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安全模式控制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3
1

安全模式控制范文(精选12篇)

安全模式控制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社会环境瞬息万变, 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 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 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2.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

通过风险评价, 确定了风险等级, 就需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一般原则是: (1) 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 (2) 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 (3) 对极不可承受的风险要禁止作业, 对重大风险要立即整改, 对中度风险要限期整改, 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 对尚可忽略的风险, 稍加注意, 不必采取措施。

2.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一般方法有:确定安全目标、指标, 组建机构, 落实职责;制定管理方案, 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必要的文件;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 加强运行控制;组织员工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发现事故苗头、隐患, 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2.3 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控制

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 建立“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建设施工安全责任制, 有效开展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制订和实施现场大型施工机械安装、运行、拆卸和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检测制度。

开展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对可能影响社区安全的施工项目进行城市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登记。重大危险源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源类别、地址 (地段) 、建设开发单位、施工单位及联系人、联系办法、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施工安全主要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 (工作) 。

建立城市建设施工安全 (政府的) 和项目施工安全 (企业的) 联动应急救援预案和运行机制。

制订和实施对项目施工安全承诺和现场安全管理绩效考评 (评价) 制度。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长效机制。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 以事故防范为目标, 以企业自我约束为主体, 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 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 以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 以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此,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3.1 管理方式的创新

转变观念, 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简言之, 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 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 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 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 这一传统管理方式, 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管理客体应由单一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一方面,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都集中在乡镇、私营企业。为此, 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 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 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和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3.2 管理手段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性改善,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 从硬件上做到本质安全, 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 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 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 淘汰落后的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 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今后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一是在控制重特大事故与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技术上要有所突破, 力争重点解决一些带有共性和全局性的关键技术问题;要抓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改研究。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工作, 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和安全生产信息与事故统计网络体系。三是实施安全科技示范工程, 推进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评估与监控, 企业职业危害风险分级与分级管理, 新型、多功能安全防护用品的开发生产等将作为实施示范工程的重点。

3.3 企业制度的创新

从微观层次上看, 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 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安全生产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了, 安全生产形势就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 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当前, 要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 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为此, 一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按照国际规范建立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强化企业安全管理,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也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二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开展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必经程序, 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建设项目做到本质安全, 不留事故隐患, 从源头治理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之一。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 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以保证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不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凡应进行预评价而未进行评价的建设项目, 没有开工或没有竣工的建设项目应立即进行预评价, 已经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必须对其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必须限期整改。未进行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开工建设, 未经预评价或评价不合要求的竣工项目应停止生产运行。三是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

此外,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利用多种方式创造各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 使职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创造安全环境氛围。加强车间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 倡导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安全生产。当前, 应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 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法人代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 应加强对职工上岗特别是特种工种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现代管理机制, 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形象, 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从容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传波.施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 建筑技术.2004.

[2]魏安能.建立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构想, 建筑安全, 2005.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 第2篇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

PWM(Peak Current-mode Control PWM)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简称电流模式控制。它的概念在60年代后期来源于具有原边电流保护功能的单端自激式反激开关电源。在70年代后期才从学术上作深入地建模研究。直至80年代初期,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②虽然电源的L-C滤波电路为二阶电路,但增加了电流内环控制后,只有当误差电压发生变化时,才会导致电感电流发生变化。即误差电压决定电感电流上升的程度,进而决定功率开关的占空比。因此,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源,电感电流与负载电流之间有了一定的约束关系,使电感电流不再是独立变量,整个反馈电路变成了一阶电路,由于反馈信号电路与电压型相比,减少了一阶,因此误差放大器的控制环补偿网络得以简化,稳定度得以提高并且改善了频响,具有更大的增益带宽乘积。在小信号分析时,这种电路可以忽略电感的存在。因此,在整流器的输出端,增益和相移是由并联的输出电容和负载电阻确定的。这样,电路最多只有900相移和20分贝/十倍频而非40分贝/十倍频的增益衰减。

③输入电压的调整可与电压模式控制的输入电压前馈技术相妣美; ④简单自动的磁通平衡功能;

⑤瞬时峰值电流限流功能,即内在固有的逐个脉冲限流功能; ⑥自动均流并联功能。

2峰值电流型控制存在的问题

下面主要讨论峰值电流型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利用斜坡补偿克服所存在问题的方法,并给出斜坡补偿的实施方案。2.1开环不稳定性

在不考虑外环电压环的情况下,当恒频电流型变换器的占空比大于50%时,就存在内环电流环工作不稳定的问题。然而有些变换器(如双管正激变换器)它本身工作的脉冲占空比就不能大于50%,因此不存在问题。而有些变换器的脉冲占空比不大于50%时,它的输入将会受到许多限制,如果在内环加一个斜坡补偿信号,则变换器可以在任何脉冲占空比情况下正常工作。下面介绍斜坡补偿工作原理。

图2表示了由误差电压Ve控制的电流型变换器的波形,通过一个拢动电流△I加至电感电流IL,当占空比<0.5时,从图2(a)所示可以看出这个拢动ΔI将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小;但当占空比>0.5时,这个拢动将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如图2(b)所示。这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ΔI1=-ΔI0(m2/m1)(1)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进一步可引入斜率为m的斜坡信号,如图2(c)所示。这个斜坡电压既可加至电流波形上,也可以从误差电压中减去。

图2电流型变换器的开环不稳定性

(a)D<0.5(b)D>0.5(c)D>0.5并加斜坡补偿

图3 局部放大图 由 几 何 关 系 可 知

i0acceabmabm1 i1bfbdabm2abm

式 中 : m为 补 偿 信 号 上 升 斜 率 ;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m1为 电 感 检 测 电 流 上 升 率 ;

m2为 电 感 检 测 电 流 下 降 率。

所 以,经 过 一 个 开 关 周 期 后,输 出 电 感 中 电 流 的 变 化 为 ΔI1=ΔI0(m-m2)/(m1-m)(2)

