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资料的翻译(精选12篇)
旅游英语资料的翻译 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着世界游客。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金惠康,200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这些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如今,旅游相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外国人游览我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名胜的同时,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而必须借助语言翻译,旅游英语资料的翻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途径。
中国要实现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切不可忽视旅游宣传的作用。旅游英语翻译得好,能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茁壮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旅游英语资料翻译的重大意义及必要性。
2. 国外研究
外国很多学者致力于旅游英语资料的翻译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有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美国学者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以及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共同点是结合了翻译研究和语言功能,认识到翻译中文本功能的重要作用,但三者有各自的侧重点。“目的论”是从译文的角度,认为译文的预期功能对翻译的整个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奈达和纽马克考量的是原文,强调译文和原文等效。而在现实生活的很多情况中,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致使原文通过某种语篇手段达到的某种效果在译语语篇中难以实现,译文难以与原文等效。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有赖斯、费米尔和诺德。赖斯是第一个结合语言功能与翻译研究,开拓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先河。费米尔,赖斯的学生,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个概念。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性的交际行为。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的预期功能,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使“目的论”更为成熟完善。旅游翻译从中可得到的启发是:提高跨文化意识;充分考量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的同时但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内容。
在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中,译者应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传达原文信息,使读者尽量能欣赏到原文的原汁原味。奈达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认为译者能改变原文的形式,使译文的内容能与原文有类似的表达效果。旅游翻译从中可得到的启发是:译者能对适当调整原文,不必过于注重原文形式,关键是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关键是信息的真实性,“呼唤型文本”的关键是读者。翻译这两类文本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准确传递信息。译者可以适当修改原文,更改原文中错误、晦涩、不合逻辑的内容,重组语言结构。旅游翻译从中可得到的启发是:旅游资料主要是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翻译之时要兼顾译文效果,译者应尽量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以获得读者的真实预期。
3. 国内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英语资料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各大旅游城市和著名景点出版了中英文的旅游介绍和导游手册、光盘,内容较为详尽,政府网站也设有旅游英文专版。很多学者也开始对旅游产品对外宣传英语材料翻译与使用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旅游产品对外宣传英语材料翻译与使用的现状,明确外籍人士的满意度和需求,比较中外异同,探讨翻译与使用发展趋势、重点、难点,提出措施,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教学研究机构提供建议,促进对翻译领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然而,中国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不够理想,专门的汉英翻译人才极其匮乏,随意性很强,各景点导游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旅游英语的书面及口头翻译常有误,街道、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翻译的准确性就更令人堪忧。因此,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整体水平,改善中国旅游景点翻译状况,对加快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尤为重要。
结论
旅游资料英译的重点是处理好文化信息的传达,如果不当,直接后果即是外来游客理解中国文化失败,无法真正透彻地领略和欣赏到中华美景,更不能理解华夏文明。旅游资料主要是为游客传达相关旅游信息,以便休闲娱乐,而非进行学术考察。据此,笔者认为旅游资料的译者应通盘考虑,尤其是游客的真实期待,恰如其分地采用多样翻译方法,必须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对待翻译工作。政府也要完善旅游英语翻译的组织和管理,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J.H.K.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Newmark P.翻译问题探讨[J].2001.
[3]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4]H.A.N.胡安娜.基于功能主义角度的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
有关旅游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第2篇
It was sunny and warm today. I got up early. After breakfast I went to ..Mountain with my friend Li Lei. It took us about an hour to get there by bu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people. We joined them to climb the mountain as soon as we got there. We felt tired but we kept climbing. It took us about an hour to ge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e wind was so cool and the scenry was very beautiful. We had a picnic and then we walked down from the mountain. We were very happy that day. In the evening, I surfed the internet and then read an interesting book. I really had a meaningful and happy day.
今天天气晴朗温暖。我起得早,吃过早饭后我和朋友“李雷”去登某某山。乘公共花月一个小时才到那。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我们一到那就加入到爬山的队伍。我们感到很累但仍然继续攀登。一个小时登上了山顶。风很凉爽,景色很美。我们吃完野餐就下山了。那天我们很快乐。晚上我上网,然后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生态翻译学;探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也让我国的对外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在中国奥运会举办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纷纷来到我国进行游览和观光。这种旅游并不是单纯的游览自然风光,更多的是对文化精神的熏陶。这样就让旅游英语翻译变的格外重要,翻译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所以利用生态翻译学来进行更好的旅游英语翻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
在翻译中融入生态学,将选择和适应的重要性加以重点体现就是所谓的生态翻译学,在这其中主要强调的是整个翻译系统能够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还要对内容进行新的描述和解释[1]。而生态翻译学最基础的理论也就是解释翻译中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换句话说就是希望翻译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本我,让翻译者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生态性加以最大程度的确保。
二、旅游英语在进行翻译时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不具备特色
翻译与文化是有密不可分的,每个景区自然也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一旦翻译的不够到位们就会让景区的文化魅力大大下降。比如,我国有种常见的小吃,叫做“韭菜盒子”,一些旅游人员就会将其翻译成“Chive Box”,这样韭菜盒子中的合家团员就无法体现出来。
(二)翻译中的错误用词
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对用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一定要将准确性加以提高。但就目前来看,翻译水平确实有一定的缺失。比如,西安的某个景区就将孙思邈翻译为“drug king”,大家都知道其是唐代的药王,但是“drug”却存在买醉要、毒品的意思,而与“king”连在一起就有可能被外国游客误以为“毒枭”。这种错误真的应该予以杜绝。
(三)对英语固定译名的翻译错误
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可能是因为对资料查询不够或者翻译水平存在问题,就会出现对固定搭配使用不当的问题。比如,把“木本植物”翻译成“wooden plant”,其是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oody plant”[2]。还有甚者将汉语拼音和固定标语混乱搭配的情况,最严重的是就是“No zhaoxiang”(请勿拍照片)、“No dahuoji”(禁止打火机)等等。这些情况的大量出现,不仅会阻碍当地景区文化的广泛传播,更不利于地区景区文化的形成。
三、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一)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选择从语言维的角度出发
语言层面的翻译也就是语言维角度,大部分指的就是翻译人员有选择性的对语言进行翻译。而在旅游的英语翻译中,要将游客对景色的欣赏为前提,然后才是语言的感悟。比如把“西施舌”翻译成“the beauty's tongue”,还有将“穿过森林和跨过小山,一直蜿蜒至海边”就可以翻译成“across hill and woodland to the seaside.”将语言进行一个语言维度的整合,就能将旅游英语的特色完全体现出来。
(二)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选择从文化维的角度出发
将国家与国际阿德文化歧义尽量减少就是文化维度所产生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文化所带来的冲突,就能将语言文化障碍尽量减少。所以,文化维度就能在两种文化进行融合时起到较好的交叉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翻译者要仔细进行双语文化之间的阐述和传递,其目的就是减少曲解原话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翻译中也要注意站在文化体系上。比如我国著名的黄鹤楼,就被翻译成“The Yellow Grand Tower”,在这其中的“tower”就能将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表达。
(三)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选择从交际维的角度出发
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完成双语交际,而交际维度也是一种选择性与适应性的一种转换[3]。这不仅是翻译人员对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的传递,更需要将翻译放在一个交际的层面。比如对旅游景点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就要首先从交际角度进行考虑,确保简单明了,清晰好记。因此,“长城”被翻译成了“The Great Wall”;“询问处”被翻译成“Information desk”;而“埃及金字塔”就是“Egyptian pyramids”。旅游英语的翻译,需要我们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同时掌握游客的文化背景,才能把它恰当地、通俗地表达出来而不失原汁原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英语翻译中融入生态翻译学势在必行。而旅游英语翻译的水平也对我国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对于旅游英语翻译必须加以高度的重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让旅游英语翻译能更加符合国际的语境,帮助我国文化更好的传播,也会促进我国旅游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花,肖乐.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探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5(11):128.
