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中国文化(精选6篇)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张翼星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 00:00:00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 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理由如下:
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这是没有疑问的。
2.这是两本有利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的书。
正因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的最早代表作,所以,熟读了这两本书,就为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胡适、冯友兰等老一辈学者,当年出国留学时,已有国学的深厚根底,这是他们融合中西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的基本条件。近一百年前,胡适在美国就发现中国某些留学生忽视传统文化,不读中国文化典籍,他为此感到羞耻和焦虑。今日的情况更为严重,不少留学生、“海归派”,确实连《论语》和《老子》都没读过,试问他们怎么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有多少发言权?又怎能比较与融合中西文化,进行文化的综合创新呢?此外,据我所知,国内有一些热衷于讲“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对“四书”“五经”或《论语》、《老子》,都没认真地读过一遍。这不正是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么?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我们应当老老实实地打点基础,先把《论语》、《老子》读懂、读熟,然后才能对国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点发言的资格,做点扎实的工作。
3.这是两本在教育上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书。
国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仅引导学生围着考试转,而且引导考试围着教材、讲义转。一些大学生学了四年,上了二、三十门课,考试通过了,文凭拿到手,却主要读了一堆教材、讲义,而很少直接接触原著、经典。因为对付考试,读读教材就够了。殊不知优秀教材,固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可不读,但终究是第二手的辅助性读物。大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养,就必须直接攻读原汁原味的原著和名著。只有这些著作才是经过时间检验和历史淘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可靠来源或依据,从中不仅可以学习思想观点,而且可以学习研究方法,还可体验学者、大师的品格与魅力。所以,攻读原著是基本功的训练,是学术上登堂入室所必经的途径。应试教育和沉重的课程负担,让学生只读教材,不读原著,实际上是让青少年一代逐渐离开了人类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的教育体系都是不一致的。《论语》和《老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原著,国学研究的本源性著作,它应当是每一个有条件学习的中国人,首先是每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可是,我个别问过十多个大学生(包括文、理科),是否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或《老子》?都说没有。这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感到困惑。西方有的大学生都读过这两本书,中国的大学生,却普遍地没有读过,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情。我认为,不论功课怎么忙,事情怎么多,在大学本科的四年里,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地读一读《论语》和《老子》,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就自觉地把它作为必修的自学课。书中的有些段落,可以背诵下来,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与思考。可以让《论语》、《老子》中的思想首先在大学师生中普及,然后在国家公务员、机关干部、企业家和企业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中普及,并逐步在市民、百姓中普及。这是可能做到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经过这种普及,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就可以在精神的层面,得到普遍的提升。在这种普及的基础上便可以逐步提高,从各个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又可以推动更为广泛的普及。
《论语》是一种语录体,又多是孔子与其弟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比较形象、生动;《老子》(又名《道德经》)则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散文。两书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篇幅较短,言简意赅。《老子》只有五千字,《论语》也不过一万两千字。先读《论语》和《老子》,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好比垫下两块传统文化的基石。接下来就可以逐步扩展。比如,从《论语》就可以扩展到《孟子》、《大学》、《中庸》,或整个“四书”、“五经”。从《老子》可以扩展到《庄子》、《淮南子》等道家的其他著作。
《论语》与《老子》虽然比较好读,但终究是古代典籍,难解和易于发生歧义的地方是有的。首先要尽量读懂,必要时可适当参考某些学者的注解或评论性著作,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读别人的“心得”或“讲解”,而要自己直接把原著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读熟,并且进一步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来。这就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还要善于分析和批评,看到它的局限性。对原著、名著,是必须反复阅读、反复提问和体味的。像熊十力先生所说:“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既要下功夫,又是一种精神自由而愉悦的活动。孔子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这里像是道出了学习、教育的三个层次:“知之者”,大致是获得或传授知识的层次;“好之者”,则是从学习中引发了兴趣,激发了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动力;“乐之者”则更进一步,从学习和探讨中形成思想的升华,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或对研究“欲罢不能”的迷恋状态。这是读书、学习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读《论语》和《老子》,或读其他原著和名著,以及从事各项学习和研究,都可以追求这种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2篇
《老子》五章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课文讲解
