋毁”和“拍马屁”。其次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不少来自食物, 其比喻非常形象。如apple (家伙) , cold fish (孤寡人) , honey (亲爱的) 等等都可用来比喻人。而cookie, peach, tomato等则被用来形容女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 如cabbage (卷心菜) , kale (甘蓝菜) , lettuce (莴苣) , 都可用来指money (钱) 。至于象cabbage head (笨头笨脑) , cauliflower ear (椰花菜耳, 指受伤而变形的耳朵) , meat hooks (壮汉手) , 这些名词词组被用于突出人体的某一部分而描写人的特征。某些与食物有关联的词可以构成形象的用语。总之, 不管是食物、菜肴还是视频的形状或与视频有关的词都能提供生动可感的俚语。有些由动词短语构成的俚语常为美国杂志Time和Newsweek所采用。其他如电视界、体育界、戏剧界、官场等阶层使用的行话, 即专用语也多多少少进入了日常生活并被人们用来表达生活内容。
俚语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词语昙花一现, 稍纵即逝, 被淘汰掉。另一部分词语进入标准语或从俚语升级为口语或非正式词语。于此同时, 新俚语的不断产生, 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而且使词语不断得到扩大。在美国有些俚语已成为整个英语标准用语的一部分。由于美国人比英国人更敢于和更善于创造和使用俚语, 现在在美国人的影响下, 不少英国人也喜欢用起美国俚语来了。
美国英语中俚语之所以非常普遍, 其主要原因是:首先, 早在19世纪的西进运动中, 许多过人大量向西部移民, 形成了很大的人口流动。这样一来, 各地的方言和各阶层的行话接踵而至, 大家相互传用。由于美国官方不强调标准语, 又很少做纯化语言的工作, 因此这些方言和行话很容易传播而变成今天大多数人所采用的俚语。其次, 美国是一个新兴民族, 它是又多种民族混合而成的。这些民族的移民多半是17、18世纪开发美洲时从欧洲大批迁入美洲的。他们不断创造出新的词汇, 从而使俚语日益增加。在美国, 用俚语交流几乎比比皆是, 这是因为美国人说话办事一贯讲究时间和效率, 而用俚语交流往往能收到更快速更简易地交流思想感情的效果。
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人都属于一定的行业是某一方面的工作, 互相接触交往时或多或少都在讲自己的行话。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各种行话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全民族通用语言的一部分, 这就是俚语。俚语的发展是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 其速度之快, 容易理解, 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它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 起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是人们喜闻乐见, 经常采用的语言。在学习现代英语时, 加强对俚语的了解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它对于我们了解整个时代英语的发展, 特别是口头英语的发展很有好处。同时俚语可以忠实的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作为语言学习者, 从语言及文化的角度来对俚语加以研究, 将有利于我们了解美国英语变化的实质, 了解美国乃至其他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於奇.英语俚语研究[M].上海:上海晚于教育出版社, 2007.
[3]汪福祥, 吴金配.现代英语俚语500例[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4]吴友富, 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于涵, 美语口语俚语[M].北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6]林玲国, 楚至大.美国俚语纵横谈[J].现代外语, 1994 (1) .
[7]彭元峰, 孙佩婕.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1) .
