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抗感染治疗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抗感染治疗范文(精选11篇)

抗感染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0月80例细菌感染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中2项以上者,(1)体温>38℃或<36℃;(2)心率>90次/min;(3)呼吸频率>20次/min或过度通气,PaCO2<32 mm Hg;(4)WBC>12×109或<4×109或幼粒细胞>10%。(2)血、脑脊液、尿、粪、痰、脓液、骨髓、胸腹水、泌尿生殖系统标本、创伤感染等标本致病菌培养至少要有一类是阳性。(3)排除循环系统、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类、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心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贫血、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引起血液流变(血黏度)改变的疾病[2]。采集培养标本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尽可能寒战或发热前,并同时根据临床表现、症状综合判断确诊。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6.6岁;包括菌血症23例,颅脑感染7例,泌尿生殖系感染11例,急性肠炎6例,肺部感染19例,骨髓感染2例,胸腹感染积液9例,创伤感染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抗感染治疗,只用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组抗感染治疗同时辅助降低血黏度,加用银杏达莫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或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3次/d。

1.3 细菌培养方法

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细菌培养。血细菌培养采静脉血5 ml无菌注入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有商品化供应)并摇匀,放入BACTEC9050培养仪,其他种类标本接种相应培养基,放入细菌培养箱培养,阳性用Siemens walkAway96微生物分析仪鉴定检测。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临床症状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1.5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药政司颁发的“抗生素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3,4]。痊愈:症状体征、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全部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治疗后病情有好转,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治疗72 h后病情无进步或加重。痊愈与显效记为有效,并据此计算有效率。细菌学疗效按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菌群交替4级评定,并计算细菌清除率。清除:治疗结束后病原菌完全消失;部分清除:原有2种以上病原菌有1种消失;未清除:治疗结束后病原菌仍存在;菌群交替:治疗结束后第1天标本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并出现相应感染症状和体征[5,6]。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病菌培养和鉴定有14种,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细菌清除率为85.0%和72.5%,第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7.5%,细菌清除率为97.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细菌感染患者已有报导证实血循环呈高黏滞状态,在血循环中引起微血管中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血液黏度增加,可致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氧加剧。血液多为黏浓凝聚状态,究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菌感染炎症使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加,红细胞表面电荷可被免疫球蛋白遮蔽,红细胞之间紧密性增强,从而导致全血黏度、血浆比细胞黏度和血细胞压积增高[7,8]。细菌感染出现低氧血症及氧自由基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黏度增加,细菌毒素作用凝血因子XII被激活,凝血因子a通过激活因子XI促进凝血酶生成,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释放出纤维蛋白肽后形成蛋白单体,后者再聚合成原纤维蛋白原,机体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红细胞聚集受氧自由基,活性中性粒细胞和相关炎症等外部因素影响,变形能力则受内部因素影响。治疗组抗感染并辅助降粘而增强抗感染治疗效果,银杏达莫注射液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9],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特意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携氧能力,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有效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丹参是活血化瘀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降低血黏度,有利于抗感染。传统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炎症抗感染治疗一般应用抗生素,不考虑其他辅助治疗,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菌感染患者血液流变呈高黏滞状态特点,因此本研究抗感染同时辅助降黏加入改善血液流变的药,配合抗感染和改善微循环治疗。消炎的治疗中,同时考虑应用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使患者的血液高黏滞状态得到有效的缓解,减少炎症反应,巩固疗效。降低血黏度和增强血液流动性,有利于为加强和恢复器官生理功能,有利于抗菌药物作用发挥[10]。有望加深对细菌感染炎症的发病原因的认识和提出新的治疗和预防措施[11]。通过对此80例细菌感染患者致病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学疗效判断及临床疗效观察比较,细菌感染炎症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有较好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比较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方法:挑选80例细菌感染患者,采用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抗感染同时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细菌学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细菌清除率为85.0%和72.5%,第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7.5%,细菌清除率为97.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细菌感染患者抗感染同时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抗感染药物培训指南 第2篇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抗感染药物作为一类特殊药品,正确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成为临床药师的最重要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指南,以指导临床药师抗菌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为期1年。

一、培训目标

经过一年的临床培训,受培训药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应掌握抗感染药物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能力,掌握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技能。

(一)了解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二)学会阅读相关专科医疗文书(如病例、相关检查、检查报告等)。(三)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学会制定常见抗感染药物治疗监护计划,并进行临床药物监护工作。

(四)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能够发现与解决常见的临床用药问题。

(五)学会教学药历的书写,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六)具有与医师、护师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七)具备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八)掌握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物药学、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知识;(九)熟悉常见感染病原菌特征,了解细菌耐药情况与常见耐药菌感染治疗策略。

二、培训方法

(一)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二)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三)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 ┃ 科 室 ┃ 时间(月)┃ ┣━━━━━━━━━━━━╋━━━━━━━┫ ┃临床微生物科 ┃ 1 ┃ ┣━━━━━━━━━━━━╋━━━━━━━┫ ┃呼吸内科或感染性疾病科 ┃ 6 ┃ ┣━━━━━━━━━━━━╋━━━━━━━┫ ┃外科 ┃ 2 ┃ ┣━━━━━━━━━━━━╋━━━━━━━┫ ┃ ICU ┃ 2 ┃ ┣━━━━━━━━━━━━╋━━━━━━━┫ ┃总计 ┃ 11 ┃ ┗━━━━━━━━━━━━┻━━━━━━━┛

三、培训内容与要求(一)综合素质培训

1、掌握《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相关内容。

2、通过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受训者应具有职业责任感、法律意识,能自觉规范自身职业行为,尊重患者,维护其合理用药权益。(二)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

1、临床微生物学

(1)熟悉所在地区医疗机构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流行情况(2)了解常见的细菌检验方法(3)熟悉微生物分类

(4)熟悉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5)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与药物敏感性检查报告

2、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基本诊疗程序与内容(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

(3)感染性疾病诊断相关的实验室检查(4)x线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3、熟悉下列常见症状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发热(2)疼痛(3)皮肤红肿(4)咳嗽、咳痰(5)肢体功能障碍

4、熟悉以下临床检验或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对检验或检查结果具有初步的分析和应用能力:(1)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检查(2)尿液常规检查(3)大便常规检查(4)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5、掌握下列外科常见感染疾病中2—3种的病原菌特点、临床表现、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1)急性乳腺炎(2)腹腔感染(3)胆道感染(4)急性阑尾炎(5)肝脓肿(6)胰腺炎

(7)骨及关节感染性疾病

6、掌握“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谁颁布的?)

