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成长范文(精选8篇)
苦难与成长 第1篇
我总是感觉到,身边有一堵看不见的高墙,在无形之中向我施以重压,让我喘不过气来,而我只有不断的逃避来摆脱这身心的束缚。但无论怎样逃避,都无法摆脱这苦难的折磨,反而使我身心疲惫。
我默默的走在街道上,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一次又一次的思索,面对人生之中的苦难,我是否应该逃避我究竟应怎样面对人生的苦难?
我继续茫无目的的走着,忽然,我的视线停留在一堆大石头的夹缝里,那里似乎有一抹淡淡的绿色。我暗笑自己出现了幻觉,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掀开了这几块石头,而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我。那里竟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堂。那里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在到处乱爬,可能是在黑暗中待太久了,变得惧怕阳光,不一会儿,便跑得无影无踪了。而那抹淡淡的绿色,是一株野草,它已经被那些石头压弯了腰,却仍然富有生气,仍然有着最美丽的碧绿。我凝视着小草不屈的身姿,想着我在现实中面对苦难的所作所为,脸已发烫
我无法想象这些野草和小虫是怎样在这千钧的重负下生存的,我也不知道他们如何克服这样的逆境,但我知道,它们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地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通过这些,我终于明白:苦难能促进我们成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的去面对。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形形色色的苦难伴随着我们成长,有的人在这样的生活中不断逃避,最后变得麻木、一蹶不振。而那些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则会勇敢面对苦难,使之成为成长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坚强。而当我们战胜苦难后就会发现,苦难造就了我们的成长,它也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精彩。
现在,生活中的高墙仍徘徊在我的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是,它对我的重压已不复存在,我也在直面苦难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成熟。
苦难与成长 第2篇
苦难也并非是坏事。因为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你奋斗的动力。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我们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苦难中创造的《资本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伟人无一不是在苦难中磨练出来的。苦难既可以磨练人,也可以摧毁人的意志。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在苦难中成长。没经历过苦难和挫折的人,是很容易被击垮的。比如最近各大高校屡屡发生的自杀事件。他们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分手的日子,一切都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然而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选择退缩、一蹶不振、怨天尤人,造成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古人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然后他用3千越甲可吞吴,被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对成功的重要性。古人如此,如今也一样。比如为了为了人类能够战胜疟疾,屠呦呦老人用了大半辈子时间和精力,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发现了青蒿素对疟疾有着非常好的疗效,终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些例子生动形象的表明,成功并非偶然,只有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只有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才是经得起考验的人,才不被这个世界打垮。别人能成功,你一样可以。吃的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其实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别人外表光鲜靓丽,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他们的成功只是在别人在喝咖啡的时候,还在努力付出而已。所以苦难也算是一笔财富。
2012:中国保险业苦难中成长 第3篇
保险业“赔款不如捐款多”成笑谈
7月21日, 北京市遭遇61年来的特大暴雨,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然而, 据保险行业主管部门通报, 截至当月底, 在京保险公司共接到因强降雨造成损失的各类报案的估损金额10亿元, 占比不足10%。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 从我国灾害保险业赔付占总的经济损失的比例来看, 保险的风险管理、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保险业的灾害赔款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很小一部分, 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
