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解式范文(精选7篇)
可分解式 第1篇
1 分体钻机的组成结构
全液压坑道分体钻机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主机、泵站和操纵台, 各部分之间采用高压胶管连接[3]。其中, 主机由回转器、给进装置、夹持器、机架组成, 主机是钻机的执行机构, 通过操纵台上的阀类组合控制, 完成马达正反转、给进、起拔、夹转联动等一系列动作。操纵台由各种控制阀、压力表及管件组成, 是钻机的控制中心。泵站由电机泵组、油箱总装、冷却器部件组成, 是钻机的动力源。
2 结构设计
钻机主机部分的机架又由底座、立柱、支撑油缸及撑杆等组成, 用于安装给进装置和稳固钻机。为了满足钻机在窄巷安全运转工作, 实现钻机跨皮带作业, 将底座设计成可分解式结构 (图1) , 采用三段式组装连接, 既可以分段跨皮带作业, 也可以整体式作业。钻机底座分为3部分 (底座1、底座2、底座3) , 各部分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1.底座1 2.底座2 3.底座3
钻机整体式作业时, 底座1、底座2、底座3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 支撑油缸Ⅰ、Ⅱ一端各装配到底座2的油缸支座上, 另一端与机身上对应的油缸支座连接;立柱斜撑一端连接到立柱斜撑夹头上, 另一端装配到底座2的斜撑支座上;撑杆上不安装斜撑, 机架整体式装配图见图2。
钻机跨皮带作业时, 将底座2拆除, 将立柱斜撑一端连接到立柱斜撑夹头上, 另一端装配到底座1的斜撑支座上;移动底座3, 使撑杆保持垂直, 并将撑杆斜撑一端连接到撑杆斜撑夹头上, 另一端装配到底座3的斜撑支座上;将支撑油缸Ⅰ、Ⅱ一端各装配到底座1与底座3的油缸支座上, 另一端与机身上对应的油缸支座连接, 机架跨皮带作业装配图见图3。
1.立柱2.立柱斜撑3.支撑油缸Ⅰ4.支撑油缸Ⅱ5.撑杆6.撑杆斜撑
机架中立柱、撑杆、给进装置都是相对于机架底座的中间面对称布置的, 因此机架属于对称结构, 本文将对机架的一半进行分析[4]。整体式机架的运动简图见图4。跨皮带机架运动简图见图5。
整体式机架共有BC (给进装置) 、CD (撑杆) 2个活动构件, 转动副有B、C、D共3个;跨皮带机架共有BC (给进装置) 、CD (撑杆) 、EF (撑杆斜撑) 3个活动构件, 转动副有B、C、D、E、F共5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5]为:
式中:
n活动构件数量,
P1各构件间的低副数,
ph各构件间的高副数。
因此, 整体式机架的低副数p1为3, 高副数ph为0, 代入公式1) , 得出自由度F=32-23=0, 所以整体式机架具有稳定性。
跨皮带时, 去掉底座2, 若不加EF (撑杆斜撑) , 底座1和底座3可能有相对运动, 增加EF (撑杆斜撑) 后, DEF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因此, 跨皮带机架的低副数p1为5, 高副数ph为0, 代入公式1) , 得出自由度F=33-25=-1, 所以跨皮带机架也具有稳定性。
3 结论
1) 通过运动简图计算整体式机架和跨皮带机架的自由度, 得出了跨皮带机架与整体式机架均具有稳定性, 说明了可分解式全液压坑道钻机底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满足使用要求。
2) 钻机的2根立柱和2根撑杆可分别跨立皮带输送机两侧, 实现了钻机跨皮带作业, 解决了窄巷设备布置, 提高了巷道空间利用率, 保证了行人运输的安全通道。
参考文献
[1]刘铭伟, 曹道鑫.中国煤矿井下用安全钻机的研究与发展[J].矿业安全与保护, 1999 (增刊) .
[2]贾万伟, 李俊兵.煤矿井下窄巷跨皮带全液压坑道钻机设计[J].陕西煤炭, 2013.
[3]刘亦洋, 姚亚峰, 宋海涛.一种全液压坑道钻机底座的优化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 2014.
