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精选10篇)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两年内我院临床与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各106例、125例, 年龄在20~45岁。现对两种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2 药物给药方法
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可以通过口服和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在克林霉素引发的106例不良反应中, 有68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38例为口服的方式给药;在阿奇霉素引起的125例不良反应中, 有70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54例为口服的方式给药。
1.3 用药原因
1.3.1 克林霉素给药原因
敏感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27例 (25.5%) , 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64例 (60.4%) , 皮肤软组织感染13例 (12.3%) , 其他原因用药2例。
1.3.2 阿奇霉素给药原因
在125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 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为主, 分别有22例 (17.74%) , 88例 (71%) 。另外还有前列腺炎3例、盆腔炎3例、阑尾炎4例、阴道炎4例。
2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症状
2.1 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1) 106例中有38例 (36%) 为皮肤及附件反应, 其中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8例,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2) 引发泌尿系统损伤, 有22例,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0例, 女性患者12例, 主要表现为尿频、蛋白尿、血尿以及肾脏损伤。 (3) 在106例中有20例 (18.9%) 为胃肠道不适, 其中男性患者有9例, 女性患者有11例, 具体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除此之外, 阿奇霉素引起伪膜性肠炎 (PMC) 的发生率是最高的。根据报道, 应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发生PMC, 口服引起PMC的发生率比注射给药高3~4倍, 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见[2], 但在本研究中并没有遇到此种病例。 (4) 有16例为过敏反应, 其中男性患者9例, 女性患者7例,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慌等。 (5) 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有6例 (5.66%) , 主要表现为可逆性血清谷草氨基转移酶及血清谷丙氨基转移酶升高等症状。多数会因停药而症状消失。具体见表1。
2.2 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1) 在研究的125例病例中有58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8例, 临床表现有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关节痛等, 严重还有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2) 在研究的125例病例中有37例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9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肠胀气、黏膜炎、口腔念珠菌病、胃炎等, 多为可逆性的不良反应, 静脉输液将输液速度减缓或者饭后服用均可以缓解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3) 发生肝胆系统损伤的有14例, 男性患者6例, 女性患者8例, 阿奇霉素可引起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胆等, 偶尔引起肝坏死和肝衰竭。 (4) 泌尿系统损伤占11.2%, 男性患者4例, 女性患者3例, 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血尿、尿潴留等。 (5) 其他症状, 例如造血系统损伤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严重溶血) 、心脏毒性 (急性全心衰竭) 以及肌肉骨骼系统伤害。具体见表2。
3 讨论
自1952年Lilly公司推出红霉素以来, 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公司又相继开发了大环内酯类药物第2代产品克拉霉素, 由于该类产品稳定性较好、抗菌谱广、血药浓度高、具有很好的抗生素后效应,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且消耗逐年增加[3]。但多年临床应用后发现, 克拉霉素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些不良反应病例逐年增加, 且不良反应种类也呈多样化趋势。克拉霉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引发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泌尿系统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以及一些其他的方面的损伤。其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泌尿系统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占的比例最多, 在研究的106个病例中分别有38、22、20、16例。
阿奇霉素是15元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从而干扰其蛋白的合成 (不影响核酸的合成) [4]。在应用的初期, 由于其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但后来阿奇霉素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 有文献报道阿奇霉素的总不良反应率约为12%, 主要为消化道反应, 占9.6%。神经系统、肝脏系统不良反应少见。但在本研究中发现, 阿奇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在125个病例中占得比例要多于消化道系统反应, 过敏反应所占比例为46.4%, 消化系统反应为29.6%。除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外, 肝胆系统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所占比例也较大, 分别为11.2%和5.6%。
比较两种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不难发现二者有较多的相似性, 都可能引发人体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均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及过敏反应。另外, 这两种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并没有显著的性别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兆丽, 刘屹, 王艳霞.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5 (6) :114-116.
[2]陈莲珍, 王育琴, 葛学彩.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J].中国医学杂志, 2002, 37 (3) :230-232.
[3]车瑞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4) :75-76.
