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分析范文(精选12篇)
考查分析 第1篇
一、近年湖南省高考数学试卷中的概率问题的特点
第一,概率统计试题通常是通过对课本原题进行改编.通过对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变式和拓展,加工为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并赋予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如有关奥运方面的试题比比皆是,也有人体健康方面的题目.这样的试题体现了高考数学命题的新理念,尊重不同考生群体思维的差异,贴近考生的实际,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神.
第二,概率统计试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发生k次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和数学期望、方差、抽样方法等内容都进行了考查.
第三,考试要求.考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了解等可能事件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了解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了解随机抽样,了解分层抽样的意义,会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抽样;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期望值,会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二、近年湖南省高考数学中概率问题回顾
(2004年湖南·文理)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独立地加工同一种零件,已知甲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1/4,乙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1/12,甲、丙两台机床加工的零件都是一等品的概率为2/9.(Ⅰ)分别求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的概率;(Ⅱ)从甲、乙、丙加工的零件中各取一个检验,求至少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
点评:求事件积的概率的关键是注意事件的独立性,求事件和的概率的关键是注意事件的互斥性,而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P(A)=1-P(A),则是简化概率运算的重要手段.
(2006年湖南)某高校有甲、乙两个数学建模兴趣班,其中甲班40人,乙班50人.现分析两个班的一次考试成绩,算得甲班的平均成绩是90分,乙班的平均成绩是81分,则该校数学建模兴趣班的平均成绩是分.
解析:该校数学建模兴趣班的平均成绩为85(分),本题目要求学生会求样本平均数,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又称总体期望值).
(2008年湖南)甲、乙、丙三人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招聘面试,面试合格者可正式签约,甲表示只要面试合格就签约.乙、丙则约定:两人面试都合格就一同签约,否则两人都不签约,设每人面试合格的概率都是1/2,且面试是否合格互不影响.求:(Ⅰ)至少有1人面试合格的概率;(Ⅱ)没有人签约的概率.
分析:概率应用题应首先弄清关键词语,碰到“至少”、“至多”之类的词语可考虑用对立事件来处理.本题主要考查概率知识,要记住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时概率的求法,会应用对立事件间的概率关系.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以古典概率为基础,以互斥事件的和与相互独立事件的积为主,以独立重复试验作策应,活跃在文科及理科试卷之中.它既是一类独立的概率问题,又是概率与统计问题的认知与求解的基础.其中,对于比较复杂的概率问题,化整为零,无可争议地成为解题的第一战略战术.一般说,在求复杂事件的概率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的概率化成互斥事件的和;二是先求出此事件的对立事件(适用于求用“至少”表达的事件的概率)的概率,这是典型的集合思想方法.把一个复杂事件分解成几个互斥的事件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特别注意:(1)互斥事件A、B不能同时发生,但可能同时不发生.(2)对立事件必有一个发生一个不发生.(3)相互独立事件A、B各自是否发生的概率互不影响,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同时不发生,或一个发生另一个不发生.
(2009年湖南文、理)(文科)一个总体分为A、B两层,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已知B层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为1/12,则总体中的个体数为120.
三、教学对策
1.教学内容应突出数学思想
对概率统计的教学,要突破传统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证明的教学模式.不要过分拘泥于定理的严格证明,因为概率统计的许多复杂理论,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基础是难以完全搞清楚的,对学生提出过高的理论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在概率论部分的教学中,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内容,因理论上比较简单,要尽可能讲得严谨些,使学生对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和掌握.对连续型随机变量,因其在理论上相当复杂,应适当降低严谨性的要求,代之以从直觉上把握.
2.课堂教学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
自然界有许多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然而其实质是一样的,数学模型就是这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在概率统计课中有许多数学模型,如n重贝努里模型,正态分布模型.对这类模型,不应简单地给出它的结果,而应注重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的数学模型.
3.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或给予适当的方向性指导,即教师应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利用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的、迫切的解决问题的心向.其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概率统计这门学科中有很多数学实验是可以进行动画模拟的,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湖南省高考题多数把概率与统计作为应用大题出现,符合高考命题支持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试题取材于课本,学习时应扎扎实实抓好基本模型的运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或统计模型求解.
参考文献
[1]周友良,文教鹤.概率与统计专题学习[J].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06(21).
[2]张晋平.概率与统计的复习要求和策略[J].考试(高中版),2003(01).
[3]王连笑.2006年高考概率与统计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6(11).
