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开发利用分析 第1篇
高校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促进学校良好发展的观念已在各个高校获得普遍认同。但在具体实践工作中, 却因大家对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认知和理解的不深入, 使校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时, 普遍遭到瓶颈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校友联络瓶颈。联络校友是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工作, 在整个校友工作体系中, 具有基础性地位。校友工作者通常用联络率来测评校友联络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而联络率是以校友会所掌握的有联系方式的校友人数和校友总人数的比率来计算。在这种简单测算模式下, 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校友联络率也超不过50%之间, 这成为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瓶颈。
2.校友贡献瓶颈。对学校而言, 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旨就是在通过发挥各行各业众多校友资源的价值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争取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信息、文化、影响等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支持。对校友而言, 以自身存在的资源及所拥有或掌控的资源为学校提供支持, 就是对学校的贡献。但通过分析这些排行榜资料, 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发现, 单纯以捐赠额度考虑校友贡献, 在当前中国并不丰富的捐赠文化氛围体系中, 往往失之偏颇。对大多数普通高校校友而言, 这种稍显突兀的以大额捐赠为主体的校友贡献方式, 反而会阻遏校友贡献率的提高, 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中造成新的瓶颈。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也指出:我国的大学校友捐赠受三大因素制约。第一, 大学的校友捐赠额还是校友捐赠率主要取决于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知名度与美誉度、校友服务水平、区域优势和“造富能力”等。第二, 大学校友捐与不捐、捐多捐少主要取决于校友的慈善意识、对母校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校经历、职业成就和“创富能力”等。第三, 国家教育捐赠鼓励政策将会对大学校友捐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 这几个因素对许多普通高校而言,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造成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瓶颈的原因
1.对校友资源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刻。
从校友资源的价值体现角度来看, 校友资源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品牌塑造资源。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 要首先认识到校友是学校品牌的主要塑造者和体现者, 校友集体构成学校的“品牌资源”。二是育人示范资源。每一个高校校友毕业以后步入社会, 参加具体工作, 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业或创业历程及人生体验, 都是在校大学生的鲜活案例和教材。三是信息关系资源。校友群体构成的信息网络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各种重要信息, 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各种场合为母校的招生、教育、科研、就业、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寻求项目等做好宣传工作。最后一个层次才是财力支持资源。校友本人或者校友通过做工作使其它的单位或个人向母校捐赠金钱和物资, 为学校的发展直接提供物质性支持。因效果明显, 所以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通常会成为许多校友工作者的首选, 而忽略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对以上几个层次的校友资源认识无论是有偏倚还是缺失, 都会从观念上为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埋下瓶颈产生的种子。
2.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存在急功近利的工作倾向。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纷纷设立专职校友工作部门, 一个主要的初衷就是计划通过校友工作机构, 开展校友捐赠工作。在这样一种背景及行政化主宰下, 许多新成立的高校校友工作机构以及传统的校友会组织, 纷纷确立或转变思路, 忽视国内外捐赠文化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差异, 不切实际地向发达国家高校的捐赠工作看齐, 把物质性特别是资金捐赠列入头等任务, 背离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所以, 许多高校校友工作机构, 基于学校管理层的倡导和短期工作业绩的考虑, 通常存在急功近利的工作倾向, 不考虑或少考虑校友资源培养、开发利用的长期性和层次性, 从工作策略上给校友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瓶颈。
三、破解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瓶颈的途径
根据国内外高校校友工作比较成功的经验, 要破解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瓶颈, 就必须树立系统开发的观念, 放弃短浅的目标, 坚持循序渐进、培养、开发、利用的思路。就当前来看, 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校友文化建设为基础, 培育在校学生的爱校意识和校友意识。校友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育人活动中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取向、沟通网络、合作交流、服务回馈等。校友文化能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种终身的文化认同, 让校友因共同的知识、记忆和温情而凝聚起来。为将来校友资源开发利用奠定情感和文化基础。
2.以终身服务为导向, 强化校友和母校之间的天然关系。要强化这种联系, 一是要在理性思维指导下通过建立健全校友联络、服务体系在校友和母校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理性的强关系。在校友信息建设方面, 各个高校可以考虑和学生学籍信息对接, 并且建立起基于网络的、认证性的校友信息系统平台, 使校友能够自我维护更新个人毕业以后的信息, 并在此基础开发各种以联络、交流、服务、开发利用为目的的应用功能, 打破联络瓶颈。二是要由强调索取向学校、校友、社会多方共赢转变。校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既要适应大学发展需要, 又要为满足校友个体事业发展需求服务, 防止和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对校友单向索取和利用的作法, 无法保证校友资源持续性。在实践中,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毕业以后的后续服务保证, 要在校内倡导和落实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思想, 通过校友会组织把分散的校友和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连接起来, 打造畅通的服务和交流体系, 延伸学校的教育功能, 以更好地促进校友个人事业发展。
3.坚持校友资源的培养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 倡导自由贡献。一是高校要充分考虑学校长远发展, 不能把关注焦点放在基于校友财力和权力的捐赠和利用上面, 而应更注重校友资源的潜在性和可持续性。二是要树立校友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思想和意识, 倡导自由贡献, 拉近校友和母校及校友工作部门之间的距离, 使校友对校友工作的职能和任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也使校友对自己能为母校做什么贡献有一个轻松的思量。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 对优秀校友及校友企业进行宣传, 先行扩大校友工作的广度, 继而拉近校友和校友工作部门的距离, 凝聚起一批骨干校友, 为以后深入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自强.全面认识与合理开发高校校友资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12) :56-59.
