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徐刚(196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理论探索•

〔摘要〕IT能力对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视角来探讨IT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对联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同时,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即先验知识相似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对联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先验知识相似度的影响更强。

〔关键词〕IT能力;联盟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系统动力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14

Fun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Xu GangYang ChenSun Jinhua

(School of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In view of the fa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by system dynamics model.This causality relation is simulated by Vensim PLE.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the effect of IT capability,the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present inverted-U trend and the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show s type rise trend approximately.Also,the related factors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including prior knowledges similar degree and the R&D budget and R&D intensity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in which the prior knowledges similar degree has more significant and stronger influences than the R&D budget and R&D intensity.

〔Keywords〕IT capability;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system dynamic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何加快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再次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关于IT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IT能力与企业绩效既能直接相互作用,也能通过中介变量形成相互影响。Ross(1996)提出IT能力与组织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1];迟嘉昱(2010)通过层级回归方法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在IT能力与组织绩效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2]。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IT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付睿臣(2009)通过构建信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模型,提出信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正相关[3];高瞻(201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IT能力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认为IT能力正向影响组织创新[4];姚山季(201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IT技术能力和IT人员能力对顾客创新具有正向影响[5]。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学者是从静态角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IT能力与企业绩效以及组织创新的关系展开研究,对于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探析IT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有别于先前大量只关注IT能力与企业自身绩效提升的研究,更符合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内部创新绩效产生的真实情况,因而更有利于联盟内部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综观现有文献:(1)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企业层面展开,难以体现IT能力对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2)研究所涉及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维度不全面,多对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对于IT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并不多见;(3)鲜见学者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视角对IT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关联进行分析。基于此,为了更准确识别IT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之间作用机理,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出发,构建IT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动态模型,并通过系统仿真来确立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深入剖析在知识吸收能力作用下,IT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期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IT能力相关理论,并对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1理论回顾

11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以及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111IT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有关IT能力内涵的以往研究中,学者多认为IT能力是企业在综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一种能力,它包括IT设备、IT基础设施、IT技术、实施IT能力所需的IT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Ross[1],1996;RAVICHANDRAN[6],2005)。姚山季(2013)等从资源观视角,对IT能力构成维度进行分析时发现,IT能力主要受到IT基础设施、IT技术能力和IT人员能力3个要素的影响[5]。综合以上学者观点,本文在结合Ross(1996)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IT基础能力和IT发展能力是影响IT能力的两大因素。其中IT基础能力包括IT人力资源和IT技术资源;而IT发展能力包括IT灵活性和发展能力融合所形成的IT融合力。

112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有关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中,Cohen(1990)等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对外部新知识价值的识别,吸收和应用的能力[7];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组织识别、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将获取能力和消化能力称为潜在知识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称为实现知识吸收能力(Zahra et al.[8],2002;宁东玲[9],2012)。由此可见,知识吸收能力主要由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和实现知识吸收能力两个维度组成。此外,结合已有关于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本文在借鉴刘常勇[10](2003)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发投入强度、先验知识相似度以及组织学习意愿是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

113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评价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绩效主要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一些学者综合主客观指标对联盟绩效进行评价,提出联盟成员对总体绩效满意度,联盟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是评价技术联盟绩效的主要因素(Glaister[11],1996);还有一些学者采用间接评价的方式衡量联盟绩效,Lunnan(2008)构建联盟成功与否的评价维度,间接衡量技术联盟绩效[12]。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用的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需要考虑技术联盟创新绩效的动态指标,主要采用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两个维度对技术联盟创新绩效进行衡量。其中技术创新绩效主要由申请新专利数量、创新产品成功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构成(李庆满[13],2013);而管理创新绩效通常是指排除技术创新绩效之外的各类创新活动效率的综合(Michael[14],2009)。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谢洪明[15](2012)等学者的研究采用计划控制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管理创新绩效进行衡量。

12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121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

有研究表明,企业IT能力的应用能够对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以及知识应用整个流程产生影响。很多学者都认为信息搜寻的困难是阻碍知识在企业内化、吸收和转移的重要因素。Alavi(2001)提出良好的IT能力有利于加快组织从外界吸收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提高组织利用新知识的效率[16]。但是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网络成员关系的完善度,即网络密度不同(KILDUFFM[17],2003),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企业IT能力的应用加强了联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联盟成员关系进一步完善,即网络密度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联盟企业的信任、促进联盟企业成员形成相似的知识存量和行为预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联盟内部资源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提高获取知识、转移知识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能力(Coleman[18],1990;Oliver[19],1996)。另一方面,由于IT能力的持续作用,当网络密度增加到一定范围时,联盟企业会因为“合法性压力”而出现制度趋同(DiMaggin[20],1983),导致联盟企业间采用类似的战略和战术,相互进行模仿。制度趋同不仅会阻碍联盟企业从联盟外部吸收新知识,影响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还可能导致联盟企业因为争夺联盟内部有限的资源而出现过度竞争现象。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网络密度的作用下,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

122IT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同理,IT能力与联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也须考虑网络密度的作用。对于联盟企业而言,现代IT技术资源的运用将技术联盟内部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促进网络密度进一步提高,这在一定范围内会促进组织学习,推进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稳步提高,提升联盟技术创新绩效(谢洪明[21],2011);但是过高的网络密度会造成联盟内部产生大量重复性信息,增加联盟成员进行信息筛选的难度和成本,影响联盟企业进行组织学习;此外,网络密度过度密集导致联盟企业制度趋同,使联盟稳定性大大加强,形成僵化的联盟结构和联盟规范,阻碍外部新成员加入联盟,导致整个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成为一个封闭的联盟体,对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形成负向影响,最终影响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实现。因此,可知在联盟成立前期IT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而在联盟成立后期,由于受到网络密度作用,IT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呈现渐进增长趋势;综上分析可知在IT能力的作用下,技术创新绩效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

