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洞庭湖四年级作文(精选13篇)
美丽的洞庭湖四年级作文 第1篇
很多人都觉得“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我觉得比起远近闻名的洞庭湖,桂林不知道有多少逊色呢!
洞庭湖最美的就数水了,中国虽然有宽阔的长江,波涛汹涌的黄河,但还是无法和洞庭湖比。洞庭湖是多么的静啊!就连猫头鹰扇动它美丽的翅膀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洞庭湖是多么的清啊!一眼望去,河底的景象尽收眼底,有尽情嬉戏的小鱼小虾;有缩头缩脑的螃蟹;还有翩翩起舞的海草……真是热闹啊!引得我也想和它们一起玩,洞庭湖是多么的绿啊!碧绿的湖面如万里无云的天空,又如祖**亲胸前的一块祖母绿。
洞庭湖中君山也特别美丽。我知道安徽的黄山、山东的泰山。但我觉得它们都比不上美丽的君山。君山真奇妙啊!山上的石头仿佛有生命一般,好像下一秒就会动起来似的。一排排山峰像一波波海浪一般起起伏伏。君山真险啊!像西岳华山一样几乎是垂直的。君山真秀啊!青翠的大树山上生长,就像帮君山披上了一件绿皮大衣。
清静的洞庭湖与翠绿的君山,美得像一幅山水画。真如《望洞庭湖》中所写“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美丽的洞庭湖四年级作文 第2篇
我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有水平如镜的西湖;有红叶似火的香山;还有空气清新的青城山……但是,其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洞庭湖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次,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美丽的洞庭湖来欣赏这一幅图画般的美丽景色。
远远望去,碧蓝的湖水与天空合为一体。湖面上水平如镜,十分安恬,就像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小孩儿,还羞怯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走近一看,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荡漾。风姐姐提着裙,姗姗地走来,湖面上顿时泛起密匝匝的`弧纹,就像老奶奶皱巴巴的脸。我们走在湖岸边,时不时下起了小雨,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又缓缓地退了回去。
我和爸妈一起登上了小舟,渔夫驱着小舟在美丽的洞庭湖上。这时,看着湖面上有一条又一条的水波,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诗:“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湖,变得温柔恬静,展现在太阳底下的是闪烁着红光的一片浩瀚。
我们一家人登上岳阳楼,在二楼上俯视洞庭湖,湖面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好一幅美丽的景色啊!
美丽的洞庭湖四年级作文 第3篇
采用绘画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起夏夜的美丽景色, 有层次地描述星星、动物、花草、月亮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 我们要学写《美丽的夏夜》。这是一篇描写夏夜景物的文章。怎样写好它呢?我有两个办法, 一是“画夏夜”, 二是“演夏夜”。我先来“画夏夜”。你们仔细看, 我画下了什么? (在黑板一角画下一个不规则图案。随后说明“这是一颗星星”。并且问:“样子像什么?”)
(学生开始有点疑惑不解, 好奇地看着黑板上的图形。可是当教师先说明“星星”, 再提问“样子像什么”后, 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 纷纷回答:“像闪电”“像一把勺子”“像一把刀”“像烟斗”气氛热烈起来。)
师:天上的星星是各式各样的。请各位同学也来画一画。这样, 每组第一个同学先上黑板画, 五秒钟画好, 然后像接力赛一样把粉笔传给第二个同学, 直到最后一位。每个同学都画一颗星星后, 黑板就变成“星斗满天”啦。只是你要先想想, 该画怎样一颗星星。 (稍后, 教师问:“有问题吗?”)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要画不一样的星星么?
师:当然。不但和老师画的不一样, 还要和同学画的星星形状都不一样。好好想想啊, 画怎样的星星? (学生正思考着, 教师走向座位, 轻声提问学生:“你画了啥样子的星星?”学生起身和老师“咬耳朵”, 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而教师却有意大声说“啊!想得真有趣!”引得其他学生好奇猜测。一分钟后, 各组学生以接力赛形式依次在黑板上画星星。学生上上下下川流不息, 煞是热闹。大约两分钟后, 黑板上画满各式各样的星星。)
师: (指着黑板问) 这片“天空”怎么样?
生: (迟疑一下) 星星漫天, 浩瀚无际。
师: (转身板书“星空”) 请大胆想象, 此刻你正坐在哪里观赏这片星空?
(学生似乎有点不解。当即, 教师果断地喊出口令:“全体起立!走出座位, 自己找地儿, 1、2、3坐下!”学生嘻嘻哈哈地席地而坐, 多数学生坐在黑板前, 也有的坐在座位过道, 还有的坐在桌面上。)
师:想象一下, 此时的你坐在哪里观赏星空呢? (板书:坐哪里) 要各想各的, 各说各的, 自言自语地说说。
(学生纷纷回答:“我坐在草地上”“我坐在柔软的沙土上”“我坐在公园亭子里”“我坐在茂盛的 大树下”“我坐在房顶”“我坐在秋千上”答案不一。)
师:现在夜色浓郁, 四野宁静。请大家注意倾听自己的心跳。好, 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了。此外, 再想象, 你似乎能听见什么声音? (板书:夜深人静)
生1:能听见水滴答滴答的声音。
生2:树叶甩来甩去的声音。
师: (竖食指贴住嘴唇, 示意“要安静”) 是啊!夜深就会人静, 静得能听见最细最轻的声音。请大家仰望着“浩瀚无际的星空”, 低声回答我, 星星多不多啊?
