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选择性论文(精选5篇)
立体选择性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真菌,生物催化,立体选择性
一、前言
生物催化已经成为合成化学家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新型生物催化方法的发展在化学、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不断增长, 并且新的微生物和/或其酶是深入筛选的主题。
单独使用完整微生物细胞和/或其酶系统进行立体专一性和立体选择性反应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些反应已经被证明在不对称合成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中十分有用。此外, 生物转化反应技术在寻找新的应用于制药和化学工业的化合物方面具有经济生态上的竞争性。本文综述了真菌催化的立体选择性反应。
二、微生物的选择
活性生物催化剂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中筛选。微生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另有许多生物环境可以开发寻找新品种的微生物。
真菌全细胞体系在微生物代谢物分离和生物催化反应等方面传统研究最多。从自然界筛选分离真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因为据估计现存的真菌种类只有极少是我们所真正了解的。
内生真菌用于微生物催化是一个未探索至少正在开发中的资源。内生真菌中第一次被提到是在19世纪初, 在1866年首次指出了内生真菌和致病性真菌的区别。然而, 直到上个世纪, 在20世纪70年代末, 内生真菌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生真菌可以保护植物避免受到昆虫, 疾病和植食性哺乳动物的攻击和破坏。
三、立体催化反应
1、立体羟基化反应
微生物催化羟基化反应在萜类化合物中研究较多。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结构复杂性, 这意味着化学合成或结构上的修饰需要反应具有立体和对映选择性。微生物转化较之传统化学法在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上更职能化, 常常能提高产品的生物活性, 使原碳链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羟基。
L-薄荷醇常用于香水行业, 能用来作为12种Rhizoctonia solani菌生物转化的底物。其中有3株菌能催化生成三种产品。
2、硫氧化
近几年来, 手性硫氧化物已经成为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合成中重要“手性砌块”。它的的应用正日益增加, 因为它是各种生物活性氨基酸化合物的官能团。目前, 有不少方法可以合成这些硫氧化物, 但是还缺乏一种立体选择性的合成方法。微生物以其高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催化作用正被应用到其中来。
有8种真菌被用于苯羟硫乙酸的生物转化。这种化合物能用来合成精神兴奋剂 (±) -莫达非尼。Beauveria bassiana (ATCC-7159) 能高产率 (89%) 、高对映体选择性 (99%) 地转化苯羟硫乙酸为 (S) -亚硫酰基羧酸。其他真菌则选择性较低, 但Microsporum gypseum (ATCC-11395) 的产率可高达94%。
3、环氧化
生物转化一些萜类化合物及其它一些产品时会形成环氧化物。结果显示Penicillium菌属能催化 (R) - (+) -柠檬烯为反式和顺式柠檬烯氧化物。
4、拜尔-维利格氧化
拜尔-维利格氧化是是有机化学中将酮或环酮氧化成相关酯类或内酯的一类重要反应。有9种Aspergillus被用于2种环酮的拜尔-维利格氧化。二环[3.2.0]七-2-胺-6-酮常用于合成前列腺素, 有趣的是它还作为一些抗生素的前体。这个化合物能被不同Fusarium sp.转化生成 (+) - (1R, 5S) -内酯, 产率为78% (73%ee) 和86% (70%ee) 。用Aspergillus terricola和A.amazonicus催化生成 (-) - (1S, 5R) -内酯, ee值较好。
5、去消旋化
由微生物选择性还原或对映体选择性水解的去消旋化反应是生物催化里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应, 可采用简单的化学酶过程从苯丙酮对映纯化药理学化合物®-2-羟基苯丙酮。先用锰乙酸盐乙酰化苯丙酮, 然后利用Rhizopus oryzae作为生物催化剂水解此乙酰衍生物生成高ee值和较好产率的羟基丙酮。不需要的乙酮则被差相异构化重新回收变成®-异构体。
四、结论及发展趋势
不同种类的酶能催化许多类型的化学反应, 从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手性化合物。近十年来, 生物化学, 蛋白质化学, 分子克隆, 随机和定点诱变等技术推动了生物催化剂的革命。而且发酵工程为为各种酶和微生物的培养提供了无限可能, 这都可作为有机合成的工具。因此, 生物催化与有机合成的结合将激发创造出新的合成方法, 并且将在理论和实践中打开新的技术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玉彬:《生物催化的手性合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2]Miyazawa, M;Kawazoe, H;Hyakumachi, M.J.Chem.Technol.Biotechol, 2003, 78, 620-625.
