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临床诊治分析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临床诊治分析范文(精选11篇)

临床诊治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残胃癌,诊断,外科手术

残胃癌 (gastric stump cancer, GSC) 是指胃、十二指肠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所发生的原发肿瘤[1]。残胃癌是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早期诊断率低,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 因此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现将我院1995~2008年收治的58例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GSC患者58例中, 男51例, 女7例;年龄43~79岁, 平均66.4岁;原手术方式:Billroth I式391例, 发现20例GSC, 发生率5.12% (20/391) ;Billroth l I式406例, 发现38例GSC, 发生率9.36% (38/406) ;58例GSC患者中原发病变:胃溃疡48例 (82.76%) , 十二指肠溃疡10例 (17.24%) ;GSC与原胃切除间隔时间:5~10年15例 (25.86%) , 11~20年36例 (62.07%) , 20年以上7例 (12.07%) 。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58例患者中, 上腹部胞胀不适39例 (67.24%) , 上腹隐痛22例 (37.93%) , 进食哽噎13例 (22.41%) , 上消化道出血7例 (12.07%) , 呕吐6例 (10.34%) , 黑便4例 (6.90%) , 贫血、消瘦3例 (5.17%) , 无症状1例 (1.72%) 。全部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胃镜和 (或)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中胃镜检查结合活检证实为GSC的确诊率为93.62% (44/47) ;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GSC的确诊率为46.15% (12/26) 。

1.3 病变部位

癌变部位:吻合口36例 (62.07%) , 残胃胃体小弯侧10例 (17.24%) , 大弯侧6例 (10.34%) , 胃底贲门5例 (8.62%) , 全残胃1例 (1.73%) ;组织学分型:低分化腺癌21例 (36.21%) , 中分化腺癌18例 (31.03%) , 高分化腺癌4例 (6.90%) , 印戒细胞癌6例 (10.34%) , 黏液腺癌9例 (15.52%) ;按TNM分期:Ⅰ期5例 (8.62%) , Ⅱ期9例 (15.52%) , Ⅲ期24例 (41.38%) , Ⅳ期20例 (34.48%) 。所有患者癌灶周围胃黏膜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肠上皮化生。

1.4 治疗方法

本组58例中, 3例因术前发现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其余55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32例 (58.18%) , 姑息性手术切除20例 (36.36%) , 剖腹探查术3例 (5.46%) 。行根治性手术32例中, 单纯残胃全切除15例 (46.88%) , 残胃全切除+脾切除12例 (37.50%) , 残胃全切除+脾切除+横结肠部分切除4例 (12.50%) , 残胃全切除+脾切除+胰尾切除1例 (3.12%) ;根治性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26例 (81.25%) , 食管空肠Schlatter法吻合6例 (18.75%) 。

2 结果

本组58例GSC患者中, 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83% (55/58) 和58.18% (32/55) 。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根治性切除5例, 姑息性切除3例;其中肠梗阻3例, 吻合口瘘2例, 膈下感染2例, 肺部感染1例,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出院。本组经门诊及信访方式进行随访49例, 随访率为84.48%, 随访时间1~6年。失访9例作为死亡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79% (36/58) , 39.66% (23/58) 和18.97% (11/58) 。

3 讨论

GSC是胃部手术远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其发生与前次胃手术间隔时间长, 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易引起漏诊与误诊、误治。近年来, 残胃癌的发生率有日渐增高的趋势, 由于早期诊断率低, 其根治性手术率和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胃癌[2]。

GSC主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易被解释为胃切除术后症状、吻合口溃疡及复发性溃疡等疾病。因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就诊时癌肿多处于进展期或晚期, 预后差。笔者体会, 对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 近期内出现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等症状者即应引起高度重视, 而不能单纯认为是“胃切除术后综合征”或复发性溃疡。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残胃癌的主要手段, 胃镜检查可兼做组织学的病理诊断, 是目前诊断残胃癌的首选方法, 确诊率可达90%以上[3]。钡餐检查诊断早期残胃癌困难, 易漏诊, 确诊率较低 (50%~70%) [4]。本组全部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胃镜和 (或)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中胃镜检查结合活检证实为GSC的确诊率为93.62% (44/47) ;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GSC的确诊率为46.15% (12/26) 。

GSC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应根据GSC发生的部位、浸润范围及病期确定手术方式: (1) 由于GSC就诊时多属中、晚期 (Ⅲ、Ⅳ期) , 大多数学者主张不论肿瘤的发生部位或病变范围大小均行残胃癌全切除[2]。 (2) 根据癌细胞的胃壁外浸润情况联合脏器切除。有学者认为, 进行期残胃癌根治术时, 较多联合切除2~3个脏器[5]。 (3) 并发梗阻出血等严重症状而不能根治切除者施行改道手术或姑息切除也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根治时淋巴结清扫范围以D2手术为基本标准术式, 争取行D3手术[6,7]。本组58例GSC中, 3例因术前发现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其余55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32例 (58.18%, 32/55) , 姑息性手术切除20例 (36.36%, 17/55) , 剖腹探查术3例 (5.46%, 3/55) 。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 GSC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确诊多为中晚期 (Ⅲ、Ⅳ期) , 肿瘤恶性程度高, 多有周围淋巴结远处转移。因此, 早期诊断对GSC的预后至关重要。胃大部切除10年以上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 争取早期诊断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残胃癌34例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志, 2006, 20 (9) :641.

[2]文信.残胃癌20例临床[J].分析华夏医学, 2009, 22 (4) :689.

[3]郑建伟, 张详福, 吴心愿, 等.外科治疗残胃癌患者的生存期81例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1 (6) :6.

[4]王志军.残胃癌34例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 (9) :641.

[5]周水生, 高卉.残胃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10) :792-793.

[6]Nakase Y.Frequent loss of RUNX3gene expression in remnant stomach cancer and adjacent mucos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opography[J].Br J Cancer, 2005, 92 (3) :562.