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互为生灭?《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评析: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十九章【翻译】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评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七十八章【翻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评析: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些论述体现出老子不争、无私及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八十章【翻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评析: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明确:无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明确: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告诫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是老子在总结世事经验上得出来的,能开启人生的指挥,所谓“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种人生态度,承续了不动感情、坚韧冷静的理智状态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目的是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研习思考
1、《老子》的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节有共同之处?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课后作业
1、熟读《<老子>五章》,尤其是要透过字面,把握老子思想的深邃与复杂。
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③);杨朱的贵我人格,(④);孟子的大丈夫人格,(①);荀子的君子式人格,②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预习《孟子见梁惠王》和《胠箧》,尤其是自己归纳整理其中的文言现象。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3篇
2015年11月28日,由《光明日报》编辑部、中华志愿者协会老子文化普及教育中心、上海电机学院共同主办,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老子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深入研究和发掘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宦秀芳出席会议并致辞。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反对异化,注重逍遥。在现代化负面后果日益凸显的今天,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资源,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些问题的根治不仅需要在科学上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在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范式转移,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大有可为,需要加以传承和大力弘扬。
与会学者就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老子思想的普及与传承、老子智慧与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老子的养生思想以及儒释道思想比较等论题进行了研讨。他们认为,应当从新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背后的思维洞见,肯定老子思想对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4篇
关键词:儒道 审美意识 道 美丑观 虚实观 言意观 形神观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
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現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在审美意识上,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迥异。老子采取的是反功利主义的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还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等等后果,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而不是前述老子所否定的一般的美。老子的道论,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审美心境的问题。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及弃知绝圣,“涤除玄览”(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等等思想对道家审美心境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庄子就受到老子思想的极大影响,从而使庄子从人的存在的本真的角度,确立了超越伦理、超越逻辑的审美心境。
就儒道两家审美方式的差异来看,儒家在审美方式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真的统一。道家则不同,它在审美方式上要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去领悟天地之大美,这就是老子和道家所说的“体道”。“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儒道两家在哲学上的差异是: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儒家尚实际,道家主幻想,等等。这些区别,无疑是儒道两家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不同的根源所在。
二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道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在《老子》书中,“道”的义是多样的,它既指宇宙乃物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意义(包括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但是,道的最重要的含义,是老子对“道”所赋予的本体论意义。
“道”的本体论意义的重要表述,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老子说:“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是说按它本来的样子(自然)而存在,从而成为万物的根据。所以,道表征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老子对自然界、社会、艺术,都是崇尚以自然(天然)之美为旨归,即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质。
老子和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其“自然”的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反对卖弄和做作。其崇尚自然美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南北朝的钟嵘标举“自然英旨”(《诗品·序》);唐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即忆旧游抒怀》),宋程颐,提倡文章应如“化工生物”,“且如出生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画为之者,看时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二程遗书》卷十八)在清代,如刘熙载也认为:“极炼如不烁,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词曲概》)总之,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思想家都高扬自然之美。可见其《老子》道论提倡的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影响是多么深远!