[2]谢小莉.论“三维转换”视阈中的旅游网络文本英译——以“杭州旅游英语官网”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78-82.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第4篇
由此可见,旅游的对外宣传在促进旅游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分析我国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使外国游客如堕五里雾中。正如Pinkham (2000)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和异常的句子结构(名词泛滥型,逻辑混乱型等),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恰当得体的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不仅有助于开拓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而且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增加民族国家之间的了解,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外宣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撰写或翻译得当才能让外来游客一读倾心,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宣传资料要想迎合英语游客,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翻译中文文本时就应做出诸多改动,“既实现意义对等,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的形式而倾全力于意义”(刘宓庆,2001:78)。如下方法常用于外宣资料的翻译。
1. 注解(Interpretation)
注解,即在翻译必要时添加适当的解释。在旅游宣传资料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名人的身份,即音译的人名、地名、物品名和官名,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美人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直译这些内容,就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适当地注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
原文:吴宫大酒店是一家旅游涉外三星级酒店,坐落在闹市的中心特色文化街福州路上,东靠南京路,南临城隍庙,西近人民广场(上海酒店宣传册)
对于大多数西方游客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城隍庙”的含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名中所包含的文化蕴意和地方特色。因此为了传达原语中的文化特色,译者有必要做出一些注解,也为宣传城隍庙做铺垫。
注解:Yuyuan Garden and Yuyuna Bazaar (Yuyuan is also called Chenghuang Temple, a popular Chinese traditional shrine for City God.Chinese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he shrine and god could protect the whole city and city dweller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
2. 省译(Deletion)
适当的省译在翻译旅游外宣资料中十分必要,在处理时译者要压缩大量重复和堆砌的词语,删改华美言辞做到简练平实,多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以软化僵硬呆板的语气。
例:
原文:张家界的山,奇峰叠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舒卷飘逸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时而升腾,时而泻落;山顶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参差错落,非常壮观。张家界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猛兽,有的像剑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关西大汉。
译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 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 tops.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s.(张家界旅游宣传手册)
在该译本中译者省去了大量四字词语使之更加符合英美人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方式,突出了信息量,又不失适当的描述。
3. 重构(Restructuring)
在翻译某些特殊文本时,译者常常会为了避免中式英语或翻译痕迹而对文本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翻译中的重构。这种方法通过删除或增加并重新组织原语的方法传达原语文本的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会改变或重组原语文本的内容或结构,以改进原文本,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重构体现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上最重要的是对篇章和句式上的重组和构建,译者应当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习惯的规范重新构篇,符合逻辑,讲究条理;在句子翻译上应找出句子的中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为句子主干,把其他的“主谓结构”转化成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结构,以及从句等附属在句子的主干之上;在用词上,要尽量压缩主观性的评述和想象,精简修饰性的成分,少引用诗词警句,力求客观精练地呈现景观的原来面貌。
例:
原文:位于福州市中心的榕山宾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装潢典雅,设施豪华,是理想的商旅之家。
宾馆拥有豪华套房300多间,环境清洁,幽静。6个装饰精美的餐厅提供各式中西美味,服务周到,气氛舒适。全套休闲健身设施,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
(许建忠:149)
译文:The Rongshan Hotel,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central district of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s ideal for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ourists,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ttractive décor and modern facilities.
The over 300 luxury suites are clean, quiet and private.Six lovely restaurants serve a varie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offering courteous service and a relaxed atmosphere.The complete leisure and fitness facilities provide the fun of exercise and a proper break from the day’s stress...
(许建忠:150)
由此可见,译文在重构篇章时只取了原语中的重要信息,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把原语中的四字词语连接在一起,并用口语化的词句代替了修饰过盛的语言,如“装潢典雅”、“驰骋商场”和“事半功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翻译,译者用“attractive decor”翻译“装潢典雅”,用“will make doing business away from office efficient and easy”传达“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中的含义,这样目标语既传递了原语的审美观,又成功地给读者提供了信息。
综上所述,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尽可能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不同,翻译时对中英语言进行研究,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读者和篇章规范意识,并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大量的英语平行旅游文本中研究英语作者在类似的场景频繁使用的举行和词语进行模仿,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旅游外宣资料的写作和翻译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a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Jiang Guihua.The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曹鹏.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现状调查与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经济, 2008, (12) :164-16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8.
[4]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49-150.
[5]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
[6]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http://www.cnta.gov.cn/html/2011-7.
[7]Enjoy the Central America.http://www.enjoycentralamer-ica.com/.