犬难产的临床诊治 第2篇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宠物热也在不断升温,犬作为人类的伴侣动物已经广泛进入普通家庭,其养殖数量日益增加.由于饲养者缺乏经验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难产也越来越多.犬难产主要表现在犬产程过长,胎儿娩出困难,如不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将导致胎儿甚至母犬死亡.本文从不同原因的难产病例论述难产的.临床治疗方法.病例一为产力性难产,采用药物催产的方法治疗;病例二为胎儿性难产,采用阴门上联侧切扩大产道,人工助产;病例三为胎儿性难产,采用剖腹产手术进行治疗,预后均良好.

作 者:宫江 柴方红 李淑梅 王海洋 李春花  作者单位:宫江,柴方红(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62)

李淑梅(磐石市宝山乡畜牧兽医站,吉林磐石,132327)

102例异位妊娠临床诊治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误诊;误治

[中图分类号] R71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90-02

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指发生位于子宫腔之外的妊娠,一般常见于输卵管、卵巢及阔韧带等,发病率约为1∶15 000[1],母体死亡率约为5%,胎儿存活率仅为1 ‰[2]。目前随着血β-HCG快速定量测定和引导超声检查,使得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成为可能。然而,仍有较多的病例因起病急、临床症状变化快等与多种疾病相混淆,容易发生误诊误治,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102例异位妊娠的诊治经过,探讨降低误诊率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2例,年龄16~45岁,平均(29.12±4.26)岁,未生育者5例,已生育者97例,其中未婚者1例,有宫内节育器者17例。

1.2 患者首诊科室情况

102例患者妇产科首诊35例,占34.3%,内科首诊17例,占16.7%,外科首诊50例,占49.0%。

2 结果

102例患者中,33例误诊为内外科疾病,误诊率为32.4%,19例误诊为妇科非妊娠性疾病,误诊率为18.6%,其中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0例,阑尾炎23例,宫内早孕3例,盆腔炎3例,输卵管炎11例,附件囊肿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其中并发失血性休克5例。发生异位妊娠的部位:输卵管91例,卵巢4例,阔韧带2例,宫颈1例,腹腔2例,宫角2例。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受精后30 h,受精卵借助输卵管蠕动和输卵管上皮绒毛推动向宫腔方向移动。由于种种原因,受精卵从输卵管迁移到子宫腔着床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3-4]。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5],这与育龄妇女生殖器官炎症、多次人流、带器妊娠、输卵管手术等有关。另外,己烯雌酚暴露史、超生理剂量孕激素雌激素、生殖肿瘤均可增加异位妊娠的风险[6-7]。

异位妊娠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HCG测定、超声检查。典型特征包括闭经、腹痛、阴道流血,单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诊断异位妊娠非常困难,HCG测定、超声检查能够提供充分的帮助。如果尿HCG测定阴性,还应做血HCG定量检查[8],一般血HCG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合超声检查,不难对妊娠部位做出准确诊断。有资料表明,当血HCG≥18 Ku/L,阴道超声检查未见宫腔内妊娠囊时,应高度怀疑异位妊娠[6]。相对于腹部超声检查,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更高,主要表现为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其内可见到胚芽或原始心管波动[9]。

由于异位妊娠易导致大出血和休克,危险度高,常被漏诊和误诊,增加了潜在危险性,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置是避免医疗风险的关键[10-11]。从患者首诊科室情况看,49.0%的患者因为腹痛到外科就诊,常常被误诊为阑尾炎或胃肠炎。即使是首诊到妇科,也有不少病例误诊为盆腔炎、输卵管炎、附件囊肿等非妊娠疾病。其主要误诊原因包括:(1)对异位妊娠的认识不够:不少患者因为腹痛、恶心、呕吐、肛门坠涨感甚至腹泻就诊,内外科或社区诊所医师接诊时不能考虑该疾病,没有注意停经及阴道出血,导致诊断错误。(2)接诊医师责任心不足或对特殊部位认识不足:乡镇卫生院或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首诊医师往往以本专业疾病解释病情,忽视请妇产科会诊进一步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草率诊断和对症处置。对于子宫、附件意外解剖部位的妊娠难以预料,往往会诊断为外科系疾病。本组1例大网膜妊娠曾首诊妇产科,由于超声检查显示宫腔、双侧附件区均未见胎囊而转诊普外科,剖腹探查发现大网膜活动性出血并见直径约3 cm出血性囊肿,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妊娠胎盘组织。(3)病史采集不全、患者提供病史不可靠:目前临床经常遇到一些特殊群体患者处于隐私和内心的自我保护的心理,隐瞒停经史、性经历史,导致难以及时正确诊断、甚至导致误诊发生[12]。本组1例40余岁离异、单身中年女性患者因为在学校是优秀教师,就诊期间一直否认性经历史、停经史,以致延误诊断发生失血性休克,急诊剖腹探查后发现是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另有1例16岁女中学生右下腹疼痛,家长以急性阑尾炎送住院,由于患者年龄因素临床没有考虑到异位妊娠,术前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依照急性阑尾炎开腹手术,术中发现阑尾正常,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出血。术后家长强烈不满,认为是医院误诊误治,强行把标本拿走,后经上级医院病理确诊为右侧输卵管妊娠。

只有极少数的异位妊娠可以发生自然流产或被吸收,对于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出血、血HCG高水平的患者应该及时手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的手术方式可根据病情及患者生育情况行输卵管切除或保留输卵管,保留输卵管者术后应监测血HCG水平,以防止滋养细胞残留导致持续性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 张荟莹,张观宇,王建琴. 大网膜异位妊娠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2):128,145.

[2] 伍萍.基层医院异位妊娠治疗临床发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89.

[3] 阳娣,陈海燕,曾静,等. 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运用[J].广西医学,2009,31(1):65-67.

