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合理用药范文(精选12篇)
门诊合理用药 第1篇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科门诊,处方分析
从婴幼儿起儿童的机体和器官就开始不断地增大, 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 儿童在解剖、生理、生化、病例、免疫等方面与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加, 其差异程度也不同, 这些不同直接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儿童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时,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药物剂量, 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重要责任[1]。本文对门诊西药房儿科处方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 为推动儿科合理用药提供临床数据。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随机抽取每月门诊儿科处方, 共计2 140张处方。
1.2方法
以WHO规定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作为药物利用研究的标准, 对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及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 判断临床用药合理性。
1.3儿童DDD值及用药频度 (DDDs) 的计算
参照《现代调剂学》儿童给药剂量年龄折算表, 依据资料中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6岁, 设定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剂量的1/3, 确定儿童用药的DDD值, 计算DDDs并进行排序。
2结果
2.1患儿情况
年龄1岁 (含1岁) 以下的360例, 占16.8%;1~3岁的590例, 占27.6%;3~6岁的590例, 占27.6%, 6~18岁的600例, 占28.0%。男性患儿1 120例, 占52.3%;女性患儿1 020例, 占47.7%。
2.2常用抗生素前5位DDDs排序
见表1。
2.3处方各项指标统计结果
2.3.1处方指标
资料来源中处方的平均用药数为4.68种, 含注射剂药物的处方1 240张, 使用率为57.9%;含有抗生素药物的处方1 770张, 使用率为82.7%。
2.3.2补充指标
平均每张处方药费为120.38元, 中成药使用率为73.8% (1 580张) , 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20.1% (430张) , 注射剂中抗生素两联用药为21.0% (450张) 。临床诊断分类前5位者, 见表2。
注:DUI表示药物利用指数
3分析与讨论
3.1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由统计结果分析, 抗生素使用率为82.7%, 远高于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50%。特别是个别药物的DUI值明显偏高, 必须加以重视。分析临床诊断, 发现70%以上患儿是呼吸道炎症。因此, 医生较多使用抗生素, 但使用率偏高, 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医院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指导医生合理、安全地使用抗生素。
3.2处方品种及金额分析
由统计结果分析, 平均用药数为4.68种,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平均每张处方药费为120.38元, 相对较高, 这与本院为中医院有关, 医生一般都有中西药合用的习惯, 因此, 用药品种和用药费用均要高一些。
3.3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本院注射剂使用率为57.9%, 远高于WHO制定的13.4%~24.1%的标准, 存在不合理现象。分析原因, 对注射剂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注射剂药物纯度高、见效快、不良反应小。但却忽视了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使用风险。还是要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宣传教育, 真正做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2]。
3.4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分析
糖皮质激素药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而他不良反应与用药的疗程、用法、用量有关, 主要不良反应有抑制小儿生长发育、胎儿畸形、并发感染、诱发溃疡病, 大剂量静脉输液时如速度较快可能出现全身性的过敏反应[3]。因此, 在选择退热药物时, 要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
3.5改进措施
儿童用药除注意一般用药原则外,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 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与成人存在不同的特点, 因此更应科学地选择药物品种和用药途径, 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 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经验用药, 待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后再合理选择。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中, 应避免长期使用而造成的机体免疫力、反应性降低, 以导致掩盖原发疾病的性质, 延误诊断及治疗。在注射剂的使用中, 虽然具有发挥作用比口服药物快的特点, 但也应秉持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注射剂[4]。
儿童合理用药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儿童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药品种类及剂型相对缺乏, 因此如何规范、准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愈发困难。临床只有不断提高儿童临床用药水平, 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乐.现代调剂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197-199, 393.
[2]易著文, 张建江.关注小儿使用抗菌药物的安全问题[J].中南药学, 2005, 3 (5) :310-312.
[3]田春华, 沈璐.儿科临床研究与儿童用药安全[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9) :518-521.
门诊合理用药 第2篇
关于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规定及其监控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制度》以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规定及其监控措施。
一、基本原则
1、遵循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经济的服务原则,严禁诱导病人过度医疗。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做到检查、治疗、用药与疾病相符。
3、接诊医师必须将所开药品及所做检查治疗情况,如实填写在门诊病历或住院医嘱上。
4、遵循医疗消费透明化原则。在诊疗过程中,涉及到的检查治疗与用药,主管医师必须向病人详细讲明,特别是自费诊疗项目,要征得病人同意,并履行相关的签字手续,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不按医疗原则办事,导致病人拒付医疗费用以及发生医疗纠纷、官司,由主管医师承担,科室领导负管理责任。
二、合理检查规定
1、严格掌握各种检查的指征,遵循先常规后特殊的检查原则,能用常规检查达到目的,尽量不用特殊检查。
2、住院病人检查三大常规,手术病人五大常规加心电图、胸透等,其他各项检查均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应列为常规检查。
3、遵循医疗资源共享原则。医生要尽可能利用院外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4、确实需要做特殊检查时,应严格审批程序。下级医生开出的检查单,须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认可。特检结果实行指标控制(指标见附表),并与目标考核挂钩。
三、合理治疗规定
1、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制度,治疗方案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
2、特殊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确认。
3、因病情需要安置人工器官或使用昂贵医用材料,须由科室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科、分管院长审批。
四、合理用药规定
1、使用药品严格遵循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能用国产药的不使用进口药,对疗效相似的一律用低价的、国内生产的药品。不开与疾病无关的药,更不能用非治疗药充当治疗药。
2、一次处方量:一般疾病三至四日量,慢性病七日量(中药三至五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慢性病出院带药不得超过四周量。
3、药品构成比不得超过医院规定,每超过1%扣科室奖金总额5%,全自费药品占药品总额20%以上者,每超过1%,扣主管医生和科主任各扣50元。
4、尽可能使用《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五、监控措施
1、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科室负责日常监督和控制。医务科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查房,调阅出院病历和运行病历,严格考核。
2、药事管理委员会按医院合理用药制度,定期对各科室用药进行考核,以及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督查。
3、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按医院质量考核标准的相关规定,定期对各科室进行考核督查。
