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典故与名词解释(精选17篇)
历史成语典故与名词解释 第1篇
春秋末期,鲁国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酷爱耍弄兵器,年轻时就是乡间出了名的勇士。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每当孔子外出时,子路就常常在左右护卫他。孔子曾感慨地说:“自我收了子路做弟子以来,再也没有人敢当着我的面用恶毒的话语污蔑我了。”
子路不喜欢读书,孔子常劝他用心习文。子路却说:“南山上产的竹子,生来就很笔直。如果砍下来做成箭,一样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益处?”孔子说:“如果为竹子粘上羽毛,安上箭镞,岂不是能增强它的威力?”子路听完后,还是不愿学习。
子路很爱夸耀自己有统兵作战的本领。他对人说:“假如有一支勇焊的军队,挥动漫天的旗帜,擂起震耳的战鼓,如潮水般向我冲来,我还是能直扑敌阵,斩将夺旗,开拓千里疆土!”
一次,孔子与弟子们闲谈,子路忽然向孔子发问:“夫子,要是您统领大军,您愿意与谁共事?”
孔子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便说道:“对于那些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炫耀胆量不怕死的人,我不屑于与之共事。我看重的是那种凡事谨慎、勤于思考、想尽一切方法追求成功的人。”子路听后,脸涨得通红。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的人,结果被杀。
【释义】暴虎:空手与虎搏斗。冯河:不用工具渡河,即赤足涉水过河。形容人行事鲁莽,有勇无谋。
★ 雨的成语
★ 含雨的成语
★ 形容雨大的成语
★ 雨的四字成语
★ 组织名词解释
★ 健康名词解释
★ 关于免疫的名词解释
★ 国粹的名词解释
★ 时代精神的名词解释
★ 达达主义的名词解释
历史成语典故与名词解释 第2篇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大学英语学习与《圣经》成语典故 第3篇
一、源于《圣经》的一些英语成语、谚语和习语
犹太《圣经》原用希伯来文写成, 其第一个完全的英译本出现在14世纪80年代。1640年, 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授权由大约50位学者组成的委员会, 在已有的英译本的基础上重译《圣经》。新译本在1611年发行,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圣经》英语钦定本。它语言朴实, 文字优雅, 用词简练, 寓意深刻, 时至今日英语国家常用的成语、典故、谚语和习语相当一部分都源于其中, 下面仅举一些例子。
1.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
(禁果最甜) ;the old Adam (本性之恶) , 这应该是每个有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故事, 据《圣经创世纪》第二、三章, 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 偷吃了禁果, 因而受到惩罚。这个谚语引申为人容易受邪恶的诱惑。
2. 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红豆汤换长子继承权) , 凡是粗略读过《圣经》的人对这个典故也不应陌生。据《圣经创世纪》第二十五章, 有一天, 雅各在家里熬红豆汤, 以扫从田里劳作回来又累又饿, 十分想喝汤, 而雅各提出要用以扫的长子权作为交换条件, 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就把长子权卖给了雅各。此语意为目光短浅, 只为一时好处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
3. worship the golden calf
(崇拜金犊) , 这也是《圣经》中一个有名的故事, 据《圣经但以理书》第五章, 在出埃及的途中, 摩西到西奈山接受上帝的晓喻, 而百姓们见他们的首领久久不归, 有人便挑头收集妇女们的金耳环, 铸成了一只金牛犊, 并狂欢膜拜, 把它当作带领他们出埃及的神。摩西回来以后见状十分生气, 用火焚毁了金牛犊。这可以说是拜金主义的最初来源, 崇拜金犊这一成语意为崇拜金钱而放弃原则。
4. 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醒悟祈祷吧, 免得入了迷, 你的心灵固然愿意, 肉体却软弱了”, 意为“力不从心”。
