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信息系统范文(精选7篇)
麻醉信息系统 第1篇
1 麻醉信息系统架构
麻醉信息系统通过科学抽象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等角色的工作流程和麻醉科、手术室部门的管理流程, 覆盖手术、麻醉相关的各个临床工作环节, 能够将麻醉科的日常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另外, 通过连接各个厂家不同型号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监护设备, 自动读取监护设备采集的信息, 实现麻醉师手术麻醉医疗文书形成的自动化, 极大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整个麻醉工作的效率。图1是麻醉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2 交互数据分析
麻醉信息系统要有效辅助麻醉医师从术前访视评估、术中麻醉单记录到术后工作管理, 要能帮助麻醉医生在麻醉信息系统中直接查看到病人各类临床医疗数据, 而不是要麻醉医师登陆若干信息系统分别查看, 再手工记录到麻醉系统中, 这样麻醉信息系统则需要与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实现病人基本信息、手术申请单信息、检验系统信息、影像信息以及各种检查报告资料的共享。如果医院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集成平台, 或者说没有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 则需要麻醉信息系统与各临床信息系统做接口, 实现数据交互。图2是麻醉信息系统数据关联示意图。
为了实现麻醉信息系统与医院其他临床信息系统如医生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 影像信息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 需要进行接口交换的数据内容有:基础字典信息、病人信息、手术申请预约 (排班) 信息、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电子病历信息、麻醉单等医疗文书等。其中属于查阅类的信息有基础字典信息 (含科室、人员、药品、) 、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已经电子病历信息;属于交互类的信息有:病人信息、手术申请和预约信息、手术安排情况、手术麻醉记录单等相关医疗文书。
3 数据交互接口技术
根据查询及交互数据不同类别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接口方式。
对病历、检查报告采用的接口方式是Web-IE浏览方式, 电子病历EMR提供一个能够接收参数 (该参数能够查找到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 的地址, 麻醉信息系统根据患者信息列表, 找到患者信息, 调用电子病历提供的Web地址并传入相关参数, 电子病历系统根据传入参数查找患者病历和影像报告并以网页形式呈现出来。
对手术申请单、医嘱信息、检验信息采用Web Service+XML的接口协议, 获取的信息可直接在手麻信息中展示。在接口中, 数据交互最重要的一环是获取病人的手术申请信息。手麻系统要进行手术排班, 必须获得完整和正确的手术申请信息, 手术申请填写完整是先决条件, 手术申请由医生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生工作站中填写并提交, 麻醉信息系统通过接口获取并存储于本系统的信息表中, 麻醉医生完成麻醉记录单后上传, 对于麻醉记录单等关键医疗文书, 麻醉系统可采用PDF文件形式供HIS进行浏览, 病房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中调阅麻醉单。
由于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 低耦合的, 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 可使用开放的X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 标准来描述、发布、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 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 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 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基于这些特点, 采用Web Service+XML的接口协议方式。
另外对数据同步方式, 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数据定时同步:定时扫描经过标记的HIS服务器, 同步患者基本信息、住院信息、手术申请预约信息、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病历等数据到麻醉服务器。此种方式主要解决正常住院病人, 非常适合择期手术。二是数据瞬时访问:根据病人门诊号 (唯一索引) 瞬时提取病人基本信息, 直接进行手术申请预约, 此种方式主要解决门急诊病人和手工随需同步。
数据库访问采用有效动态方式, 即用户真正需要进行数据库操作时, 信息接口自动与其他系统建立连接, 当用户数据操作完毕后立即断开, 不会长时间占用HIS、PACS、LIS等数据库资源, 使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安全。系统接口设计完全面向对象, 触发时创建对象, 结束时销毁对象, 最大程度降低系统资源消耗。
4 数据交互成果
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后, 我们在麻醉信息系统中可以查阅临床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医嘱信息, 检验报告的结果, 方便麻醉医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 辅助麻醉访视、术前评估顺利进行, 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病房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中查阅手术排班信息、手术进程信息、麻醉单的信息, 方便进行手术记录、术后小结的工作。
系统在上线后根据使用科室及管理部门的需求, 在提高系统的友好性和智能化方面增加了一些功能, 打造了具既有很强专业性又有本院特色的麻醉信息系统, 部分特色功能如下。
(1) 术前3天及术中抗菌药物直接从医生工作站获取, 麻醉医生记录术中用药时间,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可以在统计查询中进行查阅, 帮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分析由繁琐的手工统计转为智能报表的形式。 (2) 根据医生工作站手术申请环节手术名称规范化及手术分级管理的规则, 实现麻醉系统的手术和麻醉分级管理。 (3) 主任工作站麻醉医师工作量的统计, 提供了计算每位麻醉医生的工作时长及总和时长的功能。 (4) 麻醉单上失血量超过设定值后提示功能。 (5) 体温单数据自动同步到麻醉记录单病人基本信息栏。