4、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通报批评,并纳入科室目标考核,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相关规定处理。
遂平县红十字医院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45-01
处方是指执业医师为患者预防、治疗疾病开具给药剂调配人员的书面凭证,是治疗疾病的用药依据。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情况日益复杂。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笔者对我院2010年门诊处方进行了抽查,记录不合理用药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做好门诊用药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第4篇
是药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需要。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 有利于沟通医、护、患之间的联系, 提高合理用药整体水平。做为药师应详细地了解药品的正确用法、用量和药物可能潜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通过患者用药咨询, 可以进一步核查发药的正确与否, 杜绝药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可以消除患者的种种疑虑, 增进了药患沟通, 同时提升了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和药师的社会形象。使患者按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正确用药,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安全、经济、高效。
2 药师应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促进合理用药
2.1 要求门诊药师须具有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双重知识结构。
药师要具有较强的审方能力, 药物咨询能力, 用药指导等能力。由于咨询服务是医院接触患者最多的部门之一。药师通过咨询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用药实践经验、通过咨询服务还可以发现药患双方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向患者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的药物知识宣传, 推进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因此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 是当前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2.2 药师良好的语言沟通服务技巧, 可以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
门诊药师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业务素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1]语言应该逻辑严密、通俗易懂, 绝不能模棱两可, 使患者产生误会或曲解药师本意。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 选择患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化简为繁, 尽量少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治疗当中[2]。面对识字不多或老年人等不同层次患者, 门诊药师要有极大的耐心, 解释患者各种咨询问题, 最好让陪同的患者也参与用药咨询的教育当中去, 这样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 通过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2.3 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患者, 不但需要药物治疗, 同时更需要心理上的良性影响
由于患者患有疾病, 心理、精神、经济上负担较重, 在咨询服务工作过程中, 药师对患者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尽心尽力、体贴入微、竭诚为患者服务。例如皮肤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刺激影响, 某些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易怒、烦躁、焦虑、多疑等现象, 我们作为一名药师, 要耐心细致地告诉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 以免误服、漏服。有些时候皮肤科医师经常开的常用药如炉甘石凃剂, 药师应告知患者用药前一定摇匀用, 并且要用棉签涂抹, 切勿用手擦拭, 以免皮肤二次感染。请患者随时与我们保持联系, 最后, 祝患者早日康复, 将心理关怀传递给患者。只有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心理支持。才能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促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2.4 利用时辰药理学, 选择最佳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始终是门诊患者关切的话题, 随着患者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 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日几次、一次几片”的回答, 而是何时服药最好, 时辰药理学为我们解决了这一疑问。临床用药通常考虑到时间因素, 即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 以期把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分开, 使疗效最好而毒副作用最低。药物的时间治疗:根据药物作用的时间规律, 结合患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节律, 选择最佳时间给药。例如皮质激素类药物给药时间:清晨一次给药。首先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昼夜节律性, 早上6∶00~8∶00是肾上皮质分泌激素的高峰期, 然后逐渐下降晚上10∶00~12∶00处于低潮期。在分泌高峰期一次给糖质激素总剂量, 不但可以增强其疗效, 而且减少了对机体内源性分泌的抑制;平喘药:茶碱缓释片、孟鲁司特等给药时间:在睡前服用1次 (午夜给药效果最佳) 。由于哮喘患者的通气功能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白天气道阻力最小, 凌晨1∶00~2∶00最大, 故哮喘患者常在夜间或凌晨发病或病情恶化;抗组胺药:赛庚啶给药时间:早晨用药。赛庚啶早上7∶00服用疗效可维持15~17 h, 而17∶00服用药效仅维持6~8 h。注意:抗组胺具有嗜睡副作用, 驾驶人员和高空作业人员还是应该睡前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给药时间:晚上服药。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A (HMG-Co A) 还原酶, 而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 同时还可增强肝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 使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 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给药时间:早上给药。因为7AM服药, 血药浓度高, 达峰时间短;而7PM服药则血药浓度低, 达峰时间长。门诊药师要充分利用好时辰药理学, 为患者选择最佳服药时间, 发挥药物最好疗效, 其功不可灭。
2.5 做好药品宣传, 促进合理用药
在咨询服务过程中, 由于我们工作人员与患者存在“一对一”式的服务, 为满足更多患者用药咨询服务需求, 我院不定期的印发合理用药宣传单, 随时发放给每位患者, 定期更新药品宣传栏内容, 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3 建议
3.1 专人负责
要求安排一名专业技能较好, 沟通能力较强的药师坐台咨询, 并配置电脑及有关专业书籍, 以便药师随时查询各方面资料, 及时解答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各种问题。并对所有的咨询问题作好有关方面的记录。
3.2 搜集不合理用药材料, 做出正确分析, 编辑成册。供临床和患者参阅。
3.3 建立远程服务
设计和发放患者用药咨询联系卡, 包括可提供的联系方式 (如通信地址、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 受理我院患者在用药全过程中个体化药学服务。同时也为社会群体等其他对象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 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由于各医疗单位用药咨询水平参差不齐, 用药咨询尚处在不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管理阶段, 应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重视。相信通过药学人员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 药品咨询工作必将呈现新局面, 合理用药情况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摘要: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反之, 若使用不当, 就会减弱药效, 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 患者正确掌握用药方法是很重要的, 门诊药房要做好药品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是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依据本人从事门诊药房工作多年, 就做好门诊药房咨询服务与合理用药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药师,门诊药房咨询,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高光.加强药师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1) :64-66.