生:多!数也数不清。
师:星星美不美? (板书:星星多而美)
生:美!
师:请细细看看星星的形状, 很有趣呢。它们的形状让你产生想象, 一颗颗星星像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像一道闪电!像一只袜子!像一把勺子!还有的像茶壶!一朵小花!一个海星!)
师:哦!星星很美。请大家回到原位。
(学生纷纷坐到座位上。)
师: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 动物们乘机热闹起来。先来听听蛐蛐是怎么叫的? (教师信手一指一组同学) 来!你们这群蛐蛐先叫唤叫唤, 给夏夜添些音乐。 (板书:动物音乐会)
(那组学生“蛐蛐蛐蛐”地叫起来。有一个学生大叫:“老师, 还有鸟叫。”)
师:是呢, 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动物音乐会。这一组学猫叫, 这一组学狗叫, 你们一组学青蛙叫, 加上蛐蛐, 很热闹了。先自由地学着叫唤叫唤, 看哪一组是小动物达人?预备叫!
(教室里顿时闹成一团, 这里“喵喵”, 那里“汪汪”, 还有“呱呱”和“蛐蛐”。学生们相互笑着, 各种“动物”叫个不停。)
师: (示意打住) 各位“动物”, 请服从我的指挥表演“音乐”。我说“远”, 你们叫唤的声音就要“远一点, 轻一点”, 我说“近”, 声音则要“响一点, 猛一点”。先请“青蛙”们做个示范。
师:各位“青蛙”准备好了吗?看老师的手势, 听指挥“, 远”
生:呱呱呱
师:近一点。
生:呱!呱!呱!
师:再近一点。
生 (用力地)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好!青蛙组叫得顶呱呱。以下, 小狗组、小鸟组、蛐蛐组都准备好, 根据老师指挥, 留心先怎样叫, 再怎样叫, 后来怎样叫, 要叫出层次和花样来啊。
(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角色, 教师指挥着他们轮着叫唤, 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 声音先由远到近, 再由近到远, 先由急到轻, 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 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
师:叫得好!现在,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 思考:要写哪些内容?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作要注意什么?想好就动笔。时间13分钟。
(板书呈现的写作脉络十分清晰, 再加上课堂上的亲身体验, 学生明白描写星星的多和美能突出夏夜的安静, 也明白描写动物的叫声能表现夏夜的热闹。此外, 教师还强调写作时要注意多分小节。随后, 学生伏案奋笔, 多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写作。)
第二课时
师:继续感受夏夜。请想象:一阵风吹过来哦, 谁上黑板来画一画风呢?
(一生走上前来, 在大家的注视中, 他先是画下一棵向一边倒去的树。)
师:这位同学没有直接画风, 而是画了树。可是, 我们明显感到了风正吹过来, 树枝正在摇晃, 这叫衬托法。谁也来运用这个方法, 画一画小草?
(又一生画下两丛草叶, 各自往左右倾倒。最后在黑板一角斜着画下有力的两道斜杠, 以示“风刮过来了”。)
师:我请两个同学来表演风中的花朵。 (叫起两名学生站在讲台前, 转身问一名学生:你是含苞欲放的花, 还是已经盛开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盛开的花。”教师又打趣地说:“你这朵花是在风中盛开的吗?”那学生爽快地说:“是的。”教师又问另一学生:“你是怎样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花骨朵。”教师又问:“花骨朵在风中有什么表现?”那学生笑着没有回答。)
师: (又叫起两名学生, 让这四名学生确认所要扮演的角色。) 好啊, 我们来观看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在凉风中的奇异表演。 (又对他们说“当我们全体同学“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时, 你们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就要开始表演啦!四名学生笑着点头。)
师: (面对全体) 好!老师说“风刮过来啦”的时候, 所有同学就一起喊 “哗啦啦 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 同时仔细观察“大树、小草、花儿”的出色表演。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讲台前的“大树“”小草“”花儿”开始表演了“, 大树”把手用力往左右伸展, 似乎展开很大的树冠。手臂和五指还不断地颤动, 表示“风吹来了”;“小草”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地摇摆, 表示“前俯后仰”;那朵“盛开的花”正一点一点地展开双臂, 表示“绽开”, 而“花骨朵”只是使劲晃动。)
师:“大树”“小草”“花儿”的表演很生动。请愿意挑战这些“大树”“小草”“花儿”的同学起立。然后, 我指挥剩下的同学“刮风”, 你们就得演出“风吹草动, 树起舞, 花绽开”的情景。好吗? (生:好!) 预备起!
