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把“烂牌”打好(精选2篇)
励志故事:把“烂牌”打好 第1篇
1973年,他出生于台南小镇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时,他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逃课、逃家、飙车样样来,每天在游乐场和撞球间混,他是众人眼中的浪荡子,他甚至瞒着父亲“拒绝联考”,被发现后离家出走,把父亲气到快进精神病院。从此,他在社会大学里修炼学分:干搬运工、水泥工、货车司机,到处打零工养活自己。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睡游乐场楼上的夹板床,和三教九流蹲坐在墙脚边抽烟。
21岁后,他和好友合伙做生意,从健身器材、RO逆渗透机到汽车用品,但没一个生意超过半年。两年后,他进入一家公司卖韩国现代汽车,照样过着颓废的生活,日夜颠倒,每天上班都迟到。后来他的车子丢了,就在那一晚,兼职创业的他又被合伙人骗走了100多万新台币。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在社会大学里跌跌撞撞了几年,他翻然醒悟,人生不可以再荒唐下去!
然而,他手中拿到的却是一副烂牌有多烂?
第一张烂牌他没有富爸爸,且只有高中学历。
第二张烂牌现代汽车在台湾顾客满意度排名中倒数第二名。
第三张烂牌现代汽车的销售量倒数第一。业界人士形容,“卖一辆现代汽车,比卖三辆丰田还难”。
第四张烂牌公司财务状况不佳。他服务的公司连续多年亏损,财务危机不断,公司给业务员的资源少得可怜。
第五张烂牌销售据点在穷乡僻壤。他所在的营业处位于台南县佳里镇,居民不到6万人。而营业处的150多位业务员几乎都跳槽了,只有他和二十来位留了下来。
他决心要在这片贫瘠的小池塘里当王,而不到大海里当小鱼。
一开始,他得面对销售弱势品牌的挑战,田为品牌不强,客户很容易变卦,那一年,他连年终奖金都没有领到。但他没有被打倒,他激励自己:“好卖的车,谁都会卖。如果我妻别人不想卖的车,就很少有人和我抢客户,我就有更多机会。”
山穷水尽之时,他信奉垒球最伟大的汽车销售员乔吉拉德的“250定律”: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0人,抱怨的顾客也会影响250人。这后来成为他制胜的秘籍。凭着憨直、真诚、“被拒绝九次仍不放弃”的付出,他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很多客户变成他的铁秆儿“业务员”,来帮他卖车,甚至有一位半身不遂的客户,只剩下一张嘴巴能动,还在帮他介绍客户。
从他眼中看出去,每样事物皆是美好。别人眼中。现代汽车是韩国品牌,品质不好,更换零件不方便,但在他眼里。现代车却“有法拉剩设计师设计的流线外形,使用的是奔驰引擎”;愿意买现代的客人少。他会说。“客户步,能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才能做得更好,这是我们的优势”;碰上公司连年亏损,连每年发送客户的月历礼品都限量配额,他却说,“这样我才更能仔细选择真正会买车的客人......”
2005年,他竟然卖出205辆汽车,平均1.8天一部车!创下台湾有史以来年度最高汽车销售纪录。那一年,他的年收入高达560万元(新台币)。
他就是台湾销售员的天王林文贵。2007年9月中旬,他成为第一届《商业周刊》“超级业务员大奖”金奖得主。评委给出的评语是,“他就像生长在悬崖上的兰花,没有土,没有水,悬崖上的风还很大,自己却从细缝中活出精彩”。
上帝给予谁的都不会很多。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手中握一把什么样的牌,而是如何去打。有了正面的思考、积极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即便我们连一张好牌都没有,也能靠自己一路打出好牌,更能从一片恶土上垦出一座漂亮的花园。
把一副烂牌打好 第2篇
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的一生就像打牌,无论摸到一副好牌还是一副坏牌,我们都应该学会把它打好。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拿到一副多么好的牌,而是怎样将烂牌打好。
薇是我的同乡。她很小的时候,养父母把她从孤儿院抱回来,那时虽然家境拮据,但养父母很疼爱她,视若己出。
薇自幼聪明,学习也很用功,父母脸上常挂着微笑,日子平静如水地过着,虽穷,但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不料薇上初中时,母亲患了肝病,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欠下许多债务,最后还是含泪离开了薇。
从此,薇眼神里多了一层忧郁,家,全靠养父一个人辛苦在田间劳作养活,既要还债,又要供薇上学。薇看到父亲整日脸上挂着疲惫,那种憔悴让她心疼,于是她要求辍学回家帮父亲。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说如果你不上学,我活着还有什么盼头。
薇很懂事,为了节俭每一分钱,在学校常一个馒头打发一顿饭。同学们很同情她,常暗暗资助她。几年后,她终于如愿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父亲格外兴奋,逢人便嘿嘿地笑,苦日子有了亮点,因劳累过度弯了的腰,一下子直了许多。
然而命运好像在捉弄人,就在薇上大学的第二年,她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说父亲在河坡放羊时,突然晕倒在地,等人们发现送往医院抢救时,却为时已晚。薇哭干了泪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一种荒凉铺天盖地落满心头,薇又成了孤儿。课余时间她打些零工,接着父亲把剩余的债务还上。
毕业后,薇留在城里一所中学做了教师。一年后结婚,总算有了一个家,可以承载她漂泊的心灵。
可有的人命运中注定多舛(chuǎn),婚后,薇的家庭并不和谐,最后她选择了安静地离开。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一次一所中学请了教育能手前来讲座,而我被派去做采访,想不到台上讲课的竟是薇。我惊讶,不是惊讶薇的讲座水平,而是她的变迁。原来伤心欲绝的薇,辞去工作,去了南方,应聘在一家教育机构,她把所有的精力又投注到学习上,常发表教育论文,并开设了教育专栏,现正在读博。“凡事尽心,问心无憾。”她淡淡的语气里,有一股坚韧。
薇的生命中,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学会安然去面对生活。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明天埋下伏笔,这些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