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的交织-读《呼啸山庄》有感(精选5篇)
爱与恨的交织-读《呼啸山庄》有感 第1篇
读《呼啸山庄》有感
——爱与恨的交织
惠水民中1920班 程丽莎
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明知道自己爱了,却还是那样顽固。
——题记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为希思克利夫,他夺去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利及妹妹凯瑟琳的爱。主人死后,亨德利为了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却和希思克利夫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爱上画眉山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愤然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然而此时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思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亨德利本人醉酒而死,儿子哈里敦成为奴仆。希思克利夫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对她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分娩后死去。十多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茜嫁给自己将死亡的小儿子小林敦。后来,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也把埃德加的家财占为己有。复仇终是得逞了,但是他却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他对她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在茫茫荒原上漫游。
故事到这里,我们无论谁是谁非,只觉无限悲凉与感慨。是谁剥夺了希思克利夫的爱?是什么扭曲了他的人格?
曾经的他只是一个弃婴,成长过程中备受欺凌,孤立无援,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唯有忍受,他不奢求其他,只想守护自己与凯瑟琳之间的那份纯真的感情。然而凯瑟琳最后还是背叛了他,和别人在一起——即使她最后想通自己爱的仍是希思克利夫。他不知道的是,在她的那段没有说完的话里,饱含着对他的深深爱恋,他以为是因为自己地位低下,穷困潦倒,她才不选择他,于是他外出打拼,可当他回来后,她早已嫁与他人为妻。
究竟是爱使他疯狂,还是恨使他迷惘。
凯瑟琳说:“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她还是爱他的,只是她的愚昧与对金钱地位的迷恋让她认为自己爱上了别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是她,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无不认为“身份为先,金钱至上”,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拆散了这一对苦命的恋人。
希思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他对爱情有至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是不屈不挠的抗争。他一生追求虚无缥缈的,触碰不到、抓不住、留不下的东西,尽管他报复极其残忍,可给我的感觉却尽显无限悲凉。
他不曾对凯瑟琳坦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极端相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一次次地用行动言语来伤害凯瑟琳,他以为她会回来,可是怎么可能呢,人在极端绝望与脆弱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慰。久而久之,凯瑟琳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内心的压力下,精神崩溃。她爱希思克利夫,她以为希思克利夫不爱她,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误会。
凡是有一个人妥协,故事就不会这样发展。
可怎么会呢,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明知道自己爱了,却还是那样顽固。
“关于她,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愿去多想,不过我迫切希望不要见到她,一看到她,就会让我发疯。”
“这整个世界就是部可怕的纪念集,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失去了她!”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过剩的、疯狂的爱,造成毫无原因的恨。
故事的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在希思克利夫不吃不喝的第四天,他凄然死去。
在那紧靠荒原的斜坡上,有三块墓碑。左边是埃德加,中间是凯瑟琳,右边是希思克利夫。
“如今,它已跟附近的坟茔一样平静青绿了——但愿这座坟里的人也睡得一样安稳踏实。”
我想,这大概就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END——
爱与恨的交织-读《呼啸山庄》有感 第2篇