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 第5篇
摘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就汉英翻译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探讨。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和统一性探讨;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英语翻译;三坊七巷
前言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战略定位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011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并且支持包括厦门鼓浪屿在内的多个文化景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的工作得以进入快车道。
景区的申遗成功自然带来景区的升级,各方面的软硬件也需要配套升级。根据《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办法》,景区保护和开发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目前,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各相关配套设施和软件服务还未完善。本文仅就景区内现有的英文解说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个梳理,并依据翻译理论提出改进意见,希望为今后的翻译规范和外语服务设计能起到有益的启示。
景区英文信息系一般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虚拟网络系统等。视觉系统包括景区公示牌、旅游宣传手册、旅游纪念品说明书、视频节目解说、景区英文形象标识等;听觉系统包括涉外导游的解说词、语音系统、服务员等景区工作人员服务用语等;网络虚拟系统涉及虚拟纪念馆(博物馆)、网络营销、网络服务信息等网站(王淑芳,曲哨兵等)。本文作者从以上三个子系统考察目前景区的英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部分建筑物和坊巷名称的双语介绍牌、坊巷导览图拼写、大小写的校对问题,语序错乱。以下做一枚举:
1.刘齐衔故居(宫巷)--Former residence of Liu Qixian,第二个单词首字母写错。
2.安民巷导览图: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ite under Provinciall Protection, “provincial”拼写中,末尾多了一个“l”。
3.安民巷导览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写成了“District under State Protection”
4.文儒访介绍牌:宋朝译成“Soong Dynasty”。其他出现宋朝的地方均有此误。
出现这些明显的错误,显然不是译者的问题,是由于信息图示在制作过程中,对文字部分没有请专职人员或专家监督把关。今后如若再出现,实属不该,、于未来的“国家5A级”景区的名有不良影响。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文本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生平及其所依附的中华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方言、人口变迁、文学知识、建筑学等等方面。作为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源语言(source text)的解读或解码(decode)。从景区目前的视觉系统举以下两例。
陈衍故居介绍陈“通经史、训诂之学”,译成“had an immense knowledge of ancient classics, history and education”。训诂学是研究汉文古籍中词义、语法、修辞现象的学问(),尽管学界的定义不能等同于语义学(semantics),但在这里用“education”,显然是误解。
冰心、林觉民故居中,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一句话----“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译文: The moonlight was shining through tree leaves and falling outside the window.Shoulder by shoulder, hand in hand, you and I were together without saying a word.)。原文中“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应该理解为“(我们)什么事不诉说,什么情不倾述呢?”。因此,译文中“without saying a word”是对原文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与统一性探讨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国外游客或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是个陌生的领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打造“士族文化和里坊格局制度”的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品牌有效的营销,使游客通过参观建筑物直观了解感受或者通过阅读旅游营销文本熟悉本地建筑特色,景区管理者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相关核心的建筑物和建筑物构件要有一个统一规定的英文译法,以便于品牌传播。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以下两个例子。
在何振岱故居的介绍中花厅翻译为“parlour”,应该比较准确译出中文花厅(客厅)一词的功能作用。在文儒坊介绍中却译成“Floral Hall”,应有不妥。“Floral Hall”在英语中是指花类博览园、植物园等,而不是客厅。
风火墙也就封火墙,马头墙,中国南方徽派建筑风格,在闽东(含福州)地区主要是马鞍形的风火墙,其主要功能是防火。景区内的译法为“fire-and-wind-proof walls”,无论是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含义的传达上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本文暂且将其译为“firewall or fire-preventing wall”,或者“ a saddle firewall”。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语言学的传统使然,国内外极少旅游英语翻译理论。文化旅游景区又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因此,旅游英语翻译是难上加难。根据 Peter Newmark 对文本功能的划分, 旅游资料这一文本形式体现了四大功能: 宣传推广功能(激发游客兴趣、吸引游客前来游览)、介绍历史文化功能景点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审美功能(让游客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行为)。(转引自郑丽君,2009)要最大化的实现目的,译者该用什么的翻译原则、原理、方法等,如前所述,理论界各有各的理。有从异化理论出发的;也有认为归化、异化综合使用;有从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谈论旅游英语翻译的(姜智慧等)。比较各家观点,本文作者认为理据充分、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观点是《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金惠康)一文:“跨文化旅游翻译信息传递的效度应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心理;旅游翻译信息传递应突出宏、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应具简洁可读性;并考虑所选择文字的诱导性特征;文字信息传递应区别其信息性质、信息特点、信息功能及其与主题关联性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本土文化缺省、文化身份、跨文化误解的研究。”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景区的英文导游培养是景区涉外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问题,也是景区听觉系统构建的重要一环。如上所述,文化景区英语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传递的文化信息丰富。导游员或者景区景点讲解员既要具备中华文化的修养、又要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目的语(英语为主)。就目前福建省的导游考试要求和相关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考察,这样的人才市场几乎是个空白。因此,景区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该制订专业涉外英语导游人才的培训或培养计划。景区所在地福州的地方院校―--闽江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以与景区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中文系可以开设“闽都民俗文化”等课程、旅游系或外语系可以开设“福州旅游英语”课程,考虑到英语导游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开设“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等实践课程。景区与地方院校签订培养合同,优秀学员毕业后直接在景区上岗,“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为景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其他两个是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内容和文化因素与马尾船政文化主题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如近代海军将领、船政名人的生平介绍,马尾海军和船政事业的介绍。从福州旅游大品牌出发,人名、地名、景点名、菜名、主要的文化词汇(culture-specific)在对外宣传时都要有统一的译名。如,“马尾船政学堂”的译名目前有:Fuzhou Mawei Naval Academy, Fuzhou Mawei Shipbuilding College, Mawei Naval College, Foochcow Shipbuilding College等多个译法。景区景点介绍时用一个英文词汇,在景区展品介绍和展板里用的是另一个词汇,在旅游宣传材料时又是一个不同的名字。如此混乱的译名,可以看出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五、结语
三坊七巷不仅仅是福州市的一个旅游景区,它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来(甚至更久远)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居民生活面貌,它植根于八闽文化沃土之中,又是“闽都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弘扬本土文化并把它推而广之乃是本土文化界包括外语翻译界人士的一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5,4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4
[3]《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2007
[4]王淑芳谷慧敏.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曲哨兵.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语言服务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6]林尹.训诂学概要.台北正中书局,1993
[7]郑丽君.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8]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中国科技翻译,2010,5
[9]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西北大学学报,2007,12
[10]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上海翻译,2007第一期
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方法;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73-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已经成为外国人喜爱的旅游胜地之一,因而旅游英语翻译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中西方语言的差距,旅游英语翻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求旅游英语翻译的新方法。
一、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官方语言之一,使用国家和人数众多,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的旅游官方语言。笔者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旅游英语的特点,才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
1.翻译范围广泛。中国的旅游胜地数量庞大,国土面积居于世界前列,旅游景点和旅游胜地数不胜数,每个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旅游景点。因此,旅游英语的翻译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涉及旅游景点介绍,还涉及旅游文化延伸,可见翻译数量是惊人的。
2.翻译难度较大。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针对具体的民族文化进行翻译,不仅需要很强的英语翻译能力,还要对民族文化有基本了解,这无形加大了旅游英语的翻译难度。同时,我国的旅游资源遍布全国,旅游英语的翻译不仅要兼顾民族性,还要兼顾地方性。不同地方的旅游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且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都需要在旅游英语中体现出来,不仅翻译难度大,还非常复杂。
3.旅游英语翻译是英语翻译的专业化和纵深化发展。首先,旅游英语对翻译者的水平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很强的翻译素养,还要熟知我国的旅游资源和各地的旅游文化。因此,旅游英语的翻译注重专业化,在熟知旅游资源的情况下,从专业角度进行把握;其次,旅游英语翻译是对英语翻译的纵深挖掘,后者注重对中国交际语言的翻译,仅停留在浅显的交流层次,难度较低。但前者注重旅游这一具体层面的探讨,侧重于英语语言的应用研究。
二、我国旅游英语的翻译现状
旅游英语翻译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翻译方法还需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1.理论研究不足。旅游英语的翻译并不是纯应用的结果,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但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不能及时跟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直接造成了旅游英语翻译应用的不足。
