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范文(精选8篇)
聊斋志异赏析 第1篇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四年后,蒲松龄去世。《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讲述的是一个人狐爱情故事。一个叫王子服的年轻人在元宵节游玩时见到一个美貌爱笑的女子,自此不思寝食。表哥的一句戏言让王生遍处寻访,误打误撞竟寻到了这位名叫婴宁的女孩子,于是带她回家。王母对婴宁的身份十分怀疑,但几次试探未见异处,因而同意了她与儿子的婚事。婴宁爱笑爱花,过门后为王家增添许多生气,家人邻人都很喜欢她。几年后,婴宁告诉了王生自己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的实情,王生并不害怕,甚至还帮助实现狐母遗愿与婴父合葬,按日祭拜。婴宁很是感激,二人生儿育女,携手白头。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的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婴宁的笑是她最突出的典型性所在,也可以说是她最闪光的地方。她的笑是贯穿整部作品,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在她与王子服初遇时“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当王生找上门,两人再遇时“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两人在园中相遇,婴宁在树上“见生来,狂笑欲堕”,最终随王生到了他家,“但闻室中皆婴宁笑声”,“女犹浓笑不顾”虽然笑的不合礼教,但却“笑处嫣然,狂而不抚其媚”,文中为了表达她的狡黠之处,刻意描写了婴宁因笑声吸引西人子最终将其惩治的故事,这些都让婴宁的笑深入人心。
而后婴宁由笑转为不笑,可以说是作者的精心之处,一个不谙世事“似全无心肝者”的狐女在进入世间后,却被迫放弃了笑声。这在王子服与婴宁的园中相遇中已埋下伏笔。婴宁的“直言不讳”,让“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可见,两人说代表的精神世界观念就有所不同,其鬼女就曾半开玩笑的说过婴宁“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当她进入到王生家,王母就说过她“此女亦憨”,而这些只言片语,汇集懂啊一起,均婴宁因笑为王家引来官府麻烦之时全部爆发出来:王母说“憨狂尔尔,过喜而伏忧也„„我儿何颜见戚里?”正是这段话让婴宁“失不复笑”,而女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由笑到不笑的过程,被作者加以强化,让她的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而通过此而表达的内在本质又是发人深省。蒲松龄在最后用其笑的意义的一个层面上的揭示。文中又用相关的言语等动作,把握它们的细节特征,场景特征,事件特征,是婴宁的性格愈加鲜明,正是有了这种性格,才让婴宁“活了起来”,具有了艺术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典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于各类人物形象都描写出其存在的环境,暗示其原本的属性,烘托其被赋予的性格。在《婴宁》中也不例外,文中写婴宁所在幽僻山村,幽雅的环境与她的音容相貌,品行性趣遥相呼应,带有象征意义。
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之深幽雅丽的大致有三处,其中王子服初次拜访婴宁家时,由媪引入时所见“门内白石彻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这些描写可以说是与王生心目中那位女子的形象相符的,可以说是景衬了人,也不能否认人因景而更美。其后则是两人的园中相遇“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这样的情境让两人的相遇更增加了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两处的描写是环境对于两人美好情感的渲染,对于婴宁的住所,文中最初的一段描写也令人心驰神往“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约有小里落„„”类似世外桃源式的环境更好的塑造了婴宁性格中的无邪与美好,从而把她的形象衬托得遗世独立带有神秘色彩。
在蒲松龄的笔下,婴宁被赋予了生命,她的形象集中了人世及狐鬼世界中众多的美好之处,所以又被称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子。她的美好令人向往,但最终由异境走入了人世,由笑变成了不笑。或许,真如她的名字一般“其为物,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婴宁。婴宁者也,婴而后宁者也。”蒲松龄借对婴宁形象的描述,表现出对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而婴宁形象由此所具有的典型性也愈发具有生命力。
聊斋志异赏析 第2篇
好词摘抄:
1 .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2 . 健步如飞: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3 . 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4 . 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
5 .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6 .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7 . 传为笑谈: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8 .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9 . 齿牙馀惠:指帮人说好话。
10 . 涤故更新: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11 .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2 .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13 .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14 .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
15 .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16 . 返哺之恩: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17 . 蜚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18 . 忿火中烧:犹言怒火中烧。
19 .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20 . 匪伊朝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指是子不少。
21 . 付之梨枣: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22 . 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23 . 鼓舌掀簧: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24 . 故态复作: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25 . 顾影弄姿: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26 .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27 . 豁然顿悟:同“豁然大悟”。形容彻底晓悟。
28 . 恍如梦寐:指好像做梦一样。
29 . 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30 . 憨状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
31 . 傲骨嶙嶙: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32 .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33 .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好句摘抄:
1 .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
2 .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 .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
4 .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
5 . 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
6 . 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
7 . 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砄,泪渍泥沙。
8 .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9 . 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
10 . 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甑,何其鄙哉!
11 . 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
12 .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
聊斋志异赏析 第3篇
一、真挚的情感展示
爱情篇———《鸿》。故事说: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一只雌雁, 雄雁追随捕鸟人回家, 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的飞走。第二天, 雄雁早早就到了捕鸟人家, 待捕鸟人一出门便号叫着飞到了他脚下并吐出了半锭黄金, 捕鸟人顿时明白了:雄鸟是想把雌雁赎出来啊!捕鸟人深受感动, 放了雌雁。两只大雁高高兴兴的一起飞向了远方!在故事的结尾, 作者感叹道:噫, 禽鸟知道什么啊, 但它们却如此钟情, 再也没有比生死离别更让人悲伤的了, 对于动物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此篇原不过120字, 主角也不过是两只大雁, 或许你并没有觉得如何, 但是当你对照一下中央台的这则报道后, 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报道的题目是《夫妻本是同林鸟》。说有一对夫妻, 妻子身患重病, 失去劳动能力, 且治病需要一大笔费用。丈夫在这种境况下不是积极想办法给妻子治病, 而是推卸责任, 提出离婚。妻子无奈便将丈夫告上了法庭。本来恩爱的夫妻, 在危难之时却只能用冰冷的法律来解决问题。至此, 我们不禁要给这个题目加上句—“大难来时各自飞”。
我们用《鸿》中的那对大雁来与之比对一下吧。当雌雁面临生命危险时, 雄雁选择的不是逃生, 而是冒着生命危险, 用自己的智慧救出伴侣。没有缠绵, 没有声泪俱下, 两只大雁在危难面前的坚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与之相比, 报道中的夫妻二人让我们汗颜了。或许很多时候, 爱情真的与风月无关吧!