5 结语
麻醉信息系统的使用及其记录的数据涉及医院多个部门, 既有具体使用的手术室、麻醉科, 也有质量管理部门, 如医务部进行手术麻醉的分级管理、质量管理办公室进行医疗质量分析, 院感科进行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监控, 事关患者安全, 流程管理要求严格。为实现全流程管理, 需要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 其中与各类临床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是麻醉信息系统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麻醉信息系统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施过程经历了优化业务流程、不断补充完善数据交互内容等等一系列复杂工作, 计算机管理中心作为系统实施的主导部门, 需要反复协调医务部、麻醉科、手术室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厂商, 多部门协同工作, 确保了数据对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对医院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和优化。在数据对接过程中也发现了关键信息不完整, 手术申请提交延误等问题, 为了完善手术申请信息, 规范医生填写及提交手术申请的时间, 医院发文对医生提交手术申请提出规范要求, 保障了工作流程的第一环顺利进行。
麻醉信息系统的使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需要不断提高智能辅助及数据挖掘分析的功能, 还要进一步完善与病案信息的接口, 由系统自动完善病案首页有关手术麻醉的信息。
摘要: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是方便手术室、麻醉科进行工作的信息系统, 为手术室提供排班管理功能, 为麻醉医生提供麻醉单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医疗事件记录等多种功能。为使麻醉医生能全面掌握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 保障患者安全, 实现手术麻醉信息数据与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影像信息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是必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分享了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与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开发的经验。
麻醉信息系统 第2篇
关键词:麻醉信息系统,无缝连接,数字化,医疗文书
手术麻醉过程记录患者的各种体征信息是麻醉、手术的基础,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将传统的手术麻醉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使用麻醉信息系统(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IMS)能全面、完整地保存包括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各种手术信息,使麻醉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患者信息、检查结果及患者实时体征等,保证麻醉医生能够及时、合理地安排、修订手术麻醉计划,并且实现该系统与"军字1号"、LIS、PACS等医院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AIMS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完善了数字化医院的临床应用体系。
1 AIMS的组成及功能
1.1 麻醉医生工作站
功能包括术前访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等。(1)术前访视:支持手术安排、患者基本信息、病程、化验、检查、医嘱等信息浏览;提供术前访视单和麻醉计划需要录入的各种信息,术前访视单中的部分检查、检验信息可以通过接口自动获取。麻醉医生可以利用AIM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无缝连接的这一特性收集上述相关信息,对患者术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下达术前医嘱,制定麻醉治疗方案。(2)术中管理:提供了术中事件、用药记录,修正从仪器采集的因为干扰失真的生命体征数据,形成麻醉记录单。用户经授权后可在任一手术间、办公室了解全部手术间的麻醉状态。(3)术后管理:可以通过该系统在术后对数据进行回顾和整理,对手术和麻醉过程进行总结,自动生成费用传递到HIS系统,打印麻醉医疗文书。
1.2 手术护理信息系统
功能包括手术安排、术后计价、手术跟踪等。(1)手术安排:面向手术室护士,可以完成手术预约安排、手术间安排、护士排班安排,自动生成手术通知书;完成护理记录的书写;完成术前、术中、术后的器械清点。(2)术后计价:可以手工或根据麻醉事件生成费用自动传递到HIS系统,完成手术患者的麻醉费用确认等业务。(3)手术跟踪:对患者在手术室从进入开始到麻醉、手术直到离开手术室的全程跟踪。(4)手术状态报告:生成和打印手术护理医疗文书。
1.3 临床手术申请预约系统
面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手术申请和预约系统。通过该系统,临床医生可以直接下达手术申请,术前可以查阅手术安排情况,术后可以浏览麻醉医疗文书等,查询术中药物及液体治疗情况,并根据病情在术后延续治疗方案。
1.4 科研与科室管理系统
功能包括手术麻醉过程回顾、数据检索和分析、统计查询、危重评分等。
(1)手术麻醉过程回顾:AIMS不仅能显示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前状态和相关病史资料,还可以全程自动记录术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和其他临床相关数据,包括术中事件和处理记录。结合术前、术中、术后医疗过程文字及数据回顾手术麻醉过程,做出麻醉总结和麻醉随访记录。(2)数据检索和分析:可以根据术前、术中、术后记录的文字和数据、患者自然信息等内容进行精确或模糊检索,找到需要的手术信息,进行分析。(3)统计查询:支持各种针对手术、麻醉的查询,支持科室、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的工作量统计。支持对各种用药、麻醉方法、器材、设备等进行统计查询。通过统计分析医疗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护理及教学、科研,提高业务水平。(4)危重评分:支持多种评分机制,并对多次评分结果进行趋势分析。(5)事务管理:支持人员排班、物品、器械管理等。