[4]曹静.顺层瓦斯抽采钻机多自由度变幅机构的设计及分析[硕士论文][D].西安: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3.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2篇
一、起式
二、左右野马分鬃
711 12
三、白鹤亮翅
四、左右搂膝拗步
425
34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4344
546
50
253
七、左拦雀尾
556
465
八、右拦雀尾
576
九、单 鞭
586
十、云 手
192
596
十一、单
鞭
2103
十二、高探马
410
5106
十三、右蹬脚
2113
十四、双峰贯
耳
411
5116
117
118
十五、转身左
蹬脚
119
120
21122
123
124
5126
127
六、左下势独立
128
129
130
31132
十七、右下势独立
313
413
5136
137
十八、右左穿
梭
138
139
140
41142
3144
5146
147
148
十九、海底针
149
150
5115
2153
二十、闪通臂
二十一、转身搬拦锤
54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16
2163
二十二、如封似
闭
416
5166
167
168 二十三、十字手
169
170
117
2173
二十四、收 势
174
175
176
177
英语习语的可分解性探讨 第3篇
英语习语的语义分解性对习语比喻意义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语义分解性是指习语每个组成成分的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习语具有句法的可变性, 有的习语的句法结构是灵活的, 而不是固定的。例如“eat his words”。习语语不仅具有句法的灵活性, 还可以进行语义加工, 所谓语义加工是指人们可以改变惯用语的组成成分, 形成新的惯用语, 新的惯用语仍能保持原有惯用语的意义。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语义分解性这一概念, 并认为惯用语的灵活性是由语义分解性决定的, 分解性越高, 习语语越灵活。
分解性只体现在构成成份之间, 而不是体现在整个习语意义之上。分解性虽能揭示习语构成过程中有某种理据存在, 习语既是整体结构, 又是可分解序列这实际上是说, 习语本身既有任意性的一面, 又有可分解性的一面。习语构成词的字面意义可同时通过成份分析构造出来, 但都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本文旨在通过二语学习者对习语的分解度进行测试, 并在给出习语语义的条件下, 研究习语的分解度对习语的语义理解过程起着多大的作用。
2 习语的可分解度实证研究
(1) 可分解度测试范围
将192个习语表达让二语学习者测试它们习语的不可分解性和可分解性。要求他们根据习语的可分解性, 习语中单个词对整个习语的比喻义起作用最高的分值设定为5, 没有起作用的为1, 就是1-5的等级作为数据收集依据, 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2) 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
学习者的任务是把习语分成两类:习语中单个词对整个习语的比喻义起作用的, 我们就称之为可分解的习语, 如果单个单词的意义不能对习语的比喻义起作用, 那就是不可分解的习语。例如, play the market意思是通过股市交易挣钱, play指try to make money, stock指股市。再如, chew the fat意思是闲谈其他人的趣事, 单个词的意思对习语的意思理解完全不起作用。
两项研究的对比分析差值的计算方法是:习语测试平均值x0.2可分解比例数=差值, 两者差距越大, 说明学习者对同一习语的分解度差距越大。数据结果如下图所示:系列1为习语的可分解度比例, 系列2为不可分解比例。
(3) 结果与分析:
在一共21个习语中, 其中12个习语的分解度测试平均数据高于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 而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值高于习语的分解度测试平均数的习语有9个, 我们的预期值应该是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中的习语数量多于习语的分解度测试, 因为在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中, 我们给了学习者各单项习语的语义解释, 那么, 单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正确数应该高于习语的分解度测试平均数, 前者比后者还少3个,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习语分解度的问题, 在这两组数据中, 其中误差较大的习语有第2, 6, 8, 12, 15, 16, 17, 18这几个习语, 从这些习语的分析中我们将会得到习语的分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习语的分解度数字越大, 说明可分解度越高, 但是还有个别习语在两种测试中数据差距比较大, 例如, 第二项, a piece of cake, 在1-5等级数的测试中, 超过半数的学习者认为它是可分解的, 从学习者角度分析, a piece of是固定结构, 后面换其他词汇, 也能组成习语, 例如, a piece of paper, 但a piece of paper并不是习语, 是一张纸的意思, 而a piece of cake并不是字面义上一块蛋糕, 而是指小菜一碟, 指很容易做的事情, 从这个数据分析说明学习者还是多以字面义来分析习语的分解性。