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跳闸分析对策范文第1篇
1 雷击因素
1.1 地理位置
高压输电线路将能源从发电单位输送到用电负荷的过程要经历很长的路程, 在这期间, 输电线路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地质、地理地形的区域。以广东清远为例, 清远市是一座位于广东省中北部, 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城市, 其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 山区海拔在750m~1500m, 年雷暴日再35日左右。全市平均每20次雷击跳闸事故就有16次发生在山区, 因此, 防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山区的输电线路。
1.2 避雷线
保护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最有效的方法是架设避雷线。我们称避雷线与外侧导线的连接线和其对地垂直线的夹角为避雷线保护角。保护角的大小与跳闸率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适当减小保护角的角度, 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被直击的概率, 甚至在保护角小到某个点的时候, 能够起到一定的屏蔽效果。
1.3 防范措施
(1) 由于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 容易导致输电线路的电杆塔接地电阻打, 根据公式:
其中:U50%为冲击50%的放电电压;
k为0.1 4 3;
hd为导线平均距地面距离;
β为分流系数;
Lgt为电感值;
Rch为接地电阻。
可知, 输电线路对雷击的耐受程度随着电杆塔接地电阻的阻值增大而降低。因此要提高输电线路在承受雷击时的耐受能力, 就应当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对山区接地电阻的要求要求, 将山区电杆塔的接地电阻将为15Ω以下。其具体做法是, 延长接地线的长度或者增加数量, 再配合降阻剂的使用降低接地电阻。对于对山区电杆的施工也应严格控制, 对不达标的电杆应及时改造, 从而降低接地电阻不达标导致的雷击跳闸率高。
(2) 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并在老的电杆塔上加装防绕击避雷线。
(3) 提高杆塔外绝缘水平。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 正常情况下的500kV输电线路因为雷击导致的跳闸率在悬垂串的绝缘子由每相25片增加的每相28片时, 从0.325次/ (100kma) 下降为0.076次/ (100kma) 。很清晰的可以看出, 杆塔的外绝缘水平与雷击跳闸率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2 山火跳闸
山火跳闸是严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山火跳闸的原因进行分析, 是提高电网输电安全的手段之一。
2.1 山火跳闸的几种类型
(1) 导线对地面、地面建筑、动植物等放电。
(2) 导线对电杆塔的尖突部位, 如铆钉、突出的钢材等放电。
(3) 由于天气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长时间高温使得绝缘子发生形变, 电气绝缘能力下降, 从而引起跳闸。
2.2 原因
导线间的空气间隙被击穿或者合成绝缘子绝缘性能下降时导致火线跳闸的主要原因。由于山火导致的线路跳闸常常很难做到精确数据的定性分析, 原因是山火的破坏性较大, 现场往往获得准确的数据, 但是根据事故现场勘查结果。大多数山火跳闸是因为山火产生的大量热能导致周围的空气因高温热游离, 绝缘性能降低, 因而被击穿。在此过程中, 电杆塔与导线的空气间隙最小, 也是最容易被击穿的, 其最小间隙仅为4.3m。
2.3 防范措施
(1) 要提高对山火安全的重视程度, 加强防范教育, 提高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2) 要加强线路维护作业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山区, 树木植被较为茂盛的地方, 对影响到线路安全的树木植被要及时修剪、清理, 并加强山区人员的防火消防意识宣传。
(3) 要与地方政府及时沟通、协调、宣传等工作,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事故应急制度, 加强与当地公安、消防、气象、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做到预防在先。
(4) 提高线路的防火设计和施工水平, 从根本上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随着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 输电线路越来越密集, 当事故发生时, 可能会导致多条输电线路同时跳闸, 对功率的可靠输送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因此在线路社设计和施工时就考虑到山火因素, 对提高线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3 飞鸟导致的跳闸