总之,该管理系统具有科室管理功能、医疗管理功能及经济管理功能。
2 AIMS的技术特点
2.1 系统的合理性
该系统的应用加速了麻醉科监护设备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是我院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又一拓展,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2.2 接口的标准性
系统接口与"军字1号"信息平台接口实现无缝连接,充分共享患者的病程、化验、检查、医嘱等信息。
2.3 设备的兼容性
AIMS可同时接入主流厂商、多种型号的监护仪、麻醉剂、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实时自动采集床边设备数据,并且可以实时调整采集频率,实现统一的临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总之,系统具有很好的合理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3 应用效果及前景
我院自2008年10月起应用了麦迪斯顿(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Do Care麻醉信息系统,系统运行稳定,极大方便了麻醉医生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临床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1 提高麻醉质量和医疗安全通过对数据的回顾、分析与研究,可以调整麻醉及手术方案,从而提高麻醉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医院增加无形资产。
3.2 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AIMS的使用代替了麻醉医生传统的手工纸笔记录处理模式,自动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生成各种麻醉医疗文书,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3.3 实现数据集成和科研统计,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化麻醉记录及临床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研统计资料,排班、麻醉活动等的总结性报表及手术调整信息,辅助管理部门进行医疗质量监控。
3.4 前景展望下一步医院将依次安装LIS、PACS等系统,届时,已与HIS系统无缝连接的Do Care麻醉信息系统将和检验、图像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图像的交互,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充分发挥AIMS在手术麻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祥才,余守章,许立新,等.麻醉信息管理方案初探[J].医学信息学,2005(6):565.
[2]王韬.麻醉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化[J].当代医学,2005(7):58~59.
麻醉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的应用 第3篇
1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在我院的实施
我院于2013 年初引进了麦迪斯顿公司的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其功能主要有:1 由“军卫一号”系统中取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术前检查、检验信息;2 根据医嘱生成手术记录, 并记录术中信息;3 连接监护仪、麻醉机等仪器并自动记录相关信息;4 自动生成麻醉记录单和麻醉报告。目前我院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共连接麻醉机7 台, 监护仪7 台。所有仪器产生的记录通过统一的网络传输至核心服务器存储。医生通过医院信息系统 (HIS) 的医生工作站即可访问所需信息。
2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配置
2.1 硬件配置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以“军卫一号”的硬件配置为依托, 将麻醉科所使用的监护仪、麻醉机等仪器接入网络即可。
2.2 软件配置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软件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服务器端需安装IIS、.Net framework2.0 或以上版本;客户端需要安装Net framework2.0 或以上版本和Micro Soft Office等;同时还建议安装数据库管理工具, 如P/L SQL Developer或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3 引入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前后的工作流程对比
引入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之前的工作流程为:1 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开出手术申请单交由麻醉科安排;2 麻醉科工作人员录入费用, 并安排手术日期和手术室;3 手术当日简单记录手术内容和麻醉信息等[3]。
引入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后的工作流程, 见图1。
4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功能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严格按照手术进程设置的[4]。术前下达手术通知单, 核对患者病史以及查体情况进行手术前麻醉评估;术中记录加药过程、血气分析情况以及其他事件, 并自动记录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麻醉机等设备的测量信息;术后自动生成麻醉总结记录、麻醉报告等, 可对该手术进行术后总结以及手术回顾;另外还配有麻醉临床专家咨询系统和麻醉护理系统等辅助业务和科室管理系统[5]。
(1) 术前准备。在开始手术前, 需根据患者情况填写术前准备信息, 使用该系统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回顾患者病史, 查询患者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内脏血液、内分泌以及神经系统等情况, 为手术做好准备, 并做好手术前麻醉评估, 确定患者麻醉时的体征方式、麻醉方式以及麻醉用药等信息[6]。如该病人为急诊手术者, 则可直接选择急诊手术, 填写患者编号即可。填写完必要信息后, 开始进行手术, 并开启手术信息记录过程, 同时术前信息页将被锁定[7]。