阿奇霉素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分析 第2篇
【关键词】静脉滴注;奇霉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85-01
阿奇霉素,也称阿红霉素或者阿奇红霉素,是一种属于大环内酯的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厌氧菌等均起到一定的抗菌效应。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的运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对各种感染的治疗有显著疗效[1] 。但是在进行静脉滴注时其自身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恐惧不安。本文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速度输入,观察组给予减慢速度输入。对照组中男29例,女31例,患者年龄5个月-56岁,平均年龄2.5±35.7歲;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4个月-52岁,平均年龄1.7±3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阿奇霉素药液浓度配置方法
将阿奇霉素(国药准字H20040080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与注射用水合理配置成浓度为0.1g/ml的溶液,遵照医嘱加入规格为5%的葡萄糖或者0.9%氯化钠,配置成浓度为1-2mg/ml的注射液。规定标准:成人≥2mg/ml;儿童1.0-1.5 mg/ml;婴幼儿0.5-1.0 mg/ml。
1.2.2输液速度调节标准
参照滴15版《新编药物学》[2] ,应将注射用阿奇霉素浓度控制在1-2 mg/ml,滴注时间1≦t≤2[3] ,5%葡萄糖+0.9%氯化钠常用规格50-500ml,以100min为标准滴注速度,1/3标准滴入速度分别为5滴,10滴,15滴等,以5滴为逐渐上涨标准差。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54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其中出现呕吐、腹泻、恶心(胃肠道反应)患者27例(67.5%);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的患者(局部反应)19例(31.67%);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43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67%,其中胃肠道反应患者14例(23.33%),局部反应患者9例(15%)。可见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瘙痒(皮肤反应)及胸闷、气短、出汗(其他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临床上阿奇霉素多为干粉剂,通常在进食之前1h或者进食后2h内服用,成人每日用量为0.5g,一次顿服,3日为一疗程;或者首次服用0.5g,以后每日0.25g,5日为一疗程[4] ;依据医学教育网相关资料显示,体重为45kg左右的6个月以上儿童,日剂量为10mg/kg,服用方法和成人相同,老人可按照成人剂量给药。但是,由于注射用阿奇霉素溶液产生的刺激性比较大,以常规注射允许的速度给药,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者疼痛的情况,特别是对血管发育还不是很健全的婴幼儿,其药液若出现外部渗漏,会严重的导致注射部位或者患儿全身红肿,使患儿哭闹不止;除此之外,阿奇霉素为胃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患者在注射阿奇霉素时,常会伴有恶心、呕吐、胸闷、气短、腹泻等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恐惧和不安,严重的可能迫使输液无法正常进行,从而无法达到最初的疗效。因此,合理安排和控制输液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将输液时间控制在100min左右是比较合理的[5] ,多数的患者都可以接受并反映良好。所谓的减慢输液速度,并不是简单的将输液速度调低,而是根据患者在注入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之后,在下次注射时适当的调整输液速度,直到患者可以接受为止,同时,在注射之前,护士或者其他医护人员有必要事先询问患者是否对阿奇霉素过敏或者有无其他不良反应,以便在此基础上,调整好输液速度。
总而言之,采用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时,一定要对做好不安全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矛盾,不断提高临床阿奇霉素输液质量,保障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羽连.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15):558-558.
[2] 何小静.小儿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83-84.
[3]梁丽云,周望梅.静脉输液速度对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7):82-83.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合理用药,循证医学,不良反应,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均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抗菌谱广、血药浓度高, 现仍被广泛应用于感染的防治之中[1]。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较普遍, 不仅增加用药成本、医疗成本、社会负担, 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风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均有一定的药理毒性, 不可避免会产生副作用,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非常必要[2]。本次研究就本院既往发生的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收集统计, 探讨两种药物不良反应特点, 危险人群, 总结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 共应用阿奇霉素患者3053例, 克拉霉素患者2321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未联合使用克拉霉素、阿奇霉素;③不良反应报告显示, 均与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明确相关、高度相关。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调取既往记录在案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 调取相应患者病历资料,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阿奇霉素男性、女性、≤12岁、12~60岁、>60岁、合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 ≤12岁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12~60岁,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系统分布
克拉霉素不良反应集中在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集中在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肝胆系统;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胃肠系统比重高于克拉霉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从不良反应分布来看, 阿奇霉素更易致不良反应, 且症状反应涉及系统更集中, 提示其毒理作用更强, 具有靶向聚集作用[3]。此外, 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多伴有不良生活习惯, 肠道功能、肝肾代谢功能、体质量较高, 用药剂量更大有关, 12~6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这与此年龄阶段应用药物应用缺乏严格的适应证, 医师缺乏关注有关。医院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针对中青年患者, 也不应放松管理。针对伴有胃肠功能障碍者, 应提高警惕, 加强监护, 及时获取主诉, 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王迎春, 周学琴, 刘玉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1) :73-75.
