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1篇
双怠速法:是指汽车在空挡条件下,加油至高速和低速时检测污染物的方法。根据两个工况的排放状况能够基本反映车辆排放状况,根据高怠速时的过量空气系数能够基本判断燃料控制情况。而且,国家标准中有相关的完整规定。缺点:只能检测出HC和CO的浓度,不能对NOx的排放进行检测。
稳态工况法(ASM):用该测量结果评价在用车排放性能,能够比较相对真实的反映车的污染状况。但是,车辆实际运行中,道路负荷是经常变化的。与双怠速法相比,属于加载测试方法,能够判别NOx的排放,对高排放车辆的识别好于双怠速。优点:能够检测出NOx的排放浓度。缺点:只能检测污染物浓度,不能检测出车辆的污染排放总量。
瞬态工况法(IM):与新车实验一致,测量精确、能有效检测NOx排放。优点:技术含量高,相关性好,错判率低。缺点:由于要求人员业务水平高、设备成本高、维修复杂而不能被广泛采用。
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时,模拟工况状态,采用变速度、变负荷的行驶曲线。最重要的是该方法采用一个被称为“气体流量分析仪”的装置来测量汽车的排气流量(经稀释),经处理计算,最终可得出每种污染物每公里的排放质量。优点:能反映车辆实际行驶时的排放特征,与新车检测有高的相关性,检测准确率高,检测可得到汽车污染物排放的质量浓度。
加载减速法:加载减速法是国家要求的对在用柴油车的环保检测方法。此方法能够反映柴油机输出功率,杜绝了检测过程中的限油作弊。反映的柴油车负荷、柴油机全负荷状况时的光吸收系数值。缺点:不能反映增压柴油机加速过程烟度与低速过程烟度,而且设备复杂,成本高,难以推广。
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2篇
汽车尾气排放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大气污染源, 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 (包括苯、苯并芘等) 、氮氧化物 (NO、NO2等) 、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醛类等。还有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 (CO) 是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 是汽车尾气中有害浓度最大的产物。现在城市空气污染中80%的CO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CO是无色、无味、无臭的窒息性易燃有毒气体。碳氢化合物 (HC) 包括未燃烧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油及其裂解产物和一部分氧化物, 如苯、荃、酮、烯、多环芳香族烃类化合物等多种复杂成分。汽车排放的HC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其中包含了烷烃、烯烃、炔烃、环烃及芳烃, 是许多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基体。饱和烃危害不算太大, 但是不饱和烃的危害性很大。当甲醇、丙烯醛等醛类气体浓度超过110-6时, 就会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有强刺激作用;浓度超过2510-6时, 会引起头晕、恶心、红白血球减少、贫血;超过100010-6时, 会急性中毒。氮氧化物 (NOx) 是燃料高温燃烧过程中剩余的氧与氮化合形成的产物, 其主要成分有NO、NO2、N2O3、N2O5、等, 总称为NOx。城市中的NOx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 据1997年日本东京检测结果, 汽车尾气排放的NOx占到城市总排放量的64%, 在汽车尾气中主要含NO, 大概占95%, 其次才是NO2, 约占5%。N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于水, 有轻度的刺激性, 但是毒性不大, 高浓度时会造成中枢神经轻度障碍, NO可以被氧化成NO2。NO2是棕红色强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可以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 会使儿童的支气管炎发病率增加, 长时间处在NO2环境下可能会因肺内气肿而死亡, 当NO2被人体吸入的时候, 会和血液中的血红素蛋白Hb结合, 使血液输氧的能力下降, 对心脏、肝、肾等器官都会产生影响。
2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相应对策
(1) 加快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 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欧美国家的汽车尾气排放技术是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欧洲, 汽车废气排放的标准是每四年更新一次, 特殊情况除外。当前几乎对所有类型的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 (NOx) 、碳氢化合物 (HC) 、一氧化碳 (CO) 和悬浮粒子 (particulate matter;PM) 都有限制, 针对小轿车、卡车、火车、拖拉机和类似机器、驳船, 但不包括海轮和飞机。欧洲国家对每一种车辆类型排放的废气标准有所不同。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还需要更多地向欧洲发达国家学习。使我国的汽车排放标准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越欧美国家的排放标准。对制定的标准, 必须强制执行, 加强对汽车尾气检查的力度, 一旦发现“黄标车”, 立刻进行处罚。
(2) 汽油机和柴油机内净化技术
多采用涡轮增压、电控技术、推迟点火时间、废气再循环等内净化技术降低汽油机排放。
(3) 要继续提高油品的质量, 做好燃油站的油品监督
提高汽油、柴油的品质。由于燃油质量的不同, 汽车燃烧所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含量也不一样, 燃油的质量越好, 爆燃的情况越少, 使燃烧更加及时充分, 发挥出燃油的最大经济性, 减少污染物。
(4)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施, 缓解我国经常性塞车的现状, 避免车流量过大的时候, 汽车拥堵在路面, 车速低并且频繁的启动, 拥堵时间越长, 汽车所排的尾气就越多, 必会造成污染, 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 合理地设计和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 对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有重要影响。
