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反教材读后感(精选3篇)
伦理学反教材读后感 第1篇
Burberry作为纯正英国贵族风格的代表品牌,与皇室显贵一直保持密切来往,近日,Burberry正式入驻天猫旗舰店,这是国际奢侈品大牌首次入驻第三方网购平台。
网页设计,调性依旧是高贵冷艳,产品系列从服装、手袋、围巾、香氛、腕表、配饰等相应齐全,但是单品较专柜而言可挑选范围非常小。价格上无明显优势,随意点击单品,成交量基本上都为零,18天仅销售132件商品,其中四分之一被无条件退货,退货率 26.4%,远远高于天猫此类商品退货率7.21%的水平。
全球的十亿万(美元)富人数量,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中国正在引领全球个人财富增长速度,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Burberry日前发布的-财年下半年财报显示,集团总营收达到12.98亿英镑,同比增长19%,其中亚太地区的营收增长至5.16亿英镑,占整体营收近四成比例,大约30%的总零售和批发收入来自于中国消费者。双11全天交易超350亿元,淘宝全年交易额机突破万亿,面对如此诱惑,大洋彼岸的决策者,一定是看到了中国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力量,兴奋之余,忽略了中国市场对奢侈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形式。
奢侈品,作为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慢消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衣食住行品质及其优越的富裕阶层,崇尚奢侈文化,以奢侈品提升个人含金量的中产阶级是奢侈品的两大消费群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有利形势使得一部分人的资本迅速累积,这种突发的富裕,使得底蕴和品位的传承被远远抛在身后,奢侈品的消费,并非源于优越生活习惯或品牌信仰,奢侈品的文化、设计、材质、工艺对人的吸引,远不及LOGO和价位所带来的身份感,
环境体验、服务体验这些感性因素在奢侈品成交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它并非生活必需品,便利、快捷的平面购物平台在面对奢侈品消费时毫无优势。轻点鼠标,充话费、买书、选一条裙子搭配最近新买的上装,这一切在互联网上都显得自然而美好,但是购置奢侈品,人们还是习惯来到城市的高级商圈,踏入高大上的店面,感受甜美而礼貌的导购人员的悉心服务,去看,去试,去感受。
付出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大,网购,实在难以伺候这批挑剔的网民。不菲的价格不允许有丁点的瑕疵。实体店的成交参杂了太多购买者的“多巴胺”,也许是因为那天心情特别好,也许是因为导购的专业与赞美赢得了那张订单,甚至,还有可能是装修+导购+陈列+自己心情+陪同购物的人的夸奖的多重因素。然而,还有最主要的原因,你挑选的那件商品,是你千挑万选,反复比较过觉得适合自己的。然而网购,剥离了这一切复杂的感官,剩下单一的视觉挑逗,这个视觉呈现往往还因模特展示、灯光、图片处理、屏幕效果等因素无可避免地造就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退货,差评,这些电商最惧怕的词语在奢侈品互联网营销上轮番轰炸。
若你把宫廷菜沿街兜售,其实无法将其发扬光大。消费基数是固定的,买得起的人不管你在哪里他都买得起,买不起的人你每天摆在他家门口,他也只能望而却步。食材、工艺,做菜师傅的门道都注定了菜品的昂贵奢华,并非可人人得之。若有谁忍不住馋,勒紧了裤腰带饿过几天,把省下的钱拿去吃了一次,他定会撇撇嘴,那声音很低很低,说声“就只是这样啊”。然后跟他的亲朋好友懊恼,花了那么多钱的宫廷菜,也不过如此。原本以为浪费了摊位费,门庭冷清,客户投诉已经是最大的损失,没想到,坏的口碑传播造成的负面品牌影响,这才刚刚开始。
伦理学反教材读后感 第2篇
1 创新探索的背景
在医学教学改革的今天, 进行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主要源于以下的原因或背景。
1.1 学科大融合的趋势
传统的医学教育学科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学科越分越细, 知识面越来越窄, 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 要求医护人员既要注重人民的身心健康, 又要提高服务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适应这一转变, 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医学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不仅医学领域内部各学科之间出现了大融合, 而且相关学科之间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为此, 许多卫生院校正在探索培养一专多能甚至通才的教育模式, 这就要将有关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尝试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1.2 卫生需求的大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 因此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病治病, 而是全面转向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人民健康的维护者、指导者, 只有既全面掌握医学护理专业的伦理知识, 又能熟练运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伦理学知识, 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才能与各类人群进行有效交流, 消除医 (护) 患纠纷, 提高医护质量。人民和社会对护理人员及其他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医学职业道德, 还要具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常识, 必须具有正确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因此, 卫生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既学习基本的伦理学知识, 又掌握医学卫生方面的伦理常识。本教材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医学伦理道德、护理伦理道德、生命伦理道德等医药卫生领域的基本伦理道德知识, 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 既成为一名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又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医药卫生工作者, 提高他们的人文社科素质, 并为他们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1.3 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对医护需求的提高和就业模式的转变, 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会治病的医护人员, 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人才, 而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要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医护专业素质, 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掌握医护领域的专业伦理规范, 又要掌握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鉴于以上几方面原因, 再加上近几年卫生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校的生源质量持续下降, 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因此各个卫生院校正在探索医学卫生教育改革的措施, 转变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培养卫生专业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道德素质的专业基础课, 医护伦理学基础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探索, 以满足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
