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管范文(精选12篇)
留置导管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外一科行心脏直视手术的334例先心病患儿进行分析, 其中心脏单纯畸形195例, 心脏复杂畸形139例;男154例, 女180例;年龄70d至14岁 (6.1岁±4.4岁)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2d~13d (3.3d±1.7d) 。
1.2 方法
患儿均根据实际病情需要拔除导管, 但对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征象或置管患儿出现不能解释的全身感染症状 (体温>38.5℃, 白细胞计数>15×109/L) 时, 均应及时拔管。拔管时需两人密切配合, 一人用碘伏消毒导管置入处皮肤, 以无菌纱布按压导管置入处稍靠前的近心端, 在无菌条件下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一人用无菌剪刀迅速剪取导管尖端2cm~3cm置于无菌标本采集管内, 送检验科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及常规药敏试验。
1.3 判断标准
对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培养 (RollPlate法) 时, 如果菌落计数≥15cfu/cm2, 可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34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共培养出43株病原菌, 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2.57%。静脉导管尖端分离出的前6种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9株 (20.93%) , 表皮葡萄球菌6株 (13.95%) , 大肠埃希菌5株 (11.63%) , 粪肠球菌 (D群) 3株 (6.98%) , 缓慢葡萄球菌3株 (6.98%) , 阴沟肠杆菌3株 (6.98%) 。患儿均按实际病情拔除导管, 其中3d内拔除219例, 占65.56% (219/334) , 导管感染率为7.7 6% (1 7/2 1 9) ;9 9例在4d~6d内拔除, 占2 9.64% (99/334) , 导管感染率为20.20% (20/99) ;7d~10d内拔除16例, 占4.79% (16/334) , 导管感染率为31.25% (5/16) 。导管感染率多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1 认识小儿心外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因素, 加强导管护理
目前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 常见的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在经皮肤穿刺置入导管时, 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导管插入血管后病原菌有可能经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从而引发导管感染[1], 故细菌进入的途径主要是穿刺破损处的皮肤[2]。首先在置管时要按照规范流程穿刺, 严格无菌操作, 从源头上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 其次置管后穿刺处局部护理非常重要。先心病患儿由于其生理及疾病特点, 术后导管感染风险因素较成人有所不同,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活动后易疲乏、多汗, 敷料被汗液浸湿后极易脱落且易于细菌繁殖;小儿的特点好动、哭闹、不配合, 尤其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儿, 颈部置管后引起的局部不适感, 导致患儿会手抓导管;颈部置管的患儿, 由于颈部活动较频繁, 导致穿刺局部易渗血, 敷料易污染, 更换敷料的频次会增加;为患儿更换敷料时, 如果患儿及家长配合不好, 操作时间会延长, 那么穿刺局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先心病患儿中心静脉导管污染的风险, 也加大了护理的难度。
3.2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降低感染发生率
本文主要讨论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其引起感染的关系, 从结果可见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一点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4], 原因可能是置管时间越长, 在置管上的操作越多, 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 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多[5]。根据分析:留置时间3d时, 导管感染率为7.76%;留置时间4d~6d时, 导管感染率为29.64%;留置时间7d~10d时, 导管感染率为31.25%, 并且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所以我们要结合患儿的实际需要,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适当的置管时间应在3d之内, 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导管感染的可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状况落后于同龄儿, 发育迟缓, 血管条件差, 静脉穿刺困难, 但护理人员不能把中心静脉导管仅仅作为静脉输液的通道来使用, 术后一旦患儿病情稳定不需要导管时, 就应及早拔除。
3.3 正确护理导管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环节
要规范中心静脉管理制度, 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 强化护士维护意识及操作规范性, 护士必须通过相关理论及操作考试, 方可独立完成置管的维护操作。小儿心外术后留置导管已是常规, 小儿心外的每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导管维护方法。资料表明, 由有经验的训练有素的护士护理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均较低[6]。
3.4 密切观察病情, 重视患儿和家属沟通
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不适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儿的这个特点, 加强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儿穿刺局部的皮肤情况及患儿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其次,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细心观察、正确耐心护理外, 还要做好与家属和患儿的沟通, 取得患儿和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才能有效地预防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Warren DK.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ter-associated bloodst rean infection in a medical ICU[J].Chest, 2004, 126 (5) :1612-1618.
[2]朱耘, 丁璐, 李辉, 等.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8) :1789-1791.
[3]张明, 钱俊英, 解建, 等.521例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674-675.
[4]赵荣, 胡雪慧, 崔勤, 等.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73:498-499.
[5]李建媛.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及护理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13) :1149.
[6]Deshpande KS, Harem C, Ulrich HL, et al.The incidence of in fectious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t the subclavian, intemal jugular, and femoral sites in al intensive care unit population[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13220.
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长期导管的护理 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长期导管感染的防治与护理,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方法
对14例使用长期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预防导管感染的护理经验。结果2例患者2次感染。留置长期导管患者1例拔管后重新置管。3例患者死亡。结论
血液透析护士执行各项护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加强透析室环境及物品消毒,减少导管感染的机会。关键词:血液透析 留置长期导管
感染
护理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建立自身血管通路,长期静脉导管可作为首选,研究表明中心静脉长期置管易于使用,保留时间长,为缺乏合适血管通路的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合适的手段。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5月对14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行长期静脉置管,通过及时护理及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行长期静脉置管14例,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59—89岁,其中慢性肾炎3例,多囊肾4例,糖尿病肾病7例,13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1例采用股静脉置管。1.2置管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穿刺部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穿刺静脉走向情况及有无大的斑块、狭窄情况,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所有插管在手术室局麻下进行,使用美国Quinton或HemoSpilit(BARD)生产的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术前设计好导管的走行与位置,应用Seldinger置管技术操作,并采用撕脱行扩张导管置管法,皮下导管部分长15cm,带一涤纶环固定,涤纶环距导管皮肤出口处越2-3cm,置管后快速抽吸动静脉端,确定通畅无阻后,缝合切口固定留置导管于皮肤上,导管出口处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用肝素盐水封管后待用。2 护理
2.1置管创口护理
每次封管及血透前打开敷料,注意观察创口有无出血、红肿、渗液及滑脱,创口部位皮肤先用75%乙醇顺时针消毒,在逆时针消毒一次,然后再顺时针消毒一次,以去除导管口周围皮肤细菌及污垢,避免滋生细菌及污物进入伤口及管口,最后再用0.5%聚维酮碘与75%乙醇相同的方法消毒相同部位,因使用聚维酮碘可逐步释放碘持续灭菌,至今大于7cm,目前主张使用中间带有纱布的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2.2导管使用前后的护理
所有导管不能用于静脉输液、输血。仅用于血液透析,并有专业的血液透析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行血液透析时,铺无菌治疗巾,护士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注意导管出口皮肤及动静脉接头的消毒,使用0.5%聚维酮碘棉签沿皮下隧道由上向下挤压周围皮肤,观察有无分泌物流出,再使用05%聚维酮碘彻底消毒皮肤,静脉接头使用前后均使用0.5%聚维酮碘按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分别消毒3次,且每次要更换新肝素帽,减少感染的发生。在血透前先抽出每根导管内保留的肝素及部分残余血液约2ml弃去,注入首剂肝素常规透析,透析结束时要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内的残血,避免血细胞粘附在管壁上,再用肝素盐水1250u/ml按管腔容积进行封管,以免血栓形成。
