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骨水泥范文(精选9篇)
抗生素骨水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7例;年龄25~43岁, 平均年龄34岁。本组随访6~24个月, 平均16个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后, 做手术切口, 切口大于感染病灶范围以便彻底清创。已有窦道形成者进行窦道切除, 继而扩创清除。不可忽视病灶周围软组织感染, 对其也应彻底清除。感染深及骨髓腔者实行开创清除, 一般用骨钻在大于病灶范围钻入, 形成一长方形窗口, 继而用骨刀开创, 清晰完全的暴露病灶范围, 可见死骨、硬化骨及脓液, 彻底清除死骨及硬化骨[2]。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用碘伏原液浸泡伤口, 一般浸泡5min, 后用庆大霉素溶液继续浸泡伤口, 生理盐水冲洗。重新检查伤口, 检查感染病灶是否得到了完全的清除。用缝合线以相距1cm打结, 用骨水泥和抗生素 (据药敏结果, 推荐使用万古霉素, 40g骨水泥中加入0.8g万古霉素) 配置骨水泥, 用骨水泥在打结的缝合线上做成链珠, 凝固后备用。在髓腔内放置骨水泥珠链, 注意放置要紧密, 把缝合线末段留在体外, 以便二次手术取出, 逐层缝合关闭伤口。6个月后至我科行二次手术, 取出骨水泥链珠, 取自体髂骨或异体骨植入。
1.3 术后处理
及时足量应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7~10d, 早期适当功能锻炼及肢体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1例复发, 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摄片结果均未见明显感染灶, 植骨3个月后见大量骨痂生成, 优良率95.8%。
3 讨论
首先必须做到对病灶范围进行彻底的清除, 切口范围要大于病灶范围, 以便清晰暴露并彻底的清除。病灶清理不仅包括死骨, 对感染软组织或者肉芽组织也应清除。对病灶范围反复大量冲洗及药物溶液浸泡也是必需步骤, 髓腔病灶一般均有脓液形成, 经此步骤可有效杀灭致病菌, 防止病情反复。关键即在局部有效的应用抗生素。骨髓炎感染会在患者体内产生循环障碍, 如果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滴注应用抗生素, 由于人体的代谢功能, 要达到明显的药物浓度有一定的困难, 而长期的应用抗生素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 延长了治疗周期, 同时提高了治疗费用, 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使用骨水泥抗生素链珠可以使敏感抗生素直接作用于病灶范围, 使病灶接受抗生素的浓度大大提高, 骨水泥抗生素链珠另一大好处是可使抗生素在一个较长周期内在病灶中缓慢不停的释放,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与全身用药相比较, 骨水泥抗生素链珠使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数倍, 用药总量也远远小于全身用药量, 对全身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会有效的降低。胫骨是下肢负重主要骨骼, 植骨可以有效预防术后骨折的发生, 同时加快患者骨质修复, 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 笔者采用骨水泥抗生素链珠结合骨移植是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康文磊, 孙铁铮, 朱慧云, 等.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科感染的利与弊[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6 (5) :782-784.