5. The fly in the ointment.
(美中不足) , 源自《圣经传道书》第十章“死苍蝇使香的膏脂发出臭气”, 意为煞风景的东西。
6. Adam’s apple
直译为“亚当的苹果”, 实际意思是“喉结”, 源自《圣经创世纪》, 夏娃和亚当受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而这种禁果实际上就是苹果, 亚当偷吃禁果时由于心中害怕, 结果有一块苹果肉被卡在了喉咙中, 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结块, 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 这样一代一代遗传下来, 就成了男人的喉结。
7. to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做无米之炊) , 出自《圣经出埃及记》, “法老不向被俘的以色列人提供稻草, 而命令他们自己捡麦茬, 但造的砖还要跟从前一样多”, 意即批评某些不切实际的计划。
8.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
看树看果实, 看人看行为, 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二章, 意为只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就能判断他的道德行为。
9. an old story of dubious truth
无稽之谈源自《圣经提摩太前书6》第四章, 原意为“老女人们所讲的故事”, 寓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可靠的迷信传说。
1 0. 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
一仆难伺二主源自《圣经马太福音》, 意为一个人不可能忠实于两个主人。
1 1. as wise as 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圣经列王纪上》记载:大卫王死后, 所罗门即位, 在梦中请求上帝赐给他智慧, 而不要荣华富贵。上帝非常高兴, 就让他成了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因此所罗门成了一个智慧超群、思想精深、学识广博的王。所罗门用他的智慧来管理国家, 大行善事, 广为称道。由此Solomon就成了聪明人、有智慧的人的代名词。实际上, 除了这个例子, 在英语中以《圣经》人物形成的习语还很多, 如:as greedy as Ahab (像亚哈一样的贪婪) , as forceful as Samson (像参孙一样力气大) , as devout as Abraham (像亚伯拉罕一样虔诚) , as poor as Job (穷得像约伯一样) 等。
二、正确理解英语教材中的圣经典故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种类比较多, 但不管哪一种教材, 里面都会涉及一些《圣经》的内容。由于学生缺乏对《圣经》的了解, 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一些误解。因此, 教师有必要围绕教材给学生讲解一些《圣经》的知识, 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下面仅举一些课例。
1.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 第三册第一课“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圣诞节的早晨》) 中有这样一句话:“Then Jesus had been born in a barn, and to a barn the shepherds and the Wise Men had come, bringing their Christmas gifts!”学习这一段话要注意, 耶稣诞生的地方barn不是“谷仓”, 而是“马厩”;“Wise Men”在此是特指向初生的耶稣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博士, 而不应译成“聪明人”;“had come”译成“来朝拜”则比较恰当。
2.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此句的含义是:父母给了学生身体, 是教师塑造了他的灵魂。如果了解《圣经创世记》中有关上帝造人的故事, 对这个句子就容易理解了, 因为据《创世记》记载:神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人。
3.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 第四册第二课“The Big Buffalo Bass” (《大布法罗河的鲈鱼》) 中有这样一段话, “No, he’s hunting nothing in trees.He was hunting old King Solomon.Old King Solomon is s bass.We call him that because he’s so smart nobody can catch him.That fellow with the gun hooked him once, but couldn’t hold him.Ever since, he’s been trying to shoot him.”如果学生不知道所罗门王是《圣经》中一位以聪明机智著称的国王的话, 就很难弄清为什么要把一条精明的鲈鱼叫做“所罗门王”了。在教材中, 这条鲈鱼之所以被比作所罗门王, 就是因为它出奇的机智, 以致连最有经验的老猎手都捕捉不到它。一个“King Solomon”, 就说尽了“to big Buffalo bass”的智慧。
4.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 第四册第三课“Solve the ProblemWith Humour” (《幽默排忧解难的钥匙》) 中“Mark Twain penlancing the boils of pomposity” (马克吐温挥笔戳穿了自负的脓包) 用的是这么一句话:“Man was made at the end of the week’s work, when God was tired.” (人类是上帝在一周的劳作之后, 精疲力竭的时候创造的) 。上帝造人的典故是《圣经》的开篇之作, 耶和华神在第一天创造了昼夜, 第二天创造了天空, 第三天创造了大地、海洋和植物, 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 第五天创造了所有的动物, 第六天创造了人类, 第七天上帝休息。上帝在一周的第六天才创造了人类, 那他在十分疲劳时所做的工作肯定是不完美的, 就是说他那时所造的人并不十全十美。既然上帝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更何况他所造的人呢?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实际上是借上帝创造人来讽刺那些浮夸自大的人。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圣经知识与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了解一些圣经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鉴赏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2003.