[2]魏锦绣, 张虹云, 崔向丽.3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物警戒, 2010, 7 (1) :52-55.
浅议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第4篇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身体组织内浓度高、半衰期长、具有抗生素后效应对酸较稳定,几乎不溶于水。阿奇霉素阻碍细菌转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口服剂型、片剂、分散片、胶囊、颗粒剂型在临床应用较多。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低,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注射剂型起效快,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优点。临床使用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不良反应观察例数增多,现报告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表现在皮肤出现皮疹、搔痒、潮红。多位于脸部、躯干部,有一部分表现皮肤发红、鳞屑、片状斑块、干燥伴有瘙痒,多分布在前臂及手背,少部分表现严重过敏反应皮炎。荨麻疹多为老人和儿童。口服静脉滴入都可以发生。用药后数分钟、数小时发生。表现为全身丘疹样荨麻疹,对称分布,颜面和双上肢为主,瘙痒难忍。
严重发生过敏性休克,多数发生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后出现低血压休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胸闷。面色苍白、口唇紫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晕厥、血压下降。
消化系统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阿奇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通过胃镜检查可以见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服用思密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减轻症状。有资料报道,应用阿奇霉素同时加用654-2各种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肝脏损害:主要体现在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受损,肝功能改变。厌食、厌油腻。化验检查可以出现AST、ALT升高,停药后保肝治疗AST、ALT恢复正常。
泌尿系统表现:主要有双肾区痛疼、血尿、蛋白尿、尿潴留。化验检查尿潜血阳性。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有睡睡、呼吸不规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肾功能衰竭。
循环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宽大QRS波型,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逆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血液系统表现: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临床症状全身乏力、进食差、腰痛、巩膜黄染,血尿,蛋白尿。全身皮肤瘀点和瘀斑。阿奇霉素服用后出现白细胞减少,停药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表现:主要表现是精神症状、神志恍惚,语言含糊、幻觉、椎体外系症状,四肢肌张力高,视物旋转、步态不稳。临床病例有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患者耳鸣,未治疗,第二日静脉滴注,耳鸣加重,逐渐停药,耳鸣减轻。逐渐好转。
有病例关节疼痛、腓肠肌痛。表现为双侧腕关节和膝关节疼痛无力,行走困难。体检可见腓肠肌压痛。有报道阿奇霉素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加强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能诱导肌无力危象。
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患者静点阿奇霉素后出现全身青紫、口唇紫绀。患者没有其他过敏源解除史。阿奇霉素过敏休克导致死亡。根据尸检报告四肢末梢紫绀,喉头水肿,肺水肿。纤维镜下病理组织可见喉粘膜水肿。
一些抗生素和其他制剂应用时注意发生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如红霉素、四环素和制蒜剂合用时,抗生素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和卡马西平合用时,导致卡马西平中毒。
2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阿奇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和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婴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肺纤维化、老年体弱者慎用。阿奇霉素排泄主要是通过肝胆系统。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发生腹泻,考虑有假膜性肠炎发生。诊断明确立即停用阿奇霉素,采取相应措施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根据适应症用药:阿奇霉素与其他抗菌素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阿奇霉素和其它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抗菌素药物选择原则上根据病原菌品种对抗菌素药物敏感或耐药。用药前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素,使用于化脓链球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不宜没有指征的预防及治疗用药。
合理给药途径和使用药物疗程。阿奇霉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就不必联合用药。联合使用药物要有明确指征。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容易出现耐药菌株、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肝肾不良反应增加。病情重感染不能控制的。密切监测病情。减轻不良反应。
综合上述,阿奇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氮杂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细胞组织中的浓度超过血液浓度10~100倍,感染部位浓度比非感染部位高出6倍,这种优化体内分布具有独特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工作中阿奇霉素使用增多范围增大,不良反应也逐渐被发现检测到,可以出现肝肾毒性,严重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听力下降等。应用阿奇霉素时,特别在第一次应用时更应该注意密切观察病情,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高度重视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测,对患者临床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要高度重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现不良反应果断采取营救措施,立即停药或换药,发生过敏反应,积极抢救,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发生不灵反应的预防和补救是有益无害的。
参考文献
[1]汪连香.浅谈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J].医药世界,2006,7.
[2]蔡大升,裴凌.盐酸戊乙奎醚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
[3]汪连香.浅议降血糖药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7.
[4]田爱敏.1例阿奇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6,12.
[5]耿玉莹,王静,李凤鸣.阿奇霉素与穿琥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学杂志,2005,13.