[4] 钟朝容. 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广西医学,2010,32(4):416-418.

[5] 邵丽英.异位妊娠误诊误治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75-176.

[6] 夏玉红. 妇产科急腹症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51-152.

[7] 罗茜 .异位妊娠88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126-127.

[8] 史天云.异位妊娠误诊32例原因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394-4395.

[9]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42.

[10] 董春莲,张雯.中药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42-43.

[11] 杨本玲. 经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92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3):40-41.

[12] 杨本玲,翟会芳.经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9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81-82.

儿科输液反应临床诊治分析 第4篇

1临床资料

年龄3个月~12岁, 男10例, 女8例, 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 肠炎1例, 毛细支气管炎4例, 扁桃体炎5例, 支气管肺炎2例。输入的药品分别有: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磷霉素、庆大霉素、清开灵、穿琥宁水剂, 双黄连粉针剂等。本文报告的18例患儿所输药品均非本病程中的初次给药, 故排除药物过敏反应而确定为输液反应。

2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 多数患儿均于输液后15~90 min突然出现寒战、鸡皮疹、面色发绀、呕吐、皮肤发花、四肢冷。年龄较大的儿童自述头疼、心慌、随之出现体温骤升至39.0℃~42.0℃, 其中有1例重症出现惊厥、意识丧失。

3急救措施

输液反应一旦出现, 立即停止输液或更换液体及注射器, 立即给予肌内注射非那根1 mg/kg,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0.3~0.5 mg/kg, 静脉注射654-2, 0.2~0.5 mg/kg, 呼吸困难者吸氧, 烦躁不安者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有循环衰竭者按休克处理。

4结果

给予非那根、654-2静脉注射10 min内寒战止、鸡皮疹、皮肤发花消失、面色转红、呕吐止, 10~20 min患儿均能安静入睡, 用药后体温于30~60 min下降, 24 h内患儿一般情况均能恢复到反应前的状态。

5讨论

60例颈部肿块临床诊治分析 第5篇

关键词: 颈部肿块;诊断;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47-01

颈部肿块除急性炎症和外伤性血肿外,一般表现为慢性病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诊断方法须以病史和体检所得的资料为基础,必要时辅以各种特殊检查,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方可获得正确的诊断[1]。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颈部肿块患者60例临床诊治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颈部病例6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6~82岁,平均32岁。左侧25例,右侧30例,双侧5例。病程为5天~11年,平均4个月。

1.2诊断方法:常规进行血常规、血沉、结核抗体、胸片、颈部彩超及PPD试验(结素纯蛋白衍生物)等检查; 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有无原发病灶。32例血沉8~42mm/h高于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或阳性32例。通过X线检查也可能发现其原发病灶,而有助于诊断。颈部有瘘管者,可通过瘘口(如甲状舌管瘘)行碘剂造影帮助诊断并了解其瘘管情况[2]。细针穿刺活检法适用于多数颈部肿块者,唯其取得之组织较少,检查阴性时,应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

1.3方法:对先天性肿块原则上要尽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对肿瘤性肿块应尽快明确良、恶性,原发还是继发性。如果甲状腺结节有恶性的可能,应该尽早行手术治疗。如果考虑甲状腺结节良性可能性大,我们并不主张积极手术干预,毕竟甲状腺手术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良性结节的手术与否,原则应该持慎重态度。

2结果

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结核54例,含在外院被误诊为淋巴结炎的8例,淋巴结炎3例,转移癌2例,淋巴瘤1例,腮腺囊肿1例,单纯性囊肿1例。60例患者均采用肿块切除术或活检术,确诊率100%。肿块切除者伤口均期愈合,结核病灶清除者经过反复换药,伤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天~5个月。患者目前生存良好,无复发迹象。

3讨论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后,对肿物的性质,肿物的性质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快速生长的肿物,软并且有触痛,则可能是由于急性细菌或病毒疾病导致的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缓慢生长的面部肿物合并存在面神经症状,则很可能是腮腺肿瘤。甲状腺结节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则可能是甲状腺癌;有大量吸烟和酗酒病史的老年人,颈部肿物则可能是转移性肿瘤(很可能来自于上消化道的鳞癌) [3],病人怀疑来自位于口腔的细菌性淋巴结炎时,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密切随访是合理的;如果病人怀疑腮腺肿瘤,则需要进行CT扫描,注意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瘤是否能够被切除;怀疑转移癌的病人,FNA是敏感的选择,这对于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原发肿瘤是非常必要的。

甲状舌管囊肿为颈部先天性囊性疾病中最常见者,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时应包括全部胚胎残留组织,否则囊肿会复发。残留组织为一边界清楚的纤维束带,由囊肿向上延伸,常见的部位是在舌骨中央的背侧,与舌骨关系密切,故手术时要注意切除舌骨中段。腮裂囊肿与腮裂瘘为先天性疾病,大多数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现。囊肿连同瘘管切除,因囊肿来源于腮裂残留,故在囊肿的深部常有一条纤维组织束在颈内、外动脉之间上行,直达扁桃体附近的咽管上。应将这一纤维组织束完全切除,否则易复发。咽食管憩室(咽囊)是一种先天发育畸形,手术切除时先切断甲状腺下动脉和中静脉后游离甲状腺左叶,在甲状腺和气管后方追寻到憩室起点切除。同时,必须切断环咽肌,该肌恰在咽和食管交界处,为咽下缩肌的最下缘,在吞咽时发生痉挛是憩室的发生原因之一。颈淋巴结核及寒性脓肿手术前如诊断明确,可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如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如果形成寒性脓肿,手术切开排脓后应将脓肿壁上的肉芽做刮片检查并做药敏试验,以后的治疗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而作调整。有效的药物治疗均应持续至少8个月[4]。但应注意链霉素易引起听神经损害,需严密观察。颈动脉体瘤动脉体瘤应手术切除,术中要严防大出血。颈动脉瘤一经诊断,应及早切除。切除梭形动脉瘤,多须用移植血管吻合,囊状动脉瘤经切除后,可直接吻合,不需修补。手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为阻断颈动脉时,如何保护大脑。不采取任何保护大脑的措施,会引起重要的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近年来多认为颈动脉瘤不易产生侧支循环,故应常规做暂时分流术,以保证大脑有血液供应。颈部神经鞘瘤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有效方法,手术时可根据肿瘤位置及突出的方向分别采用颈外途径手术和经口途径手术。颈部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在颈部的表现,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手术切除仅限于活体检查及某些特殊情况,如解除压迫症状等。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343.

