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浪漫主义范文(精选11篇)
魔幻浪漫主义 第1篇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蛙》
智利文学批评家安徒生?因培特认为,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作家借助魔幻的艺术方式来表现现实, 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一种故意的陌生化,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 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 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1】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对中国文坛最大的影响是直接催生了“寻根”小说, 直接引发了新时期小说思维中心向传统文化的转移。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有着强烈的影响和刺激, 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爆炸性”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作为接受主体的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有着十分相同的历史文化语境。
在《两座灼热的高炉中》莫言曾这样说:“我在1985年中, 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贾平凹曾不无羡慕地说道:“就是马尔克斯和那个川端先生, 他们的成功, 直指大境界, 追逐全世界的先进的趋向而浪花飞扬, 河床却坚实地建凿在本民族的土地上。”【2】这就意味着文学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 才能开花结果。莫言还曾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蛙》的创作, 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典型。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的结合
作者在创作中引用了许多民间故事的象征手法。“他的泥娃娃是用手捏出来的, 他的泥娃娃, 一个一模样, 绝不重复。都说, 高密东北乡所有的娃娃, 都被他捏过。都说, 高密东北乡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泥娃娃里找到小时候的自己。都说, 他不到锅里没米时是不会赶集卖泥娃娃的。他卖泥娃娃时眼里含着泪, 就像他卖的是亲生的孩子。这么多泥娃娃被砸碎了, 他心里一定很痛苦。”郝大手用自己独特的手艺捏造的娃娃是独一无二的, 这也让我们想起神话故事里女娲不正是用泥捏造了男人和女人, 而郝大手手下的泥人, 在故事的渐进发展下, 对于“姑姑”而言, 这些泥娃娃正是她心灵的救赎。
此外, 在《蛙》中, 莫言创作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任务, 几乎无一例外的, 每个人物都有极具特色的姓名。这种特色与民间风俗不无关系。“先生, 我们那地方, 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 生下孩子, 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 我没有研究, 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 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
姑姑曾听大奶奶说的青蛙戏人的传说, 走夜路时听到蛙鸣, “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 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它们牢牢地叼住耳垂, 像饥饿的娃娃叼着母亲的奶头。”这一段描写似真似假, 极其逼真, 将姑姑内心的恐惧、害怕、惊慌溢于言表, 同时也折射了作为“计划生育”的实施者, 姑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一方面她曾经是“救星”,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她扮演了“活阎王”的角色, “初生婴儿”、“母亲的奶头”正是几十年计划生育中掠夺的生命, 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反省和审视。
更让读者觉得作者设计巧妙之处在于, 西班牙风格的故事情节居然在小说里呈现, 在堂吉诃德餐厅里偶遇了因生活所迫被打扮成堂吉诃德的陈鼻, “这个当年的英俊男子, 如今头顶光秃, 脑后头发披散, 几乎就是塞万提斯的发型”, 他装疯卖傻, 仿佛如堂吉诃德一样用话剧般的腔调与曾经的老朋友对话,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曾经富有过的陈鼻的悲剧人生, 他的两个女儿, 在现实的灾难中一死一毁容, 也表现了如堂吉诃德般悲剧的命运。
二、魔幻现实主义与历史的结合
魔幻现实主义给予读者最强烈的共鸣莫过于“用魔幻来表现现实”, 用一种魔幻的、怪诞的语言将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魔幻般的语言表述得如此自然, 以至于当读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 却觉得那些情节正如这描述般, 令有心者回味。看完《蛙》, 所有的读者都知道作者通过大量夸张而不夸大的语言, 将魔幻般的情节放置于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新世纪这四个不同的历史空间, 围绕“计划生育”这个主题, 展现了这四个时期不同的历史问题。
如果说这个故事讲述的发生在东北高密乡里一个接生医生的故事, 倒不如说是在新中国有关“生育”背景下一个具有典型身份的典型人物的一生。在“姑姑”的一生中她历经着从一开始成为与“老娘婆”对抗的“神化”般的人物, 到后来成为计划生育历史中的“活阎王”, 最后嫁给郝大手, 在“泥娃娃”的塑造下得到心灵救赎的妇科医生。她这一生中的角色变换, 正是历史环境下被赋予的历史身份、历史责任, 同时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性手法密切的与每一时期段历史相映衬, 完成了“蛙”到“娃”, 再到“蛙”的意向转换。
在拉丁美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百年孤独》里七代人所历经的百年巨变便是魔幻与历史的结合, 那么《蛙》故事情节中贯穿始终的“生育”话题, 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也正是50年中国社会变迁下的生育史。
三、魔幻现实主义与当代社会的结合
《蛙》这一作品的故事发生背景横贯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21世纪之前的社会历史问题, 它还向读者展示了进入21世纪后, 当代社会的“代孕”问题。作者莫言说过《蛙》书名的含义是“娃娃的“娃”, “女娲”的“娲”的同间字, “蛙”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很多的民间艺术上都有“蛙”的图案, 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3】在60年代那个吃不饱的年代, 高密乡曾经两年没有生过一个婴儿, 这个现象是1959-1961年三年大饥荒中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 也许情况不似故事中高密乡的情况, 但是大饥荒导致的生育饥荒也确实存在;大跃进失败的反思和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现实人口增长的压力, 使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思想得以复苏。
然而, 铺天盖地的生育问题也使得国家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来解决问题, “政府提出口号:一个不少, 两个正好, 三个多了。”最后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 但是“繁殖”问题却又开始出现在人民的生活里, 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导致了“代孕”这一行业的发展, 象征着“繁殖”的蛙, 更折射出人类原始的欲望。而像陈眉这种因贫代孕, 使得母子分离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也因为这种畸形的代孕, 反映出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反思了中华民族为繁荣和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批判了在中国充满悖论的现代化进程中顽固的国民性痼疾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性悲剧宿命化的延续性。
我们现代人在面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时, 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不同时期演绎不同的角色, 这正是莫言笔下“姑姑”一生的写照, 伴随着具有象征性的魔幻现实主义, 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就是在将其与民间故事、历史、当代社会不同程度的结合下, 完成了《蛙》故事情节的通篇紧凑, 作者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大群特色鲜明人物的命运, 让我们从任何一个侧面都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实、脆弱、多变与扭曲。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朱景冬译.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8) .
[2]朱景东.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的现实”与超现实主义[C].北京:旅游出版社, 1989.
荒诞戏剧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第2篇
荒诞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有塞缪尔·贝克特、尤金·约奈斯库、让·捷尼等等。这个流派开始时被称为“先锋派”;一九六一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点,把它定名为“荒诞派”。此外,也有人根据这一流派作家对传统戏剧的态度,称它为“反戏剧派”或“反传统戏剧派”。
就其实质而言,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的表现,但它与存在主义文学又有区别:存在主义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但人可以通过“存在”去“寻求自我”,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人道主义的责任,因此,作品中的语言明晰,富有哲理性。荒诞派作家则看重人生的荒诞性,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荒谬的,人活着就是一场梦,人的努力既无意义,也无用处。所以,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它仅仅设法把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舞台形象,只是把丑恶、肮脏的现实在舞台上形象地表现出来。
荒诞派剧作家宣称: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现实更深刻,更富有意义。主观真实是艺术家惟一的真实。戏剧不是思想的直接语言,艺术是激情的王国,而非说教的领域。只要主题是解释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政治思想,那么表现这些主题的剧本便会随着这种意识形态的消失而死亡。因此,他们公开反对思想剧、倾向剧、问题剧、哲理剧、心理剧等等,要求戏剧表现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现象,并在艺术上造成滑稽的漫画的效果。
在戏剧形式上,荒诞派固然还保持着传统戏剧那样分幕分场的特点,但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类戏剧中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的演员坐在浴缸或箱子里,只露出一个人头;有的剧目没有一个演员登场,整个舞台空荡荡,只有两个乒乓球悬挂高空。荒诞派戏剧是以反理性主义而著称的,挂钟时而敲打十七下,时而又敲打二十九下。人物关系也很混乱,某小孩前天是哥哥,后天又变为弟弟。它主张把平凡的日常现实肢解开来,使之变形,引向极端,以荒诞的布景,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如用满台的椅子、站在三口缸里的三个人等来表现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或用丑角式的动作,刺耳的叫声,或哑剧式的场面来展示理性的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有约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后一局》等等。其中《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早成功,负有盛名的一部戏剧。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表达 第3篇
图01.02.
首先我们看看编剧是怎么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又颇为夸张的人物,黑仔和马路可。影片一开始这两位仁兄就开着枪撒着钞票,在嘈杂的乐队的簇拥下冲到了我们的眼前。
图03.04.
斯拉夫人那种热情、狂野、无所顾忌的蛮横赫然在目,也预示着这个故事中的人和事都不会按常理构建和发展。果然,这两个人传奇性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无论抗击法西斯还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游戏,无论是理想主义的骗局还是内战的兄弟相残,黑仔和马路可都用他们那种表面蛮横粗暴,内心却阴险毒辣的方式完成一个个荒诞的寓言。编剧不是让这样两个人来哗众取宠,实际上,这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几十年历史中两种人物的代表,就是野心家和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制造骗局,让黑仔几十年如一日在地下生产军火的马路可代表着前一类人,这种人往往用政治谎言和毫无逻辑的热情来为自己谋利益。而受了骗的黑仔代表了后一种人。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会是好勇斗狠的流氓,效忠或组织某一帮派,过着快意恩仇的生活。而一旦外敌入侵,这样的人又会是誓死抵抗的民族主义战士。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是内战的主力,他们从不吝惜暴力,也无视法律和规则,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一类人。
图05.