第六项, carry a torch (for someone) 的差距也很大, 如果只阅读习语本身的话, 超过半数的学习者认为carry a torch (for someone) 是可以分解的, 其原因在于习语最后的部分是 (for someone) , 那么结尾处是可以变化的, 也就认为是可以分解的习语, 但在给出意思后, 只有十分之一的学习者认为它是不可分解的习语, 那么通过语义的解释帮助学习者判断了它的分解性。第八项, face the music这个习语在测试中的两组数据差距很明显, 在没有习语意义的解释条件下, 近四成多学习者认为这是个可分解的习语, 究其原因是认为face the music中最后一个词也许能变换, 例如可变换成face the diffi culty等之类的习语, 而从字面义上理解, 学习者在看到music的时候会认为这是面对欢快的局面, 那么在获得习语的语义后, 学习者中近一成多的人认为它是不可分解的习语, 因为其语义完全不是字面上的解释, 作为整体的习语来理解才是正确的。再看第十二项, learn by heart, 对于这个习语学习者应该非常熟悉, 但是在就其可分解性的理解上来看, 在没有语义解释的情况下, 近半数学习者认为这个习语是看分解的, 而近九成的学习者在了解其语义的情况下认为这是个可分解的习语, 那么这两者的趋势一致, 只是就习语本身的测试度来看, 数据偏小。这进一步说明语义透明度在学习者判断习语的结构时起着一定的作用。pop the question这个习语在学习者做分解度的过程中数据的差距也很大, 在做分解度测试的时候, 近半数学习者认为这个是可分解的习语, 但给出语义的情况下, 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认为这是不可分解的习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认为多数学习者不认识这个习语, 就其字面义的猜测来判断它是可分解的还是不可分解的, 这样根据字面义的判断就错了, 那么这个习语的可分解度的判断主要来自学习者从习语的比喻义, 也就是说习语的语义透明度帮助学习者判断了习语的可分解度。与第十五项的习语相反的是我们再来看第praise to the skies, 单项习语的分解测试比平均分解度的测试值高出了5个百分点, 这说明学习者通过对习语的字面义及其语义的解释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同时学习者又认为最后一个的单复数可以变化, 也就是习语在结构上能够变化的习语, 就是可分解的习语, 所以, 在做平均分解度测试的时候, 只有近四成的学习者认为这个习语是可分解的。第十八项, speak your mind, 从这个习语中我们看到习语的语义在学习者理解习语的分解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9.5成的学习者通过习语的语义分析出这个习语是可分解习语, 另外, 在这个习语中, 有个人称代词的变换, 这也能导致学习者判断这个习语为可分解的习语, 也就是说就习语的结构本身, 学习者就能判断出其是否是可分解的。第二十二项, with fl ying colors这个习语学习者做的有点奇怪, 单从字面义测试多数学习者认为这是个可分解的习语, 在语义的帮助下, 绝大多数学习者认为这是不可分解习语。
3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我们认为学习者在习语结构理解过程中, 主要是习语的语义透明度、习语的字面义以及习语的熟悉度等因素影响了习语的分解度。
摘要:本文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习语分解度的测试数据分析, 说明了习语的分解度在学习者理解习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 通过不同方式对习语分解度测试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对习语的分解度的确定。
关键词:习语,分解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Abel, B.English idioms in the fi rst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xicon:a dual representation approac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3:329-58.
[2]Gibbs, R.W.&Nayak, N.P.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J].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100-38.
[3]Titone, D.A.&Connine, C.M.Descriptive norms for171idiomatic expressions:familiarity, compositionality, predictability, and literality[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4:247-70.
[4]林维燕.什么影响着我们对英语成语的理解?[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4) :34-37.