西药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第5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西药门诊处方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西药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西药门诊开出的处方1500份,对其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所有入选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为275份,不合理用药率为18.33%。其中,用药方法不正确有84例,所占比例为30.55%;用药剂量不当有73例,所占比例为26.55%;重复用药有27例,所占比例为9.82%;两药联合使用不当有45例,所占比例为16.36%;选药与病情不符有41例,所占比例为14.91%;其他因素有5例,所占比例为1.82%。结论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所用西药的功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合理安全地使用西药对症治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西药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西药;门诊处方;合理性;应对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造福了众多疑难杂症的患者。但具体到临床用药方面,其合理性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患者已经具备的良好的治疗条件,却由于门诊处方用药不当而延误病情。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医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对于医院自身的长期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理性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现将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开出的西药处方1500份,其中,男性患者842例,女性患者658例;年龄最大为74岁,年龄最小为11岁,平均年龄(51.24±7.45)岁;患呼吸系统疾病有384例,患消化系统疾病351例,患心脑血管疾病283例,患五官科疾病185,患骨科疾病297例。1.2研究方法
依照《中国西药处方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临床用药须知》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对本院门诊西药处方的书写格式、用药情况、用药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审核和登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造成门诊西药处方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1-2]
。本问针对门诊西药处方用药合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采用t进行检验。若得出的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不合理用药处方所占比例
在全部1500份处方中,合理用药处方为1225份,合理用药率为81.67%,不合理用药处方为275份,不合理用药率为18.33%。2.2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在275例不合理用药处方中,用药方法不正确有例84,所占比例为30.55%;用药剂量不当有73例,所占比例为26.55%;重复用药有27例,所占比例为9.82%;两药联合使用不当有45例,所占比例为16.36%;选药与病情不符有41例,所占比例为14.91%;其他因素有5例,所占比例为1.82%。3.讨论
3.1造成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失误,偶尔会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无法保证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十分不利影响。本次研究针对我院门诊的西药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显示,门诊西药处方出现用药不合理情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生的业务能力较低
部分医生学业不精,自身的技能储备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因而无法对患者的病情全盘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地开药方,很容易造成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的产生。
(二)医生处方书写比较随意
部分医师对于处方的书写过于的随意,笔迹潦草,并且存在相当多的不规范名称,如自拟的药品简写、拉丁文等。一些药品的名字虽然相近,但是疗效却是差之千里,一旦在书写上出现误差,很有可能导致发生用药安全事故。
(三)新药信息未能及时更新
由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但药品在进入医院后,药剂师未能及时将新药的信息反馈给医生,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仍然按照旧式方法进行处理,这就使得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生产厂家的原因
由于药物的生产厂家不同,生产工艺、生产程序和剂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部分厂家生产的药物,其单剂量过大,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而有些厂家生产的药物单剂量过小,又会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五)患者本身的因素
由于医生或药剂师对于药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在向患者告知药物用法、用量的时候,表达不清晰,还有患者不遵从医嘱等原因,也会导致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3.2改进措施
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及对导致门诊西药处方不合理的原因的分析,为了更好的促进我院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1)医生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向经验老道的前辈虚心请教,多参与实践操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所有量。此外,医院也要经常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请业内德高望重的专业认识对医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提升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
(2)医院制度需要对医生处方的书写作进一步规范,要求药物名称必须使用通用名,不可用自拟的简称或商品名。
(3)医生和药剂师在向患者传达药物用法和剂量时,一定要具体地传达到位,宁可多重复多次,也要确保患者能牢牢记住。
(4)当医院库房补充新药后,药剂师要及时向医生反应新药的相关信息,使医生对于药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药剂师在拿到医生在开具处方后,也要进行认真地审核,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告知医生,与医生做交流讨论。同时,医生也不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要积极学习,时刻关注药品新进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药物知识。
(5)针对依从性低的患者,医生和药剂师都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知识宣传,使患者了解到不合理用药对自身产生的危害,劝告只有遵从医嘱,才能进一步促进自身疾病尽快康复
[4-5]。
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入选的所用处方中,合理用药处方为1225份,合理用药率为81.67%,不合理用药处方为275份,不合理用药率为18.33%。在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中,具体的不合理情况为:用药方法不正确有84例,所占比例为30.55%;用药剂量不当有73例,所占比例为26.55%;重复用药有27例,所占比例为9.82%;两药联合使用不当有45例,所占比例为16.36%;选药与病情不符有41例,所占比例为14.91%;其他因素有5例,所占比例为1.82%。总而言之,临床医生在开具西药门诊处方时,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待病人要保持医者仁心的观念,不可掉以轻心,将药物的用法用量详细地告知患者。在书写药方时,采用正确而规范的书写方式,不可太随意,避免处方用药的不合理。同时,还要经常向优秀的前辈和同行学习,扎实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参考文献】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第6篇