[6]温学辉.阿奇霉素引发哮喘患者氨茶碱中毒1例[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2.
[7]黎平.腹部热敷在减轻阿奇霉素静滴所致腹痛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8.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4年6月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其中克拉霉素不良反应患者68例, 男38例, 女30例, 年龄6~71岁, 平均 (40.5±2.1) 岁;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患者76例, 男40例, 女36例, 年龄8~75岁, 平均 (42.0±1.8) 岁。要求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未采用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方案, 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用药密切相关, 排除其他影响因素。
1.2 方法
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类型等,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来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经分析可知, 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男女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年龄分布比较
经分析可知, 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患者12~60岁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2.3 不良反应表现
分析可知, 应用克拉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及附件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等, 应用阿奇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胆损伤等, 详见表3。
2.4 给药途径
经分析可知, 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患者静脉注射发生不良反应较多,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例 (%)
3 讨论
克拉霉素目前生产的剂型有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缓释片、注射剂、干混悬剂等, 主要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细胞核糖体50 s亚基结合, 从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达到杀菌作用[3]。该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等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对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抗菌活性也很强。克拉霉素能够在胃酸中稳定吸收, 迅速分布到身体各处的组织和体液, 尤其在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4]。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需要2~3 d达到峰值, 5 d后会随着尿液排出。
本次研究中, 克拉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皮肤及附件反应, 占38.2%, 主要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等; (2) 泌尿系统损伤, 占19.1%, 主要包括肾脏损害、尿频、血尿、蛋白尿等; (3) 胃肠道反应, 占16.1%, 主要包括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4) 过敏反应, 占14.7%, 主要包括心悸、胸闷等; (5) 肝功能异常, 占5.9%, 主要是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改变。除此之外, 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各占2.9%。
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也是和敏感微生物的核糖体相结合, 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体外试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 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沙眼衣原体等效果良好[5]。该药物口服后能够迅速吸收, 生物利用度为37%, 达到峰值时间为2.5 h, 可广泛分布在体内, 在组织内的浓度能够达到血液浓度的10~100倍。给药后72 h内, 会随尿液排出。该药物在最初使用时, 由于安全性高、稳定性好,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后来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 相关数据显示达到12%[6]。
本次研究中, 阿奇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过敏反应, 占48.7%, 主要包括皮肤炎症、荨麻疹、关节疼痛、支气管痉挛等; (2) 胃肠道反应, 占27.6%, 主要包括胃炎、肠胃胀气、消化不良等; (3) 肝胆损伤, 占10.5%, 主要包括肝炎、黄疸、肝功能衰竭等; (4) 泌尿系统损伤, 占5.3%, 主要包括肾功能衰竭、血尿、尿潴留等。除此之外, 还会导致造血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血液系统损伤等。
另外, 在用药过程中还要注意, 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 孕妇和哺乳女性, 心肝肾功能低下者都要谨慎使用。而且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用药时, 需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7]。
综上所述, 临床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 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集中在过敏、皮肤炎症、胃肠道反应等多个系统。用药时要关注患者的年龄, 采用合理的给药途径,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防范意识。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4年6月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 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用药情况, 从而明确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应用克拉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及附件反应 (38.2%) 、泌尿系统反应 (19.1%) 、胃肠道反应 (16.1%) 、过敏 (14.7%) 等;应用阿奇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 (48.7%) 、胃肠道反应 (27.6%) 、肝胆损伤 (10.5%) 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男女性别上差异不大, 主要集中在1260岁年龄段, 且静脉注射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多,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应用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 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集中在过敏、皮肤炎症、胃肠道反应等多个症状系统。用药时要关注患者的年龄, 采用合理的给药途径,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金跃, 施玲玲.国内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0, 2 (8) :590-595.
[2]王家满, 韩琼.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10 (1) :92-93.
[3]莫灿强, 陈慧敏, 姚永全.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5 (5) :175-176.
[4]海鸥.某院近十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4, 13 (2) :158-162.
[5]王迎春, 周学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20 (1) :73-75.
[6]宋培仙, 袁丽芳.门诊静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12, 9 (2) :116.