(2) 术中加药。术中加药按需要分为2 种:1 立即加药。采用立即加药时仅增加1 条术中加药记录, 适用于紧急情况, 所加药物信息在紧急情况处置完毕后补充完整;2 正常加药。在非紧急情况下则选择正常加药, 用户可填写加药详细信息。
(3) 术中事件。术中事件包括手术开始、手术结束、入室、出室、动脉穿刺、诱导、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下浮漂导管、劈胸骨、主动脉插管、插入腔方管、开始体外转流、停体外转流、灌入停跳液、复温、主动脉开放、主动脉侧壁钳、血管吻合完毕、关胸等。可记录事件发生时间和内容等相关信息。
(4) 术中血气分析。选择术中血气分析功能时, 可由用户填写某时间点上进行血气分析所得的测量结果, 包括PH、PO2、Na+、K+、Ca2+、Hct、H2CO3、TCO2、SAT、ACT (s) 、BE-E、Hb、Glu、Lac、BUN等。
(5) 术中自动参数记录。系统通过连接监护仪、麻醉机等设备, 对术中仪器测量参数进行连续采集、记录并形成数据表格和曲线, 该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系统可根据用户设置的各参数上、下限进行报警。
(6) 自动生成麻醉单。系统根据自动测量参数、加药信息、事件信息自动生成麻醉单, 并实时更新, 麻醉单上部显示加药信息 (如药名、剂量、是否连续加药、连续加药时间长度等) , 中部显示自动测量参数, 下部显示术中事件。
(7) 术后总结。手术结束后, 可由医生填写术后总结, 对整个手术过程情况进行回顾。如所使用的麻醉方法带来的麻醉效果是否满意、是否使用快速麻醉以及麻醉效果、病人穿刺时的体位及效果如何等。最终由麻醉医生对本次手术的麻醉效果给予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8) 自动生成麻醉报告。系统可根据术中信息、术中事件等已记录的术中信息自动生成可打印的手术报告。简化了麻醉医生工作。
(9) 手术回顾。可根据不同的检索条件进行组合检索, 系统会查询患者手术信息, 并在术前、术中、术后页中进行显示。
(10) 统计和查询功能。可以根据手术日期、手术等级、手术内容、麻醉方式、手术间等关键字进行查询, 以回顾某一功能段内的所有手术情况。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统计, 如某一时间内某科室实施的手术量、手术成功率等信息。
(11) 手术护理。主要由麻醉科护士负责, 其功能主要包括麻醉信息录入、手术麻醉费用录入、手术护理情况录入、麻醉护理排班等。
(12) 临床麻醉专家咨询系统。可以及时为麻醉医师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如某麻醉药品的用法、用量等。
(13) 参数设置。该功能可使医生对系统各字典及全局参数进行设置, 如麻醉方法的内容、术中事件的内容、使用药品的名称等, 以简化使用该系统时需输入的文字信息。
5 结论
我院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以下功能:1 支持麻醉手术全过程中的病人各种生理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 实现了麻醉手术信息的数字化管理;2 对患者手术中的异常数据可自动监测、预警、质控, 有效降低了患者手术麻醉的风险;3 支持实时动态显示趋势图、心电波形等功能,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主任工作站可对所有手术情况进行监控, 并可同时跟踪多台手术麻醉进展;4 具有医疗效果定量评分功能, 可生成完整规范的手术麻醉医疗文书报表;5 可以帮助麻醉科主任、医院管理部门实时了解麻醉科的手术量, 麻醉方法、麻醉用药等工作情况, 可为科室业务发展情况提供数据支持;6 临床麻醉专家咨询系统可以为麻醉医师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7 手术护理系统可以帮助麻醉科护士管理各种麻醉信息、进行麻醉护理排班和麻醉费用录入;8 麻醉医患协同平台包括家属等待区公告、各种宣教平台、手术室入口信息发布平台、手术进程跟踪显示系统、手术转运通道信息发布系统;9 与HIS、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电子病历 (EMR) 等平台实现无缝连接, 数据完全共享, 实现广谱设备集成共享平台, 即将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血气分析仪等不同产家、不同型号的监护设备数据集成到一起, 并且将数据永久储存于服务器中[6]。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以麻醉科手术室的设备为基础, 整合手术流程和整体医疗信息, 该系统的应用可以让手术室医护人员实时获取、记录手术患者的各项相关信息, 将手术室工作人员、设备以及患者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形成了EMR, 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改善了工作流程, 实现了手术室工作的全面数字化[8];使工作人员避免了重复劳动, 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 从而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优化的工作流程缩短了患者等候手术的时间, 患者家属也可通过等候区公告、手术信息发布平台等信息发布渠道获得患者的手术及进展信息, 更为清晰明确地了解手术进展[2]。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运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 同时我们也要立足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医院的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断发展和完善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摘要:目的 探讨以电子病历 (EMR) 为核心的麻醉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比实施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前后我院麻醉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结果 应用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可生成手术麻醉EMR, 改变了麻醉文书手写的记录方式。结论 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麻醉科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实现了麻醉医疗文档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力, 张晓祥, 罗爱林.临床麻醉与监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08, 3 (3) :54-56.
