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精选14篇)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第1篇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中心小学 徐建平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本文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本文的教学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 “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鲁滨孙飘流记》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裴秀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本文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在教学时,我有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受到教育。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鲁滨孙飘流记》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花艳小学 李金兰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为了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特别设计了让学生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的环节。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生受益非浅。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鲁滨孙飘流记》教学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南官庄学校 商凯捷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包括梗概和精彩片段部分。如何下手进行教学呢?我把教材内容看了许多遍,决定把这一课分成两课时来讲。
第一课时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梗概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梗概内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以后所做的事情,引导学生从解决住的、吃的、安全、孤独问题来了解鲁滨孙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容易找到,举手的同学很多。回答的语言准确、概括全面的要数赵霖同学了,我趁机表扬他,激发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兴趣,牛林洁、商梦瑶、刘彦平、赵小雨同学表现得也非常积极。然后,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鲁滨孙这个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学习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顽强、聪明能干的精神。我班赵传凯、赵霖、牛林洁等几位脑子聪明的同学能马上找到文中具体的句段来分析,我感到非常高兴。
第二课时学习精彩片段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鲁滨孙罗列出来的幸与不幸的部分,通过男、女生轮读,充分领悟鲁滨逊面对厄运及时调整心态,挑战人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最后,让学生摘录精美句子即含有人生道理的句子,深刻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并设下疑问,比如:鲁滨孙救了“星期五”如何教化他?鲁滨孙是怎样种粮食、收粮食的?大家的读书欲望被激起,我趁机号召大家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并写出心得体会。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第2篇
六年级三班牛佳钰
读了《鲁滨孙飘流记》这部名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学习。
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初到孤岛上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兽所嚼。”但是到后来,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呢?会劈柴?会打猎?会做饭?可我到现在连洗衣服都笨手笨脚的呢!我估计不出三天,早就被吓死了!再说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讲话,多孤单啊!我准会憋死!鲁滨孙说:“在最不辛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怀处对照着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读完这句话,我体会到鲁滨孙事多么积极向上。我们应向他学习。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我平时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一遇到难事就怕。希望读了这本书后我能有所改变。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清末,小说翻译,叙事建构,林纾,《鲁滨孙飘流记》
清末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 翻译外国文学成为了文人志士创建新的文学叙事模式, 引入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最佳选择。在众多域外小说中, 译者当时并非随意选择翻译对象, 而是带有改良社会文化和启迪民智的翻译动机。在这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下,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显示出其独特的特点, 译作不忠实原作, 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下难以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 为客观合理地审视这一时期的小说翻译, 必须转换视角, 充分考虑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需求。
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将社会叙事学中“叙事不仅可以描述现实, 而且可以建构现实的观点”引入翻译研究, 从叙事学视角清晰地阐释了她的论点:翻译即建构, 并进一步探究翻译叙事如何为新受众建构现实, 为研究清末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提供了新的分析模式。
1 Mona Baker的翻译叙事理论分析模式
Mona Baker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 (《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 中, 将翻译研究与社会学中的叙事理论相结合, 用叙事理论阐释翻译现象。Baker (2006) 强调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指出翻译不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而首先是社会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述叙事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即翻译如何建构 (frame) 叙事时, Mona Baker提出了系统的翻译叙事理论分析模式, 该模式并非讨论具体的翻译方法, 而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aker认为, 在翻译研究中建构这一概念可以检验译者、编辑、出版商等翻译行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强调、弱化或改变原文叙事的某些方面建构社会现实并产生影响。翻译对叙事的建构可以运用任何语言手段如人称指代、时态转换以及使用讳饰语等, 也可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语调、印刷格式和可视资源等 (张美芳, 2007:318) 。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个案研究应不断地互为借鉴, 为此, 该文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 (1905年) 为个案, 通过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 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为客观地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翻译活动和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2 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为例看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
对于翻译建构叙事的具体方法, Mona Baker (2006) 着重探讨了四种调整原文叙事的策略: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挪用、标示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
2.1 时空建构