——《呼啸山庄》读后感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是我对《呼啸山庄》的记忆。而对于爱的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对于爱人之间的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原来爱可以是那么强烈,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克利夫对凯瑟琳的那种深沉的爱,也让我感受到了爱与恨的极端。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展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刺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刺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刺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因此,希刺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刺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于是他选择了反抗。希刺克利夫性格有点孤僻,但是凯瑟琳的天真开朗,让他渐渐打开心扉,他接受了凯瑟琳这个玩伴,甚至在长大一些后,他发现自己对凯瑟琳的深深的爱,并且毫无疑问,凯瑟琳也同样爱着希刺克利夫,他们一起度过一段相当愉快的日子。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刺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刺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
希刺克利夫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懊恼,羞耻甚至是痛苦,他因为这个而失去凯瑟琳,虽然没有失去她的爱,依然是凯瑟琳最爱的人,但是他却得不到
凯瑟琳,娶不到她,因为凯瑟琳那可悲可怜的虚荣心,因为她顾及到当时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使她放弃了真爱,转而选择了画眉山庄的少主埃德加·林惇,她发誓她爱埃德加,我也相信她是爱他的,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她违背了她的心,她背叛了她的最爱——希刺克利夫。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希刺克利夫他的背叛,所以他选择离开三年,用这三年的时间,他变成一个带着绅士面具的恶魔,使希刺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并且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计。
希刺克利夫,像魔鬼一样,伤害了几乎每一个人,他爱的彻底,所以恨的也很极端。他将恶魔的手伸向了所有人,即使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无辜的。而他的爱同样也是极端,我想他的恨与他的爱是成正比的。他在凯瑟琳死后以及在他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说他看到了凯瑟琳,并且在他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说做梦时看到了凯瑟琳,他居然对着打开着的窗,哭着呼喊着凯瑟琳的名字,可想而知,他对凯瑟琳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的时候那么孤单,没有人敢亲近他,因为他拒绝了所有人,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凯瑟琳,虽然凯瑟琳已经离他而去了……
希刺克利夫将爱与恨当成了他的全部,但可悲的是,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他让他恨的人都得到了悲惨的代价,但是那一刻他却觉得空虚,他没有了恨,但他却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他的心中存在的应该就只有对凯瑟琳无尽的爱。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刺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当他的生命开始倒数的时候,他选择去找凯瑟琳,那四天有时他会展现出真心的笑容,也许那一刻他想到并且看到了他的最爱——凯瑟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刺克利夫停止了呼吸……
希刺克利夫的爱是极端的,他的恨也是极端的,而这两种感情都是折磨他的源头,折磨了他一生,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仁慈的,在最后的时候,将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葬在一起,这也算是对希刺克利夫最后的安慰与救赎吧。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说,希刺克利夫最后的下场是他的自食其果,但是我想没人能否认他对凯瑟琳的爱的执着,这也许就是他身上惟一的闪光点,虽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它是真实存在过,这也成为了希刺克利夫黑暗苦涩人生中的唯一亮点了。
当然在这本书中,除了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苦涩爱情外,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爱:埃德加终生爱着凯瑟琳,但是他的可悲之处就是永远的不到凯瑟琳完整的爱;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那种年轻人之间简单的爱;以及在听完丁耐
莉叙述的故事之后,对小凯瑟琳产生爱慕之情的洛克乌德先生的这种隐密之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的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的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用意和魅力所在。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爱是神圣的,不要让任何利益、金钱、权利的字眼去亵渎它,爱是需要好好经营的,因为只有坚持心中的真爱,无论结果是什么,起码过程是幸福的,并且你也曾真心的幸福过;而恨是邪恶的,但是我不能指望每个人心中都不存在恨,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善意,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恨有时候都能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一种信念,但是我希望那些心中有恨的人,将你的恨压制住,不要让它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到最后你就会像希刺克利夫一样,内心变得很空虚,变得一无所有……
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第3篇
一、爱恨与荒原气息的映照