[2]周剑勇,梁素霞,陈雅平,等.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4):55-57.

[3]钱国宏;王陈;李宏立. 颈部肿块676例临床分析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01.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肠梗阻,粘连,保守治疗,腹腔镜

肠梗阻是外科中是较常见急腹症, 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 其中有腹部手术史者47例。急诊手术10例, 全身情况较好, 无严重合并症。麻痹性肠梗阻4例, 粘连性肠梗阻46例。其中男性35例, 女性15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52.1±7.3岁。发病时间1~3 d, 临床均有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复发作慢性腹痛持续半年以上, 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听诊肠鸣音亢进, 叩诊鼓音, 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袢气液平面。13例采用保守治疗, 25例腹腔镜手术治疗, 12例开腹手术治疗, 腹腔镜组患者于开腹手术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治疗[1]

13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方法为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清洁灌肠, 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和中毒处理, 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药物二联使用, 适当应用镇痛解痉剂。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 肠外营养支持, 补充多种维生素。经保守治疗12~24 h, 症状、体征不减轻反加重者, 应及时手术。

1.2.2 腹腔镜手术[2]

患者仰卧位, 气管插管全麻。先于脐下缘皮肤皱褶处作一横行切口长约10 mm, 手抓提腹壁刺入Veress针, 注入CO2, 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10~12 mmHg, 待腹部饱满后置入10 mm Trocar, 插入腹腔镜探查粘连情况。在腹腔镜引导下, 于右下腹部麦氏点及脐水平上2 cm对应无血管区置入5 mm Trocar, 置入无创操作钳, 在腹腔镜直视下, 肠与肠之间粘连, 尽量予5mm超声刀分离粘连, 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 予超声刀或电凝钩切除束带, 对肠与腹壁切口粘连成角, 用电凝钩、剪、钳、及超声刀等分离粘连, 积液较多者置腹腔引流管[2]。其中3例患者因出现腹膜炎及致密的粘连而中转开腹。术毕排尽气体, 脐部腹膜、皮下分层缝合。术后常规预防感染、补液[3]。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按常规原切口开腹施行肠粘连松解术。

1.3 观察项目

严格记录保守治疗患者的疗效, 以及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及复发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 P<0.0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 P<0.01

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76.9% (10/13) , 其中3例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腹腔镜组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开腹组, P<0.05。两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外科疾病, 一旦发生, 可引起各脏器的功能变化。肠梗阻患者有腹胀、肠蠕动减少或无排气排便等现象, 但无机械性梗阻, 可通过保守治疗得以缓解。本组中有4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得以缓解。对于全身情况较好, 无严重合并症, 腹痛部位相对固定, 能够接受气腹,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适宜开展腹腔镜手术。对于全身情况较差, 腹腔积液较多, 有腹膜刺激征, 完全梗阻腹胀较重者[3], 适宜用开腹手术。综上所述, 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和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十分重要, 把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 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陈贵廷, 杨恩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1268-1272.

[2]陈海生, 万恒荣, 李建明等.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8例体会[J].河北医学, 2010, 16 (5) :585-586.

[3]张宁.老年急性肠梗阻85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07) :30.

诊治盆腔脓肿的临床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5例, 均为2009年4月至2011年深圳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 年龄19~57岁, 平均 (36.2±2.6) 岁。均有性生活史。已产38例, 未产7例。上环避孕17例, 双输卵管结扎14例, 采取其他避孕措施3例, 无避孕11例。所有患者均无重要脏器疾病史, 否认不洁性交史,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2 临床表现和状况检查

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得知, 36例出现持续性下腹疼痛和加重性阵发表现症状。2例伴随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 23例发热, 最高体温甚至达到39.0℃, 最长持续时间为10d。妇科检查结果为:32例盆腔包块压痛, 9例宫颈举痛。经实验室检查知:21例CA125升高 (>30U/mL) , 22例血白细胞升高。

1.3 B超检查

对45例病患给予常规B超检查。此次检查结果如下:19例经一次检查确诊, 7例为经两次以上检查确诊, 经过先期保守治疗后B超复查判定的有26例。

2 结果

2.1 术前诊断

26例在术前确诊为盆腔脓肿, 确诊率达57.7%;7例需进一步确诊, 11例误诊 (其中被误诊为卵巢蒂扭转的有3例, 剩下8例被误诊为卵巢囊肿误) , 另有1例漏诊。

2.2 B超结果

B超结果显示, 39例 (86.7%) 患有盆腔包块。首次B超后发现19例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患者;首次检查未确定包块性质的有7例, 经对这7例予以多次B超检查, 特征性影像才出现;剩余13例未确定包块性质, 未确定的原因为包块周围组织出现增生、包裹、粘连等现象, 无清晰明了的固定界限。

2.3 手术情况

围手术期用药范围为全部病例:短时间内口服抗生素后进行手术的有19例, 剩下全部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无果的情况下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案。对手术中脓液细菌进行培养, 结果为阴性者有32例, 呈阳性者有13例。