三年级科学考查质量分析报告 第2篇
一、试卷分析
1、试题指导思想
整张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考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重视。注重考察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答题情况
1、填空题
考查各单元基础知识点,其中第5小题看那液体体积刻度错得比较多
2、选择题
第8、10、15小题答得比较差,其余答得比较好
3、判断题
第19、23、24多错,体现学生对动物触角的观察不够细致、对造纸原料不够了解,对耳朵重要性不够了解。
4、实验探究题
相同点完成得比较好,不同点完成得不这么好
5、探究题
学生能结合鼻子、眼睛、舌头等感官来判断各液体的性质
6、思考题
学生完成得比较差,原因是阅读文章能力不够好、理解得比较差,答题较随意。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不能灵活运用,应变能力差,迁移性知识推理差。
2、审题、读题、分析题不认真,半知半解就下笔,造成答案错误,答非所问现象严重。
3、字迹差、画图不美观、卷面不干净、乱涂乱画乱改现象严重。
四、改进办法及措施
1、抓住双基,抓住教材重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实验教学,引领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进行实验探究,真正把知识学活、学透。
3、加强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画图表述实验过程的训练。
4、加强个别后进生生的辅导。
5、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学,做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尽量要学生观察实物,能做实验的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6、对学生适当进行考试技巧训练,使他们在答题时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7、经常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要注意知识全面。对个别较难的知识要反复强调、练习。
从微粒知识分析初中化学考查方向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考查分析;微粒知识;创新思维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树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观念,它需要人们用形象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下面以化学中微粒知识的考查为例,分析一下初中化学在考查上具有哪些特点,希望大家指正批评。
一、考查关注基础性、发散性
基础知识的学习永远是化学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打好了基础才能“走得远,看得高”。为此,化学考试中命题的设置也要关注基础性。而在考查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开放性,更多的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在涉及元素微粒有关内容的试题中,把“宏观—微观—符号”三者有机联系,是化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类试题在各级考试中逐渐形成一种潮流。
例如,随着现代机械设备科技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汽车尾气的处理过程。原理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经过分解先变成了单个的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经过组合后变成了氮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最后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或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分析:反应过程原理中,可以看出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只要准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分子改变、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未变,就不难得出结论:该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或反应中有单质生成等。所以答案为D。
新课程标准重视强化评价的诊治、激励与发展功能,命题者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注重启蒙性、趣味性
新课标对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提出明确要求: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化学知识。命题者常在试题中用图、文、表等提供信息。试题图片信息化不仅出现在选择题型上,也延伸到填空、实验探究、计算等各类题型中,命题者在创设图片信息时,通常把实验现象、质量变化、变化原理、操作步骤等信息用图片反映出来,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人性化、趣味性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容器中的物质(略),下面对分子间运动正确的表述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分析:此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微粒的三大特性,即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学生在观察容器中不同颜色的液体变化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启发学生,给学生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的属性。所以答案为B。
化学学科的考查不仅包括知识性的,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希望能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增强化学素养。这样的出发点也是符合化学学习规律的,不再是死板性的考查。
三、考查重视探究性、实践性
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因此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的试题中,不仅要进行探究方法训练的考查,同时也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因此在涉及元素微粒内容的考查时渗透了探究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研究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中。如何发现Na2CO3溶液中究竟是什么粒子让酚酞试液变红呢?Na2CO3溶液中含有Na+、CO32-、H2O,实验小组通过用求异法验证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通过设计用求同法验证K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除去CO32-,则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为酚酞试液含有水分子且呈无色,直接得出结论。
四、考查具有时代性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作为学生,应该时刻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做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学子。化学考查也同时融入了时代科技信息的发展,如,以高新科技为素材的考查,火箭燃料、纳米材料、激光材料、导电塑料等。这样的考查不仅具有新颖性,更加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爱上化学,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金萍.初中化学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
[2]王圣涛.初中化学推断题与实验题解题方法实践探析[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3(06).
考查分析 第4篇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高低, 其中分析综合能力尤为突出, 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 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物理的一个要求, 历届高考物理试题中都设有一系列物理过程分析的试题。例如, 2009年全国卷Ⅰ第25题。
[题目]如图所示, 倾角为θ的斜面上静止释放, 质量均为m的木箱, 相邻两木箱的距离均为l。工人用沿斜面的力推最下面的木箱使之上滑, 逐一与其他木箱碰撞。每次碰撞后木箱都粘在一起运动。整个过程中工人的推力不变, 最后恰好能推着三个木箱匀速上滑。已知木箱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 重力加速度为g, 设碰撞时间极短, 求:
(1) 工人的推力;
(2) 三个木箱匀速运动的速度;
(3) 在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
笔者认为, 在解答此题时应:
1.认真审题, 弄清题意
有句俗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题前的读题、审题就如砍柴前的磨刀过程, 我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读题, 熟悉题目, 弄清题意, 在读题过程中要具有目的性:研究对象是谁, 需求出什么量;已知什么量, 还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本题中的静止、碰撞、粘在一起、恰好匀速等等。
2.确定对象, 受力分析、构建情景
在熟悉了题目之后, 便要对题目进行分析了。确定研究对象及受力情况、运动情况、能量变化情况等。分析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画物理图来描绘情景, 初步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过程的情景, 并逐步建立清晰的物理解题情景。
3.过程划分, 明晰规律
理解题意之后, 就应将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适当地划分为几个简单的过程, 在划分过程时要注意过程的合理性, 本题中:以第一个木箱在F作用下加速上滑l为第一过程, 以第一木箱和第二木箱碰撞为第二过程, 以第一、第二木箱粘在一起在F作用下继续上滑l为第三个过程, 以第一、第二木箱和第三木箱碰撞为第四过程, 最后以三个木箱一起恰好匀速上滑为第五个过程;并相应地明确每一个阶段应遵循什么样的物理规律 (本题基本是涉及加速、匀速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和碰撞中动量守恒问题) 。
当然, 最后一步就是结合已知条件和划分的过程, 将各个过程中适用的物理规律进行列方程, 再结合过程中相关联的物理量进行解题了。
解析: (1) 依题意, 本题是要求学生分析三个木箱的相互作用下的能量变化等, 木箱沿斜面运动时受力为:重力mg, 斜面的支持力FN=mgcosθ, 滑动摩擦力f=μFN=μmgcosθ, 工人的推力F;
(2) 分析木箱的物理过程及应用的相应的物理规律:
①斜面最下面的第1个木箱在工人推力F作用下, 从静止上滑l的位移:此过程可由动能定理得:
②接着第1个木箱和第2个木箱相碰撞, 并粘在一起, 则两木箱有共同速度v2, 碰撞时间极短, 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mv1=2mv2 (2)
③接着第1和第2木箱在推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上滑行l, 此过程由动能定理可得:
④然后第1和第2木箱与第3个木箱碰撞, 三个木箱碰后一起运动,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2mv3=3mv4 (4)
⑤最后三个木箱在推力F作用下, 匀速沿斜面向上运动, 则在沿斜面方向上各合力为零:F=3mgsinθ+μ3mgcosθ (5)
由此可见, 由方程 (5) 可求得第1问工人的推力F。
联系方程 (1) (2) (3) (4) 式可解得第2问木箱的最后速度。
由能量守恒可求得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
考查分析 第5篇
基于中学数学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考查分析 作者:罗薇 陈清华
来源:《福建中学数学》2013年第02期
考查分析 第6篇
本章内容既是电学部分的重点,又是电学综合应用的基础,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且占分比例较大.
