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育模型范文(精选4篇)
科技体育模型 第1篇
在科技文献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知识的来源渠道也比较复杂,用来表示知识的概念和术语也非常多样化,这导致了科技文献的信息共享存在着重重困难,在科技文献共享方面必须采用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描述。在知识表示和知识共享方面,本体能从语义和知识两个层面上对科技文献的信息进行描述,能够比较精确而且规范的描述某个领域知识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这些概念以及概念的关系是在领域内得到大家认可的概念集, 同时本体描述语言是符合W3C标准的建模语言[1],所以由本体构建的模型可保证领域知识的共享和可复用性, 由于本体具有以上优势,本体技术在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语义检索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比如在国内外本体技术在医学行业、农业花卉、化工行业、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将本体技术引入到科技文献检索中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对科技文献本体模型设计和实现的研究对科技文献共享和检索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本体技术概述
本体最早是做为一个哲学的概念被提出来的,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体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新内涵,随着时间的发展,本体的内涵不断的完善和丰富,本体的构建方法论、描述工具以及构建工具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体的应用在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应用各不相同,所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本体的构建方法论、 本体模型的描述语言以及构建工具。
1)本体的定义
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根据自己的领域知识和理解给出了各自的本体定义,1993年Gruber提出“本体是对概念模型的明确规范的说明[2]”,1998年Studer提出 “本体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3]”,这两个对本体的定义对本体的发展比较具有影响力,国际W3C组织采纳了Studer对本体所做的定义。
2)本体构建方法
国内外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本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本体的实际构建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手工方式,目前在构建本体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建模方法,应用比较广泛的本体构建方法主要包括骨架法、METHONTOLOGY法、IDEF5法、TOVE法以及七步法。
如表1所示,从是否有工程管理、是否需要开发前期、是否有需求分析、是否有设计、是否有执行、是否有开发后期等维度对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每一种本体构建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有自己适合的领域,经过比较分析,在本文中构建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过程中综合了上述五种方法的优势,并且较多的借鉴了七步法中的设计思路。
3)本体模型描述语言
本体是一种知识表示和知识共享的方法,本体的描述语言的特定必须简单、明确,对知识的表示和描述没有歧义,由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而来的本体描述语言有Cyc L、Loom、OCML以及Ontolingua语言等,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语义Web的本体描述语言应运而生,其中RDF、OIL和OWL语言应用比较广泛,并且被W3C国际组织作为本体描述语言标准向本体研发人员进行推荐。
如图1所示,在推理能力与语法表达及互操作两个维度来说,现有的本体描述语言有各自的优缺点, RDF的语法表示存在着弱势,对WEB本体支持较弱,而DAML+OIL和OWLDL在语法表示方面可以支持比较复杂的本体需求,但OWLDL在推理方面难点和复杂程度比较高,OWLDL在专业领域的复杂概念和关系的本体构建应用较多。OWL语言被W3C推荐为本体描述语言的标准,比较适合WEB应用,同时使用OWL语言建造和使用本体的难度都比较小,通过以上的比较,在本文中选择OWL作为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本体的描述语言。
4)本体模型构建工具
在本体的构建、编辑、维护过程中,往往采用一些商用的或者免费的软件工具,这些工具往往是一些大学或者企业率先研发出来的,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本体构建工具主要包括Ontolingua工具、 Web Onto工具以及Onto Saurus工具等;第二类本体构建工具包括Oil Ed工具、Protégé工具和Onto Edit工具等。上述的本体构建工具不只支持一种描述语言,往往可以对多种本体描述语言格式进行支持,比如XML,RDF和DAML+OIL等。本体构建工具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本体开发工作,这些本体构建工具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Protégé软件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构建本体模型的一个重要的软件工具,该软件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本体集成开发环境,属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用户可以在斯坦福大学Protégé官方社区下载Protégé工具的最新源代码以及各个历史版本,高级用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修改Protégé工具的源代码,并且社区还为这些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在本文在构建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研究过程中,将采用Protégé4.3作为本体模型的建模工具,设计和构建科技文献的领域本体模型。
2科技文献本体模型设计与实现