从编剧的角度看,这样两种人显然对于南斯拉夫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是联合操纵也不为过。同时,编剧还塑造了娜塔莉亚这样一个人物。娜塔莉亚同时被黑仔和马路可所爱着,然而本身力量弱小的她,要么成为玩物,要么成为帮凶,受害的同时往往又在伤害别人。
编剧用娜塔莉亚在影射一个国家中大部分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趋利避害的习性。编剧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荒诞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却象征着民族历史中最具典型性的性格,很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是在《地下》这里,却是一种很具破坏性的手法,因为其中隐藏着作者清醒又无情的鞭挞,他会把历史的伤疤用戏谑的方法揭开,并且啐上几口,让它显得更加难看。
图06.
疯狂荒诞的人物造就了同样疯狂荒诞的历史,我们再来看看编剧怎么在影片中表现一个国家几十年荣誉与血泪交织的历史。前南斯拉夫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所以历来各种势力混杂,秘密组织众多。影片开头,马路可就游说黑仔加入他们的组织,这个细节暗暗地呼应了影片“地下”这个名字。然而,一场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纳粹的侵略带来国家的灾难,马路可和黑仔立刻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去。由马路可一手导演,黑仔亲力亲为,在地下组织了一个小社会,所有人以反抗法西斯,生产军备为目标,在地下生活了几十年。
图07.
然而在德国人被赶走,南斯拉夫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这些生活在地下的人仍是浑然不知,在坚决反抗法西斯,打好持久战的谎言中,以铁托为精神偶像,仍然在艰苦的地下生产军事物资。可是他们现在生产的枪炮不是拿去反抗敌人,而是被地上的马路可拿去换了钞票。
生活在地下的黑仔被马路可在地上社会塑造成了民族英雄和反法西斯烈士,还为其塑像和拍摄电影。编剧用这样一个荒诞而且黑色的故事象征国家的政治生活,表面义正言辞实际上谎言连篇,背后则是用牺牲者换来的利益。最终,谎言破灭了,到地上去的人却又卷入内战的泥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炮火连天中个人的悲剧渐渐演化为民族的悲剧。编剧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讲述中,虽然都透着荒诞,却有着不同的意味。在遭受的德国侵略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编剧一点不怀疑本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和智慧。但是到了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游戏之下的利益冲突最终让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危险,编剧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太过聪明也太过勇猛,内耗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最后内战的爆发,则是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没有任何复兴的希望。从复杂混乱的故事背后,是编剧清晰而鲜明的态度,虽然用了荒诞的手法来呈现,却是无比的现实与沉重,这与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类似的效果。
图08.
最后,我们具体看看影片中的若干场景,它们也体现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编剧手法,从而配合故事情节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荒诞气息。影片在表现城市被纳粹飞机轰炸的事件中,将焦点放在了一个动物园中,我们看到了比人还要无辜的动物是怎么在人类的武器中血肉横飞,流离失所。
如果说对于这些动物已经显得非常残忍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的战争就显得更加残酷。因为与动物身体组织类似的老百姓们也会在少数强权者的铁血理论中血肉模糊。从一场动物园中动物的灾难来象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编剧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试牛刀。接下来,在影片的第三个段落中还有一处场景,被打死的马路可和娜塔莉亚坐在轮椅上被人浇了汽油点燃,成了火球的轮椅绕着十字架旋转,这时我们忽然发现这个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头朝下的,这是颠倒的十字架,犹如现实中颠倒的善恶和道德。
图10.11.
这是一个荒诞的场景,却非常的震撼。而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运用。所有死去的亲人朋友全都复活,他们相聚在河边的草地上,所有人都冰释前嫌,所有人都满足于当下的美酒和音乐,然而在一片热烈的狂喜中,脚下的草地突然和陆地分离,所有的人像坐在船上一样飘向远方,却都浑然不觉。
这似乎是当时的编剧兼导演库斯图里卡对于南斯拉夫的一个预言,果然,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南斯拉夫了。一个奇特又沉重的结尾,荒诞中透着作者的某种绝望。
魔幻浪漫主义 第4篇
比如《生死疲劳》第二十八章出现的魔幻景象令人称绝。西门闹转世为猪, 正赶上“文革”中“大养其猪”的时代。特定的使命使猪十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在这章, 它已经接受了自己为猪的轮回之实, 但是仍不由自主地展现出却来却多人的动作和情感上来。这里文本套文本, 一会是当代作家莫言在交代故事原委, 一会是猪十六讲述自己所见所闻, 中间还要穿插《生死疲劳》中的人物莫言小子写的作品内容。这章随处可见象征、夸张、荒诞。野猪种刁小三对镜打扮令人忍俊不禁, 老杏树因为有人在上面做爱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真是奇思妙想, 刁小三食杏果及嘴刁爆竹投弹的举动让人称奇。而所有魔幻景象的出现都和月亮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家莫言的笔下先是把月亮描绘成插上几支羽箭和星条小旗流连不去的形象暗示解放、金龙与合作、互助之间醋意十足、纠缠不清得爱情和对结果追悔莫及的心态。在月光的照射下, 猪十六看到了身披树叶和兽皮的远古人舞蹈的景象, 随后引进了一段文本:“……那月亮分明是来找我约会的。这既是嫦娥奔过的那个月, 又不是嫦娥奔过的那个月;这既是美国佬登过的那个月, 又不是美国佬登过的那个月。这是那颗星球的魂魄。月亮, 我来了!我脚踩云团般地奔跑着, 顺手从井台旁边抄起那根拔水用的、轻巧而富有弹性的梧桐杆子。平端在胸前, 如同骑在骏马上的武士端着一杆长枪。我可不是去刺月亮, 月亮是我的朋友。我要借助这杆子的力量飞上月亮。我在大队部义务值班多年, 熟读了《参考消息》, 知道苏联的撑杆跳运动员布勃卡已经越过了6.15米的高度……”文本中本是描写莫言小子酒醉后的幻梦景象, 但由于是借猪十六之口引出, 所以读者会不由自主将猪十六和莫言小子等同起来:他要通过撑杆跳去和月亮约会, 它把这个月亮认为是嫦娥奔过的那个月亮, 岂不是把自己当做了天蓬元帅, 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了界做了猪八戒, 猪十六做随唐僧取经路上受苦受难的八戒, 进而赶紧否定了这个月亮, 它要登上美国的月亮, 但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俄罗斯的宇航员, 进而美国的月亮也被它否定了, 这是星球的魂魄, 猪十六体内有大名鼎鼎的西门闹的魂魄, 猪十六要想苏联的撑杆跳运动员创造6.15米跳高纪录那样重新创造辉煌, 让所有人在下面仰望……莫言这部小说的诸多幻想不仅给小说增添了一种魔幻色彩。另一方面也用动物世界的“有情有义”反讽革命大浪潮中人类世界的“癫狂和混乱”。
莫言的长篇小说很长, 因为他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是非常的具体、细致, 事情的原委交代得也特别清楚, 但读者丝毫感觉不到絮叨。莫言是现实主义作家, 生活的磨炼及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使能他能从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典型的素材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莫言作品中的场面描写非常具有感染力, 每个场面都背景清晰, 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表情都被细致地表现出来, 读者在连贯的情节中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比如《生死疲劳》的第十七章描写了文化大革命时的一个片段:“宣传车开过来了, 是辆从朝鲜战场上淘汰下来的苏制嘎斯51大卡车, 久经风吹雨打日晒, 原先草绿色的油漆已经黯淡, 车头顶盖焊上一个铁架子, 铁架子上捆扎着四个大功率的高音喇叭, 车后厢里固定着一台汽油发电机, 车厢两边站着两排穿着仿制军装的红卫兵, 都是一只手把着车厢边缘, 一只手攥着《毛主席语录》。他们的脸通红, 也许是冻的, 也许是被革命的激一情所燃一烧……经过高音喇叭的放大, 成了声音的灾难, 一群正在高空中飞翔的大雁, 像石头一样噼里啪啦地掉下来。大雁肉味清香, 营养丰富, 是难得的佳肴, 在人民普遍营养不良的年代, 天上掉下大雁, 看似福从天降, 实是祸事降临。集上的人疯了, 拥拥挤挤, 尖声嘶叫着, 比一群饿疯了的狗还可怕……”苏制嘎斯51大卡车、攥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卫兵、红袖标、红旗、红缨槍、高音喇叭播放机, 都是文革时代标志性的物品, 但是飞翔的大雁会被高音喇叭震下来, 饥饿的赶集人为抢大雁大打出手而死亡十余人却是莫言根据小说的需要虚构的历史, 虽然夸张但却真实地再现了文革期间武斗的混乱。给红卫兵支队起个“金猴奋起”的名称也很具有象征意义。这个名字不禁让人想起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 但却又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孙猴子大闹天宫是发泄对玉帝老儿的不满, 文革期间红卫兵支队成千上万, 起的名字也千奇百怪, 金龙等青年给自己的小队取名为“金猴奋起”以表现出他们反封建进行革命的决心也就见怪不怪了。同时, 孙悟空大闹天宫搅得玉帝的天朝人心惶惶混乱不堪, 而金龙一伙把蓝脸脸上刷漆也引起了家里的一片混乱。蓝脸、金龙父子间的对话反映出了善良淳朴的普通农民以及狂热偏进的年轻人对文革的不同态度, 而金龙的所作所为真实地再现了文革期间在极度扭曲的人性。
尽管莫言的作品中加入了象征、荒诞、戏仿, 我们还是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的近代史发展历程。《生死疲劳》整部小说分出5大部, 包括53章零5节, 以生死轮回为主线, 讲述了土地改革时期西门屯的一个地主西门闹的六次轮回转世的故事, 通过西门闹六次转世者——驴 (20世纪50年代) 、牛 (20世纪60年代) 、猪 (20世纪70、80年代) 、狗 (20世纪90年代) 、猴 (2000年) 、大头儿的眼睛来观察1950年——2000年之间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的变迁。在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社、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 、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林彪反革命集团、领袖去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的确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等等几乎所有解放后到两千年间中国的巨大事件。
作品《生死疲劳》的总体叙事者就有三个:“蓝千岁”“蓝解放”“莫言”, 同时这三个叙事者在作品中分别以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出现。而在具体的章节中, 又经常将人的视角与西门闹转世变换的多种动物的视角相互变更, 不仅完成了补充、交代情节的作用, 同时叙事者和叙事人称的灵活转换扩大了叙事视角, 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反观历史、褒贬现实。
《生死疲劳》中的几个动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印象, 标题“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也颇有寓意。驴倔、牛犟、猪懒狗衷心, 这是人们熟知的动物本性, 可莫言却在这些性情之外给了作品中的西门驴、西门牛、猪十六和狗小四七情六欲, 让这些动物活得“人性”十足。它们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勇敢无畏、有性情有才能:西门驴受折腾, 先是啃树皮遭人打, 后因体健漂亮惹人爱, 因为前世妻子抱不平而遭人打, 却又因勇斗野狼被驴爱。西门驴追求自由却遭驴弃被人害, 好容易受宠成为县长坐骑风光之时却又不幸断了腿, 最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被饥民宰杀。西门牛身体强健, 干活任劳任怨, 不计得失和主人相依为命, 在火烧牛臀、半只脸都被扯下的情况下能蹒跚步入主人的土地而安息;猪十六聪明无比, 在和刁小三争夺猪王之战中能审时度势谋求自己的安逸享乐, 它随着自己的性情尽情地撒着欢霸道无比、它有恩必谢、有仇必报, 英勇无比, 本来在成为野猪王后可以逍遥尽情欢乐时却能舍身取义为救主人家落水的孩子而献出了生命;狗小四白天看家护院、接送幼主, 晚间又作为县城狗群首领一呼百应、让狗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它精神十足, 细致观察人间冷暖百态。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王德领在《莫言与幻觉现实主义》一文中写到:“《生死疲劳》整部小说在奇幻氛围里展开。主人公西门闹死后灵魂幻化成动物来到人间……灵魂是人, 肉体却是动物, 作为人的痛苦和欲念, 与动物的身份所造成的局限之间, 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 蒙上了幻觉色彩。笔墨在亦真亦假、荒诞夸张、幽默辛辣之间游移, 以狂欢化叙事的方式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叙述。”1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在莫言的小说中, “荒诞”的事物无处不在……在叙述中融合了荒诞、反讽、魔幻等各种技巧, 使文本获得了丰富的诗学内蕴。”2