[2]唐逸.基督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4][美]Bessis Edmond改编.许效礼译.圣经故事[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4.
[5]顾东, 蓝诺斯著.圣经的主要概念[M].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2002.
[6]傅勇斌, 李岗.源于圣经的英语成语谚语[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5.1.
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第4篇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第5篇
校本课程讲义
《成语典故与历史》
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手不离书,形容用功读书
2、比喻精神毅力的成语:
一鼓作气:春秋时期
齐攻鲁 释义:形容振奋精神,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磨杵成针:唐朝
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成 半途而废:东汉 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途归来 释义: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3、表示诚实守信,说话算数的成语:
一诺千金:秦末
楚地季布将义气、守信用
民谚: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无信
开诚布公:三国 蜀相诸葛亮辅佐刘禅
陈寿《三国志》“开诚心,有公德”评语赞美诸葛亮的品质 释义:比喻成意待人,坦率无私 金石为开:西汉
李广射石
释义:诚意打动事物,对人真诚,可以感动人心。
96中学小本课程
5、改过自新:西汉初淳于意之女缇萦救父 释义: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6、迷途知返:晋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释义: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过来
7、比喻环境或好领导对人的影响 三迁之教:战国 孟轲之母三迁 释义:良好环境影响人的一生
千万买邻:南朝
吕僧珍品德高尚,宋季雅一百万买房屋,一千万买邻居
释义:比喻有一个好领导是难能可贵的。
8、比喻极有才华的成语
才高八斗:南朝 宋 谢灵运山水派诗人,宋文帝称其诗和书法为“二宝”
释义:比喻才华出众。
出类拔萃: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谈论孔子、伯夷、伊尹 释义:指卓越出众的人 南州冠冕:三国
庞统 释义:赞誉才是卓绝的人
96中学小本课程
深的爱
释义:比喻父母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10、比喻尊师重道,诚心邀请别人 程门立雪:宋朝
杨时拜程颢程颐为师 释义:比喻尊师重道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 刘备三请诸葛亮 释义:表示诚心诚意拜访或邀请人家 96中学小本课程
大禹制水
过门不入
武王伐纣
四面楚歌
陔下之围
令行禁止
祖逖北伐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闻鸡起舞 中流击辑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竹林七贤
璞玉浑金
岳飞抗金
痛饮黄龙
三、故事讲解:
过门不入:释义:形容尽职尽责,公而忘私
四面楚歌:释义: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令行禁止:释义:法令严正,雷厉风行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释义:惊惧、惊慌
闻鸡起舞 中流击辑:释义:收复失地,报效祖国
退避三舍:释义:比喻作一定的让步,避免冲突。
璞玉浑金:释义:比喻天然,优质,未加修饰
痛饮黄龙:释义:表示收复国土失地的雄心壮志
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表示诚意拜访或邀请别人
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成语: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衣冠楚楚:
衣冠不整:
2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 一诺千金: 开诚布公:
3尊规守纪,勤奋学习: 手不释卷: 开卷有益: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卧冰求鲤: 老来娱亲:
5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遵纪守法: 高风亮节: 表里如一:
96中学小本课程
夏商周时代: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魏金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96中学小本课程
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周王势力衰微,分封诸侯,形成众多诸侯国,相互征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统一天下。1:尧、舜、禹的传说:
尧、舜、禹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几位贤能的部落联盟首领,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其实质: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范围内推选首领。尧、舜、禹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