2.遭遇中西方文化翻译的困境。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造成了旅游英语翻译的困境,我国各地的语言和旅游文化与英语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变通和灵活处理。这种变通和灵活就需要把握必要的尺度,任意的灵活翻译不能让国外游客体会到景点的魅力,刻意的死板翻译又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国旅游英语翻译就遭遇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3.翻译方法与各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不符。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和饮食文化,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例如,我国各地的曲艺就存在很大差异,北京的京剧翻译为“Beijing Opera”、苏州的昆曲翻译为“Kunqu opera”、山东快书翻译为“Shandong clapper ballad”,不能统一翻译为“song”或“opera”,需要体现各地的差异性。但这一点在我国旅游英语翻译中不突出,地方差异性不明显。
三、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1.注重规范化发展。只有注重规范化,才能使旅游英语翻译得更准确,这主要体现在书面规范和语言规范:一是书面规范,对著名景点的翻译应采用国家公布的标准翻译名称,避免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创新。例如,八达岭长城的翻译为“Badaling Great wall”,不可主观臆造;二是口语规范。在旅游英语的口译中也要注重规范化,国家应针对著名景点出台翻译规范和标准,让导游或景点翻译人员背诵官方的翻译文件。例如,我国对屈原和粽子的介绍是这样规范的:“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d.”导游在翻译时,就必须以这种官方翻译为准。
2.注重地方特色。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应充分尊崇地方和民族特色,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一是注重民族旅游特色,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需要针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制定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应翻译为“Water-sprinkling festival”、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应翻译为“nadam fair of the Mongolian people”、穆斯林的开斋节“Lesser Bairam”。这些民族节日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翻译错误就是亵渎民族文化;二是注重地方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差异较大,旅游文化的差异就更为显著,在翻译过程中应兼顾这一特点。例如,江南三大名楼应该这样翻译: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岳阳楼“Yueyang Tower”、滕王阁“Kingteng Pavilion”。看似简单的翻译,其实凝聚了丰富的地方特色,不仅可让地方名胜的翻译更具特色,而且能让外国游客充分体会我国旅游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旅游英语的翻译需要在融合英语交流习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准确的翻译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素养做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旅游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胡群.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J].海外英语,2010,(11).
[2]傅凌.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1).
[3]辛欣.论旅游英语中景点名称的翻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兆芸莹.浅谈旅游英语翻译原则[J].吉林教育,2012,(02).
浅论旅游资料文本的翻译原则 第7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旅游资料,翻译,原则
对于旅游资料文本的详细介绍, 是一名称职的旅游翻译所以该必备的。这里的旅游文本资料包括的是对于旅游地点的介绍, 古老文化的介绍, 还有就是当地民风的介绍。这是旅游翻译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旅游地点文化的介绍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代表了这个地方的语言。只要充分的将文化和语言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翻译。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 从根本上来说是翻译者对我国文化的详细介绍, 这样可以让外国友人更加懂得中国的悠久历史。
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和其他的英语翻译对于, 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旅游文本只是通过景点介绍来增加人们的旅游信息, 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因此, 译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 翻译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机械处理, 否则译文很难被读者理解。而应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学者提出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增补省略、借译等翻译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增补法指的是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 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 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 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 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 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 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 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 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 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英语翻译中的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Famous quotations, poetry Ge Fu this is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travel often appear in the text.But if the to understand not much help, as the translation instead out slow, and cut the main information does not affect the and function, it can be used in government law highlight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the more concise, catering to English readers'aesthetic habit.Next is the rhetorical flourishes and throw the hazy expression.Thi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is also a lot of Chinese tourism text idiomatic expression means, often just to render the atmosphere or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the style of writing habits, is not much practical significance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 保持译文简洁明了。崂山, 林木苍翠, 繁花似锦, 到处生机盎然, 春天绿芽红花, 夏日浓荫蔽日, 秋天遍谷金黄, 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 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 古树名木有近300株, 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著名的有银杏, 桧柏等。Laoshan mountains, the green trees, carpet, vitality everywhere, green bud red flowers in spring, summer always clouding up shaded, autumn times golden valley, winter is jade tree Joan flowers.Among them, the mor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there.In the scenic spot,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have almost300, more than 50%of a state protection plant, the famous ginkgo, Gui Bai, etc.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 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 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 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 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 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 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 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旅游英语资料的翻译 第8篇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赖斯根据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文本、表达文本和操作文本。他认为翻译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 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赖斯的学生费米尔正式提出了“目的论”这一概念。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 旅游资料翻译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更为突出。因此, 旅游资料文本主要是信息文本, 目的是传达交流信, 功能翻译理论适用于旅游材料翻译实践。
2 苏州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大多数游客来苏州主要是想通过旅游, 对这个著名的古城有一定的了解。因此, 旅游文本通常介绍苏州的饮食、购物和文化景点, 从自然资源、古代楼阁到现代建筑;从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到日常生活等不一而足。从搜集到的苏州旅游材料来看, 经典的苏州园林、美食, 苏州优美的传说、刺绣、评弹等是重点介绍内容。文本资料在语言方面, 还有以下四个特点。
2.1 四字短语的使用
苏州旅游文本资料中通常使用四字短语。一般在文本中使用四字短语能够使得内容言简意赅, 结构整齐匀称, 韵律顺口悦耳。例如: (同里) 街巷逶迤, 室宇丛密, 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 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
2.2 古典写作模式
人们喜欢在描述时加入一些古文写作的方式, 从而使语言更加优雅, 同时增加文采。例如:“小巷小桥多, 人家尽枕河”, 是同里留给大家的深刻印象, 而“民居多古朴, 住宅尽清幽”, 则是这些别有风味的水乡民宅给予我们的美好回忆。
2.3 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引用。
介绍风景时配上诗歌或者传说故事来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例如:据《史记》载: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大战中, 不慎受伤, 不久就死去了, 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 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 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给这座山的名字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2.4 专有名词的使用
任何专业领域都离不开专有名词, 旅游文本资料也不例外。旅游资料中提到的专有名词也很多, 以苏州旅游资料为例, 园林、同里、周庄、等专有名词出现得很多, 如何将这些专有名词翻译得准确又不失其名字中的趣味性, 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
3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苏州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技巧
翻译旅游文本的重要工作是找到并理解原始资料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当游客开始参观一个新地方, 他们需要了解诸如特色、交通、文化等各种信息, 旅游资料文本所提供的正是他们需要的信息。旅游资料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帮助外国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游客, 让外国人通过对旅游资料的了解, 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3.1 省略和重写, 翻译四字短语
通常在旅游景点文本中会引用一些诗歌、民间传说等。因此处理这类文本翻译时, 译者应该做一些调整或者省略, 清除外国人理解中的障碍。
例:
周庄的特点是: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港汊纷歧, 湖河联络, 咫尺往来, 皆须舟揖。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 形成八条长街.