7、掌握下列感染性疾病中2—3种疾病的病原菌特点、临床表现、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2)肺脓肿(3)cOPD合并感染

(4)泌尿道感染(5)脑膜炎(6)败血症

8、Icu病房常见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1)院内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深部真菌感染

(三)药物知识与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

1、掌握各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指南。

2、熟悉常见致病微生物及耐药监测方法。

3、熟悉抗感染药物的经验用药方案设计。

4、掌握抗感染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疗程及疗效判断。

5、当使用抗感染药物疗效不佳时,能够对于影响疗效的原因进行适宜分析。

6、掌握常用抗感染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

7、熟悉特殊患者群体(老人、孕妇、婴幼儿、心功能、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患者等)抗感染药物用药方案调整。

8、学会教学药历的书写,包括培训计划中选定的5种疾病的教学药历。

9、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医嘱或处方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10、掌握抗感染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用药方案制定和调整中的应用

11、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国内外药学文献,阅读和分析所培训专科临床药物治疗的中、外文文献的能力

12、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适应症、常用剂量和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有关药品的“专家共识”等知识与技能(常用药品应涵盖各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具体品种由各医院选定)。

(四)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

1、学习开展药学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能主动并及时了解医护人员在药物信息方面的需求,及时提出警示及建议。

2、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药品配置、储存的知识等信息与咨询服务。

3、正确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关注患者的治疗需求,及时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

4、在带教临床药师指导下,进行药学查房。(五)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1、相关疾病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医学基础

2、抗菌药物治疗学

3、药学文献检索

4、药物流行病学

5、治疗药物监测

6、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六)有关培训项目的指标与要求

学员应完成的有关培训项目基本指标与要求列表如下:

┏━━━━━━━━━┳━━━━━━━┳━━━━━━━━━━━━━━━━━━━━━━━━┓ ┃ 项 目 ┃ 时问安排 ┃ 要 求 ┃ ┣━━━━━━━━━╋━━━━━━━╋━━━━━━━━━━━━━━━━━━━━━━━━┫ ┃ ┃ ┃书写病例分析≥10份;教学药历≥30份;指定学习病 ┃ ┃相关科室临床实践 ┃1765学时 ┃ ┃ ┃ ┃ ┃种各1位患者用药指导材料各1份 ┃ ┣━━━━━━━━━╋━━━━━━━╋━━━━━━━━━━━━━━━━━━━━━━━━┫ ┃专业知识理论课 ┃195小时 ┃参加学术讲座>10次;参加病例讨论会>20次 ┃ ┣━━━━━━━━━╋━━━━━━━╋━━━━━━━━━━━━━━━━━━━━━━━━┫ ┃病例分析报告 ┃不少于10次 ┃每个学习病种≥1次 ┃ ┣━━━━━━━━━╋━━━━━━━╋━━━━━━━━━━━━━━━━━━━━━━━━┫ ┃文献阅读报告 ┃不少于10次 ┃每次阅读文献≥4篇 ┃ ┗━━━━━━━━━┻━━━━━━━┻━━━━━━━━━━━━━━━━━━━━━━━━┛

附:常用抗感染药物类别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p一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糖肽类 喹诺酮类 磺胺类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编写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

北京军区总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千佛山医院

审核人: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抗感染治疗 第3篇

【关键词】 产后;抗支原体治疗;切口感染;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62-02

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无论是会阴切口或剖腹切口,都会给产妇的健康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手术切口范围较大,表皮的切口在手术后5-7日即可拆线或取除皮肤夹,但是,完全恢复的时间大约需要4-6个星期[1]。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64例孕期支原体检查阳性且生产过程中存在切口的孕妇,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64例孕期支原体检查阳性且生产过程中存在切口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6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7.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抗支原体治疗,术后8h起口服用药,予阿奇霉素片1.0g顿服,保持泌乳并嘱咐其停药3d后方可哺乳。观察两组产妇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切口没有感染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例(即药物不良反应),对必乳无明显影响。

3 讨 论

产后切口疼痛是临床上产妇分娩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产妇手术后切口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将刺激作用于机体感受器从而产生疼痛脉冲,引起机体激素逐级放大,从而使得神经系统活动功能增强,使得产妇情绪兴奋,处于激动状态,造成心率加快[2]。产生切口疼痛的原因很多,依照引发原因不同,常见的有水肿性疼感染性疼痛。目前产科多主张初产妇阴道分娩常规作会阴切开。因此,大多数产妇阴道分娩后的会阴部都留有伤口。会阴区组织疏松,血管、神经丰富,对疼痛极其敏感,因此会阴伤口疼痛成为产妇常见的主诉,主要表现如下[3]:

会引起会阴伤痛:皮肤的完整是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对切口局部的红、肿、热、痛绝对不可轻视,只要不适感持续未改善或者出现脓性分泌物时,记得赶快回到医院检查。大量出血或者排出多量血块也是不正常的情形,应尽快就医。切口水肿时,在拆线前缝合线勒得很紧,疼痛持续不减。可用浓度为95%的酒精纱布或50%硫酸镁溶液进行局部热敷、湿敷,每天2次。

影响恶露的排出:剖宫产的妈妈不能像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一样,在产后24小时就起床活动。因此,恶露相对不易排出。这对子宫复旧没有任何好处。

切口近期、远期影响:近期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剖宫产术后并发症要比阴道分娩多,如生殖道感染、切口感染、产后出血、其他组织器官被损伤,或导致静脉栓塞或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4]。而且,在分娩时要比阴道分娩的产妇出血多,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对于产妇的远期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剖宫产术后很多产妇患盆腔炎、月经不调、腰痛、宫外孕,再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子宫切口,或形成前置胎盘引起大出血等现象的发生率较高。目前,产后切口感染临床比较多见,但是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较轻,或者没有明显症状,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多数产后切口感染是由于生殖道定植支原体污染手术切口造成的。

抗支原体抗生素(antimycoplasma antibiotics)是对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5]。可用于支原体肺炎。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本组资料采用口服用药,予阿奇霉素片1.0g顿服,并保持泌乳,阿奇霉素是一种氮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抗菌谱较红霉素广,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很好。能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和器官。抗菌机制同红霉素。对衣原体作用强,对支原体、恙虫病也有作用[6]。用法常为500mg每天,顿服。不良反应常见为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等,偶可见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反应。产后加强抗支原体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上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农跃.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J].当代医学,2013,06:96-97.

[2] 周爱华,梅苏,许晓霞.产后抗支原体治疗对产科切口感染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14:2141-2142.

[3] 李晓丽,杨万慧.产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7:300-302.

[4] 孙晓虹.抗支颗粒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28:9-11.

[5] Jordan W,Forrester CA,Hodge A,et a1.The comparison of all queous preparation of tilmicosin with tylosin in the treatment of 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 of turkey pouhs[J].Avian iseases,2009,43(3):521-525.