对于管理创新绩效而言,由于IT基础能力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联盟内部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计划控制流程,促进联盟企业计划控制机制创新。同时,IT发展能力还为联盟企业进行柔性管理、人本管理提供条件,极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

123知识吸收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作用机理

对于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来说,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够提升联盟内部企业间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加快联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Zahra(2002)提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于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8]。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Cohen et al.[7],1990;Zahra et al.[8],2002),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有利于联盟目标的达成。

进一步分析可知,伴随着知识获取、转化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联盟内部知识转化为企业自身知识的效率,同时通过内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将联盟内部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次,在知识吸收能力持续作用过程中,联盟企业实现了知识、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成长,为后期的再联盟奠定基础;最后,如果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较弱,很难汲取联盟网络内部的大量异质性知识,这不仅会减少企业的自身绩效,还会影响联盟内部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出现占据中心位置的优势企业控制联盟内部知识资源和信息(任胜刚[22],2011),对其他联盟主体造成抑制作用,影响联盟的稳定型和长效性。

2IT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1IT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系统分析

系统动力学按照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现实系统进行模拟和仿真(Forrester[23],1989)。其关注对象主要是耗散的复杂系统,并能通过计算机进行系统仿真。运用其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时,首先确定研究系统的边界,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系统的影响因素构建基本的因果关系图,最后引入状态变量和速率变量建构系统流图进行模拟仿真。

根据系统动力学的观点,联盟创新绩效是由“管理创新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3个功能子系统与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变量、多回路等特征。按照本文研究的目的,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既是相互独立,又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管理创新绩效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同时两个绩效子系统又存在于联盟内部,受到联盟内部企业IT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子系统影响,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构成非线性的、相互耦合的关系。其中IT能力主要由IT基础能力和IT发展能力组成,而知识吸收能力则主要通过技术/知识转移对联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因果关系模型,最后建立起一个包含若干变量、关系式和反馈回路的SD框架,从而对企业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定量仿真和模拟。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得到如下的因果关系图(见图1),其中“+”代表正反馈;“-”代表负反馈。

22IT能力与联盟绩效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通过上述因果反馈回路,本文引入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建立了IT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系统流图(见图2),在分析各变量的实际经济意义的基础上借鉴系统动力学相关函数进行各变量数学公式的设定,为进行系统模拟仿真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在该系统中存在3个状态变量(Level),8个速率变量(Rate),8个辅助变量(A)以及9个常量,共涉及28个变量。图1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

图2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企业IT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SD模型

同时为了更为准确的的对模型进行仿真检验,本文提出如下模型假设:(1)根据现有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的实际运行情况,本文假设联盟存续时间为5年。因此,模型中设定系统仿真的时间为60个月;(2)由于本文是从联盟整体视角对联盟创新绩效进行衡量,因此假设在联盟初始阶段,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初值=0;(3)随着IT能力的持续作用,联盟内部关系逐渐紧密和完善,网络密度逐渐增大,但当网络密度达到最大,即制度趋同等因素对联盟创新造成负面影响时,联盟成员关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导致联盟后期网络密度出现减小的趋势,因此,本文用表函数对网络密度进行设定,且网络密度在[0,1]间取值。

23模型有效性仿真

模型有效性仿真对于检验判断模型模拟运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Vensim PLE平台对上述模型进行仿真研究,设定仿真时间为60个月,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初始值都为0;研究中的IT能力在[0,1]间取值。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仿真不难看出:在IT能力作用下,网络密度呈现递增趋势,一方面表明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成员之间倾向于共同学习,共享联盟内部的流动性知识和技术,有利于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得技术创新绩效出现指数上升的图3系统仿真运行结果

趋势;另一方面,从第42个月开始,过高的网络密度会对联盟企业从外界获取知识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出现企业积极从联盟外部吸取知识,会引起联盟内部其他企业的惩罚,从而不利于该企业在联盟内部生存,也对该企业与联盟外部其他企业建立联盟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导致联盟企业不愿付出代价寻求外部创新知识,影响联盟企业对新知识的获取和转化,也不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因而在联盟后期,知识吸收能力逐步降低,而技术创新绩效则出现渐进性增长趋势。综上可知,在联盟存续阶段,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分别呈现倒U型趋势和接近S型增长趋势。

而管理创新绩效在联盟成立第1个月到第12个月期间增速缓慢,是因为在联盟创立初期需要耗费大量人财物资源构建IT基础设施,因而出现计划控制方面的漏洞,影响联盟企业实施战略控制,后期显著增长则是由于IT能力逐渐形成,对管理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24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的主要用于寻找模型中较为敏感的参数,以此作为调试对象分析和寻找满足系统运行实际的最佳杠杆作用点。根究本文研究目的,主要通过对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测试,且依据相关经验可知,研发投入强度和先验知识相似度较为容易控制。

241灵敏度分析:先验知识的相似度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先验知识的相似度由现行数值05调整为02、08等3种情况,仿真结果见图4所示:通过不断提高联盟内部显性和隐性知识与联盟成员自身知识的相似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的转化效率,从而提高转移知识的利用率,使得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这表明先验知识的相似度对联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先验知识相似度的增加,联盟的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显著增加;反之亦然。

242灵敏度分析:研发投入强度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将研发投入强度由现行数值01调整为04、07、1等4种情况,通过仿真发现(见图5)研发投入强度增加对于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而相较于先验知识的相似度而言,研发投入强度对于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企业本身IT能力的应用来从联盟中获取更多的应用型研究成果,导致联盟企业间产生相互依赖;此外,由于研发投入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而研究成果存在溢出效应,因而出现联盟企业不愿开展研发活动(LAURA et al.[24],2002),而寄希望于联盟内部其他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盟内部的知识/技术转移效率,使得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图4系统对先验知识相似度影响联盟创新绩效的灵敏度分析