友情篇———《义鼠》。故事讲:两只老鼠一起玩, 一只被蛇吞了。另一只怒睁双目, 愤怒异常。蛇吃饱了爬回洞穴, 身入穴近半时, 那只小老鼠突然跑过来用力咬蛇的尾巴。蛇大怒, 退出身向它追去, 它敏捷的逃掉了。当蛇又向洞穴爬去时, 小老鼠便又去咬蛇的尾巴……如此反复多次, 蛇终于疲惫不堪, 只得把吞掉的老鼠吐了出来。小老鼠见状, 立即上前, 哭泣着将死掉的同伴拖走了。蒲松龄的诗友张笃庆在《义鼠行》中写道“莫吟黄鹄歌, 不唱猛虎行。请为歌义鼠, 义鼠令人惊”“此鼠义且黠, 捐躯在所轻”。可见, 小老鼠这种为了友情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行为, 也深深地感动了文学大师。
同样是120多字, 同样不是风花雪月的故事, 同样没有俊美鲜亮的角色, 甚至主角竟然是我们生活中厌恶的老鼠, 但是, 相信这丝毫不会阻碍读者被那只忠于友情的老鼠所感动。在危难面前, 那只小老鼠或许不会思考自己的得失, 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须把自己的伙伴救出来。从《义鼠》中散发出来的这种动物对友情的诠释是否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呢!
二、独特的写作技巧
《聊斋志异》写自然景物大多以幻化的艺术形象出现, 而其中穷形尽相的描写艺术和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是其取胜的法宝, 但是在以纯自然动物形象出现的《鸿》、《义鼠》这两个短篇中, 虽然不具备以上两个特点, 但是在短小的篇幅里, 却展示了蒲松龄不一般的写作技巧, 这主要表现在用曲折的故事情节提升艺术感染力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两个方面。
(一) 用曲折的故事情节提升艺术感染力
马瑞芳曾说过“蒲松龄善于让曲折的情节产生最高的艺术效果, 善于用波谲云诡、倏起倏落的故事牢牢吸引读者, 善于用精心构筑的堂奥, 不露水不显山地‘请君入瓮’”确实是这样。
《鸿》篇120字, 却包含了多个故事情节:雌雁被抓后, 雄雁追随至射鸟人家, 这是第一个情节, 说明下面还有故事;第二天一早, 雄雁便号叫着飞到射鸟人脚下, 这是第二个情节, 到这里, 读者是抹了一把汗的, 雄雁这不是送死吗?就在射鸟人要抓它时, 它竟然一伸脖子吐出了半锭黄金, 以此赎妻, 这是第三个情节;被感动的射鸟人放了雌鸟, 于是两只大雁高兴的一起飞走了, 这是最后一个情节。短短的篇幅, 却用这样四个故事情节一步步的吸引读者带着疑惑往下看, 每深入一层便多一份欣喜, 多一点希望, 完美的结局终于让读者感受的了爱情的力量。
(二) 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聊斋志异》中, 有的是写的人世间的事, 有的写的则是鬼狐世界, 但不论写的是现实生活, 还是写的幻化的生活, 在具体描写上, 用的都是写实手法。其中的细节描绘, 有强烈的真实感。”那么在《义鼠》中作者又是用怎样的细腻笔触和细节描写来提升真实感的呢?
读罢《义鼠》, 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感慨, 好一个有情有义, 有声有色的小老鼠形象啊!这恰恰是细节描写带来的效果。例如当同伴被蛇吞掉后, 小老鼠“瞪目如椒”, 这一个词语将小老鼠的恨怒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又“遥望不敢前”;当蛇吃好退回洞穴, 身体进穴已近半时, “鼠奔来, 力嚼其尾。”老鼠奋力奔跑, 使劲咬蛇尾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时蛇生气了, 退出身来, 老鼠就“欻然遁去”, 把其灵活的身手体现了出来;如此反复, 蛇精疲力竭把老鼠吐出来后, “鼠来嗅之, 啾啾如悼息, 衔之而去。”这时小老鼠一改刚才的愤恨状, 表现出一种伤心无奈的心境。简练的语言, 细腻的描写, 把一只小老鼠的愤怒、胆怯、聪慧、勇敢和哀伤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把一个有情有义的小老鼠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动物亦有情何况人呼?希望《聊斋志异》中这无关风月只关情的两个短篇能引起我们更多的深思!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的高峰, 除广受读者喜爱的花妖鬼魅之作外, 还有一些篇幅短小的篇章, 同样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本文从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两个方面对《聊斋志异》中的两个与风月无关的短篇作品《鸿》和《义鼠》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无关风月,情,《聊斋志异》,《鸿》,《义鼠》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 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2]马瑞芳.狐鬼与人间—解读奇书《聊斋志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聊斋志异赏析 第4篇
关键词: 《聊斋志异》;译者;翻译策略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拥有外语翻译语种最多的小说,近达百种。 《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人物众多,名字各异。本文对比尝试分析由美国学者 Denis.C和VictorH. Mair翻译的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英译本《聊斋志异选》)与丁往道选译的《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一百》中人名的翻译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
一、归化- 异化 不离不弃的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奈达的理论强调平衡 ,包括文体平衡、社会和文化价值平衡和语言学特征的平衡 (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 (王红卫) [1]。奈达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 ,要尽可能地挖掘目的语的表达潜力 ,因为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劳伦斯·韦努蒂十分青睐异化翻译,声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2]273。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 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茅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由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 感动和美的感受。”[5]马尔是以英语即译入语为母语,在翻译人名上多采用归化而丁往道多采用异化。
二、对比两译本的具体翻译方法
(一)直接音译 两译本采用最多的方法
原文:瑞云,杭之名妓,色艺无双。[3]
马译:Rui Yun,a famous courtesan of Hangzhou,was unrivalled in beauty and accomplishment.[4]
丁译:Ruiyun was a famous courtesan in Hang Zhou Whom no one could match in beauty and talents.[5]
两译本都是对瑞云直接音译,两个译文版本对大部分人名都是直接音译。然而马尔译本更流畅,unrivalled 相比与 no one could match 更简洁, 其短句的运用,比丁译版本更引人入胜。
(二)直译+修饰VS 直译
原文:太原王生...遇到一女郎,乃二八姝丽。
马译:Scholar Wang of Taiyuan ...found her to be in bloom of youthful beauty.