骨科手术后抗感染治疗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92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根据不同给药时间及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2 抗生素选择及给药方法

抗生素选择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原则是针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又有很好的疗效,根据手术深度及时间的长短应用毒力较强、组织中药物浓度分布较大的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组病人术前0.5h,即麻醉诱导辅助用药时间,静脉推注或者滴入;也可以选择术前2h肌内注射给药的方式,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决定手术中是否追加一次,B组术前2~4h使用抗生素小于3d停药。C组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至切口拆线大于7d。

1.3 疗效判定[4]

抗感染疗效的判定依据是手术后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显效:伤口甲级愈合,主要为术后无感染,伤口愈合较好,达到预期目的(不包括功能恢复);有效:伤口乙级愈合,主要为术后无感染,伤口愈合一般,达到手术预期目的(不包括功能恢复);无效:伤口丙级愈合,经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有术后感染,伤口愈合收受到影响。

1.4 统计方法

统计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

根据资料整理得出骨科手术使用抗生素给药时间及持续时间,A组、B两组术前给药占总数的80.5%(A组占47.2%、B组占33.3%),术后给药占总数19.5%。详见表1。

2.2 抗生素使用疗效

手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各组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A、B两组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短时间停药,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C组为术后使用抗生素、且持续时间较长,总有效率为86.5%,A、B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感染在骨科较常见,多见于开放性损伤[6]。感染多为革兰菌,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包括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7]。抗生素的使用预防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应用手术切口或手术野在污染前后短时间内使用,要求抗生素在细菌侵入组织时就达到有效浓度。所以在手术前给药,手术时抗生素在组织中的浓度已经发挥作用,如果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再给抗生素,组织中的细菌已经繁殖,等药物达到有效浓度是已经不能完全发挥其抗感染的作用[8]。

本研究中80.5%的患者在手术前给药,若手术时间较长并超过药物本身的半衰期,为了保证抗生素在组织中的有效浓度,手术中间追加1次抗生素[9,10]。另外对于术前无感染者,预防性用药有很大意义,但是术前已确定感染者。术后给药可能有益,但是无需连续用药,用药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所害、二重感染甚至出现耐药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骨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Wei R,Cao X,Tu D.Clinical treatment of open pelvic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perineal injury.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2012;26(5):550~553

[2] Westrich GH,Bornstein L,Brause BD,et al.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wo-stagereimplantation for infec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t Hospital for SpecialSurgery,New York City[J].Am J Orthop,2011;40(11):E236~40

[3]杨秀,欧志莲,陈俏洁.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4):431~433

[4]许玉珍.抗生素在骨科围手术期用药与手术后常规用药对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10;20(5):422~424

[5]刘永良,刘秀坤,范志刚.骨外科感染病例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326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3):227~228

[6]刘春阳.300例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因素的相关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479~1480

[7]叶志军,王文秋,张小娟.创伤骨科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6(15):124~127

[8]何爱咏,谢求恩.骨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与抗生素应用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1;37(10):79~81

[9]罗小勤,廖保中.两种给药方案对胫腓骨骨折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3):441~442

最“惹祸”的抗感染药——“头孢” 第5篇

不良反应居抗感染药物第一位

青霉素类药物应用历史悠久,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并警惕。然而,作为同属β-内酰胺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也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却往往被大家忽略,甚至在我国很多医院当患者青霉素皮试出现阳性时,会直接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因而埋下了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隐患。

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报告的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排在抗感染药物的第一位。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为0.5%~10.0%,包括荨麻疹、皮疹、哮喘、发热、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且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可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证实,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是由于外界的抗原性物质(包括药物)进入人体内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皮肤、支气管、血管壁等的“靶细胞”结合。当同一抗原再次与已致敏的个体接触时,就激发引起广泛的Ⅰ型变态反应,其过程中释放的各种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是造成多器官水肿、渗出等休克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

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常见于过敏体质的患者,而非过敏体质的个体,在身体不同的体质环境下,也可能发生变态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哮喘、发热;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为了避免变态反应的发生,医生会建议每一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进行皮试,以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在极少数情况下,还是会发生变态反应。因此,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很重要。

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他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除变态反应之外,胃肠道反应也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血液系统反应也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之一,多为血小板减少。还有,肾毒性最常见的现象是患者出现蛋白尿,只要及时停药,各项指标即可恢复正常;肝毒性反应最直接的表现是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此外,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二重感染等。

关注6点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大家在用药期间,需关注以下事项:

1. 患者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向医生如实陈述自己的过敏史,以利于医生正确判断病情,正确选择药物。当然,医生在用药前也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

2. 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注射用药,而采用口服制剂。

4. 过敏体质患者在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需观察15~30分钟。

5. 皮试是有效的预防手段。若青霉素皮试阳性,尽量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注意,青霉素皮试阴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仍需谨慎使用。

6. 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不能擅自用药。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因此,大家一定要谨慎使用,以维护身体健康。

抗感染治疗 第6篇

世界卫生日2011年主题为“今天不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用”, 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已是全世界一项首要任务, 有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 控制细菌的耐药, 促进合理用药, 同样更是我国一项艰巨而又现实的任务[1,2,3], 作为基层医院抗感染的专业临床药师, 现将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在感染方面的典型病例展现出来, 与之分享。

1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

患者女性, 63岁, 因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双侧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右颞叶脑挫裂伤、右颞骨线性骨折、颅底骨折、右枕顶部皮下血肿、肋骨骨折左侧血胸入院治疗。既往病史:冠心病史数年。入院第2天, 患者出现脑疝, 行开颅手术, 术后第四天患者体温升高, T 38.7℃、WBC 17.6×109/L, N 97.5%, 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理静滴9d, 头孢吡肟5d, 效果不佳。脑脊液培养第一次无菌生长, 第二次为污染菌, 临床选用抗菌药均q8h给药。患者仍有高热、体温39.3℃, 请求临床药师会诊。

药师会诊建议: (1) 此时头孢吡肟2.0q8h给药, 第三次脑脊液药敏结果末正式报出, 初步可见阳性球菌, 但也不排出革兰阴性菌, 故建议医师更换抗菌药, 选用万古霉素1.0q8h给药, 联用美洛培南1.0q8h给药, 万古霉素应用250mL液体, 滴入时间不少于100min。 (2) 考虑导管是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故建议更换入院时一直使用的尿导管。更换抗菌药第3日药敏结果回报大肠埃及菌, 仅对美洛培南敏感, 停用万古霉素, 美洛培南改为q6h给药。2d后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 但肝功明显偏高, 建议将美洛培南改回q8h给药, 体温在37.3℃波动。第13天药师查房, 二次痰培养为产碱假单孢, 也仅对美洛培南敏感, 患者体温正常36.5℃, 肺部无啰音, WBC:7.2×109/L, N 67.5%。继续巩固治疗1周, 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药学评价:患者全身多处损伤, 颅内感染, 高热, 血糖高, 合并肺部感染, 抗菌药选用原则应从高到低的原则, 颅内感染阳性菌感染概率一般较大, 针对阳性菌根据患者情况及我院实际选用万古霉素, 又因万古霉素与肝素者配伍时有白色絮状沉淀, 故避免万古霉素后给入。美洛培南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性, 且中枢神经损害性均较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小, 故选用美洛培南。