1.本章常考点有:A.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电功率等的综合应用问题(常以压轴题形式出现);B.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探究和测量(小灯泡等)电阻的实验探究;C.滑动变阻器对电路中电流、电压、总电阻的调节及电路结构的分析(几乎涉及所有题型).
2.轮考点有:①电压表的连接和读数,包含电压表、电流表、变阻器电路连接的选择、填空、作图等;②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③安全用电现象分析与判断;④涉及短路、额定电压、用电安全、欧姆定律应用等开放性问题的解答.
3.掌握好本章知识应注意的三点要求:(1)能看懂和熟练简化带有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的各种电路;(2)理解并记住欧姆定律公式、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关系等公式;
(3)理解并记住上述B中两个重要实验的设计原理、电路图、操作步骤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只有在把握好三点要求的前提下对上述七大常考点、轮考点进行足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在中考中提高本章内容的得分率.
二、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
(一)复习指要
由于是知识的复习,学生对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通常不是很熟练.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1.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知识框图,使之形成知训网络.
2.让学生完成必要的练习,使所掌握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为避免陷入题海,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练习进行选择.同时要对课本上的题作较深入的拓展引申,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下面着重对课本题的引申作些探析.
(二)拓展课本,提高综合能力
拓展题型一:用电压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判断正负极(原题见本章第一节后面的习题2和第二节后面的习题2),拓展为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电压表刻度的改进等,见下面例1.
【例1】 小易同学在东盟博览会上买回一个大水果,他把A、B两个不同的金属片插进水果后便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如图1所示.问:(1)在不能确定“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2)用图中所示电压表(零刻度在最左边)去测正负极未知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你会发现此电压表存在什么缺点?你能加以改进吗?
解析:在做课本上的习题时,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1)水果电池的电压有多大?会烧坏电压表吗?(2)如果对电池的极性判断不准确,接上电压表时,指针会向左摆,这样会造成电压表的损坏.这就是题目能够拓展的“根源”所在.为了使电表不因电压过高或指针向左偏转而损坏,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电流短时间通过电压表,即用“试触”的方法——用两表笔轻轻接触一下两极就断开.这是电表使用中避免电表损坏的一项基本功.同时,如果把零刻度改到表盘的中央,就可以避免指针向左偏转而损坏.
答:①通过“试触”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即用两表笔轻轻接触一下电极A、B,根据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来选择“3V”或“15V”量程,或换用合适量程的电压表.②这种电压表的缺点就是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接反了有可能损坏电压表.是可以改进的,把零刻度改到表盘的中央,指针可以在零刻度左右摆动而不会损坏.
拓展题型二:变阻器的连接和用变阻器调节电流电压(原题见本章第三节后练习l、2),拓展为根据电路图连接变阻器、根据实验等对电压电流的变化要求调节变阻器等,见下面例2.
【例2】 为了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的电路图.
(1)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电压表接入电路.
(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_______不变,要使图中电压表的示数减小,变阻器上滑片P应向_________移动,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变阻器上滑片P应向_______移动.
解析:显然,通过拓展对变阻器连接和调节,学生的能力提高了,通过拓展使该题与(1)“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探究联系起来;(2)电流表电压表读数的变化联系起来.要注意的是:在连接变阻器时,变阻器对电流电压变化的影响必须与电路图相一致.
答:(1)如图3所示;(2)电阻,左,右.
拓展题型三:应用欧姆定律公式简单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原题见本章第四节例题和练习题1、2、3)拓展为包含变阻器、电流电压表的电路的计算,见下面例3.
【例3】 在图4所示电路中,灯泡L标有“6V 3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1=12Ω,闭合S,将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最左端,此时灯泡L正常发光.求:(1)电源电压和灯泡L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2;(2)变阻器滑片P从最左端滑至最右端过程中,电压表、电流表读数的变化范围.
分析:同样是求电流、电压和电阻,课本后练习只是直接把数据代入欧姆定律公式或变换式计算,但本题通过拓展后:(1)要考虑变阻器的接入及移动滑片P后对电路结构和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电压的影响;(2)要求出滑片P在最左端和最右端两种情况下电压表的读数(即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的读数(即电路中的电流).
解:(1)由于灯L正常发光,故得电源电压U=U额=6V,灯泡电阻R2=U2额/P额=(6V)2/3W=12Ω.
(2)滑片P处于变阻器最左端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I1=U/R2=6V/12Ω=0.5A,R1中没有电流通过,电压表示数为零;滑片P处于变阻器最右端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I2=U/(R2+R1)=6V/(12Ω+12Ω)=0.25A,R1两端的电压为U1=I2R1=3V.即为电压表的示数.
【例4】 我们可以用图5所示电路图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调节电源,当电压表示数U=14.0V时,电流表示数为I=0.4A.(1)计算Rx的阻值;(2)实际上,电流表是有电阻的,如果考虑到电流表的电阻RA为0.5Ω,计算这时待测电阻的真实阻值Rx′.
分析:本章第五节练习第4题,给出“内接”法和“外按”法两种电路,要求我们找来器材实际测一测,然后尝试(定性)做出解释.现在拓展为已知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值和电流表的电阻值,求出待测电阻Rx的真实值.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压表测得的是C、D两点间的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C、D这部分电路的电流,所以测得的应是C、D的总电阻RCD,因为电流表与Rx是串联连接,故有RCD=R+Rx′.
解:(1)Rx=RCD=U/I=14.0V/0.4A=35Ω;(2)因为,Rx=RCD=RA+Rx′,得:
Rx′=Rx-RA=35Ω-0.5Ω=34.5Ω.
方法提示:当做完课本上的每一道习题时,如果能形成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拓展”的思维习惯,将一题变为多题、多练、多解,在开阔思维方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是对人教新课标物理课本中的题目进行拓展)
考查分析 第7篇
题型一三角函数化简与求值
这类题目通常综合考查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和差角公式、倍角等内容, 解题时注意角所在象限和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以及有关角的灵活变换.