(5) 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支持环保型、清洁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发展, 具有环保的特点, 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根本不存在大气污染的问题, 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小。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已经比较稳定, 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力汽车也已经开始发展, 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能高, 而且行驶性能优越不比燃油汽车差。虽然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要使用燃油, 在起步、加速时使用较多, 但是有电动马达的辅助, 就可以降低油耗。一般情况下可关停内燃机, 由电池单独驱动, 减少燃油的燃烧, 实现尾气控制。纯电动汽车完全由电力驱动, 它可以使汽车实现“零”排放。
(6) 出台发展低排量汽车的经济鼓励政策
高排放、高污染的汽车要逐渐退出汽车行列, 减少废气量的排放;对1.6升以下排放量的汽车实行减少购置税的政策, 鼓励了小排量汽车的发展, 代替高排放、高污染的汽车。
3 结语
汽车尾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很大, 尤其是对大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仍十分严峻。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大, 汽车尾气的排放数量多, 数量都在逐年增长, 虽然我国有汽车的排放标准, 但是在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上还有许多问题, 如果能有更好的对策, 可以在汽车尾气污染物控制的问题上做得更好。汽车尾气的控制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国家必须依靠政治和经济手段相结合, 人们积极配合对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控制, 树立环保意识, 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理汽车尾气。
摘要:汽车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 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我国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现状下,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尤其是大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十分严峻,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已占所有污染物的70%。因此, 汽车排放治理和控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认识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状况以及对人类身体的危害, 提高人们对汽车尾气的认识, 并着重阐述应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 余卫平, 李明高.现代车辆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2.
[2] 李岳林.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3篇
1 汽车尾气的产生
尾气是发动机做工时, 汽油与空气混合燃烧后所产生的不完全燃烧物。通过消声器排出后就产生了汽车尾气。科学分析发现, 汽车尾气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 主要污染物为:固体悬浮颗粒、CO、HC、NOx、Pb、SOx等。一辆轿车一年排除的有害气体比自身重量大3倍, 并且汽车在不断消耗着地球的资源。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无情吞噬石油资源的无底洞。目前, 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耗量的1/3。
随着汽车数量的剧增, 城市的空气质量首当其冲受到污染。由于驾驶人员的操作不当、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发动机的排放系统不完善, 不完全燃烧的燃油产生的有害气体直接排到大气当中。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2 汽车尾气的危害
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不仅有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以及其他碳氧化合物, 还有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 随着高温的气体成为尘埃排到空气当中形成的固体悬浮物质。
汽车尾气当中, 固体悬浮颗粒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物质。固体悬浮颗粒成分很复杂, 并有着极其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收各种粉尘、强致癌物质苯和病原微生物等。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皮肤炎、眼结膜炎或者更严重的角膜损伤。铅化合物是大气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 它来自于汽油的抗爆添加剂。铅化合物是引起急性精神病症的剧毒物质, 他可以在人体中不断积累, 当血液中含铅量超过0.1mg时, 可造成贫血等中毒症状。
人一但吸入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就优先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 从而红细胞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 直接导致细胞性缺氧。轻者达到致人昏迷, 重者就与煤气中毒一样死于非命。特别是遇到上下班汽车行进高峰, 像上海、北京、重庆这些一级特大城市, 堵车塞车很是严重。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虽然停下, 可是发动机依然工作, 大量尾气聚集排放。这些气体直接刺激人的鼻腔、口腔和肺, 危害人体健康。