丁译:Wang, a young man living in Taiyuan ...found her to be a beauty of about sixteem.
马尔将王生用直译+修饰翻译为:Scholar Wang 优于丁往道的直接音译为Wang, 其解释却能够消除直接音译 Wang 对于西方读者的陌生感,虽然Scholar 与中国的“书生”还是有差距的。
(三)意译展现作者的不同理解
原文: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
马译“An aura of evil surrounds you ,”said the Taoist, “Why do you say nothing?”
丁译:“It quite obvious that you have been bewithed by some evil spirit”said the priest “yet you still say nothing.”
马尔将“道士”异译为“Taoist”相比于归化译为“prist”要更好,可以扩大读者视野。而且“道士”的降妖除魔和 “牧师”的传教布置道是有差别的。而且马尔将“邪气”翻译成 “aura of evil”, “萦绕”译为“surround”要比丁往道的归化的“evil spirit” 和“bewithed”跟贴切。
马尔译本中出现很多精彩的人名翻译。例如,在《婴宁》中将狐母译文为werefox 因为狐母在很早就死了,并把婴宁托付给鬼母(ghostmather)。将狐狸丫鬟小荣译为gloria 很好的给西方读者一个小女孩形象。然而在《瑞云》中将“贺生”与“和生”分别翻译成“scholar He”和“Scholar Harmoy”风格上欠统一,因为两个人同时出现在《瑞云》里面,“贺”与“和”在英文里面发音都是“He”,但如果将“和生”翻译为“scholar harmony”读者就会疑问,“Harmony”的出现是不是意味这出现了“imharmony”.或者说把“和生”翻译成“Scholar harmony”那“贺生”是否就要意译为“Scholar celebration”.而丁往到将“贺生”和“和生”分别翻译为“Mr.He”和“Mr.Ho”风格更为统一。
三、结语
总之对比两译文版本的人名翻译,我们可以看出,马尔对人名处理更灵活多变,而丁往道稍显单一。对于人名多样的处理也是马尔版译本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而中外译者对《聊斋志异》,及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翻译,对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继承和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红卫. 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 归化和异化策略 [J].重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2]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3] 蒲松龄. 聊斋志异 [M].湖南: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
[4] DENIS C,VICTOR H. Mair. Strange Tales from Make - do Studio[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聊斋名篇《胭脂》赏析 第5篇
《聊斋志异》卷十中的《胭脂》,是情节比较曲折富有戏剧性的一篇,所以被拍成电影。这篇大概是以一个传说的故事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作者的本领是怎样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凭着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体会,驰骋想象,刻画了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本篇突破了审理案件的记录的局限,成为创作。
小说一开头就抓住矛盾。胭脂是牛医的女儿,却“才姿惠丽”,即才貌双全,秉性善良,品行端正。牛医要把她嫁给士人,士人却看不起牛医的家世,不愿跟她结亲,因此胭脂到了待嫁的年龄还没有定亲,这就是矛盾,以后的故事就从这个矛盾展开。在封建社会里,婚姻要讲究门第,这样写是很真实的。正因为胭脂是牛医的女儿,不是大家闺秀,所以同对门龚姓妻王氏相熟。王氏为人,又轻薄,又会调笑,品行不端,却成为胭脂的闺中谈友。品行端正的胭脂,却同一个品行不端的王氏做谈友,这就伏下矛盾,惹出许多事来。这正切合胭脂是小家女的身份。
小说就在上述两个矛盾里展开了。胭脂在门口看到鄂秀才时,小说写得极为精彩:“见一少年过,白服裙帽,丰采甚都。女意似动,秋波萦转之。少年俯其首,趋而去。去既远,女犹凝眺。”这段描写,是从王氏眼中看出。这正写出两个矛盾结合中的胭脂。她是已到了结婚年龄的小家女,迫切想找一个如意郎君,又要嫁给士子,这个矛盾使她看到鄂生就心动了。但她又是闺女,所以“意似动”,微有流露,还要抑止自己。但这种要嫁给士子的迫切心情,看到鄂生时,终于抑止不住,不自觉地从“似动”到明显地流露出来,不是一瞥即把目光收回,是“秋波萦转之”,眼光绕着鄂生转,看得鄂生低着头赶快走过,她还在看,一直到他走远了,她还在注视远望。这里,没有写鄂生的容貌,只用“丰采甚都”一句来概括,显得他在她的眼里,是容光焕发,非常漂亮。不写他的容貌,却写他的服饰“白服裙帽”,这是非常精练的写法,是扣住矛盾的写法。她要嫁个士子而不得,看到他的帽子和衣着,一眼就知道他是秀才,当时秀才的帽子和衣着同一般工商业者是不同的。更突出的是“白”色,说明他身上有服,当时白服,父母丧和妻丧是不同的,她一看他的“白服裙帽”,知道他是给妻子服丧,那更是她所企求的对象。因为当时以她的门第,要嫁给士子,只好去作妾,士人是不愿娶她作正妻的。要作为正妻,除非是续弦,士人或可降格以求,但作为续弦,那个士子的年龄又往往大了。现在眼前出现的秀才,既是给妻子服丧,又是少年,这正是她要找的最好对象,这是不容易找的对象,因此,她就不顾王氏在旁,感情完全流露出来了。换一个大家闺秀,在别人面前,只能是偷偷地看,不敢这样看的;一看他的“白服裙帽”,就会掉头不顾了,这里正写出了苦于找不到对象的小家女的心情。再说小家女,她脑中的礼教束缚比较少,所以敢于把内心感情流露出来。在她旁边的王氏,又是闺中谈友,所以也不用顾忌。这就把一个品行端正的闺女,同一个轻佻浮滑的妇人中的矛盾,在迫切求偶的心情下消释了,她在王氏面前,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感情。
