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棉被范文第1篇
但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发现, 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提问的方法不当, 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 答案即在问题之中, 无须学生回答, 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 没有逻辑层次, 纯属信口说出, 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 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二是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满天飞, 想问就问, 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课堂环节松懈, 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 语文教师应遵循教学原则, 巧妙设计提问。巧妙的提问, 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士多德也说过,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 巧问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语境、理解文意的金钥匙。笔者认为, 提问的“巧妙”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方法“巧”, 二是时机“巧”。
1 巧用提问方法
1.1 设置悬念提问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 设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它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如教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时, 教师先指导学生找出流浪汉苏比为了进监狱度过寒冬, 故意触犯法律所做的六件坏事, 结果却是一再受到警察的宽纵, 然后设置悬念,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最后一次苏比会做什么事呢?结果会怎样?顿时, 教室里象炸开了锅,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再与小说的结局一对照, 学生在惊呼的同时, 体会到了作品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无形之中, 欧亨利这种出人意料且又意味深长的故事结局方式也被学生掌握。
1.2 逆向设疑提问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要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要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新颖性, 可采取逆向设疑, 反向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摆脱成规与习俗, 用全新的角度和观点去思考问题。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 “你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这个问题问得太平淡。旧观点说他是沙皇走狗, 扮演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这时我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考:身为手无寸铁的教希腊语的教师凭什么来维护沙皇统治?学生们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只是凭唉声叹气、垂头丧气和一副眼镜来辖制、降服人们, 这是没有威胁力的, 是不配做沙皇卫道士的代表的;他性格孤僻, 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 是不能当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的;其主观愿望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与人为善, 规劝人们循规蹈矩, 不要触犯沙皇, 免遭政治迫害。因此, 更确切地说他是沙皇专制的惧怕者、回避者, 是一个神经衰弱的病痛者、十足的可怜虫, 既可憎可恶, 又可悲可怜。
2 运用矛盾法设置问题
扫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更需要巧妙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辨别真假、是非, 申述理由, 自圆其说。如“要记念就不能忘却, 要忘却就不必记念了, 可是鲁迅却偏要说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是为什么?”这样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 有这样一句:“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既然是错误, 为什么又是美丽的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 结合全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女主人公盼来的“是个过客”, 是一个误会, 但毕竟有相聚的“美丽”, 或听到马蹄声后心中涌起的“美丽”的波澜。这样, 既使学生把握了诗的主题, 也使学生体味了诗语的含蓄美。
3 巧抓提问时机
3.1 在关键处提问