沈宏萍 岳婷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用药情况,促进门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0~12月的门诊处方25430张,利用Excel软件对处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筛选出不合理处方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主要表现在处方过度、重复用药、配伍不合理、用法错误及无适应证用药。结论: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关键词】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新药品种的增多,处方的质量与用药合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处方进行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日均门诊2037人,本文对2010年我院门诊25430张门诊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提高医师的临床用药和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水平,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机抽查我院2010年10-12月门诊处方,从每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提取10天的处方,共30天,合计25430张。
1.2 调查内容 包括:处方分布情况,处方应用形式,处方金额,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不合理处方的类型
1.3 方法 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参考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1]、《新编药物学》(第16版)[2]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类书籍等有关文献,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做出点评。
2 结果
2.1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见表1。我院门诊以儿科和内科患者为主。
2.2 药物应用形式统计 药物应用形式有5种,我院门诊处方单一用药处方数为3364张(占13.23%),二联用药处方数为6815张(占26.80%),三联用药处方数为11403张(占44.84%),四联用药处方数为2487张(占9.78%),五联用药处方数为1360张(占5.35%),其中三联用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二联用药及单一用药,四联及其以上联用较少。每张处方平均药品品种为2.67种。
2.3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如下:我院门诊处方金额<100元的处方数为17560张(占69.05%),处方金额100-200元的处方数为5622张(占22.11%),处方金额>200元的处方数为2248张(占8.84%)。
2.4 给药途径统计 我院门诊处方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处方数为17506(占68.84%),其中静脉注射处方数为5476张(占21.53%),肌肉注射处方数为1639张(6.44%)。
2.5 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我院不合理处方有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不合理用药有以下几种情况:处方过度处方数为1071(占34.38%),重复给药处方数为1224(占39.29%),配伍不合理处方数为581(占18.65%),用法错误处方数为179(占5.75%),无适应证用药处方数为60(占1.93%),统计见表5。其中处方过度和重复给药较多,占到不合理处方的67.37%。
2.6 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按通用名消耗金额排列前10位的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DDC见表6,由表6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中用药频度最大的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其次为注射用炎琥宁、清开灵泡腾片。日费用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超过100元。
2.7 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由表7可见排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个为头孢菌类,其余3个为青霉素类。DDDS排列首位的是头孢克肟分散片,其次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头孢泊肟酯片,均为口服制剂。日平均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达313元,其次是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
3 分析和讨论
3.1 处方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的处方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67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出现超过5种药品的处方。我院门诊处方均使用通用名。门诊处方使用注射液处方占27.98%,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输液处方不超过15%的标准[3],主要是我院门诊儿科处方比例较高,家长和医生都希望尽快控制病情发展,所以静脉给药的处方比例较大。
3.2 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在抽查的2543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10180张,占总处方的40.03%,符合2000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50%的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30%的标准。但与国内同类医院报道相当【4】,抗菌药物在门诊儿科处方中比例较高,所以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由表7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统计中,有7个为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仍是我院门诊的主要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DDDS排列第1、2位是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咀嚼片,在儿科处方中出现比例较高,这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大多数的患者未进行细菌培养,医生凭经验用药,在门诊的儿科患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治疗原则应针对 β-溶血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应以青霉素为首选,也可口服大环内酯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无需選用第3代头孢菌素[5]。
3.3 处方过度 在此次抽查的处方中,处方过度占到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4.38%。出现处方过度,可能与我院盒装药品不拆零有关,同时也存在医生大开方的现象。在过度处方中又以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最为突出。过度处方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引起耐药病原菌的不断上升。
3.4 重复用药 医生处方中重复用药出现比例较大,占不合理处方的39.29%,主要是医生在开具一些复方制剂时由于对制剂所含成分不熟悉,特别是在同一处方中出现中成药和化学药时,导致重复用药,或者是出现功效相似的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此现象最为普遍。
3.5 配伍不合理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为了取得好的疗效,常常需要联合用药。但如果配伍不合理,非但不能增效,反而会降低疗效甚至造成药物毒性增加。
3.6 用法错误 在抽查的处方中用法、用量错误,占不合理总处方的5.75%。较为突出的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每日仅给药1次,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建议医生在静脉滴注后给予患者口服用药。还有一些缓、控释制剂的用法给予一日三次甚至四次等,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是能控制药物在血液中的释放速度,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的波动,达到平稳、持续地发挥药物疗效的作用,并且能减少给药次数,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将其给药频率改为bid就能发挥持久疗效,这种用法错误可能与医生对药剂学知识欠缺有关。
3.7 无适应证用药 无适应证用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医生未填写临床诊断,一种是无指征应用抗生素。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给一些无感染指征患者开具高价抗生素。还有一种是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病症,医生在填写临床诊断时仅写一种病症,而处方时为病人开有几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大多是药师在发药时询问病人得知。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了我院门诊用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医生难以掌握所有药物的知识,部分医生仅凭个人有限的经验用药,而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药品不良反应等认识不足,希望我院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3]陈军,刘凯南,等,2008年1-12月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处方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264
[4]李 茹.我院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26.