2.3导管感染的护理
局部感染者可口服抗生素或局部外涂抗生素软膏(莫匹罗星)即可,无需拔管;发热者先予进行血培养,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静脉用药:伤口感染者使用抗生素10-14天,菌(败)血症抗生素4-6周。如无药敏结果首选万古霉素。也可使用管腔内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方法。至今已发展为“抗生素锁”技术。对于严重感染经治疗后体温仍不正常者需拔管,必要时另外选择穿刺点重新置管以维持正常血液透析治疗。
2.4加强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血透室每日用紫外消毒2小时,地面,所有物品、机器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严禁家属进入,患者及医护人员进出时必须更换拖鞋。同时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考核。2.5心理护理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血透导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所以医护人员应特别关心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减轻心理压力,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2.6 健康教育
2.6.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管口污染。置管口皮肤有瘙痒禁忌手抓,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发现敷料潮湿、污染、渗血、松脱立即更换。2.6.2 留置导管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活动或日常家务活动,但不宜剧烈运动,以防导管脱落;股静脉置管者下肢弯曲最好不要超过90度,勿过多起床活动,注意观察皮肤外导管长度,如发现导管部分脱出,不能自行塞入,应立即局部压迫固定,并到医院就诊。2.6.3 颈部留置导管的患者睡觉时尽量仰卧或向对侧卧,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应尽量穿开胸上衣,以免脱衣时将导管拔出。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不宜过多活动,穿脱裤子时避免将导管拉出。一旦导管脱出,应立即按压局部止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6.4导管管夹、肝素帽需维持关闭,勿自行开关调整,松脱时可能造成感染,应告知医护人员处理。每日测量体温。有体温升高或插管局部皮肤有红肿,发热,疼痛等导管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就诊。3 小结
留置导管 第3篇
【摘要】[目的]总结22例血液透析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探讨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方法]观察我院22例颈内静脉留置带cuff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的使用及护理。[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8例,导管位置不良3例,导管接口裂隙2例,9例经相应处理后恢复使用,4例重新置管。[结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的正确使用和护理,对延长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关键词】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9-01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永久性血管通路,理想的血管通路条件是:血流量充足大于200ml/min,无感染,无阻塞,保证患者透析充分性。最合适的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在病人血管条件或健康状况不能建立自身动-静脉内瘘情况下,或内瘘堵塞的患者,采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统计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14年11月对22例患者应用带涤纶环长期深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62~83岁,平均76.2岁。治疗期间病逝16例,最长使用期限28.5月,最短使用期限9.0月,平均23.1月。6例患者仍在继续使用中。
2 方法
2.1 置管 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为例,病人取仰卧位,头略偏向左侧充分暴露右侧颈部三角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处及皮下隧道处局部浸润麻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在导丝出口处作1个1.5cm长的皮肤切口,然后在同侧锁骨下3cm~4cm处作长1.2cm的皮肤切口,用隧道针在切口间作一弧形皮下隧道,把双腔导管从锁骨下隧道口放入,从另一隧道口拉出,管壁涤纶cuff进入皮肤2cm,擴张器从导丝处放入,扩张后将双腔导管套导入颈内静脉,再将双腔导管自导管套内植入并边送边撤去双腔导管硬质层,拔出导丝,抽吸通畅后按导管标记的容量用肝素封管,缝合伤口,固定导管,用无菌敷料覆盖。
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讲解家庭护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如果淋浴时,要将留置导管皮肤出口处用敷料贴密封,淋浴后要立即换药。置管侧上肢应避免提重拉物及进行剧烈活动,禁止牵拉导管,妥善固定好,防止拔出。同时可将置管处衣服剪开并上拉链,以便透析时拉开拉链使用,避免受凉、污染等。血液透析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严格限制其他医疗应用,如抽血,输血、输液等。 如一定要用,使用后必须按血透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以免堵塞。
2.3导管的护理 血液透析前铺无菌治疗巾,戴无菌手套,去除肝素帽,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口两遍。用5ml注射器分别抽出动脉、静脉管腔的封管肝素和血液2ml,观察抽出液中是否有血栓,确定管腔通畅后,连接管路进行透析。透析结束后,再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口两遍,用生理盐水20ml分别冲洗动、静脉管腔,根据导管标记的容量用肝素封管,更换肝素帽。用安尔碘消毒导管皮肤出口处,消毒直径超过5cm,覆盖无菌纱布,用透明敷贴封贴。消毒导管体外部分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在胸壁上。
3 结果
3.1.血栓形成
3.1.1 原因 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导管使用时间长、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是导致导管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封管浓度及剂量不准确、封管方法不规范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另一因素。本组血栓形成8例。
3.1.2 护理 血液透析前用10ml注射器抽取导管动脉或静脉端血液,当抽吸困难时,用5ml注射器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盐水可无阻力顺利推注,则提示存在导管贴血管壁现象或导管周围纤维鞘形成可能,否则提示导管内血栓形成。考虑血栓形成时,给予溶栓处理,采用的溶栓方法是:25×104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10ml配制成尿激酶浓度为2.5×104u/ml 的溶栓液。用5ml注射器尽量抽出导管内肝素封管液,然后按长期导管标记的动、静脉容量注入溶栓液,肝素帽封闭导管口,保留30min,抽出被溶解的血凝块,效果不佳者可重复上述步骤2~3次;考虑纤维蛋白鞘形成时,将上述溶栓液保留24h,尽量延长尿激酶和纤维蛋白鞘作用时间。本组8例导管内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导管通畅,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
3.2导管接口裂开
3.2.1原因 连接管路时用力过大或施加不当外力损伤,本组发现导管接口裂隙2例。
3.2.2护理 透析时连接导管对接准确,用力适当,提示病人注意管路位置,活动时切勿按压。本组发现导管接口裂隙后2例均给予更换新的插管。
3.3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
3.3.1原因 导管感染因素很多,包括血液透析操作不当、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轻者导管出口皮肤、皮下隧道感染,严重者血性扩散至全身感染。本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均为皮下隧道感染。
3.3.2护理 导管出口部位2cm范围内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培养阳性为导管出口感染。血液透析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0.5%碘伏消毒皮肤,以双腔导管为中心,消毒直径>5cm,并清除局部的污垢,覆盖透气性较好的敷贴,外露导管用75%酒精消毒后,再用0.5%碘伏消毒,铺无菌巾,打开肝素帽,用75%酒精消毒导管口,抽出封管液后注入首剂肝素,分别连接动脉、静脉导管,最后用无菌巾覆盖并固定,将肝素帽浸泡在75%酒精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置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渗出,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本组2例患者血液透析1个月后,导管出口皮肤发及黄色分泌物,局部加强换药并使用百多邦软膏局部涂抹均在1周后治愈。
3.4 导管脱落
3.4.1 原因 外力牵拉,固定不牢。
3.4.2 护理 在置管时应特别注意导管的固定,除了cuff 环固定外,导管隧道口处的缝线保留4周左右再拆,另外将导管末端的两翼缝扎在皮肤上,4周拆除。每次透析之前观察外露导管长度有无变化。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拉扯,治疗后导管外露部分妥善固定,本组1例病人因导管固定不牢cuff受到外力牵拉脱出皮下,重新插管。
3.5 导管位置不良
3.5.1 原因:经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不良一般是因置管过深,顶到三尖瓣开口所致;经左颈内静脉导管位置不良一般是因置管在上腔静脉入口处贴壁所致。本组导管位置不良3例。
3.5.2护理 置管时注意调整导管的位置,如不是在透视下置管,侧根据病人体型预测置管深度及设计隧道程度,在导管固定前反复变换病人头部的位置,尽可能达到任何体位导管均畅通无阻。如伤口愈合后出现,可在隧道的后上方切口,向后上方延长隧道,以便在不改变导管cuff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导管位置。
4讨论 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长期导管给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人开辟了一条生命线,血液透析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长期导管的血流量>200ml/min时都能够透析充分,血流量的增加不会对心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临床上导管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导管功能不良、感染、导管脱落。右侧颈内静脉途径较直,内径较宽,是首选的留置血管,避免导管成角太小使得导管 扭曲狭窄。当发生导管血流不畅时,正确判断及时处理,一旦形成血栓,按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措施防止血栓再形成。 加强护士无菌操作教育,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降低导管感染的发 生率。密切观察病情,发现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给予足够疗程 抗生素治疗。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加強病人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可延长长期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中国科技出版社.