2 内容结构的创新
与普通教育重理论教育的办学思想不同, 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 必须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 以培养学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同时职业教育的对象水平差异大, 因此必须在教育的内容及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保证教育思想性、科学性的同时, 也要努力体现实用性、可读性和创新性, 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特性。
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和思考, 我们决定在该门课的教学内容上降低知识难度, 注重基础知识, 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态度体验、思维和能力训练及融入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使学生学会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回答、说明、辨析道德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道德现象、道德疑点和道德难题, 特别是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医德难题,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系结构上力求突破传统思路与框架, 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结构, 从岗位需要和培养目标出发, 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知识与各种医学伦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要和社会对医务人员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要求, 把学生培养成既是一名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又是一名一切为了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有机融为一体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2.1 突出实用性、实践性
本教材的编写坚持以理论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为原则, 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改革和创新内容, 以行为为导向、任务引导为基础, 注重案例的分析和运用;加强人文精神内涵, 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质量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既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背景, 也符合就业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 能有效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材内容与职业意识、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人格培养相结合, 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岗位就业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医护临床案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链接和附文, 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及动手能力。
2.2 突出基础性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育, 选择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根据伦理学发展趋势, 将一般伦理知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中的共同内容整合在一起, 构成本教材的基础知识部分, 约占全书的60%, 医护各自的专业伦理规范约为30%, 同时适当增加当代医护伦理学的最新进展, 以开阔学生视野 (生命伦理) , 这部分内容约占10%。
2.3 突出专业性
我们从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出发, 以医护伦理学知识为主, 普通伦理学知识为辅, 突出医护伦理学知识, 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普通伦理学知识与医护伦理学知识的比例从第一版的9:1调整为现在的3:7。在教材结构的设置上不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只从岗位的基本需要和培养学生既能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 又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培养目标出发, 对全书结构做了根本修改。如将第一版的“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道德范畴”这2章整合为第3章“医学道德规范体系”, 合并“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这3章作为第4章“医学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 将“职业道德与爱情”、“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这2章合并再增加社会公德的内容作为第9章“社会生活领域伦理”, 删去与中学教材内容重复的“人生观、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以及“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这2章, 对保留的章节从名称到结构、内容也做了根本修改。其中增添了第5章“医学人际关系伦理”、第6章“临床与预防医学伦理”、第7章“护理伦理”、第8章“生命伦理”这4章中以及其他章节中与医护伦理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2.4 突出层次性
从职业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取向及其认知情感出发, 在内容的顺序安排上, 以先一般后特殊, 先基础后专业, 先易后难为原则。第1~5章和第9章为一般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知识, 第6、7章为医护专业伦理规范, 第8章是当代医护伦理学的最新进展。第9章原本安排在第5章“医学人际关系伦理”之前, 即原来是第5章, 但考虑到其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内容有重叠, 而这部分内容中职生又必须掌握, 故把它放在了教材最后一章。
同时, 由于从中职到高职以及同一层次各个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 层次性特别明显, 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采用了模块式编写方式。在教材中除了正文的必学内容外, 还插入了大量链接、案例、附文、附录等选学内容, 供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及重点, 这样增强了学习或教学的弹性, 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
3 教材定位的创新
