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了解历史文化完璧归赵案例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了解历史文化完璧归赵案例(精选5篇)

了解历史文化完璧归赵案例 第1篇

了解历史故事 弘扬优秀品质

一、背景

《完璧归赵》是三年级第二学期上半阶段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秦国依仗国事强大想霸占和氏璧,而赵国的蔺相如让和氏璧完整归赵的故事,彰显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二、主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大量地朗读、复述和对蔺相如动作地模仿,使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并激发学生秉承优秀人物品质的情感。

三、细节

1.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情感。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问同学们课题中“完璧归赵”的“璧”指哪块璧玉,你们知道吗?学生都不知道。于是,我说:“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讲这块璧的由来。”学生的兴趣纷纷来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呢则娓娓道来:这块璧是指“和氏璧”。为什么叫它“和氏璧”呢?相传,春秋时期 „„“和氏璧”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这块璧玉的来历和价值,更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盛。因此,当秦王知道这块价值连城的璧玉在赵国时,就像霸占它。秦王想出了什么方法?”“他想用十五座城来换?”“秦王是真换,还是假换?”“假换。”“赵国也知道秦王是假换,但为什么不拒绝秦国呢?”学生回答地积极性很高:“因为当时秦国最强盛。”“因为,如果赵国不同意换的话,说不定秦国就会借口出兵攻打赵国。”“因为秦国是讲用十五座城来换的。”“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问题。如果赵国不换,秦国说不定就会出兵攻打赵国。如果把和氏璧拿去秦国,秦国拿了和氏璧,不给十五座城市,赵国的国威就受到了辱没。正在这危急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 2.读懂课文,了解智斗过程,领悟人物品质。

在学生了解了历史背景后,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内容。“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我请学生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学习。第一,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第二,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瑕疵,是因为他看到秦王没有诚意,为了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要秦王指点出十五座城市是为了再一次试探秦王。最后,让秦王要行大礼迎接宝玉是为了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最后,我请学生读一读,并想想: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智和勇。特别是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准备撞柱的那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让学生重点朗读,读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不辱使命、维护国威。3.拓展学习,了解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一课上完后,为了丰富蔺相如这一人物,我又为学生讲述了“负荆请罪”“渑池之会”两个故事,让学生多渠道地了解到蔺相如的机智、心胸宽广、热爱自己的国家。

四、结果

故事《和氏璧》让学生明白了璧的由来、璧的珍贵、璧的价值,为学习后文奠定了文化基础。通过找蔺相如保护璧玉的语句,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蔺相如过人的智慧,他为了维护国威,准备撞柱而死,是何等的悲壮。这也说明他视国家的威望高于自己的生命,说明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结尾,我又介绍了“负荆请罪”“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不仅拓展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丰富了蔺相如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五、评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的文章,我在上这篇课文时,摒弃了就文解文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后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个历史故事。在学习中,我感到,学生对这段历史十分感兴趣,在学习课文时,情绪高涨,在加上后续的两个故事,使学生对于蔺相如这一历史人物有了全面地了解。蔺相如那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

了解历史文化完璧归赵案例 第2篇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成长心语】

了解英美文化提高翻译能力 第3篇

说起翻译, 我们需要先谈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是因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码,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 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 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 sister是“姐”或“妹”, 汉语中则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 严格区分“兄”与“弟”, “姐”与“妹”, 因为长幼有序。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 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伯母、婶母、舅母、姨母、姑母”。这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不仅注重长幼顺序, 而且对于父系、母系或姻亲也十分重视。由以上可见,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 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不仅是语言符码的一种转换, 同时又是文化符码的转换。因此, 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双语 (bilingualism) 还要精通双文化 (biculturalism) 。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Nida认为:“真正成功的翻译, 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 因为词汇只有在它们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是有意义的。” (Nida, l993110)

我们看一个汉译英的例子。

她很高兴, 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

She was in high spirits and bustledabout boiling sugar-filled goutinous balls for the festival, as well as ravioli.