[2]肖静, 任志刚, 肖君霞, 等.临床麻醉信息系统的拓展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7) :79-80.
[3]李毅志, 范亚川, 周睿, 等.实施麻醉信息系统应抓住的的几个要点[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1) :91-92.
[4]宇新民, 李宏斌, 仝武宁.基于Web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9) :48-51.
[5]陈利佳.麻醉信息系统的实现及意义[J].重庆医学, 2008, 37 (21) :2401-2402.
[6]陈强.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2) :128-129.
[7]周达梅, 徐应玲.麻醉复苏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8) :4392.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4篇
1 麻醉医疗及护理系统
1.1 术前访视记录系统:
通过HIS, 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 病例病程记录, 医嘱, 化验及检查情况, 并自动采集最近的化验及检查报告, 根据术前化验检查结果, 以及麻醉医师根据术前诊断及拟实施手术, 进行术前访视, 并根据病人身体状态综合评价,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讨论, 完善术前准备,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制定麻醉计划, 有效的提高了术前准备效率, 降低了麻醉风险。
1.2 麻醉电子医嘱系统:
麻醉电子医嘱可以通过HIS采取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ID号、诊断、术式、日期等, 手术间及手术台次通过手术预约系统自动采集;通过功能键麻醉医师选择需要麻醉方法, 气管导管, 备用药物;麻醉医师也可通过功能键选择麻醉前操作, 麻醉诱导用药, 麻醉维持用药以及术后镇痛用药, 医嘱下好后保存并打印, 将其交给麻醉护士进行麻醉前准备, 十分便捷明了。同时将病人的其他数据和麻醉医嘱单一起保存于HIS中。
1.3 麻醉电子记录单:
病人入室后, 麻醉医师通过手术信息转入手术, 点击自动采集系统自动采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床位号、生命体征、术前诊断、手术名称等基本信息, 通过点击标头或 体尾 , 可以通过功能键点击术前用药、特殊情况、ASA分级、等情况并自动记录。以电子趋势表格和趋势图及波形曲线等形式把采集的血压、心率、SPO2等数据参数显示出来, 并根据需要任意定义趋势图上的参数图标和曲线的颜色, 所有用药和事件的内容和发生的时间, 通过功能键点击记录在麻醉单上。
1.4 护理电子记录单:
自动采集患者的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床位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特殊情况。护士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情况, 记录手术器械及敷料的清点情况, 病人是否有引流管、是否清醒以及手术后病人去向。核对无误后保存并打印, 随病例保存带走。
1.5 手术后随访系统:
主要由病人一般生命体征情况、有无麻醉并发症、穿刺部位情况、神智恢复情况、肌张力情况以及其他情况组成。一般术后随访3天, 并由麻醉医师如实填写并保存。
2 手术预约及查询系统 (自动生成与三种形式查询)
外科可以通过手术预约系统下达手术通知、手术特殊器械准备及特殊需要, 并可通过网络查看手术通知及安排情况;外科医师进入手术室后, 通过触摸屏进行查看手术间, 了解手术的安排;病人家属可以在手术等候区通过外置大型显示器查看手术安排情况以及手术开始或结束情况、手术预约安排、手术间安排、病人、年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信息的显示。
3网络收费系统 (自动生成部分和术后录入部分核查)
手术室内独立计费系统, 以病人ID号为主线, 通过术中病人相关用药及处理过程, 自动进行费用统计, 也可与医院相关计费系统对接, 最大程度降低了病人漏费、错费的发生。根据麻醉事件自动生成手术清单, 然后设立专人核查确认。
4药品管理系统
药品物资管理为麻醉科管理系统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 可以自动获取围术期药品物资的信息, 在方便药品物资库房管理的同时, 给麻醉科提供全面的科室药品及物资耗材信息, 包括每日出入平衡统计, 每月出入平衡统计。另外麻醉护士在根据医嘱信息摆药及相关物品,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交回药物及物品并与麻醉护士进行交接核对, 减少了药物的丢失。
5耗材管理
麻醉科建立二级库, 管理高值药品与高值耗材。将麻醉科的所有的高值药品及耗材的初始库建立起来, 药品耗材入库、出库、库存通过HIS与自动收费系统联系, 实时记录, 能够将麻醉科药品库存与使用去向真正管理起来。
6人员管理系统
6.1手术室出入管理卡:
手术相关人员进出手术室时, 使用条码身份识别认证系统, 激光扫描条形码, 查询管理进出手术室人员, 并实时记录出入手术室的时间, 同时有效避免了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手术室的现象。
6.2手术室人员出入查询:
通过刷卡, 可以通过后台查看进出手术室人员及其时间;医院领导也可以通过HIS检查了解每日进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状况, 对于来手术室经常较晚的外科医师, 医院领导进行统计对照, 督促检查, 落实解决方案。
6.3工作量统计:
麻醉科和手术室人员通过刷卡, 可以累计统计其出勤量, 每日、每月工作时间, 结合手术麻醉时间, 综合评定, 进行量化管理。
7其他系统
如专家咨询系统、质控管理系统等系统。
麻醉信息系统 第5篇
1 护理措施
1.1 心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由于害怕术后疼痛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及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向患者介绍镇痛装置的原理、优势、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术前进行有效的科普宣教, 安定患者情绪, 减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危险因素, 能更好地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2]。