《呼啸山庄》的创作是以英国乡村的乡土气息为背景的, 在描写景物时, 作者都将英国山村的荒原色彩表现出来。呼啸山庄是一个狂风暴雨的中心, 那里常年阴冷惨淡, 狂风哭嚎, 因而使得山庄也变得神秘而又阴森, 正如文中所说“从那房屋旁边几颗过度倾斜的矮小枞树, 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一个方向伸展枝条, 仿佛向太阳乞讨, 都可以看出北风在这荒原上肆虐的威力了。”这是作者对呼啸山庄气场的描写, 从以上一段文字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 故事的主人公的特质, 与天气和气候的特性不谋而合了;与此同时, 呼啸山庄还是希思克利夫的成长的地方, 因而我们说, 呼啸山庄中的荒原特性, 代表了希思克利夫的性格特征, 也代表了他与凯瑟琳以后的发展, 也将不会是风平浪静的。
自小, 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是十分喜爱荒原的, 他们在荒原上自由的玩耍和打闹, 他们无拘无束, 仿佛自己进入了天花浪温的天堂, 在凯瑟琳的眼中, 呼啸山庄是一个块乐土, 能够让她在其中快乐的生活, 而画眉山庄虽然是一个有着鸟语花香的芬芳的世界, 但是它却是一个有着围墙的伊甸园, 让生活在里面的人们, 没有自由, 没有快乐, 有的只是紧固与约束。从此我们可以看出, 小时候的凯瑟琳是十分热爱自由的, 她不能忍受富贵所带来的限制, 她喜欢有着荒原气息与自由气息的呼啸山庄。但是在若干年后, 凯瑟琳却成为了画眉山庄的女主人, 尽管这样, 她仍旧坚持, 在自己死后, 要葬在旷野中, 她想在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中能自由自在的享受自由与荒原。此外, 希思克利夫也是一个热爱荒原的人, 他甚至用死亡的方式, 来换取自己与大自然在一起的机会。他认为只有死亡, 能够让他重新回到荒原中, 也只有在荒原中, 他才有可能与凯瑟琳拥抱在一起, 他生前与凯瑟琳在一起的愿望没有实现, 就让他与她死后, 在荒原的怀抱里, 实现他们关于爱情与自由的梦想。
艾米莉十分善于将荒原中的景色, 与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情感相契合。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相爱后, “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 太阳没有云彩遮挡, 一个劲儿地照耀着, ……整个世界都苏醒过来, 沉浸在高猛的欢乐之中”这是对凯瑟琳与希思克得夫爱情的呼应, 作者将风景的描写与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发展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后来, 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关系变得不再如以前一样欢乐时, 作者对呼啸山庄的描写也不再美丽, 而是与“沼泽”、“大风”等阴沉的天气联系起来,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 艾米莉着重将荒原的气息与故事的情节联系在一起, 是她创作的特色之一。
二、爱恨的病态性
爱与恨是一对孪生姐妹, 总是形影不离, 弗洛伊德在他的《日常心理的精神分析》一书中就这样指出:“爱总是伴随着恨 (矛盾心理) , 在很多情况下恨会转变成爱, 爱也会变成恨。”爱与恨是一组可以相互转变的矛盾, 爱得越浓, 恨得也就越深。《呼啸山庄》这部小说, 从头至尾都笼罩着阴森、恐惧的环境之中, 所弥漫的是一种病态与扭曲的气息。特别是希思克利夫那奔腾的激情, 面对凯瑟琳时的不顾一切;以及当他失去凯瑟琳之后的咆哮, 都是希思克利夫鲜明的爱与恨的表现, 希思克利夫是英国文学中病态形象的代表之一。
希思克利夫是一个被捡来回来的孩子, 他有着快乐的童年, 但是当他被降为奴仆之后, 他的人生开始了转折:凯瑟琳因他奴仆的身份与林顿结婚, 而抛弃了他;他在呼啸山庄的生活也变提十分艰难, 所有人一下子都开始孤立于他, 因而, 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他都怀着敌视的目光去看待, 他的心理己经被社会与现实打击的不成样子, 无法健康的发展下去, 他的心理己经开始扭曲了。当他得知凯瑟琳要嫁与林顿时, 他嘲笑林顿, 说林顿八十年的爱都不及我一天的爱;对于他的挚爱, 也在进行了讽刺, 他说林顿的爱情, 对于凯瑟琳来说, 还不如是她的狗或者马让她喜欢……此时的希思克利夫, 己经不再阳光, 对于身边每一个人, 他都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了, 而是将讽刺和报复他们。
当希思克利夫出走的三年之后, 他用自己的金钱、地位开始向身边的人进行报复, 并且让敌人的后代堕落的生存, 他用各种手段得到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 哈里顿便成了他手中的玩物。他折磨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折磨他一样, 他利用手中的权利与金钱, 来反抗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 他为自己的胜利而特别高兴, 这种快感是掺杂了痛苦的挣扎的, 但是此时的希思克利夫以此为乐, 让为这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 也是最让他快乐的事情。希思克利夫已经变成了一个病态的复仇者, 丝毫没有人性而言。
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计划, 还不止于他的同代人之中, 他甚至将下一代人的情感与命运操纵, 企图让他们重演上一代人的悲剧, 自然, 小林顿、哈里顿、小凯茜就成了他手里的玩具, 他让哈里顿变得像自己一样粗俗和富于野性, 哈里顿就像当年的辛德雷一样, 林顿与凯茜结婚……总之, 希思克利夫就像的报复愈演愈烈, 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 他变成了一个没有丝毫人性的魔鬼, 这种疯狂让每一个人都毛骨悚然。希思克利夫的性格是复杂的, 他是由于社会与地位的变化而造成的, 他本是一善良的男子, 但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动, 以及他爱情的丧失, 他的人性就己经所剩无几。正如荒原上的急风暴雨, 让人根本来不及接受和适应, 他就己经开始了畸形和病态的复仇计划。
三、具有浪漫主义的爱恨
艾米是十九世纪小说家中, 最为接近浪漫主义的作家。作者用超越于时间与空间, 超越于死亡与生命的爱情来表现她对理想。爱情与人生的看法, 虽然这部小说是具有悲剧性的, 但是由于其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还是很高的。