[2]郭梁, 黄文辉.重视校友人才资源开发[J].中国人才, 2004, (12) :48-49.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论文 第2篇
威海市水资源现状取水模式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跨流域调水等。目前全市地表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坝。现有大、中型水库15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4.9017亿m3;中型水库12座,总库容3.0926亿m3。小型水库400座,总库容2.2753亿m3。塘坝3393座,总库容0.6941亿m3。地下水源工程主要指机电井工程,全市共有机电井工程95945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5063眼。威海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主要指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引江胶东调水北线工程,米山水库是其末端调蓄水库。以来威海持续干旱,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威海市自12月22日起正式通过胶东调水工程输送黄河水至米山水库,3月10日,长江水调入米山水库,威海已初步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多水源联合调度,打破了空间上水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为保障当地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威海市目前的取水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层面的空间障碍,但相对较粗放,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威海为沿海城市,若过量开采地下水极易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不利于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跨流域调水工程仅解决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却难以根治区域整体水资源紧缺危机;当地非常规水利用程度低等。
1.2水资源排水模式
目前威海市水资源排水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快排型排水系统,该排水模式能够让自然降水按照可控制的流向、排水管网、渠道等排入指定的河道等最终去向,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为活动的频繁影响,这种传统的排水模式会加速面源污染的扩散和传播,导致水资源浪费,降低地下水入渗量,影响城市排涝防洪等。
2建议对策
2.1取水新模式
1)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威海市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为契机,融合水资源综合管理与水敏性城市发展理念,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考虑完善水价市场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推广水资源水质阶梯型利用,按需分质供水,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适应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法规标准等措施,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2)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以推行河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工程建设,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充分发挥地下水年际间调蓄能力强的特点,适时压采地下水,将其作为全市应对特枯水年及特殊情况下的重要备用水源。3)构建区域水网体系。依托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威海境内的线路以及市域内水源地连通及配套工程,构建威海市域“连通河库”的水网工程,通过关键工程措施,以主要河流为框架,大中型水库为节点,联合调度水资源,构建区域内全面的水网体系。坚持整体布局与区域布局相衔接、联合调度与独立运行相协调,充分发挥主要框架在雨洪资源利用、供水、防洪、改善水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统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等水源,科学调控,实现丰枯相济、余缺互补的供水、防洪减灾等工程体系,保障威海市水安全。4)加大非常规水利用量。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1万m3/d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能力51.5万m3/d,但再生水使用率整体偏低。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以及当地水资源短缺实情,需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特别是在城市企业、冲厕绿化、道路冲刷、环境保洁、河流生态景观等方面加大再生水利用量。威海市第一热电集团已于底建成了处理能力3万m3/d中水处理系统,对中水进行除盐等深处理后代替自来水使用,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效益,对推进城市分质供水、污水再生利用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威海市需加强海水淡化技术应用推广,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威海市三面环海,海水资源丰富,发展海水淡化项目,可作为安全稳定、长期可靠的供水源,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2.2排水新模式
1)将分散的降水进行收集,通过现有水利设施将大气降水进行适当留存,20威海市入海水量23785万m3,对当地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应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的水利工程,加强和完善管理现有蓄水工程,将排涝与抗旱相结合,将排水变为蓄水,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2)将废水变为可再生水。将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排出的单项模式变为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环形模式,使有限的水资源分级利用分级排放,不仅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可降低污水排放量,缓解受纳水体环境容量压力。3)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汛期城市部分路段常常出现逢雨必涝情况,市政排水在短时间内无法将强降水迅速排出,一方面对百姓生活造成不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可通过实施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植草沟等“海绵体”措施,降水时段进行蓄水,在缓解市政排水压力的同时,也从时间和空间层面留住了水资源。威海市全年降水相对集中,考虑实施将市政排水和大气降水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也正在逐步实施,化排水为取水的思路正在形成。
3结语
水文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水文档案;价值;开发利用;现代化管理;社会服务
一、水文档案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水文档案资料是对水文活动整体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是水文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在水文档案内容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原始数据及水文状况的成果资料进行了真实的记载,并对各种技术信息及水文现象详细进行了记录,通过水文档案能够对历史上各种水文状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并能够对过去的技术成果进行有效的借鉴。同时在水文档案中,还对业务人员的学术思想、工作成果及人类认识、保护水文工作的全部动态过程进行了自然记载,不仅包括了成功的经验,而且还有失败的教训,对水文工作活动进行了真实、全面的记录,其所具备的价值是其他科技成果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历史积累的水文资料也成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水文规则制定及水文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科学技术价值。水文档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价值,水文档案是对水文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在水文活动中,工作人员的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法、监理和处理的手段及学术思想等对水文科学发展都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水文技术活动通常都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行发展,这也是人们保护生态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水文活动中,处于不同阶段针对的对象和内容也会不同,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会存在差异,由此形成了多种多样、十分丰富的技术成果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材料是对不同技术内容、不同技术成果和技术手段进行的记录,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价值。在档案形成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在其领域内的地位也会对档案科学技术价值带来直接的影响。水文档案的科学技术价值对推动水文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水文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做好水文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由于水文档案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实现水文档案的更好利用,使其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特别是水文档案不仅内容较为丰富,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其他科技成果所无法替代的参考利用价值。这就需要水文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在现有水文档案资料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变成更方便利用的水文信息,并将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通过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使其能够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相符合,从而提供水文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档案的提供和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直接手段,水文档案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过建档、归档、科学组织储存,编制检索工具,开展档案情报服务和档案情报利用诸环节实现的。并且还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把水文档案或档案信息送到利用者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使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失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的工作效率。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档案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当充分发挥环保科研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不失时机地去研究、开发水文档案中潜在的技术信息,以及蕴藏着的非常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把水文科学研究引导到污染控制实用技术、最佳可行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上来,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做好提供利用。(1)水文档案的收集。水文档案室应将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水文、科研、实验、工程设计、新技术开发等鉴定及成果申报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2)水文档案的整理。将零散的各类技术档案资料的信息进行科学归类和系统排列,对档案原件进行有序管理。(3)水文档案的保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其基本任务就是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条件并实行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档案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每一个档案工作过程或具体工作来说,它的价值不仅仅是档案的利用效益,还为社会增加了信息量、知识量,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贡献。
(三)提高水文档案的社会服务质量。水文档案的社会服务,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与服务对象的最佳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形势需要的选题,同时,还要对其工作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其工作意图,开展档案工作的宣传,使人们认识档案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了解监测档案的内容、范围和技术,以便于参考及利用,为决策机构和各相关部门提供有效服务。开展水文档案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的有偿服务已势在必行,应当建立水文咨询服务机制.应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内部借阅、外部借阅、复制供应,建立计算机网络服务站点等形式,有目的地建立咨询档案,满足各方面不同的需要,同时要增进与其他工作部门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以保证档案信息开发项目服务到位。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使水文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水文档案作为水文资源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资源,需要在当前新形势下,提高对水文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度,将开发利用水文作为水文资源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大开发的程度,实现水文档案的全面、有效利用,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艳新.提高水文档案利用效益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09-05.
[2]王天华.浅论水文档案信息服务[J].科技经济市场,2014-05-15.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第4篇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广大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工程,而是与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回收利用农村废弃物息息相关联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