[3]Olivo, H R;Osorio-Lozada, A;Peeples, T.L.Tetrahedron:Asymmetry, 2005, 16, 3507-3511.
立体网络营销:开拓第三终端的选择 第2篇
第三终端的营销误区:忽视市场的区域性和差异化原则
占医药市场销售额近四成的销售终端是介于医院和零售药店之间的模糊地带,被称为第三终端,其药品销售受着医生、消费者、商业渠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块市场的整体份额非常大,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而许多医药企业的营销工作还未涉及到这类市场,或虽有涉足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投入产出效果,因此,第三终端这一市场开始引起了许多企业的重视,并有望成为药品销售的新增长点。也由于这类终端数量多,单个量小,整体量大,且以OTC产品占多数,因此,其在营销上应一手抓渠道拉动,一手抓终端促进。
开发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话题成为了2005年上半年行业的热门话题,许多企业在开始深化区域市场,同时着手对第三终端的开发。尽管时间较短,但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企业不做市场调查和研究,盲目上马,一哄而上,简单地把市场增量指标都寄希望于对第三终端或周边农村市场的深度开发上。这是很不科学的,是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的深入拓展中出现的新的误区,其实质问题就是忽略了市场区域性和差异化的营销原则。从表面上看,营销工作是在向更深、更广的市场拓展,实际上这样的营销工作往往是在被动地推进。因为区域市场的差异让相同的拓展方案在不同市场中遭遇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农村市场给销售增量带来无限商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使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水平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从而导致了区域化市场的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化。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在华南和华东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第三终端的开发早就在进行之中,只是过去没有形成“第三终端”这个概念而已。由于这些地方的农村乡镇发展很快,一些繁华村子的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程度丝毫也不比内地一个小县城低,对其药品市场的拓展已经是许多医药企业营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药品生产企业的营销组织已经深入到了村镇。在处方药销售方面,县级乃至镇级医院都是医药代表必须花大力气把控的终端。以广东省为例,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顺德、中山等地,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时以镇为单位进行市场划分的模式已经形成。在这些地方,医药营销队伍之所以能下移到镇、村一级的市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区域市场容量大,值得派驻营销队伍,
而在东北和西北市场,许多地级市场的容量都远远不如发达地区的镇级市场,开发和拓展的价值不大,营销队伍进入后,投入产出比往往难以令人乐观。因此,笔者认为,营销工作在向第三终端发展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潜力和销量的提升幅度等问题。
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药品的农村市场和城市周边市场已经兴起,给产品销售增量带来了无限商机,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序、合理地拓展第三终端市场,开发和深化三级周边市场,已成为医药营销人士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立体交叉式营销将成为第三终端的重要营销形式
从医药渠道的延伸来看,传统的通过一级医药商业公司分销到二三级医药商业公司的渠道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模式所代替。从一级医药商业流向二三级医药商业、再流向终端、流向消费者的纵向营销模式和通过数量较多的一级商业公司流向终端和消费者的横向营销模式,正逐步被注重区域性和差异化市场、兼顾一级和二三级市场的立体网络营销模式所取代。
目前医药市场的立体化网络营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从附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决定市场级别的不是行政区域的级别,而是市场容量和区域市场的消化能力。而影响到区域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同时,区域市场中商业渠道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全国市场而言,营销中所采取的模式必定会是一种立体交叉的营销形式。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补充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结合了渠道纵向和横向营销模式的优点,根据市场状况来决定营销的差异化选择,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企业提供了全面扩大产品市场销量的思路,以及提升销售量和以占领最大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产品在目标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渗透和新的市场定位。同时,这种模式寻求的是营销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照搬照套的过程模仿秀,因为思维的清晰更加有利于营销手段的创新,使营销策略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并不是单纯的纵向和横向营销模式的替代方式,而是一种补充,一种对前两种营销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的结果。企业在深入开发第三终端市场时,必须综合考虑目标市场容量的大小和投入产出水平,并全面衡量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本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当地医药商业渠道和零售终端发展状况等环境变化的因素。
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是市场定位、定级的首要指标,参考当地商业渠道发展状况和零售终端发展现状,以及第三终端的延伸状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产品发展阶段等因素进行权重和项目阈值的评估,从而形成可拆卸的模型模块,合理构建和完善渠道结构和功能,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拓宽第三终端市场,这样才能完全体现营销的区域化、差异化特点,从而真正构建立体网络型营销模式。
立体选择性论文 第3篇
1.基本面法
以基本面为研究平台来解决空间图形问题的方法,称为基本面法.当把已知量和未知量集中转移到某个平面(即基本面),或者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比较集中的平面作为基本面,把其它量看成是这个基本面的相关量时,就使问题研究有了依托,使问题的解决有工具可寻,从而大大降低了论证的难度.