追溯到2008年5月, 我国汶川地区发生地震,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但截至2009年5月, 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仅不到20亿元。尽管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给予应赔尽赔、启动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服务, 但赔付不到直接损失的千分之三, 着实凸显了保险业在灾难中发挥作用甚微。
从国外经验来看, 在自然灾害面前, 保险业大有可为。美国东岸遭受“桑迪”飓风, 造成约200亿美元损失, 而保险机构最终赔付约达到5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郝演苏说, 飓风“桑迪”灾难后保险赔款的比重相当高, 而政府直接支付用于救灾的钱款并不多。“相比之下, 我国汶川地震中, 保险行业总的捐款额大于赔款数额, 成了笑谈”。
大灾大难致保险业“危”“机”并存
面对灾难, 我国目前仍以“全民救助”为主, 在灾难发生后, 往往采取财政紧急拨款、各界募捐的方式提供保障。这种方式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削弱了保险业在灾害应对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产品研发处处长杨慧晶表示, 以往国家对于紧急事件的应急, 采用社保或救济体系, 提供经济援助, 但这需预留较大资金量, 而保险作为有杠杆效应的金融工具, 用较小的经济成本锁定较大的经济风险, 这种方式比经济储备更高效, 更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 保险企业由于自身更加专业, 也可以在灾害中争取参与救助。杨慧晶说, 除了在地震、暴雪等灾害中可以预付赔偿外, 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专业化手段与受害人或特殊群体进行沟通, 在灾害救助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多位专家和保险机构业内人士指出, 我国应急保障体系应通过与社会保险机构的合作, 将政府职能责任落实, 节省社会资源和政府支出。同时, 保险公司通过这种合作, 也能拓展业务, 从中受益, 更充分地发挥其保险保障的作用。
郝演苏说, 这种合作的建立, 对于稳定财政分配, 实现财政科学预算有着巨大作用, 也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乱用纳税人的钱来“补窟窿”。
保险机构大有可为
如今, 我国保险业已开始渐渐加强同政府部门在保障体系方面的合作。例如中国人寿从2013年开始为现役军人承保交通意外保险;火车票取消强制险后, 保险公司开始着手定制针对铁路的险种等。
不过, 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保险保障制度。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 我国利用保险手段分散灾难风险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这也制约着保险业的灾害事故承保能力。今后在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中可适时将保险纳入, 充分利用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这不仅会给保险业带来极其乐观的前景, 同时也会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能力。
郝演苏建议, 今后可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 将更多的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费补贴, 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 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除此以外, 保险机构和保障体系的合作可先期借鉴一些地区已经推行的公共责任险进行推广。杨慧晶指出, 当前包括网吧、小型商户在内的一些经营场所和大型活动, 属于安全隐患极大的群体,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没有经济实力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最终还需政府出面“兜底”。
人保财险公司财产保险部王琪说, 保险公司推出的公共责任险可有效地降低事件发生概率问题、提高处理效率。这类公共责任险通常由地方政府对此类群体给予很少的保费补贴, 保险公司会负责日常的防灾防损检查, 一旦出现事故后, 可引入保险公司参与协调, 并全额赔款。
在苦难中成长 第4篇
我眼睁睁地接受了这一让我眼中流泪心中流血的事实。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不吃饭就不能活着这是真理。家中万元存款那只是跋涉在茫茫沙漠里的一壶水,不到绝境是不能动一分的。擦干眼泪谋生去吧。我幸运地被一家私立中学录用了,接手初二语文课。校长待我不薄,月薪600元,这对急需柴米的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即使如此经济上仍是捉襟见肘。
为了规划好拮据的生活,我甚至像个悭吝鬼似的斤斤计较着。我们每个星期只买一次荤菜,由于买得数量少我只吃些蔬菜,细心的儿子发觉后,硬逼着我吃他才吃。有一次,吃烧排骨炖豆芽,儿子把送到唇边的最后一块排骨又放回菜碟说:“明天再买点豆芽兑上。”那情景真让人咽泪。炎热的夏季可怜的孩子从未舍得买过一支冰棍吃,以致连冰箱也不让我开一天。有次儿子忘记关电蚊香炉,放学回来发现后,打着自己的小手说看你下次忘不忘!