(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说“风刮过来啦”, 学生便一次又一次地“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喊起来, 扮演“花草树木”的学生站起来开始舞动, 各有各的姿态、表情、动作, 虽然不知道他们演的是什么意思, 但从投入的神态可以看出, 他们正在表演夏夜风景。大约一分钟后, 学生嘻嘻哈哈地结束表演。)
师: (采访大树) 风刮过来啦, 大树, 怎样了?
生:树叶飘落, 枝干摇晃
师: (采访小草) 风刮过来啦, 小草, 怎样了?
生:前俯后仰, 都贴着地面了
师: (采访花朵) 风刮过来啦, 花儿, 感觉如何?
生:凉爽快乐!绽开花苞
师:好!如果请大家把这些花草树木的景象用并列的三个小节写出来, 每一小节开头都可以写同样一句话, 再加上象声词, 可以吗?
生: (异口同声) 可以。
师:对, 谁来画月亮?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弯朝着左边的钩月, 还在月牙上画上笑脸。)
师:画得真好!这是一弯新月, 一弯有表情的新月。
生:月亮在笑呢。
师:这弯新月是怎样的?
生1:弯弯的, 像把镰刀。
生2:像眉毛。
生3:像一个钩子。
生4:像一只小船。
生5:像豌豆!
生6:还像牛角!
师:像得很呢!这是一弯新月, 它朝着左边, 如果是朝着右边, 那叫残月。这新月像什么呢?好!新月为什么笑得那么高兴?请结合当时的情景来想象。
(学生想了一会儿便陆续回答:它看到美丽的花草树木的舞蹈;它听到了悦耳动听的叫声;它被风吹得很凉爽呢。)
师:对!请问, 能不能将月亮的样子和表情, 以及内心写进文章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整理写作提纲: (接住上节课所写的内容) , 继续要写的内容有:用并列的段落, 写出阵风中花草树木的动态;采用拟人句式写出月亮的样子、表情和内心。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师:那就快写吧。
(学生写作, 教师边巡视边在学生的作文上画下红色波浪线, 并且与学生低声交谈。15分钟后, 多数学生基本完成写作任务。)
师:多数同学已经完成写作任务, 少数没有写完的请在课余抓紧。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的内容是学习描写“夏天夜晚的景物”。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至终以“绘画”为主线, 可以称之为“绘本作文”, 也可以称为“游戏作文”, 因为“绘画”中有“游戏”。
我在开始讲课时就告诉学生:写好本文要用到“画”和“演”两种方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 是因为我在乎: (1) 学生是否能够进入“教学境界”; (2) 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活动写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的文章。
我很清楚, 不但要将教学活动设计得让学生“快乐”些, 还要把写作的内容塞进活动中去, 在形式和内容一致的情况下, 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三个亮点:
1.引领作画。
上课伊始,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星空”的快乐情绪, 我领先一步, 先行在黑板上画下一颗形态鲜明的“星星”。这“宕开一笔”为学生拓开了“想象云天”的基础。当黑板上满满地出现所有学生亲手画下的各式星星时, 想象的快乐思绪就汩汩而来了。
2.体验角色。
课堂上, 我用尽心思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快乐。
比如:我要求学生随意地坐在地面上, 想象自己在何地抬头看“星空” (画满云朵的黑板) 。学生们怎么会不感到新鲜有趣呢?
又比如:我要求一半学生扮演“风”, 夸张地喊“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 另一半学生扮演“花草树木”表现出“享受凉爽”的意思。“大树”在阵风中舒展、摇晃;“小草”在阵风中颤抖、仰俯。它们夸张地钻到桌子底下, 表示“恨不得钻进泥土里”。如此夸张的戏剧动作怎么不令他们感到“好玩”呢?