点评函数式sinα+cosα, sinα-cosα, sinαcosα三者关系密切, 常可以“知一求二”, 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点.
题型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二倍角等基本公式的灵活应用、图像变换以及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三角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是历届高考的热点, 这类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最值、周期性、单调性以及对称性等, 大多属于中低档题, 大多是课本例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改编而来.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立足课标, 着眼提高”, 二是加强掌握常规题型基本解法, 三是加强三角函数式化简训练.
题型三求解三角形问题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综合性问题, 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这类题型难度比较低.解决此类问题, 要根据已知条件, 灵活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 求边角或将边角互化.
例3 (2010年辽宁文数) 在△ABC中, 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 且2asin A= (2b+c) sin B+ (2c+b) sin C.
(1) 求A的大小;
(2) 若sin B+sin C=1,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1) 由已知, 根据正弦定理, 得
2a2= (2b+c) b+ (2c+b) c, 即a2=b2+c2+bc.
由余弦定理, 得a2=b2+c2-2bccos A.
∴△ABC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点评求解三角形的形状问题大致有两条思路: (1) 都统一成边的关系, (2) 都统一成角的关系, 其基本依据是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题型四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题
例4 (2010年江苏卷) 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 (单位:m) , 如图, 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 m, 仰角∠ABE=α, ∠ADE=β.
(1) 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α, β的值, tanα=1.24, tanβ=1.20, 请据此算出H的值;
(2) 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 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 (单位:m) , 使α与β之差较大, 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 m, 试问d为多少时, α-β最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的知识、两角差的正切及不等式的应用.
因此, 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 m.
(2) 由题设知d=AB, 得
考查分析 第8篇
一、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纯的过氧化氢是近乎无色的黏稠液体, 这一点在中学范围内只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是黏稠状的油状液体。由于氢键的存在, 过氧化氢与水相似, 在固态和液态都发生缔合作用, 而且缔合程度比水大。过氧化氢的沸点为150℃, 比水的沸点大, 凝固点为-89℃, 比水的凝固点低。过氧化氢与水可以任意比相混溶。
二、结构
H2O2从表面上看与C2H2的直线结构类似, 实际上差别特别大。从杂化的角度讲, C2H2中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杂化, C2H2是直线型分子, H2O2分子中的氧原子采用SP3杂化, 每个氧原子为四面体, H2O2分子不可能是直线型分子。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说明这个H2O2分子是立体的, 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过氧化氢的结构就好比把一本书折成94角, 过氧基 (—O—O—) 在书的棱上, 另外两个氢原子分别在两个平面上, 氧氢键与过氧基的夹角为97°。
三、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1. 热不稳定性。
由于过氧基的键能较小, 因此过氧化氢分子不稳定, 易分解, 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在中学通常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使其分解产生氧气。常温下为防止分解, 我们通常将过氧化氢溶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并置于阴凉处。
2. 氧化性和还原性。
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处于中间价态, 得电子和失电子的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因此, H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一般来说,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H2O2的氧化性比还原性要强的多, 因此, 它主要用作氧化剂。H2O2作为氧化剂的主要优点是它被还原产物只是水, 不会给反应体系引入杂质。
3. 弱酸性。
H2O2具有极弱的酸性:H2O2葑HO2-+H+。第二步电离更弱, 一般不考虑。
H2O2可与碱反应, 例如:H2O2+Ba (OH) 2=BaO2+2H2O。
四、制备方法
实验室可用过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制取, Ba O2+H2SO4=BaSO4↓+H2O2。
工业上常以低温 (273K) 电解硫酸 (50%) 或硫酸氢铵溶液的方法制取过氧化氢。
五、探究性质
1. 科学家对过氧化氢的性质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辛探索, 发现过氧化氢具有漂白和消毒的作用。过氧化氢的漂白和消毒性质是因为过氧化氢能和许多酸式盐结合形成过氧化氢合物, 如, Na2CO3·x H2O2。但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Na2CO3·x H2O2其实应该是Na2CO4·H2O· (x-1) H2O2 (Na2CO4叫做过氧碳酸钠) 。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过氧化氢合物分子式的化学构成, 并完成后面两个问题: (1) 你的结论。 (2) 简述实验方案。
2. 将H2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Na OH的溶液中, 红色消失。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弱酸 (H2O2葑H++HO2-) , 消耗了OH-, 而使红色褪去。乙同学认为H2O2具有强氧化性, 将酚酞氧化, 红色消失。请你试设计一个实验论证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中谁正确。
3. 工业上采用“醇析法”将过氧化氢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 (其化学式为2Na2CO3·3H2O2) , 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醇析法”的生产工艺过程如下:在0℃~5℃下, 往饱和的Na2CO3溶液中, 先加入H2O2和稳定剂 (MgCl2和Na2SiO3) , 经充分反应后, 再加入异丙醇, 过滤分离, 即得到过碳酸钠晶体。
(1) 依据你已有的知识, 写出H2O2的结构式____________。
(2) 你认为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知道, 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但在稀硫酸中加入H2O2后, 则可使铜顺利溶解,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 稳定剂能与水反应生成难溶物, 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物质能使过碳酸钠较快失效的是 (多选) ____________。
A.MnO2B.H2S C.稀H2SO4D.NaHCO3
(6) 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
(7) 剂厂先获得7%~8%的过氧化氢溶液, 再浓缩成30%的溶液, 浓缩时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____________
(8) 油画所用颜料中含有某种白色的铅化合物 (PbCO3) , 置于空气中, 天长日久会生成黑色的PbS, 从而使油画的色彩变暗。若用H2O2来小心清洗, 可将Pb S转变为白色的PbSO4而使油画“复原”, 上述“清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 H2O2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 在医药上使用较为广泛。现有一瓶H2O2溶液, 按以下步骤测定其含量:
(1)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
(2) H2O2含量的测定。
(1) 用滴定管量取25.00ml H2O2溶液, 放入锥形瓶中, 加5ml3mol·L-1H2SO4。
(2) 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并重复滴定2~3次。
(3) 数据记录与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用KMnO4固体配制标准KMnO4溶液时, 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填仪器名称)
(2) KMnO4溶液应装入_________ (填“酸式”或“碱式”) 滴定管中, 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 眼睛应观察__________ (填字母)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滴定达到终点时, 溶液由_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色。
(3) 在酸性条件下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H2O2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4) 若装入KMnO4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 直接加入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则测得样品中H2O2的含量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慧姝, 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上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考查水分跨膜方式的几道高考题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水分,渗透作用,高考题
