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试题(精选9篇)
临床合理用药试题 第1篇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试题
一、填空题1、2、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抗菌药物按照PK/PD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给药策略是一日剂量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给药策略是一日剂量一次给药。
4、青霉素在近中性溶液中较为稳定,不宜用5%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媒。
5、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宜清晨服用。
二、选择题
1、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
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2、乳妇在应用何种抗菌药物时可继续哺乳(B)A.四环素类 B.青霉素类 C.左氧氟沙星 D.磺胺类
3、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物是,最安全的品种是(C)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4、根据卫生部38号文,一般骨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宜选(A)A.一代头孢菌素类 B.二代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氟喹诺酮类
5、左乳包块切除术,医嘱:头孢曲松,2gq12h ivgtt 连用5天。该医嘱存在的问题(D)
A.无指征用药 B.药物选择不合理 C.单次剂量过大,术后用药时间过长 D.以上都是
6、以下药物宜在清晨空腹服用的是(C)
A.辛伐他丁 B.氨茶碱 C.强的松 D.阿莫西林
7、以下药物不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为溶媒的是(A)
A.呋塞米注射液 B.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C.注射用两性霉素B D.甘露醇注射液
三、问答题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临床合理用药试题 第2篇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__________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___________、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__________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三个因素。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 处方、用药 处方及 处方。5.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 ;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 天。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
A.12~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A.24h B.48h C.72~96h D.96h
9、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有尽有 D、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2、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
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减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3、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
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15、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三、是非题(每题2分,共10分)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2、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宜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3、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4、对青霉素过敏休克患者,亦可应用头孢菌素()
5、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药物为青霉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杀菌或抑菌、喹诺酮类、真菌
2.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安全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内科系统非手术 4.不规范、不适宜、超常 5.0.5-2 3 24
、有效、经济
6.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1天 7.II 8. 35、60%、20%
二、单项选择题
1---
5、D C B D D 6---10 D B C C B 11---15 D D D C D
三、是非题
1、√
2、×、×
4、×、×
6、×、×
临床合理用药试题 第3篇
临床治疗中, 药物因素对合理用药水平影响复杂。在欧洲约15%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人院, 在美国约6.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2], 我国住院患者因不合理用药导致或促成死亡者占住院死亡人数的比例介于5%~17%[3], 因此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对医嘱用药合理性进行监控成为发展趋势。我院于2009年11月引进应用PASS系统, 将其嵌入HIS系统 (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门急诊医师工作站, 住院医师工作站、药房工作站、临床药学工作站等[4]。在医师开具处方后PASS系统将实时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用药时应该给予的关注程度, 以不同颜色的警示灯标识方式突出显示在每一条医嘱的前端用以提示医务人员。警示灯分别为: (1) 黑色灯: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 严重关注; (2) 红色灯:不推荐或较严重危害, 高度关注; (3) 橙色灯:慎用或有一定危害, 较高度关注; (4) 黄色灯:危害较低或尚不明确, 适度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嵌入医院HIS系统, 分别抽取2009年8月门急诊处方61338例, 2010年5月门急诊处方65276例, 2011年1月门急诊处方65522例, 分别对应的是未安装PASS系统前、安装PASS系统后、对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5]的三个不同阶段。
1.2 方法
利用PASS系统对上述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以红色灯 (较严重危害) 和黑色灯 (绝对禁忌) 提示为不合理用药依据, 用SPSS13.0对不合理用药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抽取的2009年8月未使用PASS系统前的门急诊处方61338例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357例, 红色灯警示889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3%;对抽取的2010年5月使用PASS系统后的65276例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242例, 红色灯警示591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28%;对抽取的2011年1月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65522例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0例, 红色灯警示235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0.35%, 结果见表1。
注:*与未安装PASS组比, P<0.001;△与安装PASS组比, P<0.001
3 讨论
通过使用PASS系统对我院门急诊患者处方用药分析, 发现我院门急诊处方用药大多数是合理的, 在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间等方面均符合患者的病情需求。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 监测发现, 在未使用PASS系统前,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为2.03%,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的28.7%。在使用PASS系统后,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降至1.28%,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的29.1%。通过对安装PASS系统的HIS系统医师工作站设置了干预功能后 (即对PASS系统审查出“黑灯警示”的处方, 系统限制其提交, 并自动弹出一个对话框提示医师:“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 请修改后再提交”;对“红灯警示”的处方则弹出对话框提示医师:“不推荐或较严重危害, 确认是否需要修改”) , 不合理用药率降至0.35%,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则完全杜绝。本研究通过对未安装PASS系统前、安装PASS系统后、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门急诊处方回顾性分析比较, 发现与未安装PASS组比应用PASS系统可以降低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χ2=111.686;P=0.000) , 特别是结合设置HIS系统的干预功能后, 可以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 (χ2=339.865;P=0.000) 。