健骨离不开维生素 第2篇
维生素A维生素A对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原有的平衡就会打破,成骨过程增强,引起骨骼畸形发展。研究发现,维生素A能够减轻关节疼痛,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常用药。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为动物肝脏和乳类,鱼肝油里含量最多。
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当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骨质会变得非常脆弱。如能保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每天进行15~30分钟的户外活动,可提高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增强中老年人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强度,减少骨质丢失,减缓关节退变。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蛋类和鱼肝油等。
早在17世纪,英国教科书就记载了鱼肝油(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D )能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病。直至19世纪,鱼肝油被常规用于治疗各种关节炎和脊椎病。研究证实,服用鱼肝油有助于润滑关节,防止关节软骨退变。美国一项研究也证明,鱼肝油有助于减少体内能侵蚀软骨的酶素,从而延缓软骨退变。研究人员让一组等待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每日服用2克鱼肝油,维持10~12周,并在手术后分析他们的软骨状况,结果发现,86%的服用鱼肝油的患者体内侵蚀软骨的酶素明显减少,软骨退变受到显著抑制。
维生素B族维生素B族是人体多种辅酶的组成部分,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维持正常神经生理功能,健全心脏功能,也是骨骼与关节生长发育的促进剂。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包括各种杂粮、糙米、糙面以及动物肝、瘦猪肉、蛋类、水果和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C维生素C可促进组织中胶原物质的形成。胶原物质是骨胶原的重要构成成分,可维持结缔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健全,保证骨、关节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能促进创伤愈合。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橘子、番茄、鲜枣、山楂、猕猴桃和青椒等水果蔬菜。
抗生素骨水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5 例, 男25 例, 女10 例; 年龄20~ 64 岁, 平均年龄38. 2 岁。35 例患者均为创伤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 其中肱骨9 例, 桡骨5 例, 股骨12 例, 胫骨6 例, 跟骨3 例。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10 例, 交通事故伤16 例, 重物压砸伤9 例。既往手术次数1 ~ 3 次, 平均1. 5次。患者就诊时均有窦道形成, 并有不同程度渗液或流脓。术前35 例患者窦道分泌物培养结果: 20 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0 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 3 例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 例为混合感染。
1. 2 治疗方法
1. 2. 1手术方法
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沿原切口切开, 取出内固定物, 彻底清除分泌物、瘢痕、肉芽组织及坏死骨组织, 咬除硬化骨, 打通封闭的骨髓腔。用H2O2、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浸泡30 min后二次消毒、铺巾, 使用新的手术器械, 术者更换手术衣及手套, 在无菌台上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Springer等[2]报道4 g骨水泥中加入8 g抗生素制成的骨水泥珠或占位器, 在临床上已被证实是安全的。将万古霉素粉与骨水泥粉按1∶ 5 比例混匀后, 万古霉素骨水泥凝固前填塞至清创后遗留的空腔。将取出的肉芽及炎性组织常规送细菌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1. 2. 2术后处理
根据药敏试验静脉滴注抗生素, 根据血沉、C反应蛋白来调整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本组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患者术后感染得到控制, 于6 个月后取出抗生素骨水泥并二期取自体骨植骨, 内固定治疗。若术后感染不能控制或出现感染复发, 则再次行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术。
2 结果
35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3. 6 个月 ( 9 ~ 24月) 。35 例中34 例获得控制, 疗程3 ~ 6 个月, 平均4. 3 个月。1 例感染未控制, 经再次彻底清创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塞, 感染获得控制。按张光铂[3]提出的标准评定疗效, 优: 术后伤口Ⅰ期愈合, 观察3 个月无感染征象; 良: 术后伤口出现红肿、分泌物等感染情况, 经换药后痊愈无复发; 差: 再次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加重。本组优33 例, 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97. 0%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3 讨论
3. 1 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原因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开放性骨折日益增多, 软组织损伤重, 细菌污染机会较大, 易致内固定术后发生髓内感染。尤其术者对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缺乏经验及手术技巧,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 清创不彻底, 无菌观念不强等[4]。其他原因有患有糖尿病、肿瘤、放化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 器官移植等降低机体免疫力,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 2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病原菌
目前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6], 是内植物相关的骨与关节、软组织感染的首要细菌。Sheehy等[7]报道骨髓感染患者细菌培养结果示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可以在骨或内植物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 抵抗临床抗生素和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清除。常常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治疗效果差, 难以治愈[8]。本组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混合感染的病例考虑与取样本时污染有关。