农村沼气能源可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作为燃料,既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又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能源,对减轻因农民对森林砍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低碳经济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目前所说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循环农业模式或沼气利用模式都是集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的模式,并没有把开发模式和利用模式分开来讨论。只有骆世明学者提出了广东沼气开发模式、农户小型沼气模式和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或综合场(农庄)沼气站模式,但其具体内容还是围绕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来讨论的[1]。本文从沼气工程以及沼气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讨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2.1 按沼气工程建设规模划分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按沼气池建设规模为标准可分为户用型、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沼气池,具体规模划分参数见表1。其中,户用沼气池是小型沼气池的微型化,是在全国建设规模最大,推广面最广的沼气能源利用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目前在农村普遍推广利用和工程建设面最广的户用型、小型两种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http://www.biogas.cn/Z-Show.asp?ArticleID=1764。
户用型沼气工程开发利用模式:户用型沼气池是以农村单个农户家庭为单位,以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用能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的沼气池。这类沼气池的池容积按国家标准有6m3、8m3和10m3三种规格,结构简单适用,是小型沼气池的微缩模型。通过这种工程和方法获取的沼气能源,称为户用型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户用沼气工程包括5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配套子系统。即发酵原料的计量和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与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按国家标准产气率,户用沼气池的产气率为0.20.25m3/(m3d),一口10m3沼气池年产沼气量600 m3左右。由于沼气池的产气量与发酵温度关联度很大,故建池地区的环境温度会影响沼气池的产气率。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一口8m3的水压式沼气池,在南方年产气量约500m3,而在北方的所产气量却只能达到300m3左右,全国的平均年产气量约385m3 [2,3]。户用型沼气池以结构简单、易管理、投资小而深受农户的欢迎。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沼气池日可处理35头猪或23头牛和35口之家的人畜粪便与养殖污水。这类沼气池基本上能满足农户基本生活用能和农业的有机肥料需要。
小型沼气池开发利用模式:小型沼气池是指以农村小规模养殖农户为单位,主要以牲畜粪便为发酵原料,解决农村小户型养殖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生活生产用能为目的的沼气工程,小型沼气池总体容积大于20 m3小于600 m3。小型沼气工程包括的配套子系统有:发酵原料的预算处理系统,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回流、搅拌系统,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小型沼气池适用于农村小规模养殖专业户、农村集镇污水处理、农村学校污水处理等。
2.2 按沼气池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划分
“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4]:①模式内涵。“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典型的农村沼气能源生态模式之一。它是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庭院等场地,按照生态循环规律,把农村养殖业、农村能源(沼气)、农村种植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为下一级生产生活活动提供肥料、饲料、添加剂、能源等,从而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庭院格局。②模式结构图。“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农田(果园、鱼塘、菇房、菜园等)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厕所相结合,结构见图1。③单元功能。厕所既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地点,又是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猪圈是为养猪业提供场地、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沼气池是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和为农田的农作物提供叶面养分。④模式特点。由图1可知,该模式不存在废弃资源,在各个环节都没有资源浪费,对所有环节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该模式是一个往复循环式生态、节能、环保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图1中的每一个单元不但有自己的功能,而且相互之间提供所需原料。如猪圈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猪粪,沼气池或沼气罐为养猪业提供饲料沼液,沼气池与沼气罐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农田为其提供秸秆作为发酵原料。该模式使用方便经济,农户室内空气污染程度降低,同时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多层次、反复循环利用,提高了生物能转化率,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体系。此模式适用的区域为北纬32°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
“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我国北方最为典型的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该模式是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相结合,通过较快的能流、物流转换技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农村能源生态系统体系。该模式在日光温室内把沼气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高产、高效、优质、节能的生态农业模式,简称“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5,6,7,8,9,10]。②模式结构图。“四位一体”的沼气能源模式主要结构是在农户庭院或空地建1个810m3的沼气池,在沼气池上面建设一个1520m2猪舍(或禽舍),猪舍一侧建一厕所,猪舍另一侧建80600m2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其中沼气池、猪舍和厕所都在日光温室内,沼气池的核心是起着联结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与生活用能的枢纽作用,日光温室是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其作用是为沼气池、畜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基本原理是利用塑料的透光性和阻散性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保护和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达到增温、保温和保湿的目的,见图2。③单元功能。猪圈既为养猪业提供场地,又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厕所为人类提供生活地点、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沼气池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为大棚蔬菜提供叶面养分,为蔬菜大棚提供增温所需能源;日光温室为沼气池和猪(禽)舍等提供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温度条件,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为市场提供优质蔬菜。④模式特点。“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不仅具有“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的所有特点,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使原来闲置的农户庭院土地变成高效的粮食生产地,使低产田变成了发展“三高”农业的保护地,使四荒治理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符合“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实体内,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将技术与劳动高度密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速见效,最终实现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达到能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模式,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结构简单,易于建设,以庭院为基础管理方便。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生物技术,其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高、适应面广;而“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就是以沼气生产为中心的能量和产品的生产网络,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生产等联结起来,组成良性循环的利用系统,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达到更佳状态。本模式适合于有水源条件的灌溉地区,如汾渭谷底、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农业区等。
“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是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有利于农业、畜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与平衡出发,充分发挥系统内动植物与光、热、气、水、土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食物链结构健全,能量流、物质流、养分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经济沼气能源利用模式[11,12,13]。②模式结构图。“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由沼气池、猪(牛、羊、鸡)舍、地下水窖、厕所(或看护营房)和果园(蔬菜大棚、花卉大棚)5个部分组成。该模式在地下建立沼气池,上建畜圈、厕所,常年养殖猪、牛、羊或鸡,冬季在畜舍上加盖塑料暖棚,利用太阳能和牲畜体温保证沼气池正常产气。借助该模式实现地下、地表、空中的立体开发,使生产空间延伸、时间延长,生产链更为合理,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效益提高,具体结构见图3。③单元功能。猪(鸡)舍建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养猪、养鸡,一般35头猪既可满足一口810m3沼气池的发酵原料,又可代替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鸡不但能捕食果园内的多种害虫,还能产粪、产蛋、产肉,鸡粪可喂猪,猪粪入沼气池产气,实行多层次利用,促进果牧结合。沼气池是“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运行的核心,起连接养殖、种植、生活用能与生产用肥的纽带作用。在果园或农户住宅中(日光温室内)建一口810m3的高效沼气池,既可作照明、做饭所需燃料,又可解决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长期堆积腐烂造成的各种病虫害的滋生,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同时,沼气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果树叶面施肥、打药、喂猪,沼渣可用于果园施肥,达到改善环境,利用能源,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建水窖,用于收集和贮藏地表水(雨、雪)等水资源。这些水除供沼气池、果园喷药和人畜生活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或蔬菜(花卉)用水。果园(日光温室)和节水灌溉系统,是果园配套节水保墒的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果园或日光温室为市场提供优质绿色的果蔬与花卉。果园盖看护房既可住宿,又可作贮藏库或器械室,方便农户日常生产和生活。“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充分利用蓄水窖和节水灌溉系统为果园或蔬菜、花卉提供用水。该模式适合适合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严重缺水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如农牧交错带、渭北旱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
3 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模式效益分析
3.1 沼气能源替代农村燃料的经济效应[4]
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热值较高的能源,它代替农村传统的秸秆、薪柴、煤炭、煤气等燃料产生综合经济效应。一口8m3的沼气池在气候条件好、原料充足、管理好的情况下,一般产沼气约400m3/a,消耗原料约4.5t/a,按原料(秸秆)50元/t计算,每年需原料成本225元。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生活用燃料为沼气、煤气、煤和薪柴等,各种燃料的成本见表2。由表2可见,按每口沼气池使用15年,一口8m3沼气池的建造费用约3000元,每年沼气池折旧200元。因此,每年农民可节约燃料开支约600元,相当于每年农民增加净收入600元/a。
3.2 沼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使用的经济效应
沼肥是人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在沼气池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使用沼肥作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从表3可见,沼液、沼渣含丰富的氮(N)、磷(P)、钾(K)、有机物,氮(N)、磷(P)、钾(K)比一般的土杂肥高。其中,氮(N)高出134%,磷(P)高出111%,氧化钾高出28%。经过厌氧发酵生产的沼肥,病菌、虫卵有90%以上被杀死,这种沼肥施用于农作物可减少农药用量,既节约了农药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还可减少由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沼渣可用来代替部分猪饲料,降低养猪成本。