[2] 杨晓梅等,血液透析中心培训手册.
[3] 张素华,宁敏,李峻.血透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77-77.
[4] 梅长林,叶朝阳,戎殳.实用透析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8-499.
鼻导管留置吸痰的观察与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随机分成鼻导管留置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 其中鼻导管留置吸痰组患者41例, 男性24例, 占58.5%, 女性17例, 占41.5.%, 年龄在37~79岁, 平均年龄为 (55±2.63) 岁。常规吸痰组患者41例, 男性患者30例, 占73.2%, 女性患者11例, 占26.8%, 年龄在40~81岁, 平均年龄为 (56±3.7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鼻导管留置吸痰法。 (1) 常规吸痰:常规吸痰组采用常规吸痰的方法, 进行日常口腔护理, 予气管刺激、翻身扣背等方法促进患者排痰, 不易咳出者予经口或鼻插入吸管, 直接吸痰。 (2) 鼻导管留置吸痰:选择长度40~50cm刺激性小的14~16号无菌硅胶吸痰管。患者取半卧位, 头后仰, 由两位护士协助完成。一名护士立于患者的右侧, 戴一次性无菌手套, 首先按常规吸痰法吸净口鼻腔的分泌物, 用无菌操作法将吸痰管自鼻腔插入会厌处 (约7~8cm) , 清醒患者嘱其轻咳使气道开放, 顺势将吸痰管插入约15~20cm, 昏迷患者采用仰额举颌法开放气道, 插管成功后用棉絮放在吸痰管口检查, 确认吸痰管在气道内, 用胶布妥善固定在鼻翼两侧备用, 不用时吸痰管末端接氧气导管用于气管内给氧 (1~2L/min) , 使用时分开氧气导管接吸氧器即可。另一名护士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病情的变化。插管和吸痰时时手法要轻柔, 切勿损伤气道, 吸痰管在气道内可保留12h左右。插管后护理措施: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 避免反复插管,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吸痰, 保持口鼻腔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 床头抬高30度, 防止吸痰管周围形成痰痂, 常规3~4d更换吸痰管一次, 每次吸痰不超过10s, 总数不超过3次, 加强气道湿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 综合疗效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3]。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吸痰组, 经统计学分析, 存在显著差异, P<0.05。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不仅能够提高综合疗效, 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2 比较吸痰后的综合疗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的综合疗效率,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的综合疗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吸痰组, 经统计学分析,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提高吸痰的综合疗效率。
2.3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的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Pa O2、Pa CO2、Sa O2值的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的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水平, 使体内PaO2、PaCO2、SaO2保持稳定。
3 讨论
患者开胸术后, 机体没有正常恢复, 呼吸功能减弱, 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分泌物潴留, 虽经翻身扣背或常规吸痰方法, 但气道深处的痰不能被吸到,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 出现呼吸困难, 呛咳, 口唇发绀等症状, 严重时患者窒息, 需气管切开以机械通气, 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创伤, 而且预后较差, 容易继发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4]。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开胸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时会危急患者的生命, 所以积极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可以通过鼻腔直接将吸痰管插入气道内, 通过负压将患者气道深处的痰液吸出, 使患者呼吸道通畅。下吸痰管前要与患者沟通好, 争取患者的配合, 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下吸痰管时手法要轻柔, 不要损伤鼻腔和气道粘膜, 以免引起感染, 因此方法是将吸痰管下到气管深处, 对患者的刺激比较大, 所以下吸痰管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和生命体征, 出现问题及时与患者沟通[5]。利用负压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后, 吸痰管可在气道内留置1h左右, 待患者呼吸顺畅平稳后将吸痰管轻轻取出。采用此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及时的排除气道内分泌物, 而且能够防止患者因粘痰堵塞气道, 导致呼吸功能减退, 出现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6]。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选取82例患者, 分别进行鼻导管留置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 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鼻导管吸痰组综合疗效为95.13%, 护理满意度为92.68%常规吸痰组综合疗效为68.29%, 护理满意度为63.41%, 经统计学分析, 吸痰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优于常规吸痰的方法, 提高了吸痰的综合疗效,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护理方法及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随机分成鼻导管吸痰留置组和常规吸痰组, 每组患者41例, 分别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和常规吸痰的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血氧饱和度 (SaO2) 值变化, 综合疗效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结果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鼻导管吸痰组综合疗效为95.13%, 护理满意度为92.68%常规吸痰组综合疗效为68.29%, 护理满意度为63.41%, 经统计学分析, 吸痰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P值均<0.05, 说明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方法。结论 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吸痰效果, 使病人的耐受能力增加, 提高吸痰的综合疗效,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鼻导管,留置吸痰,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巧妮, 程青虹, 王子迎.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1) :966-968.
[2]陈兰花, 曾坤山.两种湿化液在小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8) :820-821.
[3]周秀秀, 于静蕊.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体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 (19) :1790-1791.
[4]丁彩儿, 李剑萍, 丁国芳, 等.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872-874.
[5]严素芬, 叶秋莲, 卢泳雪.两种吸痰方法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09 (7) :50-51.