事实上, 学生在体验景物的同时, 脑子里已经想象出一棵大树、一丛小草的鲜明形态, 写作情绪已经激发出来了。
3.模拟声音。
夏天的气象特征是有声有色。因此教学活动现场是不能够没有声音的。
我想起了夏天夜里小动物的生动叫声。备课时, 我曾经考虑采用“录音”制作出虫鸣、蛙叫、犬吠的声音, 但很快就被否定了。理由是:其一, 让学生旁听动物“录音”, 学生缺乏对声音变化的体验, 写作成文字有一定困难。其二, 请学生模拟动物的叫声, 在课堂上会营造出快乐的气氛。重要的是, 我可以“指挥”这些“动物”表演出“音乐会”的层次和高潮, 和文章内容的详略高低吻合起来。其三, 我内心里希望作文教学设计少些“洋气”, 多些“土气”, 希望形成“随心拈来, 徒手一绝”的教学风格。
在课堂上, 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的角色, 在我的指挥下, 他们先轮着叫唤, 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 声音先由远到近, 再由近到远, 先由急到轻, 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 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我内心非常得意。
教学中的“快乐”活动是有意义的。
首先, “快乐”设计的要义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而不是单一地让学生“高兴”, 甚至“得意忘言”。文章的写作内容有什么要求, 就要把含有“快乐”因素的教学活动与写作内容吻合起来, 让学生在其中摄取到写作素材, 甚至形成构段谋篇的写作思路。
美丽的洞庭湖作文 第4篇
洞庭湖一年四季都有它的美。
春天,洞庭湖是十分平静的,静得像一面镜子。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美丽极了。岸边的青草绿油油的,成群结队的牛羊正在享受它们的美食。
夏天,就是洞庭湖发大水的时候,那里的水波涛汹涌,水位不停上涨,令人十分害怕。但是,到了傍晚的时候,洞庭湖的湖面就会飞来许多珍贵的鸟儿在这里觅食。同时,也引来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一睹它们的倩影,拍下它们美丽的摸样。
秋天,岸边的芦苇随着风儿摇曳,芦花跳着轻盈的舞,湖里的鱼虾长大了,肥美了,这是渔民们最开心的季节。
冬天的洞庭湖也是美丽的。当天气愈发寒冷时,柳树的枝干便结起了冰柱,通透迷人。湖水也在逐渐冰封,鸟儿们消失不见,有一种平静的美。
美丽的洞庭湖作文 第5篇
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因为人类的活动及泥沙的淤积,部分湖面成了陆地,就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岳阳,它还曾是三国时期鲁肃操练水军的地方。有一首名叫“洞庭新歌”的古筝曲目描写的就是洞庭人民的美好生活。
洞庭湖湖水非常干净,一点儿杂质也没有,水底下有许多鱼儿在游动,在那时,鱼儿就会在平静的湖面上画出一圈圈的波纹。在春天,你会看到侯鸟浩浩荡荡的向北方飞去;在秋天,候鸟又会从遥远的北方回来,栖立在湖岸的芦苇上,随风飘动。
洞庭湖不仅风景美,人也很美。洞庭人民的美是劳动人民的美。这个“鱼米之乡”的称号就是许许多多的洞庭儿女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呀!
美丽的洞庭湖作文 第6篇
这儿不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也不像水平如镜的西湖,洞庭,是一个美丽而和谐的地方。
洞庭湖边有许多各色的映山红,像是给她套上了一个五颜六色的花环。我们乘着小船,就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洞庭湖的水可请了,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船桨激起的微波让湖底的小草摇摆起来,像是在仰起头问我们:“你下来吗?”
洞庭湖是孩子打水仗的好地方,只要轻轻一拨,浪花就会飞到空中,然后慢慢地飞泻下来,落在孩子们的脸上,腿上,手上······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便会传来。
我喜欢洞庭和洞庭旁的每一个景色,这样的美景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景色,真像是仙境一般。
正因为洞庭这么美,所以这儿的动物也很多:高贵美丽的天鹅,各种各样的鸟儿,形态万千的鱼儿等等,周围群山环绕,美极了!
洞庭湖湿地的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第7篇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承担着行洪调蓄,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量外来植物侵入洞庭湖湿地,对本土植物种类、湿地植物群落以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物入侵已成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有关洞庭湖湿地生物入侵现状及其危害尚未见系统性报道。本文以近5年大面积实地踏查为基础,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分布、传入途径和危害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经纬度为28°30′-29°31′N,111°40′-113°10′E之间,分为东洞庭湖、横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现有湿地面积约1.52104km2。洞庭湖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典型的通江湖泊,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湘、资、沅、澧)的重要任务,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洞庭湖区为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低于40m,面积18780 km2,天然湖泊面积2625 km2。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气温16.5℃-17.0℃,1月平均气温3.8℃-4.7℃;7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 mm-1450 mm,无霜期260 d-280 d,年平均湿度80%。洞庭湖湿地作为东北亚冬候鸟重要栖息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目前已记录有高等植物235种[6],鱼类114种,其他水生生物68种,鸟类158种[7]。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7-2011年间每年4-5月和11月采用样带和随机样方(草本样方面积lm1m,乔木样方面积20m20m)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植被区系和群落调查。调查地点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和东洞庭湖,即整个洞庭湖。在每个调查区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的季节进行调查。所有植物均采集标本,记录种类、数量、生境类型及其生存现状等,对外来植物除记录以上内容外,还根据其生物学特征、现有数量、蔓延面积等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8]。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筛选主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的中国第一批、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9]和李振宇、解焱提供的中国外来人侵种名单[10],然后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等文献确定其原产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成和来源
洞庭湖湿地共有外来植物43种(表1),约占该地区植物种类总数的18.3%[6],隶属于19科3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有7种,占总入侵种的16.2%;苋科(Amaranthaceae)次之,有6种,占总入侵种的14%;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Gramineae)及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各3种;其余20种分别归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伞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等14科,为1-2种/科。调查发现菊科和苋科的外来入侵植物都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所产生的种子量大个体小且菊科植物的种子具有特殊的冠毛,这些都有助于种子的传播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代的存活机率。最常见的外来植物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野燕麦(Avena fatua)、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野老鹳草(Geraniumcarolinianum)、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大薸(Pistia stratiot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等17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杨树、空心莲子草、野胡萝卜、积雪草、凤眼莲、垂序商陆、五叶地锦和大薸等,这些植物都有很强的有性或无性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且适用范围广。