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是真心相爱的, 他们的爱情却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而结束, 但是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他们的关系开始变化, 但是无论希思克利夫怎样报复, 他们之间的爱情都没有减少, 只是把这种极度的爱, 用极度的恨与报复来表现, 若是没有爱, 哪有所谓的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表现, 是在两位主人公的爱与恨的冲突中实现的;此外, 作者把这个故事的讲述放到了两个山庄的背景之下, 因而整个小说的发展就处于荒原的背景之下, 极具戏剧化。
作者在设置凯瑟琳这个角色时, 是对她浸注了“浪漫”的思想特征的。凯瑟琳不甘心嫁给一个奴仆, 她虽然十分爱希思克利夫, 但是当她选择配偶时, 她因为社会地位与金钱而嫁给了林顿, 在她的内心里, 她是因为自己的见利忘义、社会地位的差别等而背叛了他, 但是希思克利夫在她的心中一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她对林顿的爱“像是森林中的叶子”而对希克利夫的爱“恰似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 这是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的爱的真挚表白, 她没有因为自己嫁与林顿, 而停止对希思克利夫的爱。
凯瑟琳是希思克利夫的爱人、朋友, 是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 可是当遭遇了年轻英俊又富有的林顿之后, 凯瑟琳就离他而去了, 他沉浸在痛苦之中, 当痛苦过后, 他决定用报复来让别人知道, 他不是曾经的那个穷小子, 他是一个可以掌控局面的人物。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虽然最终没有在一起, 但是他们的爱情超越了时间、空间与婚姻, 无论何时何地, 他们的爱情都坚强的存在于他们的内心, 尽管, 希思克利夫是用报复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 希思克利夫正是在报复的过程中, 来阐释他对爱情的誓言。这是艾米莉将爱情放置于社会地位、阶级差别方面的体现, 也正是由于艾米莉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让越来越多的读者, 对《呼啸山庄》更为喜爱。
摘要:《呼啸山庄》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悲剧, 其男女主人公在社会背景与婚姻的观念中挣扎, 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整部作品的主要线索, 本文将通过对希思克厉夫与凯瑟琳及其后代的爱与恨展开论述, 从而来对作家艾米莉的创作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与恨,希思克厉夫,凯瑟琳
参考文献
[1]陈朝云.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02) :19-20.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45-46.
[3]罗修.解读《呼啸山庄》的爱与恨[J].北方文学, 2003 (12) :116-117.
[4]李立亮.《呼啸山庄》艺术特色分析[J].中学语文报, 2011 (323) :32-33.
爱与恨的交织 第4篇
关键词:奥尼尔;家庭悲剧;爱与恨;交织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曾先后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一生执著于创作,先后共写作了44部戏剧,其中绝大多数是悲剧,而在这些悲剧中最有价值和份量的是其所写的家庭悲剧。这些家庭悲剧“不仅富有生命力,而且感情诚挚而强烈,同时还烙有原始悲剧的色彩。” [1 ]
(一)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 ]是的,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家人的和睦,生活的美满;而所有不幸家庭的不幸却是千差万别的,几乎没有半点相同。
奥尼尔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而这种家庭的不幸主要在于缺乏温暖。奥尼尔在回忆自己的生平时曾悲哀地说过这样的话:“我生为人,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生为一只海鸥或一条鱼会更成功些。事实上,我将永远是个陌生人,没有感受到家的温馨,真正不想家同时被家抛弃,从来没有归宿感。我注定与死亡相伴。” [3 ]在世界文学史上或许没有一位作家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家庭表露出如此悲观的看法。因此,与托尔斯泰相比,奥尼尔似乎更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悲剧性的,或者说悲剧性就应该是生活的常态。奥尼尔说过“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才是真实的,才有意义,才算是美。悲剧是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希望。” [4 ]奥尼尔这种悲剧观念是来自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奥尼尔的父亲是靠自学成为一名演员,他一生只演《基督山伯爵》一出戏而且以此出名。虽然成了一位名演员,但苦难的生活使奥尼尔的父亲变得无比悭吝,对妻子和子女非常苛刻。奥尼尔的母亲本是出身名门的闺秀,因爱慕演员才嫁给了奥尼尔的父亲。但是,婚后奥尼尔的母亲所体验到的并不是爱情的甜美,而是演员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段不幸的婚姻留给她的只有无限的悔恨和无尽的唠叨。因而奥尼尔也没有感受到母爱,所以在奥尼尔日后的作品中母爱一直是缺失的。奥尼尔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好,这种兄弟之间的缺失影响了奥尼尔一生 [5 ]。
由于对家庭悲剧有着切身的体会,奥尼尔很早就开始了对家庭悲剧的书写。奥尼尔这几部著名的悲剧所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而在这些悲剧中爱与恨是交织在一处的,由此,显示出了家庭问题的复杂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奥尼尔的这些家庭悲剧中,所有的矛盾并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其家庭成员内部在情感上的隔阂,来自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猜忌。甚至,很多矛盾是来自于其家庭中的细枝末节的小事,而这类细枝末节的小事却使一个本应幸福的家庭永远也找寻不到幸福。