小结:通过临床药师对此病例的重点监护, 可以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药物方面的信息, 避免了临床医师因选药不当、延误治疗情况的发生;当选用对中枢神经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及时根据肝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同时也选用血脑屏障穿透力较好的药物, 不仅可尽快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痛苦, 也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同时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大有益处。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

患者女性, 56岁, 体质量61kg, 急性腹膜炎。入院检查:T38.3℃、WBC 12.1×109/L, N 873%。尿、粪便常规正常, 既往病史为糖尿病肾病, 2年前行“膀胱造瘘术”。患者入院后给予左氧氟沙星0.3g bid静滴3d, 治疗效果不佳。

药师查房建议:调整左氧氟沙星0.6g, ivd, qd, 用药第3天, 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治疗第6天,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T 36.7℃, WBC 8.9×109/L, N 60.5%, 5d后患者病愈出院。

药学评价:喹诺酮抗菌药依药动学, 一般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在肝肾功能正常时, 提高单次用量, 减少每天的用药次数, 往往抗菌效果会提高, 如肝肾功能较差, 年龄较大, 可将一日总量分次给予, 减少肾功能的损害。

小结: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过敏的患者, 临床药师要做好临床医务人员的参谋, 提供他们相关的用药方面的最新信息, 将各类药物的用药特点及时介绍给临床, 使临床医师在为患者选用药物方面更加个体化, 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

3 以药动学为基本参数优化给药方案

患者女性, 44岁,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全麻下行胰腺病损的切除术。术后头孢呋辛2.25g, 静脉滴注, Q12h给药, 甲硝唑0.5g, 静脉滴注, 日一次, 术后第3天患者体温升至38.8℃, 并在此范围内波动, 腹部切口处可见脓性分泌物。取此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 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氨曲南耐药、临床医师将抗菌药换成头孢哌酮舒巴坦2.25, 静脉滴注, Q12h给药。第4天, 患者的体温为38.1℃。

药师会诊分析: (1) 对于重症感染此抗菌药物治疗剂量不足。 (2) 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半衰期相对较短, 应再分次给予。故建议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剂量调成3g, 静脉滴注, q8h给药。3d后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继续用药一星期, 患者体温正常, 手术切口敷料干燥, 无分泌物, 无咳嗽、咳痰, 停止了抗菌药的使用。

药学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 即抗菌药的血药浓度在体内消除较快, 很少有后遗效应, 在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可继续繁殖, 且易产生耐药菌, 头孢哌酮舒巴坦一般可每日2次给药, 严重时日3次给药, 才可控制住感染。

小结:临床药师通过运用现有的药学专业知识,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对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频次进行分析评判, 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协助临床医师调整抗菌药用药方案, 在足量多次给药后, 提高了血药浓度, 延缓了细菌耐药的产生, 从而保证了抗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平.神经内科常见病用药处方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65.

[2]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写委员会编写.中国国家处方集, 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403.

抗感染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骨科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47例手术治疗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9例, 女18例;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 (49.7±7.9) 岁;患者均为不同程度骨折伤, 其中交通事故伤25例, 高处坠落伤19例, 其他伤3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手术处理。

1.2 方法

将医生、护士及药师组成一个临床治疗小组, 药师负责对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全部患者于术前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 给予应用抗生素, 并调整使用量及使用时长。观察本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

2 结果

本组患者在给予抗感染治疗后, 2例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症状, 但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 患者感染症状改善;患者术后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时间 (5.1±2.1) d, 药师在参与抗感染治疗后,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耐菌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数据显示, 目前, 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左右,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 并对抗感染治疗提供药学帮助, 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已成为临床工作的一项重点[2]。

本组研究中, 对1年间本院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由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过程。组成患者治疗小组, 由药师参与其中。在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持前, 药师应具备如下几点: (1) 掌握不同细菌特性, 正确分析药敏结果,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物溶媒选择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2) 在正确判断药敏结果后, 找出合适的药物, 给予对症治疗; (3) 注意抗生素诱导下的内毒素的特点及其释放情况, 尤其是重症感染, 同时机体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 应进行有效的药物试验, 在此指导下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注意减少内毒素的释放。

药师在临床配合上, 药师应参与到临床治疗过程中, 与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听取医生意见, 在医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配合抗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尤其是联合用药的情况下, 了解医生联合用药的原因, 如部分医生习惯性使用头孢菌类药物与青霉素药物合用, 认为这种方式可有效提高抗菌作用, 且不良反应小, 对患者肝肾系统的损伤小, 但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药物的使用, 会增加不良反应肾毒性及耳毒性反应, 药师应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医生接受该用药方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合, 形成自己的经验, 找出自己的治疗方案, 以便形成经验处方, 提高合理用药性;每年进行细菌耐药性分析, 掌握全院细菌耐药情况, 结合临床病例, 使用药更趋于合理;在治疗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情况, 以便针对性制定用药方案, 预防药物滥用问题的发生[3,4]。

本组1例男性患者因骑摩托车摔伤, 感觉左腿疼痛, 且失血8 h以上, 入院后诊断为左股远端开放性骨折, 伴左胫腓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患者入院后体温、脉搏均正常, 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检查心电图均正常, 未见心肺膈明显改变, 电解质正常, 入院急诊给予手术治疗, 术后预防性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患者术后体温在37.5~38.5℃波动, 切口部位出现皮温高、肿胀等症状, 换药时对其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于药敏结果之后应用头孢唑肟钠治疗, 用药后局部症状并无改善, 且肿胀加重, 细菌培养结果为腐败假单胞菌, 且呈阳性, 感染症状加重[5]。药师参与会诊, 在对患者全面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后, 决定给予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 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用药前再次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及口腔溃疡症状, 用药3 d后, 患者切口组织皮温稍高, 但肿胀明显减轻, 渗出液明显减少, 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改善。用药7 d后, 患者切口局部无肿胀, 灌注冲洗液清亮, 血常规检测正常, 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 继续用药3 d后患者痊愈。

本组患者在药师的参与下, 仅2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 在给予对症处理后, 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 整体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 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会诊和用药方案调整可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用药。药师应该是治疗团队的一员。

参考文献

[1]刘玉魁.临床药师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医药导报, 2012, 31 (12) :1646-1647.

[2]赵梅英, 杨志福.临床药师在1例胃穿孔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2) :1127-1129.

[3]祁佳, 李莉霞, 卜书红, 等.临床药师参与急性胰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医药, 2013, 8 (1) :123-124.

[4]胡文, 邓国全, 刘惠民.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的药例分析.抗感染药学, 2011, 8 (2) :124-126.