在组成洞庭湖湿地外来植物的19个科中,以世界分布的科占优势,共计9科,占总科数的47%,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共计7个,占总科数的36.8%,温带分布的科只有3个。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为主,有13属,占38%,其次是世界分布,10属,占29%,温带分布的有9属,占26%,同时欧亚和南部非洲分布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各1个。从原产地来看,起源于美洲的有24种,占55.8%,起源于欧洲的7种,印度的4种,非洲的2种,日本的2种,伊朗和印度的共同起源1种,西亚,大洋洲,太平洋岛屿的各1种(表1)。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这可能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生物区系隔离时间较长有关:两大陆分离时间较长,致使两地间生物种类交流较少,缺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11]。
3.2 分布
对生境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27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外来入侵植物种的62.8%;洲滩草甸中分布的有杨树、野胡萝卜、裸柱菊、野老灌草、日本看麦娘、婆婆纳、红瓜、薏苡等15种;分布于水体的外来入侵植物只有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薸3种。可见,相对洲滩草甸及水体等生境,堤岸等受人为干扰相对频繁的生境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其次,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可能和湖泊高程有关,堤岸高程相对较高,每年水淹时间较短,更有利于陆生植物生存。由此可见,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入侵生境与人类干扰程度及湖泊高程密切相关。
3.3 生活型
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37种,占86%;藤本植物3种,占7%;乔木2种,占4.7%;灌草1种,占2.3%;且在这些入侵种中一或二年生植物有29种,占总入侵种的67.4%,多年生植物14种,占总入侵种的32.5%(表1)。可见,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以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类草本植物相对于其他生活型植物种子具有易于传播、适应性更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除人为因素外,也需要依靠风力、水流等自然媒介来传播种子,相比之下,草本植物更易于借助于这些媒介传播种子。吴晓雯等[12]认为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的决定因子是气候特征及人类的活动强度。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北美和东亚是在被子植物形成后才分裂开的,隔离后物种分化变异不断形成的新植物对原大陆气候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造成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北美和东亚的纬度相近[13]。因此北美洲植物具有亚洲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入侵成功。
3.4 传入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有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引入和自然传入三种方式[14]。在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21种属人为有意引入,占48.8%,如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藻、白车轴草、黄花草木樨、南苜蓿等是作为牧草或饲料植物引入;马缨丹、五叶地锦、铜锤草、加拿大一枝黄花、裂叶牵牛、红瓜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积雪草和垂序商陆是作为药用植物引入;反枝苋等作为蔬菜引入;杨树(意大利杨和美洲黑杨)是作为当地主要经济用材引入。人为无意引入的有16种,占37.2%,如刺苋和土荆芥可能是随粮食进口引入,飞扬草等可能是随苗木引种传入,三叶鬼针草、刺苋等是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引入。自然传入的仅6种,占14%,如一年蓬、加拿大蓬等是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归化后,通过风力、水流、动物活动等自然因素传入。可见,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自然扩散的只占少数。因此,人类活动对外来植物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轻微危害;﹡﹡中等危害;﹡﹡﹡严重危害;未标注﹡者表示暂无危害
4 讨论
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并且通过人类有意引入的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最严重。外来入侵植物杨树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它在湖滩湿地大面积种植后很快就能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导致原生植被群落迅速消亡,从而改变洲滩湿地原有植被群落格局。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等外来入侵植物其具有极强的生境适应能力,同时具备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且繁殖速度极快[15]。它们通过快速克隆繁殖产生庞大而密实的覆盖层,严重排挤了原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鳖(Hydrocharis dubi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轮叶黑藻(Hydrilaverticillata)、荇菜(Nymphoidespeltat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水生植物的生态位和生存空间,严重破坏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原生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湖泊湿地物种多样性出现较快的丧失。
