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芝糖肽范文(精选5篇)
薄芝糖肽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肺癌患者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34岁~62岁, 平均年龄53.5岁。随机分成2组进行观察, 其中联合化疗组34例, 采用薄芝糖肽每日静滴6 m L, 1个月~2个月为1个疗程, 胸腔内灌注化疗6例, 抽完胸腔积液后, 注入薄芝糖肽3~5支, 1周1~2次, 平均2~3次。对照组单纯用薄芝糖肽治疗者11例, 采用薄芝糖肽每日静滴6 m L, 1个月~2个月为1个疗程。
1.2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用药前后白细胞变化、胸腔积液变化、肿瘤变化和毒性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薄芝糖肽对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见表1.
注:t1、P1为各组配对t检验值, t、P为2组比较t检验值。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P<0.05) 。联合化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由此可见, 薄芝糖肽具有良好的维持血象、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
2.2 薄芝糖肽对肿瘤的影响
6例肺癌伴癌性胸腔积液患者, 抽完胸腔积液后, 注入薄芝糖肽3~5支, 共2~3次后复查, 胸腔积液明显减少, 胸闷、胸痛消失, 其中3例肿瘤缩小。对照组中3例肺癌晚期伴肝转移患者, 静脉注射薄芝糖肽1个月, B超复查肝脏转移灶有明显缩小。
2.3 薄芝糖肽的不良反应
应用薄芝糖肽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中, 有7例患者于注射第1天出现发热和流感样症状, 体温均未超过38℃, 数小时后自然消退, 继续用药无发热现象。胸腔内注射薄芝糖肽治疗的6例患者中, 有4例发热至38.5℃, 经对症处理后约1 d~2 d后好转。有3例患者出现皮疹, 均轻微, 未经处理后自行消退, 继续用药未发生。
3 讨论
目前, 肺癌发病率已占据恶性肿瘤的首位,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以铂类为主的化疗, 不良反应比较大, 骨髓抑制比较明显, 有些患者难以接受, 而加用免疫治疗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信心, 达到较好的效果。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1], 灵芝多糖具有许多药理作用, 其中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清除超氧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超氧化物自由基的损伤是其主要作用之一, 还可降低顺铂肾毒性[2]。此外, 薄芝糖肽能直接增加自然杀伤细胞 (NK) 的杀伤活性, 增加杀伤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杀伤S180的细胞毒效应, 实现抗肿瘤效应[3]。抗肿瘤的作用引人注目,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与放化疗药合用可增强抗癌效果, 改善机体状况, 是很好的抗癌辅助治疗药物。
本组45例肺癌患者, 经应用薄芝糖肽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改善, 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 提高了生存质量, 显示了薄芝糖肽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参考文献
[1]刘红亮.灵芝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 2000, 10 (2) :46-48.
[2]王黎, 杨红梅, 陈界洁, 等.灵芝多糖对顺铂致大鼠肾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 2003, 36 (12) :990-993.