参考文献
[1]侯建芳.《<玩偶之家>中的“突转”与“发现”》.
魔幻浪漫主义 第5篇
一、作家与作品简介
在群星灿烂的美国黑人文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英里森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其作品 “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同时汲取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守仁、吴新云,:22)”。
自1972年托尼 莫里森的处女作 《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又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爱娃》《爵士乐》《乐园》和 《爱》等七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 《爱娃》(Beloved,又译《宠儿》《娇女》《宝贝》《心爱的人》)于1987年问世,并获得年度普利策文学奖,该著作标志着继赖特、艾里森之后又一次造成世界影响的2O世纪黑人文学高潮的到来,足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有j评论家甚至认为 “不读《爱娃》,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莫里森的 《爱娃》之所以具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与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全面而富于技巧性的运用密不可分。《爱娃》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 “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二、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特点及技巧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形成和发展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它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对不同地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环境和氛围中加以客观地描写,魔幻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 “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集客观的现实主义描写与神奇的表现于一身,超越了现实主义的限制而从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素材,同时又与当代变幻莫测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相关联。
在写作技巧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善于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夸张、荒诞和神秘的手法,通过描述生活中荒诞不经的离奇事件来表现社会现实及人们的生存处境。具体表现如下:一、双关、指代和象征手法惟妙惟肖的应用。二、在事件叙述方面,经常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件事或人物,或从一个角度叙述不同的事件或人物。三、对人物的描写上,通过采用逐步推进的电影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给人物增添神秘的色彩。四、通过黑人神话或宗教传说的广泛应用使作品产生亦幻亦真的效果,为小说披j-神奇瑰丽的外衣。
三、《爱娃》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在作品 《爱娃》中,英里森从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边缘处境入手,积极汲取非洲的神话传说,采用非传统的叙事策略、多重视角和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1.人鬼交融
《爱娃》讲述的是一个在奴隶制下被杀的两岁女婴 l8年后借尸事。莫里森在讲述这一故事时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以一种问接而又别出心裁的手法反映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依据非洲的传统文化,一个人的死亡只是他的肉体的消亡,而他的灵魂是不死的,“如果活人没有尽到对死者的义务,鬼魂就会变成某种乖戾的幽灵,天天来作恶作祟,折磨活人 (宁骚,1993:142)”。小说开篇第一句 “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幽灵色彩”,充满了恐怖与凄凉的气氛。爱娃在很小的时候被她的母亲杀死,因为满腹委屈,她的灵魂盘旋在 124号久久不愿离去。124号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口目闹鬼,夜夜不宁。整个故事情节在人与鬼魂之间展开,将生者与死者放在同一时问层面上出现,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这样的处理使得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置在一起,拓展了小说的覆盖面,创造了多重叙事的机会。
2.多重视角
莫里森在小说 《爱娃》中运用福克纳式的多角度叙述全方位地重构了整个事件,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整部作品通过不同叙述者频繁转换的视角相互补充说明,即 “同一事件不是以一个人或一个声音为中心一次性讲述的,而是通过 泛中心’多次讲述的。每个人虽然讲的是同一事件,但都不是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而是从不同层面为故事提供和积累了互为补充的信息 (吕炳洪:(1): 89-95) 。这种叙述方法也被称为 “后现代式拼凑”。对于故事中先后出现的谜团,莫里森总是有意识地运用这种 “拼凑法”,由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解释说明。如对故事的中心情节杀婴事件的看法就是通过多重角度来表现的,许多人认为赛丝疯了,曾救过赛丝的艾拉声称 “我没有朝自己孩子动锯子的朋友 (托尼莫里森,:223)”。甚至深爱赛丝的保罗D也指责赛丝“你有两只脚不是四只 (托尼 莫里森,1996:197)”。而斯坦普则认为 “她没疯,她爱那些孩子,她是想让那些害人的家伙加倍偿(托尼 莫里森,1996= 280)”。可见,由于故事人物的立场不同,他们的叙述态度,叙述重点以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对各种谜团的解释都大不相同。读者们只能从不同人物的叙述中寻找自己认为可靠的、符合常理的信息,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再创作。视角的多变使主要人物的叙述相互补充,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为爱娃的故事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旨。
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句式引出的思考 第6篇
这是《百年孤独》小说的开头。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马尔克斯曾经以“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的理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
小说开头的这句话,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倒叙手法,而是作家独创“未来过去式”手法,它从现在出发,又从未来的角度回忆更加遥远的过去。短短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现在、未来和过去的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这种句式既有结构上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巧神奇特点,又有深层的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民族与国家、殖民与抗争、掠夺与反抗诸多方面的思考价值。
所以,它是章法问题也是意蕴丰厚的主旨问题、哲理问题。
从章法上说,作者用这个令人沉重的结构模式,展开了对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六代人历史的描写,给读者展示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小说用这种结构框架,让拉丁美洲落后的封建统治、遭受百年殖民掠夺的悲壮苍凉得以魔幻般的展示。
从内容上说,这句话能够引起我们读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甚至对民族国家的历史进行深沉的观照,这种内容上引起的震撼离我们每一个读者并不是遥远的。
开头的这个主句所说的人物就是书中布恩地亚家族的发动过32次战争、失败过32次,17个儿子都被杀害的第二代奥雷良诺上校,主句虽然说的是上校的无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但是它更包含了拉丁美洲的缩影——马孔多镇百年兴衰的历史。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岭去寻找伟大的发明;吉卜赛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带到沼泽地带这个偏僻的小镇;外国垄断资本家如何侵入这个盛产香蕉的小镇;本国独裁政权如何勾结帝国主义者屠杀大批工人;人民群众如何进行流血斗争等等。上校临刑前(他后来死里逃生了),回忆到了小时候父亲去带他第一次认识冰块(其实是现代冰箱里的玩意儿),这里面隐喻着原始与文明的碰撞、愚昧与科技的碰撞、外来文化与古老民族的碰撞,故事在深刻地启发读者对一个民族悲剧命运的深沉思考。
类似这样的句式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在这张“全家福”(这是过去留下的唯一的照片)上,奥雷连诺穿着黑色丝绒衣服,站在阿玛兰塔和雷贝卡之间,他的神情倦怠,目光明澈,多年以后,他就是这副神态站在行刑队面前的。”
“若干年以后,阿卡蒂奥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将会想起,梅尔加德斯浑身战栗,给他念了几页他无法理解的著作。”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上,奥雷连诺第二将会想起六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他如何到卧室里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一一分析其隐喻意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尤其表现在文学艺术上面。下面说说这个拉丁美洲人的句式可能会引发的我们对现实人生的一些思考。
“许多年后,面对‘MONEY的诱惑,总经理王转运将会回想起,他妈妈带他去买雪糕的那个遥远的正午。”
这句可以理解为王转运还在求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树立了将来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做一名成功的企业经理。而故事就是他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后,面对金钱的诱惑,在自己进行内心的思想斗争的时候,他回忆起了当年在苦难的家庭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地省吃俭用、口挪肚减,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却在高考的那个酷热的正午,给转运买了一支雪糕,这个生活的细节让他刻骨铭心。
“15年以后,某某(学生名)诗人、作家、科学家回到了 地,他感慨万端,向我们讲起了他当年在
方的学生生活。”
“许多年之后,面对台下如雷的掌声,某某(学生名)诗人、作家、科学家将会想起,他的老师在上课时给他们介绍《五月的鲜花》的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这种句式同样会让我们思考一个人的积极的、健康的成长历程。
类似的,还可以从反面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让我们先设想这样一个句式:
“许多年之后,身处秦城监狱服刑的陈良宇就会回想起,他在担任上海市老干部局长后,老父亲欲致信市长反应家里住房困难问题托他转交时,他亲自拒绝的那件事。”
“许多年之后,身处秦城监狱服刑的陈良宇在排队放风时,他就会回想起,他在担任黄浦区区长时,在医院门诊排队候诊时得到上海市老干部张黎的由衷称赞——党的高级干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个人在医院默默排队候诊?”