临床上药物治疗大多数需要联合用药, 其目的是获得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 以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机体的耐受性, 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但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医师、药师有时未能完全记住和掌握上述知识, 且难以做到随时查阅文献, 而利用PASS系统可以有效地发现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潜在的用药不合理, 从而减少医疗不合理用药的发生[6]。如果结合HIS系统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强制或提醒临床医师对处方进行修改, 则可以达到显著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的目的。
总之, PASS系统能极大的帮助临床医师、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即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 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实现合理用药的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估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PASS) 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价值。方法 对PASS系统安装前、安装后以及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取, 数量分别为61338张、65276张及65522张, 通过PASS系统的监测、审查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红色 (较严重危害) 和黑色 (绝对禁忌) 提示为不合理用药依据, 并对不合理用药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与未安装PASS组比应用PASS系统可明显降低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χ2=111.686;P=0.000) , 设置干预功能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更低 (χ2=339.865;P=0.000) 。结论 应用PASS系统并对PASS系统设置干预功能后可显著提高门急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PASS系统,门急诊处方,合理用药,干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喜荣, 郝晓菁, 曹瑞丽.PASS系统监测医嘱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4) :308-309.
[2]唐镜波, 颜敏, 兰奋, 等.药物警戒是ADR监测发展的大趋势[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 (1) :1-3.
[3]唐镜波.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8) :449-450.
[4]郑斌, 刘茂柏, 曾晓芳.我院利用合理用药监测软件PASS对用药医嘱进行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医学, 2010, 22 (4) :200-202.
[5]王书杰, 张新春, 王丽萍, 等.以PASS系统为依托全面搞好临床合理用药[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6, 22 (3) :240-241.
临床合理用药试题 第4篇
【关键词】行政干预;药师素质;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特别是基层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尤为突出。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到经销商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合理用药、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急需整治。
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太高,多选用三代头孢甚至是四代头孢来作为预防性应用;2.预防用药全部在手术后给予;3.用药时间过长,不能做到及时停药,基本在患者出院时方停止使用抗菌药物。4.内科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常高,在80%以上,5.不做药敏试验或虽做但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6.不必要的联合用药;7.随意更换抗菌药物;8.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药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问题?: 2.不根据中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中药注射剂;2.存在重复用药现象;3.超剂量使用(超过说明书用量);4.不根据说明书选择溶媒等。
大量使用辅助治疗药物:我院大量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小牛血提取物注射液等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医师药品知识的了解不足、行政干预不力、药师主动性不够是主要原因。当然药师地位得不到认可,临床知识不足也是医院不认可药师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大量学习临床知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给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广泛、更新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直接参与患者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临床药师的工作也将使患者和医生感受到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提高药学在医院的地位。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
1.3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大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严格控制药品使用范围和剂量。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預警制度。 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是建国以来医院药学最重要的药事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剂科工作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提出了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明确了医院药学应走向临床,建立临床药师制,面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作用。对医院药学的正确发展、药师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很有指导作用,受到药学人员的欢迎,也反映出医院药事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医师、药师、护师、病人互补的临床用药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我们药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临床合理用药试题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第6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药械课程
制药设备是制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制约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一个制药技术人员来说,必须熟悉基本药械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制药行业从事药品生产,工作中机械操作与维修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是较普遍的现状,结合本人这些年从事制药工作的经历及感受,深感具备基本制药机械知识对一个从药人员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建议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开设基础机械理论课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一点这方面的信息反馈及个人见解,以供普通高等医药教育部门参考。