可分解式 第4篇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 每次加入一片塑料, 你就可以用3D打印机制造出想要的东西, 但斯凯勒蒂比茨 (Skylar Tibbits) 想得更远。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设想:发明一种新的技术, 使物体在进行3D打印时, 能分解并智能地重新组合成各种新的东西。
这项最新技术就是所谓的“4D打印”。斯凯勒蒂比茨在2月26日加州长滩举行的TED会议上公布了该技术, 并用水对一连串可自行折叠的材料进行激活和供能, 使其成为想要的形状。这项技术将由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的自组装实验室和Sratasys公司合作开发。蒂比茨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员, 他将主持自组装实验室的开发工作, 与此同时他也和欧特克公司 (Autodesk) 合作开发4D打印系统的软件。
“4D打印”的核心在于创造出能够在打印出来之后发生改变的物体, 让它们进行自我调整。打印将不再是创造过程的终结, 而是成为一个转向点。“我们这里所说的是, 你设计了某些东西, 打印出来, 它还能够进化, ”蒂比茨在一次采访中说, “这就像把智慧植入到了材料当中。”
尽管之前蒂比茨已经制作出了4D打印的原型机, 但他近日公布的这一系统已经使4D打印技术变得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新技术采用的智能材料比之前的更简单、更小也更廉价;它还能用于更多类型的材料上, 而不是像3D打印机一样仅仅只限于塑料。蒂比茨对TED的听众说:“这就像是没有电线和发动机的机器人。”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种改进的4D打印技术, 蒂比茨及其负责的麻省理工学院新实验室将与一些私人公司合作, 将该技术应用于诸如家具制造等领域, 甚至最终用到航天工业和建筑领域。对于任何使用中的物品, 只要你想对其进行改动, 那就有应用4D打印技术的前景。一辆车将能够应付下雨天, 一个咖啡杯也可以根据咖啡的不同温度做出调整, 正如蒂比茨对TED的听众所说, “想象一下如果水管能够自己膨胀或收缩, 或者甚至自己起伏波动来传送水流。”
可分解式 第5篇
我厂4号和5号线分别为2 300t/d和2 000t/d的带N-SLC离线式分解炉生产线。5号线的分解炉原为ILC型在线喷腾式分解炉, 2000年进行了改烧100%无烟煤的技术改造, 增设主体规格为Φ4.2m28m、中部没有缩口的单喷腾结构的N-SLC分解炉, 于2001年5月点火试生产, 技改后5号线生产流程见图1。4号线按技改后的5号线设计, N-SLC分解炉主体规格为Φ4.4m27m, 中部增加一个缩口, 为双喷腾结构, 于2001年9月点火试生产。
由于两条生产线的分解炉采用离线式布置, 窑炉风量难以平衡, 同时分解炉喂煤量不稳定, 更加大了风量控制的难度, 窑炉系统的热工制度也不稳定。分解炉由于喂煤波动经常出现爆燃现象, 造成分解炉结渣和塌料, 两个分解炉每年塌料量约1~1.2万t。分解炉塌料扬尘, 一方面影响环境卫生;另一方面, 塌下来的料到处堆放, 造成原料的浪费和二次污染;另外分解炉底部漏斗漏风严重。原设计C4来料一部分入窑尾上升烟道锥部, 另一部分入离线炉, 入离线炉的料又分为两路, 分别从离线炉中部和底部进料, 见图1。正常生产时4号线C4来料全部从离线炉底部入炉;5号线C4来料70%从底部入离线炉, 30%从锥部入原在线炉。两线离线炉出口温度偏高 (950℃左右) , C5出口和锥部温度经常倒挂, C3~C5锥部和离线炉出口鹅颈管结皮频繁, 煤粉后燃现象明显。两线燃无烟煤比例一直在50%~60%。
2 采取的措施
1) 4号线煤粉细度控制偏粗, 煤粉水分偏大。2009年1~3月对4号线的煤磨系统进行了动态选粉机改造, 原二级静态粗粉分离器系统作为备用。煤粉细度从80μm筛余3%~5%下降到1%左右[1]。细度降低后增设8号煤磨补煤系统, 以解决煤粉供应问题。
2) 4号线分解炉喂煤秤原为德国BMH公司的科里奥利秤, 长期以来计量波动很大, 难以控制。2009年4月利用4号窑大修的机会, 将其换成了PFISTER公司的转子秤, 同时将窑头和窑尾两煤粉仓的料位稳定在50t以上, 稳定仓内料压。改造后分解炉喂煤趋于稳定, 见图2。
