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精选8篇)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第1篇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3分)

孔子认为人能真诚反省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是很不容易达到的。(1分)他提出人应当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自我省察,(1分)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至要渠道(1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诸己”?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孟子的“反求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应,当作是自我反省的参照,认为任何行为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反省自己的用心、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1分)能这样做,立身行事就会端正,天下人就乐于来亲近了。(1分)

译文:

①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啊!”②孔子说:“看见贤人,应当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③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第2篇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释】

①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财,同材。

②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应多样,他所说的`教育方式考虑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B.孟子认为人只有接受了时雨化之、成德、达财、答问、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君子。

C.有成德者这种教育方式,是指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瑟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

(2)材料(二)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一)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

参考答案:

9.(1)B 孟子意在说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时雨化之等五种,而非告诉人们要接受这五种教育才能成为君子。

(2)①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屑之教类似;(1分)②不屑之教即用轻视的态度来教育对方,(1分)这种激将法或许有伤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如果能因此而让受教育者由于羞愧而奋发向上,(1分)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告子下 一六》)

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第3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①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②。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③。(《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容光:细小的缝隙;②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③不成章不达:不通晓文理,精熟所学,就不能通达事理。

(1) 根据下面的内容提示,填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不忧不惧,这样的说法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圣贤的语录常为后代文人墨客所援引化用。孟子所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就曾被元稹化用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与挚爱之情。他在《离思》(其四)一诗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 上述两则选段中,均涉及“君子”这一话题,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请你谈谈二者对“君子”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公伯寮愬①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②”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③君,君以是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④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愬,谮也,进谗言,诋毁。②这句话的大意是:季孙已听信谗言,而有疑惑子路之心。但对于公伯寮,景伯自认为尚能有力为子路辩护,并使季孙诛寮,然后陈列其尸体于市朝以示众。③沮,通“阻”,阻止。④尼,阻止。

(1) 下列选项对上述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道是否能实行,全在于天命,与人力无关。孟子将是否能与鲁侯遇合,也归因于天命使然。

B. 从两则材料来看,孔孟二人均认为人力在天命之前,无所作为,主张听天由命。

C. 对于子服景伯想杀公伯寮一事,孔子不置可否,只是感慨天命难违,道的推行与否和公伯寮无关,均由天命决定。

D. 对于鲁平公不见孟子一事,孟子一不埋怨鲁平公,二不埋怨嬖人臧,只是认为鲁平公不见他,是天命所为,不能强求。

(2)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结合上述选段,谈谈你对他们“天命思想”的理解。

3.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②,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释]①奉养父母时脸色常常和悦,是困难的。②彻,通“撤”,撤除。

(1) 根据下面的内容提示,填空。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其中孝是指_______,悌指______,并传说孔子专门为此创作了一部《_______》,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 孔孟二人十分注重孝道。请结合上述两则选段,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4.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论语·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①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④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⑤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⑥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终食之间,指一顿饭的工夫。②造次,匆忙。③颠沛,指生活困顿,四处奔波。④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⑤愿:羡慕。⑥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 下列对上述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B. 孟子认为,人们都希望获得显贵,这种显贵并不是靠谁的施舍,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很多人都没有好好去探求而已。

C. 孔孟二人都认为,想要获得显贵,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只要合乎道,富贵是可以去追求的;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D. 孔孟二人都认为,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而不应去沉湎于对物质的享受。

(2) 结合上面选段,孔孟二人对“贵”的理解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3分)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第4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孟子》选段的文言文阅读与译文 第5篇

【选段一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选段一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财赋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营法来充实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将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流湍急凶险,大抵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依据各处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漕运的士卒,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在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自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刘晏在扬子造船,每制船一艘,给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白白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选段二原文】

治学(东汉)徐幹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选段二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第6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第十七章)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尊贵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获得。

B.人人都有可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

C.别人尊贵的东西,不是正真的尊贵。

D.精神上的富足比华衣美食更加可贵。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说说孟子的修养观。(3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六章)

参考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第7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檟:梧桐。檟(jiǎ):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èr):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啻”(chì),仅仅,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爱护,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该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

B.孟子认为作为一位园艺师,就不应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部分分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张一个人的吃喝不要只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否则,他将失去一些更为重要、更为可贵的东西。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第8篇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B.反身而诚 反:反过来

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方:违背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突然出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功成名就

②金就砺则利

B.①天下恶乎定

②非恶其声而然也

C.①仁之端也

②仁,人之安宅也

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②强恕而行

9.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可贵。

C.“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人有四肢。

D.“非由外铄我也”的“铄”是用金属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虽然很少,但也有几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

B.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

C.仁义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结果。

D.“强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宽恕,而非推己及人。

11.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5分)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5分)

参考答案:

7.贼:残害。反:反省。暴:残害。8.就:成就/靠近。恶:疑问代词/讨厌。之:的。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9.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的发端。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价值。C. 用“其有四体也”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D.正确。 10. A:“但也有几点”改为“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改为“一般人丢弃了它”。B: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一致,正确。C:与“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矛盾。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解说在67页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