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案日常生活教育(精选6篇)
蒙氏教案日常生活教育 第1篇
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博士之所以提出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是因为她发现:儿童的玩耍与大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往往喜欢重复而且可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如打扫卫生、清洁物品等等,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无法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照顾环境了,例如孩子不会穿脱衣服等等。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在整个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蒙台梭利其他领域的教育密不可分。感官教育要求发展的视、触、听、味、嗅的感知觉能力以及运动觉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训练。如,幼儿用手或工具拿、夹各种不同大小、软硬的物品,在用水的活动中直接感知水温、水性等;又如,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中需要计数物品的数量、形状,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在照顾动植物方面与科学学习更是有直接的关系; 又如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练习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照顾自己: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l
1、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正常化人格。
注:
正常化人格的特征: ü 有旺盛的自发活动力 ü 喜爱反复的集中工作 ü 自由选择工作材料 ü 喜爱工作胜于游戏 ü 爱好秩序,保护秩序 ü 喜欢动静结合 ü 拒绝奖赏 ü 有强烈的求知欲 ü 三思而后行 ü 淳朴.高尚 ü 社会责任感强
l
2、学习独立,确立自信,体验自我成长。
l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性、秩序感、理解力和意志力。l
4、尽快让幼儿适应园内生活。
三、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一)教具操作原则:
–
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
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
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6.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7.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8.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9.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
10.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11.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12.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13.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14.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15.随时做好操作记录。16.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小朋友,老师再来操作一次好吗?”
蒙氏教案日常生活教育 第2篇
一般物品的放置(预备练习):
一、搬椅子
二、搬桌子
三、铺卷工作毯(两种方法)
四、端托盘
五、开关门练习(慢,看里外有没有人,最后一个确定后边没人后关门)
六、静默练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七、室内静走
八、绕工作毯走(拐角处要停下,提脚跟减小惯性,思考下一步怎样走)
九、走线(3-5cm圆形、椭圆形)
1、双手叉腰,穿鞋后跟先着地,不穿脚尖先着地;
2、把脚抬起,腿抬平,脚要竖起与另一腿平行,3、灵活的走(提铃铛,小旗,色水杯,不等大小勺子与小球,蜡烛等);走线音乐:瑞典班德瑞的轻音乐,肯尼金的萨克司,理查德的钢琴曲等可自由设计音乐;马友友的大提琴;
十、物归原处(“物”就是东西,“归”是回去,“原”是原来,“处”是地方,把东西送回原来的地方;先取一样,再取两样,可依次增多,让小朋友送回去)
一般物品用法的原则:
一,抓珠子(五指抓)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2个,珠子若干
适合年龄:2岁至2岁半
目的:五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过程:
延伸:抓豆子,花生等 注意幼儿将珠子放入口中 二、三指抓
教具构成:三指抓,托盘,小碟子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三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儿童的秩序性和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为写字、握笔作准备 操作方法:
三、掷(至)牙签(二指捏)
教具构成:托盘1个,牙签筒2个,牙签若干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二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捡豆,把不同颜色的豆子选出来,捡散放在托盘中的牙签等)四、一指按
教具构成:托盘1个,操作板,塑料按钉若干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用拇指按的动作练习操作方法:
延伸:插成其他图案(红星,叶子,水果,熟练后加颜色漂亮的小花)
五、倒米
教具构成:托盘,带嘴的玻璃杯子2个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对倒的动作的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操作过程:
延伸:倒豆,沙子,水,色米
六、漏斗倒米
教具构成:托盘1个,带嘴玻璃杯1只,漏斗1只,小颈瓶子1只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对倒的动作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漏斗倒水,漏斗倒沙子等
七、舀珠子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2个(内放彩色珠子若干)
小铜勺1个
目的:培养幼儿舀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延伸:舀豆子
舀沙子
八、夹绒球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带盖盒子1个(内置绒球12个,可以是彩色的),夹子1支,盘子1个 目的:培养幼儿夹的动作练习,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认识颜色 操作方法:
延伸:认识绒球的颜色,认识绒球的数量,夹水果,夹花生
九、夹虾片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玻璃碗5个(1大,4小)
筷子1双
目的:让幼儿学会筷子的使用,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纸片等
十、转螺丝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螺丝若干,垫布一块,托盘1个
目的:培养幼儿手部肌肉的控制力,转的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转瓶盖等生活中的物品