这样的句式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一个曾经是多么有水平、有能力、思想解放、办事果断、廉洁奉公、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做了不少有益之事的年轻干部陈良宇是如何在上海市委书记高位上蜕化变质、晚节不保,最终沦为法律机器的俘虏、人民的阶下之囚的。
综上所述,这个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出现的句式并不魔幻,它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近得能够让我们每一个思考自己的现在、将来和过去。
魔幻浪漫主义 第7篇
一、魔幻现实主义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高尔基曾说过, 一切思想、事实的外衣就是语言。莫言用“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缎子般华丽的语言来描绘农村生活, 如他的《红高粱》艳丽、血红, 充满着血腥气息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令人瞠目结舌;满溢着浪漫色彩的《酒国》、引人争议的《丰乳肥臀》、带有魔幻色彩的《檀香刑》等作品让读者相继领略了莫言式的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奇幻丰富的想象力和带有穿透力的华丽语言, 而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莫言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 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能说他没有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响?我的小说在86、87、88年这几年里面, 甚至可以明显看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1]正因为如此, 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天马行空、荒诞之感。
在莫言的笔下, 语言是为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就是说, 你觉得是什么, 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什么, 不真实与真实交错, 更显真实。他常常用一个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名词, 像“华丽的肠子”, 再如“淡雅的腥气”让人读了之后都有些恍惚, 难以分辨到底是高雅还是猥亵, 尽管在主人公的眼睛里和鼻子里, 这是无比真实的。又如, 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有段描写“奶奶”花轿的文字:“花轿里破破烂烂, 肮脏污浊, 它像具棺材, 不知装过了多少个必定成为死尸的新娘, 轿壁上衬里的黄缎子脏得流油, 五只苍蝇有三只在奶奶头上方嗡嗡地飞翔, 有两只伏在轿帘上, 用棒状的墨腿擦着明亮的眼睛。”在《四十一炮》里:“后来, 吴大肚子被送进了医院, 医生把他的肚皮豁开, 用了很长时间, 才把那些嚼得半烂不烂的油条段儿清理干净。我的父亲没进医院, 但是在河堤上走了整整一夜, 走几步, 就低头呕出一段油条, 在他的身后, 跟随着村里十几条饿得眼睛发蓝的狗, 后来连邻村的狗也来了。它们为了抢食我父亲呕出来的油条, 厮咬成一团, 从河堤咬到河底, 又从河底咬上河堤。”[2]在这些文字中, 莫言精心描述了很多与人们正常审美趋向迥异的事物, 并且将丑陋和污秽尽情地放大和夸张, 体现出了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浓重的荒诞感。
二、魔幻现实主义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实。因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想象成为莫言编织故事情节的最大特色。如《十三步》中莫言用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的手法, 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奇异的浪漫的故事, 描写了一个人的“变身”, 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不仅讽刺了官场的肮脏与虚伪, 对小市民的无聊与困苦也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通过想象, 莫言突破了一般的平面简单的写作, 深入到事物内部, 进行立体的透视, 把小说写成了立体的、宽广的、时空的三维故事。他发挥自己的想象, 汪洋恣肆, 不拘泥于艺术, 一反中规中矩的手法, 达到了一种视觉、触觉、味觉的审美境界。《金发婴儿》中写到瞎老太婆手摸“游龙戏凤”的缎被面:“她摸着被面上略略凸起的图案, 摸了凤头又摸龙尾, 她摸呀摸呀, 龙和凤在她的手下获得了生命, 龙嘶嘶地吼着, 凤唧唧地鸣着, 龙嘶嘶, 凤唧唧, 唧唧嘶嘶合鸣着, 在她的眼前飞舞起来, 上下翻腾, 交颈缠足, 羽毛五彩缤纷, 鳞甲闪闪发光, 龙凤嬉戏着, 直飞到蓝蓝天上去, 一片片金色的羽毛和绿色的鳞片从空中雪花般飘落下来, 把她的身体都掩埋住啦”莫言用超人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龙凤齐鸣的美好画面。还有关于孙天球用望远镜看“渔女雕像”的描绘, 借助一天阳光中的微妙变化, 活生生地写出了一块石头的肤色、体温和呼吸, 以至“那显得非常结实的嘴唇里正在吹出三鲜水饺的香味”。在中篇小说《爆炸》中, 莫言也是把想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写的是“我”带着妻子去医院流产的经过, 故事并不复杂。可是莫言用想象在天上调来了一支飞行队伍漫天盘旋, 连连打炮;在地下, 几十个人带着一群狗追赶着一只狐狸东奔西窜;在公路上, 一对青年男女骑着辆摩托车兜风。三条线索纵横交错, 演绎出一个急缓交错、千头万绪、恢弘雄阔的场面来, 使小说故事情节迂回转折, 内容丰富多彩, 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 充分体现莫言想象力的作品还有《奇遇》、《金鲤》、《夜渔》等, 这些作品用具有灵异神秘色彩的文字, 以神话鬼怪来体现他的想象。一些奇人奇事, 具有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神医》中医生医术的高明, 《铁孩》中吃铁如同吃饭的孩子, 《翱翔》中被逼换亲的燕燕竟飞了起来, 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想象结晶。
三、魔幻现实主义对叙事手法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荒诞意味, 而莫言小说中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描写故事情节的作品比比皆是。在莫言的小说中, “荒诞”的事物无处不在, 他字斟句酌地构建了一个溢满了丑恶与肮脏的荒诞的世界。在《道神嫖》中:“左腿膝盖下三寸处有个铜钱大的毒疮正在化脓, 苍蝇在疮上爬, 它从毒疮鲜红的底盘爬上毒疮雪白的顶尖, 在顶尖上它停顿两秒钟, 叮几口, 我的毒疮发痒, 毒疮很想迸裂, 苍蝇从疮尖上又爬到疮底, 它好像在爬上爬下着一座顶端积雪的标准山峰。”《狗道》里在写到十四岁的小女孩因躲日本兵和弟弟同困枯井, 饥渴难忍时, 作家写了枯井内一个小角落里绿幽幽的一汪脏水, 小女孩正想去喝时发现水里有“一个干瘦的癞蛤蟆, 蛤蟆背上生满豆粒大的绿黑的瘤子, 蛤蟆嘴下那块浅黄色的皮肤不安地咕嘟着, 蛤蟆凸出的眼睛正愤怒地瞪着”。
又如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描写故事情节, 从而产生了亦真亦幻、令人匪夷所思的艺术效果。故事本身是离奇的, 但是以社会现实为依托, 作者设定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真实的环境, 一名年轻的上尉军官要回乡结婚, 在等车的雨中看见了那个怀抱鲜花且有一条黑狗相随的女人。但遇见女人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离奇的, 是一个准鬼怪故事。小说中女人怀抱的那束鲜花在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尉初见女人时, “那束花叶子碧绿, 花朵肥硕, 颜色紫红, 叶与花都水灵灵的, 好像刚从露水中剪下来的一样”, “那束花约有十余枝, 挑着七八个成人拳头般大小的花朵和三五个半开的、鸡蛋大小的花苞”。这束花出现在令人气闷的雨天, “花瓣儿鲜嫩出生命, 紫红出妖治, 仿佛不是一束植物而是一束生物”。的确, 鲜花是女人的画龙点睛之笔, “好像如果没有了这束花, 一切都不存在”。女人怀抱鲜花跟随着上尉, 经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甚至在男厕中“男人们几乎就要把她按倒在汪着尿水的地面上了”, 之后, 又经过了茂密的墨绿色的芦苇丛, 而这束生命力极强的鲜花, 经过了那么多的磨后依旧“鲜花灿烂, 鲜花枝叶灿烂, 仿佛是用贝壳镶嵌拼贴而成”。鲜花是女人生命的象征, 直到小说结尾部分, 在男女主人公生命将要终结之时, “那束怪异的鲜花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枯萎了, 女人仍死死地抱着它”。那只“黑得像抹了焦油似的狗”更是怪异, 当上尉转身要离去时, “那条一直没有露面的狗竟闪电般从后边窜出来, 在他的脚脖子上咬了一口”, 故事此时才正式开始。黑狗表现得十分神奇, 它是整个故事的导演, 是那个怀抱鲜花女人神秘力量的外化, 是女人异己力量的象征, 它利用上尉未泯的良知, 一次次地达到它所预期的目的。当它的女主人由于闯进男厕而被人施暴时它静静观望, 它故意让女人的挣扎声拖上尉回去解救女人, 而只有上尉赶回时, “那条黑狗已经耸着肩上的毛, 像几道纵横交错的黑色闪电, 把几个男人咬翻在地”。莫言曾经列举过解读他小说的几个关键词“饥饿与食物”、“儿童苦难史”、“梦境和幻想”、“动物和植物”, 而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 对动物 (黑狗) 与植物 (鲜花) 人格化的描写则出色地完成了使作品看上去离奇、荒诞的任务。
莫言从单纯继承和模仿拉美魔幻主义文学, 到后来自成一家的创作道路, 展示出他卓然不群的独家风范, 也使他在当今纷繁芜杂的文学流派中占了一席之地, 在文坛掀起了狂飙, 其小说新颖独特的创作特色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摘要:莫言, 中国20世纪80年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 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 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 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本文从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三方面出发, 对魔幻现实主义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著名作家莫言作客新浪访谈实录[Z].新浪网, 2003.08.