例1如图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分别是棱BC、CC1的中点,P是侧面
BCC1B1内一点,若A1P∥平面AEF,则线段A1P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A.[1,52]B.[324,52]
C.[52,2]D.[2,3]
解析取B1C1的中点M,BB1的中点N,连结A1M、A1N、MN,容易证明平面A1MN∥平面AEF,所以点P位于线段MN上,因为A1M=A1N=52,所以当点P位于M、N处时,A1P最大,当P位于MN的中点O时,A1P最小,此时A1O=(52)2-(24)2=324,即324≤A1P≤52.故选B.
点评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本题抓住平面A1MN为基本面,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恰当地转移,使之相对集中在该面上,从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有效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2.折展法
将空间图形平展成平面图形,或者将平面图形翻折成空间图形,在翻、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图形中各种元素的变化与不变量的研究,使得空间图形的有关问题得以解决,称为折展法.折展法体现了平面与空间的相互转化,是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好素材.
例2如图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CB=90°,AC=6,BC=CC1=2,P是BC1上一动点,则CP+PA1的最小值为( ).
A.43 B.45
C.52 D.53
解析如图3,将直角三角形A1C1P绕PC1旋转(A1→D),使该三角形与侧面BCC1B1共面,则 CP+PA1的最小值即为CD的长度.注意到,∠CC1B=45°,∠A1C1B=90°,故∠CC1D=135°,由余弦定理可得CD=52.选C.
点评本题也可以连接A1B,将△CBC1绕BC1旋转(C→D),使该三角形与△A1BC1在同一个平面内,连接A1D,图4,则A1D的长度就是所求的最小值,同理可得A1D=52.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判断在翻折前后哪些元素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要检查在翻折过程中相关元素与折痕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关元素在翻折前的位置与翻折后的位置情况.
3.构造法
明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联想熟知的数学模型,通过恰当地构造空间图形,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将原问题化归为一个等价的较易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就是构造法.构造法体现了转化与变换的数学思想,也是整体化解题策略的体现.
例3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B、C、D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
A.233 B.433 C.23 D.833
图5解析由题意知AB与CD为异面直线且处于球心O两侧,分别以AB、CD为直径作两个互相平行的圆面,并构造如图5所示的长方体,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a、b,体积为V,两个圆面之间的高度易得23,则VA-BCD=13V=13ab·23=233ab,又由a2+b2=4≥2ab得ab≤2,则VA-BCD≤433,故选B.
点评本题巧妙地将AB、CD转化到上、下两个矩形的对角线上,从而构造长方体,体现数学图形的构造与转化.对于相似的构造,我们常将正四面体转化到正方体中去求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割补法
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或把不易求解的图形分割成易于求解的若干图形,对一个空间图形进行补形,使之补形后成为一个熟知的、易求解的几何体,以便于求解,称为割补法.其中对几何体进行补形,本质上也是一种构造法.
例4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垂直于三角形B1AC所在的平面,BD1=a,△B1AC的面积为S,则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是( ).
A.12aSB.13aSC.49aSD.23aS
解析如图6,只要连结A1C1、AC1,便不难得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被分割成6个与三棱锥B-ACB1等体积的三棱锥.设BD1与面B1AC交于K,则显然B1、K与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三点共线,且
BKKD1=12,即BK=a3.又因为BD1⊥平面B1AC,所以VB-ACB1=13S·13a=19aS,从而得平行六面体的体积V=23aS.选D.
点评“割”的指导思想是:化陌生为熟悉,化繁杂为简单.本例将平行六面体切割成三棱锥进行相关计算,使体积的计算大为简捷,解答的效率大为提高.
例5三棱锥P-ABC的底面ABC是直角三角形,斜边AB=10,侧面PAB和PAC都垂直于底面,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30°,侧面PBC和底面成60°角,则三棱锥相对棱AC和PB间的距离为( ).