1.2 提供舒适护理
首先, 手术切口皮下埋置的镇痛泵导管, 以5ml/h速度泵注0.2%盐酸罗哌卡因, 总量200ml。护士除了在生活护理时动作应轻柔外, 还应及时将镇痛装置放于患者身体两侧安全平坦的地方, 而不应直接固定在切口上或切口周围, 避免镇痛装置压迫伤口给患者带来再次创伤和痛苦。其次, 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及时通风, 确保良好的采光。第三, 患者全麻清醒6h后取斜坡位, 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强化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
1.3 镇痛效果观察
此装置导管安放于皮下深层, 药液经导管微孔渗出, 还可能会有血块阻塞部分微孔, 影响药液渗出致患者镇痛效果不全。所以, 加药时应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应用后密切观察镇痛效果, 同时需多次仔细观察输注泵弹性药囊回缩情况, 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患者感觉疼痛难忍、视觉模拟评分 (V A S) ≥5分, 要及时汇报医生, 可给予哌替啶5 0 m g肌内注射。
1.4 一次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的维护
一次性镇痛系统放置时间为2~3天。镇痛装置包括输注泵、渗透导管和渗透导管导引鞘。将导管经渗透导管引导鞘置于切口皮下组织或肌层中, 渗液导管与输注泵体连接。须尽量避免泵体及导管受外力引起破损或脱出, 从而污染药液影响切口愈合。患者返回病房后, 要认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 妥善放置镇痛泵, 保持导管畅通。第一次翻身时,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示范, 以防发生导管脱出或扭曲, 并告知其不要随意拉扯导管, 以免影响镇痛效果。药液注射完毕后应及时通知医生, 由其将渗透导管慢慢拔出, 正常情况下导管很容易移除。如果导管很难移除, 要考虑到术者误将导管缝住的情况, 应及时处理。
1.5不良反应的护理
一次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使用的药物是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 其通过阻断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 阻滞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 具有毒性小、安全性高的特点[3]。但在神经阻滞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此外, 如果罗哌卡因被误注入血管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惊厥、意识障碍) 和/或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 可造成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患者返回病房后, 护士应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次, 并做好记录。待生命体征平稳后, 改为6~8h 1次, 直到输注泵输注完毕。发生恶心、呕吐时, 让患者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呕吐物, 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避免不良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吐治疗。
1.6 切口护理
为防止导管滑脱, 术中放置镇痛系统时采用类似固定引流管的方法, 将附近皮肤缝合一针, 然后将导管打结固定。如渗透导管放置不当可能会出现切口渗液现象, 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一旦出现渗液应及时更换纱布, 保持切口周围干燥, 一般不会造成切口感染而影响伤口愈合[4]。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术后使用一次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镇痛患者189例。男102例, 女87例;年龄32~74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7例, 肝癌根治术8 9例, 胃癌根治术5 3例。本组患者术前V A S评分均为0分, 且排除有慢性疼痛病史、酗酒史、神经-肌肉疾病等影响术后镇痛效果的患者。
2.2 镇痛效果评定指标
对本组患者静息状态下5个时点, 即在术后4、8、12、24、36h采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分级,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痛。1~3分:轻微疼痛, 可以忍受;4~6分:中度疼痛, 不易忍受, 影响休息;7~10分: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影响饮食与睡眠[5]。
2.3 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立刻打开止流夹, 镇痛时间为2~3 d。镇痛效果良好 (评定<3分) 的患者177例 (93.7%) 。发生恶心、腹胀9例 (4.8%) , 呕吐6例 (3.2%) , 2例 (1.1%) 肝癌患者出现切口轻度渗液, 原因可能为低蛋白血症所致。经对症治疗后全部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
参考文献
[1]Liu SS, Richman JM, Thirlby RC, et al.Efficacy of continuous wound catheters delivering local anesthetic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a quantitative and quan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 Am Coll Surg, 2006, 203 (6) :914.