“时空建构 (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 是指将原文本置于另一个时空语境中, 尽管新语境可能与这个文本原来所处的时空语境迥异, 但新的语境将使该文本的叙事更加凸显, 译者并以此引导读者将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叙事联系起来” (贝克, 2011:170) 。
清末, 外国列强纷纷入侵, 中国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下, 不少译者带着激发读者“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的翻译目的参与翻译活动, 在选材以及翻译过程中突出“救亡”和“独立自主”的叙事主题, 以此引导读者将原文叙事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相联系, 从而使得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产生预期的社会影响。《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而极富坚韧不拔精神, 正是当时国人应该学习的对象。因此, 林纾选择翻译《鲁滨孙飘流记》就是一种在面对国家衰落、民运低沉状态下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充分肯定, 试图激发广大民众的奋起抗争精神。
2.2 文本素材选择性挪用
“文本素材选择性挪用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 指删除或增加原叙事, 目的是抑制、强调或者铺陈原文中隐含的叙事或更高层面叙事的某些方面” (贝克, 2011:173) 。与深谙中西语言差异、重视语言转换准确性的现代翻译家不同, 大多数清末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在于准确地转换文字, 而是要传递原语文字中的思想, 其自身特点和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使他们成为了“阐释者”和“创作者”, 他们根据自己对国外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 重新构建原文叙事。
林纾对外语几乎一无所知, 在翻译时主要依靠合作者的口述, 这使他摆脱了原语影响和束缚, 完全采用汉语思维方式进行表达, 其译作的读者大多不懂外语, 头脑中带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 使得他们本能地排斥陌生的文体, 因此对原作增删改写的译法对缓解当时读者对西方语言文化的陌生感是非常重要的 (章艳, 2006:117) 。
在翻译《鲁滨孙飘流记》时, 林纾试图在中西文化间寻找切合点, 将原作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规范到儒家伦理道德中, 例如将原作中鲁滨孙父亲所谓的“the middle station of life”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中庸”一词。此外, 林纾的译本中还存在大量体现中国儒家道德规范的表达, 如:“舟人極仁”、“此豈仁者之所為”、“天心仁愛”、“上天仁愛”、“帝不特至仁至義”、“不期競得賢主”等。在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清末社会中, 这种表达方式起到了调和中西文化的作用, 使得翻译小说能够为更多排斥西学的文人所接受。
同时, 林纾通过译本序言中的文字阐释其对域外小说的理解, 表明自身的叙事立场。在《鲁滨孙飘流记》序言开篇中, 林纾写道:“吾國聖人, 以中庸立人之極”, 而在序言最后写道:“而魯濱孫乃大悖其旨, 而成此奇詭之事業”, 这些阐述体现了他的叙事立场, 表达了以此改良社会、激励人心的翻译思想, 他在翻译小说中融入了“救国新民”的时代需求, 无疑受到了当时读者的认同和称道。
2.3 标示建构
“标示建构 (framing by labeling) 指翻译时通过变动名称或个别词汇达到重新建构叙事的目的, 尤其在翻译书名、电影名等事物名称时可以采用该策略干涉原文本以重写故事” (贝克, 2011:187) 。
宗教是《鲁滨孙飘流记》原作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原作中存在大量宗教名称和词汇, 如:“God”、“Jesus Christ”等。虽然林纾在《鲁滨孙飘流记》序言中写道:“彼書有宗教言, 吾既譯之, 又胡能諱避而鏟鉏之?故一一如其所言”, 但为了避免当时国人对西方宗教的排斥, 译者将这些词汇译为更符合目标语读者意识形态的词, 如:
译文:“天之出我, 至為詭譎。” (林纾, 1905:49)
此外, 在《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中, 译者还改写了与当时中国伦理观念相悖或当时国人所不能接受的词汇, 如:
原文:In the first place, I was removed from all the wicked-ness of the world here;I had neither the lusts of the flesh, the lustsof the eye, nor the pride of life.
林译:餘此時已拋世界以外。凡百污穢, 皆不能染餘, 亦不戀戀此軀殼, 及眼底之浮華, 尤不自惜其命。 (林纾, 1905:92)
原文中“lust”一词意为“性欲, 强烈的欲望”, 而在译文译为“污秽”, 避免与当时国人所接受的传统道德伦理相悖, 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所接纳。
2.4 参与者重新定位
参与者重新定位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指在翻译过程中, 可以重新定位参与者之间以及参与者与读者或听者之间的关系, 译者可运用时间、指称词、修饰语等语言手段进行重新定位, 对这些参数细微的改变, 都能够重构叙述中的时空关系、人物关系、读者和叙述者以及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等 (张美芳, 2007:319) 。
清末时期, 以林纾为代表的一批翻译家用文言文翻译外国文学, 提高了翻译小说在正统文学中的地位, 为翻译小说赢得了中上层阶级的读者, 体现了译者能够运用语言载体重新建构包括读者在内的参与者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翻译意图和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者对文体的选择, 既然启蒙、救亡、新民主要依靠掌握主流话语的士大夫阶层, 文言也就成为了文学的表现文体 (廖七一, 2011:66) 。林纾用文言文翻译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 赢得了包括士大夫在内的广大读者的欢迎, 以达到其翻译目的和效果。
此外, 林纾通过语言载体对《鲁滨孙飘流记》原作中指称关系的处理, 改变原作的叙事视角, 重新建构了叙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例如:
原文:I was born in the year 1632, in the city of York, of agood family.
译文:魯濱孫曰, 余生於一千六百三十二年, 約克城中一積善之家。 (林纾, 1905, p.1)
《鲁滨孙飘流记》原作采用第一人称日记体进行叙事, 而林纾在原作开头第一句话前加上了“魯濱孫曰”, 并且在译文中几次加入“讀吾書者”, 将原作第一人称叙事转变为第三人称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正是当时说书人以及中国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叙事方式, 可以大大消减读者阅读时的陌生感。通过改变原作的叙事视角, 译者重新定位了叙事中读者和叙事者, 读者和译者的关系, 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 使得译本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3 结论
本文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 (1905年) 为个案, 基于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翻译分析模式中翻译建构叙事的策略, 探讨了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运用社会叙事理论中的建构策略研究清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 对翻译在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建构叙事, 叙事同时又对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尤其在文化社会转型时期,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译者可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和策略, 在目的语中建构新叙事, 迎合目的语文化社会需要, 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Routledge, 2006.
[2]蒙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赵文静,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美芳, 钱宏.《翻译与冲突——叙述性阐释》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9 (4) :317-320.
[4]陈平原, 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1897年-1916年) 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章艳.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与译者的应对[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6]笛福.鲁滨孙飘流记[M].林纾, 曾宗巩,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5.
[7]廖七一.晚清文学翻译语言的“变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 (2) :65-68.
[8]王泽阳.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看《鲁滨逊漂流记》的三个译本[D].四川:四川外语学院, 2012.