本体模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图2所示,七步法的主要步骤为“本体专业领域的确定”→“有无现有本体可以重用”→“凝练领域的重要术语”→“类以及结构的定义”→“本体中类的属性定义”→“属性侧面的定义”→“实例的创建”。在科技文献本体模型设计过程中,下面按照七步法的指导,对本体模型的设计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1)专业领域的确定
本体描述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都是有一定的领域范围的,在多个领域通用的本体模型是不存在的,所以应用领域的不同,本体模型也各不相同。构建科技文献领域本体所涉及的范围就是确定科技文献的概念、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相关属性之间关系以及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构建领域内本体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参考该领域内科技文献分类体系的方式。由于分类方法使用了公认和规范的术语,既可以参考领域内的分类方法中的术语和词汇来形成领域本体的概念和术语,也可以参考领域内分类方法的层次结构来构建本体类的关系,可以缩短构建领域内本体的工作时间,同时使得本体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大大提高。
2)有无现有本体重用的分析
在构建本体模型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 确定在该领域内是否存在可供复用的领域本体模型,若该领域内有可复用的本体,则可以从本体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在领域内专家的指导下,对本体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本文中则从零开始,在七步法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构建科技文献本体模型。
3)凝练领域的重要术语
科技文献本身包括的信息主要分为内容描述、知识产权相关、学科分类、外部属性描述和关联属性描述等。文件本身信息主要包含了资料名称信息、学科分类信息、语言类型信息信息、资料类型信息、数据类型信息、等信息属性。文献的分类信息主要来自于该领域内的分类体系。由于文献间存在着同义词、相关性,还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以及参照和被参照的关系,所以还要需要确定文献之间的重要关系。总起来说领域的重要术语包含了内容描述、知识产权相关、学科分类、外部属性描述和关联属性描述等信息。
4)类以及结构的设计
通过前面的步骤得到了最原始的术语集合,通过分析和细化这些术语,选择一部分与本体模型关系比较密切的术语作为概念,该概念代表着一类具有共性的实例对象,并且这些概念作为本体模型中层次结构中结点而存在,在本体理论中,这些概念称为类,类既是本体模型中最主要的知识单元,同时也是基本组织单元,跟计算机领域内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类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本体理论中的类也具有继承性,越高层的类表示的概念越抽象,子类继承了父类的属性,表示的概念比父类具体一些。
如图3所示,科技文献资源的本体描述框架共分为5个大类,共有20多个属性,这四个大类为:内容描述类、知识产权相关类、学科分类、外部属性描述类和关联属性描述类。
内容描述类主要包括文献标示、文献名称、文献标题、学科分类、项目来源、文献语种、关键字、文献摘要、文献内容等属性。
知识产权相关类主要包括文献作者、出版社等属性。
学科分类是描述科技文献模型的重要分类,是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
外部属性描述类主要包括文件大小、归档日期、文献类型、文献页数、文件大小、完成日期、资料格式等属性。
关联属性描述类主要包括了是…的一部分、包含…的部分、参照关系、被参照关系等属性,关联属性描述类主要描述了科技文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对象型属性。
学科分类是科技文献资源描述框架的核心类,主要描述了科技文献的上位类词、下位类词和同义类词的关系。 学科分类通过sub Class Of(是子类)和equivalent Class(是同义类)属性将的学科分类联系起来。
5)本体中类的属性设计
通过上述步骤建立了科技文献领域的整体架构,该架构描述了本体的类以及类的层次关系,但就有类和类的层次关系还远远不能提供科技文献本体模型所表达的知识信息,需要在本体模型类和类的层次结构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描述这些类的内部结构,这些类的结构数据就是类的属性,在本体构建过程中,类的属性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数据类型属性和对象属性。
如表2所示,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类通过类的属性建立了类的实例之间的关联,使科技文献本体模型中的 “科技文献”类的实例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网状结构,在 “科技文献”类的众多属性中,“学科分类”属性是最重要的一个,该属性指定科技文献所属的学科分类, 这个属性的取值必须是“学科分类”的实例,这样就建立起来科技文献信息和学科分类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科分类”属性是连接文献信息和学科分类的重要联系方式。
6)属性特性的设计
属性PROPERTY的特性有翻转性、传递性、对称性、相同性、函数性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设置。属性的特性名称、描述和实例如下:
翻转特性:一个属性可以被声明为另一个属性的翻转属性,参照属性是被参照属性的翻转属性。例如文献A的参照属性是文献B,则可以推出文献B的被参照属性是文献A。
传递特性:属性可以被声明为传递的,比如综合类和综合A类的名字不同,但拥有相同的实例。
同义特性:两个属性可以被声明为相同的,比如综合类和综合A类的名字不同,但拥有相同的实例。
文献信息类的属性特性根据技文献本身的特点, 比如在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设计中,文献信息类的对象属性有同义词、相关文献、包含…的部分、是…的一部分、被参照、参照等特性。
7)实例的创建
通过上述六个步骤创建了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类、 类的层次关系以及类的属性之后,就可以定义某个类的实例。类的实例之间关联关系可以通过属性来进行确定,科技文献本体模型的设计过程已经完成,创建科技文献本体实例的过程也就是对科技文献实例进行语义标注的过程,每篇技文献对应一个实例。
3结论
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模型竞赛的喜报 第2篇
由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24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圆满结束。我校被市教育局、市科协推荐的“户外多功能钓鱼箱”、“多功能三角板”、“环卫工人的‘小帮手’”等三件作品经过竞赛评委会认真评审,均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盐城市小学组仅有5名同学获此殊荣!
