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方案范文(精选12篇)
路由方案 第1篇
1 现有缓存技术分析
现存的路由器缓存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则, 较小缓存法则, 极小缓存法则等。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技术的优劣。
1.1 经验法则
1994年, C.Vinamizar等人提出了著名的路由器缓存设置法则“经验法则 (ruleof-thumb) , 指出缓存的大小应与带宽时延积相等 (bandwidthdelayproduct, BDP) , 即B=RTTXC, 其中B为拥塞路由器所需的缓存, RTT (RoundTripTime) 为一个TCP连接的平均往返时间, C为拥塞链路的带宽 (图1) 。
这一设置原则对路由器缓存的设置一直都有旗帜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传输技术和光网络的快速发展, 经验法则已不能满足网络的要求。它会增加核心路由器的结构复杂度, 占用大量路由器空间;同时发生拥塞时, 也会增大端到端的延迟。
1.2 较小缓存法则
如今多条TCP流同时共享一条骨干链路的情况已极为普遍, 所以在经验法则的基础上出现了“较小缓存法则”。较小缓存法则主要目的是尽量少的使用路由器的缓存, 从而减少队列时延, 从这个角度来达到链路100%的利用率。较小缓存法则公式为:B=RTTXC N代表拥塞链路上共享的长TCP流数目。然而在实际试验研究中发现, 当缓存数量大于B=RTTXC/N, 链路利用率无损失发生, 但当缓存数量接近B=RTTXC/N时, 链路利用率降低。于此同时, 这个方案忽视了对丢包率产生的影响, 造成丢包率明显上升。
1.3 极小缓存法则
此方法建立在牺牲小数量的吞吐率指标基础上, 核心路由器仅需要几十个包即可满足缓存要求。它着眼于未来全光路由器中缓存问题, 也为其做了初步的理论研究。世界上几家著名的通讯公司如SPRINT等对极小缓存法则在较为常见的商用核心路由器中进行了实测, 结果却表明, 依此法则设置的路由器缓会使路由器的性能下降。
2 路由缓存设置优化设计
由上述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路由器缓存设置方案都有其固有的缺陷, 究其原因, 互联网的非对称性有逃不掉的责任。面对这种局面,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如果有一个路由器, 其缓存不是采用固定形式的, 而是多片路由单元互联, 各个路由单元再支持多个高速率 (如10Gbps) 端口, 每个端口再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各类线卡。即路由器采用全分布式结构, 整个系统由一台控制机架和多个路由单元组成。这里, 我们考虑到“T比特传输、T比特交换、T比特路由即3T”技术在互联网中是一种完全意义上得对称宽带技术, 所以我们假设每个路由单元的吞吐率达到160G, 这样当路由单元达到8个时, 就能提供1.28Tbps的吞吐率。
在具体的设计中, 每个路由单元的输入交换模块和输出交换模块实现路由单元之间的互连, 两个路由单元互联构成无阻塞、全互联的吞吐量为320G, 以此类推, 8个路由单元互联构成总吞吐量为1.28T的路由器。每个路由单元最大可支持8个10G的转发端口, 单元内转发端口中得数据流通过8个平面的88端口交换来实现模块互通。到其他路由单元的用户数据流通过8个平面的87输出交换模块实现, 来自其他路由单元的用户数据流通过8个平面的78输入交换模块交换至路由单元内相应端口。在每个路由单元的端口交换部分设置缓存。路由器可根据TCP流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由单元及其转发端口,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路由缓存技术, 增大链路利用率, 减小丢包率。
3 结语
本文对现有路由缓存技术进行了较客观的分析, 并结合刚刚兴起的3T概念, 提出了一个T比特传输路由器方案, 对现存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该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军, 兰巨龙, 李玉蜂.小缓存对网络实时业务的影响[J].网络与应用, 2009, 5.
[2]杨梅樾, 郭江兴.基于核心路由器的缓存需求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3]李玉峰, 邱菡, 兰巨龙, 等.路由器缓存需求[J].计算机理论, 2011.
[4]周卫华, 丁炜.高性能路由器的交换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4.
灵科无线路由器设置方案 第2篇
本篇主要是介绍linksys无线路由器设置问题,以方便对linksys无线路由器不太了解的人进行路由器设置,希望本文可以让你对路由器的设置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买无线路由器的当然是为了更好的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设置linksys无线路由器,除了运行光盘中的向导以外,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进入路由器的配置页面进行路由器的配置,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只要在我们常用的浏览器里面输入192.168.1.1就可以进入路由配置页面了,路由器的初始用户名为空,密码为admin,建议登陆后更改原始密码,以保证路由器安全。
二、我们可以更改linksys无线路由器的管理IP地址,改成:192.168.1.2,这样可以避免与某些ADSL猫产生IP冲突,造成掉线等上不了网的情况,电脑通过路由器上网,路由器会对电脑自动分配一个IP地址,这分配而来的IP地址是一个动态的地址,每次接入都有可能变更,
三、下面我们重点说说下载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对下载的速度都有着苛刻的要求,有时候下载的速度是和路由器的设置是有关系的,想要下载速度快,我们就要实现HIGH ID。
1、为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脑的IP地址改为手动指定,单击静态DHCP,进入DHCP设置界面。
2、接着点击DHCP客户列表,在弹出的窗口中可以看到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连路由器的网卡信息,在网络邻居里面找到连接,通过IP地址,便可以确定 哪台是我们需要指定IP的电脑然后将相应的信息填入表格中钩选启用,就完成了IP地址指定的工作。
3、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映端口,在导航栏中单击应用程序和游戏选项,这时会显示出配置界面样,把需要使用的端口,TCP/UDP,以及目标地址填入表格中,选择启用,这样配置就全部完成了,这时下载速度就可以达到满带宽了。
LINKSYS路由器提供了备份功能,我们可以把设置好的配置备份到电脑中,防止路由器复位,重新设置路由器。
路由方案 第3篇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IPv6技术;通用接口;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12.9
本文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在分析现有接入方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的设计方案。方案主要阐述了边界路由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实现,重点介绍了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适配层的设计。通过数据包分片与重组机制以及报头压缩机制,协议栈适配层实现了IPv6数据包在IEEE802.15.4链路中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无缝融合,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具有实用性的应用价值。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环境保护、工业设备监控、医疗监护、农田监测、智能家居、市政交通管理、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诸多应用都需要远程用户能够方便地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和使用。TCP/IP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协议标准,加之IPv6的诸多优良特性,都使得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互联与融合是当前最现实的选择。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主要有网关接入和直接接入两种方式。其中,网关接入是指利用网关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网络之间进行协议转换,实现数据的转发任务,但是网关接入还存在着网络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直接接入方式是指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直接运行IPv6协议,能够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无缝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低速率、低功耗的资源受限网络,在无线传感器节点上并不适合直接运行标准IPv6协议。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JN5148模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无缝融合,并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1 边界路由器硬件设计
边界路由器硬件包括射频模块、处理器模块和电源模块等部分。其中,射频模块负责IEEE802.15.4数据帧的收发;处理器模块负责解析收到的数据帧,选择路径后进行转发处理;电源模块负责对其他模块供电。
1.1 射频模块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面向不同应用的协议栈众多,其中绝大部分协议栈都把IEEE802.15.4作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无线通信标准。支持IEEE802.15.4的射频模块主要有Jennic公司的JN5148、Ember250、MC13192、TI公司的CC2430和Digi公司的XBEE模块。
其中,JN5148模块将射频芯片与处理器集成一体,内置了IEEE802.15.4协议,不需要自行设计无线射频天线接口,开发成本较低,本文设计中选用Jennic公司的JN5148模块作为边界路由器的处理器和射频模块。
JN5148模块集成了基于OpenRISC核的32位RISC处理器,拥有完全兼容2.4GHzIEEE802.15.4标准的无线收发器,128KB的RAM运行应用程序,512KB的FLASH能够满足包括存储应用程序在内的大部分需求。
1.2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流量较小,对网络带宽要求不高,因此边界路由器与Internet网络之间可以采用UART串行总线连接。目前,各种网络设备中普遍应用USB接口,可以使用转换电路将USB接口转换为UART串行总线接口,本文选择FTDI232R芯片完成电平匹配和接口转换,FTDI232R是一款可编程的USB接口转UART接口的集成芯片,具有3.3V电压输出,可编程显示数据收发状态。
2 边界路由器软件设计
2.1 协议栈框架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的核心,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节点与边界路由器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数据通信的基础。为了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全IP互联,需要精简IPv6协议以及实现IPv6数据帧在IEEE802.15.4帧中传输。本文设计的边界路由器采用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协议栈框架。
IEEE802.15.4物理层主要负责启动和关闭射频收发器、能量检测与信道扫描、清除信道评估以及无线电波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工作。IEEE802.15.4MAC层主要完成信道接入、链路的连接及断开以及数据通信的差错及流量控制等工作。轻量级操作系统Contiki负责协议栈各层任务调度及管理,保证协议栈工作的实时性。
协议栈包括的任务有自组网任务、适配层主任务、网络维护任务、IP层任务以及应用层任务,任务调度关系。
本设计选用的JN5148模块内部集成了IEEE802.15.4的物理层和MAC层协议,因此,协议栈设计的重点是适配层、IP网络层和传输层。
2.2 适配层设计
组建网络是边界路由器适配层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系统启动后,自组网任务负责在选定信道和网络16位PAN_ID后建立网络。网络维护任务在网络建立后维持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的链路稳定,并在链路出现异常时进行上报并尝试修复链路。IEEE802.15.4物理层数据单元最大为127B,而IPv6要求链路支持的最小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长度为1280B,明显不支持此长度MTU.适配层介于IEEE802.15.4MAC层和IP层之间,因此适配层主任务除了负责管理MAC层协议事件之外,主要完成节点自动地址配置、IP数据包的分片与重组和IP数据包头压缩与解压等功能以实现IP数据包在IEEE802.15.4链路中的传输。
2.3 地址映射机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配置惟一的IPv6地址,但是手动配置繁琐并且难以保证地址惟一性。本文设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采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机制。IPv6地址由全局地址前缀和接口标识ID(Interface ID,IID)两部分组成。因为每一个射频模块都分配有一个全球惟一的IEEEEUI-64标识符,即64位MAC地址,因此可以利用EUI-64标识符获得一个IPv6地址接口标识ID来实现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参考文献:
[1]韦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12(01).