浅谈美国俚语 第4篇
浅谈美国俚语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美国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影响语言的.内在作用,还具有其他词汇层所无或不全具备的独特风格,是一种极富文化涵义的词汇,是美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文章通过探讨美国俚语的构成形式、语意功能以及社会文化理据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
作 者:贺琴琴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英语系,湖南,衡阳,421008刊 名:职业圈英文刊名:OCCUPATIONAL CIRCLE年,卷(期):“”(12)分类号:H319关键词:美国俚语 语言特征 文化特征
解析美国俚语的形成 第5篇
1 俚语是源于各亚文化群的专用语
文明社会分为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体, 占统治地位。但有时也不排除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或区域内代替主流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又称为次文化, 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如police (警察) 就有很多俚语如fuzz (细毛) , pig (猪) , firk (告密者) , bull (公牛) 等表示。后来男警察造出dickless tracy一词来表示女警察。
社会不同职业群体也产生了很多很多俚语。如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scab表示不参加罢工的人或不参加工会组织的人:用strikerbreaker表示破坏罢工者。行业和职业内产生了许多俚语, 如:deviant出轨的人, 反常的人
narcotic addicts吸毒的人
ghetto groups犹太人, 黑人, 波多黎各人
institutional populations机关人员
political organizations政府机关
不同阶层的人, 尤其是文化层次低的群体, 如无业游民、吉普赛人、移民、水手、赌徒, 牛仔、警探、吸毒者、大兵等, 他们中多数有酗酒的习惯, 所以俚语中的黑话、隐话和脏话就是在这群人中产生的。例如关于酗酒的俚语就有好几百个, 从A部的ALKIED到Z部的ZIG-ZAG, 几乎部部字母都有, 而且都非常形象。如high as a kite和higher than a kite集合辙押韵又可以使人从高飞的风筝那种飘飘悠悠的形态中联想到醉汉东倒西歪的走路姿势。
2 俚语是美国时代特征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 美国俚语, 始于“五月花号”船上。当时来自英国不同地方的清教徒乘此船来到美洲新大陆探险, 这样各个地方的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以及行业的行话、黑话汇集在一起, 人们相互交流, 逐渐被广为流传, 形成了最初的美国俚语。有的到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有的却流传下来, 还一直被人们所使用。如for God’s sake (看在上帝的面上) ;Goodheaven (天哪) ;What the hell? (到底是什么事) 。到了20世纪, 美国俚语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如战争时期 (如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 以及美国的社会问题 (如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家庭解体、年轻一代的酗酒和吸毒、反战运动、性解放、同性恋等) 都产生了大量的俚语。俚语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baby boomer”是二战后的二十年中政府鼓励生育, 人口激增, 那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baby boomer, 因为boom有激增、暴涨之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俚语还有50年代的beatniks (垮掉的一代) , 60年代的flower-children (花孩) , 60年代末的hippies (嬉皮士) 及yuppie (雅皮士) , dink (丁克) 等。美国国会曾于1911至1933年期间对于酗酒产生的社会问题通过禁止酗酒的法案, 但事与愿违, 禁酒期间美国私酿成风, 地下酒吧林立, 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政府税收反而损失严重, 最后只好被迫解除禁令。在此期间产生的俚语层出不穷, 如whiskey fighter (嗜饮威士忌的人) , whiskey tenor (沙哑的男高音) 。俚语egghead指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 源于195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 (当时的竞选双方是二战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和伊利诺伊州州长史蒂文森) 。艾森豪威尔取笑史蒂文森的竞选演讲时说:“Sure, all the eggheads love Stevenson.But how many eggheads do you think there are?”egghead因此得此意并被广为流传和使用。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相应符合时代特征的俚语, 它们是美国不同时期的缩影。
3 俚语是美国人逆反心理价值取向的体现
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人喜欢创新, 崇尚自由, 而且美国是一个尊崇个性发展的国家, 所以美国人大多乐观、反叛并且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他们就越是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人这种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美国俚语也正好顺应了美国人这一心态。因此, 美国俚语的产生是人们在正常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冲破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美国俚语中对敏感话题如“死、毒品、同性恋、个人隐私、贫穷”等方面的词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AC-DC指既搞同性恋又搞异性恋的人, les (lez) 指女同性恋, gayz指男同性恋者, queen尤指脂粉气的男同性恋男子, camp it up指同性恋的聚会。从上面可以看出, 美国人通过创造这些俚语来宣泄情感, 表达内心世界, 展示个性, 因此丰富并促进了美国的俚语发展。
4 俚语是科技的发展, 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标志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加上美国人追求个性, 偏爱和追求新奇的事物, 很多新的俚语应运而生。如hot line (热线) 、fall out (放射性尘埃) 、afro (蓬松发型) , 如现在的流行语“cool”, 原指天气凉爽, 现在的意思是“好的, 妙极的, 漂亮的”, 指某人很酷, 则源于此词。在新兴行业如IT行业、娱乐业、体育行业等出现了大量的俚语。如“rock and roll”用来指摇滚乐, “groove”原意是唱片的纹路, 现在俚语“groove”是绝好的, 流行的意思。“in the groove”最开始是指歌手的成功, 后来该词推广开来, 指获得成功的所有从业人员。又如“ankle biter” (咬脚跟的人) 原指小孩子, 现指IT领域里, 那些喜欢操作电脑和卖弄自己, 但水平又有限的人被称为ankle biter。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 追求创新的美国人又创造了新的俚语, 而且赋予旧词新的内容, 大大丰富了美国的俚语。