抗感染治疗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55例, 均符合脓毒血症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27例中, 男15例, 女12例;年龄 (46±14) 岁;感染部位腹部19例, 肺6例, 尿道1例, 其它1例;血糖水平 (10.1±1.6) mmol/L。治疗组28例中, 男14例, 女14例;年龄 (47±9) 岁;感染部位腹部17例, 肺8例, 尿道2例, 其它2例;血糖水平 (10.3±2.4) mmol/L。两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血糖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 两组患者均用微量泵 (60 IU 胰岛素加入60mL生理盐水) 控制血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 对照组目标血糖为10.0~11.1mmol/L。胰岛素的剂量根据快速血糖仪测定的末梢血糖调整, 观察期间至少每1h 进行1次快速血糖测定, 每天测定静脉血糖。

1.3检测指标

在观察前和观察的第1d、3d、6d、9d、12d分别留取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资料进行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 留取血标本用于测定C反应蛋白 (CRP) 。

1.4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1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见表1。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0.05。

2.2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见表2。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0.05。

3讨论

许多资料表明, 高分解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是脓毒血症患者血糖升高的直接因素。高血糖对感染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包括:①感染几率增加;②脑组织、肝组织、心肌损伤;③加剧炎症反应和内皮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证实,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纠正脓毒血症急性期与后续治疗期间的高血糖, 阻止由此造成的预后不良。

迄今为止, 感染状态下的最适血糖水平尚无定论。传统的观点认为把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 能增加红细胞、脑组织和免疫系统等的能量供应, 对感染机体是有利的。但这一传统的观点尚无确切的研究证据支持。2001年, Van den Berghe 等[1]通过对外科ICU 1548 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 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相对于常规治疗, 明显降低了ICU和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同时MODS、败血症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 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 控制血糖在危重病患者中的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4]。本研究通过对55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 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时间以及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显著下降。结果表明, 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对感染患者是必要的。

关于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的机理, 目前尚不明确。Das[5]认为, 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体内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Hansen等[7]报道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能显著降低血CRP浓度。本组资料证实, 治疗组血中CRP明显低于对照组。本试验表明, 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 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时间以及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均显著缩短, 加快了感染患者的恢复, 并证实其机理可能同降低血中炎症介质 (如CRP) 有关。但由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复杂, 涉及患者年龄、感染类型、机体免疫、药物个体差异、营养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如何获得最佳的血糖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对脓毒血症患者抗感染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将55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 (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 和常规治疗组 (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 。两组患者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强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在入院后的24h、3d、6d、9d、12d检测C反应蛋白 (CRP) , 观察住院期间死亡率、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持续时间及持续抗生素使用时间, 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常规治疗组,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率、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持续时间及持续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缩短 (P<0.05) 。强化治疗组血CRP的恢复较常规治疗组更快, 在入院后3d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加快感染患者恢复、降低炎症介质 (CRP) 释放, 所以对于脓毒症患者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是必要的。

关键词:脓毒血症,血糖,胰岛素,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 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J]. N Engl J Med, 2001.

[2]NETEA MG, VAN DER MMMER J W, KULLBERG BJ.Sep-sis-theory and therapies[J].N Engl J Med, 2003.

[3]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Crit Care Med, 1992.

[4] DELLINGER RP, CARLET JM, MASUR H,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Management Guidelines Committee.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Crit Care Med, 2004.

抗感染治疗 第9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脓毒血症

患者因为严重脓毒血症收入I C U其病死率很高,估计在1 8%~5 0%[1]。一项美国大型的观察研究发现总的医院病死率是28%[2]。欧洲多中心研究提示脓毒血症的ICU病死率是27%,总的医院病死率是36%[3]。针对于sepsis的严峻形势及各个医院之间存在的治疗不规范,在2004年由美国和欧洲危重病协会倡议组织了拯救脓毒症运动,目的在于规范脓毒血症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提出了针对于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抗生素治疗,临床工作中抗生素治疗的难点在于医生决定什么时候停用抗生素即抗生素的疗程。为此,我们对脓毒血症患者使用PCT指导抗生素治疗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PCT对于抗感染治疗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入急诊ICU的患者51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ICU停留时间>3d;非手术术后或外伤患者;并符合诊断符合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诊断标准[4],无内分泌系统疾病;无免疫功能抑制。原发病:重症肺炎36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胆管炎4例,急性肾盂肾炎6例。

1.2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住ICU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并将患者分为两组:PCT指导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这两组针对脓毒血症的治疗均按照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方案[5]进行治疗。PCT指导治疗组遵照PCT流程图(来自于http://www.jama.com),PCT<0.1μg/L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PCT<0.25μg/L建议停止使用抗生素;PCT>0.5μg/L要求使用抗生素;PCT>0.25μg/L建议使用抗生素。如果患者入院时的PCT>10μg/L,则PCT下降至初始值80%时建议停止使用抗生素;下降至初始值90%时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

如果PCT如果抗生素停止使用后,12-24小时内给予患者临床重新评估和PCT检查。PCT指导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按照上述PCT流程图来执行,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3、5、7d重复检查PCT。

标准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和停止主要根据临床情况及血常规等检查来确定。PCT的测量采用罗氏公司COBAS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终点为入ICU后28d内。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急诊ICU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见表1。共有51名脓毒血症患者入选,2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2.2 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抗生素相关副作用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和炎性因子,在全身细菌感染时,同其他因子一样升高,研究者创造了一个新名词hormokine[1],针对于微生物毒素和某种细菌特定的促炎性介质(IL-1b,TNF-α和IL-6)等广泛释放。PCT的浓度和细菌感染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之间有很强的关联[2]。病毒感染释放的炎性因子(INF-γ),可以降低PCT的水平,这样可以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3,6,7]。

PCT最早的报道由Canale等在1975年,在1例二重感染的胰腺炎并有低钙血症的患者中发现PCT升高[8],1983年,Chesney报道了PCT升高和金葡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所致低钙血症致病机制与PCT水平升高。Assicot和同事首次确认了细菌感染患者PCT升高[9],Assicot第一个确定了在细菌感染和脑膜炎时PCT浓度增加,也是第一个观察到抗生素治疗和恢复后PCT快速下降[10]。

PCT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联,有判断预后的作用,PCT的产生,同其他生物学标志对比而言,不会被非类固醇和类固醇抗炎症药物减少。

血培养在脓毒血症和呼吸道感染中,缺少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还延迟,80%的可疑血液感染患者血培养不能发现致病菌。因此,在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中,大多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疗效的判断往往根据患者临床状态的改善,及血常规的变化,还有生物学指标CRP等的变化。

血常规在一般感染的患者中是评估感染严重程度比较好的指标,但是在严重感染的时候,由于骨髓抑制,白细胞反而不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血常规就不能客观地反应感染控制情况。

目前临床还使用CRP做为炎症高低的一个指标。但是,几位作者报道脓毒血症患者的CRP被糖皮质激素减弱,而PCT没有变化,因此当判断感染性疾病治愈过程分析CRP时,要考虑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在脓毒血症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机会较多,所以CRP不能准确地反应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使用PCT指导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抗生素相关副作用。

参考文献

[1]Linde-Zwirble WT,Angus DC.Severe sepsis epidemiology:sampling,selection,and society[J].Crit Care,2004,8(4):222–226.