教材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经过我们的调查, 现有的相关教材基本上是为教师编写的, 也可称为教师用书, 其注重理论性、系统性, 内容全面, 逻辑严密, 但比较抽象, 可读性差, 形式单一、刻板。我们针对教材的绝大多数使用对象是学生这一事实出发, 坚持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 力争编写出一本形式活泼、学生喜读、教师好用的教材, 因此将教材的使用对象定位为中、高职医学护理类学生, 这是专门为中、高职医学护理类学生编写的伦理学教材。我们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为出发点, 注重对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知识、小故事等链接部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尽量以最适宜学生的方式讲述专业知识, 内容要生动活泼, 易读易懂;注重启发性、实用性、可读性;摒弃了传统教材以教师为中心,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点。
通过生动活泼的体例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案例和链接, 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主动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用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实际的真实案例, 引起学生共鸣, 增强其理解力、思维力,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由于中职生基础差, 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为增强其可读性, 教材内容不仅要语言通俗易懂, 体例生动活泼, 还要通过大量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 或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主题, 或证明所述观点、增强说服力, 或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同时为了兼顾高职学生, 教材中还插入了大量的链接、附文, 安排了医护伦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书后收录了大量相关的伦理学文献, 以开拓学生视野, 深化学生思维。
4 体例风格的创新
在教材编写时大胆突破传统教材单一、死板的风格, 尽量使教材体例风格生动活泼, 以增强可读性。从学生实际出发, 为了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等特点, 以醒目的字体突出教材结构;每章前有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每章后有小结、目标检测来巩固、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每章节前有案例引入, 文中有大量的链接、案例、图片等, 尽量使教材体例风格生动活泼, 以增强可读性,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坚持教学性与自学性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教材, 设必修模块、实践模块和选修模块3部分内容, 以便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内容进行学和教。正文部分和非正文部分有机结合, 模块内部结构坚持科学性、可读性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 正文部分保证了模块在课程系统中的定位, 链接等非正文部分对课程内容做了必要的延伸与扩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综合职业素质。以案例辅助教学, 使教师便于教, 学生便于学。非案例部分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出发, 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教材强调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思考题和案例分析, 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悉运用程度, 进而指导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还可通过参观、见习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专业和卫生事业的情感, 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质。
5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1)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材会同时配备简洁、实用的教学课件, 给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思维、注重实践的平台。
(2) 注重案例分析的运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 章节前的案例用于引入正文;文中的案例用于证明所述观点, 增强说服力;章节后的案例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在阐述理论的同时运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力、信服力及教材的可读性。
颜元的反理学情结 第3篇
关键词:颜元;反理学;教育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02—02
一、当时的书院教育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三人是宋初理学的初步奠基人,他们力辟佛老,创建书院,倡明儒学,一时之间讲学之风盛行。按照地域的分类的濂洛关闽之学的“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成为书院讲习的主要内容,宋明书院对发展当时的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风靡一时的“南宋四大书院”主要有吕祖谦的丽泽书院,朱熹的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张南轩的岳麓书院。但是由于理学思想的长期控制,它对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性人才就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也给后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颜元所持观点认为宋明时期的教育是集汉代训诂,魏晋清谈,唐代禅学,以及乡愿,诗文,制艺之大成的教育于一身。他说:“宋明之训诂,视汉不益浮而虚乎?宋明之清谈不益文而不册乎?宋明之禅宗,视释道不益附以经书倡儒旨乎?宋明之乡愿,视孔孟时不益悦众,益自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乎?”(《习斋记余》卷九)根据他的思路,孔孟之后儒学渐微,至宋代全灭。颜元感慨至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造成了很深的毒害,这种情况不仅磨灭了年轻人的斗志,也消耗了大量的时光,也许颜元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当时山河破碎风飘絮,生灵涂炭的窘境,颜元不得不反思当时的教育制度,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进而对宋明时期的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二、对宋明理学教育内容的修正
作为教育家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反对训诂,注疏,背诵语录,八股括帖,主张代之以“六艺”为核心的“三事三物”的实学。在教育方法上批判宋明以来的习静教育,书本教育,而倡导习动教育,习行教育,同时主张由粗会精,下学上达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这位有着鲜明个性的教育家,同时也有深深的儒家烙印和崇尚圣人情怀。具体分析在教育内容上对宋明理学的修正。