3. 3万古霉素骨水泥与传统闭式冲洗的比较
目前治疗骨感染常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为: 抗生素盐水闭式冲洗和抗生素骨水泥。病灶局部抗生素冲洗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2 ~ 3 周, 冲洗管易出现堵塞、扭折等不足。抗生素骨水泥用于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及慢性骨髓炎取得良好效果后, 人们逐渐将抗生素骨水泥广泛应用于骨折感染的治疗, 使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万古霉素具有安全性高、热稳定性好、低过敏性、水溶性、抗菌谱广等特点[9]。同时万古霉素骨水泥具有局部抗生素浓度高, 血清浓度低, 全身毒副作用小等优点[10], 其已经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3. 4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应用依据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科感染的效果已获得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的支持: Harle等[11]的动物实验则表明, 抗生素骨水泥在6 天以后的药物释放浓度仍然是全身用抗生素所能达到的血清最高药物浓度的8 倍。Voos等[12]的动物实验则直接表明,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能够有效得防止外固定架的钉道感染。因此抗生素骨水泥在治疗骨感染上具有确定的疗效。Henry等[13]总结了339 例复杂骨折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感染的发生率为4. 2% , 远低于单纯全身应用抗生素的21. 4% 的感染发生率。本组患者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取得肯定的疗效, 目前万古霉素骨水泥已成为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重要方法。
3. 5彻底清创的关键性
彻底清创冲洗、万古霉素骨水泥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14]。彻底清创最大限度地清除了污染组织, 避免感染复发, 保证血液中和骨水泥中的抗生素能到达骨和软组织, 消灭残留的微生物[15]。在本组病例中, 这种治疗产生了好的长期结果及较低的复发率。本组1 例患者感染未得到控制, 考虑是不彻底的清创造成的, 再次按照清创冲洗、万古霉素及全身应用抗生素顺序治疗, 获得成功。所有的患者均达到预期效果。随访中所有的患者均没有疼痛, 没有炎症表现, 所有的影像学检查是正常的。因此, 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可提高抗感染能力, 是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
总之, 应尽早彻底清除脓液及炎性肉芽组织, 去除内固定物, 彻底刮除细菌生物膜,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采用万古霉素骨水泥置入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较好方法, 可使感染获得有效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35例, 男25例, 女10例;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38.2岁;高处坠落伤10例, 交通事故伤16例, 重物压砸伤9例。全部患者钢板取出, 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 6个月后待感染控制后, 二期取出万古霉素骨水泥, 自体髂骨植骨再次钢板内固定。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924个月, 平均13.6个月。其中34例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患者感染获得控制, 疗程36个月, 平均4.3个月。1例感染未控制, 经再次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 感染得到控制。结论 采用彻底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法可有效控制感染, 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较好的方法。
抗生素骨水泥 第4篇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颗粒;磷酸钙骨水泥;骨缺损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32-01
1目的
观察比较脱钙骨基质颗粒、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填充修复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从而确定该复合材料的最佳比例配方,为临床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探索一有效途径。
2材料和仪器
实验动物:清洁级新西兰兔35只,雌雄不限,重量1.5-2.5kg(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饲养环境:温度17~25度。按随机原则取2只制备脱钙骨基质;实验兔35只,2只取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其余33只分成2组,A组30只做为实验组,B组3只做为对照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惠赠;扫描电镜,哈医大病理教研室提供;生物力学试验机,哈工大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
3方法
实验兔35只,2只取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其余33只分成2组,A组30只,B组3只。制造两侧兔桡骨中段1cm的骨缺损模型,A组用脱钙骨基质颗粒、磷酸钙骨水泥按不同比例(2:8,3:7,4:6,5:5,6:4)制各成复合材料,植入实验兔双侧桡骨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B组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对复合材料和单纯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在术后4,8,12周时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线片观察,比较其修复填充骨缺损的能力。
4结果
脱钙骨基质颗粒与磷酸钙骨水泥质量比在3:7—6:4的范围内,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100 um以上的裂隙,当质量比小于3:7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um,质量比大于6:4时两种材料不能有效地凝固在一起。随质量比的增加,材料抗压极限强度递减,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线片观察显示骨缺损填充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12周时脱钙骨基质颗粒与磷酸钙骨水泥质量比在4:6时骨结合率最高。