[2]Angus DC,Linde-Zwirble WT,Lidicker J,et al.Epidemiology of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e,and 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Crit Care Med,2001,29(7):1303–1310.

[3]Vincent JL,Sakr Y,Sprung CL,et al.Sepsis Occurrence in AcutelyIll Patients Investigators.Sepsis in European intensive care units:results of the SOAP study[J].Crit Care Med,2006,34(2):344–353.

[4]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Med,2003,31(4):1250-1256.

[5]Levy MM,Dellinger RP,Townsend SR,et al.The Surviving SepsisCampaign: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based performanceimprovement program targeting severe sepsis[J].Crit Care Med,2010,38(2):368.

[6]Muller B,White JC,Nylen ES,et al.Ubiquitous expression of thecalcitonin-I gene in multiple tissues in response to sepsis[J].J ClinEndocrinol Metab,2001,86(1):396–404.

[7]Gogos CA,Drosou E,Bassaris HP,et al.Pro-versus anti-inflammatorycytokine profil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marker for prog-nosis and future therapeutic options[J].J Infect Dis,2000,181(1):176–180.

[8]Christ-Crain M,Muller B.Procalcitonin in bacterial infections–hype,hope,more or less?[J].Swiss Med,2005,135(31/32):451–460.

[9]Christ-Crain M,Muller B.Biomarkers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diagnostic guides to antibiotic prescription,prognostic markers andmediators[J].Eur Respir J,2007,30(3):556–57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抗感染策略 第10篇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都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已成为急诊重要就诊人群,比重不断攀升,与其相关CAP也成为常见急症。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变化的特殊性,成为罹患CAP的重要人群,Palma等研究显示,老年CAP发病率为每年15.8/1000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CAP病死率也显著增加。由于老年CAP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漏诊、误诊,急诊科医师应提高识别老年CAP的能力,掌握合理的抗感染策略。

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特点

老年CAP临床表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典型”。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渐退化,缺乏代偿潜力,全身及包括呼吸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多合并COPD、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罹患CAP后常突出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差及意识障碍等,或表现基础疾病加重,而缺乏典型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啰音等肺部感染的特点。老年CAP中重症CAP占有较大比例,并随年龄增加比例明显上升,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吞咽功能不全及咳嗽反射减弱,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约占10—30%,误吸分泌物作为培养基促进病菌繁殖,引起坏死性肺炎、肺脓肿,误吸食物或胃液,多诱发急性炎症,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在20—65%。老年CAP不仅呼吸衰竭多见,也常出现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高/低血糖、低蛋白血症、上消化道应激性病变、肾损害、心律失常及休克,水电解质紊乱更是常见,肺炎的表现往往被掩盖。因肺组织弹性差、支气管张力低,肺通气不足,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老年CAP病程迁延,病灶吸收缓慢,多数需4—6周才能完全吸收。老年咽喉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常无法经口咳痰,口痰标本不易收集,培养可靠性差。X线呈支气管肺炎形态者比大叶性肺炎更多见,病灶多呈斑片状、网状、条索状阴影,由于不能配合屏气或呼吸频速,X线检查常受影响,尤其胸片受影响明显,远不如胸部CT更为敏感可靠。

老年CAP的病情评估

病情评估是急诊科医师基本功,目前有多种评分工具用于CAP患者的病情评估。 1997年,Fine等提出的PSI评分系统是对CAP患者病情评估最完善的系统之一。PSI评分系统包括3个人口学因素,5种合并基础疾病,5项体格检查和7项实验室检查,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置的分数不同。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总分按<51、51—70、71—90、91—130、>130,分为I—V级,I—II级可接受门诊治疗,III级需要留院观察,IV级以上需要住院治疗。PSI评分在预测较低风险患者方面更有优势,然而项目繁多复杂,在“拥堵”的急诊科未能被接受普及。另一CAP的重要评分工具CURB—65评分包括5个指标:意识障碍、尿素氮>7.0 mmol/L、呼吸频率≥30次/min、收缩压<90 mm Hg或舒张压≤60 mm Hg、年龄≥65岁, CURB—65<3表示低病死风险,而CURB—65≥3代表高病死风险。CURB—65相较于PSI评分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能更好地评估病死率较高或需住院治疗的高风险患者。由于其评分项目简洁,可能更为适合急诊临床工作,因此被中国急诊医师协会所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收住院标准。评分是为判断病情和预后并指导治疗,无论评分如何,出现脏器功能不全对于老年CAP即是预警指标。

老年CAP的病原学特点与诊断

由于协调和工作难度以及老年痰标本的质量低下,尚未见老年CAP病原流行病学权威发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均可导致老年肺炎,而老年CA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是细菌。在20世纪50年代,肺炎链球菌是肺炎的主要致病菌(90%)。但随着青霉素及其他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减少了该菌种肺炎的患病率和危害性,其他细菌感染明显增加,G—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由于老年的特殊性,条件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耐药菌甚至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老年是呼吸道病毒的易感人群,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也常见于老年人。老年CAP致病微生物不仅与个体基础疾病、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有关,也与地区微生物流行病学有关。国内对老年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痰培养研究中,21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痰培养阳性6l例,阳性率为29.1%,菌株68株, 以肺炎链球菌(41.2%)和流感嗜血杆菌(32.3%)为主,与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明显不同;另有研究同样显示,肺炎链球菌仍为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16.7%),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出率高达40.1%,其他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肺军团菌等。国外一项为期12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老年患者虽然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复杂,但其最主要的致病菌仍然是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咽部正常菌丛中厌氧菌比需氧菌多10—20倍,老年吸入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占很大比重,由于常规培养不能生长,易被忽视;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吸入因素,肺炎链球菌均为老年CAP的最主要致病菌。总之,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明显增加,肺炎链球菌是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这种趋势目前仍没有改变。

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所致老年CAP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明确病原微生物是困难艰巨的工作,但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决定性意义。近年虽然肺炎病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但能快速指导急诊CAP诊治的手段有限,类似POCT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应是研发方向。痰培养、血培养、血清学检查、经纤支镜刷取物或活检以及支气管灌洗液培养,肺组织培养等有助于感染的病原体明确。但对于非典型病原体,培养耗时长、技术要求高,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血清学检查方法技术成熟,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缺点是需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才有意义;尿抗原检测谱窄、假阴性率高、成本高;聚合酶链反应快速、不受抗生素应用影响,但操作繁琐,影响因素多,缺乏统一标准,应用有限;活检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属创伤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且不能反复进行,临床上仅用于重症肺炎的诊断。痰培养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肺炎的诊断指导意义一直饱受争议,工业化国家痰标本培养在所有培养标本中比例远低于国内,老年痰培养结果更受质疑。尽管如此,痰培养仍是重要参考,只要按程序要求严格采取痰标本,不失为一种简单、方便的检查方法。痰涂片的快速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吸入性相关的老年CAP在送检标本时应常规厌氧菌培养。

nlc202309031507

对于急诊老年CAP,首先痰涂片,然后培养,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应安排血培养。凡合并胸腔积液并有穿刺指征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有其他特别病原感染临床指向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肺炎支原体、军团菌抗体滴度测定等。