3模型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了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各变量间的流变量模型,通过Vensim PLE仿真平台研究发现在网络密度的作用下,IT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三者的关联并非简单地线性关系,具体来说,IT能力与知识吸收能力呈现倒U型关系,即IT能力的增加不仅会对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当联盟内部成员关系存在过度嵌入,出现制度趋同时,会负向影响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同时,IT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即IT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网络密度和知识吸收能力的双重影响。此外,通过对模型中较为敏感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启示:

图5系统对研发投入强度影响联盟创新绩效的灵敏度分析

31先验知识相似度对联盟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因此,在联盟中可以通过完善IT相关基础实施,如建立IT沟通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方法提高联盟双方信息透明度、公开度以及相互承诺的水平,扩宽联盟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同时,不断开拓与联盟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新渠道,持续地进行新旧知识的内化、转移和应用,提高联盟双方交流沟通的频率和效率,增加联盟企业先验知识的深度,促进联盟创新绩效的提高。

32联盟创新绩效受联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

企业要充分利用IT能力,建立满足双方效用基础上内部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提高研发投入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同时,增加研发投入,发挥研发投入的先导作用,加大对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技术的开发,占领联盟内部研发技术的制高点,最大限度吸收联盟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联盟创新绩效的目的。

33网络密度在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密度的大小,即联盟成员关系的完善程度会影响联盟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对联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近年来,很多企业纷纷构建IT基础设施,希望借助IT能力在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中获得收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与联盟企业对联盟网络密度是否重视密切相关。联盟企业多关注IT能力的构建和联盟创新绩效,忽视了联盟成员关系的紧密和多寡对IT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具有的双重作用。为此,可以适当鼓励联盟成员通过构建IT沟通平台加强联系,改善关系,促进知识吸收能力提高,使得技术创新绩效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另一方面还应适时打破联盟已有限制,支持联盟企业积极吸取联盟外部知识,防止因为网络密度过大出现的知识吸收能力下降的趋势,确保技术创新绩效始终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本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联盟创新绩效三者的作用机制,这不但为企业运用IT能力提升联盟创新绩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还为企业构建IT能力以及加入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建议。但是由于系统边界的限定,本文仅从3个子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出发研究三者的关联,而对于三大子系统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oss,J.,F.,Beath,C.,M.,Goodhue,D.,L.Develop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6,38(1):31-33.

[2]迟嘉昱,孙翎.IT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58-61.

[3]付睿臣,毕克新.企业信息能力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0):1576-1583.

[4]高瞻.社会关系视角的组织学习、IT能力与组织创新的实证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1.

[5]姚山季,金晔,等.IT能力、界面管理与顾客创新[J].管理学报,2013,(10):1528-1534.

[6]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2(4):237-276.

[7]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8]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9]宁东玲.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33-136.

[10]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学研究,2003,(6):307-310.

[11]Glaister K W,Buckley P J,Strategic motives for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m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6,33(3):301-332.

[12]Lunnan R,Haugland S A.Predicting and measuring alliance performance:A muhidimensional 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5):545-556.

[13]李庆满,杨皎平,等.集群内部竞争、技术创新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绩效[J].管理学报,2013,(5):746-753.

[14]MICHAEL J,J UL I AN B.The sourc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2):1269-1280.

[15]谢洪明,赵华锋,等.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5):18-23.

[16]Alavi,M.,and Leidner,D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 Benefit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February,1999.

[17]KILDUFF M,TSAI W.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35.

[18]Coleman,JS..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Belknap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9]Oliver,C..“The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Activity”,in JCBaum and JEDutton(Eds.),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96,13:163-186,Greenwich,Conn,JAI Press.

[20]DiMaggio,PJ.,Powell,WW..The Iron Cage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21]谢洪明,赵丽,等.网络密度、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57-63.

[22]任胜刚,吴娟,等.网络嵌入架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4):75-80.

[23]RForrest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y[M].Scientific American,1989.

[24]LAURA BETTAZI,GI()VANNI PERII.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 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8):1-2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又一次的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给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降低耗费的资本,严格控制好排污总量,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对现代煤炭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了解煤炭企业的发展历史,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的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3年向英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二、国有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现状

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我国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煤富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的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这就使国有煤矿企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弊端在低碳经济建设中也越发的显现出来了。

(一)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中含有较高的炭含量,因此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造成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诸多后果,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现状决定了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煤炭企业存在着碳排放物的严重超标、能源消耗过大、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等诸多情况,这些种种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是相冲突的,而现今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的日益加剧,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

(三)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性经济”,“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的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社会相背道而驰的。

(四)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有很多都是我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对可再生能源和各种清洁能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该国,但在短时期内难以代替传统能源,在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企业任重而道远。煤炭企业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积极深化改革,积极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延伸产业链,切实体改经济效益,以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二)煤炭行业建立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必经之路。首先煤炭企业一定要坚持循环经济,要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积极推进绿色开采,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积极推动原煤全部入洗,控制原煤的直接延烧,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损害,促进煤炭企业能耗的消减,改变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煤炭企业要制定严格可行的能效考核制度,通过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管理,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细致严格的进行核查、分析、对比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后要使煤炭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度要降到最低,须积极改变企业的消费方式,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的消费: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增强厉行节约的使命感。

(三)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低碳经济是社会的主流。煤炭企业要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同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节约能源,获得经济效益。

(四)煤炭企业建立低碳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强化和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应作为一项制度强化和积极的去执行。另外,煤炭企业以应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在低碳技术领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特色,要积极务实的在实际中推广和应用。同时,煤炭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提高我国的煤炭企业的开发的技术。

四、结束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低碳经济的兴起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煤炭企业一定要住住机遇,借助“低碳经济”这种强力,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理顺经济内部结构,规范企业行为方式,提高效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低碳经济”带给煤炭企业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推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参考文献

[1]李雅琴.国有煤炭企业如何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会计之友[J].(上旬刊) ,2010,11(05).