留置导管 第5篇
2.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3.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避免胃过度扩张,避免长时间留置经鼻 胃管,应用教习的营养管路和空肠营养。
5.保持患者半卧位(30度-40度),按时翻身、拍背。
6.避免经鼻气管插管,维持合适的新昂压力和持续声门下吸引。
7.定期的呼吸机设备的清洁,避免不必要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过度镇静,每日间断唤醒,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尽早脱机。
留置导管 第6篇
随着老年透析患者不断上升以及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增多,这类人群的透析通路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当今透析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已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普遍,而经皮下隧道穿刺中心静脉留置涤纶导管在一部分患者中已作为永久性的通路使用。我血透中心2009年12月—2012年8月病人用长期留置导管透析的有18例,通过对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细心观察和精心维护,提高了患者的透析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病人,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46-85岁,8例为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为肾病综合征,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动静脉内瘘失功而采取长期留置导管术。
1.2导管留置方法。我中心采用带cuff的涤纶套双腔导管长36cm,涤纶环距导管尖端19cm,首选右颈内静脉,采用经皮置管法,置管在相对无菌的手术间进行,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在两侧肩胛骨之间垫高,两肩落下,头后仰15-30度,头转向穿刺部位对侧。应用seldinger技术,先按常规颈内经脉插管方法放入导丝,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在穿刺点切开皮肤,分离皮下,在锁骨上窝近锁骨中点1/3处切一小口,隧道针尾部带导管,拉动隧道针带导管从锁骨中点1/3小切口至穿刺部位切口,皮下隧道8-10cm以上,涤纶套距皮肤导管出口处约2-3cm,然后沿血管送入导管,调整导管位置与方向,防止局部成角,置管后检查管道是否通畅,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腔内的血液,再在管腔内注入2∶1肝素生理盐水12500单位封管,穿刺部位切口缝线后与隧道口均以无菌敷料覆盖,动、静脉端用纱布包裹后固定于胸前。插管后以影像学检查确定插管的深度,插管的顶端应达到腔静脉和心房连接处,以保证足够的血流量。
1.3结果。18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无局部血肿及周围组织损伤,顺利透析。1例并发感染,经使用抗生素封管、静滴和口服后控制;5例血栓形成,血流不畅,使用尿激酶封管并配合口服抗凝剂之后,导管血流不畅症状改善;2例死亡,其余均持续使用,效果满意。
2护理
2.1置管前护理。留置长期导管属于有创操作,患者对手术容易产生恐惧感,另外长期携带导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便,患者易产生排斥心理,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让其了解留置长期管在透析过程中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向患者解释术中的注意事项,配合体位,避免咳嗽等。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则,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
2.2置管后护理。
2.2.1术后观察。术后第1天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是否有胸闷、憋气、胸痛等症状,穿刺切口及隧道口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血肿或瘀斑的大小等。如发现局部较严重渗血或有血肿形成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直至出血停止,并更换敷料。术后首次透析,严密观察局部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了解导管功能是否良好。
2.2.2术后维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插管后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穿刺切口缝线约10天可拆除。睡眠时不要挤压导管,建议健侧卧位或平卧位;立位时避免过度弯腰,以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置管侧上肢避免负重和剧烈活动,冬天时可将内衣剪一长20cm的开口并上拉链,以便透析时使用,避免着凉。涤纶套与周围组织粘连约需2周,交代患者穿脱衣服动作要轻柔,防止牵拉、扭转。定期测量cuff距出口处的位置,以及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2.2.3严格无菌操作。每次透析时应注意观察留置导管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首先用消毒棉签消毒皮肤导管隧道口周围,沿皮下隧道由上向下挤压周围皮肤,观察有无分泌物流出,再次消毒皮肤并更换无菌敷料;其次是用无菌纱布消毒导管外露部分,用无菌棉签消毒导管口2次,先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出管内封管液,检查有无血凝块,抽出50ml血液后再改接动脉端引血上机。透析过程中接头处用无菌辅料包裹,尽量减少导管接口处的暴露时间。
2.2.4管路固定與封管。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舒适的体位,透析管路固定在患者身上,嘱避免头颈部剧烈的活动,防止导管的扭曲、受压而影响透析。透析结束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内血液,消毒棉签消毒导管口两遍,遵医嘱予纯肝素或尿激酶溶液按管腔容积增加0.1ml正压封好动静脉端,我中心使用的长期导管动脉端管腔1.3ml,静脉端管腔1.4ml,拧紧新的消毒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在胸前。
2.3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3.1血流不畅。不能达到血液透析流量要求,置管早期如发生血流不畅,考虑导管贴壁致侧孔覆盖在管壁上和隧道弧度问题。考虑贴壁时,嘱咐患者调整透析体位,左右转身,用20-50ml注射器取生理盐水接导管口,快速推注,冲开导管尖端,使其不再贴壁。另外,导管皮下隧道弧度太小易使导管成角,导致血流不畅,让患者轻轻转动颈部,行手法局部按摩导管角度和位置。一般处理后均能达到血流量要求,血流量在200-300ml/min。
2.3.2血栓形成。是导管中后期发生血流不畅主要原因。长期导管放置时间较长,为防止导管内及管壁外形成血栓,在管腔内注入尿激酶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情况,则采用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我中心用1万u/ml的尿激酶溶液,按管腔容积增加0.1ml封管,每隔10min推注生理盐水0.3ml,30min后,溶栓基本都能成功,必要时重复以上步骤。透析间隔超过3天者,需肝素重新封管1次,换药1次。对于反复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可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华法令或泰嘉。
2.3.3感染。是长期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导管的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管出口处出现红肿、硬结和(或)压痛,有分泌物伴疼痛,为导管出口感染,于每次透析结束后给换药处理,并在导管出口处涂百多邦软膏,治疗1-2周;若沿皮下隧道导管径路有触痛、红斑或硬结或脓肿等,则为隧道感染,于每日定时换药,局部用庆大霉素液湿敷出口处,静脉抗炎治疗2周,形成脓肿时需切开皮肤引流脓液;透析中开始半小时左右出现与透析相关周期性寒战发热,考虑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常规使用抗生素静滴及封管治疗2周,我中心常用第三代头孢(10mg/L)或庆大霉素(5mg/L)加肝素钠1支封管,封管溶液更换不超过48小时,必要时抽血培养,同时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导管腔内滴注抗生素比外周静脉滴注效果好,滴注过程最好时间长一些,动脉端和静脉端交替滴注,如能判断是静脉端或动脉端感染,可以单独从一端静脉滴入药物。
3讨论
长期留置导管尽管有并发症发生,但是良好及时的护理干预及有效的药物治疗,能较快控制症状,从而延长了长期留置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透析质量。由于我科目前长期置管的例数有限,在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尚浅,长期管的血流不畅与体位的关系将是我中心进一步探讨的护理方向,通过查询资料,临床数据收集,使长期管的使用和维护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9
[2]叶朝阳,赵久阳,陆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2-52
[3]刘群,刘惠兰,段晓峰.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l0(7):536-538
留置导管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2年8月-2008年8月共治疗外周动脉血栓19例,22支血管,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28岁~76岁,中位年龄64岁,60岁以上15例。上肢(为左侧腋动脉)1例,下肢动脉18例(21支血管右13支,左8支),发病时间3 d~42 d,血栓长度3 cm~45 cm不等,60岁以上患者动脉造影多数(11/15)可见动脉硬化表现,有原发性高血压12例,糖尿病病史11例。1例28岁患者为左胫骨骨折合并肺动脉栓塞、左腋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肢疼痛(13/19),麻木(9/19),活动受限,(下肢栓塞)跛行(17/18),肢体末端缺血性皮温及颜色改变(18/19),患肢动脉搏动减弱,踝臂指数异常(18/18)。
