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精选8篇)
马克思主义文学 第1篇
在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利用人道主义思想潮流,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采用的一种传播策略。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时代存在主义文学。
由于人道主义作为新时期初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代表着当时启蒙主义的具体倾向。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具有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层面赋予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启蒙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于1979、1980年间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其实质就是为人道主义思想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依据,当时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提法充分反映了这场讨论的思想实质。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启蒙合法性之外,使其加入到争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思想潮流中。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业已意识到了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是何等重要,他们通过一系列阐释,最终证明了传播存在主义文学不仅可以迎合思想启蒙的需要,同时还能间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力根基。那么,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度阐释中,存在主义文学究竟具有怎样的人道主义性质?而启蒙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合法性又将如何获得?
1980年,《外国文艺》登载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⑧一文。该文标志着存在主义也加入了当时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在这篇文章中,萨特批判了一切对于人的先验设定,认为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在萨特的解释中,存在主义由于对人类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强调,认为“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而是一种“人道主义”⑨。由于这一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锋芒直指“文革”的个人崇拜和政治迷信。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被介绍进来,便成为新时期初启蒙思想者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文学 第2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第二节 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创
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柏林之围》描写了一个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官, 八十多岁的儒弗上校, 在病中幻想着所向披靡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 而实际上却是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终因幻想破灭而死去 《柏林之围》艺术特色
一、构思新颖奇特
《柏林之围》分为三个部分: 儒弗上校的昏死、复活、死亡。现实— 幻觉—现实的三部曲
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儒弗上校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三、语言简洁凝炼
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
短短的四句话, 从四个角度描绘了巴黎被围的巨大场景, 作者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高度凝炼的艺术技巧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战争事实上法国的失败和老上校幻想法国胜利的对比 小孙女对他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精心照料,使得老上校的精神得到满足,怡然自得,但与此同时小孙女的内心却强忍着祖国沦亡和父亲被俘的巨大悲痛,这对比既使人感到刻骨铭心,难以承受,又觉得它唯其如此才合情合理。大环境的险峻与小环境的安乐形成的对比 延伸思考
如何理解儒弗上校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坚持人道主义传统,批判反思社会现实。
2、文学表现空间拓展,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题材。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第三节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杰出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著名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终生致力于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人类的不朽事业。在漫长而不知疲倦的文学生涯中,他以“革命戏剧”、“名人传记”、“长河小说”三大作品系列构筑了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大厦。生平与思想
1、求学和执教生涯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14岁前往巴黎求学,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抛弃了宗教信仰,爱读斯宾诺莎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并潜心研究音乐,从而熟知德国音乐,尤其崇拜贝多芬。
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曾在巴黎的几所中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执教音乐、艺术。
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
2、创作历程
罗兰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家,但对文学创作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21岁时便拟订了一个终生写作计划。22岁时,给托尔斯泰写信,得到长达38页的回信,勉励他为人类崇高理想而奋斗。“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
“艺术不应为某一特殊阶级之所有物……艺术若不转向民众,则绝无生存之理”,“革命同路人”
罗兰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伟大的战斗”,矢志不移地探索人类进步的理想。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虽然西方世界的诅咒漫骂响成一片,但他勇敢地挺身而出,多次撰文声援布尔什维克和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列宁逝世时,他发表悼词,重申拥护十月革命。即使在斯大林血腥清党期间,他也强忍内心痛苦,坚持拥护“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劳动共和国”。
去世前几个月,还抱病前往苏联大使馆祝贺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一度幻想甘地主义同列宁路线结合,后来发现欧洲革命只能走苏联的道路。苏联舆论“革命同路人”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高尔基,高尔基称其为”法国的托尔斯泰”。欧罗巴的良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超乎混战之上》(1915)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两次大战期间,他发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 和巴比塞、爱因斯坦共同担任名誉主席。1932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反战大会上,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
1944年12月30日,这位著作颇丰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他在《与过去告别》中曾经这样自豪地总结漫长而又坎坷的一生:“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脑袋!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50岁之前,罗曼·罗兰一直默默无闻,深居简出。50岁以后,罗曼·罗兰声名鹊起,成为整个欧洲争论的焦点。争论伴随着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罗曼·罗兰逝世后,有关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文学艺术界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击败罗兰,他注定要为世人所理解。罗曼·罗兰的创作 人民戏剧