小说里写王氏戏弄胭脂时,对胭脂态度的描绘和她的对答,正是恰到好处,再过一步就要损害她的形象。王氏戏弄她说:“以娘子(姑娘)才貌,得配若(此)人,庶可无恨。”写“女晕红上颊,脉脉不作一语。”这里就好在脸红而不发一言,她的心事被点破了,所以脸红;她还是闺女,害羞,所以不发一言。她没有表示反对,因为王氏是闺中谈友,在王氏面前也不用装假。王氏问:“识得此郎否?”答:“不识。”这个回答,一方面显似她迫切想了解他,一方面又有些害羞,不便多说。王氏的回答里,主要点出三点:一是他有妻服,说明他的妻子死了,适合她想作秀才续弦的要求。二是“故孝廉之子”,说明秀才的父亲是举人,已去世,不会阻碍他们的婚事,这就更加强了她想嫁给他的愿望。三是王氏可以请他托媒人来求婚,按照当时的风俗,只应男方托媒人来求婚,王氏这样说,也正合她的心意。“女无言,王笑而去。”说明她完全相信王氏的话,王氏完全是开玩笑,看到自己的玩笑真的打动了她,所以笑了。她没有注意王氏的笑,没有看到这是王氏戏弄她,说明她已陷入自己主观制造的情网中不能自拔了。为什么一见钟情,这是同上面指出的矛盾分不开的。这又写出了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她是真诚,单纯,缺乏世故,感不到王氏在戏弄她。她的性格的这一方面,在情节的进展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她误信王氏的话所以“数日无耗”,就废寝忘食,病倒了。当王氏问病时,她只说“但尔日别后,即觉忽忽不快”,光说“尔日”,正说明她的害羞不好直说。王氏再一次戏弄她,提出要他夜里来一聚,“女叹息曰:‘事至是,已不能羞。但渠不嫌寒贱,即遣媒来,疾当愈;若私约,则断断不可!’”在这里,她只说“已不能羞”,还认为这是可羞的事,但已到了不能害羞的地步,这正透露闺女在矛盾中不得已的心情。王氏却说:“病已至此,尚何顾忌!”可以毫无顾忌,这正反映王氏的无耻。她不是这样,还是要求他请媒人来,私约是断断不可,表示了她的品行端正。
情节转到王氏的姘夫宿介。宿介同鄂生同是秀才,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鄂生年轻,看到旧邻妇王氏同一个少女出来,连忙低头快走避开,他是避王氏,不敢看少女,才低头的。宿介在王氏未嫁时就同她私通,嫁后“辄寻旧好”,是个品行有亏的秀才。他听了王氏“述女言为笑”,因假装无心,“问女家闺闼甚悉”,这里写得非常简练,有的话都省略了。省略的话就是王氏知道宿介问话的用意,为了讨好宿介,故意把女家的门户和女住的房间都告诉他了。这从后来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来,在宿介失落绣鞋后,把一切经过都告诉王氏后,王氏毫无妒意,还让他“遍烛门外”去找绣鞋,这就说明王氏把女家闺闼都告诉宿介的罪恶用意。在这里不仅写得非常简练,把这些用意都省略了,还具有刻画性格的一条美学原则:“恶隐而美显”(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1册,第35页)。写人物性格,把不可告人的用意隐藏起来,尽量显示自己的好心。王氏正是这样,她当面说的,全是替胭脂打算的一片好心,就是“病已至此,尚何顾忌”的话,也是装出替胭脂打算的好心说的,这就是“美显”;可以在背着胭脂时,就在宿介面前“述女言为笑”,当宿介不怀好意地打听女家闺闼时,她又全都告诉他,这就是“恶隐”。这里显出作者刻画王氏性格的深刻处。
情节发展到宿介和胭脂的冲突,两人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宿介的流氓行为,从跳墙、冒充鄂生、欺骗胭脂开门到拥抱、“捉足解绣履”一系列行动中表现出来,但他跟浪氓还有些不同,在她跌倒在地上,说要叫喊时,他怕假迹败露,不敢用强,这使他跟毛大分别开来。胭脂在这次冲突中,先是要他快请媒人来,拒绝相见;他苦求一握纤腕为信,正像她说的“已不能羞”,硬撑着起来开门。当他要向她用强时,她说:“何来恶少,必非鄂郎;果是鄂郎,其人温驯,知妾病由,当相怜惜,何遂狂暴如此!”这不是说她已发觉来者不是鄂生而坚决拒绝,是她为了保持她的品行端庄而拒绝非礼;不是识破来者的冒充,而是认为来者不是她想象中的鄂生。这样,她认为当前的鄂生是个狂暴的恶少,而她想象中的鄂生是温驯怜惜她的,她为他而病的鄂生变成狂暴的恶少,这是她的理想的破灭。所以当宿介脱去她的绣鞋时,她叫他回来,对他说:“君如负心,但有一死!”可见她还认为宿介真是鄂生,要他请媒人来娶她。一个想象中温驯怜恤她的鄂生变成了强暴的恶少,这是理想的破灭,那该和他决绝才是,可是“亵物已入君手,料不可反”,不得不嫁给他,所以“君如负心,但有一死!”这又写出胭脂心理的复杂性。胭脂虽然是小家女,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比较轻一点,但她既生在封建社会里,不能不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所以亵物已入君手,就不能不嫁给他了。可他已变成强暴的恶少,这是可悲的。这段描写的,正符合美学上一和多的对立统一。胭脂是个品行端正的少女,但她又“不忍过拒”起来替宿介开门,当宿介对她用强时,她没有叫喊,怕他“品行亏损”,被脱去绣鞋后,还说“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又说“何来恶少”,这说明她的思想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同她的品行端正结合着,但又靠她的品行端正拒绝了宿介的非礼。这正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的深刻处。
情节又有了发展,从王氏与宿介私通,引出毛大来。毛大“尝挑王氏不得”,那末在王氏眼中,宿介还是情人,毛大全是无赖了。毛大想去捉奸,因此要胁王氏,那全是无赖的想法。他拾得绣鞋,跳墙入女家,夺取女父的刀来杀女父,那就成了杀人犯。他把绣鞋掉在墙下,不论有意或无意,总之是嫁祸于人。在这个飞来横祸中,又显出胭脂和鄂生的性格来。胭脂想象中的鄂生,本来是温驯怜恤人的,她第一次把宿介当作鄂生,一变而为狂暴的恶少,那末在这次灾祸中,狂暴的恶少自然可以变成杀人贼了,所以她是深信鄂生杀了她的父亲。她对鄂生,由爱恋到失望,由失望到仇恨,所以在公堂上一看到他就咒骂。这也说明她单纯,不了解人,缺乏人情世故。鄂生“为人谨讷,年十九岁,见客羞涩如童子。被执,骇绝。上堂不知置词,惟有战栗。”这同他看见王氏与一少女出,就低着头急急走过一样。虽冤气填胸,却说不出话来。
接着写审案,从审案中写出两个官员,再刻画胭脂鄂生几个人的性格。
写知府吴南岱,一看鄂生那样老实拘谨,连话都不会讲,就疑心他不会杀人,暗地派人去私下探问,知道他的冤枉。又审问胭脂,“遇鄂生时,别有人否?”女说:“无之。”官叱问:“何以有邻妇?”女说:“虽有王氏,与彼实无关涉。”官又怒问:“汝言彼不知情,今何以自供撮合哉?”女说不忍累他人。从这些话里,更显出胭脂的单纯无知,厚道,替王氏掩饰。王氏却说:“淫婢自思男子”,“自引奸夫入院”。说明她不仅轻佻浮滑,还把一切推在胭脂身上,给自己解脱。写知府,为了要辨明鄂生的冤枉,肯私下派人探问,肯用心找出胭脂话中的破绽,寻根究底,引出王氏来。从王氏口中探出漏洞,找出宿介来,说明他能了解鄂生,同情他,作细致的探索,是一位审案的能员。但他鄙薄宿介的无行,说:“宿妓者心无良士!”“逾墙者无所不至!”就陷入主观武断了。宿介与王氏私通,但王氏还不是妓女,逾墙是无行,但无行不一定杀人。知府带了憎恶的感情来审案,就把宿介这一案判错了。