山区的电杆塔周围往往有茂密的树林, 特别是再鸟类繁殖的春季, 电杆塔便为鸟类安巢筑窝繁育后代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在晴朗干燥的时候, 这些鸟巢不会给输电线路带来危险, 可是如果到了潮湿的阴雨天, 这些靠树枝、枯草搭建的鸟窝往往会导致线路短路, 引发事故。在秋冬季节, 迁徙的候鸟离开后, 空鸟巢留着杆塔上, 被风吹散甚至吹落, 里面积累的鸟粪散落, 会导致合成绝缘子绝缘性能降低, 造成安全隐患。更甚至, 鸟巢里面肯能会有金属物或者干树枝被吹落, 掉在导线上, 直接造成线路接地或者短路, 造成跳闸事故。
防范措施:鸟类大多在10kV线路的转角杆、装有隔离开关的杆塔等横杆较多的杆塔上活动、选择筑巢。因此要较强对这些地方的检查、清除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不留隐患, 才能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4 风力因素
4.1 原因分析
(1) 电杆塔以及输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都有自己的抗风能力, 例如:500kV的线路设计最高抗风能力为30M/s, 当风力超过了30M/s这个线路承受能力, 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导致线路跳闸。
(2) 导线与电杆塔、与下面建筑、树木之间裕度距离过小, 在大风来临时, 高大的树木来回摇摆, 容易导致导线对树木放电导致跳闸。
4.2 预防措施
首先, 在线路容易聚风的山区, 在线路绝缘子串下加挂重锤或适当增加重锤配重以及在导线上加装防震锤, 减小摇摆角。其次, 通过改变金具组装方式减小组装长度例如:500kV线路的下垂连接方式改为上扛连接方式。第三, 要及时清除线路走廊, 防止线路对异物放电。
5 结语
我国电网的输电线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 线路跳闸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山区地段等一些地区, 线路维护水平、维护人员的意识和专业知识仍需提高。我们只有科学的分析、总结输电线路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并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做到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切实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输电线路的维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 严重影响书店线路功率输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输电线路的跳闸现象, 它受到人为、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 分析研究输电线路常见跳闸原因和对策, 对降低调整率, 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配电跳闸分析对策范文第2篇
6k V配电线路由于其应用广泛性特点, 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但针对不同的用电对象, 出现故障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例如, 一般企业用地的6k V配电线路主要与工厂环境、用电负荷等有关, 而大部分民用供电系统中, 6k V配电线路的故障多由不可抗拒力构成。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1自然因素导致的故障
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下, 由于各种不可抗拒力所产生的破坏性故障。
其中, 雷电所导致的故障情况最为普遍, 这也是整个6k V配电线路故障防范的重点内容。雷击故障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雷电直接击中6k V配电线路, 另一种是雷电虽然没有击中线路, 但落在距离配电线路较近的位置上, 由此产生磁场感应, 导致电压异常。
6k V配电线路的架设长度属于中长等级, 特别是很多用来提供工矿、油田等企业级用电, 路径较长、环境复杂、空间空旷, 附近很少会有居民或高达的建筑物, 因此杆塔特别容易成为吸引雷电的目标。一旦6k V配电线路遭到雷电破坏之后, 就会出现断线、变压器烧毁、绝缘子击穿等情况。