十一、挤海绵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大碗两个,海绵两块(大
目的:培养幼儿手部肌肉的调整;培养秩序小各一),围裙,套袖、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挤牙膏等
十二、捣花生,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托盘1个,捣容器捣容棒各1个,1杯水,空杯子1个,小碗1个,教学目的;培训幼儿捣的动作练习,增强幼儿的生活能力。
十三、折方巾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竹筐两个,方巾六块,托盘1个
目的:掌握折叠的方法,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性和观察力。
十四、扫豆 适合年龄:2岁半至4 岁。教具构成:笤扫,撮子,碗和豆。拖盘。目的:练习幼儿对扫动作的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十五、削黄瓜皮: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量杯,海绵,桶,盘子,黄瓜,削皮刀,案板,面巾纸。目的;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性,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十六、切水果: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构成:水果{若干}案板,盘子,刀,湿巾,水果签,目的;培养幼儿对切的动作的练习,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锻炼手部肌肉。
十七、剥花生
适合年龄:二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面巾纸,盘子,花生
目的:锻炼幼儿手部肌肉,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和独立性。
十八、搅鸡蛋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1个,鸡蛋搅拌器1个。教学目的;;培养幼儿搅的动作练习,增强幼儿对生活的乐趣。
十九、钉钉子
适合年龄:三岁以上 教具构成:托盘,软木垫,钉子(若干),积木(纸片图形有颜色)
目的:训练幼儿手部肌肉运动,培养手眼协调,专心性,秩序性,独立性。
二十、剪功
适合年龄:二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剪刀,纸条(若干),小盘子
目的:练习剪子的使用,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手眼协调性。二
十一、穿珠子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粗线1条,珠子若干,碗,托盘
目的:培养幼儿的耐心,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专心性,秩序感和独立性。二
十二、缝的工作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形状图(有孔的圆形板),粗线1条,托盘
目的:培养缝的动作练习,为缝做准备,为生活做准备,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二
十三、缝扣子
适合年龄:4岁至6岁 教具构成:剪刀,布带,扣子,针,线
目的:培养幼儿缝的手部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和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二
十四、绣花
适合年龄:4岁以上 教具构成:花绷子,布(白色),彩线,针,剪刀,针线包
目的:训练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二
十五、编织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无纺布(中间划开的),无纺布条(编织条),托盘
目的:培养幼儿的手部肌肉运动,培养幼儿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秩序感
二十六、开锁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托盘1个,不同样式的锁3把或相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锁3把,垫布。
教学目的:让幼儿认识各种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
社交礼仪
一、打招呼(见面打招呼,早(晚)上见面问好(说再见),不仅向老师也向小朋友问好(说再见)
二、感谢和道歉
三、参与和帮助别人的工作(要先请求“请问,我可以和你一起做吗?”“不可以”;“我可以看着你做吗?”“不可以!”(不要放弃),“等你做完我再做好吗?”“好的”)
四、递拿物品(笔,书或报纸,剪子,刀)
五、咳嗽
六、餐桌礼仪(吃饭不要发声,饭咽下后再说话,吃饭结束后应说请慢用)
七、应答的方法:有人叫时一定要应答
八、和他人接触(發生矛盾)的方法(教室内设有和平区)
九、打电话(您好,我是,我找)
十、问路(您好,请问
,谢谢!)
十一、借路(侧身站,如向别人借路要说谢谢)
十二、慰问(有小朋友生病回来,过年,过节时要送礼物等)
十三、介绍(小朋友新入园,由老师介绍)
十四、敲门(轻敲,先敲两遍,无应答再敲三 遍“请问有人吗?”“我可以进来吗”)插话(“可以打扰一下吗?”)
十五、款待客人(陌生人不允许进入,引路,倒水)
十六、分享、分担
十七、轮流等待
十八、团体游戏规则(1.准时 2.说话时先举手,被叫到后方可说话
3.有事离开时,看一眼老师或找另一个老师告知
4.如不参加团体活动请跟主辦人打招呼再离开,不要打扰别人)
十九、在教室内呼唤老师或小朋友(走到面前再说)
我是一个服务员、我是一个清洁工、我是一个列车员、我是一个保安员、请让我来帮助你、座位让给列车员、等公车时排队、超市结账要排队、图书馆借书要排队。肢体控制
蹲、爬、跑、跳、抬、推、抱、投、抛、钻、提、扛、拉、挤、拍、踩
照顾自己
一、衣饰框(1、扣子(子母扣)
2、大扣子
3、小扣子
4、魔鬼粘
五、拉拉链
6、安全别针
7、盘扣
8、蝴蝶结
9、鞋带扣
10、马靴带
11、马靴扣
12、皮带扣)
二、穿脱袜子和鞋子
三、穿脱衣服
四、鞋子的整理
五、照镜子
六、梳头发
七、擤鼻涕
八、携带物品的整理
九、东西撒出来或掉出来的处理
十、洗手
十一、剪指甲
十二、抹油
十二、脱裤子、提裤子
十三、擦屁股
十四、整理书包。
照顾环境及动物
一、洗毛巾,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构成,量杯,水盆,水桶,防水布,海绵,肥皂,毛巾,围裙,套袖。目的;培养幼儿养成独力的习惯,爱整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洗桌子,适合年龄:两岁半至五岁。教具构成:水盆,水桶,量杯,刷子,海绵,肥皂,防水布,围裙,套袖。目的;练习幼儿洗的动作,培养幼儿整理,整洁的习惯。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三、洗碗盘 适合年龄两岁半至四岁。
教具构成:盆,碗,盘子,量杯,海绵,{大小各一}。水桶。围裙,套袖,清洁剂。目的:培养幼儿爱清洁的好习惯,增强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独立性。
四、擦镜子:适合年龄3岁以上。
教具构成:镜子,清洁剂,海绵,毛巾,托盘。小盘子。目的:培养幼儿爱护周围环境的好习惯。
五、我的教具柜
六、今天我值日
蒙氏教案日常生活教育 第3篇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和生活教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教育又叫“基本生活习惯的教育”,对幼儿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培养幼儿秩序性,节制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即能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还能让幼儿在音乐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生活教育。陈鹤琴说过:“将音乐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就是将音乐的美感艺术和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把音乐教育融入各个领域中,不断提高幼儿音乐素质,使一日生活教育简单化”。这也充分说明了生活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具有可行性。