(二)
《天边外》是奥尼尔最早的剧作,也是其成名作,这出剧就有一种残酷的悲剧性。剧中的罗伯特一直向往着穷困家乡之外的地方——天边外,当他终于有机会可以成为一名水手而离开自己的家乡时,露丝这个他一直暗恋的女子向他表露了自己的爱情。为了爱情,罗伯特放弃了离开自己家乡的机会,而留在家里当了一名农场主。但是,罗伯特天生就不是经营农场的料,在他的经营之下,农场濒于破产。这种极度贫困的生活使露丝对自己的婚姻选择后悔不已。
在奥尼尔看来,爱与恨就像是人的命运,一旦你选择了爱或恨,它都将驱赶着你一直走下去。奥尼尔曾说:“在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是在命运的道路上被推赶向前。古希腊悲剧家在动笔开始创作时,他笔下的人物就永远不会离开那条受命运驱赶的道路。生活本身也是这样一条路。你一上了路,不管你如何动作,也不管你如何设法去改变或修正你的生活,你都无能为力,因为命运,或说天机,或随便你怎么称呼它,都将驱赶你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6 ]
由于把爱与恨交织看做是人的一种宿命,因此,奥尼尔的家庭悲剧往往带有一种浓厚的古希腊的悲剧气息。《悲悼》所写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家中的妻子不满自己的丈夫,暗中与丈夫的表弟私通。当她的丈夫从战场上归来时,妻子毒杀了自己的丈夫。而这个家的女儿和儿子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联合起来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情人。这出戏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悲剧《俄瑞斯忒亚》。
《榆树下的欲望》更是一部爱和恨交织的悲剧,剧中的伊本恨着自己的父亲凯勃特,因为他的母亲也就是凯勃特的第二任妻子死在艰难的生活中。凯勃特虽然年迈,依旧娶回一个年轻的妇人爱壁。伊本恨着爱壁,把她看成是自己财产的争夺者。但是,年轻而情欲旺盛的爱壁吸引了伊本,欲望的燃烧使伊本和爱壁产生了乱伦之恋,并产下一子。伊本喜欢这个孩子,但一想到这个孩子将要与自己争夺凯勃特的财产,马上就对爱壁产生了怀疑。爱壁为证明自己对伊本的爱,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在这出剧中,本能和欲望、爱与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其间的转换是如此地迅速,容易使人产生眩晕之感,这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人之情感的复杂性,人之情感的不可思议。
(三)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总是离不开对家庭和家庭矛盾的描写,这种家庭矛盾的书写往往多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所有对家庭不幸的描写都是一种对家庭问题的研究,在其中潜在着一种对解决家庭矛盾的期待和诉求。奥尼尔的家庭悲剧也不例外,它们也是奥尼尔对家庭问题的思索。由于奥尼尔亲身经历过家庭的不幸,因而这种思索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奥尼尔的笔下,家庭的悲剧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上的爱与恨的交织,这种交织往往类似于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当爱缺失或减少的时候,恨就自然而然地增多了。而恨实际上也是潜在地对爱的呼唤,这就是家庭悲剧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爱和恨的交织,使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的联系。奥尼尔说:“有人说我是悲观主义者,我知道你是不会受这种说法影响的。我是说,你能透过我的作品的表面看到实质,这远远不是什么悲观主义。我认为生活是一场混乱,但它是个了不起的反讽,它正大光明,从不偏袒,它的痛苦也很壮丽,生活的悲剧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意义。” [7 ]
奥尼尔是用戏剧来描写家庭悲剧的大师,是他把家庭中的矛盾戏剧化和陌生化,从而使我们对家庭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一个组织结构,由夫妻、子女所构成。但这个看起来简单的社会结构却包含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情感因素,其中有本能的欲望、血脉的连接、物质的基础、爱恨和情仇。家庭的事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属于形而下的事情。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研究正是现代哲学、美学、文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奥尼尔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家庭和日常生活这些形而下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明奥尼尔的剧作缺少形而上的深意,反而说明奥尼尔在对家庭悲剧的研究方面已经步入到了细致入微的境地。而奥尼尔认为所有的家庭悲剧都是爱与恨交织的结果,恰恰在于他说出了生活的真谛,而这正是奥尼尔家庭悲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奥尼尔.天边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1.
[2][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肖启芬.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奥尼尔的家庭悲剧与其早中期剧作中的“家”主题[J].名作欣赏,2011(3):147—148.
[4] [美]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0.
[5]名作欣赏,2011,(3):147—148.
[6] [美]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7.
[7] [美]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36.
