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角度范文(精选5篇)
描写角度 第1篇
梦境表现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诗经关雎》描写男女间纯真的恋情,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就是说, 连睡梦中也在思慕追求, 极言恋情的热烈, 由此生发, 衍生了“梦寐以求”的成语。于是, 借梦境抒发理想和强烈的追求, 成了诗人和作家常用的笔法。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 就是通过大堰河一个美丽的梦境, 表达了她对乳儿深厚而真切的爱:“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虚幻的梦境, 在诗人的大手笔下, 变得多么真实可信, 多么感人肺腑。一个出卖乳汁, 为他人儿子哺乳的下层妇女, 竟连做梦也在祝愿自己的乳儿获得幸福, 字里行间, 那优美而崇高的感情之泉十分自然贴切地从梦境里流泻而出, 一颗美丽而纯洁的心, 跃然纸上, 晶莹透亮。这样的梦境, 难道不是主人公理想和追求的生动再现吗?
借梦境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使作者的神思有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入梦梦游出梦为线索, 大胆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描绘出了一个雄伟奇丽的梦境, 并以此反衬现实。诗人在“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畅游深林层巅、洞天青冥, 饱览奇景异彩以后,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以此回到现实。可见, 李白借助于梦境, 不惜笔墨, 大肆渲染, 有力的对应了现实, 喷发了对人世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诗人从梦境中走出后的警世之言, 也是诗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反抗精神的自我写照。同样, 臧克家的《春鸟》, 也是借梦境进行构思的新颖之作, 读后深感别致深刻。诗歌一开头, 先写春鸟的歌声把“我”从恶梦中惊醒, 可是睁眼一看, 四周的一切也同恶梦一样, 于是, “我吐一口长气/捐一下心胸/从床上的恶梦/走进了地上的恶梦。”有了这梦境作铺垫, 诗人激情泉涌, 从反面映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也唱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把梦作为捉摸不定的飘渺意境来写。朱自清为了表露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以婉曲的笔调, 写下了朦胧而优美的《荷塘月色》。作者当时的心境, 可以说是渺茫的, 也是矛盾的;既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 又幻想超脱现实;既有淡淡的喜悦, 也有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基于这种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为作者所感应的周围客观世界也是飘渺无定的。于是, 梦就成了寄寓这种情景的假托物。朱自清在文中断断续续地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瞌睡人的眼”。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如梦似幻的四顾茫然的景色, 正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四顾茫然的心情;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 如此和谐而统一, 便成了这梦似的飘渺意境, 也只有借梦, 才能逼真地写出这种意境,
把梦作为作者感情的升华。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生动地描写了终年辛勤劳作的小蜜蜂, 并由此联想到在田间埋头耕作的农民, 进而对平凡而又高尚的劳动人民抒发了由衷的赞美之情。然而, 这种情感的抒发, 并不是直线型流泻出来的, 而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 跌宕有致的情节, 于一波三折中层层推进, 逐步强化的。我对蜜蜂先是“疙疙瘩瘩”, 到“不觉动了情”, 再到“不禁一颤”, 发出由衷的赞叹, 最后由物及人, 终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巧妙安排的这个“奇怪的梦”, 显然是“我”情感升华所致, 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炽烈的热爱之情。这一感情上的升华, 也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将这精练的一笔放在文末, 既使文章的起笔和结尾巧妙地照应起来, 又出神入化, 起到了很好的卒章显志的作用。
如今, 诗文中对于梦境的描写有增无减, 就是以梦直接冠之于题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亦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学习名家名篇对于梦境的描写, 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以及鉴赏水平, 都是不无益处的。
摘要: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总是把梦描写得异彩纷呈, 各显奇巧。他们对于梦的别具匠心的描绘,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就此谈谈梦境描写的几种角度。
多角度描写景物 第2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写景类的作文,虽然说观察了,景物在心中,但美景在心中,笔下难展现,这是普遍现象,这是学生和老师普遍头疼的问题。于是,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训练目标
1.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写。
3.学会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4.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训练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写景。
2.运用修辞,多角度写景。
四、训练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想到北方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于是写出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后,让臣下对下联。众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人关起门来翻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满意。这时,乾隆手下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通州的街上转来转去,他发现这地方有许多的当铺,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听后,拍手叫好,赏赐了许多珍宝。