5小结
抗生素骨水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所选病的136例病例均为入住骨科且能耐受TKA的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54例, 年龄54~76岁, 平均年龄65.2岁, 多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经相关科室会诊后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术前0.5~2h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切皮前静滴完成。患者仰卧位, 大腿上端常规使用电动止血带, 皮肤消毒铺单, 采用膝正中手术切口, 经髌骨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彻底清除增生的骨赘、髌下脂肪垫和炎性病变的滑膜、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等组织。然后行股骨、胫骨截骨, 植入合适的假体, 放入骨水泥固定后, 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不同点是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骨水泥, 试验组采用的骨水泥中加用万古霉素。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 及时观察切口引流量, 一般于术后72h拔除引流管。术后当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第3天开始循序渐进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4 随访方法
电话结合门诊就诊。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24个月的随访, 平均20.6个月。对照组的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深部切口感染2例, 发生表浅切口感染4例, 试验组未发生深部切口感染, 仅发生表浅切口感染1例。试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在预防TKA术感染的多种因素中,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相当重要[1], 患者在术前0.5~2h静脉给予头孢唑啉, 若患者对头孢类药物过敏, 可选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静脉注射。应保证在手术切皮前, 局部组织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3.2 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一般在百级层流手术间, 减少人员的流动。
3.3 TKA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较多, 有研究显示[2,3], 可能是由于膝关节前皮肤较薄, 手术切口大, 假体占位体积较大, 细菌易在生物材料表面繁殖。由于骨水泥热损伤的因素, 造成假体周围无血运, 局部防御系统受到严重干扰, 导致机体阻止和清除假体表面细菌黏附力降低, 极易引起感染。本文中骨水泥加用万古霉素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其原因是药物在假体周围形成了抗生素保护层, 在局部组织可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
3.4 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 保持引流的通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因手术暴露范围大, 截骨面多, 术后关节周围渗血较多, 因此术后放置引流管可改善皮肤、关节腔的环境, 降低感染发生率[4]。然而术后引流时间延长, 也可增加感染率, 一般应在术后72h拔除。
3.5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因关节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后果, 尽管不能肯定体温升高与深部感染是否有着潜在的关系[5], 但术后体温持续性升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早发现其他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的感染。
3.6 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与感染或炎症反应存在着相关性, 有助于人工关节早期感染的发现, 可及早进行干预[6]。本文中对照组4例表浅切口感染和试验组1例表浅切口感染均在术后5~7d出现C反应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沉降率数值增高, 及时更换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后, 症状被控制。对照组发生的2例深部切口感染, 其中1例由于术后出现尿路感染, 1周后出现深部切口感染;1例是由于患者患有糖尿病, 术后伴有牙周炎于术后1个月出现假体感染, 2例患者均经清创术后达到愈合。
3.7 临床工作中, 万古霉素属于限制性用药, 在术后出现感染情况后, 在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 根据经验更换抗菌药物还存在着异议, 有可能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这还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造成的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严格的掌握手术适应证, 对于合并患有糖尿病患者, 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血糖、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Van Kasteren ME, Mannien J, Ott A, et al.Antibiotic prophylaxis and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timely administr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44 (7) :921-927.
[2]蔡筑韵, 石长贵, 鲍哲明, 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5) :150-153.
[3]Vester H, Wildemann B, Schmidmaier G, et al.Gentamycin delivered from a PDLLA coating of metallic implants In vivo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for local prophylaxis of implant-related osteomyelitis[J].Injury, 2010, 41 (10) :1053-1059.
[4]翟生, 熊道海, 武忠炎.切口闭合引流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作用的系统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6) :1959-1962.
[5]鲁昕, 翁习生, 金今, 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特点及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3, 12 (6) :501-504.