笛福和《鲁滨孙飘流记》之解读 第4篇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鲁滨孙飘流记》;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00-02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和历史主义双重含义,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笛福也被称为当时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1]。《鲁滨孙飘流记》是作家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笛福完美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鲁滨孙。鲁滨孙在几次出海中不断受到迫害,最终漂流到一个无人的岛屿。在小岛中鲁滨孙运用智慧和才能度过了28年的生活,收获了“星期五”这个朋友及仆人,最终回到了现实家庭。《鲁滨孙飘流记》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为当时资产阶级的殖民与侵略奠定了文学基础。
一、笛福的生平概述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1660年的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是油烛商人,因此笛福也选择了从事商贸。笛福早年经常四处游历,在欧洲各国经营商务贸易,具有丰富的阅历。25岁的时候笛福选择去参军,在经商破产之后又继续为政府办事,开始走上写作之路[2]。从1698年开始,丹尼尔·笛福开始发表各种文章,包括有《论开发》《真正英国人》《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等。在这些文章中,笛福提倡反对天主教、争取民权,也因此受到罚款、入狱、枷示等惩罚。1704年,丹尼尔·笛福为辉格党魁哈利办《评论》杂志,一直为辉格党办事[3]。虽然这些年中丹尼尔·笛福受到了当时政府的众多压迫,但是也为他赢得了伦敦市民的欢迎。
1719年,当丹尼尔·笛福将近60高龄时,开启了他的小说写作之路。丹尼尔·笛福的第一篇小说即为《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此后,丹尼尔·笛福还相继创作了小说《摩尔·弗兰德斯》(The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Of Moll Flanders[4])、《杰克上校》《辛格尔顿船长》等,也编写了一些个人传记如《彼得大帝纪》等。丹尼尔·笛福的晚年生活较为舒适,因此也给他提供了较多的写作时间。据统计,丹尼尔·笛福的一生之中共有作品50多篇,包括传记、政治论著等。
丹尼尔·笛福出生时正是资产阶级迅速发展时期,他作为一名商人实际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丹尼尔·笛福一生之中关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发展,反对贵族的压迫和专制,主张民权。因此,当光荣革命(1688年)爆发之后,丹尼尔·笛福开始长期为辉格党发送情报,希望新的政权能够取代旧的统治,发展英国的资产阶级[5]。丹尼尔·笛福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皆为资产阶级者或者通过努力成为资产阶级者,人物和情节构造细腻、真实,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为当时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总体来说,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在18、19世纪的英国及欧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它主张反对封建主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丹尼尔·笛福作品中也含有一定的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这是其创作的局限性。
二、《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概况
《鲁滨孙飘流记》全书主要分为3卷,第一卷中小说主要介绍了鲁滨孙为实现航海心愿而私自离家出走,途中3次出海的情况;第二卷为鲁滨孙在无人岛屿生活了28年的故事,包括他在孤岛中自己学会农业生产、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第三卷为鲁滨孙在28年后重新回到现实家庭中的故事[6]。在这3卷内容中,第二卷为整个小说的中心和精华。
《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中,主人公鲁滨孙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其为了实现航海的心愿而离家出走,在航海过程中遭遇多次迫害,甚至被俘虏为奴隶,但是鲁滨孙依然没有放弃。最终鲁滨孙漂流至无人的小岛之中。小岛内不仅没有鲁滨孙生活的必需品、没有食物、没有房屋,还隐藏着“食人肉”的野人种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鲁滨孙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步的解决了日常生活中吃、住等问题还结交到“星期五”这个仆人和朋友[7]。鲁滨孙通过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在无人小岛中生活了28年,28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了现实世界。在小说中,丹尼尔·笛福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勇敢、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人物形象,在主人公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人类的潜力和资产阶级的优良品质。此外,鲁滨孙将“星期五”收为仆人和朋友也能够看出作者是将殖民主义带进了无人岛,并赞扬了这种殖民主义行为。
丹尼尔·笛福善于用细腻的文笔进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给观众带来了浓厚的真实感。在《鲁滨孙飘流记》中,作者通过对鲁滨孙小岛生活的详细描述体现了自己的资产主义观,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滨孙的大半人生都处于不断的危险之中:3次航海中一次被摩尔人抓获充当俘虏,一次船触礁,九死一生。这一时期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商人们为了经商而不畏险阻的过程。丹尼尔·笛福之所以能够写出那么多的经商历险事件与其本身丰富的游历经商经历有关,这是对资产阶级商人冒险精神的赞扬;荒岛之中什么都没有,鲁滨孙却既能像农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也能像士兵一样不断在岛上向外眺望,同时也能够从事畜牧业工作进行捕鱼。从鲁滨孙的思想变化来看,这一切能力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自觉获取的,当人想要获取食物时他要动脑子进行农业生产,当人需要居住安睡时,他可以自己搭建房屋。甚至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还能够发展畜牧业。在小说中,鲁滨孙基本无所不能,且还将有无限的潜能。
三、《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主义和殖民主义
