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价值(精选11篇)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1篇
自1963年利益相关者理论概念的首次提出至今, 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同。尤其是最近20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覆盖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 并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核心。
自从1965年Igor Ansoff出版的关于公司战略的参考资料引起普遍关注后, 利益相关者理论便成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支柱了” (Harrison等, 1999) 。Freeman和Phillips (2002) 撰文指出,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在伦理学、企业战略、经济学、组织理论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在法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如此, 理论界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一直有争议, 未能取得统一认识, 以致成为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发展的一大障碍。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认为, 企业经营目标应该用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来替代股东财富最大化 (Stiglitz, 2006;Donaldson和Dunfee, 2002;Clarkson, 1991) 。管理者的工作是保持所有这些 (利益相关者) 群体的支持, 平衡他们的利益, 使组织成为一个能够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地方 (Freeman, 1999) 。然而, 对于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的这一说法却引发了理论界的长期争论, 表现为著名的“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之争”。
詹森 (Jensen, 2000, 2002) 、马库克斯 (Marcoux, 2000) 、斯滕伯格 (Sternberg, 1997, 2000) 等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宣扬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们抨击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管理机会主义提供了借口。他们从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出发, 认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 风险承受 (所有权) 与决策制定 (控制权) 之间的分离将导致管理者以公司利益和股东剩余现金流量为代价来为自己牟利。第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能够为公司提供一个足够具体的目标引导功能。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以“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代替长期所有者价值的最大化来作为企业目标, 无法实现“启蒙的行动指导” (Illuminatingly Action-guiding) 。Jensen也认为, 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提供更好的定义, 它让管理者和董事们对公司的管理工作不必负责;缺乏业绩标准, 管理者无法以任何原则来评价 (决策的效果) 。不仅如此, 当越来越多的有远见的大企业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时, 一些反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公司和金融家联手, 将矛头对准了这些大公司, 掀起了一场“股东价值保卫战”, 成为20世纪80年代全球第四次并购浪潮的主旋律。
股东价值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将会导致企业目标的多元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管理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坚决反对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2007年美国管理学年会中, 格尔 (Agle) 、唐纳森 (Donaldson) 、弗里曼 (Freeman) 、詹森 (Jensen) 、米切尔 (Mitchell) 和伍德 (Wood) 等在回顾当代利益相关者基础文献时将股东价值和利益相关者价值之间的争论视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家们的三大工作之一, 足见其重要性。但同时, 该次年会也提出:“当前的研究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否 (if) 能够满足企业经营成功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如何 (how) 满足经营成功的问题” (Agle等, 2001) 这种说法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学者们应该结束“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孰是孰非”的争论, 将研究重点转向“如何”满足的问题上。然而, 这种说法只是将矛盾进行了转移, 企图回避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一有争议的说法而已。
实际上, 研究利益相关者如何满足企业经营成功的问题之前, 我们必须对“经营成功”本身进行界定。而“经营成功”这一概念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平衡说”一样, 都过于定性, 无法对现实实践提供全面指导。因此, 利益相关者理论争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这一词汇本身,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化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本文所称“利益相关者价值”概念从范畴上包含股东价值的概念, 是股东价值概念内涵的扩大和发展, 但为了使研究焦点更为集中, 本文仅对受抨击的更广范围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行研究, 因而下文在介绍利益相关者价值相关研究时, 并未包含狭义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
只有明确“利益相关者价值”这一基本概念, 才能够真正解答股东价值理论的质疑, 利益相关者理论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但遗憾的是, 鲜有文献单独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这一指标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拟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挖掘利益相关者价值发展的轨迹。
二、利益相关者价值研究回顾
利益相关者价值这一概念应该包含归属和计量两个层面, 其中,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是这两个层面的核心内容, 而当前利益相关者价值发展的轨迹实际上就是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进行界定的轨迹。在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行界定这一问题上, 目前理论界有三种思路: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内部自我检讨和修正; (2) 忽略或回避这一问题; (3) 利益相关者理论外部突破。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内部自我检讨和修正
自20世纪末期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观念产生以来, 针对持续不断的质疑甚至抨击, Hendry (2001) 认为这种质疑来自于规范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工具性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偏离。Hendry将规范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划分为用来回答不同问题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理论坚持认为,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 企业应该为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而非仅仅为股东利益而管理;第二个层次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法律层面, 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以反映公平社会的期望;第三个层次的理论研究是在法律法规既定的环境下, 企业管理者应该负什么样的道德责任。
而工具性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将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的锁定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而Hendry认为两种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当前的质疑。表面上看, Hendry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身确实应该保持观点的一致性。然而, Hendry的问题在于得出了规范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偏离工具性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恰当性结论。这种结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正确的, 且规范化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严重不一致的基础上的。Letza等 (2004) 指出, 虽然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表面上要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但实际上它或者掉进公司股东利益之中, 或者掉进形成公司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价值之中, 因而, 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Vinten (2001) 则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他在反击Sternberg (沿着弗里德曼的思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猛烈抨击的学者之一) 时尖锐而精辟地指出了Sternberg的两个错误:一是对利益相关者概念进行了无限泛化;二是认为平衡无限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意味着利益均等, 这两个错误使得Vinten得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不相容的错误命题。针对Sternberg找不到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的诘难, Vinten认为, 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是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较好的工具。然而, 对于如何保证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单一目标导向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Vinten并未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但毕竟, Vinten的分析首次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他指出,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泛化使得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寸步难行。而股东价值最大化和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实际上是两个极端, 如果不能抛弃非此即彼的思路, 则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将永远不能融合。历史已经不断证实企业经营目标的范式正在由股东模型向利益相关者模型转移 (Letza, 2004) ,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内涵应该介于股东价值和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价值之间。
(二) 回避利益相关者价值
Freeman及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站在理论论战的最前沿, 对抨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进行了一一回应。Phillips等 (2003)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引起的质疑进行了分类。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质疑可以被分为“关键性的扭曲”和“友好的误解”两大类, 并汇总了两类质疑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然而, 对于这些质疑, Phillips等似乎采用了“以他人之矛攻他人之盾”的策略进行了回击, 即在承认利益相关者理论无法为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的同时, 指出股东价值理论存在同样的问题。尽管他们成功地反击竞争对手, 但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只字未提。
Freeman (2007) 在美国管理学年会上以“Ending the socalledFridedman-Freeman’Debate”为题希望结束这场争论。他依然沿着上述路径, 从分离定理、整合革命、责任原则和开放性问题争论等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其出发点是进行平衡, 但他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界定及计量却并未给予正面回答。Freeman及其团队的提纲挈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确切归属和具体衡量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外部突破
Mitchell (2007) 注意到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操作的难点, 认真思索了Jensen的观点。Jensen (2002) 曾经批评道:“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提供一个好的定义, 这使得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无法对其在公司资源的管理上负责任。没有业绩评价标准, 不能按照任何原则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价”。Mitchell充分肯定了Jensen的观点。他承认, 与股份联合公司理论不同,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让管理者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学家所支持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考虑他们的行为的问题。他进一步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看作是与股东的实物资本相对应的概念, 大胆地提出了“利害关系联合公司” (the Joint-Stake Company) 的构想, 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外部的企业理论上寻求新的突破。
Mitchell认为“利害关系联合公司”是与“股份联合公司” (the Joint-Stock Company) 相对的概念, 两者在产权市场、税收、通货、制度基础、剩余权益类型、责任类型以及会计基础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2007年美国管理学年会Ronald K.Mitchell:The Joint-stake Compan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Opportunity:What if?.Dialogue:Toward Superior Stakeholder Theory,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8;18
Mitchell的构想是大胆的, 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现有企业所有权更注重实物资本相比, 利害关系联合公司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这确实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理论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但我们又不得不说, Mitchell的构想似乎过于激进, 利害关系联合公司的形成需要整个社会随之发生正式规范的巨变, 这种跨越式的变革或许会激起股东理论支持者更加疯狂的批评,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受到的抨击似乎也没有太多助益。这是因为:第一, 以机会控制型责任取代所有权控制型责任会加剧反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的误解, 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管理机会主义复兴的工具;第二, 非平衡会计更容易引起学者们对企业价值管理多目标导向的误解, 并且还会带来审计、业绩评价等新的问题。第三, 即使“利害关系联合公司”真的出现,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具体归属及衡量也依然需要解决。不解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衡量问题, “利害关系联合公司”也只能陷入空想的境地。
尽管如此, Mitchell“利害关系联合公司”的构想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第一, 股票市场只是服务于企业财产权的众多市场之一, 因而, 以股票市场价值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企业价值管理目标将不仅体现在股票市场上, 而且体现在其他能够反映企业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应的市场上;第二, 所有权改革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企业剩余权益的类型不应天然地归属于股东, 而是应该按照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来确定。
所有权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表明, 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条件已经成熟。Donaldson和Preston (1995) 认为, 公司本质上是受多种市场力量影响的经济实体, 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一般组织形式。考虑到债权人、管理者和员工等众多参与者为企业提供的特殊资源, 股东并不是公司的唯一所有者。Blair (1995) 也持相似的观点。周其仁 (1996) 认为, 企业是一个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特殊合约, 人力资本是“积极货币”, 而非人力资本是“消极货币”, 并进一步论证了人力资本由于其产权特性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必要性, 显然, 这种认识与张维迎的观点有所不同。杨瑞龙和周业安 (1997) 等提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为人力资本享有企业所有权提供了条件, 但这只为人力资本享有企业所有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方竹兰 (1997) 认为现代企业的“分享制”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这一内在本质在企业所有权契约关系中的一种体现, 进而论证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美国法学家Henry Hansmann (2002) 则认为, 所有与企业存在交易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企业所有客户的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之和最小的企业所有权配置形式。王竹泉等 (2006、2012) 认为, 企业最终的所有权形式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未来发展展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泛化是导致利益相关者价值模糊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利益相关者范围缩小到股东这唯一的利益相关者, 则利益相关者价值等同于股东价值, 此时,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抨击也将不复存在。
第二, 利益相关者价值问题已经不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自身的问题, 其解决必须超越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更广泛的视角探求解决途径。当前, 利益相关者价值被视为与股东价值相对立的概念而存在。而实际上, 利益相关者价值与股东价值仅仅是在概念内涵范围上存在差异。股东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而被抨击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则往往被理解为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价值, 即泛利益相关者价值。如果在股东和泛利益相关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则无疑股东价值和泛利益相关者价值将分别位于桥的两端, 详见下图。
而能够将股东和泛利益相关者概念统一在一起的就是企业的边界。当企业边界最小时, 位于边界内部的仅有股东, 随着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展, 进入企业边界的利益相关者也会不断增多, 当企业边界扩展到足够大时, 所有利益相关者均会进入到企业内部。此时, 股东和泛利益相关者都将与企业这一载体联系在一起。因而, 利益相关者价值问题的解决必须深入到企业所有权理论。
第三, 利益相关者价值应介于股东价值和泛利益相关者价值之间。无论是所有权理论的研究进展, 还是当前企业实践, 均表明股东作为企业唯一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这一论断已经无法成立, 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已经成为不可阻挡之趋势。而泛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意味着企业应该同等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 但“利益相关者理论并非意味着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同等对待”;同时, 泛利益相关者价值从表面上看似乎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走上了与股东价值相对的另一种极端。因此, 利益相关者价值应该介于股东价值和泛利益相关者价值之间, 那么哪些利益相关者应该被纳入到企业所有权内部, 哪些利益相关者又应该被排除在所有权之外成为决定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键呢?王竹泉、杜媛 (2012) 的研究表明, 企业所有权的形成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 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所有权。则利益相关者价值等同于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价值, 等同于企业所有权价值, 进而等同于企业价值。此时, 利益相关者价值与股东价值之间的矛盾消失了, 股东价值是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特殊形式, 利益相关者的衡量可以借鉴现有企业价值衡量理论加以解决。
摘要:利益相关者价值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 其模糊性致使利益相关者理论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理论界关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界定有三种思路:利益相关者理论内部自我检讨与修正、忽略或回避、超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外部突破。本文研究认为, 应从更深、更广的视角超越利益相关者理论, 借助企业所有权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来重新认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归属, 并科学地对其进行衡量。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权理论,集体选择理论
参考文献
[1].Jeffrey S.Harrison, R.Edward Freeman.Stakehold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42