抗生素骨水泥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 2015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 女7例; 年龄19 ~ 62 ( 38. 9 ± 1. 3) 岁; 急性12例, 慢性8例; 受伤至接受本院治疗时间3周~ 3. 6年, 平均 ( 6. 2 ± 1. 2) 个月。观察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21 ~ 61 ( 38. 8 ± 1. 7) 岁; 急性10例, 慢性10例; 受伤至接受本院治疗时间4周~ 3. 8年, 平均 ( 6. 3 ± 1. 6) 个月。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临床表现急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 局部存在明显红肿, 患者有感搏动性疼痛, 且创口或骨表面存在脓液, 外周血WBC检查结果在10 × 109/ L以上, 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慢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有明显肿胀、存在压痛情况, 存在窦道, 有恶臭脓液流出, 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效果不理想, 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1. 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负压引流治疗, 对照组另给予局部抗生素灌注治疗, 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及分泌物培养, 依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治疗, 手术过程中彻底清除病灶, 并钻通髓腔, 之后使用碘伏、双氧水及敏感抗生素溶液浸泡, 冲洗3次以上, 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细菌培养, 对骨折未愈合或存在缺损情况的患者使用自体骨进行移植。负压引流后进行缝合固定, 在入水管内滴入含有敏感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溶液。对存在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皮瓣闭合, 依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术后继续使用敏感抗生素, 药量约为常量的2 ~ 3倍, 间隔期则使用生理盐水溶液维持, 灌注时间控制在2 ~ 3周。观察组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 术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 待患者脓液减少后则可进行抗生素链珠 ( 制作方法: 将40g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与2g敏感抗生素混合, 并加入骨水泥溶剂当中, 充分搅拌制成1cm的药珠, 使用钢丝串联) 充填, 延病灶区做纵向切口, 清除病灶、打通髓腔及冲洗等步骤同对照组, 之后则可进行抗生素链珠充填, 具体充填数量依据患者的骨缺损情况确定。充填后进行负压引流, 当生成健康肉芽组织后则可停止进行负压引流, 并将链珠取出进行植骨。
1. 4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度。
1. 5疗效评价标准[3]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 植骨部分融合, 未出现空洞或死骨情况则为显效。治疗后创面有明显愈合, 且临床症状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则为有效。治疗前后病情病况并无明显好转则为无效。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1. 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 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329, P < 0. 05) , 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感染情况。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率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3讨论
创伤性骨髓炎是因各类创伤导致骨组织感染的疾病, 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且该病症病程较长, 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创伤性骨髓炎多以混合感染为主, 患者多出现发热、寒颤等临床表现。因细菌会在死骨组织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菌膜中的新陈代谢相对较为缓慢, 再加上因局部软组织受损严重的原因, 其往往会导致贴骨瘢痕的出现, 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局部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 上述原因往往会导致静脉用药药物难以渗透到病灶内, 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4,5]。传统治疗多以清除病灶、控制感染、采取血运丰富的组织覆盖后再进行植骨的治疗方法, 该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时间长, 且需行多次手术,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而且也为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彻底清除病灶不仅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基础, 也是提高该病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避免患者感染复发的关键[6,7]。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的治疗方法逐渐在临床开展应用, 其是由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敏感抗生素制成, 在应用过程中因完全置于病灶内, 故其抗菌效果相对较为理想, 且不会出现免疫反应。有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不仅可提高抗菌效果, 而且其也可起到充填及支架作用, 可为植骨提供必要空间等优点[8,9,10]。
本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感染情况, 随访结果也未见感染复发。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及治疗满意程度也具有明显优异性。表明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可提高抗菌效果, 无需多次手术, 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治愈时间, 促进了患者康复,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预后效果良好, 不易出现感染复发, 对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创伤性骨髓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行负压引流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 观察组则进行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9, P<0.05) ;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感染情况,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好, 并可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章晓云, 陈跃平, 龙飞攀, 等.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23 (4) :371-373.
[2]李长签, 丛海波, 杜全红, 等.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在创伤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17 (6) :59-61.
[3]李宗原, 王军, 王陶, 等.负压吸引引流技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慢性骨髓炎[J].四川医学, 2014, 31 (7) :803-805.
[4]潘正刚, 敖亮, 何昌栋.骨水泥抗生素链珠结合骨移植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3 (6) :775-776.
[5]黄焱, 徐勇强, 康亦峰, 等.VSD灌洗引流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4, 34 (3) :196-198.
[6]武亮, 邢科, 朱玉杰, 等.抗生素骨水泥链珠与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31 (12) :1181-1185.
[7]张祚勇, 何正, 吕明, 等.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联合皮瓣移植治疗创伤性骨髓炎[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18 (6) :501-502.