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2~9月间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21560张处方做为观察对象, 从以下几方面对处方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抗生素使用情况、药品商品名和通用名使用情况、基本药物使用情况、针剂药物使用情况、就诊平均费用和处方书写是否规范以及处方用药是否合适这几方面进行审核, 逐张核对, 并做好记录。
1.2 处方评价指标内容
包括处方总数, 处方用药品种数, 平均处方用药品种数, 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数, 抗菌素药物使用百分率, 使用通用名总数、通用名处方的百分率, 处方总金额, 平均处方金额, 处方合格率。
1.3 方法
将各项调查指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按《处方管理办法》中要求评价处方是否合格, 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表1、2)
3 讨论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医院门诊药品合理用药标准[3], 我院门诊处方在合理使用抗生素、药品通用名的使用、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品均每张处方药品种数方面都符合标准要求,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在79.5元, 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低情况相符。各种疾病处方金额与患者病种相符合, 其中糖尿病、脑供血不足、各种急外伤、胃炎等单张处方费用高于其他疾病。
(2) 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处方上出现重复用药32张, 例如感冒清+酚胺咖敏+金莲清热泡腾片, 美洛昔康+复方氯唑沙宗+双氯芬酸钠。用药指征不明确, 用药不当22例, 例如临床诊断为皮肤软组织感染, 使用环丙沙星+酚磺乙胺, 环丙沙星的使用不妥当;临床诊断为腹泻, 使用消旋山莨菪碱+尼美舒利+头孢拉啶, 尼美舒利的使用存在不当。
(3) 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强对医师和药师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临床药师要走进病房, 参与查房, 甚至与医师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强化药品使用管理, 坚持药品处方点评制度, 加强对合理用药的审查。将审查结果加入考核目标;在全院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和学习, 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推动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处方笺格式的制定。
参考文献
[1]罗辉霞.我院门诊处方评价与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9:2329.
[2]叶永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2004:42.
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8篇
1 使用溶媒不当
1.1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
头孢唑啉钠溶液浓度达1%,p H值<3.88时,溶液中会析出结晶。由于葡萄糖的酸催化作用及p H值与头孢唑啉钠稳定p H值相差较大,导致头孢唑啉钠输液有效期小于输液时间。最好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头孢唑啉钠的溶媒。
1.2 呋塞米注射液用5%葡萄糖做溶媒。
葡萄糖注射液的p H值为3.2~5.5,而呋塞米注射液p H值为8.5~10,在酸性环境中,呋塞米易发生沉淀[1],呋塞米注射液静脉给药宜用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
1.3 炎琥宁粉针溶于10%葡萄糖中。
炎琥宁注射液偏碱性,在10%葡萄糖的酸催化下,很容易析出结晶,所以炎琥宁的最佳溶媒为葡萄糖氯化钠或5%葡萄糖。
2 用药时间及剂量不当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注射液按一天的总用量,采用1次/d滴注的用法,用药时间间隔太长。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属时间依赖性,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此类抗菌素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所以日用药量宜分3~4次给药[2]。
3 药理拮抗
3.1 杀菌剂与抑菌剂联用。
如:头孢唑啉钠与红霉素联用。头孢唑啉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但静止状态下已经合成的细胞壁不受其影响,因此对繁殖期旺盛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而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素,为快速抑菌剂,尤其是这些药物首先使用时,使得这些正值繁殖期旺盛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疗效,从而减弱其作用,故上述药物不宜合用。
3.2 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合用。
如头孢氨苄颗粒与金双岐(链球菌三连片)联用,后者为活菌制剂,可因前者的存在而被灭活或被抑制,而前者也应后者地存在使疗效降低,二者宜分开服用。
3.3 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碳酸氢钠片联用。
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当尿液p H值过高时,可发生左氧氟沙星结晶尿。与抑菌剂同服,由于胃内p H值增高,使得多西环素吸收减少,抗菌活性下降。
3.4 思密达与抗菌素联用。
如思密达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联用,思密达对消化道内的病菌及其产生的毒气有极强的固化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但如果将思密达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价钾同服,可吸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在服用方法上要注明:先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 h后。再服思密达,这样互不影响疗效。
3.5 10%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注射液静脉滴注。
肌苷注射液p H值一般在8.5~9.0之间,呈弱碱性,10%葡萄糖注射液p H值在3.2~3.5之间,偏酸性,而肌苷在酸性条件下易析出结晶且分解成次黄嘌呤核酸,维生素C与肌苷在混合前应先稀释,勿以浓溶液混合。
4 重复用药
左氧氟沙星与洛美沙星葡萄糖联用。二者均为喹诺酮类,二者联用不能产生协同作用,但却可增加毒副反应。
5 诊断与用药不符
5.1 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却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也可由细菌引起或由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是否为细菌感染应检查血常规,由此权衡利弊是否必须用青霉素,如果合并病毒感染,还应使用抗病毒药物。
5.2 临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却用阿洛西林静脉滴注,作者认为不合理,阿洛西林对革兰阳性菌敏感,对大肠杆菌感染不作为首选,为不合理处方。
6 毒性相加
6.1甲氢咪胍与山莨菪碱联用,这是比较常见的处方,是不合理的,因为甲氢咪胍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头疼、头晕、疲乏为比较常见,本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山莨菪碱极为相似,故应避免二者同时使用,以免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3]。
6.2甲氢咪胍与克林霉素。二者皆为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的毒性,连用可使毒性增加。
7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新药种类的增加,临床上并用两种或更多药物的情况日趋普遍。随着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药物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造成的后果和危害不堪设想。医师出具处方一定要慎重,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沈百余.不合理用药分析200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1.