“填鸭式”教学已经黯然飘去, 但“满堂问”却扑面而来。不加思考的简单问, 缺乏铺垫的突兀问, 不合标准答案誓不罢休的追问问得学生懒洋洋或心慌慌。把握关键的提问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品质思维。在阅读教学中, 有些句子关联着主题因此提问就大有必要。《药》中有一段文字, “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 便有些踌躇, 惨白的脸上, 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但终于硬着头皮, 走到左边一座坟前, 放下篮子。”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这段文字对夏四奶奶描写了什么? (神情) 。 (2) 这是什么样的神情? (羞愧的神情) 。 (3) 她为谁感到羞愧? (死去的儿子) 。 (4) 儿子为革命而死, 应感到骄傲, 她为何感到羞愧? (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 。 (5) 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 这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脱离群众) 。这些难度适宜的问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答问中获取了知识, 对这段文字所折射的文章的主题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3.2 在空白处提问
写作如同绘画, 注重“留白”的艺术, 尤其是文学作品, 更讲究浓淡相宜、疏密有致, 其中往往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师抓住这样的艺术空白提问,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他们步入思辨或创新的神圣殿堂。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 学生们在欣赏王熙凤的出场文字时不禁啧啧称奇:真可谓珠光宝气, 富贵逼人。曹雪芹不惜重墨, 淋漓尽致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 而林黛玉这样的主角, 却用了“虚笔”。我抓住这个“艺术空白”提问:曹雪芹为什么没写林黛玉的装束衣饰?可否象写王熙凤那样重写林黛玉的穿着打扮?学生在想像补白、深入比较后发现:不写林黛玉的穿戴, 既可以表现她超尘拔俗的气韵神情以及作为才情女子的空灵感, 又增加了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 加强其凄凉的悲剧色彩。在赞叹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的同时,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3 在不经意处提问
在阅读教学时, 在一些不经意处意外地提问, 可以使学生产生“惊奇”和“疑问”, 从而激发他们思考, 体味文章丰富的意味。如小说《荷花淀》中有一位妇女说:“不行了, 脱了缰了!”学生阅读时, 根本不在意。于是, 我问道:“这句话表现了荷花淀的妇女们怎样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荷花淀的妇女们, 对丈夫走出了家庭的圈子, 杀敌立功, 所表现出来的骄傲和自豪, 以及“拴不住”丈夫所表现出来的些许的埋怨和不满。
提问是一种教法, 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无止境, 教师在课堂之外要多下功夫, 课堂上也要机智灵活, 使每一个提问都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合理而巧妙的提问, 能很好地调动职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巧问”, 笔者从提问方法和提问时机两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巧问,巧用方法,巧抓时机
参考文献
[1] 刘玲.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2.
千层棉被范文第2篇
二、运行程序前要先对刀,确定工件坐标系原点。对刀后立即修改机床零点偏置参数,以防程序不正确运行。
三、在手动方式下操作机床,要防止主轴和刀具与机床或夹具相撞。操作机床面板时,只允许单人操作,其他人不得触摸按键。
四、运行程序自动加工前,必须进行机床空运行。空运行时必须将Z向提高一个安全高度。
五、自动加工中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按下复位或急停按钮。当显示屏出现报警号,要先查明报警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取消报警后,再进行操作。
六、拆卸刀具时,要先观察压力表,待气压达到0.5MPa后,再执行松刀指令。若刀柄暂时未达到松刀状态,手持刀柄等待数秒。
七、机床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不能离开。未经培训人员不得进行机床操作。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准操作机床。
八、必须严格遵守《机械加工人员安全规程》。
加工中心操作规程
一、安全操作基本注意事项
1 、进入车间实习时,要穿好工作服,大袖口要扎紧,衬衫要系入裤内。女同事要戴安全帽,并将发辫纳入帽内。不得穿凉鞋、拖鞋、高跟鞋、背心、裙子和戴围巾进入车间。注意:不允许戴手套操作机床; 2 、注意不要移动或损坏安装在机床上的警告标牌; 3 、注意不要在机床周围放置障碍物,工作空间应足够大; 4 、某一项工作如需要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时,应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一致; 5 、不允许采用压缩空气清洗机床、电气柜及 NC 单元; 6 、应在指定的机床和计算机上进行实习。未经允许,其它机床设备、工具或电器开关等均不得乱动。
二、工作前的准备
1 、操作前必须熟悉加工中心的一般性能、结构、传动原理及控制程序,掌握各操作按钮、指示灯的功能及操作程序。在弄懂整个操作过程前,不要进行机床的操作和调节。
