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反思(精选6篇)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第1篇
孟子二章 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第2篇
设计思想:本文
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第3篇
问题是,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所选《〈孟子〉二章》, 却令不少师生读来云山雾罩, 犹似雾里看花, 晕头转向, 百思不解!查查资料吧, 又偏偏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最大的疑惑是:第一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论点不够鲜明, 究竟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还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呢?第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论证不够严密, 本论究竟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呢?为什么“忧患”偏重而“安乐”偏轻呢?
对此, 笔者认为, 与现代标准式议论文相比, 《〈孟子〉二章》的行文结构尽管有些独特, 但总体上仍然大同小异, 层次分明。第一章是“开门见山”式总分结构, 第二章是“卒章见志”式分总结构。我们不妨分别梳理一下。
梳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关键词是“以战喻政”。
这里有必要先补充一点, 尽管孟子把孔子所提倡的广义上的“仁”具体化地发展到“仁政”, 并且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不辞辛劳、身体力行地去游说各国君主, 但在弱肉强食、烽火不息的战国时代, 孟子的努力无疑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连比较信任、尊重他的滕文公、梁惠王时间稍微长了一点都觉得他烦;加上孟子能言善辩、词锋犀利, 连声追问下, 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采纳他的政见当然更是无从说起。所以孟子只好违心地迎合统治者, 为了引出“仁政”而不得不先来一句“王好战, 请以战喻”。
现在我们划分一下这一章的层次。开头两句属于引论,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间部分属于本论, 事例对比证明论点;“故曰”以后属于结论, 以战喻政升华论点。
需要强调的是, 全文是“引论本论结论”结构, 但重心不在本论而在结论上;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但论证的最终归结却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具体一点说, 孟子确实用较长的篇幅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并分别加以有力的证明。“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城非不高, 池非不坚”等也确非泛泛而谈, 颇有说服力, 但正好像大谈鱼和熊掌的关系一样, 战争只是一个喻体, 是为了引出政治看法的必要过渡。在他看来, “域民”、“固国”、“威天下”等一系列政治活动中, 如果仅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戈之利”等“武治”手段, 那就好比战争中只依赖天时、地利因素一样是远远不够的, 想靠的住就得用“文治”, 这同样好比战争中抓住了“人和”一样。这个“文治”的内涵就是“道”也即“仁政”, 而无敌于天下的“君子”就是“得道者”!真正把握住“以战喻政”的手法, 本文也就豁然开朗了。
梳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关键词是“偏义复词”。
我们先说一下“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个别并列式的复合词, 从实际语境看, 并列成分中一个是表意重心, 另一个仅是辅助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的“父兄”重心在“兄”上;《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存亡”重心在“亡”上;本课“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的“兵戈”重心在“兵”上, 等等, 不一而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两句正是这样的关系, 前半句为论述重心而后半句仅是补充说明。用今天的话说, 证明了“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 还需要再以同等的篇幅来证明“平坦的道路不易成功”吗?有些资料分析本文论述的是“忧患”和“安乐”两个问题, 这值得商榷, 这两个问题更合适的提法应该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在“生于忧患”这一大主题下, 我们可以把全文划分为两大部分五个层次, 整体上是分总结构层递式步步深入首先列举圣贤事迹, 其次初步论证忧患是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接着深入论证内在的阻隔是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 也就是说, 成才不仅需要外在磨练, 而且更需要内在磨练。再之后由个人成才推广到国家治理, 说明一个国家同样需要内外的忧患磨练。最后水到渠成, 得出结论。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第4篇
一、对课文分段的质疑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旧版教材是这样分段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新版教材则把三个自然段合为一段。
为什么要把三段合为一段呢?