同时, 避雷器安装的不科学或不完整, 也同样是造成雷电导致故障的原因。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的自然因素导致的6k V配电线路故障问题。例如, 配电线路沿途的树木造成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我国确定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战略, 环境保护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其中, 树木种植及其他绿化工程如果管理不严, 很容易成为对6k V配电线路的障碍因素。随着树木的生长, 很可能触及线路本身, 遇到狂风暴雨天气, 会压断线路或导致短路。
再如, 一些鸟类造成的线路故障, 也是供电系统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鸟灾”所表现的是, 鸟类在6k V配电线路杆塔附近筑巢, 会将铁丝、树枝等物体夹杂在线路之中, 导致接地故障或短路故障。
一般来说, 自然因素所导致的故障都是不可抗拒的, 也缺乏预见性, 只能通过快速反应来恢复供电。
1.2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
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故障大多是由于管理因素, 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电意识, 责任心不高, 专业技能缺乏, 另一方面, 缺乏必要的监管体系和巡检体系, 造成电力故障一旦发生, 需要较大的成本恢复。
人是人为因素中的关键, 除了管理方面的薄弱之外, 用电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私自嫁接6k V配电线路、改变功能等。此外, 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供电线路的保护不加注意, 也会导致线路断裂或设备损坏。
除此之外, 也要考虑配电线路遭到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求利益, 会偷盗线路金属和变压设备。
1.3其他因素导致的故障
一些其他不可控或不可避免地破坏对配电线路造成的故障, 如车祸撞毁杆塔, 或设备老化等。在管理和控制方面, 一般可以假设配电线路故障的不可控制性, 但可以通过设置紧急预案的方式, 提高恢复电力的能力来预防。
2 6k V配电线路故障防范对策
“故障防范”本身是一种被动局面, 是应对不可抗拒的故障出现所采取的措施。目前来看, 针对6k V配电线路的故障防范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入手, 详细分析有以下的防范对策。
2.1提高防雷破坏水平
鉴于雷电破坏的普遍性, 应该提高防雷破坏水平, 提高线路绝缘性, 在安装避雷器的过程中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6k V配电线路的输出功率较高, 可采取新型的氧化锌避雷器, 考虑到其假设线路较长, 同时应该加强线路变压设备的防雷击水平。
2.2改善线路架设环境
6k V配电线路的应用较多, 这导致其假设范围的广泛性, 针对一些特殊环境, 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如山区、河岸以及丘陵地带, 尤其要做好线路四周树木和障碍物的清理, 减少接地故障和短路故障。
2.3建立巡检监督体系
巡检监督体系无论对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有很好地预防作用, 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因素。如针对“鸟灾”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清理鸟巢, 驱赶鸟类, 保障6k V配电线路的安全;针对一些发生老化迹象的设备, 可以及时更换, 减少突发性停电事故。同时, 巡检监督可以减少人为破坏等行为。
2.4完善电力设施标志
6k V配电线路作为重要的电力设施, 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防护不慎也可能造成人畜触电的现象, 因此需要做好标志提示工作。同时, 标志提示可以减少意外事故, 提醒人们远离电力设施。
3结语
我国范围内6k V配电线路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提高其故障防范的能力, 也有助于我国整体电网的安全和稳定,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6k V配电线路大多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来防止可能出现的破坏和故障, 包括雷电击中、外界破坏、线夹烧损、人为破坏等。随着近年来我国配电线路的改造升级, 以及国家电网的进一步完善, 6k V配电线路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并且呈现出节点多、绝缘水平低的先天弊端;作为一种重要且普遍的配电线路, 6k V配电线路一旦出现故障, 不仅会造成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 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电力系统的安全, 因此需要针对故障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6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防范对策,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 朱益飞.6-10k V配电线路故障分析及对策[J].电气应用, 2008, 22:24-26.