水分子以渗透的方式实现跨膜、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动植物细胞都可以通过渗透方式得失水分, 渗透作用是成熟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 细胞内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因此对植物细胞来讲, 在细胞与细胞之间, 或细胞浸于溶液或水中, 只要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就会发生。值得一提的是, 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 当细胞大量吸水时, 细胞壁受到原生质层的膨胀挤压便可以产生反作用力作用于原生质层, 从而阻止水分继续进入细胞, 于是细胞渗透实现平衡, 所以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一般不会破裂。而动物细胞如红细胞放入水中即会因吸水而涨破。下面就近几年的部分高考题进行解析, 看看高考怎么考查水分的跨膜。
(1)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 分为a、b、c、d、e和f组 (每组的细条数相等) , 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 结果如图1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 则:
A.实验后, 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解析:该题目首先要准确理解图中纵坐标表示的含义, 若花冠细条在蔗糖溶液中吸水, 则该比值小于1;若在蔗糖溶液中失水, 则该比值大于1;若比值等于1, 说明花冠细条不与蔗糖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浸泡前后长度不变。从该图中可以看出, 花冠细条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所以D正确。a组和b组细条都在吸水, 但a组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更低, 则吸水较b组多, 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 故A错误。b组细条根本就没有失水, 所以B错。水分进出细胞不需耗能, 所以C错。
(2) 取紫色洋葱外表皮, 分为两份, 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 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 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里处理, 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 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主动运输;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 主动运输;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 被动运输;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水分及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甲组外表皮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 吸收水分比乙组浸泡在蒸馏水中的外表皮要少很多;故浸泡后甲组细胞液浓度大于乙组, 这样再用蔗糖溶液处理,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就低。【答案】C
(3)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 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 主要原因是 ()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渗透吸水及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 无细胞核和复杂的具膜细胞器。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 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的环境浓度, 导致红细胞不断吸水而涨破。【答案】C
(4) 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撕取外表皮, 先用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处理,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 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 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在该实验中, 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 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 则甲、乙的关系, 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 被动运输;B.甲>乙, 被动运输;C.甲>乙, 主动运输;D.甲=乙, 主动运输。
解析:考查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水分子过膜方式是是自由扩散, 属于被动运输。洋葱表皮细胞在0.3 g/m L的蔗糖溶液处理,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 说明细胞失水了。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 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 此时细胞大量吸水且细胞液应该小于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答案】B
从以上试题及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在解题时, 结合具体的题目, 先掌握题目中所涉及的细胞在处理前后细胞液的浓度大小, 进而判断细胞得失水分的情况, 或者从给定的图示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该信息反应出了细胞的吸水还是失水状态, 接着再对备选项进行分析, 这样就能准确地获得答案。当然前提条件应该是要充分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润.浅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J].生物学教学, 2014, 39 (7) :67.
考查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词汇,言语听辨,词汇提取,影响因素
引言
英语听力理解常常被学生视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 而且很多学生对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不得其法。英语听力理解是一种典型的言语听辨过程, 当学生受到外部的语音刺激而进行言语听辨的词汇提取时, 有些词汇很容易被正确提取, 而有一些则会提取错误甚至无法提取。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言语听辨的词汇提取呢?它们又是怎样影响的呢?弄清这两个问题对成功进行言语听辨的词汇提取以及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极为关键。
一、心理词汇与词汇提取
心理语言学家把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词汇知识, 即词汇的心理表征称作内部词汇 (internal lexicon) , 也叫心理词汇或心理词库。一般认为, 心理词汇中词项的心理表征由语义表征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语音表征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形符表征 (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 及其他相关信息组成。 (Carroll, 2000) 这些相对独立的心理表征以特定的编码方式联结在一起, 形成一个个词项。
词汇提取 (lexical access) 或简称为取词, 就是从心理词汇中激活某一词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语言的感知 (perception of language) 包括言语听辨 (perception of speech) 和书面语的辨认 (percep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言语听辨的词汇提取是在听的过程中大脑接受外部的语音刺激引发的, 即词项的心理表征是由声音激活的。在听辨过程中, 物理音响首先激活一定的语音表征, 然后由语音表征激活语义表征和其他信息。
二、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
Carroll (2000) 指出, 词汇提取受以下各因素影响:词频 (word frequency) 、语音特征 (phonological variables) 、词法结构 (morphological complexity) 、句法范畴 (syntactic category) 、词汇歧义 (lexical ambiguity) 、是否遇到意义相近的词 (semantically related word) 等。研究表明:词频高的词更容易提取;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都被同时短暂激活, 但上下文能够很快决定只保持其中的一个意义, 而且当上下文和词的主要意义一致时, 很可能仅是主要意义被激活;在词汇判断实验中, 词比非词 (non-word) 用的时间短;意义相近的词有助于词的激活提取, 等等。
英语听力理解是典型的英语言语听辨的过程, 笔者试图通过实例分析, 验证影响言语听辨中词汇提取的因素以及考察词汇提取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 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成功完成言语听辨的词汇提取, 提高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三、实例分析
笔者选用《BEC2听说指南》第十单元第二、三部分的听力练习 (81-82页) 为语言材料并选取了班里5名学习中上等的学生 (其专业为商务英语) 来对听到的英语句子进行复述。笔者在播放选取的有声材料时, 在每一个断句处暂停一次, 每一断句连续播放两遍, 然后要求学生对所听到的句子进行复述, 记录下学生无法回述及回述错误的词汇或句子结构并现场对这五位学生进行访谈, 以此考查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们在英语言语听辨中的词汇提取的。
以下是笔者选取的语言材料:
1.We recently placed an urgent order with you for three hundred of the T56 electronic circuit.We are now three days past the delivery date, and nothing has arrived.We are not very happy about the situation.Now we are under (on) great pressure to meet our own contract on time.