长期以来, “心律不齐”困扰着不少患者, 这种心跳过快或过慢的症状, 可能导致心悸、眩晕、昏迷, 严重时甚至致命, 但其成因一直是个谜。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强大X重组一些过去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病理“犯罪现场”, 并逮到“现行犯”。NO2气体呈红棕色, 有特殊气味的刺鼻臭味。NOx既有害于人体健康, 还会腐蚀建筑物, 被列入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不可燃的有毒气体, 具有强烈的辛辣、刺激性气味。当空气中的SO2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 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的危害, 鼻腔和呼吸道粘膜都会出现刺激感。过高时, 能够引起支气管收缩与声带痉挛, 进而还会诱发支气管、肺气肿、肺硬化等疾病, 甚至死亡。此外, SO2还可以增强致癌物质苯并导致致癌。SO2、SO3与空气中的水气、烟尘等结合后生成酸雨。酸雨危害极大, 不仅腐蚀建筑物还会对人们的水源产生污染等。
大气当中烃类衍生物是未经燃烧的汽油和部分燃料不完全燃烧而生成的, 其中有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以及这个烃类的含氧 (如醛、酮等) , 不仅成分种类多, 且组成变化大。烃类污染物对自然界的危害, 主要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 还诱发产生光化学烟雾。绝大部分苯环芳香烃是强致癌物质, 是基因发生突变的物质, 经常会引发心脏病导致死亡。
大气的自身清洁能力无法化解汽车排除的毒素, 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汽车灾难”已经形成, 由此带来的汽车尾气害人不浅。英国每年死于大气污染的人是死于车祸人数的10倍。
“保护臭氧层、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不仅政府、企业能做出努力, 每一个公众都能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指出, “选择采用环保冷媒空调产品、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空调等家用电器等小举措, 就能实现宏大的补天’行动。”
汽车尾气中的氮离子与臭氧层的氧离子产生化学反应造成臭氧层分解。如NOx、SOx、HC、CH4等。这些物质在底层大气中是非常稳定安全的, 但是在高层大气紫外线照射激活后, 就成了消耗臭氧的物质。这些反应消耗掉臭氧, 打破臭氧层的平衡, 形成臭氧漏洞, 导致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紫外线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皮肤的伤害, 轻者会使皮肤灼伤, 晒后皮肤显得干燥、粗糙、易生皱纹, 显得衰老, 严重时还可能会诱发皮肤癌。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也很严重, 特别是对老年人, 会明显增加患白内障的机会。紫外线对于人们的人生健康的伤害我们不能再忽视。我们应重视自身身体健康、重视大气污染、重视对于人们“最好的太阳伞”的保护。
3 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对策分析
第一, 也是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改变汽车的动力, 如开发纯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太阳能、氢气汽车。使尾气接近“零排放”。
第二, 改善现有的汽车动力装置和燃油质量, 采用设计优良的发动机改善燃烧室结构、采用新材料、提高燃油品质;改善道路环境、减少车流密度等都能使汽车排气污染减少。
第三, 也是当前广泛适用于大量在用车和新车的净化技术, 是采用一些先进的机外净化技术对汽车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减少污染。机外净化技术就是在汽车的排放系统安装各种净化装置, 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可分为催化器、热反应器和过滤收集器等。如三元催化转换器。
第四, 加强道路和汽车管理。道路监控是改善汽车污染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机动车低速和怠速行驶情况下, 汽油不完全燃烧即排放。为此一方面要改善城市道路交通, 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 要保证道路畅通, 避免低速和怠速行驶。
第五,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汽车排放尾气中铅污染范围主要在道路两侧40M以内, 在100M以外几乎无明显影响。绿化能有效地降低空气污染浓度。当绿化覆盖达到10%和40%时, 空气中SO2, TSP和苯并芘3种污染物的净化率分别是:20%、15.7%、23.6%和80%、62.8%、94.5%。由此推论, 城市绿化率达到40%以上时, 空气质量比较适宜。因此, 必须栽大树, 提高道路两侧绿化覆盖率。
4 广大市民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读
身为广大民众之一,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低排、低耗的车辆, 反对高排、高耗的豪车;
2) 尽量选择高品级的无铅汽油, 控制固体悬浮物的产生;
3) 提高自己的驾驶技术, 勿乱加油、猛加油;
4) 出门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5) 将家用汽车换为电动汽车。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世界汽车大国地位的确立, 汽车进入家庭。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危害, 如汽车尾气污染。当前, 随着我国空气污染不断增加, 汽车尾气污染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汽车尾气污染是什么?有何危害?怎样控制与减少汽车污染?本文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汽车,尾气污染,健康,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梦欣.汽车构造.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王丹池.健康文摘报[N].2013.