要 系 统 稳 定,偏 移 电 流 量 必 须 趋近于 零,即

limin0

n故 系 统 稳 定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mm21

m1m因 为 在 稳 定 条 件 下,D· m1=-(1- D)m2,消 去 m1,整 理 后,峰 值 电 流 控 制 系 统 稳 定 充 要 条 件 为

m2D13 m22D

由 式(3)可 知,当 没 有 斜 率 补 偿 时,即 m=0,必 须 要 求 占 空 比 D < 0.5,这 就 是 理 论 上 不 加 补 偿 时,占 空 比 D>0.5时 系 统 将 不 稳 定 ;

在100%占空比下求解这个方程(3)有: m>(-1/2)/m2 ………………………………(4)

为了保证电流环路稳定工作,应使斜坡补偿信号的斜率大于电流波形下降斜率m2的1/2。对图1所示的Buck型变换器,m2等于(VO/L)RS。所以补偿波形的幅度A应按下式计算: A>T*RS(VO/L)………………………………(5)

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占空比大于50%时变换器能稳定工作。在 控 制 工 程 实 际 中,补 偿 斜 率 m一 般 取 为 m=(0.7~ 0.8)m2,这 样 既 保 证 了 系 统 符 合 稳 定 条 件,又 保 证 了 系 统 动 态 指 标。2.2次谐波振荡

对电流型控制而言,内环电流环峰值增益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峰值增益在开环频率一半的地方,由于调制器的相移可能在电压反馈环开关频率一半的地方产生振荡,这种不稳定性叫做次谐波振荡。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2.3 峰值电流检测与平均电流检测

在电流型变换器中由平均电感电流产生一个误差电压,这个平均电感电流可用一个电流源来代替,并可以降低系统的一个阶次。减小峰值电感电流与平均电流的误差电流模式控制是一种固定时钟开启、峰值电流关断的控制方法。因为峰值电流(流过功率开关或电感上)在实际电路中容易进行采样,而且在逻辑上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变化相一致。但是,电感电流与输出平均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峰值电感电流的大小不能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一一对应,因为在占空比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峰值电感电流可以对应不同的平均电感电流,如图4所示。

而平均电感电流是唯一决定输出电压大小的因素。与消除次谐波振荡的方法类似,利用斜波补偿可以去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大小的影响,使得所控制的峰值电感电流最后收敛于平均电感电流,如图5所示。在数学上可以证明,将电感电流下斜坡斜率的至少一半以上斜率加在实际检测电流的上斜坡上,可以去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大小的扰动作用,使得所控制的峰值电感电流最后收敛于平均电感电流。因而合成波形信号UΣ要有斜坡补偿信号与实际电感电流信号两部分合成构成。当外加补偿斜坡信号的斜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会转化为电压模式控制。因为若将斜坡补偿信号完全用振荡电路的三角波代替,就成为电压模式控制,只不过此时的电流信号可以认为是一种电流前馈信号,见图1所示。当输出电流减小,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从原理上趋向于变为电压模式控制。当处于空载状态,输出电流为零并且斜坡补偿信号幅值比较大的话,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实际上变为电压模式控制了。

图4不同占空比时,相同峰值电感电流对应的平均电感电流

图5利用斜波补偿消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的影响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2.4 小纹波电流

从性能的角度总希望纹波电流要小,首先它可以使输出滤波电容的容量减小,并在轻载时的电流连续工作模式下输出纹波小。虽然对电流检测电路的小斜坡补偿量,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得到小的纹波电流,但将由于随机和同步噪声信号的引入而致使脉冲宽度摆动。并且斜坡补偿加到电流波形上将会产生一个更稳定的开关点,为达到这个目的,相对于电感电流这个补偿量m应大于m2,并且这对次谐波稳定是有必要的。但任何斜坡补偿大于m=-(1/2)m2将使变换器的特性偏离理想电流型变换器而更像一个电压型变换器。

2.5 电流型控制不大适合于半桥型开关电源。

这是因为在半桥式电路中,通过桥臂2只电容的放电维持变压器初级绕组的伏-秒平衡;当电流型控制通过改变占空比而纠正伏-秒不平衡时,会导致这2只电容放电不平衡,使电容分压偏离中心点,然而电流型控制在此情况下试图进一步改变占空比,使电容分压更加偏离中心点,形成恶性循环。电流型控制的斜波补偿实例

3.1 3842补偿实例

美国UNITRODE公司生产的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1842/43,具有外电路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关于它的电性能与典型应用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介绍一下进行斜波补偿的方法。图6说明了UC1842/43的2种斜波补偿方法: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a)斜波补偿加至2端

(b)斜波补偿加至3端 图6 利用UC1824/43的2种斜波补偿方法

3.2 UC1846的斜坡补偿

UC1846是一种采用斜坡补偿的电流型集成控制芯片,它具有恒频PWM电流型控制所需的控制电路和相关电路。图7(a)和图7(b)表示采用UC1846实施斜坡补偿的两种电路原理图。在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b)斜坡补偿信号直接和误差信号相加

——开关频率固定(这种情况下R1/R2固定),并且误差放大器增益固定;

——计算所需斜坡补偿量时要把电压误差放大器,电流误差放大器的增益都考虑进去。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一旦R2的值确定后,负载对CT的影响也可以确定。

家长控制新模式 第3篇

家长控制

安装完毕后,“Windows Live OneCare家庭安全设置”会自动打开登录对话框,要求输入家长的windowsLive ID账号及密码,之后会打开“程序设置”对话框,此时的“家庭安全设置”密码是用于确保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打开或关闭“家庭安全设置”网络过滤和活动监视的密码。完成后点击“转到网页”就可以打开家庭安全设置网站进行内容过滤设置。

单击任务栏系统托盘的家庭安全设置图标,选择“转到家庭安全设置网站”即可进行内容过滤设置:点击打开窗口中的“设置”后单击“添加孩子”,在随后出现的窗口中,如果要添加的孩子已有Windows Live ID,单击“以孩子的ID登录”,如果没有Windows Live ID,可以单击“创建孩子ID”。成功登录后,即可对该孩子进行设置。