[2].R.Edward Freeman, Robert A.Phillips.Stakeholder Theory:A Libertarian Defense.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2;12
[3].Marco G.D., Guidi J.H., Heather T.Maximizing the firm’s value to society through ethical business decisions:Incorporating‘moral debt’claim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8;19
[4].R.Edward Freeman.Di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24
[5].Bradley R.Agle, Thomas Donaldson, R.Edward Freeman, Michael C.Jensen, Ronald K.Mitchell, Donna J.Wood.Dialogue:Toward Superior Stakeholder Theory,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8;18
[6].John Hendry.Missing the Target:Normative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Debate.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1;11
[7].Steve Letza, Xiuping Sun, James Kirkbride.Shareholding Versus Stakeholding:a critical review of corporate govern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2004;12
[8].Gerald Vinten.Shareholder versus Stakeholder——is there a governance dilemma?.Corporate Governance, 2001;9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2篇
现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起来,那么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吧。
摘要:本文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重点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业利益相关者行为,并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者利益冲突及其关系协调机制探讨,以期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规模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各参与者相关利益不协调、经营组织单体规模小、服务与管理水平低、增收效应不明显、居民参与面窄,参与层次低、产品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参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各利益主体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及利益冲突及诉求不协调所致。为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视角研究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模式,改变传统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正确把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综述
从国外来看,部分学者已经从大众参与、协作旅游、伙伴关系等相关视角研究旅游(Young,1973;Doxey,1976;Rosenow,1979)。1984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明确指出在可持续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理解利益相关者,随后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Jamal et al.,1995;Jane Robson et.al,;Reed,;Sautter,;Ritchie,1999;Markwick,;Ryan,;Burns et al.,)、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Taylor,1995;Fisun et al.,1999;Tosun,2000;Burns et al .,2003;Christina et al.,)、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Williams et al.,;Bramwell et al.,1999;Andrew,2003;Christina et al.,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成为旅游目的地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出现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研究之后,学者们主要对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保继刚等,2000)、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保继刚等,2000;张伟等,2002;张祖群,)、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机制(吴泓,)、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唐玲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左冰等,2008)、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陈岩峰,2008)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保继刚等(2000)最早将“利益相关者”概念引入旅游规划与管理中;保继刚(2000)、张伟(2002)、张祖群(2004)分别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桂林、乐山和荆州等地区的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或审视了其旅游发展战略;吴泓(2006)指出包含表达机制、激励和分配机制的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保证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5]唐玲萍(2008)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可能性进行了解释;[1]左冰等(2008)提出个人参与应优于社区参与,并探讨了社区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增权模式。[2]陈岩峰(2008)则从景区旅游规划机制、生态旅游共生机制、区域旅游合作的平衡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机制。[3]
三、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分析
1.政府与旅游企业(公司)的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主体,应考虑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调动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而努力。政府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自身的长远目标,其效用取决于从旅游地获得的财政收入、增加的就业数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综合利益与所付出的成本。
2.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
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利益补偿和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征用、征收、拆迁部分甚至全部当地居民的住宅用地,将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设为旅游胜地。但,目前政府对征用居民的房屋补偿标准较低,并很少对他们以后的生存发展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得居民在得到一些短期利益后,因其传统的直接利用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缺乏新的替代方式,加之自身综合素质的.偏低,理财能力不强,造成了一些居民所得的收益与其所失去的土地等资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看不相符,从而居民会由于利益补偿的不满情绪往往引起冲突,造成社会不稳定。
3.政府与旅游者的利益冲突
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如增加财政收入等。旅游者则是物质或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因此,政府与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政府如何提供一个如意的旅游地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旅游。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旅游,政府则要对其旅游地区进行合理规划、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巡逻保障等,而这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投入。
4.旅游企业(公司)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
在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就业机会、经营商机、利益分配和对其文化的冲击上。当地居民效用取决于旅游为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最大化。旅游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会雇佣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经营组织。这样一来,旅游企业提供给当地居民的就业岗位和商机大大减少,居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旅游经营活动。居民的参与程度低,大量的收益流向旅游企业。即使有些旅游企业会通过不同途径返还居民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但远远低于居民维护资源的付出的成本。
5.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 第3篇
摘 要: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契约系统。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利益要求。企业契约论、产权论、资产风险论、人力资本论、经济民主论、参与论、社会责任论、财富创造论等都为企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提供了正当性解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企业契约论;产权论;资产风险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4-0083-05
Explanation on Legitimacy of stakeholders interest requirement
LIU LI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Corporates nature is a multilateral contractual combo,which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contracts organized by different bodies with different targets. Among the combo,every stakeholder has its own interest requirements,and the corporat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atisfy these requiremnts. The explanation on legistimacy of stakeholders benefits can be found in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contract,property right,human capitals,economic democracy,particip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building wealth,etc.
Key words:stakeholders;interest requirement;corporate contractual theory;property right;assets risk
多纳德逊和邓非认为,综合性社会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产生的根源。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仅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履行综合性社会契约更是一种伦理责任。只有满足综合性社会契约中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利益要求,企业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1]。那么什么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中外学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很多,众说纷纭。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给出“利益相关者”定义以来,学术界所给出的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赞同”[2]。
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与企业有一定直接的或间接的、长期的或短期的互动关系,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其中,影响和互动是指:一方面,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相关者也会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和政策。专用性投资并非仅指物质资本的投资,而是包括物质资本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投资,既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包括信誉资产和技术资本的投资。
根据笔者的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分销商、社区、特殊利益集团等利益群体在内。在这些利益相关体中,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投入的是物质资本,经理人员、职工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消费者、社区、特殊利益集团投入的是社会资本(信誉资产)。
刘 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契约系统。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一般来说,股东的利益要求是追求利润并实现其他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追求更高薪酬、在职消费以及职业声誉;员工追求工资收入、各种福利和晋升机会;债权人则关心自己投入到企业中的本金和利息能否顺利收回;供应商和经销商可能关心自己在与企业的交易中是否能够保持持久性的关系;消费者追求购买一种安全稳定的产品,并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政府往往希望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一般都希望企业能够为改善周边的环境尽更多的力量。具体来说:
1.股东的利益要求
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期望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实现资本增值,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公司利润和剩余收益最大化、公司能持续经营、剩余风险最小化,主要追求的是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高额的利润回报、能获取股价波动收益、企业有良好的形象、管理者和员工能忠诚、经营信息透明。除此以外,大股东可能还追求控制权收益,希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拥有大部分权力。
2.管理人员的利益要求
管理人员作为公司里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定的各种决策,在公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股东的有形投入不同,管理人员的投入主要是高水平的经营能力。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追求的利益通常是高额的报酬、带薪休假、在职消费、较高的社会地位、提升人力资本、有稳定的工作、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有融洽的组织气氛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上级信任和晋升职位等。
3.员工的利益要求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类似,员工在企业中投入的不是有形资产,通常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工艺。他们通常追求的有较高的工资、福利费、有良好的工作条件、企业能认同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培育人力资本、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有融洽的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获得上级的信任与合理授权、企业决策程序公正、有荣誉感等。
4.债权人的利益要求
债权人作为公司经营的资金供给者之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向企业投入的资金与股东投入的资金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投入企业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债权人按照约定利率取得投资利息,不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他们与公司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借出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主要追求的是到期及时收回借款、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参与企业管理等。
5.供应商的利益要求
供应商是公司生产经营所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供给者。他们是外部投资者,其投入是由公司的产量和规模决定的。作为供应链的源头,随着其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承担的风险在增大,他们与企业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主要的利益要求是有稳定的需求、企业能及时付款、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等。
6.分销商的利益要求
分销商是企业商品的销售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企业能及时供货、有稳定的生产、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以及能参与企业管理等。
7.消费者的利益要求
消费者花钱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相当于对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费用性投资,消费者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消费其产品或服务来实现。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购买前,往往会对其即将做出的消费性投资对象进行慎重的选择;在购买以后通常还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来实现与企业的谈判。消费者的利益要求有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偏好以及公司有合格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合理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等。
8.政府的利益要求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节不同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府对企业的投入主要是赋予企业依法经营的权利以及提供各种公共设施。政府主要关注的利益是税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提供就业、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和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等。
9.社区的利益要求
社区的利益要求是企业能提供就业、改善经济状况、提升社区品位、加强环保和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等。
从上面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看,企业所面对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利益相关者重视经济收入的多少,有的利益相关者重视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有的利益相关者则看重能否与企业维护良好的交易关系;并且每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单一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之间几乎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利益要求。否则利益相关者因此不满而对企业采取逆反行为的话,很可能就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影响企业的绩效,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威胁企业生存。所以企业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由于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各不相同的利益要求时,企业管理工作最大的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其人、财、物等多种资源,以求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平衡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4]。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正当性解说
企业为什么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此都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话,那么必定就会危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立。因此,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正当性进行解说。
1.企业契约新论
企业契约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隐性的或显性的、口头的或文字的契约联结体,企业应当为股东的利益而服务。企业的性质是“生产要素的交易,劳动与资本长期权威性的契约关系”[5]。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契约论无力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支持,但要是从其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角度来分析,则别有洞天[6]。由于“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就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是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7]。在这里,契约的主体既可以是管理者、雇员和顾客,又可以是供应商、分销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签订了契约,只不过有的签订的是显性契约,有的签订的是隐性契约罢了。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往往与企业签订有明确的雇佣契约,而供应商、分销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是隐性契约。由于契约的本质要求对不同的缔约各方都要给予应有的“照顾”,所以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和公平,契约各方都有平等谈判的权利,以确保其利益都能被照顾到,因而企业应该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
2.产权新说