2.In theory, it’s a good idea, but because of the costing involved, it’s simply out of the question.I couldn’t possibly agree to spend like that.Our present budget won’t allow it.
3.I’ve just heard about your promotion.I’m very pleased with you.It’s just what you deserved after all the hard work you’ve put in.Well done.
4.We arranged to rent some computers from you for a training course in July but they won’t be needed.We’ve run into some problems with the training room.When it’s sorted out we’ll get back to you.
5.I’m trying to get the project leaders together to discuss the current delivery delays.I’ve provisionally booked room W52 for Wednesday morning.Could you phone round (finance) to see if everybody can make it?
6.If you’re free at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come with us (consult) to the theater?We’d like to treat you.We feel we owe it to you for all the help you’ve given us recently.There’s a new comedy onsupposed to be really good.
7.It’s important to identify certain key employees among your staff and give them particular support and attention.
8.Sometimes interviewees (interviewers) ar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written personality tests which bear no relation with the work they’ll be actually doing.I’d say that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cases they simply opt for (a lot of/up to) the candidates who’s made the best impression (interviews) in half an hour or so.
9.Well, the selection procedure should involve matching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the applicant to the actual job.
10.Then there will be time when you have to discipline someone who’s done something wrong.It can be difficult if you are on very friendly terms with them.So a certain distance (discipline) is necessary.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are too unapproachable (possible) , you may not be made aware of important problem.
在以上听力材料中, 标有下划线为单实线的单词和词组是学生回述过程中提取错误或未能提取的, 后面圆括号中是被错误提取的词汇;下划线为双实线的是学生最先、最正确提取的词汇或句子;而下划线为虚线的是笔者认为较难提取但学生却提取正确的词汇。
(一) 单实线词汇
我们先来看标有下划线为单实线的词汇, 即学生在听辨过程中遇到提取困难或提取障碍的词汇。这些单词及词组可以分成四类:使用频率低、感到陌生的词汇;封闭性词类 (closed-class words) ;语音特征相近的词;字母较多、较难拼写的词。
在标有单实线的词汇中, “T56”“electronic circuit”“deserved”“owe it to”“key employees”“bear no relation”“opt for”属于学生心理词汇中的低频词汇, 他们对其用法不了解、不熟悉因而提取困难, 甚至不能正确提取。
“past”“the”“it”“in”“into”“out”“tog ether”“everybody”“to be”“they”“be”这些词在学生取词中被漏取, 即他们在回述中没有将这些封闭性词类复述出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属于开放性词类 (open-class words) , 这些词类可以增加新词。冠词、代词、介词和连词这些词类, 其组成的单词相对较少, 一般也不增添新词, 属于封闭性词类。
那么语音特征是影响词汇提取的一个重要因素。五名学生中有四名将“under”误听为“on”;两名同学竟一致将词组“phone round”误听为单词“finance”;一位同学将“come with me”误听为“consult”;三位同学将“interviewees”误听为“interviewers”;一位同学将词组“opt for”误听为“a lot of”, 还有一个将其误听为“up to”;两名同学将“impression”误听为“interviews”;三名同学将“distance”误听为“discipline”;一位同学将“unapproachable”误听为“possible”。某些音节语音特征的相似是产生这种误听现象的主要原因, 但这也与听者的背景知识、心理词汇以及上下文语境有关。将“opt for”误听为“a lot of”或“up to”, 将“unapproachable”误听为“possible”, 除了其语音特征相似以外, 还因为“opt for”和“unapproachable”对听者来说是“新”词, 而对“a lot of”“up to”及“possible”则很熟悉。将“distance”误听为“d i s c i p l i n e”的同学都承认这与前文中出现过“discipline”有直接关系。
(二) 双实线词汇
标有下划线为双实线的是学生最先提取并提取正确的词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及句子。可见, 词频效应是听者能否顺利取词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看出, 很多位于句末的词汇能够较为容易地提取, 例如, “support”和“attention”均为高频词, 但是“attention”的提取先于“support”。因为位于句末的词多被重读, 而重读的词较为容易提取。由此看出, 语音特征在词汇提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虚线词汇
下划线为虚线的词汇是笔者认为听辨中较难提取而学生却正确提取的词汇。这些词分别是“urgent order”“delivery date”“budget”“promotion”及“personality tests”。经过访谈得知, 这些在听辨中有点难度的词汇在商务英语中经常出现。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自然对这些词汇耳熟能详。因此, 言语听辨中词汇的提取跟听者的背景知识有着密切关系, 但归根结底还是词频的效应。
四、结论
经过对以上语言材料的实例分析以及对五位听者的访谈, 笔者认识到学生的词汇提取过程主要受到了词频效应、语音特征、句法范畴、词法结构、语境及听者的背景知识六大因素的影响。其中, 词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它直接影响词汇的正确提取并且与其他因素相关联。从实例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 因而这六大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对词汇提取共同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听者的背景知识在词汇提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相关知识的听者能够较为容易地提取相关词汇, 反之, 则不易提取。因而, 加强与扩大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知识储备对成功进行词汇提取, 提高言语听辨的能力与效率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Carroll, 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和产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考查分析 第11篇
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子,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根据句意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
1. 肯定句的基本结构
肯定句的基本结构为:S+V. (主语+谓语动词)。
例如:
This problem is difficult. (这个问题很难。)
2. 否定句的基本结构
(1)主语+谓语动词+not+表语
例如:
He is not a student. (他不是学生。)
(2)主语+助动词/情态动词+not+谓语动词
例如:
Mike cannot swim. (Mike不会游泳。)
She doesnt like tea at all. (她一点也不喜欢茶。)
(3)用“not”以外的其他词语表达否定
a. 形容词
形容词no, few, little等可在句中表达否定意味。
例如:
He has no time to do the housework. (他没时间做家务。)
b. 副词
副词never, seldom, hardly, little, neither等可在句中表达否定意味。
例如:
She never goes to school by bike. (她从不骑自行车上学。)
c. 代词
代词nothing, nobody, none等可在句中表达否定意味。
例如:
Nobody know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没人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二、疑问句
疑问句主要用来提出问题和询问情况。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
1. 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通常用“yes/no”或者相当于“yes/no”的答句来回答。
a. 谓语动词为系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基本结构:Be +主语+ ...?
