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新城规划范文第1篇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03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0
1、2002年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03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03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
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
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
比2002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2002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
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04年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
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
浦口新城规划范文第2篇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 滨海游憩板块• 滨海生态居住板块• 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
观水、听水、滨水、游水等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打造东营滨海游憩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水心:内海区域打造岛屿、沙洲、建筑景观等核心标识系统和游戏目的地,休闲模式包括:水上屋创意风吕、温泉水上度假屋等休闲度假场所;景观小品、艺术建筑等景观标志。
水面:蓝海(内海)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可以打造滨海观光环。水面上还可以船、筏(非机动)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以漂浮结构形成大地艺术景观。其休闲模式包括:滨海水上乐园的水上游乐设施设备展示和推介,充气类水上游乐设施设备,“水上嘉年华”的滑水、船筏、帆板、冲浪等;在漂浮物上进行的休闲 验性活动;漂浮结构的景观小品等。
水中(水下):水中(水下)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潜水、游泳、戏水,也可以建设水下世界。休闲模式包括:水中的游泳、潜水等戏水游乐项目;海洋温泉浴等水中休闲项目;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的水下 餐厅等。
水空:水空是水面上的空间,可以创造凌空游乐的广泛内容,包括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等游乐项目;栈桥、浮桥、水上平台、水上空中花园等景观小品;水上空中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
水滩:水滩是水岸边浅水区域,为亲水戏水区,是水景制造最有价值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榭、船屋等滨水建筑小品打造水上园林;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沙滩网球、沙滩风筝、沙滩田径、沙滩运动车、沙滩拔河、沙滩舞蹈等滨海金滩的水滩游乐项目;开发沙雕艺术、日光浴、散步、沙滩浴等休闲项目。
水岸:水岸是近邻水体的陆地,也是护堤区域,可以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海花园、滨海道路、水城建筑体系等多种景观,也是水城的建筑互动关键。滨水区可以看到水体的岸上区域,是室内游乐、陆地游乐的区域。开发海洋温泉公园、滨海温泉水上度假村、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旅游房地产等。
3、滨海生态休闲居住区
依托围海而成的滨海景观资源及游憩、商业、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中高档住宅,在满足临港产业区及现代服务产业区人口对居住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滨海旅游度假、滨海休闲的需求,规划用地面积约31.6平方公里。
居住区以中低层建筑为主,注重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能源的使用,注重与城市水系景观的结合。
滨海旅游度假区要以低层、低密度住宅为主,以水为脉,将水与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风格的水城居住群,形成西班牙风情区、美式风情区等各种特色组团。
4、滨海科教研发区
科教研发区位于滨海高等级公路以东,与滨海居住、滨海游憩区及临港产业区相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提倡生态办公引领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由具备高度信息化处理功能的楼群构成,是关注企业行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功能区。
从功能上来说是集中展示城市产业文化和形象的基地,满足企业研发、会议、教育、培
训等功能。优先考虑从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及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入区。
作为产业升级基地、合作基地、创新基地项目,形成综合性的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研发办公区;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可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集聚联动,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点。
科教研发区将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支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等,并引进相关的企业入区落户,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部分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为龙头,关联产业为支持的综合性、国际性产业升级基地。
5、滨海新城核心建设区基本设计要求
水系与城市空间融合:通过滨海新城内部水系网络将水库、河流、海洋连接形成城市水景观与城市水生态系统。重点对内海区域、观海栈桥、黄河路水系、滨海商务区、游憩区、新填海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低碳与城市设计融合:应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ED照明等技术,以清洁能源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源、海水淡化,加强城市供水节水、雨水及中水综合利用等。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设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低能耗建筑,重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等。
突出城市核心区的海岸天际线:通过高层集聚、多层过度、低层围绕的布局方式,集中建设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区域打造城市中心区。
广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
1、广利港区
建设面积:港口建设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2000吨级码头1个,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商贸港,集商业贸易、旅游码头等多功能港口。