[2]莫言.莫言文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647.
[3]莫言.红高粱[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4.9.
[4]莫言.莫言中篇小说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4.9.
[5]周梦娜, 肖薇.论莫言小说中的荒诞叙事[J].西南民族大学 (人文社科版) , 2006, (5) .
魔幻浪漫主义 第8篇
William Faulkner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His main works are as followed:The Sound and the Fury, As I Lay Dying, Light in August, Absalom, Absalom!and so on.He is thought to be the voice of American South.Thus, in his many works, he exposed his opinion towards American South.A Rose for Emily, a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short stories, is liked by thousands of readers.It is easier to read and understand, and the story itself, is considered a horrible one about murdering.Nevertheless, Faulkner used a different way of writing in this story.And when we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 we can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riting techniques in it and the theory of magical realism.
Magical realism got its name from Venezuelan writer Arturo Uslar Pietri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e1940s in Latin America, magical realism was a way to express the realistic American mentality (Lovelady, 2005:3) .Thus, it created an autonomous style of literature genre.In late 1960s and early1970s, magical realism was widely used by many writers.Magical realists believe in myths, legends, fair tales, and wizardry, and they imbue these magic elements with the true reality.They try to reflect the reality in a magical or supernatural environment By that means, they can establish a deeper and truer reality than just illustrate conventional realist techniques.Many modern writing skills are applied in magical realism, such as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umble chronology of time and events (廖星桥, 1988:543) .The reader can be not only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fantastic imagination, but also well informed the mundane reality.
2 Elements of Magical Realism in A Rose for Emily
Magical re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jumble chronology of time and events, symbolism, and many other writing techniques.A Rose for Emily is read by many people.The reason for its popularity lies in the reason that the story is not only a horrible murdering story, but also a well-organized and distinctly written modern story.
2.1 Gothic and mystery environment
Owing to the Faulkner’s delicate description, A Rose for Emily creates a gothic and mysterious environment when developing the whole story, having a strong unusual feeling on the reader’s mind.
2.1.1 Outside and inside the house
Gothic story often happens in a remote place, such as a moor, a wasteland, a castle, or a shabby residence (张琪&张雪珠, 2003:38) .These kinds of settings can easily give the reader a strong feeling of gloom and horror.In A Rose for Emily, the house that Miss Emily lives in is bestowed with this intensive effect.Since Miss Emily is a noble lady, it is natural for the reader to believe that she should be living in a beautiful, bright and clean big house.However, her real house is on the contrary.“It was a big, squarish frame 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white, decorated with cupolas and spires and scrolled balconies” (209) , “lifting its stubborn and coquettish decay above the cotton wagons and the gasoline pumps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209) , and the house is“wit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a cook” (209) .The outside of the house is dirty and out-of-fashion, and we can hardly imagine that a noble lady could live in it.Moreover, it seems that people seldom visit the house.
As expected, the inner part of the house makes the reader more surprised:“It (the house) smelled of a dust and disusea close, dank smell” (210) and“it was furnished in heavy, leathercovered furniture” (210) .When people sit down, “a faint dust rose sluggishly about their things, spinning with slow motes in the single sun-ray” (210) .These show that the inner part is more horror than the outside part:the house, covered with heavy dust, is almost ruined.If we stand inside it, we can feel the somber atmosphere as if we are standing in an ancient castle.However, it is just the place where Miss Emily lives.All these factors make the house seem to be haunted and horrible...
2.1.2 The doubtable horrible stench and poison
As to the reader,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events is the horrible stench around Miss Emily’s house.Some of her neighbors urge the mayor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accuse Emily,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them out.Not only because there is no obvious evidence to show where the horrible stench comes from“it is probably just a rat that nigger of her killed in the yard” (211) , but also because Miss Emily is a noble woman in the town, and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accuse a lady to her face of smelling bad” (212) .However, this description interests the reader enough that they have to ask:“What is the horrible stench?”“Why does it exist?”
In the third section, Faulkner writes the event that Miss Emily goes to buy poison.However, Faulkner does not tell the reader about her purpose of buying the poison directly, but only describing the scene of buying.Miss Emily is arrogant, and when the druggist asks her the usage of the poison, she“stared at him, her head tilted back in order to look him eye for eye, until he looked away and went and got the arsenic and wrapped it up” (213) , and refuses to tell the usage.
These two foreshadowings give suspense and interest to the reader.
2.2 Jumble chronology of events
Jumble chronology of events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ical realism.Magical realists breach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mix the events.Faulkner violates all chronological sequences, and arranges them differently.Let us check these events again.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as the following:
Section IVMiss Emily is born.
Section IIHer father dies, and for three days she refuses to acknowledge his death.
Section IIIHomer Barron arrives in town and begins to court Miss Emily.
Section IVShe buys a man’s silver toilet seta mirror brush, and comband men’s clothing.
Section IIIThe town relegates her to disgrace and sends for her cousins.
Section IVThe cousins arrive, and Homer leaves town.
Section IVThree days after the cousins leave, Homer returns.
Section IIIMiss Emily buys poison at the local drug store.
Section IVHomer disappears.
Section IIA horrible stench envelops Miss Emily’s house
Section IIFour town aldermen secretly sprinkle lime on her lawn.
These are the major events in A Rose for Emily, in linearly recounting.These events clearly show the source of horrible stench as well as the reason why Miss Emily buys the poison.If Faulkner writes this short story in this way, definitely, the reader will not be shocked by the story.But Faulkner lets the reader discover, step by step, the truth of Homer’s death, and be horrified.
Moreover, we can see a meticulous framework among the events.There are two annuluses in the structure:the outer annulus begins with the funeral of Miss Emily, and goes on with the flashback, then ends with Miss Emily’s death.The inner annulus includes three major events and each event echoes itself.Miss Emily’s refusal of tax notice echoes the whole rate paying dissension between her and the new aldermen;the horrible stench around Miss Emily’s house and Miss Emily’s doubtable action o buying poison echoes the dead body of Homer in a closed room of Miss Emily’s house;Miss Emily’s reluctance to admit her father’s death and the attempt to hide her father’s body echoes her concealment of Homer.The inner annulus is put in the outer annulus, and thus forms a metempsychosis that Miss Emily couldn’t escape from. (郭国旗, 2004:88-89)
2.3 Symbols in the story
As is mentioned before, magical realism tries to reflect the mundane reality in a supernatural way.Thus, magical realists usually apply fantastic elements in their works, i.e.metaphor, symbolism and so on.Symbolism is the practice of representing things by means of symbols or of attributing symbolic meanings or significance to objects, events, or relationships.In A Rose for Emily, the way of symbolism is widely used by Faulkner.
2.3.1 The“ros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hat there is no real rose appearing in this short story.The only appearance of the word“rose”is in the title A Rose for Emily.Faulkner was once asked the title’s meaning, and he answered as following:Oh, it’s simple that the poor woman had no life at all.Her father had kept her more or less locked up and then she had a lover who was about to quit her, she had to murder him.It was just“A Rose for Emily”that’s all (Getty, 2003:232-233) .Many critics think that Faulkner’s this explanation is vague and evasive, and they try to understand the imply meaning of rose.No matter how differently the critics understand the“rose”, one point they have to admit is that that the rose has its symbolic meaning.
Generally speaking, rose is regarded as the pure love in western countries.Though Miss Emily is a noble lady, in her heart she is also eager for love, especially after her father drives away all her wooers.When she is over 30, she is still single.So after her father dies, “her hair was cut short, making her look like a girl” (212) , and she desperately falls in love with Homer Barron, a Yankee man.She dreams that they could live together, and she is busy getting ready for her wedding.She is seen that she“had been to the jeweler’s and order a man’s toilet set in silver, with the letter H.B.on each piece.Two days latershe had bought a complete outfit of men’s clothing, including a nightshirt” (215) Absolutely Miss Emily is enthusiastically in love with Homer,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persistently and with all her heart.What’s more, she decorates the room with rose-colored curtains and rose-shaded lights.She regards Homer as her all her love, and her rose.