3) 2009年5月对5号线窑头和窑尾喂煤系统的收尘管道进行了清理, 更换了袋除尘器的滤袋, 改善了喂煤系统的通风。同时, 将5号线煤磨窑头和窑尾煤粉仓料位分别稳定在30t和50t以上, 稳定煤粉仓仓内的料压, 进一步稳定窑头和分解炉的喂煤, 改造前后分解炉喂煤情况见图2。
4) 对窑系统进行堵漏, 减少系统漏风。2009年4月和5月利用大修的机会, 对两条生产线三次风管膨胀节进行维修, 更换三次风门, 对离线炉排料灰斗重锤阀、各级旋风筒的下料锁风阀和窑头窑尾进行密封, 同时对C1出口膨胀节等处进行维修, 防止内漏风和外漏风引起的系统波动。
5) 为使无烟煤更好地燃烧, 2009年7月将篦冷机一室篦下压力由5.5k Pa提高到6.0k Pa, 提高篦床料层厚度, 二次风温由1 000℃左右提高到1 100℃左右, 三次风温由750℃左右提高到850℃左右, 保证煤粉迅速稳定燃烧。投料前3h离线炉开始喷油升温, 防止离线炉喷煤时由于温度过低而引起煤粉不完全燃烧。
6) 将离线炉中部生料阀的开度由0%增大到30%, 避免由于大量生料分解吸收热量, 使锥部温度过低, 降低煤粉燃烧速度, 引起后燃现象。这样离线炉出口温度由950℃左右下降到900℃左右, 后燃烧现象基本消除。
7) 煤粉水分控制在1%以下。我厂进厂原煤水分较高, 一般在10%~13%之间, 最高可达20%, 造成煤粉水分长期偏高, 在3.5%左右, 影响煤粉的燃烧。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煤粉水分: (1) 将两条生产线原煤堆棚的原煤储量从20 000t增加到30 000t, 延长原煤自然风干的时间, 降低入磨原煤水分; (2) 将进厂原煤水分控制在10%以下; (3) 煤磨出口温度由60~65℃提高到70~75℃; (4) 加强篦冷机的控制, 煤磨入口风温由350℃左右提高到380℃左右; (5) 对煤磨系统的一些关键部位, 包括喂料双道锁风阀、入口热风管膨胀节、手动闸门、出口弯管和风管等处进行堵漏, 提高煤磨的烘干能力。
8) 大修时进入旋风筒内检查, 发现5号线C2~C4内筒有烧穿现象, 4号线C5内筒脱落5片挂片, 使旋风筒的选粉效率大大下降。各级旋风筒尤其是分解炉的撒料装置, 由于高温和物料的长期冲刷已经变形, 有的几乎烧没了, 对物料的分散作用大大降低, 影响了传热效率。我厂针对这些情况做了相应的修补和更换。
3 实施效果
2009年7月下旬4号和5号窑开始烧70%~80%的无烟煤, 出现了窑况波动, 熟料f Ca O含量偏高、4号线C5堵料、5号窑斜口砖高温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分析找到原因后, 逐一解决, 7月底实现了燃85%无烟煤的目标, 产量和质量保持稳定, 且停窑后重新升温, 无需降低无烟煤掺量以保证熟料产质量稳定, 9月初, 将无烟煤比例增至95%, 接近双百目标。但9月中旬后, 由于煤中硫含量偏高, 4号窑的无烟煤比例被迫降低, 经过一个月的调整, 4号窑的生产恢复正常。至10月下旬无烟煤比例提高到95%。4号窑窑况稳定后, 开始冲刺双百目标。
11月7日, 先行对5号窑进行100%烧无烟煤尝试, 13日4号和5号窑双双转入100%烧无烟煤, 窑况稳定, 熟料产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11月16日5号窑因窑尾电除尘排风机轴承损坏而停窑定检, 17日中班点火升温, 18日6:50顺利投料, 两窑均100%烧无烟煤, 熟料产质量等指标持续稳定, 没有再出现重新投料后需降低无烟煤比例的反复, 这标志着4号和5号窑已完全具备了煅烧无烟煤的能力。2010年1~6月两窑燃无烟煤比例一直稳定在100%, 产质量稳定, 表1为实现100%燃无烟煤前后运行参数。
但是, 两条生产线实现100%燃无烟煤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窑衬使用寿命偏短, 原来寿命周期为10个月左右, 现为5~6个月, 影响窑的运转率, 另外, 分解炉冷炉升温后投料运行稳定的时间较长, 且难以控制等,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改进。
参考文献
[1]蒋新彪.风扫式煤磨动态选粉机改造[J].水泥, 2010 (4) :45-46.