美国俚语作为美国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被人们日常所津津乐道, 广为流传。它短小精悍, 丰富多彩, 是语言中的一朵奇葩。它来源于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直至消失, 但仍有一部分现在依然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 并且进入到标准语的行列中来。与此同时, 新的俚语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现代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是简洁性逐步增强, 委婉性不断弱化, 并且越来越大众化。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 在《俚语在美国》中写到:“如果把英语比做作君临天下的大帝, 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中居然出现了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 登堂入室, 甚至跻身于最庄严的盛典, 这就是俚语, 或称隐语。它出于大众之中, 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 使人们能不拘一格, 畅所欲言。”正是因为人们对俚语认识的不断加深,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 所以我们相信现代美国俚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5 结束语
俚语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了解美国俚语的产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文化, 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摘要:俚语, 俗称黑话, 行话。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具有一般英语所无法比拟的表现力和悠久的历史。美国俚语是美国英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在已经被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接受和运用。丰富的俚语在美国英语交际中比比皆是,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俚语晦涩难懂。笔者从美国的各个时期对俚语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论述, 同时指出俚语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美国俚语形成的了解, 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文化, 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美国,俚语,形成,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董金平.英语俚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J].理论观察, 2009 (5) :143-144.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刘西峰.美国俚语浅议[J].淄博师专学报, 1997 (5) :73.
[4]王旭东.试论英语俚语的形成特点[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2001 (5) .
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美国俚语,认知隐喻,构成,意义
一、引言
俚语已成为英语的一大特点, 人们使用俚语非常频繁, 以至于很难讲清俚语与标准英语之间的明确界限, 二者是不断融合的。美国俚语是亚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换的产物, 曾经受到排斥和鄙视。但如今不仅在美国社会的影视、广播、小说、报纸、网络及日常生活中拥有众多的使用者, 而且有些俚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俚语。俚语作为重要的语言特色, 不仅为丰富语言作出贡献, 而且给英语增添了生动、活泼和幽默的特点, 因此是“真正的活的语言”。[1]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由于有些俚语是规约性的, 加之缺乏语境, 其表达的含义、用法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却不易被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角度阐释美国俚语的具体含义, 不但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俚语, 而且可以加深对美国俚语的认识, 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二、美国俚语及其构成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该词的渊源, 现已无法考证。现在予以认可的观点是, 俚语源于十八世纪的行话、黑话。美国英语在十九世纪初开始展示其活力和魅力, 有些表达法令来访的英国人感到难懂。正是此时, 类似现在俚语的表达开始形成了。直到今日, 人们对俚语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认为俚语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谈话, 但不适合用于好的写作或正式的场合的交谈;尤指军队俚语、狱中俚语。而《韦伯斯特大词典》认为俚语是传统或是标准用法之外的, 赋予新义或是扩展义的通俗语言, 以达到新鲜的, 富有活力的、有趣的、尖锐的或是幽默的表达方式。[2]尽管人们对俚语褒贬不一, 但有不少俚语由于使用广泛而成为标准词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 普通美国人的记忆量约有百分之十为俚语。[3]
从某种程度上讲, 俚语是一个记忆体系, 但从本质上看, 俚语并不拥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语言形式。大部分俚语并非造新词而成, 而是赋予旧词以新义所构成, 或是把极简单的日常用词组合成新的习用短语。往往短语是俚语, 它们的组成词却不是。俚语除具有标准英语的构词特点如截短法、反成法、首字母法等以外, 还具有借代法、修辞法、词缀法等。[4]正是这些构词法极大地丰富了俚语词汇, 同时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认知隐喻概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现象,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在本质上, 隐喻是可以认知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Lakoff&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新概念“域” (domain) , 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5]Fauconnier (1997:1) 指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 传递和处理意义与认知活动的中心”。