译文:
Zhouzhua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ical landscape surrounded by interlaced lakes and rivers, where people have to take a boat when travelling within their neighborhood.The crossing rivers divided the town into several squire areas as well as eight long streets.
根据原文的意思, 译者做出极大的调整和改写, 使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 改变了原文的修辞现象, 删除相同意义的词, 使英文的译文显得更加通顺自然, 易于理解。根据功能翻译理论, 使用简单的词汇来传递正确的信息, 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译者在翻译时不需要强求译文的形式与原文本完全一致。
3.2 添加法翻译引用内容
添加是一种灵活的翻译技巧。添加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理解某些单词或句子的意思。在旅游资料文本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或典故, 这些信息中国读者可能耳熟能详, 但往往令外国游客很费解。因此在翻译时,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添加某些词汇或完整的信息来帮助外国游客了解文本内容, 激发他们对旅游的兴趣。
例1: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 每个字的笔画都有1米来长, 据记载, 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传说池水中有着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许多宝剑, 剑池下面埋葬着吴王阖闾和珍宝。
据史料记载, 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被葬于虎丘, 传说剑池底下有大量的宝藏和剑。在这段文字介绍中, 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吴王阖闾、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这些人物的背景信息在翻译时应该被添加进去, 以增加游客对此的理解以及兴趣。
译文:The most mysterious and fascinating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is Sword Pool in Huqiu, Suzhou.Looking toward the north on the One Thousand Men Stone, there are carved four characters“Sword Pool, Huqiu”besides of the Round Gate of Hidden but Beautiful Spot.The stroke of every word has one meter long.It is recorded that the words was written by Yan Zhenqing, the great calligrapher in Tang Dynasty.It is said that there were many swords in the bottom of the pool which belonged to He Lu, King of Wu kingdom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body of He Lu and his treasures was buried under the Sword Pool.
3.3 释义法翻译古典写作模式
释义法也就是换种表达方式去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但, 用来重新表达的词要更简单易懂。一般可采用使用同义词, 转换词性, 转换语态、句子关系替换等来进行释义。当原文中出现俚语、专业术语、隐喻、长句时可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以下文为例: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 《沧浪十八景图咏》书中记:“相传淳熙年间, 江南大旱, 里人造井于此, 竟得十眼, 涓涓然、晶晶然, 冬暖夏凉, 不溢不竭, 于是众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兴, 泉因街名, 十泉街之名自此远播矣。”乾隆南巡, 驻跸织造府, 又尝自葑门登岸, 鸣驺开通, 按辔徐行, 百姓欢呼。天颜喜悦, 大吏以为盛事, 因皇上自号十全老人, 遂改十泉为十全。
译文:Formerly known as the Shiquan street has called then Spring Street at first.According to legend, during Chunxi period, there was a drought in the south.So people dug wells in this street.Amazing thing happened;this well had ten holes which are full of water.The water was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and the water seemed endless.Then the drought was disappeared.People called the street as Spring Street.Because of this, Spring Street’s name has since spread.During Qianlong’s southern tour, the weaving mill was built, the emperor landed in Fengmen port, and riding along the street slowly, people all cheered.The emperor was very happy, the Historian recorded this event.because the emperor called himself Shiquan which means perfect in Chinese, the street was changed its name as Shiquan street.
3.4 音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专有名词
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旅游文本资料专有名词的翻译中, 一般来说名词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这时可采用音译的方法。
例1评弹 (Pingtan) 和昆曲 (kunqu opera)
评弹和昆曲是两种享有盛誉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翻译中, 我们处理“评弹”一词时一般采用音译法, 即Pingtan。评弹, 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 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 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 上手持三弦, 下手抱琵琶, 自弹自唱, 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 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 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 抑扬顿挫, 轻清柔缓, 弦琶琮铮, 十分悦耳。游客来到苏州不能错过这个传统而特殊的艺术表演。
而“昆曲”一词在翻译时, 译者一般采用直译法, 类似于京剧 (Beijing Opera) 。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 起源于明代, 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 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代表作有《牡丹亭》。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在翻译时有译者将评弹处理成Suzhou opera。我们知道昆山是苏州的一个镇, 将评弹处理成Suzhou opera, 读者可能会认为评弹是昆曲的另一个名字, 或昆曲就是评弹。这显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当翻译这些文化术语时;译者做些解释即可向读者或听众传达必要的信息, 而不至于令人产生误解。
4 结论
翻译应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去着手, 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为了缩小文化差异, 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通过这些调整, 文本形式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 但其功能是不变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变, 因为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译者, 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并做出最合适的翻译, 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祝霞.浅析苏州市旅游资料英译技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90-92.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第9篇
一、旅游英语翻译现状
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却不够理想,多数外国人只知道北京、上海、香港,对中国其他的旅游胜地却知之甚少。外国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字和媒体资料,二是互联网信息。近年,我国的各大旅游城市和著名景点都出版了中英文的旅游介绍和导游手册、光盘,内容也较为详尽;各大城市的政府网站也都设有旅游英文专版。但是,目前该领域的汉英翻译缺少专门人才,随意性很强,大多旅游资料的翻译出自翻译公司和学生之手,而各景点导游的英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上述旅游英语的书面及口头翻译常有错误,更不要说街道、宾馆、饭店等辅助旅游设施的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了。因此,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整体水平,改善中国旅游景点介绍及周边旅游环境的汉英翻译状况,对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翻译问题管窥
通过查阅我国部分旅游景点的英汉翻译,总结我国旅游英语翻译常出现如下问题:
1. 用词不当
汉英翻译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与选词。面对一连串的英语同义词,能够从中选出符合旅游英语表达习惯的词,是旅游英语翻译者的基本功。因此,译者要多积累、多熟悉旅游英语所用词的搭配和内涵。如果盲目选词,忽视这个词的专业性和译文语境,就会导致译文出现错误。