颜元认为宋儒的教学内容,不但不能使学者经世致用,而且还使学者伤筋动骨,虚耗时光,他的主张学术是人之本,有实学才能出真才,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反对反对训诂,注疏,背诵语录,八股括帖,主张代之以“六艺”为核心的“三事”、“三物”、“六府”、“四教”的实学。颜元说:“三事,六府尧舜之道也,六德,六行,六艺周孔之学也。古者师以是教,弟子以是学,居以养德,出以辅政,朝廷以取士,百官以举职。《六经》之文,记此簿籍耳。”依据颜元来看,在三代治世时学术、政治、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六艺”、“三事”、“三物”、“六府”、“六德”、“六行”、既是学术的根源,又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政治纲领。在《尚书·大禹谟》中论述到:“三事”和“六府”分别为“木、火、土、金、水、谷”和“正德、利用、厚生”这两者结合关系国计民生的安危,“三物”在《周礼大司徒》中论述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三物”和“三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实则是一样的,“四教”是指孔子的“文、行、忠、信”。颜元认为孔子的“四教”与“三物”和“三事”的内容大体上是一样的。所以颜元的教育内容和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颜元注重培养实践人才,而传统的注重培养理论人才,颜元更注重“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文韬武略,经邦济国。
三、颜元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颜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对于知识应该以实用的,有限的为珍贵,但是真正的要让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单凭书本知识是徒劳无益的,必须付诸实践行动,实习的方法。同时颜元认为读书无益而且有害,多读书能使人愚,能使人弱,他说:“试观天下秀才晓事否?读书人便愚,多都更愚,但读书便必自智,其愚却益深……”又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同时耗尽精力和体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之人看,当时的人给予学者这样的评价“白面书生”“书生无用”“林间咳嗽病猕猴”等等,世间人主要是宋儒都以为诵读可以养心,但是颜元持其相反的观点,认为“读书人率习如妇人女子,以识则户隙窥人,以力则不能胜一匹雏也。”颜元批判读死书,死读书,他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上少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尽管颜元反对读书,但是他不反对学问,他所讲的学问都是注重经世致用的,他说:“须日夜讲习之力,多年历险之功,非此理会文字之可坐而获。”所以他主张事事“不要说只要做”,他反对讲空话谈原理之人,他在教学之中就以身作则,他善于弹琴,精于骑马,精于射击,精于医术,兵法熟练自如,提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措施,总之颜元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抱着“亲手下一番功夫”的决心,他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并且以身示之,他说:“身无事寻事做,心无事寻事思”,做到了身心一齐竦的态度,丝毫不肯松弛。书写一部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和感想,严密自谋,务求每日“有善可迁,有过可改”。
诚然,几百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填鸭式教育”和“装罐头的读书教育”等等的教育方式,这样一味的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只能培养出“娇弱的奇葩”,造就新时代教育体制下的“畸形儿”。颜元以“三事”、“三物”、“六府”、“四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于此相适应他也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主张习动、习行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方法,简要论述之。习行、习动的教育方法是与宋明时期的主静、主敬相反对应而言的,颜元对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方法进行了很深刻的讥讽,他认为是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无一日达孔孟之圣人。颜元同时也认为凡是实用性的科学必须要亲身实践,以身示范。他说:“天文,地志,律历,兵机数者,若洞究渊微,旨需日夜讲习之力,数年历险之功,非比理会文字,可坐而获也。”(《存学编》卷三)因为只说不做只能是空头理论家,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也。到头来也只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同时颜元也认为“实行”才能让人民身强体魄,国家兴旺发达,不再是过去那种“娇弱书生,手无敷鸡之力,”因此颜元又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习斋言行录》卷下)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颜元肯定“人各有禀赋之分,”因而倡导教育要“随人随分尽道”。他说:“学乃要随人随分尽道,无论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聋瞽,只随分尽道便是学。”(《习斋言行录》卷下)如伯夷的禀赋偏清,柳下惠的禀赋偏和,这种禀赋不同正是因材施教的方法的心里基础,就是根据个人的禀赋,因势利导和各尽所长,他说:“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以为学,则易成圣贤,而无龃龉之检格……人之质性近夷者,则宜学夷,近惠者,则宜学惠”(《四书正误》卷六)因此从受教育者的质性,兴趣,才能,个性等方面进行教育,这样成圣成贤的机会就很大了,自然也不会出现同个人相悖的境况。于此颜元也强调在根据个性所长的情况下又加以特别的对待,他说:“甚刚人,亦必有柔处,甚柔人,亦必有刚处,只是偏任惯了,今加学问之功,则吾本有之柔,自会甚刚,而刚德合于天则;本有之刚,自会甚柔,而柔德合于天则,书云高明柔克,沉潜刚克……”(《习斋言行录》卷下)这种按个人的禀赋及其个性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新的发展。同时颜元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生互学,互相师友,教学相长,他说:“同学善则相劝,过则相警,即师之言行起居有失,俱许直言,师自虚受。”(《年谱》卷下)总之颜元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的功绩,但是这种只注重实践,不注重思维的延续过程和渐进的过程,这样就很难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忽略了人的思维的飞跃过程。
颜元的学术成就没有系统的师承关系,但是他仍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颜元的教育思想优劣各有所得,这与其生存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有关,更有当时的文化技术水平有关,颜元为学注重“实用”“实行”“实事”等。他认为只有那样做才能培养出文武兼备,文韬武略的真正人才,这样社会才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才能以更加袅娜的姿态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ZK(#]朱义禄著.颜元李塨评传(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姜广辉著.走出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3]姜广辉著.颜李学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陈登原著.颜习斋哲学思想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9.
[5]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