However, this dream is only Miss Emily’s daydream, created by Miss Emily unilaterally.At her youth, all of her wooers are driven away by her father, so after her father has died, she is eager to pursue her love.Then Homer appears at the right time in right place.Naturally, Miss Emily falls in love with Homer.However, she and Homer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love.Miss Emily’s love for Homer is passionate and single minded.Her love is like the burning fire.Of course her fiery love frightens Homer, who“himself remarked–he liked men” (214) , and“he was not a marrying man” (214) .Miss Emily thinks she cannot get Homer, but meanwhile, she wants to stay with Homer forever.So the only way to get him and stay with him is to murder him.To some extent, Miss Emily’s dream for love, or say, her real rose, is just an illusion.
Since ros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ure love, it is easy to infer that Miss Emily could“regard Homer as her rose” (Herry and Kritzer, 1966:305) .Miss Emily decorates the room in rosy color, and“Homer’s body could be like a rose pressed between the pages of a book, kept tucked away in a seldom used, rose-colored room, which at time can be open.” (Getty, 2003:232) .In this sens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ose is Homer.Miss Emily is longing for her rose, and once it seems that Homer may go away, Miss Emily could do everything to detain him.Thus, it is better to say that the real reason for murdering Homer is to detain her illusion love, not for Homer.
2.3.2 Monument
Generally speaking, a monument is a building, or a status built to remind people of a famous person or events.In the text of A Rose for Emily, Miss Emily is regarded as“a fallen monument”. (209) Since her family is a noble one in town, when Miss Emily’s father had died, the people in town all feel pity for her“When her father died, it got about that the house was all that was left to her;in that way, people were glad.At last they could pity Miss Emily”. (212) They still respect her, and revere her.When the mayor gets no reply about the tax notice from Miss Emily, they“called a special meeting” (210) , and even forms a deputation to call on her.And when they are waiting, “they rose when she entered” (210) .And Miss Emily even doesn’t ask them to sit.When they inform her, the spokesman is speaking“a stumbling halt” (210) .When there is horrible stench around Miss Emily’s house, they cannot“accuse a lady to her face of smelling bad” (212) , but“slunk about the house like burglarsbroke open the cellar door and sprinkled lime here and there, and in all the outbuildings” (210) .All these show the people in town really regard Miss Emily as“a fallen monument” (209) .Miss Emily seems to be isolating herself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but the people in town also prevent her entering their world to some degree.They keep Miss Emily closed related to the old values and tradition.The monument is made by them.
On the other side, they hold a subtle attitude towards Homer, Miss Emily’s lover.They look down upon him, thinking him as“a Northerner, a day laborer” (213) .The love affair between Miss Emily and Homer is said to be“a disgrace to the town and a bad example to the young people” (214) .Thus, they figure that Miss Emily, a noble lady, should not stay with Homer.Though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y are happy because“Miss Emily would have an interest” (214) , still some elder people believe that“she was fallen”, and called her“poor Emily”.They become gossip behind her, and try to stymie her love affair with Homer.After her father has died, Miss Emily tries to get out of the shadow of him.However, the people in town thoroughly smash her dream of living a happy life and longing for a true love.In brief, the people create the monument, and destroy it as well
William Faulkner has a complex attitude to the American South.In one hand, he deeply loves the South, cherishes the values held by the South people, and in the other hand, he clearly sees the slavery, the Puritanism and the modern industry could bring terrible aftereffect to the people. (钟尹, 2005:136) The love and hatred are mixed together in Faulkner’s mind, and then reflect in his works.
3 Conclusion
Generally speaking, Faulkner’s works are difficult to readand understand because he uses different writing skills, such as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o form a complicated structure in theseworks.However, A Rose for Emily is enjoyable to read and under-stand because Faulkner applies gothic elements, jumble chronolo-gy of events and symbolism in it.These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magical realism.In other words, magical realism seems to be themost significant successful element that Faulkner used in his ARose for Emily.Meanwhile, Faulkner wants the reader to knowhis purpose through reading the story, considering the impliedmeanings of the symbols, and then to have a deep thinking aboutthe American South after the Civil War.
参考文献
[1]Faulkner, Willianm.A Rose for Emily:Th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2]Getty, Laura J.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J].Heldref Publi cation, 2003.
[3]Harry Fenson, Krizter Hildreth.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about Short Stories[M].New York:Free Press, 1966.
[4]Kurtz, Carney E.Faulkner’s“A Rose for Emily”[J].Explica tor44, 1986 (2) .
[5]Lovelady, Cambria.Chapter Three:Magical Realism[J].Great Neck Publishing, 2005.
[6]郭国旗.《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4 (2) :86-90.
[7]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8]张琪, 张雪珠.论《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J].乐山师范师院学报, 2003, 18 (7)
魔幻浪漫主义 第9篇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生死疲劳》
1 魔幻现实主义形成
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擅长把现实放在虚幻的环境和氛围中, 既反映社会现状, 又加入神奇、怪诞的意象和幻境。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中, 它对于中国文学家的创作和文学批评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莫言便是其中一例。本部分从三个方面概述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因。
1.1 故乡底蕴
“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 是土地和禾苗的关系。”
1955年 (研究资料不一, 待查) 春, 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家庭。一家老小十几口人, 对于莫言管教的疏忽, 反倒给这个孩童接触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幼小的他能在蚂蚁窝旁边蹲整整一天去观察和幻想。山东高密乡, 正是这片土地, 成了莫言创作的源泉。对于土地和家乡的态度, 从憎恨逃离到怀念书写, 但无论怎样变化, 土地和乡村依旧是莫言的文学根据地。莫言的故乡离蒲松龄的家乡不远, 这里的人们流传的都是许多鬼狐故事。莫言从小听着故事长大, 这也为他的小说提供了很多民间素材。
1.2 中国当代文学现状
自“五四”以来, 中国文学开始冲破封建士大夫的藩篱, 逐步走向世俗化和大众化。在这一全新的气象之下, 中国作家迅速地把西方文学观念和理论拿来模仿, 这于此同时也给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局限——过分写实。所以整个“五四”后现代文学“主义”过于强大, 缺乏“想象视野”。但是近几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文坛渐渐打破禁锢于现实的寒冬, 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一片春色。在多元发展的时代, 小说创作家也改变旧的观念, 开始大胆革新。莫言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 慢慢开始放飞想象的翅膀, 吸收外来精华的。
1.3 内部因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不朽作品。莫言在1980年读到这本小说的前两页时就拍案而起, 说“小说可以这样写, 我怎么不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马尔克斯在小说中用魔幻现实主义写到了童年记忆、时代记忆和乡村记忆。这些都让创作中的莫言产生了共鸣。马尔克斯的成功在于把欧洲和美国的文学手法和拉美大地的神奇结合在了一起。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马尔克斯创造一个新的流派来, 是因为我们没有在马尔克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1所以写来写去, 也只是简单的模仿, 而不是转化和发展成自己的东西。这些观点正是莫言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客观辩证思索, 而这些也不同程度地映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
2 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
2.1 模仿阶段
台湾学者李欧梵在《小说的当代命运》中说到:“中国当代小说, 在幻想的层面似乎比不上南美和印度作家, 也许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宗教成分比较薄弱, 魅力不足, 志怪和《聊斋志异》的传统, 始终不能转化到当代写实小说之中, 我认为是一件憾事。”事实上, 莫言对于外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吸收和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这在作者的小说作品中更是显而易见。
在莫言早期的作品中《球状闪电》中描写了一个不太正常的老头, 而这个形象是对马尔克斯《巨翅老人》的不自觉模仿。《金发婴儿》中高度自由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模仿。
2.2 挣脱与超越
莫言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 以中国的现实社会为基础,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东北高密乡”成了他的小说诞生的摇篮。在这个文学的虚幻世界里, 有作者的故乡、童年和亲人, 也有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哲学观。
在以后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 莫言在努力创新并试图创建属于自己的魔幻色彩。在创作时, 他总是竭力避免《百年孤独》里面类似的情节。莫言曾在《世界文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到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是两个“灼热的高炉”, 他们散发着灼热的力量, 而自己就是一块冰, 不能靠得太近。
莫言对于小说的意象独特创造最初出现在1983年九月发表的小说《民间音乐》里, 在这个小说中莫言试图营造一个全新的意象。小说中的两个中心人物花茉莉和小瞎子写得实中见虚, 多少带有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色彩。一年多以后, 莫言写出了《透明的胡萝卜》。在这个小说中, 莫言对于艺术的探索已经表现得十分明确了。