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96例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9月我院向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网提交的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96例。
1.2 方法
将不良反应病例按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方法、原患疾病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96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58例;年龄10~93岁。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 且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见表1。96例患者中, 有药物不良反应史45例 (46.9%) , 无药物不良反应史26例 (27.1%) , 不详者25例 (26.0%) ;有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37例 (38.5%) , 无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30例 (31.2%) , 不详者29例 (30.2%) 。
2.2 用药方法
96例患者中, 静脉滴注给药82例 (85.4%) , 制剂为粉针剂, 用法:将本品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 成100mg/ml溶液, 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500ml中, 配成浓度为1.0~2.0mg/ml后静脉滴注, 时间≥60min。口服给药14例 (14.6%) , 制剂为片剂, 用法:0.25g/次, 每天1次, 饭后2h服用。
2.3 原患疾病情况
96例患者中, 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为主, 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6例、泌尿系统感染26例、皮肤感染14例、消化系统感染10例。
2.4 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9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分布呈多样性, 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以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为主。见表2。
3 讨 论
阿奇霉素能抑制多种革兰阳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 尤其对一些重要的革兰阴性杆菌, 如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比红霉素或克拉霉素活性强, 弥补了大环内酯类对嗜血杆菌作用差的不足。故常被用来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
国外报道[4],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0%, 常见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大多可耐受, 仅0.7%的患者需停药。另有报道[5], 阿奇霉素除常见消化系统反应及皮疹外, 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 包括肝脏和肾脏损害、血小板减少伴皮下出血、尿潴留。
从本结果看出, 60岁以上的人群, 使用阿奇霉素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35.4%) , 因此老年人使用时, 应特别注意控制药物剂量,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确保用药安全。有药物过敏史、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的患者, 使用阿奇霉素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阿奇霉素前应详细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 用药时加强其不良反应的观察。
本结果还显示, 85.4%的不良反应病例为静脉滴注, 这可能与静脉用药吸收快、滴速过快对血管产生刺激性有关。因此建议临床尽量使用口服制剂, 如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静脉滴注, 应严格控制好阿奇霉素的剂量、浓度、滴速, 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分布提示, 一些药品会出现说明书上未提及的不良反应, 如心血管系统 (心悸、心慌、过敏性休克)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咳嗽) 。因此使用该药时要警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 尤其是首次使用该药的患者, 更应加强监测, 并具备一定的抢救措施, 以防不测。
关键词:阿奇霉素,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俞雅娟.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J].海峡药学, 2007, 19 (6) :120-121.
[2]宋兰堂, 司斌, 兰天飚.阿奇霉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师, 2004, 7 (6) :454-456.
[3]黄慧勤.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12) :738.
[4]Hopkins S.Clinical toleration and safety of azithromycin[J].Am J Med, 1991, 91 (3A) :S40-S45.
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10例临床分析 第7篇
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 (不影响核酸的合成) 。由于阿奇霉素具有对酸稳定, 半衰期长, 感染部位组织及细胞内浓度高, 疗效显著, 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点, 已在临床上用于各类感染的治疗。随着其临床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下面就我院因使用注射用阿奇霉素导致的10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过敏性皮疹
患儿, 女, 3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7年8月31日, 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125 g, 静滴, 一日一次。2007年9月2日, 患儿前胸出现散在的皮疹, 诊断为过敏性皮疹, 停药, 未做处理, 12 h后上述症状缓解。
2 注射部位疼痛
患者, 女, 64岁, 因支气管炎就诊。2008年4月28日, 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一日一次, 静脉滴注。2008年4月29日, 用药15 min后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症状, 给予局部热敷、减慢滴注速度, 20 min后症状缓解, 停药。
3 过敏性休克
患者, 男, 52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8年2月11日, 给予静滴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一日一次。用药约5 min患者出现心悸、大汗、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 立即停药。查体:心率100次/min, 血压测不清, 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给予吸氧, 静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一次, 肌注肾上腺素1 mg, 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多巴胺40 mg+维生素C3.0 g静滴, 30 min后, 患者面色红润, 四肢转暖, 1 h后休克症状完全消失。
4 耳鸣、听力下降
患者, 女, 70岁, 因气管炎就诊。2007年11月6日, 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静脉滴注, 一日一次。2007年11月11日, 患者出现听力降低, 停药, 未做处理, 11月14日症状逐渐缓解。
5 头昏、恶心
患者, 男, 38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7年9月1日, 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0.5 g, 静滴, 一日一次。2007年9月2日, 用药约5 min出现头昏、恶心症状, 立即停药, 未做处理, 观察2 h后, 上述症状缓解。