其实,这位默默无闻的人之所以能妙对且受赏,就在于他的观察揣摩,抓住身边事物的特点。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用一双慧眼观察身边的事物、景物。
(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小鸟怎样飞翔、清晨的小花开放时的姿态、闪动着繁星的静谧的夜……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过程,比如树木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三)欣赏图片,自由描述。
古时有位画家叫做厉归真,他酷爱画老虎,曾住到有虎出没的山林里,躲在大树上仔细观察虎坐、卧、跑、跳的动作,反复进行描摹。经过长期观察,他画的老虎神态逼真,令人叹服。绘画需要观察,写作也是如此。这里有一幅山水画图片,请你认真观察。并用?这里的景致真美,你瞧,……?的句式,描写你观察到的美景。
1.山水画图片欣赏
2.学生自由创写后交流(学生自由表述)
自然万物,有难以言传的美,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是一种幸福,但不会准确的表达这种美却是一种遗憾。
3.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写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如《繁星》《社戏》等。
(四)方法指导,生动描写。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示例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朱自清抓住南方的春雨的特点:连绵,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描绘。?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春雨农耕的图画。
示例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小巧秀丽。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形象地描写济南的冬景,又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
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眼前之景)、虚景(联想想象之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示例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传味的特点。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的传声的特点。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示例二: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钱钟书《围城》)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写夏夜的宁静,先从视觉的角度写星忙月残,如?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再从听觉的角度写虫声屑屑、蛙群齐鸣,以动衬静,写出了夏夜的宁静。
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景致也有所变换,我们常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
示例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着力写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观察点由上而下,描写时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有序写景。不仅桃花、杏花、梨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
示例二: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来到了瀑布对面的观瀑亭。凭栏眺望,但见巨瀑似布如帛,汹涌澎湃。瀑水由悬崖直泻牛潭中,气势磅礴。溅起的水珠高五六丈,闪银亮玉,极为壮观,仿佛那是无数晶莹透亮的珍珠在阳光下跳跃。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我门又来到峡谷底。从下往上看,瀑布就像一块巨大的白纱披在青山少女的肩上;又似老人白雪般的银发一落千丈。瀑布那强有力的节奏,如同一支交响在我耳边回荡。它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它是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那样晶莹;那样纯朴。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文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瀑布的壮美。站在观瀑亭,远眺瀑布,似布如帛,汹涌澎湃。站在峡谷底,仰视瀑布,瀑布如青山少女肩上的白纱,如老人的银发。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示例一:猪场西侧,沿小河飞着越来越多的萤火虫,闪闪烁烁的,把猪场前的空地布臵得像是真的舞台。田野上,蛙鼓虫鸣,一阵阵如潮涌起。月亮这时悄悄爬上了天空,村民们都沐浴在银辉之中,久久不愿散去,把乡村的夜晚闹成了我至今难忘的狂欢节。(《乡村狂欢节》)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此段文字追求?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无论是闪闪烁烁的萤火虫的舞阵;还是如潮似水的蛙鼓虫鸣,都是为了表情达意所设。与沐浴在月亮的银辉之下、不愿散去的村民,相印成趣,进一步突出了?狂欢?的主旨。
示例二:大雪过后,万物洁白,房上,地上,树上全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玉衣。远眺天地相连处,太阳正要升起,红彤彤的彩云不断扩散,使这遍野的大雪越发显得明净。冬小麦盖着雪姑娘亲手缝制的软乎乎的大棉被,安安稳稳地睡了,心里默默念着:明年的麦穗,一定结得又大又饱满。雪花无私地滋润着大地,大地正做着温馨的梦,构思着春天的绚丽图景。
我多么希望这雪景永在,永远停留在这辽阔无垠的土地上,来装饰祖国壮丽的山河,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是不可能的。雪花,似乎一出生就是为了粉身碎骨,装饰大地那只是它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而更重要的则是牺牲自己,滋润大地,来孕育一颗颗丰满的种子,酝酿一个生气勃勃的象我梦中一样的丰收场面。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雪后》的作者便是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内心的爱雪之情。但作者不满足于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更好的表达主旨。作者不满足于对壮丽雪景的描绘的,进一步地挖掘雪的作用,并通过对雪的作用的描写赞扬一种精神,一种从一出生就是为了他人粉身碎骨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方法总结: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作文展评