产权理论是主流企业理论赖以立足的基础。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投入的物质资产构成的,因而企业产权全部归股东所有,企业只能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但若从产权的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产权并不能归股东唯一所有,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1)企业本质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产权主体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任何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是没有道理的。(2)产权与人权不可分离,在定义某人产权时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产权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权利不是毫无限制的……在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是如此。一种对个人权利无所约束的制度将会是一种无须取得任何权利的制度”[8]。(3)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只有基于多元理论中这些“多元个体判断”所形成的产权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财产所有权是契约达成的前提,所有权是这种契约达成交易的结果,企业财产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8]。在不同的状态下,企业所有权分别归股东、债权人、工人或经理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社会应该从包括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同时,企业的这种产权关系必须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只有这样,产权才能反映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属性。(4)企业财产是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借贷形成的债权以及公司劳动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企业无形资产等共同组成的公司法人财产。公司是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的,并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的。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只是拥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他们只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不能独享所有权,传统理论把作为所有者的一切权利和责任赋予股东,并非出于社会科学的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和社会惯例而已[9]。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股东的利益会或者应该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资产专用性风险说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毫无疑问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并非只有股东才投入资产,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与股东一样分享企业所有权,企业应当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不完全契约和有限责任制下,债权人由于对企业投入的资金专用性很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下,容易受到股东的“虐待”。由于企业所有权是状态依存权,债权人实际上承担了大量剩余风险。雇员在“干中学”中获得的高度用于本企业的专业技能,一旦转为他用,其价值就会降低,甚至荡然无存,雇员的专用资产同样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除股东、债权人、雇员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只不过有的投入的可能是信誉资产,有的投入的可能是关系资产。这部分专用资产同股东、债权人、雇员投入的专用资产一样,一旦改做他用,其价值同样也会降低,所以这部分投入公司的资产也是处于风险状态的。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由于存在着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东还可以通过市场分散其资产因被锁定而产生的风险,因而其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是在日益减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资产的“锁定”状态难以打破其利益的束缚,只能依赖于公司的运行状况。相比而言,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
在绝大多数现代公司里,公司创造财富的能量主要是以职工技术与知识和组织能力为基础的,在这些企业中,那些技艺只能专用于本公司的职工将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部分与企业相连的风险,就像是公司赋予了他们一种“利害关系”,使他们与股东持有股票一样处于风险中。职工将可能像股东一样拥有极强的动机来监督公司资源的有效使用,甚至比那些“遥远的和匿名的股东”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许多类型的公司来说,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当充任企业的所有者,或许就是如此[10]。因而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4.人力资本新说
在企业的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依赖性很高,物质资本在企业资源中最重要,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来临,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是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1],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富由知识资本创造。根据企业公理“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所有者”这一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参与公司的治理。
随着物质资本价值重要性的下降,知识技能等精神资产力量的上升,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开始削弱,其他利益相关者力量在增强。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突破了原有的模式,股东利益至上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企业应当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5.经济民主论
经济民主是经济领域内的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的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成员有权力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有利于企业劳资双方间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制度设立、角色定位以及运营和管理应当充分体现有关公司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和意志。
6.参与论
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组织系统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公司系统的良好运行,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利于维持公司系统稳定性。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相互影响有助于解决公司面临的社会问题。
7.组织论
个人或团队为实现目标与公司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因此组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8.社会责任论
“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方面的社会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是经济社会中贫困、失业、种族歧视、城市衰败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如产品安全、与消费者的关系、与雇员关系等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体系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只能从政治、经济、法律以外的企业社会责任途径寻求支持。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关注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还是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形契约的内在要求。企业作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必须以社会责任为依据,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对利益相关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负社会责任的经营,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从事获利活动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社区、自然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9.企业财富创造论
对企业财富创造作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没有理由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因而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享企业的剩余,企业应当考虑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的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1] Donaldson T,Dunfee T W. Inv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A communitarian Conception of economic ethics[J].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1995,11(1):85-112.
[2] 多纳德逊,邓非.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约琴芬·马特比,路易·威尔全森.华而不实的“利益相关治理论[J].张文成.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3).
[4] 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6] 沈艺峰,林志扬.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2001(8).
[7] Freeman R E,Evan W M. 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1990,19:337-359,
[8]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9] 任海云,李丽.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10]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2-213.
[11] 郭利华,等.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8.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价值,集体选择,企业价值
自1963年利益相关者理论概念的首次提出至今, 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同。但利益相关者理论支持者所提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Freeman, 1999) 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股东价值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将会导致企业目标的多元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管理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坚决反对。该争论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和衡量问题。遗憾的是, 鲜少有文献单独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这一指标进行专门的研究, 从而这种争论依然在持续 (Agle et al, 2008) 。
一、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分析
(一) 泛利益相关者价值与特定利益相关者价值
“利益相关者价值”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这个概念后,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多达三十几种。这些定义大致可以被分类两类:一类学者认为所有能够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以及受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主体都是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利益相关者, 代表人物有弗里曼、伍德和琼斯 (Wood&Jones) 、卡罗尔 (Carroll) 等。这一流派所包含的利益相关者范围甚广, 本文称其为泛利益相关者流派。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泛利益相关者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并非所有能够和企业相联系的主体都应该在决策中同等对待, 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 或者对企业有权益要求, 或者承担了企业经营风险的个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克拉克森 (Clarkson) , 本文称其为特定利益相关者流派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则为特定利益相关者价值。
(二) 集体选择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归属
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功能看, 欲成为企业经营目标的替代变量, 其必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 且应具备可分配性和可控性或可塑性两条原则。利益相关者价值代表了部分利益相关者集体所获得的收益, 其必须能够明确衡量并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配;同时,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决策的一个准绳, 应能够反映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实现程度, 从而为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并做出自身决策提供依据, 因而, 这一价值也必然是企业可以控制或塑造的价值。
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并非天然的一致, 利益偏好的差异和冲突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利益相关者通过集体选择决定企业独特的所有权安排本身就是对各自利益求同存异的过程, 集体选择的结果自然也就决定了企业共同的利益追求。可见,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与分享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决定的同程序性和同时性。因而, 利益相关者价值归属于分享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 暂称其为内部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价值等同于企业所有权的价值, 即企业价值。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通用表现, 当内部利益相关者仅包括股东时, 利益相关者价值与股东价值具有相同的指向, 从而, 股东价值是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特殊形式, 也是企业价值的特殊表现。
二、基于所有权结构的企业分类
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可能是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所有权, 也可能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
一般认为, 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客户和政府等。考虑到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参与集体选择的实际困难, 本文将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员工四类利益相关者作为可能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他们不仅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资源, 而且还承担了价值创造的风险。四类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某一方单独享有企业所有权, 也可能是其中的两方甚至多方共享企业所有权。
然而, 在物质资本提供者内部存在两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分别是股东和债权人, 这两类利益相关者的差异使得债权人无法脱离股东而单独享有企业所有权。首先, 从股东和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具体形态上看, 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均可用于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以及企业营运资金的需求。但是, 从资金的性质上看, 债权人的资金需要还本付息,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固定索取权的分享形式, 这是债权人自身的选择, 也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认可, 而股东的资金则更多的属于非固定索取权。其次, 从风险承担功能上看, 债权人所能够承担的风险要小于股东所能够承担的风险, 虽然股东个体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化解个人风险, 但从公司角度看, 股东整体却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担保。第三, 从资金的存续时间上看, 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即使其享有剩余索取权也只能是阶段性的。而股权资金整体则没有固定的期限。
鉴于上述三点理由, 本文认为虽然上述利益相关者经过集体选择可以有各种组合, 但由于债权资金的特殊性, 在物质资本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特殊资源的情况下, 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可能放弃股东资金转而同意债权人资金在某一固定时段享有所有权。
因此, 上述四类利益相关者可能形成的组合包括:股东、管理者、员工三种单边治理的所有权结构, “股东+债权人”、“股东+管理者”、“股东+员工”、“管理者+员工”四种双边治理的所有权结构, “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员工”、“股东+管理者+员工”三种三边治理的所有权结构以及“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一种四边治理的所有权结构, 共十一种可能的所有权安排, 详见 (表1) 。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的衡量模型
(一) 利益相关者价值衡量的一般模型
利益相关者价值等同于企业价值, 可以借鉴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来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行衡量。本文将归属于该内部利益相关者集合的现金净流量定义为所有权现金净流量, 而将内部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称为权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则某时点利益相关者价值VS的确定方法如下:
其中, Vs表示某时刻的利益相关者价值;
NCFOE表示企业所有权现金净流量;
WACCOE表示权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t表示时间
n表示企业从价值评估时点到不可预见的存续期结束的年限
(二) 所有权现金净流量的确定
所有权现金净流量反映的是享有所有权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可能获得的现金净流量。这些利益相关者一旦作为企业所有者, 则意味着其从企业获得的所有收益均视为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 而外部利益相关者所获得的所有收益均应视为企业的成本费用, 将从企业收入中扣除。企业收入扣除外部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收益之后的结果则为企业的剩余收益, 本文将其称之为权益收益1。而所有权现金净流量则是企业权益收益与非付现的成本费用之和, 即
所有权现金净流量=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权益收益+非付现成本费用 (2)
如果按照现行利润表结构对上述不同所有权安排的企业所有权现金净流量进行计算, 则需要从净利润开始进行一定的调整, 具体调整见 (表2) 。
(三) 权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
权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应能够反映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风险水平, 一般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或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确定, 并且与分子上的现金流量进行一一对应。从数值上看, 其计算方法应该是对各内部利益相关者个别资本成本按照其分享剩余收益的比例为权重所进行的加权平均,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WACCOE权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Cs股东个别资本成本;
Ws股东分享剩余收益的比例;
CL债权人个别资本成本;
WL债权人分享剩余收益的比例;
Cm管理者个别资本成本;
Wm管理者分享剩余收益的比例;
Cw员工个别资本成本;
Ww员工分享剩余收益的比例。
∑W=1, 当某利益相关者未分享所有权时, 则其权重为0。
对于个别资本成本的确定, 股东和债权人个别资本成本的确定已为我们所熟知, 在此不再赘述。管理者和员工的个别资本成本应该为其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该报酬率要根据其在公司内由于分享所有权而承担的风险水平而定, 这个风险水平可以由管理者和员工个人进行自评, 也可以由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对公司风险水平所进行的客观估计, 还可以由分享所有权的众利益相关者集体讨论确定, 该风险水平也是各方确定收益分配比例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从当前社会环境看, 采用第三种方法确定各方承担的风险水平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途径。在给定管理者或员工承担的风险水平Q后, 管理者或员工的个别资本成本可采用下式确定。各内部利益相关者剩余收益分享比例则主要取决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集体谈判的结果。
Cm (或Cw) =Rf+bm (或bw) Qm (或Qw) (4)
其中, Rf无风险收益率, 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b风险报酬斜率, 取决于管理人员或员工的风险偏好;
Q风险水平
四、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具体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等同于“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而等同于“企业价值”的重要命题, 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归属和衡量问题。对于多样化的企业来说, 所有权或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结构不同, 则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将会不同, 进而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以及价值管理模型等均会有所差异, 这一研究为将企业价值管理理论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上扫清了障碍, 为多样化的企业价值管理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R.Edward Freeman.Di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 24 (2) :233-236.