笔者查阅了中华书局的《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两书都是一章为一自然段,和新版教材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新版教材这种体例至少有两种好处。
第一,忠实于原著,体现了对经典著作的尊重。
第二,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编排精神。相比较而言,旧版教材的分段方式乍一看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孟子的逻辑思路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种分段方式等于把现成的答案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把编者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新教材的编排体例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论证结构,体会作者巧妙严密的逻辑思路,进而享受到自主探究的喜悦。
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
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旧版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新教材则作了如下变动:
把旧版教材中的一、二自然段合为一段,三、四自然段合为一段。
笔者认为把旧版教材的一、二自然段合为一段未尝不可,因为它们都是从客观条件论证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但是把三、四自然段合为一段就不妥了,因为第三自然段论述了人成才的主观条件,最后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故单列为一段比较妥当。
笔者又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的《孟子》,发现了两本书中本章都是作为一段出现了。因此笔者建议第二章不妨仿照第一章的编排体例,让第二章作为一个自然段出现。这样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两章短文编排体例相同,避免了前后矛盾。第二,避免了关于分段的分歧。第三,正如前面分析,本文作为一段出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
二、对课文标点的质疑
第一章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新教材则把中间的分号改为了逗号,笔者认为不够妥当,因为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两层意思之间构成转折关系,中间一定要有分号来加以强调。
第二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新版教材则改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笔者认为这种改动不尽妥当。“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两层意思,中间一定用逗号隔开;同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三层意思,中间也一定要用逗号隔开,显然新版教材的改动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查阅了中华书局的《孟子》,这句话是这样标点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种标点方法也和旧版教材相似,只不过把两处分号改为了句号。
第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行拂乱其所为”,旧版教材是这样翻译的:“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新版教材则这样翻译:“使他做事不顺。”两种翻译比较,前者对原句的理解是:行拂/乱其所为,“行拂”即“所行不顺”;“乱其所为”即“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旧版教材的翻译基本和原文吻合,但是意思前后重复。新版教材的翻译倒是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和前面的句子在语气上贯通一致,但是有一个“行”字如何翻译,如何理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原因在于标点者断句有误。
笔者认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应该这样断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前半句断到“行”字后。有下面几个理由:
1.避免了上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空乏其身行”可以理解为“使他身无资财,行动疲惫”,动词“乏”也有了明确的支配对象。“拂乱其所为”可以理解为“使他所做事不顺”。新版教材对这句话的翻译也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2.从节奏、语气上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行”“其所为”之前分别运用了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组成了动宾关系短语,句子结构一致,使得文章节奏更鲜明、协调,语气更流畅、贯通。而“行拂乱其所为”的节奏是“行拂/乱其所为”与上文完全不协调;“空乏其身”粗看字数、节奏好像也与上文一致,其实不然,“空乏其身”中的“其身”与上文中的“其心志”等并不完全一致。
以上质疑仅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孰是孰非,敬请同行和专家考究定论。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1 第5篇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第6篇
第二十一课 孟子二章
[方法主线导析]
学法建议
本课两篇文章各从一个侧面体现孟子的政治思想。学习本课,先要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本课,反复诵读不可少,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能分析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方式的不同特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学习作者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学习作者恰当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我们应如何评价等。学习本课,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以及常见虚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在封建社会里被尊为“亚圣”。和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子提出了不少在思想史上颇有影响的见解,如他在《尽心下》中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充分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庄暴见孟子》中提倡的“与民同乐”也有相通之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2.根据单元知识中的“断句”这一基础知识所阐发的几点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在《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来阐述抽象的“义”的?在人生中,哪些行为做法符合“义”?哪些行为做法不符合“义”?在《庄暴见孟子》一章中,注意“乐”字的几种读音(yue,音乐;le,欢乐)以及在具体文句中词的活用情况。然后研读全章,仔细分辨何处读“yue”,何处读“le”,最后概括评论孟子在论辩中所描绘的两幅不同的政治画面。
其次,在翻译文句时,如何根据语序、句式特点来确定词的句中意义?可对照注释翻译,并把理解和推断的思维过程阐述一下。
重难点提示
1.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
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通过选择,确立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这样,就将“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
本章重在阐释“义”的价值,而不是“义”的含义。
2.借“乐”发挥,因势利导,诱人入范。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脏暴见孟子卜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庄暴面对齐王好乐(yue)之事无言以对,而孟子却能善设机巧,引出齐王的“可得闻与”。于是孟子借题发挥,把音乐理论的话题引申到政治范畴上来(即由乐yue到乐le上),然后连发两问,使齐二接受“与众乐(yue)乐(le)”的主张。紧接着,孟子又不厌其烦描绘了“不同乐(le)”与“同乐(le)”这两幅对立的政治画面,一幅是不与民同乐,百姓妻离子散,怨恨国君;另一幅是与民同乐,百姓拥护国君。这样对比就充分突出“与民同乐(1e)”的中心。结句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下,应以仁政为本。这样,孟子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了他的施行仁政的宣传任务。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善设机巧,富于鼓动性。在这些方面,它比《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释疑解难
