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现状(精选12篇)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1篇
我国现今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大量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并且严重限制了我国森林经济的发展,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属于现有我国森林资源损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因此,为保护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保护林业经济建设,对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应当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根据我国2015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国从2005~2014年10年之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重点对2014年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我国从2005~2014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总体上是先上升再趋近于平缓的趋势,尤其是在2005~2007年之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增速较大,呈现出直线状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在近10年,我国大力提倡退耕还林、植树育林等保护森林资源等措施,因此我国林业的总体面积出现上升趋势。由于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不断增大,因此在2007年以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并未有大幅度的提升。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的种类分为森林病害、森林鼠害、森林虫害以及有害植物四个类别。其中森林虫害的占比最大,占据了林业有害生物的70%。其次,森林病害和森林鼠害两种林业有害生物,分别占据了林业有害生物的11%和18%;有害植物尽管占比最小,仅占了林业有害生物的1%,但是这一类灾害是在近几年最新出现的,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根据相关的调研,我国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之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出现了先增长后下降,然后趋于波动的趋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的增长,说明了我国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新型林业有害生物类型的增多,因此后期出现了防治率的下降以及波动。
结合以往的防治经验以及相关的防治研究进展,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当从预防、监控、管理各个方面结合进行。首先应当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检测,在重要林区,根据我国设定的测报点的方向上进行全面布控,对于该类林木有可能出现的林业虫害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出现预防虫害,全面检测,在虫害出现的早期进行防治性措施。同时对各个林区进行严格布控,对于外来林业生物灾害要严格预防。
除此以外,应当改进林业管理机制,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建立严密的林业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将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因素;采用经营即负责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要求追究管理人的责任。
3结语
通过对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合理有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以大大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我国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出现了有害植物等新型病害,因此在原有的防治基础上,应该作必要的改进。
摘要:为了了解并且预防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的危害,依据我国2015年统计年鉴中我国在2005~2014年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同时分析了2014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根据所得分析,提出了一定的防治措施,所得结果可为相关林业研究以及林业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建军.商洛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2篇
本溪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本溪县属辽宁省本溪市,气候环境适生物多样性.经过多年的系统观测调查,目前本溪地区给森林植物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8种.文章对这些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种类、危害情况及发生的原因做了总结,并就这些有害生物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
作 者:张伟一 张伟尧 ZHANG Wei-yi ZHANG Wei-yao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县满族自治林业设计队,本溪,117103刊 名: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年,卷(期):32(2)分类号:S763.1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种类 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3篇
摘 要:分析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控现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依法监管三方面改革防治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治能力。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1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forest pests in Xiangxi area, this paper suggested reforming preventive and controlling concept and mechanism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us improving control efficacy.
Key words: forest pes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因此,为巩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造林绿化和绿色湘西建设成果,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科学治理,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实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林业资源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地处东经109°10′~110°22.5′E,北纬27°44.5′~29°3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116.0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5.08%,有林地面积87.94万hm2,森林覆盖率70.21%。按优势树种分:松类27.73万hm2,杉木19.45万hm2,阔叶树26.10万hm2,柏木6.67万hm2,形成了以松类、杉木、阔叶树和柏木为主的树种结构。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之一。
2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松褐天牛、松赤枯病、红黄半皮丝叶蜂、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危害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桤木、柏木、油茶等。危害面积共计11.75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10.98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77万hm2,详见表1。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共计9 500 hm2,其中虫害防治面积9 000 hm2,病害防治面积500 hm2,详见表2。主要采取以下4种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即在林间施放白僵菌、苦参烟碱等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红黄半皮丝叶蜂等;(2)化学防治,用于应急防治松毛虫、松毒蛾、松褐天牛、红黄半皮丝叶蜂等;(3)天敌防治,即在林间悬挂赤眼蜂卡、肿腿蜂卡等天敌昆虫卵卡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等;(4)人工措施,通过清理择伐枯死木防治松褐天牛,砍除病枝防治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松梢螟等,详见表3。
2.3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现状
2.3.1 组织机构建设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各级政府、林业部门间签订了双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政府主要领导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9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7个,有森林植物检疫员38人,其中20人负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18人从事检疫检查工作。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凤凰县、国家县级示范站花垣县森防机构人员都只有2人。乡、村未设森防机构,没有专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3.2 监测设施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国家县级示范站1个,州、县(市)级测报点5个,负责监测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红黄半皮丝叶蜂、松褐天牛、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等。县市级监控点160个,监测面积为45.33万hm2左右,监测覆盖率为85%左右。
2.3.3 防治设施现状 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未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防治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森防站虽配备有中小型防治器械,但总量偏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各类防治器械100余台(套),日防治作业能力低下。各地日常防治作业均采用甩放爆竹药包及燃放灭虫弹等方式,防治工作安全性降低。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近7年来发生趋势分析
3.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严峻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13 333.3 hm2。从图1可以看出,马尾松毛虫发生呈周期性发展,2014年为猖獗周期年,2008—2013年为稳定期,虫情稳中有升。近年来,随着大面积人工纯林的逐渐成熟,且马尾松毛虫对引种的国外松的危害也逐渐加重,发生范围不断从虫源地向外扩散蔓延,发生区域和面积总体上将呈上升趋势,马尾松毛虫周期性高发规律将持续。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发生面积逐年呈小幅上升趋势;松茸毒蛾、油茶毒蛾和油茶炭疽病在松林、油茶林中连年持续发生,发生面积略显上升,将成为危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健康的潜在风险源;松梢螟和红黄半皮丝叶蜂经过长期治理,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较前几年有大幅度下降,目前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3.2 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时有发生
近年来,云斑天牛、油茶尺蛾在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零星发生,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陆续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发现松黄叶蜂、油茶象在国外松林与油茶林发生危害。思茅松毛虫仅2011、2014年在吉首市发生危害。若这些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造成严重灾害。
3.3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严峻
2015年国家林业局第3号公告告示的全国松材线虫病疫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新增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成合围之势,松材线虫病随时可能通过松木包装箱等传入。加之现今经济贸易活动日渐频繁,物流与日俱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加剧。同时随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明显加大,客观上为各类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来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体制机制、防治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不容小觑。
4.1 防治理念上“重造林轻管护”
与植树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林业部门根本未形成像重视植树造林那样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念。在植树造林规划过程中,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忽视林木种苗产地检疫,造成树种单一,没有隔离屏障,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及难以防控。轻管护还表现在重除治轻预防,如个别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出来才重视;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才知道,甚至知道了还得等领导批复除治规划,出现“平时无人问、灾时忙一阵”的被动局面[2]。