[6]映射是指两个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一对应关系使得一个集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另一个集中都有对应的成员。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能够形成隐喻的前提是始源域的成分与目标域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相似性。如:“生活就像爬大山。”因为二者都有起点和终点;都有艰难坎坷;都随着时间的推移, 阅历有所增加。“爬大山”是一个具体且形象的日常活动, 人们依赖自身经历可以理解它的内涵, 从而可以将对它的理解迁移到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讲“生活”是一个图示, 而“爬大山”是另外一个图示。它们的相似性构成二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隐喻映射并非任意的, 而是受意象图示控制的。意象图示是实现映射的先决条件。意象图示使人们得以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隐喻映射, 隐喻义就是通过意象图示的映射而产生的。
四、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Lakoff&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和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7]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美国隐喻进行研究。
(一)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 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在美国俚语中, 空间意义多数由介词构成, 而且规律性明显。
1. 由介词on构成的俚语。on可以表示地点 (包括动向) , 可以表示处境, 如:
(1) get on the stick
on此处有“固定不动、坚守”的意思, 所以该短语的隐喻义为“积极工作, 不再懒散”。
(2) on easy street
on此处表示身处的环境, 因此词句俚语的隐喻义为“悠闲自在, 游手好闲”。
(3) on a cloud
on此处表示处境, “在上”。此句始源义为“飘飘然”, 它的隐喻义为“兴高采烈, 心花怒放”。
(4) on the button
button是很小的, 通常用手按, 所以on此处表示按在按钮上, button和手指大小非常接近, 因此该俚语的隐喻义为“精确的, 恰到好处的”。
2. 由up构成的俚语。up可以表示动向, “向上, 将举起, 增多”之意。如:
(1) pick someone up
始源义为“将某人举起来, 使其双脚离地, 将他控制住”。因此此短语的隐喻义是“逮捕某人”。
(2) go up against
始源义是“开始抵抗, 群起而反对”。up是一个向上的过程。此短语的隐喻义是“对抗, 挑战”。
(3) up-and-down
中国人有句话“上下打量一番”, 此句的意义为“一瞥, 审视”。
(4) up in the air
此句的意象图示为“悬在半空的物体”, 它的下一步动向是未知的, 会发生什么尚且无从而知。它的隐喻义是“未解决, 未决定, 不肯定”。
3. 由介词down构成的俚语。介词down可以表示地点、动向, “向下的, 减少”之意。如:
(1) nail something down
它的意象图示为“将钉子钉下去, 板上钉钉”, 表示已经完成;它的隐喻义为“敲定某事使之万无一失”。
(2) crack down
down表示由上到下, 始源义为“向下打击”;它的隐喻义为“执法机关, 国家机关从严执法, 从严打击”。
(3) downhill
该词的始源域的意象图示为“沿山坡由高向下, 走下坡路”;它的隐喻义为“恶化, 越来越坏”。
其它介词构成的俚语的含义也与该介词本身的意义相关。如果能够在头脑中画一个意象图示的话, 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其含义。如:
(1) high spirit, 表示心情高兴的程度, 有种表达“飞到九霄云外”, 当前有种时髦的表达法“很high”。因此该句的隐喻义“兴高采烈”。
(2) have one’s claws out, out表示“伸出, 延伸”之意, 因此它的隐喻义为“张牙舞爪”。
(3) in a jam, in表示处境, “在之中”, 所以此句的意象图示为“陷入泥潭之中”, 它的隐喻义为“有困难, 尤指严重的困难”。
(二)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这类隐喻有助于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在美国俚语中存在用动物来做隐喻的例子, 如:
(1) Steve is a gorilla.No one can defeat him.此话一出, 立即在人们的头脑中展现一个意象图示:猩猩又高又大又壮。如果与Steve素未谋面, 他是一个抽象人名, 但gorilla可以传达出steve的形象:虎背熊腰。
(2) 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such a thing?中国有句粗话“蠢驴”形容人愚蠢。这句话将始源域的“驴”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 从而达到效果。
(3) get one’s tail in a gate.此句的意象图示为“尾巴夹在门里了”, 逃也逃不掉, 只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它的隐喻义为“处境危急, 陷入困苦”。
(4) The oil price these days is a snake.说到蛇, 头脑中马上浮现“蜿蜒, 弯曲”的画面, 因此它表示油价不断变化, 忽高忽低, 像蛇一样蜿蜒蠕动。
(三) 结构性隐喻
所谓结构性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美国俚语中, 结构隐喻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 而是基于事物间相似的联想产生的。如:
(1) Sadam danced on the air.“dance on air”原以为“在空中舞蹈”。如果某人被处以绞刑, 势必会在空中挣扎, 与空中舞蹈相似。由此可见美国俚语生动幽默的一面。
(2) The country now facing serious brain-strain.“strain”向人们展示了液体向外流走、最后干涸的意象图示, 人才外流和水的流失都有由内向外的特点。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3) Tom is a nine-to-five.“nine-to-five”表示“从早九点上班至下午五点的白领工作人员”。
五、结语
美国俚语以其幽默、形象、生动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早已存在的概念和事件。俚语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 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它是对传统表达法的颠覆。因此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 初次接触俚语觉得都是规约的, 但利用认知隐喻方法细细品味后方知美国俚语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而其规律性的根源在于人们共同的经验经历。通过对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加强了我们对美国俚语的理解, 使我们在知其所云的基础上, 恰当运用俚语,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范彩霞.有关美国俚语的几个暗喻[J].运城学院学报, 2005, (12) :53-54.