[8]黄德辛, 高山, 魏永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填充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12) :1191-1192.
[9]黎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骨髓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31 (2) :174-175.
骨外科使用抗生素应用分析 第7篇
1 材料和方法
随机抽查兴安盟医院骨外科9~11月份90份住院病历。按照卫生部印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的要求, 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情况
90份病例中, 使用抗生素病例数为75份, 使用率为83.33%。单种使用抗生素病例数为20份, 使用率为26.7%。二联使用抗生素病例数为42份, 使用率为56.0%。三联及以上抗生素病例数为13例, 使用率为17.3%。
2.2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
90份病例中, 75份抗生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135例次。一线抗生素使用病例数为17例, 所占比例为22.6%;二线抗生素使用病例数为44例, 所占比例为58.6%;三线抗生素使用病例数为14例, 所占比例为18.6%。合理应用病例数为60份, 所占比例为80%;不合理病例数为15份, 所占比例为15%。
2.3 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
90份病例中,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病例数为28例, 其中抗生素使用时间<3 d的有3例, 4~10 d的有10例, >11 d的有15例。
3 讨论
3.1 抗生素应用的问题
3.1.1 抗生素联合及选用问题 兴安盟医院骨外科2011年9~11月90份病例中, 抗生素应用比例较高占88.33%, 其中二联使用较多, 占56.0%。因为联合用药能发挥其协同作用,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对混合感染可扩大抗菌范围, 减少毒副反应[2], 不适当地联合用药: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除抗菌作用相加外, 毒性也是相加的。如氨基苷类中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常导致其耳、肾和神经肌肉阻滞毒性增强。不同类的药物联合应用也可导致某些毒性增强, 如氨基苷类和强效利尿药联合应用可导致耳毒性增强:氨基苷类和头孢菌素类联合应用往往可导致肾毒性增强等[3]。因此, 要尽可能的使用单种抗生素治疗, 适当选用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配伍, 进行药物相互作用预测, 避免严重相互作用的发生。
3.1.2 不同等级抗生素使用比例问题 兴安盟医院骨外科2011年9~11月90份病例中, 二三线抗生素使用比例偏高, 一线抗生素使用比例偏低。一线抗生素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价格相对较低。二三线抗生素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这些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须提醒广大医师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一线抗生素的使用比例, 降低二、三线抗生素使用比例。
3.1.3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存在问题 根据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提倡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在麻醉诱导期开始给药, 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杀灭污染细菌于立足未稳之际 (定植以前)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必要时延长至48 h。本次查阅的手术病历中, 一类、二类切口手术普遍预防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抗生素, 但不管术中是否用药, 整体术后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间偏长。
综上所述, 抗生素能不用尽量不用, 抗生素应用不规则, 造成环境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一些过敏反应、癌变等不良反应, 这是人们至今尚未普遍认识的一个现象。因此应加强用药合理性管理,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抗生素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兴安盟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 找出不合理用药的病例, 对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调查的90份病历中, 使用抗生素病例数为75份, 二联使用偏多。一线抗生素使用31次, 二三线共用了104次,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时间大于11天的占53.6%。结论 本院外科抗生素应用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不合理情况, 应继续加强监督与管理, 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得以安全、有效、经济、适当使用。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病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六亿.抗生素应用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 9 (4) :193.
[2]汪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74.