A.3102B.433C.563D.73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将三棱锥补成如图7所示的长方体ACBD-PC′B′D′,则∠BAC=30°,∠PCA=60° .显然,AC∥平面PC′BD,故AC与PB间的距离即为AC到平面PC′BD的距离,亦即C点到平面PC′BD的距离.注意到平面PC′BD⊥平面B′C,故过点C作CM⊥BC′,于是CM⊥平面PC′BD,所以所求距离又转化为C到BC′的距离.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得BC=5,AC=53;在直角三角形PAC中,得PA=CC′=15.在直角三角形BCC′中,BC′=BC2+CC′2=510,则CM=BC·CC′BC′
=3102.选A.
点评分割和补形是对立的统一,其目的都是为了简单化、直观化.相对于熟知几何体的某些缺失,本例将所求几何体适当的补形,使其补形后成为一个易于计算和观察的长方体,从而使思维的抽象性大大降低,推理和计算的难度大大减少.
5.等积法
在保持几何体体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几何体的顶点和底面的位置达到解题目的的方法,称为等积法.常用的等积变换有三棱锥等积变换和平行六面体等积变换.
例6如图8,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4,AA1=8,E为CC1的中点,O为下底面正方形的中心,则三棱锥O-A1B1E的体积是( ).
A.12B.16
C.20D.24
解析作OM∥A1B1,交BC于M,则OM∥平面A1B1E,所以VO-A1B1E=VM-A1B1E=VA-MEB1=13×4×S△MEB1=13×4×(4×8-12×8×2-12×4×2-12×4×4)=16.
点评本例作出OM∥A1B1,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把求VO-A1B1E的问题利用等积变换为求VA-MEB1,大大缩短了思考的过程.
6.函数方程法
通过设未知量,列方程或建立函数关系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或函数问题来研究,称为函数方程法.
例7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三棱柱ABC-A1B1C1的三条侧棱上,已知正三棱柱底面边长为2,则该三角形斜边长是( ).
A.3 B.22 C.23 D.32
解析如图9,等腰直角三角形CDE的三个顶点在正三棱柱ABC-A1B1C1的三条侧棱上(直角顶点为D),过D作DF⊥AA1,垂足为F,显然,直角三角形EFD与直角三角形DBC全等.设BD=x,则AE=2x,在直角三角形DBC中,DC2=4+x2,在直角三角形EAC中,EC2=4x2+4,由EC2=2DC2,得4x2+4=2(4+x2),解得x=2,从
而EC=23.
故选C.
点评函数方程法解决立体几何的最大特点是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来研究,其中,列出方程进行计算,多用于判断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建立目标函数,多见于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7.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的某些特殊点、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对各选项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择真伪的方法,称为特例法.
例8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mα,直线nβ,点A∈m,点B∈n,记点A、B之间的距离为a,点A到直线n的距离为b,直线m和n的距离为c,则( ).
A.b≤c≤aB.a≤c≤b
C.c≤a≤bD.c≤b≤a
解析在如图10所示的单位正方体中,上、下底面分别记为α、β,直线m即AD1,直线n即BD,显然
点A、B之间的距离为a=3,点A到直线n的距离为b=2,直线m和n的距离为c=1,则c
点评本题利用特殊位置加以分析求解,简洁明了,特例法对巧解“秒杀”选择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8.极限法
立体几何选择题中有一些任意选取或者变化的元素,对这些元素趋向于某个极限问题或变化到某个极端位置的状况进行估算,并以此估算为基础,判断选择的结果.这种通过动态变化,通过极端取值的方法称为极限法.
例9设三棱锥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它们中的最大一个为S,记λ=S1+S2+S3+S4S,则λ一定满足( ).
A.2<λ≤4B.3<λ≤4
C.2.5<λ≤3.5D.3.5≤λ<5.5
解析首先考虑一个特殊情形:当三棱锥是一个正四面体时,四个面的面积相等,则S1=S2=S3=S4,这时λ=S1+S2+S3+S4S=4.再考虑一个极限情形,设S1、S2、S3、S4中S4最大,即S4=S,若面积为S所对应的高h→0,这时有S1+S2+S3→S,此时λ=S1+S2+S3+S4S→S+SS=2,由以上可知,2<λ≤4.
故选A.