这里、译文把“元宵”用解释法来译显得行文十分冗赘, 而“饺子”又借用意大利的词, 把饺子这一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变成了“意大利带馅的小包”, 完全失去了民族特色。两个词的译法有失中国文化特征。鉴于“元宵”和“饺子”两个词深邃的文化内涵可将其音译为“yuanxia”和“jiaozi”。现在, 元宵和饺子及其文比内涵已被英美人所了解, 并被辞书收为英语的两个外来词。

通过以上对文化和翻译间的关系的论述以及所举实例可以看出, 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 必须注意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作为英语学习者,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一、历史文化知识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语记录着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些历史事件, 如果对这些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词语缺乏了解, 就会导致误译。如“Watergate (水门) ”, 它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座大厦的名字。自l972年“水门事件”以后, “Watergate”就被人们用来意指“秘密的、非法的勾当”。如Are you Pulling aWatergate on me?再如Beacon Hill, 如果只译为“灯塔山”就没什么意义了, 因为在美国已无此山了。此山原在波士顿广场附近, 后来此山被削平, 修了州议会大厦, 常有上流社会人士出入于此, 所以此词已成了“上流社会”的代名词。例如下面的句子, 只能以文化内涵的传达为主, 而不能从字面上翻译了:

But for every Beacon Hill there isa Brooklyn, a suburb, and here one must come to full stop.

然而, 在每一个上流社会的周围都有一个自己特定的区域, 到此, 你应止步。

二、民族习俗文化

英语中很多词都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英国的苏格兰高地 (the Highlands) 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而闻名于世。另外, 这一地区的“高地茶” (high tea) 也驰名海内外。由于不了解其背景知识, 有人可能把“高地茶”误认为一种普通的当地茶叶, 其品牌可能同我国的名茶“龙井茶”相似。其实不然, “高地茶”是苏格兰地区和英格兰北部地区人们普遍享用的一种晚餐, 通常晚上六点钟食用。

即使同是英语国家, 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美国, green card是指对外籍人发放的准许其长期居住并可以在美工作的许可证;但在英国, green card则是为防止驾驶汽车的人在国外遭遇意外而提供的保险卡。所以, 美语中的green card我们可以直接译为“绿卡”, 而英国英语中应将其译为“境外驾驶保险卡”。再如, 同是blue book, 在英国是指政府出版的有关教育和其他方面事务的官方文件, 我们可以直接译为“蓝皮书”。但在美国, blue book不过是大学生笔试时写答案用的活页簿, 我们如译成“蓝皮书”,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三、宗教知识

宗教对英美两国的影响可谓由古至今, 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宗教及有关知识在英语中出现很多, 成为英美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忽视这一方面的内容, 要进行正确地翻译是十分困难的。例如, 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 有这样一个句子:

The aunt always keeps plainlookingservants for Malachi.Lead him not into temptation.And her name is Ursula.

姑妈老是给玛拉基找相貌平平的佣人, 免生诱惑。而且她的名字叫乌尔苏拉。

如果我们不知道Ursula是基督教早期圣女的名字, 而且她以倡导贞洁著称, 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而无法领悟原文的文化内涵了。类似这种情况, 在英文原著中是屡见不鲜的。

至于来源于《圣经》中的典故就更多了。例如:

在这个句子中, beam in one's eye一语就是来自《圣经》, 是《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中耶稣责备轻于律己而苛于别人的话, “为什么看见你兄弟眼中的刺 (see a mote in thy brother's eye) , 而看不见你自己眼中的梁木 (beam) 昵?”所以这句话就应该把其文化内涵意义译出来, 即“如果说凯尔玛尔不知道自己有很大缺点, 至少他对于别人的小毛病也是不该加以指责的。”

四、政治经济

我们在翻译中还经常会遇到与政治经济有关的词语, 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翻译中的棘手问题。例如, 美国有一种straw vote (poll) , 意为“稻草选举”, 实际上是指报界在大选之前举行的民意测验, 如直译为“稻草选举”会令人不知所云, 所以在翻译时应作适当的说明, 可译为“ (报界) 民意测验”。

一些经济术语亦然。如grey market, 如只译为“灰色市场”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理解, 它实际上是指商人们虽然从事合法性交易活动, 但往往利用法律上的漏洞, 如出售以个人名义进口的货物, 价格低, 但质量不一定有保证, 这类性质的市场叫做“灰色市场”, 以区别于black market (黑市) 。

五、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当然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 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Shylock (夏洛克) 已成了贪婪、凶狠的高利贷者的代称。斯陀 (H.B.Stowe) 自甘《汤姆叔叔的小屋》中Uncle Tom喻指逆来顺受的奴隶或懦夫 (可作动词用, 如例句) 。例如:

Many took to gambl ing and got inover their heads 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

许多人开始干投机生意, 结果陪个精光, 然后再借高利贷去还债。

The SOB is very demanding to hisinferiors.But before his superiors he always Toms.