1我国制药行业药械现状
我国制药行业主要分布在药厂,其次部分医院制剂室也从事小批量制剂生产。
各类药厂包括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资、集体及私有企业,各级医院根据自身条件也有不同规模的制剂室,这些药品生产企业及医院制剂室的制药设备分布在灭菌、空气洁净、粉碎、混合、煎煮、提取、蒸馏、回收、干燥、制粒、压片、摊涂、灌封等方面,各家药品生产单位上述设备条件参差不齐,既有九十年代的先进设备,也有基本处于作坊状态的半手工设备,基本上是处于进口、国产、改装及自制机械并存的局面,这是由各单位的资金,生产规模及厂房等诸多因素限定的。
无论如何作为制药部门一项生产资料的制药机械,是衡量一个制药部门制药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新时期药品和制剂生产部门都在按GMP标准推行药品生产,并与国标接轨,从而在制药机械方面更加完善,努力推行制药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面对新形势,药学学生必须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
2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院校中虽然有专门的医疗器械学府,但这类院校的学生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市场。
中西药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将走向制药行业,现实点来说,限于众多基层单位的资金,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条件,他们不可能在专业性较强的新产品开发上从事工作,由于基层单位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把生产放在首位,大多数毕业生在车间或制剂室从事基层生产。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在校时某些开设的课程与实际生产相矛盾的情况,有些课程运用较少,甚至运用不上,而另外方面的知识象基础药械知识又知之较少。
药学人员在药品生产中从事工作范畴包括制剂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制剂生产、设备养护与革新等。
大部分单位在机械修理与护养方面虽然有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但直接从事机械操作的制剂人员对机械有一个更强的感性认识,他们往往能触类旁通,有时能设计或革新出更加符合制剂工艺流程的新产品。
掌握基本药械理论对一个从事药品生产的药学人员来说显得尤其必要。
3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现实意义
让药学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药械知识,并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这样他们在以后走向生产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岗位中的机械操作与检修工作,并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机械故障,或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环境及实际生产状况,同机械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或单独设计、革新、自制出更切合制剂工艺或本单位生产现状的新机械及小产品,做一个全面性实用技术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新购设备由于某些部件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太适合本单位的`生产现状,往往需要作一些适当改进,有些小型药厂和医院制剂室的制剂产量不大,而市场上又无适应生产量的机械产品,或基于资金紧张无力购买同类制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自制或改进的简易制药设备有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节省了资金,同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方面的信息在有关药学专业杂志上辟有专门栏目进行报道,需要很好地整理收集,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用人方面,基层单位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其中就包括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并把它作为一个药学人员基本素质的衡量标准。
由于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基层单位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与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药学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药械理论,掌握实用的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无论从工作需要或者经济效益方面都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4药械课程的内容及时间按排
药学专业开设基本药械课程是让学生具备一些机械方面的基本知识,象能熟练地看懂、绘制并简单设计机械制图,了解与制药联系较紧的机械原理,虽然在现在有的《中药药剂学》书本中串插有相应的制药机械内容,但其讲述过于浅显,不能应付实际生产。
在实验技能方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维修技能,象焊、车、钳、切、割、砂、磨等。
针对这些,理论课程上可并设与制药联系较紧密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工艺、机械原理、机械维修及制药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时上这些课程总时数可按排200学时左右,其中课堂教学为150学时左右,实验教学为50学时左右,具体各门课程的学时在总学时基础上根据各自内容进行协调。
这些课目的开设如果冲击了总个教学课时的安排,可考虑将四年制药学本科改为五年制;或者重新调整教学大纲,根据情况压缩、删减某些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多的课目;或者将上述药械课目内容压缩成一本书,课时上再适当调整。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第7篇
方法对年3月~2010年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 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强化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第8篇
1 实施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自2010年开始, 我省开始启动实施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至2014年4月, 全省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均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零差率政策切断了医疗机构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 使药品在医疗机构的属性从“收入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 大量使用药品只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成本, 因此, 这一政策从理论上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供了源动力。从监测数据来看, 在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上升的基础上, 药品使用总量变化不大, 因实行零差率政策药品总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下降, 可见, 零差率一定程度上使医疗机构加大了对药品使用量的控制。但我们也知道, 零差率尚未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 并且药品的定价机制亦未改变, 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2 实施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1]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2,3]以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施加压力
2012年,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 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更好地维护患者就医的合法权益, 我省实施了以“保障质量、改善服务、公开透明、提高效能”为主题的“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院务公开制度, 按季、半年和一年汇总医疗服务和“阳光用药”相关信息, 通过门户网站, 并依托微博、报纸等多种媒介, 向社会公示, 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通过省卫计委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阳光用药情况, 让全社会公众了解我省各级医院的用药情况和医院管理情况, 给医院带来无形的压力。同时, 持续开展全省范围的专项整治和专项督查[3], 2014年我们重点抽查了二级、专科、中医系统医院以及以前督查结果较差、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不齐或较差的医院, 以此促进医院加强管理、主动改进、自我完善, 形成医院间的比拼和竞争态势, 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以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3 开展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以推动合理用药工作深入开展
