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精选13篇)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1篇
咏鹅,咏鹅骆宾王,咏鹅的意思,咏鹅赏析 -诗词大全
咏鹅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2篇
咏鹅(七岁时作),咏鹅(七岁时作)骆宾王,咏鹅(七岁时作)的意思,咏鹅(七岁时作)赏析 -诗词大全
咏鹅(七岁时作)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赏析 第3篇
骆宾王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富传奇性的人物。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他的传奇色彩在自身经历之外,还戏剧性的表现在他所受到的历史待遇上。不用说他把则天女皇的宫闱丑事公之于众反而备受推崇的大唐王朝,只说明代与现当代。明代把骆宾王捧上了天,清代他受到冷落,现代史上郭沫若给以极大的赞赏之意,文革期间他则大受批判,甚至于部分家藏骆氏诗文的人,受到各种批斗。这些都加深了诗人沉浮无根的人生经历的戏剧色彩。反映到诗歌创作里就是那若有似无、或隐或显的人生未果、命运多劫的生命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毫不奇怪,大凡涉足点历史又放不下现实的人,都有这种忧患。五绝《于易水送人》一诗就是明证。全诗如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历史上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别荆轲的故事,在《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中都有记载。战国末年,秦国强势崛起于西部,其它诸侯国风声鹤唳,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卫国人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欲入秦国行刺秦王,迫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高渐离等着白衣冠(丧服)于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亢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这首诗诗意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借昔日燕太子送别荆轲代写送别友人,发生于同地不同时的历史著名人物故事此时成了作者送别友人的形象代言,从留存资料来看我们很难知道作者是在何时送的何人,但经此妙笔,使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变得郑重其事,无限悲慨油然而生。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俗常套语。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作者所送之人定是他的肝胆相照的人生知己,那送别之时也定然有如生死相隔。骆氏一生际遇坎坷,对武周深恶痛绝,遂而参予反周兴唐大业,终生功业难成的沉沦压抑的境遇,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就是诗人这种抑郁难言不足为外人道心理的曲折流露。此诗题虽送别,却不含惜别之情,纯是抒怀。特别是以荆轲燕丹事入诗,慷慨悲壮,气概横绝。相隔数百年尚能让人想见古人的壮采英姿。作为送别诗,真的别开生面了。
然而,内容是托载于形式的,本诗如此别有滋味,与骆宾王在此处调动的艺术手段密不可分。
这首诗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炉。全诗把诗人送别友人之事的过程,送别典型场景的渲染(时间是“今日”,地点是昔日燕太子送别荆轲的“此地”的“易水”,情境是昔人在此地慷慨悲壮的生别死离而今我又送友人别去,不同时却同地的历史沧桑感与诗人现实境遇的自然对接整合)和由于分别之人以及分别之地所产生的人生悲慨(别时的生别死离般的悲壮,别后的不可知感)叙写的生动逼真,如在目前,但这一切仅用了短短二十个字,显得精炼概括、包蕴无穷,尤其是以“水犹寒”做结,言尽而意未止,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之妙。
隶事用典之精熟圆稳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此诗熔铸了荆轲临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巧妙地通过立足空间、转换时间的手段,把离别情怀寓于悲壮激昂之中,表达了诗人一腔磊落不平之气。用典之精,自然灵活,毫无沾皮附骨的矫作姿态。无怪胡应麟大胆提出杜甫师法骆宾王的观点:“宾王《幽鸷书情》十八韵,精工俪密,极用事之妙,老杜多出此。”(《诗薮》内编卷四)而于用事上,“丹”、“冠”、“寒”相应;再兼诗内气势流走,“别”于是“冲冠”,继又陡然间格调转沉,追怀昔人,于是一激昂一低沉间,冷静而沉肃地指水而吟:“今日水尤寒”。这样,形式上,音节端庄严整,气势上,音韵高低回走,于是霎眼间给人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沧桑郁怀之感,成功地渲染出一种悲壮肃穆的环境气氛。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签》中,将卢照邻诗与骆诗作比,认为骆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得擅长什之誉”。这话以此诗观之,可见一斑。
此外,诗的用事用典,还与其不落痕迹的对仗紧密结合在一起。“别燕丹”与“发冲冠”、“昔时”与“今日”、“已”与“尤”等对仗,在不经意间,就把历史典故与眼前实情、音节流转与气势流走巧妙地结合起来,显示出诗人非同凡俗的高妙手段。对仗排比的讲究,可能与骆宾王对五律的致力有关。在传世的骆诗中,十之八九明显讲究对偶句式的运用,可见骆氏于此务力之深。
这首诗的结构也引人注目。诗起首说“此地别燕丹”,收尾说“今日水尤寒”,通过“此”与“今”的近指特性,达到首尾呼应,在诗的外在结构上,成功地构成圆转周流的圆形结构。“地”与“日”看似时空之间的转换,却从诗的实际所指构成时空与人事的错落,从而成功地做到了“借古人以抒幽情”。这是此诗的内在结构,即诗的神韵的低昂游走。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对骆宾王诗风的评语,由此观之不无中肯之处。
骆宾王七龄咏鹅的名人故事 第4篇
骆宾王,字观光,是我国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出生于公元640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卒年不详。骆宾王因七岁能作《咏鹅》诗而被称为“神童”。骆宾王之所以七岁就能写出震惊后世的《咏鹅》诗,当然和他的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后天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的结果。
骆宾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一个诗赋爱好者,熟读《诗经》和《汉赋》;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善于作诗习文。特别是他的父亲骆一度,虽然主读经史,但也喜欢赋诗写文章。
骆宾王出生后,祖父见他生得皮肤如脂,眼睛有神,便预测他将来是一个做诗人的材料,对他格外注重培养。从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开始,没有先教他识字,而是教他背诗;他的母亲虽然知道应该先教字后教诗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她不愿意扫老人的兴,便乘老人不在时,偷偷地教他识字。
骆宾王在长辈的影响和教育下,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祖父教给他背的.诗歌,只要祖父教一遍,他自己背一遍,再用母亲私下教给他的字默写一遍,便能记住,而且再也不会忘记。开始,祖父每天教他一首诗,他能记住;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两首诗,也能记住;再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三首、四首、五首诗,他仍能记得住。父亲见儿子一天能学会四五首诗,仍精力充沛,便又夹杂着让他学古文,读经书,骆宾王同样兴趣浓厚,学习刻苦,并且开始模仿着写诗、作文章。当他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他善于观察,喜欢动脑,不仅掌握了上千首诗和几百篇古文,而且写出的诗歌也意新词美,作出的文章气势豪迈,成了当地远近有名的小才子。
公元647年七月,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地选拔人才。来浙江义乌县选才的官员独出心裁,在正式举行考试之前,要召开一次赛诗大会,以进行初选。骆宾王听说后,也非要去参加不可,可是他的父亲骆一度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次赛诗会是朝廷所派官员举办的,一个刚刚学会写诗作文的孩子也去,岂不是胡闹?万一朝廷怪罪下来,自己如何担当得起?