6 腹痛、腹泻
患者, 男, 74岁, 因支气管炎就诊。2008年2月1日, 给予静滴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一日一次。用药2 h后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症状, 停药, 静卧观察, 4 h后上述症状缓解。
7 心悸、心动过速
患者, 女, 22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8年3月24日, 给予静滴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一日一次。用药约15 min患者出现心悸、心动过速 (心率108次/min) , 立即停药, 给予静滴维生素C注射液2.5 g, 2 h后上述症状缓解。
8 嗜睡、精神不振
患儿, 女, 5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8年3月2日, 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15 g, 静滴, 一日一次。2008年3月5日, 患者出现嗜睡、精神不振、无食欲症状。立即停药, 口服维生素C片, 3月6日后上述症状缓解。
9 肝脏损害
患者, 女, 22岁, 因扁桃体炎就诊。2008年6月12日, 给予静滴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 一日一次。2008年6月14日,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停药。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9 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8.2 U/L。考虑为阿奇霉素致肝毒性反应, 立即给予葡醛内酯、复合维生素B等保肝治疗, 6月16日临床症状改善, 复查肝功能正常出院。
1 0 白细胞减少症
患者, 男, 56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2007年9月9日, 给予静滴注射用阿奇霉素0.5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一日一次。2007年9月12日, 患者出现疲乏无力、纳差。停药, 血常规检查:RBC 4.8×1012个/L, WBC 3.2×109/L, PLT282×109个/L, 未作处理, 9月16日复查血常规, 白细胞升至正常。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中, 随着应用人数的增加和用药范围的不断扩大, 其不良反应不断显现, 其新的不良反应也不断被发现。新发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肝脏和肾脏毒性, 其他不良反应可见白细胞减少症、听力损伤等。因此, 在应用阿奇霉素时必须注意, 特别是患者首次使用该药时要注意密切观察, 特别是老年、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或低下的人群用药时, 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修生, 王亦, 郑晓波.阿奇霉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 2006, 11 (10) :19.
[2]方世平, 杨宝玉.阿奇霉素引起的听力损伤[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0, 9 (2) :70.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
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同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作用极其相似,只是侧重面有些许差异。罗红霉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及衣原体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而阿奇霉素除有以上作用外,也是预防风湿热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清除口咽部链球菌,对比之下阿奇霉素比罗红霉素的抗菌作用更加强劲。总体而言,两种药物的疗效都十分稳定显著,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临床治疗的青睐。但随着这两种药物的不断推广,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也随之显现出来[1]。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我院262例接受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安全临床运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提供了一定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了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接受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2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药物种类将其分为罗红霉素组(A组)和阿奇霉素组(B组)。A组中有男患者68例,女患者67例,年龄在10~67岁,平均年龄为(36.52±4.51)岁,体质量在25~78 kg,平均体质量为(51.13±3.39)kg;B组中有男患者66例,女患者61例,年龄在13~70岁,平均年龄为(39.62±3.96)岁,体质量在29~80 kg,平均体质量为(52.26±5.17)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采用罗红霉素药物治疗的为A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为B组患者,两组患者在实验期间都不能混合摄入其他药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下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过敏史、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症状、不良反应法发生时间等数据,随后再运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3判定标准:我国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因果时通常分为三级[2]。I级:不良反应,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极为常见,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能的一部分,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等,危害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Ⅱ级:毒性反应,此时药物采用治疗量就会引起人体各系统的变化从而对机体产生危害,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对肠胃、肝肾、造血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Ⅲ级:过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这种反应差异较大、表现多样,最常表现为皮肤过敏,有药疹、皮炎、水疱等多种形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1.4观察指标:本文侧重观察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所被影响的各个系统器官,其中胃肠道、皮肤、肝胆、中枢神经系统这四项需要重点观察记录。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则证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人数统计:按照上文的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对不良反应的总人数进行了精确统计。由于不良反应为药物基本效能的一部分,对患者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因此不作统计,仅对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进行统计。不良反应详细情况为A组135例中毒性反应3例,过敏反应20例,总计23例(17.04%);B组127例中毒性反应5例,过敏反应31例,总计36例(28.3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人数统计:两组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人数统计情况为:A组23例<15岁的3例(13.04%),15~60岁的1 8例(7 8.2 6%),>6 0岁2例(8.7 0%);B组3 6例<1 5岁的6例(16.67%),15~60岁的27例(75.00%),>60岁3例(8.33%)。本次研究将不良反应患者分为<15岁、15~60岁、>60岁这三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A、B两组中15~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人数统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系统多为胃肠道、皮肤、肝胆、中枢神经等,在A、B两组不良反应的数据统计中均为胃肠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A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概率为69.57%(16例),而B组为52.78%(19例)。两组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人数详细统计情况为:A组23例中不良反胃中肠胃16例(69.57%),皮肤4例(17.39%),肝胆2例(8.69%),中枢神经1例(4.35%);B组36例中不良反胃中肠胃19例(52.78%),皮肤7例(19.44%),肝胆4例(11.11%),中枢神经6例(16.67%)。