1993年出版的《酒国》正是“魔幻与文本互涉”的成功典型。主人公“余一尺”之所以“海量”是因为在他的体内藏着一只“酒娥”。从这里可以看出, 莫言的想象力开始不断扩张。
一直到2005年, 莫言在写《生死疲劳》时才大胆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魔幻是西方的资源, 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 六道轮回是中国的魔幻资源。《生死疲劳》中用古典小说章回体、轮回转世的结构讲述了大地主“西门闹”土改时被枪毙。自认为开明、正义的西门闹不服阎王的转生安排, 转世为驴、牛、猪、狗、猴的故事。
3 魔幻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应用
3.1 人物特性
《透明的胡萝卜》中幻想与现实交叉变化的特色体现得较为明显。这部作品给读者一种朦胧的感觉, 好像眼前隔着一层雾。作品中野性的情爱、传统的重荷以及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简单的追求都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淡淡哀伤里。那个通篇不说一句话的黑孩儿具有正常人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在寒冬腊月里“赤着脚光着脊梁”却无半点瑟缩;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 树叶落下来震动空气的响动;还能嗅到水里飘上来的血腥味, 看到“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孕育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他能抓着烧红的钢钻, 手里冒着肉糊的黄烟而不用扔掉;连钢花碰到他微微凸起的肚皮也会软软地弹回去。在这个小说里, 黑孩儿就像是一个精灵, 飘荡在人间大地, 却从不言语。这部小说虽以农村为背景, 却没有完全按照写实主义书写, 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感觉。
3.2 人物视角
《生死疲劳》除了在小说的结构上耳目一新之外, 小说的叙事手法也堪称一绝。小说借西门闹六次轮回的过程讲述了中国从1950到2000半个世纪的世事变迁和人间变化。在小说中三位叙述者不断交替出现:蓝千岁 (内视角) 和蓝解放、莫言 (外视角) 。在小说中又加入莫言其他小说的节选部分, 明显显示出元小说的特色。
然而, 故事中的以上三位叙述者, 并不一定是经验主体。在轮回的过程中, 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所以小说的叙事层有两个:一个是动物的故事和传奇, 一个是关于人的历史。莫言特殊的动物叙述视角也是一个创新。在小说中, 莫言赋予动物以特殊的神异禀赋。比如猪会上树, 狗极其灵敏的嗅觉, 牛、驴和猴子都能听懂人的言语。这些动物叙述视角可以成功地避免人的视角所带来的主观偏见和限制, 使文本的叙事更加客观化, 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莫言曾说:“马尔克斯的角度是零度的, 在描写的时候, 他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对于小说中生死、性爱的描写就像是吃饭喝水那么自然, 这种居高临下的角度, 使情感控制得特别好, 就算读者看了他的性爱描写也不会有任何的冲动, 看了人的生生死死也不会有强烈的感情刺激。”看了这些莫言对于马尔克斯小说中角度的思考, 就不觉得《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视角是一种突发奇想了。这也是莫言对于小说视角的创新和深度把握。但是读完莫言的小说之后, 我觉得莫言视角的应用对于读者的影响, 并不仅仅在于使读者的情感被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左右这一表层目的, 而是用相对客观的现实描写引领读者去感悟和思考。
3.3 人性“陌生化”
莫言在小说中把现实事物魔幻化, 从而也使平常的事物在异样的眼光下变得不再平常。这些处理手法不仅表现在人物和视角方面, 也表现在复杂人性的刻画上。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具有爱或恨的单一体,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人, 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 是一个有着丰富爱恨情仇的人。莫言用《食草家族》中叙述者的身份来暗指自己魔幻现实主义的逻辑观:“总有一天, 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 在这部戏里, 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话、上帝与魔鬼、爱情与淫荡、高贵与卑贱、美女与大便、过去与现实、金奖杯与避孕套……互相掺和, 紧密团结、环环相连, 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一部分主要从两部小说中人性方面来阐释。
《透明的胡萝卜》中菊子姑娘对于一言不发的黑孩处处给予关爱。当这个姑娘劝告黑孩离开打铁的桥洞并伸手捏他的手腕时, 他却在姑娘胖乎乎的手腕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这使得本就一言不发的黑孩内心更加复杂。在这个穷苦和饥饿的时代, 人们内心涌动着青春的压抑, 菊子姑娘在黄麻地里跟小石匠野合。“他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头巾轻飘飘地落在黄麻杆上, ......那件红格上衣也落在了地上。”菊子姑娘虽具有爱心的善良美丽形象, 却到底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爱的人, 莫言眼中的人不是一个一分为二的个性鲜明的人, 而是一个集多种情感为一身的人。
例如《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 在头次转世成驴时, 发现自己原来的二姨太白迎春竟然成了长工蓝脸的老婆。巨大的耻辱也只能化作愤怒的“啊噢”驴叫。但是后来在迎春的细心照料下, 西门闹的魂灵觉得白迎春也并不像当初那么可恨了, 甚至还是对自己很有爱护的。再如倔强单干户蓝脸。为了坚持自己的价值和观念, 他和村支书洪泰岳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抗战”。现实生活中, 莫言身边的单干户是毫无价值地死到了“文革”的恐惧中。小说中, 莫言却慷慨地给予蓝脸较好的结局。这一结局的书写折射出莫言对于农民和土地、人性善恶与对错的思考。
4 结语
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注定有着“奇缘”。贫困饥饿的童年、成长中的世事变迁都没有浇灭一个作家的非凡想象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心动力, 反倒使他以更加细腻的触角深入到人性深处, 以异样的视角和多变的色彩来重新书写历史和现实。
参考文献
[1]孔范今, 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2]刘再复.莫言了不起[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3.
[3]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莫言.莫言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5]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6]莫言.食草家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7]莫言, 等.文学大家谈[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8]莫言.我的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魔幻浪漫主义 第10篇
关键词:莫言,马尔克斯,《生死疲劳》,《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一、魔幻式文本结构的比较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结构设计上, 也充满了魔幻式的表现力。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常常打破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 辅以预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 用独特的结构来表现人物的特征, 揭示文章主题。
(一) 《百年孤独》:颠倒时空秩序、世代结构, 结局深刻处理。《百年孤独》采用了颠倒时空秩序的结构, 将倒叙、预叙交错, 引人入胜。“预叙”指将后文发生的故事情节提前叙述, 相当于电影术语中的“闪前” (flash-forward) 。“很多年以后, 每当看见行刑队时,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都会回忆起, 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1]“很多年之后, 这里已经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便是预叙, 预叙使故事情节得以循环往复地展开, 使小说的宿命、魔幻色彩表现得更加充分。
在《百年孤独》中, 作者从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写起, 一共讲述了七代人的故事, 揭示了“孤独”的主题。小说中, 结局是故事的结尾, 同时也是主观色彩和作品主题倾向的集中体现。在《百年孤独》的结局中, 奥雷里亚诺和姑姑阿玛兰妲结合生子, 孩子生来长着猪尾巴, “那孩子只剩下一张肿胀干瘪的皮, 全世界的蚂蚁一齐出动, 正沿着花园的石子路努力把他拖回巢去”[2], 而阿玛兰妲也因血崩而死。至此, 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宣告结束。
(二) 《生死疲劳》:魔幻式结构借鉴、古典章回体结构。在《生死疲劳》中, 莫言也采用了颠倒时空秩序的结构。作者以时间顺序设置结构、推进情节, 并通过大量的自述来直抒胸臆, 表达情感。小说运用“叙事圈套”的叙事结构, 开篇写“我的故事, 从1950 年1 月1 日讲起, 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3], 小说最后结尾仍是“我的故事, 从1950 年那天讲起……”[4]前后呼应。这种“叙述圈套”的叙事结构, 以时间为起点和终点, 颠倒时空秩序, 形成了周期式结构, 具有创新意义。
从文章的结构上, 《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均具有往复、重复、错综的世代结构。在《生死疲劳》中, 莫言以东方传统佛学的“生死轮回”思想为依托, 介绍了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 哭闹阎罗殿, 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故事, 并以轮回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
二、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比较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 常常运用梦境、幻觉、神话、荒诞、夸张等手法, 将魔幻与现实颠倒互变, 在是非虚实交错的形象中, 用“陌生化”的处理手段, 构建出绮丽、奇幻的图景, 展现魔幻现实主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百年孤独》:梦境幻觉、神话植入、荒诞夸张。在《百年孤独》中, 马尔克斯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幻觉加以神话、夸张等艺术手法, 将现实生活与幻想相交, 来展开故事情节, 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精准地表现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命运背后隐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精神。
1. 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梦境、幻觉的书写
马尔克斯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百年孤独》中, 有关于香蕉工罢工的事件描述。统治者和政府对3000 多名工人进行屠杀, 罢工的带头人死里逃生, 在回到马孔多之后, 被人们误认为死者归来。人们相信政府的骗局, 一致回答这里从来没有死过人, 从而使得罢工带头人糊涂起来, 不知是梦境还是现实。这种似是而非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出现, 更有出现人鬼对话等幻觉的描写。
《百年孤独》中多次书写活人在现实生活中看见死人的情节, 如小说第二章中, 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在决斗中用祖父的长矛刺穿了阿基拉尔德喉咙。之后, 乌尔苏娜和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每每能够看见这样的阿基拉尔的鬼魂。“一个失眠的夜晚, 乌尔苏拉到院子里喝水, 就看见普邓希奥·阿基拉尔待在大瓮边。他浑身青紫, 神情忧伤, 正努力用芦草团堵住咽喉上的空洞”[5]这种人鬼莫辨的幻觉和梦境, 令文章增色不少。
2. 置入神话:神话环境、神话人物、神话故事
神话是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集中体现, 在《百年孤独》中, 马尔克斯大量援引和借鉴印第安文化、基督教、《圣经》乃至东方神话, 着力刻画小说的神话色彩, 丰富文本的神秘和魔幻特质, 构造了神奇诡谲、变幻莫测却令人心向往之的独特境地。
“短短几年里, 三百名居民的马孔多成为当时已知村镇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它的确是一处乐土, 没人超过三十岁, 也没人死去。”[6]对于这样一个西方式“桃花源”的村庄, 想必只存在于神话的国度。
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 也具有典型的神话色彩。如小说开篇就介绍了神秘人物梅尔基亚德斯, 他生可以死, 死可以生, 能用梵文书写天书, 可以预知未来世界, 死后在阴间绘制地图……这使得作品《百年孤独》中没有明确的生死界限, 这种描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艺术魅力。
3. 情节的荒诞与夸张
在《百年孤独》中, 马尔克斯积极运用夸张手法, 通过夸张的渲染, 来加大情节的感染力。如兔子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 夜里一声巨响, 院子里的地上便铺了一层兔子……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用夸张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 神秘莫测。
(二) 《生死疲劳》:西方技法的综合运用、与民间故事相融合。《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说, 莫言“只读了一页《百年孤独》, 就兴奋得在房间里直打转转, 然后就把这本书放下, 开始写自己的小说了”[7]。这可见马尔克斯对于莫言文学创作影响之深。在《生死疲劳》中, 莫言继续了之前的写作风格, 综合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 创造出了一个奇绝的神话世界。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夸张、荒诞的叙事情节, 使小说从艺术表现上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如小说第二章西门闹救助路边冻死男尸的描写, 既滑稽可笑, 又夸张荒诞。
在《生死疲劳》中,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巧妙结合, 创造了中国式的《百年孤独》。如小说第一章, “终于走出隧道, 然后登上高台……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 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8]便是对于奈何桥、孟婆、孟婆汤的表述, 有着异于传统的想象力。再如《生死疲劳》中写黄互助神奇的头发时, 将其描绘成浓密的、粗壮的、神奇的头发, 黄互助不能剪头发, 因为一剪就往外渗血丝, 这就是神奇的情节的开始;将黄互助神奇的头发烧成灰粉, 可以止血祛疤, 从而神奇的头发维系了患有血友病的蓝千岁的生命。这一系列的叙述皆因神奇的头发而起, 充满了民间故事的迷人色彩。
三、结语
《百年孤独》这把魔幻现实主义的大火烧遍了全球, 并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莫言在接受和借鉴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和手法的同时, 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 在描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注入了中国式的思考和研究, 把魔幻现实主义改造得饶有中国特色, 开辟了一条“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1.