特此报喜!
盐城市实验小学2013年6月20日
喜报
日前,从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协会传来捷报:在刚刚结束的第20届江苏省青少年模型竞赛中,我校选手参加了橡筋动力飞机、七巧科技、国际数棋、电子百拼等四个项目的比赛,经过竞赛评委会认真评审。共获得16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的好成绩!特此报喜!
盐城市实验小学
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模型构建 第3篇
重大科技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面临风险高、涉及单位多等典型特征,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层次的全方位协同,属于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 and system,CoPS)。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这些知识、技术和经验不仅对于提高工程的成功率,有效减低资源消耗,缩短工程周期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战略辐射作用,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工程成功的关键在继续依赖经费、资源以及劳动力等传统资源的同时,更加依赖不断的技术创新。因此对这些知识、技术和经验不但要进行有效地传承,而且更要在传承基础上实现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但是,知识、技术和经验等的生成和获取都具有特殊性,存在于不同的群体中,因此要进行创新必须将上述隐含性要素进行互相结合,通过不同知识和经验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涌现”效应,即推动隐性知识耦合是推动创新的根本前提。另外,从活动的角度看,重大科技工程本质上是一种研发类活动,研发活动的核心产品是新知识,而知识创新只有通过对以往传承的知识与现有知识以及潜在新知识的不断共享、耦合才能进行,因此实现知识的有效耦合是推动知识创造、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可逾越的前提。
匈裔英国思想家Michael Polanyi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1]。在重大科技工程中,显性知识的传承以及耦合创新相对易于操作,可以通过诸如各种书籍,执行标准等等实现。隐性知识的耦合则相对困难,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在企业和项目层面对隐性知识扩散的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研究和实证两个视角。Nooteboom通过分析得出高效的知识转移会促进更加有效的合作创新[2]。汪应洛和李勖研究并提出两种知识转移途径, 即“语言调制方式”和“联结学习方式”[3];Cummings和Teng建立了企业研发合作过程中成功进行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4]; 樊钱涛和王大成讨论了研发项目中影响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机制问题[5]。在定量研究方面,所见文献多以优化和博弈理论为基础,从知识转移成本和效益视角,结合相关模型展开论述。如Lin等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了非对称及不完全信息对组织合作时组织间知识转移产生影响[6];卢兵,耿凯平,张生太,朱少英等人均通过建立微分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组织内部以及跨组织的隐性知识转移问题,分析参数对隐性知识转移解的影响,给出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方式,从管理层面给出了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建议[7,8,9,10,11]。
现有定量研究的文献中,在构建微分动力学模型时均基于如下假设:组织内部或组织间只是转移或扩散(共享)一个隐性知识,多个隐性知识的扩散是一个隐性知识扩散的线性叠加。但是,具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群体以及个体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都会同时释放和吸收知识,即隐性知识的创新方式并非“单向”进行,知识扩散是“双向”的,即由不同隐性知识通过耦合的方式实现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同时,前人的研究多局限于组织内或跨组织的其中一个层面,而重大科技工程的知识耦合创新具有特殊性,即以工程产品为中心,参与人员往往需要打破组织界限,围绕工程目标进行优化组合,即重大科技工程中的隐性知识耦合创新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耦合,耦合过程同时考虑组织内部和跨组织两个层面。因此,本文充分考虑重大科技工程知识耦合创新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结合隐性知识扩散的“双向性”特点,运用微分动力学方法构建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分析模型解析解的渐进性,进而从工程组织管理层面提出有助于实现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有效耦合创新的建议。