例如:
Are these books yours? (这些书是你的吗?)
b. 动词为实意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基本结构:Do / Does / Did +主语+谓语动词+ ...?
例如:
Does she live in Wuhan? (她住在武汉吗?)
c. 含情态动词或其他助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基本结构:情态动词/其他助动词+主语+谓语动词+ ...?
例如:
Can I help you? (我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作业吗?)
2. 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以疑问词开头,对句中某一成分提问的句子叫特殊疑问句。常用的疑问词有:what、who、whose、which、when、where、how、why等。
例如:
Where is the meeting room? (会议室在哪儿?)
Why are you late? (你为什么迟到?)
3. 反义疑问句
反义疑问句是当提问的人对前面所叙述的事实不敢肯定,而需要向对方加以证实时所提出的问句。其基本结构为一个陈述句末尾加上一个简单的问句。如果前一部分陈述句是肯定句,后一部分问句一般用否定式;反之,前一部分为否定句,后一部分问句则要用肯定式。而当陈述部分有never, seldom, hardly, few, little, barely, nothing 等否定词时,后面的疑问句则必须用肯定式。
反义疑问句的回答用yes或no, 但是,当陈述部分是否定形式时,回答要按事实。
例如:
—They work hard, dont they? (他们很努力,不是吗?)
—Yes, they do/No, they dont. (是的,他们很努力。/不,他们不怎么努力。)
—They havent been to Shanghai, have they? (他们没去过上海,是吗?)
—Yes, they have / No, they havent. (不,他们去过。/是的,他们没去过。)
—They have never been to Shanghai, have they? (他们从没去过上海,是吗?)
—Yes, they have/No, they havent. (不,他们去过。/是的,他们没去过。)
注意:
1)当陈述句的主语是everyone,everybody,someone,somebody时,后面一部分的问句中的主语通常用they。如果陈述句的主语是非人称的复合词,如everything,something,anything,则简短问句中相应的人称代词是单数的中性词it。
例如:
Everyone is in the classroom, arent they? (每个人都在教室里,不是吗?)
Everything goes well, doesnt it? (一切顺利,不是吗?)
2)当陈述部分是祈使句时,后半部分的问句一般用will you或wont you。
例如:
Give me a hand, will you? (帮我个忙,怎么样?)
4)以Lets开头的祈使句,疑问部分必须用shall we;只有以Let us/Let me开头的祈使句,疑问部分才用will you.
例如:
Lets go, shall we? (我们走吧,好吗?)
Let me see, will you? (让我想想,好吗?)
5)There be句型中,后面问句部分结构必须为be动词+there。
例如:
There are too many problems, arent there? (有很多问题,不是吗?)
4. 选择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供对方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答案用or 连接,答句就其选择的内容直接回答。
例如: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or a bottle of juice?/Which do you prefer, a cup of tea or a bottle of juice? (你想要来杯茶还是来瓶果汁?)
—A cup of tea, please. (来杯茶吧。)
三、中考英语陈述句和疑问句真题分析
1. —Do you like summer or winter?
—. I really like the snow. (山东济南2013)
A. Yes, I do B. No, I dont
C. SummerD. Winter
【解析】本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选择疑问句的答句。选择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回答,而应就其选择的内容直接回答。根据答语第二句“我真的很喜欢雪”判断答语选用“winter”,所以答案选D。
2. — is it from the village to your farm?
—About 10 minutes walk. (广东2013)
A. How often B. How soon
C How longD. How far
【解析】本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特殊疑问句疑问词的用法。how often意为“多久一次”,how soon意为“多久”,how long意为“多长”,how far意为“多远”,根据句意是询问路程多远。所以选择答案D 。
3. She has never been to the city,she? (四川遂宁2013)
A. doesntB. hasnt
C. has
【解析】本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反义疑问句的结构。根据句意“她从来都没有去过这个城市,是的吗?”由句中的never可知,前面的句子为否定含义,所以后面的附加疑问部分要用肯定形式,故选C。
4. Theres little important news in the newspaper today, ? (湖北十堰2013)
A. isnt thereB. is there
C. is itD. are there
【解析】本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反义疑问句的用法。前面的句子中的little具有否定意义,所以后面的附加疑问部分要用肯定形式,故选B。
5. —Tony,are you in such a hurry?