2 、开动机床前,要检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是否正常,润滑系统是否畅通、油质是否良好,并按规定要求加足润滑油,各操作手柄是否正确,工件、夹具及刀具是否已夹持牢固,检查冷却液是否充足,然后开慢车空转 3 ~ 5 分钟,检查各传动部件是否正常,确认无故障后,才可正常使用。
3、加工零件前,必须严格检查机床原点、刀具数据是否正常并进行无切削轨迹仿真运行。
三、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 、加工零件时,必须关上防护门,不准把头、手抻入防护门内,加工过程中不允许打开防护门; 2 、加工过程中,操作者不得擅自离开机床,应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观察机床的运行状态。若发生不正常现象或事故时,应立即终止程序运行,切断电源并及时报告指导人员,不得进行其它操作; 3 、严禁用力拍打控制面板、触摸显示屏。严禁敲击工作台、分度头、夹具和导轨; 4 、严禁私自打开数控系统控制柜进行观看和触摸; 5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更改机床内部参数; 6 、机床控制微机上,除进行程序操作和传输及程序拷贝外,不允许做其它操作; 7 、加工中心属于大精设备,除工作台上安放工装和工件外,机床上严禁堆放任何工、夹、刀、量具、工件和其它杂物; 8 、禁止用手接触刀尖和铁屑,铁屑必须要用铁钩子或毛刷来清理; 9 、禁止用手或其它任何方式接触正在旋转的主轴、工件或其它运动部位; 10 、禁止加工过程中测量工件、手动变速,更不能用棉丝擦拭工件、也不能清扫机床; 11 、禁止进行尝试性操作; 12 、使用手轮或快速移动方式移动各轴位置时,一定要看清机床 X 、 Y 、 Z 轴各方向“+、-”号标牌后再移动。移动时先慢转手轮观察机床移动方向无误后方可加快移动速度; 13 、在程序运行中须暂停测量工件尺寸时,要待机床完全停止、主轴停转后方可进行测量,以免发生人身事故; 14 、机床若数天不使用,则每隔一天应对 NC 及 CRT 部分通电 2-3 小时。
15 、关机时,要等主轴停转 3 分钟后方可关机。
四、工作完成后的注意事项
l 、清除切屑、擦拭机床,使用机床与环境保持清洁状态。各部件应调整到正常位置
千层棉被范文第3篇
《半条棉被》观后感 第一篇:
1934 年 11 月,长征途中的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从湖南汝城出发,进军宜章,经过文明乡沙洲村时,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当天晚上,她们 4 人一起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徐解秀家的一床烂棉絮及一条红军的被子。6 天后,女红军要走了,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这一走,让徐解秀等了 50 多年,那间厢房还是原来的样子。
2016 年 10 月 21 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019 年 5 月,根据红军长征途中的史实故事改编的红色电影《半条被子》在江西于都开机,2020 年 2 月 8 日在全国院线公映。
昨天中午,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观察了电影《半条被子》。
电影再现了 80 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以大
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感人故事。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付诸于行动。
由于路线错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不得不进行史无前例的悲壮长征。面对敌重兵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满怀胜利的信念,勇往直前。离开徐解秀家时,女红军说:等们打了胜仗,们要回来的,如果们不来,们的子孙也会回来的。
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时的 8 万 6 千余人,经 1年零 3 天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征后胜利到达吴起镇,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剿,仅剩 6 千余人,长征路上,每行进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依然保持着必胜的信心,是人民求解放、谋幸福、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向着光明、向着胜利、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二、同甘共苦的战友情 ?
在那个年代里,民以食为天,无食无命,食物就是生命。几个红薯,3 位女红军没有独自吃,自己吃了一点,大部分留下给大家吃。一人吃一点,几轮都吃不完。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上甘岭》中的镜头:尽管志愿军战士们因严重缺水而嘴唇干裂,付出了极大牺牲才送上来的一个苹果,全连的指战员吃了一圈,还有一大半,很多战士只是闻闻而已。为什么 1949 年以后,新中国同任何的对手进行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
三、不虐待俘虏的严密军纪 ?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就制定了严密的军纪,其中一条就是”不虐待俘虏“。在旧中国,很多人当土匪、当白军,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讨口饭吃,这些人也是穷苦人家出生。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日子,也包括了这些人的幸福。俘虏放下了武器,不再以人民为敌、不以革命为敌,就让他们回家,想参加革命的,也是革命队伍的生力军。那两个与红军殊死搏斗的父子兵被红军救下来了,看到红军不同于别的军队,这是一支真心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们毅然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
四、以百姓心为心的忠诚 ?