想通过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急诊老年CAP的初始抗感染是不现实的,急诊CAP的初始抗生素选择多为经验性治疗。有观点认为,轻、中度CAP患者通常不做病原学检查,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需进行病原学检查;而病情危重或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则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常规进行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考虑到老年CAP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有潜在恶化风险,或评估不能顺利恢复的轻、中度CAP,即使CURB—65评分<3的患者均应在抗生素使用前尽可能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以利后期指导,而不应限定于可能收住院或界定的重症患者。

老年CAP的急诊抗感染策略

1、病情评估与抗生素效果评估策略

急诊医师首先应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病情分级分层,评估可能的致病原,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决定是否进行病原学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普通实验室检查可对感染病原有初步指向,如发生于流感季节的病毒性肺炎前期通常咽痛、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不高或偏低等,军团菌肺炎常伴肌肉酸痛和低钠血症,有些感染如曲霉菌肺部影像学表现特殊,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可有游走特点等。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估对病原种类可做初步判断,根据病情分级、分层合理选择抗生素,如既往体健的低风险患者,考虑细菌性肺炎无耐药肺炎链球菌者(DRSP)门诊初始经验治疗可单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口服或静滴,难以辨别病原微生物种类的老年重症肺炎需强力抗生素广覆盖策略。老年CAP抗生素选择是一困难课题,严格地说,针对重症患者“大、万、能”组合的“重锤猛击”策略并非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罕有同时“耐药球菌和杆菌、真菌”同时感染的肺炎,由于老年重症CAP的不典型特性和凶险进展,也是临床无奈之举。但并未见到如此组合降低重症CAP病死率的循证医学证据。

正确的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通常即可见效,最迟不超72小时应对治疗反应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针对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甚至肺部影像学改变,判断是否有效,针对的感染原方向是否正确,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种评估应间断进行。

2、老年CAP抗生素选择策略

急诊老年CAP抗生素选择应考虑用药时机、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当地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情况、单药或联合、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药代学和药效学)、肺组织抗生素浓度、老年病生理特点、避免毒副作用等。

2.1 抗生素应用时机

CAP抗生素应用时机一直存在争议,由于资料收集需要时间,评估时间越长,信息越详细,医疗安全性越高;如果延迟使用,尤其重症患者,可能造成多种危害(病死率增加、住院日延长和总花费显著增高等);过度强调早期应用,可能导致抗生素过度使用甚至滥用。2007年美国指南只是一般性强调了首剂抗菌药物应在急诊使用。而2011年欧洲指南则强调重症CAP患者需在1小时内进行抗菌治疗。目前,业内专家和指南更多达成的共识是:尽可能在诊断CAP 后4小时内使用抗菌药物。我国一项对急诊CAP治疗观念的调研显示:59.4%急诊医师在4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而相关专家共识未界定时间,只是强调尽早应用,首剂抗生素在急诊完成。老年CAP有较高病死率,与吸入相关的老年CAP病死率可高达65%,抗生素延迟应用1小时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上升7.6%,新脓毒症指南仍强调了严重感染在1小时内强力抗生素应用。建议有高死亡风险,或CURB—65评分≥3,尤其吸入相关老年CAP,应参照执行急诊1小时内抗生素应用原则。

2.2 抗生素种类选择

理想的抗生素经验性选择应是覆盖了怀疑的病原菌,符合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避免了耐药,单次给药,在肺组织浓度高,肝肾等毒副作用小,适合老年患者生理状况和药代动力学特点,甚至价格低廉。事实上,这样的抗生素目前是不存在的,可能是开发方向。我国2011年发布的《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专家共识》主要推荐三大类药物用于CAP的抗菌治疗: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因其安全、副作用小无疑是应用最广泛的主流抗生素,随之而来是耐药菌增多,我国Mohnarin耐药监测显示肺炎链球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有所降低,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仅为29%。最新研究甚至建议尽量避免在急诊中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因为可能会增加产ESBL肠杆菌耐药的风险。我国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克拉霉素)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炎链球菌的敏感率仅为11.2%—26.2%,最新一项肺炎支原体耐药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71.7%。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应用耐药性形势严峻,但第三代莫西沙星用于老年CAP应是可行的选择,抗菌谱较广,能覆盖CAP常见的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目前仍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肝、肾双通道排泄,老年、肾功能障碍(包括接受血液透析、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或每日透析)或轻至中度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均无需调整剂量,在缓解CAP患者的发热及其它临床症状,也显示优势,价格偏贵是其缺点。但随着使用增多,也必将增加耐药发生机会。

虽然肺炎链球菌是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但其他病原微生物增加的现象不能忽视,经验性选择时应包含涵盖对DRSP敏感的抗生素。中度以上感染者,可选用第二、三代敏感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包含吸入性重症老年CAP患者,选用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莫西沙星,基本覆盖了包含厌氧菌的可能致病菌,应是推荐的选择。针对可能的致病菌,有关专家共识做了成人CAP的详细推荐,建议老年CAP参考执行。

2.3 抗生素应用注意事项

要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必须熟悉选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抗微生物活性、药动学、药效学和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避免增加毒副作用;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减退,肝脏酶活力下降,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青年人高,半衰期延长,易发生毒副作用,故用药量应小,有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用药,氨基糖甙类通常慎用;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长,肠蠕动慢,易影响药物的吸收,对中、重症患者,应采用静脉给药为主,病情好转后再改口服;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疗程应够,防止复发,一般体温下降,症状消退后7天方可停用,特殊情况,如军团菌肺炎用药时间可达3—4周,抗病毒治疗多限定7天之内等;抗生素应用中需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注意老年人易发生菌群失调,假膜性肠炎,二重感染等,应及时防治;重症老年CAP针对明确病原的检查如痰培养需多次进行,痰培养要有细菌计数,客观分析结果,可靠的药敏结果可以指导用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发率的养老院CAP患者,可选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

3、非抗生素抗感染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各临床专科的普遍要求,急诊科治疗老年CAP也不例外,以“珍惜”的心态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控制感染,除了抗生素我们还有什么?探讨老年CAP的病因并与去除,加强支持疗法,提高免疫力是必要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有效引流可以事半功倍,肺脓肿往往大量脓性痰咳出后症状缓解。微生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抗生素问世前世界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除了抗生素,可能还有很多非抗生素抗感染措施有待开发,包括传统医学的充分运用。