[2]宋树彬,王能.无线传感器网络上超轻量化的IPv6协议栈[J].计算机应用,2007(10).
[3]黄琼,张宏科,郜帅.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设计[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4]刘小刚,张思东,季策.IPv6低速无线个域网的路由设计与实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5]霍宏伟,张宏科,郜帅.一种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6(02).
作者简介:戴云松,男,云南建水人,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硕士。
路由方案 第4篇
为保障世博会运行,满足上海城市发展需要,上海展开了新一轮市政道路建设。但考虑到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应对世博的交通状况依然形势严峻。根据世博道路交通组织方案,力求运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理念,立足于市政道路规划路网,支持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世博交通系统。通过引导、限制、管制等措施,优先保障到达世博园区的集约型交通,最大限度减少对日常交通的影响,实现世博交通集约、转换、分离的总体目标。
在ITS框架内,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起着联系道路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作用。路由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车辆行驶路径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引导路网中的交通流转向拥挤程度较低的路段行驶。开展基于世博会需求的世博车辆路由控制研究,对均衡路网流量、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缓解拥堵和协助安保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依据示范工程范围,在浦东中环线及配套路网的道路范围确定世博车流路由控制的信息发布节点,提出服务于世博主要交通路网的路由控制技术方案。具体工程范围为中环线浦东段及配套通往世博区的主要地面道路。
1 世博出行特征及路网适应性研究
1.1 世博交通需求的特点及相关管理策略
根据相关部门的分析,世博期间交通需求将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巨大的需求总量、复杂的客流来源、与日常交通流叠加、不均匀的时空分布和较长的持续时间。这些特点对道路建设和交通组织提出了较高要求。
为了应对世博交通的需求,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出了不少解决策略。这里简介与本研究相关的交通管理应对策略。
1)南北协调,均衡需求[3]。
世博园区分布在市中心黄浦江两岸,但大部分市外客流先到达浦西且住宿在浦西,本市客流也集中在浦西地区。因此中心城内的世博会客流分布以浦西为主。但受到路网容量的限制,浦西难以承担大比例的入园客流。从园区内场馆布局来看,浦东安排了5个出入口,浦西设置了3个,入园客流需求以浦东为主(约占70%)。因此需要增加对浦东路网的重视。
2)多式联运,分散压力[4]。
根据世博会运营计划,准备对世博园安排以大容量交通工具为主的直达交通结构。以轨道交通到达和通过道路交通入园各承担50%的客流计算,预计世博专线巴士和团体巴士分别承担15%和10%的客流,占到通过道路交通进入园区的一半。可以预见,对这部分集约交通进行信息诱导和路由控制将相对容易,效果也将比较明显。
3)时空分离,减轻冲击。
通过外围道路、交通枢纽的合理利用,实现世博客流与日常客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减少世博交通对城市日常交通的冲击。按不同管理方式,将全市路网分为缓冲区、引导区和管控区。其中浦东中环线是缓冲区与引导区的边界。
1.2 浦东中环线及配套路网与世博需求的适应性
1)中环线浦东段作为上海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环线的作用外,也是连接浦西、浦东的重要通道,联系浦东国际机场、三林、张江、川沙等功能区的交通走廊。预计于2009年底通车。浦东段中环线是规划世博交通引导区与缓冲区的边界。从路网结构可以看出,由浦西通过集约交通方式越江至浦东入园的客流将主要通过上中路隧道和浦东中环线。因此在世博交通专用通道体系中,主要将依靠中环线组织浦东进出园区交通。
2)连接进入相连的各条南北向地面道路,最后通过耀华路浦东南路及其相交节点进入园区各个出入口。因此,浦东中环线及其周边道路是组成进入世博浦东园区交通走廊。对其实施管控将影响世博交通优先的程度。
2 世博路由控制节点与信息发布策略
2.1 浦东中环路由控制节点的选择
结合浦东园区陆上出入口设置和相关道路条件,分析连接浦东中环线和世博园区的主要南北向道路,选择世博车辆抵达园区的路径。主要道路包括林浦路(规划建设)、济阳路、长清路、上南路、杨高南路和成山路。
根据与世博园区出入口直接连接和与中环主线沟通方便的原则,选择林浦路、上南路、杨高路高科西路作为世博车辆进入世博园区的主要通道;同时利用成山路作为通道之间东西向的联系。相应的路由控制关键节点为浦东中环线林浦路交叉口、上南路上下匝道处和杨高南路立交出入口以及上南路、杨高南路与成山路的交叉口,如图1所示。
2.2 面向世博需求的路由信息发布策略
世博会期间,不同的通道在同一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拥挤、另一些比较畅通的状况。通过路由控制发布诱导信息,避免大量交通涌向同一交通走廊引发拥挤,平衡道路资源的使用;同时在世博专用道或普通车道出现突发事件或临时交通管制要求时,能够及时向世博车辆和社会车辆提供警告信息,帮助其选择替代路径。从路由控制的灵活程度区分,发布信息时主要考虑两种策略:
1)实时调节,灵活分配。
根据各条道路的交通状况以及园区停车场的情况,实时调整发布通往园区的路径诱导信息。世博专线巴士和旅游巴士根据可变信息板提示的路径行驶。
这种信息发布策略能够最大程度上平衡几条世博通道的交通压力,实现最佳的路由控制效果。但是地面道路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密度较低,难以对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同时灵活的行驶路线导致专线巴士抵达园区的出入口不固定,增加了出入口客流组织和停车场的管理难度。
2)预先分配,按需调节。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车辆按照预设路线行驶;在发生严重拥堵、突发交通事件或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的情况下发布警告信息,同时依据交通状况发布路径建议信息,提醒即将驶入阻塞路段的世博车辆更改行驶路线。
这种信息发布策略保证了世博车辆行驶路径的相对固定,利于对停车场和出入口的管理。在确保世博车辆总体运行稳定的同时,针对突发性交通拥挤和事件的路由控制将有效减少阻塞路段的车辆延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路由信息发布的策略任务,后一种方法可靠性较好,同时体现了路由控制的效果。因此后续将依此设计实施方案。
3 服务世博交通的路由控制方案研究
服务世博交通的路由控制实现,主要依靠浦东中环线主线以及地面增设的可变诱导信息板的诱导信息发布完成。整个控制过程的实现可以分解为图2所示的过程。
3.1 路段交通参数采集
采集的交通参数主要分为4类,经处理和计算后可用于下一步路线行驶方案比选。
1)交通运行参数。
利用道路上布设的感应线圈、视频识别等装置,可以获得交通流基本参数,用于判断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情况。
2)突发事件信息和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判定事件对保证诱导信息的准确具有重要作用。浦东中环主线全线安装了摄像监控设备,可以结合感应线圈采集的数据确认突发性交通事件的发生。同时,VIP车辆通过、特殊活动等而采取的临时交通管制措施也会影响世博通道的通行情况。此类信息需要进行集中整理。
3)停车场状态。
考虑到其他车辆的占用和特殊情况下的可靠性,需要对停车场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到达的世博车辆超过接待能力,需要发布信息提示后续车辆改停其他出入口。
3.2 路线行驶方案比选
利用采集到的交通流参数,结合交通事件信息,采用相关方法可以估算出每条路线的行程时间;在某条路径由于临时交通管制而不能通行时,应及时将预备采用该路径的车辆分流到其他路径;当某一路径对应的停车场接近饱和时,应提示车辆更改行驶路线。通过各条南北向世博通道抵达园区的行驶路线见图3。
通过综合考虑行程时间、路段特殊管制措施、停车场泊位情况等因素,最终确定各块信息板位置发布的世博车辆推荐行驶路线。在一般车道的拥挤程度差别过大时,对社会车辆发布信息以均衡路网流量。
3.3 路由控制信息发布
1)信息发布位置。
除了中环线工程已经设置的可变信息标志外,为了确保世博车辆路由控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相应的地面路径选择节点增设世博动态引导标志,具体见图3。
2)信息发布内容。
发布的信息分为路径诱导信息、突发事件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4类。发布时要考虑明确服务对象。根据可变信息板的LED字数限制,信息发布具体文字内容设计见表1。
3.4 路由控制效果评估和反馈
由于中环线浦东段工程处于施工阶段,而研究时间为世博会召开期间,所以目前无法得到实时交通量数据。但依照中环线浦东段初步设计中采用的设计交通量对相关路网进行推演,可分析路由控制的效果。
按照世博交通组织规划,世博专线车辆将从中环上中路隧道、浦星公路和沪南公路杨高南路3个方向进入浦东路网。按照定点停靠、定线行驶的原则进行分配后,叠加2010年相关道路预测交通流量,可以预计出高峰小时的路段占有率。
假设有80%的世博车辆和10%的社会车辆服从诱导信息改变路径,那么可以发现,在进行路径诱导之后,路网流量比较均衡,避免在局部路段发生拥堵。
4 结语
目前许多世博配套道路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最后建成情况与规划相比可能出现较大改动,因此作为实施方案应当进一步落实相关工程进展;地面道路的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密度较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可靠的地面道路行程时间预测算法;最后,对本方案而言,世博专线巴士的路线安排取决于其出发地位置和出入口停车场服务能力,两者都还需要大量调查和管理措施加以确定。
摘要:世博会期间上海城市路网将承受日常交通与世博交通的双重压力。为保障世博会的召开,浦东进行了大规模的路网配套建设。如何均衡路网流量,避免交通走廊出现拥挤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照世博交通组织关于世博专线车和专用道的规划,根据浦东中环线及相关路网建设情况,进行面向世博会需求的路段交通参数采集、路线行驶方案比选,路由信息发布、路由控制效果评估与反馈的路由控制方案研究。
关键词:世博会,路由控制,交通组织,浦东中环线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世博交通发展和保障行动方案[R].2006.8.