罗兰热爱莎士比亚,信奉启蒙思想,缅怀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堕落为帝国主义和颓废文学充斥文坛的严峻现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自己能“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生涯从尝试创立“人民戏剧”起步。革命戏剧:《群狼》、《丹东》、《7月14日》 信仰戏剧:《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
在这些作品中,贯穿他一生创作的那种以巨大的热情呼唤英雄主义和激励民族信心的倾向已初露端倪。但由于历史内容严重失实,艺术上也不成熟,未获成功。名人传记
20世纪初,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甘地传》等。
思想矛盾性:他一方面赞美历史名人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寄改造社会的希望于英雄主义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透露出对当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造成的重大影响的“罗曼·罗兰主义”的思想轮廓
写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法国社会充满了庸俗与丑恶,一个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罗曼罗兰觉得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榜样来拯救人类。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人物形象:贝多芬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大师,是性格的英雄。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是天才的英雄,从小就显露出极高超的绘画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地上划起来,弯曲的线条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图案。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是道德的英雄。《名人传》的艺术特点: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从大处落笔;风格多变 长河小说
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21—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小说分《安乃德和西尔薇》、《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四卷,以叛逆的女性、法国知识分子安乃德的人生经历为情节主线。
《欣悦的灵魂》小说着重描写了母子两人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全部心理过程;成功地反映了西方进步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动荡中,探索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
安乃德一位力求上进、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自由,支持苏联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的斗争); 叛逆女性
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她渴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都感到不满,这与当时的资产阶级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雅克 勃里索
《欣悦的灵魂》艺术特点:不但是一部长河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长河小说
一部真挚而坚毅、柔韧而顽强的女性的灵魂史
主人公安乃德的生命流向的大致线路:探索、痛苦、搏斗、欣悦、死亡这样一种灵魂的五部曲。
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法语原意为“河流”)及其故事,象征着她的生命犹如一条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河流,展示了一种非但永不退缩永不屈服,并且要征服苦难扫涤雾障而赴向未来的灵魂的力量。哲理小说
通过人生的悲欢苦乐、成败得失,最后达到精神的和谐和灵魂的升华。罗曼·罗兰的贡献
“真诚”是罗兰一生为人和创作根本,他屹立于新世纪地平线,被世人公认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在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罗曼·罗兰是一位既继承沿袭19世纪传统又勇敢开拓大胆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对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建设的贡献在于:
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罗兰在创作中热衷于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的表现,让心理分析和心态描写处于作品首要的主导的位置,不仅以主人公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而且通过心灵的多棱折光深刻地再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
2、在典型性格的塑造上,他不经意于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性格不是在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中而是在跟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英雄主题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描写“真正的人”是他的美学理想,着力表现主人公高于环境的性格机制和不受环境支配的道德激情成了他的典型化目标。
3、罗兰树立了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每个人身上都有20个不同的人”,他描写的正面形象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他总是把握住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推进到崇高境界。
4、小说体裁的革新。
他从一开始就“坚决地跟法国文学中所规定的、一般的制度断绝了关系”。不仅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入同一文本,浑然融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对罗兰的评价:世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分为爱罗兰的人和恨罗兰的人。“只在国外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而法国人自己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接纳他。” 东方学者肯定罗兰:
1.批判社会现实、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2.罗兰是世界大同的倡导者.3.应该客观地将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区分开来.西方学者冷淡罗兰:
1.罗兰的反战立场,被斥为“卖国贼 ”.2.罗兰的亲苏立场.3.艺术风格:风格上的平庸,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道德和社会学的分析所造成的极大累赘.名句赏析
1、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4,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俄国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马克思主义在列宁的运用下, 第一次得到实践的证明, 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完全是科学的。1917年, 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 得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可。在之后的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百年之后的今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民族复兴的实现必将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就是如此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就是如此的具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又是内容如此的丰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还是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包含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中, 现代文学从开端、发展到结束, 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分不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从小到大, 从边缘到主流, 历经三十年,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即《新青年》) , 标志着中国新文化动开始。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 对当时中国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构成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革命, 震动了全世界, 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发表了众多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文章。而之后又涌现出大量关于新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实绩, 因此, 在传统上我们将1917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五四新文学运动一开始, 国内就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深入发展, 《新青年》的作家队伍开始分化。李大钊、陈独秀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坚持将《新青年》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直到1923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这一时期, 李大钊等人已经提出新文学运动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 文艺要无产阶级化。恽代英、邓中夏等早期共产党集结在1923年创办的《中国青年》, 掀起一次倡导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学的高峰。第一个十年是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十年, 新文学在这十年的发展除了是与旧文学的决裂, 更是对下一个十年作为主流思潮起到了理论铺垫和准备作用。