4.2 防治体制上“基层力量薄弱”
一是防控经费投入总量少且不均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缺少松材线虫病和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专项防控经费,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防治经费占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级拨付防治投入的2/3,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防治经费投入。二是防治机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全州多数县级森防机构存在编制少、专职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既无编制也无专职人员。部分县市森防人员流动性较大,转岗频繁,在岗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素质偏低。同时,因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级森防队伍形同虚设。总的来说,基层森防、检疫、执法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较突出的是花垣、泸溪等个别县级森防站,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仅由1人负责,还得兼顾其他林业重点工作。三是防治药械等发展不平衡,防治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市),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且防治器械老化或不足,先进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设施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检疫、防治等技术手段落后,因而延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防治时机,致使疫情扩散。四是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队伍尚未建立,体制尚未形成。
4.3 防治机制上“重行政轻法治”
一是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距依法监管存在差距。各级政府及部门对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认识不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监管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多采取“行政命令、行政动员”为主、法治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各级森防机构多沦为具体除治的主体单位,“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很难落实[3]。二是具体行政行为因缺乏具体的程序规范和统一的防治执法文书,亟待加强规范。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峻形势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和依法监管等3个方面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控能力。
5.1 科学治理,预防为主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不合理、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是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就必须实施科学治理,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即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稳定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适应性为基础[4],依据区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病虫灾害形成过程中调控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有害生物种群调控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接受的密度以下[5],以使森林生态系统低耗、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
5.1.1 以树立健康森林为目的,强化源头管理
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森林健康新理念,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尽快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提升工程,及时改造现有的松杉柏、桤木等人工纯林,尤其是重点生态区、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和河流两侧等区域的纯林进行疏伐、补植,逐步改造林分结构向异龄、混交、复层林转换,维系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二是营造林的规划设计与树种的选择应依托乡土优势树种,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注重针阔叶混交和条状、带状、近自然式混交,保证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多因子的生态系统,分散风险[7]。三是充分发挥森检机构在新造林绿化工作中的作用,把病虫害防控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对未取得检疫手续的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的不拨付造林款。同时,州、县两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建立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合防御体系,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5.1.2 以实现动态监测为目的,强化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预防工作的前提,努力做到监测及时,测报准确。建议将村级测报员的补助经费列入州、县两级财政预算或从林木管护经费中拨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8]。县(市)级森防机构要积极开展日常调查并结合村级测报员报告,随时掌握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简报、手机短信、电视和广播等有效形式,及时、准确发布短期预报、预警、虫情动态信息和简报,尤其要第一时间向同级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病虫动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避免害虫吃光了树叶才知道。
5.1.3 以提高持续控灾为目的,强化生物调控
一是生物防治,即利用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或节肢动物及其代谢衍生物等来抑制或消灭病虫害,将其种群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9]。例如利用生物制剂白僵菌粉剂防治松梢螟、松毛虫等;利用肿腿蜂、赤眼蜂防治松褐天牛、松毒蛾等,以虫治虫。同时,通过悬挂人工鸟巢于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林区等区域的林间,招引益鸟开展以鸟治虫。二是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村庄、城镇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加大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与高等研究院所的交流协作,着力解决监测预报、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综合防治等技术难题[10]。
5.2 创新管理,强化基层
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层防治手段落后、防控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县乡村三级森防检疫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水平。
5.2.1 充实技术队伍,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
强化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稳定专业队伍。开展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分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县乡村三级联防联治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作用。
5.2.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对森防经费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挤占和挪用防治专项资金,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的新体制,同时契合森林灾害综合保险制度和重点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逐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导和扶持林木经营者建立联防联治协作组织和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与队伍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社会化防治新格局[11]。四是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转变等、靠、要思想,提高林业经营主体自筹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12],依法充分调动林农和地方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积极性,实现防治资金以林主及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5.2.3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县(市、区)为一级网格,乡(镇、办)为二级网格,村(社区)为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负责。建议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安排基层测报员通过该体系上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并协调除治工作[13]。按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要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做到主动防控林业生物灾害。同时,通过网格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新知识,为林农积极组织开展防治提供保障。
5.3 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森防法律法规体系,走法治化道路,把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从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依法管理、依法防治上来,实现森防检疫机构由具体除治向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的职能转变。
5.3.1 依法行政,明确权责 一是通过立法途径修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突出规定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和追究责任的办法,从而增强森防检疫机构对落实“除治代执行”制度、森林健康制度和“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各级森防检疫机构要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依法监督社会公众遵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依法处理,做到管理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森防检疫机构“法无授权不可为”[14]。三是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格局。
5.3.2 严格程序,规范执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执法不仅要遵守《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行政程序上还要遵守《行政强制法》和《行政处罚法》。对森防检疫执法工作中处罚的行为当事人,要重点收集病虫害调查资料(音像)、除治通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的回执)和向该当事人发出的预警通知书(也要有当事人签字的回执)等证据,形成客观的证据链条[15]。行政执法不仅要重视证据,而且要突出程序。建议各地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稳步推进防治检疫机构职能向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筱慧,谢业霞.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7):174-175.
[2]谷秋芳,李慧杰,秦书行,等.浅谈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5):41-44.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06.
[4]李菁,骆有庆,石娟,等.浅议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策略[J].生态科学,2013,32(1):133-136.
[5]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生态学报,1993,6(2):99-106.
[6]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5):7-12.
[7]郝宗信,王爱群,聂林.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及防范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2):42-44.
[8]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 (12):41.
[9]秦忠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8):235.
[10]王增辉.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6):253-253.
[11]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 (6):101-103.
[12]蔡晓明.福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1 (2):45-47.
[13]王焱,马凤林,周建民.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想[C]//全国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研讨会论文集, 珠海,2009.
[14]谢嵘,康国华,周军德.吉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 (3):195-197.