将广利港迁至广利河入海口外侧深水区域,有效扩大广利港吞吐能力。对广利河入海口附近进行综合整治河口拦门沙和内河航道疏淤,重点建设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建成中心城区的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和零散集装箱海上运输集散地,到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同时,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上观光旅游。
2、临港产业区
建设面积:35.4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临港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滨海新城重要的产业支撑,新城区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基地。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生态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临港商贸仓储与物流等。
新防潮堤选线方案
新防潮堤位于渤海负两米等深线,新堤长30.03公里,线型整体规整、局部灵活。新防潮堤内侧为300米绿化带和200米水系。
方案二:
相同点:
1、整体布局结构与方案一相同。
2、四大功能板块与方案一相同。
3、水系分割、生态优先、组团布局与方案一相同。
不同点:
1、新防潮堤采用外环环抱式布局方式,利用采油岛和观海栈桥形成外海海湾。
2、水系布局更加灵活,水系面积更大。
浦口新城规划范文第3篇
十二五期间,通州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打造“一核二区、一线两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创意产业GDP占到总值的12.5%。
6月14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主任周茂非等一行来通考察时表示,通州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优势,市文资办将进一步加强与通州区的联系与沟通,全力支持通州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领导王云峰、岳鹏、王杰群、崔志成、李亚兰陪同调研,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向市文资办领导介绍了通州文化产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和规划。
近年来,通州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艺术品创作交易、出版发行、动漫网游、原创音乐等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继诞生了运河艺术节、宋庄艺术节、草莓音乐节、九棵树数字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截至去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79家,税收2.34亿元。“十二五”期间,通州将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核二区、一线两园”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创意产业GDP占到总值的12.5%。其中,“一核”为运河核心区;“二区”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通州文化旅游区;“一线”为运河沿线养生文化体验带;“两园”为台湖国际图书产业园和九棵树数字音乐产业园。
市文资办领导对通州文化创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市文资办党委书记张慧光希望通州区抓住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坚持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理念,集中力量打造重点项目,形成品牌效应。她表示,市文资办将进一步加强与通州区的联系与沟通,积极研究新问题,出台新政策和新举措,全力为通州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浦口新城规划范文第4篇
作者:李东明
北京密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地名独有的文化韵味和博大气象。
■密云地名的“大气”
古有“密云不雨”之语,语出《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喻事物正在酝酿,尚未发作。多形容两军临阵,战云密布之态。密云不雨,是云涌如奔的无声轰鸣,是暴风骤雨将至的凝固定格。故古代两幅地名联皆以密云为首,其一: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其二:密云布雨引三河灌玉田万年丰润;平谷移山填静海建乐亭百世兴隆。
■密云地名的“古气”
密云地名中的“古气”,是就其诞生年代的古老而言的。密云许多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巨各庄镇久远庄村,该村为汉、唐村落,以成村历史悠久命名。不老屯,村原名不老古,因传说村中出了仙人王志,村人称其为不老古人,因得村名。古北口,为密云境内最古老的村名之一,夏、商时期,这里便成为古代先民往来的通道,唐时称为“虎北口”,五代时古北口之称见于史籍。以上村名,可谓“古气”十足。
■密云地名的“皇气”
密云地名的“皇气”,是指那些与古代皇帝及皇家有关的地名散发出来的气息。因密云为京畿重地,故许多地名“皇气”十足。皇帝的儿子,被选定为继位者(即立储)称为太子。密云地区因太子命名的地名即有西田各庄镇的“太子务”,凡以“太子”为专名的地区,大多与官田有关。皇帝外出巡幸驻跸的地方,称之为“行宫”。清代北京地区行宫最多,仅密云地区就有刘家庄行宫、罗家桥(省庄)行宫、瑶亭行宫,今县城东门外尚有“行宫”之名。
■密云地名的“官气”
所谓地名的“官气”,是由那些与官府、官员有关的地名聚结而成的。密云地区充满“官气”的地名颇多。河南寨镇有提辖庄,“提辖”是宋、辽时的武官名称,文学名著《水浒》中极具个性人物花和尚鲁智深,官为提辖,人称“鲁提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世人皆知。提辖庄村,因辽代提辖官刘存规庄院在此而得名。县城东北有村名太师屯,相邻又有太师庄,东邵渠镇有太保庄。太师、太保为古代官名,与太傅号称“三公”,太师位最高,次太傅,再次太保。这三个庄名的形成,当与历史上某个太师、太保的墓地或庄田在此有关。县内还有司马台村,“司马”位次于三公,与六卿相当,掌军政和军赋,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密云地名的“民气”
密云地名,大都是百姓自己命名的,最贴近生活。其名虽俗,但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气”。这样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大树洼、大窝铺、马圈子、白土沟、四十亩地、碱厂、石洞子、米铺、杏树沟门等等,这些地名,为百姓所喜欢所熟悉,不仅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且记起来牢靠,用起来方便,写起来容易。
■密云地名的“文气”
密云诸多地名的“文气”,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这样的地名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河南寨镇“圣水头村”,该村南山脚下有二泉,四季涌流不竭,泉水散落山石,发出悠扬舒缓之音,恰似古琴鸣响,故“密云八景”称之为“圣水鸣琴”,村名“圣水头”,文气十足。东邵渠镇银冶岭村,村东罗顶山,呈银灰色,储藏银矿,古有“银冶陶辉”之称,故名银冶岭。不老屯镇有村名秀才峪,该村曾出过秀才,故有此名,村名俗雅相间,“文气”四溢。
■密云地名的“武气”
密云地名不但有“文气”,也有“武气”,这主要是通过与军事相关的大量地名体现出来的。密云地区与军事有关的地名,首推长城。密云地区明代长城最为著名,现在的司马台长城就是突出代表。在密云境内长城沿线,一系列“武气”名字十足的关隘便因之而成,如:石塘路、墙子路、曹家路、遥桥峪、白马关、小水峪等等。明、清时期,在密云地区驻有大批军队,于是也留下了一些“武气”四溢的名字,如兵马营、下营、后营、吉家营、檀营等。当然,如果单从名字上讲,密云地名中“武气”最浓者,当推十里堡镇的“统军庄”村,此地是渔阳古郡所在。当看到这些地名时,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武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