点击页面上方的“设置”后打开设置页面,在“常规”选项中提供了三个方面的管理内容,分别是“联系人列表”、“允许的程序”和“内容”。在“联系人列表”中,可以设定家长管理孩子的联系人列表或是孩子自己管理,点击“转到此孩子的联系人列表”即可对孩子的联系人列表进行添加或者删除。在“允许的程序”中,可以设定孩子是否可以使用Windows Live Hotmail、WindowsLive Messenger和windows Live Space。在“内容”中,有“为孩子启用活动监控”的选项,启用此选项后,家长可以查看报告,该报告列出孩子访问过的或曾尝试访问的网站。在“类别”选项中输入网址后选择是“允许”或是“阻止”,将网站添加到相应列表中(如图1)。设置完成以后,别忘了点击“保存”按钮进行保存设置。

点击页面上方的“报告”后,选择所需的显示选项和排序方法。然后单击“应用”,此时将显示“Web浏览器活动”和“其他程序中的活动”信息,“Web浏览器活动”指的是孩子访问过的或曾尝试访问的网站,包括阻止的、允许的或警告的网站,而“其他程序中的活动”指的则是由非浏览器程序(如windows Live Toolbar或Microsoft Office Outlook)访问的网站。有详细的网址、访问时间及访问次数,还可以更改对此网站的设置。

孩子使用

安全模式控制 第4篇

1.1 资金投入不到位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减少公司的成本投入。这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模式下, 煤矿企业发生意外的安全事故, 公司对于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投入就不会加大。同时, 由于有些煤矿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会发生亏损, 这也严重影响着企业对于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投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煤矿企业的安全质量控制, 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无法真正在技术和管理上得到贯彻和落实。

1.2 政策落实不到位

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制度, 导致安全问题的管理混乱。比如, 为了提高产量, 企业规定了员工每月工作的天数, 但是没有对员工的休班时间和轮岗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得工人可能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收入而疲劳作业, 不能够保证其按照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制度进行生产作业。

1.3 责任分配不明确

尽管在安全生产模式下存在着完善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法律法规及其标准制度, 但是, 企业在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 均没有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遵守和认真的落实执行。造成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变得常态化, 结果是人身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2 安全生产模式下采矿安全质量控制的措施

2.1 制定严密的煤矿开采方案

煤矿企业开采方案设计的合适与否, 直接影响其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安全质量控制工作。严密的采矿方案不仅能够使各个功能模块能够单独发挥独特的作用, 而求还能够保证个流程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和适应, 协调的完成各项任务。为了能够确保开采方案设计的周密合理, 就应该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对矿井的矿产分布和周边环境进行精心的勘察, 采用先进的技术合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 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恰当的管理方案。不仅要确保整个开采方案工作的高效性安全性, 还应该确保整个流程经济合理。以最低的消耗制定最佳的开采方案。

2.2 制定恰当的安全生产程序及管理策略

首先, 企业应该制定不同环境下的工作标准, 确保每个员工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时能够对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其次, 减少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工作, 这样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使整个开采过程变得更加安全, 高效和环保。最后, 对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情况开展全面的管理。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等进行全面的管控。

2.3 制定煤矿隐患的有效治理途径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诸如水、火、瓦斯、煤粉以及顶板等五大自然安全隐患问题。在开采过程中开采、挖掘、运输、机器设备操作等方面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而隐患和事故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如果对小的隐患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可能会导致大的隐患问题的发生。因此, 煤矿企业应该制定措施, 对煤矿企业的各种隐患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

2.4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 加强技术管理。二是, 加强安全管理。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要对企业的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改造, 确保其能够满足安全生产模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 应该对于技术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防止操作人员由于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就要求企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 对企业的安全事项进行全面的管理。时刻留心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任何安全隐患, 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轮岗工作。

2.5 加强工作团队管理

首先, 应该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理论教育, 让其对于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模式政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 对于领导层应该鼓励其进行继续教育, 到高校中去深造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最后, 不断的加强全体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红波, 颜事龙.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0 (03) .

安全模式控制 第5篇

飞机制造中新型质量控制模式-关键特性统计过程控制

分析了飞机制造中的.关键特性统计过程控制法,针对我国飞机制造中的主要难点提出了关键特性的新概念及其确定方法.这是飞机制造中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的生产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刘志存 范玉青 Liu Zhicun Fan Yuqi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11) 分类号:V2 关键词:飞机制造   关键特性   统计过程控制  

安全模式控制 第6篇

DOI:10.13340/j.jsmu.2016.04.015

文章编号:1672-9498(2016)04008205

摘要:在对多智能体的编队控制上,当输入和系统状态受到约束时,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比传统的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算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传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需要在线优化控制,从而导致巨大的在线负担.为减小这种在线负担,提出一种双模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使用模型预测控制器对控制变量进行在线优化,使得未来某时刻的系统状态进入终端约束集内;此时将系统状态作为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器的输入,将系统状态驱动到稳定值;在目标函数中加入避碰函数来有效避免邻近多智能体间的碰撞.仿真结果表明,当输入和状态受到约束时,双模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对多智能体编队控制上比仅使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多智能体; 编队控制; 双模式; 模型预测控制; 反馈; 避碰

中图分类号: TP242 文献标志码: A

3结束语

当设定领航智能体的初速度vi<0时,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器的多智能体跟随控制的偏差较大,很难实现一些编队控制.使用模型预测控制可改善多智能体跟随控制的精度,有效实现编队控制.双模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结合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器后,能有效降低模型预测控制在线优化的计算量,有利于实现大型多智能体编队系统的实时控制.

参考文献:

[1]HERNANSANZ A, CASALS A, AMAT J. A multirobot cooperation strategy for dexterous task oriented teleoperation[J].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15, 68: 156172. DOI: 10.1016/j.robot.2014.12.007.

[2]谭民, 王硕. 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J]. 自动化学报, 2013, 39(7): 963972. DOI: 10.3724/SP.J.1004.2013.00963.

[3]ANDRES A P, RICHARD H M, OLIVER M. Cyclic interconnection for formation control of 1D vehicle strings[J].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 2016, 27(1): 3644. DOI: 10.1016/j.ejcon.2015.12.002.