这杂种对下属苛刻、但在上司面前总是忍气吞声。

以上提出的五个方面仅仅是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难免显得片面, 因为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综上所述, 英美文化知识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它与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一样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因此,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英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摘要:文化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认识到英美文化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从而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关系

参考文献

①王佐良.《翻译:思考和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完出版社, l989

②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完出版社, l995

③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④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l997

⑤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l993

⑥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l993

了解历史文化完璧归赵案例 第4篇

本书的侧重点,是梳理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的历史进路,针对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谋篇布局,每一章集中探讨一种现象。以“士时代”的形成、发展、作用与终结贯穿始终,以士阶层“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等不同风貌的展现,来解读历史转场期的士生活,考察他们和当时社会及其内部之间的互动效果。以期在人物和事件的典型示范中,把握其中的现象;在各种相关现象的比较中,对“士时代”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士时代的痛》

作者:侯卫东

安徽人

“完璧归赵”,首先是一个典故,它讲述了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大智大勇,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的国家保住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故事。其次,完璧归赵又是一个成语,在成语的意义上,它指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所有者。这个成语堪称家喻户晓,在汉语圈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今日,它仍不时地会被我们使用。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赞扬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对于秦昭王要“和氏璧”这件事却有一个为我们所忽略的最大疑点。

这个疑点就是,秦昭王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这块“和氏璧”,进而主动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呢?

秦昭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开土拓疆,锐意进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有一件事可以作为例证:在“完璧归赵”这件事的前几年,为了得到楚国的土地,秦昭王曾以谈判为借口,将楚怀王骗到武关,可是楚怀王刚一到武关,就被秦昭王拘禁,秦昭王逼迫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干,秦昭王一怒之下就将楚怀王扣押在秦国,直到楚怀王死后才将楚怀王的遗体送回。楚怀王也许我们不太熟悉,但屈原这个名字我们都知道,楚怀王就是屈原的君主。

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他一反常态,他怎么会糊涂到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只是这一原因为我们所忽略了而已。以城换玉,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秦昭王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

这需要结合这一事件前后的史实去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其实在“完璧归赵”发生的那个时代,当时实力较强的是秦、楚、赵、齐四国。对于秦来说,南有强邻楚国,北有强邻赵国,处在两强夹击之下,战略思想稍有不当,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只有齐国离自己稍远,不相为邻,相互的威胁不是太大。对于南边的强邻楚国,刚才我们也提到过,秦昭王已经与其打过交道,并且占了一定程度的上风,可以说对于楚国的实力了如指掌。在这样的背景下,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必然要摸一摸北部强邻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

赵国当时的国王是赵惠文王,我们知道,赵惠文王名叫赵何,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有魄力的国君,他曾以“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武灵王最早立的太子是赵章而不是赵何,只是因为赵武灵王喜欢赵何的母亲,就把本来没有资格做太子的赵何立为太子了。

赵武灵王知道自己改立太子的行为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为了真正让自己喜欢的儿子赵何坐稳国君宝座,赵武灵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决定放弃终身制,自己提前从国君的位置上退休。他提前退休就是为了让赵何提前即位,自己正好可以将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

赵何提前接班,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则号称“主父”。四年之后,原来被废的太子赵章发动叛乱,被赵何平定。赵何的手下人借机将已经退位的赵武灵王包围在沙丘行宫里,断粮断水,直到最后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此事史称“沙丘宫变”,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

这样在其他国家的国王眼里,赵惠文王就是一个谜,为什么赵惠文王会成为一个谜呢?第一,他是赵武灵王的继承者,赵武灵王为他留下了十分厚实的家底,因此,赵国的国力是个谜。第二,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对于秦昭王来说,这个谜他更有解开的必要,不解开这个谜,他就不能贸然做出决策,对赵国更不敢轻举妄动。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沙丘宫变之后的十年,赵惠文王已经彻底坐稳王位,赵国的实力依然神秘莫测,秦王需要故意找个借口来测试一下赵国的虚实,顺便也测试一下赵惠文王的政治手腕。

怎么测试,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借赵惠文王刚得到“和氏璧”的时机,秦昭王卖个关子,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显然,这是秦王给赵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题,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就是考验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政治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我这道思考题给你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这次秦昭王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赵国对于我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我想要“和氏璧”,你赵国不是乖乖地派人携带“和氏璧”前来秦国了吗?并且,在蔺相如所谓的一番痛斥之中,更是给秦王提供了明确的印证。蔺相如在不经意间又泄露了什么秘密呢?