(1)过门不入:大禹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经历13年,战胜洪水。为治水,禹力经千欣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四季勘探,治水成功。
释义:形容尽职尽则,公而忘私。(2)开天辟地:盘古开天地。五岳山
释义: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 96中学小本课程
个诸侯部落归顺。
释义:比喻从宽处理罪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2)、覆水难收:商末,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周,发迹前,生活贫困其妻马氏离他而去,后姜子牙分封到齐国,马氏希望恢复关系,姜子牙对曰:这好比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释义:比喻事已定局,无法挽回
(3)、同心同德:姬发兴兵灭商,举行誓师大会,同心同德,周军阵前倒戈。
释义:比喻人们一致共同努力。
(4)、惩前毖后:武王辅佐成王,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叛乱,周公平叛,成王用隆重的礼仪迎接。释义: 96中学小本课程
年,晋郑攻秦,晋令将士看马头行动其手下将领带兵返晋 释义:比喻服从指挥,乐于追随(4)不耻下问:卫国,孔圉尊称孔文圉 释义:比喻谦虚好学
(5)一字千金:战国
吕布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挂于咸阳,声称增减一字赏千金
释义:形容文辞精妙,价值极高。
(6)以邻为壑: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水引入大海。战国时期水利专家白圭被魏国请去当相国,白圭表露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自我吹嘘,治水本领超过大禹。孟子驳斥,大禹治水把四海当水沟,顺水势疏导,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临国当成大水沟,结果,洪水流到别国,与己有利,与人无害,这种治水方法怎能与大禹相比呢?
释义:比喻把困难或灾难转嫁于他人。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指男女之间的姻缘。
(8)罚不当罪:战国后期,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集中精力研究,从事著述。《正论》专门议论政治,提倡国君在百姓面前作榜样。荀况主张刑法严明,赏赐与功劳相称。释义:表示处罚过宽过严,与自己犯的错误不相称。96中学小本课程
诽谤当朝,使扰乱民心,秦始皇赞同。释义:用古代的人事否定攻击今天的现实。96中学小本课程
96中学小本课程
1开卷有益:宋太宗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宗认为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获。释义:开卷指翻开书卷,表示读书,比喻古书有好处。
2小心翼翼:宋朝贾贯中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但过于认真遇事不能当机立断,失去大臣省份。
释义:形容举动十分认真,一点不敢疏忽。
3义挥而就:南宋著名将领文天祥劝谏理宗,引经据典忠心耿耿,誓与南宋共存亡。
释义:形容写文章、写字非常敏捷,很快完成
4过河拆桥:元朝大臣彻里帖木耳,精明决断,任副宰相主张废科举,许有任反对,因为他靠科举为官,宣读废科举,等于过河拆桥。释义:比喻达到目的以后,把帮助过别人的人踢开 96中学小本课程
成语典故及解释 第6篇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中国成语典故及解释 第7篇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ěi xiā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隗嚣。
有一次,刘秀听说隗嚣打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刻写信给隗嚣,表示愿意同他友好,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着在东方打仗,目前实在是没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孙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孙述侵犯汉中,甚至骚扰长安的话,我希望能得到你军队的帮助。这样,在西方战场上,我就可以和公孙述旗鼓相当了。”后来,隗嚣就归顺了刘秀,成为光武帝的将领。
后来,人们用“旗鼓相当”来比喻双方的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旗鼓,都是古代军队行军打仗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源自科举的成语典故 第8篇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不常见成语典故及解释 第9篇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回家去。
唇齿相依成语典故及解释 第10篇
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二、唇齿相依成语典故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yú)以伐虢(guó)。荀息曰:“请以垂棘(jí)之璧与屈产之乘(shènɡ),以赂(lù)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zhuó)之外皂也。君奚患焉!”