[4]ANAND A, NITHYA M, SUDARSHAN T. Coordination of mobile robots with masterslave architecture for a service application[C]// Cycle Pure Agarbathies. Proceedings of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Mysuru, India: IEEE, 2015: 539543. DOI: 10.1109/IC3I.2014.7019647.

[5]XU J. Fault tolerant finitetime leaderfollower formation control for autonomous surface vessels with LOS range and angle constraints[J]. Automatica, 2016, 68(1): 228236. DOI: 10.1016/j.automatica.2016.01.064.

[6]DESAI J, OSTROWSKI J P, KUMAR V. Controlling formations of multiple mobile robots[C]//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uven: IEEE, 1998: 28642869.

[7]QIN J, ZHENG W, GAO H.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agents with doubleintegrator dynamics under generalized interaction topolog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 2012, 42(1): 4457. DOI: 10.1109/TSMCB.2011.2164523.

[8]LU X, LU R, CHEN S, et al. Finitetime distributed tracking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a virtual

leader[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2013, 60(2): 352362. DOI:10.1109/TCSI.2012.2215786.

安全模式控制 第7篇

关键词: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 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 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 在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 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 2008年10月, 我科采用此模式, 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 动态监控, 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 其中, 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 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 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 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 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 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 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 (含进修生、实习生) 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 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 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 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消除隐患,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 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 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 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 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 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 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 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 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 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 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4,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 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 分析存在的问题, 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 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 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 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 调查工作时间, 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 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 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 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 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 4 提供优质服务, 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 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 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 护士安全意识增强, 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 实施后, 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99.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7, Р<0.005) 。见表3。

注:与实施前组比较, χ2=14.07, *Р<0.005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 实施过程控制, 细节管理, 持续改进, 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 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 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集全程引导, 动态监控, 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 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 由点及面, 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 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 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 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 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 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 (P<0.01) , 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 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管理方法不断更新, 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 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 强调了“以防为主,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 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 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表3结果显示, 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良好的护患关系, 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 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 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专科水平, 以爱心、慎独为指导, 认真履行职责, 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芳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程凌燕, 蔡金华, 李加宁, 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2) :10-11.

[3]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 2010, 8 (5) :1294-1295.

[4]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4) :154-155.

[5]黄芳平, 林湘燕, 陈碧珠, 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 2007, 7 (1) :120-121.

[6]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35.

[7]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193.

安全模式控制 第8篇

1931年, 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在铁路运输领域, 欧盟国家因互联运营的需要, 要求其运输领域内的铁路运营方需按照欧盟铁路制定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的标准、实施方法对铁路运营实施安全风险管理[1,2,3]。

随着我国铁路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大量投入运营, 截至2014年底, 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 456 km, 比上年增加5 428 km, 增长49.2%。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是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相关技术和方法, 预先识别高速铁路运营存在的风险事件, 通过风险控制措施的设置使系统安全风险水平最小化, 是将安全关口前移、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的重要安全管理模式, 也是高速铁路持续安全发展的必要手段。

1 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模式

1.1 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风险管理的目的、原理、原则等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概括, 形成了I S O 31000—2009 R i s 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风险管理——原理和指南) , 对风险管理的范围、原则、策略和基本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我国铁路则通过等同采标的形式将其转化为国家标准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4,5]。在该标准的第5章专门描述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和基本要素 (见图1) 。

1.2 我国铁路既有安全管理体系引入风险管理的适应性

我国高速铁路目前既有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事前预防—运营过程中安全检测监测—事故管理及应急救援。事前预防手段主要包括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及规章制度、顶层设计和运营前的综合试验及评估等前控机制、建立设备养护维修制度、职工安全素质文件建设及治安防范等方面;运营过程中安全检测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役状态的实时检测监测、移动设备运用状态的实时检测监测、系统运营环境的防灾检测等方面;事故管理及救援主要包括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及反馈等方面。可以看出, 高速铁路既有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主要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规范的符合性达标控制来实现。

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则以系统生命周期为基线, 通过在系统建设初期采用风险分析方法, 系统识别建设、制造、安装、运营及维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主要通过优化设计、提前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的手段使系统达到本质化安全;对于运营系统, 则通过对“人-机-环”系统进行综合风险分析, 识别高风险因素, 通过结构改进、软件控制或优化人为操作等手段最小化系统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是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的重要安全管理模式。

在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是对当前既有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2。

现有安全管理信息应作为风险管理的输入, 风险分析的结果应为现有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反馈, 以促进其进一步提升总体安全管理水平。

1.3 高速铁路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模式

在符合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现有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 在安全管理体系各个环节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以控制铁路系统的风险为目的, 通过风险事件的识别和分析, 明确造成风险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分析判断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 从而确定整体系统的高风险区域, 指导优先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 进而实现安全关口的前移 (见图3) 。

开展高速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相应活动应贯穿从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同时覆盖从顶层管理安排、到中间过程控制、直到现场实施的全部环节, 并且每个层次都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充分分析借鉴国外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高速铁路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体系模型 (见图4) , 将风险分析和控制行为在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进行清晰、全面的定义, 使高速铁路系统实施全时间、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

2 高速铁路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流程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参照GB/T 24353—2009/ISO 31000—2009标准, 提出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主要流程 (见图5) [6,7]。

2.1 风险管理基础信息收集

风险管理基础信息的收集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工作的基础, 为保证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明确一系列基础信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目标、实施风险管理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各责任方的主要职责、确定风险识别及风险分析方法等。

2.2 风险事件的识别及研判

风险识别及研判是通过识别风险事件、影响范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 建立初步的的风险记录表。识别风险及研判不仅要考虑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 也要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3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风险事件的频率分析可根据基础信息的日常安全检查、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单位问题库管理、故障数据库和事故数据库进行归纳、汇总, 并通过相关软件工具进行分析;后果程度可通过故障数据库和事故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来确定, 或通过对事件或事件组合的结果建模进行分析。在某些情况下, 可能需要组合多种方法来确切描述不同时间、地点、类别或情形的后果。

2.4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根据风险分析结果, 对照事先设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价其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常用风险评价矩阵形式展开。

