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1篇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2篇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3篇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4篇
仔细阅读了吉首大学《立人教育手册》,手册内又说: “立人教育”,以科学为经,以人文作纬,经天纬地而立人。 开始有所感悟:
立人乃立身,做人。《易·说卦》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立人需先立德。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古国,美德无处不有,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为人子首要孝,为人之臣首要忠,为人之友首要真„„学习了这本手册后,更加让我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真诚待人,诚信做事。
立人需先立行。“立行”,就是知行统一,躬身力行。《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左传》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知易行难,“行胜于言”。“立行”,就是要“言有物,行有格”,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谈过高之理,不言架空之事,不陷入物欲泥潭,不失良知和操守,做事情讲原则和规矩,做到知与行的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言与行的统
一、人格与修养的统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要尽职尽责,勤勉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常勤精进,坚韧不拔;就是要说到做到,信守承诺,表里如一,知难前行,善始敬终,注重执行力、落实力、公信力;就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尊重实践,勇于实践,注重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站的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呀,所以做人就要真诚,实在。
作为在校学生,我们首要的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扎实的同时要广泛的积累课外知识,以充实自己的科学教养与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多多参加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在校期间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
人生之路短暂而又漫长,要想不虚度光阴,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必须真正认识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生活有奔头,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而不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人又不能理想和信念。所以中学阶段这人生的黄金时期,要刻苦读书,积累学问,提高认识能力,应当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奉献事业,服务人民。请不要将一切都归罪于命运。命运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是懦弱者无奈的自嘲。鼓足勇气,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5篇
《大学》里说:欲济一世于太平, 唯德行一世!欲天下大同, 唯德行天下!德行, 就是让人们保持本善之心, 长存善念、常做善行, 进而培养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国家有了德行, 益于天下, 民族有了德行, 兴旺发达, 教师有了德行, 福之天下, 学生有了德行, 益于未来。作为一名老师, 深深意识到德行的重要性!校之本, 师之也;师之魂, 德育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德高为尚, 利国己人。吾师也, 应爱生如爱人;思之于德, 染于情, 情之豁达, 教于行, 行之谨慎, 育于生。百年为师, 益为德行, 行之天下。为师为人, 以德为先。夫子有云:“夫孝, 德之本也”, 吾为师之, 崇尚孝道, 敬重师风, 效他人之孝, 仁他人之仁, 信他人之信, 义他人之义, 以德为本, 以身行道, 为人师表。在学校教育中, 德育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将德育和智育贯穿教学的始末。它是学科教育的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思想教育, 但常常是轻描淡写, 或一语带过。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 所以, 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二、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决不能脱离课本, 去空洞的说教, 如:对于学生,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思想教育;而到了五六年级时, 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要求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教名人传记这一类课文时, 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在教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 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文学名著时, 可指出文中的主题思想, 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总体构想:把理想、信念、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 (包括意志、性格、兴趣) 等各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艺术性与针对性
在英语教学中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要讲究艺术性;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则更需要讲究艺术性, 例如教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indeed。这篇短文时, 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这位胖男人倒在地上的心理活动, 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 他当时一定想, 他的朋友是一位虚伪的小人, 只能共富贵, 不能共患难, 并非真正的朋友;有的说, 他当时一定想到, 真朋友见难就帮, 假朋友见难就逃, 像他这类朋友不交也罢;有的说, 他当时一定想到, 朋友是抵抗忧愁, 不愉快和恐惧的护身者, 是友爱和信赖的象征, 我一定要交真正的朋友, 这一系列有趣的想象,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正确的择友观。现在的学生, 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见识很广, 从生理心理角度看, 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 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喜欢独立思考, 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 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 我在英语课堂上, 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 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 使他们敞开思想, 畅所欲言, 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 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 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 见缝插针, 积少成多, 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
四、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只有联系实际,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才能做到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记得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 虽是晴天, 但室内日光灯却开着, 必是清晨早读后未关掉。我就说:“I’m sure the classroom is bright.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 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 并补充说: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today.短短的几句话, 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 却是一次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的德育教育。