[2]戴白英,刘宇昆.实用抗菌药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233.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门诊处方11 760张, 处方覆盖了各个专业、专家门诊及普通科室, 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并结合药品说明书、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书籍,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
2 结 果
在11 760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564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4.8%, 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类统计见表1。
3 讨 论
3.1 处方书写不合格
处方书写缺项:门诊/住院号、药品剂型、规格、数量或临床诊断空缺、处方结束处未划斜线等;处方书写潦草, 诊断项、用法用量模糊不清, 药剂人员发药时无法进行“四查十对”, 无法交代患者用法用量;未使用药品的通用名称, 我院药品的通用名使用率为98.6%, 按照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处方书写应使用药品通用名;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 药品之间相互作用会增加;处方药品超过7d常用量, 慢性病、特殊情况下需长期用药的患者应注明理由。
3.2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1)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诊断为手足口病, 处方用药头孢克肟, 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 勿需用抗菌药物。 (2) 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处方用药司帕沙星, 用法:每天2次, 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且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 司帕沙星的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8~21h, 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宜采用晚上单剂量给药, 同时可避免光过敏的发生[1]。 (3) 诊断为肾盂肾炎, 处方用药美洛西林+头孢米诺, 两药同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相似, 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有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无联合的必要, 且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反应[2]。 (4) 诊断为急性胃炎, 处方用药西咪替丁+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西咪替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相似的神经阻断作用, 二者合用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 应避免联合使用。
3.3 用法用量不当
(1) 诊断为高血压, 处方用药特拉唑嗪, 用法:每天3次, 每次2mg, 口服。特拉唑嗪为α1受体阻滞药, 半衰期约12h, 降压作用持续时间长。开始时, 一次剂量不超过1mg, 每天最大剂量为20mg, 该药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应每天1次给药, 睡前服用较好。 (2) 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 , 处方用药泮托拉唑, 用法:40mg, 每天1次, 口服;研究表明, 若GERD患者的酸反流由体力活动诱发, 则主张奥美拉唑早餐前给药, 若夜间酸反流, 则主张晚餐前给药;夜间症状明显的患者, 给予雷贝拉唑20mg, 晚餐前给药的效果优于早餐前给药。
3.4 重复用药
诊断为冠心病, 处方用药普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同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使用1种即可。
3.5 有潜在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1) 奥美拉唑+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的分泌, 其疗效与胃内滞留时间密切相关, 而多潘立酮促进胃肠蠕动, 使奥美拉唑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而降低生物利用度[3]。 (2) 诺氟沙星胶囊联合蒙脱石散:蒙脱石散含天然八面体蒙脱石颗粒, 具有层状结构及非均匀电荷分布, 具有吸附作用, 同服抗菌药物及其他药物, 可被蒙脱石散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 故两药联用时至少间隔2h以上。 (3) 地高辛+呋塞米: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可使电解质紊乱致低血钾, 在低钾状态下, 即使应用常规剂量的地高辛也易发生中毒, 导致心律失常。联用时应注意调整地高辛的剂量及补充钾盐, 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血钾水平, 避免因血钾过低而加重房室传导阻滞[4]。
3.6 选药不当
(1) 诊断为胃炎、关节疼痛, 处方用药为兰索拉唑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双氯芬酸钠为非甾体解热镇疼抗炎药, 可用于关节疼痛的治疗, 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可引起胃炎或溃疡, 胃炎患者不宜选用, 选择环氧合酶-2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较好。 (2) 溶媒选择不当:参附注射液20ml+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剂在提取过程中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氯化钠溶液含电解质, 由于电解质的盐析作用, 可使这些成分发生凝聚反应而产生微粒, 引起不良反应, 宜用葡萄糖稀释滴注。
3.7 诊断与用药不符
诊断为冠心病, 处方用药雷尼替丁胶囊、多潘立酮片。雷尼替丁为H2受体抑制剂,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多潘立酮为胃动力促进药, 显然与冠心病无关。
4 小 结
通过对2009年门诊处方的抽查分析, 发现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临床医师需加强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 药师需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的交流和沟通, 使处方书写规范化, 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最少, 使患者用药做到安全、合理、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钱晓萍, 张茜, 张蔚.我院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1) :77.
[2]程慧.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2) :127.
[3]张菊芳, 钱芳, 沈慧.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9, 9 (6) :471.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门诊处方,统计分析
为了解我院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 本文对我院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09年1-12月门诊处方。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取方法, 每月各抽取8d的处方, 共计48 000张。根据临床药理学知识、各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 对不合理用药类型、处方张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48 000张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517张, 占总处方的1.08%。存在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药物配伍不合理, 儿童用药不合理,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 重复用药, 不对症使用抗生素, 不按照抗生素阶梯用药, 潜在不良相互作用, 滥用糖皮质激素, 溶媒选择或合用不合理等。见表1。
3讨论
3.1 药物配伍不合理
如呋塞米与阿司匹林合用, 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水杨酸排泄, 使阿司匹林易致蓄积中毒[1]。
3.2 儿童用药不合理
例如双岐杆菌活菌片和头孢克洛分散片合用, 因头孢克洛分散片为杀菌剂, 双岐杆菌活菌片对其敏感, 不易一起服用, 应错开2~3h。再比如, 18岁以下儿童使用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生长有影响, 该类药物能抑制骨骼生长, 还能导致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不易用于18岁以下小儿及青少年。
3.3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