可分解式 第6篇
随着我国油田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井筒状况和产出液性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带来的是有杆泵系统工作环境逐步恶化,加剧了杆管偏磨程度。
针对油田用有杆泵抽油杆工作中的偏磨现状,目前广泛采用防偏磨措施主要是采用抽油杆扶正器、抗磨副等。由于目前我国现场使用的抽油杆扶正器效果差,周期短,加大了悬点载荷,效果一般;而抽油杆抗偏磨副使用,容易使扶正体和杆体出现卡死现象,并且使用成本较高,影响了现场的推广和使用。目前应用的弹力支撑扶正器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直接在杆体两端加工丝扣,造成杆体丝扣两端强度降低,抽油杆容易断裂,造成卡泵现象的发生;另外一种开槽式定位扶正装置虽然在墩头杆体上实现可更换操作,但由于扶正体开槽,降低了装置的强度,当遇阻的情况发生时,在墩头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本体裂开。鉴于以上几种情况,针对目前的抽油杆弹性扶正装置结构作了整体性改进。
2 原理及结构设计研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发明一种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扶正体被帽和扶正体主体的内孔穿过杆体的墩头,扶正体主体开有过油槽,嵌入不锈钢摩擦块,内筒式定位套支撑弹簧事先用弹性垫片定位在主体的加强筋内,摩擦块在加强筋的槽内单边留有一定的伸缩量。安装时,先把扶正器主体和内芯压帽从没有安装接箍一端的墩头穿过,在杆体上把分体式内芯扣在杆体上,然后穿入扶正器主体的内孔,内芯的一端有台阶,靠在主体的丝扣端部,再用被帽丝扣与主体一端配合卡主后将丝扣拧紧,这样内芯可以在主体内孔内旋转,但不能从主体内取出。内芯经过特殊处理,具有耐磨、抗磨的性能。需要更换内芯时,只需拧开被帽,取出内芯,更换新的内芯即可。这样就可以在抽油杆或其他墩头杆体上直接安装支撑扶正器,即保证了杆体的抗拉强度,又保证了扶正部分的强度。且使用方便、安装更换简单易操作。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如图1。
分体式内芯经过抛光、防腐处理,摩擦系数减小,其耐磨性能提高。分体式内芯和抗磨杆体之间设计了合适的配合间隙,在内芯的两端设计了合适的尺寸,避免了在抽油过程中扶正体卡死在杆体上不能相对滑动的现象。然后随抽油杆一起下入油管内,抽油时支撑体外的摩擦块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支撑在油管内壁上,使支撑体相对油管内壁不动,同时使抽油杆杆体处于油管中心,如果抽油杆相对油管中心发生偏移,支撑体相对抽油杆杆体滑动的同时,给杆体一个强制居中的力,同时由于支撑体的外径大于抽油杆接箍外径,因此抽油杆接箍不会和油管内壁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管杆偏磨。该装置防抽油杆偏磨效果好,抽油杆基本不会偏磨,检泵周期显著提高。
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具有主体部分、分体式内芯、内芯压帽、摩擦块、弹性元件、摩擦块定位垫片;主体和内芯压帽从抽油杆没有带节箍的一端墩头穿过,在杆体上把分体式内芯扣在杆体上,然后穿入扶正器主体的内孔,内芯的一端有台阶,靠在主体的丝扣端部,再用被帽丝扣与主体一端配合丝扣拧紧,这样内芯可以在主体内孔内旋转,但不能从主体内取出。这样抽油杆杆体从分体式内芯中间穿过,二者间隙配合;摩擦块用定位垫片限制在支撑体的加强筋内,并有弹性元件使其与支撑体加强筋底部保持一定的压缩距,自由状态下不会从加强筋内脱出。
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的使用,在抽油杆上下冲程抽油时,抽油杆杆体从分体式内芯中间上下移动,二者间隙配合;摩擦块依靠弹性元件支撑在油管内壁,二者过盈配合,使支撑体相对油管不发生相对移动,当抽油杆因为外力作用发生偏离油管中心的现象时,支撑体给杆体一个扶正的径向力,使其不发生偏移,这样抽油杆就不会和油管内壁接触,避免了抽油杆偏磨现象。抽油杆偏移产生的径向力只作用在支撑体与杆体之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3 设备安装
如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参见附图,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具有内芯压帽2、分体式内芯3、主体4、摩擦块5、弹性元件6、定位垫片7。内芯压帽2和扶正体主体4的内孔可以穿过杆体1的墩头,扶正体主体4的外围开有流油槽,摩擦块5与弹性元件6事用定位垫片7定位在主体4的加强筋开槽内,摩擦块5在加强筋的槽内在弹性元件6的作用下有一定的伸缩量,且摩擦块5两端有倒角。