点评在立体几何中对一些判断范围型题目,恰当运用极端位置或极限思想,能较迅速解决问题,功效十分奇特.
立体选择性论文 第4篇
国外报道的匹伐他汀的合成方法较多[4,5,6],尽管合成路线不同,但它们使用了共同的中间体2 - 环丙基 - 4 - ( 4' - 氟苯基) - 3 - 喹啉甲醛,但是对其含有手仲烯丙醇结构的中间体少有研究,因此本文旨在为含有手性仲烯丙醇结构的他汀类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一条经济、方便的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如下:
本合成路线主要为以R - 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利用1 - 苯基-5 - 巯基四氮唑对其开环,由于生成烯烃化试剂的同时伴随着分子内消除反应,因此我们对其羟基进行保护,然后利用过氧化氢将其氧化成砜得到Julia烯烃化试剂,将其与2 - 环丙基-4 - ( 4' - 氟苯基) -3 - 喹啉甲醛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R,E) - 1 - 氯 - 4 - ( 2 - 环丙基 -4 - ( 4 - 氟苯基) 喹啉 -3 - 基) 丁 -3 - 烯 -2 - 醇。
1实验部分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R - 环氧氯丙烷,1 - 苯基 - 5 - 巯基四氮唑,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4 - 二甲氨基吡啶,咪唑,钼酸铵,六甲基硅基氨基钾,四水合钼酸铵均购自上海达瑞化学有限公司。2 - 环丙基 - 4 - ( 4' - 氟苯基) - 3 - 喹啉甲醛自制。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均购自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NMR测定: 德国Bruker AV Ⅲ 400M核磁共振仪;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真空干燥箱、三用紫外线分析仪均购自郑州科泰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2化合物的合成
1.2.1(R)-1-氯-3-(1-苯基-1H-四唑-5-基硫代)丙-2-醇
100 m 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 - 苯基 - 5 - 巯基四氮唑 ( 5. 0 g, 28. 1 mmol,1. 0 eq) ,甲醇( 35 m L) ,环氧氯丙烷 ( 2. 3 m L,29. 5 mmol,1. 05 eq) ,三乙胺 ( 6 m L,42. 1 mmol,1. 5 eq) ,室温下搅拌反应过夜。浓缩反应液,加入乙酸乙酯( 15 m L) ,分别用水、0. 1 M盐酸、饱和Na HCO3,饱和食盐水洗涤,分液,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产物7. 1 g,收率: 96%。
1.2.2(R)-5-(2-(叔丁基二甲硅烷氧基)-3-氯代丙硫基)-1-苯基四氮唑
250 m 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 - 氯 - 3 - ( 1 - 苯基 - 5 - 硫基四唑) -2 - 丙醇( 7 g,25. 9 mmol,1. 0 eq) ,CH2Cl2( 70 m L) ,冰浴条件下,加入DMAP ( 0. 3 g,31. 0 mmol,0. 1 eq) ,咪唑 ( 3. 5 g,51. 7 mmol,2. 0 eq) ,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 ( 4. 7 g,31. 0 mmol,1. 2 eq) 。室温下搅拌过夜。加入水20 m L,二氯甲烷( 2 × 100 m L) 萃取反应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 过滤、浓缩,重结晶得 到产物9. 1 g,收率: 92% 。1H NMR ( 400 MHz,CDCl3) : δ 7. 58 ( s,5H) ,4. 33 ~ 4. 38 ( m,1H) , 3. 56 ~ 3. 71 ( m,4H) ,0. 88 ( s,9H) ,0. 11 ( s,3H) ,0. 08 ( s, 3H) 。13C NMR ( 400 MHz,CDCl3) : δ 154. 1,133. 6,130. 2, 129. 8,123. 8,70. 1,47. 4,37. 7,25. 7,18. 01, - 4. 6, - 4. 7。
1. 2. 3 ( R) - 5 - ( 2 - ( 叔丁基二甲硅烷氧基) - 3 - 氯丙基)- 1 - 苯基四唑