配电跳闸分析对策范文第3篇
1.1 简介(电压等级、线路名称、线路变更情况、线路长度、杆塔数、海拔、地形、地质、建设日期、投运日期、资产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行单位) 1.2设计气象条件 1.3 故障点基本参数 1.3.1杆、塔型。
1.3.2导、地线型号。
1.3.3 绝缘子(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绝缘子型式、外绝缘配置)。
1.3.4基础及接地。 1.3.5线路相序。
1.3.6线路通道内外部环境描述。
2 保护动作情况
保护动作描述、重合闸动作情况、保护测距情况、重合不成功强送电情况、抢修恢复时间。
3 故障情况
3.1 根据保护测距计算的故障点 3.2 现场实际发现的故障情况 3.3 现场测试情况
4 故障原因分析 4.1 近期运检情况
4.2 气象分析故障(当日天气情况) 4.3 故障点地形、地貌
4.4 测试分析(雷电定位、接地电阻测量、绝缘子检测、绝缘子盐密和灰密(绝缘子污秽程度)、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绝缘试验情况、在线监测等)
4.5设计校验(故障点基本参数、绝缘配置、防雷保护角、鸟刺加装、弧垂风偏校验) 4.6现场走访情况(向故障点周边群众了解故障当时的天气、外部环境变化、异响、弧光等)
4.7其它故障排除情况(故障排除法)
5 故障分析结论
6 暴露的问题 7 防范措施 7.1 已采取措施
7.2 拟采取措施(具体措施、措施落实责任人、措施落实时限)
附件一:现场故障现象(故障周边环境、故障点受损部件、引发故障的外部物件)图片 附件二:现场故障测试图片 附件三:现场故障处理图片
附件四:相关资质单位的试验鉴定报告 附件五:保护动作及故障录波参数 附件六:参加故障分析人员名单
配电跳闸分析对策范文第4篇
1 故障过程
2010年5月18日9时许, 龙屯站511-1刀闸C相刀口, 由于刀口接触不良, 在1000A左右工作电流的作用下, 严重过热, 产生电弧。造成511-1刀闸和511开关烧毁, 并使未热塑的进线桥三相电弧短路, 造成差动跳闸。
2 故障原因
511-1刀闸型号为:[GN22-10], 其结构有别于其它型号的刀闸。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合闸-锁紧两步动作。所谓合闸-锁紧两步动作当合闸时主轴转动的前80°为合闸位移角, 用于闸刀转动, 使其从断开极限位置转到合闸极限位置。主轴转动的后10°为接触锁紧角, 用于锁紧机构将触刀锁紧。当主轴转动前80°时, 触刀能灵活地转动, 合闸到位后, 由档块、摇杆、顶销和限位销构成的定位限动机构使其转换为第二步锁紧动作, 通过滑块带动连杆运动, 从而使两侧顶杆推出, 借助磁锁板的杠杆作用将顶杆的推力放大5.5倍, 压紧在触刀上, 形成接触压力, 使触刀锁紧。分闸操作的动作过程与合闸时的相反。由于这类刀闸有一刀口锁紧机构, 在调试、维护不当, 操作不当时, 会造成锁紧机构锁键润滑不良、卡涩、变形卡死, 主要就是限位销在分闸过程中不能复位, 以致在下一次合闸时, 滑块由于没有受到限位销的阻碍而在主动轴转动前80°角时即开始滑动, 于是磁锁板在动触头还未插入静触头时即处于锁紧状态。在操作人员合闸冲力的惯性作用下刀闸合闸到位, 但引起了传动轴的变形, 于是刀闸虽然合上了, 但由于刀闸的行程不够, 致使动静触头间的接触压力大大减少, 锁紧机构与主体座不能解锁, 四块挡板不能受力压紧刀口, 或者锁紧机构未能到达顶点自保持位置致使刀口松弛虚接, 在大负荷状态下, 刀口产生过热, 形成电弧, 发展为三相电弧放电短路烧毁设备。
3 刀闸操作过程
一般10k V隔离依靠弹簧预应压力实现刀口压力的, 分合闸操作必须用力完成。
预合过程:由分闸位置, 轻柔地将刀闸操作把手推向预锁紧位置。在预合过程中, 锁键将锁紧机构与主体座销为一体。主体座带动刀体由分闸位置合向预锁紧位置。
在合闸过程中, 触刀在合闸到位后, 摇杆被档块推动而带动顶销运动, 顶销顶着限动销克服了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运动, 这时, 开始转入锁紧运动阶段。当限动销运动到位后, 滑块因失去限动销的阻力而开始运动。滑块的运动是通过连杆使两边的顶杆分别向外推出, 推动两侧的磁锁板压紧在触刀上。刀体到达预锁紧位置后, 限位桩推动转杆, 迫使解锁钉推动锁键移动解锁 (必须可靠解锁) 。用力推动刀闸把手至合闸位置, 锁紧机构由预锁紧位置至锁紧状态。
分闸过程:在分闸时, 分闸一开始, 滑块首先往回运动, 通过连杆使两侧的顶杆向内回缩, 于是, 磁锁板随着顶杆的往返运动而逐渐减小对触刀的压力。即四块杠杆压板解压, 锁紧机构复位后, 推动刀口分闸当滑块滑动到限动销在滑块与顶销间的贯穿孔时 (此时主动轴转动约10°角) , 限动销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 卡住了滑块的运动, 且限动销也带动顶销复位转杆与限位桩分离, 转杆复位解锁钉弹出, 锁紧机构与主体座被锁键销为一体, 刀口至分闸位置。为下一次合闸做好准备。这时, 刀闸的触刀开始转入从合闸位置到分闸位置的状态。这样, 就实现了动静触头间较少摩擦力的分合闸。从而, 大大减少了分合闸的操作力矩。