简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 第4篇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1.1 测报工作基础薄弱
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 被有害生物威胁的面积也相应加剧, 特别是大量单一树种森林面积的增加, 更是提供了大量空间给有害生物滋生, 导致森林危害加剧, 这对于现有的资金、人力、技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目前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开始得到加强, 普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 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点低, 特别是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的建设进展缓慢,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 存在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落后, 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1.2 工作管理不到位, 力量投入较小
资金投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条件, 是整体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地方存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测报、检疫、防治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 加上防治新技术研究和现有防治科研成果推广不够, 科技含量不高。又由于山高林密, 水源缺乏, 防治器械落后, 高大树木树冠防治施药无法到位, 对很多蛀干、蛀梢害虫防治也无能为力, 造成防治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 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 污染环境, 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另外, 在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 各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造林时不检测苗木是否有潜在危险, 育苗时未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详细考虑, 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预防机制, 使得病虫害预防工作难以开展[3]。
1.3 检验检疫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在一些地方尚未引起重视, 消极依赖政府防虫治病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整个林业生产中重造轻管, 造林与管护脱节, 缺乏协同御灾意识, 综合治理观念淡薄, 森防工作还没有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长期以来林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重脱节, 造林规划设计没有考虑有害生物问题, 没有根据适地适树原则, 造成严重有害生物种苗大量上山, 且无考虑营造混交林, 使大面积纯林连片发展, 人为造成林业有害生物肆虐为害。一些木材加工、经营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淡薄, 不知、不懂、不遵守植物检疫法律法规, 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 没有通过检疫申报, 甚至没有经过调出地检疫, 非法调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人为造成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扩散, 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4]。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我国已加入WTO多年, 为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提高贸易信誉, 减少经济损失, 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和检疫工作, 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需要强调的是,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 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
2.2 提高测报工作实效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2.3 加大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管理力度, 加大投入力量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 转变防治理念, 强化体系建设, 实施分类管理,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工作[5]。针对当前林业管理人员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现状, 应根据需要从分配的毕业生中选派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 切实加强技术力量, 为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4 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法规, 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 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 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 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 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 严防带疫传播。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 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四是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 但运至目的地后, 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 做到万无一失。
3结论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是林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业主管部门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责任, 统筹兼顾, 对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清、任务明, 有安排、有部署, 做到政策落实, 人员保证, 工作到位。同时要加强监测检疫工作, 健全管理制度, 对外来和本土林业有害生物实施全面监控, 掌握其动态, 严把出口和入口两个关口, 保证良种壮苗造林, 规划设计树种混交符合培育健康森林的基本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防上, 从而全面改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效性, 减少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正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2]杨明燕.如何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今日农业, 病虫害防治, 2013 (22) .
[3]陈小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与发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2) .
[4]康国华.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8) .
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 第5篇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及时控制和除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减轻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切实保障林业安全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浙江省突发性重大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或从境外新传入外来有害生物事件;国家级和省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事件。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把保障森林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给森林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带来的损失。
2.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林业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健全组织、规范程序、落实责任、明确职责。
3.讲究科学,依法行政。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预防和应急处置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相衔接,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4.加强协调,快速处置。应急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要保持各个层面的沟通和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确保政令畅通和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二、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市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发生Ⅲ级以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市林业局局长任总指挥,市林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副总指挥。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检验检疫局、市民政局、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袍江工业区管委会、镜湖新区管委会、汤浦水库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为应急指挥部组成成员。
市应急指挥部职责:负责启动本预案,领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工作;向市政府提出处置工作有关建议,必要时提请市政府请求省政府、周边市及军分区、驻绍部队的支援;处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其它重大事项。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市林业局:负责全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工作,具体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1)对灾(疫)情作出全面分析,并制定防范、控制和扑灭的技术方案;
(2)具体协调、指挥和指导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灾(疫)情的控制扑灭工作;
(3)依法对林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活动进行监测、检疫和监督管理;
(4)建立紧急防控物资储备库,储备充足的药剂、器械、交通及通讯工具;
(5)建立专家组和防治专业队,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6)对防控所需的费用及补贴资金作出分析,并提出资金使用意见;
(7)负责灾(疫)情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灾(疫)情动态,通报情况,做好上传下达等工作;
(8)负责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违法行为。
2.市工商局: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3.市公安局:配合检疫职能机关依法对森林植物检疫案件的查处;依法打击森林植物疫情传播者;协同林业主管部门做好疫区封锁、强制灭疫、安全保卫和治安管理工作。
4.市财政局:负责筹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专项资金;检查、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
5.市发展改革委:指导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建设规划;负责与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和监测,保障市场价格稳定。
6.市科技局:组织相关部门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有害生物防控研究课题优先列入;积极引进外地先进的防控技术和减灾经验;协助做好防控科普宣传工作。
7.市交通局:协助做好检疫检查站的设置和管理以及检疫检查工作;优先安排控灾物资的调运;发现灾(疫)情及时通报林业部门。
8.市农业局:负责开展对相关有害生物的监测、检疫监督管理;协助林业部门开展相关防灾(疫)灭灾(疫)工作。
9.*检验检疫局:把好出入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关,防止疫情传入输出,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林业部门。
10.市民政局:负责对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统一组织开展社会捐助工作;负责接受、分配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管理和发放工作。
11.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按有关规定承运、邮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发现情况及时通报林业部门。
12.*经济开发区管理委会、袍江工业区管委会、镜湖新区管委会、汤浦水库管理局:负责本辖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及上报工作;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灾(疫)情的防范、控制和扑灭工作。
三、灾(疫)情分级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和造成损失程度,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划分为四级。
(一)I级:系指国(境)外新传入有害生物事件,或者新发生的国家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事件。
(二)II级:系指连片成灾面积在10000亩以上的偶发性本土森林病虫害、省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事件。
(三)III级:系指同时在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合计成灾面积在40000亩以上,造成较大损失的常发性本土有害生物发生事件。
(四)Ⅳ级:系指成灾面积在15000亩以上,造成较大损失的常发性本土有害生物发生事件,或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汤浦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成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有害生物发生事件。
四、灾(疫)情管理
(一)灾(疫)情监测
1.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林造发〔2002〕171号)的要求,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监测制度,适时发布监测报告。
2.市及各县(市、区)林业部门应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专项调查和全面普查。