[2]Bradley R.Agle, Thomas Donaldson, R.EdwardFreeman, Michael C.Jensen, Ronald K.Mitchell, Donna J.Wood.Dialogue:Toward Superior Stake-holder Theory[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8, 18 (2) :153-190.
[3]王竹泉, 杜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形成逻辑与企业边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3.
[4]卢现祥, 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 (第1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浅析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的论文 第5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与培训牵涉到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教育与培训的“利益联盟”,关注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正当、合法利益,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承诺与责任担当。突破现行高职教育基本局限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评价视角,建立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架构,把高职教育之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质量评价的视域,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应有视界。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焦点话题。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而言,评价高职教育质量“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要不要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因素考虑在内?如何才能制定出能突出职业教育特性且最为可靠的质量评价标准?仍是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之利益相关者视角,就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曾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就职业教育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与职业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既包括职业教育对象和作为专门职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又包括作为职业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教育培训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职业教育或培训制度产生影响。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基于社会职业并根据社会职业要求或需求以及社会职业(产业)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专门代理机构,高职院校或高职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履行职业教育这一重大的责任使命。
高职教育和培训制度包含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职业教育的“利益联盟”。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不仅关乎置身其中并作为教育对象的职业人(或入职前的“准职业人”)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关乎职业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改进,关乎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关乎社会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局。概括地说,职业教育是一个不仅关涉教育对象、学校发展、教育发展,而且关涉社会职业结构调整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大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把职业教育之于学校的影响或作用、把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把教育之于置身其中的教育对象――职业人或准职业人的影响或作用纳人评价标准视野,而且要把教育之于社会职业或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考虑在内。概言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视野。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切实地关照各“利益相关者”(或“利益联盟”),要促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普通教育质量评价在内)在评价主体上,基本限于高职院校或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完成的系统“内部评价”,较少甚至没有社会中介机构、投资人或政府等外部力量参与的“外部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质的描述或质性研究即价值判断的客观尺度的深层次研究显得单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内),可测量的事实判断层面即量的记述占据绝大多数,忽略了教育的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目标,忽略了对职业教育之职业伦理、职业性向和职业素养等职业人必备特质的有效检验,很少甚至没有对于事实上难以用定量或测验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职业教育特性的评价。这种集中于对教育现状或显性“技术性”要素的评定、鉴别和区分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没能显现评价活动及评价标准之于改进教育、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结果与评价初衷难相吻合。
(一)局限于内部行政性评估的评价机制
和普通教育质量评价一样,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直以教育系统的内部行政性评估为主。虽然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这种教育行政主导的系统“内部评估”,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质量提高,事实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其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内容普教化、评估方法简单化、评估过程封闭化等现实局限,使质量评价难以收到引领方向、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理想效果,因此招致越来越多的责难或质疑。
(二)重在实用、功利的评价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没有较好地突出职业教育之特性。评价内容的关键要件基本着眼于实用、功利的职业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根据社会职业或专业岗位特性与要求进行细化的质量评价标准,以显性的现实性指标为基准的目标参照评价,如以修课数目、考试成绩等,评价标准基本固着在“划一的、同质的’维度,没能足以显现高职教育之个性特质的差异性指标。虽然有便于测量或量化的优势,但因缺乏质性的视角而隐没了那些于高职教育而言富于内在价值的实质性内涵。
(三)着眼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
教育和培训包含多个利益主体,争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是各利益主体的本然要求。就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而言,作为其教育对象的受训者或职业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的高职院校理应是行内主要的利益主体。在教育中获得正当合理的利益,既是教育中人的基本诉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系统的外部场域看,政府、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或机构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应是职业教育的获益对象。但在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限于“教育对象”或“职业学校”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层面,较大程度地把学校的利益、教育对象的利益等置于首要甚至惟一的地位,教育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利益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少有甚至没有关注,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从教育教学中获益的评价标准被排除在外。这种基于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必要的社会评价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机构或“教育人”利益成了职业教育的惟一指向,甚至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惟一追求,职业教育之内在品性及其社会责任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被搁置不顾。因而,在所谓职业教育及其质量评价的支持性力量中,往往存在着背离评价初衷、扭曲评价标准、消解评价效果的反向力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构建由教育系统内部、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特点
如前所述,高职教育有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概括说来,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长远、引领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理念涉及到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导向与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其评价理念上,不仅注重各利益相关者当前的正当、合法利益,而且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既注重对结果的诊断性评定,又注重致力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多元主体、内外综合的评价视角。突破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限于“局内”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评价视界,把高职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与用人单位等社会外部力量的评价综合起来,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职业结构调整及社会职业发展需求、面向劳动就业等社会需要办学,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综合性评价。社会评价是与(教育系统)内部行政性评价相对而言的。社会评价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如社会职业、劳动就业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上,社会评价是以社会专业组织、民间团体、投资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多元社会力量为评价主体,对高职教育质量特别是所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或适应社会发展程度等进行的评价。
第三,显隐结合、结构完整的评价内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上,注重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的评价内容,并据此确定显性评价指标与隐性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显性层面,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专业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或就业能力、就业率等在内的显性评价指标。隐性层面,如:综合职业素养,社会的满意度或认可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满足社会职业或经济社会发展潜在需要的隐性评价指标。
第四,量质并举、臻求完善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诸如对难以量化的层面,如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的知识或技能结构等是否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否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或人力资源开发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否或能否为促进就业或再就业服务,是否或能否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等进行质性评价。量质并举的评价方法,是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
四、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设想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对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导向或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要建立在与职业教育实践使命充分契合的基础之上,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以其实践逻辑起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人手,并据此来架构评价标准体系。
(一)着眼于职业特质的评价标准理念:以职业属性与职业要求为基点
评价即导向。评价最终以怎样的导向才能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这就要明确质量评价的旨意或应然取向:制定出评价标准究竟是为什么?它应该把职业教育引向何处?人们依照特定的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时,最终会不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能不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架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兼顾评价过程的各环节,应避免顾此失彼而忽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既要考虑教育教学活动结果、效益及其影响,又要考虑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人的工作态度、方法、能力等。质量评价标准来源于或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存在,应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诸方面来加以表达和反映。相应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包括价值存在(质/量/尺度)、价值规范(应该)和价值必然性(正当)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和职业人培养的专门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是以高级技能人才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为主旨的综合教育。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质”逻辑地要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职业需求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服务于职业需求或职业人成长。为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提供所需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人才谋求合适的职业或转换职业(或岗位)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拟定,要以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或特性为基点,着眼于“职业特性”来思考评价标准问题,使质量评价标准真切地反映或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所在。
(二)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统一
教育之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构架,既要有包括对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等显性层面的评价,又要有隐性层面的评价参照;既要有对学校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又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因素。
“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以“技能”或“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办学的典型形式。面向社会办学,就是面向社会职业或产业,面向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决策,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表征。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教育从办学思路或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应以社会职业(行业)或岗位以及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为基点来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合适,不仅要看其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或合符办学的标准,更要考察其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这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力主突破现行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视野,建立起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把“局内利益”与“局外利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评价主体上,突破(系统)“内部评价”一统天下的现实格局,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换,真正形成(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为核心、政府督导性评估为主导、社会评价为重要参照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通过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客观而有价值的评定,可以为市场选择高职教育提供依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通过社会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激活高职教育机构内部办学机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自我发展能力,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并获得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导向。
(三)致力于完善、全面的评价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现实之需,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或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发展之需,适应国家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之需。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其评价方法上,要致力于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趋全面、合理和完善。对易于量化的显性层面,如知识技能、实践职业能力、就业率、获得的社会投资等进行量化评价;对于难以量化的隐性层面,如教育培养目标或标准、人才的职业知识或技能结构、职业性向或综合职业素养与社会职业或岗位需要的适应程度等纳入质性评价的范畴。
管理利益相关者值得吗 第6篇
不过,IESE的最新研究表明:从利益相关者出发的企业管理,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确是一种负担,它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它对市场增值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相比其他将股东利益置于首位的公司,“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更能实现市场价值的创造,它能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而且更易于适应新的战略和环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无疑是值得的,它的困难和挑战在于,在短期内管理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平衡。该研究以美国658家公司为对象,时间跨度为1999~2005年,分析指标包括雇员关系、客户/产品问题、社群关系、多样化问题和环境问题,并用市价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来衡量股东价值创造(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而非ROA、ROE等更易受操纵的指标。
(来源:insight.iese.edu)