2.4停止用药情况:因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过于严重,已强行停止用药。A组中有1例患者停止用药,占A组患者总人数的0.74%,占A组不良反应总人数的4.35%;B组有3例患者停止用药,占B组患者总人数的2.36%,占B组不良反应总人数的8.33%。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相较于患者对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罗红霉素的患者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且对两种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段均为15~60岁。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症状为肠胃的不良反应,其次是皮肤过敏症状,其中对罗红霉素产生肝胆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的人数比率均优于对阿奇霉素产生肝胆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比率,但肝胆和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总人数不多,占实验对象总人数的比率更少。
综上所述,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临床用药后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和皮肤性过敏反应,其次为肝胆和中枢神经系统,阿奇霉素对于肝胆和中枢神经产生的不良反应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罗红霉素对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由此可知,阿奇霉素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比罗红霉素情节更加严重,医务人员须谨慎采用此种药剂。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的用药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药品的监测,同时医务人员有必要充实自身的药物知识,对患者负责,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药剂量[3],如果发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十分严重的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以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岳卫刚,全雪靖.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2):80-81.
[2]裴卫瓶.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235-236.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儿科;阿奇霉素;给药不良反应;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96-02
阿奇霉素属儿科感染性病症的常用治疗药物,其多用在呼吸道感染、外皮肤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对症性治疗中[1]。伴随阿奇霉素普及运用,儿科临床中因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本文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感染性疾病入本院儿科接受用药治疗的患儿78例为调研对象,将其分作研究、参照两组,两组都施予阿奇霉素展开用药治疗,研究组以口服方式给药;参照组以注射方式给药。评比两组患儿给药后不良反应状况,现作以下阐述:
1.对象、方法
1.1调研对象
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感染性疾病入本院儿科接受用药治疗的患儿78例为调研对象,将其分作研究、参照两组,两组都施予阿奇霉素展开用药治疗,研究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4-12岁间,平均(6.9±1.04)岁;包含呼吸系统性感染病21例、外皮肤组织感染11例、泌尿系统性感染9例。参照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4.5-12岁间,平均(7.1±1.08)岁;包含呼吸系统性感染病19例、外皮肤组织感染12例、泌尿系统性感染6例。对患儿一般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可进行同期对照研讨。
1.2方法
研究组以口服方式向患儿施予阿奇霉素,依据每例患儿体质量予以适宜剂量,剂量在0.2-0.4g间,每日口服1-2次,持续给药一周。
参照组以注射方式向患儿予以阿奇霉素,药物产自湖北潜江药业公司,国药批号:H20050648,依据每例患儿体质量予以适宜剂量,剂量在15mg-0.4g间,每日给药2次,持续给药一周。
1.3数据统计及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调研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0.05。
2.结果
经统计,两组给药后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或皮疹、肠胃不适、体温升高等为主,研究组总计6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4.63%(6/41);参照组总计15例出现不良反应,占40.54%(15/37)。和参照组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病例数占比率更低,组间比较差异较大(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3.1儿科疾病运用阿奇霉素开展治疗后不良反应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数据为:两组给药后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或皮疹、肠胃不适、体温升高等为主,研究组患儿中总计6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4.63%;参照组的占40.54%。评比可知,研究组不良反应病例数占比率更低,比较差异突出(P<0.05)。
3.2阿奇霉素药学监护探讨
3.2.1熟练掌握患儿施予阿奇霉素的各种适应证
给药前,先清楚掌握患儿的药敏性试验资料,并据此鉴别有无不适应证,进而确认可否予以阿奇霉素,谨防错误施药或不对症给药[2]。给药期间若要联合运用其他类型药物,必须掌握搭配原则,避免犯配伍不当问题。同时紧密探查患儿的感染性病情有无进展,以免用药错误对患儿机体构成损坏[3]。药物剂量、给药时间都要遵医进行,不可随意加、减使用量或更改给药时间。
3.2.2规范给药方法
阿奇霉素种类比较多,大致分成口服型、注射液型。为确保患儿运用此药后没有较严重的危害性,医务人员要在给药之前明确给药的具体形式[4]。据本调研数据指证,向患儿施予阿奇霉素最好选用口服方式。但鉴于部分患儿出现病情危重状况,难以口服用药,此时可考虑替换为注射给药。有关资料强调,阿奇霉素半衰期超出35小时,如果用药量超标很容易诱发药物残留问题[5]。基于此,对患儿予以阿奇霉素时,不可超出规范化剂量标准,否则可能对肝脏、肾脏形成损伤。
综合以上内容:儿科医务人员对患儿施予阿奇霉素开展用药治疗时,务必牢记给药适应证、配伍原则及有关禁忌事项,最好选用口服方法施药,药物剂量、给药时间都要遵医进行,以规范给药操作,提升医疗及预后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伟,周娟,孙莹,等.阿奇霉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9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8):1405-1408.