情节进一步发展,小说里说宿介是山东的名士,提学使施闰章(号愚山)应当听到过他的名字,他写一纸呈状去诉冤。像知府认为鄂生是冤枉的那样,提学使也认为宿介是冤枉的,因此请示山东地方长官抚台臬台,移案再审。从绣鞋掉落的地方牵连到王氏,从王氏口中牵连到毛大,但毛大是否杀人没有旁证,这就无法定案。施闰章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地方,就是不专靠严刑来逼供,虽知府在审宿介时也是靠严刑逼供的。因此,他除了审出毛大外,再审出某甲某乙来。于是利用当时人对神道的迷信,杀人者的心虚,把他们赶进暗室,袒背面壁,用烟煤水洗手,骗说神道将在杀人者背上写字。这就使毛大自己显露他的杀人者的心虚。施闰章的审案,不仅细心,还能利用犯人的心理来进行审察,不专靠刑讯,这就比知府高明了。最后,他赞美胭脂的品行端正,同情她对鄂生的多情,他并不以胭脂出身微贱而轻之,要县官替她和鄂生作媒,这也是难得的。
在案情的揭露中,胭脂和鄂生的感情也有了变化。胭脂想象中温驯怜惜人的鄂生,一变而为狂暴恶少,再变而为杀人凶犯,经过平反冤案,温驯怜惜人的鄂生又从理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因此“堂下相遇,靦然含涕,似有痛惜之词。”鄂生原来看见她同王氏一起出来,就低头急走避开的,即原来鄙薄王氏也影响到对她的看法的,这时也改变看法,“感其眷恋之情,爱慕殊切。”但又受礼教思想的影响,“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为千人所窥指。”从鄂生的拘谨看,他具有这种思想,完全是真实的。这也说明施闰章那样开通的难得。
这篇作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叙述故事情节,二是审案,三是判词,四是结论和附录。因此,很可能写成审案记录,把第一部分写成案情。这篇却能把审案记录写成小说,就在于把案情写成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写出人物性格来。光是第一部分这样,第二部分写成审案也不成为完整的小说。作者的本领,通过审案使人物性格更丰富,并且有了变化和发展。这样第二部分的审案就和第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结合起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了。审案的曲折也构也了情节的曲折。
从情节看,先是胭脂对鄂生的倾慕,引出王氏媒合的戏言,到胭脂的卧病;再是王氏向宿介述女言为笑,引起宿介跳墙调女,到脱取绣鞋;三是绣鞋落入毛大手中,到毛大跳墙杀女父,女见绣鞋误认鄂生杀父。故事情节到此为止,以下转入审案。在审案中,情节又有发展。四是鄂生上堂战栗不能言,女见鄂生辄咒骂到鄂生论死;五是知府认鄂生不会杀人,从胭脂口中问出王氏,从王氏口中问出宿介,到宿介论死;六是提学使认为宿介不会杀人,从王氏口中问出毛大等人,利用他们对神道的迷信来破案。这样看来,审案部分不光把案情审清而已,在审案中人物性格更丰富了,情节更有了发展。从人物性格看,在审案中,鄂生的战栗和说不出话,更显出鄂生的老实。胭脂见鄂生就骂,显示她对鄂生态度的改变,她始终替王氏掩护,不肯供出她来,认为她跟案情无关,这些都说明她的单纯和无知。知府的审案,由细致到武断,也显示知府性格的复杂性。宿介从论死到开释,又是对宿介的情节的发展。提学使审案中问出毛大以外的某甲某乙,利用神道迷信来破案,这又是情节的发展。这样,审案部分不光把案情审清楚,也使情节有了发展,人物性格得到丰富,构成小说整体的一部分了。它的成功,主要是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来写的。
不光审案部分这样,就是判词,也不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的。
这篇的主角胭脂,她最后的归结怎样,在判词里写了:“仰彼邑令,作尔冰人”,要县官做媒。判词里对宿介称:“姑降青衣,开其自新之路”,指出把他的秀才降级,这也是上文没有的。再像毛大的结局,也在判词里指明。这些是判词同情节有关。判词不光是审案的判决词,主要是写了三个人:一是宿介,施闰章是替宿介洗雪的;二是毛大,是主犯;三是胭脂,是主角。对这三个人的判词,是具有对三个人的评价作用,这些评价是跟情节和人物性格结合的,对于了解人物是有帮助的。
判词评宿介,认为他像战国时人盆成括那样,小有才而未闻大道,会招杀身之祸。小有才指他是山东名士,小有才名,但不知谨守礼法,所以陷入刑法。写他冒充鄂生这段情节,作“而释么凤于罗中,尚有文人之意;乃劫香盟于袜底,宁非无赖之尤!”放开胭脂,还有一点文人的样子;脱去绣鞋,真是无赖之至。从两方面来评论。“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指出他作为秀才的行止有亏,但代人受罪,也可以同情,还是从两方面说。写毛大,“越壁入人家,止期张有冠而李借;夺兵遗绣履,遂教鱼脱网而鸿离。”指出毛大跳墙入女家,只想冒充人家;结果夺刀杀人,自己逃脱而嫁祸于人。所以指斥为“风流道乃生此恶魔,温柔乡何有此鬼蜮哉!”最重要的是写胭脂,“以月殿之仙人,自应有郎似玉;原霓裳之旧队,何愁贮屋无金?”对她才貌的赞美,认为是应找到一位美貌郎君的。说她“怨摽梅而思吉士,遂离倩女之魂”,对她到了待嫁之年想念鄂生,弄到神魂颠倒,还是表示同情。“为因一线缠萦,致使群魔交至”,她想鄂生是一线缠绕,引起宿介和毛大的缠扰,是群魔,显然罪恶在群魔一边。“莲钩摘去,难保一瓣之香;铁限敲来,几破连城之玉。”宿介脱去她的绣鞋,落到毛大手里,再难保存一瓣香了。她却因此遭刑,几乎丧命,成为玉碎。还是对群魔的斥责,对胭脂的同情。“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瑕;缧绁苦争,喜锦衾之可覆。”赞美她在宿介的狂暴中,能保持白璧无瑕;在公堂上骂鄂生的争责中,可以用一床锦被来遮盖的。这里还是赞美她的保全贞洁,想帮助她解决同鄂生间的误会。“嘉其入门之拒,犹洁白之情人;遂其掷果之心,亦风流之雅事。”再一次对她赞美,对她的爱慕鄂生表示同情。作者把这篇判词附在后面,也表明作者对三人的态度。看了这篇作品,再看判词,好比读了作品,再读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对了解作品和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是有帮助的。
最后再说一点“异史氏曰”和附录。“异史氏曰”本是作者对作品要说的话,但有关对作品要说的话,已见于判词,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甚哉,听讼之不可以不慎也!”即从审案的角度来说,那就同作品的关系不大了。但他指出“纵能知李代为冤,谁复思桃僵亦屈?”这里也说明故事情节的复杂和曲折。又说:“人皆服哲人之折狱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苦矣。”在用心苦里,就同审察情节的曲折与观察人物性格的深入细致结合了。
聊斋志异简介 第6篇