[2]周伟伟.基于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研究现代经济信息[J],2011,09(08).

[3]李铁英.我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分析学术交流[J],2010,12(05).

[4]徐庆贤,官雪芳,林斌,等.低碳经济形势下对福建省规模化畜禽场沼气集中供气的若干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02(25).

作者简介:梁军(1970-),女,山西省定襄县人,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研究方向:物业管理。

(责任编辑:赵春晖)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首先阐述了问卷的设计及数据采集过程;其次,采用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设计了企业低碳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4个公共因子,对其命名为原材料及使用后处理、生产环节、物流环节、资源投入;再次,用路径分析法分析了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资源投入不仅对企业物流和生产影响显著,对绿色采购和产品使用后处理影响也显著;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企业低碳战略的对策。

关键词: 低碳战略;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分析

文献标识码:A

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该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抉择。[1-3]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1-2]由此因素,本文采取发放及回收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广东省192家企业与低碳战略有关的一系列指标数据,并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成果,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低碳战略相结合,还能帮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促使相关政策的制定,使其更加符合发展需求,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是采取如下步骤设计而成:首先,在文献基础上分别形成企业低碳战略的初始量表[4-12];其次,请专家对初始量表进行评审,提出意见;最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量表,并转化为问卷形式。

企业低碳战略的初始量表中,试题有定性问题,也有定量问题。定性问题采用打分方法,使用1—5量表的形式设计问卷,打分得到的数值即表示对应试题的得分。定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对应值。如果对某试题设置的问题不了解可以打×或者不予填写。调查问卷中所有问题的设置,包括问题中的语句含义、提问顺序、提问方式、打分标准等,都与后续的整体数据处理和变量计算一一对应、密切相关。

本文研究的前期工作包括专家咨询,咨询国内技术创新及战略管理方面的专家。咨询专家的目的: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使得构建企业低碳战略量表的研究工作更加科学严谨。专家咨询表使用打分和开放式的评价性题型,咨询的内容是量表内容和提问方法的设计。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33份;同时访谈8名专家。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对问卷做了修改和补充,得到问卷调查表。

本次问卷主要通过现场调查和网上调查两种方式完成。在现场调查方面,选派5名责任心较强的研究生到达指定的调查地点进行现场跟踪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在进行正式调查前,开展了培训会议,向这5名学生详细讲解了整个研究的框架和目标、问卷中所有的术语与各个题项的含义,并明确调查的要求。调查地点主要是广东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园区里面的企业。本研究所调查的高新区企业包括有广州市萝岗开发区、深圳高新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梅州高新开发区,以及惠州、肇庆、河源、茂名等地区的相关企业。从问卷发放到回收,调查时间为期一周。在网上调查方面,主要是通过亲人、朋友、同学等直接或间接发放,受访对象大多是广东省内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或者职员。

问卷中缺失数据超过5道试题的问卷予以删除,保证数据基本完整。同时,试题的答案偏向性严重、答题所用的时间过短、明显不符合常理和实际的答卷都视为无效问卷,从而确保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20份,有效问卷192份,利用96份问卷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另96份问卷做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借助 SPSS13 对所收集到问卷中所有变量进行分析,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KMO值是: 0.610,大于 0.6,Bartlett球形值是: 1732.358(df=465,p=0),都符合标准,说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3-15]

本研究中采用的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份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抽取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得到 8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9982%。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获得每个测量试题与因子之间的因子负荷量(Factor Loading),因子负荷量越高,表明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因子负荷截取点位04,即对于任一因子上负荷都低于04或在多个因子上负荷都大04的试题予以删除。经过三次重新探索后保留4个公共因子。4个因子总解释方差如表1,其成份如表2。对 4个公共因子重新命名:因子 1为原材料及使用后处理;因子2为生产环节;因子 3为物流环节;因子4为资源投入。 将保留的27个条目组成的问卷数据为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详见表3。

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资金年投入量0.4760.8010.824

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资金年投入占企业经营年总投入的比重0.493

企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比重0.512企业从事低碳环保方面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总量0.673企业从事低碳环保方面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总量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0.612企业员工环保意识0.475企业进行低碳环保方面的设备总值0.499企业进行低碳环保方面的设备总值占企业设备资产的比重0.643贯穿供应链的碳排放监督及测量机制0.6510.870材料运输环节低碳环保程度0.720材料仓储环节低碳环保程度0.549材料装卸环节低碳环保程度0.490材料包装环节低碳环保程度0.567单位产值水耗0.8730.873单位产值能耗0.601单位产值原材料消耗量0.823单位产值废水产生量0.868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0.868每年采购可再生材料占采购总量的比重0.7910.882每年采购生物降解材料占采购总量的比重0.505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0.478企业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0.858企业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0.851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821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实际投入占所需量的比重0.687包装回收利用率0.730产品回收利用率0.772

因子量表

资源投入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资金年投入量(a1)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资金年投入占企业经营年总投入的比重(a2)企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比重(a3)企业从事低碳环保方面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总量(a4)企业从事低碳环保方面专兼职工作人员总量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a5)企业员工环保意识(a6)企业进行低碳环保方面的设备总值(a7)企业进行低碳环保方面的设备总值占企业设备资产的比重(a8)

物流环节是否建立贯穿供应链的碳排放监督测量机制(a9)单位材料运输环节低碳环保程度(a10)单位材料仓储环节低碳环保程度(a11)单位材料装卸环节低碳环保程度(a12)单位材料包装环节低碳环保程度(a13)

生产环节单位产值水耗(a14)单位产值能耗(a15)单位产值原材料消耗量(a16)单位产值废水产生量(a17)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a18)