二、第二个十年 (1928年~193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关键的十年。这十年有众多的文学思潮:革命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海派商业文学。
1927年,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全体中国人, 尤其是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彷徨, 他们需要一种理论武器作为指导思想, 将他们指向正确的价值观。1928年, 太阳社成立和早期倡导浪漫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这样适应了大革命失败后复杂的现实斗争和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革命的需要, 进而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在太阳社成员与鲁迅、茅盾论战中, 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鲁迅、茅盾五四时期的作品无法满足当下的战斗需要, 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之后鲁迅和茅盾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学习下, 有理有力地进行了反击, 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再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教条, 经过这次的大讨论, 使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界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提升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了解。1930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左翼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 批判了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反动的文艺思想, 打退了它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进攻, 捍卫了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在文学事业的领导权, 使革命文学在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左联提出文学大众化, 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 在左联的领导下, 作家们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这一时期成为文学思潮的主流。
三、第三个十年 (1938年~1947年)
这十年是中国最苦难的十年, 这一时期, 全中国被分为几片不同的统治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作家们在这十年的作品也分成几种类型。
抗战初期, 抗日救国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有歌颂前线将士英勇抗日的作品、有鼓励民众奋起反抗的作品, 作品中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信心。这一时期, 作家们的创作与大众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文艺属于人民的践行。
抗战相持阶段, 作家们的作品有的开始揭露抗战中社会的黑暗, 有的则开始讨论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道路。在国统区, 揭露黑暗成为作家作品的主要内容。在沦陷区, 爱国作家在日寇的铁蹄下, 创作出民族精神鲜明的作品。在解放区, 解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作家的作品呈现出大众化特色。1942年, 在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中, 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和战斗威力, 对中国现代文学以至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文学的纲领性文件, 使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使它与人民相结合并成为人民的文学的, 是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意义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文艺发展中的问题, 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 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特别是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解决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 解决了革命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讲话》思想指引下, 中国现代文学跃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一)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创作指导思想上,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指导下, 真正彻底地解决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五四新文学运动承担着反帝反封的任务, 但作家创作与人民存在严重脱节。最终, 毛泽东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这一问题,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该怎样为人民服务。
(二)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也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十年中, 新文学主要是反封建的主题。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暴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和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 反映劳苦群众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的描写对象和接受对象主要是城镇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第二个十年里, 作品的题材扩大了, 反帝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恶的题材占了主要地位, 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也比较多。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大量出现, 特别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三十代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如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第三个十年中, 文学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 不断发展。解放区出现了新的题材, 写抗日斗争、农村土地斗争、工农业生产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反映工农兵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斗争, 歌颂解放区, 歌颂中国共产党, 歌颂工农兵, 成为解放区文艺作品的基本主题。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学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联系;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等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承接了19世纪末开始走向死胡同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无论是在文学观念、表现内容及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技巧等方面都有全面的革命性更新,给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现代派艺术的普及,其先锋作用日趋衰竭,艺术创造力和批判潜能业已耗尽,原来被视为“实验”、“创新”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和模仿,变成了新的规范和僵化的既成模式,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于是,60年代末,继之而后起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其以新的反叛姿态登上文学舞台,试图打破传统文学乃至现代派文学的一体化梦想,颠覆其常规和封闭的、自满自足的审美形式,追求思维、写作和话语上的多元化,因而成为文坛新主角和关注的热点。