1 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分析
1.1 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内涵界定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本文将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界定为:具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群体以及群体内部成员间存在的技术、信息和知识上的非线性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功能并协同作用于工程目标的过程。这种耦合过程不是静态的简单交叉重叠,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演变的过程,其最终实现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并服务与工程组织、研发及建设。
1.2 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过程分析
为便于分析和表述,本文以具有隐性知识A的群体H1和具有隐性知识B的群体H2为例,分析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过程。隐性知识A和B,具有异质性,其获取过程依赖工程参与者的亲身实践和情景环境。同时,隐性知识依附于群体而存在,隐性知识的耦合与创新必然通过其载体而进行,即必须通过工程参与者的亲身体验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与学习。群体H1将自己的认知、经验、心得体会等通过语言交流、肢体互动等方式展现给群体H2的成员,与此同时,群体H2以同样的方式将认知、经验。心得体会等展现给群体H1。这个过程将不同的隐性知识进行展现和聚集,为工程中隐性知识的耦合奠定了基础。通过聚集阶段的交流和展示,不同的群体结合自身的需求对隐性知识进行选择。知识耦合的过程也是隐性知识扩散,内化到其它群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耦合创新的关键。具体而言,知识耦合的过程是群体H1和群体H2的成员在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技巧等隐性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工程需要将“外来”的知识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融合,达到既继承了隐性知识又拓展了原有隐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效果。这一阶段是内化到不同工程参与群体内部以及参与者身心的过程,也是实现耦合创新的过程。最后,由于实现隐性知识创新,作为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群体H1和群体H2中的人员也“升级”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 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模型构建
2.1 耦合模型基本假设
本文只考虑两个隐性知识通过耦合实现创新的情况,多个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可以看作两两耦合的效果。按照是否具有隐性知识A和B,将t时刻参与重大科技工程的人员分为两类:只拥有隐性知识A的群体H1和只拥有隐性知识B的群体H2,
和H2(t)分别代表此时这两类人占工程全部人员的比例。因为重大科技工程参与人员极其众多,所以假设工程参与者总数为N,且N足够大,从而可将H1(t)和H2(t)看作时间t的连续变量,并进一步假设为二阶连续可微变量。
隐性知识耦合创新的方式是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群体H1与H2进行知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交互。通过交互作用,不同的隐性知识进行非线性作用,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涌现。假设单位时间内群体H1类人员与H2类人员的接触效率为λ1,
类人员与H1类人员的接触效率为λ2,因此,单位时间内H1类人员与H2类人员的接触总数为λ1H1H2N,
类人员与H1类人员的接触总数为λ2H2H1N。将重大科技工程视为一个复杂组织,假设组织的人员调入率α,调入的人员中,H1类人员的调入比率为p1,
类人员的调入比率为p2,且满足p1+p2=1;人员调出率和流失率为β, 并且满足β=α,那么工程参与人员进行隐性知识耦合的时间为1/α,令δ1=λ1/α为每个H1类人员在进行隐性知识耦合时间内与其他成员进行隐性知识耦合的总数,δ2=λ2/α为每个H2类人员在进行隐性知识耦合时间内与其他成员进行隐性知识耦合的总数。另外,假设各个参数均非负,且互相独立。
2.2 耦合模型建立
在前述分析论证和假设基础上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创新过程可由图2表示为:
假设t=0时具有隐性知识A的群体H1和具有隐性知识B的群体H2所占工程参与人员的比例分别为H1,0和H2,0,且H1,0,H2,0∈R+,基于上述知识耦合创新过程建立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创新微分动力学模型如下:
(1)
化简,得
当λ1=λ2时,方程(2)可化为
求得(3)的解析解为
当λ1≠λ2时,方程(2)可化为
求得(3)的解析解为
其中,
令
我们有:
同理可得:
其中,
.
(4),(7),(8)即为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效果表达式.