结合本节课所讲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阅读《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一文,并做简要评论。
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里
傍晚,我带着紧张学习后的疲劳,走出了教学楼,来到布满金色阳光的校园。
向西望去,只见水池中的喷泉涌出高高的水柱,周围的小喷嘴喷出的水柱也都向中间聚拢,形成默契的配合。在夕阳的映照下,水柱披上了金色,远远地就给人以清爽的感觉。走到近前,溅出的水雾扑在脸上,仿佛蒙蒙细雨从天而降。水池周围繁花盛开,喷红吐绿,绚丽多姿。球形的麦冬青,朴实庄重;粉红色的鸡冠花昂首挺立;菊花、串红在晚风中摇来摇去……深深呼吸这凉爽、清新、芳香的空气,感到沁人肺腑的惬意。水池旁还有几个辛勤的园丁正在为花朵修枝叶,正是他们用汗水打扮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看看南北两旁,在乳白色的建筑上有两幅巨大的壁画。北面是一个人蹲在那里若有所思,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或许他正思考。南面那幅庞大、复杂的几何空间图形,在探求其中奥妙,或许他是在深沉地望着每个人,提示人们要学会运用头脑 ……
我离开了喷水池,沿着洁净的大道向东南来到科技楼,这是同学们做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眼界的地方。楼是曲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边楼顶的半圆形顶部的天文台。往上望去,显得那么高大。就是在那里,同学们的视野扩大到浩瀚无边的宇宙中,那突出的圆球,仰望蓝天,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事业的追求……
我登上楼顶,来到宽敞的平台,轻松愉快,仿佛一个没事人一样。俯视周围景致,只见万道霞光为整个校园披上金色,乳白色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小巧的花坛点缀其间,由六边形的教室组成的教学楼稳坐对面……楼呀,树呀,路呀,都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走下科技楼,来到图书馆门前的方砖路上,立刻感到一种清爽庄重的美。两边是绿茸茸的草坪,周围是松柏围成的墨绿色的围墙,在这红围翠绕之中的便是披着乳白色外衣的图书馆。里面一定有不少同学正在安静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图书馆西面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像一条纽带把各自南北的楼房连接起来。雨天,它为师生们挡雨;夏日,它为师生们遮阳。瞧!不少人正在这儿促膝谈心,有的在欣赏景致,有的在复习功课,真是乐在其中。
走出长廊,顿时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东边体育馆里传出?嘭嘭?的声音,那是篮球队的同学在刻苦训练。北面是宽阔的操场。400米的跑道上,同学们个个似马奔驰;球场上,人人如猛虎下山,奔跑跳跃。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赏析、交流)
评析: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以游踪为序进行写作,紧扣?漫步?写文:从教学楼出发,先向西再折向东南,逐个描写了水池、壁画、科技楼、楼顶平台、图书馆、长廊、体育馆和操场等景观;立足点交代清楚:或平视,后仰视,从多角度描绘傍晚时分金色校园的美丽风光。
在写景的同时,作者还注意描述了人的活动,展现了同学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力求描摹景物形象具体,且特别注意融情于景,尤其是几处对?金色?的描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校园无比挚爱的情感。
五、才情展示。
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写景的方法)参考题目:见教材
描写角度 第3篇
色———目可望春。随着东风的到来, 绚丽多姿的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 它不仅带来了山的“朗润”, 水的初“涨”, 还有太阳羞答答的“红”脸。瞧, 园子里“钻”出了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 还有火红的桃花、粉嫩的杏花、洁白的梨花, 也都“赶趟儿”似的竞相绽放。雨虽是寻常, 作者却将它写得生动可感, 它如“牛毛”般繁多, 如“花针”般晶亮, 如“细丝”般密密匝匝。雨中的“树叶儿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雨润物无声。
香———鼻可嗅春。百花争艳, 自然清香扑鼻, 使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风, 虽是看不见、抓不着的, 但当你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不觉顿悟, 原来, 风是有气味、有温度、有湿度的。作者从嗅觉角度将风由无形化为有形, 让人读来生动可感, 如临其境。
声———耳可闻春。花的芳香不仅让人想入非非, 就连“花下成千成百”的勤劳的蜜蜂、蝴蝶也闹得不可开交, 足见花香之甜蜜。有风的飘忽, 才有声的流转。在和风中, “鸟儿”高兴地“卖弄着清脆的歌喉”,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读到此处, 让人不禁心花怒放、喜不自禁。
也许你会觉得春雨无声, 非也。在它薄如轻纱的笼罩下, “点点黄晕”的灯光, 以及江南的石桥小路, 披蓑戴笠的农民, 也都成了画中之景。万物静谧平和, 无声已是有声。
形———肤可感春。春还是可感的, 可不, 成片的“软绵绵”的小草, 不由得让人心随景动, 忍不住“坐”“躺”“打滚”“踢球”“赛跑”, 青草的勃发给人带来不尽的欢乐。写春风, 南宋志南和尚用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风的温柔, 作者则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同样巧妙地写出了风的轻柔而富有温情。
《多角度描写景物》教学反思 第4篇
《多角度描写景物》教学反思