泥地里,拾到了一个红薯,那是老百姓家的,红薯带走,但钱留下了。解放后,从红军经过的地方不时传出信息:人民政府兑现当年红军写下的欠条。这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本色。
老百姓的房子被敌军烧了,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们纷纷出钱给老百姓修房子。机枪排排长张冬生从身上摸出一块大洋,那是他等革命胜利后准备用来娶媳妇的钱。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爱戴这样的军队?在红军敌众寡的阻击战中,老百姓自己最为神圣的方式祈祷红军打胜仗,因为老百姓热爱这支军队、老百姓需要这支军队。
五、听党指挥勇于战斗 ?
21 师报务员廖小湘把电报机修好了,收到上级命令红
21 师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军,掩护纵队过境。红 21 师师长及绝大部分将士牺牲,只剩下几名轻重伤员,根本不可能守住一个阵地阻击敌人。这个电报机只修好了一半:能接受信号不能发出信号,上级不知道红 21 师已基本打光。怎么办?汇聚起来的红军各部队的几十名战士,此刻都是红 21 师的人:坚决执行命令!当时红军的一个师有几千人,几千人的任务落在 20 多个伤兵的肩上。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勇于战斗。
六、半条被子显真情 ?
一条被子,是女红军的寒衣,是女红军的健康,是女红军的生命。离开徐解秀家里,剪一半留下来:“这被子咱们一家一半”。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军队,其军人才会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这样做,只有以百姓心为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才会时刻想着人民。
“要回来,要活着回来!” ?
共产党的红军回来了,建立了新中国。
1984 年 11 月 14 日,徐解秀老人将“半条棉被”的故事讲述给《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 15 名老红军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委托罗开富送到徐解秀老人家中。
2012 年,们学校确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师生们的灵魂补钙。自 2013 年以来,们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把演唱《长征组歌》作为保留节目,年年传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下,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半条棉被》观后感 第二篇:
就在前两天,们最敬爱的习大大去参观了半条棉被的纪念馆,正好看到影院有上架这部影片,本着好奇的心去看了《半条棉被》!
影片主要以董秀云,一个因为自家老公参加红军而义无反顾的加入红军队伍中的女卫生员为主,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影片开头就是一个战士将一床棉被送给董秀云,而这床棉被正是董秀云夫妻俩的婚被!这一幕看得很感慨,因为影片隐隐透露出她的丈夫已经牺牲了,而她不愿意接受!决定一路追寻大部队,顺便寻找自己不管是活着还是牺牲的丈夫!而在这一路上,她们到了一个山村,遇到了贫穷的乡亲,借宿在老百姓家中时,他们帮助老百姓修缮房屋,治疗老百姓的小病小伤,老百姓由不理解到接纳红军的过程中,让人觉得又感动又悲伤!红军临走前,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借宿的那户贫穷老百姓,老百姓知道这床被子对董秀云的重要意义,一直推却,最后,一把剪刀将那床婚被一分为二!无法体会当时董秀云的心情,但深深地觉得,她必是不后悔这么做的!犹记得董秀云那句话,即便不回来,以后的子孙也会回来的!影片最后,董秀云所在的红军在延寿山全军覆没!
这一幕带给深深的震撼,因为生在和平年代的,习惯了美好的结局!即使们知道,之后他们可能会牺牲,但是在电
影里,们希望他们是活着的!们总说,们能过上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人在替们负重前行!可是,们并没有切实地体会到,负重前行可能的后果!这场电影给思想上的洗礼,让深刻明白,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活在当下,活在中国,究竟是多么幸福的事!
《半条棉被》观后感 第三篇:
《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自廉。常持自警之心,卑以自牧。
?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党在长征过程中也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房屋被烧,集资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
通过观看《半条棉被》这部电影,使党支部全体党员意
识到:
1、提升干事本领,做有“才”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葆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把学习作为增强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注意学习方式。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学习政治理论,讲好业务本领,做好群众办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2、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