2011年, 我委着手开展全省三级甲等医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工作, 建立了“浙江省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平台”, 并点评了全省31家三级甲等医院某一月份的门急诊处方。为使点评工作效果落到实处, 促使各家医院进一步做好处方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并将此次点评结果在全省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了通报, 下发了《关于全省31家三级甲等医院处方点评结果的通报》 (浙卫办医〔2011〕21号) , 对7大指标 (抗生素使用情况、注射剂使用情况、不规范处方情况、大处方情况、不适宜处方、处方金额等) 以排名形式进行了通报, 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31家医院按照卫生部及省卫生厅文件规定和要求, 针对点评结果查找不足, 研究对策, 规范用药行为, 积极促进处方点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全面深入地推进合理用药。
4 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并合理监管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
我省医疗机构结合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临床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4]。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发了“全医嘱审核系统”, 实现对住院患者医嘱的全审核, 实现了药师与电子药历的有机结合, 对用药问题进行科学的监测和改进, 更全面的拦截不合理医嘱, 保障病人用药安全、合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过近3年多的努力, 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开展全过程信息化专业管理和感染诊治的信息化专业决策支持。目前该系统已在该院和省内部分医院临床试用, 运行稳定, 临床反响很好, 不但节约了人力资源, 还极大地提升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被专家称为“感染诊治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智能化电子临床路径”。浙江省人民医院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研发了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电子化点评, 已经在全省很多医院推广应用, 对及时发现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存在的问题、规范门急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起到很好推进作用。信息化监管手段能够公正对每一位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也大大节约了医院在监管中的人力、物力成本。
5 完善全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在合理用药上的专业指导作用
2001年, 我委成立了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 各市相继建立了市级药事管理质控中心, 有些县也成立了质控站点, 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 进行分级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从组织上保障了药事管理质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了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站, 成员可以通过网站及时掌握中心已经或将要开展的各项工作, 实时下载中心文件, 便于及时参与, 网站的建立为各市质控中心间文件的传递、信息的交流、各种文件与通知的发布及进一步提高我省药事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2014年, 省药事质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医疗机构落实处方审核制度实施方案》和《浙江省医疗机构手术室和麻醉科药学服务指导意见》, 前者旨在落实处方药师审核制度, 将处方点评工作前移, 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后者同质化管理手术及麻醉药品, 提升用药安全性。
我省全面推进药品零差率以后, 各级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积极为全省医疗机构药剂科、药师转型出谋划策, 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从保障逐步面向临床, 提升药学、药师服务职能, 积极开展面向临床的药学警戒、药物监测、药物评价、药学干预,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推进药事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6 积极开展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已形成了固化的用药习惯, 对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区, 为此, 我省充分依托浙江省医疗质量和评价办公室及浙江省药事质控中心, 以培训为基础, 努力促成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能力的提高。
2014年, 省质评办举办了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 培训主要以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感染诊治策略及耐药控制等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 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分管院长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感染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省级督查专家组成员6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反馈了2014年全省多轮检查的结果, 将每家医院的检查得分及其排名情况、具体检查结果、工作亮点、存在问题、改进意见以及清洁手术典型案例一起反馈, 使参会人员对照自身用药的时机情况, 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改进。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在日常强化合理用药培训的基础上, 联合台湾医策会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首届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专题培训会。培训会主要针对目前医院药学工作者亟需掌握的循证医学知识设计, 内容涉及循证医学概述、临床药学循证评价、医药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中检索策略制定、临床实践应用及成效评估等, 旨在培训医院药学人员循证理论、教授循证方法、并进行上机操作演练, 引导和鼓励我省各医疗机构和院校开展循证药学实践。通过本次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 学员们对循证医学在合理用药管理中地运用有了切实地体会, 受益匪浅。
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需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强管理力度, 需要医疗机构和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下一步工作中, 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措施, 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我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介绍了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以实施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契机, 以实施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为手段, 从依托信息化技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开展培训等多方面入手, 使全省的合理用药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了整体临床用药服务水平。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用药安全,医疗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系统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S].2012-02-10.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04-24.