3.市及各县(市、区)林业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监测体系,落实责任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
(二)灾(疫)情预警
市及各县(市、区)林业部门根据对本地历年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情况、发生情况、防治情况等,进行汇总、分析、评估,结合各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参考全国及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作出灾(疫)情趋势预测分析,编制预警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
(三)灾(疫)情报告与确认
所有单位和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时,均应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林业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应于24小时内将采集的标本送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鉴定,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不能鉴定的,要立即派专人送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或邀请有关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和确认。确认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的,根据灾(疫)情分级情况,启动相应预案。在启动本预案的同时,要立即向毗邻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通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报告,主要包括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和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材料等内容。
五、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确认为I、II级灾(疫)情事件的,市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同时报请省突发性重大森林病虫害应急协调小组启动省级应急预案,事发地县(市、区)预案必须立即启动。
确认为III级灾(疫)情事件的,由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事发地县(市、区)预案立即启动。
确认为IV级灾(疫)情事件的,由灾(疫)情所在县(市、区)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启动该县(市、区)应急预案,组织控制扑灭灾(疫)情。
(二)应急处置程序
1.在接到灾(疫)情报告后,市应急指挥部组织技术专家立即奔赴灾(疫)区,协助事发地县(市、区)政府做好灾(疫)情确认和诊断工作,研究商讨除治对策,制定紧急处置方案。灾(疫)情事发地县(市、区)应急指挥部立即组织部署对灾(疫)情进行控制和扑灭。
2.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灾(疫)情发展态势决定启动本预案。发生疫情时,提请省林业厅报省人民政府发布疫区封锁令。
3.及时调动市级防治专业队人员、防治储备物资对灾(疫)区防治工作进行支援。
4.迅速向全市发布灾(疫)情通报。
5.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和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要密切监测灾(疫)情态势,将灾(疫)情发展以及处理、控制等情况每隔24小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
6.按有关规定举行灾(疫)情新闻发布会。
7.灾(疫)情发展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时,由市政府向省政府请求人力、物力支持。
8.当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时,按相应权限宣布解除应急处置状态。
六、后期处置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完成后,市林业局要加强对灾(疫)区的病虫监测和木材加工、经营单位的检查,一旦发现有违章经营疫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县(市、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指挥部要及时将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报告市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视情提请省林业厅报省政府解除疫区以及相关封锁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市、县(市、区)政府对因疫木处理所造成的木材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在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体系的同时,市及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建立严格的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责任制,以确保突发事件应急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市及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健全森防机构,加强森防队伍和测报网络建设,并充分发挥专、兼职测报员和乡镇、村护林员的作用,在灾害发生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密切监视灾(疫)情动态。
3.组建防治专业队伍,随时准备投入应急防治。对从事灾(疫)情防范、控制和扑灭的一线人员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二)技术保障
1.市、县(市、区)森防检疫机构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初步诊断、采样送样、辖区防治技术的指导等工作。
2.市、县(市、区)分别组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家组,专家组负责诊断、制定应急防控技术方案。
3.对森防技术人员、测报人员和防治专业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演练。
(三)资金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防灾御灾能力。要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宣传、培训、监测、预防、控制、除治等经费的落实,确保灾(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物资保障
1.建立与省级相衔接的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市级除建立设施完备的测报、检疫实验室外,应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应存放在贮运便利且安全的区域,重点储备药剂药械、防护用品、封锁设施和运输工具、通信工具等;县级建立能初步诊断的检疫实验室,重点储备药剂、除害器械及其储备仓库等。
2.发生重大灾(疫)情时,市应急指挥部可视工作需要紧急调用下级物资储备库的药剂、器械等。
(五)宣传报道
灾(疫)情发生后,有关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由市应急指挥部统一口径后发布。新闻媒体要做好正面介绍,以适当方式进行科普宣传,重点宣传注意事项、防范知识、除害技术等。
(六)奖励和责任
对在应急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因隐报和缓报造成灾(疫)情扩大和造成重大危害的;
2.因不能及时发现灾(疫)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3.组织领导不力,不履行应急防控责任,造成灾(疫)情扩散的。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影响森林、林木(包括竹类、果树、花卉、中药材等)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
(二)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林业局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市林业局应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和专家对本预案进行评审,并视情对本预案作出相应的修订,报市政府批准。
各县(市、区)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报市林业局备案。
(三)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四)实施时间
绿化树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用“林业有害生物”取代“森林病虫害”这个沿用了多年的概念,把森林有害植物、鼠(兔)害纳入防治范围;通过采用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确保林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推进与造林、育种、生态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注重与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大问题研究相结合,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为原则,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1]。
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一是森林质量不高,抵御灾害能力较差。森林生态系统失衡严重,森林健康状况下降,为有害生物的过度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气候异常,有害生物发生诱因增多。由于苗茎枯病的病征开始于莱豆子叶基部,并且病原菌仅感染幼苗,而病征出现的时机与子叶的脱落的时程相符合,因此推测莱豆子叶与病害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利用子叶接种法,经接种不同株龄及人工剥除子叶的莱豆幼苗,结果证明苗茎枯病菌侵入莱豆幼苗必须经由子叶,方能够感染幼苗茎部表现病征。再次尝试离叶接种及茎片段接种法,将病原菌孢子悬滴于莱豆幼苗茎部及叶部,其中仅在幼苗茎片段上表现褐色小斑点,病征并未扩大,至于以离叶接种的结果,不论接种在莱豆的叶表或叶背,均未表现病征[2]。
三是经贸活动日趋频繁,有害生物入侵增加。随着当前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交通的不断完善,使得林产品的运输与交易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有些生物可以会运送到其它地更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和区域,从而导致有害生物的蔓延,引起人类的恐慌。此外,社会认知程度不高、防治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是导致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因素。
2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
要利用相关专业和技术将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控制与治理工作开展得更有条理,更有含金量。运用现代高科技和高防灾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控制,确保林业能够更快更好地生存与成长,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实用技术的科研攻关。总体上以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为主,围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技术开展研究,为控制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成灾率在4.5‰以下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2.1 化学防治
随着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会越来越慎重,重点是在药剂种类选择、改进施药方法、减少施药次数方面。在特定情况下,它仍是不可替代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法[3]。我们曾测试病原菌在盖玻片上的附着时程也显示,孢子黏着在玻片表面的比例随着孢子的发芽数目增加而增加,此结果显示病原菌孢子发芽后,将更有利于孢子黏着。至于病原菌孢子黏着后如何侵入莱豆子叶且更进一步感染莱豆的茎部表现病征,子叶接种法的建立将可提供研究病原菌侵染过程的基础。
2.2 生物防治
即利用生物或其代谢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一般不会对人、畜和植物等产生危害,选择性强,不污染空气、水和土壤,不会产生抗性。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敌防治、捕食性天敌防治和昆虫信息素防治四类。尽管生物防治具有以上不可替代的优点,但由于起效较慢,在高密度下不能起到迅速压低有害生物数量的目标,此外,它的技术要求较高,受环境条件制约较大,因此,在工业人工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它在多数情况下要与其它防治方法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2.3 物理防治
即利用一些器械或物理因素(光、热、电、风或放射线等)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一般包括高温处理法、捕杀法、阻隔法及诱杀法等。
2.4 林业技术措施防治
即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条件与林木栽培管理措施之问的相互关系,这是以有害生物防治为目的的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的一项技术措施,有长期控制有害生物的预防效果,但也有局限性,一旦有害生物大发生,必须辅以其它防治手段。对抗逆境方面厚膜孢子对紫外线及高温的耐受性、在土壤浸出液中及在土壤表面之发芽率均较分生孢子为高,且厚膜孢子在无菌水及土壤浸出液中培养48 hr可产生大量的二次分生孢子,此特性对本菌在自然环境建立族群极为重要,而分生抱子则无此特性。
2.5 林业植物检疫
即以法规为依据,设立专门机构,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对生物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有害生物的森林植物与森林植物产品采取禁运及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证国家林业生产安全。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有害生物(尤其是本区域范围未有分布的有害生物)的传人、定殖与扩展。由于它具有法律强制性,又称为林业有害生物的“法规防治”[4]。
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的抗逆性,减轻包括林业生物灾害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要从种苗选育开始,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贯穿于林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当前新培育出来的林业要采用健康有序的方法,对林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维护管理。
3 结语
总之,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这是遏制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局面的迫切需要,是維护公共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贸发展的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1]裴政学,裴隆日,洪正日.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其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分析[J]. 甘肃林业,2014(1):38-39.
[2]刘枫.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本估算要素构成[J].. 四川林业科技,2014(3):76-78.
[3]骆强,周丙昌. 生物入侵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影响[J].. 北京农业,2014(15):81.