[2]杜豫川,邵敏华,孙立军.上海世博会道路交通对策初探[J].中国市政工程,2006(1):1-3.
[3]杨东援.“上海世博会”城市交通方案[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1):19-21.
电信宽带限制路由器解决方案 第5篇
电信宽带限制路由器解决方案
由于广州电信用宽带都限制路由器共享,一般都只能共享2台电脑,多于2台有可能会被电信限制带宽,经常弹出宽带共享提示等。而一般用宽带共享4台机以下都属于正常可接受围,但部分客户反应里只使用了两三台电脑都会有共享提示,那怎么解决呢?解决方法一:不使用无线路由器WF上网。使用无线路由器容易被人“蹭网”,就算加密技术多好都有可能被人破解连网,导致电信机房检测共享增多而出现错误。解决方法二:不启用路由器内置DHCP服务,进入路由器设置页面,选择不启用,如下图(各路由器页面不同,但设置相似):然后进入电脑控制面板,网络连接,点本地连接——右键点——属性,按下面设置:按以上设置好后重启电脑、DE、路由器,最好等几小时后再重新连线。解决办法三:如果确实需要共享很多台电脑,建议安装商务宽带,或者装多几条宽带。目前广州电信宽带推出优惠套餐——89元包月4,可以装多几台,具体套餐介绍可以本站联系在线客服。
无线生活相伴路由 第6篇
主持人: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人家里可不只有一台电脑,往往是台式机和手提兼而有之。想两台电脑同时上网那得靠路由器帮忙,可是用有线路由的话手提电脑的使用范围就被限制在网线的长度之内,多么不方便,所以,就有了无线上网的需要。但究竟该怎么挑无线路由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听听本期嘉宾蒋鑫鑫老师的讲解。
主持人:蒋老师,您好!
专家: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看过市面上的无线路由器,牌子也不少,D-Link、TP-Link、Linksys、腾达等等,能有二十多种吧,这么多牌子很容易挑花眼,蒋老师我想知道哪种无线路由器更好一些?
专家:从网上我们能查到这么两组数据,2007年10月和2008年5月中国市场最受用户关注的十大路由器品牌。TP-Link和D-Link两个品牌的关注度就超过了半数,用的人比较多。
主持人:那这两个牌子的无线路由器又有什么不同呢?
专家:TP-Link一直走的是低价路线,无线路由器技术参数相同的话,D-Link的价格会高一些,不过D-Link的性能更加稳定,做工也更精致些。如果想选一个大的品牌,价钱又不想太高,样子还看得过去的话,TP-Link很合适。
主持人:这无线路由器也有挺多参数,商场里的人经常提到11M啊、54M、108M啊,不明白的人早就看糊涂了。蒋老师您还是为我们详细解释解释吧。
专家:好,就从11M和54M说起,其实这两个数的单位应该是Mbps,表示的是传输速率,指在一定的网络标准下接收和发送数据的能力。
主持人:那就是说,54M的无线路由传文件音乐什么的每秒就能传54Mb。
专家:这只是标称数值,无线信号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实际上的传输速度只能是这个标称速度的一半。像是用54M的无线路由器传输一个100MB的文件,理论上两秒就差不多完了,但实际上得花三十几秒。
主持人:想上网快的话那我得选一个传输速度大的来用。
专家:现在54M、108M的无线路由器是市场主流,基本上能满足家庭用户上网的需要。不过买无线路由的话也得先看看电脑的配置,看看电脑支持的协议标准。
主持人:协议,您指的是802.11a、802.11b和802.11g这些吗?
专家:对。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也就是IEEE制定了常用的无线网络标准,包括802.11标准,蓝牙标准和家庭网络标准等。不同的网络标准对应着不同的传输速率,像802.11b能支持的传输速率就是11Mbps,而802.11g就能支持54Mbps了,现在还有新推出的802.11n标准,传输速度可达到108Mbps。
主持人:哦,是不是说如果我的电脑不支持802.11g标准,买个54M的无线路由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
专家:对,有些朋友追求快速,买了个108M的无线路由器回来,花了不少钱。但电脑也就支持到802.11g标准啊,传输速度还是快不了。
主持人:不管挑什么牌子的路由器,首先还是得明确自己的需求。我想覆盖范围也是咱们用无线路由时非常关注的一个参数,用无线路由就是希望在家里什么地方都能顺利上网。
专家:在几乎所有无线路由器的参数里,我们都能找到有效工作距离这一参数。例如TP-LINK TL-WR541G+的有效工作距离就是室内最远200米,室外最远830米。
主持人:这个数肯定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吧?
专家:对,周遭环境对无线信号有很大的影响,像家里有墙有微波炉有无绳电话,离无线路由器50米的范围内信号都挺好。室外的话视野开阔,这个范围能扩大到200米、300米。要是安装路由器的地方网络环境比较复杂,为了保证日后使用的信号强度,尽量选有效工作距离大的无线路由产品。
主持人:我见过有人给自己的无线路由器换了个天线,说是信号能更好。
专家:一般无线路由都装了增益天线,增益天线的作用相当于给无线信号加了一个放大器,增强了信号强度,也加宽了有效工作距离,如果觉得自己的无线路由信号不太好,可以再选配天线。
主持人:天线也不是随随便便选一根就成的吧?
专家:没错。得注意一些参数,像是802.11a标准的无线路由适合5GHz频率范围的天线。另外,还要考虑天线的增益值,增益值越大信号的放大倍数就越大,传输质量就越好。也需要观察无线路由器上的天线接口,接口也是不一样的。天线的品质和性能对无线路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听说天线还有全向和定向之分。
专家:用全向天线的话传送和接收数据没最大方向,家里一般都是用的这种天线。如果天线是定向的话,在某一个方向辐射和接收能力最大,适合较远距离的点对点传输。
主持人:肯定有人没注意,结果买回个不能用的定向天线。唉,蒋老师,别的无线产品都有固定的工作频段,这无线路由器也不例外吧?
专家:对,我之前列出的那个表里也写出了工作频段,无线路由器采用的网络标准不同,那么它的工作频段也就不同。
主持人:无线路由器上除了天线接口,还有相当多的别的接口呢。
专家:这些接口其实都是相当简单,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电源接口这是必需的。然后一个Internet接口其实就是WAN接口,能把广域网和路由器连接起来,WAN接口里用RJ-45端口居多。另外四个是LAN接口,这头插LAN接口那头插电脑网络接口,电脑就是有线上网了。LAN接口一般有AUI、BNC和RJ-45端口。
主持人:无线路由器也能让电脑有线上网,其实就是有线路由加了根天线嘛。
专家:的确如此,但加了一根小天线后带来的市场可是巨大的。
主持人:无线路由器也有处理器、内存这些参数。我们都知道处理器和内存对一台电脑的性能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不知对无线路由器的影响有多大呢?