[3]浙江省卫生厅.2012年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S].2012-06-05.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第9篇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1-02
合理用藥的概念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 或调整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 。儿科患者在临床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将儿童简单视为成人的缩影。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新生儿和早产儿,在解剖、生理、 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有着许多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而且年龄愈小,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差异越大。药物治疗又是儿科治疗学的基本方法,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利的不良反应 。所以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在临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儿科用药特点
1.1 儿科用药具有特殊性
儿科用药的特殊性是由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的。新生儿 出生后的第 1 年, 生长发育特别快, 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 3 倍。 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定用药剂量。 除体重增长迅速外,在正常条件下,小儿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是逐渐成熟的,有特殊的生理及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有效性和潜在毒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儿科用药要根据患儿年龄区别对待
小儿的用药并不是简单的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儿科用药具有不同的特点。
1.3 儿科用药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期,药物不良反应在儿科用药中发生率比较高。儿科用药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影响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②儿童锥体外系反应;③影响凝血系统,诱发哮喘、瑞氏综合征;④急性肾功能衰竭;⑤儿童泌尿系统损坏;⑥听力受到损坏;⑦导致中毒;⑧生殖系统受到影响。 2 我国儿科用药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儿科用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诊断与用药不符。部分医生给患者开具处方时,不依据临床诊断,而是 由患者需要而定。②用药剂量不合理。新生儿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不成熟,因此,多数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即使在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间也存在着一定区别。③药物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给药时间间隔不当。④联合用药种类繁多。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通常包括: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感染;需要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单一抗菌药物有效时,不主张联合用药。若是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而采用联合用药时,也宜选用抗菌作用协同或相加的药物,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
3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我们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而且用药必须有针对性,针对病因,对症用药,少而精;抗菌药物一 般不用于预防;视患儿和全身情况选择给药方案,剂量视年龄甚至日龄而定; 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随时调整,不良反应大的药物,力争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药物
由于儿童的用药特点,临床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儿童尤其新生儿不宜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较大患儿也尽量不用或少用。医生要做到明确特征,熟悉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减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品种数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成正比,故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
3.2 根据个体差异及患儿病情,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儿科用药剂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儿童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较多,根据体重、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较常用。但应注意,在婴幼儿时期对某些药物的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按体重计算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新生儿时期差异更大。因此,按体表面积计算药量不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年长儿用体重计算剂量,计算结果偏大,注意不要超过成人的用量。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体质不同、疾病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剂量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作适当的调整 。
3.3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病情轻重缓急、患儿年龄、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 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及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应该注意的是给儿童用药,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且大多不愿服药,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并注意色、香、味,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以防意外。
4结语
由于儿童处于迅速生长的发育过程中,生理特点独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所以儿童用药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临床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还要掌握药物相关知识。 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这是我们儿科临床药师和医生、护理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攀,百色市2011年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62-163;
[2] 张亚玲,艾如银. 儿科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1:071.
[3] 庞昌生,结合儿童生理特点探讨儿科用药的合理性[J] 中国药业,2012,20(22) 60-60
[4] 杨春贵,儿科合理用药综述 [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