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地名)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fú)虢之不亡也,恃(shì)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春秋时期,晋国的临国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于是,晋献公用美玉和名马作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国国君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啊!虢国和虞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寒齿亡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国国君不听劝谏。结果,晋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乘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灭掉了虞国。
三、唇齿相依成语造句
1、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
2、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3、父母与子女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4、这二者的关系唇齿相依,不可分割。
5、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是亲密的兄弟邻邦。
6、中国和朝鲜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7、他俩关系密切如唇齿相依。
8、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9、中国同朝鲜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去年十月也生了脓疮,当时朝鲜试验核武器。
10、如此中国字暗示著,政治和治水掌管众生,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11、金、木二州唇齿相依,如今金州沦陷,木州将腹背受敌。
12、古往今来,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从来都是与国家唇齿相依、存亡与共。
13、“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庐墓依然”;“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诸珍重”。
14、留学和移民,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实际上,留学和移民唇齿相依。
15、字状银带,锁系着中朝两国领土,致使中朝两国成为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
16、地球人原本一家,应当唇齿相依,互助友爱,和平共处。
17、那时,撕裂世俗羁绊,唇齿相依,天崩地裂,此生此心唯一人。
一发千钧成语解释及典故 第11篇
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二、一发千钧成语典故
《汉书?枚乘传》中记载:汉景帝(汉武帝父亲)时吴王刘濞(bì)阴谋反叛朝廷,他的郎中(官名。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并起草诏策文书)枚乘上书谏阻,陈述安危之道:“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通“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hài)而惊之;系方绝而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通“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jiàn)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引文大意是,凭借一根绳儿的承担能力,吊上千钧的重物,上边空悬的是没有边的高度,下边临近的是深不可测的深渊。这种情势,尽管再愚蠢的人,也知道哀怜它快要完蛋了。马正在受惊,你却再吓唬它;绳儿都快断了,再添点分量压上它。绳儿被吊断是因为客观规律,不可能再让它连上,掉进了深渊更难再出来。您采取行动还是不采取行动,这两者之间的缝隙放不进一根头发。您如果能够听从忠臣的意见,做一切事情便能免除灾祸。如果您一定要按照您的想法去做,“危如累卵”;如果现在改变您的想法和作法,“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后人把“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炼为“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
三、一发千钧成语造句
1.正在这一发千钧的危急时刻,飞机冲出了冷气团,终于脱险了。
2.一发千钧之时,李明及时赶到了。
3.正当火车冲向小女孩的一发千钧之际,他飞快似的冲了上去,把小孩推离轨道,自己却光荣牺牲了。
4.这并不是说,这次登陆不是一发千钧.
5.雨水抹杀着所剩无几的夏日,而你良久以来也在抹杀我一发千钧的爱。
6.商业是开放系统,而世界经济是封闭系统,其反作用力一发千钧,但于日常商业经济感受实不搭界。
7.在这一发千钧之际,却听得张剑扬大喝一声,身形疾速旋转犹如一阵龙卷风,将围攻之人吸至身旁,顷刻间又尽数打散开去。
8.就在此一发千钧之际,一道飘逸身影挡在岳秋的身前,双掌挥舞,掌化太极,向前一推,孔学文所发绿芒登时破碎,岳秋凝神一看,正是道门道主韩飞仙。
9.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会一拍而散,可在这一发千钧之际,我还是选择了一刀两断。
浅谈英汉成语典故翻译 第12篇
关键词:英汉,成语典故,翻译,历史
引言
典故性成语:即指出自于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类的成语。
这些典故的特点是有相对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广为流传, 这些典故大都时代悠久, 在民间普及较广。英语与汉语这两种悠久的语言, 都包含着相当多的成语典故, 这些典故有很多都是相近的, 这些典故表达出来的含蓄、典雅、趣味性、生动性都给人们一种享受, 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承载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要想翻译好不同语言典故, 必须要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准确的翻译出典故的内涵。