裁员暴露了企业病症
自2008年12月以来,全球裁员总数已超过50万人。许多人认为,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裁员是很多企业不可避免的一个组织重组行为,但他们显然忽视了裁员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
事实上,在所有应砷挑战的措施中,裁员是企业最不愿意采取的措施,而且操作起来也十分棘手。因此,沃顿商学院的教授认为,宣布裁员并不意味着企业要主动变革,相反,它很可能只是暴露出企业存在了多年的经营缺陷和战略问题。这些之前被隐藏得很好的问题,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纷纷浮出水面。“所有研究均表明,伴随着裁员而来的就是业绩下滑。但其实宣布裁员就表示这家公司已经身陷困境。实际上有时很难找到裁员的真正原因。”这就是说,许多已经宣布或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它们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眼前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危机不过是问题的导火索。
宣布裁员后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要度过这样的困难时期,关键在于企业要首先考虑好并严格执行替代性的方案。归根到底,重要的是要保持长远的眼光,“当众口一词称时机大好时,你要按兵不动。而当大家都说时机不好时,你应当仔细权衡”。
(来源:www.knowledgeatwharton.com)
慎重裁减熟练工
经济困难时期,许多企业致力于削减人手,结果往往会犯一个严重错误,导致重大资产的流失,那就是:裁去了熟练工。当前,许多老员工失去了工作,他们的工作或者通过外包的方式迅速地被替代,或者由那些新员工来填补。
调查表明,这些50岁以上的老雇员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往往极具敬业精神,他们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如何与众不同的”。他们在企业浸淫多年,经验丰富,拥有许多重要的组织知识和能力,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在金融危机和企业预算削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裁减7这些员工,这些长期积累、不可替代的组织知识和能力往往流失了,其导致的后果即使不是灾难性的,损失也相当可观。
因此,企业应慎重裁员:第一,如果裁员不可避免,不要只顾削减职位(position),而要结合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员工个人背景,保存核心雇员,进行战略性裁员;第二,重新审视领导力培养,尽可能地让组织的管理者学会从资深员工身上挖掘价值;第三,创立一个包含老员工在内的“企业智囊团(corporate wisdom team)”;第四,解决组织知识和能力转移的问题。
(来源:www.businessweek.com)
权力感知与激励
研究表明,当人们获得更高的职位,拥有更多的权力时,他们就更具冒险精神,而且能够更自信地追求目标。此时,他们拥有更多的控制感,这种控制感既可能驱使他们获得那些难以想象的成就,也可能让他们陷入管理决策的迷途而引致重大的损失。
在第一个试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管理者角色,另一组扮演普通员工。研究者向他们提供同一家企业的资料及一些管理知识。针对阅读的材料内容,扮演管理者的那组表现出了更显著的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比“普通员工”更能掌控公司的命运。第二个试验对比了参与者处于被授权和未授权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做一份自尊心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感受到更多授权的人,在自尊心测验中得分也比较高,他们拥有更明显的“控制的幻觉”,并且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
心态影响行为。有权力的人影响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更坚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并付诸行动。对那些渴望升迁的员工而言,企业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以鼓励,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作为。
(来源:WWW.gsb.stanford.edu)
面对面交流并非必需
俗话说“人走茶凉,离久情疏”,人们通常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然而,最新研究却认为,与他人面对面沟通并进行目光接触并非总是最佳的方法,包括在重要的商业谈判中。
交流的情况颇为复杂。目光接触和眼神传递在^们不了解对方,诸如面试时,大有助益。当双方没有强烈的合作或竞争意向时,目光接触也有助于双方摸清对方的底牌。但另一方面,倘若协商的双方已有所冲突,正面的目光接触将雪上加霜。当双方已发生严重冲突时,双方分隔以避免目光和眼神接触,反而更有利。这时最好由第三方出面协调。而如果分歧或谈判冲突面不大,只是存在一些争议,比较务实可行的办法则是改用电子通信方式,比如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
研究还表明,男性和女性的交流方式有显著差异。在西方文化下,通常如陆可以坦然地直视对方,甚至长时间地凝视对方;而男性则会尽量避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那是—种支配陆姿态。表现在商业谈判上:目光接触往往为互不相识的两名女性带来助益,而对两名互不相识的男性来说效果恰恰相反。此时在他们中间竖起一道异障,即采用非正面谈判如电话谈判,比面对面谈判更为有利。
(来源:knowledge.insead.edu)
营销中的“爱”
营销经常将“爱”当成一个关键因素。的确,“爱”的作用值得肯定。品牌发展的过程和恋爱十分相似。当一个女孩陷入热恋时,即使遇见了其他外表更出众、更富有的男性,她也常常视而不见。“爱”这种情感通常可以持续多年。
爱上一个品牌与此类似。遇到一个“更好的”品牌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将改换品牌。大多数情况下,谁是赢家完全取决于谁最先被记住。这对“首先进入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排名第二的品牌要超越领导品牌极为困难,此时第二品牌不应提倡“爱”或其他精神属性。它有两个选择:站到领导品牌的对立面,或者发动一场营销战役来削弱领导品牌。泰诺针对拜耳的阿司匹林所做的广告标题是“专为那些不该服阿司匹林的百万大众……”,接着内文说阿司匹林会导致胃出血。现在,泰诺是美国药店的第一零售品牌。
在这场关于“爱”的品牌战中,并非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广告、更好的互联网战略就理当取胜。领导品牌有时也会误以为营销就是一场广告战争,实际上,领导品牌往往可以通过使用正宗性(authenticity)的创意和概念来强调“爱”,有效地加强它们的领导地位。
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演进透视研究 第7篇
自Mc Kinsey顾问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价值管理 (Value-based Management, VBM)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便从未停息。Copeland et al.(2000)指出,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时至今日,价值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Samir(2014)、Hahn和Kuhn(2012)、Luoa et al.(2011)、翁世淳(2010)等国内外学者的推进下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Freeman(2010)、何瑛和彭晓峰(2005)、刘圻和王春芳 (2011)等国内外众多研究指出,进行价值管理之时,仅仅关注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是当今企业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对组织计划实现(Waligo et al., 2014);股票定价(Arian et al., 2013);资产证券化价值(Tuulikki, Tahir, 2011)等影响企业总体价值的重要活动有着巨大影响。鉴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如此重要,无数学者已从利益相关者范围界定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和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在研究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从而仍难以有效指导实践活动。基于此,本文通过透视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演化路径,试图从中寻找出学术前沿,对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参考。
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研究演进透视
(一)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利益相关者由Ansoff(196 5)引入管理学界,该学者指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目标制定异常重要,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等活动主体。随后,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阐述。Freeman(2010)从利益相关者交互性视角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为以后的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Clarkson(1994) 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在企业中有所投入,同时承担一定风险的个人和群体。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贾生华和陈宏辉(2002)采众家之长,将利益相关者总结为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随着对利益相关者概念辨析的深入,部分学者利用分类的方法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由Mitchell (1997)年提出,他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Jeremy et al.(2014)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交易的程度,将其划分为基本型和次级型,并据此分析他们对风险的不同感知。王风华和王竹泉(2014)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营运资金活动的影响差异,将其划分为战略型、核心型和公众型。张正义和贺佳雨(2010)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会展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举证,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次核心、支持性和边缘性四类。陈宏辉和贾生华 (2004)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蛰伏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类。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两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总体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涵盖了企业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公众、社区、环境等方面。
(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重要性利益相关者的概念问世后,大量学者就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重要性及是否应该进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进行了研究。对此,学者们的意见存在一定分歧。Alicia et al.(2014)、Bradley和Wallace (2010)、Deng et al.(2013)、Jing et al.(2014)、Lai和Chen (2014)、王晓巍和陈慧(2011)、王秀华(2012)等大量学者认为,公司进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有益于维持和优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公司的价值或绩效表现;Deng et al.(2013)提出,进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公司在并购中取得更高短期和长期收益。Richard et al.(2013)认为,利益相关者在共同创造品牌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Jiao(2010)认为,相较于管理者个人牟利,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满足更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因而,他们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表示支持。这些学者指明了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重要性,但几乎未曾对进行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提供具体的办法。尽管大量学者都赞成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但Child和Marcoux(2000)、Sternberg(2000)等部分学者却表示反对。他们宣称,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可能会导致偏向某些利益相关者,最终损害股东或者整个公司的价值;而且,利益相关者价值无法量化。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就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内涵而言,若通过企业相联结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共同目标,就不会出现利益分配偏向某一方的现象。也即,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不是推行 “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而是在原来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注。从而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增大整个企业的价值。利益相关者价值度量的确存在困难,但度量困难引致反对实施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难免存在牵强之处。 事实证明,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难以量化的难题,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思路。因而,反对方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过分泛化,在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度量和分配问题未作深入探讨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否定。通过文献查阅可以了解到,随着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研究的深入,反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声音在逐渐减弱。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方式一些学者针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方式展开了研究。Nicola et al.(2014) 将信任因素融合到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中,进而构建预 测利益相 关者偏好 的价值模 型 。Sharma et al. (2013)提出通过产品组合、技术和工艺配置转化等手段, 可以达到最优决策,进而增加利益相关者的长期价值。 Jeremy et al.(2014)将研发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风险评估相结合,提供了分析利益相关者对风险不同认识及其变化的方法。国内学者常宏建等(2014)看到了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按内部和外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构建了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测评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李弘等(2011)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供应链价值管理连结起来,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模型。许彩明(2009)从价值链的角度提出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行管理。按照当前行为、合作潜力和竞争威胁三个特点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值得一提的是,Jeffrey和Douglas(2013)提出,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中的分配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创建科学的核算方案以确定准确的分配金额。但没有提出可行的分配方案。综上可见,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方式的探索在不断深入。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已经呈现出细分至各行各业深入研究的趋势。Jeffrey和Douglas(2013)对价值分配合理化的提议更是将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研究引入了一个既困难又重要的方向。
(四)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目前比较广泛接受的测度方法有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dcard,BSC)、“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法(The Triple Bottom Line, TBL)、业绩“三棱镜”法(Performance Prism, PP)等;其中,平衡计分卡测度法收到的 认可度和 应用程度 最高 。BSC由Kaplan和Norton (1992)提出,现已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司业绩评价、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公司战略管理评价等方面。 BSC从财务、内部经营、客户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对公司业绩进行度量。其最大优点是以战略为导向,将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表现联系起来,不仅提供了战略是否实现的信息,而且鼓励了与战略相符的行为,同时也督促了预先设定目标的完成进度。自BSC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至少三次定义和改革。Valmohammadi和Servati(2011) 对三代BSC的特点和改进过程进行了说明,可简要归纳为如下表1。Ellington(1997)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平衡发展;因此,该学者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上述三方面的“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模式。“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模式着重考虑了评价客体的经济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之间的平衡,在矿山企业、电网企业、 大型工程项目等的绩效评价中受到了较多应。Neely, et al. (2002)提出了业绩三棱镜,将企业业绩分为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利益相关者贡献度、战略、流程和能力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业绩评价系统。绩效三棱镜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利益相关者展开公司战略制定直至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安排,其过度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在相关决策过程中很容易损害公司价值。无论是BSC, TBL, 或是PP, 都是针对单个企业而言的,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间业绩评价也展开了研究。目前较多研究从供应链角度展开组织间业绩评价。Van (1998)[42]提出给予供应链管理的业绩评价框架。Beamon(1988)进一步认为需要建立综合性的业绩评价系统从而准确评价供应链系统。孔宁宁(2007)将供应链运营业绩指标与股东价值动因联系起来构建了二元EVA分析框架,在提高供应链各组成单元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单元与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协调一致。田笑丰和熊英提(2010)提出,应按照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条主线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战略联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支晓强和戴璐 (2012)将战略联盟理论融入到管理会计体系中,在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基础上添加结果型和过程型两类指标,构建了组织间业绩评价系统。综上可见,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被学者密切关注,各种测度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情况亦有所差异。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探索