2.4 转归

经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被治愈出院, 腹部之伤口的愈合状况基本上比较良好。

3 讨论

在妇科急腹症中, 急性盆腔炎发病比率位居榜首, 与之相应的盆腔脓肿发病率, 上升趋势也比较明显。虽不断进步的检查手段提高了确诊率, 但特异性敏感指标的缺乏使得全部病例被确诊面临重重困难, 因此产生了相应比例的漏诊和误诊症状[2]。为提高确诊率, 对各种临床线索必须予以掌握并进行综合分析。

看盆腔脓肿患者病史, 多数病患的腹部曾出现炎症或手术症状。本组患者中, 有68例有宫腔或腹部手术 (比如人流、剖宫产、结扎、上环等) , 19例有阑尾炎或盆腔炎病史,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病史会引发盆腔脓肿。5例无妊娠史, 除此之外, 其他可能诱发盆腔脓肿的情况有:处女膜破损、提示性生活等。盆腔脓肿的一般临床症状有:腹痛、发热, 可触及包块常存在于盆腔或腹部。51.1%的本组患者呈现体温升高现象, 48.9%的患者存在白细胞升高状况, 这两个比例说明这些症状为非特征性表现, 无较大诊断意义。71.1%有盆腔包块现象, 症状表现相对较普遍和明显, 有较大诊断意义。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有9例, 原因为急性隐匿或者慢性盆腔脓肿患者。46.7%的患者呈现血清CA125升高现象, 这一临床表现在诊断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资料还表明, B超对发现和确诊的重要作用。在45例病患中, 经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的有39例, 无症状患者有5例。体检过程中的唯一判定依据即为B超检查的发现。26例在术前确诊为盆腔脓肿的一个主要依据也是B超;漏诊、误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也为B超特征性影像的缺乏或不明显。少数病患需经2次以上B超检查才能最终确诊。漏诊症状产生的原因也是因为B超显影效果不好。除术前诊断的应用, B超还能被用作判定保守治疗的疗效, 研究中的26例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 按B超复查判定, 进行相关手术治疗。综上, 可知B超在盆腔脓肿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故临床上, 常规B超检查的运用有助于确诊那些疑为盆腔脓肿的患者。

总之, 对缺少特异性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复杂, 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症状的患者, B超检查尤为重要[3], 本组资料对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特别是B超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脓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深圳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脓液细菌进行培养, 结果为阴性者有32例, 呈阳性者有13例。经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被治愈出院, 腹部之伤口的愈合状况基本上比较良好。结论 对缺少特异性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复杂, 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症状的患者, B超检查尤为重要, 应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超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盆腔脓肿,特点,诊断

参考文献

[1]刘芳.老年宫腔积脓自发性子宫穿孔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7) :426-427.

[2]王红, , 曹丽秋, 李宏.盆腔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1) :288-289.

急性牙龈出血临床诊治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2年11月收治急性牙龈出血患者100例, 其中男65例, 女35例;年龄9~71 (39.0±4.3) 岁。临床表现均为牙龈出血且持续不止, 出血时间由数小时到数天不等, 失血量约10~120ml不等, 其中有急诊患者15例。

1.2 病因

急性牙龈出血的发生原因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主要是牙菌斑、牙石刺激、食物嵌塞及牙龈瘤等, 多由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导致牙周组织炎性反应引起, 如无明显的菌斑牙石, 则需注意是否为不良充填体等刺激引起。全身因素主要有内分泌改变、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药物中毒、血液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外界因素, 这些情况可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确诊。本文100例患者中由局部因素引起76例, 由全身性疾病导致24例。

1.3 止血方法

牙龈出血止血方法有:纱布局部压迫止血法、明胶海绵止血法、碘酚烧灼止血法、电凝止血法和缝扎止血法。具体操作过程:纱布局部压迫法, 拔牙术后或由于义齿压迫造成的牙龈出血可先取出义齿, 直接用纱布压于出血部位, 约0.5h即可止血。明胶海绵止血法, 据出血位置将明胶海绵填塞在出血位置的牙龈沟、拔牙的牙槽窝内。碘酚烧灼止血法, 用0.9%的氯化钠和3%的过氧化氢清洁口腔后进行局部隔湿, 用纱球压迫出血的牙龈15min, 减少渗血量, 再用碘酚烧灼牙龈1~2次, 并用干纱球压迫出血牙龈0.5h。电凝止血法, 据出血部位, 用电刀电凝出血部位烧灼止血。缝扎止血法, 用缝线穿过出血位置颊舌侧的牙龈后缝扎止血, 7d后拆除缝线。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100例患者中由牙周组织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55例, 牙龈受外力创伤导致出血21例, 全身性疾病因素导致牙龈出血24例。见表1。

2.2 牙石情况分析

10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牙石90例, 特别是龈下牙石, 一般出血的牙龈均表现为红肿, 龈下牙石越多, 牙龈出血就越严重。本文中有龈下牙石25例, 龈上牙石65例, 其中1度牙石33例, 2度牙石21例, 3度牙石11例, 无牙石10例。见表2。

2.3 止血效果分析

100例患者治愈率为100.0%, 其中纱布压迫止血30例, 明胶海绵止血26例, 电凝止血4例, 缝扎止血40例。

3 讨论

牙龈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 牙龈出血的病因较复杂, 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在本组患者中由局部因素导致急性牙龈出血有76例, 分析急性牙龈出血的发病原因, 牙龈炎和牙周炎是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牙龈在长时间的病菌和牙石的刺激下发生毛细血管扩张, 进而导致充血水肿, 质地变脆的牙龈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出血, 因此对于习惯性牙龈出血的患者要进行系统的口腔检查明确原因。若患者口腔卫生习惯良好, 牙石量不多且牙龈无明显炎性反应则需考虑是否为全身因素引起, 需同时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是否正常, 并对个别严重患者进行全身药物治疗, 必要时请内科医师会诊考虑是否转科治疗。