安装时,先把扶正器主体4和内芯压帽2从抽油杆1没有安装接箍一端的墩头穿过,在杆体上把分体式内芯3扣在杆体上,然后穿入扶正器主体4的内孔,分体式内芯3的一端有台肩,靠在主体4的丝扣端部,分体式内芯3采用2瓣或多瓣的形式,可以线切割或铸造成型;分体式内芯3放入主体4的内孔后,再用内芯压帽2的丝扣与主体4一端配合丝扣拧紧,这样分体式内芯3可以在主体4内孔内相对转动,也可以相对杆体滑动,但不能从主体4内取出。安装完后随抽油杆体一起下入油管内,起到扶正支撑作用,避免管杆接触磨损。
4 试验应用效果统计
抽油杆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胜利油田部分采油厂进行试验应用了3井次。到目前统计,3口井的平均检泵周期由原来的61天增加到293.7天。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的防管杆偏磨效果优于目前已经应用的其他防偏工具,表1为部分油井使用本防偏装置前后检泵周期对比。
H31-84井2008.3.20因管漏进行修井作业,提出原井管柱发现,第120-140根准73mm油管偏磨严重,部分粘扣,其中第137根油管有裂缝,准19mm抽油杆本体、节箍偏磨严重,检泵周期只有63天。更换准73mm油管300米,准19mm杆500米,下入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30根190米,其中在1000-1400米每隔1根抽油杆下入1根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2004.1.2由于改层提出管柱,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的滑套有约2.5mm深的沟槽,杆体轻微磨损,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以上200米部分抽油杆节箍轻微偏磨,达到了防偏的效果。
H68-C27井2009.1.19因杆断脱进行修井作业,提出原井管杆后,第127根杆节箍磨断,550-1200米杆、管偏磨,节箍两面磨损,第136根油管有一手指粗圆洞,管壁磨透。换准73mm试压管500米,换准22mm新杆63根,下入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54根350米,2003.12月因泵效低进行修井作业,提出后发现管、杆轻微偏磨,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基本完好,部分滑套化学镀层磨掉,露出金属部分腐蚀,部分杆体磨蚀,有点状凹坑。
W53-17井2009.3.22因杆断脱进行修井作业,所提准19mm杆节箍偏磨严重,活塞有麻点,全井泵上最后20根有5根丝扣磨透。下入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35根,准56mm活塞上部接1根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然后每隔2根抽油杆下入1根内套分解式弹性定位扶正器。该井截止统计日期已经生产294天,目前仍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崔旭明,何富君,罗敏,等.抽油机井油管载荷及应力应变分析[J].石油学报,2003,24(1):108-111.
[2]杜秀华,孟庆武,何富君.抽油机井油管断裂失效性质判断[J].石油机械,2000,28(3):23-24.
可分解式 第7篇
密接式车钩[1]是为满足高速客车的运行需要而采用的刚性连接自动式车钩缓冲装置。 密接式车钩连接紧密, 最大限度地减小纵向连接间隙, 极大提高了列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由连挂系统、缓冲系统和安装吊挂系统等3个部分组成, 25T型提速车采用的胶泥结构密接式车钩, 与以往检修的环簧结构的密接式车钩存在很大的区别。胶泥结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由2个钩体、2个钩舌、2套缓冲器组成、2个安装座、2个钩尾销、2个支架、2个支撑弹簧盒、4套复原弹簧盒装置、2套解钩风缸等构成。
针对在25T型车胶泥缓冲器检修过程中, 遇到车钩拉杆与拉杆配合之间的顶丝分解困难、组装时碟簧组成和胶泥芯子压缩困难等问题, 结合蓝箭号拖车组密接式车钩状态修及D2级修积累的经验, 对密接式车钩缓冲器A4修的分解和组装工艺进行了研究。
2 车钩拉杆与拉杆配合分解工艺研究
胶泥结构密接式车钩的缓冲系统组成包括车钩拉杆、拉杆配合、壳体、内半筒、碟簧组成、顶板、胶泥芯子等零部件, 如图1所示。
根据胶泥缓冲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知, 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并通过M20内六角圆柱端紧定螺钉 (简称顶丝) 将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固定住。要想对胶泥缓冲系统进行细分解, 首先要将车钩拉杆与拉杆配合分解开[2]。
2.1 顶丝的分解
顶丝的作用是固定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 并防止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发生相对转动。在试修胶泥缓冲系统的过程中, 因灰尘、锈垢等问题使得顶丝分解困难, 为了解决顶丝分解困难的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