[2]朱卡德.论美国俚语的隐喻表现形式[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1) :99-102.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39.
[4]唐忠顺.英语俚语的结构特征与修辞特色[J].淮北煤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89-95.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11-121.
[6]Fauconnier, 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浅析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第7篇
近年来, 由于美国俚语在影视作品、报纸杂志、学术期刊和文学作品方面的广泛应用, [3]广大文学爱好者对美国俚语的研究兴趣急剧增加。由文特华斯和弗莱克森纳主编的《美国俚语词典》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1]中约有15000 条俚语 (包括附录所收) 。根据他们两人的估计一个普通美国人掌握的单词约有一到两万个, 其中约有2000 属于俚语性质。[2]由此可见, 美国俚语的地位已经显著提高。本文将步入美国俚语的研究热潮, 对美国俚语进行粗略的研究, 了解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并探讨俚语的翻译方法。
2 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不仅是人类借以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 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与其文化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3]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高度凝结了本民族智慧结晶的语言, 不仅简洁明了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背景, 还反射出该民族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俚语中有很多由self和ego组成的词汇:self-affirmation (自我肯定) ; 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 ;egoism (自我主义) ;egocentric (自我中心的, 利己主义的) 等。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不愿受传统的束缚、标新立异、追求全新的事物和生活的本质。
3 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
1) 口语化
美国俚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从起源来看, 大多数美国俚语来自行话和黑话, 常常被当作一种语言代码。部分学者认为, 美国俚语是伴随着口语而发展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变体, 源于人们的劳动、需求、趣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 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呆板的语言模式, 自由表达自我的愿望, [4]正如我国地方方言一样, 多用于非正式场合或私下的谈话中, 侧重于语言的简洁凝练。例如:C’mon, you are going out with the guy! Ther’s gotta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him! 这里的C’mon是口语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短语, 用来表示鼓励, 欢呼或表示不相信, 不满。
2) 创新性
作为美国新时代下民主力量和创新精神产物的美国俚语是美国人思维活跃, 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印证。[5]如解雇某人时直接用dismiss或者fire有不给人情面之义, 而使用俚语give sb. the air就可以巧妙地避开尴尬, 给人以自尊;形容别人讨厌, 用bad news或rotten swine代替bastard显得委婉且不失礼貌;向某人表达爱慕之情, 用take a shine to、have a crash on代替like、love不会显得过于直白且不含有轻薄之意。
3) 包容性
追根溯源, 弗莱克斯认为俚语是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6]美国俚语的创造者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美国俚语词汇之间没有阶级之分。如:贩毒者之间的一套专用俚语有junk (毒品) 、mule (贩毒者) 、snowbird (吸毒者) ;音乐文化人士之间的俚语专属词汇:rock and roll (摇滚乐) 、jazz (爵士) 、nineteeth hole (高尔夫俱乐部里的酒吧或打过高尔夫后喝的一杯威士忌) ;有关食品的美国俚语:bring home the bacon (挣钱养家糊口) 、what’s cooking (发生什么事了) 、limp as a noodle (无精打采的、倦怠乏力的) ;有关动物的俚语:ass in a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black horse (害群之马) 、as timed as a hare (杀鸡取卵) 等。
4 美国俚语的翻译
严格来说, 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而文学翻译也必须是其完整统一体的再现。统筹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一个翻译家所应恪守的原则, 也反映了一个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实际过程。[7]刘重德先生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 提炼出了既一目了然又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 即:
(1) :信——保全原文意思; (2)
:达——译文通顺易懂;
(3) :切——切合原文风格。[7]
1) 保全原文意思
俄国伟大批评家别林斯基 (1810—1848) 曾指出“接近原文不是要我们传达字母, 而是要我们传达作品的精神。”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不可以逐字翻译抑或断章取义。因为这样的翻译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对等,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只有将原文中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 并反映客观事实的交际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7]
美国人喜欢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旧词语来搭配成新的词语, 赋予其新的含义。翻译这类俚语时千万不可望文生义, 一意孤行, 而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大胆猜测、理解、翻译。如:
(1) This is a red-letter day for Susan. She made her first sale to a very important client. 今天是苏珊的大日子。她和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在此处的“a red-letter day”应该翻译为“大日子、好日子”, 而不是直译为“红色的日子”。这是因为吉利的日子在早期的日历印刷中都是印成红色的缘故。
(2) don't knock it不要太挑剔
Don't knock it! You won't be able to find another job that pays so well. 别挑剔了!你未必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待遇这么好的工作!