例如:有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显然用词不当。essence可指“精华、精髓、精粹”,但绝没有原文“精品”的本质内涵。汉语的“精”字译成英语时在不同的搭配中要使用不同的英语词,如“精炼语言”(succinct language)、“精制蛋糕”(well-made cake)等。因此在“精品游览线”这个搭配中,“精品”应理解为“精选”,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
2. 基本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包括语法关系和语义理解上的失误,易产生重大的错译,这与翻译人员自身的英语基础密切相关。语法是语言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最应该、最容易避免的失误。语法的错误会使外国游客对该景点或城市的基本印象大打折扣。
例如:“华山以峰称奇”的原译文Montain Hua is surprised for its peaks,说明译者对V-ed和V-ing构成形容词的语法知识不扎实。V-ed的形式表示主语自身的状况或感觉,如“我很吃惊”(I am quite surprised.);而V-ing形式则指主语令别人产生的状况或感觉,比如“这部电影令人吃惊”(This film is surprising.)。原译文的意思成了“华山很惊奇”,完全错误。应译为Montain Hua is surprising for its peaks。
此外,基本的拼写错误,冠词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大小写混乱等也时有发生,这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3. 常识背景欠缺
译者的相关背景和术语知识不够,可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是得过且过不肯查阅,致使翻译中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译误译。
例如:《世界遗产名录》是有固定译法的资料档案,译者若翻译成the Directory of World Heritage,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不符合其固定的说法,也是不可取的。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其固定译法World Heritage List。
4. 专业知识不足
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译者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此时如果意译,其结果必然流于失误,无法传达出原文的本意。
例如:“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地质地貌”被译为quartzite sandstone land form,几乎被简化得没有地质专业特色了。实际上原文的每个词都代表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独特之处,并非可有可无。“地貌”如果用land form表示,应当用复数形式land forms。原文的这句带有地质专业术语的话最好译成:the unusual geologic landforms of fantastic quartzite sandstome hoodoos。
5. 译名混乱
译者随意翻译旅游英语中固定术语的现象长期存在,这给文化的传达与交流带来诸多不便。由于不常阅读、查阅英文资料,又缺乏相互沟通,遇到专门术语便生造硬译,极易导致旅游英语译名混乱。
例如:“木本植物”的译名有woody plant、arbor、ligneous plant、xylophyta,却不能自造成原译文中使用的wooden plants。
三、翻译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1. 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英语翻译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1) 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学过英语的人都可以做翻译,殊不知翻译工作同样有它的专业性,需要具备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需要扎实的英文功底,掌握地道的英文表达,具有一定的翻译经验。但有时为了省钱、省时、省力,部分旅游单位、宾馆、路边公示牌等的翻译工作都不是交由专业机构,而是随便找一个他们认为懂英语的人翻翻了事,也不做事后检查,导致出现一些拙劣的翻译。
(2) 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翻译工作者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相关专业知识和各种常识背景的了解程度,对翻译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3) 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忙于语言对比和转换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旅游英语内容丰富,范围往往包括历史、地理、法律和宗教信仰、民俗风尚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涉及领域广泛,相应的语言材料也旁征博引,这无疑提高了对翻译的要求。翻译时就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4) 管理问题:一方面,旅游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监督机制,对于景点的文化建设包括翻译工作欠缺成熟统一的规划指导。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翻译市场主要由翻译公司、个人译员, 以及学生等兼职人员构成,门槛较低,缺乏统一管理,也是造成旅游英语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对策研究
(1) 提高认识水平,改变对翻译工作者的认识,聘用专业英语翻译人员或翻译机构,而且翻译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 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从译者的角度来说,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其次,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翻译任务,翻译之前要查找资料、寻求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要多查词典和参考书,或者向外籍人员询问;再次,译者要尽量成为“杂家”,掌握尽可能多的常识背景,了解有关的专业知识;此外,学校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 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导游和译员应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典故,注重对专有名词的理解和翻译,准确传递民俗风情等等。总之,旅游活动,不应仅仅满足外国游客的猎奇心理,还应与文化相对接,让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我国开放对外旅游的目的所在。因此,旅游英语的翻译要应保持文化个性,注重文化传承。
(4) 旅游景点的文字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力度,健全监督机制,设立课题,统一校正、翻译全国旅游英语的书面和网上的翻译工作,如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上海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做的类似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此外,需要完善翻译市场,考察各翻译公司和个人的执业能力和资质,使翻译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竞争。
四、结语
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旅游英语翻译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不仅需要译员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对待翻译工作,也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完善旅游英语翻译的组织和管理。这样,才能将更准确的传递中国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必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开放, 海外游客的数量逐年提高, 旅游英语的翻译工作日显重要, 误译不仅会导致误解, 甚至会阻碍交流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摆事实, 指出我国目前旅游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 并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 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英语,英语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理论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53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问题探讨 第10篇
1 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现状
首先, 从文化传承角度讲, 旅游英语翻译肩负着将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递给国外, 同时将国外的优秀文化带进国内的重任, 让世界更正确的理解中国, 同时让中国也更正确的理解外国;其次, 从经济发展角度讲, 旅游业已经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完善旅游英语翻译则对宣传我国旅游景点,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景点信息, 更重要的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眼球, 激发游客对我国的景点的历史、自然景观、人文等产生强烈的兴趣爱好, 引导他们来我国旅游。目前,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我国旅游资源却没有较为理想的国际知名度。大多数的外国入只到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旅游, 对我国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却了解的很少。外国人们主要是通过文字信息、媒体资料以及互联网来获知我国旅游景点信息,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我国许多旅游城市以及著名景点都已经出版了内容详细的中英文的旅游景点介绍手册和光盘, 也建立了许多旅游英文专版的景点网站;但是手册、光盘、网站只是个媒介, 宣传内容的书写则需要专门的旅游英语翻译人才进行, 而我国正是缺乏在汉英翻译领域专门的人才, 翻译的随意性较强, 许多关于旅游景点资料的翻译都是由翻译公司或者学生进行的, 另外, 各个景点的导游的英文水平也高低不同, 不仅导致旅游景点宣传不到位, 而且像街道、宾馆、饭店等这些旅游辅助设施的英语翻译也难保准确性, 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播。翻译渠道的混乱导致我国旅游英语的书面和口头翻译残差不齐, 存在诸多的错误。因此, 提升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整体水平, 改善我国旅游景点、旅游环境以及旅游辅助设置的的汉英翻译现状势在必行。