2.3 耦合模型分析
由(4)可得:
推论1 当λ1=λ2时,
由(7)可得:
推论2 当λ1<<λ2时,
由(8)可得:
推论3 当λ1>>λ2时,
由上述推论可得:
定理 当接触效率λ1,λ2>0时,隐性知识A,B会在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耦合;进一步,当λ1,λ2满足|λ1-λ2|<δ,(δ>0)时,H1(t),H2(t)经过一段时间的耦合,将趋于稳定状态;特别地,当λ1=λ2时,隐性知识可以实现耦合效果。
2.4 促进隐性知识耦合的对策建议
通过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若要在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实现不同群体间隐性知识的有效耦合,推动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则必须保证接触效率λ1,λ2非负,且接触效率的差异不能过于显著。为实现上述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2.4.1 构建完备的知识管理体系
一方面通过搭建知识、技术共享平台,提供可用于不同知识群体进行接触、交流的“场所”。例如工程参与人员可以通过参加经验交流会、参观和观摩工作现场、参加学术会议、行业动态会议等方式进行隐性知识的全方位、多渠道共享;同时,改善工程参与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储量,提高对隐性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进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知识库,充分挖掘各个群体的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2.4.2 营造良好的知识耦合创新环境
着力加强重大科技工程中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环境建设,在工程参与者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提高具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群体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此外,需要建立有助于隐性知识进行耦合创新的重大科技工程组织管理架构,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水平和垂直共享。因此,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可以加速隐性知识的共享、耦合、创新。
2.4.3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耦合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
不同隐性知识间的耦合均基于其拥有者对隐性知识的共享程度和意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参与人员作为一个理性个体,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这却与重大科技工程实现隐性知识耦合创新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因此,需要建立有利于工程参与者进行隐性知识分享、耦合、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改变他们的效用函数,进而与工程目标相一致。通过建立以耦合创新为核心,以群体绩效为导向的激励考核制度,将个人考核与群体绩效同个人隐性知识分享程度、参与程度、合作程度、耦合效果相结合,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制度直接挂钩。对于不愿意参与知识共享、耦合创新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对于积极参与隐性知识耦合创新并做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3 结论
重大科技工程具有高度复杂性、系统集成性、科技攻关性等诸多特征,因此在产品研发和组织实施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等,其中大多属于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依附于不同的群体或者个人而存在,并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工程的组织以及工程产品的研发有重要意义,故需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同时,重大科技工程作为一种产品研发类活动,其成功的关键是知识创新,其中隐性知识的耦合效果几乎决定着工程产品的创新程度。因此,本文融合知识管理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模型,并分析模型解析解的渐进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以及营造知识创新环境实现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的有效耦合,进而推动各类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型科技类工程的知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推动不同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是重大科技工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为有效实现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界定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的科学内涵,分析隐性知识耦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微分动力学方法构建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模型,研究模型解析解的渐进性;最后,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通过构建知识管理体系、营造隐性知识耦合创新环境和建立隐性知识耦合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的耦合创新。
关键词:重大科技工程,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知识耦合,微分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1]POLANYI M.Tacit Dimension[M].Doubleday&Co.New York,1966:22-45.
[2]NOOTEBOOM B,BERGER H,NOORDERHAVEN N G.Effects of trust and governance on relational ris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2):308-338.
[3]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8-11.
[4]CUMMINGS J L,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5]樊钱涛,王大成.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47-56.
[6]LIN L H,GENG X J,WHINSTON AB.Asender-receiver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fer[J].MIS Quarterly,2005,29(2):197-219.
[7]卢兵,岳亮,廖貅武.组织通过外部学习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0):35-43.
[8]张生太,李涛,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28-32.
[9]耿凯平,徐渝.复杂组织内存在成员流动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5):115-117.
[10]卢兵,岳亮,廖貅武.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2005,23(11):44-48.
首届科技模型大赛活动方案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我校学生生活,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情感,做好学校科技活动,为创建科技学校打下基础。
二、组织领导 组 长:冯金香 副组长:高勇 刘丰瑞
主 办:学校办公室。下设学校科技活动小组。
三、活动安排:
由刘丰瑞老师带领的科技活动小组,每天利用上午课间操、以及下午活动时间分小组进行练习。具体要求如下:
汽模小组 组长:组员: 航模小组 组长:组员: 房模小组 组长:组员: 具体实施计划:
12月16日至12月20日为模型组装拆卸阶段 要求:能熟练快速组装拆卸自己手中的模型(车模40分钟之内,航模20分钟之内,房模50分钟之内)12月23日至12月25日为模型运用阶段,本阶段要求:汽模经组装后能沿直道快速行驶,航模经组装后能在空中盘旋飞翔若干圈,房模经组装后要快速涂色装饰,使之更加精巧美观。
本方案从制定之日起严格执行。
王村学校
2013年12月
王村学校首届科技模型
大赛活动方案
王
村
学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