2.5 风险控制

在风险事件识别及分析的基础上, 对高风险的风险事件采取控制措施, 使其风险水平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并持续保持, 是高速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因此风险控制措施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效是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结合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有效的重要手段。

2.6 风险记录

风险记录是保持高速铁路安全风险分析数据可追溯性、监督风险控制措施得到实施的重要文档记录。风险记录的格式及内容应尽量完善, 包括识别出的风险事件、识别日期、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可能的后果分析、风险水平及等级、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控制措施, 以及控制措施的相关负责人及实施日期等。

3 高速铁路安全风险控制模型

对目标风险事件, 建立以“风险事件”为中心的模型, 将风险事件发生的所有成因列在左侧, 风险事件可能导致的所有后果列在右侧, 使风险事件分析结果是否完整可清晰呈现。此外, 为达到控制效果的最优, 提出将控制措施分为事前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事前控制措施用于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 事后控制措施用于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后果。应按照“风险事件”的优先级设置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应该按照“成因消除、频率降低、后果控制、后果减轻”的顺序或优先级加以实施, 即能够通过采取措施消除的危害就应消除;无法消除的, 应通过采用安全标准、运营控制等措施进行预防;无法预防的, 应通过设置安全装置和保护措施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最后, 还应采取如应急、消防设施等后果减轻措施达到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后果严重性的目的。成因/后果分析和控制模型见图6。

控制措施类别定义如下:

(1) 消除措施。针对导致风险事件的各类原因, 采取工程改造、设备更新等措施消除风险事件, 以期达到本质安全。

(2) 预防措施。针对风险事件的原因采取事故预防措施, 尽管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频度 (风险概率) 。如防灾监控、防脱轨设施、列车追踪控制、旅客安检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养护维修制度等。

(3) 后果降低措施。不可避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 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后果或降低事故严重程度。如自动降速、轴温报警、火灾报警、自动灭火等。

(4) 事故应急措施。既不能减少事故频率, 也不能消除或降低事故危害, 但能减轻发生事故后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的措施。如应急通信、疏散设施、应急预案及救援等。

4 高速铁路安全风险及控制案例

按照工务工程、动车组、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车务、客运、机务、外部影响 (路外安全及行政执法) 、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共9个领域对我国高速铁路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结合风险分析目的和要求[8], 针对设备设施、运用维护、人员因素、自然灾害和外界环境等方面, 共分析出9个领域的风险事件发生原因553项, 包括设计因素、产品或工程质量、设备设施故障、作业因素、管理及规章因素、自然灾害、路外环境及侵害等方面 (见表1) 。

根据原因分析, 提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 按照类别分为:技术研究类、设计优化类、提高完善标准类、提高施工质量类、加强管理类和人员培训类 (见表2) 。

针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中的相对高水平风险, 由于风险等级较高, 建议采用近期控制和远期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近期应以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相结合为主, 以预防风险事件发生;远期则针对风险事件原因和后果的复杂性、多样性、随机性等开展深入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从而寻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可行的技术控制措施, 以实现高速铁路运营的本质化安全。

5 结论

在充分分析国际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相关要求和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高速铁路既有的安全管理体系特点及高速铁路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提出了以现有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及覆盖从顶层管理安排、到中间过程控制、直到现场实施全部环节的全时间、全过程的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体系模型。提出了高速铁路风险分析和控制流程, 建立了按照“成因消除、频率降低、后果控制、后果减轻”的顺序或优先级的风险控制模型。按照提出的模型、流程对我国高速铁路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控制措施, 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Directive 2004/49/EC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2]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 (ORR) .Railway Safety Principles and Guidance[S].UK:ORR, 2006.

[3]Rail Safety&Standards Board (RSSB) .The Railway Strategic Safety Plan 2006[R].UK:RSSB, 2006.

[4]ISO 31000—2009 (英) 风险管理——原理和指南[S].

[5]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

[6]刘敬辉, 戴贤春, 郭湛, 等.铁路系统基于风险的定量安全评估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 2009 (5) :123-128.

[7]刘敬辉, 戴贤春.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铁路, 2013 (3) :8-11.

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 第9篇

一、现代库存控制模式

传统的库存控制模式时间里在预测基础上的, 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和生产故障货运输延迟等不确定性, 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而且企业往往只是通过下游企业的订单作出预测, 整个供应渠道内的冗余库存量通常很大。其不足主要是由于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都采用了过于简单的库存策略, 而且信息未能共享。

现代企业库存控制追求物料在配送渠道中流动的最高效率, 将库存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而不是将库存作为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区分于传统库存控制模式着重企业内部库存控制, 现代库存控制模式在企业所处的供应链节点成员间有效的进行了信息共享。研究表明:不管什么情况, 既合作预测所得到的收益总是比不进行合作要好。由于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掌握有更多充分的与需求相关的信息, 所以供应链上的上游成员应该更多更好地与下游成员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现代库存控制常用模式

现代常用的有效库存控制模式包括:ABC库存管理、利用托售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层级库存控制等四种模式。下面分别叙述。

1、ABC库存管理。

ABC分类法又称巴雷特分析法.此法的要点是把企业的物资按其金额大小划分为A、B、C三类, 然后根据重要性分别对待。A类物资是指品种少、实物量少而价值高的物资, 其成本金额约占70%, 而实物量不超过20%。C类物资是指品种多、实物量多而价值低的物资, 其成本金额约占10%, 而实物量不低于50%。B类物资介于A类、C类物资之间。其成本金额约占20%, 而实物量不超过30%。当企业存货品种繁多、单价高低悬殊、存量多寡不一时, 使用ABC分类法可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区别对待, 使存货控制更方便有效。通常情况下仅对A类物资进行最优批量控制。上述ABC各类划分标准可依据企业具体情况设定。