一、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这类故事在《聊斋志异》里为数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婴宁》《青凤》《连琐》《连城》《鲁公女》等。此类故事情节大多为富有才情的书生或公子在打发孤独寂寞的读书生活过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后,由于各种原因又暂时分别,此后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有学者指出,联系蒲松龄的个人生活情况,有理由认为这正是由他自身孤独寂寞的际遇而生发的幻想。蒲松龄大半生都是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在缙绅之家坐馆教书。他在长期寂寞孤苦的独身生活中产生了希求艳遇的幻想。然而他的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便假借鬼狐故事聊以自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虽然在情节上大致相仿,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各有千秋。婴宁天真无邪,青凤温柔羞涩,连琐才华出众……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一般都是鬼狐仙怪,却无妖鬼之气,而是“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在她们身上寄予了作者对于理想女性和理想爱情的向往。她们不外乎都是才貌双全,温柔良善,坚贞而痴情,具有女子优良的品行。她们选择爱人,也不以身世门第论高低,而是重在以才德取人。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自我牺牲,冲破现实的层层阻隔,最终和爱人团圆。
二、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友情故事也是蒲松龄看重的一部分,如《叶生》《田七郎》《娇娜》《蛇人》等。这类故事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各有不同。《叶生》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篇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之作。同时,也讲述了叶生报答知遇之恩的故事。《田七郎》报的不是知己的知遇之恩,却是朋友的扶助之义。《娇娜》故事中尽管也有爱情故事,但是友情故事也是一条主线。这是一种有别于同性情谊又异于夫妻情爱的男女之间的友谊。而《蛇人》则是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友情,以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深厚情谊来反衬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三、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这类故事虽然多写鬼怪狐妖,但实际上是借此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它主要有两个方面:1.抨击朝廷腐败黑暗,豪强仗势欺人,民冤深重而不得伸,最后只能采取极端手段或是借助鬼狐仙怪的法力,或是以牺牲复仇者生命为代价,才使善恶得果报,如《梦狼》《红玉》《商三娘》等。《梦狼》则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员冷酷凶残的虎狼本相。《红玉》讲述了一个叫红玉的狐女帮助自己爱人惩罚恶人的故事。《商三娘》则更为惨烈,是一个弱质女流为了复仇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2.揭露科举弊端和科场腐败,也表达了科举失意的无奈和不平,如《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续黄粱》等。此类故事多以讽刺的手法来表现。《司文郎》《贾奉雉》均以戏谑的方式讽刺主考官的昏聩无能。而《王子安》《续黄粱》等则展露了屡试不第的读书人,连在梦中都不得及第的可悲可怜,最后也许只能像《罗刹海市》中所说“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聊斋志异 第7篇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与欣赏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所谓的“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
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刺激,误入歧途,冒险尝试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人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人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此种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蟋蟀呢?我们往往被种种浅薄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尔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为时晚矣!对于中学生,尤其是我们国华的同学们更是如此,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社会将由我们新一代去构造。因此,我们的双眼必须时刻明亮,我们的头脑必须时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雾才无法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会变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有希望!在《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聊斋志异》复线结构探析 第8篇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收有四百余篇作品, 作者对颇多篇什巧妙地运用“复线结构”来结撰, 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探究蒲松龄小说的结构奥妙。
一.主副式结构