2 我国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1 译语不符合文化背景
旅游翻译讲究其真实性, 将我国文化正确地传递给国外游客。但是我国部分景点名称翻译的不符合文化背景。例如, 被号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位于杭州“虎跑梦泉”, 曾经被翻译成“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 这种译法是采用了直译, 根据字面意思来看是没有错误, 但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很多名胜古迹都有其典故来源, 如果单纯的采取直译、音译等普通的译法不能正确地宣传我国的文化。虎跑梦泉的名字是来自一个传说, 在公元819年, 有位高僧到虎跑梦泉云游, 想在此栖禅, 却发现此处无水, 便想迁走。夜里睡觉时梦见有位神仙和他说:“南岳有童子泉, 当遗二虎移来。”第二天清晨醒来高僧发现真的有两只老虎过来刨泉。因此, 他为此泉取名为“虎跑梦泉”。此处的“跑”并不是“跑步”中跑的含义, 而是刨的含义, 所以说之前的“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的译语是不对的, 如采用直译法应该翻译成“The Dreamed Tiger Pawed Spring”, 为了简洁可以采取意译, 即翻译成“Tiger Pawed”, 此外在泉的旁边树碑写上名字由来的典故供游客阅读, 这样就使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了。
2.2 存在乱用音译的弊端
在我国的许多景点宣传语或是路标公式语中都存在着乱用音译的弊端, 严重的影响翻译质量, 给外国游客造成了信息障碍。例如, 安阳市旅游环境中存在着对汉语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现象, 有些甚至用汉语拼音来代替, **公园则翻译为“**gongyuan”, **寺则翻译为“**si”, 使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再比如, 对泰山的翻译, 有的音译为“Tai Mountain”, 还有的音译为“Taishan Mountain”, 音译混乱、不统一的现象明显, 根据外国人音节和阅读习惯, 泰山的翻译应该是音译加意译翻译为“Taishan Mountain”, 诸如此类一词多译的现象亟待解决。另外, 比如我国的著名景点太行大峡谷巨石无欲石, 其包含着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的深意, 如果简单的使用音译翻译为“Wuyu stone”, 则无欲石所蕴含的深意荡然无存。
2.3 存在选词不当的现象
旅游英语翻译的首要是选对正确的词语。英语和汉语一样, 拥有很多的同义词, 在进行翻译时, 必须要辨析词语, 正确选取符合外国人表达习惯和正确宣传我国旅游景点的词语。所以译者必须要苦练基本功, 通过多积累、多实践、多辨析, 掌握旅游英语选词搭配的含义和技巧。如果译者不考虑每个英语单词的专业性以及旅游译文的语境进行盲目地选词, 则会导致译文出现严重错误, 使我国的旅游翻译贻笑大方。例如, 有的译者将“精品旅游线路”中的“精品”一词翻译为“essence”, 而essence在国外的含义是“精华、精粹、精髓”, 并没有体现“精品”的本质汉语。汉语中的“精”字在翻译为英语时要注意不同的词语搭配应选取不同的英语单词, 例如, “精炼语句”中的精炼应翻译为“succinct”, “精制手表”中的精致应翻译为“wellmade”, 而“精品旅游线路”中的“精品”一词有精选之意, 则应翻译为“well-selected”。因此, 在进行词语选择时, 必须要注意词语搭配与语境。
2.4 存在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指在翻译时语法关系或是语义理解上存在错误。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语法都是基础, 是最应当避免出现错误的部分, 由于译者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导致语法错误, 造成严重的错译, 是外国游者对我国景点和我国的教育产生不好的印象。比如, 有的译者将“华山以峰称奇”这一句翻译为“Montain Hua is surprised forits peaks”。说明这个翻译人员对动词+ed构成形容词与动词+ing构成形容词掌握的不准确。动词+ed构成形容词模式是对主语自身状况或是感觉的一种表示, 而动词+ing构成形容词模式是对主语使它人产生状况或是感觉的一种表示。而华山是给他人一种奇峰的感觉, 如果按照上述译者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变为了“华山很惊奇”, 显然错误, 因此“华山以峰称奇”应该翻译成“Montain Hua is surprising for its peaks”。Ed和ing的错用会导致意思大变, 我国旅游英语翻译时不仅存在这种问题, 还有冠词使用错误、拼写错误、单复数形式错误等等。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对策研究
3.1 旅游英语翻译应体现跨文化意识
中国历史悠久,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典故, 许多的历史人物都有着丰功伟绩, 如果对这些经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简单的采取音译、直译或是意译的方式, 外国人不能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正确的掌握, 无法起到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目的。因此, 旅游英语翻译要注入跨文化意识。例如, 关于秦始皇的翻译, 许多国外的游客并不知道秦始皇是谁,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地位, 所以在介绍秦始皇的宣传册或是供参观的秦始皇雕塑在进行汉英翻译时, 要增加相应的人物背景资料, 介绍秦始皇的身份和他的丰功伟绩等。因此, 在翻译“秦始皇”时应译为“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who united China in 221BC in Chinese history”, 这样国外的游客就能够理解和记住秦始皇了。
3.2 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音译在进行翻译时表异性差, 难以达到准确传播我国景点文化的目的, 而且我国还存在着乱用音译、音译不统一的现象, 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取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例如, 著名的旅游景点太和殿, 如果采取音译的方式为“Taihe Dian”, 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不仅不能传播我国景点文化, 而且也难以激发游者的旅游兴趣, 因此采取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Taihe Dian”后面加上一个括号, 在括号里面写上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或是采取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的形式, 使游客对我国历史文化能够深刻的了解。
3.3 提高译者和导游的工作质量
首先, 英汉翻译质量的高低取决与译者。汉英翻译是我国文化展现给世界的桥梁, 因此译者要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 必须要严肃地对待翻译工作, 提高自己的词汇运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进行翻译之前要认真地查找书籍资料或向外国人员咨询, 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除此之外, 大学教育要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与实践地相结合, 培养出更加合格的汉语翻译人员。
其次, 旅游英语翻译时, 导游也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对我国的历史典故和外国游者的用语习惯进行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对专有名词的理解和翻译要重视, 对我国民俗风情进行准确的传递等等。旅游英语翻译不仅仅要满足外国游客的猎奇心理, 还要与传统文化相对接, 让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我国开放对外旅游的目的所在。
摘要: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日益增加迫使我们应不断地完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 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目前, 我国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国要提升旅游英语翻译的整体水平, 将我国的历史文化信息准确而生动的传递给国外游客, 减少文化冲突,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文化
参考文献
[1]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5.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翻译;英语翻译
严复先生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除了严复的“信达雅”之外,还有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林语堂的“达意传神论”等等。这些翻译大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智慧感悟,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王佐良先生曾说:“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因此,翻译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文化问题,或者说翻译就是文化替换。
一、旅游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不同国家的游客们从彼此不同的社会背景走到一起,通过语言翻译彼此交流沟通。如今国際旅游中最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就是英语。在旅游活动中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及文学艺术等等。作为导游或翻译工作者,如何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准确的传播给外国游客,首先就要研究旅游活动中会遇到的各类名称的翻译问题。语言大师吕淑湘说过,“翻译是门杂学,而旅游翻译更是地地道道的杂学,不仅要坚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博古通今的知识积累”。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涉及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口头传译的效果,避免误译的发生。