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经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前对栓塞部位与长度有所了解,采用股动脉逆行(健侧)或顺行(患侧)穿刺置入鞘管,送入5FCOOK C2导管(未用溶栓导管)放置到髂动脉近端造影(适当加压能显示侧支情况和远端状态),明确梗阻部位、梗阻长度、远端走向及血管状况。缓慢旋转探入0.035英寸泥鳅导丝碎栓,每3.0 cm~5.0 cm导管跟进造影,确保导丝在血管腔内。小心掘进在血栓内打通隧道,送入导管至血栓远端,来回抽送数次,稍扩大隧道腔,退导管至距血栓远端2.5 cm~5.0 cm处血栓内,较短血栓可将导管直接放置血栓近端(以手推造影剂远端血管能显影为宜)。缓慢推注尿激酶20万~30万U,20 min~30 min内推完,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发现血栓有所溶解后退管1 cm~2 cm,留置导管并加压包扎,回病房后给予20万~30万U/6h(注射泵20 min注完),总量控制在80~100万U/24h以内。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4 000 U/12h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24h,在此过程中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我们控制在小于正常值的1.5~2.5倍,发现超标立即调整尿激酶用量或延长尿激酶给药时间。同时严密观察全身出血倾向,严防颅内出血发生。重点观测有无头痛、视力模糊及肢体运动障碍的发生。一般每天退出导管3 cm~5 cm,根据原始血栓的长度选择造影间隔时间,以1 d~3 d为宜,至溶栓满意后拔管。术后继续给予肝素与低分子右旋糖酐3 d~5 d,出院后嘱其多运动并长期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再栓塞。
3 结果
19例患者22支血管完全再通6支(见封三图1、图2),症状消失,再通面积大于50%7支,再通与基本再通达59.1%,再通面积小于50%但肢体症状显著缓解的4支(见封三图3~6),症状显著好转至基本消失的达77.3%。再通面积小于50%但肢体症状明显缓解3支,未完全再通的14支血管管腔有一处或多处不规则狭窄。9例踝臂指数表现为轻~中度异常。狭窄程度与管壁斑块数与年龄呈正相关。1例2支血管溶栓失败,为右侧髂总动脉起始段完全栓塞,左侧股-动脉栓塞,行左股动脉逆行穿刺,未能打开右髂总血栓隧道,左侧血栓由于导管成襻过大,试图通过导丝打通左侧栓塞动脉也未如愿。后留管于髂总分叉水平用同样间隔方法给药溶栓,栓子未能完全溶解,但下肢缺血情况有明显改善,皮温皮色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显著,踝臂指数明显提高,没有进行二次开通治疗。本组病例最短溶栓时间为2 d,最长11 d。
4 讨论
4.1 本文旨在用介入学方法进行外周血栓的处理,解决外周血管闭塞症状,未做管壁病变处理,也未进行血管扩张及血管支架等姑息处理。外周动脉血栓多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血栓闭塞性动脉炎(Buerger病),文献检索此疾病美国发病率为0.2/10万,国内未见流行病学统计报告,但从临床发病观察,发病率似有渐高趋势。栓子脱落、管壁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流因素是造成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创伤患者血液成分的应激反应可能也是造成血栓的因素。本组病例未对血栓原因作病理学分型,但从造影的动脉血管表现看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应是较重要的因素。
4.2 穿刺入路的选择可根据闭塞部位灵活改变,以方便导丝机械开通血栓为首要指征。导丝机械开通技术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关键技术,导丝在栓子内的掘进过程应防止导丝穿破血管内膜形成医源性动脉夹层,甚至发生血管壁穿孔可能。技术上要正确判断闭塞血管的解剖走行方向,注意导丝的缓慢旋转推进、导管的及时跟进、造影明确管头位置等重要的操作步骤,确保导丝碎栓与开通的成功。
4.3 本组外周血管血栓性疾病以老年血管硬化性居多,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溶栓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尤其重要,主要是预防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避免脑内出血。因此,溶栓过程中要加强凝血功能的检测,严格掌握生化指征,及时调整尿激酶用量或尿激酶给药时间间隔。
4.4 导管留置溶栓治疗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能够使血管再通,但溶栓结束后管壁的残留病变并未解除,它有可能是机化的血栓、粥样斑块、内膜增生、混合性栓子等[4],造成的管腔狭窄征象仍然存在,对远端肢体造成或多或少的供血影响。本组病例通过成功开通溶栓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已得到改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已基本达到治疗目的。如要改变血管现状,可进一步采取球囊扩张成形术、放置金属支架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甚至行动脉内皮下再通术(SIR)[5]。
5 结论
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首选方法。通过导丝开通,留置导管间断给药溶栓是治疗外周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其创伤小、易操作、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致谢:本院开展留置导管间断给药治疗外周动脉栓塞疾病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李麟荪教授的指导,施海彬教授也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赵世华,蒋世良,戴汝平,等.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2):77~179
[2]张曦彤,王少雷,杨松,等.腹主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方法学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956~958
[3]徐克,于世平,苏洪英,等.主-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探讨与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383~387
[4]施海彬.介入放射学诊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8~369
留置导管 第8篇
本组45例, 其中行肘正中静脉置管18例, 贵要静脉22例, 头静脉5例。置管时间最长1年, 最短2d, 患者化疗间歇期带管回家, 定期来院作导管维护。其中2例因导管使用到期拔管, 6例为异常拔管。
2 原因分析
2.1 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6例病人在导管穿刺处周围、无菌透明敷贴下出现散在红色皮疹, 1例沿导管外端走向出现红色条索状皮疹, 均伴有瘙痒感, 均发生在置管后2~3个月, 正值夏季, 其中1例经对症处理疗效不佳, 在置管后65d因不能耐受剧烈的瘙痒感而拔管。
2.2 堵管
发生5例。2例病人带管回家, 自行延长导管维护间隔时间, 其中1例病人在置管51d后因完全堵管不能再通而拔管。2例由于输注脂肪乳后未用生理盐水以手动脉冲式冲洗导管, 1例由于血液返流所至堵管, 这3例为不完全堵管, 经稀肝素冲洗导管后再通。
2.3 导管脱落
发生1例。该患者神志清楚, 在左手肘正中静脉置管, 置管长度50cm, 于置管后7d晨起时发现导管完全脱落。
2.4 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
发生2例。1例发生在置管后2d, 患者因穿刺侧肩部胸部疼痛剧烈而自行拔管。另1例患者在右上肢头静脉置管, 长度46cm, 置管后5d穿刺处上方肿胀疼痛, 肩关节疼痛, 摄全胸片示导管头端约1cm反折, 彩色多普勒检查右侧上肢动脉及深静脉血流通畅, 采用硫酸镁湿敷加喜疗妥软膏外捈, 上述症状缓解, 但间歇性发作上述症状, 在置管后47d因疼痛不能耐受而拔管。
2.5 导管相关性感染
共3例, 均发生在夏季。1例病人夏天去外地医院检查后出现高热、寒战, 导管出口部位有渗出物。另2例发生在置管后40d和50d, 表现为导管口周围有硬结伴疼痛, 导管口有少量渗液, 经碘伏外敷后症状缓解。
2.6 导管破裂
共3例。其中1例病人CT检查时因静脉穿刺困难, CT室护士直接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静注碘油, PICC导管外端破裂。这与高压推注高浓度碘油有关。
3 护理
3.1 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前必须询问过敏反应史, 如有尽量不留置PICC导管;置管后如果病人主诉贴膜下皮肤有轻度瘙痒感, 无皮疹或有少量皮疹, 可相应缩短更换贴膜和消毒穿刺点的时间间隔, 皮肤消毒待干后, 用无菌镊夹取3M无痛保护膜 (3M3344) 薄片在导管口周围捈擦, 待保护膜完全干燥后再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若导管口周围皮肤过敏反应较重, 则停止使用无菌透明敷贴, 局部用安尔碘消毒后待干, 用无菌棉签捈以益肤清软膏,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固定牢固, 每日用此法换药1次, 待局部皮疹消退, 无瘙痒感后改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
3.2 堵管
置管后必须做好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留置导管的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须知;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顺序应先输高渗液、刺激性强及乳剂, 后输入刺激性小的晶体液或等渗液。输血、脂肪乳、蛋白等高粘滞性药物后, 立即取20m L生理盐水以手动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防止堵管;正确掌握封管技术:肿瘤病人由于血粘稠度普遍较高, 多采用稀肝素封管。稀肝素配制浓度为125U/m L, 封管时用脉冲式封管, 正压封管;若发生不完全堵管, 可及时用稀肝素脉冲方式冲管。
3.3 导管脱落
加强宣教, 置管侧上肢避免过度活动, 避免引体向上、托举重物等动作;留置导管期间, 教育病人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 及时请护士更换;护士更换贴膜时动作轻柔, 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 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病人用一松紧合适的清洁袜套固定在PICC外导管外, 穿脱上衣时避免将导管拔出, 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保护好导管, 防止发生意外。
3.4 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
置管前详细地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操作的目的、方法, 术中病人如何配合,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预防静脉炎发生, 置管时术者动作轻柔, 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反折和损伤静脉。
3.5 导管相关性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留置导管期间每周进行导管维护1~2次;置管后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 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 观察体温变化;如果发现穿刺点有硬结、疼痛, 或有少量渗液, 揭去原贴膜后, 用棉签挤压针眼处, 挤出渗液, 再用安尔碘消毒3次, 覆盖碘伏纱布, 再用无菌绷带固定, 每日换药1次, 直至局部硬结消退, 无疼痛无渗液, 再改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
3.6 导管破裂
长期使用外部导管后可引起导管破裂, 可在无菌技术下用另一连接器替换。但修剪导管后可能影响导管留置时间;勿使用暴力冲管, 严禁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参考文献
[1]李复员, 李琼花.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09, 5:85.