要充分了解笛福在小说中表现的世界观,就必须加强对《鲁滨孙飘流记》作品的了解。《鲁滨孙飘流记》全本小说皆是以主人公鲁滨孙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展开写作。鲁滨孙生活在一个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家庭,家境一般,但他从小有着出海的心愿。为了完成这一愿望,鲁滨孙离家出走进行航海。航海过程中鲁滨孙购买了低价的劣质商品并以高价售出,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开始发家致富。二次出海鲁滨孙成为俘虏,形势所迫鲁滨孙来到了种植园,开始从事种植园事业[8]。种植园事业的成功依然不能够满足鲁滨孙的商业欲望,他开始捕捉黑人充当奴隶。第三次出海鲁滨孙航行的船发生意外,独留他一人存活。漂流到荒岛之后,鲁滨孙又开始从事畜牧业等工作。第三卷中鲁滨孙回到本来的家庭并继续从事商务贸易。可以说鲁滨孙的一生中从事了多种事业,经商、种植园、殖民。他从经商开始,又由经商结束,实际上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
丹尼尔·笛福的一生与鲁滨孙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同样是以经商开始,并以经商结束;他早期经商游历过欧洲各国,后来参军、从事政治工作,但最终他的理想事业仍然是经商。笛福出生在17世纪,当时的英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国家重视的是本地的资本,对于商务贸易较为轻视。而笛福则恰好相反,他反复多次的从事商业活动,即使亏损和破产之后也依然不断寻求机会从商。为了更好的进行商业活动,他参加光荣革命的斗争,发表论文提倡开展商务贸易,包括对外贸易和殖民贸易[9]。《鲁滨孙飘流记》中在这方面反应的十分具体。鲁滨孙为了经商到达过许多的地方,已经完全覆盖欧洲、亚洲、美洲及非洲。在这些地区,鲁滨孙通过殖民贸易而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加上小说最后鲁滨孙对小岛的开发也同样反映了这些主人公对于经商的热忱和对殖民贸易的执着。小说中的荒岛象征的就是殖民地,在这片殖民地中,鲁滨孙不断开垦,并将荒岛原来的居民-“星期五”变为自己的仆从,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殖民主义思想。这是丹尼尔·笛福在殖民主义方面的世界观,但实际上,《鲁滨孙漂流记》中讲诉了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大量屠杀当地居民,而这些居民都是无辜的百姓。可以看出作者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批判,但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鲁滨孙的行为表示殖民主义的优越性和合法性。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可见丹尼尔·笛福在殖民主义思想上也具有双面性。
光荣革命爆发后,英国逐渐迈向资产主义社会,并开始大量对外展开侵略。当时英国的殖民地数量和范围还较为有限,只在北美洲和东印度有少量的殖民地。但是此后的英国不断向外扩张,收获大量的殖民地,在殖民地进行贸易垄断,实现了高额利润,英国自此发展为“日不落帝国”[10]。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逐渐摆脱了传统封建贵族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鲁滨孙飘流记》所塑造的环境中不存在封建贵族、骑士等,只有代表着资产阶级的鲁滨孙一人。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体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掌握英国政权、摆脱封建贵族的美好期待,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也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实际上就是笛福本人的缩影,丹尼尔·笛福通过对主人公一生遭遇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智慧、勇敢的资产阶级英雄形象。这部小说反应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揭示了资产阶级时代的到来,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参考文献:
〔1〕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J].社会科学,2013,(03):183-192.
〔2〕邹秀荣.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的警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3,(03):109-112.
〔3〕惠海峰.社会、小说与封面——《鲁滨孙飘流记》儿童版的封面变迁[J].外国文学,2013,(05):58-67+158.
〔4〕李今.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融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01):119-137.
〔5〕赵丽莉.人的提升:从超人到自然人——《贝奥武甫》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对比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52-54.
〔6〕曹原.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050-1053.
〔7〕解毅.国内近二十年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研究述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04):40-42.
〔8〕马慧,朱媛媛.《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他者建构传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1):53-55.
〔9〕Song Lihua. "Gu Su course": "Robinson Crusoe" early Cantonese version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J]. 2012,04:64-72.
〔10〕Fang Jie, Jin retained. Desert island on the "colonial empire" - "Robinson drifting in mind," 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J].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 04:43-46.
名著梗概:《鲁滨孙飘流记》 第5篇
[故事梗概]
鲁滨孙生于英国约克城的一个“体面人家”。父亲要他过“安定和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但他从幼年起,脑子里便充满遨游四海的愿望。一六五一年,他私自离开了家庭,经过一番海上的历险到了伦敦,他从那儿购买了一些廉价的货物,假珠子、玩具、刀子、剪子、玻璃器皿等到非洲经商,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资,获得盈利几十倍。
当他第二次再度往非洲经商时,他遇上了海盗,成了摩尔人的俘虏。他被带到摩洛哥西岸的萨利城,充当一名海盗头子的奴隶。但他尽量博得主人的欢心和信任。在一次奉命出海捕鱼时,他驾小艇逃跑了,还带走了海盗的小奴仆佐立。
鲁滨孙在海上航行了十天。遇到了一艘开往巴西的贩卖黑人的葡萄牙船。他要求搭乘这艘船,并把小奴隶佐立卖给了船主。抵达巴西后,他买了一块土地,经营起烟草和甘蔗的种植业来。这样,他过了四年平稳的生活。后来,他为了扩展种植园,又和人合伙到非洲去贩卖黑人。