[2]刘照振,李文东,王俊秋,等.运用GC和GC-MS法分析注射用阿奇霉素制剂中的挥发性未知杂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12):932-936.
[3]任明星,薛国昌,沈琳娜,等.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5):588-591.
[4]王培香,印亚双,陈月,等.阿奇霉素对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儿童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4):646-6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使用罗红霉素患者2500例、克拉霉素患者2500例、阿奇霉素患者25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罗红霉素组中,男1240例,女1260例,年龄在5~89岁,平均年龄为(45.71±19.66)岁;其中呼吸道感染1222例,皮肤感染67例,泌尿系统感染600例。克拉霉素组中,男1250例,女1250例,年龄在6~88岁,平均年龄为(44.21±17.31)岁;其中呼吸道感染1201例,皮肤感染689例,泌尿系统感染610例。阿奇霉素组中,男1247例,女1253例,年龄在4~88岁,平均年龄为(46.46±19.05)岁;其中呼吸道感染1213例,皮肤感染684例,泌尿系统感染603例。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罗红霉素组患者药物每日剂量平均为(0.37±0.02)g,平均使用天数为(5.78±2.01)d。克拉霉素组患者药物每日剂量平均为(0.45±0.04)g,平均使用天数为(6.01±2.86)d。阿奇霉素组患者药物每日剂量平均为(0.42±0.04)g,平均使用天数为(5.54±2.54)d。
1.3 观察指标:
对3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并比较不同年龄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3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381例、297例、365例,对比差异明显,P>0.05;3种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患者年龄中,罗红霉素以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以18~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注:#P<0.05,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奇霉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最多,克拉霉素组最少,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的种类中,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且罗红霉素组患者还有较多排除胃肠道、皮肤、肝脏、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如泌尿系统、视力损伤、呼吸系统损伤等,包含在表1中的“其他”内。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良反应集中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其中罗红霉素在60岁以上多见,在18岁以下、18~60岁也较多;克拉霉素主要集中在18~60岁,阿奇霉素也集中在18~60岁,而这两种药物在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不良反应则较少。
3 讨论
1952年红霉素由Lilly公司推出,在20世纪又逐渐推出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第2代[2],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的血药浓度高,稳定性好,抗菌谱广泛,有较好的抗生素后效应。既往在临床工作中,认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是经过临床应用我们发现,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均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罗红霉素不良反应共发生381例,所有的患者中以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存在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且存在药物代谢速度缓慢,患者的血浆蛋白质含量较低,因此容易发生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3]。
克拉霉素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为297例,其中以18~60岁最多,我们分析可能与此年龄段的患者靶器官的敏感性有关。且阿奇霉素患者不良反应也集中在18~60岁,也主要是由于此原因。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较高,主要是由于此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且半衰期更长,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注:#P<0.05,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集中在消化道不良反应中,其次还包括有皮疹、肝胆系统的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这就要求医师在工作中,对患者的各种不适均引起重视,寻找与患者药物相关性的不良反应。而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以口服药物为主,并详细了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有过敏史的患者一定加强不良反应观察,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一定严格地控制滴速,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药物使用也要严格地掌握适应证,一般药物使用集中在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和软组织感染中。同时,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都尽量避免与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一旦与其他的药物联合使用,要密切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综上所述,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在使用过程中均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临床用药时密切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到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为提高这三种药物的使用安全性给予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使用罗红霉素患者2500例、克拉霉素患者2500例、阿奇霉素患者25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规律。结果 3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381例、297例、365例,对比差异明显,P>0.05;3种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患者年龄中,罗红霉素以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以18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在使用过程中均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临床用药时密切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到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顾君,高杰.98例大环内酯类ADR相关因素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1,8(3):214-216.
[2]胡进平.2008年至2011年医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