(1) 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每天2次给药, 2次间隔时间最多为3h, 此类抗生素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h左右, 成人应每24小时或12小时用药1次。头孢哌酮钠半衰期约为2h, 成人应每8小时给药1次, 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也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以及引起耐药菌产生。 (2) 用法不合理:如氟桂利嗪胶囊 (5mg×10粒) 口服, 每次1粒, 每天2次。此药每天1次口服即可维持有效血液浓度24h。
3.4 重复给药
例如多潘立酮与氯波必利合用, 两药同属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作用相似, 属重复用药;注射用阿奇霉素加5%葡萄糖静脉滴注, 并给予乙酰吉他霉素片口服, 阿奇霉素与乙酰吉他霉素片同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作用相似, 也属重复用药并加重不良反应。
3.5 不对症使用抗生素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 门诊处方经常发现抗病毒药与抗生素同用, 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治疗无效。因此, 治疗病毒感染应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不宜使用抗生素。病毒引起的上呼道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不仅浪费, 而且可引起二重感染, 并容易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延误病情, 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
3.6 不按照抗生素阶梯用药
例如咽喉炎患者用抗生素就可以, 个别医师却给予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静脉滴注。临床上某些医师由于片面追求治疗速度和经济效益, 未严格按照抗生素阶梯用药。
3.7 潜在不良相互作用
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与速效抑菌剂如阿奇霉素联合静脉注射, 由于阿奇霉素使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 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致使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使其抗菌活性减弱、不良反应增加。
3.8 滥用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与吲哚美辛合用, 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 两药合用可促发胃黏膜损伤、出血, 以致造成急性胃穿孔。
3.9 溶媒选择或合用不合理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6.0g加入0.9%氯化钠100ml中静脉滴注, 出现混浊, 应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就可避免。
4小结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不合理用药的后果有:不良反应增加, 医疗费用上升, 医疗资源浪费, 耐药菌和医源性疾病增多, 疗效降低, 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等。因此, 医院应制订一套处罚不合理用药的规定和措施, 定期举办全员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注意临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患者应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学习, 应加快临床药师的培养, 给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怎样做到中药合理的合理用药 第11篇
1.中药应用
用药不对症:如人参,俗称补药之王,常常用来补元气,治疗虚证,特别是气虚证,若用药不对症,可导致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恶露不绝等。
自我药疗:艾条熏炙可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板蓝根长期内服可致食欲减退、体瘦、神疲少动、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何首乌内服可致双膝酸痛、高热、过敏性皮疹;胖大海泡服可致流产、尿血、小腹胀痛;番泻叶泡服可致急性尿潴留,长期服用致依赖性,内服致癫痫样发作、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
民间食用:河豚食用致中毒,轻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等;重者死亡。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
保健:西洋参煎服出现出现全身片状荨麻疹样过敏反应(水泡),久服致脾阳虚衰、食少、腹胀、恶寒怕冷、心悸、气短;冬虫夏草过量服用致过敏,引起肾功能恶化、心包炎、心律失常、头痛、烦躁、面部红斑;甲鱼食用致过敏性休克,原肝病症状加重,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
误作它用:莽草子误作八角茴香,烹调食用致中毒,出现上腹灼痛,头痛头晕,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流涎,多汗,惊厥,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昏迷,尿潴留;广豆根误作北豆根预防感冒用汤剂且用量大致中毒,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致莨菪碱类中毒死亡。
2.单方制剂应用
中药单方注射剂较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
其原因可能与注射剂本身纯度不够或病人过敏体质有关。如: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仙鹤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发生过敏反应频率较高。此外,如苦木注射液、天麻注射液、大青叶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蚯蚓注射液等也有过敏反应发生的报道
3.复方制剂应用
每一种中药都有几种成分,而中药复方制剂成分更复杂,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互相制约,当进入人体后又由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变化,在治疗疾病同时产生各种不良反应:(1)含朱砂、雄黄的品种。朱砂成分含硫化汞,雄黄成分含硫化砷,毒性较强,主要出现心、肝、肾脏损害的不良反应。例如: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水丸)、天王补心丸、安宫牛黄丸等。(2)含川乌、草乌、生半夏的品种。川乌、草乌、生半夏含有毒成分,其毒性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敏感,常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小活络丸、藿香正气水等。(3)含蟾酥的品种。?蟾酥是一种动物蛋白,对人体有较强的致敏性,此外蟾酥毒素有强心作用和刺激胃肠作用,中毒常会出现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例如:六神丸(水丸)、喉症丸(水丸)等。4含有易引起过敏的中药的品种。例如:复方威灵仙注射液因含威灵仙,茵栀黄注射液因含大黄、栀子,羚翘解毒丸因含金银花、牛蒡子,安神补心丹(水丸)因含丹参均可出现过敏反应。
4.药合用
不合理的中西联合用药有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1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例如:乌梅、山楂、山茱萸及六味地黄丸、乌梅丸、保和丸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在酸性尿液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山楂、乌梅等能酸化药液,使利褔平、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吸收增加,从而加重肾的负担。2含朱砂的中成药。例如:朱砂安神丸、紫血丹、七厘散、苏合香丸等与溴化钾(钠)、碘化钾(钠)等西药同服,可产生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3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及含有这类药材和生物碱的中成药。例如:小活络丸、三七片、延胡索止痛片等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合用,会增强对听觉神经的毒性,产生耳鸣、耳聋。4中药酊剂和药酒。如国公酒、风湿骨痛酒,与水合氯醛合用能产生有毒的醇合三氯乙醛,严重者可以致死。
合理配伍用药 配伍组方合理可以起到协调药物偏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反之,配伍不当可造成药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产生不良后果。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研究合理配伍用药,并建立了包括中药基本配伍与高级配伍两大部分在内的中药配伍理论。其从多元角度论述了药物在方中的地位及配用后性效变化规律。每一个执业药师,均应认真研究上述理论,并能灵活地应用,为指导、监督合理用药打下扎实的功底。
门诊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第12篇