儿子的生日到了我想给他买件T恤。为了能多赚50元钱,我不顾瘦弱的身体毅然参加了义务献血,路上被校长撵了回来。校长把我喊进办公室,关切地问我是不是经济上出了问题,我装出一脸轻松道:“我怕长胖。”我不想让人说我要钱不要命。这时,校长拿出一沓票子说:“这是2000元,拿去先用着……。”望着那沓花花绿绿的钞票,我顿时有种被人掴了一耳光的感觉,如果当时不是靠在门边的书柜上,我想我会羞辱得晕倒。稍作平息,我又恢复了轻松,我浅笑道:“这不是嗟来之食吧?”说完我潇洒地一转身,把一脸愕然的校长关在了身后。
儿子感冒了,一连半月伴随着剧烈的咳嗽,我要带他看医生儿子坚持不让。拗不过他,只得从药店里买点先锋四和甘草片,儿子吃过说快好了。一天夜里,路过儿子卧室,隔门传出儿子的剧烈咳嗽声,原来孩子怕花钱故意在睡觉时把卧室的门关上了。整整一夜孩子的咳声未断,我在沙发上跪到天明。第二天我强行把儿子带去输液。
临近中考,由于学校近期连续加课,身心疲惫的我在下午放学途中突然晕倒在马路上,正巧被原单位的林姐撞见,林姐打的要把我送医院我硬是不肯,可叹我当时家底竟不足10元钱!依在林姐肩上,我不禁泪水滂沱,掬泪叩问苍天——这是母子应受的折磨吗?付义一掷万金在章台博得红颜一笑,可叹我母子衣食不周。男人啊,当你走进了婚姻殿堂,有两个字且请记住——责任!我不知付义在恢复良知后能否承受起良心的拷问,我不知世间还有否公道!
钱,我恨钱。坏品败行钱财占了八分。如果不是钱,付义也不会琵琶别抱。但眼下囊中羞涩又令我举步维艰,看来不拓展别的挣钱路子孩儿连学费也没有着落了。只是,一个教师除了以代课为挣钱的办法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一日,看见同事在翻阅杂志,一个灵感袭上心头:曾做过宣传干事的我何不秉笔写稿赚取稿酬解燃眉之急。联想母子所受的磨难,借助付义馈赠的素材,夜半展笺握笔,受伤的心灵,久郁的痛苦,焦灼的情迫都凝聚在笔端……每天我写得很累很苦。有次走在下班路上,因想着文章情节不经意汽车抵到眼前,司机凶神恶煞地骂道:“想死!”一阵惊悸后,自我揶揄:“想活!我还要养育我的儿子!”
或许是我的亲身经历打动了编辑,我的文章被一篇篇刊登出来。捧着浸满血泪的稿酬我喜极而泣:我一个下岗的弃妇,在命运多舛面前没有哭着认命,我像一头牛拖着沉重的犁向前。苦难磨砺了我们母子,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儿子在苦难中考进了重点高中,我也辞谢了曾经拯救我于水火之中的教职,重返原来单位并入党晋了职称。回首往事,我骄傲我自豪——知识改变命运谁说女子不如男!两年多来,我不仅填饱母子的肚子,同时挣上一个高中生昂贵的学杂费用,并且还有了几千元的结余。这里,还有我的儿子过早地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灾难。再者还要提到的就是孩子的班主任曹育红先生,其像慈父一样默默地关怀着一个单亲的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每念及此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大恩不言谢!