[2]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358.
[3]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1.
[4]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536.
[5]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19.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8.
[7]穆肃.莫言:我和马尔克斯搏斗二十年[N].光明日报, 2011-07-31 (004) .
魔幻浪漫主义 第11篇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聊斋志异;蒲松龄
產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由于其奇异的意象和带有魔幻色彩的叙述而逐渐为人熟识,并在世界各个民族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利君在其《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了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具有将客观现实和以某种信仰或观念意识为基点的主观真实相交融的特点,并常常运用夸张、怪诞、象征、打破时空界限等手法来进行非理性描写。”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由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经常出现有鬼魂、充满荒诞或奇特的情节,较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清代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志异》。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相似,《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有关牛鬼蛇神的志怪情节也同样来源于民间传统文化或者迷信,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强对《聊斋志异》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供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眼光来探讨我国文学的志怪渊源,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性文学的精神内涵。以往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其现实主义意义的总结以及对蒲松龄与其他作家如莫言等的比较,较少有将其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讨论的研究。本文将初步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以及两者的明显差异,并阐明该议题研究的意义。
一、聊斋志异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体现
(一)鬼魂形象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对于鬼、灵魂的叙写。如《王六郎》中“王六郎”便是只之前醉酒溺死在河里的鬼。在这篇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渔夫,每日到这条河上打渔并与河鬼共饮酒,于是人与鬼便结下深厚友谊。后来王六郎有过一次投胎转世的机会,也曾被“帝天”调到邬镇(今山东招远)做土地神,在这个过程中与渔夫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渔夫应六郎之邀去邬镇看望他时,还化作“风”接纳他,并托梦跟渔夫叙旧。对于人死后有灵魂,灵魂还可以与活着的人交谈、交结友谊,以及鬼魂在“帝天”的安排下可以投胎转世甚至土地神等这些神灵等观念,均是来自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观念。如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于“死”的理解“人所离也”注为“形体与魂魄分离”。然而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鬼魂等观念,并不是蒲松龄本人的信仰,而是它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讽喻社会或者教化人民。如《王六郎》这篇便是借对王六郎这个善鬼和渔夫之间情谊的描写,赞美记念恩情的有情之人,如蒲松龄对王六郎的评价说“置身青云,无望贫贱,此其所以神也”;而有些篇章则是为了讽刺当时社会官制的腐败,如《梦狼》(第1051页)中的吃人的官僚、《伍秋月》(第664页)中暗喻现实官吏的阴曹差吏等。
(二)预言和预示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对于预言、预兆情形的描写,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进行预示。如在《田七郎》(第473页)中,武承休便是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人告诉他有个叫田七郎的人将是他的生死至交;他醒来后一打听,果然有个叫田七郎的猎者;后来两人也确实像当初武承休梦中的人说的那样两人共患难。还有一短篇《金永年》(第633页),讲一个从商户金永年八十二岁了仍然没有子嗣,有一天梦见神人告诉他,“念汝贸贩平准,赐予一子”,不久他的妻子就真的怀上胎并产下一个儿子。预兆的理念源远流长,从夏商开始,就开始有占卜以趋利避害的行为;后来出现了系统记录占卜方法和翔实解释的《周易》;甚至记录东周前期历史的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页充满了对梦的预兆等的情节,如成公十七年《左传》记载了声伯梦的梦兆,三年之后仍然应验: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
蒲松龄通过对梦境预兆的描写,表现了对正义和善良的肯定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表现在《田七郎》中便是对七郎为人品格的肯定,表现在《金永年》中便是对金永年从商公平的褒奖,还有其他的如《骂鸭》(第681页)便是对偷盗行为的讽刺。
(三)奇特的故事情节
《聊斋志异》也有很多对奇特现象和荒诞细节的描绘。如《偷桃》(第33页)便记录了一件发生在立春节日里的奇闻怪谈,一对玩杂耍的父子在衙役的要求下表演了登“天阶”而偷王母蟠桃的戏法,故事中天阶断裂,爬天阶的儿子遇难,躯干和四肢纷纷落下,然而被收集到箱子里后又重新组装起来,儿子便复活了。再如《小髻》(第352页)则是讲述了一群住在古墓里的小矮人的故事,被村民驱赶后只留下胡桃一样的小髻,令人读后觉得匪夷所思。这类奇特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俯拾即是,增添了整本书的神秘和荒诞的气氛。
二、《聊斋志异》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区别
《聊斋志异》与拉美经典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最明显的区别便是,蒲松龄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议论。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在相当一部分的故事的极为出看到“异史氏曰”,后面紧跟蒲松龄的个人评价;有时则略去这四个字直接加以评论。而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这类现象却几乎找不到。在《小说叙事学》中,W·C·布斯将小说中作者的议论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升华事件的意义”“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等,这种文学叙述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使读者接受作者在故事中寄寓的含义,以此更加突出作品的讽刺或赞美意义,增强其教化效用。如《田七郎》中,蒲松龄在结尾处的“异史氏曰”中说道“七郎者,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气概深沉地概括出了作者对七郎知恩图美好品质的赞美。而在《梦狼》篇中作者在结尾处用“不知居官者作何心肺,偏要以赤子饲麻胡也!”抒发了对压迫剥削平民官吏的讽刺。而在大部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当中,作家的叙述通常都是隐晦的。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不满,因此借助作品中异化的形象否定社会讽刺社会,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将人变成了甲虫。究其主要原因其实是拉丁美洲长时间的寡头政治统治下人民言论极其不自由,于是借助鬼魂的言行来批评社会的方式便显得更加稳妥。
nlc202309021738
三、在魔幻现实主义语境下研究聊斋志异的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中的拉丁美洲文学家们,借鉴欧洲的现代艺术手法并融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文学基础,经过几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现代主义个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并将之发扬光大,这是拉丁美洲的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民族文学的弘扬和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文学中能够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魔幻形式创作的方式源远流长。从神魔小说的始祖《山海经》到汉末干宝《搜神记》,再到唐代牛僧孺《玄怪录》,明代吴承恩《西游记》,最后到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无不是作者对民族文化、民间迷信、宗教以及神话等等相结合创造出的经典作品。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小说中存有对鬼魅玄怪的记叙渊源。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这种浪漫主义风骨消逝了,失去了民族性的元素。尤其是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学领域出现了过于强调文学现实主义性质的作品和理论,如鲁迅等人创作了大量写实作品期望唤醒国人陈腐的旧思想。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做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思想之后,文学领域开始更加强调文学的政治、社会效用,审美价值和浪漫主义的情感特征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传入后,唤醒了文学界对于中国自身魔幻文学传统的记忆。在这样的语境下研究聊斋志异,以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眼光来探讨我国文学的志怪渊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性文学的精神内涵,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甚至创造属于我国的独特的文学一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体现,但两者在叙述方式和思想本质上也有区别之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语境之下研究《聊斋志异》,能够帮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分析我国传统文学,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学更好地发展。
注释:
曾利君,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第25页。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本文所选《聊斋志异》中的篇章,若不加特殊说明均取自本书。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1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杜预注,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第1921-192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美)W·C·布斯著,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小说修辞学》第191-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谭君强著《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第7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獻:
[1](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
[2](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杜预注.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美)W·C·布斯著.华明等译. 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5]谭君强著.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6]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9.
[7]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
[8]刘湘吉.《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3.
[9]赵慧玲.《左传》与《聊斋志异》中的灾异预兆比较[J].艺术科技,2014,05:17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