由表4可知,根据对南方某地农村调查的数据,农村建设沼气池后农户从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中获得户均收入为661.62元/a。由于调查地为丘陵土地贫瘠地区、土质差,几乎全是坡耕地,故沼液、沼渣用于种植业的收入比平坝地区低。但由于建设沼气池改善了卫生环境,减少了医药费与农药支出,两者相抵,户均年收入分别为72.94元和60.35元。
注:根据实际调查与计算获得。
3.3 沼气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分析
沼气环境效益是指使用沼气净化空气,使用沼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良土壤,促进农民增收和身心健康,节约医药费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应。根据调查可知,农村沼气池建设对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作用明显。由于农民使用沼气可代替秸秆与薪柴,减少了烟尘与CO2排放,沼气池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空气质量。
4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发展
受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农民收人提高、家畜规模化养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向小型、中型、大型与特大型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与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粪水污染治理结合,可建设特大型与大中型沼气工程。②借鉴欧洲沼气工程技术,将小城镇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与区域食品加工和酿造等行业的有机污染治理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区域有机废物处理中心,促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畜牧业之间的健康与协调发展。③与农村养殖专业户粪便污染治理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与农村人口集中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联户沼气工程。
4.2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多元化
主要表现在:①沼气工程的应用领域多元化发展。沼气工程由发展初期的农村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向秸秆沼气化处理发展。②沼气能源利用多元化发展。沼气能源利用由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向沼气热电联用和沼气净化提纯、压缩做汽车燃料等商业领域发展。③沼气能源利用区域多元化。大陆地区沼气能源利用由最初的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向农村能源利用、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方向发展,向农村周边的农村集镇、农村校园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与垃圾废弃物处理领域发展。
4.3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沼气热电技术结合
随着热电技术在沼气业的应用与沼气发电技术、发电设备技术的成熟,沼气发电、供热技术与沼气工程紧密结合实现能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在沼气发电机发电的同时,可产生出大量的热量,烟气温度一般在550℃左右。通过利用热回收技术,将燃气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中冷器、缸套水和尾气排放中的热量充分回收利用。一般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中吸收的热量以90℃的热水形式供给热交换部分使用,内燃机正常回水温度为70℃。在农村小型沼气工程、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养殖业沼气工程中都可充分利用微电脑沼气热电技术进行沼气发电的同时利用其热能,冬季用于采暖和生活用热水,夏季可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连接,作为空调制冷[13]。
4.4 加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的桥梁作用
充分发挥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种植、养殖业)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与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农村沼气能源的循环经济。在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各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能源生态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三位一体”和西北“五配套”等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延长各个模式的产业链和加工链,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
摘要:中国沼气发展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对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沼气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从沼气工程规模和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探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并对目前沼气工程数量最多、推广面最广的农村户用沼气利用模式效益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开发利用分析 第5篇
一.什么是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矿中齐全,储量丰富
2.矿产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3.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短缺
4.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
(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阀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方的建筑变形乃至破坏。
(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熔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慢。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地表水的影响。河流是地表水的主要部分,其改造的主要手段是侵
蚀和堆积,在自然状态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而采矿会打破这种平衡。从矿井中排出的未净化的水会污染河流。
(2)对地下水的影响。首先,破坏了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及其在矿井工作面周围的分布。其次,采矿不可避免的把油污、有机物带入地下,使水质恶化。
3.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侵蚀
(2)土壤污染
(3)土壤酸化
4.产生“三废”污染
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固体废弃物污染
(2)废液污染
(3)气体污染
5.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达到106万公顷。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136位。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三.总结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而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的增加,但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给国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却给矿区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地区,矿藏的开采、洗选、冶炼等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用水,因此,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废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除此之外,开采残留的固体废弃物,气体污染物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开采矿
土地利用开发中3S技术的作用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3S技术;精确控制
一、3S技术的技术原理
1.RS技术
在图像处理和形式遥感数据控制上,能够根据主要的处理形式进行信息的纠正和整理,这其中包括对植被覆盖和农作物产量等信息的控制。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处理使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成为了两种处理形式,这使数字图像处理中重复性更加完整,再加上能够和GIS技术相互结合,所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GPS技术
GPS技术具备十分灵活的测量控制性,并且和常规测量技术相比带有较大的精度性。以这种性能形成了测量学科中最为关键的革命性变化。在地理学领域中所有的遥感影像技术和空间信息以及空间结构分析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量变能够形成遥感图的几何校正。同时遥感影像的校正和地面控制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通过地面控制点可以直接在影响上辨认出相对的地表变化,通过影响指导地面位置的实际坐标。但是GPS在时空变化上形成较快,对于地形和遥感信息的同名地物点。在土地利用和变更方面遥感影响,能够利用土地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使控制点位置和精度不断提高。
3.GIS技术
GIS技术是和地理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相互结合。通过信息的集成和存储完成多种地理信息和资源的利用,这种技术,在土地管理、道路规划、环境监测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3S技术在土地数据收集上的应用
1.复合线型线状要素采集
多重属性的控制是数据采集的主要过程,在数据采集时要根据数据化分析进行控制。能够对道路、水系等多种环节进行界线的确定。同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对道路和水系已经数据层内相互量化,这种量化形式只需要进行一次采集。在采取图形控制时,可以根据政界线进行绘图处理,使行政界线和水系形成统一。
2.符号的标记和零星点的采集
采集过程中所有的点状因素都可以使用定位来确定一个记录点,第一点可以表示定位位置,而通过第二点形成控制方向。
3.同种数据在专题采集上不得重复使用。
数字化图形控制上,会根据不同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并且控制好专题要素的控制层,在统一数据中,不需进行同种因素的重复采集。
4.对于图形误差和主要检查方法
首先对图内内容和底图的地雷符号相互对应,统一图斑中会出现2种或多种地类符号。其次是矢量化内容是否会出现遗漏和错绘。所有的检验行政界线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界线和水系控制,并通过路绘的处理方法保证其正确量。有的检查区在文件控制上会因为小范围文件造成破碎图斑,这种情况能够使文件的整体面积变小。这是由于线状地物所造成的,所以在处理上要根据情况灵活的进行处理。最后对文件之间的属性内容进行控制,检验是否出现错漏项目。
5.行政界线接边问题
行政边界是整体地质图形绘制的前提,只有行政边界确认无误后才能够进行新型的土地调查汇总,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不重复。在建筑接边的过程中要根据正确的处理方法来控制好行政界线,并且管理好期间的要素关系,在整体控制上要主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是保证行政界线和单线水系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行政界线都以单线水系和山脊以及山谷作为界线。如果界线不发生偏移就会在界线协议书上进行系统说明,并且以此作为水系和山脊之间的更改,如果界线位移上出现偏移,就必须根据行程原因进行分析和相应的修改。行政界线的控制上多以河沟为界线,一旦河沟出现明显的地理偏移,就会使界线和地性线相互吻合,当界线不吻合时则要修改水系界线。
行政界线中双线线状地物的控制都是以双线河道、铁路、公路等中做为中心,当界线偏离过程中,界线的水系能够相互修改,但是要保证水系和地貌之间的协调性,一旦河中具备中心岛或岸坝等地形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明确归属。所有的行政界线如果不能够以明显的地物作为标志时,就要根据民政勘界作为标准。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土地的应用必须保证其合理性和高效性,3S技术所形成的土地调查数据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同时对土地资源和多种规律的掌握更为重要。这些数据对于空间地域性和时序性来看可以作为动态资源的基础。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质量效果。
在3S技术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对航天技术的利用以及对航天遥感的控制是整体的测量数据能够形成较高的定位,并且在定量和地块控制上更为直接的描述出物体的特征性和资源优势。GPS和RS技术对地表信息的有效补充可以使整体的资源控制更加明显。为GIS技术提供更加丰富的属性管理,保证其管理形态一体化。并允許存储和分析处理多种性质的数据"空间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各类地理信息、统计分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促进了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利用管理的全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涉及大量图件、指标等空间数据,对规划成果。其次在测量质量上来说3S技术的测量数据质量更为高效。可以有效加强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3S技术在土地利用和规划中能够应用遥感金额全球定位技术来提高空间数据的获取量。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土地的使用计划、项目土地审批、用地报审。规划审查、项目整理等方面更加准确和高效
结束语
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在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为日后土地规划提供帮助。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和动态控制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多测量成果已经形成了科研和生产实践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科技数据引起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已经形成了可观的技术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桂芳,朱淑丽,鲁春阳.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阳艳弟,王力,陈宵,钟正和;;“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王春霞,刘胜.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分析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第7篇
1 定边县林业资源现状
1.1 基本情况