[4]苏雪娇.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J].. 黑龙江科学,2014(3):274.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7篇
1.1 地理状况
射阳县是江苏省盐城市下辖县, 位于江苏盐阜平原东部。东临黄海、西接建湖、阜宁县、南邻亭湖区、大丰区, 北部偏东隔苏北灌溉总渠、偏西隔射阳河与滨海县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3°46′, 东经120°15′。总面积为2 776km2。射阳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属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1 000mm左右。
1.2 森林资源现状
射阳县现有土地总面积2 574.6km2。目前射阳县林地总面积5.03万hm2, 其中成片林2.93万hm2, 林木总蓄积量156万m3, 森林覆盖率20%, 林木覆盖率28.3%。成片林主要集中在大中型河圩堤和主干道两侧。
1.3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现状
近几年射阳县造成严重危害的森林病虫害主要有美国白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分月扇舟娥、杨黄卷叶螟、线茸毒蛾、盗毒娥、蕾鹿蛾、黄刺蛾、暗黑鳃金龟、柳蓝叶甲、中华萝藦叶甲、柿广翅蜡蝉、杨扁角叶蜂等。
2 普查范围与对象
2.1 普查范围
一是成片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 (竹林) 、经济林、特种用途林。二是种苗繁育和交易场所, 如苗木基地、花圃、花木市场等。三是木材加工和交易场所, 如贮木场、木材加工厂等。四是绿地、公园、居民小区树木等。
2.2 普查对象
一是检疫性、爆发性的有害生物, 如美国白蛾、杨扇舟蛾以及杨小舟蛾等。二是1980年以后从省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 包括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螨类等。三是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即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本土有害生物, 包括林业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螨类等。
3 普查技术方法
3.1 普查准备
主要是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确定, 调查相关资料收集, 调查工具的准备与落实, 制定了调查方案《射阳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3.2 外业踏查
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发生期及表现症状期, 进行了外业调查, 内容包括访查、踏查、详查、灯诱等。访查:向当地主要林技人员、群众等进行针对性询问, 并调整踏查线路, 使踏查更有针对性。踏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线路, 开展踏查。详查:在踏查过程中, 当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 设立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或样方进行详查, 确定调查地点或危害面积。灯诱: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捕, 以捕捉当地一些主要的趋光性昆虫, 调查其种类、虫口密度等情况。
3.3 内业整理
主要包括标本整理, 踏查记录整理, 数据整理, 进行汇总, 照片整理, 报告撰写。
4 普查主要成果与发现
此次调查, 发现与采集制作了昆虫标本6个目56个科, 106种;有害植物标本1种;植物病害标本60种。
昆虫标本:中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黄刺蛾、扁刺蛾、黄杨绢野螟、杨黄卷叶螟、樟巢螟、褐带卷叶蛾、棉大卷叶螟、缀叶丛螟、桑螟、线茸毒蛾、盗毒蛾、杨毒蛾、柳毒蛾、大袋蛾、茶袋蛾、星白雪灯蛾、黑须污灯蛾、美国白蛾、乌土苔蛾、人文污灯蛾、蕾鹿蛾、柳丽细蛾、绢网蛾、黄刺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黑带二尾舟蛾、槐尺蛾、桑尺蛾、大叶黄杨尺蠖、霜天蛾、臭椿皮蛾、梨剑纹夜蛾、重阳木锦斑蛾、大叶黄杨斑蛾、稻眉眼蝶、柳紫闪蛱蝶、樟青凤蝶、暗黑鳃金龟、棕色鳃金龟、黑绒鳃金龟、小黄鳃金龟、戴锤角粪金龟、中华晓扁犀金龟、铜绿丽金龟、大绿丽金龟、白星花金龟、瓜茄瓢虫、泡桐龟甲斑衣蜡蝉、白胸三刺角蝉、黑尾叶蝉、紫薇绒蚧、红蜡蚧、日本钮棉蚧、柿广翅蜡蝉、透明疏广蜡蝉、蟪蛄、黑蚱蝉、柳黑毛蚜、黑条螽、纺织娘、草螽、迷卡斗蟋、短额负蝗、单色拟叶螽、东方蝼蛄、日本蚱、中华剑角蝗、杨扁角叶蜂、变侧异腹胡蜂、优头蝇、褐线黄斑蚜蝇等。
有害植物标本:加拿大一枝黄花。
植物病害标本:杨树锈病、杨树黑星病、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杨树褐边灰斑病、紫荆角斑病、紫荆黑斑病、紫荆叶枯病、朴树叶斑病、朴树煤污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桃流胶病、樱花褐斑穿孔病、榉树白粉病、榉树煤污病、榉树黄斑病、水杉赤枯病、梨树锈病、梨树黑斑病、梨树炭疽病、女贞叶枯病、女贞叶斑病、女贞膏药病、女贞轮纹病、国槐煤污病、金森女贞褐斑病、金森女贞炭疽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柳树黑斑病、黄杨叶斑病、黄杨炭疽病、紫叶李细菌性穿孔病、紫叶李流胶病、柿子花叶病、柿子黑斑病、柿子角斑病、海桐白星病、海桐褐斑病、海桐煤污病、红叶石楠炭疽病、红叶石楠叶斑病、桂花叶枯病、香樟叶枯病、重阳木叶斑病、中山杉赤枯病、银杏叶枯病、夹竹桃花叶病、榆叶梅叶枯病、葡萄白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灰霉病、葡萄褐斑病、悬铃木炭疽病、悬铃木叶斑病、榆树黑斑病、榆树叶枯病、枇杷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竹叶斑枯病等。
通过本次普查, 目前射阳县有害生物为害程度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
生活史标本共完成7套 (美国白蛾2套, 柳蓝叶甲2套, 杨扇舟蛾1套, 杨小舟蛾1套, 重阳木锦斑蛾1套) 。拍摄生物学、形态学及危害状等影像资料844张。
5 防控措施
根据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结果, 对产生重大危害的病虫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全力开展检疫性、爆发性的美国白蛾、杨扇舟蛾以及杨小舟蛾有害生物的防控, 特别是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一是要建立组织。各镇区迅速成立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 加强对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领导, 统一指挥本区域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二是组建两支队伍。以村为单位, 建立两支队伍, 一个是2~3人的查虫队伍, 对本村范围内主要干道、成片林、农户家前屋后, 进行监测排查, 发现虫情, 及时汇报;第二个是成立4~5人的专业防治队伍, 负责美国白蛾的扑杀和防治。三是要协调行动。县农委、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分别负责农村、城镇、道路、河堤的防治工作, 相互配合, 通力协作。县、镇林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美国白蛾防控的业务指导, 深入防控现场, 深入田间林地进行面对面指导, 使广大群众会认、会查、会治。四是要配足机械和药品。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面广量大, 时间紧、任务重, 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 县镇必须按排足够的资金, 用于购买防治器械和药品。五是要层层落实责任。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政府要同各镇区签定责任状。镇区同各村也要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明确到人, 责任到人。对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不力、未及时落实防控措施、隐瞒虫情贻误防控时机, 造成虫害扩散蔓延的, 依法依纪追究相关镇或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摘要: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及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汇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 射阳县近两年进行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通过普查, 掌握了射阳县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及本土林木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 以及对我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 为今后制定预警方案, 确定和实施工程治理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及防控措施, 确保射阳县林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防控
参考文献
[1]贺静.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24) :109-110.