Dont’t knock it只看字面意思解时可以译为“不要敲打”, 然而, 这样的译文枯燥乏味, 且让人不明所以, 联系上下文将其译为“别挑剔了”就容易让人接受。
2) 译文通顺易懂
所谓“译文通顺易懂”, 在于“通顺”一词, 目的在于使译文通俗易懂。译者翻译文章或书籍的目的在于让别人阅读并了解书中所含有的知识或文化内涵, 这就要求译文通俗易懂, 而不能是结结巴巴, 词不达意, 使人看了不知所云。断不可“顾信矣不达, 虽译尤不译也”。如:
(1) This furniture cost me an arm and a leg. 这件家具花了我一大笔开销。
将“an arm and a leg”翻译为“一大笔开销”比简单地直译为为“一条胳膊一条腿”更适合, 毕竟买一件家具就牺牲掉一条胳膊一条腿未免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2) That outfit is bad. Where can I get one?那套衣服棒极了, 在哪里可以买到?
此处的bad并非通常情况下的“坏的, 不好的, 有害的”, 而应是“好的, 棒极了”, 只有这样下一句话的出现才不会显得突兀和无厘头。此外, 如果那件外套真的很差劲的话, 是没有人愿意去买的, 更何况是主动地去寻找呢?这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将其赋予新的含义, 恰如其分的翻译, 原句的意思才会变得完整、通顺、恰当。
3) 切合原文风格
译者在达到既忠于原文又翻译顺畅之后便可以进一步地探求行文风格的“切合”。在了解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 切实地把握原著者的行文风格, 并结合上下文语境, 实事求是地翻译, 使译文切合原文风格。例如:More haste, less speed. 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水平较浅的人物之口或者出自一个风格淳朴的作家之手, 就可以将其译为“越快就越慢”。相反地, 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水平较高或出自一个风格文雅极具文学修养的作家之手, 将其译为“欲速则不达”更为贴切。
5 结束语
拥有着深厚社会文化根源的美国俚语的传播和发展对标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美国俚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与历史背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时代英语的发展, 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克服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 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感情。[8]
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 既具有科学性, 又具有艺术性, 是二元对立的统一体。[9]在翻译美国俚语的过程中, 应掌握其正确的翻译技巧, 熟练运用翻译方法, 严格地恪守翻译准则, 最大限度地将原作的精髓传递给读者。
摘要:现如今,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渐渐地渗透到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该文将在分析美国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简要介绍美国俚语口语化、多元化、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以提高英语爱好者对美国俚语文化内涵及语言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并提出美国俚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美国俚语,文化内涵,语言特点,俚语翻译
参考文献
[1]Wenworth H, Flexner S B.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M].Thomas Y.Crowell, Publishers, 1975.
[2]林玲帼.楚至大.美国俚语横谈[J].现代外语, 1994 (1) .
[3]付筱娜.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技巧[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10 (1) .
[4]赵靖岩.现代美国俚语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5]陈一龙.透析美国俚语特征[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10 (4) .
[6]胡家英.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学术交流, 2003 (154) .
[7]刘重德.试论翻译的原则[J].湖南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1) :114-119.