专家:无线路由也有中央处理器,就是CPU,跟在电脑里一样,CPU也是无线路由器的核心。不同品牌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无线路由器的中央处理器也不尽相同。ARM9类型是用得比较普遍的。
主持人:那CPU好这无线路由性能就强吗?
专家:因为技术的发展,现如今无线路由器里很多工作都是由芯片完成的,CPU的性能并不能完全代表无线路由器的性能。
主持人:那内存是否能反映无线路由的性能呢?
专家:路由器吞吐量、时延、路由计算能力,这是体现无线路由性能的指标。无线路由器里有这么几种内存,只读内存、闪存、随机存取内存和非易失性RAM,这些内存用来存储配置、路由器操作系统、路由协议软件等。理论上来说内存越大越好,但通过高水平的软件规划和使用内存,不大的内存也能充分发挥出作用。但内存大小还是不能直接反映无线路由的能力的。
主持人:今天蒋老师可以说是把无线路由器的各个参数都解释一个遍,不知朋友们还有什么问题?本期【专家论道】结束后就是阿爆的时间了,大家可以继续在爆料栏目里听蒋老师指点迷津。
阿爆:“阿爆的经验,爆出的智慧”。无线路由看起来小,忽悠你照样有招。想知道卖家那些振振有词的宣传语是真是假,还得让阿爆给你爆上一爆。
【爆料案例一】双天线,好信号
阿爆:“您担心无线路由器的信号不好?没关系,我给您推荐一款更好的。这个路由器采用的是双天线配置,能让发射功率加倍,当然覆盖范围更大。买这一款绝对没错的,我拿声誉保证!”
专家:如果一台无线路由器没采用多路进多路出的MIMO技术,即使装了两根天线,其中一根也只是摆设。因为其中一根是主天线,主天线收不到信号的话另外一根天线才能接收到信号,所以这样的两根天线有一根是备用,起不到扩大覆盖范围的作用。另外,覆盖范围也受到天线增益值的影响,市面上的天线增益值以5dBi为主,但有的无线路由器天线只有2dBi,即使是双天线都能用,覆盖范围也比不过人家单天线的。
【爆料案例二】WEP加密,保护文件安全
阿爆:“这款无线路由器采用的是WEP加密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级别,绝对能保护您文件的安全!”
专家:无线路由的安全性其实尚未被大众所关注,但无线设备生产商在安全性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其实现在的无线技术有这么三种:WEP、WPA以及WPA2,加密级别依次升高。不难看出,相比另外两种加密技术,WEP属于最低级的,懂技术的人在软件的帮助下能非常轻松地破解其密钥。按照技术的发展趋势,更复杂更安全的WPA和WPA2是未来的主流。哪个商家还拿WEP说这是最安全的技术,他不是菜鸟就是诚心忽悠你。
阿爆:真是别看无线路由器东西小,商家忽悠起来还是一套一套的。
主持人:还好今天蒋老师帮助戳破了两层商家忽悠的窗户纸。
阿爆:对,阿爆我可是清楚看见里面的猫腻儿啦。
主持人:不知朋友们是不是也有一些体会?赶明儿谁家想添置无线路由器,小磨非常希望你能把今儿学到的知识用上去。好,再次感谢蒋老师的到来,大家下次再见。
路由方案 第7篇
1 ECC通信介绍
从整个SDH网络管理来说, SDH管理网 (SMN) 的通信方式有网管系统与设备网关网元之间的以太网通信方式, 网元之间的ECC (嵌入式控制通信) 方式。网管和网关网元之间通过TCP/IP协议传递信息, 然后网关网元和非网关网元之间就通过ECC通信, 最终实现了网管和非网关网元之间的通信。
2 ECC网络现状和优化目标
2.1 市区华为传输网络现状
网关网元都是单路由、ECC子网过大, 单节点失效会导致全部网元脱管, 风险较大, 按照“双节点、双路由”的原则需要增加人民路网关, 使人民路和和平路互为主备, 人民路接入环ECC子网设置主、备网关, 分别走人民路主、备交换机, 然后汇聚到和平路, 再通过和平路2台交换机上到传输T2000网管SERVER。
2.2 郊县华为传输网络现状
目前有两个平面:第一平面由2500+设备组成、第二平面由0SN7500 (或者OSN3500) 设备组成, 两个平面都已经做过ECC优化,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ECC震荡, 虽然已经实现了双节点, 但按照“双节点、双路由”的原则, 目前还存由于存在单路由的弊端, 当网络监控业务出现异常时会导致部分网元无法监控;一旦县局骨干节点主控板故障整个县局所有网元都不能监控, 存在一定风险。另外, 随着后续网元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很快就又会面临ECC震荡的问题。
2.3 优化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现在原ECC优化的基础上对整个网络ECC制定了新的优化方案, 以后新站点开通后将持续进行ECC优化, 保证以后不会出现ECC振荡影响传输网监控的问题。
3 ECC网络优化方案
将ECC子网重新划分, 保证每个ECC子网的规模控制在50个网元以内, 并根据网络发展不断调整。方案示意图。
3.1 郊县ECC优化方案
对于郊县北环直接将汇聚业务落地到712网元, 然后连接和平路交换机到传输网管交换机;郊县南环将汇聚业务落地到713网元, 然后连接人民路交换机, 再通过以太网业务到达和平路机房交换机到达传输网管交换机。
具体如下图所示:
3.2 市区ECC优化方案
市区骨干机房人民路、和平路分别新加2台交换机, 市区的组网在人民路和和平路都有设备, 只需将人民路和和平路的网关加到交换机上, 设置人民路和和平路互为主备即可。
市区下带接入环设备可以按照郊县接入环操作, 设置主、备网关, 走人民路以及和平路两个SWITCH不同路由到网管路由器, 网管SERVER直接接到服务器。
具体如下图所示:
将1-人民路市内1、213-人民路市内2、805-人民路市内4、156-人民路市内6变为网关, 人民路新增2台交换机, 划分ECC子网, 将人民路网关两两互为主备。
4 结论
路由方案 第8篇
车联网VANETs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车间通信V2V (vehicle to vehicle) 以及车与路边设施通信V2R (vehicle to roadside unit) , 交互实时路况信息, 有效避让交通事故, 实现事故预警, 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据美国交通统计, 通过VANETs的智能交通可使交通事故率降低82%, 极大地降低了伤亡人数。据此, 众多研究学者、汽车制造商密切关注VANETs的技术发展;并致力VANETs的技术研究[2—4]。
然而, VANETs中的车辆高速移动、车辆分布不均匀, 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呈动态变化, 给车辆间通信V2V提出挑战。现有的路由方案难以应对VANETs的高动态性[5,6]。
面对节点高速移动的VANETs网络, 文献[7]作者提出基于概率模型分析的路由算法。该算法计算两节点间链路连通性的概率, 并预测链路连通时间。同时分析存在链路在经一段时间仍保持连通的概率。文献[8]作者利用AODV算法, 提出基于链路感知的路由方案。该方案通过收集车辆移动信息, 包括车辆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信息预测链路的可持续时间。仿真结果表示, 与AODV相比, 该方案的端到端传输时延得到有效地改善。
文献[9]针对高速公路场景, 提出预测车辆移动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估计链路的可持续时间。然而, 该移动模型仅适用于高速场景, 对于城市环境, 其性能急剧下降。
为了保持V2V通信的流畅性, 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链路的突然断裂, 文献[10]提出基于移动预测的路由方案MOPR (movement-prediction-based routing) 。MOPR方案预测车辆下一时刻的位置, 估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间, 并判断在此时间内链路是否断裂。然而, 该方案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测的准确性以及数据传输时间的估计精确度。而对车辆位置的预测和传输时间的估计受到系统的多方面因素影响, 包括网络性能、行驶者的驾驶习惯等。文献[11]提出基于分布式移动的VANETs路由算法。该算法利用了车辆移动的方向和位置信息。
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 考虑到VANETs的移动区域局限性、移动信息的可预测性, 提出基于链路可持续时间的路由方案LSTR (link-sustainable timebased routing) 。该方案通过节点周期广播路由表信息, 实时共享车辆移动信息, 从而维持最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路径。
1 链路可持续时间
1.1 系统模型
系统中有N个节点, 每个节点 (车辆) 能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获取二维坐标。节点k的二维坐标表示为 (xk, yk) , 且k=1, 2, …, N。每个节点的通信传输能力相同, 且传输半径为R。当两节点间的直接距离小于R时, 则这两个节点在彼此通信范围内, 属于一跳邻居。此外, υk表示节点k的移动速度, θk为移动的方向。
若节点i、j间的距离Dij小于R, 即Dij≤R, 则认为节点i、j间链路Linkij存在;否则, 节点i、j间链路不存在。接下来分析, 在节点i、j间链路存在的情况下, 分析链路Linkij的可持续时间。
1.2 链路的可持续时间的计算