(一)完善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体系现有研究很多在讨论是否应采取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而较少谈及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体系构建。个别学者提出了一些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框架及方式,但并不成熟,在实践应用中尚有很多问题。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体系应从公司战略出发,分别考虑每类利益相关者对战略目标的可能贡献,同时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动态协调以保证公司战略的达成。特别地,考虑到国内外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还在大范围上的划分阶段,比如股东、顾客、雇员、供应商、 债权人、环境、社区、公众、媒体等,尚不能深入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价值具体是如何影响的,进而不能对这种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控制和引导。这种情况不利于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也不符合价值管理的理念。因此, 有必要从公司价值驱动因素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进行深入探寻,以完善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体系。
(二)优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体系在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方案中,BSC得到的认可度最高。但平衡计分卡并没有明确给出选择哪些指标来测度公司在财务、内部经营、 客户和学习及成长四个方面的表现。目前采用平衡计分卡来度量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案例中,对于财务指标的选择更是良莠不齐。绝大多数学者使用利润表提供的会计数据来评估财务表现。但利润表数据具有较高财务造假空间,要反映公司财务活动产生的价值,应结合更多现金流量相关数据。除此之外,内部经营有效性的评估、客户满意度与员工成长的测度也需要优化量表,完善评估体系。总之,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是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测度体系非常重要。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价值分配体系价值循环包括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放大与价值分享。目前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真正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分享体系。正如风险投资家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会非常关注回收期和收益分享方案一样,利益相关者自然也关心自身能分享到的收益, 比如企业参与战略联盟后各自获得成本节约或收益增长, 供应商通过平台搭建共同从中受益等。利益相关者价值分配体系的缺位可能会引发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强度弱化等问题,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管理困境。如何将通过合作产生的收益在各方进行合理分配将成为未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3ZB0016)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重要性、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方式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测度四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研究动态进行透视,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研究空白进行了探索,并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体系完善、价值测度体系优化以及价值分配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和展望。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8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增值额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会计指数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王化成(2011)等提出了一套指数体系,主要包括宏观会计指数、中观行业评价指数和微观企业投资价值指数三大部分。黄阳(2012)提出了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编制方法。赵德武、黎春、马永强(2012)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能力五个维度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黄晓波(2013)等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季度数据,构建出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景气指数。马希希(2015)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环境会计指数体系,客观评价企业环境经营业绩。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关键性问题:第一,利润指标具有较强的主观可操作性。如果以利润指标为基础分析会计指数,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第二,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会计指数是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难真正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其他利益者的信息需求。第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缺乏规范性的、制度化的数据来源,所以需要建立基于企业微观会计信息的指数体系,便于及时掌握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本文首先以利益相关者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创造企业价值的逻辑支点,然后编制了基于会计指数理论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最后以信息技术业为例,探讨了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计算与应用,反映了该行业特点及利益相关者对其增值额的影响程度,以期克服已有企业财务指数的不足,进而优化国家税收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企业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创新活动等方面。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生产性和契约性等特征,详见表1。
从本质上来说,价值创造其实就是一种有效履行契约的创新过程。整个创新活动可理解为一个循环的价值创造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履行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在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企业自身。
结合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企业自身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向企业提供各种资源要素,分别为资本要素、资金要素、人力要素、社会要素和科技要素。利益相关者以提供各种资源要素的方式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网络为平台,互补性地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优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如图1所示。
1. 投资者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投资者提供主要的资本要素。企业要履行对投资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从而满足投资者的保值增值、股利回报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
2. 债权人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债权人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主要的资金要素。债权人关心企业能否到期还本和按约付息,因此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确保财务结构的稳健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支付能力。
3. 员工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员工是最主要的人力要素。企业的人性关怀有利于企业员工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之中,既强化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又减少员工离职、提升员工满意度。
4. 政府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政府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重要的社会要素。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政企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取某些稀缺资源,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为企业价值创造服务。
5. 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机理。
科技要素是企业创造价值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而且科研成果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逻辑支点
从客观上来说,价值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就在于,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能够积极参与到价值创造活动中来。但是,利益相关者加入价值创造网络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确保各利益相关者有能力,并且愿意以不同的资源载体参与合作(王世权,2010)。其中:“有能力合作”指的是其具有有利于价值创造的资源要素;“愿意合作”指的是在成功创造价值之后,利益相关者能够依据之间的约定获得增值额,且收益大于或者等于不签订契约情形的最大期望效用。
1. 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增值额理念。
增值额的分配,体现了增值额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衡量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考虑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方小枝、朱卫东,2013)。投资者投入资本是为了资本增值,债权人出借资金的目的是获得利息收益,员工投入人力资本是为了获得薪酬福利,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留存收益、进行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发展,政府则是为了获得各种税费收入(详见图2)。增值额分配公式如下:
增值额=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金、福利、保险等+支付给政府的各项税金+留存收益(1)
2. 基于企业价值创造要素解析的增值额分配计算方法。
增值会计学以增值额(VA)为核算重心,体现了“要素分配理论”的思想。该思路也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计算的逻辑支点,主要用于微观企业的增值额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额=股利+财务费用+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期末余额-“应交税费”期初余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留存收益(2)
式中,股利、财务费用、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期末余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为加项;“应交税费”期初余额和“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为减项,数据都可从财务报表中获取(详见表2)。
三、基于会计指数理论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指数构建
本文立足中国制度背景,以“要素分配理论”为基础,以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增值额分配”为逻辑支点,构建了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指数。价值创造会计指数(VAI)主要由投资者价值创造指数(VAII)、债权人价值创造指数(VAIC)、员工价值创造指数(VAIL)、政府价值创造指数(VAIG)和企业价值创造指数(VAIE)五部分构成,计算公式为:
1. 投资者价值创造指数。
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是用股利来表示的,因此投资者价值创造指数是股利(VAI)和增值额(VA)之比(VAII=VAI/VA)。股利信息来源于企业年报。
2. 债权人价值创造指数。
债权人对企业的价值创造额主要是用利息来表示的,因此债权人价值创造指数是利息(VAC)和增值额之比(VAIC=VAC/VA)。利息来源于企业利润表“财务费用”一栏。
3. 员工价值创造指数。
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创造额主要是用工资福利来表示的,因此员工价值创造指数是工资福利(VAL)和增值额之比(VAIL=VAL/VA)。工资薪酬根据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数据确定。
4. 政府价值创造指数。
政府对企业的价值创造额主要是用所得税来表示的,因此政府价值创造指数是所得税(VAG)和增值额之比(VAIG=VAG/VA)。所得税信息和增值额计算均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
5. 企业价值创造指数。
企业自身对企业的价值创造额主要是用留存收益来表示,因此企业价值创造指数是留存收益(VAE)和增值额之比(VAIE=VAE/VA)。留存收益和增值额计算均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
四、基于信息技术业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实证分析
信息化是当前经济发展及价值创造的主动力,信息消费是国内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信息技术业的主要力量,其重要的经济地位不言而喻。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12~2014年信息技术业(2012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上市公司作为实证样本,以国泰安数据库披露的2012~2014年的季度财务报表为依据,以2012年第1季度作为基期,基点为100,根据201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上市公司会计数据,计算价值创造会计指数。上市公司出现调整时,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除数。在实证部分则主要应用了Excel 2003软件辅助完成实证分析。同时根据公式(2)转化原始会计指标值,详见表3及表4。
单位:亿元
对信息技术业2012~2014年12个季度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创造额季度均值、构成及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指数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及企业自身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所得和在企业新创造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及变化趋势,实证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计算得出上述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中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最高,员工次之,政府、债权人、投资者价值创造会计指数随后。这说明这些企业2012~2014年增值额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员工和政府,他们带来的增量超过90%。这也说明科技要素、人力要素和社会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影响较大。然而,企业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度较低,在价值创造额中所占比重基本稳定,说明资本因素和资金因素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较小。
科技要素贡献大,说明企业留存收益中可用于研发投入的资源较多,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人力要素贡献大,说明企业薪酬的激励作用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社会要素贡献大,说明有良好纳税背景、与政府沟通顺畅的企业,更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这可能与信息技术业企业更便于获得政府控制的资源有关。
具体来看,信息技术业作为创新驱动型行业,企业自身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所占比例较高。2013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竞争持续加剧的影响,信息技术业企业逐渐减少研发投入,企业价值创造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新兴领域应用需求不断释放等积极因素的推动,企业提升了对政企良好关系及优质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同时,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因此,员工价值创造指数及政府价值创造指数呈同步增长趋势。
从2014年开始,信息技术业开始复苏,企业自身留存收益和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价值创造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员工价值创造指数下降。
当经济形势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机构由于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是资本、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主要提供者,这三种资源在市场上的供给相对不足,失去这些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将带来更为明显的损失。因此,为了保证紧缺资源的获取,在经济形势出现大幅波动时,企业会尽可能满足这三类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而企业自身及员工利益所代表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可控性较强的内部资源,在经济形势出现大幅波动时,企业可以通过调控薪酬额度及研发投入来进行价值创造的调整。
五、结论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编制了企业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该指数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指数,将企业微观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价值创造,而且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价值贡献,从而全面地展示了企业微观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王化成,陆凌,张昕,张伟华.加强会计指数研究全面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会计研究,2012(11).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9篇
一、理论基础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怎样定义的呢?根据调查, 最早是由一些国外的经济学家定义而成, 最先提到的是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它主要指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以及管理, 进而达到理想的企业发展状态, 并产生非常高的利益所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全体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供应商、广大员工以及顾客群体。该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利益相关者包括那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企业享有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像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市场及政府, 这些企业发展离不开的人或团体就是一级利益相关者;而像间接与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各项的个人或是团体, 如媒体等, 属于二级利益相关者的范畴。本文引用的是1984年弗里曼的观点, 在其《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能够通过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而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 同时, 这些个人和群体也能够影响公司的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
(二)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发展了一段时间, 到了20世纪, 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其中谢尔顿于1924年最早提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社会利益远高于企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 自由决定的期望改为自愿或慈善。而在我国最早出现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为袁家方在1990年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书, 该书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它从纳税、环保、消费者等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着自己的发展策略与目标, 并且对于很多社会需求以及问题进行全面解决。众所周知,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