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延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种意见,是把后现代主义文学归结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决裂、反叛和超越,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摒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就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持不同社会、文化立场的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争论,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对这个问题人们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分歧依然存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从文学的各个角度去认识并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同点分析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同点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的产物,虽然它对现代主义进行反叛,但在文化精神、创作形式以及题材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亦对其进行了衔接和发扬。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属于对传统文学写作方式的反叛。不仅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提倡非理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在艺术创作方面亦开辟出另一番新的天地,追求新奇别致的艺术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开掘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审美观念,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景观。
其次,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趋于非线性叙事的特点。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不断突破,极大地动摇了西方社会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将人、人的意志、人的自我活动和生命存在的形式与本质等问题置于关注的中心,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展示人的精神世界,虚实结合,主张“作家退出作品”,摆脱了传统小说叙述中“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方式,并大量运用象征隐喻、荒诞悖谬、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因此使得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共同具有了叙述形式晦涩朦胧,篇章结构杂乱无序这样有别于前期文学作品的特征。
此外,随着西方社会形势的急剧演变,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催生作用,使得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方面遭遇双重打击,人们深陷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对自身生命价值与命运的困惑与迷惘中,因此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烙印,再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和荒谬,开掘了审丑、怪诞、异化等审美观念,表现了现代西方人恐惧、悲观、绝望和孤独的心理状态,作品特点是没有“幸福的结局”,这也反映了欧美现代派小说的本质特点。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点
然而,之所以会有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划分,不仅仅是因为两者产生的具体时代和背景不甚相同,而且在作品的艺术形式、美学追求以及思想风格等方面,后现代主义都和现代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但由于现代主义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在新文学的道路上具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其否定性并不彻底。而在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否定传统文学,也否定现代主义,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因此其反叛性更彻底。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趋向于“精英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概念。现代主义反叛传统,一般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庸俗趣味的厌弃,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精神,试图建立新的艺术审美规范来拯救堕落的道德与文化,强调文学的高雅性,在艺术上要求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后现代主义虽然也反叛传统,可是其发展于消费社会中,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创作,打破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解来自任何方面包括语言的权威与统治,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是一种自由无度的表演性的文学,从强调多义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反叛权威和精英的立场与方法。
再次,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哲学基础和创作主题上有着明显区别。现代主义文学受叔本华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作品中的作家意图和文本语义已十分模糊,但仍然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暗示,如世界的荒诞、人的精神危机感和孤独绝望的心态等等。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非创造来进行创造,表现为构思的随意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强调以“拼凑”的艺术手法,将各种毫不相干的文本片段组织排列成一个看似有关联的内在整体,因此读者想要从中读出一种特定的意义往往是徒劳的。
二、结论
从现代主义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横跨了西方文学的整个20世纪,不仅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现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仍在产生着源源不断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自然是相对现代主义文学而言的,如果不同現代主义文学进行比较,我们简直无从论及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质。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却并非泾渭分明、完全独立,客观地说,其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从文学内部自身的发展来看,后现代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与现代主义有很大不同,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因此,无论将二者完全等同或对立起来,都是简单片面的。
参考文献:
[1]刘加媚.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2]王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9.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5篇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为它们的哲学依据。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强调真实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主张作品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反映广阔、具体的现实生活,深刻、有力地揭露社会矛盾。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批判现实主义则强调揭露和批判现实,表现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过 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贵族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统治者各种形式的 迫害.(三)在创作方法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把典型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力 图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具体,而且人物性格发展 过程明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它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1884 年),塑造了一个小资产 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莫泊桑 的短篇精品《项链》 阶级妇女形象,从而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 这一部,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生的历史,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新女性主义文学 第6篇
内容摘要:女作家的存在和发展,为台湾文坛增添了一道道夺目的光彩。随着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女作家的数量越来越多,她们开始对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着眼点独特,因此,她们的作品也很有特色。关键词:新女性主义 觉醒 反叛 争议
台湾的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使当代台湾文坛的多元化创作趋势更加明显,但在五六十年代时,女性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作家。
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女性社会状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女性受教育水平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大大增加。其次,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增加女性就业率,实现经济独立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而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参与率。然后就是女性阅读人口的增加,产生不同的文学消费需求。
一、台湾女性意识觉醒
1970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对台湾妇女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新女性主义发展起来。
吕秀莲是台湾“新女性主义”创始人,长期提倡妇女运动、争民主自由、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有台湾“新女性主义创造者与提倡者”和“党外第一才女”之称,虽然后来沦为“台独”分子,但她对台湾女性意识的觉醒有很大的贡献。著有《新女性主义》、《新女性何去何从》等。1982年,任教于淡江大学的李元贞创办《妇女新知》杂志社,基本上承继了新女性主义的理念,但不再以“新女性主义”为口号,改为“新两性关系”取向,为两性平等做出了推广和扎根的努力。台湾的女性意识逐渐从觉醒到发展为一种思潮。
二、台湾女性作家的创作
“1955年,台湾第一个妇女文学社团——台湾妇女写作协会——在台北成立,会员苏雪林、谢冰莹、潘人木、林海音、孟瑶等三十多人。该协会还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妇女文学》。这,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的起步。”①
林海音可以作为50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代表,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城南旧事》了,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其小说主题就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切关注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
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相继出现了以曾心仪、李昂、廖辉英、萧飒、朱秀娟、袁琼琼、苏伟贞、蒋晓、李元贞、杨小云等人为代表的新女性主义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创作了相当一批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作品,来观照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种种权利和心理机制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对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剥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中,新生代女作家曾心仪很引人注目,首先,“表现台湾妇女的悲苦命运,是曾心仪小说描写的重要题材”②,其作品,有的以悲悯情怀描写台湾出身贫寒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揭示社会阴暗角落 ;有的是以自身经验表现城市劳动妇女的苦难,反映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其次,“曾心仪小说的题材还表现在,谴责外国强权势力,嘲讽崇洋媚外的社会思潮”③。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我爱博士》和《彩凤的心愿》,前者以嘲讽笔触抨击崇洋媚外风气,后者则写的是社会底层女职员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诈。曾心仪由此带来 7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缕曙光。李昂是80年代一位极富争议的女作家,作品题材以表现两性关系为主,她以极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向封建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发起猛烈的攻击。其代表作《杀夫》从人性的深层角度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出精神崩溃的陈林市如何从受虐者变为施暴者,双重性格的陈江水如何从人性发展到兽性,人性扭曲的阿罔官如何从“被吃”发展到“吃人”状态的全过程,而使陈林市、陈江水、阿罔官三个人物形象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鹿城故事》、《人世间》、《她们的眼泪》、《暗夜》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袁琼琼的那篇获得1980年联合报小说奖的《自己的天空》,是8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一个良好开端”④,讲述的是静敏在被丈夫抛弃后自立自强的故事。同时期的作家廖辉英被誉为纯粹的“女性问题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命运、境遇、地位以及自我解放的多重问题,提出了女性自救的重要性。她的小说《红尘劫》、《盲点》、《今夜微雨》、《油麻菜籽》都是反映女性自救题材的作品。朱秀娟的《女强人》讲的是女性拼搏奋斗,通过事业的成功来实现自我的故事,在曲折但不离奇的情节中去展现女主角的生活和命运。
进入90年代,台湾文学的日趋多元化,台湾的女性文学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金钱和消费中心地位的确定,生命的意义、价值的溃败和失衡使整个台湾的现代文化向享乐主义偏转,很多女作家的作品由于非常个性、另类,甚至难以为当时普遍的理念所接受,或者震动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拉拉”的言说,代表作品有朱天文的《荒人手记》,邱妙津的《鳄鱼手记》,杜修兰的《逆女》等,都以描写女同性恋为题材,大胆而叛逆。朱天文以《荒人手记》摘取首届《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桂冠。邱妙津是她们中影响很深远的一位,1969年生,1995年在年仅26岁的时候在巴黎以水果刀刺胸自杀。她有小说集《鬼的狂欢》、《寂寞的群众》、《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等,《蒙马特遗书》由邱妙津自杀前写于法国的数封信件组成,书中充斥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剖析,被称为“死亡美学”。曾在台湾引起很大的轰动,激起了台湾青年的深切共鸣,时至今日仍反响很大。《鳄鱼手记》以第一人称记录了女同性恋者深刻的心理困扰,尖锐地表现出时代变化与同性恋现象所面对的新的文化困境。这部小说是由两个文本组成,一个是叙事者四年大学生活的隐秘心理的逐年手记,着重倾诉了女同性恋者的悲情挣扎;另一个则是插入在每年手记里的以鳄鱼为主角的书写片段,以鳄鱼影射女同性恋者,赋予了“鳄鱼”全新的文化阐释,借助人们对鳄鱼的恐惧暗示出当时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恐惧。杜修兰的《逆女》被改编为电视剧,讲的是一个名叫丁天使的女孩叛逆故事。
三、小结
台湾新一批女性作家以现代社会知识女性群体觉醒的姿态,异军突起,自成格局。新女性文学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对传统文化予以揭露,对男权中心秩序进行颠覆,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从婚姻结构、家庭模式、爱情观念、事业前程等问题切入,写出了台湾妇女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难题,以及女性在追求自我过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以重建与再塑的积极导向,塑造出一大批充满现代精神的女性形象,以唤起女性勇于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由于视角的差异,这些作品有着和传统的男性创作主体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意蕴,甚至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成为台湾文坛上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注释:①④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第342页,第346页,1996年版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第7篇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所关系。威廉·布莱克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张:“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M.W.Turner)、约翰·康斯特勃都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拜伦、雪莱、玛丽·雪莱、济慈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爱德华·杨