他们的船航行在南美洲洋面,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暴,海船被打翻了。他和海员乘小艇逃生,又被风浪吞没。海员们都葬身海底了,他只身被潮水推向岸边,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上岸后,他身上除了一把小刀,一支烟斗,一小盒烟叶外,别无长物了。这时,天已下来了,他怕遭到野兽的袭击,便爬上一棵大树,度过了艰难的一夜。
第二天,他看见那只他乘坐的残破的大船,夜里已被潮水托起水面。他便打算到船上去,把有用的东西搬下来。他泅水过去,在船上找到了粮食、火药和木匠箱子。他又把船上的木板拆下来搭了个木排,把有用的东西一一运回岛上。这样他来回运了十一趟。
鲁滨孙登上岛上的山头,察看海岛四周的地势。他发现这是个孤岛,四周是茫茫的大海。除了在岛上生存下去,要找到别的出路是不可能的了。他在山坡下选择了一个优良的地势,作为自己居住的地点。在这儿,既符合卫生条件,又可以防止烈日曝晒;还可以看到海,观察有否过往的船只。他把船帆当作帐篷支了起来。在一块凹进去的岩石下挖了个洞。为了防备野兽,他还砌了堵墙,外加木栅栏,用一架短梯搭在墙上出入,他把自己的住家叫做“城堡”。接着,他做了桌子和椅子,埋藏了火药。为了怕忘了年、月、日,他用刀子在一根木桩上刻上记号。然后他又细细比较了流落到荒岛来的坏处和好处。认为自己能在死里逃生,而且在破船上找到这么多有用的东西便是最大的幸运。他开始写起日记来。
荒岛上有不少的野山羊。鲁滨孙除捕食外,还饲养了一些,以便将来弹药用完后有牲畜可吃。一次,他把船上装饲料的布袋抖干净。雨季时,竟在石缝中长出了嫩绿的稻苗和麦苗。鲁滨孙欢喜欲狂,认为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保命之物。到收成时,他把种子一颗颗保存起来,以便明年扩大种植。
在海岛的另一边,他发现了一片风光秀丽的坡地。那儿有许多椰子树、桔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还有结实累累的葡萄。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眺望着,心想:“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我是这地方的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象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他把柠檬采摘回家,把葡萄挂在树上晒干,以作为雨季的食粮。他还在这里搭了个茅屋,四周同样围上木篱笆。他把这地方称作自己的“别墅”。
在荒岛的海滩上,鲁滨孙还发现了许多鳖和飞禽。他捕捉它们,以改善自己的食物。他又捉到了一只鹦鹉,教会它说话,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波儿”。
鲁滨孙进行农业耕种。但他没有犁翻地,也没有锄头。他便用木头劈成铲子模样进行掘地。麦子长出后,遭到山羊和鸟儿的糟蹋。他花了三星期的时间,把麦地围上篱笆,并把船上带来的一只狗,拴在木桩上吓山羊。第一年,他打下了两斗大米、两斗大麦。他又把这些粮食碾成面粉。还烧制了瓦罐作炊器,使自己吃上了面包。另外,鲁滨孙还用羊皮做了一把伞以便雨天出入。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生活到第六年,鲁滨孙造了一只独木船,又挖了一条六尺宽的运河,以便把船放取半英里外的小河里去。他说:“虽然我在这件事上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却从来没有吝惜过我的劳力”。他驾着这只独木船,绕着海岛划行,以视察他的“岛国”。后来,他储存的火药渐渐减少了。他便挖掘陷阱捕羊,把捕到的山羊象十七世纪英国人圈地那样,用木栅栏把它们圈起来。在圈地内让它们自由觅食和繁殖。几年后,他的羊群发展到四十三只,不仅有羊肉吃,还有羊奶喝。他又给自己缝制了山羊皮帽子和短外衣,编制了篮框。他靠自力更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应有尽有了。
生活到第十五年,鲁滨孙在海边地上发现了一个野人的足印。他吓坏了。几天之内都没睡好,也不敢贸然外出。他害怕被野人吃掉。不久,他又在海滩上发现一堆被吃剩的人骨头,这使他更加忧虑,说明野人曾成群结队来过这荒岛上。
一天清晨,他看见海岸上有一片火光。在火光中,一群裸体的野人正围成一圈在跳舞,当他们跳累后,便开始宰食俘虏。幸好,这批野人没有深入到岛的内地来。当潮水退时,他们便驾着独木舟走了。鲁滨孙的生活不那么平静了。虽然他在一只失事的西班牙船上,得到一些生活补给,但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一方面,他害怕野人;另一方面,他又想捕到一个野人来做他的助手。
有一回,海上来了五只独木船。大约有二、三十个野人登了岸。这批野人又到岛上来举行人肉筵席。鲁滨孙自知不敌,躲在他的“城堡”里。但他作了充分的准备,给每把枪都上好了弹药,十分警惕的注视着。忽然,他看到一个被俘的野人挣脱了捆绑,向他所在的方向跑来。另一群野人在后面追赶。逃跑的野人游过了一条小河。这时,追赶的野人只有两人过了河,其余的都返回去了。鲁滨孙看到这是个好机会,他出其不意地迎了上去,掩护了逃跑的野人,把两个追来的野人打死了。
这位被营救的野人是个“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汉子,四肢长的又直又结实”。他对鲁滨孙感恩戴德。鲁滨孙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以纪念在星期五这天,搭救了他。鲁滨孙教他学英语,并差使他干农活,极力把他培养成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助手”。鲁滨孙还将宗教意识灌输给他,教他读《圣经》。三年后,星期五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基督徒”了。
星期五告诉鲁滨孙说,他家乡有十五个西班牙人。他们是在一次海船失事后,逃上岸的;他们和当地居民相处得很好。于是,鲁滨孙准备到星期五居住的大陆去,他们一同挖制了一条大的独木船。正当这时候,海上又来了一批野人,要在岛上宰食俘虏,其中有一位是欧洲人。鲁滨孙见到自己的同胞被俘,怒火中烧,便和星期五一同前去营救。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鲁滨孙等用火药枪等武器杀伤、打死二十一名野人。在野人欲宰食的俘虏中,没料到竟有一名是星期五的父亲(他是在一次野人部族的战斗中被俘的)。现在经鲁滨孙营救,使星期五父子重逢,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岛上有了新的居民。除星期五的父亲外,还有那位被营救的西班牙人。鲁滨孙感到:“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象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此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他们的性命都是我救出来的。”他扩大了谷物种植面积。由于考虑到去星期五的家乡有危险,他便派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位西班牙人回去联络,准备把其余的西班牙人接到岛上来。然后,他们可以共同造一条大船,开往巴西去。
星期五的父亲走后,岛上发生了另一件事。一条在附近海面经过的英国商船起了内哄。船上的暴徒劫了船长和大副,驾了一只小艇,朝鲁滨孙的小岛开来。他们准备把船长和大副扔到荒岛上,然后把商船开走。鲁滨孙便和星期五一同打死和打散了暴徒,营救了船长和大副,帮他们夺回了商船。这样他便没有再等星期五父亲和西班牙人回来,决定乘英国商船归国。临行前,他把岛上的产业交给了两个被他俘虏的暴徒。因为他们犯了劫持商船的罪,回英国要被吊死的,他们已无法回去了。鲁滨孙告诉他们如何在岛上生活,并要他们和将要来到的西班牙人共同合作,把岛屿经营好。
一六八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鲁滨孙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海岛。刚好这天和他从摩尔人那里逃出的日子相同。前后他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次年七月,他回到英国。