(三)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研究场所。但是从古至今,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隶属不同的研究领域, 但很长时间以来, 彼此就像基石一样, 互相稳固的支持彼此的发展。这两个理论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反之,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检验方法。这样的结合可以给企业社会责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不仅明确了范围, 还对企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衡量。总之, 两者的集合为企业研究带来了理论依据。企业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目标, 也要照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敢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当很多企业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时, 就大大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对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性
(一)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其重要性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成员之一, 如果只顾自己的发展,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那么企业形象就无从谈起。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企业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还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度, 只有两者达到统一, 才是真正的价值实现。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 身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和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应用制度来规范彼此的权利和责任。企业经营者无法独立进行发展步伐的迈进, 所需的各种资源必须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取得, 反之, 企业为了取得良好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就应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 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 大量实证研究说明: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度, 就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品牌效应的增长, 不仅更让消费者信赖, 还能改善和监管部门的联系,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度, 达成一致的企业价值观。第三, 企业切实关心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度,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也是科学发展价值观的体现, 走人文关怀之路, 运用人文关怀来规划管理企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是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高度结合, 企业责任感是必须的, 运营成本虽然会短期增加, 但无形资产的获取却是丰富的。对外塑造品牌, 对内激发工作热情, 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
(二) 从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来看
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来看是因为,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也就是劳动与资本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等等, 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时代已经过去, 社会责任缺失、诚信危机的企业无法在现今的经济发展要求中立足, 因此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相关利益者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这也是建构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根本性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 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 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要求。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要求我们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经济效益追求和谋取利益的同时, 处理好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只有企业和社会彼此互惠互利, 共同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 举例分析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畅言社会责任便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实用价值, 不然则起到反作用, 一些企业的股东作为企业的最大投资商, 承载着企业所有股东的决策权, 并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 其经营业绩对股东利益有着直接影响,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对股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全面的经营, 给股东披露真实的经营和投资等方面的信息, 不可为了融资而隐瞒经营的不良状况, 或发布虚假信息。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 是直接参与者, 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优秀的员工。企业只有切实尊重员工, 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让员工在企业劳动保护制度、劳动环境安全、薪资待遇、保障等方面感到踏实、满意, 才能积极的工作,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三、通过调整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水平以提升企业价值
(一)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相关法律法规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追求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还很欠缺, 在这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 而反观国际社会的做法, 企业为了展示自身的良好形象, 都会公布自身的社会责任报告。但国内有些企业还在不断的逃避承担社会责任, 至此, 看到我国企业对于社会履行的责任还是有非常不尽人意的局面, 对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忽视, 建议国家的相关部门要采用新的策略来规定一些文件, 对企业规范与发展进行责任最低要求的履行。当然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也尽量符合时机发展, 要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 相信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形势面前,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尊重会更规范。
(二) 制定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指南框架及指标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一年来对社会责任的实践情况评定总体的表现, 而我国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目前的编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编制指南框架进行规范, 很多企业参照的都是全球性的报告指标来编者, 这就造成企业不同编制的报告之间无法比较。而且企业综合行业、种类不同, 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每个类型企业的责任指标达成是不同的, 像石油、煤炭等污染严重的企业, 应严格把控安全生产与环保方面, 而食品、饮品等企业就要多关注质量问题, 给出科学的评价指标。
(三)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鼓励大型企业做示范
正所谓意识促进行为, 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体, 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意识的强弱依赖于员工是否能很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而现今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急待提高,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员工社会责任意识较大型企业的员工还有待提高。因此国内的大型企业应在社会责任的执行上考虑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给一定的氛围, 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对社会有一个全面责任的履行。
(四) 加强适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建设的评价体系
像国外目前比较系统化的社会责任评价机构, 专门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调研分析。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 这对于投资者来讲也是一个重点的考评内容, 希望当前的监管部门可以给相应的鼓励, 并能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从多角度出发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 还能对各利益相关者而言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 从而促使企业非常重视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五) 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 加强会计人员业务能力
对于社会责任来讲, 它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字眼, 并没有给予严格的规定与指示, 也没有严格的定义内容, 因此社会责任的审计重点主要是调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保证公布真实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而且要完善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在这方面知识结构的更新, 所以要大力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全面职业素质。而相关内容的新知识对会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必须广泛涉猎, 关注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内容保证信息的正确有效。
综上所述, 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价值间的关系现在不仅是学术界探讨的话题, 也是实业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内容。而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它的出现可以为企业社会以及自身的价值追求提供很多的价值与理论基础。企业既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把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好, 又要懂得照顾好各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企业要长远发展, 就不能只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要懂得回馈社会, 通过社会活动为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履行更多责任。从分析上可以得到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价值不同, 从而更具现实意义。让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实现更好的结合, 懂得在保障股东利益的前提下, 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落实, 不损害他人利益, 实现两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雅琴、姚海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2]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管理科学》2011年第6期。
[3]姜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述评》, 《经济经纬》2010年第2期。
[4]江焯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研究》, 《中国商界 (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5]顾湘、徐文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财会通讯》2011年第3期。
[6]胡娜:《利益相关者角度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周益:《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社会责任事件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校,价值流,治理
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多基于双边关系假设, 认为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是“轮轴式”关系。这种组织治理模式把自身主体放在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位置, 认为自身可以“管理”利益相关者, 只要事先确定好需要讨论的问题, 然后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合法性以及要求的紧迫性来决定与哪个主体谈判[1]。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学校研究中, 认为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一种线性的关系, 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在高校利益相关者中, 只要行动者 (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等) 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 学校就能运转得更有效率, 而忽视了制度、文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这种观点强调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目的是减小组织的风险、提高组织的声望和增加谈判的筹码, 提出的治理行为一般是短期的、双方的、机械论的, 而且有交易的性质, 根本目的是通过控制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来达到自身的目标, 因此, 其本质还是基于“经济人”的自私行为假设。
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基本职能在于如何分析和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 本身便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一些群体或个人对高校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其活动影响高校使命与目标的实现, 同时受高校使命与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3]。在传统的高校治理模式研究中, 一般都着眼于对政府的管理行为进行研究, 其管理主体是单一的政府体系, 主体间关系相对简单;而在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畴中, 其主体外延到了高校外的行动者, 管理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化的趋势。于是, 高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边关系便自然成为理解和研究高校治理的基本线索和理论重心。
一、高校利益相关者主体间的价值流关系
1.人才培养中主体间的技能流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素质体系。这种素质具有可迁移性和可再生性。其健全程度、水平高低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 会长远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生活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主体间的技能流关系是:高校全面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并不断结合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将这些能力带到用人单位, 提高单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提高国力和社会生活水平, 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投入。而在人才培养中的技术流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于教师, 教师实际上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因此,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主体间的技能流关系是一个多主体的网络链接关系。
2.产学研合作中主体间的技术流关系。
产学研合作中的价值流程是:高校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 包括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 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 高校根据地方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 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接受企业的委托, 或者主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技术产品、解决技术或管理问题, 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 形成合力, 增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产学研合作给其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因此, 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合作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国家来说,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实施重大科技战略和科技计划的平台;对于区域来说,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撑;对于企业来说,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依托;对于高校而言, 除了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经济建设之外, 还可以通过推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及发展高科技产业等途径, 既为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 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科研定位和导向决定其科研进展, 进而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也影响自身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知识创新主体中的知识流关系。
高校价值流的重要特点就是教师是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之一。它的整个流程可以分为知识获得、知识增值和知识共享三个阶段。其中, 知识获得阶段, 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的市场信息作为“外界投入”从环境流向高校, 教师不断分析和选择性吸收这种外界投入;知识增值阶段, 教师通过培训、学习, 对获取的价值不断深化和裂解, 最终形成教师的独特知识和技能, 包括信息的意义或诠释以及许多无形知识 (如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暗默性”知识) ;知识共享和扩散阶段, 主要包括高校内部学习内容的扩散, 通过毕业生和产学研等渠道向社会扩散。这样就形成了高校知识的获得与传播价值链, 自身既紧跟市场又引导社会发展, 高校创造的价值向利益相关者扩散, 通过利益相关者反馈到社会。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治理机制
1.高校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