[2]刘延玲, 高俊山, 胡文晟.不同镇痛方法在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1 (31) :90.
[3]周武忠, 叶颂霖, 孙俊, 等.罗哌卡因局麻与镇痛泵对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1 (11) :813.
[4]Ilfeld BM, Morey TE, Enneking FK.New portable infusion pumps:real adventages or just more of the same in a different package?[J].Reg Anesth Pain Med, 2009, 29 (4) :371.
麻醉信息系统 第6篇
Anaeston 5000麻醉机呼吸系统内气路有三种形式的气路。
( 1) 驱动气路: 气体怎样从驱动源 ( 手捏储气囊或者皮囊) 到病人端。
( 2) 新鲜气体气路: 从麻醉机的混合气体模块的接口出来的新鲜气体, 通过吸气单向阀直接到病人端, 或者通过吸收罐进入呼气气路。
( 3) 排污气路: APL阀或者POP关闭阀。
1 石灰罐取出和更换
( 1) 把手柄顺时针旋转到底 ( 见图1左) 。
(2) 把石灰罐底座往下压 (见图1右) 。
( 3) 移出透明石灰罐。
2 更换 APL 阀中的膜片 ( 见图 2)
(1) 关闭系统总开关。
( 2) 取下转向把手标贴, 松开固定转向把手的螺丝, 移开转向把手。
( 3) 移开压力表。
( 4) 逆时针旋转检向阀套 ( 两个) 使松开, 移开两个检向阀套和两个检向阀盖。
( 5) 松开气管盖, 移出手工供气操作杆。
(6) 撕下大贴面。
( 7) 取出固定供气腔面板的11个M5螺钉。
( 8) 松开方螺母上的两个紧定螺钉, 如图3所示。
( 9) 握住APL阀外面的把手旋开, 依次取出阀片架, 阀片座, 密封片。
( 10) 更换新的密封片。
( 11) 按照上述相反步骤重新安装 ( 注意: 大贴面和转向把手贴面都必须换新的) 。
( 12) 安装完毕后执行校准过程。
3 气箱组件内部件的更换
(1) 关闭系统总开关。
( 2) 将气箱基座上的黑色锁扣放开, 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气箱盖, 提起并移开盖子。
( 3) 将皮囊从皮囊座上卸下, 将波纹皮囊内的顶端的环型部件拆下, 将波纹皮囊上端的塑料盘卸下, 将锁紧扣往中间推, 取下皮囊座, 卸下膜片组件, 将膜片组件放在安全的地方, 不能受到损坏, 更换皮囊座膜片或者皮囊底座膜片压片, 重新安装 ( 见图4) 。
注意在安装时, 会听到 “咔哒”的声音, 这说明锁紧扣已经锁上。
麻醉信息系统 第7篇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放,负压麻醉废气排放,正压麻醉废气排放,原理,管理经验
1 引言
氧化亚氮(N2O)俗称笑气,是手术麻醉应用最广泛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吸入性麻醉气体,其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无刺激性的气味,与氧气或可燃性麻醉药物混合有助燃性。现代医院手术室基本为结构密闭的层流手术室,有严格的换气次数,所以手术室内选用有效的麻醉气体排放装置对于避免麻醉废气影响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就显得十分重要。
2 麻醉废气排放原理
麻醉废气回收排放装置的发展至今基本是两种方式:负压式麻醉气排放技术和正压式麻醉气排放技术。
1)负压式麻醉气体排放,其原理主要是采用低压大流量负压泵排放装置,通过负压管道连接手术室中麻醉废气排放终端,达到手术室内麻醉废气受控排放到室外大气。这是最早的麻醉废气排放设备。
2)正压式麻醉气排放,又称射流式麻醉废气排放,顾名思义,其原理就是利用动力气体(一般为压缩空气)的正压在麻醉废气排放终端处形成负压区把废气带到麻醉废气管道进而排到大气。其原理图见图1。
如图1所示,正压射流式排放原理为:压缩空气从蓝色箭头充进4kg正压空气,正压会让T型阀门打开,麻醉废气就会被压出。
3 实际使用中的情况及对比分析
上述两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在不同医院的手术室均有使用,但考虑到手术室的重要性,不管是使用负压还是正压的设备,医院都会采取安装2台设备,1备1用,并在2台设备上安装可靠的自控装置,在使用中可根据设备的运行压力及时间等工况进行自动切换和重要的设备参数输出显示(如设备压力、过压、欠压及故障报警等)。以下针对不同原理的麻醉废气排放装置做一对比分析。
3.1 负压式麻醉气体排放
负压式麻醉气体排放系统的核心是真空负压泵,应选用性能稳定的低压大流量式。此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手术室负压系统和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均为负压,但绝对不能把手术室负压系统作为负压式麻醉气体排放系统使用,首先是这两种系统压力不一样(一般手术室用负压吸引压力范围在-0.03MPa到-0.07MPa),且手术室负压系统主要是做吸引使用,管道内会有气液混合物,管道内压力波动较大,然而手术室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恰恰需要稳定的压力才能安全使用,否则会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这两种负压系统绝对不能混用。