鲁滨孙回国后,父亲已去世了。人们以为他已死在外面,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财产。后来他到里斯本,去打听他在巴西经营的种植园的情况。结果是他的种植园十分兴旺发达。每年有一千镑的收入。合股人也很公正,知道他还活着,便给他寄了一笔钱来,并欢迎他到巴西去接收产业。
鲁滨孙从里斯本归国。因走旱路,在法国边境山地遇到了狼群,他和星期五及向导击毙了六十多条狼。回到英国,他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并卖掉了巴西的产业,成为巨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作文 第6篇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我很喜欢《鲁滨孙飘流记》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自己勤动手。鲁滨孙于1632年出生于约克城的一个大户人家,本来他可以在家里享受荣华富贵的。可为什么后来又飘流到孤岛上了呢?因为鲁滨孙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遨游四海。有一天,他看见一艘船,一艘通往加勒比海岸的船,于是他就登上了这艘船,开始了遨游四海的.旅程。他在飘落荒岛之前,一心想完成心愿。虽然途中有一些挫折,可他就是不愿意放弃。直到有一天“哗”,鲁滨孙被海水冲上了一座荒岛,一开始 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可他又发现这附近有一个能加工食物的地方,于是他想方设法,终于把加工食物的用具做了出来,后来这里居然被英国发现,并开发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游人岛。鲁滨孙之所以会在一座荒岛上生活得很好,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像鲁滨孙那样,勤动手,勤实践。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作文350字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第7篇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扬帆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波折的生活,不会的,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看宴会时,我会向他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它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的远远的,祈祷它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他那种胆量。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时,我会向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活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而变,积极自救吗?不会的,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第8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宗教色彩;深化
《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勇于在孤岛上生存的英雄形象,十九岁的鲁滨逊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父亲独自航海冒险,然而一次海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经过长久的求生奋斗过程中,鲁滨逊带给世人一个奇迹,成为了我们心中勇敢英雄的化身,可以说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宗教色彩
(一)清教精神。鲁滨逊在孤岛上的一些行为,譬如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都是当时的清教的主旨精神。就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宗教的革命斗争浩浩荡荡,天主教不断遭遇冷遇,最后造成了清教的出现,鲁滨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追寻自己的意愿,他选择去航海、发大财,然而就是海难让他的计划颠覆,让这样一个本可以继续养尊处优的大男孩不得不面对独自艰苦存活的日子,于是在漂流到孤岛的那一刻,他终于祈求上帝,为自己的鲁莽悔悟,这是宗教思想在其身上的第一次显现,但是在没有生命安危之后,鲁滨逊的本性使然,让其将这种虔诚的悔过完全的抛在脑后,这个情节的设置是非常真实的,与之后的信任形成了反差,也让读者一步步在感受着其内心在信仰这一部分的渐变。他觉得在这样的地方就只能得过且过,上帝、主早就背弃了他,可以说此刻的他虽然还有存活的身体但是求生的灵魂已经不再强烈。
之后鲁滨逊被卖做奴隶,不得不说鲁滨逊是个聪明的人,它能够有机会去到巴西,拥有了自己的庄园,就在这时戏剧性的情节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又一次成为了海难唯一的生还者,可以说他的内心是感激的,感激上帝并没有忘却他;但是他又是抱怨的,他没有办法相信这一次次的航海都在他觉得最安逸的时候,变得这样颠覆。他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变得开始寄希望于上帝,但是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鲁滨逊生病了,在他觉得可能自己存活无望的时候,觉得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和自己对话也是对活着的最后一点渴求,鲁滨逊向上帝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悔悟,对于上帝他开始变得尊重和谦卑。上帝果然没有让他失望,挽救了它的生命,也就是因为这样命运的巧合,让鲁滨逊终于开始相信上帝的力量,但是由于他的处境限制,他的内心还是渴望求得公平,这一点他并没有愿意寄托在上帝身上。也正是因为对于公平的不同理解在整个故事的后半部分鲁滨逊成为了“岛主”后,还是摆脱不了其出身中产阶级的弱点,他思维意识里面的公平,就是所有存在的人、事、物对自己的尊重和对自己意愿的遵从,这也解释了鲁滨逊为何在这时对于上帝这个概念还是不能完全认同的根源。
(二)星期五的出现。世事无常,就在鲁滨逊渴望拥有一个奴仆的时候,星期五正好满足了他的私心。他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就要进行杀害,但是他为了逃出孤岛为了一切他想要实现的东西,他必须要忘却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仁心,可以说鲁滨逊最开始挽救星期五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找到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猎物,让自己成为他的上帝,而星期五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没错就是奴隶。这是我们的英雄最开始想法。因为是在周五解救了野人,所以鲁滨逊为其取名字为星期五,鲁滨逊对于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仆人,格外细心,他让星期五放弃以食人为生的本性、教会其英语、带领其劳作,最后让星期五信奉上帝做到绝对的服从。如果将星期五放在其他的背景中,可能故事的结局会很不一样,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改变在当时是鲁滨逊内心想要得到的,他也做到了。