原材料及使用后处理每年采购可再生材料占采购总量的比重(a19)每年采购生物降解材料占采购总量的比重(a20)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a21)企业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a22)企业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a23)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a24)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实际投入占所需量的比重(a25)包装回收利用率(a26)产品回收利用率(a27)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探索性性因子分析的结果,结合每个因子的实际含义,建立因子结构。采用AMOS4.0软件拟合模型,本研究从表4中6个常用的拟合指数反映模型的拟合程度。

表4低碳战略验证性因子分析初始拟合指数

指标2/dfCFINFIGFITLIRMSEA

模拟值3.1320.8940.8400.9060.8980.112

推荐值<3>0.9>0.9>0.9>0.9<0.08

表4的指标值表现出模型与数据之间拟合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修正模型以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首先检查在0.05水平下不显著的因子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所有的关系都是显著的。再参考计算软件输出修正指数修正模式。就修正指数而言是指模式某个受限制的参数,若容许自由估值,则模式会因放松此参数而改良,从而整个模式卡方减少的数值,所以称为此参数的修正指数。同时也会输出参数期望(expected parameter change),促使研究者明白若容许自由估值,知道此参数估量值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应用时要应考虑放松此参数时是否有科学根据。找出最大修正指数是a26与a27的36.845,表明如果增加a26与a27之间的残差路径,则模型的卡方值会减少较多。从实际考虑,包装回收利用率(a26)和产品回收利用率(a27)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若一个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高,则显示该企业提倡节能环保,由此也会重视产品的回收利用;反之亦然。因此,考虑增加a26与a27的相关性路径。

重新估计模型,得到表5的修正指数。尽管指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有部分指标依然是达不到要求。模型已经不能再修正,因为本研究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理论模型,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相应结构模型,若不切实际的修改模型,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拟合指数,但是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出没有理论意义的模型。尽管本研究中有很少一部分指标没有达到一般模型所要求的拟合度,但大部分的指标已经达到,并且没有达到要求的指标值与要求值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整个模型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低碳战略评价指标的结果如图1。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如表6。表6显示资源投入和物流环节对低碳战略影响较大。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人财物的投入是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的保障,也是维持企业原有绿色产品有效运作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大资源投入,以提升绿色竞争力。事实与实践已经证明,物流已经是企业运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环节中的绿色物流对于实现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可以为企业价值链提供良性循环的基础条件,提高绿色产品竞争力。

五、对策

根据因子分析得出影响低碳战略的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以下提高低碳战略的对策。

(一)提高低碳战略意识

要实施低碳战略,首要条件是从意识上彻底认同低碳战略的理念,认识到低碳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政府要营造良好的低碳战略环境。政府应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加大环境资源的执法力度和监督机制,提高环境法律制度的可执行性;要完善资源税,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节能减排中的调节作用。其次,企业应当将低碳战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其规章制度或者融入企业文化中去,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引起对低碳战略的关注,同时自下而上营造一种崇尚低碳的企业文化。最后,政府还要加强规划引导,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试点,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提高三废的利用率

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是造成水体、大气、土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危害人民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而保护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对工业三废进行控制处理。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这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方针、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企业应当有效地控制三废的产生,并加强对其处理及综合利用,降低企业的成本;通过实施一系列企业“三废”的良性循环利用机制,实现废物资源化,将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回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清洁文明生产。

(三)提高低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研究与开发是生产低碳产品的推动力量,应当加大力度研发低碳产品。首先,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导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合作研发体系,充分发挥官、产、学、研各部门的力量,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及效率。其次,要鼓励私有资本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为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主要加大在人力、财力和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引导企业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低碳新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实现技术升级。

[1]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 (28):70—73.

[2]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7):165—167.

[3]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孙秀梅,周敏.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39—42.

[5]华绵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J].科研管理,2011(6):42—48.

[6]齐晔,李惠民.“十一五”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21)10:60—68.

[7]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18(3):l—7.

[8]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 (23):50—52.

[9]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4—27.

[10]FU JIAFENG,ZHUANG GUIYANG,GAO QINGXIAN.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 Carbon Econom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8):38—43.

[11]DAGOUMAS A S,BARKER T S.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3067—3077.

[12]FUMAN J, R HAYES. Catching up or Standing Still? National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among Follower Countries [J].Research Policy,2001,4 (33):1329—1354.

[13]邱皓政.结构方程模型LISREL的理论、技术与应用[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100—150.

[14]NUNNALLY. 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 1978.

[15]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11—15.

(文字编辑:徐朝科责任校对:)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所趋

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H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英国、法、美、日、欧盟等都开始了“低碳社会经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与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如表1。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不例外。2007年9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E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10年3月,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关于低碳环保。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所趋,是实践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企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财务对策

2009年12月,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耗量大,是典型的“高碳”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面临着科技水平落后、研发能力有限等诸多约束。因此。要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减排目标,需要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共同努力。经评估,所有的行业均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贡献,如表2所示: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既是每个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出了方向。只有走低碳发展道路,企业才有出路。低碳经济是一场“在特定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发达国家已经抢先占领先机,拥有减排和新能源的高新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何应对这场新的经济革命呢?本文下面尝试从财务的角度浅析企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对策。

第一,改变财务观念,树立低碳意识。根据郭复初教授的观点,企业高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除了要树立传统的资本价值概念、资本风险观念、财务竞争观念和财务发展战略等微观财务的财务观念外,更要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宏观的财务观念。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冲击,企业更是需要具有宏观的视野,及时改变财务观念,尽早树立低碳意识,认清世界经济形势和发展动态,自觉跟进政府的政策导向。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才能在低碳经济大战中存活下来。

第二,科学树立发展目标,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我国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在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因此,企业必须科学树立发展目标,以创建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导向;及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投资结构,要从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要从追求规模投资走向绿色投资,真正突出发展质量、效益和环保。如金士百公司围绕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累计投入1.1亿元,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产品绿色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年节电167万千瓦、节煤1万吨、节能6000吨标准煤,减排450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样板企业。