留置导管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病人, 均经过细胞或组织学、B超、胸片确诊.其中男12例, 女11例;年龄23.65岁, 平均51.5岁;原发性肺癌15例, 胃癌4例, 食管癌3例, 淋巴瘤1例;其中左侧胸腔积液8例, 右侧14例, 双侧1例。
1.2 材料选择
美国ARROW公司14G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 (针长20~30cm) , 肝索帽, 无菌引流袋, 无菌敷贴, 静脉切开包。
1.3 操作方法
(1) 穿刺置管前所有病人均经CT或B超检查确定胸腔积液量, 确定穿刺点; (2) 向病人讲清治疗目的和方法, 取得病人合作; (3) 患者坐靠在靠背椅上, 面向椅背, 两前臂叠放在椅背上, 头伏其上, ARROW管穿刺针按麻醉经路缓慢刺入, 抽出导丝, 夹闭导管, 用生物敷贴固定于胸壁皮肤上, 引流胸腔积液时, 接引流袋。结果23例病人均一次置管成功23例均能成功置管, 顺利完成治疗, 置管时间最长32d, 最短7d, 平均16.5d,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向病人介绍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有效性,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胸腔穿刺前30~60min协助并鼓励患者适当进食。穿刺时嘱病人不能用力咳嗽和深呼吸, 术中若有不适, 及时举手示意, 待医生停止操作后才能说话或咳嗽, 以防形成气胸。
2.2 术中护理
由于术中可能出现麻醉意外、血胸、气胸、心律失常、晕厥等, 因此应随时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呼吸、心率、血压变化, 若心率突然加快、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加重、表情痛苦时, 及时配合医生终止操作, 并迅速做好抢救工作。
2.3 术后护理
2.3.1 引流管的护理
采用间断引流, 制定引流计划胸水引流速度及引流量, 每次引流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情况而定, 如病人在引流时无出现胸闷、心悸、出汗等症状, 则可以持续引流。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有无出一般控制在24~48h后排尽胸腔积液血现象。首次引流不超过800m L, 以后每次引流不超过1000m L, 每日引流控制在2000m L左右。一般排液速度不超过50m L/min[1], 控制在24~48h后排尽胸腔积液, 对年龄大于70岁及体质较弱患者引流速度及每日引流量应减少, 防止纵隔摆动和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若患者突然感到呼吸急促, 有窒息感, 极度烦躁不安, 有可能是因为短时间内引流液排出过多, 造成急性肺水肿;此刻应尽快协助患者采取端坐位, 高流量氧气吸入, 开通静脉通道, 快速利尿, 解除支气管痉挛。
2.3.2 引流不畅
引流管堵塞时给与稀释肝素5~10m L (100m L生理盐水, 肝素12500U) 冲管, 必要时用导丝再通。并注意引流管的粘贴位置, 防止折管、压管、断管现象。
2.3.3 要注意穿刺点的消毒
每周更换固定贴膜1~2次, 如有红肿渗液应及时更换。拔管后应局部伤口按压10~15min, 伤口2~3d内愈合;如渗出较多;需加压抱扎。
3 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与传统的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少、组织相容性好、局部刺激小、流速可调控、携带方便、易于固定、可反复使用等优点[2], 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 提高了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术的成功率, 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了导管阻塞、脱落、继发感染等现象的发生。置管后患者可自由活动, 舒适度提高, 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一次穿刺即可持续引流, 引流彻底。最重要的是该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将胸腔积液排净, 提高了胸腔内药物浓度[3]。预防感染, 保持导管固定通畅, 防止导管脱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病情。并一丝不苟地做好导管的护理工作, 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引流情况, 这样才能较好的达到治疗目的。本组23例病人, 经过护士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对导管的护理, 除1例患者导管脱出重新置管外, 其余均留置成功, 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长春, 刘彦彦, 董秋兰, 等.大量胸水不同排液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2) :26.
[2]王萍, 朱学风.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2) :41.