爱与恨的交织-读《呼啸山庄》有感 第5篇
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
克里夫的双重性格
SUBMITTED TO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BACHELOR’S DEGRE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MARCH 2010
Acknowledgements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 who read through this thesis and offered enlightening suggestions and constructive criticism.Without hi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devoting work, this paper would never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I am also very grateful to other teachers in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who helped me find out problems in my thesis and offered me many precious suggestions.My sincere thanks then go to my roommates for their help,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those who kindly helped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llect reference materials.And I am also grateful to those authors or writers whose works have been referred to and whose words or ideas have been quoted.i
摘 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描写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作者对神秘主义哲学观的阐释;是对自由的呐喊和追求;是穷人对富人的斗争;是情欲压抑的爆发。这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荒野山地上的爱情悲剧,以及坐落在这荒野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户人家前前后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这部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异教徒精神。
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在1847年出版的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刚刚问世时极受冷落,更遭到了评论家们的漫骂和讽刺,甚至被称之为“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由于写作上的失败,还有由此所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艾米丽最终死于肺病。作者因为《呼啸山庄》而被戴上荣耀的桂冠是在她的作品发表近半个世纪之后,那时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作者非凡的创作天才,这部巨著也被公认为英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奇书。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希思克里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希思克里夫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命运揭示了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性格变化的真实轨迹。
关键词:希思克里夫,双重性格,爱恨
ii
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Flower of English literature;it is a romantic work which describes a thrilling love story;and it is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My Philosophy and the call of freedom and love;and there are numer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s well as the conflicts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The story started from the wildness and ended as a tragedy, in which we see the long lasting revenge and hatred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The novel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the rebellious spirit against the social convention.“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only long novel published by Emily Bronte in 1847.When it came to public, it was ignored and even been criticized as abusive and satirical.Some critics called it as “a horrible, disgusting novel”.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novel and monstrous public pressure, Emily Bronte died of lung disease.About half a century later, the public began to be aware of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of Emily.Since then, “Wuthering Heights” is considered as the masterpiece in British Literature.“Wuthering Heights” is a tragedy, demonstrating the seamy side of the society, which entails the abnormal cruelty of the Hero Healthcliff.The change of Healthcliff from benevolent to evil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umanity reflects the effect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eople’s character.Key Words: Healthcliff, dual character, hate and love
iii
目
录
致谢---------------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录---------------iv
1.引言-----------1 2.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2 2.1 希思克里夫的成长环境-------------2 2.2 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3 3.人性的扭曲和爱的复苏------------------5 3.1 人间炼狱:人性的冻结---------------5 3.2 人性的复苏------------------------------6 4.结论-------------9
参考文献---------------10
iv
1.引
言
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为希思克里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在主人死后,亨德雷为了报复把希思克里夫贬为奴仆,并且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却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山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里夫因此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此时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思克里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他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醉酒而死,他的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而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思克里夫又施计于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使其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后来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思克里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却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这部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部分地继承了描写恐怖、暴力和神怪的哥特小说的传统,但它却远远地超出了哥特小说,并且它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当人们认识到它的所有价值的时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了。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希思克里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2.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