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是利益相关者间的协调和持续的互动, 包括协商机制、合作机制、法规机制和委员会机制等, 利益相关者相互适应目标, 共同解决冲突, 彼此增进利益, 并不是依靠政府的控制。利益相关者纳入的高校治理架构 (见图1) 不仅是基于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 也是基于社会的整体价值, 通过建立和加强利益相关者网络, 各利益相关者可以调和自身的价值, 使之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相一致, 明确各自的社会义务, 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增进共同理解, 创建信任的基础, 共同行动的义务分配。当然, 在最初阶段, 与组织中心化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方式相比, 利益相关者网络协调需要更多的时间, 也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以及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同时可能导致问题的拖延和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等负面结果, 但与传统的单边或双边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 后者花费的隐性成本可能更高。
2.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治理机制。
(1) 政府高校关系治理。
我国高校治理中政府本位表现在诸多方面, 最关键的是对校级领导的任命制度和拨款制度。近年来尽管政府向高校下放多种权力, 但是在上述两种制度上没有任何的松动。这反映了人事权与财权在政府与高校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权力怎么下放, 只要抓住人事权和财权, 政府就从根本上管理着高校。因此, 政府高校关系治理的关键是在任命校长和拨款方式的运用上, 通过建立协商民主机制, 可缓解传统高教管理体制中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矛盾, 避免过多的政府权力影响大学。大学要与政府、市场保持适当距离, 做到有限自治, 才能使大学既不至于因与外界缺乏交流而固步自封, 也不至于过多地缺乏自治而失去活力。同时, 也使大学既不固步自封也不放任自流, 可以很好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满足大学对社会服务的需要。
(2) 行政学术关系治理。
为解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 通常的提法是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 行政权力管理非学术事务。但是教师出身的教授、博士一旦当上了校长、处长, 就有了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当上级要求与下级利益发生矛盾时, 他们往往会以牺牲下级和普通教师的利益为代价而满足上级的需要。从权力来源上讲, 行政子系统的权力来源于科层制度, 负责行政、财政、学生事务等高校日常运转的事务。学术子系统权力来源于培养人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表现为教学、课程设置、招生、毕业、科学研究等事项, 由教授会、评议会、学科委员会来决定这些事务。两个子系统平行运转, 互相支持, 互相制衡, 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是高校治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现行干部制度下, 协调二者关系有效的办法是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将协商民主制度引进决策过程。
(3) 高校家长社会关系治理。
它包括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其中, 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高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可以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制度, 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渠道。高校与社区、地方政府、媒体和校友等社会的关系, 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 由学校领导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 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代表全面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 便于他们支持与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 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还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将学校的重大问题交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加强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 使他们对学校管理拥有实实在在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目前, 我国已有许多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和社会委员会等组织。但在不少学校, 这些机构的活动时断时续,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当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用学校章程的形式规定其产生程序、基本职能、活动方式, 使之成为社会参与机构和学校领导机构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完全融合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
(4) 产学研关系治理。
高校必须关注和研究自身的发展现状, 密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将办学目标转变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发展区域经济上来,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高校只有扎实地提高办学质量, 为经济建设服务, 很好地为地方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并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 才能吸引好的生源, 并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全力支持, 实现经济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为了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合作, 利益相关者各方可成立多种科研开发平台:建立大学科技园及科技孵化器, 由地方政府引导、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及其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举办高校与企业合作洽谈会, 鼓励高校对地方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合作, 或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也可以学校为主体, 聘请政府、地方和行业内的大集团、大企业的代表组成学校发展合作委员会或发展咨询委员会, 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研究和咨询。
参考文献
[1]Mitchell, R.K., et al..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 (4) :853-886.
[2]McMeekin, R.Networks of schools[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Archives, 2003, 11 (16) :116-131.
利益相关者价值 第11篇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结合, 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和范围, 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如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 ,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对关键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 就相当于很好的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这是导致某些企业注重员工福利、慈善责任却忽视环境保护其他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 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而言是同等重要,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的界定。关于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 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 大部分学者通过归纳法或者直接引用其他研究者界定的范围。由于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企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对具体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应基于对具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之上。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
(二)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1985)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以传统制造企业为例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 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 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 这个动态过程就称之为价值链。他将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操作、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采购管理活动。从价值链的定义可以得出, 价值链有三个重要的含义: (1) 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相互联系的。 (2) 每项经营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者无形的价值。 (3) 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 而且更强调企业外部活动, 如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价值链分析法主要运用于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确定每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其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比例、确定每个价值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寻找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机会、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三) 引入价值链理论的合理性
企业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创造价值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企业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比竞争者更有效组合这些价值活动可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同时, 企业正是通过这些价值活动和社会发生着联系。如煤炭企业在生产操作这一价值活动中, 与环境、社区发生着关系。这也要求企业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如煤炭企业在煤炭的开采着过程中, 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员工的安全。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但是经过分析各种定义, 可以发现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共性是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目标实现过程的相互影响, 而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是通过企业价值链中一系列的活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活动所侧重的点不同, 所涉及的事物、以及所影响的对象是不同的。如煤炭企业在煤矿开采所影响的对象是环境、员工和企业所在的社区, 在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消费者。因此, 将价值链分析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的界定是合理的。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煤炭企业利益相关者识别
(一) 靖远煤电价值链分析
靖远煤电拥有王家山矿一个生产矿, 主要从事动力煤的生产和销售。结合靖远煤电产品的主要工艺流程 (见图1) , 借鉴波特价值链理论, 对靖远煤电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进行分析。
(1) 内部后勤:靖远煤电内部后勤主要活动为原材料 (支护钢材、木材、火工品、运输带、钢管) 验收、仓储和各种材料入井以及设备和矿井的维护。
(2) 煤炭的采掘生产:主要活动体现在生产产品的工艺上, 主要包括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井下运输、井下仓储、井下通风、排水、电力供应、提升运输、地面运输、筛分、捡矸活动。
(3) 外部后勤:主要活动为煤炭的外部运输, 煤炭的装车与发运。
(4) 市场营销:靖远煤电的销售策略为“争运力、提煤质、抓外销、增地销”, 主要活动为外销市场开拓、客户沟通和维护、广告的宣传、销售渠道的建立。
(5) 基础设施:靖远煤电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企业治理与组织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开采计划管理、煤质考核制度的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的这些基础设施一般是用来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
(6) 技术开发活动:靖远煤电技术开发活动主要集中于掘进技术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矿井技术改造和采掘接续及生产布局的优化、回采工艺模式的改进。而其他主要生产技术, 如“临界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下段设计”、“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综放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燕尾装置”、“综放工作面端尾支架侧梁装置”、“综放工作面端尾支架锚固装置”和“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架放顶煤尾梁装置”七项专利技术则依赖于母公司的研发能力。
(7)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职工的聘用或解聘、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分配办法、公司的高管人员绩效评价标准与激励约束制度、员工社会保障、矿区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提供安全工作的条件。
(8) 采购管理:主要为煤炭的采掘生产所需材料的采购、设备的租赁以及井下井巷建安工程等劳务的采购。
综上所述, 靖远煤电的基本活动以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为主线, 基本活动分为内部后勤、煤炭的采掘生产、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支持基本活动运行的辅助活动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二) 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的界定
关于煤炭企业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的界定的研究不多, 大部分学者采用归纳法或者直接使用其他研究者界定的范围。如孙春升 (2012) 采用归纳法得出煤炭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所有者/股东、环境、社区、商业伙伴、员工、客户等。李勇 (2012) 通过“卡罗尔四责任说”得出煤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包括股东、员工、社区、政府、债权人、消费者和环境。高峰等 (2012) 学者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我国煤炭企业的特点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企业对其利益相关方 (包括政府、环境、社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承担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以创造企业价值, 实现煤炭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威勒和西兰帕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法, 得出我国煤炭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所有者/股东、员工、政府、商业伙伴、环境、社区。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体现在与企业目标实现过程的相互影响, 而企业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价值活动, 也即表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表现为与企业价值活动的相互影响。结合靖远煤电价值活动, 运用矩阵法 (见表1) 以界定靖远煤电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范围。
利益相关者的组成,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得出煤炭企业较高认同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为股东、政府、自然环境、员工、债权人、管理者、消费者、分销商、供应商、社区。由于靖远煤电主要控股公司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47.11%的控股权, 并派遣六名董事, 对公司的重大经济决策和财务经营活动形成控制, 并且双方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关联方交易。因此, 在本文将股东分为控股股东和小股东。
与价值活动相互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界定过程说明如下: (1) 由于靖远煤电的设备和原材料、生活用电、医药费大部分均为其控股公司靖远煤业供应, 所采购的物资及设备影响员工井下作业。因此, 内部后勤活动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控股股东及员工。 (2) 煤炭的采掘生产主要涉及的是井下活动, 具有风险性较高和环境破坏较大的特征, 煤炭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副产品影响企业所在社区的环境以及所在社区人员的健康, 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作为监管者身份以监督企业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因此, 煤炭的采掘生产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自然环境、员工、社区。 (3) 靖远煤电部分产品作为控股股东供暖用煤炭, 存在着关联方的交易。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确定关系着小股东的利益、以及政府的税收利益。同时, 靖远煤电与控股公司存在着主营业务的同业竞争。由此可得外部后勤及市场营销价值活动主要涉及利益相关者为控股股东、小股东、政府、消费者。 (4) 基础设施包括公司治理与组织结构, 外部监督环境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的可信赖性, 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控股股东、小股东、管理者、员工、政府。 (5) 开采技术的研发, 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员工的安全性以及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性。靖远煤电技术开发活动主要集中于开采技术的研发, 主要的研发技术还依赖于控股公司的研发能力。因此, 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控股股东、环境、员工。 (6) 人员的招聘、人员技术的培训与鉴定则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员的就业能力, 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员工和企业当地所在的社区。 (7) 由于靖远煤电主要原材料、设备、医药费、员工的培训和劳务采购主要来源于控股公司或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主要的金融负债、经营负债的债权人为控股公司, 存在着关联方交易。因此, 采购管理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控股股东、小股东、政府。
综上所述, 靖远煤电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范围为:控股股东、小股东、政府、自然环境、员工、管理者、消费者以及社区。
三、结论
煤炭为我国的基础能源,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能源保障。近几年矿难事故的频发, 引起了学者们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成果。但是关于煤炭企业利益相关者具体范围的界定, 基本上采用归纳法、调查问卷法或者直接引用其他学者的界定范围。本文首次以价值链分析为研究工具, 以靖远煤电为例, 采用矩阵法界定煤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明确了煤炭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 有利于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