后来,在骆宾王的反复要求下,他的爷爷发话了:“你父亲就是这样胆小怕事。别闹了,他不带你去,我带你去;可有一件,去了后能作诗就作诗,不能作就别参加,去看一看,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骆宾王高兴得一个劲地点头。
七月的天气,正是骄阳似火,赛诗场不得不设在了湖边的一片树荫下。即使这样,那些考官们一人一把扇子,不停地扇着,可汗水还是顺着脸往下流。祖孙俩来到一看,赛诗已经开始了。那些报名的举子,有的年过半百,有的已近不惑之年,最年轻的也二三十岁了;可他们念出的那些诗句,不但考官听了摇头,连小骆宾王听了也感到没有味道,不由得心中着急,跃跃欲试。
正在这时,只听考官高声喊道:“还有哪位上场参赛?”
赛场上无人回答。
考官见无人应赛,便宣布说:“既然无人再来参赛,今日就此结束。”
“且慢!我可以参赛吗?”
祖父一把没拉住,骆宾王已跃人场内。
考官见进入赛场的虽然是个小孩,出语倒有胆识,眼睛虽然不大,却炯炯有神,不由得来了兴致,遂微笑着说:“此次赛诗,未宣布年龄限制,你可以参加。”
骆宾王说:“那就请大人出题吧!”
考官一听,不由感到吃惊,心想:别的参赛举子,都是把准备好的诗拿来念,而他却要当场吟诗,还要考官出题,看来,这小孩有点不凡。可是,出个什么题目好呢?
考官正在思考,忽见湖的对面游来一群鹅,并且“哦,哦”地叫着,遂灵机一动说:“就以湖中的鹅为题吧!”
对鹅,骆宾王很熟悉。因为他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天天有鹅在河中戏水觅食,他经常随爷爷去河边散步,对鹅的形象和习性做过细致的观察。所以,当考官说出以鹅为题时,他稍加思索,便随口吟道: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骆宾王的话音一落,那考官便情不自禁地称赞说:“咏得好,咏得好,真是咏绝了!”
那些参赛的举子,更是一个个被骆宾王惊得面红耳赤,目瞪口呆。
这年,骆宾王七岁。他的名字,伴随着《咏鹅》,被越传越远。
骆宾王的咏雪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赏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平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 咏雪翻译
★ 咏雪的翻译
★ 咏雪文言文翻译
★ 水仙子(夜雨)赏析
★ 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的翻译赏析
★ 《咏雪》全文及译文
★ 咏雪诗词
★ 咏雪教案
★ 《世说新语》 -咏雪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6篇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前言】
《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作品。此诗抒发了当时作者对友人的离别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一日离别,他日难见的一种情愫油然而生。后被世人传为佳作。
【注释】
(1)寒更:指寒冷夜晚的敲更声送别诗歌意境图。
(2)承:接续。此句指寒夜漫漫。
(3)凉夕:清凉的晚上。
(4)秋澄:像秋天那般澄澈。
(5)离心:离别的难舍难割之心。
(6)玉壶冰:玉壶里装的冰块一样,指代友谊纯净透明。
【翻译】
寒冷的更点长夜里敲个不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中那么澄澈。离别的时候心里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彻夜难眠的时候为友人创作的一首离别诗骆宾王,抒发了作者内心中那种对友人难舍难分的纯净通明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离别之心洁似冰。易水送别与秋夜惜别,豪气与柔情于骆宾王之身而为一。正因为如此,诗人丰富的情感更有力地打动着每一个人。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尽管它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也应了当时社会动荡,难见面的局势。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7篇
咏尘,咏尘骆宾王,咏尘的意思,咏尘赏析 -诗词大全
咏尘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体裁:五绝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8篇
咏雪,咏雪骆宾王,咏雪的意思,咏雪赏析 -诗词大全
咏雪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9篇
咏镜,咏镜骆宾王,咏镜的意思,咏镜赏析 -诗词大全
咏镜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绝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10篇
咏尘,咏尘骆宾王,咏尘的意思,咏尘赏析 -诗词大全
咏尘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绝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11篇
秋日送别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律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12篇
宿山庄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排 金陵一超忽,玉烛几还周。露积吴台草,风入郢门楸。
林虚宿断雾,磴险挂悬流。拾青非汉策,化缁类秦裘。
骆宾王《咏鹅》诗歌赏析 第13篇
挑灯杖,挑灯杖骆宾王,挑灯杖的意思,挑灯杖赏析 -诗词大全
挑灯杖
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