Edward Young.(1683–1765)Poet, Playwright.Active 1719-1765 in England, Britain, Europe.爱德华·杨,英国诗人,剧作家兼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如下:
BusirisYoung, Edward 1721
The Universal PassionYoung, Edward 1742-1745
马克思主义文学 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小说《老人与海》,战后作家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最有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由于“精通叙事的艺术”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核心内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篇文章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解读该作品。
海明威的童年生活非常幸福,经常跟父亲出去钓鱼、打猎,1914年,一战爆发,他去了前线。他作战勇敢,经常帮助别人。战争结束后,他带着政府授予他的勋章回到家乡。一战影响了他的生活,尽管战争最后胜利了,但他变得沮丧、失望,可怕的战争阴影笼罩着他,从此他经常失眠。同时他也开始思考: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一些年轻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些伤势严重甚至落下终身残疾,对于那些有幸活下来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战争把传统的道德和理想观全都破坏了,他们痛恨战争,感到空虚无助。爱情、友情甚至放荡的生活都不能帮助他们摆脱精神痛苦,他们不知道对待生活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战后作家自认为是“迷茫的一代”,脱离信仰,远离了文明。海明威被誉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起初他感到迷茫,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投身写作,来反映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
《老人与海》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这部小说情节非常简单,主角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小说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充满了象征意义。作者主要强调男子气概,圣地亚哥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充满信心,具备乐观主义精神,虽败犹荣。圣地亚哥类型的人物是海明威作品的典型代表。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真实直接地描述人们”,他的作品的主人公都跟英雄主义、人道精神等相关。
至于文学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哲学家只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世界,目的是为了改变它。”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看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不应该把文学和历史及社会分割开来,文学思想来自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海明威来说,他的童年经历和战争经历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这一点。比如作者对于钓鱼、小船、鲨鱼和海上描写都十分生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道德、宗教和哲学是“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幻影”,它们是“真正生活过程的反应”。此外,社会的经济因素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其它方面,艺术、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相对独立存在”形式,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文学作品属于意识层面,因此它们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并且相对独立。
以《老人与海》举例。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本人,作者非常崇拜圣地亚哥。圣地亚哥具备一个男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他勇敢、乐观、信念坚定,竭尽全力去捕鱼,却逃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甚至找不到出路。他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这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接着我们再看看当时的社会情境。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痛恨战争。既然生命变得转瞬即逝,人们通常都在想应该怎样尽可能地享受生活,他们对真实社会感到失望,开始怀疑那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这就是所谓的“迷茫的一代”,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肮脏的,但是他们自己也找不到出路。海明威亲眼目睹了血腥的战争场景,他痛恨战争,同情无辜的人们。他同样也想为人们找到一条出路,因此他创作了这部作品《老人与海》。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态度:无论多么努力工作,人们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海明威对社会感到迷惑,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发生经常破坏人们对生活甜美的梦想,就像老渔翁在海上生活的变迁一样。他认为,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人类是永远不会获胜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真正被解释、改善及挽救,因此问题从来不会被解决。不管怎样,人类应该而且必须控制自己,在无法估计的生命中保持理性和行为。
小说的结尾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老渔翁回来了,很快进入了梦乡,他梦见了一头非洲狮子。正如我们所知,狮子是一种猛兽,统治着森林。这个简单的情节暗示着圣地亚哥永远渴望胜利,同时他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孩子,孩子象征着新产生的人类的力量。尽管他没能完成任务,但年轻的一代人会继续下去,直到完成为止。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他此刻不能找到出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总有一天,人们对社会不再迷茫,那时人类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海明威建立在真实社会基础上写作文学作品,这使他的作品在美国人中间非常受欢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一旦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它们又相对独立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老人与海》中,老渔翁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影响着很多美国年轻人,他们通过这部作品懂得了对待生活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圣地亚哥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典范。
总之,我们应该用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观点来分析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历史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在他的作品中间接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欣赏。
参考文献
[1]Raman Selden and Peter Widdowso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Lexington Ky:UniversityPress of Kentucky, 1993.
[2]Wu Weiren, Hisr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0.
[3]宁倩.美国文学名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