链路的可持续时间表示链路从开始建立到链路断裂所经历的时间。针对链路Linkij的可持续时间表示为ti_d (i, j) 。假定节点i、j的速度分别为υi、υj;移动方向分别为θi、θj;二维坐标分别为 (xi, yi) 、 (xj, yj) 。节点i、j的链路Linkij的可持续时间表示为ti_d (i, j) 如式 (1) 所示。
从式 (1) 可知, 若υi=υj且θi=θj, ti_d (i, j) 趋于无限大。这也表明, 两个车辆保持同速同向行驶, 它们间的链路一直存在。
ti_d (i, j) 的值越大, 表明链路Linkij的可持续时间越长。如果ti_d (i, j) 小于0, 则表明链路Linkij不存在。
2 路由方案
当源节点i需发送数据包时, 节点i向构建通往目的节点的路由。为此, 节点i需在传输数据包前先发送路径请求消息, 记为Path_Req。Path_Req包含节点i的位置、速度、方向以及目的节点信息。邻居节点收到来自节点i的请求消息后, 依据式 (1) 计算链路的可持续时间。若能预测每条路径的每个链路的可持续时间, 就能知道该条路径的有效时间RET (route expiration time) 。显然, 路径的有效时间RET取决于该条路径中所有链路中最小持续时间。
假定路径n, 表示为Path (n) 。Path (n) 由m条链路构成, 每个链路的可持续时间表示为ti_d (l) , 且l=1, 2, …, m。因此Path (n) 的RET如式 (2) 所示。
如图2所示, 源节点A发送了路径请求消息Path_Req, 目的节点为F。节点B、C、D以及E收到Path_Req消息后, 并附加各自的ID号以及与节点A的链路可持续时间, 再转发。为此, 节点F收到来自两条不同路径消息, 其中一条路径{A, B, C, E, F}, 其链路可持续时间为{4, 4, 3, 6}, 另一条路径为{A, B, D, E, F}, 其链路可持续时间为{4, 5, 4, 6}。依据式 (2) 可知, 第一条路径{A, B, C, E, F}的RET为3, 而第二条路径{A, B, D, E, F}的RET为4。这说明路径{A, B, D, E, F}比路径{A, B, C, E, F}更稳定。为此, 节点F向节点A沿{A, B, D, E, F}回复确认消息ACK, 如图2 (b) 所示。
2.1 路由表的更新
路由决策过程中, 节点需广播其路由表RT (route tables) 。节点与邻居节点交互路由表, 从而实现路由信息实时化, 并更新路由表信息。因此, 路由表信息的更新周期对路由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在节点高速移动的环境下, 路由将不断地更新, 因此路由表更新周期性应足够短以应对节点的高速移动。
为了能实时利用最新路由信息, 每个节点应将最近的链路信息存入路由表。每个节点周期广播路由表, 接收节点依据收到的路由表信息, 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当产生路由表更新, 序列值 (sequence number) 就加一。该序列值与路由更新的路由表条目 (routing table entries) 有关。
当节点A收到来自节点B的路由表时, 节点A计算链路LinkAB的可持续时间ti_d (A, B) 的值。若通往目的节点D方向上有更好的RET, 并且已接收的序列值大于或等于之前的序列值, 节点A就更新通往目的节点D的路由。
图3描述了路由表更新过程。在图3 (a) 中, 节点A通往节点D的下一跳是节点E, 节点D与E间的RET为1。收到来自节点B的路由表信息, 节点A就更新至节点B的路由信息。因为通过节点B有更优的RET值。
2.2 路由方案实施步骤
(1) 首先源节点发送路径请求消息, 邻居节点收到之后, 依据式 (1) 计算与源节点链路的可持续时间。
(2) 将自己的节点ID号、链路的可持续时间的值载入路由表, 并广播。
(3) 目的节点收到来自多条路径的信息, 并依据路由表内的信息, 利用式 (2) 选择最稳定的路径, 同时, 依据该路径回复确认消息ACK。
(4) 源节点收到来自目的节点的ACK消息后, 沿该路径向目的节点传输数据。
3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接下来, 对提出的路由方案LSTR进行仿真, 并与VADD[12] (vehicle-assisted data delivery) 、AODV算法性能进行比较。为了能准确分析所提出的路由方案的稳定性, 在仿真过程中, 将车辆移动速度作为横轴, 分别从吞吐量、数据传输的端到端传输时延以及数据包成功传输率三方面的性能进行分析。
3.1 仿真模型及参数
利用SUMO (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 [13]产生交通地图。依据用户要求, SUMO可提供三种产生交通地图的方式, 也允许用户自行设置车辆流量、路径。为了仿真大型场景, 产生了交通网, 其由10条水平街道和15条垂直街道构成, 区域面积为10 000 m×12 000 m, 具有150个十字路口。具体的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3.2 仿真数值分析
接下来, 分析车辆速度对端到端传输时延 (E2E) 、吞吐量 (throughput) 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
3.2.1 端到端传输时延
图4显示在车辆数目为400的环境下, 车辆平均速度的变化对端到端传输时延的性能影响。从图5可知, 随着车辆平均速度的增加, 三个方案的端到端传输时延随之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平均车速的提高, 缩短了车辆间通信链路可用时间, 路由不稳定, 从而增加了端到端传输时延。与AODV、VADD相比, 提出的路由方案LSTR的端到端传输时延得以降低。原因在于LSTR通过链路的可持续时间作为组建路由的参考量, 增长路由的可用时间, 提高路由的稳定性, 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端到端传输时延。
3.2.2 数据传输速率
图5显示了吞吐量随车平均速度变化曲线, 且车辆数目为400。从图5可以看出, 随着车辆速度的增加, AODV、VADD以及LSTR的数据包传输速率随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车辆平均速度的增加, 缩短了链路的使用时间, 加速了链路的断裂, 从而致使数据传输速率的下降。与AODV、VADD相比, LSTR方案具有更好的数据传输速率, 这主要因为LSTR方案增长了链路的可持续时间, 提高路由的稳定性, 从而使数据传输更流畅, 有利于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
3.2.3 吞吐量
图6显示在车辆数目为400的环境下, 车辆平均速度的变化对网络吞吐量的性能影响。从图6可知, 随着车辆平均速度的增加, AODV、VADD以及LSTR吞吐量随之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平均车速的提高, 导致链路频繁断裂, 路由稳定性差, 引起了时延的增加, 降低了系统吞吐量。总体上看, 提出的LSTR方案吞吐量性能明显越于AODV、VADD, 即使在车速达到90m/h。
4 总结
路由方案 第9篇
1.1 HMIPv6的基本原理
I n t e r n e t工程任务组 (I E T F) 提出了分层的移动I P v 6 (HMIPv6) , 把邻近的网络分为不同的域, 并在HMIPv6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功能实体移动定位点 (MAP) 。利用MAP来实现对域的管理, 改进了最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方案。移动定位点是移动节点 (MN) 访问的外地网络中的某一台路由器, 具有移动定位点功能的路由器可以作为MN的本地移动代理, 管理MN在访问域中的移动, MAP的信息是通过接入路由器广播给MN的。支持HMIPv6的MN根据接收地MAP的信息生成一个与MAP网络前缀相同的区域转交地址 (RCoA) 。当MN在同一个MAP上注册的时候, 它的RCoA是不变的。同时, MN还有一个链路转交地址 (LCoA) , LCoA与MN当前接入和无线子网的网络前缀相同。当MN切换到不同的无线子网时, 它的LCoA也随之而改变。如果MN在一个MAP域内改变不了它的LCoA, 它只需要向MAP进行注册。由于MN的本地转交地址没有改变, 因此也不需要改变它在通信对端 (CN) 和家乡代理 (HA) 上注册的全局地址, 这使得MN在MAP域内的移动对于CN和HA来说是透明的。HMIPV6的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1.2 关于移动定位点的选择
MAP可以位于网络的任何层次, 包括接入路由器。MAP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但HMIPv6建议使MAP域相互覆盖, 这样可以增加冗余性, 使得在当前注册的MAP不能使用的时候, 可以迅速切换到其他MAP上, 或者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MAP达到某种优化。MN总是通过接入路由器的路由器公告获得当前可用的MAP信息, 根据MAP中包含的MAP到MN的距离和优先级信息, HMIPv6建议按照如下规则选择MAP: (1) 接收并处理路由器公告中的MAP选项; (2) 按照MAP选项中的距离值进行排序, 然后从距离值最大的MAP开始; (3) 选择列表中第一个MAP; (4) 如果这个MAP的优先级是最低优先级或者生存期表明是无效的MAP, 则选择列表中的下一个MAP; (5) 重复步骤 (4) , 直到列表中没有MAP为止。