2.1 希思克里夫的成长环境
希思克里夫是个被剥夺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后来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欧肖收养,这才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欧肖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也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非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却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即使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被她的哥哥亨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
可没过多久,生活却又和希思克里夫开了个玩笑。老欧肖死了,亨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思克里夫从养子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但不同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却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她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思克里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1相信当希思克里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思克里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2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也并不过分。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思克里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意铸就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上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这也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在整部作品里面,对自然的描写也着墨颇多,作者常常用荒原上的暴 12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第121页
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第122页
风雨衬托人物内心的变化,比如用铺满天空的乌云来暗示人物内心的黑暗。神秘的原野,泥泞的沼泽,空旷的坡地,寒冷原始的气息,都是作者所熟悉和亲近的,同时这也让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深深眷念和倍感阔达,它们营造出一片让主人公释放胸中感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奔驰的自然天地,与呼啸山庄内封闭压抑的氛围形成鲜明突兀的对比。希思克里夫和凯瑟琳性格中叛逆,倔强,野性的一面与自然中的旷野相似相容,相映生辉,这让读者更能感受那份渴望自由的心声。
希思克里夫由善到恶,由恶到善的命运揭示了生活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真实的行动轨迹。爱米莉.勃朗特在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遵从了希思克里夫本人的生活法则,毫无自己的主观臆造。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谈到:“你将不是要求诗人忠于他所强加于诗人的倾向,而是要求他忠于他自己的倾向,不要违背他自己的天性,不要逃避他的天职”。
2.1 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结在了对希思克里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爱与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是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的。于是,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正是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思克里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而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思克里夫,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自幼相爱。凯瑟琳的爱,对于希思克里夫来说就像溺水时的救命稻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依赖越来越深。这时的希思克里夫爱情与归属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是幸福的。正是出于对凯瑟琳的爱,他才能顽强地忍受暴君亨德雷的殴打和侮辱。然而不幸的是,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虽然在感情的本质一致,但在认识上却有差异。对凯瑟琳来说,世界是广阔的,希思克里夫是她生活的提纲契领,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则没有意义。而希思克里夫的世界却只有一个凯瑟琳,除了她什么都没有失去了意义。这种认识上的不同是由于凯瑟琳的性格缺陷——虚荣、无知和愚蠢所造成的。她意识到她和希思克里夫之间地位悬殊,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顿的富有来帮助希思克里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在希思克里夫听从她的话伤心出走之后,凯瑟琳最终还是嫁给了林顿,而她自己性格所承受不起的现实与理想的重负最终导致了凯瑟琳自身的毁灭——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同时也毁了对她一往情深的希思克里夫。他俩本来就是一个!灵魂中的另一个我(凯瑟琳)走了,希思克里夫的爱与归属的天堂塌陷了。但是他身体健壮,却不能追随凯瑟琳,又不能选择自杀,因为按基督教教义自杀者无法升入天堂。既然不能和凯瑟琳相会天堂,还不如赖活至死!没有商量余地的生命选择,使希思克里夫必须反抗一切毁灭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的东西,通过行动显示自己的人性。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思克里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便如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思克里夫的目的最后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和对凯瑟琳的爱,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思克里夫的爱情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思克里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3.人性的扭曲和爱的复苏
3.1 人间地狱:人性的冻结
《呼啸山庄》中反复说明希思克里夫像一个食尸鬼恶魔地狱的子孙,他那冷酷的心和残忍的复仇行为以及暴风雨般复仇式的爱情使每一个接触他的人都感觉到乐地狱的存在。他让刮着强劲北风的大荒原上燃起了熊熊的“恨”的烈火,每个人都是他燃烧的对象。洛克乌只是一个寻找世外桃源的厌世者,是希思克里夫的房客.他与希思克里夫并没有任何感情纠葛。但是他也自我感觉与他的房主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抱着很大的希望去拜访他.“我凭着本能,知道他这种矜持,是出于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厌恶人们彼此之间表示的那种亲热劲儿3”。可到头来他彻底的失望了。希思克里夫对他的招待是禁闭的栅栏和门窗,一群露着白亮尖牙的恶狗,还有那见死不救的冷嘲热讽。洛克乌惊惶失措、坐立不安、不能容忍这失去人性的世界。