所谓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 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 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一、英汉成语典故的来源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由于经历时代的变革各个民族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并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成语, 它们结构简单, 内涵深刻, 大都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中国文明, 很多成语就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些传奇经典、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东施笑颦, 水漫金山, 守株待兔, 卧薪尝胆, 刎颈之交,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分道扬镳。这些成语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汉语文化的独特性。英语语言也是从多民族的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英语成语中就有很多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或直接出自《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亚名剧等。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喻指灾难的根源) , Penelope's web (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作) , to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 to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blow hot and cold (动摇不定, 反复无常)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等等。
二、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地名等成语典故分析
这一类的成语有很多, 如: (1) to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据说鸵鸟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在遇到危险时, 把头埋在沙堆里, 以为自己看不见险情的存在, 危险就不存在了, 这种意思与我们国家的“掩耳盗铃”比较相似, 都是属于自欺欺人的。现在人们用来比喻那些自欺欺人, 拒绝承认他们不想接受的客观现实的人。 (2) the apple of discord, “纠纷的苹果”,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出自荷马史诗Iliad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厄里斯 (Eris) 女神, 掌管争执, 未被邀请参加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 (Thetis) 和希腊阿耳戈英雄珀琉斯 (Peleus) 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种作法间接的造成了三个女神的冲突, 引起了发了著名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进行的特洛伊战争。 (3) lose face汉译为“丢脸”或“失面子”, 源于中国成语, face乃“面部”或“脸”之意。 (4) spill the beans汉译为“泄漏消息/秘密”, bean原为“豆类, 豆科植物”等。 (5) as cool as cucumber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6)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 (7) be off the track汉译为“走入歧途, 迷失方向”等, 源于狩猎, 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8) 说曹操, 曹操到Mention Cao Cao and there he is.此句含有中国古代人名, 也可译为英语成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9) 四面楚歌, 译为to besieged on all sides (楚战国时期国名) 。
由此可以知道, 英、汉成语有着多种多样的来源。正是这些来源赋予了英、汉成语丰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英汉语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 而这些成语却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就是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分析这些成语, 我们可以挖掘出这两种语言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区别。
三、小结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能分开的。文化是通过语言的载体来实现的, 语言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文化的内容, 与此同时,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一定制约, 而成语典故翻译更是如此。在成语典故的翻译过程中, 必须要将成语典故放到特定的文化中去考虑分析, 结合特定的历史年代进行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的时代性。因此, 英汉成语的翻译,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也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英汉成语的翻译应该更多地注入文化的信息, 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车美霞.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翻译[J].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79-181.
[2]陈德运等.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M].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2000.
[3]陈彤译.伊索寓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0.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4) .
[5]邹丽.也谈英汉成语差异[J].职大学报2006年03期.