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扩张和危害与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年份冬季TM图像的研究发现,受泥沙淤积和近年来平均水位持续下降的影响,洞庭湖湿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水体和泥滩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湿地面积不断增加[16]。自1989年至201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扩大了19.3%,增加了260 km2。随着湿地面积增加,湖泊水位持续下降,中、低位洲滩出露时间大幅增加,适合外来入侵植物存活的生境也相应增多,为杨树等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有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洞庭湖湿地洲滩杨树和杨树+荻混种的面积就达398.3 km2,占总面积的19.2%[17],近年来随着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洲滩种杨面积还在进一步增大。杨树的入侵,一方面通过群落优势种的替代破坏湿地原生种群,改变原生植被的结构、功能,打破特有、濒危物种所需的生境及系统结构。有调查研究表明,杨树入侵导致林下植被组成改变为藤本、一年生草本和耐荫性植物[18],同时种植杨树后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减少,林鸟增多,鸟类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19]。另一方面改变土壤结构和湿地水文状况,使土壤板结和酸化[20]。由此可见,湖泊平均水位的持续下降及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促进了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加剧了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采取有效防控是维护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外来入侵植物所造成危害的认识,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防止各种人为活动有意或无意引进外来植物;其次,加强洲滩湿地管理,尽快建立湿地恢复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已侵入的杨树幼苗移出洲滩,对已成林的杨树尽早采伐恢复洲滩原有植被;最后,对外来人侵植物及时发现、尽早处理、规范管理,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科学体系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
摘要:2007-2011年间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大面积实地踏察,对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引入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科34属43种,以菊科和苋科植物最常见,分别有7种和6种。危害较大的有美洲杨树(Populus deltoid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五叶地锦(PhytolaccaAmericana)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等。外来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数的86%。入侵种主要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数的62.8%。外来入侵种主要来源于美洲,占55.8%。入侵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类有意(48.8%)或无意引入(37.2%)。
美丽的洞庭湖作文 第8篇
春天,湖边的杨柳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树下长满了雪白的小雏菊,就像树下堆积着厚厚的雪花。春风轻轻拂过杨柳,柳枝像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各种各样的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有的鸟在湖边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停在牛背上吃虫子,还有的在水面上捕鱼吃。树下还有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夏天,湖边的花草树木也更加茂盛了,牛和羊在湖边尽情地吃着成片成片的“美食”。知了在树上歌唱,仿佛在说:“夏天可真热。”蛐蛐也在歌唱,仿佛又在说:“我在唱歌,我很快乐”。风轻轻拂过湖面,湖面上泛起层层波纹,好看极了。
秋天,人们开始去洞庭湖玩了,有的人在湖边钓鱼,有的人在湖边烧烤,还有的人在搭帐篷,准备在湖边露营一晚。鱼在水面上跳动,太阳的光照在湖面上,就像波光闪闪的珍珠在水面上跳动一样。
冬天,树上积满了白雪,就像树上挂着许多钻石一样闪亮。一棵棵杨树像士兵一样整齐地站在湖边,保卫着洞庭湖。天空阴阴沉沉的,但还有渔民坐在船上捕鱼。
美丽的洞庭湖作文 第9篇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坐落在湖南省境内,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美称。洞庭湖的景色非常优美,从唐朝诗人刘禹锡《望洞庭》中,我能感受到洞庭湖的秋夜美景更加迷人。
这是一个初秋的夜晚,天空非常晴朗,一丝风都没有。抬头仰望,一轮明亮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皎洁的明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清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周围几个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困得直眨眼睛。突然一只鱼从水里蹦了出来,被溅起的水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水面上圆月的倒影瞬间地打碎了,湖面上顿时波光粼粼。在淡淡的月光下,远处,湖中央的君山像披着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岸边,葱翠的山林里有几座古寺,一个是尖顶,一个是瓦脊顶,古色古香、尤为壮观。在这平静的湖面上,月光、星光和渔家的灯火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美丽的洞庭湖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妙不可言。
洞庭湖的景色实在太美了,令人神往。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人间仙境哦!
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是我们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 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 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齐读)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板书:人
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6.背诵环节(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师:从古至今,洞庭湖都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希望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洞庭湖玩一玩,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3.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望洞庭
湖
和
人
月
观察
山
洞庭湖生境破坏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第11篇
在21世纪初, 以西方为中心的生态保护主义, 掀起了新一轮的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潮。许多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而回归自然在当今社会也将成为人类文化和生活安定的核心问题。所以研究生态伦理学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其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洞庭湖概况分析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其生态意义不言而喻。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以南, 湖南省北部。素有湖南“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 是湖南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地, 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淡水鱼基地。湖区人口占全省人口1/9, 面积约占全省的15%, 棉花占2/3, 商品粮和淡水产品占1/3, 芦苇产量则占全国的1/2。