2、利用托售管理库存。

托售管理是最近才为人关注的研究方向, 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能有效提高库存的周转率, 使上下游企业协调一致。通常是制造商将货物放置于零售商的销售处, 在货物使用或售出之前, 都不收取货款。托售是货物的所有者 (制造商) , 将货物寄送或运送到零售商处, 制造商拥有托售货物的权利, 只有当零售商卖出或使用产品, 货物的所有权才被转移, 如果零售商无法卖出货物, 零售商可以将产品退还给制造商。托售区分于销售的最主要一点在于:托售时零售商并不具有产品的所有权, 而销售时零售商具有产品的所有权。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 采用托售方式时, 零售商事实上只是卖主 (制造商) 选择的代理人, 负责将货物的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 (顾客) 。在此过程种, 制造商有权力中止托售, 取回货物。托售管理不仅节约了库存成本, 而且还带来了诸如提高产品柔性、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和加强企业之间的关系等好处。现在零售商在产品链中的权利越来越大, 对于外部的市场风险, 托货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规避手段, 适用于易逝性产品或不是很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零售商可以要求制造商采用此种方式。

3、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是指由供应链上的少数生产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畅以及信息扭曲现象的问题。在这种方式下, 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 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 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 既满足下游要货方的需求, 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 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

在VMI库存管理策略中, 供应商要掌握零售商的销售资料和库存量, 这样供应商就可以进行市场预测和制定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 使供销双方都能更快地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 VMI可以用来作为降低库存量, 改善库存周转, 进而保持库存水平的最优化。

VMI对于制造商的好处可以归结为:可使制造商的品牌, 相对于其他竞争者, 更较常出现在零售商的品牌中;较不会因库存不足而产生的产品需求额外增加产能, 对于制造商的生产计划造成影响;制造商能真正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VMI对于零售商的好处可以归为:更高的库存周转率与服务水平;不会因夸大的订货方式造成存货过多而减少利润。

4、层级库存控制。

前面讲到, 现代库存控制模式的重要特征在于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在一个配送系统中, 每一阶段或每一层次 (如仓库或零售商) 通常被称为一级。在系统任何阶段或层次的级库存等于该级的现有库存加上所有下游库存。例如, 仓库的级库存等于仓库中的库存加上所有零售商的在途库存和现有库存。考虑一个零售配送渠道系统, 由一个仓库向一组零售商提供服务。假设: (1) 库存决策由一个决策者制定, 其目标是使系统成本最小; (2) 决策者能了解到每个零售商和仓库的库存信息。这里使用级库存来控制库存是有效途径。假定决策者可以了解到每级的库存信息, 能够使用集中控制策略, 这一技术可以扩展到更复杂的渠道结构。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这四种模式中:ABC库存控制适合于企业库存品类较多情况, 对单个企业管理内部库存具有广泛适用性;托售、供应商管理库存涉及到企业间协作, 两者一般都把库存压力转移给了供应商, 其中托售适合于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层级库存控制则是从渠道整体角度考虑, 适合于渠道由一成员集中控制情况。

参考文献

[1]唐宏祥, 何建敏.供应链协作库存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3, 12 (3) :232-236.

[2] (美) 大卫.辛奇-利维等著, 季建华译.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4.

[3]Lee, H.L., Billington, C.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y: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2, 33 (3) :65-73

清单计价模式的造价控制 第10篇

1清单计价模式

清单计价是房地产行业估算一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成本,也就是整个工程需要花费多少资金才能够完成,这种清单计价模式也叫房屋造价,而这种计价模式的主要原理是将房屋造价中的各个关键部分,包括原材料、人工管理等方面的花销都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合的,并将每笔花销都进行实时记录,最终形成一个报价表,这样也能很好地方便房屋的估算造价。

2清单计价模式特点

在进行房屋造价时,主要体现在定额定价和清单定价这两种模式上。定额定价与我国的法律条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将定额定价称之为法律定价。而清单计价模式主要是以房屋的原材料和人工等市场价格来作为定价的主要依据。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的实际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定额定价的方式只能给房屋造价限定一个不能高于造价的限额,而对于一些较为具体的房屋建筑造价,我们还需要用清单造价的模式来对房屋进行整体估价。

3清单计价模式问题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清单计价模式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开发商未对承包商所给的清单进行分析,导致实际交工时出现很多不良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再有就是我们的承包商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在投标过程中有很多恶意竞争问题,这也是当前清单计价模式下房屋造价管理控制不完善造成的后果。

4控制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措施

4.1对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清单计价模式的关键点就在市场价格的成本预算上,这里所说的成本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的原材料,像钢材、混凝土等,还包括房屋建筑过程中使用的大型机械的损坏程度,包括人为控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不管是对开发商还是对承包商来说,先了解这些成本的结构及市场的基本价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相同的施工环境,一旦使用的材料不同,那么其在市场的价格也会出现偏差,开发商也好,承包商也好,都不能够按照之前的经验来进行报价,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仔细打听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区别和价位,还要考虑自身所能承受的最高成本。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找寻出最合适的房屋建筑材料。但是不管采取哪种估算方法,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市场调研,都要做到真实有效。

4.2合理计算工程成本用料的价格

市场调研是为清单计价提供真实有效的市场基础,但是,如何对这些工程成本和用料进行价格计算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一项大型的房屋建筑工程中,很多时候工程用料和人工会出现重复计价的情况,从而导致造价虚浮。目前工程项目合理计算价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于开发商来说,由于自身是不负责房屋建筑的,而且对实际的工程项目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一般情况下开发商都会选择相关的造价公司,让造价公司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来进行工程造价计算。而对于承包商来说,承包商会将工程的各个项目进行有效区别,请各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单独的清单计价报价,最后再对清单进行整理,从而发现其中的重复和问题部门,进行及时的更改,最终达到合理的价格计算。

4.3科学管理施工程序

由于每个施工队的工作效率不同,要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开发商在选择施工队时,一定要非常慎重,要选择工作效率高、信用度好、口碑好的、要价合理的施工队,还要对施工队进行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施工队拟定施工工期,提出应急预案,合理估计可能出现的失误,运用预先计划的方式来实现对施工队的科学管理。对施工队进行管理,可以极大减少人工这一项的清单价格。

4.4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工程造价

在商业发展中,竞争是一直存在的,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其竞争的关键是承包商参与投标时所给出的造价清单,有时相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承包商所给出的造价清单会差很多,有时差十几万,有时会差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造价便宜对于开发商来说意味着成本的节约,但是也要注意这是否是承包商之间的一种恶意竞争,开发商在选择承包商时,一定要谨慎又谨慎,注意清单造价的真实度,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5清单计价模式下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注意事项分析

5.1注意单项造价之间的关系

清单计价模式给房屋的建筑造价提供了非常详细的项目价格,在房屋建筑的过程中,很多原材料可以交替使用,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造价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原材料与人工单项造价之间的联系关系,通过合理调配材料和成本的方式来控制造价。

5.2防止监守自盗行为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房屋建筑总体的清单造价是由各个分项目的造价整合在一起而得到的,这样的一种造价方式会导致一些分项目的造价负责人想要从中获取利益,我们要坚决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让清单造价模式下的房屋建筑造价能够更加明确、清晰且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殿云.适应形势深化改革——谈山东省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几点想法[C]//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2002.