擦干眼泪向前走,我未曾想到进一步居然是一片海阔天空,重塑了自己,找回了尊严。一天深夜,失踪年余的付义失魂落魄回到家中,执我之手哭道:“我真傻,离开你我才知道我失去了一个港湾……”我强自镇定着自己的情绪,睁大眼睛不让泪水溢出,轻笑说:“谢谢你让我丢掉了精神拐杖,我发现丢掉拐杖我还没有摔倒……”冷冷而坚决掰开付义的手,我说,“明天上午我们去办手续吧,存款和房子我都不要。”
梦醒了,走出来。人不可能走回梦里。重要的是,我知道谁也不能再控制我的命运,我有能力有信心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重开一段人生。
苦难与成长作文 第5篇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苦难、挫折:早晨6点半上学,总要在漆黑的夜空下一个人慢慢行走;在学校里,每天做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检查班务日志、督促卫生、管理课间纪律、制止不良现象......许多事情也由我处理;考试时,总要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生怕年级排名保不住;回家后,一般说来,写完了作业,做了家务后,只能寂寞地望着天空发呆有时我真想质问上帝: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那么地坎坷?为什么我的希望、愿望总是化为泡影?为什么在我伤心时没有知己来安慰我?我甚至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生来就是要吃苦受罪的。自此,我越发地悲伤,慨叹命运的不公,诉说生活的困苦。我不愿与人相处,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我变得抑郁、失望、焦虑、迷茫,我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可是,当我知道了鲁滨孙那艰难困苦的28年岛上生活后,当我了解了贝多芬充满坎坷与磨难的命运后,当我明白了海伦?凯勒这位盲聋哑作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后,当我理解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含义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的这点小磨难、小挫折算什么呢?那些成功人士经历了多少困难,受到了多大摧残,他们却始终乐观向上,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断前进。再来看看自己的生活:一个人走夜路,锻炼了我的勇气;每天的作业,使我增长了知识;处理班级公务,则考验了我的管理能力;一次次角落里的默默哭泣,让我变得更坚强,能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是的,我的生活确实培养了我的道德品质,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
苦难与成长作文 第6篇
先来说说以前的我吧。以前的学校,我的成绩一直都是倒数前十的。因为成绩差,老师和同学自然就不怎么看好我。最可恨可恶可厌的是我之前的班主任,因为我穿着老土的缘故,嫌弃我、鄙视我、针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认了,但是,我真的就这么差劲吗?这么不如别人吗?我不服。我当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心里暗自发狠要加强学习。
后来,我换到现在这所学校,换了一个班,换了一群人。我开始发奋了,却发现现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无情的现实一下子就把我的梦想扼杀了,但我不会屈服,我又再一次打起了精神,再次开始奋斗。在这过程中,我多多少少历经了许多问题。我每天都要在班上学习到很晚,学习新课、温习功课。
这让我有无限的充实感,但是我并不是幸运之神的青睐者,而是幸运之神的抛弃者。
又一次的灾难降临,差一点让我被迫退学。我把数学老师惹生气了,因为我在外面学校养成的坏习惯,我在他的课堂上多次顶嘴,屡教不改。最后,数学老师忍无可忍,彻底与我摊牌。我几乎要被劝退学了。那阵子,我的情绪跌到低谷。所幸的是数学老师最终原谅了我,才让我留了下来。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陋习,下定决心认真学习,不再嘻嘻哈哈。之后,我每天学习至深夜,为的是把数学公式、语文课文背来。在这一天又一天的付出中,我留下了一滴滴的汗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拼尽了全力,收获了许多,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个人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苦难与成长作文 第7篇
我们都已长成15岁的小大人了,可心智仍停留在初二时。许多人都在玩,丝毫没有压迫感。其实我刚开始上学时也是这样的。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这是以前一句开玩笑的话,用在我们身上还挺合适,因为我们在上课时很少听讲。对于我而言,特别是数学课,我的厌恶情绪尤为严重,晚自习还有人在磕瓜子。语文老师发现一系列问题后,终于对我们进行了说教:你们的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上课状态非常差
我并不是傻子,听了老师的话,我反省了一下我的过错。以前说过无数次,要好好学习,可哪次实现了?我每次的考试成绩,别说阳新一中了,连普高都没得上了。那一天,我想了很久,我再不下决心就晚了。我终于抬起头,眼中迸出坚定的目光:我要学习,我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拿起从未写过的《英语名校课堂》,拿起被我丢弃的化学方程式,还有我所讨厌的数学题。看着黑板上无数的化学方程式,我多么想趴下去睡觉啊!我不断掐我的手心,心里默想:加油,撑下去!就这样撑过好几节数学课、化学课。后来,我就习惯了,上课听讲已经能认真了。在寝室里,我和李思怡晚上还要打坐五分钟。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将学习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
苦难与成长 第8篇