(三)对天主教的憎恶。中世纪的宗教革命是宏大的,也是相对残忍的,笛福将对天主教的憎恶表达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让世世代代都能将这种情愫铭记。而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久久流传,多次翻新出版也是侧面反映出来人们对于这种迫害行为的仇恨和对信仰自由的追求。作者借由鲁滨逊传递出这样一种思想即宗教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宽容的姿态去包容这些差异,但是一旦借助掠夺和残杀就是人神共愤的,这违背了道德和人性,在其看来《圣经》是这些宽容方式的模板,对他的信奉可以到达最和谐的世界,就是人们口中的天堂。此外在小说中鲁滨逊多次与星期五对于一些虚伪的、卖弄的做法进行批判,这就是在影射当时的天主教,一切的罪行都是由于没有好的信仰,鲁滨逊将西班牙人的霸权行径与天主教结合在一起,也将这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进行了深刻的谴责。
二、宗教信仰的深化
在不同的国家地域还有时期,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都各不相同,鲁滨逊对于他接触到的三种不同的信仰都进行了探讨,首先是星期五,他对于星期五的改造让其新教徒的性质更加明显,其次是星期五的父亲,一个没有任何理解力的吃人族,还有就是西班牙人,这个信奉天主教的人也成为了鲁滨逊憎恶的载体。鲁滨逊把自己看做这个荒岛的上帝,主宰者,所以他能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并且鲁滨逊并没有走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他对于星期五的种种要求都是其专制的表现,这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并不是单一依靠时间能够改变的。这一点作者也没有强求,而是真实的借助一些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鲁滨逊追求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排异性的自由,显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面对岛屿上其他人的不同意见时鲁滨逊常常采取的是近乎独裁的解决方式,尽管鲁滨逊倡导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以他的理解力还有背景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和自己挽救了這个岛上所有人的性命这种意识相联系,自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思维:所以我一定是这个岛屿上权利最大的人,我的思想就是其他人要拥有的思维,这种治理就是统治。对于平等,鲁滨逊的解释就是所有的人要绝对的听从他的安排,不能违背他的意愿,而他做的一切决定一定是为了岛上所有人能够在这里更好的生活下去,实质上这就是其真实的心理写照,只是其潜台词就是:“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前提是绝对不能让我的权利受到任何侵犯,必须我是命令的传达者,不能接受其他不一样的观点,哪怕是比我更加正确的。”可以说鲁滨逊他的英雄主义是真实的,但是同时他略有落后的绝对服从和绝对权力也是真实的。
当鲁滨逊终于重新回到英国之后,他的这种宗教情愫更加的明显,他舍弃了蔓延天主教思想的巴西的庄园,他的这种选择一点也不会让读者意外,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憎恶宗教牢笼的人不可能在经历荒岛生存多年后,仅仅为了活着就卑微的在自己厌恶的文化中生活,这也是对整部小说的一个回环扣题。对比一些残忍的血肉模糊的宗教斗争,鲁滨逊的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进步的,尽量带有一定的落后性。
结语:笛福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塑造的人物形象,绝对不是完美的但是非常真实的。就是鲁滨逊这样一个并不是对于基督教很忠诚的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学魅力。一个彻底的信徒是不会怀疑自己信奉的主,也不会将自我生存作为一切的初始目的。然而鲁滨逊为了自己的目的他选择背弃自己的家乡亲人、选择用酒来疗伤、选择用杀人的方式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他在做一切想要为自己而活的人在做的事情,它将部分的行为理想作上帝的意愿,这是比较荒唐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宗教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鲁滨逊凭借宗教让自己成为了岛上的上帝,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就是哲人口中的,所有的宗教理论、宗教思想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把控的思想武器。这种无形的力量更加的长久和尖利。
参考文献:
[1] 张艳.《鲁滨逊飘流记》中的宗教色彩[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1).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第9篇
读完后,我颇感震惊,他经历了各种危难,却并没有受伤或身亡;当看到他第三次遇险时,我又非常惊讶,因为全船人员中除他外无一幸免;读到他在小岛上的生活时,我又对他很敬佩,因为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出来冒险,而且他什么都不会,竟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制造工具、器皿、建造房屋、挖掘山洞、种植谷物、制作家具、制作食物、打猎、驯养野兽等工作。并且他在岛上遇到野人聚餐时发生意外的惊险事件时,迅速地作出了正确的反应与判断;去救逃跑的野人一事中,他认真分析了所处情况,并没有盲目行动,丢失性命,反而获得了一个对他非常忠实与热心的好仆人。
鲁滨孙是我心目的一位英雄,一个伟大、坚毅、自立、智勇双全、遇事沉着冷静的人。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逆境中坚持下来,在这座岛上度过了漫长的27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航海的梦想,还制作了独木舟环游了一次小岛。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第10篇
鲁滨孙出身中产阶级,本来可以过着小富即安的美好生活,但是偏偏喜欢出海寻求冒险刺激,结果过上了荒岛野人的生活。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也曾思考,是要做个朝九晚五的小职员聊度余生,还是如自己所愿四海漂流,做个自由摄影师或者自由撰稿人。然而,每次我在十字路口都选了错误的道路,因为正确的道路实在是太难了。
鲁滨孙的心路历程很有意思,他漂流到岛上,于是深刻反省悔恨,自己为啥有好日子不过,偏要出海流浪,结果悲剧了。不过我想,如果他选择了过“好日子”,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那每当他看到出海远航的船只,也会深深悔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出海冒险。
每条道路都有不一样的风景,有的平静和谐,有的惊涛骇浪但值得回味。
在鲁滨孙漂流孤岛的日子,他无师自通开发了很多新技能,尤其是各项手工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原始本能苏醒过来。作为小岛的国王,他的人生是一片精彩,虽然岛国只有他一个人。