蔺相如曾经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说你的使者到了赵国,传达了你想以城池换“和氏璧”,这个信息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赵国内部如何恐惧,赵王如何低姿态,等等,都被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去。这些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测试的目的也已达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断定,赵国内心对于秦国充满了恐惧。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似乎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似乎特别没有面子,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对于此事的应对,已经巧妙地测试出赵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与此相比,蔺相如所谓的怒发冲冠,所谓的慷慨激昂,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当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虚幻的胜利情绪之中时,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前282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这些都是发生于“完璧归赵”之后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归赵”之前,秦赵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更不用说秦国攻取赵国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我们将这些史实联系起来思考一下,难道这些事情和所谓的“完璧归赵”没有关系吗?

知道这些事实,我们再来思考所谓的“完璧归赵”,再来看蔺相如所谓的外交胜利,难免会有新的认识,难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透过“完璧归赵”的表相,我们应该看到蔺相如胜利的侥幸,看到蔺相如應对的失策,看到赵国的实力不逮,看到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我们更应该看到大国之间外交折冲樽俎的魅影。

在“完璧归赵”的短兵相接之中,秦昭王似乎是一个窝囊蛋,赵国来的蔺相如则光彩照人。但是,“完璧归赵”表面的光鲜,无法掩盖此事之后赵国的实际损失。

了解《圣经》典故解读西方文化 第5篇

《圣经》中的典故或以人物为喻义, 代表一类特定的人物;或以动植物为喻义, 表达特定背景中的特定含义, 同时, 它还经常采用事物和事件来喻理。下面将同学们积累的相关典故来做一小结:

1 运用《圣经》中特指的动物进行表述

“油膏里的一只苍蝇” (fly in the ointment) , 出自《旧约传道书》10章。原文为死苍蝇, 使原本很香的膏油发出臭气。寓意为一点愚昧, 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 比喻美中不足。例如:We lead a very happy life here.The only fl y in the ointment is that there's too much traffi c on our road (我们在这儿过得很快活,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住处旁边马路上的车辆太多) 。类似的表达还有“a cloud on one's happiness”。

“狗所吐的他转过来又吃” (dog returns to the vomit) , 出自《新约彼得后书》, 原文为:俗语说得真不错, 狗所吐的他转过来又吃, 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比喻恶习不改, 本性难移。这句典故其实和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有相似的地方, 类似的表达还有:The leopard can never change its spots.花豹永不能改变身上的斑点 (意为本性难移) 。

“一只小母羊羔” (One’s ewe lamb) , 出自《旧约撒母尔记下》12章。原文为拿单到了大卫那里, 对他说:“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 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 吃他所吃的, 喝他所喝的, 睡在他怀中, 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比喻最珍爱的东西。例如:The old man regarded his dog as his ewe lamb.这个老人把他的狗看作是宝贝。其实还有类似的表达, 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指掌上明珠。

2 运用《圣经》中特指的人物进行表述

“Adam and Eve”, 亚当和夏娃, 源自The Book of Genesis (《创世记》) , 比喻祖先, 人类始祖。“便雅悯那一份” (Benjamin’s mess) , 出自《旧约创世纪》43章, 原文为“约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来, 送给他们, 但便雅悯所的比别人多五倍”, 英语指“最大的份额”。其实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是“the lion’s share”, 即在丛林当中, 我们要了解“law of the jungle”, 即弱肉强食的法则, 狮子所得到的那份是最大的。