百尺竿头成语的解释及典故 第13篇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白龙鱼服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第14篇
【成语】白龙鱼服
【读音】bai long yu fu
【释义】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出自】汉;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
【近义词】微服私巡
抛砖引玉的成语典故解释 第15篇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历史成语典故与名词解释 第16篇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邯郸,拥有“千年古城”的美誉。作为中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据统计,现在大约1584条成语典故诞生在这里,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因此享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除了保留这些成语之外,邯郸本地也保留了很多与成语典故有关的景观包括学步桥、黄粱梦、吕仙祠、回车巷、赵苑公园、赵王城遗址等。
二、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的重视,邯郸市也加大了对成语典故文化的重视,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以及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成语典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景区开发不完善且景观规划不合理
邯郸市内的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景区,并未得到充分开发。而且邯郸市下属县内也有很多相关景区如磁县羌村的蔺相如墓、邯郸县的廉颇墓、磁县讲武城村的毛遂墓等,这些景点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并且现有的成语典故在景观在应用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文化旅游多,休闲与体验方面少
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看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休闲与体验。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相关景区,只是一个简单的景区观光,并未对休闲与体验方面进行开发。
(三)没有专门的成语典故旅游路线的导游及讲解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景观有很多,但同时分布也比较散乱,对于游客来说很不方便,所以,开设一条专门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路线能给游客带来很大的方便。作为文化旅游本身就略带枯燥性,而没有讲解游客们的游览就有可能偏向于走马观花。
(四)缺乏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工艺品
成语典故文化不仅仅是汉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而对于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目前只有书本等极其传统的开发形式。
(五)对成语典故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小
邯郸市为发展邯郸的成语文化建造了“成语典故苑”“中华成语园”等,但是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及各种媒体资源对成语典故文化进行宣传,不利于对于游客的吸引。
三、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开发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相关景区,完善相关景观规划
对于现有的相关景区进行充分的文化挖掘与开发;对于没有现存遗址或是遗迹的典故,但在成语内涉及到的要素如建筑、人物、动物等,结合具体要素,在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等地点予以充分体现。
在城市景观文化中应当有一些体现城市意象的元素,最好是以环路作为城市的景观边界,增加对于部分城区、广场、公园内的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建设。
(二)增加对休闲与体验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
休闲与体验成为旅游发展趋势,对此,应充分挖掘成语典故的内涵及寓意,将之通过旅游景观或旅游项目体现出来。增加参与性项目,要巧妙性地将成语典故文化与旅游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时应该加入一些有趣的、符合现代人的体验项目,如加入一些成语典故的演绎并且最好使游客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游玩与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游客。
(三)开设专门的导游服务处、增加电子讲解产品
文化旅游本身较为枯燥,而且有着较深的涵义,所以相关导游、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不同游客的需求,分别开设人工讲解及电子讲解,使游客更深层次的了解景区的成语典故文化。
(四)开发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工艺产品
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尚且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通过旅游、绘画、音乐、动漫、游戏、玩具、出版等各种形式开发出系列的文化、工艺产品,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IP。
(五)加大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
1、制作“成语典故之乡”的城市文化宣传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在景观点、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场地中增加多媒体播放平台。
2、在公交站牌、主城区街道、标志性建筑和人流量大的地方用墙体彩绘等方式进行地面推广。
3、对于城市建设突出与成语典故相关的城市可识别符号,如井盖、路灯等设计要突出成语特色。
4、增加主要景点的夜景景观建设,突出代表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的节点增加夜景的表现能力。
(六)与周边知名景区进行捆绑打包,联合推出相关旅游产品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北通环渤海经济圈,南临中原城市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众多的名胜古迹使邯郸拥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磁州窑之乡、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等众多美誉。可以将成语典故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提供给游客更多样的选择。
四、结束语
历史成语典故与名词解释 第17篇
更多连接请点击http://chengyu.xhxsw88.cn/
十二生肖:马
万马奔腾
成语解释:像无数匹马奔跑跳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奔腾:跳跃着奔跑。
失马塞翁
成语解释:比喻因祸得福的人。
马去马归
成语解释: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归马放牛
成语解释: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千军万马
成语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老马识途
成语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驷马难追
成语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指鹿为马
成语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得马失马
成语解释:指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马到成功
成语解释: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十二生肖:牛
九牛一毛
成语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牛郎织女
成语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放牛归马
成语解释: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目牛无全
成语解释: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牛角书生
成语解释: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木牛流马
成语解释: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版筑饭牛
成语解释: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后以之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对牛弹琴
成语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牛饩退敌
成语解释:饩:活的牲口。用牛羊击退敌军。
卖刀买牛
成语解释:刀:武器。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十二生肖:龙
龙肝凤胆
成语解释: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舞凤飞龙
成语解释: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来龙去脉
成语解释: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骑龙弄凤
成语解释:①比喻成仙。②比喻腾达。龙生九种
成语解释: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画龙点睛
成语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鱼龙混杂
成语解释: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龙生九子