牙周疾病引起出血患者要在止血1周后进行牙周洁治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发生的急性牙龈出血, 要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3]。在进行常规止血的过程中因牙龈水肿质地变脆, 操作一定要轻柔准确, 防止损伤牙龈。义齿压迫的患者在进食时渗血最明显, 止血时要取下义齿, 在局部麻醉下去除局部因素如残根等, 用纱布压迫达到止血的目的。拔牙创口出血可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刮治, 彻底清除根尖炎性组织和不良血凝块后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情况严重者可选择电凝止血或缝扎止血。本文中高血压和血液病患者20例, 因发病病因不同, 需同时做相应的内科治疗, 并配合常规止血方法, 酌情使用抗生素, 其中抗生素配合止血方法使用12例, 单纯使用止血药物5例, 单纯使用抗生素3例, 均达到了止血效果。牙龈出血与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在止血过程中, 如不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很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的再次复发。

综上所述, 牙龈出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 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临床上要加强口腔卫生宣教, 让患者懂得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有效控制牙菌斑和牙石的生成, 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发生, 从而减小急性牙龈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兵.急性牙龈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1) :76-77.

[2] 刘萍萍, 张杰, 徐金标.急性牙龈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3) :341.

术后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4例残胃癌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2~83岁,平均59.4岁。所有患者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诊断残胃癌与胃大部切除术间隔时间为5~48年,平均26.4年,间隔15年以上者占84%(20/24)。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贫血、消瘦、呕血和便血。行胃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23例,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后病检证实。早期胃癌4例,进展期胃癌20例。Ⅰ期8例,Ⅱ期4例,Ⅲa期3例,Ⅲb期2例,Ⅳ期7例。术后半年内常规行静脉辅助化疗,5-FU、顺铂、表阿霉素联合化疗3~4个周期。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术,1例Ⅳ期胃癌因有腹膜广泛转移未切除,行残胃、网膜组织切除12例,胃空肠吻合3例,食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3例,行联合器官切除6例,包括胰体尾切除并肝左外叶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并脾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2例,横结肠部分切除2例。均行D2或D3淋巴结清扫术,切除区域淋巴结数目达20~38枚不等。

1.3 术后并发症

左侧胸腔积液和肺炎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和左侧脓胸1例,术后顽固性呃逆1例,左肺盘状肺不张1例。出院前均治愈。

1.4 术后随访和生存分析

术后患者的随访时间为半年1次,至患者死亡止。Kaplan-Meier法计算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用Log rank检验两组术后生存率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行根治性切除术15例(62.5%),包括Ⅰ期8 例,Ⅱ期4例,Ⅲa期3例;行姑息性切除术8例(33.3%),包括Ⅲb期2例,Ⅳ期6例;单纯剖腹探查术1例(4.2%)。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至死亡或术后5年以上,随访期3个月~6年,其中14例门诊复查,10例电话随访。24例残胃癌患者以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的方式获得术后生存时间见表1。

1 5 例行根治性切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100.0%、76.4%、45.7%;8例姑息性切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57.2%、22.8%、0。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1、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例因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无法切除,于术后3个月死亡。

两组相比,*P<0.05,**P<0.01

3讨论

残胃癌于1922年由Balfour首次报道描述。随着对残胃癌的进一步认识,认为残胃癌是指胃切除后,不论首次手术胃疾病的性质、切除范围、重建方式,残胃内又发生的癌,包含可能是残胃再发癌等[3]。目前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十二指肠胃反流、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幽门螺旋杆菌和EB病毒感染、胃酸缺乏等因素有关。胃切除术后,尤其是BillrotⅡ式术后,十二指肠反流明显,反流液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尤其是吻合口黏膜,长期使用可促使其癌变而形成残胃癌;另外残胃的胃酸低下或缺乏,过度生长的细菌可分解胃液中结合型初级胆酸而形成可致癌的游离型次级胆酸,还可催化亚硝基反应,使胃液中亚硝酸盐和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浓度升高。本病男性多于女性,文献报道比例为5.4~13∶1,年龄多在55~60岁。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高达3~4倍[4]。残胃癌的发生以吻合口处较多。有文献报道70%~100%的残胃癌发生于BillrothⅡ式术后[5],这一结论与本观察结果(84%)一致。

早期残胃癌往往无症状,到中晚期才出现类似胃癌的症状,可以将其归纳为3种表现:(1)溃疡复发症状;(2)胃切除术后综合征;(3)晚期胃癌症状。这些症状无特异性,很容易归结为手术的原因,很容易导致患者的忽视和临床医生的误诊。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尤以后者价值最高。本组患者除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外,23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而被确诊。进展期残胃癌诊断不难,早期残胃癌诊断相对困难。随着对残胃癌认识的加深和先进诊查技术的出现,使早期诊断残胃癌完全可能[6,7]。主要应遵循3个要点:(1)加强胃切除术后随诊,做到早期发现;(2)正确认识胃切除术后的临床经过与症状动态变化;(3)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做到及时确诊。特别是BillrothⅡ式术后,除定期复查外,应特别注意术后出现的不适症状,要及时鉴别是胃切除术后的功能障碍还是发生了残胃癌。胃镜检查是首选的确诊方法,但早期残胃癌与残胃炎、吻合口溃疡等有时难以区别,另外活检取材不当,也易漏诊。因此,检查时需多处活检及胃镜定期复查。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是残胃癌唯一有可能达到根治的治疗方法。残胃癌一经确诊,只要全身情况良好,无远处转移,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8]。充分清扫区域淋巴结,必要时联合器官切除,以期获得根治或改变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同时由于残胃任何部位均有发生残胃癌的可能,而胃镜检查难以确定切除范围,且残胃黏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常为散发和多发性,胃镜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难以发现全部病灶[9,10],因此无论残胃癌大小及发生部位,全胃切除往往是最有效的。对无法根治的患者应争取姑息性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并有利于进一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残胃癌确诊多在晚期,组织分化差,恶性度较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尤其是BillrotⅡ式术后的患者,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定期行胃镜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做胃黏膜活检是早发现、早诊断残胃癌的关键,诊断明确后尽早做根治性手术,可明显提高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山口浩和,清水伸幸,濑户泰之,等.残胃二次癌[J].临床外科,2000,55(12):1395-1402.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8.