抗生素骨水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 男47例, 女8例, 年龄18~41岁, 平均29.5岁。肿瘤发生部位:尺、挠骨下段各9例, 肱骨上段8例, 股骨下段18例, 胫骨上段10例, 腓骨下段1例。病理:Ⅰ级30例, Ⅱ级25例;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本组病例术前穿刺活检, 病理排除恶性肿瘤或明确诊断为骨巨细胞瘤。
1.2 方法:
下肢采用硬膜外麻醉, 上肢臂丛麻醉。应用气性止血带。手术显露肿瘤部位后, 纱布保护软组织。以骨刀在骨质破坏严重一侧或非负重骨区开窗, 直视下用刮匙刮除病灶内肿瘤组织;凿除或磨钻去除髓腔内侧面骨嵴, 反复刮除至瘤体全部清除。生理盐水冲洗吸干, 反复几次以求彻底。应用碘酊棉球涂抹病灶内壁2次。擦干, 病灶内放置斯氏针 (直径及长度视病灶大小及部位而定) , 其两端应进入髓腔6~10 cm。将混合后至拔丝期骨水泥充填瘤腔, 用手指或刀柄向骨壁加压, 使其与骨水泥完全接触, 骨水泥充满修平。盐水纱布保护骨窗周围软组织, 待骨水泥发热到烫手程度, 持续约13 min后, 用冷盐水连续冲洗冷却, 将经无水酒精灭活的开窗骨块盐水冲洗后放回原处[3]。放松止血带, 彻底止血, 逐层缝合切口。患肢石膏托制动。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后拆线, 去除石膏, 床上患肢功能活动, 下肢患者, 4周持拐下床负重。伴病理骨折者适当延长。
2 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经5~10年随访, 除3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8个月、9个月肿瘤复发, 行高位截肢术外, 其余52例中随访5~7年28例, 7~9年20例, 9~10年4例, 均无肿瘤复发。患肢功能按Mankin HJ标准评价, 49例 (94.5%) 的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且基本上从事原来工作。定期X线片检查, 除见到肿瘤病灶内固定的钢针和充填的骨水泥影像, 病灶周边骨质呈带状密度增高, 未见骨质破坏影像。病理骨折的骨折线消失, 骨性愈合。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病灶手术彻底刮除, 但仍有肿瘤细胞残留, 因而常导致复发。Komigams[4]指出:骨巨细胞瘤对高温非常敏感, 60℃持续10 min可以有效地杀伤。而骨水泥的聚合热高达107℃[5]。根据这一特点, 应用骨水泥充填方法, 处理手术彻底刮除后的肿瘤病灶, 利用骨水泥释放的聚合热, 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填充的骨水泥很快与病变骨形成一体, 骨水泥有良好的强度, 术后可以早期活动, 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6,7]。如手术失败, 患者有机会进行瘤段骨截除。此手术缺点为骨水泥抗扭力差, 病灶较大或负重区病变者, 需预防骨折的发生。本组49例 (98%) 未见复发,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可见该方法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肿瘤病灶刮除等处理后, 准备就绪。调合骨水泥至拔丝期, 要迅速和连续不断均匀的填充满瘤腔, 并向壁加压防止遗留残腔, 防止腔瘤复发[8]。有关资料报道[6], 骨水泥聚合固化过程中, 产生聚合热和“毒性物质”诱发血压下降, 所以术中填充骨水泥时, 要提醒麻醉师加深麻醉, 观察心脏和血压情况, 必要时应用高渗糖等预防。病灶内置入钢针, 依肿瘤病灶情况而定, 目的在于加强肿瘤段的坚固和防止充填的骨水泥块脱落, 所以两端插入骨髓腔与骨质内要稳固后再充填。在强调刮除手术的可行性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到它的适应范围, 对于反复复发、骨质破坏严重的肿瘤,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手术方法切除肿瘤[9]。
总之, 对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 强调手术过程中刮除的精细操作和骨水泥填充时的再灭活作用, 可以使囊内切除手术达到邻界切除手术的效果[10]。远期随访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骨水泥充填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1985年9月至2010年11月, 应用病灶清除骨水泥充填术治疗病理Ⅰ、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55例, 经510年随访, 按Mankin HJ标准, 评价肢体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经510年随访, 除3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8个月、9个月肿瘤复发, 行高位截肢术外, 其余52例中随访57年28例, 79年20例, 910年4例, 均无肿瘤复发。患肢功能按Mankin HJ标准评价, 49例 (94.5%) 的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且基本上从事原来工作。结论 对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 强调手术过程中刮除的精细操作和骨水泥填充时的再灭活作用, 可以使囊内切除手术达到邻界切除手术的效果。远期随访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骨水泥,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小萌, 宋兴华, 周义军, 等.联合石炭酸烧灼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比较研究——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9) :788-793.