洞庭湖属浅水湖泊, 是一个淡水江河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调蓄滞洪的功能, 也是具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宝库。它的湖水消落区占全湖的50%以上, 主要为浅水水体、渍水低位田和过水洲滩3种类型的湿地。特别是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西、南洞庭湖, 也是我国典型的湿地景观, 几乎拥有淡水型湿地所具有的各类生态类型。洞庭湖水体孕育繁衍了许多中亚热带地区水生生物物种, 堪称生物物种基因库, 常见的水生和湿生高等植物就有400余种, 广泛分布于洲滩的荻群落、芦苇群落, 面积达到730km2。湖中栖息鱼类130余种, 其中不乏中华鲟、鲣鱼、鳗鲡、白鲟、银鱼等珍稀名贵鱼类, 在世界上仅存的5种淡水鲸之一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 江豚的数量同样岌岌可危。洞庭湖区作为“候鸟的天堂”, 已发现珍稀候鸟鸟类有258种之多, 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7种。
洞庭湖不仅有宝贵的动植物资源, 而且是一处人文旅游胜地。湖中岛明、朗二山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 有两处原始社会遗址和多处东汉砖室墓、西汉墓和战国墓.现在的明、朗二山是湖南省目前仅有的专业渔村。区内沅江市的洞庭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 收藏文物3万余件, 其中国家级文物56件, 有齐白石等名人字画1000多幅。另外, 散布在这一湖区周边的旅游景点也各具特色, 像是“世外仙境”桃花源, “魅力公园”君山, 划船吃鱼的龙山, 还有独树一帜的岳阳楼。
3 湖区生境的破坏现状
近年来, 人们开始大量肆意侵吞洞庭湖资源, 占湖扩建楼房, 一些珍惜物种的生存境地进一步萎缩, 昔日的母亲湖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威胁到了湖区的居民生活。
3.1 湖区面积逐年减小, 泥沙淤积
单从水域面积的历史演变来看, 洞庭湖的变化历经沧桑, 历代的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行为的作用下, 导致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不断减小。魏晋南北朝时, 洞庭湖区湖泊总面积由6000km2到唐宋时期的3300km2左右, 元明时期, 洞庭湖面积有所回转, 进入清朝末年, 进一步萎缩, 到2003年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人们对土地的贪婪和渴望正在一步步侵蚀着整个洞庭湖。
而且洞庭湖连通四水、襟带长江, 洞庭湖以北的四口河道支叉众多, 水流分散, 输水输沙能力低, 来自四口的泥沙只能沉积在湖盆中, 洲滩渐多, 湖泊蓄洪能力减弱, 对该地区的防汛、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 湖区围湖垦殖活动虽已得到严格控制, 但泥沙淤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仍困扰着洞庭湖地区的人民。
3.2 水质污染加重, 湿地景观破碎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洞庭湖区的工业发展迅猛, 水质污染也愈加明显。洞庭湖的主要工业如造纸、纺织、化工、酿作等企业加上农业和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 都加剧了湖区环境承载负担及水质量的恶化。同时, 三峡工程的运行也大大影响了湖区的水质, 三峡工程运行后, 洞庭湖水文与泥沙情势也受到一定影响, 一方面由于水量的减少, 洞庭湖换水周期延长;另一方面入湖泥沙量减少, 水体透明度增大, 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增强, 则影响富营养化的藻类繁殖能力增强。根据各方数据和现实情形表明,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确实有加重的趋势。
湿地有蓄水防洪、排污清毒的作用, 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功能, 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但长期以来, 我们简单地将湿地等同于荒地、荒滩。景观破碎会导致地方性种群灭绝, 很多珍稀物种都再找不到踪迹, 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分割。加上围湖造田盖楼, 种荻苇、杨树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使浅水湖沼和洲滩的沼泽地干涸, 沼泽湿地逐渐转为陆地, 改变了湿地所独有的特质, 湿地生物所依赖的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分裂, 损害了物种的生存空间, 长此以往, 不仅仅是淡水湖泊的生物, 甚至是当地居民都将面临不可挽回的灾难。
3.3 鱼类资源与水鸟数量锐减
洞庭湖水产类的产量一直在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湖区市场对小龙虾和河虾的年需求量非常大, 每年3、4月份, 小龙虾开始在洞穴内产卵, 虾苗在洞内孵化长大后进入湖区生长。由于近年大旱, 小龙虾和河虾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 而且捕捞上来的鱼越来越低龄化、小型化, 根本没有繁殖再生的机会。2007年, 洞庭湖曾在8月份有过一次枯水季节, 存活的鱼苗大批死亡, 特别是黄鸭叫、银鱼等鱼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产量锐减, 直到3年后才恢复正常。
随着湖区消费需求的增加, 奢侈攀比之风盛行, 一些追求野味珍禽异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偷猎候鸟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 甚至在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存在, 据笔者《洞庭湖区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 对于吃野味这种做法72.6%的人都不提倡。但是水鸟数量仍然每年急剧下降, 水鸟赖以生存的湿地在受到逐年的破坏和人类改造之后, 也面临着恶化的境地, 尤其近年大面积栽种杨树和荻苇侵占了水鸟的栖息地, 如此一来, 水鸟和湿地的共存共生的关系也受到威胁, 鸟类世界的和谐令人堪忧。
4 从生态伦理学分析的对策与建议
(1) 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才能到达生命的不竭之源。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 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 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 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 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我们把洞庭湖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 生存在其间的每一种生物才能更加和谐共生, 这也是浪漫派自然观的核心, 而这种观点会逐步衍生为一种生态学的观点:一种对整体性或联系概念的探求;一种对自然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强调;以及一种强烈的要使人类恢复到与组成地球的广阔有机体有着密切联系的位置上去的愿望。
所以我们在洞庭湖的环境研究上应更加注重科学的理论指导, 坚持开展水鸟调查监测和珍惜水禽类环志活动, 定期了解洞庭湖珍惜类动物的动向和实际需求, 为候鸟的每年冬迁和停留做好防护工作, 保证珍惜水禽类的循环作息和安定。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切实作好洞庭湖水质检测工作, 保护湖区水环境的循环发展。
(2) 脱掉沉重的生活枷锁, 追求简单的生活。洞庭湖是公共的资源, 我们许多人却很少去关注在自身利益和满足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 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生态伦理学中的早期思想之一就是简单生活观。而对于那些被物质所累的人们, 生活是苦还是乐呢?我们太过于追求剥夺大自然的一切可用之物所带来的短时快乐, 在洞庭湖这片资源上, 心态的不平衡驱使人们去破坏它、吞噬它, 然而正是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变成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使他们看不到利益物质之外其它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真正富有的生活, 并不是物质上的, 而是精神上的, 来自于对自然简单的向往和自身的心平气和, 唯有放下心浮气躁和利益熏心才能更好的生活和收获一份简单的快乐。