蒙氏教育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文化类教育五大领域,生活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首,它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蒙氏生活教育主要对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进行训练,使幼儿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工作,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间接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专注力,做事有始有终的品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蒙氏生活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在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感受生活,并让幼儿有效的接受音乐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目前幼儿音乐活动过程中渗透生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的现状
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的改革和推进,使教师幼儿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也逐渐的重视起来。但是,现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更多的是对幼儿进行单一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教育,其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笔者通过对幼儿的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并对幼儿教师课堂进行观摩发现:幼儿园音乐活动从早晨入园时就开始,一部分教师也注意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在生活教育中比如进餐、散步等环节也会让幼儿听舒缓、轻松的音乐,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会结合教学渗透生活内容,丰富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整个教学始终在听听、唱唱、跳跳的活动状态中进行,令幼儿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但是,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脱节
目前,幼儿音乐活动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活动或舞台上的表演内容存在,只是单纯的培养幼儿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很大一部分幼儿教师,只是单凭着音乐好听与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等方面考虑,没有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进行选择教育素材,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往往是被动的接纳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活动过程中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体验机会甚少,甚至脱节。
2.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未能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扎根于中国本土,接近幼儿实际生活。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民族特色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利于民族音乐教育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幼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许多幼儿园频频引进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比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国外的一些音乐教育理念的确有它自身的优势,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与国外的教育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还未充分体现。
3.音乐活动中的生活教育效果不佳
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娱乐性和音乐性,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教育功能,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与音乐教育活动未能有机结合,生活教育在音乐活动中的效果不明显。
三、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音乐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塑造人、培养合格的人为教育目标,音乐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很多幼儿教师对音乐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全面,在音乐活动中过于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音乐活动内容过于局限在音乐范畴
幼儿音乐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除了以音乐教育实践为基础,还涉及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音乐活动内容过于局限在音乐范畴,幼儿老师主要根据知识技能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围绕音乐知识和技能目标进行,很多生活教育内容没有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致使音乐活动中的生活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音乐活动与幼儿“三生”教育脱节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从入园起,小到进餐、午睡、入厕,穿衣等这些生活琐事,大到晨间锻炼、户外活动的安全教育,再到日常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无不包含着“三生教育”内容,贯穿着“三生教育”的理念,充满“三生教育”的契机。幼儿教师并没有把“三生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和音乐教材内容结合。幼儿园的“三生教育”几乎还是以说教方式进行,有的教师甚至于直接把“三生教育”的教材发给幼儿自己带回家看。致使幼儿园音乐教材的使用与“三生教育”教材的使用脱节。
(四)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幼儿每天都会从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很多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做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但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年龄小,生活经历有限,很多生活事务又被家长所包办,很多幼儿都没有经历过,导致了幼儿自己不会做、不愿做。由于缺乏生活经历,也给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内容的开展带来阻碍。