闲暇之余,他重新开始坚定了对上帝的信仰,还试图向原始人传道。虽然我是生在红旗下,对于这种宗教信仰表示无法感同身受,但也理解,他的心灵需要寄托。至于原始人也被他轻松教导得信仰上帝,我是不信的。
有很多官宣认为,鲁滨孙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大航海时代很多参与冒险的人并没有这么理想化,都是很现实的人,是一些为了财富而舍生忘死的亡命之徒。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第11篇
到这里整篇小说我就全部读完了。
文中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是个永不知疲倦、积极生活的人。文章主要讲述了他不墨守成规,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想要离开他这个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他理性明达,肯于劳动并善于劳动,不跟我们一样,帮大人们做一点家务也不愿意,他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以后,没有怪自己的命运不好,而是灵活应用了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在荒岛上生活得井然有序。
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与困难做斗争,不要做一个害怕困难的人。与困难做斗争时不要鲁莽,要向书中的鲁滨孙一样,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困难,从而达到目的。
在生活中,我也一样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就在前两天,爸爸在换洗衣机的排水管时,不小心把专门锁紧排水管的铁圈搞掉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爸爸让我帮他找找,我想:“如果掉下来会直接掉在地面上,怎么会打不到呢?肯定隐藏在某个一个地方。”我的眼睛往洗衣机里面看了看,眼前一亮,在洗衣机里面的周围的有四个角,我用手摸了摸,“咦!这是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是铁圈,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第12篇
1632年,约克城内生下了一个小婴儿,他叫鲁滨孙。克罗茨尼,他幼年就有着航海的伟大梦想,但是他的母亲父亲却极力反对这个航海梦想,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他在1651年背着他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名水手,在海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他非常幸运,并没有被淹死,之后有独自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
到了荒岛后,他仔细观察这片土地,并努力开辟荒地,通过不断的摸索,他还找到了许多的食物,在偶然的一个时候,他发现了一群野人在吃人肉,鲁滨孙通过自己的智慧,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成功救出了被害者,在他们不断的努力及不放弃的信念中,他们终离开了陪伴他27年又75天的小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英国 我想,如果鲁滨孙听从了父母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可能就是那上平平淡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日子,即使拥有最多的钱,他也不会去打造东西,也不会有救人的惊险刺激,不会拥有这么多精彩怕生活。我作为新中国的一名小学生,我应该要向主人公学习,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极限,为有一个崭新的自我,我以后将努力学习,勇于探索,遇事主动出击,挑战未来,在以后的成功过程中,我会牢记鲁滨孙的精神,做一个不断创新的自已。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400 第13篇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我早就盼着看了,因为我特别佩服鲁滨孙,也对他的荒岛生活十分好奇。
这部小说是迪福的代表作,讲述了鲁滨孙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出海去经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鲁兵孙是一个很有胆量而且喜欢冒险的人。但不幸的是第一次出海他在大海上遇险,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船上其余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了。读到这一部分,我不禁为鲁滨孙感到幸运。却又为他怎样生活而担忧,我接着往下读,令我欣慰的是他战胜了重重困难,乐观面对,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后,获救返回了故乡。鲁滨孙是那样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面对,他顽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漫长的二十八年里包含了多少的恐惧、孤单、艰辛,可是他全挺过来了,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好好活下去。”
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正是凭着乐观的精神让荒无人烟的小岛充满生机,自己快乐生活的。今后的生活里,我们还将面临着各种困难、挫折。只要我们向鲁滨孙那样坚强、勇敢、乐观的面对,就一定会闯过暴风雨,迎来春天般温暖的阳光!就像阿斯图利亚斯说的“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300字 第14篇
在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具有冒险主义的英国人鲁滨逊,不听父母劝阻,去到海外历险,不想却因为海难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生存了下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运用自己的知识所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并还救起并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了孤岛的岛主。最终经过了28年的漫长等待,找准机会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书中聪明、勇敢、乐观、坚强的鲁滨逊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鲁滨逊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勇敢地迎接命运的一次次挑战,就算失败了,也从不灰心丧气。
在我小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我那时独自在外面玩的时候遇到一只大狼狗,我当时害怕极了,撒腿就跑,可我越害怕跑得越快,那大狼狗就追得越凶,甩也甩不掉。可就当我慢慢静下心来,转过身勇敢面对它后,大狼狗似乎变得不那么可怕了,我迅速在旁边抓了一块大砖头向它砸去,它吓得落荒而逃。可见勇敢是多么重要。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就必须勇敢面对,再加上一点智慧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