不少学生初学写景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勉强写来,也写不具体,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打不开写作思路。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写作文的厌烦与恐惧心理。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景类的作文,虽然说观察了景物,但美景难以在笔下展现。所以,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大自然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景物,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我选取了《多角度描写景物》这一课题。希望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成为学生写景作文入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上课,我发现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在导入新课和练笔环节,我通过播放生动优美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播放视频时,学生都被视频中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我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并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结合学过的经典文章中的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因为是学过的文章,所以学生对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起来就简单了很多。方法掌握了就要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描写落叶的语段,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作文评价环节,我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互评,学生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用这种方式来唤醒学生写作的热情,评价时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作文课的训练重点展开,致使教学目标鲜明。
二、需要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时,自己讲得较多,有些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有创意地表达。
在指导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还不够充分,“评”还没有落到实处。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课堂气氛不够热烈,个别学生还游离于课堂之外,不知道怎样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我该思考的问题。
描写角度 第5篇
在对文本的翻译时, 要尤其注重对原文中风格的再现, 并借语言符号来加以表现。因此, 译者在运用字、句、章这些语言符号时, 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
本文选取由张友松、张振先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以下简称《哈克》) 合译的 (以下简称张译和成译) 的两中译本, 试从功能对等角度对他们在语言风格再现方面的同与异作对比研究, 并对取得风格对等策略进行探讨。
原文:Pretty soon it darkened up and begun to thunder and lightenDirectly it begun to rain, and it rained like all fury, too, and I never see the wind blow so
成译:不久天黑了, 电闪雷鸣紧接着下起雨来, 而且雨势很猛, 我从没见过风刮得这么凶
张译:不一会儿天上的黑云来了, 跟着就打雷打闪马上就下起雨来, 下得猛透了, 风也刮得什么似的, 我一辈子都没见过
The moon was shining, and outside of the shadows it made it most as light as day.I poked along well on to an hour, everything still as rocks and sound asleep. (Mark Twain)
张:月亮在天空照着, 阴影以外的地方, 都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我偷偷摸摸地走了差不多一个钟头, 所有的东西都像岩石一样安静, 都睡得很香。
成:月光明亮, 阴影之外跟白天差不多。我一路巡视了有一个钟头。整个世界都睡熟了, 没半点儿动静。
可见, 两译者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但在语言的自然程度及生动程度上仍存在不同。
第一, 奈达认为“自然”是指译文合乎译语规范。这两个译者在翻译时也遵循了这一准则。相比较而言, 从两段译文的用词及连贯性看, 成译的语义言简意赅, 显得更自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张译却把文本译得词藻非常优美, 相反, 这一点却与文本中哈克的语言特征相背离。众所周知, 由于中英文存在差异, 中文实属分析型语言, 英语是一种逐渐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中文以意合为主, 形合为辅, 以意统形;而英语则与之相反。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与差异对译者追求译文的“对等”设立了巨大障碍。笔者认为, 译者可以通过词语搭配来实现对原文特色的补偿。张译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使其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哈克的语言特征。这些表达如果按照严格标准来讲, 这种译文是违背汉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的, 但这却使读者体会到哈克不标准的口语体特色。
第二, 在英语的口语表达中, 动词形态常具有很明显的口语特征 (如使用一般现在时) , 从而使语言更加地生动。在《哈克》这一原文中, 文本并未通篇采用一般现在时, 但却不免掺杂了一般现在时来增添叙述的生动性。如:“it is as bright as glory”, 成译为“亮得晃眼”, 张译“一下子就变得亮堂堂的, 像天国一样”。这两个译者都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晃”字形象地传达了闪电的明亮程度;而张译的“一下子”是张依照文本语境加入的内容, 用来形容时间的急速, “像天国一样”是对“as glory”的传译, 不单从形式上而且从意思上对等。另外, 两位译者对文本中的“rumbling, grumbling, tumbling”以汉语的叠音词“呜噜噜、轰隆隆”和“咕咚咚、扑通通”等来表达声音效果。对此, 他们都译得非常精彩, 非常传神。
总体来说, 两位译者的传译都十分精彩, 但笔者更推崇张译, 原因在于张译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而且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语言风格。由于中英文语言的巨大差异, 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 但译者应该用敏锐的神经去发现原作的美, 并切实做到结合原作风格特征, 充分发挥译语优势, 从而在风格的传译上取得更大程度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Twain, M.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 1966.
[2]张友松, 张振先 (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