按照这个规则, HMIPv6协议实际上建议选择距离最远的MAP进行注册。这在MN移动较快的情况下尤其有用, MN就不用频繁的改变MAP和向HA进行注册。HMIPv6协议还提出了向MAP注册的规则, 即收到路由器公告后, 总是按照上述提出的规则选择MAP并进行注册, 但不释放原来注册的MAP的信息, 直到它们过期或者被删除为止。
2. 层次化移动IPv6的路由问题及分析
在HMIPv6网络中, 移动到外地域的MN通过RCoA与CN和HA进行通信, 接收所有的报文, 然后通过隧道传送给MN。如果MN只是在域内改变了地址, 只要向MAP注册新的地址, 而RCoA不需要改变。假设MN和CN在同一个域内切换频繁时, IETF提出的路由优化方案, MN和CN总是选择距离最远的MAP进行通信, 如图1实线所示, 不断地向MAP注册新的链路转交地址。由图1也可以看出, 尽管存在着更短的路由, 如虚线所示, 但所有的报文都低效地路由到MAP, 导致较长的传输时间。HMIPv6已经考虑了CN和MN在同一条链路上的情况, 报文可以直接传送而不经过MAP, 然而HMIPv6没有考虑到同一个域而不是同一条链路上两个节点的通信情况。
移动定位点可以加快注册的过程, 减少切换的延时, 减少骨干网络上的流量。引入MAP解决了原有的问题, 却引入了新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MN和CN之间的路由优化问题。引入MAP后, CN和MN之间通过MAP进行通信。当CN和MN位于同一个域时, CN和MN之间的通信就不能实现最佳路由。例如在图2中, CN和MN之间通过MAP1时通信, 比通过最佳路由多走了四跳。由此就在高层次的链路上产生了多余的流量, 增加了MN和CN之间的报文传输延时, 对MN和整个网络的通信质量都产生了影响。在HMIPv6协议中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 该协议指出:为了更加有效的使用网络带宽, MN可以注册多个MAP, 分别使用一个MAP与某一组CN进行通信, 这就避免了总是将报文发送给最高层次的MAP, 因而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网络带宽。MN也可以象移动IPv6协议中规定的那样使用LCo A作为通信的地址。但是在HMIPv6协议中, 没有提出怎样选择MAP与特定的CN进行通信, 以实现路由优化。
3. 层次化移动IPv6路由优化方案
通过对HMIPv6路由分析知道:HMIPv6协议实际上采用的是全局的路由优化方案 (GLO) , 这个方案能够减少绑定更新 (BU) 开销, 但当CN和MN在同一个域中时, 却增加了报文传输时间。因此有人提出了局部的路由优化方案 (LRO) , 该方案中, MN发送一个BU和LCoA给同一个域中的CN, 只要MN改变了它的LCoA, 就发给一个BU给CN, 结果相对减少了报文传输时间, 却增加了BU开销。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局部路由优化方案 (ALRO) , 这种方案根据报文传输时间和移动频率的比值 (session to mobility, SMR) , 自适应地选择GRO和LRO。如果SMR的值大, 与移动频率相比, 传输时间是更重要的因素, 则要减少报文传输时间的开销, 因此选择LRO方案;如果SMR的值较小, 说明减少BU开销更重要, 此时要选择GRO方案。
3.1 全局路由优化方案 (GLO) 和局部路由优化方案 (LRO)
图3说明了在支持GRO的HMIPv6中报文传输的过程。图中, RCoAc和RCoAm分别代表CN和MN的RCoA, 实线表示数据报文的传输, 虚线表示信号的传输。尽管在HMIPv6中提供路由优化, MN告知CN它的RCoA, 然而, 在BU过程完成后, CN发送报文给MAP, 然后通过隧道传送给MN, 结果导致不必要的MAP处理时间和更长的报文传输时间的延迟。
图4描述了在HMIPv6中使用LRO方案的报文传输过程。LCoAc和LCoAm分别表示CN和MN的LCoA。类似于GRO方案, MN改变了它的LCoA或者接收到的报文是HA从隧道传输的, 然后发送一个BU给CN。在此方案中, MN将自己的LCoA告知给CN。如果CN接收到BU信息, 就返回一个BACK信息, 并直接传送以后的报文给MN。如上所述, 当两个节点在同一个域时, LRO方案是非常有效的。MN通过检测MAP的前缀, 能够确定与CN是否在同一个域内。图2描述了单向的报文传送过程, 比如从CN到MN, 当然也可以用于双向的报文传送过程。
3.2 自适应的局部路由优化方案 (ALRO)
尽管LRO方案减少了报文传送的延迟, 但可能导致BU开销增加。在LRO方案中, 当MN改变了它的LCoA, 它会把变化后的LCoA通知给MAP和绑定更新列表中记录的CN。如果MN从一个子网频繁地移动到其它子网, 需要多次绑定更新, 导致整个网络的系统开销增加。因此, 在决定是否使用LRO方案时, MN的移动、MN和CN之间传输的时间是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由GRO方案和LRO方案比较发现, 若MN的通信活动的时间比移动的频率高, 则LRO方案是一个更适合的方案, 若移动频率更高, 则GRO是一个更好的方案。综合平衡两者, 下面提出一个自适应的局部路由优化方案 (ALRO) 。此方案使用修改过的绑定更新列表, 在这个列表中保存着SMR值和活动的CN的地址。
如果CN的SMR值较大, 与移动频率相比, 传输时间是更重要的因素, 则要减少报文传输时间的开销, MN选择LRO进行路由优化, 即MN发送带有LCoA的BU信息给CN, 然后CN才能发送报文给MN, 而需要经过MAP处理。如果CN的SMR值较小, 说明减少绑定更新的开销更重要, MN选择GRO进行路由优化, 即MN发送带有RCoA的BU信息给CN, 报文才能经过MAP路由到MN。同样地, MN发送带有RCoA的BU信息给CN, 报文才能经过MAP路由到MN。该方案绑定更新和报文传输过程如图5所示, 图中CN1、CN2和MN在同一个MAP域中, CN1的SMR值较大, CN2的SMR值较小。 (a) 部分表示MN发送带有LCoA的BU信息给CN1, 而 (b) 部分表示MN发送带有RCoA的BU信息给CN2。因此, 从CN1发出的报文直接路由到MN, 而从CN2发出的报文首先路由到MAP, 然后通过隧道传送给MN。
4. 结束语
为了解决HMIPv6协议中由于CN和MN位于同一个MAP域而导致非优化的路由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路由优化方案ALRO, 该方案根据SMR的值自适应地选择全局的优化方案GRO和局部的优化方案LRO。但当MN在同一个MAP域内切换时, ALRO方案有可能导致切换的中断, 因此, 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时, 需要谨慎确定SMR的初始值, 以保证路由优化方案的选择, 达到路由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新刚, 吴建平, 尹霞等;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研究;小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6 (7)
[2]申普兵, 杨瑾, 孙王华;一种对阶层式移动IPv6 (HMIPV6) 的优化方案;网络与通信, 2007 (23)
[3]成红胜;HMIPv6的一种路由优化方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02)
[4]赵庆林, 李忠诚, 张玉军, 李军;层次化移动IP的性能分析;计算机学报;2005 (7)
[5]杨文超, 贾世楼;移动IP网络层切换改善方案的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 (03)
路由方案 第10篇
由于Internet的迅猛发展, 网络接入呈指数级增长, 当前网络正面临IPv4地址枯竭问题。NAT (网络地址转换) 技术的引入, 缓解了地址枯竭的问题, 但是给网络管理增加了极大的复杂度, 有些应用程序穿越NAT设备就不能运行了。所有这些事实, 驱动着IPv6协议登上网络的舞台。
IPv6与IPv4相比, 地址格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地址长度由原来的32位提升到了128位, 相应的, 地址分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 从本质上, 整个地址空间仍然是层次结构的, 故而, 新一代网络协议的采用不会改变路由查找的本质特点。但是地址空间的剧增, 给路由查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查找速度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寻找高效可行的路由查找算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Trie树是实现高速路由查找的关键, 是实现各种路由查找优化策略的基础, 所以基于Trie的IPv6路由查找算法尤为重要。
1 Trie的相关研究
1.1 Trie简介
字典树 (Trie) 是一种用于快速字符串检索的多叉树结构。其原理是利用字符串的公共前缀来降低时空开销, 从而达到提高程序效率的目的。
搜索字典项目的方法为: (1) 从根结点开始一次搜索; (2) 取得要查找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 并根据多叉树结构。其原理是利用字符串的公共前缀来降低时空开销, 从而达到提高程序效率的目的。