[2]方良.工程量清单报价下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C]//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2002.

[3]张乐群,吴飞.国内外岩土工程计价模式比较分析[C]//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3.

[4]秦勇,仇宁海,蔡国强,等.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动态时空建模方法的研究[C]//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

[5]刘玉琦,戚安邦,杨玉武.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企业的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方法研究[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

[6]焦莹,戚安邦,李艳飞.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企业的项目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

[7]王铁钢,秦瑜.浅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1,(06):55-56.

[8]齐金萍.PDCA-E循环在工程成本过程管理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0,(08):102-103.

《设备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设备控制技术;项目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0-2

0 引言

《设备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如何使教学真正的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本文仅就高职《设备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初步探讨。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能够阅读电气控制原理图,使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分析简单液压和气压系统故障的能力。

1.1 专业能力

①掌握电气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分析方法,掌握各种控制电路的特点及控制规律,掌握电气控制电路的各种保护的用途及实现方式。②掌握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电气图的能力,加深对电气控制设备中机械、液压与电气控制的理解,对电气控制设备故障有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遵守工作时间,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企业的6S制度(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互相帮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填写、整理、积累技术资料的能力:在完成电路装接、故障排除、程序调试等工作任务之后能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任务完成之后能进行工作总结并进行总结发言。

1.2 社会能力

①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②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综合实践能力;③团队合作及协作能力;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⑤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自我推介的能力。

1.3 方法能力

①具备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②具备创新设计能力;③具备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④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表1)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①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以机床电气线路为载体,设有难度成递进关系5个学习情境,即5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师负责组织、指导”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都坚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为电路设计、组织实施、分析过程为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②采用实训室内项目式教学模式,坚持“边做边学”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授课方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知识如何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在教学改革探索中,有以下几点体会: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在专业建设的带动下来进行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项目,课程才有活力和操作性;需要加大实训资源和工学结合基地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知识和创新能力。

高职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熊幸明,等.“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改革初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5-18.

[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7:7-10.

论教育控制的模式及路径 第12篇

一、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教育控制模式

1.“中央集权”型教育控制模式

这种类型的国家控制是基于激进理论路径, 将政治视为上层建筑, 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担当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在阶级社会中, 学校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力, 而且以一种强制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统治阶级价值、态度和信念, 让学生接受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从而维护现有的阶级状况和社会关系, 并“再生产”这种阶级状况和社会关系。基于这种理念形成了中央政府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从宏观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法案等的确立, 到学校的日常活动、课程细节等均需由国家作出具体规定。以法国和前苏联为代表。

2.“地方分权”型教育控制模式

此种控制形态是基于保守主义的理论路径, 奉行“政府不干预”原则, 政府的权力范围被限定在最低程度, 让自由市场竞争发挥协调社会利益的功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形成了政治对教育控制的松散形态。地方分权体制下, 国家权力分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除了有整个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最高立法机关和政府外, 每个联邦主体有自己的法令和最高立法机关及政府。联邦与联邦主体有一定的自主权。美国、联邦德国等国的政治结构均属此类。

3.“地方自治与中央调控”型教育控制模式

这种控制形态基于自由民主理论 (多元主义理论) 路径。此理论将政治行为看作是中立的, 其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中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社会中的权力也相当公平地分配于各个阶层。与此相应,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全体公民的认知发展、技能获得;训练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民主决策;教育过程依据绩效原则奖励英才。教育不是为某一阶层或集团服务, 而是让每一位公民根据自己的天赋或后天努力获得成功。政治不是要控制教育, 而是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日本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二、教育控制的两种路径

1. 路径一:课程成为教育控制的载体

沃恩和阿切尔 (Vaughn&Archer) 认为, 当今社会就包容着不同的思想意识, 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课程。课程承载着教育的基本内容, 代表着处在统治地位的群体意识形态。不同学者对此有明晰的论证。

(1) 劳顿的知识控制观。劳顿 (Laughton) 总结了一些研究者对课程的看法, 归纳为五点:1.在不公正的社会, 通过知识的社会分配, 课程被有意识地用来维护现状;2.知识本身不只是一个分配的问题, 而需要加以考察;3.是什么把知识划分成学科和领域?可能没有理由把它看作是在教育控制中为了某一种利益, 学科的界限可以是任意的和人为的;4.在社会中, 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的, 知识本身是社会的产物;5.除了知识, 理性自身也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 所有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建构就是观念的发展。

(2) 本杰明·莱温的课程政策观。加拿大课程专家本杰明·莱温 (Benjamin Levin) 在他所研究的五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中发现, 英国的课程改革受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势影响十分突出。研究者对英国的课程改革研究后发现, 当代英国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有其各不相同的教育主张, 从而衍生出不同的课程观和课程政策。这些不同的课程观表征着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教育观, 必然会在国家课程改革时有所体现或遭到抛弃, 最终课程改革将是什么状态则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较量的结果。在英国, 政治权利干预课程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政治家的呼吁和导向, 以及教育大臣的直接领导来实施。

(3) 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美国学者阿普尔 (Apple Michael) 在他的《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 表明了自己的课程文化观。

首先, 课程背后隐藏着某些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阿普尔认为, 课程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活动的产物, 是不同阶级、种族、性别和宗教群体之间权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而作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课程问题不仅仅是技术性、教育性和认识论问题, 而是阶级、经济权力、文化霸权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 它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