第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低碳人才,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研究。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齐续春认为,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人才和低碳技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如英国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中占有绝对优势,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燃料技术,日本则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领先世界。而我国还处在高污染、高排放阶段,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储备几乎为零。因此,我国的企业要大力培养低碳技术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研究。只有赢得低碳竞争力,才能占据未来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

第四,适时调整财务目标,建立低碳财务评价体系。2008年10月,麦肯锡在一份题为《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的报告中指出,任何成功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必须支持两个目标——既能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又能保持经济的增长。而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的正是“碳生产率”,即“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水平”。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说到,“碳生产率的分子是GDP,是经济产出;分母是碳排放量,是产出所消耗的能源o,所以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不能有低碳没经济,也不能有经济没低碳。”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标准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需要适时调整财务目标,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与对社会的责任,建立一套低碳财务评价体系,作为自我激励与约束的手段,进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

第五,积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碳信息,提升公司声誉。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50年,力争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1990年减少50%。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需要每个企业都要担负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积极采取各种减碳措施,降低碳排放量,还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积极披露相关的碳信息,为企业赢得声誉和社会的认同,从而为自身发展创出更好的环境氛围。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节约使用能源,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能源消费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分析从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内涵,从钢铁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系统结构视角,构建钢铁企业低碳

竞争力理论构架。其次通过对宝钢有限公司和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低碳技

术创新、低碳管理优化和增加资金投入三方面可以提升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竞争力;系统要素[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能源,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能源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在低碳经济发展日趋重要的今天,企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培育和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意义重大。熊焰认为,低碳时代衡量企业的各类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低碳变革时,可能会有一批今天看起来生气勃勃的企业明天突然死亡,因为它所产生的利润不足以抵消其高排放产生的成本;与此同时,也可能有一批今天看起来很弱小的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爆发性的增长,因为它们能够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低碳时代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制定应对措施,提升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竞争力;同时,学术界对低碳竞争力的研究也赋予了极大的热情,相关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数量极具上升。潘文砚、王宗军以1996—2010年作为样本区间,借助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低碳发展潜力和低碳效率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发现样本区间内两个子系统间整体上呈现协调状态且具有长期协调趋势,说明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稳中求进,保持低碳发展潜力和低碳效率的同步发展。郭莉认为低碳核心竞争力就是低碳竞争力,其视角点是企业如何打造、寻求企业低碳竞争力路径。陈晓春和陈思果则通过对低碳竞争力概念的界定,认为可以从能源结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竞争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以及参与机会六个方面对企业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然而,王皓在总结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大家提低碳竞争力,但大多数竞争力理论的重点仍是放在了企业的经济实力抢占市场上,并未考虑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同时也忽略了节能减排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这样的事实。

基于上述事实,本文试图以钢铁企业为例探讨企业的低碳竞争力问题,探寻一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路径,以此推动企业真正向低碳竞争力的转变。我们知道钢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上游涉及到铁矿石和焦煤的采集、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下游涉及到建筑、机械、汽车、家电等诸多行业,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日趋重要的今天,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培育和提升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低碳经济,同时,广大学者在建立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时,采用的评价指标更多是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评价体系并不成熟。在此背景下,研究钢铁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和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文章通过建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系统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家样本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分析,提出培育和提升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路径和方法。

二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理论构建

(一)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低碳竞争力的理解也呈现较大差异。目前从国际国内的文献成果来看,对低碳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家、区域、城市和企业展开。G20从国家角度出发将低碳竞争力定义为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各国为其人民创造物质繁荣的一种能力;并认为一国低碳竞争力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企业低碳竞争力问题。潘家华认为一国低碳竞争力包含低碳产出、低碳资源、低碳消费、低碳政策、人类发展水平等五大维度。E3G则将低碳竞争力指数变量分为区域结构、早期准备、未来繁荣等三大维度。徐建中、袁小量基于区域的视角,认为可以从低碳创新系统、低碳生产系统、低碳管理系统、低碳支撑系统、低碳文化系统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低碳竞争力系统。陈飞、诸大建则从城市的视角,认为低碳竞争力涉及的问题不仅包括经济范畴,更重要的还包含社会及环境要素的辩证关系分析,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互之间关系的总结与提炼。张超武、邓晓峰站在企业的角度,认为低碳竞争力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双重指导下,通过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来开发、生产和销售污染小、能耗少、排放低的产品和服务。

(二)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结构

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企业技术、生产效率、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流程是在企业自身规模和拥有资源的基礎上,通过企业运营,体现其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对未来低碳发展的投入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本研究认为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包含了低碳基础(规模和资源)、低碳运营、低碳能耗、低碳环保和低碳发展的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五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由它们共同决定钢铁低碳竞争力的健康有序发展。

低碳基础系统由低碳规模和资源两部分构成。其中,低碳规模是指钢铁企业现有的钢厂能力、资金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等已成形的企业规模;低碳资源是指钢铁企业拥有的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已存在的企业资源。二者都是钢铁企业低碳发展的基础。

低碳运营系统是对钢铁企业运营能力的反映系统,反映出钢铁企业在运营盈利的过程出现的问题或竞争的优势;同时,它又是整个低碳系统的中间环节,将整个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低碳能耗系统和低碳环保系统都是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核心系统,不同的是,低碳能耗系统是反映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低碳竞争力,而低碳环保系统则是反映钢铁企业对废水、废物等的回收利用能力,前者由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决定,后者则由生产完结后的废水等废物的排放量决定。

低碳发展系统是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未来发展得保障系统,包括对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投资、研发等方面。

三、基于两家钢铁企业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系统要素和管理实践相关性的原则,本研究通过对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和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首钢京唐)的实证分析,来探索钢铁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发展路径。上述两家钢铁企业在我国钢铁行业中相对居于领先地位,且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方法,建立了相关制度。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宝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2012年,宝钢连续第九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