—The meeting will start soon. I dont want to be late. (安徽2013)
A. where B. how
C. whenD. why
【解析】本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的辨析。根据答句“会议快开始了,我不想迟到”可知问句应该问“你为什么这么匆匆忙忙的?”,故选D。
考查分析 第12篇
一、词语考查内容:开始侧重理解、应用, 趋向生活化, 其实用性凸显
分析这十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 不免发现, 词语考查主要集中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等几大方面, 具体体现如下:
以2005年为界, 1998年2004年, 词语的考查内容基本稳定。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 对词语 (字、成语) 的音、形、义的考查是高考卷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有在2000年、2001年未考) 。对于科技文阅读中词语的考查, 1998年2001年间, 作为“轮考点”出现, 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作为固定考点考查。在文言文阅读方面, 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的考查也是其基本稳定的考查点, 6年间没有丝毫的变化, 但自2002年起翻译文言文句子成为考查项目。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词语考查, 这六年间只在2001年出现一次。
2005年2007年, 词语的考查内容开始发生变动, 侧重点有了倾向。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 对词语 (字、成语) 形、义的考查成为侧重, 关于词语的音的考查减弱, 其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是十年间高考一直未变的部分。在文言文阅读方面, 词语实词含义考查依然是重心, 对虚词的考查开始变弱,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考查自2002年以来一直稳定。对诗歌中词语含义的考查自2002年成为趋势。2006年对关联词语的考查, 2007年应用文中词语使用的考查, 词语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考查凸显。
二、词语考查形式:客观题比重减少, 主观题比重增大, 题型呈现多样化, 彰显灵活性
就思维方式而言, 语文试题大体有三种类型:
(1) 纯粹客观题目, 指的是有惟一答案的题目;
(2) 基本客观题目, 指的是有参考答案的题目;
(3) 主观客观题目, 指的是未设置答案的题目。
这十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中词语考查的题型分布及分数比重如下:
说明: (1) 在这十年的词语考查中还未出现过主观客观题, 故表格中没有列出此项题型; (2) 表格中“比重”所测评的是词语考查的分数占全卷150分的比例; (3) 翻译文言文句子, 因为涉及句式、语气等方面的考查, 所以本研究以此项分数的一半计入主观题。
通过表格, 显而易见的是, 1998年2000年词语考查的题型只有单项选择题, 2000年以后, 词语考查的题型开始出现基本客观题, 并有数量和分值逐年增大的趋势, 特别是近两年 (2006年、2007年) 不论是数量, 还是分值都达十年来的最大值。同时, 在2001年词语考查中出现基本客观题以来, 基本客观题的比重在2006年超过单项选择题, 2007年其比重又进一步增大。
2001年是课程标准实施的第一年, 具有半开放性特征的基本客观题的出现, 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基本客观题分值基本呈现递增的趋势也表明, 词语教学不应该再是教师传递信息, 学生接受记忆信息的简单“授受”过程, 而应该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出发点的基本环节。另外, 从整个词语考查所占分值的比重来看, 即使是在十分强调发展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情况下, 词语考查分值十年来的平均比重也在16%左右, 这说明词语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部分, 对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词语考查未来趋势:考查内容更加广泛、考查题型更加开放, 考查能力更重实用
纵观这十年高考的词语考查内容不免发现: (1)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 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成为考查重点。对于词语基本义的考查减弱, 其在高考中也成为“轮考点”或“不考点”。 (2) 词语语法义的考查, 特别是虚词用法的考查开始尝试。 (3) 诗歌中词语含义的考查逐渐成为稳定“考点”。诗歌作为我国一种稳定成熟的文体, 自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它的考查不能忽视, 也毋庸置疑。 (4) 文言文阅读中, 实词考查一直稳定, 虚词考查渐弱。 (5) 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及日常应用词语考查开始出现, 而且比重有逐年增大之趋势。
纯粹客观题的题型结构和所赋分值近十年来一直比较稳定, 是词语考查的一个传统题型。在1998年2000年间, 纯粹客观题是词语考查的惟一题型。2000年以后, 基本客观题在词语考查中出现, 使之成为与纯粹客观题并用的考查题型。但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纯粹客观题的数量和分值在词语考查中所占比重在整体下降。基本客观题是对词语在识记之上的理解、应用层面的考查形式。它的可适用范围更广泛, 涉及角度更多样, 可考查层面更灵活。故此, 基本客观题的数量和分值在2007年超过传统的纯粹客观题, 使之由一种辅助的考查题型变为主要的考查题型, 其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词语考查未来趋势对词语教学的启示
1. 词语教学价值取向必须转变。
从语文教育的“双基”目标到当下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发展三维目标的全面转变, 词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必然发生新的转变。词语教学应当打破孤立和封闭的状态, 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关照, 而且要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而非单纯的被动接受。其教学内容的价值更不局限于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记忆而成为学生“识记知识”的一部分。词语教学应当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发生交互作用, 成为发展学生言语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基本起点。
2. 创设语境, 进行词语教学。
如何在具体语境下正确理解词语含义, 是词语考查未来趋势的重要特征。所以学生要正确理解词义, 就必须学会将词义从词典义实现向语境义的转化。为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语境, 二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到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当中。这样, 学生在理解词语含义的时候, 就会结合“上下文”和自身的经验对词语的含义作出适切的理解, 而不会因囿于词语的词典义而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外, 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的特定对象等都需要通过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
3. 关注生活世界中的语言现象。
词语考查越来越体现出开放型的特征, 这种开放性昭示着词语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延伸必要性。事实上, 从词语运用的考查来看, 我们都会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报刊常见但有些人又经常用错的词语作材料, 所以词语教学要把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现象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使词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连, 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语言和流行语, 其新奇、形象、幽默的特征会对学生言语表达产生广泛的影响, 而且流行语也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但是这些语言的不规范性、不准确性会给学生言语能力的正常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词语教学要因势利导地对网络语言和流行语加以运用, 发挥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时, 努力消除其对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从近十年来高考试卷中词语考查部分的分析来看, 词语考查在内容上、形式上呈现出的总特征是应用、理解、开放与生活化, 并且这一趋势将持续到将来。这彰显出词语教学正朝着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目标迈进, 并且也要求词语教学发生积极的变化。
摘要:文章以近十年 (1998年—2007年) 全国高考卷的词语考查内容作为切入点, 主要从词语考查的内容和考查形式两个维度作了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并通过分析比较, 归纳出词语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词语考查的未来趋势作了推测, 亦对在此趋势下的词语教学的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词语考查,内容,形式,未来趋势,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大绩.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四评[J].中国考试, 2004.10.23.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