四、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蒙氏生活教育内容的有效策略
蒙台梭利对生活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日常生活可以让幼儿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蒙氏日常生活教育内容都是以幼儿熟悉,每天都要做的事为依据。再加上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的时间不太长,所以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同时也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蒙氏生活教育内容,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生活教育、音乐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生活,让幼儿们在音乐中轻松愉快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到日常生活技能。
(一)社交礼仪内容的渗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早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就提倡礼乐并重,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蒙氏生活教育中提出社交礼仪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打招呼、邀请、道歉、问好等。幼儿音乐活动中有关社交礼仪的歌曲、舞蹈、音乐游戏素材繁多,幼儿老师应该抓住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涉及到社交礼仪内容进行教学。
在幼儿韵律活动中,幼儿教师可加入幼儿礼仪操的学习,在幼儿学习礼仪操节动作后,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礼仪场景。比如:问好方面的礼仪,可以用儿歌《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道歉方面的礼仪可以用儿歌《没关系,对不起》“做错事,对不起,用诚心,表歉意,不要紧,没关系,互谦让,明事理”等,运用边唱边跳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并牢记这些常用的社交礼仪。
(二)生活常规方面的渗透
蒙氏生活常规指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在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常规教育内容,运用音乐特有的节奏感,将幼儿的生活常规“音乐化”。幼儿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时渗透生活常规教育,更容易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滑滑梯》这个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歌词中“排好队啊,滑滑梯,滑滑梯,大家不推也不挤,不推也不挤,慢慢上,别着急,”幼儿教师在教会幼儿唱这首歌的同时,强调让幼儿遵守秩序,即丰富了音乐活动内容,又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规范。
(三)生活自理教育的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儿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蒙氏生活教育中的照顾自己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梳头发、穿衣、吃饭、刷牙、入厕、等内容。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时期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的音乐活动中渗透蒙氏生活自理教育内容,可以让幼儿“唱、跳、游戏”的过程中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老师在进行歌表演《不做花脸猫》的音乐活动时:“打开小手绢,捂着小鼻子,堵住一个孔、轻轻擤一下,合起小手绢、擤擤另一边”这首儿歌让幼儿形成擤鼻涕的意识,然后让幼儿根据儿歌描述模拟擤鼻涕的过程中,从学擤鼻涕,到学折叠手绢,再延伸到学折叠衣服:“面对面,手拉手(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等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在这些音乐活动过程中将边唱歌,边动手操作,在音乐活动中进行了生活教育,凸显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四)照顾环境方面的渗透
蒙氏生活教育中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周围环境,并掌握一些照顾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包括:整理衣服,擦洗桌椅,照顾动植物等。蒙氏日常教育倡导“培养孩子们关心爱护周围有生命、无生命物体的好品格,从小养成美化环境,有序摆放物品的习惯,培养孩子关爱周围的学习环境”的理念,也符合以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操的德育理念。
比如:在《照顾动植物》音乐欣赏活动,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用音乐来承载,便于幼儿理解音乐,也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在音乐中体验照顾环境的快乐。音乐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内容,让简单的生活内容以幼儿喜爱的游戏方式存在,将生活教育内容以唱、跳、游戏的方式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让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
五、结语
日常生活中的1分钟教育 第4篇
蒙氏活动:日常生活——洗毛巾 第5篇
活动内容:日常生活——洗毛巾 教具构成 :
1、同色小盆、小桶、大水杯(有控制线)
2、儿童香皂、首饰盒、毛巾、小毛刷。教育目的:
1、直接目的:发展小肌肉的协调能力,学会“洗毛巾”的动作,体会清洁感。
2、间接目的:培养幼儿专注力与独立性。操作过程:
1、穿好围裙,取来工作一一放在小桌上。(或)引导幼儿至水池前。
2、取下手饰,放入首饰盒。
3、把毛巾放入盆中浸水,让毛巾在水中浸一下。
3、右手取毛巾放在左手上,右手再取香皂抹在毛巾上,把香皂放回。
4、两手手心抓住毛巾相互搓洗。
5、在盆中用水洗净毛巾。
6、用力把毛巾挤干,把毛巾叠好挂回。结束:
A)把盆中的水倒入小桶,用水杯打来干净的水倒入盆中 B)用浅色海绵清洁桌面、用具。C)把盆里的水倒入小桶,用浅色海绵清洁盆的内外。D)把桶里的水倒入水池,用深色的海绵清洁桶、水杯。E)戴上首饰。F)取下围裙,将物品送回原处。错误订正:
1、毛巾没有洗干净。
2、水洒太多在桌上。延伸变化:可帮助妈妈洗简单的衣物。吸引力:精美的用具、活动本身
蒙氏教案-五指抓(生活) 第6篇
教具构成:碗、豆子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培养五指的灵活性
间接目的:培养孩子坚持性和秩序性
操作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项五指抓得工作
(二)教学部分
1、左手扶碗,右手五指张开抓豆子。
2、水平移动到另一个碗口上。
3、五指同时张开,豆子洒落在碗内
4、反复操作,知道碗中豆子全部移到另一个碗内
5、换手按相同方法操作
(三)结束部分
我的工作做好了,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变化与延伸:抓球、抓珠子、抓纸
适用年龄:2岁以上
错误控制:教具本身
吸引力:操作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