[3] 贾峰.中国新闻网.2013.
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4篇
从1886年诞生第一辆汽车以来, 世界各国就争相发展汽车工业。特别是20世纪, 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汽车保有量从1950年的5000辆增加到2010年的10.15亿辆。进入21世纪, 中国汽车的需求量与保有量也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11年8月底, 全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而且,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 我国汽车市场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业内预计, 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
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同时, 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持续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为5143.3万吨, 其中CO、HC、NOx和PM值排放量分别是482.2万吨、4018.8万吨、529.8万吨和59.0万吨。由此看来, 在我国汽车普及的过程中, 由汽车排放而产生的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也随之下降。据有关专家统计, 目前, 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几乎占了大气污染的50%。
自2012年末开始, 全国多地连续发生的雾霾天气, 不仅让低碳环保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同时还推动了各类汽车排放标准的升级, 更加深了人们对治理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 的思考。
1 汽车尾气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通常, 汽车排放物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 (一氧化碳) 、HC (碳氢化合物) 、NOx (氮氧化物) 和PM (微粒, 碳烟) 等有害气体。它们都是发动机在燃烧做功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烃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 主要是在局部缺氧或低温条件下, 由于烃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 混在内燃机废气中排出。当汽车负重过大、慢速行驶时或空挡运转时, 燃料不能充分燃烧, 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会明显增加。一氧化碳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低的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血液后, 会和血液里的红血蛋白结合,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使人体出现反应, 如听力会因为耳内的耳蜗神经细胞缺氧而受损害等。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氮氧化合物NOx:NOx气体大部分是在内燃机气缸内生成的, 它主要由NO与NO2组成。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取决于燃烧温度、时间和空燃比等因素。氮氧化合物的生成原因主要是高温富氧环境, 比如燃烧室积碳等因素。从燃烧过程看, 排放NOx的95%以上可能是NO, 其余的是NO2。人受一氧化氮毒害的事例尚未发现, 但NO2是一种红棕色呼吸道刺激性气体, 气味阈值约为空气质量的1.5倍, 对人体影响甚大。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 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 引发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
碳氢化合物HC:汽车尾气的HC来自三种排放源。对一般汽油发动机来说, 约60%的HC来自内燃机废气20%~25%来自曲轴箱 (PCV系统) 的泄漏, 其余的15%~20%来自燃料系统 (碳罐) 的蒸发。甲烷是窒息性气体, 其嗅觉阈值是142.8mg, 只有高浓度时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乙烯、丙烯和乙炔则主要是对植物造成伤害, 使路边的树木不能正常生长。苯是无色类似汽油味的气体, 可引起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易倦、头晕、头痛、呕吐、失眠、粘膜出血等症状, 也可引起血液变化, 红血球减少, 出现贫血, 还可导致白血病。HC和NOX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 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 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 形成光化学烟雾,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 约为平时的3倍, 1岁以下的约为平时的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 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醛:醛是烃类燃烧不完全产生, 主要由内燃机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的醛类以甲醛为主, 占60%~70%。甲醛是有刺激性的气体, 对眼睛有刺激性作用, 也会刺激呼吸道, 高浓度时会引起咳嗽、胸痛、恶心和呕吐。乙醛属低毒性物质, 高浓度时有麻醉作用。丙烯醛是一种辛辣刺激性气体, 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 可引起支气管细胞损害, 嗅觉阈值为0.48~4.1 mg。
细颗粒物:PM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μm (有时用小于2.5μm, 即PM2.5) 的颗粒物。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 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 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 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 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 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的来源是从地表扬起的尘土, 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是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 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一部分颗粒物是自然过程产生的, 源自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浪花等。PM2.5还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 (煤、石油等) 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 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燃烧柴油的卡车, 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