三 老子的美丑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对美与丑关系的辩证认识,是他的审美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精辟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关于美与丑的辩证思想包含着如下内容:一是对人为之美,人为之善的否定;二是强调美与丑、善与丑的相互依存关系;三是美与丑、善与恶相互转化。老子的美丑观强调的是审美的差异性、相对性、对于提高人们对美丑、善恶的辨别力和审美水平,有启发性意义。
老子的美丑观除了贯穿美与丑的矛盾、对立和转化,从而强调审美的相对性外,还贯穿着对人为的、外在美的否定,而强调自然无为的审美活动。这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庄子直接受到老子影响外,如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鄙弃世俗琴瑟之声,崇尚天籁的审美情趣的。再如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表示了对自然美的赞颂,以“天籁”为最美音乐的观点,也是受到了老子“大音希声”的影响。
总之,老子的美丑观所否定的只是现实生活中人工的、有为的、外在的美,以及仅仅给人的感官刺激并将人的情感纳入“礼”的规范中的审美活动。而对颐养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情操的审美活动和自然的和谐,则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老子的虚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又一重要的审美范畴。这一范畴,也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这就说,作为万物本体的“道”,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现世界的天地万物与本体的“道”一样,都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这是在两个不同层次的统一。老子“有天相生”的思想,以及把“无”放在首要地位的倾向性,对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果说,先秦时期“虚与实”这一范畴,除庄子在美学的意义上使用较多,它基本上是哲学范畴的话;那么,在魏晋时代,“虚与实”就更多地运用到美学领域,成为必要的审美意识了。这一时期尤值得一提的是,刘勰的隐秀说与钟嵘的滋味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是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旁以卓绝为巧。”刘勰在这里所说的隐与秀的关系,实际是隐显、虚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只有隐显统一,虚实相生,才是具有无限魅力的优秀作品。这也是中国古典传统的审美观——含蓄美。艺术含蓄美的实质就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钟嵘的“滋味”说也是提倡隐显统一的含蓄美。总之,魏晋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就其渊源来说,不能不说受到了老子哲学思想,尤其是虚实观念的影响。唐宋以后,“虚实”说的适用更为普遍,几乎遍及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大体说来,“虚实”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就审美来说,是由艺术形象实的有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虚的无形的部分;或由虚的无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实的有形的部分,即“实中见虚”,或“虚中见实”。二是就艺术创作来说,处理好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只有把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结合起来做“虚实相生”,求得“似与不似之间”,才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五 老子的言意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这就是说,作为万物本源或宇宙本体的“道”,人们无法用清晰精确的语言去表述,老子提出了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反观把握它,这是一种近乎直觉的默悟和心领神会,而不是用普通的言、意去表述。老子的这种言意觀虽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却把人们的思考引向了一个深远的世界,启示了人们去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
老子的言意观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这是对“言不尽意”的发挥。“得意忘言”同老子的“静观”、“玄览”一样,都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能使人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境界。魏晋时期,王弼综合了老庄在言意问题上的观点,把象、言、意联系起来,提示了三者关系。他在《易经·略例·明象》篇中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又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启发人们进一步探求文学艺术的特征,对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 老子的形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又是美学史的重要问题。老子最早从哲学上讨论形神关系问题。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形而上的,事物的内在本质;“物”是形而下的,事物的外在表现。“道”和“物”的关系体现在每个事物的身上,从某个角度说,是形和神的关系。庄子对老子的形神观进行绝对化的发展。他重神不重形,认为形神是可分离的,提出了“形残而神全”的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它在启发人们用形神兼备的观点去进行审美活动方面,却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从美学的角度看,形和神这对审美范畴,是从老子开始提出的。他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道和物的关系,强调形和神的统一。老子的这种观点,在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在历史的各个阶段,被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作了不同的发展:有的进一步强调阐发了形和神的统一;有的只强调形和神的某一方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形神关系的看法。究其源,皆受老子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许抗生:《老子与道家》,新华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出版社,1987年版。
[6] 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老子虚空理念与中国古代图案 第5篇
老子虚空理念与中国古代图案
老子的宇宙论是宏观探道,微观察世,即从宇宙观落到人生,再落到政治和伦理.表面上看,似乎他的思想与艺术毫无牵扯,殊不知就是这位老人力倡的`“虚”“空”理念在中国古代图案构成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图案构成艺术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特征乃至于艺术风范都产生了极为长远的影响.