50 m L圆底烧瓶中加入5 - ( 2 - ( 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 - 3 - 氯丙基) - 1 - 苯基四氮唑 ( 5. 0 g,12. 9 mmol,1. 0 eq) , 乙醇( 25 m L) ,冰浴条件下,加入四水合钼酸铵 ( 3. 2 g,0. 26 mmol,0. 2 eq) ,30% 过氧化氢水溶液( 12 m L) ,室温下搅拌反应4 h,加入饱和亚硫酸钠( 5 m L) ,乙酸乙酯( 3 × 10 m L) 萃取反应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纯化得到产物4. 4 g,收率: 80. 5% 。1HNMR ( 400 MHz, CDCl3) : δ 7. 60 ~ 7. 69 ( m,5H) ,4. 64 ( t,J = 5. 2 Hz,1H) , 4. 1 ( t,J = 5. 2 Hz,2H) ,3. 65 ( dd,J1= 4. 4 Hz,J2= 1. 2 Hz, 2H) ,0. 85 ( s,9H) ,0. 11 ( s,3H) ,0. 05 ( s,3H) .13C NMR ( 400 MHz,CDCl3) : δ 154. 1,133. 0,131. 5,129. 8,125. 1, 67. 1,60. 0,47. 4,25. 6,17. 9。
1.2.4(R,E)-3-(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4-氯丙基-1-烯基)-2-环丙基-4-(4-氟苯基)喹啉
100 m 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R) - 5 - ( 2 - ( 叔丁基二甲硅烷氧基) - 3 - 氯丙基) - 1 - 苯基四唑( 4. 0 g,9. 6 mmol,1. 0 eq) ,2 - 环丙基 - 4 - ( 4' - 氟苯基 ) - 3 - 喹啉甲醛 ( 4. 2 g, 14. 4 mmol,1. 5 eq) ,THF( 40 m L) 冷却至 - 78 ℃ ,通过滴液漏斗加入KHMDS ( 1. 0 M四氢呋喃溶液,2 eq) 。反应液在 - 78 ℃ 条件下搅拌30 min,置于室温下反应1 h,全过程必须在氮气畅通的条件下进行。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乙酸乙酯( 3 × 30 m L) 萃取反应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 浓缩,柱层析得到无色油状液体烯烃2. 6 g,收率: 56% 。1H NMR ( 400 MHz,CDCl3) : δ 7. 35 ( d,J = 11. 2 Hz,1H) ,7. 56 ~ 7. 62 ( m,1H) ,7. 16 ~ 7. 32 ( m,6H) ,6. 64 ( dd,J1= 21. 6 Hz, J2= 2. 0 Hz,1H) ,5. 72 ( dd,J1= 21. 6 Hz,J2= 8. 0 Hz,1H) , 4. 27 ( q,J = 7. 6 Hz,1H) ,3. 31 ( dd,J1= 14. 4 Hz,J2= 8. 4 Hz,1H) ,3. 21 ( dd,J1= 14. 4 Hz,J2= 7. 6 Hz,1H) ,2. 39 ~ 2. 46 ( m,1H) ,1. 33 ~ 1. 37 ( m,2H) ,1. 02 ( dd,J1= 10. 8 Hz, J2= 4 Hz,2H) ,0. 86 ( s,9H) ,0. 05 ( s,3H) ,0. 01 ( d,J = 8. 0 Hz,3H ) .13C NMR ( 100 MHz,CDCl3) : δ 162. 3,160. 5, 146. 8,144. 4,137. 1,133. 3,131. 7,128. 9,127. 4,126. 1, 125. 5,115. 5,115. 4,73. 4,48. 5,29. 7,25. 7,18. 2,16. 2, 10. 3,10. 2,0. 03, - 4. 7, - 4. 8。
1.2.5(R,E)-1-氯-4-(2-环丙基-4-(4-氟苯基)喹啉-3-基)丁-3-烯-2-醇
50 m 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 R,E) - 3 - ( 3 - ( 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 - 4 - 氯丙基 - 1 - 烯基) - 2 - 环丙基 - 4 - ( 4 - 氟苯基) 喹啉( 2. 5 g,5. 2 mmol,1. 0 eq) ,加入THF溶液10 m L,称取四丁基氟化铵 ( 1. 35 g,5. 2 mmol,1. 0 eq) 冰浴条件加入至反应液中,搅拌反应60 min。1 h后,向反应液中加入10 m 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反应液一次。然后向水相中加入20 m L乙酸乙酯萃取溶解在水相中的产物,收集有机相后,无水硫酸钠干 燥后旋干,柱层析得 油状液体1. 64 g,收率: 86% 。1H NMR ( 400 MHz,CDCl3) : δ 7. 99 ( d,J = 8. 4 Hz,1H) , 7. 64 ( t,J = 6. 8,1H) ,7. 36 ( m,2H) ,7. 20 ( m,4H) ,6. 76 ( d,J = 16. 0 Hz,1H) ,5. 67 ( dd,J1= 16. 0 Hz,J2= 5. 6 Hz, 1H) ,4. 40 ( q,J = 4. 4 Hz,1H) ,3. 47 ( dd,J1= 11. 2 Hz,J2= 4. 0 Hz,1H) ,3. 35 ( dd,J1= 11. 2 Hz,J2= 6. 8 Hz,1H) ,2. 4 ( m,1H) ,1. 37 ( s,2H) ,1. 07 ( dd,J1= 8. 0 Hz,J2= 2. 4 Hz, 2H) .13C NMR ( 100 MHz,CDCl3) : δ 162. 2,160. 5,146. 9, 144. 5,135. 5,133. 1,131. 7,128. 8,128. 6,126. 0,125. 6, 115. 5,115. 3,72. 0,49. 3,29. 7,16. 1,10。