20世纪70年代, 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美国, 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2.2~5.2万人 (2000年数据) , 在欧洲这一数字则高达20万。2013年, 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 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2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实施
随着汽车尾气污染的日益严重, 汽车尾气排放立法势在必行, 世界各国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对汽车尾气排放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制度, 通过严格的法规推动了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 而随着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 又使更高标准的制订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关专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7辆执行欧Ⅱ标准的汽车, 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14辆执行欧3标准的汽车, 才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按照轻型汽车Ⅲ号标准, 家庭轿车和轻型汽车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减少30%, 碳氢和氮氧化合物则分别减少40%。
2.1 欧洲汽车排放标准及实施
欧洲标准是由欧洲经济委员会 (ECE) 的排放法规和欧共体 (EEC) 的排放指令共同加以实现的, 欧共体 (EEC) 即是现在的欧盟 (EU) 。排放法规由ECE参与国自愿认可, 排放指令是EEC或EU参与国强制实施的。汽车排放的欧洲法规 (指令) 标准1992年前巳实施若干阶段:
2.2 中国汽车排放标准及实施
汽车排放的国标与欧标基本一致, 国标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参照欧标制定的国家标准。欧标是欧共体国家成员通行的标准。欧标略高于国标。如国3相当于欧三, 国4相当于欧四。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法规起步较晚、水平较低,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采取了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方案, 其具体实施至今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我国颁布了第一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 这一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汽车尾气法规从无到有, 并逐步走向法制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道路。
第二阶段:在1983年我国颁布第一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的基础上, 我国在1989年至1993年又相继颁布了《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个限值标准和《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二个工况法测量方法标准, 至此, 我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态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1993年颁布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采用了ECER15-04的测量方法, 而测量限值《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则采用了ECER15-03限值标准, 该限值标准只相当于欧洲七十年代来的水平 (欧洲在1979年实施ECE R15-03标准) 。
第三阶段:以北京市DB11/105-1998《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和实施, 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尾气排放法规制订和实施的序曲, 从1999年起北京实施DB11/105-1998地方法规, 2000年起全国实施GB14961-1999《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等效于91/441/1EEC标准) , 同时《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也制订出台;与此同时, 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还参照ISO3929中怠速排放测量方法分别制订了《汽油车双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法规, 这一条例标准的制订和出台, 使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到国外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第四阶段:汽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有HC (碳氢化合物) 、NOx (氮氧合物) 、CO (一氧化碳) 、PM (微粒) 等, 通过更好的催化转化器的活性层、二次空气喷射以及带有冷却装置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控制和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物到规定数值以下的标准。根据规划, 北京市2008年对全市新增机动车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以下简称“国4排放标准”) , 具有国4标准的汽车燃油将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全市供应。
3 汽车尾气污染的控制手段
3.1 汽车燃油的改用
1) 采用无铅汽油, 以代替有铅汽油, 可减少汽油尾气毒性物质的排放量。目前已经实现。
2) 掺入添加剂, 改变燃料成分, 提升燃油品质等, 比如添加千分之五左右的燃油伴侣。目前已经实现。
汽油中掺入15%以下的甲醇燃料, 或者采用含10%水份的水-汽油燃料,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消除CO、NOx、HC和铅尘的污染效果。若采用甲醇燃料, 即采用甲醇和其它醇类同汽油混合所制成的燃料。当甲醇占比例30%~40%, 汽车尾气排出的污染物可基本上消除。
3) 选用恰当的润滑添加剂-机械摩擦改进剂, 即不解体维护技术。目前已经实现。
在机油中添加一定量 (比例为3%~5%) 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粉末等固体添加剂, 或采用纳米技术的润滑油添加剂, 如铜爵机油伴侣等, 加入到引擎的机油箱中, 可节约发动机燃油5%左右。此外, 采用上述固体润滑剂可使汽车发动机汽缸密封性能大大改善, 汽缸压力增加, 燃烧完全。尾气排放中, CO和碳氢含量随之下降, 可减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 采用绿色燃料同样可减少汽车尾气有毒气体排放量。据美国的某研究所用豆油与甲醇、烧碱混合, 然后去除其中的甘油, 从而可获得“大豆柴油”。用“大豆柴油”, 以3∶7的比例掺入到普通柴油中, 可供柴油汽车之用。它可大大减少发动机工作时排放的硫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烟尘。故誉作绿色燃料。