作家路遥用长达六年的时间准备、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全景式地呈现了19751985年这十年间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着重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重重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
起源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体裁中颇为重要也很常见的一个类型,近年来在中国也逐渐流行起来。从广义上而言,成长小说是一种表现年轻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从“天真”走向“成熟”的小说形式。据此,我认为,就主人公孙少平而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全书用相当的笔墨细腻地刻画了孙少平受挫迷惘顿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成长历程,从17岁到27岁,总共历时十年。本文致力于对主人公孙少平成长历程的解析与探讨。
二、在苦难中成长
小说从1975年二三月间,17岁的孙少平刚上县城高中不久的一顿午饭写起。因为各自家境不同,学生的饭菜分成了甲、乙、丙三等,连一套合身衣裳都置办不起的孙少平当然只有吃丙菜的份儿,而他那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却让他不得不在人群散尽之后才来取自己那不体面的饭菜。此时的孙少平,像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人一样感到自卑与羞愧。他能忍受劳动和饥饿,却“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第一部,第8页)。尽管长年艰苦的生活让孙少平很早就懂得为家庭分忧,但尚未见过世面的他,虽已17岁,在心智上依然是一个没有成熟的青年。
但是,就如三毛曾经所言,我们反抗、所不肯承担逆境恰是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也许在事件发生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那些我们极力想摆脱的困境确在某种程度上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熟起来。当少平的姐夫被抓去劳教、平日主事的大哥出门在外,家中乱成一团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第一部,第41页)。此刻,在命运的召唤下,这个青年的心情甚至处于一种昂扬的状态。书籍的启示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由曾经被动地接受命运捶打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向困难发起反击。在经历了“初恋”失败、打架事件之后,他更是进行了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并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第一部,第137页)
在县城两年的高中生活,以及广泛的阅读向孙少平不完全地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高中毕业后的他,已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一生局限于农村那个狭小的天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也知道自己很难挣脱现实,但又急切地盼望着能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路遥将此归因为“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第二部,第89页),以及男性尊严意识的萌发。几番思想挣扎之后,孙少平最终选择了外出闯荡。
在度过了一年多像流浪汉一般四处揽工的生活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少平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煤矿工人。煤矿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和危险,在井下操作时,生死往往就在于一瞬之间。然而对经历过更艰苦环境的孙少平而言,那又黑又脏、缺乏诗情画意的矿区在他眼中,甚至变成了“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第三部,第14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离开打工的城市前往矿区时,面对这个给他带来无数心酸与苦难的地方,他居然能满怀感激地感叹:“你用严酷的爱的火焰,用无情而有力的锤砧,烧炼和锻打了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第二部,第421页)一个青年能对苦难产生如此积极而深刻的认识,可见他离真正的成熟已经不远了。
从外出闯荡到在煤矿下因救人而受重伤的这四年,孙少平在摸爬滚打中真正一步步成长起来。我认为,孙少平迎来真正的成熟,是在小说结尾他坚定地做出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执意回到了矿区: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第三部422页)
只有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感悟的人才有勇气选择平凡。此时的孙少平已经彻底地成长了,他意识到了人生的价值何在,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度过有意义的一生。因此,他才能够在面对这景色萧条的矿区时,感到激动与幸福,听见耳边奏响了青春与生命的赞歌。
三、书籍是成长的导师
成长小说中的成长主人公往往有一个成长的导师,因为“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的指教”(第一部,第400页)。对于孙少平而言,书籍就是他成长的导师。书籍是他瞭望世界的窗口,也是促使他外出闯荡、并让精神在苦难中不会变得麻木的重要原因。