[2]李建平, 祁祥春, 胡长林.射阳县林业有害生物专业防治队伍建设思考[J].江苏林业科技, 2016, (4) :53-55.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8篇
1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1.1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湟源县现有森防站1个, 共有职工4个, 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 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3名。1999年以来, 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方案与标准, 已完成了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近几年, 国家又在防控体系和检疫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 大大改善了湟源县森防的基础设施, 提高了湟源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和检疫水平, 基本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
1.2 植物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 对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源头, 检疫工作是林业检疫工作的关键[1]。随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 因源头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 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执行产地检疫的申报制, 结合“两证一签重点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 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 年均检疫个类出圃苗木500余万株, 检疫林木种子200t以上, 产地检疫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 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 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 及时消除灾害隐患, 从而保障湟源县林业生产和绿化建设的安全[2]。
1.3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县中心测报点设立监测点5个, 一般测报点6个, 监测布局合理、均匀分布, 监测覆盖率达88%以上。测报水平和预警能力逐年提高, 全县每年发布《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信息》10多期, 200份左右, 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准确测报率每年达83%以上, 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 湟源县各类数据、信息发布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 及时反映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 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 如性信息素、诱虫灯等, 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实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 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 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综合防治和工程治理的理念, 开展杨树工程治理, 使杨树天牛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 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 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 每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67万hm2, 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85%以上, 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5 科学技术研究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湟源县先后开展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锈斑楔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另外, 湟源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 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防体系建设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森防机构建设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森防网络体系, 森防机构建设与森防工作往往脱节。二是基层人员少而且不稳定, 防治手段落后, 特别是乡村无防治技术人员和森防器械。三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仪器设备等, 无公害防治、抚育防治技术推广跟不上。
3 防治思路
3.1 完善森防机构, 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理顺森防机构, 提高森防部门执法地位, 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 在各乡建立乡级森防站, 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执法、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以形成县、乡、村防治队伍和防治体系, 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保障[3]。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 森防资金集中使用, 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 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3.2 加大防治力度, 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贯彻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采用人工、物理、营林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科学防治。尤其是对退耕地鼠害和杨树害虫加大防治力度, 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达到减灾控灾目的,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物防治力度, 努力提高无公害防治水平[4]。在防治工作中, 应大力推广Bt、灭幼脲、性诱剂等生物制剂的使用。
摘要:介绍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及防治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防治工作的思路, 以期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思路,青海湟源
参考文献
[1]熊德坤, 谭佐碧.万州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林业科技, 2009 (3) :23-24.
[2]刘小虎.江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J].广西林业, 2009 (5) :39.
[3]林绪平.广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广东林业科技, 2009, 25 (5) :107-110.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9篇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指由于森林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鼠、兔类种群及有害植物的流行或猖獗危害, 使林木减产, 造成经济损失或降低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现象。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是政府减灾工程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磐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多年的努力, 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初步落实, 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逐步提高,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但是,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
2 磐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成灾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 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域内海拔高差1 000m,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地形相结合, 又形成多样性小气候, 使植物类型和植被区系复杂,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所以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仅2005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到, 就有林业有害生物571种, 估计全县有害生物种类达数千种。其中对森林构成威胁的主要有50余种, 从而对我县的生态景观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如杨梅肉柱分离症 (2006 年) 、松毒蛾、栎掌舟蛾、刚竹毒蛾、黄刺蛾 (2011年) 、栎旋木柄天牛、枫香毒蛾、柳杉毛虫 (2012年) 等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给我县的杨梅、毛竹、马尾松、柳杉等造成一定的损失。
2.2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
多年以来, 悬铃木方翅网蝽、布朗李细菌性穿孔病、板栗疫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先后侵入我县, 虽然通过防治得到了有效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目前更为严重的是松材线虫病入侵不可避免。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又称松树枯萎病, 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俗称松树“癌症”。磐安县境内有松林面积68万亩, 在森林资源中占到67 %。目前磐安松林安全形势已相当严峻, 毗邻的天台、缙云、新昌等县均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松材线虫病疫区, 发生区与我县松林近在咫尺, 自然传播已成必然, 因此将对磐安县林业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3 顽症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磐安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总体平稳, 成灾率不高, 但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度难度大, 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工作相当被动。如2014 年始局部地区暴发的柳杉毛虫、阔叶树青冈的栎旋木柄天牛灾害, 连续两年的防治才得到基本遏制。据2014年9月磐安县白蚁蚁情蚁害普查资料, 全县5105株古树蚁害率为36.49 %, 主要有散白蚁、黑翅土白蚁、台湾乳白蚁等, 灭杀工作任重道远。
3 制约磐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自1983年东磐分县以来, 县森防站有牌子没编制, 仅从属林技推广站里面一人分管, 大部分时间都被安排去做整地、造林现场技术指导, 搞县级造林年度自查验收、作业设计、规划制定、各种资源调查和管护等等, 没有专业工作自主决定权, 更无法开展程序规范的检疫执法。2012年始正式确定编制5人, 但正式在岗仅2人。
3.2 队伍不稳、业务不专
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大, 岗位变动多, 随便拿来顶缺也是常有的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性强, 工作要求一定的持续性, 顶岗轮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有负面影响。
3.3 经费不够, 效果不佳
一直以来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经费没有列入年度县财政预算, 仅依靠省项目资金勉强维持严重不足, 一旦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容易贻误最佳防治时机。
3.4 观念陈旧, 工作简单
目前仍然停留在灾后救灾时代, 没有认识到监测预报和全方位培育健康森林的重要意义。如2014年始局部地区暴发的柳杉毛虫, 四月份监测时无法预测到严重危害程度。
3.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检测设备缺乏, 许多情况下只能凭肉眼和经验工作, 这给现场检疫、病虫监测调查、防治等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4.1 明确责任主体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属于公共服务范畴, 具有普惠性, 防治工作主要应由各级政府来组织。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政领导负责制, 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要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预报、植物检疫、疫情除治等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同时, 要落实“谁经营、谁防治”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产权主体也是防治主体, 把疫情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产权人, 确保防治任务能够全面落实。
4.2 推进依法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 《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 依法履行防治工作职能,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执法监管, 依法打击和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4.3 完善监测体系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县、乡、村基层测报站 (点) 和测报员体系建设, 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名技术人员负责病虫情监测工作, 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兼职病虫情测报员, 每1万亩林地要落实1名护林员负责病虫情监测。
4.4 创新防治机制
完善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方案, 组建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防治队伍;对重大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 实行严格检疫、重点监测, 集中力量进行除治, 防止扩散蔓延;对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或重大的危险性、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实施工程治理。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及航空作业防治、地面远程施药等先进技术措施, 提高防治水平
4.5 强化科技支撑。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需求,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开展阔叶林栎旋木柄天牛、栗山天牛和柳杉毛虫、古树名木白蚁防治等实用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科普宣传, 引导社会公众科学认识并自觉防范林业有害生物。
4.6 培养人才队伍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 加强防治检疫组织建设, 合理配备人员力量, 强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 积极争取, 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编人员在职在岗, 在位谋责。加强行业队伍业务培训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特别是有针对性培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人才, 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强化责任意识, 增强学习意识, 提升服务意识, 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更好地服务林业大局、服务基层群众。
摘要:通过对磐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防治的现状调查、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 林业有害生物潜在性威胁增大及暴发现象时有发生, 分析了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从明确责任主体、推进依法防治、完善监测体系、创新防治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有害生物,防治,调查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疫区公告[M].北京:国家林业局, 2015 (1) .