5) 采用多种燃料作为汽车燃料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确保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和节能措施:汽车中可广泛使用新的配方汽油、电力、压缩的天然气体、太阳能以及生态燃料的蓄电池等等。并在这种汽车上装上电脑, 不断在行驶中调配组合, 以使汽车发挥最佳性能。采用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 以便对发动机的不同工况作出快速反应, 可取得最佳燃料经济性和发动机动力性能, 可减少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这就是混合动力汽车, 如油气混合动力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
6) 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根据有关专家指出, 开发乙醇代替汽油, 即节约能源, 又可消化陈粮, 使汽车排出的有害汽体减少, 是一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新课题。但此方法受世界粮食短缺限制。
7) 大力开采页岩气, 以页岩气作为汽车新燃料。这也是一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新课题。近来, 美国的成功经验加快了我国页岩气的开发进度。
8) 积极研究开发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然气的低温高压固态水合物, 广泛存在于深海及冰川下, 天然气水合物使用方便, 燃烧值高, 清洁无污染。据测算,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 约相当中国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是人类未来的绿色能源。
3.2 汽车发动机内部的调试
1) 减小点火提前角或者喷油提前角。这样, 可降低发动机工作的最高温度 (1500摄氏度) , 使NOx的生成量减少。
2) 改善喷油器的质量, 控制燃烧条件 (空燃比、燃烧温度、燃烧时间) , 可使燃料燃烧完全, 从而可减少CO、HC和碳烟PM。
3) 调整喷油泵的供油量, 可降低发动机的功率, 使雾化的燃料有足够的氧化时间进行完全燃烧, 从而也可以减少CO、CH和碳烟PM的生成。
3.3 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措施
就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变为无毒气体, 再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可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 采用催化剂:将CO氧化成CO2, HC氧化成CO2和H2O, NOx被还原成为N2等。采用的催化剂有Mn O, Cu O, Cr O, Ni O等金属氧化物和金属铂等贵金属。它们都可以净化CO、HC。催化反应器设置在排气系统中排气歧管与消音器之间。即三元催化转换器TWC, 目前已经实现。
2) 水洗:通过水箱, 使汽车尾气中的碳烟粒子经过水洗和过滤及蒸汽的淋浴, 可支队粘在碳粒上的有毒物质, 使碳粒子胀大而给予去除。
3.4 发动机内部净化处理措施
1) 正曲轴箱通气系统的设计:把从汽缸窜入曲轴箱的气体 (主要是未燃气体) 再循环进入进气歧管, 使其再次燃烧, 改变了过去将其直接排入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发动机上的PCV系统就是发挥这样的作用。
2) 排气再循环设计:发动机排气口用控制阀与进气歧管相连接, 使排出的气体经过再次循环, 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 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设计 (碳罐) :在汽车未行驶时, 而将油箱中的蒸发汽引入储存系统, 这样, 可大大减少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已经实现。
3.5 加强行政管理
1) 加快汽车的更新换代。改进汽车动力源, 这是今后汽车的发展方向。如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等。它们是低公害、前途最佳的新型汽车, 是最终实现汽车尾气“零排放”的希望。
2) 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技术标准, 控制燃油标准。
3) 及时维护车辆, 保证车辆尾气排放达标。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结论
终上所述, 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左右, 而我国现实的大气污染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治理的步伐。于是, 提高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各类汽车尾气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汽车消费国, 汽车保有量将继续上升。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和治理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和政府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 国家如何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如何以法律为依据, 有效地实现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与管理;各有关企业如何积极响应, 向社会提供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环保车型, 提供高品质的燃油、燃气, 提供高效耐用的尾气净化产品;公众又如何提高环保意识, 自觉做到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 这些都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并做出回答的问题,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 汽车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便利, 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但是, 汽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危害, 这就是汽车公害。在汽车公害中, 汽车尾气一直困扰着人类, 污染着环境。汽车尾气是现代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汽车的不断普及,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也越来越紧迫与重要。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唯一方法就是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国家标准, 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减少空气污染, 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汽车尾气的种类及其危害, 分析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各种途径, 比较了国内外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实施的情况, 提出了提高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各类汽车尾气排放量是治理我国当前大气污染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汽车,尾气污染,排放标准,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黎巧云.汽车修理与检测.