负压式麻醉气体排放系统的优点是:设备技术成熟,运行稳定,如选用过硬的真空负压泵,泵体故障率低,造价低廉。此系统的缺点是:受到手术室使用量变化、泵的启停等外部原因影响,导致系统压力不是很稳定,影响使用安全性(负压压力过高,从麻醉机出来的麻醉混合气体进不了病人的口中,而直接被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排到室外;负压压力过低,则动力不足,患者呼出的麻醉废气不能完全排出)。
3.2 正压式麻醉气体排放(射流式)
正压式麻醉气体排放系统(射流式)的核心是动力气体(一般为压缩空气)发生装置,即空气压缩机。在选用空气压缩机时,一定要选用性能稳定、噪音低的医用空气压缩机,且需要对压缩后的空气进行除水(空气压缩后温度升高,当压缩空气温度降至环境温度时,会有大量水析出)、除油的处理;空气压缩机安放场地应选择空气流通性好的地方(空气压缩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能),并设置合适容量的储气罐,用于压缩空气稳压及储备气体,储气罐可以有效降低空气压缩机启停频率。手术室的正压动力源是压缩空气提供,且正压动力源产气量有余地,能够满足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用量,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可不单独设置空气压缩机,直接借用正压动力源提供动力气体,但应注意动力气体压力应符合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要求。
正压式麻醉气体排放系统(射流式)的优点是:技术先进,各个手术室独立使用不受其他手术室的干扰,且能够根据不同的设备对麻醉废气排放压力的要求独立设置终端压力,是一种比较稳定、比较理想、比较安全的废气回收排放技术。此系统的缺点是:造价成本相比负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高。
4 麻醉废气排放系统运行管理经验总结
麻醉废气排放系统虽然在整个手术室的系统中不是十分重要,但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这个系统在手术室中又不可或缺。上述已经把麻醉废气排放系统的类型、原理及不同原理的系统优缺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比,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由于存在技术上的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取代比较落后的负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
但是,更换技术先进的设备,除硬件达到了先进水平,使用和维护人员还要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先进设备,才能说我们真正取代了落后的设备。因为不管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技术如何先进,设备始终还是人在使用维护,人员使用习惯及素质高低,对设备的费效比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实际中,负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更换成技术先进的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后,由于人员维护不及时,还在按照原来老式负压真空泵的维护模式维护设备,空气压缩机保养时间大大超过设备要求保养时间,导致设备突然停机,不仅影响正常使用,还不得不更换本不应更换的部件,使设备维护成本陡然增加。使用人员在手术完毕后没能及时按要求从麻醉废气排放终端完全退出气体插头,终端没有关闭,致使麻醉废气排放设备一天不停地24h运行,运行维护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最后,监测结果显示,先进的正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反而没有负压麻醉废气排放系统费效比高,这明确告诉我们,人是主要因素,只有人员的素质跟上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S].
[2]于晓光,王佳华,王淑华,等.手术室工作手册[K].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