作 者:王艺敏 作者单位:刊 名:福建艺术英文刊名:FUJIAN ARTS年,卷(期):“”(4)分类号:B2关键词: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6篇
摘要:古代文学的“虚静”理论发源于老庄哲学,以“物我两忘”为本,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保持虚静的状态,观照宇宙万物的本源,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艺术创作需要以“虚静”的心态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而其中又往往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关键词:虚静 文学 创作 构思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静‛并不是道家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则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十六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而在《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里,可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其将虚、静内外两分,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虚‛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经》中多采取‚以无观有‛和‚去欲‛的方式而进行,且老子多言虚无之用——因为虚,故能容纳、涵盖万物。宋人苏轼所言‚空故能纳了‛概括得颇为精当。所谓‚以无观有‛,乃是以‚空无‛之心而呈现‚妙有‛之用: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即言虚无(空无)之用;第五章‚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则亦虚之‚动‛,‚虚‛而动,实乃‚静极而动‛,此乃从哲学之层面言说之。‚静‛的层次高于‚虚‛,乃属道的状态,所谓‚虚一而静‛即言由虚致静:空掉外物为‚虚‛,空掉‚自我‛则为‚静‛,恰如憨山大师所谓‚心体本来不动‛。如果说‚虚‛乃从主体对宇宙万有的‚不执著‛上下功夫,那么‚静‛则从主体自身上着力。‚空‛掉外物已属不易,空掉自我则更加困难,此亦‚修道者多得道者少‛之要因:因为空掉‚自我‛而达成的‚心体‛之‚静‛(定)意味着‚得道‛,意味着合于大化之流行。
老子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建立在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之上的。在道家看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作为宇宙中的人也应该是和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被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因素所缠绕,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清除妨碍和谐的各种干扰,让心灵恢复到原始的朴素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理过程。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道德经〃第十六章》)王弼注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注。‛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静,动由静而起,又归于静,动只是静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体道者只有虚静其心,静观万物,全身心地融人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体验到宇宙深处的宁静,也才能与道周游,产生至美至乐。‚虚静‛也是哲学宗教上的一种认识方式,《庄子〃人间世》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主体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澡雪精神。两汉的《淮南子》发展了‚虚静‛说,认为‚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原道训》),使‚虚静‛说更具有美感的特性,将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了起来。
魏晋玄学继承老庄,从本体论哲学体系和建构理想人格目的出发,进一步发挥了‚虚静‛的理论。魏晋之后,‚虚静‛说则被大量运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如顾恺之提出的‚悟对之通神‛(‘历代名画记》卷五),‚悟对‛就是‚虚对‛,也即对而不对,这是要求画家作画时既要把握对象的特征,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达到‚通神‛的境界。嵇康认为欣赏音乐要‚听静而心闲‛,王羲之强调书法创作应‚凝神静思‛,宗炳提出‚澄怀味象‛,都触及了虚静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文赋》中‚伫中区以玄览‛、‚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罄澄心以凝思‛均是指虚静的思维活动。虚静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物我不分性,虚静是宁静清澈的心态,是空诸万物的心灵境界。虚静要求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
‚虚静‛概念的正式提出,当推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继承了老庄‚虚静‛思想,并进一步将它运用到艺术构思的理论中。在《神思篇》中他引用了《知北游》的原意,甚至直接从庄子的论述中引用了原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明确地指出了‚虚静‛心理在艺术构思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刘勰认为‚虚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艺术创作前唤起想象的起跑线,更是贯穿着艺术创作中审美感知的心态变化的全部流
程。如果在创作中,艺术家不能处于虚静的状态,则会出现 ‚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而虚静的方法则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集中注意力,专于一境,清洗主观上的杂念、陈见,使审美主体处于宁静清空的状态。显然,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最佳心理态势。周星莲《临池管见》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独居一室,不闻窗外之事,把笔濡墨,临上几行《黄庭经》,回味逸少‚笼鹅而归‛的喜悦;摹写几行《洛神赋》,涵咏大令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之韵致。不觉窗外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陶养性情,解脱烦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
所以文艺家创作构思和审美意向中,‚虚静‛尤为重要。文艺家创作之前,应有一种虚空明净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促使‚感会‛的到来。从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上来看,当一个书家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时,他完全摆脱了创作动机上的功利和创作上刻意于佳的心理负累,技法运用熟练似庖丁解牛,自身的审美性灵得到充分的抒发。从 ‚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庖丁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
而且‚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勰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外界条件的刺激,这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魏晋田园诗派的产生正是得益于‚虚静‛思想促进。老庄的‚虚静说‛直接促使了魏
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之美的转变,对于魏晋人那种‚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观点的形成,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陶渊明诗中那清明的山水画面,恬淡的田园风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平淡自然,和融淳朴,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正是在这种远离了秽浊握凝的官场.摆脱了仕途‚尘网‛羁累的田园生活中,‚觉今是而昨非‛的诗人庄周化蝶,物我两忘。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欣快,悟了‚此中有真意‛的宇宙人生之理。对道家人生哲学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刻解悟,不仅使诗中流溢出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内涵了自然朴真的艺术精神。
唐代诗人王维颇得道家学说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描绘了许多带有几分禅意玄思的清逸雅致的画面。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斗,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与物想冥的庄禅境地!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主体抛舍自我;禅宗要求破除‚法执‛,‚我执‛,这些思想都为王维所接受,并将这种境界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辆川集》及晚年的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偕的画面。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象’。
因此老庄的‚虚静‛说和后代文论家们对‚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并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