[8]方得璞.也能登大雅之堂的脏话——浅析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向》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
美国校园俚语语言特质及语用效应 第8篇
1 校园俚语修辞特点
校园俚语作为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 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和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与英语的构词过程有很大关系, 英语构词法中大量使用合成词、词缀法、功能转换、词的缩写、词的融合 (blending) 、外来词 (borrowing) 等。
1.1 合成词 (compound)
合成词可以通过不同词性的词组合而成。最常见的是名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动词等。比如All-nighter (开夜车熬通宵学习或工作之人) , dough-brain (做事不动脑子的人) 。另外校园俚语也习惯使用verb+out构成大量词。如bomb out表现差, 考试失败;burn out筋疲力尽;chill out淡定;rock out播放劲爆音乐;weird out令人迷糊、困惑;wig out感到吃惊。
1.2 词缀法 (Affixation)
英语中通过给词根加前缀、后缀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校园俚语中用的最多的前缀有Mega- (表大量的) 。比如megabitch, megabooks, megabucks, megawork, megabus, 另外一个用的比较多的前缀Perma- (表示永恒的) , 如permagrin, , and permaproblem等。给词语加上后缀是大学俚语创造新词的又一个方法, 常见的有名词+er, 表示某种人doper (经常吸食大麻的人) , killer (excellent) 作为形容词表示极好的, .后缀aholic (过分沉迷于...的人) 比如, bookaholic, caffeinaholic, foodaholic.
1.3 功能转换 (functional shift)
英语词汇灵活多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词形不变, 而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 同一词形的词有时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或是副词。说话者往往在谈话时进行词语的词性改变来转换词语的功能。在校园俚语中, 名词转换成动词情况如, I’m afraid I flagged that test.中flag表示“不及格”。I just want to potato all weekend.当中potato表示“躺着什么事也不干”。
1.4 词的缩写 (shortening)
英语词的缩写通常是去掉词的开头、结尾、或者同时去头尾, 如 (airplaneplane, graduategrad, influenzaflu) 极端的缩写是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像一些比较长的专业术语, 组织等。这些缩写在校园俚语中都出现过, bro, broth (来自brother) , coke (来自于cocaine) , max (来自于maximum) , 去掉词头的如“brary”, (来自于library) 如Yo, dude, you goin'to the brary today to pick up some books?“Za” (来自于pizza) 。“Rotic” (romantic) 去掉中间“man”.由单词首字母缩写构成的俚语如“KO” (knock out) 武术或是拳击比赛中把对手击倒不能站起。“MLA” (massive lip action) 含义为“激吻”.“NBD” (no big deal) 表示“没有了不起”, 通常用于反话.“NCAA” (no class at all) , 借用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名称.“SOL” (shit out of luck)
1.5 Blending (词的融合)
词的融合通常是把几个词的含义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 brunch由breakfast和lunch合成, 大学俚语中这种组合词方式不是很多。Droned (drunk+stoned) “吸毒或酗酒使人麻醉不醒”;Homechop (homeboy/homegirl+lambchop) 最好的异性朋友;Scrump (screw+bump) 含义为“have sex”;Slorch (slut+whore+bitch) , 这个词由slut中”Sl”, whore中间的”or”以及bitch的词尾三个部分构成的, 用来表达某人同时显示这三种行为。Vomatose由单词vomit和comatose (昏迷) 两个词一个前部, 一个后部融合而成, 表示极端的令人”disgusting”.