房客与希思克里夫是不相干的人。对他,希思克里夫也要如此恶毒,那么对他的“仇人”的心态我们就可想而知了。但他那复仇手段可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出的。希思克里夫不仅自己心中充满仇恨,他还力求使每个人都生活在仇恨中,使整个世界也充满了“恨”。
希思克里夫最仇恨的对象是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对于他,希思克里夫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外,更主要的是精神折磨。他使亨德雷自甘堕落,欲罢不能。除此之外,亨德雷的全部家产都被希思克里夫用欺骗的手段夺去了。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丧失在他的手里。亨德雷的宅子、连同他的无依无靠的孤儿最后全部落进了仇人的手里。如果希思克里夫能就此住手,人们也许会原谅他.但他的复仇行动却远没有就此终止。对着失去世间一切的小哈里顿,希思克里夫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更恶毒的打算:“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3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一章 第6页
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如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曲它的树枝树4干!”。终年不断的呼啸的狂风,无情地把树木的躯干和枝条扭曲得歪歪斜斜:性格正在发展中的小哈里顿无疑就是那株幼小的树苗,而希思克里夫为这幼苗准备好的却是长年累月的精神上的无情摧残。本来聪慧的小哈里顿在这个失去人性的人间地狱里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粗暴无理、满口脏话的小蛮子。它的心灵被长期地搁置在愚昧的黑暗中。而那个罪魁祸首希思克里夫却从中得到了复仇者的满足: “我从他那得到一种乐趣,„„如果他是个天生的傻子,我就连一半的乐趣也没有啦。„„以后还有他痛苦呢,这不过是刚开个头罢了。他永远也别想从他那粗野、愚昧的泥沟里爬上来了.我把他抓在手里,„„我教导他: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都是傻的,不中用的,都应该瞧不起。”5
于是本来应该受到良好教育的哈里顿从刚开始懂事直到他二十四岁爱情扣开它的心扉时,它的人性一直受到了希思克里夫的压抑、摧残和扭曲。
希思克里夫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正如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天生孤僻的希思克里夫越来越变得不知好歹、脾气暴躁、不近人情、谁都不理睬了。然后他从中获得一种变态的恶意的快感。人性就这样逐渐在狂暴中被扭曲了。这又不仅让我们想起在呼啸山庄受尽希思克里夫不公平待遇的小凯瑟琳。女管家齐拉这样说到她:“在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爱她或是喜欢她,她也不配:只要谁对她说半句话,她就转过脸去,一点都不客气。„„而且她越是吃苦头,越得变得凶狠.”6可见,这同样是无辜的人在重压下的一种心态,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反抗。外界仇恨的风暴吹动了希思克里夫心灵深处那一棵“恨”的种子,它从此萌芽,并迅速生长。
3.2 人性的复苏
爱,属于人性最美好的部分;恨,是人性的扭曲,是人性的堕落。恨,想在人间建立绝对统治,不管它似乎多么强大,但最终还是不能够战胜爱的。这个世界是爱的归宿,爱又是恨的归属。
45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十七章 第165页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二十一章 第192页 6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章 第258页
希思克里夫一手建立了人间地狱。他统治了那里,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友善都降到了冰点。这地狱在人间存在长达18年之久,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和什么事可以改变它,人们的反抗也都是徒劳的。当纳莉间:“可是你所谓的变化是什么呢?希思克里夫先生。”他也只能回答:“在它来到之前,我也不会知道。现在我只是隐约地意识到它而已。”
希思克里夫到底意识到了什么呢?当他动手打小凯瑟琳的时候,爱他的哈里顿出来帮她的忙,这不禁会让希思克里夫想起他自己和凯瑟琳。这一对反抗者让希思克里夫意识到“自己面对的被压迫对象并不是那些接受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社会标准的人,而是面对着那些在很小程度上和他同样地为了坚持自己权利而做出疯狂的努力的人”7。
再有,无论是哈里顿还是小凯瑟琳的眼睛都酷似希思克里夫以前的恋人。他们俩的眼睛长得一模一样,都是凯瑟琳·欧肖的那双眼睛。面对这样的眼睛,希思克里夫曾无数次毫不留情地举起过罪恶的拳头。纳莉这样描述他最后一次殴打小凯瑟琳的场面:“他一把抓住了她的头发,„„那双黑眼睛射出了凶光—他仿佛恨不得把凯瑟琳撕个粉碎。„„不料他的手指忽然松开了;他那一只紧握着的手,从她的头上移到了她的胳臂上,一眼不眨地凝视着她的脸儿。接着,他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8毫无疑问,恶魔般的希思克里夫并不是出于胆怯。
希思克里夫由一个倍受欺凌的被压迫者变成压迫者的是代表,同时也是人性被无情地扭曲的一个典范。所以他的心中完全清楚在压迫下的哈里顿的心态。巧合的是,哈里顿性格当中那为爱而抗争的成分与当年的希思克里夫十分相象,这就唤起了希思克里夫内心的共鸣。他甚至把哈里顿看作是自己青春的化身。所以心情激动的希思克里夫毫不掩饰地表明说 “嘿,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一个幻影—是我不顾一切地想保护我的权利的一个幻影—是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我的痛苦的一个幻影。” 9希思克里夫失败了,他所建造的“人间地狱”终于瓦解了。他拼了命把两个人家摧毁,但却看到一种“人家的爱”在复归。
78阿洛德·凯特尔: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951)《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98页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三章 第280页 9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三章 第278页
一个恶魔终于改变了,冻结的人性复苏了。他失去了兴高采烈地看着他们毁灭的机能了。但这并不是借助于那个他所痛恨的世界,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为自由和权利抗争;他看到了无所畏惧的爱在萌生,他意识到了他深爱的凯瑟琳在向他召唤。
作者艾米莉以她天才的想象的独特性——强烈性、实在性、自然性创造了独特的希思克里夫。他说明了一种不断遭受不公平待遇和欺压凌辱的生活对于一个生来刚强、记恨、不屈的性格所能产生的作用。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希思克里夫爱和恨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不平等的社会使爱情建立在了金钱和地位的基础上,无产者只能通过自我抗争去保持自由和爱的权利。但希思克里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他不但使自己获得了相当的金钱和地位,还以一种甚至连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来回击他们。
我们虽然并不赞成这种复仇的暴行,但却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残暴无情。经过一场紧张、残酷、漫长的爱、恨搏斗,我们可以总结出,恨是希思克里夫人性扭曲的原因。而他的一切恨的最终根源是爱的丧失。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但又可以相互转化和统一。女作家通过希思克里夫的几次转化,向读者表明:无论恨多么残暴,恨也消灭不了爱,爱比恨更有力量。
4.结语
无论如何,希思克里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思克里夫,直到希思克里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这当然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正如作者最后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10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便由于她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
10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七章 第331页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刘再复(1986)。《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3.邱梦蕾(1987)。《世界文学名著大观》。作家出版社。
4.王国富、谬华伦(1987)。《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四川文艺出版社 5.杨静远(1983).《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袁翠珍(1992年2月10日)。“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厉夫”。淮阴师专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