薄芝糖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者158例,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版)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 符合以下标准: (1) 年龄0.5~2岁; (2) 发病时间在10~1月份秋冬寒冷季节; (3) 脱水程度为轻、中度; (4) 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 无腥臭、无脓血, 便常规大部分无异常;少数可见白细胞或脂肪滴。 (5)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将15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两组均按常规治疗, 提倡继续适宜饮食, 满足生理需要。继续平日饮食, 合理喂养。早期预防脱水, 及时纠正脱水, 合理用药仍是目前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关键。以往治疗轮状病毒肠炎, 发病初期禁食, 应用抗生素, 现在认为是不合理的, 不科学的, 因为禁食可以引起患儿营养不良, 对疾病恢复无利, 抗生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无效, 故均不使用抗生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常用口服补液疗法, 给予标准枸橼酸口服补液盐 (ORS) 预防纠正脱水。脱水重者给予静脉补液。同时应用肠黏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 该药能阻止病原体对机体肠道黏膜的攻击。合并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的患者要及时给予补充。同时要注意, 液体浓度和液体量遵循见尿加钾、见痉补钙的原则, 微生态制剂适用于曾滥用抗生素的轮状病毒肠炎患者或伴有明显肠道菌群紊乱的患儿。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肠道益生菌种类很多, 如金双岐、宝乐安、整肠生、丽珠肠乐等。笔者认为布拉氏酵母菌散效果较为突出, 该药商品名亿活, 是唯一的非致病性真菌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薄之糖肽0.2 m L/ (kg·d) , 最大量4 m L, 疗程5~7 d。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用药2 d吐泻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2) 有效:上述体征及症状在3 d内恢复正常; (3) 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3 d后无改变。
结果
治疗组显效66例 (82.5%) , 有效10例 (12.5%) , 无效4例 (5.0%)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52例 (66.7%) , 有效16例 (20.5%) , 无效10例 (12.8%) , 总有效率87.2%;两组显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总有效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世界范围内疾病, 多发于0.5~2岁婴幼儿。我国每年秋冬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抗生素治疗无效。近年来, 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研究证实, 感染轮状病毒可引起轮状病毒血症和免疫损伤, 可能是造成轮状病毒肠炎导致多系统、组织、器官损害的直接致病因素。但轮状病毒感染及发病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炎性反应、刺激机体造成免疫损伤有关。因此, 细胞免疫在肠道抗病毒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文献报道,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Ig G、Ig A、Ig M和补体C3均明显降低, 提示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1]。薄芝糖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对机体非特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 对病毒感染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研究应用薄芝糖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 疗效可靠, 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薄芝糖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者15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 两组均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薄芝糖肽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 对照组总有效率8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薄芝糖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优于常规治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薄芝糖肽,探讨
参考文献
薄芝糖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的102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确诊的尖锐湿疣患者, 复发33例, 复发次数均<3次。皮损部位:男性位于冠状沟、包皮内外板、阴茎、肛周等处;女性位于大小阴唇、阴道口、肛周等处。皮损发生于男性尿道口、女性阴道壁及宫颈口的尖锐湿疣均不入选。疣体直径<1.0 cm, 疣体数平均3.5枚 (1~8枚) 。绝大多数患者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 男28例, 女20例, 复发26例, 年龄16岁~59岁, 平均年龄 (32.92±6.90) 岁, 病程7 d~24个月, 平均病程3.5个月;试验组54例, 男34例, 女20例, 复发7例, 年龄18岁~46岁, 平均年龄 (32.76±7.06) 岁, 病程8 d~32个月, 平均病程3.2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48例治疗前均用清水洗净患处, 擦干后用特制药签将鬼臼毒素酊涂于疣体表面及其根部, 尽量避免将药液与正常皮肤和黏膜接触, 涂药后暴露患处2 min~3 min待局部干燥, 早晚各涂药1次。男性包皮过长或有包茎者, 每天涂药1次, 均连续给药3 d、停药观察4 d为1个疗程。疣体未消退者可重复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时间均不超过3个疗程;试验组54例除给予鬼臼毒素酊外用 (方法同对照组) 外, 同时肌肉注射薄芝糖肽2 mL隔日1次, 共4周。如并发其他感染, 做相应治疗。治疗后期创面可涂红霉素软膏, 促进创面愈合。2组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后第4, 8, 12周复查1次, 观察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
1.2.2 疗效判断标准[1]
治愈:治疗后疣体完全脱落, 创面愈合良好, 在观察期间 (治疗开始后12周) , 病灶及周围未见新生疣体;复发:治疗后观察期内病灶处或其周围有新病灶出现。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情况见表1.2 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外用鬼臼毒素酊后, 用药部位反应均较轻, 仅出现轻微水肿、糜烂、疼痛, 愈合良好。注射薄芝糖肽患者除注射部位感觉疼痛外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所致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 目前治疗方法很多, 但复发率较高。分析其原因除了治疗不彻底、存在亚临床感染、再感染及患者自身的局部因素 (如男性包皮过长、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等) 外, 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也影响尖锐湿疣的发生和转归。研究表明[2], 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薄芝糖肽是从灵芝属薄树芝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较高活性的糖肽类物质, 2 mL薄芝糖肽含5 mg多糖及1 mg多肽。研究表明, 薄芝糖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可以促进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γ干扰素 (IFN-γ) 、IL-2和IL-6,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薄芝糖肽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满意[3]。鬼臼毒素酊是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 局部外用可抑制受HPV感染的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增生, 进而引起生殖器疣体坏死、脱落,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笔者采用薄芝糖肽联合鬼臼毒素酊治疗尖锐湿疣, 有效清除局部病灶, 同时提高全身免疫功能。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为12.96%, 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54.17%.治疗期间未发现接受薄芝糖肽注射液肌内注射的患者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好。这种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 提高了治疗效果, 降低了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车雅敏, 王家璧, 刘跃华, 等.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及皮损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 (1) :23-25.