[3]Willis P,Lynch DA,Prescott R,et al.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post-sur-gical stomach,dietary salt,and the effect of H pylori eradica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99,52(9):665-669.

[4]Sinning C,Schaefer N,Standop J,et al.Gastric stump carcinoma-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concept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Eur J Surg Oncol,2007,33(2):133-139.

[5]Fukuhara K,Osugi H,Takada N,et al.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and con-centrations of interleukin-8[J].World J Surg,2003,27(5):567-570.

[6]陈俊青.残胃癌早期诊断与现代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7):394-395.

[7]何建东,周良,俞浩华.残胃癌5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56.

[8]Han S,Hua YW,Wang CH,et al.Metastatic pattern of lymph nod and surgery for gastric stump cancer[J].J Surg Oncol,2003,82(4):241-246.

[9]楚海成,王金江,杜云有,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5):429-430.

结核性中耳炎临床诊治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诊断;中耳炎;结核性;化脓性

结核性中耳炎是在医学临床中表现较少的病症。最近这几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肺外结核,对于此类病例的报道在许多的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下文章将依照临床患者进行深入探讨,避免误诊、漏诊的产生,防止病情的严重深化,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中耳结核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15—42岁,平均23.3岁;病史4—10a,均有脓性耳漏。其中双耳流脓1例,该例合并有颈部肿块,咽部黏膜溃疡。2例合并有耳后骨膜下脓肿,2例有外耳道肉芽,无1例并发面瘫,颞骨CT示10例患者鼓室及乳突腔可见软组织影,骨质部分破坏,1例岩骨有骨质破坏,传导性聋9例,全聋1例,胸片示5例有肺结核改变,在门诊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均无好转,对于采用抗结核治疗的病状有颈部肿块活检示结核以及颈部肿块活检示结核;采用手术质量的病状有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对于确诊的病变组织病检示中耳结核,只有手术治疗后予以结核治疗。

2 讨 论

2.1 临床表现的结核性中耳炎的特征 典型的临床症状多为头晕或眩晕,脑脓肿,可伴耳鸣,无痛性耳漏,脑膜炎,多发性鼓膜穿孔,多发性耳漏。现如今很多人都在使用抗生素,导致了很多的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很多的时候只有通过PCR技术、术后病检及染色形式才能判断。

2.2 诊断 稀薄耳漏在临床反应中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早期的病症表现为:大量苍白肉芽、多发性鼓膜穿孔、听力的严重下降以及同侧面神经麻痹,这样方可对结核性中耳炎做出临床诊断评价。对于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中耳流脓的孩子们来讲,在医生鉴别诊断的时候需要对其结核性中耳炎加以考虑。对于那些曾经患有慢性结核性中耳炎的患者来说,通过手术还是长期未干耳的症状出现,也需要考虑其合并结核性中耳炎的可能性问题。为此,在医生怀疑患者得的是结核性中耳炎时,务必要对其身体的部位进行详尽的检查,例如:肺、骨头、口咽、关节、喉部、鼻腔等,其中最重要的检查环节为肺部的检查。至于单独的结核性中耳炎,一般的辅助检验的方式为细菌培养以及中耳分泌物涂片,但是由于现如今抗生素的使用广泛,导致检查成阳性的几率很少。通过培养抗酸杆菌、中耳肉芽组织的病检方可确诊结核性中耳炎,但是往往一些患者都是需要很多次才能诊断出来。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地诊断原菌较少的肺外结核。

在我们临床上很少可以有患者得结核性中耳炎。对于患者在发病的同时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且病情很隐蔽,所以医生们很容易误诊病情及漏诊,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其病情的诊断、判断以及如何治疗。通过以下资料,分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减少误诊的对策:

2.2.1 临床表现的结核性中耳炎的特征为头晕或眩晕,脑脓肿,可伴耳鸣,无痛性耳漏,脑膜炎,多发性鼓膜穿孔,很多的苍白肉芽,以及听力的严重下降。如今抗生素的泛滥,使得最基本的临床反应都难以看到及判断。稀薄甚至水样耳漏属于结核性中耳炎的表现形式,当这种症状别细菌所感染的时候,症状更加的严重,表现为稠厚并伴有很浓的臭味,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临床上误诊,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以下有5例耳漏患者,其中有2例呈现的分泌物为透明黏液状,3例患者呈现的症状为黄白色稠厚脓性或者是灰白色耳漏,对于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中耳流脓的孩子们来讲,在医生鉴别诊断的时候需要对其结核性中耳炎加以考虑。至于单独的结核性中耳炎,一般的辅助检验的方式为细菌培养以及中耳分泌物涂片,但是由于现如今抗生素的使用广泛,导致检查成阳性的几率很少。中耳乳头状瘤与外耳道也需要区分鉴别。很多的患者于外耳道出现的临床反应为在表面上呈现的是颗粒状态,肉芽成粉红色,容易出血,有时容易误诊,因为这种症状与乳头状瘤很相似,难以对号入座。此外结核性中耳炎也要区分于其他的中耳的Wegner肉芽肿、耳部肿瘤以及真菌性中耳炎。通过培养抗酸杆菌、中耳肉芽组织的病检方可确诊结核性中耳炎,但是往往一些患者都是需要很多次才能诊断出来。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的诊断原菌较少的肺外结核。