定边县是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县域,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 而且地下水矿化程度高, 树木成活率低。在解放前, 定边县被沙漠包围,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绵延数十里, 白于山区丘陵沟壑纵横、树木稀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 定边县开始了植树造林活动, 并出台了一系列植树造林措施, 加大了林业资金的投入。2012年, 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0.5%提高到了29.2%, 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约10%.昔日的沙漠、荒山已经成为了绿色蔬菜、沙地水果、花卉种植和经济林基地等。2013年, 定边县以“三年植绿大行动”为抓手, 重点加强了造林绿化、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完成造林绿化项目22个, 造林约7 586.7 hm2。
1.2 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1 饲料加工
定边县南北山滩均有成片分布的柠条灌丛, 多达33 333.3 hm2, 每年可采产量约为2×104 t, 是喂养牲畜的主要饲料。定边县饲料加工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每年可生产1×104 t精饲料, 为该县牲畜养殖业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精饲料供给问题。
1.2.2 柳编产业
过去, 定边县境内的沙柳多分布在风沙地区, 野生野长, 沙柳株高2~3.5 m。早年间, 沙柳常被用于盖房子、编制房笆。20世纪60年代以后, 定边县人采集沙柳条编制小框、小篮等, 这种柳编产品现已被销往国内外。
1.2.3 纸质产业
定边县沙柳除了用于编制框篮外, 其树质特性还可以加工纸浆, 生产纸箱、纸板和纸管等。
1.2.4 加工板材
板材加工业在定边县历史悠久。定边县北部山滩分布了种植面积达66 666.7 hm2的沙柳、红柳和花棒, 其寿命在8~20年。每年, 要轮流合理平茬利用这些林木, 可采资源超过了13 333.3 hm2, 获得薪材5×104 t, 而且每年从为林木复壮零散伐下的根块、枝梢等中也可获取到2×104 t左右的薪材。这些薪材是加工人造板的主要原材料, 定边县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板材加工业,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义
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 土地贫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县域内林业资源匮乏。新中国成立后, 地方党政机关十分重视林业生产, 建立了各级林业专门机构, 定边县林业至此才逐步发展起来。近些年, 随着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定边县退耕还林、开荒造林、封山禁牧、舍饲牲畜等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使该地的林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态环境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森林覆盖率上升, 明显改善了境内生态环境。定边县境内突出荒山荒坡造林、城镇道路绿化和森林资源管护等, 全面提升了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逐步实现了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和农民增收。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在定边县林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林业建设用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林业资源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 增大林业经济效益, 为促进林业生产整体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而且还提高了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也是加强林业资源发展和保护的一项有效措施。
定边县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 缺乏合理的开发认识, 存在乱砍滥伐现象; (2) 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含量低, 一些加工企业因技术落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的情况十分严重; (3) 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定边县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4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林业资源培育
要不断创新林业机制, 积极调动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依托县区林木种苗培育中心培育出优质的林木苗, 为林业建设提供优良的苗木;加大封育力度, 认真落实造林任务。同时, 要充分利用定边县地方优势林木发展经济林品牌战略模式, 不断提升地方林业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增加创收林业。
4.2 发展利用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资源是充分利用现代林业资源的途径之一, 这对于调整林区经济结构和改善人们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定边县林下资源发展各种中药材、食用菌种植, 还可以适当发展林下养殖业, 将林下养殖作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林下资源, 增加林农经济收入, 并利用养殖业有机肥补给林木生长肥料;通过发展林下资源, 增强农民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的意识。
4.3 创设林业加工项目
根据地方林业资源的优势扩展招商引资渠道, 吸引外商投资, 兴建适合定边县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同时, 还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一些规模化、有潜力、有竞争力的林产品加工企业, 努力争取减免税收、提供资金、帮助贷款、解决场地等方面优惠政策的扶持, 促使林产业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地方林业产业发展。另外, 还要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企业集约化发展, 逐步走向集中型, 形成链条产业化结构。
4.4 合理采伐林木
严厉禁止那些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的乱砍滥伐现象, 实行以间伐为主的林木资源采伐方式, 避免山头裸露、水土流失等, 要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风景风貌的前提下采伐林木。如果有条件, 可以成立伐木公司, 合理规划,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间伐, 有效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经济。
摘要:通过分析定边县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找出了定边县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定边县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资源,林业保护,树木加工,定边县
参考文献
[1]代秀东.浅议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 :216.
电厂企业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第8篇
在我国的电厂企业中, 档案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丰富, 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管理复杂等的特点。这使得对电厂企业的档案开发和利用工作面临诸多考验。而要实现电厂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基础。
二、电厂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 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要求。
档案中记载了与电厂相关的工作活动, 包括交流技术、政策落实、经验教训总结、成果分析、领导班子资料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进入信息化社会, 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为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资源, 增强档案的服务功能, 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这无疑符合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二) 有利于促进电厂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厂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凭证和记录, 涉及面广、内容和类别多、信息容量大, 是企业成长历程的真实反映。这些信息资源对电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产生持续作用和影响。加强对档案的开发利用, 能挖掘出其涵盖的丰富知识信息和科技资源, 这无疑有利于电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差距。
当前各国的经济往来愈加密切, 并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各国各企业间的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对于现代企业而言,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努力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工作效率是关键点之一。而企业档案是各种信息和知识的集合体, 其具有的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为提高档案的开发利用价值, 最佳的途径就是对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进行有效管理。剔除无用的信息, 保存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率,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差距。
(四) 进一步夯实企业档案信息量。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档案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当前, 电厂企业都已建立起档案管理网络平台。若利用好这些档案信息软件, 能大大提升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效率。而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 能从中挖掘出更多隐含的信息量, 提升信息资源的价值, 反过来又能进一步夯实企业档案的信息量。
三、电厂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 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受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一些电厂企业对档案认识不足, 未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只安排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这导致档案的信息再开发和利用不足, 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为提高电厂企业档案开发和利用的效率, 企业应改变陈旧的档案管理观念, 在重视档案收藏的同时, 也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为此, 可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档案管理机构负有保存好档案的职责。此外, 还应做好上级机关与下属基层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 应对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规划以及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 以进行针对性的档案信息开发研究,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 加强培训,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主要人员,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开发利用的效率。为此, 应对档案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 为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需对档案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并培养其社会公关和社交能力。其次,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对档案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 并在培训后进行实际操作考核。最后, 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努力实现向多样复合型的转变。
(三) 加强对企业档案的管理。
有效的档案管理是提高档案开发和利用效率的重要保证。而分析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因此, 有必要完善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 包括对职责分工、管理体系、奖惩、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对文件的交接验收、竣工文件编制、立卷归档、材料的归档范围、收集、分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要求。同时, 督促档案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档案管理文件, 如《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电力建设施工、验收及质量验评标准汇编》等, 并将档案工作纳入电厂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纳入各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制, 纳入工程建设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中。
(四)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有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最终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要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应加强电子文档的归档管理。遵循电厂技术档案工程图纸和设备资料多而杂的特点, 在档案不同载体之间的数字化转换过程中, 严格按照保密法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 逐步做好永长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同时, 对电子文件的归档、鉴定等工作加强管理, 充分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总之, 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电厂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电厂企业应十分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 提高档案开发和利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凤.浅谈电厂企业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办公室业务, 2013 (07) :70.
[2]王丽新.试论电力企业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赤子, 2014 (17) :188.
[3]柳宏伟.浅析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 2013 (13) :299.