[2]杨朝晖.薄芝糖肽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5, 12 (2) :144-146.
薄芝糖肽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66例,女3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7.8岁。心力衰竭病史4个月~12年,平均4.6年。入选标准:心功能NYHA为Ⅱ~Ⅳ级,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力衰竭史>4个月。随机分为2组,薄芝糖肽治疗组55例;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缺血性及非缺血性)、病程、心功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可根据病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注射液(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mL/支,含灵芝粉500mg/支)6~8mL+5%葡萄糖250~300mL中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同时加2~3U胰岛素,每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
1.3 测定方法
抽取所有入选者空腹时外周静脉血3mL。放入干燥试管送检,1h内离心(转速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血清进行测定。应用美国雅培公司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HCY和BNP,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射血分数(EF)。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NP和HCY测定结果的比较
经比较,在治疗后二者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心脏功能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前EF为35%±2%,治疗后为43%±3%,二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前EF为36%±2%,治疗后为41%±3%,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CHF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CHF是进行性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如何延缓其进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
BNP源于在心肌细胞合成的134个氨基酸的prepro-BNP,在进入血循环后降解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和一个无活性的76个氨基酸的片段NTproBNP分泌入血后,具有利钠、利尿、扩血管降压、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心室负荷或压力增加时由心室肌分泌,在心力衰竭(CHF)时血液中显著增高。相关研究显示[7],以BNP在血中的浓度超过100pg/ml为界,其诊断心力衰竭的敏感度可达90%以上,特异性可达84%。并且随其心功能NYHA分类级别升高而相应增高,并且各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全血BNP含量与CHF严重程度明显相关[8]。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含硫基的氨基酸,是蛋氨酸转换成半胱氨酸的代谢途径中形成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9],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血浆HCY水平是增加的。Vasari[10]研究表明血浆中HCY水平与CHF的发病危险密切相关。Herrmann等[11]研究显示HCY不仅与CHF的发生有关。而且还与其严重程度有关,其实验发现HCY中位数随着心力衰竭分级的增加逐步增加。HCY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造成内皮损伤和功能异常,参与炎症反应、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的平衡、致血栓形成、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脂质代谢等有关。普遍认为Hcy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可直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功能异常[12,13]。
薄芝糖肽注射液是由BCD菌株经液体发酵培养法制得的灵芝属薄树芝干燥菌丝中提取的灭菌水溶液,其成分为多糖与多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我们采用薄芝糖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力衰竭的敏感因子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考虑主要有以下因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病程较长,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灵芝多糖可延长体内血栓形成,降低血浆比黏度,具有抗凝、抗血栓,改善冠脉供血,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动物试验证明[14],薄芝糖肽还能有效抑制气管上皮细胞释放组织胺,解痉,松弛气管平滑肌、消除免疫过敏反应,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具有平喘作用。感染为心力衰竭的首要诱因,薄芝糖肽作为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免疫力而减少感染次数,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薄芝糖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住院的EB病毒感染的IM患儿65例, 患儿年龄9个月~11岁, 男38例, 女27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2例, 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症状特点及入院时发热时间, 淋巴结缩小时间, 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时间, 转氨酶下降时间, EB ̄DNA的差异均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2]