2.2.2 在百分之五十二到百分之六十五的结核性中耳炎患者中都伴有结核症状,其中这种症状形成的原因主要归咎于:①内源性原因就是经过血液的传播导致的肺结核;②外源性原因就是通过外界的的结核分枝杆菌将细菌直接通过人类的鼻子呼吸到了喉咙部位以及耳朵,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耳结核或者鼻咽喉结核。在本次的临床表现病例的患者中有一例是肺部结核病,另一例是伴有颈部淋巴结结核。为此,在医生怀疑患者得的是结核性中耳炎时,务必要对其身体的部位进行详尽的检查,例如:肺、骨头、口咽、关节、喉部、鼻腔等,其中最重要的检查环节为肺部的检查。

2.2.3 早期出现迅速听力减退常为结核性中耳炎的普遍特征,而被患者忽略。耳聋的性质有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本组病例纯音听阈测定:5例均为传导性聋。

2.2.4 影像学特点 结核性中耳炎在颞骨CT影像上常呈一般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表现,若有死骨形成,为结核性中耳炎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有骨质破坏者与胆脂瘤型中耳炎有时更难以鉴别。结核性中耳炎的骨质破坏特点是:无组织新生的反应,残留的骨质边缘呈锯齿状或鼠咬状,常呈弥漫性的骨质破坏。但后天性胆脂瘤主要发生于Prussak间隙,骨质破坏往往包括鼓室盾板,可與结核性中耳炎所引起的骨皮质破坏区分。本组病例颞骨CT影像:一般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表现2例;胆脂瘤表现2例;骨疡型表现1例。

2.2.5 结核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全身情况、年龄及局部病变程度而定,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抗结核治疗药物的应用、手术治疗和支持治疗。手术加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疗结核性中耳炎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4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4例;年龄2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0.7) 岁;病程5 d~13 d, 平均 (7.5±2.9) d;35例患儿患2次手足口病, 15例患3次手足口病, 4例患3次以上手足口病。

1.2 临床特点

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 且有发热症状, 偶发于患者肘部、躯干、膝部等部位;一般情况下, 发病1 d~2 d时, 患儿的舌面、小阴唇内面、颊黏膜、硬腭、软腭等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性斑丘疹或者玫瑰色疱疹, 主要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疱疹溃烂后, 会逐渐形成约3 mm的糜烂面, 主要呈灰白色;患处周围有红晕, 疼痛程度较严重。患儿不欲进食, 约1周后, 患儿身体恢复健康。皮疹常发生于足跖、臀部以及足底两侧等部位, 部分患儿疱疹主要位于膝部, 疱壁较厚, 通常情况下1周左右症状就能够逐渐消散, 且不结痂、不留瘢痕。本组研究中, 32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 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流涕、食欲不振以及咳嗽等临床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

首先对其血液进行常规检查, 患儿中性粒细胞偏低或者正常,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部分存在不典型细胞。如患儿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则经检查后, 脑脊液中细胞数量不断增多, 蛋白质含量也越来越高;如患儿伴急性症状, 则血清内能够见到抗体;部分患儿行心肌酶、肝功能检查, 部分患儿肝功能出现异常。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经确诊后均入院治疗, 并告知患儿家属, 平时使患儿大量饮水, 保持营养充分, 充足休息。如患儿发生疾病症状, 则采取物理降温法治疗, 配合口服布洛芬降温;另外, 常规对患儿静脉滴注利巴韦林 (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7643, 2 m L/0.25 g) , 10 mg/ (kg·d) ;与此同时, 嘱咐患者服用柴胡颗粒、清开灵等解毒、清火药物;可指导患儿服用维生素C;如患儿白细胞数量增多或者合并其他并发症, 则增加服用抗生素。如患儿口腔疱疹、口腔溃疡, 则进食前首先使用淡盐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清洗, 也可将复方硼砂液进行稀释处理后漱口;如患儿口腔疼痛程度较严重, 则涂抹地卡因。如患儿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则应用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镇静、止惊治疗。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的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如发生心肌炎、脑膜脑炎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 则及时告知医师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29例痊愈, 15例显著改善, 7例改善, 3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例患儿合并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9.3%, 主要包括2例心肌炎, 2例脑膜脑炎, 1例肺水肿。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病程约为1周, 无1例患儿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传染病, 主要为体内多种肠道病毒所致,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易导致出现暴发或者流行[2]。小儿手足口病常发季节为秋季和夏季, 潜伏时间约为1周。发病前可能出现头痛、食欲减退以及低热等症状, 如病情较严重, 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大多数患儿口腔黏膜易出现疱疹, 且伴有较大的疼痛感;手部、脚部也会出现疱疹, 臀部、膝盖偶有受累情况。部分患者易出现呕吐、头疼、食欲不振、恶心、咳嗽以及流涕等临床症状。

在祖国医学中, 小儿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 发病主要为肺气失宣、卫表被遏导致, 进而使患者出现咳嗽、流涕、头痛、发热;患儿四肢出现疱疹、口舌出现溃疡, 还有部分患儿会出现神昏、抽搐等症状[3]。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诊断时, 要与其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史互相结合。诊断依据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该病主要发生于秋季和夏季; (2) 主要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 且具有流行性; (3) 发病初期, 患儿主要伴有发热症状, 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疱疹; (4) 病程短, 能够在1周内自行痊愈。在治疗手足口病时, 首先要严密观察患儿的体征, 正确诊断后, 根据患儿具体症状进行治疗;与此同时, 做好预防工作, 如指导患儿家属勤晒被子、保持室内通风等, 并指导患儿养成饭前、饭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如一旦出现异常, 则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4]。本组研究中, 对5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给予有效治疗, 结果表明:总治疗有效率为94.4%;5例患儿合并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9.3%;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无1例患儿死亡。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主要以婴幼儿为主, 患儿主要伴有发热, 口腔、手足多部位疱疹或者皮疹等, 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治疗, 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毛欣.儿童手足口病135例临床诊治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31 (5) :551-552.

[2]张国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临床医学, 2014, 34 (1) :88-89.

[3]余文华, 余发熙.小儿手足口病再发临床特点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9) :1358-1360.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