2结果与讨论
我们从羟基邻位有取代基的手性仲烯丙醇结构分析来看, 主要含有一个碳碳双键、一个手性羟基以及一个取代基。传统的合成手性仲烯丙醇的方法主要将重点放在手性羟基的引入上, 试图对消旋的烯丙醇进行动力学拆分、α,β - 烯基酮不对称还原以及 α,β - 烯基醛的不对称加成等手段来获得手性羟基。而本论文以光学纯的R - 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对其进行开环获得了烯烃化试剂,然后以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在 - 78 ℃ 下,以六甲基硅基氨基钠为碱与醛进行反应,同时引入了手性烯丙醇中的手性羟基以及羟基邻位的取代基,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引入手性羟基可能对应选择性不高或偏低等问题,同时本论文采用Julia烯烃化方法,解决了手性烯丙醇中碳碳双键立体选择性问题, 生成的均为E式碳碳双键,总产率达36% ,该方法具有高产率、 高立体选择性、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等优势。接下来我们将对其反应条件进一步优化以获得更高的产率。
摘要:以简单易得的光学纯的R-环氧氯丙烷为原料,经过开环、羟基保护、合成烯烃化试剂,然后在-78℃经KHMDS还原,得降血脂药物他汀(Pitavastatin)的重要中间体(R,E)-1-氯-4-(2-环丙基-4-(4-氟苯基)喹啉-3-基)丁-3-烯-2-醇,总收率达36%。与传统的不对称合成以及消旋体的拆分等方法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率,更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立体选择性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三线阵卫星测绘,无控测图,立体模型
1 概述
随着遥感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 卫星摄影测量已经成为人类获取地球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所获取的立体影像及其姿态、轨道位置以及其他信息, 可以在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测制地球等星球表面的地形图[1], 从而有效的减弱了在沙漠、海洋、境外等困难地区获取地理信息对地面控制点的依赖。
在利用卫星影像进行测绘时, 在保证卫星轨道定位精度、卫星姿态确定精度、时间同步精度和相机内方位元素的精度标定的前提下, 所获得的卫星影像及位置姿态数据为后工序作业提供保证。测绘卫星发射后, 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传感器的内部结构产生细微的变化, 直接影响内方位元素精度;在卫星定位过程中, 星敏陀螺等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也对最终的定位结果产生影响[2,3]。因此, 为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测绘成果, 需要采用区域网平差方法来解算内外方位元素误差, 以消除其对卫星定位的影响[4]。同时, 空中三角测量作为内业测图的第一道工序, 是测图的数学基础, 也要保证其精度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5]。在完成空三作业后进行立体测图时, 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能够同时获取同一区域三个不同视角的立体模型, 由于不同立体模型视角不同, 模型间同名点的位置及高程也不完全相同, 选择合适的立体模型不仅能够减小观测盲区, 还能够提高测绘成果的相对精度。本论述针对以上问题, 以国产某型号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系统同时获取的某测区前视、后视、下视及同轨、异轨影像及系统参数为基础资料,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模型同名特征点坐标偏移量的试验, 提出了选择立体模型测图的方法。
2 方法与试验
本研究试验数据资料主要为国产某型号测绘卫星2014-04获取并经过几何和辐射校正的某高山区全色立体像对及其对应无控制点加密数据。地图成图采用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比例尺为1:50000[6]。
2.1 三线阵影像内部同名点坐标比对