[2]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 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98~111.
[3]赵仁友.丽水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 1996, 16 (6) :64~66.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10篇
1 永靖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据普查统计, 目前全县发现林业有害生物163种, 其中病害58种, 害虫85种, 有害植物18种, 害鼠2种。2008年全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面积0.4万hm2, 其中病害面积0.05万hm2, 害虫面积0.24万hm2, 鼠兔害面积0.11万hm2。
永靖县出现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一是杨树蛀干天牛, 已由1991年发现的3个乡 (镇) 扩散到全县11个乡 (镇) , 面积近0.17万hm2, 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2多万元, 对全县以杨、柳、榆为主的人工林及农田防护林造成了毁灭性灾害。二是以花椒蚜虫、花椒流胶病、梨小食心虫为主的经济林病虫害呈高发势头, 年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 直接危及到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三是中华鼢鼠、达乌尔兔鼠在新造林地危害猖獗, 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特点
2.1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面积急剧增加
1980年以后从外省、外地传入永靖县的林业有害生物有黄斑星天牛、泡桐丛枝病、臭椿沟眶病、国槐腐烂病、斑衣蜡禅、国槐木虱和国槐介壳虫等7种, 面积超过0.25万hm2, 范围越来越广, 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2.2 森林鼠 (兔) 害危害日益加剧
随着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 永靖县新造幼林面积迅速递增, 森林害鼠 (兔) 危害日趋加重, 发展势头迅猛, 已上升成为全县杨树蛀干天牛外危害最为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 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
2.3 经济林病虫害逐年上升
随着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花椒蚜虫、花椒流胶病、梨叶枯病、梨小食心虫、苹果腐烂病等经济林病虫害, 在刘家峡库区三塬、岘塬、三条岘等镇发生, 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3 原因
3.1 对有害生物防治认识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长期以来从上到下对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之依法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难以落实, 制约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3.2 人工林生态系统脆弱, 森林生物类型构成简单
永靖县自然条件严酷, 造林绿化树种单一, 形成的人工林过度纯化, 生物类型简单, 森林生态系统自我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不强, 即使是混交林, 也普遍存在混交比例不恰当, 混交方式不科学, 混交树种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急剧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森林植物生境恶劣, 气候变暖异常
永靖县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环境恶劣, 林木生长不良, 易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连续多年出现的暖冬现象, 也为一些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提供了越冬、滋生、蔓延的适宜环境, 使发生期提前, 危害期延长, 发生范围扩大, 危害程度加重。
3.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途径增多, 防范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造林绿化的快速发展,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通过调运木材、种苗和引进物种等多种形式传入, 入侵的途径越来越多, 加之经营, 使用木材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人员多, 携带有害生物的载体多, 使检疫的范围和难度增大, 加剧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蔓延。
3.5 有害生物预防体系不健全, 监测检疫防治手段落后
永靖县森防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测报仪器设备、检疫检验设施和防治器械严重不足, 监测、检疫和防治技术手段落后、监测留有死角、除害处理能力低、防治方法单一, 制约着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3.6 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有效药剂药械缺乏
由于永靖县是一个贫穷落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十分困难, 防治资金无法落实。
4 防治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防范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 广泛深入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条例》和相关森防政策, 宣传“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 ”的方针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活动,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4.2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把成灾率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 建立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4.3 加强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 提高防御能力和水平
按照新时期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要求, 全面加强森防机构建设, 森防标准站建设, 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 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监测预警网络, 切实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配备检疫检验实验室科研设备, 加快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步伐, 不断提高检疫检验水平和检疫除害处理能力。大力加强防治机械药械等基础设施建设。
4.4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监测预报和检疫工作
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 对黄斑星天牛、鼠兔害等主要监测对象, 实施常年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监测对象的发生范围,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对交通发达, 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和重点预防区, 适时开展专项调查, 随时掌握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最新发生发展动态 。建立测报信息传输、处理、分析的网络化平台, 准确判断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状况和发生趋势, 定期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长、中、短期预报, 及时传输疫情数据, 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为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加强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坚决禁止带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擅自调进和调出。
4.5 坚持依法治理, 提高防治成效
要严格执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依法调动广大林农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 坚持专群结合, 联防联治, 采取物理、化学、生物、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综合措施,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全面防治, 不断降低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
4.6 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坚持实行国家、省、地、县各级政府, 集体、个人共同投入,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方法, 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是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逐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投入。二是要严格执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加大自筹资金比例, 努力形成国家支持, 地方配套, 社会多方筹集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对防治经费, 实行科学管理, 坚持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挪用, 充分发挥防治资金的使用效益。
摘要:根据永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和特点, 在全面分析发生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 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预防体系建设, 突出预防为主, 坚持依法治理,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防治对策。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秉寅, 杨国强.银川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 2003, 22 (1) :33-36.