孙少平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人保尔柯察金的奋斗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本启蒙之书,从此,书籍成了能够浸润他心田的涓涓细流,汩汩流过他的青春,流进了他生命的河流。
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眼界开阔了,他思想的骏马就不甘于拘泥在庭院之中,而是渴望在一片无垠的原野上驰骋。因此,在高中毕业后,少平渴望出去闯荡,越远越好,哪怕是去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所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对于少平而言,书籍的力量是强大而积极的,它赋予了这个贫寒的青年看世界的眼睛,更激起了他磨炼身心的昂扬斗志。
在最初外出闯荡的日子里,繁重的劳动曾让孙少平一度精神麻木。所幸的是,这个已从阅读中尝到甜头的青年终究还是捧起了心爱的书本,挤出每分每秒,如饥似渴地去汲取书中那些能让他成长壮大的精华。“通过不断地读书,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静地对待欢乐和幸福”(第二部,第149页)。
书籍是孙少平无声的导师,但是它传授给他的智慧、赋予他的强大力量却是语言所不可比拟的。少平在这个导师的“谆谆教诲”下,产生了对抗苦难的勇气,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还主动担当起教导妹妹兰香的任务,言传身教,成为了妹妹的成长导师。
四、爱与感恩
一个缺爱的孩子,成长的天空难免会倾斜。出身贫寒的孙少平尽管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但在他的成长中,却始终有爱相伴。
首先是来自家人的爱。这贫困交加的一家老小,相互扶持,相互关爱,逐渐走向了收获与幸福。当少平执意出去闯荡时,并不理解他的家人仍选择了支持,家人的宽容与爱温暖着少平的心。不论多么破旧多么寒碜,这个家将永远是少平在这个人情冷暖的世界上最后的心灵港湾。
其次是恋人的爱。贫家子弟、煤炭工人孙少平与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在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能的一对。然而,他们确实相爱了,爱得热烈爱得纯洁。田晓霞之所以能摒弃世俗的偏见对少平一往情深,是因为少平在她心中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爱情像甘甜醇香的美酒滋润着人的心田,让人沉醉,也增添了少平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遗憾的是,田晓霞在一场洪水中为救他人而牺牲,美丽的古塔山上,再也看不到这对恋人依偎的风景。
还有来自陌生人的爱。在外闯荡的日子里,孙少平辗转各处都能遇见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尤其是曹书记夫妇俩和煤矿的师傅王世才一家人。原本都是无亲无故的陌生人,少平却和他们渐渐变得亲如家人。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更暖人心的呢?
爱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能驱赶寂寞与邪恶,让人的心灵丰盈而充实。对孙少平而言,爱是他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爱让他不仅对爱他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也让他对伤害过他的人怀有感恩之心,并用正直和善良回报整个社会。他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曾经放肆伤害过他的跛脚女子;他掏出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帮助被包工头凌辱的小女孩回家;当师傅在一场事故中不幸遇难后,他不顾流言蜚语,尽自己所能帮助师傅的妻儿哪怕现实冷酷无情,但人间的爱依然让孙少平成长为了一个热情、宽容、懂得感恩、充满正义感的青年。当他受伤后躺在病榻上、感受着亲人和朋友的关怀时,他心中没有对生活的抱怨,反而满溢着感激之情。自己奋斗得那么艰难,却从未忘记生活的恩赐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便有如此的胸襟,是何等的可贵。
五、结语
美国作家N.斯蒂芬斯曾说: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的悲喜剧,真实且又震撼人心,那贯穿全书的昂扬向上的气势,使读者即使在主人公最艰难的关头也能嗅到希望的气息。孙少平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所有的读者都愿意认为,他以另外一种方式伟大着。孙少平无疑是本书精神的载体,路遥欲借他的成长历程告诫人们:“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第三部,第201页)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注定只能过平凡的一生,但是如若路遥所言:“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那么这一生,便也无怨无悔了。
摘要:《平凡的世界》着重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孙少平在书籍的引导和残酷现实的刺激下, 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 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他时刻对给予他关怀与爱的人心怀感恩, 并用正直和善良回报社会。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台湾]三毛.亲爱的三毛[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5.
[3]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小说研究[D].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