(1) 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大、肝大、脾大; (2) 原发性E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满足下列2条中任一项: (1) 抗EBV ̄CA ̄Ig M和抗EBV ̄CA ̄I如抗体阳性, 且抗EBV ̄NA ̄Ig G阴性; (2) 抗EBV ̄CA ̄Ig M阴性, 但抗EBV ̄CA ̄Ig G抗体阳性, 且为低亲合力抗体。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诊断为EBV-IM。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 如退热, 补充液体及维生素, 有心、肝功能损害者给予相应的护肝、护心治疗, 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更昔洛韦 (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H20054123) 10mg/kg/d联合薄芝糖肽 (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 H11022156) 2ml:5mg/d, 连用2w治疗。对照组:仅更昔洛韦10mg/kg/d治疗2w。
1.4 疗效评定
用药后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 并记录热程、淋巴结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转氨酶下降时间及EB ̄DNA拷贝量<1×103时间, 并评定治疗效果。参照[3]显效:用药1 d内体温开始下降, 3d内恢复正常, 浅表淋巴结缩小, 咽峡炎好转。有效:用药3d内体温开始下降, 5d内恢复正常, 浅表淋巴结缩小, 咽峡炎好转。无效:用药治疗5d内体温未降, 浅表淋巴结无明显缩小, 咽峡炎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完全随机分组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改善及指标检测
用药之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体温下降时间, 淋巴结缩小程度,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 转氨酶下降及EB ̄DNA拷贝量<1×103时间均缩短, 观察组总恢复天数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参照[3]本研究中, 在对症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体温72h内下降有20例, 13例无效, 其中发热持续不退>7d并伴有感染中毒症状的有8例;观察组体温在72 h内下降,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者有25例, 7例无效, 发热持续不退>7d并伴有感染中毒症状的只有4例, 故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IM主要是由EBV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免疫异常性疾病。近年儿童EBV感染的IM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IM患儿病情严重, 早期即可出现致死性并发症, 并且病情迁延, 易反复发作, 而且年长儿较婴幼儿症状重, 并发症多等特点[4]。目前对IM的治疗尚无公认的特效药, 目前临床上仍较主张积极疗法, 包括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及对症保肝护心等治疗, 目前较常用抗病毒药物为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但部分疗效欠佳。
薄芝糖肽是从灵芝属薄树芝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较高活性的糖肽类物质。有研究发现薄芝糖肽对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系统调节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5,6]。本研究显示, 薄芝糖肽联合更昔洛韦在儿童EBV感染的IM中临床症状改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恢复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薄芝糖肽对EBV感染的IM治疗有缩短病程, 减少病毒复制, 减少并发症等。具体机制可能为薄芝糖肽可激活人体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 产生和释放IFN ̄γ、IL ̄2和IL ̄6, 并增强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吞噬作用, 增强机体综合免疫力, 使机体能有效的发挥免疫防护功能, 从而缓解了EBV感染破坏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导致的IM的临床表现, 具有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研究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2013年住院的65例EB病毒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 两组其他辅助治疗相同,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热程, 淋巴结缩小时间, 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 转氨酶正常时间及EBV-DNA拷贝量<1×103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治疗EB病毒感染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更昔洛韦,薄芝糖肽,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毛萌, 李廷玉, 等.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03-205.
[2]谢正德.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22) :1759-1760.
[3]许红梅, 王绍映.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三种疗法的疗效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 2001, 19 (2) :127-128.
[4]吕洁, 金莲花, 孙景辉, 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6) :518-521.
[5]廖红群, 邱伟, 王华彬.薄芝糖肽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8, 13 (9) :l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