3 运用特指的器物或植物等进行表述

“茵陈和苦胆” (gall and wormwood) , Gall指“胆汁”, 喻指“苦味的东西, 痛苦难忍的事”;wormwood指“蛔蒿, 苦艾”, 喻指“苦恼、痛苦”。此习语出自《旧约耶利米哀歌》 (the Old Testament, Lamentations) 第3章, 耶路撒冷 (Jerusalem) 被巴比伦 (Babylon) 的国王洗劫一空, 以色列人被掳往巴比伦, 成为巴比伦囚, 耶路撒冷一片荒芜, 先知耶利米 (Prophet Jeremiah) 置身于此, 唱起了他那不朽的哀歌, 《耶利米哀歌》共有5首, 痛悼耶路撒冷的毁灭。这些哀歌哀婉动人, 每年在纪念日, 斋戒日里犹太人就用这些诗进行祷告。其中第三支歌中有如下记载:“我就说, 我的力量衰败, 我在耶和华那里毫无指望。耶和华啊, 求你记念我如茵陈和苦胆的困苦窘迫”。这个典故通常表示极其艰苦的处境或苦恼的事情。例如:Harsh conditions and long working hours were gall and wormwood to early trade unionists. (恶劣的条件和漫长的工作时间是早期工会工作者苦恼的原因) 。

又如:I have summoned you here to witness it, because I know it will be gall and wormwood to you! (我叫你来是想让你亲自看看, 因为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令你及不愉快的) 。

“Aaron's rod” (亚伦的手杖) , 源自The Book of Exodus《出埃及记》中的一段话:“And you shall write Aaron's name on the rod of Levi, for there shall be one rod of the head of each father's house.”, 比喻大权在握。英国作家劳伦斯写过一篇小说Aaron's Rod翻译为《亚伦的手杖》或《出走的男人》, 该小说主人公身上折射出很多作者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子, 圣经中代表权威和自由的权杖, 在小说中和亚伦所吹奏的长笛产生了共鸣。

“一粒芥菜种” (Grain of mustard) ,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13章。原文为他 (耶稣) 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 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 却比各样的菜都大, 且成了树”。比喻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也比喻人生的进步过程。例如:Faith, as a grain of mustard seed. (比喻信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汉语中类似的表达, 如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则描写的是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软弱的器皿” (weaker vessel) , 喻指妇女, 出自《新约彼得前书》3章。原文为“你们作丈夫的, 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他是软弱的器皿, 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所以要敬重他”。例如:Tom tried to recollect that it was a man's duty to comfort and console a woman, the weaker vessel. (汤姆拼命记起男人有责任安慰劝解女人) 。现居伦敦的女作家Antonia Fraser写过很多历史小说, 其中有一篇名为The Weaker Vessel的小说, 作者力图引起人们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女性在美国内战期间有多么弱小?在一个倡导遵守妇道的时期, 她们在婚姻和生儿育女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期望吗?她们为爱而结婚吗?可以离婚吗?离婚后享受什么样的权利呢?Antonia Fraser通过她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女性试图来解答这些问题。

“金罐破裂” (Golden bowl is broken) , 出自《旧约传道书》, 原文为“人所愿的也都废掉, 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 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银链折断, 金罐破裂, 瓶子在泉旁损坏, 水轮在井口破烂, 尘土仍归於地, 灵仍归於赐灵的神”。该典故比喻理想破灭, 或希望化为泡影。美国作家Henry James写过一篇小说The Golden Bowl, 译为《金碗》, 该小说通过一段继母与女婿私通的故事引发出了许多对道德问题的思索。有书评就直接写成The Bowl is Broken, “金碗”的裂痕成为婚姻的隐患, “破碎的金碗”暗示着破碎的婚姻。

这些典故的总结, 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加强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的研究, 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题中之义。在英语专业的日常学习中, 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就《圣经故事》这门课程而言,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入门, 如何对其中的典故进行联系实际的深入解读;同时还在教学中, 要求大家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 从而培养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简言之, “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也就是说, 使学生在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此, 开展对于英语学习中《圣经》典故的探知与发现的研究, 是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用所学英语知识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语用能力, 更能开拓自身视野, 提高文学素养, 锻炼语言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而言, 日常接触到的大多是原版的阅读材料, 课题组通过考察日常英语学习文本中对圣经的借鉴, 探索了文本的深层次的文化韵味, 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高桂芳.英语教材中的《圣经》典故与教学[J].衡水师专学报, 2000 (4) .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