(3) 自然的生命需要人类来关爱、尊重和保护。如果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地呵护自然, 那同样自然会回报赋予我们更多权利和福音, 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 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样, 我们都可能会被自然净化。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 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在《瓦尔登湖》中详尽地表现出来。他说:“对喂养我们, 并给我们遮荫的树木施加不必要的伤害, 不但粗野, 也是犯罪”, “故意和无必要地对任何生物施加哪怕最小的伤害,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杀”[1]。显然梭罗认为对待自然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 更应提升到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对自然的保护。所以洞庭湖相关部门应该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 全面落实开展春季禁渔行动, 对渔业资源匮竭起到积极作用, 加大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断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必要的封闭管理, 为实施保护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如视频监控系统, 野外巡护栈道, 行政办公楼, 捕鱼港中心管护站, 配置巡护交通工具等。
人文洞庭, 湘情关怀。给当地农民渔民普及养殖知识和教育培训, 适时地提供一些失业渔民以工作岗位, 培养水产养殖业, 湿地为主的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 季节性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全面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渔民有了固定生计的技能和收入, 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据笔者《洞庭湖区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 95.5%的人都愿意参与保护洞庭湖相关的主题活动。其中39.18%的人甚至愿意牺牲占用自己的时间去响应保护洞庭的活动。所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广泛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多开展洞庭湖相关的主题保护活动, 提高公众关注度, 强化生态保护教育, 尤其对旅游业来说, 游客的文明旅游, 才能更好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5 结语
随着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对建立一个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的倡导, 洞庭湖“八百里之梦”也不再遥远, 相信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会在全社会的帮助下蓬勃发展, 让我们用尊重和关爱来对待我们的母亲湖, 响应世界的生态保护号召, 还我们的“鱼米之乡”洞庭湖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2]杨桂山.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7.
[3]陈家宽, 雷光春, 王学雷.长江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十佳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张光贵, 洞庭湖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 1995, 11 (1) :49~52.
[5]李明传.水环境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 2007 (11) .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第12篇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没想到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虽然窗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暖意浓浓,学习氛围温馨。今天,我们相聚在环境优美的红星小学,一起聆听了李老师的课。我和李老师认识多年,曾多次一起参加学习研讨活动。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的课沉稳、大气,如行云流水般。今天有幸参加这次送教交流活动,我的收获颇多。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对这李老师执教《望洞庭》一课的肤浅的认识,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恳请名位老师指正。
一、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学富有层次感
在整节课中,李老师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细读古诗,入景悟情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来进入教学的,层层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要求明确,落实十分到位。
二、体现了语文以读为主的学科教学特色
注重了以读为主的语文特色,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默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学生想象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时,配乐诵读出这种感受,效果很好,达到了以读悟情的境界。
三、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是我们平日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做得较好。在初读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这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研讨的方法;还有在理解诗句时,李老师也指导学生先释词再连词成句的方法理解,这些方法是学生终生受用的。
四、对学生进行了想象能力的训练
古诗教学中是少不了想象的,如果老师要把它讲透了,讲明白了,学生还是心中意会但不会表达出来,这时就让他进行想象,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古诗的意境,跟着老师的指引想象着说些什么。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想象不够丰富,如果这种方法用多了,学生的想象能为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五、科学有效的拓展
在古诗教学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拓展是积累,就是广泛大量地积累语言。课后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这项工作是必要的。
当然教学没有更好,只有最好。这节课中我也有几个问题和李老师进行探讨:
一是板书没有写完整。在学完之后是不是要提炼一下这首诗诗人所要达的情感?因为课标中高年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个人觉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需要的。
二是在初读古诗时,首力点应该放在第一个小方面,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节奏来,学生只有读熟了,才能为体悟情感找好基础。
望洞庭-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第13篇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1、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1)两相和(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3、知诗意,品自然之“和”(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学生试读)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①(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②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师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4、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五、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