其次, 知识是权力者的意识形态选择。阿普尔将课程看作是“合法化知识”、“法定文化”。认为, 学校课程对知识的选择和分配实际上是社会中有权力者所作的意识形态的抉择, 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与控制的工具, 弱势群体在课程中找不到他们的文化与知识。阿普尔强调学校中的潜在课程能揭示学校常规观念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信息以及课程开发的选择性传统, 能揭示课程中存在的冲突、矛盾与斗争。课程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 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 存在意识形态霸权, 学校是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机构。

不同学者的课程观反映出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者的意识形态, 课程中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政策以及课程体现出的文化影响着学习者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 进而达到教育控制的目的。

2. 路径二:教师扮演着教育控制代言人的角色

(1) 教师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身份。教师作为创造、传播和应用文化的知识分子, 利普赛特 (Lipset) 作了两类区分:一类是生产和创造者——学者、艺术家、哲学家、作家以及一些报刊编辑;另一类是文化的传播、传授或实施者——大多数教师、记者。教师区别于其他文化传播工作者的地方, 不仅仅在于其掌握了一门专业, 并受国家社会直接、明确无误的委托, 向年轻人传播文化, 成为唯一拥有这个象征和制度权利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种世界观, 或者意识形态在社会关系中占据着一个传递各集团世界观的战略地位。

(2)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的基本特征。按照德里达 (Dahrendorf) 的“服务阶级论”的观点, 教师属于服务阶级, 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桥梁, 他们比其他阶层更认同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 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在阶级结构中的位置与关系更趋向于资方。加之学校作为社会阶级的复制机制以及高度的事务性特征, 也强化了教师的中产阶级特性, 从而使其具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教育机构中科层化的体制和阶层化服务也激励着教育从业者向上流动, 因此, 教师也被称为是“社会身份的寻求者”。

利益集团性。摩斯卡 (Mosca) 从政治权力的角度分析社会阶级结构。认为教师职业运用学历、学位层级、职称层级、职务层级以及专业学会等维护其阶级和阶层的利益, 因此, 具有专门集团控制和垄断行业知识的资本主义特质。他们借由执照制度及分工合作的名义将自身谋求的动机用社会服务和公共利益的假象来掩盖, 由此, 教师身份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多重身份性。哈利斯 (Kevin Harris) 1982年在《教师与阶级—马克思主义分析》一书中, 通过教师具有的三种身份:经济身份、政治身份和意识形态身份来分析确认教师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就经济身份而言, 教师既不属于工人阶级, 也不属于资产阶级, 他们更接近于无产阶级;在政治身份上, 他们受雇于国家, 行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 在意识形态的身份上, 接纳并传承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实现对学生的控制。

(3) 教师的权力。教师权力源于教育制度。因此, 教师权力也有三个不同的层面:社会中的权力、学校中的权力以及课堂上的权力。教师在社会中的权力指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权力, 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力比较。教师在社会中的权力直接受制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在学校中的权力指教师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权力比较。这种权力主要受到学校科层结构的影响, 当学校强化科层管理时, 教师的权力就可能缩小, 而当学校推行民主管理和专家管理时, 教师的权力则趋于增强。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指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的专业性权力。该权力从总体上说是相对稳定的, 它赋予教师职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教师专业性权力使用的对象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 这种权力通常具有“绝对性”和“支配性”。但也因此使得这种权力的使用又带有“灵活性”或者“随意性”的特点。如果教师滥用这种权力, 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学生。

参考文献

[1]【瑞典】法格林达, 【澳】沙哈.国家、教育和发展.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美】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帅军, 有轶.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考察与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9 (1) .

[4]郑新蓉.教师的阶层身份、社会功能与专业化.教育学报, 2005 (6) .

[5]莫罕默德·梅卢奇, 克莱蒙·戈蒂埃.教师是知识分子:文化的传承者、阐释者和批评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

[6]凯文·哈利斯.教师与阶级——马克思主义分析.唐宗清译.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 1994.

相关文章
阿里木事迹体会

阿里木事迹体会

阿里木事迹体会(精选10篇)阿里木事迹体会 第1篇阿里木事迹体会木尕拉镇古再小学:买买提明·赛杜拉阿里木事迹体会我是通过网络上了解的...

1
2025-09-13
安卓APP论文

安卓APP论文

安卓APP论文(精选4篇)安卓APP论文 第1篇(一)界面UI合理利用其他平台上的UI设计进行UI优化,在品牌显示和平台整体观感之间做好平衡。适当...

1
2025-09-13
安徽车辆报废补贴标准

安徽车辆报废补贴标准

安徽车辆报废补贴标准(精选8篇)安徽车辆报废补贴标准 第1篇根据有关规定,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为:使用以上(含10年)...

1
2025-09-13
澳大利亚本科好申请吗

澳大利亚本科好申请吗

澳大利亚本科好申请吗(精选8篇)澳大利亚本科好申请吗 第1篇留学+官方平台:申请澳大利亚本科应该提前多久申请才合适国内本科大一申请澳...

1
2025-09-13
安化梅城镇中学照片

安化梅城镇中学照片

安化梅城镇中学照片(精选2篇)安化梅城镇中学照片 第1篇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初级中学2014届九年级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

1
2025-09-13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公司与部门之间)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公司与部门之间)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公司与部门之间)(精选8篇)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公司与部门之间) 第1篇安全生产责任书(公司级与部门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4
2025-09-13
安全生产工作汇报-2012年冬季检查范文

安全生产工作汇报-2012年冬季检查范文

安全生产工作汇报-2012年冬季检查范文(精选11篇)安全生产工作汇报-2012年冬季检查范文 第1篇地质录井二公司 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大庆...

1
2025-09-13
爱生活勤锻炼范文

爱生活勤锻炼范文

爱生活勤锻炼范文(精选3篇)爱生活勤锻炼 第1篇简报中寨乡高枧小学2014年5月17日我校开展“勤锻炼 爱读书”教育活动 5月14日下午,我校...

2
2025-09-1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