随机抽取2013年1-10月门诊处方20 000张, 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联合用药、不适当的合并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20 000张门诊处方合格率96%,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 052张, 使用率40.26%, 不合理用药处方800张 (4%)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640张,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80%;用法用量不合理4040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50%;不合理配伍128张, 占不合理处方数的16%;不适当的合并用药112张, 占不合理处方数的14%;联合用药产生拮抗作用、不良反应80张,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数的10%;选用药物不当40张, 占不合理处方数的5%。
不合理用药分析
不适当的合并用药: (1) 头孢氨苄+阿莫西林:两药均属β-内酰胺类杀菌剂, 作用机制相同。 (2) 西沙必利+吗丁啉:西沙必利胃肠动力药, 吗丁啉为胃动力药, 作用机制相同。 (3) 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二药都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竞争同一作用部位, 无协同作用。 (4) 西米替丁+胃舒平:西米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 能明显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并使其酸度降低。氢氧化铝作用机制为中和胃酸, 并在溃疡面形成凝胶性保护膜起机械保护作用。二者联用, 后者可以减少前者的吸收20%~30%, 使西米替丁的血药浓度下降, 疗效降低。若H2受体拮抗剂必须与抗酸剂合用, 两者至少间隔1 h服用。
药物联合不良反应增加: (1)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消炎痛: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均为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 常规为2种抗结核药合用可以提高疗效, 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 延长药物的疗效期。但应注意:异烟肼、利福平均有肝脏损害作用, 异烟肼的黄疸发生率0.1%~1%, 利福平致混合型黄疸的发生率可达5%~7%[1], 且利福平可使异烟肼加快乙酰化, 加重肝毒性, 所以两药合用, 应注意对肝脏损害相加的不良反应, 而本处方再加上亦具肝功损害的消炎痛。可见在选择药物联用时, 应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避免不应该的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 红霉素+阿司匹林:两药均有一定的耳毒性, 各自使用时毒性不显著 (阿司匹林可偶致耳鸣) , 联合应用则毒性增强, 以致耳鸣、听觉减弱等。 (3) 氯丙嗪+苯海索:较大剂量的氯丙嗪用于精神病治疗常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不良反应) 。苯海索具有中枢抗胆碱作用, 可减轻锥体外反应, 氯丙嗪也具有一定的抗胆碱作用。联合应用时可显示较强的外周抗胆碱作用, 不利于治疗。
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 (1) 阿司匹林+消炎痛:阿司匹林与消炎痛同属非甾体抗炎药, 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而产生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两药合用, 阿司匹林通过竞争性拮抗作用抑制消炎痛的吸收, 使血药浓度明显降低[2], 所以两药不宜联用。 (2) 心痛定+葡萄糖酸钙:心痛定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它通过与钙通道外侧的二氢吡啶受体结合而减少通道开放数, 从而钙内流减少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与钙剂合用, 属于药理作用拮抗的不合理联用。
用法用量不合理:β-内酰胺抗生素静脉滴注, 1次/d, 不符合该类药物的使用原则。首先, 该类药物半衰期很短。其次, 该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成正比。因此, 应将每天的量分成2次给药, 以确保用药疗效。
选用药物不当: (1) 未成年患者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致软组织损伤, <18岁患者应避免使用。 (2) 孕妇选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和产生出血,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则无不良影响, 故孕妇需用解热镇痛药时可选用对乙酰基酚。
药师未向患者交待正确的用药方法:例如, 抗酸药、胃肠痉挛药多数在饭前服用效果好;有的药物如驱虫药, 要求在半空腹或空腹时服下。若在饭后服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故一定向患者交待清楚。
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更应主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氨茶碱、地高辛均为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其治疗量与中度量接近, 且药物在体内过程的个体差异大, 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血药浓度的升高可致死亡。 (1) 西米替丁+氨茶碱:西米替丁为肝脏微粒体酶的抑制剂, 氨茶碱80%~90%在体内被肝脏代谢, 两药合用, 前者可抑制后者的去甲基代谢, 使氨茶碱的清除率降低20%~30%, 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升高, 所以两药合用, 必须注意调整氨茶碱的给药剂量, 并检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2) 硝苯吡啶+地高辛:地高辛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 口服吸收率50%~85%, 个体差异大, 硝苯吡啶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轻度增高, 两药联用应注意。 (3) 开博通+地高辛:两药合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洋地黄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据报道[3], 口服地高辛的心衰患者加用治疗量的开博通2周后血清地高辛浓度增加1.57倍, 但这与开博通的剂量大小无关。两药长期合用的心衰患者, 发现地高辛清除率明显下降。所以两药合用, 需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避免洋地黄中毒。
讨论
通过分析发现: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约占不合理处方数80%。说明门诊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 (2) 联合用药存在的问题较多, 包括不适当的合并用药、配伍不合理等方面。同时, 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报道[4], 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4.2%, 20种以上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3) 门诊医生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牢, 对药物的药理学及药动学特性缺乏了解, 也是造成不合适用药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药的后果极为严重, 医务人员要努力精通业务, 通晓药理及有关知识, 全面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慎重、准确地使用药物,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4) 药房调剂窗口应配备业务素质过硬的药师。按规定[5], 调剂处方时,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 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但多数药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这一要求。说明药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5) 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剂量, 并告诉患者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另一方面在有条件情况下必须检测这些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 以保证安全。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不合理用药措施。方法:统计门诊处方20 000张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800张 (4%) , 抗菌药物使用率40.26%,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80%, 主要表现为不适当的合并用药、用法不当等。结论: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逐步提高, 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严重。医师和药师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诊,不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9.
[2]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59.
[3]田海明.巯甲丙脯酸与其他心血管药物的联合应用[J].中国医院药理学杂志, 1991, (11) :24.
[4]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