中国煤层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第9篇
1.1 中国煤层气资源量
据2006年中国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显示, 中国埋深2 000 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012m3, 1 500 m以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中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与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381012 m3基本相当。中国煤层气资源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3%,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第三位。图1为世界主要煤层气国家含气量占比情况。
截至2009年底, 中国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约为2 004108 m3, 煤层气累计探明率达到5.4%。其中,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占有储量为513.98108m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占有储量为917.47108m3。
1.2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
中国煤层气资源按区域分布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和青藏5个大区, 按含气盆地可分为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和海拉尔等42个。中国5个大区煤层气资源量占比见图2。
从地域上来说, 中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能源消费大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容易形成与主要经济体系相匹配的规模生产基地。而该地区常规天然气资源短缺, 煤层气资源与天然气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互补, 可以成为天然气的战略补充能源。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是煤层气资源量最大的两大盆地, 两者合计超过131012 m3, 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资源条件。
2 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现状
长期以来, 中国煤层气的开发方式主要是为了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而进行矿井瓦斯抽排。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 却一直未进行规模性的开发。目前, 中国煤层气开发方式总体分为井下抽采和地面抽采两种方式, 两种抽采方式的特点见第23页表1。
2005年, 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实现了零的突破, 并迅速发展, 年均增长率达141%。从20052009年井下抽采瓦斯数据看, 井下抽采瓦斯的平均增长率为30%。但从抽采量来看仍以井下抽采为主, 2009年中国开采煤层气74.6108 m3, 其中井下抽采64.5108m3, 井下抽采量占86%;地面抽采10.1108m3, 地面抽采量仅占14% (见第23页图3) 。
2.1 中国煤矿瓦斯井下抽采现状
中国煤矿瓦斯井下抽采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辽宁抚顺矿区。经过60多年的探索, 国有重点煤矿初步建立了以钻孔和巷道抽采为主的抽采体系。目前, 山西、辽宁、安徽、河南、贵州、重庆等6省 (市) 瓦斯抽采量超过2108 m3, 黑龙江、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三省 (区) 超过1108 m3。阳泉、晋城矿区瓦斯抽采量超过2108 m3, 淮南、松藻、抚顺等矿区瓦斯抽采量超过1108 m3。
2008年, 全国煤矿的井下抽采总量达到58108m3, 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的规划目标。2009年, 15 000个煤矿产煤30108 t, 煤层气抽采量为64.5108m3, 利用率为30%。但每年仍向大气释放煤层气约200108 m3 (其中50%~60%为质量浓度小于30%的低瓦斯气) 。图4为20042009年中国煤炭产量及煤矿瓦斯井下抽采量情况。从煤炭产量与井下抽采量的关系来看, 平均开采1 t煤炭可抽采2 m3煤层气。
2.2 中国煤层气地面开采现状
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煤层气资源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钻井勘探。2004年底以前, 中国仅钻煤层气井247口, 其中,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钻井198口。截至2009年底, 全国累计钻井3 713口 (含102口水平井) , 其中开发排采井1 682口。在全国48个煤层气勘探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与评价, 建立先导型试验井组17个, 获得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 610108m3, 可采储量760108 m3。煤层气开发基本集中在沁水盆地南部, 该地区共计钻井2 500口。19962009年中国煤层气地面钻井数与累计钻井数情况见图5。
由于中国煤层气储层普遍特征为低渗透、低压力、低饱和度, 煤层透气性不好, 大规模地进行地面开发难以照搬美国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地面开发较慢。截至2009年底, 中国已建成煤层气产能25108 m3, 其中,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108 m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6108m3,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3108 m3, 其他公司6108 m3。但2009年地面抽采煤层气产量为10.1108m3, 仅为“十一五”规划目标 (50108 m3) 的20%。
3 中国煤层气利用现状
2009年, 煤层气利用量为25.1108 m3, 利用率为33.6%。其中, 井下煤层气利用量为19.3108 m3, 利用率达30%, 远小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的利用率达到60%的目标;地面开采煤层气利用量为5.8108m3, 利用率占57.4%, 也小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的100%利用率的目标。19932009年中国煤层气井下抽采与地面抽采利用量见图6。
中国煤层气利用率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复杂, 煤层渗透率低, 抽采出的煤矿瓦斯中, 低质量浓度瓦斯占很大比例, 而目前又缺少低质量浓度瓦斯的有效利用方式, 大量瓦斯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导致瓦斯利用有限;二是中国煤层气产业体系尚不完善, 上游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利用发展不协调, 上游抽采出的煤层气缺少有效利用方式或与之相配套的长输管线。为此, 针对中国煤层气利用领域按民用、发电、工业燃料、汽车燃料、煤层气液化进行了分析。
3.1 民用领域
煤层气民用是高质量浓度煤层气利用的主要方式。煤层气作为民用燃气主要集中在矿区或离矿区距离较近的城镇, 一般通过短距离管道供应附近用户使用, 也有的通过CNG (压缩天然气) 运输槽车向远距离居民供应。大部分矿井提供的瓦斯气热值接近于天然气, 可供居民炊事、采暖及公用事业用, 而平均价格低于天然气价格。
中国利用煤层气作为城市气源较好的矿区有抚顺、阳泉、晋城、淮南、松藻、铁法、中梁山、鹤壁等地。2008年, 煤层气民用用户已达到90万户, 预计2010年达到120万户。
3.2 发电
煤层气发电是煤层气利用的另一个主要领域。截至2009年7月, 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已有山西、辽宁、安徽、重庆、黑龙江、四川、江西、陕西、河南、宁夏等10个省 (市、区) 拥有煤层气发电, 装机570台, 总装机容量484 MW。其中, 山西、安徽煤层气电厂较多, 装机规模较大, 分别为278台279.9 MW、54台47.1 MW, 辽宁、江西和宁夏各有1个煤层气电厂。
3.3 工业燃料领域
煤层气热值与天然气基本相当, 燃烧后很洁净, 是上好的工业燃料, 如煤层气用于耐火材料煅烧可将温度提升到1 800℃,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 可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山西省阳泉市已建成以瓦斯气为燃料的隧道窑110条, 使能源利用率普遍提高了30%。
3.4 汽车燃料领域
将地面抽采的高质量浓度煤层气经压缩装瓶后, 可供出租车、城市公交车使用。目前, 山西省太原市建成7座煤层气加气站, 约有1 000辆出租车改用煤层气作为燃料。山西省晋城市现有5座煤层气加气站, 约有2 000辆出租车和数百辆公交车使用上了煤层气, 这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空气环境。
3.5 煤层气液化领域
煤层气液化是指煤层气经净化、提纯后,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 从气态变成液态的工艺。若采用深冷精馏的方法, 可把质量浓度为35%~50%的矿井瓦斯提纯液化为质量浓度为99.8%的LNG (液化天然气) , 煤层气液化后, 体积将缩小600倍, 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使用LNG槽车运送, 可以随气源和用户的改变而改变运输路线, 甚至可以作为天然气管道调峰资源使用。目前, 煤层气液化的主要功能是调峰和培育市场。煤层气体积分数为80%以上的气体大部分都是用作煤层气液化。
目前, 液化煤层气业务逐渐成为了煤层利用项目的新宠。一大批煤层气液化项目得以实施, 如中华煤气公司山西港华易高煤层气液化项目、沁水新奥煤层气液化项目、中国联盛投资集团的山西沁水顺泰能源煤层气液化项目、阳泉含氧煤层气液化项目等。
4 结束语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有利于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防止煤矿瓦斯事故;开发煤层气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增加洁净的气体能源;开发煤层气资源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改善大气环境;开发煤层气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开发利用分析 第10篇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分析
档案是对历史发生事件的全面记录, 是各类知识的集中载体。档案中汇集了大量的信息, 具有原始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 使得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不可估量。对于企业而言, 在自身经营管理与发展过程当中, 重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除对于促进企业全面、高速发展与重要价值以外, 还能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得到持续的提升与优化。对于我国而言, 当前发展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始自实体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档案服务的职能也开始向着社会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提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关注对当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存问题分析
(一) 认识不足。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缺乏统一的认识, 在档案信息资源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科技成果的转换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档案信息资源中所潜藏的价值得不到正确的认识, 故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与之配合进行开发, 最终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大打折扣。
(二) 编研滞后。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受到档案信息资源编研活动严重滞后的因素影响。编研方法滞后, 导致所编研汇总的档案成果质量水平较差, 利用价值较低, 层次较低, 实用性、可操作性有一定的缺失。
(三) 基础薄弱。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还与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基础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最终将导致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无法持续、稳定地落实下来。
三、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措施分析
(一) 主动服务。
为了使企业所占有的档案资源信息真正意义上向生产力转变, 使利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及时地获取服务, 就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掌握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方法。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形式的角度上来说, 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档案复制、档案阅览、档案借出, 使多元化的档案利用方法能够全方位发挥其价值所在。同时, 从利用手段的角度上来说, 为了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各类档案资源信息的需求得到便捷的满足, 编制有大量的检索工具, 包括专题目录以及案卷目录在内。可通过对各类包括技术成果汇编、实例汇编、以及企业发展大事记等编研资料的合理应用, 达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目的。除了重视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手段与形式的发展以外, 在主动服务的基本理念下, 还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 会管理、善于管理, 从而达到凸显档案资源信息经济价值的目的。依赖于以上措施的落实, 使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转变, 除需要沿袭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管理职能部门以外, 还需要凸显该部门的服务性职能,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者创造使用档案资源的条件。
(二) 科学编研。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现实价值需要通过科学的编研活动实现, 编研可以说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全面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部门除需要做好常规意义上的档案保管工作以外, 还需要重视对编研工作力度的发展。在此过程当中, 要求重点关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理念与思维, 在档案编研活动中树立经济性工作意识, 凸显档案开发的信息化职能。2.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应当具有创新性意识, 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 特别需要关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与企业所处行业、市场发展相关的档案资源的编研工作, 企业需要什么便开发什么。3.需要构建专业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工作队伍, 促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支持。
(三) 创新管理。
在信息革命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之下,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发展, 同时, 在现代光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之下, 企业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存更加高密度化与集中化。在网络化的建设环境下,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通过互联网网络的支持, 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全面共享, 开发利用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在网络环境下, 促进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发展, 有助于档案利用地域性的进一步扩大, 利用者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手段也势必会更加多元化, 人性化的服务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方面更是意义显著, 值得引起重视。
(四) 技术创新。
在企业档案管理中重视技术创新, 重视对高科技的发展, 实现产业化建设策略, 能够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动力支持。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 依赖于对各种现代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实现技术层面的集成与创新发展。具体的做法在于:把企业的各种技术同企业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项目有机整合, 从整体上优化技术资源才能产生技术集成创新优势。如可以通过对CIMS、MRP等技术的合理应用, 使整个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系统功能得到集成化发展, 通过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引入, 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与企业供应、生产、计划、组织、财务、营销、人事等管理职能集成起来, 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效率。