《鱼我所欲也》和赃暴见孟子格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
1.《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只要人不让这些善性丧失,“人皆可以为尧舜”。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论述了人都有羞恶之心(即“义”),懂得“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因此应该也能做到“舍生取义”。
《庄暴见孟子》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国君应该与民同乐,实行仁政。课文的“国王独乐民怨愤”、“国君与众乐民欣然”两幅图画进行对比,“证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
2.《鱼我所欲也》的第二、三节都是举例论证,但同中有异,异在何处?
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
3.《庄暴见孟子》记叙了两次对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庄》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它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的论辩技巧,这次对话是全文重点,因此记叙很详细。
典型题例
例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蹴尔(cu) 有诸(zhu) 王语暴(yu)
B 不屑(xie) 蹩(cu)e 一箪食(ddn)
C 庶几(shu ji) 独乐乐(yue le)
D 羽旄(mao) 豆羹(geng) 则王矣(wang)
[解答] C
A 语yu B 箪dan D 王wang
例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所欲有甚于生者喜欢的东西
B 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的事情
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增加
D 何以能鼓乐也?凭什么
[解答] C 何加:(有)什么益处
倒3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可得闻与 B 今王田猎于此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解答] D
A.“与”通“钦”B.“田”通“政”C.“得”通“德”
例4对“失其本心”中的“本心”理解有误的一项
A.指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善的本性
B.“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C.人的内心的本质的东西
D.文中指舍生取义
[解答] C.C项含义空洞不具体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选出下列判句正确的一项
A.王之好 乐甚,则 齐国其庶几乎
B.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
C.与少 乐乐,与众 乐乐,孰乐
D.今王 与百姓 同乐,则王矣。
2.对“与”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予)
B.吾王庶几天疾病与(句末语气词)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D.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参加)
3.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所以祸患也有不去躲避的
B.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由于这样就能生存下去,就不要再用别的办法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不同
B.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个“鼓”字意思相同
C.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也相同
D 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人“鼓”字意思也不同
5 先出句中“则”释义恰当的一项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A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B 今王田猎于此
C 今王与民同乐观 则王矣 D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和(
能力提高
7.文中有“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一句,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8 下面各组句子中,9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9、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可代?”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待,秦应俱(秦相范脏)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
贯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托代颇将。商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明使白起代钻,遂胜赵。
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不可,秦王知之。
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错,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洪迈《容斋随笔》)
川.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其父不能难
②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
A.nan jian B.nan jian
C.nan jian D.nan jian
11.“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中“监”字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是()
A.jian 监视 B、jian 借鉴
C.jian 审察 D.jian 鉴戒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点字和题目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12.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A.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即可不死,而妻子离散不相见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D.水旱疾疫,即无地调剂之法也
13.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
A.若能之吴、赵之众与中国抗衡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词性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是()
①曹参之宜为相
②相应侯知之
③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④赵王以括代颇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5.“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的正确意思是()
A 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
B.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C.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D.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
16.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了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B.对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
C.围绕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作用问题,阐明了作者的有关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