该字母选择对应的子树, 并转到该子树继续进行检索; (3) 在相应的子树上, 取得要查找关键词的第二个字母, 并进一步选择对应的子树进行检索; (4) 迭代过程; (5) 在某个结点处, 关键词的所有字母已被取出, 则读取附在该结点上的信息, 即完成查找。
1.2 现有基于Trie的IP查找方法
1.2.1 二进制Trie
在二进制Trie树结构中, 通过前缀中每一比特的值来决定树的分支, 与路由有关的转发信息就保存在Trie树的节点中。已知某路由表如表1所示。其二进制Trie结构如图1所示。对于IPv4来说, 在最坏情况下树的深度为32, 即需要32次的存储器访问。这对128位地址的IPv6来说, 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2.2 变种Trie
(1) 路径压缩Trie
路径压缩Trie结构[1,2]是对二进制Trie结构改进而来的。考虑到1-bit Trie结构中相当一部分内部节点既不对应任何路由规则, 而且又只有一个子节点, 如图1中的“0110”节点到“0110001”标记为C的点都属于这种情况 (用笔勾勒的区域) 。显然这一系列的点仅给出了一条搜索路径, 只需对C节点进行描述, 则可以删除中间的这些节点。路径的描述包括该路径跳过多少位, 以及这些位的取值。相应的, 路由查找算法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检查所跳过点的取值是否与路径描述中的一致。路径压缩Trie仅是在二进制Trie树稀疏时性能较优, 在最坏情况下的查找时间与存储复杂度和二进制Trie无异。
(2) 级压缩Trie
对于1-bit树种的某个局部, 其分支是密集还是稀疏是一个抽象的说法, 在作为算法实现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判断依据。为此, 文献[3]中提出使用填充因子。填充因子是一个不超过1的正数, 定义为该局部分支的总数量与该局部所有可能的分支总数量之比, 这个指标反应使用特定步宽多分支Trie结构节点时的空间利用效率。填充因子是预先设定的, 除了根节点外, 其他任何节点的利用效率都不能低于该填充因子。
(3) 多比特Trie
为了缩短查找时间, 提升更新操作的效率, 摒弃了原有二进制Trie中一次检测1比特的操作;取而代之的是每次对多个比特同时检测。具体的比特位数称之为步宽。为方便描述, 假定步宽k=2。如图2所示。每个节点含有2k=4个字节点, 每一条边对应k位字符。当路由表中的路由前缀的长度不是k的倍数时, 需要对其扩展。
2 算法设计
2.1 算法设计基础之IPv6 地址格式
一个IPv6地址的具体类型是由地址的前几位来指定的。包含这前面几位的可变长字段成为格式前缀 (FP) 。这些格式前缀的初始分配见表2和图3 (参见文[4]) 。
FP 001单播格式前缀
TLA ID 顶级聚合表示
RES 保留将来用
NLA ID 下一级聚合标识
SLA ID 站点级聚合标识
接口ID 接口标识
图3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5]
2.2 设计方案
从表2不难发现, 先前的IPv6地址前缀的前3比特不外乎有三种情形:000, 001和111。 (为方便叙述, 在表2的左侧添加序号①~⑦。) 因此, 我们初步拟定, 在Trie查找的第一级涵盖前3比特, 也就是说, 以前3比特作为一级索引。对于这三条分支, 我们分别予以讨论。
设DA:目的IP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
(1) 当DA的前三比特为000时, (DA/3=000)
参据表2, 这类地址为保留、为NSAP地址保留、为IPX地址保留三大类。所以, 实际的IP地址中, 按照①②③类地址类型, 第4、第5比特必为00。在搜索过程中, 可以将接下来的3比特进行查找。
(2) 当DA的前3比特为111时, (DA/3=111)
说明此类地址为⑤⑥⑦三类地址中的一种。这时的进一步查找, 要以接下来的11110或者11111作为比较对象。
(3) 同理, 当DA的前3比特为001时, (DA/3=001) , 这就是可聚合单播地址。
当 (DA/3) =001, 即系统识别出DA为一单播地址时, 我们结合表2可以得知, 此类地址占地址空间的百分率为1/8。这对海量的路由表来说, 想要查的DA的下一跳地址, 还有很深的Trie树需要逐级查找。因此, 采用步宽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图3我们不难发现, IPv6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也是呈明显的层次结构的。可对其前64比特按照<3-13-8-24-16>这种可变步宽来查找。
3 算法性能分析
算法糅合了可变步长多分支Trie结构以及路径压缩Trie结构。此外, 由于已知某些节点固定不存在, 这样可以在查找过程中直接省略。比如在Trie结构的一级查找中, 如果按照步宽k=3进行查找, 将会产生8种地址格式, 而此时仅仅有3个地址类型, 消除了不存在的空白结点, 极大地缩减了查找时间。这种优势在后续的查找过程中体现更为明显。该算法美中不足的是, 需要占用硬件存贮空间仍然不少。但是面对Internet带来的巨大冲击, 路由查表速度要求达到10Gbps (OC192) , 甚至40Gbps (OC768) , 查找速度是当前的重要瓶颈, 因此通过牺牲定量的存储空间换取更高的查找速度, 是我们所钟情的。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IPv6的地址结构特点, 提出了基于Trie的路由查找算法。通过牺牲定量的存储空间以期获取更高的查找速度。同时, 本文在报文转发之前可以识别其去向是单播以及多播, 在此仅仅就单播算法单独介绍。此后的研究将进一步讨论基于多播的查找。
摘要: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 IPv6技术必将成为主流。于是, 如何高效地在路由表中查找匹配128位IPv6地址, 成为了IPv6技术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经大量研究表明, Trie数据结构是实现高速路由查找和报文转发的关键。结合IPv6的地址结构特点, 设计出基于Trie数据结构的查找算法, 提高了路由查找效率以及报文转发速度。
关键词:路由查找,IPv6,Trie树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D R.PATRICIA—practical algorithm to retrieve information coded in alphanumeric.Journal of the CAM, 1968, 15 (4) :514-534.
[2] Sklower Keith.A tree-based routing table for Berkeley Unix.Technical Repor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 Stefan Nilsson, Gunnar Karlsson.IP-AddressLookup Using LC-Trie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 1999, 17 (6) :1067-1082.
[4] Hinden R.Deering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RFC 2373, 1998.
全制霸无线路由 第11篇
RT-AC68U是华硕最新推出的11AC无线路由器,其采用最新802.11ac Broadcom芯片组,可提供超快的Gigabit无线传输速度,相较于现行的802.11n,在5GHz频段最高可提供 1.3Gbps的传输速度,为802.11n的三倍。RT-AC68内建Broadcom? TurboQAM?技术,能大幅增强2.4GHz 802.11n效能,让带宽由450 Mbps扩增至600 Mbps,使其总传输速度高达1900Mbps。
三只外部天线与华硕AiRadar信号放大技术相配合,再加上Beamforming技术,可强化无线装置联机,利用高功率及封装功能扩大无线覆盖范围,处在任何方位都能接收到最佳讯号,同时可以为其附近的终端设备提供稳定、高速的无线连接,信号不受建筑结构、障碍物等条件限制,告别传统无线网络因距离、障碍物、干扰而出现的信号弱、网络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让无线传输更为快速,华硕RT-AC68U采用了博通的新一代双核1.6GHz BCM4708芯片,有效提升了高传输的WIFI和USB应用下的稳定性。同时,它还具有超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可支持高达300,000个连接点,可实现近乎完美的P2P高速下载和提供超稳定的多用户、多任务网络连接。
最后,华硕RT-AC68U内建AiCloud云端应用技术,可实现Cloud Disk易分享、Smart Access易存取以及Smart Sync易同步三大功能。独特的远程唤醒,可以让身处电脑之外的你,随时通过AiCloud唤醒家中的PC或者笔记本,从而随时存取电脑上的各种资料。而Router to Router sync双路由的“同步”模式可使连接至一台路由器的USB设备中的文件可与另一台路由器保持同步,中间无需PC终端设备的干预,省却数据上传下载的传输时间,让分享更安全、更便利。
路由方案 第12篇
英文引用格式:Zhong Lang,Li Guangjun,Yang Xuemin,et al.A distributed routing scheme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5,41(7):81-84.