对于主副式结构, 这类作品往往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明显可见的线索, 但其中必定有一条是主线, 另外的线索则往往是围绕着主线延伸、发展的副线。这一主一副在小说结构布局和情节发展中是相伴相生的, 在对人物塑造、冲突设置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把握, 为实现对作品的分析领悟提供了基础平台。《聊斋志异》主要有《促织》、《张鸿渐》、《王桂庵》、《阿宝》、《马介甫》、《仇大娘》、《香玉》等篇目运用主副式结构来结撰。
以《促织》[2]为例分析, 全篇以“促织”作为主要线索来描写, 促织就同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的命运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时时处处牵动着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促织的得失变化在这里就成了贯穿小说的主要线索, 全篇所有的情节设置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与此同时, 成名一家的命运变化及情感变化就成为与主要线索“促织”相紧密结合的副线, 且促织与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主副之分, 在小说的整体布局中也存在着重合变化。
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宣德间, 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由此开始了情节的演变分化。成名被县令里胥强行报充里正差役。他一上任, “会征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 而又无所赔偿, 忧闷欲死”, 情节立即被转入矛盾之中, 由于官府“严限追比”, 使他身心交病, 陷入绝境。这是求促织的背景, 可以明显的看出因促织给成名一家造就的痛苦与烦忧。故事至此略显曲折,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 能以神卜”, 让成妻问神卜, 成名终于按图在村东大佛阁得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 于是“大喜, 笼归, 举家庆贺”。但情节却突然由喜转悲, 谁料他的幼子竟无意间将捉到的促织给弄死, 妻子对孩子进行痛骂, 当成名知道后“如被冰雪”, 怒寻其子时, 却发现儿子投井自杀, “因而化怒为悲, 抢呼欲绝”。于此成名一家又重新陷入困境之中, 情节又增添曲折。正当成名夫妻痛不欲生之时, 料不到儿子半夜复苏, 又听到门外虫鸣, 终于又捉到一只新的促织, 但其外形不好看, 成名起先也不怎么看重。故事在这里又发生新的转机, 成名将之献到公堂去, 又恐不合要求而惴惴不安, 试斗时, 促织“蠢若木鸡”, 后来斗胜, “成大喜”。又与鸡相斗“虫集冠上, 叮咛不释”, 使得“成益惊喜”。继而, 这只促织一步步经由县宰、抚军、皇帝来戏玩观斗, 且使得成名、县令、巡抚因此都得到了奖赏。
这样, 由平凡事情构成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就具有了步步惊心、峰回路转的艺术特色, 真正令读者激动、感叹的并非是促织“得失、生死、优劣、胜败”的曲折过程, 而是故事人物的命运变化和情感流露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考。促织虽是作为主要线索, 但其仅是用来构成其情节表现的外在形式。通过故事人物因促织而造成的悲惨遭遇, 来表达对古代官僚阶级压迫剥削的暗讽之意, 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不可忽也”的警示意义。从故事人物前后的贫富变化来说明“天将以酬长厚者”, 反映了古时“因果循环”的宿命思想。针对故事结尾处的“遂使抚臣、令尹, 并受促织恩荫”, 提出“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的戏弄说法, 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极大讽刺, 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样的结构下的小说才是深入的, 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的;这样的结构, 对已有的所有材料和情节是一种弥补、一种增光添彩的分量。[3]
二.交叉式结构
交叉式结构不同于主副式结构, 这类作品中存在有两条很难分清主、副的情节线索, 交叉并进, 就好像相互缠绕一样, 呈现出立体交织的状态。这种结构使得作品置于形散神不散的境界, 有助于达到一种蕴意自然而生和结构和谐统一的感觉。《聊斋志异》中采取交叉式结构来设置小说结构的篇目, 主要有《红玉》、《长清僧》、《娇娜》、《青凤》、《宦娘》、《梅女》、《莲香》、《青梅》、《阿英》等。
名篇《红玉》[4]对于交叉式结构的运用尤为成功, 透过此篇可有效地理解领会蒲松龄小说的结构特色。小说写的是冯相如与红玉之间坎坷曲折、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情节表面上聚焦于冯相如一家的悲欢离合史, 但冯相如与红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隐含于冯家悲欢离合的线索中。在小说中, 这两条线索很难分清主、副, 彼此呈现出交叉相连的艺术特色及立体突出的结构特征。
作者先叙述冯相如与红玉的相爱遭到冯父阻拦, 红玉暂时离开读者的视野, 让二人的感情产生断裂分离的效果。此时的情节在作者的润色下开始发生偏移, 后写冯相如与卫氏女成婚, 因遭邑绅宋氏强抢, 使得冯相如伤残, 接连丧父、失妻、弃子、被诬入狱。此时的情节焦点已经偏移到冯家的悲欢离合之中, 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红玉毫无关系, 其实否然, 这是有意为后来红玉的出场情节蓄势。此时的她在暗中帮冯相如照顾惨遭离弃的儿子, 同时又有江湖侠士对冯相如的仗义相助, 进一步完善了情节的连贯性及故事的完整性。待冯相如出狱后, 突然出现的红玉对其叙说荒野救子的事情, 一家得以再次团聚, 冯相如与红玉原先中断的情感线索又重新在其出狱后因新的情节而连接上。作者对于交叉式结构的巧妙运用使得故事波澜跌宕, 曲折回环, 步步显急, 处处含情, 可见其妙处。另外, 作者在冯相如与红玉这一感情线索的描写中对人物刻画的加深和故事情节的张驰都有很到位的把握, 令读者能感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艺术魅力, 感受到高潮余韵、奇中有曲的更替之感。
小说记叙的每一小事件似乎都可以单独演绎成篇, 但是在作者的巧妙设置与艺术加工下, 使之浑然统一, 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作者采用交叉式结构的方式来统领全局, 使得其故事性更浓, 情节性更突出。虽然形似分散, 但其内在的结构联系却始终辐射着小说的中心主旨, 使之达到可观可感的效果。文本文学是一种静态艺术, 与影视媒体等动态艺术相比自然是有些不足的, 要想弥补这种差异性, 使文本文学也体现出动态的艺术效果, 需借助于交叉式结构的方式, 利用场景的交叉更替、循环往复来使读者进入文本文学的虚拟空间。