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5篇
1.1汽车尾气净化概述
汽车尾气主要含NOx和CxHy, 作为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治理中, NOx和CxHy的脱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汽车尾气污染的净化处理方法可分为:还原法、吸收法、吸附法、等离子体活化法、微生物法[1]。
1.2 SBA-15概述
1.2.1 SBA-15的特点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Stucky等人合成了SBA-15新型的硅基介孔分子筛[2]。它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 呈二维六方形态;较窄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大、较好的水热稳定性;稳定的骨架结构、易于修饰的内表面等物理化学性能, 因此在化学工业、环境能源、生物技术、吸附分离、催化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发展前景[3]。
1.2.2 SBA-15的合成方法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水热合成法[4], 二是微波辐射法[5]。其中水热合成法将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酸溶液和硅源在恒温水浴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装釜, 然后在高温下晶化, 最后去除有机模板剂得到介孔氧化硅材料。
1.2.3介孔分子筛SBA-15的化学改性
介孔分子筛SBA-15化学改性包括对材料骨架的修饰以及对孔道表面的功能化, 介孔氧化硅材料表面的硅醇键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活性, 这是表面化学改性的基础。
2实验部分
2.1催化剂的制备
2.1.1将P123溶于90m L去离子水在40℃时搅拌至溶解, 加入60m L盐酸, 转入三口烧瓶中搅拌2小时, 然后滴入9.8m L正硅酸乙脂搅拌24 h, 同时加入异丙醇铝 (0.48g) , 装入特氟龙瓶内100°C晶化24 h。对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并干燥, 最后在马弗炉中550℃煅烧6 h后得到Al-SBA-15。
2.1.2取0.072g硝酸铜溶于无水乙醇中, 搅拌3h后取1g AlSBA-15, 与该溶液一起搅拌24h, 悬蒸后放入马弗炉中550℃煅烧6 h得到产物。
2.2催化剂的表征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样品进行表征。
2.3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实验以NO以及C3H6混合气体模拟汽车尾气, 实验在常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中进行。石英管内径为6 mm, 长250 mm, 管内中部嵌有直径6 mm的石英挡板。催化剂两端覆盖着石英棉做底以防止催化剂流失, 其一端紧靠石英挡板, 防止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左右流动。
3结果与讨论
3.1评价结果与讨论
图3.1TPR图中可以看出Cu-Al-SBA-15有两个还原峰, 表明该样品中有两种价态的Cu物种存在, 归属于分散性较好的Cu2+ (250°C左右和Cu1+ (350°C左右) [6], 低温TPR峰对应Cu2+到Cu+的还原, 高温TPR峰对应部分Cu+到铜单质的还原。
3.1.1 Al-SBA-15的活性评价
从图32中可以看出, 在Al-SBA-15作用下, NO在100°C到550°C温度区间转化率在20%到50%左右跳动, 600°C时达到95%。而C3H6的转化率在100到400°C区间很低, 在600°C达到30%左右。
3.1.2 Cu-Al-SBA-15的活性评价
如图3.3, 由于Cu-Al-SBA-15的作用, NO和C3H6的转化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450℃时, NO就达到了完全转化, 相同温度下NO和C3H6的转化率比Al-SBA-15要高很多。再由图3.3可以看出, 350°C以后Cu主要以Cu+存在, 而此温度后催化剂活性大幅提高, 因此可推断在这一温度区间催化剂活性组分为Cu+。这一现象与Cu-Al-SBA-15的H2程序升温还原的结论一致, 即在250°C以及350°C两个温度点上分别对应Cu2+和Cu+, Cu作为催化活性组分以Cu+起主要作用, 反应温度应在350度以上。此外, Al-SBA-15在掺杂Cu以后, 催化活性大大提高, 在350°C转化率即达100%。C3H6-SCR体系中, Cu-AlSBA-15的催化性能优于Al-SBA-15。
4结语
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负载Cu后的SBA-15活性金属组分在催化剂表面均以离子态的物种存在, 具有较高的分散度;C3H6体系中, 在Cu-Al-SBA-15催化作用下, NO的转化率可达100%, Cu-Al-SBA-15的催化性能优于Al-SBA-15, 对于NOx的转化率大幅提高, 其催化其活性组分主要为Cu+。
摘要:本文以SBA-15介孔材料为母体制备出用铜离子改性的SBA-15催化剂, 并进行结构表征和脱除氮氧化物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改性后的样品保持了SBA-15材料的优良介孔结构, 用铜改性后的催化剂对汽车尾气的催化分解具有更高的活性。
关键词:SBA-15分子筛,NO,掺杂,催化分解,NOx脱除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局,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996, 10:6-7.
[2] 邱运仁, 张启修, 现代化工, [J]2001, 21 (3) :19-22.
[3] 李佩晰, 阎红, 邱志光.稀土, 2004, 22 (2) :46-49.
[4] 贺泓等, 催化学报, [J]25 (2003) 460-466.
[5] IUPAC Manual of Symbols and Termin ology, Pure Appl.Chem.[J]1972, 31:578.
汽车尾气检测范文第6篇
关于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
报告
四川省农业厅: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确保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我局组织科技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研讨,现将南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省厅,请予立项实施。
特此报告,请批复!
附:《四川省南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〇七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