1.6 俚语
俚语通常结合身体语言、声调、重音、停顿等来传递表情。拟声词 (Onomatopoeia) 、嘲讽的方言、外国人发音、押韵等成为俚语一些重要特征。
校园俚语中, 学生为了达到嬉笑逗弄, 轻佻大胆的效果往往通过声音来取得效果, 一句礼貌的道歉“Excuse me”被学生轻佻的发音为Screws me, Squeeze me, 或者是Exsqueeze me;用来道别的词“Later”通过押韵形式借用“See you later, alligator”, 被学生们诙谐表达为“later, tater”;拟声词也是校园俚语中比较常用一种方式。通过对声音的模仿, 达到嬉笑逗乐的效果。表示呕吐 (vomit) 的拟声词如Barf, earl, ralph;Jazzy (花哨的) 被发成zazzy;而Scum (卑鄙的人) 被念成scuz;“cigarette”被念成Cigaroot;“bosom”被发音为bazooms;押尾韵也是校园俚语最喜欢的一种声音效果, 比如Brain drain“人才的流失”, boob tube“电视机”, beat the feet“快点”, 形容“邋遢名声不好的女人”为cheesy, sleazy, greasy;校园俚语实现声音效果另一种方法是押头韵 (alliteration) 。例如blimp boat肥胖的人;brain burp脑子胡思乱想;thunder thighs腿非常粗的肥胖人;Virgin vault女生宿舍;polyester princess穿的老土的女士。
2 校园俚语的语用效果
俚语与其它语言在构词法上、发音系统、语义单位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所不同就在于它的语用效果, 尽管不同语言学家强调不同效果,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基本的效果:1) 俚语使语篇朝非正式方向发展, 2) 俚语使使用者分属于不同的小组成员, 3) 俚语是对现有的正统、权威一种背叛和挑战。当然除了这之外, 俚语还有其它效果。语言也不需要俚语去完成所有这些效果, 一般非俚语词汇充满着专门的口语化、描述性、评价性词汇。但是这三种效应是俚语这么多年发展以来比较一直鲜明的特点。
2.1 俚语的非正式性
a.The president appeared uninformed about the bill
b.The president appeared clueless about the bill
上面两句中b句中的俚语词“clueless”表达故意的、公然的, 非正式的, 正式新闻播报中往往会使用uninformed这个词比较严肃, 而如果是新闻谈话节目使用clueless就会有一种调侃的味道了。
2.2 组别识别
俚语能够识别小组成员, 这也正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尽管更多的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风格的选择, 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组别识别;无论如何小组为了组织兄弟、舍友、运动队友等社会牢固关系, 不断地创造或维持语言形式的行话。这可以便于把一些人包括进组织, 另外一些人排除在外;在这点上俚语有点像时尚衣服, 流行的娱乐一样必须时尚、新潮、有吸引力, 能够很快的获得小组认同, 使成员有一种时尚的归属感。对最新的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的了解就是一种对社会认知和小组成员关系的一种肯定。美国少数裔往往用俚语来识别人种, 用“Apple”来指美国土著人, 用“bananas”来指代亚裔人, 用”Oreos巧克力饼干“来指非裔美国人。穿着黑色衣服听前卫音乐的学生被称为“Goths”信奉基督教学生被称为“bible beaters, crusaders.”
2.3 反抗权威
俚语是对已有的权威的一种反叛。特别是那些没有政治权利的人, 青少年、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人员, 就像赌徒、吸毒人员、囚徒那样向有权人隐藏自己所知或所做的事情那样, 他们把自己看做现有政治权力结构的局外者, 边缘群体, 选择关系是对立而不是合作。校园俚语广泛采用暗喻及其它各种比喻语言来挑战正统语言。因为酗酒和吸毒都为正统社会所不能认可的, 所以醉酒或者至少是谈论醉酒就成为他们消遣的一个话题, 光是“beer”的俚语有aiming fluid, barley sandwich, barley soda, brew, brewski, cold coffee, glass sandwich, Jesus juice, laughing water (烈性啤酒) , liquid bread, oil swing oil (打高尔夫球时喝) , vitamin B等十多种不同表达法。
就像盖房子、家用器皿、装修艺术一样, 语言也是人的文化的一种体现, 过去那种单一鲜明的社会群体, 接受简单的教育体系遵循同一课程、相同的教授、生活在相同的校园, 学生基本上同质化时代不复存在了, 今日的美国大学生群体在年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经济状况、学术背景等方面千差万别。大学教育机构规模越来越大, 越来越官僚, 曾经陪伴他们成长的正统学术背景正远离他们, 在一个强调你死我活的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 大学生们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身份、价值体系、情感发展的团体或组织, 通过组织内部的和谐、和睦来实现他们大学生涯同伴关系的需求。这种小组、小团体的和谐实现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俚语这种口头语言来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这一背景下, 俚语的大量使用也就毫不奇怪了。
参考文献
[1]杨芳.商务英语中俚语的风格及翻译[M].上海:上海科技翻译, 2004.
[2]王金杰.释析美国校园俚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6) .
美国俚语 第9篇
中国新闻网消息,前不久,在北京发布的《文化建设蓝皮 书·中国文化发 展报告(2014)》称,最近20年加入英语的新词中,“中文借用词”数量名列前茅,以5%至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如“no zuo no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被收录进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城市词典”,引发外界关注。报告指出,与现在大量外来语的涌入与滥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相比,汉语也正快速“入侵” 外国语言 。“Tuhao” ( 土豪 )、“Dama”(大妈)等网络新词有望被收进2014年《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报告认为,这并非因为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而是源于国力强盛之下汉语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