五、爱心给于社会, 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石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 爱是无限的, 爱也是不朽的。汶川地震后, 大批的志愿者赶赴救灾前线, 各路救援物资第一时间抵达灾区, 而后所有倒塌的房屋都得到重建。这些, 都是爱心的力量, 是有爱心的人士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但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让孩子们通过捐款, 捐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心。通过这次活动, 孩子们明白了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就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孩子由于年龄小, 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变得冷漠自私。所以, 我们要结合家长和社会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要抓住孩子可塑性强的时期来进行,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爱心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第6篇
1 学会关爱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 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也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是促其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班的宋豪同学, 生性调皮好动, 但一双没有自信的眼睛又常常使我感到困惑。在开学初的一次班会课上, 同学们告状说张鑫把拖把弄坏了。课后我见他红着脸不安地坐在座位上, 于是就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一番拉家常, 我才知道他爸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 他是借住在二叔家里。孩子不是故意损害公物, 况且在自责, 在为怎么赔偿犯愁。我主动帮他买了拖把并和他约好不告诉任何人。那一次, 他真心地哭了, 而且从此我发现他渐渐地变了, 听课也比以前认真了, 告状的人越来越少了。每次放学时, 我总会嘱咐他:天冷了多加件衣服、回家要自觉完成作业、自己的事自己做、老师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现在他性格活泼, 勤学好问,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人缘好多了。是啊, 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爱可以催生无穷的力量。
还有一位同学叫李秋晔, 刚转过来时, 学习很被动, 写字慢吞吞, 发言怯生生, 背诵课文在全班是最慢的一个。私下里我把她叫到一边, 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 充分肯定优点之后, 再指出她的不足, 这样她接受起来就诚恳多了, 最后我充满信心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她重重点点头, 从此, 果然有了起色。带着关爱和希望她从五小毕业了, 我相信她会获取百倍的力量和信心, 去迎接新的挑战。
2 学会激励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每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优劣、学习成绩好坏, 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他们热情的赞许和大力的支持, 尽可能多一点表扬, 少一点粗暴的批评和责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起人人能成才、个个能进步的观点。
刚开学时, 面对着学生成绩单, 王勇, 56分。名列班级“第一”, 而且是我班唯一的不及格。我知道对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要慢慢寻找其闪光点。
于是我侧面了解了他过去的情况。原来他性格比较老实木讷, 一年级就不喜欢语文, 原因是不喜欢常批评他的语文老师。我上课时, 发现他从不举手, 于是在第四节语文课上故意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 可他的目光不敢对视我。我鼓励他说:“大胆一点, 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他这才张开嘴, 但声音很小。尽管这样我还是表扬了他, 他迟迟疑疑坐了下去。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常常寻找机会帮他树立信心。渐渐地我发现他经常围绕在我身边, 似乎想接近我。
一个月以后, 他妈妈来找我, 很高兴地对我说:“老师, 谢谢你!”我说:“谢我什么呀?”“王老师, 你知道吗?我们家的王勇这学期好像变了个人, 不再烦语文了, 还常说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老师,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呀!”王勇的变化使我认识到激励的重要作用, 正是这适时的激励才激发了他的上进心、自信心。老师一句句真诚的鼓励, 就是学生努力上进的力量源泉。
3 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要以从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不急于求成, 不心浮气躁。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 会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亲切。
刚接手这个班级时, 有位老师就告诉我说:“你们班的李星辰可要注意。”原来这位同学有优越的家庭环境, 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隔三插五上网吧, 作业不按时完成, 撒谎蛮横娇气自私。针对这样的学生, 我与他作了这样一个“君子协定” (每个星期测评一次) :
(1) 课堂上讲废话的次数减少了, 我就给他在班级的评☆表上加一颗☆。
(2) 在校能自觉完成作业, 并且独立完成加一颗☆。
(3) 做一件有益于班级的事再加一颗☆。
(4) 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也加一颗☆。
这样一个学期坚持下来, 他的坏习惯改掉不少, 家长也觉得省心多了。我趁热打铁, 利用班会时间, 发挥他善于动脑争强好胜的特点, 鼓励他当班长, 从此小家伙劲头可足了, 热爱学习, 工作主动, 班级治理地有声有色。所以, 只要有一颗等待的心, 一切皆有可能。“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让我们用耐心、爱心去锻造每一块优质钢铁, 从矿藏中提炼出珍贵的钻石。
4 学会宽容
宽容, 是现代人最为关键的素质。有宽容才有现代教育。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 我们的每一次信任和宽容, 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的确, 在教育过程中, 一些学生会常常犯错误, 甚至顶撞老师, 损坏教师形象。碰到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教师心怀爱心, 而不是冷眼斥责, 用我们的宽容会唤起他们埋在灵魂深处的爱和良知, 让灵魂如沐春风, 如逢甘霖, 从此变得高尚纯洁;让他们的双眼变得明亮, 以便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记得有一次, 我班纪律较差的学生李文通, 把青蛙带进了课堂, 青蛙的叫声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同学坏笑, 有的同学起哄, 有的同学围观。我看到此景后, 没有训斥, 而是顺水推舟, 让他介绍一下青蛙这个新朋友, 他兴奋地给大家讲了起来。然后我因势利导, 告诉同学们青蛙是益虫, 是农民的朋友, 是害虫的天敌, 应该保护, 而不是伤害……并建议同学们写一篇关于青蛙的作文。这样, 不但平息了风波, 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还维护了他的自尊。下课后, 我让他把青蛙送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首先表扬他热爱学习、善于观察生活的精神, 而后又委婉地告诉他, 把青蛙带进教室, 扰乱课堂秩序是不应该的。随意捕捉青蛙更是不文明行为。他欣然接受了批评, 那篇关于青蛙的作文他写得也很成功。从此他更加认真地观察生活, 作文水平日益提高, 同时更加遵守课堂纪律, 成为班里的守纪模范。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莘莘学子, 用爱心撑起挚爱的晴空, 用激励扬起远航的风帆, 用等待唤起求知的欲望, 用宽容接纳幼稚的梦想。做到这些, 你才能赢得鹊报枝头, 硕果满枝。做到这些, 你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理解、尊重, 让我们一起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辛勤耕耘、努力工作!
摘要: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蜡烛的光亮太微弱, 生命太短暂。老师应该做太阳, 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进的道路, 点燃每一个孩子成功的信念, 让学生的前方一片光亮, 将融融春日散布到学生心里。多年的教学工作, 使我深刻认识到:要播撒阳光给别人,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而老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有了这颗爱心, 才能撑起挚爱的晴空, 让生活插上美丽的翅膀;有了这颗爱心, 才能拨动琴弦, 弹奏出和谐的乐章。爱心使我们有了微笑, 有了鼓励, 有了期待, 有了宽容,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也才能使我们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