0 引言
在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和路由协议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且二者联系紧密。如何协调其关系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网络性能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信道分配的分类,按照网络中Mesh节点(Mesh Point,MP)射频接口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射频信道分配和多射频信道分配。由于后者能带来更大的网络吞吐量,因此应用更为广泛[1]。此外,若根据信道更新频繁程度,又可分为静态信道分配、动态信道分配和混合信道分配[2]。而对于路由选择,按照路由建立和业务请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先验式路由协议[3]、反应式路由协议[4]和混合式路由协议[5]。
传统的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是分开进行的,一般先进行信道分配,再执行路由选择。当网络拓扑以及业务流量相对稳定时,该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然而一旦网络拓扑或链路负载发生变动,以上方法无法根据实时信息调整资源配置,致使资源利用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节点孤立,影响正常的数据传输。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诸多关于融合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集中式[6]和分布式[7]两类,其中分布式路由算法不需要中央处理节点,且可避免因单个节点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危险,因此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多射频多信道(Multi-Radio Multi-Channel,MRMC)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负载及节点位置实时变化等实际场景,在混合无线网状路由协议(Hybrid Wireless Mesh Routing Protocol,HWMP)反应式路由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混合信道分配的分布式路由算法(Routing based on Hybrid Channel Assignment,RHCA)。
1 信道分配方案
由于本文提出的RHCA方案基于动态网络设计,因此信道分配策略应采用动态分配或混合分配。考虑到混合分配方案具有更好的网络连通性,故选择后者。
1.1 系统模型
本文无线Mesh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采用网格型网络拓扑,共设置32个节点,相邻节点间距170 m。且本文的信道分配过程只考虑如何减小链路干扰,达到以数据流为单位的链路干扰最小化信道分配。其余诸如网络负载等因素的影响则在路由选择时考虑。干扰模型方面采用文献[8]中的协议干扰模型,如图2所示,当链路ei、ej节点间跳数不少于两跳时,才认为二者无相互干扰。虽然该模型是一个NP问题,但其信道分配模型融合于路由算法中,具体分配方式将在后文中详述。
1.2 接口分配策略和通信协调机制
在接口分配上,所有节点均固定使用一个无线射频接口搭配标号为1的信道作为固定接口,用于传递网络管理消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亦可传送数据。其余接口全部用于数据传输,称为动态接口(Dynamic Radio Interface,DRI),其分配信道在传输过程中可实时切换。
另外,本文的通信协调机制主要通过分析网络中的相邻节点DRI信道分配、路径请求(Path Request,PREQ)消息帧前两跳DRI信息以及各个节点Metric信息等,得到与下一跳链路干扰最小的信道。该机制在路由过程中实施。当源节点发送PREQ,寻得最优路径之后,目的节点在回复路径响应(Path Reply,PREP)消息过程中逐一节点绑定通信接口,并分配信道。
1.3 接口释放机制
本文对源节点的接口释放机制进行了如下设计。在开始发起数据业务后,数据流监听模块随即启动,并设置监听标志位tags为1,表示监听有效。当收到路径错误消息报文(Path Error,PERR)时,需要重新寻路,于是释放现有路径上节点所用接口。若没有收到PERR则将每次监听时刻同当前源节点最新发送数据时刻做差值,如果该差值小于设定阈值,表示源节点仍在发送数据,否则认为发送完毕,tags置零,监听停止,并发送CHCLR,同时等待CLRACK。若源节点收到CLRACK,则执行接口释放操作,否则重发CHCLR报文;若超过规定重发次数后仍未收到CLRACK,则直接执行接口释放操作。
2 RHCA路由算法设计
本文提出的RHCA路由算法主要针对网络拓扑不固定和业务负载多变的场景。算法采用分布式信道分配,且通信协调在路由响应阶段完成。由于该方案基于IEEE 802.11s中混合无线网状路由协议HWMP的反应式路由算法改进而来,所以在管理消息帧格式、路由判据、PREP和PREQ等管理信息的广播和接口释放机制方面,基本沿用自HWMP算法。
2.1 路由建立过程
在提出的RHCA路由方案中,当发起一项业务时,源节点先判断是否存在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若已存在则只需要按照路由表向目的节点单播PREQ;若没有则发起到目的节点的PREQ广播请求,各节点收到请求后,判断自身是否为目的节点,如果不是则按中间节点处理方式处理PREQ信息,直到目的节点收到请求,进入响应阶段。此后目的节点首先判断收到的消息是否为新的PREQ,若不是则直接丢弃;如果是则按PREQ所寻路径开始单播回复PREP。回复过程中逐跳进行接口绑定和信道分配。当PREP返回至源节点后,链路的双向路径建立完毕,开始数据传输。
2.2 路由维护过程
RHCA算法的路由维护在HWMP基础上,加入了对故障因素的考虑,增加了如下相关操作。
当发现故障时,处于故障上游的节点向源节点单播PERR,源节点接收到PERR后,执行路径上各节点接口释放操作,当上游各节点收到CLRACK后开始广播到目的节点的PREQ重新寻路;而故障下游节点在未收到CHCLR的情况下,若等待超时,则判定为上游节点故障,遂开始执行链路后续节点的接口释放操作。此方案既保证了路由得到修复,又完成了故障节点下游的接口释放,避免了故障链路占用信道资源。
3 性能仿真分析
为了模拟网络多变性,仿真分别在不同的网络负载和网络拓扑下进行,以便考察提出的RHCA方案的平均吞吐量和时延。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加入了HWMP路由分别搭配集中式信道分配(Centralized Hyacinth Channel Assignment,C-HYA)和MRMC HWMP(MMHWMP)路由算法结合节点优先级静态信道分配(Nodes Priority Fixed Channel Allocation,NPFCA)两种方案进行对比。仿真系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所有结果均为采用20个随机种子进行仿真所得平均值,基本符合网络数据统计特性。
3.1 不同网络负载下性能分析
本次仿真采用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并设12号节点为根节点。
仿真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固定码率(Constant Bit Rate,CBR)数据传输业务,CBR流速率为600 kb/s到2 Mb/s不等,每组节点在仿真时间内随机选择时间发起业务,并持续50 s,如果从发起业务到仿真结束不足50 s,则以仿真结束时间为准。全网可用正交信道数为6,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a)可以看出,随着CBR流速率的增加,三种算法总吞吐量都呈现递增趋势,而提出的RHCA路由算法所得网络总吞吐量明显高于前两者,尤其在CBR速率为1.6 Mb/s时,其吞吐量较HWMP和MMHWMP分别高约17.7%和13.5%。
由图3(b)可知,随着CBR流速率的增加,三种算法的端到端平均时延也逐步增加,MMHWMP与HWMP方案在CBR流速率为<1.6 Mb/s时平均时延差距不大,当速率大于1.6 Mb/s时差距逐渐拉大;RHCA方案的网络时延显著优于前两者,尤其在CBR流速率为1.8 Mb/s时,分别较MMHWMP和HWMP有约0.06 s和0.12 s的优势。
3.2 动态拓扑及负载场景下性能分析
初始网络如图1所示。设置节点移动模型为“Random Way point Mobility Model”[9],各节点速率是在0 m/s~2 m/s中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移动范围限制在图中二维空间内。网络中运行两组CBR数据任务,第一组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CBR数据业务,流速率为500 kb/s,仿真运行5 s后开始发送数据直至结束;仿真运行100 s后,再从余下的节点中随机选取5对节点建立第二组CBR数据业务,流速率仍为500 kb/s,同样持续至仿真结束。仿真时间总共200 s。全网可用正交信道数为6,当仿真开始20 s后,开启移动模型。同时还增加了较为灵活的HWMP路由+公共信道分配(Common channel assignment,CCA)组合,以供参考。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仿真前20 s范围内,四种方案都处于稳态,此时本文提出的RHCA方案性能最优;当仿真开始20 s后,移动模型开启,网络拓扑开始变化,部分链路通信中断,使得在40 s~60 s期间,所有方案的吞吐量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在60 s~100 s之间,随着网络拓扑持续变化,部分节点重新建立连接,使得四种方案吞吐量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以RHCA回升最为明显,最高时甚至超过HWMP+CCA方案近一倍;仿真100 s后,由于引入了5条新数据流,网络整体吞吐量有所上升,同样以RHCA方案升幅最大,其性能领先HWMP-R+CCA约70%。
4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MRMC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负载可变以及网络节点可移动的动态场景,在HWMP反应式路由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信道分配和路由选择的RHCA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无论在网络吞吐量还是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同时仿真结果还验证了在节点可移动的无线Mesh网络中,RHCA较其他三种方案能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健性。
参考文献
[1]PENG Y,YU Y,GUO L,et al.An efficient joint channel assignment and Qo S routing protocol for IEEE 802.11 multi-radio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s[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3,36(2):843-857.
[2]Zhang Yang,Luo Jijun,Hu Honglin.Wireless Mesh networking:architectures,protocols and standards[M].New York:Auerbach Publications,2006.
[3]PERKINS C E,WATSON T J.Highly dynamic 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DSDV)for mobile computers[C].ACM SIGCOMM’94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1994:234-244.
[4]PERKINS C E,ROYER E M.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routing[C].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WMCSA(2),1999:90-100.
[5]RADHAKRISHNAN S,RAO N S,RACHERLA G,et al.DST-A routing protocol for ad hoc networks using distributed spanning trees[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WCNC,1999:1543-1547.
[6]AVALLONE S,AKYILDIZ I F,VENTRE G.A channel and rate assignment algorithm and a layer-2.5 forwarding paradigm for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s[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009,17(1):267-280.
[7]RANIWALA A,CHIUEH T.Architecture and algorithms for an IEEE 802.11-based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C].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INFOCOM(24),2005:2223-2234.
[8]XU K X,GERLA M,BAE S.How effective is the IEEE802.11 RTS/CTS handshake in ad hoc networks[C].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02(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