成语解释: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龙行虎步
成语解释: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附凤攀龙
成语解释:附:依附;攀:攀援。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十二生肖:鸡
偷鸡盗狗
成语解释: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牛鼎烹鸡
成语解释: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鸡犬不留
成语解释: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
鸡犬升天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淮南鸡犬
成语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山鸡照影
成语解释:山鸡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比喻顾影自怜。
山鸡映水
成语解释:山鸡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呆若木鸡
成语解释:獃:傻,发愣的样子。獃得象木头鸡一样。
山鸡舞镜
成语解释: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炙鸡絮酒
成语解释:用一只鸡和棉絮渍酒祭奠。指悼念故人,祭品虽薄而情意很深。
十二生肖:猴 猿猴取月
成语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杀鸡吓猴
成语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骇猴
成语解释: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
杀鸡儆猴
成语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弄鬼掉猴
成语解释:比喻调皮捣蛋。
尖嘴猴腮
成语解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猴年马月
成语解释: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土龙沐猴
成语解释: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宰鸡教猴
成语解释: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轩鹤冠猴
成语解释: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十二生肖:狗
狐朋狗友
成语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挂羊头卖狗肉 成语解释: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白衣苍狗
成语解释: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狗恶酒酸
成语解释: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狗咬吕洞宾
成语解释: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淮王鸡狗
成语解释: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飞鹰走狗
成语解释: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
蝇营狗苟
成语解释: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狗尾续貂 成语解释: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丧家之狗
成语解释: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十二生肖:虎
虎踞龙盘
成语解释:容地势雄伟险要。
三人成虎
成语解释: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狼餐虎噬
成语解释:①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九关虎豹
成语解释:比喻凶残的权臣。
为虎作伥
成语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两虎相斗
成语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与虎谋皮
成语解释: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龙行虎步
成语解释: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放虎归山
成语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虎口余生
成语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十二生肖:兔
狡兔死良狗烹
成语解释: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东门逐兔
成语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犬兔俱毙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获兔烹狗
成语解释: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兔丝燕麦
成语解释: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兔头麞脑
成语解释: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角牛翼
成语解释: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待兔守株
成语解释: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见兔放鹰
成语解释: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动如脱兔
成语解释:比喻行动敏捷。
十二生肖:羊
羊肠小道
成语解释: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素丝羔羊
成语解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十羊九牧
成语解释: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歧路亡羊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挂羊头卖狗肉
成语解释: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肉袒牵羊
成语解释: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羊狠狼贪
成语解释: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使羊将狼
成语解释: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与羊谋羞
成语解释: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亡羊补牢
成语解释: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十二生肖:猪
一龙一猪
成语解释: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成语解释:。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寄豭之猪 成语解释: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冷水烫猪
成语解释:比喻白出力,无效果。
猪朋狗友
成语解释: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猪卑狗险
成语解释: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猪突豨勇
成语解释: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成语解释: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指猪骂狗
成语解释:犹指桑骂槐。
人怕出名猪怕壮
成语解释: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十二生肖:蛇
杯中蛇影
成语解释: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蛇口蜂针
成语解释: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春蚓秋蛇
成语解释: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牛鬼蛇神
成语解释: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封豕长蛇
成语解释: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虎头蛇尾
成语解释: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画蛇添足 成语解释: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打草惊蛇
成语解释: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笔走龙蛇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蛇雀之报
成语解释: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十二生肖:鼠
十鼠同穴
成语解释: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狗鼠不食汝余
成语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罗雀掘鼠
成语解释: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两鼠斗穴
成语解释: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首鼠两端
成语解释: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
孤雏腐鼠
成语解释: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狐奔鼠窜
成语解释:像狐狸和老鼠那样东逃西窜。形容狼狈逃窜的样子。
人鼠之叹
成语解释: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抱头鼠窜
成语解释: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鼠窃狗盗
成语解释: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卖剑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