利用三线阵影像原始RPC参数, 恢复立体模型。在42个模型的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选取1个特征点, 共选取210个特征点。分别量测这些特征点在前后、前下、后下三个立体像对上的坐标, 得到同一特征点在不同模型中的三组坐标, 再对三组坐标的X、Y、Z值两两比对, 得出三线阵影像内部立体像对同名点的偏差情况[7]。
假设前后视模型下测量值为真值, 通过观测, 求得前后视和前下视各组同名特征点平均误差在X、Y、Z方向的最大值分别为-5.17m、6.51m、-5.33m, 各组特征点中误差在X、Y、Z方向的最大值分别为10.44m、11.7m、8.75m。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假设前后视模型下测量值为真值, 通过观测, 求得前后视和后下视各组同名特征点平均误差在X、Y、Z方向的最大值分别为-5.32m、-5.22m、-5.04m, 各组特征点中误差在X、Y、Z方向的最大值分别为10.20m、11.38m、7.78m。详细统计情况见表2。
单位:个
假设前下视模型下测量值为真值, 通过前下视与后下视比较, 各组同名特征点平均误差在X、Y、Z方向最大值分别为-10.45m、-6.38m、-7.14m, 各组特征点中误差在X、Y、Z方向的最大值分别为12.10m、13.08m、8.76m。详细统计情况见表3。
单位:个
2.2 单模型与区域网整体平差后同名特征点坐标比对
以景为单位对三线阵影像单独建立工程, 创建立体模型。在42个模型的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选取1个特征点并量测这些特征点在前后视、下后视、前下视三种立体像对中的坐标, 再分别与区域网整体平差后模型中同名特征点的坐标进行比对。
假设区域网整体平差值为真值, 通过比对, 前下视、后下视像对中均有2个特征点X值超过10m、1个特征点Y值超过10m, 前后视像对中特征点坐标值均未超过10m。单模型特征点组平均误差在X、Y、Z方向最大值分别为-11.29m、-15.54m、-13.81m, 同名特征点组中误差在X、Y、Z方向最大值分别为4.26m、3.35m, 3.62m。单模型与区域网整体平差比对示例见表4。
2.3 测区公共模型连接点坐标比对
区域网整体平差完成后, 在前后视、前下视、后下视3个类型像对上选取了210个连接点作为特征点, 分别量取坐标值, 与区域网整体平差后的模型进行比较, 评判测区模型间接边偏差情况。假设区域网整体平差模型特征点坐标值为真值, 经检测, 测区公共模型连接点平均误差在X、Y、Z方向最大值分别为6.88m、5.48m、8.40m, 连接点中误差在X、Y、Z方向最大值分别为10.87m、9.21m、12.43m。比对统计示例见表5。
3 结论
通过上述试验初步认为, 本试验中原始三线阵影像内部精度基本一致, 区域网整体平差后与原始立体模型精度一致, 模型间接边相对中误差也满足1:50000地形图接边要求。前后视立体像对测图精度相对前下视、后下视像对来讲, 整体偏差及模型间接边偏差都较小, 同时能够减小观测盲区。因此在有多个立体像对可供使用的前提下, 不考虑视差对测图人员造成的影响, 可优先选择前后视立体模型测图。利用卫星影像进行无控制测图比较复杂, 本论述只针对国产某型号三线阵卫星测绘系统对山地1:50000地形图测绘进行了粗浅的试验和数据分析, 也没有野外检查点进行精度评估, 为了得到可靠全面结论, 还需对利用不同型号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测绘不同困难类别、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等做全面的试验和评估。
参考文献
[1]胡莘, 曹喜滨.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的测绘精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0 (5) 695-699.
[2]唐新明, 周平, 张过, 等.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传感器校正产品生产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 39 (3) :287-294.
[3]王任享.三线阵CCD影像卫星摄影测量原理[M].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6.8.
[4]刘楚斌, 张永生, 范大昭, 雷蓉.高分辨率三线阵卫星遥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算法与试验[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5, 32 (5) :89-93.
[5]高文革, 范永杰, 宋倩, 等.空三加密在数字摄影测量中的精度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 2010, 26 (12) :26-29, 33.
[6]GBT12340-2008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1:25000 1:50000 1:100000[S].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