(1) 针对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的顶丝安装孔内存在锈垢的问题, 在顶丝孔处喷洒了松锈灵, 并用手锤轻轻敲击拉杆配合的周边, 使松锈灵能够渗透到顶丝安装孔内;
(2) 合理利用分解工具。选用M10内六角扳手作为分解顶丝的工具, 为了增加内六角扳手作用力矩, 在内六角扳手的一端增加了M200长的钢管作为加长杆, 利用增加作用力力臂的方式加大内六角扳手的扭力;
(3) 对于顶丝孔锈蚀严重的胶泥缓冲系统, 采用火焰加热法对拉杆配合进行局部加热,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减小锈垢对螺纹的阻力;
(4) 对于锈蚀特别严重的胶泥缓冲系统, 采用⌀5.1 mm的钻头在顶丝处开孔 (开孔深度小于顶丝孔的深度) , 利用摇臂钻床在钻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将顶丝处的阻力卸掉, 从而达到分解顶丝的目的。
通过采用上述措施, 顺利将顶丝分解开。
2.2 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的细分解
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通过螺纹进行连接的, 但在分解过程中存在螺纹处锈蚀严重、分解时固定困难等问题。
(1) 首先在顶丝孔处喷洒上松锈灵, 并用手锤轻轻敲击拉杆配合的周边, 使松锈灵能够渗透到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的螺纹内。其次采用火焰加热法对拉杆配合进行局部加热,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减小锈垢对螺纹的阻力。但部分胶泥缓冲器的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仍无法分解;
(2) 为了将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分解开, 尝试将车钩拉杆固定住, 使拉杆配合相对车钩拉杆旋转。选用报废的钩尾销和关节轴承作为固定车钩拉杆的配件, 将钩尾销和关节轴承穿到车钩拉杆端部的圆孔内, 并将钩尾销下平面焊接在平台上, 从而将车钩拉杆固定在平台上;
选取150 mm 长的圆柱形钢筋, 并在钢筋的一端加工M20螺纹。将钢筋带螺纹的一端旋到拉杆配合的螺纹孔内, 搬动钢印从而带动拉杆配合旋转。由于铁锈在螺纹相对转动时存在叠压、堆积等现象, 因此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仍然不能分解开;
(3) 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锈蚀特别严重的, 采用线切割加工的方式拆下车钩拉杆。用机加工设备将拉杆配合沿根部切割开, 拉杆配合在车钩拉杆上的剩余部分用车床切除, 从而达到车钩拉杆和拉杆配合的彻底分解。
3 缓冲器组装工艺研究
根据缓冲器零部件装配结构示意图可知, 拉杆配合、碟簧组成、顶板、胶泥芯子等零部件安装在两内半筒之间, 并且胶泥缓冲器在组装时需要一定的初压力。由于拉杆配合和顶板是刚性元件, 因此重点研究碟簧组成和胶泥芯子的压缩。
(1) 碟簧组成的压缩
碟簧组成由碟簧筒、碟形弹簧和顶板组成 (见图3) , 其中碟形弹簧是弹性元件可以压缩。根据内半筒组成的结构, 采用卡兰作为压缩碟簧组成的工具, 利用卡兰工装的螺纹丝杠的进给运动达到压缩碟簧组成的目的。将卡兰的一端靠在碟簧组成的顶板外侧面, 到丝杠的一侧开在内半筒的外侧, 同时旋转两侧的卡兰带动顶板做直线运动。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由于卡兰和顶板、内半筒的接触面积比较小, 卡兰的整体受力状况较差。
(2) 压缩胶泥芯子
设计了胶泥芯子压缩工装, 其主体结构是龙门式框架。组装胶泥缓冲器时, 先将拉杆配合和碟簧组成依次扣放到胶泥芯子压缩工装的圆形底座上, 再将胶泥芯子扣放到碟簧组成上;在胶泥芯子底部和胶泥芯子压缩工装的上座之间塞入机械式千斤顶, 操纵千斤顶的手柄带动胶泥芯子向下运动, 从而达到压缩胶泥芯子的目的。
通过采用胶泥芯子压缩工装, 解决了组装时碟簧组成和胶泥芯子压缩困难的问题。
4 效果
通过采取上述攻关措施, 顺利完成了675750、675748、554132等25T型提速车密接钩缓冲器组成的分解和组装, 为后续25T型提速车密接式车钩的批量检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25T型车胶泥缓冲器检修过程中, 遇到车钩拉杆与拉杆配合之间的顶丝分解困难、组装时碟簧组成和胶泥芯子压缩困难等问题, 重点研究了胶泥结构密接式车钩缓冲器A4修的分解和组装工艺, 最终解决问题。
关键词:密接式车钩,胶泥,缓冲器,安装座,拉环,钩体
参考文献
[1]王伯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