桦甸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57-1
为摸清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寄主、分布、来源及对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建立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为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传播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市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现将普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自然概况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东经126°16′-127°44′,北纬42°30′-43°29′。地势呈东南、西北高、中间低。我市境内有第二松花江和辉发河两条主要河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市有林地面积427618hm2,森林覆盖率68.4%。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和水曲柳、胡桃楸、柞树等阔叶树。
2 普查范围、对象、内容
2.1 普查范围
全市所有的人工林、天然林、经济林、绿化树以及苗圃、花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等。
2.2 普查对象
2.2.1 所有本土能对林木、苗木、木材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病虫鼠兔类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有害杂草
2.2.2 所有对林业有害的外来生物
2.3 普查内容
2.3.1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病害种类、虫害种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有害杂草种类)
2.3.2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苗木、种子、果品、原木、板方材等)
2.3.3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
2.3.4 外来有害生物的来源,传入时间、传入途径、传入方式以及传入后对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
3 普查方法
3.1 踏查
林分的踏查以自然块(面积5-100hm2之间)为单位,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为兼顾林班内的小班也可采用折线)观察路线两边20m范围内树木受害情况、有害生物种类,尽可能采取有害生物标本。对于其它普查范围则沿道路进行踏查。
3.2 标准地调查
林分标准地调查要以小班为单位,标准地面积0.1hm2,随机抽取40株样树进行祥查,苗木类调查样方面积为1-5m2不等,但样方累计调查面积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發生面积的3%;行道树、园林绿化树木、经济林等调查样株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株树的3%;木材类抽样率不应少于受害数量的3%。
4 普查结果
这次普查查明林业有害生物1207种,已鉴定出来的有907种,未鉴定出的300余种。其中虫害13目,109科,包括鳞翅目800余种,分属于蛱蝶科、眼蝶科、凤蝶科、绢蝶科、粉蝶科、灰蝶科、弄蝶科、夜蛾科、天蛾科、舟蛾科、蚕蛾科、尺蛾科、灯蛾科、毒蛾科等等;鞘翅目有200多种,分属于花金龟科、丽金龟科、金龟子科等等;半翅目有30余种,分属于蝽科、猎蝽科等;膜翅目有10余种,分属于叶蜂科等;同翅目有10余种,分属于蝉科等;直翅目有20多种,分属于蝼蛄科等;双翅目有6种以上,分属于瘿蚊科等;脉翅目有5种,分属于蚁蛉科等;蜻蜓目有10多种,分属于蜻科等;革翅目有2种属褐欠蛉科;毛翅目有1种属石蛾科;长翅目有1种属蝎蛉科;竹节虫目有1种即小齿短杠棒修等。病害15目28科,有非褶菌目的猴头菌科、刺革菌科、韧革菌科、裂革菌科等等。在鉴定出的907种有害生物中,初步确定本土858种,外侵的49种。另外,还有天敌53种。在1207种林业有害生物中,虫害1083种,病害103种,鼠害9种,有害植物12种。在普查出的林业有害生物中,普查达到发生面积统计指标的病虫有3种,分别为落叶松落叶病、松瘿小卷蛾、栗山天牛,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5 普查对象发生现状及趋势分析
在本次普查出的1207种林业有害生物中,常见的有150余种,经常给林木造成较大危害的有30多种。虽然绝大多数病虫呈低虫低感,处于有分布、无灾害的状态,但也有许多病虫危害较为严重,常给林木造成较大的损失。经常发生的落叶松落叶病、松瘿小卷蛾等,使落叶松年生长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银杏大蚕蛾在大发生年份可使胡桃楸树冠失叶率达70%以上;杨树烂皮病、青杨叶锈病近几年随着杨树造林面积的扩大呈上升趋势,对杨树苗和新植林危害较重;天牛类、干腐类病虫使通直的树干充满蛀孔、腐烂;红松疱锈病、柳蝙蛾、杨干象等危险性病虫会给森林造成毁灭性危害。根据调查测算,每公顷森林因病虫鼠的危害而减少生长蓄积12.9-21.5万m3,折合经济价值2580-4300万元,给我市的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6 问题讨论
(1)普查时间太短。这次普查范围广,面积大,种类多,而完成时间仅一年。
(2)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3)普查经费不足。
(4)是普查种类的识别难。
这次普查,虽采集了不少标本,但很难鉴别,特别是昆虫和病害,危害多在幼虫和病菌繁殖阶段,而幼虫和病菌的鉴别难度大,保存也困难。一些成虫也不好鉴别,因此,这次普查采集到的标本仍有300余种未鉴定出来。此次普查,虽告一段落,但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逐步完善,为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和除害处理及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提供较为全面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以确保我市森林和生态安全,确保林业健康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第12篇
多年来, 由于该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防治技术滞后, 致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 发生危害面积大, 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健康生长和森林对水库的保障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10年由南阳市森防部门组织对库区源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 提出了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现将其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现状及建设目标介绍如下:
1 工程源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现状
1.1 承担防控面积大, 任务艰巨
工程源头四县市有森林面积52.8万hm2, 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近20万hm2,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同时, 国际重大毁灭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柑桔大食蝇、松材线虫病已在库区周边省市发生危害, 随时有传入的危险, 严重威胁库区森林生态的安全[1]。
1.2 基础设施薄弱, 办公条件简陋
多年来, 库区森防部门办公条件简陋, 县一级虽然成立了独立的森防站, 但办公房舍少、缺少药品药械和交通通信工具, 乡镇及林场几乎处于空白区, 用于森防的基础设施更新缓慢, 致使不少地方缺少仪器设备和除害处理设施, 发生森林病虫害不能有效开展防控。
1.3 控灾体系不健全, 防控技术落后
在监测预警方面, 目前库区4个县市虽然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机构, 但体系不健全, 乡镇林场一级监测点少, 缺乏有效的监测仪器设备。病虫情信息传输应用很不到位, 无法实施预警快速发报, 缺乏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定、风险评估体系。
在检疫御灾方面, 没有形成立体的控灾体系, 市县两级有检疫机构, 但绝大部分乡镇林场没有检疫人员。库区的木材检查站虽然进驻森检人员, 但站点布局不够合理, 现场检疫器械落后, 一些重点路口都没有设立检疫站点, 检疫御灾能力较差。
在应急防控方面, 库区四县市还没形成系统的防治体系, 遇到防治任务, 只有县级能够组织临时的防治专业队, 乡村林场一级只能临时凑集人员, 并且缺乏先进的防治仪器和防治技术, 不能有效地组织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 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
由各级政府全额投入, 在工程源头建设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应急防控为主体框架的控灾体系, 全面提高防控能力[2]。
2.1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
在库区源头县市建设监测预警中心, 在重点乡镇、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建设监测预警站, 配备高性能的监测预警仪器设备;形成市县乡场3级监测预警网络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变化规律实施立体监控。
2.2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
在南阳市建设远程诊断中心, 在源头4县市建设检疫除害处理中心。在库区木材检查站建设固定检疫哨卡, 在沪陕、南邓高速公路省界入口处建立临时检疫哨卡;形成市县站点远程诊断、除害处理及检疫监控综合体系, 全面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检疫御灾能力。
2.3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
在南阳市建设市级防控指挥中心, 在库区4县市建设县级防控指挥中心、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库、应急防控专业队;形成市县由防控指挥、物资储备、应急防控专业队和林农各方参与的综合体系, 提高库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3 结论
随着建设目标的全面实施, 将在库区建设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由被动救灾向主动控灾、由单一的化学防治向无公害工程治理转变。保护水源区生物多样性, 改善森林健康状况;实现库区水源的清洁, 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方针的实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杰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源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2009年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