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说课范文第1篇
娄底吉星小学 刘似惠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
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 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馈检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相机理解“重叠 、叶柄”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学生独自读文,提出问题
预设:
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1)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动态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指导朗读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写感受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新鲜一般指什么?
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六、书写练习:抄写词语,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
嫩 红 嫩
绿
新 鲜、朝下、 均 匀、
无叠、无隙
漾 起
好看
( 形象、生动)
( 留心观察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二、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
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观察爬山虎的实物
4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小结: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出爬山虎爬的动作词;(触、巴、拉、贴)
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3、“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3、了解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6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抓住了“漾起波纹”的“漾起”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词义,并与“荡起”比较,然后通过动作演示来体会爬山虎的动态美。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静态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学生答:想用手摸一摸;想照张相;回家自己也想栽种)。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以下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找到几个表
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再加上课件动画演示,学生从中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
爬山虎的脚说课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 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 自主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 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 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