宝钢集团2011年年度R&D投入率2.3%,新产品销售率20.6%。同時,宝钢集团同年研发申请专利量达到1220件,其中自主发明专利比例是42%,低碳技术提升相关研究高于50%;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工程投资金额为6,519,845,816.28元,其中低碳设备建设投资占30%以上,原材料铁矿石开采厂占20%左右。

宝钢集团总公司2011年技术人才比重占了同年员工总数的25%以上,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总比重的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11年对宝钢集团总公司生产清洁环节的能源消耗做出了调查(详见下表),并以此作为钢铁企业同行参考的指标。

通过上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宝钢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来培养和提升企业的低碳竞争力:

1.坚持以人才资源的价值管理为总体

宝钢紧紧抓住人才总量、人才质量、人才结构、人才绩效、人才效率、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环境等环节,着力提高人才能力素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推进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促进宝钢人才资本价值的实现与增值,显著提高宝钢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为宝钢的低碳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有力的智力保障,打造“宝钢人”品牌。

2.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内外一体协同创新平台

宝钢与高校及研究机构、与上下游用户等合作伙伴,通过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实验室、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充分利用外部优势技术资源,打造内外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长期科研合作项目。

3.加大投入,实现重点及核心技术突破

宝钢坚持“精品+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对精品钢的研发和生产,持续不断地对低碳技术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同时,依托创新团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形成独有的工艺和新产品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

4.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高规模的运营管理模式

宝钢建立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系统,以现实资金的安全、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同时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宝钢建立了相互协同合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和管理体系,规范了公司管理流程,提高了运作效率,实现了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精简高效、授权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为企业盈利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二)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首钢京唐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发改工业(2005)273号《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批准首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首钢京唐从2010年开始正式投产,但由于生产线并没有完全建好,所以该企业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年度报告数据都未曾向外界公布。本文从2个方面分析首钢京唐低碳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1.新建钢铁厂

首钢京唐是2007年正式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始建立的,企业淘汰了原有的落后生产能力的机械设备,从建厂初期就对低碳发展有着严格的要求,结合现代化工程技术,使用大量国际先进建厂设备和生产设备、技术等。

2.技术先进

首钢京唐自建厂开始就连续不断的采用了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按照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的要求,钢铁厂项目完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所采用的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到了2/3。项目总体设备国产化率占总价值的70%以上、占总重量的90%以上。

四、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路径

通过对上述2家企业的调查分析,针对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对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以下建议:(1)重视企业产品的发展质量,不再仅仅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注重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结合的道路上实现突破;(2)扩大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投资,掌控更多相关资源,提高企业物流水平,在大物流管理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3)合理构建企业低碳运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工艺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作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4)加大设备生产研发投资,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5)提高企业废水、废气等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优化回收利用流程,达到企业环境保护最佳状态;(6)扩大企业资金来源,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企业对低碳竞争力发展的投入资金。

为了使钢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培育和提升企业的低碳竞争力,针对以上建议,结合钢铁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适合钢铁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路径,主要从低碳技术、低碳管理和资金投入3方面人手,以期给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新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采取的提高碳效、节能减排的工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低碳技术并不等同于节能技术,低碳技术除了包括节能技术外,还包括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最好的低碳技术并不意味着是企业最优的选择,由于钢铁企业生产厂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企业对低碳技术的引用需要非常慎重。

低碳技术创新对于钢铁企业相关研发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企业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就必须重视企业人才的发展状况,积极认真地培养企业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

结合上述对4家代表性钢铁企业的研究分析,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人手:(1)钢铁企业在具备正确的科学认识观和强大的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投入企业低碳技术提升,加大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走企业自主研发的道路,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2)与各大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立科学技术实验室,充分利用外部优势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展长期科研合作项目,提升企业技术能力;(3)在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密切关注国际技术发展动向,寻找并引进适合企业自身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此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二)优化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指钢铁企业把低碳理念、低碳物流、低碳技术、低碳生产、低碳运营等管理要素,系统地结合引入到企业的管理系统中,对企业现有的物流运输、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等进行重新组合,以实现企业低碳发展目标的创新活动。

低碳管理优化包括三个方面: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和管理方法优化。钢铁企业实施低碳管理优化,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

结合上述对2家代表性钢铁企业的研究分析,对企业低碳管理的优化,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转变发展思维,树立低碳发展的新思想。这是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要求管理者对其高度重视。(2)建立合理科学的物流循环系统,包括企业外部运输和内部运作两方面,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低碳发展的物流系统,降低企业外部物流运输成本和内部生产运作成本,做到物流系统的最优化。(3)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完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使各方面管理要素实现最优组合,到达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功效的配置。(4)通过从环保、减排、节能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低碳化管理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和环保成本。

(三)增加资金来源

钢铁企业的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和管理的共同支撑,而资金投入则是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基本保障。钢铁企业有别于其他中小型企业,钢铁企业一般为大型国有企业,它的投资和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钢铁企业未来低碳发展的好坏,跟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运转、投资研发有很高的关联度。

钢铁企业的资金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结合上述研究分析,钢铁企业资金来源的增加,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扩大销售,增加利润。我国的普通型钢铁产品在国内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是亚太地区的钢材生产水平普遍比我国低,所以研究认为,钢铁企业可以通过向亚太地区销售钢材以提高企业的销售量,增加企业利润。(2)提升权益,增加贷款额度。钢铁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中流砥柱,在发放贷款方面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相关支持,因此,这一方法是可行的。(3)减少存货,以产定购。钢铁企业在促进先进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迅速供货,摸清企业产能,以销定产,以产定购。(4)降低固定费用,钢铁企业的利息费用尽可能地使用短期贷款,减少长期贷款,同时应充分利用产能。

[责任编輯:陈齐芳]

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市场上的品牌联盟:

1 目前市场上的联盟只是短时间的一种合作,基本上采用爆炸式销售,前期蓄水,集中于某一时间进行集中营销,效果一般在活动当天比较明显,随后几天由于活动效应会有一定延续,但最多一周左右就会被顾客淡忘,恢复平日状况。

2由于品牌多,而活动时间较短会导致部分品牌销售不理想,只有个别品牌销售火爆。由于费用分摊,销售不理想的商户很难继续跟进下次活动。导致品牌联盟无法坚持长久。

3目前品牌联盟采用的模式一般为:买够X元商品赠送X元的商品或买够X元的商品返X元的现金。消费者一般会认定优惠出在自己身上,难以认可优惠的方式。 目前市场情况

消费者已经被种种优惠政策及类似爆破销售搞的习以为常。加之商场活动不断,消费者疲惫不堪,总在等待更加优惠的活动。商家表示无奈,对于相关活动逐渐丧失信心。加上团购活动又有虚假成分。顾客的准确度愈发的模糊。 目前易家中心商场存在的情况 1商场自然顾客的客流量少的可怜。

2单独店面外围推广势单力薄,单产品外围推广难度较大。 3频繁活动有一定聚集人气的作用,但对于高端商品没有什么显著的作用。

4商场外围推广作用不明显,有很多人不知道此商场。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1精准营销,锁定目标顾客。 2进行小区实地考察,制定推广计划。

3达成捆绑式销售,但要与以往的联盟体系不同。组建外围推广团队。

4把高端相配套的资源进行整合,尽量体现在设计效果图上。 5组织人员电话拜访客户,告之客户有一系列设计方案可以提供,达成连带宣传效果。

6提供真正吸引顾客的优惠活动,不单单是价格,可以突出人性化服务。要与以往常见促销方式区别开。 我们的联盟如何区别于其他品牌联盟:

1不限定时间,自结成之日起凡是拥有联盟通行证的客户随时都可以享受最低折扣的商品,同时在最低议价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联盟通行证上的其它产品的优惠券。

2价格永远真实有效,保证优惠力度,为以后长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联盟相关单位之间互相介绍客户没有所谓的好处费,及提成。把这些部分实在的让利给消费者,剔除中间环节,从而让客户切实的感受到我们提供的真诚服务。

3真正体现一站式的服务,此联盟体系从以往的建材联盟改为跨界联盟,从基础的建材:瓷砖,木地板,楼梯,木门等增加为,洁具,洗衣柜,浴室柜,卫浴套装,吊顶,橱柜,厨电,家具,灯具,壁纸,窗帘布艺,以及软装配饰,家用电器。还有中央空调,采暖,乃至智能配套,园林景观,保洁服务等等。 帮顾客节省时间达到最佳效果。

4统一开展业务推广,统一包装形象宣传,统一体现设计效果,达成相辅相成的连带效果。 品牌联盟销售合作计划书 活动定位:知名品牌专项优惠;

品牌联盟折扣折上折;

实景效果真实体现,免费设计派送。

越买越便宜,惊喜优惠送不停。 活动主题 聚划算高端品牌联盟 活动时间

XXXXXXXXXX 活动地点

XXXXXXXXXX 宣传方式

品牌联盟店内海报,广场海报,统一精准营销。 视频短片,邀请卡,及品牌联盟宣传册。 活动细则 联盟商家:

活动方案:凡是在品牌联盟消费的顾客均可获得同体系其他品牌的现金代金券。(根据顾客需求自行挑选)。同时购买联盟3种以上产品的还可以在成交基础上再累计折扣。 折上折根据所选商品种类实施。同时各品牌可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与活动相符的特供产品作为热点销售。 相关物料 1宣传单页。

2店内海报,易拉宝,X展架。 3联盟推广小册,视频宣传短片。

4联盟通行证(内有联盟成员名单,每购买一个品牌的商品需加盖印记,类似世园会通行证。)

5印制装修及建材家具相关知识宣传册,结合联盟产品予以详细介绍,顾客一般比较重视装修环节,通过此小册方便详尽了解装修方面相关知识,对联盟产品有进一步了解。 活动细节:

1联盟内成员每个店面协调一名业务人员,组建专职市场部,选择可行性高的小区进行前期调查,制定相关推广方案。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派发宣传小册及小型会销邀约。

2 联盟内任何店面顾客购买产品后,由此店面人员带领顾客进入下一个联盟店面。(在明确顾客所需商品后)不得让顾客流失。 给顾客解释优惠计算方式,一个品牌(假设1000元)优惠券,那么购买3家就可以节省3000元再加上购买3个品牌的商品享受总价折上折,等于在成交价的基础上又享受了(假设9.6折)优惠。您选购了品牌产品还省了钱。也可以引导客户自己砍价,砍价完再出示优惠券, 满足顾客消费心理。 其它细节补充:

1 招聘一个效果制图人员。针对联盟内的产品在不懂得小区根据不同的户型设计不同风格的效果图片,把联盟内的产品添加进去,达到使联盟内产品整合后的效果展示。并告知顾客效果图内的产品分别是什么品牌的。不用担心购买不到。(目前很多装修公司设计的效果图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使顾客满意度下降。) 2 连接商品进行重复宣传,例子如下:

瓷砖在很多场景都能体现,如厨房卫生间,客厅。以卫生间为例:一共包括商品有:瓷砖,洁具,浴室柜,吊顶,卫浴套装。那么就可以在这4家商品的店面都进行卫生间整体效果图的展示,并且注明,建议选择XX瓷砖作为最好效果表现。进行重复广告宣传,加深印象。以此类推。

3 分工明确,各个店面有效利用各自优势为联盟作出贡献。联盟建立后擅长做市场的主攻市场,擅长梳理关系的主攻关系网,两方资源结合必将发挥更大力量。

4 有效整合资源,所有联盟成员必须定期进行有效各项资源的统一整理,安排跟进。分工明确,外围整资,电销,量房拍照,设计图片整理。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