留置导管 第10篇
1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1.1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动脉套管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对于重症监护室 (ICU) 的病人而言, 可以通过动脉留置导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1];对急危重病人可以进行加压输血、补液抢救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2,3];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诊治的重点是给予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 因为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血气分析和生化指标的监测, 动脉留置导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减少患儿反复采血痛苦的同时也降低了感染几率[4]。动脉留置导管在临床中还用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以及糖尿病足的治疗[5,6,7]。综上所述, 动脉留置导管主要应用在:有创血压监测、血标本的采集。有创血压监测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BPM) 是经动脉穿刺置管后接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动脉压力的方法, 监测的原理是:首先将套管针安放在动脉血管内, 成功植入后再与延伸管、传感器及监护仪相连接。IBPM所监测的数值不仅准确而且图像直观, 还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各类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凸显优势[8,9,10,11,12]。
1.2动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13,14]。
1.2.1出血动脉留置导管发生出血的原因, 主要包括:病人血管条件较差, 反复穿刺血管;进针的角度及力度把握不好, 易引起周围组织淤血;何炎贞等[15]认为穿刺时动作的轻柔和角度均非常重要;动脉留置导管与连接管连接不紧密, 当病人躁动时测压管道移位意外脱落所致[16]。在李芳[17]的研究中, 180例病人有14例出现导管脱出, 其中10例是留置导管部分脱出, 监护仪上血压波形显示正常或者振幅变弱, 另外4例病人留置的导管是完全脱出, 监护仪上显示“Art断开”, 而病人无自觉症状;动脉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穿刺处皮肤松弛, 继而发生动脉内血液外渗;抗凝药物应用不当, 临床工作中术后常规使用肝素稀释液冲洗导管, 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1.2.2血栓血栓栓塞是留置动脉导管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18]。血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导管的材质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献报道, 使用聚氨酯导管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聚四氟乙烯导管[19]。血管的内径与留置的导管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黄春燕等[20]通过临床实验发现, 选择20G动脉穿刺针经桡动脉穿刺, 血管并发症少, 置管成功率高, 而吕晓等[21]却建议在满足治疗需求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选择最小型号的留置导管;动脉导管留置的时间过长。国内赵改婷等[22]通过动物实验, 推荐动脉留置导管最好不要超过96h, 而国外相关学者建议4d~6d更换1次[23];反复经动脉导管采集血液, 但采血后未立即进行冲管;间歇性冲管而非持续性冲洗[24]。
1.2.3血肿国外护理专家指出, 当桡动脉置管拔除后, 止血期间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损伤桡动脉。拔管后处理不当不仅仅是发生血肿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还可导致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25,26,27]。郑微艳等[28]总结出桡动脉拔管止血时存在以下问题:在按压面积、按压的手法上按压者有较大的随意性。按压时只注意到皮肤穿刺点, 而忽略了血管穿刺点, 未能同时将两个穿刺点按压。按压手法上无统一的标准, 常采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垂直、平行于血管走向进行按压;按压力度也存在较强的人为主观性;按压的材料缺乏考量。在《护理学基础 (第5版) 》提出应使用棉签, 但其弊端是减小了按压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容易滚动;干棉球虽然增加了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但可有棉絮残留在皮肤表面;邹月好等[29]推荐使用无菌纱布, 主要是由于具有操作方便吸水性好、柔软、能够保持足够的按压面积同时对皮肤还无刺激;对适宜的按压时间模糊不清。周文悦等[30]分别从按压后5 min、10min、15 min出血发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提示按压10min及15 min均可起到有效的止血作用, 但是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病人, 若是经动脉血管采集血标本, 则按压10 min是最佳且有效的止血时间。陈幸生等[26]认为一般动脉进行穿刺后局部需妥善压迫6h以上针眼才能闭合。
1.2.4气栓主要有两点原因:未认真检查管道内有无残留气泡;调试零点、取血等操作过程中, 操作不当导致气体进入动脉内, 导致气体栓塞[31]。
1.2.5感染发生感染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格;动脉留置导管的管轴被污染;未按常规定时更换传感器及肝素盐水;雷国冰等[32]指出, 留置针的感染率还与季节呈正相关, 建议在夏季不超过3d为宜;出现渗血渗液时, 没有及时更换敷贴。
1.2.6神经损伤李芳[17]报道了3例, 病人穿刺部位出现剧烈疼痛, 有创波形正常, 穿刺部位无肿胀, 更换穿刺部位后疼痛的症状明显好转并且在24h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吕慧杰[33]报道称在穿刺血管时, 1例病人突然感到针刺或电击样疼痛, 并向虎口、手背拇指和食指等处放射, 伴有不自主的抽搐或颤抖等症状。
2血管内皮概述
血管内皮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um cell, VEC) 呈单层纵向排列衬于血管内壁而成, 为血管内血流提供一个光滑的表面。目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深入研究在以下方面, 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创伤修复和肿瘤发生过程中病理生理方面的作用和调节机制[34,35,36,37,38]。
3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不仅十分复杂并且参与的因素也很多, 比如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 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等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3.1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氧自由基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氧化物质, 通称为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它主要造成内源性和外源性氧化物质的增多。王全伟等[39]证实, 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2氧化型胆固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氧化型胆固醇 (oxysterols) 是胆固醇经氧化后产生的一类化合物, 除了24, 25-epoxysterols外, 大多数的氧化型胆固醇是胆固醇自氧化产物, 或是由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特异的微粒体氧化产物。
3.3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是多种血管性疾病病变的重要阶段, 在低氧、急慢性炎症、缺血损伤这些病理条件下, 均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激活, 继而表达多种黏附分子。王发辉[40]通过直流电持续电击损伤能成功建立SD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 且通过HE和免疫组化证实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缺氧能诱导其高水平的表达。通过使用抗ICAM-l抗体或者减少ICAM-l的表达, 可阻断细胞黏附、改变黏附特性, 可间接发挥抗感染、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这与白玉[41]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病理条件下, 还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 (TNF-A) 、白细胞介素-1 (IL-1) 等, 这些炎症细胞因子又可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杨晓春[42]通过实验发现康惠尔透明贴可以防治甘露醇引起的静脉炎, 其机制是康惠尔透明贴可能抑制了血管损伤早期ICAM-1和VEGF的升高。
3.4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又称巯基丁氨酸, 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管是血液中叶酸降低还是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升高都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董艳艳等[43]综合论述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葛玉霞[44]利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建立了兔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模型, 进一步证实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确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通过高频超声检测冠状动脉内皮的功能, 为临床早期预测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3.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后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内皮功能:一是使血中ATO浓度增高;二是使PGI2及一氧化氮 (NO) 减少, 致使血管舒张与收缩因子、抗凝血和促凝血介质、促生长和抑制生长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从而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刘冼宜等[45]通过60例大动脉炎病人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 结论显示血管内皮损害在大动脉炎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ET-1、VEGF、AngⅡ、CEC的数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反映大动脉炎活动程度, 可作为临床指标对大动脉炎进行监测。
4动脉留置导管防护进展
4.1动脉留置导管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目前关于动脉留置导管导致的局部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 主要参考静脉炎诊断标准。据相关文献报道,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于1957年制定了最早的静脉炎诊断标准, 之后出现了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推荐静脉炎的判断标准[46]、美国输液护理标准的实践关于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47]。个人研究中对于静脉炎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Rittenberg[48]按静脉炎发生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四级四度;Farani Sarafzadeh[49]等在研究中按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将外周导管相关性静脉炎分为五个期;Martinez等[50]将静脉炎的评判标准定为4个症状;Sarani等[51]在研究中采用Deanly (2000年) 评级表, 将静脉炎分为5个等级;Curran[52]以穿刺点局部皮肤发红面积即可作为静脉炎判断标准。目前临床上常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作为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的参考依据, 共分为以下4个等级。Ⅰ级:局部发红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局部疼痛伴水肿或发红;Ⅲ级:水肿、红斑、条索状静脉形成;Ⅳ级:红斑、水肿显著, 形成的条索状静脉>2.5cm或脓液渗出。
4.2血管内皮保护进展
4.2.1血管内皮保护策略血管内皮保护策略主要包括:运用细胞保护剂拮抗或清除损伤因子, 进而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等;采取抗损伤策略, 包括抗炎、降脂、抗黏附、纠正缺血缺氧、纠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还可采用预适应保护效应, 以及外源性细胞保护剂的运用[53]。