(五) 特色利用。
在对企业相关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精品化、个性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首先, 从精品化发展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指在大量、繁杂的基础档案资源中收集精品档案, 认真制作精品, 目标在于:使用户一旦进入对应业务之中, 就不用再寻找替代物。其次, 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来说, 需要企业档案管理者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实现按需服务, 有的放矢, 处处为利用者着想, 定期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精品提供给利用者, 实现个性化服务。最后, 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 需要将档案信息资源全面集中至专业性的业务领域以及用户群体当中, 在面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性优势, 促进服务深度、广度的发展, 巩固档案管理与服务效果。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分析 第11篇
作者简介: 李淑杰,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编号:KZCX2-YW-Q1-07);高校博士点基金(编号:200801930003)。
摘要 从集约评价的角度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开发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土地管理及规划等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工具,对推进吉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2)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效应更好;(3)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发区总体发展不均衡:省级开发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差距大,省级开发区中也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关键词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效应;吉林省中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1-011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9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开发区的建设和所发挥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而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否直接与开发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应挂钩。开发区建设是为了通过形成增长极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开发区土地开发与所在区域联动发展的机制并参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时空构建,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对开发区土地进行高效利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体现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评价实际上就是在土地利用层面的基础上,更强调从集约的角度来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否有效,并对开发区的有效性与否从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如何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方面,多数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关系,对效应的研究较少,研究多数只是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而未就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的效应进行评价[3]。所以本文试图采用评价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吉林省中部为例,以长春市、吉林市和四平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样本,对吉林省中部地区2008年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及影响,不仅可以达到评价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目的,而且为推进吉林省中部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开发区乃致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引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效率评价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3]。具体来说,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是按照多指标输入和多指标输出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并且输入与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4]。由于DEA方法比较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指标的复杂系统,可以避免人为主观来确定权重[5],而且不必确定输入和输出指标间关系的表达式,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研究本身影响因素过于复杂,因此这正能够通过DEA方法来解决,并且利用DEA的优势达到从定量角度得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影响是否有效的结论。因此,采用DEA方法进行本文的研究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2 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将吉林省中部地区的12个开发区进行区域化,以长春市、吉林市和四平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区域效应的研究。设某个DMU在一项生产活动中的输入向量为 X=(x1,x2,…,xm) T ,输出向量为Y=(y1,y2…,ys) T 。现设有n个DMUj(1≤j≤n ),DMUj对应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Xj=(x1j,x2j,…,xmj) T >0和Yj=(y1j,y2j,…,ysj) T >0,j=1,2,…,n。对第j0个 DMU进行评价的C2R模型为:
min θ- Ts+eTs+
s.t.∑ n j=1 Xjλj+s-=θX0
∑ n j=1 Yjλ-s+=Y0
λj≥0,j=1,2,…,n
s+≥0,s-≥0
式中θ为第j0个DMU的有效值,即投入与产出的有效程度;s+,s-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松弛变量;λj表示相对于j0个DMU重新构建一个有效DMU组合中j个决策单元DMUj的权数[6]。
2.1 有效性判断
若θ=1,且s+=0,s-=0,则DMUj 0为 DEA有效, 该DMU在投入产出上获得最优,其生产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若θ=1,但至少有某个输入或输出松弛变量大于零,则DMUj 0为弱 DEA有效, DMUj 0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若θ<1,则DMUj 0是 DEA无效,其生产活动既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DEA有效的经济学含义为在投入產出最佳状态下,决策单元的投入不可能全面等比压缩且不存在输入盈余及输出亏空[6]。
2.2 规模效益判断
设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益指数 k= 1 θ ∑ n j=1 λi,可依据下式进行判断:
若k=1,则规模效益不变,此时DMUj 0达到最大产出规模,即投入和产出能增加同样的倍数;若k<1,则规模效益递增,即在该 DMU产H出增加的倍数要大于投入增加的倍数,表明该值越小规模效益递增趋势越大; 若k>1,则规模效益递减,即在该DMU产出增加的倍数要小于投入增加的倍数,表明该值越大规模效益递减趋势越大,因此在该DMU上没有增加投入的必要[6]。
3.2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涉及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依据《200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办法》(商资函[2008]11号)初步确定了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见表2)。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2008中国开发区统计年鉴》、开发区统计公报(中国开发区网)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成果数据。
输入指标:①土地开发率:开发区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不可建设土地以外的土地面积;②土地供应率: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③土地建成率: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④工业用地率:开发区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⑤综合容积率: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⑥建筑密度: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总面积/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开发区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⑧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开发区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上的建筑基底总面积/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⑨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开发区累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B10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B11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并已处置的项目用地面积/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项目用地总面积;B12闲置土地处置率:累计已处置的闲置土地总面积/累计闲置土地总面积;B13土地
nlc202309021002
有偿使用率:累计有偿使用的项目用地面积/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B14土地招拍挂率:累计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总面积/开发区建区以来累计已出让土地总面积。
输出指标:①区域工业产业发展指数:工业总产值/所在区域土地面积;②区域财政收入指数:财政总收入/所在区域土地面积;③区域总产值指数:总产值/所在区域土地面积;④实际利用外资指数:实际利用外资/所在市土地面积;⑤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所在区域总人口;⑥所在区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⑦科技指数:科技人员数量/人口总数量,科技人员数量主要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⑧基础设施优势:通车里程/所在市土地面积[7]。
4 模型求解及分析
4.1 模型结果
在输入输出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整体计算得到的结论不能充分真实满足实际需要,为更充分地说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并且突出考虑集约利用的特点,本文拟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作为三个输入模块,分别评价这三个模块对经济和社会的有效性,即分别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区域经济效益、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区域社会效益、开发区用地效益—区域经济效益、开发区用地效益—区域社会效益、开发区管理绩效—区域经济效益、开发区管理绩效—区域社会效益的有效性评价模型。见表3-8。
4.2 结果分析
从表3-8中结果可知,吉林省中部三个评价单元中,只有长春市在六个评价模型中的有效值均为1,即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表现为有效,而吉林市表现为2次有效,四平表现为1次有效。
长春市有吉林省5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两家,分别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有12家,本文选取了其中的4家用于研究。根据2007年吉林省开发区的考核评价结果,可以得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排在吉林省国家级开发区的前两位,而且省级开发区中,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和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均排在省级开发区的前两位[8],因此,长春市的开发区对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效应是相当明显的,能够起到辐射、示范和拉动作用。
吉林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均表现为无效,但在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和管理绩效方面表现为对社会发展有效。吉林市有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级开发区,根据2007年的吉林省开发区考核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综合实力评价中排第3位,经济实力评价中排第2位,吉林经济开发区在综合实力评价中排第4位,吉林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在经济实力评价中排第4位,而其他开发区均没能排到一个较好的名次[8],说明吉林市开发区总体发展情况很不平衡。
在2007年的吉林省开发区考核评价中,吉林四平红嘴工业园区在综合评价中排第6位,吉林四平经济开发区在经济实力评价中排第7位[8],从区域效应评价结果来看,四平市应着重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由于规模效益系数大于1,想要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需要从技术创新、新兴产业方面入手,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5 结 论
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集约的角度研究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区域效应。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结构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
(2) 根据效益评价系数 k ,六次评价中,长春市均表现为规模有效;吉林市表现为2次规模有效,1次规模递增,3次规模递减;四平市表现为1次规模有效,1次规模递增,4次规模递减。针对规模有效的评价单元,处于产出与投入可增加相同 N倍的最佳投入产出状态;针对规模递增的评价单元,产出增加的比例N,可能要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针对规模递减的评价单元,即使投入增加N倍,也不能获得比N倍更大的产出,也就是没有再增加投入的必要。
(3) 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效应更好。由于长春市有2家国家级开发区,吉林市有1家国家级开发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能力要远远大于省级开发区,能形成更好的区域影响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发区总体发展不均衡:省级开发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差距大,省级开发区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根据研究结果,应着重从土地利用状况和工业用地效益方面进行加强,由于规模效益系数在用地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性评价中呈现递减,因此在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方面不能单纯依靠在传统工业上加大投入,而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创新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利根,郭立芳.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6):1-5.[Chen Ligen, Guo Lifang. Present Status, Forming Reason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Land Utilization at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4,(6):1-5.]