此篇虽题为“红玉”, 但作者并没有将笔尖过多地停留在红玉身上, 而是重点描写红玉之外的故事情节, 但红玉的出现却不失为关键的一笔。作者是有意将冯相如与红玉的感情隐于冯家的兴衰变化中。整个叙事各条线索依次展开, 罗织成一张生活的巨网, 作者可随意的将自身的观念意识以及对封建女性解放反叛的理解认同感注入到每个网眼之中。接受者从文本中不仅可以领略到一个可亲可爱的狐女形象, 也可认识到封建社会官府黑暗、公道不彰的现实, 以及作者寄希望于来去无踪的“人侠”和异类幻化的狐女在人世间除暴安良的美好愿望。[5]红玉虽是狐精, 但她有情有义, 敢爱敢恨, 让人为之钦佩。这就是作者运用交叉式结构取得的艺术效果, 在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中, 既寄寓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对封建黑暗势力的鞭挞, 又颂扬了平民女性大胆无畏、重情重意的爱情意识。
三.平行式结构
平行式结构这类作品, 虽然有两条明显的难分主次的线索, 但它们并不交叉进行, 而是呈现出平行并列的状态, 即在同一篇小说故事的描述中同时或相继出现不同的时空的人物故事。这两条线索之间有着某种超越时空的结构逻辑联系, 平行式结构与“主副式结构”和“交叉式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此模式对于小说的深层次解读与多角度剖析有着较好的标识作用, 两种不同且平行的情节线索可相互印证、相互支撑, 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小说结构。读者在读到此类模式的小说时, 可自由地把握情节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亦可成功地体会到层层递进、似连非连的阶段性感觉。《聊斋志异》中运用这种结构方式的篇目主要有《画壁》、《画壁》、《细柳》、《董生》等。
以《画壁》[6]为例来探究《聊斋志异》中平行式结构的运用。此篇的主要人物孟龙潭与朱孝廉, 一日偶然路经兰若寺, 入内见殿堂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 人物栩栩如生。尤其在东壁画有“散花天女, 内一垂髫者, 拈花微笑, 樱唇欲动, 眼波将流。”朱孝廉不知不觉间“身忽飘飘如驾云雾, 已到壁上”, 才见此处殿阁重重, 并非是原来的人世。看此篇一开, 便引人入胜, 描写朱孝廉心由幻生, 顿入幻境。由此就开始了时空与人物的分离, 朱孝廉无意间进入了画壁间的另一时空, 而此时的孟生仍处于原来的时空在兰若寺的殿中观赏壁画, 现实与幻境的两条线索于就此慢慢分化。一条线索是朱生在幻境里的奇遇经历, 而另一条则是好友孟生仍在寺中大殿内随老僧游览壁画。朱生心想事成, 轻易走入画中, 而画中丽人便翩跹而至与他相会。小说着重描写了朱生与仙女相会的过程。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 “过曲栏, 入一小舍, 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 举手中花, 遥遥作招状, 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拥之, 亦不甚拒, 遂与狎好。”字数虽简略, 但形象地展示出朱孝廉与仙女的结合的离奇。于此, 虽说平行式的线索难分主次, 但作者的笔墨焦点还是多放于朱生的奇遇经历之上。文章中最为奇特的是, 当孟龙潭发现朱生不见了而询问老僧, 老僧便用手指弹壁说:“朱檀越!何久游不归?”之后便看见朱生立于壁上作“倾耳伫立, 若有所察”状, 旋即“飘忽自壁而下, 灰心木立, 目瞪足软”。故事发展到此处, 已经是曲折离奇, 超乎人的想象, 然而蒲公并未就此搁笔, 又写一句“共视拈花人, 螺髻翘然, 不复垂髫矣。”以平行式结构结撰的小说, 可使接受者进入不同的时空情节, 以第三视角来观览故事线索, 既扩大了小说的涵盖性, 又突出了文体的结构性。聊斋先生的丰富想象力与精巧创作力, 不得不令人叹服。
孟龙潭与朱孝廉两人在游览“兰若”时的情节线索, 难分主次, 属于不同时空并列的平行式结构, 但这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直到最后孟龙潭发现朱孝廉不见了, 朱生“飘忽自壁而下”, 这两条线索才合二为一, 构成完整的情节模式。文章的结尾处, 指出“幻由人生”的深刻道理, 让人得以深思千般只是幻, 万法由心生的内涵意义, 让人得以在虚幻与真实间体会人生的警示意义。这句话“幻由人生”非常重要, 这就是聊斋故事最大的一个支点, 也是神鬼狐妖所有故事的支点。[7]基于个人的故事经历, 其实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形象, 涵盖的哲理更多是对普遍世人的劝诫。
复线结构理论的运用, 使得《聊斋志异》在同时代的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 成为时代典型的艺术代表。无论是主副式结构, 还是交叉式结构、平行式结构, 都可以在小说寻得其结构模式的本质特征与艺术价值。小说里讲的虽然大都是鬼狐之类的故事, 但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 却也给人一种恰似真实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遵循了普通人物的性格逻辑, 同时也合乎虚幻世界的事理逻辑, 使虚幻的情节透露出一种“假中见真, 以假乱真”的艺术感受。虚幻情节和现实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人在虚幻世界中同样有一种真实世界的感觉。正因为这些发生在虚幻世界里的事情是现实人生的真正反映, 而且是具有充分生活化与人性化的特点, 因而人们也比较容易为作品的生动描写深深感染。
摘要:小说“复线结构”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主要由主线、副线、作为背景的故事以及非动作因素组成。《聊斋志异》中颇多篇章以“复线结构”组织全文, 用什克洛夫斯基的“复线结构”理论研究《聊斋志异》, 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管窥蒲松龄小说的结撰奥妙, 进而认识并把握文学的某些超越民族性的特征。
关键词:《聊斋志异》,复线结构,分析
注释
1[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0.
2[2][4][6]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 1 988
3[3]周先慎.《聊斋志异》的艺术美[J].名作欣赏.1 997年第4期.
4[5]穆爽.蒲松龄《聊斋志异》叙事视角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