二、旅游英语中名称的翻译方法
(一)直接音译
这个方法最容易理解,即名称本身即为意义。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通常中国的地名翻译一般适用完全音译,因为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桂林(Guilin)等。
(二)直接音译加意译
顾名思义,名称的翻译中,除了音译外,还要结合有关文化的必要解释,二者结合构成名称的意义。这里的音译不一定都是中国的拼音,也可能是西方人熟悉的名称,直接拿来使用。如北京有个非常著名的茶馆--“老舍茶馆”,是人们喝茶、听戏的地方。曾经有位美国留华学生将“老舍茶馆”逐字翻译为The Old Abandoned TeaHouse(古老的、被舍弃的茶馆),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错误的。说明这位美国学生并不清楚有关这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知道“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北京籍作家舒舍予先生(原名舒庆春)长期使用的笔名;更不知道老舍先生写过家喻户晓的名剧《茶馆》,北京的老舍茶馆由此得名,可译为Laoshe TeaHouse。导游在给客人用英文介绍该茶馆时,应先介绍英文名称Laoshe Tea House,再对“老舍”和其名作《茶馆》予以适当的补充解释,这样外国游客对该茶馆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如,北京有个建于金代的卢沟桥,译成英文为“The Marco Polo Bridge.”若音译为“Lugou Bridge”,国外游客一时无法想到这是什么。其实这座桥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有所描写,被誉为“世界最美之河桥”。知道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英文原著中的词来介绍,也许客人在书中知道的比我们还要多呢,要知道很多西方人都是通过阅读那本书,激起了对东方的向往。
(三)单纯意译
中国是一个古国,很多景点名称都是古文字简意繁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跨文化间的沟通,仅采用单纯的音译或逐字翻译,很多时候无法反映其真正的意义和其中隐含的文化,这时应采取意译。例如“颐和园”译为Summer Palace就要比Yihe Garden效果好得多。从文化背景来讲,颐和园的前身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后,醇亲王为讨好慈禧太后,遂以办水师学堂为借口,挪用海军经费修复清漪园,后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上谕,为太后“颐养太和”而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因此如果只是从名称上中文翻译英文,显然要长篇大论解释一通客人还未必明白,但是翻译成Summer Palace,西方人就很容易联想原来这里是皇家夏日避暑胜地,再加上优美的景色,当年皇家在此生活的场景如在眼前。
(四)补充翻译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历史人物的翻译。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介绍文物古迹或历史文化景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许多历史人物。如果只把人物姓名直接音译,客人完全没有概念;如果做意译,就更词不达意了。这时可以采用补充翻译法对历史人物或称呼作解释说明。补充翻译法就是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对所介绍人物的朝代、地位、历史功绩等加以补充说明,帮助游客理解。例如:“秦始皇”,对于西方人基本不会知道这个人是谁,更不用说有关他的一些历史了。在向客人介绍中国古代人物时,利用一些双方都知道的信息架设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built the Great Wall in 221 BC .”,对于万里长城,相信没有哪个人会不知道吧;再如“溥仪”可译为“Emperor Puyi, the la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A very popular Chinese movie ”The Last Emperor”was talking about him.”《末代皇帝》是最早一批在西方大受欢迎的中国电影,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对中国的皇宫产生了印象。借用西方游客比较熟悉的事物,唤起对其中人物的回忆,达到认知上的沟通。
俗话说:景色美不美,全在导游一张嘴。不清楚历史或文化背景的旅游活动是枯燥的。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一山一水一故事,这些都是深深吸引国外游客来到这个“神秘国度”的原因。作为“民间大使”的导游和翻译工作者都应责无旁贷地以热情的态度,认真的学术精神,把我国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介绍给游客,让中国文化跨越空间的障碍,传向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2007, (1).
[4]姜先行.旅游景点等名称误译例析[EB/OL].英语专业网,2009.
功能派翻译理论和旅游英语翻译 第12篇
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二是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 而保持什么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 (即翻译的目的) 所决定的;三是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二、翻译原则
目的法则要弄清译者的目的, 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论坚持的两个法则有: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即忠实于原文。忠实法则要从属于目的法则。
三、功能目的论应用:
其基本规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1、译文由其目的决定;2、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信息, 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3、译文传达的信息, 不可以清晰地译回原文;4、译文必须内部联连贯;5、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6、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
旅游宣传资料的目的是使游客在阅读了资料之后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旅游的愿望, 激发对所介绍旅游景点的向往。根据目的法则, 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文化, 适应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观和欣赏力。
例证:
(1) 杭州的春天, 淡妆浓抹, 无不相宜;夏日荷香阵阵, 沁人心脾;秋天桂枝飘香, 菊花斗艳;冬日琼装玉琢, 俏丽媚人。西湖以变幻多姿的风韵, 令人心旷神怡。
Sunny or rainy, Hangzhou looks its best in spring.In summer, lotus flowers bloom.Their fragrance brings joy to one’s soul and refreshes the mind.Autumn brings with it the sweet scent of osmanthus flowers along with chrysanthemums in full bloom.In winter, the wintry snow scenes can be likened to an exquisite jade carving.West Lake’s beauty is ever changing but never fails to entice and entrance. (《人间天堂-杭州》, 郭建中)
例 (2) 郁郁葱葱的峰岭之间, 一条碧澄的玉带逶迤而过, 这是美丽的富春江。溯源而西, 便是有中国“第二漓江”之称的新安江。尽头处, 有浩瀚的“千岛湖”。人们来到这里, 无异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能充分享受纯朴的自然灵气。
Above the Qiangtang River, the picturesque Fuchun River stretches itself through the green and luxuriant hills and is said to resemble a clear jade ribbon.Traveling up to the Fuchun River, one may trace its source to the Xin’anjiang River, renowned as second only to the famous Lijiang River in Guil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It completes its journey in the vast expanse of the Thousand-Islet Lake.In scenic spots like these, one returns to the arms of Nature, enjoying fresh air and natural beauty. (《人间天堂-杭州》, 郭建中)
汉语中有些成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 汉译英时需要表达出中心意思即可, 达到展示景区美丽风景的目的。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 译文必须内部相连贯。
结语
综上所述, 目的论的三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三者的关系是: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规则, 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规则, 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 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的连贯而是合适或符合翻译目的, 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 则语际连贯规则不再有效。因此, 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 以目的原则为主, 忠实和连贯原则为辅, 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料译文的作用,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2]、黄雨石.《英汉文学翻译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3]、单其昌.《汉英翻译讲评》[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