4.2.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痛苦, 保障病人的安全。王焕云等[54,55]建议应制定PICC高标准的专职护士准入制度, 进行留置导管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规范化培训, 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 准确地评估血管, 合理地选择穿刺工具[56,57,58,59,60]、用药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置管后应实施统一标准的健康教育[61]。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 客观地分析目前潜在和现存的风险, 总结经验教训[62]。
4.2.3预防性外敷炎性反应是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同时也在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15.15%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3]。当前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策略较多, 陈桂英对881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 发现经过0.125mg/mL地塞米松40mL预处理PICC导管后能对PICC所致静脉炎有预防效果, 同时能降低PICC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王晴[64]报道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浸泡导管, 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2%。王玲等[65]在置管成功后即沿静脉穿刺点上方静脉适量外涂0.1cm厚、面积为20cm×10cm的消炎镇痛膏, 然后用一次性口罩固定7d, 每天更换1次, 结果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降低至4.17%。陈晓春[66]对新生儿使用水胶体敷料结合3M透明敷贴“三明治”式固定早产儿PICC导管, 结果发现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46%, 而在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至0.09%。王丽华[67]研究发现PICC置管后在穿刺点上方5cm~10cm处覆盖10cm×10cm超薄型美皮康,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6%。欧国萍等[68]报道使用干热敷预防PICC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 其发生率为5.71%。平罗英等[69]报道, 将硫酸镁与联合应用微波后能明显缩短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治疗时间。张晓磊等[70]报道运用金黄膏与茶叶水热敷来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满意。金黄膏和茶叶水具有保护皮肤及黏膜、防止细菌感染的作用, 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生过敏以及其他毒副反应。
5小结
当前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 因此制定相关诊疗指南尤为迫切, 尚待国内外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便于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促进血管内皮的再生及修复值得医护工作者重视。目前用于留置导管所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方法非常多, 但是增强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才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根本措施。
留置导管 第11篇
【关键词】ICU 中心静脉 留置导管 相关性感染 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需长期的卧床治疗,加上各类基础性疾病的影响,将会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将会延长其病程,且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1]。为此,应加强预防感染方面的护理。我院予以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预防性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其进行报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9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6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1±6.31)岁;导管留置时间3~14天,平均留置时间(8±5.03)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3~63岁,平均年龄(42±6.24)岁;导管留置时间4~15天,平均留置时间(7±0.54)天。所选患者均患有较为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多发性外伤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系统的预防性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置管准备。为最大程度的实现置管无菌屏障的最大化,护理人员应完成相应的卫生消毒,之后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导管的实际应用,完成导管材料的合理选择,并选好插管的部位。之后对患者的皮肤应用安尔碘完成消毒处理,且需指导患者让其自然风干。
(2)导管的维护及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留置导管的管理,每天均应进行相应的评估。在为患者注射相应药物时,应将导管注射的端口进行彻底的消毒,促进导管密闭性的增加。同时,还需为患者定期的进行透明敷料的更换,最长使用时间为7天。若是发现患者的敷料出现污染、松脱或卷边时,应将其即刻更换。并且应每天均定期的对纱布进行处理,若是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可2天更换一次。另外,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观察,分析患者是否出现感染情况,以便于及时的将感染因素找出,并积极的予以治疗和护理。
(3)防止血栓形成的护理。形成导管内血栓为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当形成血栓之后,降低了菌落在导管壁上种植的难度,进而可出现相关性感染。为此,护理应尽量保持导管的通畅性,最大程度的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输血或采血操作时,应尽量的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完成。而在输液过程中则应加强巡视工作,以免导管出现打折及受压。
1.3护理评价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两组患者关于护理满意度的评价。问卷由我院制定,分值为100分。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n*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研究组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对照组发生8例感染,包括植入处感染、隧道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等,其感染率为17.3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CU患者大多均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但其留置可造成相关性感染,为部分医院首要预防的感染类型[2]。分析其感染因素,与操作不当具有较大的关系。若是患者出现相关性感染,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具体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缺乏无菌操作的意识,置管技术缺乏熟练性,导管材料不合格,封管的方式不合理,以及置管留置的时间过长等。为此,在相应护理工作中应结合该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我院予以患者预防性护理,从管道护理、无菌操作等各方面进行操作。同时,为加强护理的全面性,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专职防控感染护理人员的设置,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得到专业且规范的完成。还可充分应用PDSA循环,通过计划、实际工作和研究等对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将CDC和NNIS等作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监测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研究组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感染率为17.3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予以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系统的预防性的护理,可降低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并可提升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海燕,谢海萍,林相彬,郑桑.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患者引进加强型护理对相关性感染的控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7(8):321-322.
留置导管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经皮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病人125例, 男75例, 女50例;年龄21岁~78岁, 平均53岁;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8例次, 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43例次, 股静脉留置导管34例次;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 护理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①透析接管前, 护士戴无菌手套, 铺好无菌治疗巾, 打开插管部位的敷料, 先进行评估, 观察插管部位有无出血、红肿、渗出及脱落, 如果完好就用碘伏棉球严格消毒导管和插管、缝线处的皮肤, 然后用无菌纱布加以固定、包扎。②透析接管时, 取下肝素帽, 用碘伏棉球严格消毒导管动-静脉内外口,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肝素生理盐水和血凝块约2 mL, 然后遵医嘱注射首剂抗凝剂, 如无肝素透析时, 可不用注入抗凝剂。最后连接血液管路开始进行治疗。③透析结束后, 取下动脉端透析管路, 连接事先准备好的生理盐水上进行回血, 用碘伏棉球严格消毒动脉口, 用20 mL生理盐水冲净导管内血液, 然后注入0.5%的肝素生理盐水2 mL, 以防管腔内血栓形成。回血结束后,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静脉端导管口, 用新的或已消毒的无菌肝素帽封闭动-静脉管口, 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好, 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
2.2 穿刺部位伤口出血的预防
由于病人自身凝血因素或外部因素, 中心静脉置管处可有渗血发生, 发现时应立即更换无菌纱布, 渗血严重时, 可局部使用云南白药或砂袋加压止血, 并嘱咐病人减少置管处活动, 卧床休息, 防止继续出血。
2.3 导管堵塞的预防
①透析前, 接20 mL注射器抽回血时, 若血流不畅或没有回血时, 应考虑导管是否打折或贴在血管壁上, 可用手压住管翼轻轻转动导管, 适当调整导管位置。若效果不佳, 则考虑导管内凝血、血栓形成。报告医生给予抗凝治疗, 可用浓肝素1.5 mL注入导管15 min~30 min, 能起到一定效果。如无效, 考虑拔出导管, 重新建立血管通路。②透析过程中, 留置导管血流量一般保持在180 mL~200 mL, 若流量不够, 而转动导管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仍不够, 可临时调换透析管路和导管的动静脉接口, 一般可以维持透析;如果效果不佳应更换血管通路, 对此病人应严格遵守肝素封管的浓度、剂量和间隔时间。若为高凝状态, 应做到每天封管或高浓度肝素封管。
2.4 预防导管脱出
中心静脉置管后, 尽量避免穿刺部位活动剧烈, 每次完成透析后固定要牢固, 发现导管缝线断裂或脱落有导管脱出迹象时, 应通知医生在严格消毒情况下小心复位, 重新缝合。针对意识模糊或熟睡状态中的病人有自行拔管的可能, 必要时给予约束。
2.5 健康宣教
①嘱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无污染, 指导病人最好擦浴, 避免淋浴, 如需淋浴, 一定要将留置导管及皮肤出口用3M胶布密封, 以免潮湿后感染。②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导管渗血或堵塞。③病人家属看护好病人, 避免病人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误拔导管。
3 小结
经皮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血管通路技术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在操作过程中简单、可靠、成功率高、血管损伤小, 不受年龄、血管条件限制, 可减少对心血管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4]。而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加重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严格、规范的操作和精心护理对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晓洁.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2 (5) :12.
[2]叶朝阳, 嵇爱琴, 张黎明.永久性与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在血透病人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 6 (2) :23.
[3]赵玉敏, 相锋, 王秀岚.血液净化中临时性颈内静脉插管功能障碍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4)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