4 防范故障措施
根据对故障刀闸进行分析, 我们分别制定了整改措施如下。
我们认真组织运行、检修人员正确认识刀闸的操作力度。分闸操作后, 注意检查限动机构的顶销是否复位;合闸操作的过程中, 发现合闸困难时, 不要用力冲合刀闸, 避免扩大故障的范围;在完成合闸操作后, 一定要在观察窗检查滑块及其磁锁板的状态是否良好, 以确定合闸接触压力是否足够, 必要时要立即进行调校处理。
顶销、限动销及其运动孔洞因加工粗糙且极易沾污、失油等造成磨擦力增大, 造成在分闸时顶销、限动销不能顺利复位, 以至在下一次合闸时发生故障。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采取了利用停电机会, 加强对刀闸的限动机构进行维护工作, 其中包括地顶销、限动销、运动孔洞用水磨沙纸打磨并注入适量的润滑油。
对限动机构的复位弹簧因金属疲劳或被滑块损害而引起复位弹簧变形的及时更换复位弹簧。
复位弹簧下方的锁紧螺钉松动, 引起复位弹簧的弹力不足。这时, 只需要紧固锁紧螺钉即可。
摇杆的刚性不足, 特别在其调整螺钉附近, 容易产生变形。此时, 摇杆不能准时启动限动机构, 引起磁锁板压力不足。这时需要重新对摇杆进行调整。
摘要:简要阐述了110kV变电站故障原因及防范措施, 结合此类问题, 警示操作人员及检修人员操作和检修预试时应该注意的工作事项, 避免或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 从而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
配电跳闸分析对策范文第5篇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采用独立单元接线, 两台发电机组, 单机容量90MW。220k V侧接线为单母线接线, 220k V高压配电装置采用SF6气体绝缘金属全封闭开关设备 (GIS室) , 最终电站以一回220k V线路接至云南电网昭通永丰500k V变电站, 如图1所示。
2015年04月08日16时28分, 天花板电站在对220k V#2主变充电时, #1发电机主二保护装置比率差动动作, #1发电机组出口断路器011跳闸, 发电机组自动停机。
2.保护动作前运行方式
#1机组带80MW负荷正常运行、#1主变正常运行, 220k V母线及线路正常运行, #2机组停机态, #2主变热备态, #1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2010合位, #2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2020合位。主变及机组保护装置属于双重化配置, 发电机保护使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RCS985GW发电机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
3.保护动作现象
对#2主变充电时, 全面检查#2主变确已具备充电条件, 然后上位机发令合上#2主变高压侧202断路器#2主变充电, 202断路器合闸后, #1发电机主二套保护装置发电机比率差动, #1发电机出口011断路器跳闸停机, #1发电机主一保护装置有启动但无差动跳闸报文。
4.两套发电机保护装置跳闸行为不一致的分析
两套保护装置启动后记录如下图:
在主变冲击时, #1发电机的两套保护装置同时启动, 启动时刻为2015-04-08 16:28:57:975, 实际为发电机后备保护启动, 设立此时为0时刻, 之后的事件顺序记录为 (见图2、图3) :
156m S时:主二套保护装置的发电机差动保护启动, 即打印报告中的“发电机内部故障启动”, 以下同;
196m S时:主一套保护装置的发电机差动保护启动;
304m S时:两套装置均收到发电机断路器跳位接点, 证明发电机开关已经跳开;
1305m S时:两套保护装置的发电机差动保护启动均返回。
根据以上时间记录, 主一套发电机差动保护启动确实比第二套要慢40m S, 发电机断路器跳闸时间一般在30m S左右, 所以在主二套保护装置将机端断路器跳开之后, 主一套保护装置比率差动来不及动作出口。
摘要: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 在保护启动后, 由于两套保护装置使用的是独立的CT绕组, 两套装置独立采样独立运行, 不同CT绕组传变存在误差, 不同绕组CT饱和程度也会有区别, 导致两套装置采样也存在微小的误差, 综合起来就会导致一套保护装置启动略快于另外一套, 继而存在一套保护装置动作跳闸后, 而另外一套保护装置虽已启动, 但来不及跳闸的情况发生, 本文根据一起空载充主变产生励磁涌流引起发电机出现和应涌流导致发电机比率差动跳闸为事例, 详细阐述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比率差动保护动作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关键词:发电机,和应涌流,比率差动,跳闸行为不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