[2]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Tao Zhihong.Exploring for a Few Basic Questions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J].China Land Science, 2000,14(5):1-5.]
[3]王筱明,郑新奇.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1):48-51.[Wang Xiaoming, Zheng Xinqi.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in Evaluating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5,7(1):48-51.]
[4]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Wei Quanling.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6.]
[5]陆玉双,葛久研.基于DEA的江苏省经济发展有效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7,9(3):20-22.[Lu Yushuang, Ge Jiuyan. Efficiency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DEA Model[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2007,9(3):20-22.]
nlc202309021002
[6]孫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1-52.[Sun Ting.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Urban Landusing Based on the DEA Method[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 2007:1-52.]
[7]郦文凯.吉林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35.[Li Wenkai.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ng Provincial Level Development Areas in Jilin Province[D].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7:1-35.]
[8]明伟立.吉林省开发区建设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1-39.[Ming Weili. An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Zones of Jilin Province[D]. 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2008:1-39.]
Regional Effect Analysis of Intensive Landuse of Development Zones:
A Case Study in the Middle Development Zones of Jilin Province
LI Shujie1 SONG Dan1 LIU Zhaoshun1 DOU Sen2
(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1, 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for landuse of development zones to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sive evaluation. It can not only acquir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zones and reg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landuse, but also provide the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tools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department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dv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mode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Jilin province, to enhance the landuse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zones,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o accelera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process. The article takes 12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middle of Jili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DEA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effect of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concluded that: (1) the regional effect of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zones in Changchun City has reached the optimum state, which stimulat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for a better effectiveness, while both Siping City and Jilin City are in the state of decreasing scalebenefit; (2) the city always results in a better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effect which posses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 (3)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middle of Jilin Province developed unbalanced in general: performances not only on comparing wit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s, the provincial development zones still has a large gap to make up, but also even in the provincial development zones themselves developed unbalanced.
Key words development zones;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regional effect; middle of Jilin province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分析 第12篇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障碍
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 在具有朴实、淳厚个性的同时, 也带有封闭、狭隘、自私、落后等与现代社会不相称的特征。农村人力资源较低的素质, 影响了农村进行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障碍。
1. 农村人力资源思想观念落后。
劳动者的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及经济观念等方面。这些方面在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洗礼, 农村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农村仍占主流, 主要表现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理, 传统的“家观念”, 浓厚的乡土观念以及对土地严重的依赖心理, 一些愚昧、落后的封建习气, 法律意识淡薄等。
2. 农村人力资源心理存在矛盾。
农村人力资源社会心理存在两重性, 致使在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 各个主体表现参差不齐。这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开放进取心理与不善于竞争心理并存;农村人力资源对科技的渴望与盲目从众心理并存;农村人力资源认识与行为不协调, 认识与行为并不能总是保持一致。
3. 农户对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情况下, 也能保持较高的劳动参与率。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劳动中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 即传统农村经济社会中劳动对知识和技能的低要求和岗位的易进入性, 使从业者无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也能参与和完成生产任务。因此, 农村家庭和农户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障碍
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 比较收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 所以, 为了尽快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我国的政策一直向第二、三产业偏向, 向城镇地区偏向, 从而给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政策障碍。
1. 一些政府部门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不属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 政府官员的升迁荣辱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情况无关。这种政策导向上的缺陷, 致使许多政府官员在农村工作中, 只注重抓农村经济建设, 不注重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培训、扫除文盲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工作。
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完整的计划与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一整套计划和组织体系:一方面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 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尚不完善, 在开展培训工作时, 缺乏针对性。人力资源培训无计划、人才使用脱节,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投资, 浪费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在学校教育上, 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 教材内容陈旧, 高校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村生产、脱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 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不足。
3. 长期对农业的多取少予,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特征, 我国也不例外。为了确保工业化优先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资金, 我国实施了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也取得了积极的实际效果, 但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较, 仍有很大差距。投向农业的资金较少, 致使农业科研不足, 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缺乏, 粮食产量波动大,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样一来, 农民的处境越来越差, 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 将更加严重。
4. 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不足, 投资体制不合理。
首先,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严重倾斜于城市和高等教育, 致使农村地区各级教育经费严重缺乏,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薄弱并严重割裂, 教育规模难以满足农村社会需要。其次, 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中, 无论是私人收益率, 还是社会收益率, 初等教育收益率都是最高的。但是我国投资资金长期向高等教育倾斜, 而对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初等教育却重视不够, 从而导致初等教育等投资不足。在国家政策对农村支持力度小、农村教育失误和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少的情况下,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很大制约。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流动性障碍
农村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又是繁荣社会文化, 沟通城乡之间信息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既可以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 又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形式。但是,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存在许多障碍。
1. 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生的障碍。
首先,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 我国不仅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而且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市场供求信息不畅, 地区分割现象较严重, 抑制了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严重妨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其次, 农民工进城后仍然受到一系列行政壁垒的阻碍, 无法融入就业城镇原有的社会组织内部。再次, 职业介绍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小规模的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介绍所大量存在, 且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为服务对象, 由于缺乏诚信、经营环境差、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 根本无法保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还扰乱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序运行。
2. 户籍制度产生的障碍。
长期以来, 我国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差别制度。这一制度束缚了能吸纳较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与求职风险, 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从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和狭小的就业空间。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 大多数农村人力资源终身从事无法逃避的农业劳动, 被迫滞留在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大都通过考学、参军、外出谋生等形式脱离了农村, 成为非农业人口, 愈发阻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3. 农村缺乏社会保障造成的障碍。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 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根本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贫困人口的生育、养老、医疗等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这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在流动过程中信心不足, 对土地抱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此外, 保障基金管理不善、收费标准不统一、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等情况的存在,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
4. 产业障碍及空间障碍。
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产业障碍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科学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的矛盾。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力资源由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只适合从事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 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受阻。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和技术升级, 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 就业市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 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 从而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