来源:中国医学急救杂志

抗感染治疗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症状及临床表现

患者, 男性, 29岁, 身高176 cm, 体重80 kg。以上腹痛2 d, 加重20 h于2013年1月8日入院治疗。患者2 d前因进食火锅及红酒 (约300m L) 后, 渐觉上腹部不适, 自行口服“多潘立酮、胃痛宁”后效果不佳, 未予重视。20 h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绞痛, 向左背部放射, 严重时不能忍受, 大汗淋漓。伴恶心未吐, 在当地医院行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腹部彩超示:胰腺体积稍大, 内回声欠均匀, 胰头周围不规则液性暗区, 考虑胰腺炎。随即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滴奥曲肽、头孢美唑钠, 肌注盐酸哌替啶及补液对症治疗, 腹部稍缓解, 仍上腹胀, 精神较差, 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门诊以“急性胰腺炎”收住。

查体:体温36.5℃, 脉搏73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压107/67 mm Hg。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急性面容, 表情淡漠。腹部膨隆, 无腹壁静脉曲张, 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 上腹部压痛阳性, 有反跳痛, 无包块, 墨菲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上腹部CT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 胰头区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 边界不清, 胰周脂肪间隙模糊, 考虑胰腺炎。入院后上腹部B超示肝光点稍增密, 胰腺炎, 腹腔积液 (左肾下方4.0 cm, 范围4.0 cm×9.5 cm, 腹腔2.3 cm) 。

依据2013年上海会议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 患者的主诉、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急性胰腺炎 (水肿型) 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1.2 抗感染治疗

患者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10.95×109/L, 中性粒细胞86.8%, 血象明显升高, 考虑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存在。开始使用头孢地嗪钠, 静脉滴注1.5 g/次, 2次/d, 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0.5 g/次, 2次/d。治疗3 d后, 患者病情未见好转, 复查血象示:白细胞10.4×109/L, 中性粒细胞85.9%, 血象未见明显下降。考虑患者临床症状较重, 临床药师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后, 加强抗感染治疗, 更换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 500 mg/次, 3次/d。治疗1 d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7.34×109/L, 中性粒细胞83.24%。1 d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1.99×109/L, 中性粒细胞81.14%;6 d后血常规示:白细胞17.74×109/L, 中性粒细胞78.8%, 较上次检查血象有下降趋势。查真菌D-葡聚糖检测为92.87 pg/m L, 明显高于正常值。为避免继发真菌感染, 更换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 4.5 g/次, 2次/d;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0.5 g/次, 2次/d, 6 d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79×109/L, 中性粒细胞61.04%, 真菌D-葡聚糖和内毒素检测值均正常, 患者感染得到控制, 故停用抗生素。

2 分析讨论

2.1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参考2009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中推荐, 对于胆源性SAP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但应遵循以下原则, 抗菌谱以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 能有效抑制胰腺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该类药脂溶性强, 能充分穿透胰腺组织;透过血胰屏障, 在局部达到有效浓度。亚胺培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具有较好的胰腺组织穿透力, 但价格昂贵。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 对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作用, 组织穿透能力强, 且肾脏基本无毒性, 但长期应用易诱导产生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繁殖。甲硝唑或替硝唑能较好地透过血胰屏障, 对厌氧菌有效且脂溶性大, 可与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SAP抗生素经验治疗, 首选方案为单独使用亚胺培南或喹诺酮类联合甲 (替) 硝唑。次选方案为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 (替) 硝唑。疗效不佳时, 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程为7~14 d。同时应观察有无继发真菌感染。

参考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中推荐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应遵循“降阶梯”策略, 推荐方案为碳青霉烯类青霉素联合酶抑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喹诺酮联合抗厌氧菌。疗程为7~14 d, 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应用时间[4]。

该SAP患者入院后, 抗感染治疗首选头孢地嗪钠联合奥硝唑, 治疗方案与指南中推荐的首选方案不一致, 给予该抗感染治疗方案后, 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感染未能及早控制, 从而影响患者的愈后。临床药师及时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 与医生沟通后更换为亚胺培南治疗, 符合推荐的用药原则, 使病情得到及时控制。该患者治疗使用抗生素20 d, 参考指南中推荐, 抗生素使用疗程为7~14 d, 特殊情况可延长用药时间。部分文献报道, 使用抗生素治疗不易超过21 d[1], 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及真菌感染率的上升。但该患者病情危重, 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 可能引起全身并发症的出现。因此, 该患者使用较长时间抗生素也属于合理用药。

2.2 抗感染的疗效评价

患者入院后临床症状较重, 急查血尿淀粉酶均高, 监测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均高, 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 首先给予头孢地嗪钠联合奥硝唑。治疗3 d后, 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 复查血常规回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仍高于正常值, 考虑患者发病已超72 h紧急治疗期, 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请临床药师会诊, 建议更换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入院后4 d更换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治疗11 d, 用药6 d后复查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比回报仍呈进行性升高, 血尿淀粉酶均已正常, 上腹B超提示腹腔积液较前增多。考虑腹腔内渗出液较集中, 自身吸收过程缓慢, 疾病恢复阶段相对较长, 故继续使用该药治疗, 并密切监测血常规的变化情况。后复查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比均有下降趋势, 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自诉腹胀明显减轻。予空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但真菌D-葡聚糖检测值明显升高, 考虑单一用药时间较长, 可能引起继发真菌感染, 故再次调整抗生素。入院后第15 d更换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奥硝唑, 治疗6 d, 复查血常规、真菌D葡聚糖检测均已正常, 表明无未继发真菌感染, 患者未诉明显不适, 同时开始经口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于入院后第20 d停用抗生素, 继续监测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均已正常。

2.3 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针对该患者的治疗, 临床药师密切监测患者使用抗生素后血象的变化情况, 用药前进行血培养, 结果阴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品种。同时使用抗生素14 d后, 密切监测真菌D-葡聚糖值,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未见有真菌感染迹象, 未进行抗真菌治疗。继续监测患者血象和真菌D-葡聚糖均已正常, 有效地控制了感染, 及时停用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后是否有过敏现象, 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告知患者及护士静脉使用奥硝唑时, 可减慢滴速, 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症状。

3 小结

该患者住院期间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和治疗, 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给予抑酸、抑胰酶分泌、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营养补液支持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出院, 疾病后期未出现胰腺坏死、胰腺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对于SAP的诊治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 在疾病早期应积极给与相应治疗措施, 不恰当或延迟治疗都可引起病情的蔓延或恶化。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临床药师为患者制定药物监护计划, 协助医生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对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及时有效调整抗生素的种类;根据个体化给药模式,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应用时间, 降低真菌和耐药菌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教育, 避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夏庆, 黄伟, 杨晓楠.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13) :1446-1451.

[2]郝建宇.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C].广州: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9:89-91.

[3]杨伊默, 陈国卫, 张太平.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9) :880-882.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