[2]Mankin HJ.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ll grattimplantatien[J].Clin Orthop, 1983 (174) :69.
[3]广东, 王亚军, 赵凡.假体置换, 植骨内固定及骨水泥填充治疗骨巨细胞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2, 15 (48) :9074-9077.
[4]Komiga S, Inoue A.C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ian cell tumor of Bon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1993, 112 (2) :51.
[5]高振华, 王晋, 尹军强, 等.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刮除后两种植入材料的疗效对比[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8 (16) :978-980.
[6]刑肇诩.骨胶的使用及人工髋、膝关节手术后合并症[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79, 5 (4) :181.
[7]郝恒.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8]阿里木江·吾布力.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2013.
[9]李国艳, 丁力, 海国栋.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17 (13) :24-26.
抗生素骨水泥 第9篇
关键词:骨转移癌,I125粒子植入,骨水泥,疗效分析
骨转移癌通常是指机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发生的恶性肿瘤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人体骨骼内的一种恶性肿瘤,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理性骨折以及严重疼痛并导致肢体功能障碍[1]。有临床研究发现, 大多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的肿瘤患者常伴有远处转移, 其中骨骼就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2]。在临床上, 对于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骨转移癌患者, 则可以采用放化疗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 对肿瘤的根治和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非常关键[3]。研究表明由于I125粒子具有射程短、生物学效应强的特点, 因此通过I125粒子植入放射的射线可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 还可以在发挥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使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降到最低。近两年来, 为了探讨I 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 并为骨转移癌的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对该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骨转移癌患者采用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的方法治疗, 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并比较其与对照组采用的I125粒子植入的差异, 现将118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疗效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骨转移癌患者118例, 随机分为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的治疗组合单独采用I125粒子植入的对照组两组各有59例。上述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肢体功能障碍, 行动不方便, 且均已经过MRI及X射线诊断确诊为骨转移癌。治疗组男性患者有35例, 女性患者有24例, 年龄37~81岁, 平均年龄为58.6岁。其中多部位转移的患者有14例, 累及到髂骨的有7例, 四肢管状骨的有31例, 腰椎的有27例;根据原发病灶分类:肺癌有21例, 胃癌有16例, 肠癌有9例, 乳腺癌有6例, 肾癌有5例, 甲状腺癌有2例;病理类型分类:其中腺癌有32例, 鳞癌有17例, 其他类型有1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36例, 女性患者有23例, 年龄38~83岁, 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多部位转移的患者有13例, 累及到髂骨的有9例, 四肢管状骨的有30例, 腰椎的有28例;根据原发病灶分类:肺癌有23例, 胃癌有15例, 肠癌有8例, 乳腺癌有5例, 肾癌有7例, 甲状腺癌有1例;病理类型分类:其中腺癌有33例, 鳞癌有18例, 其他类型有8例。此外,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灶、病理类型以及骨转移癌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采用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治疗 (治疗组)
治疗组骨转移癌患者采用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的治疗方式。首先, 采用干热高压灭菌法对置入针及粒子源进行灭菌[4]。核医师可以根据骨转移肿瘤病灶的大小以及粒子源的活度计算出籽源的总剂量、进针深度, 并用坐标图测算和确定出I125粒子的粒子间距与行距。依据MRI评估, I125粒子进针的范围要包括瘤体内、水肿区域以及周边的3 cm左右。患者采用仰卧位, 并采取经皮穿刺的方式, 根据MRI扫描情况确定肿瘤病灶范围、进针具体深度, 通常情况下进针深度应超过肿瘤病灶 (1.2±0.2) cm, 待粒子针布满后再种植粒子;I125粒子间距为 (1.2±0.2) cm, 根据患者病情I125粒子植入数目在20~80之间。在MRI的引导下, 尽量使I125粒子完全分布于肿瘤细胞中, 而在正常细胞中则没有分布[5]。并于手术之后再次进行MRI扫描, 观察I125粒子在骨转移肿瘤病灶中的分布情况, 同时也要认真观察有无粒子出现移位、局部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6]。
骨水泥治疗采用的主要材料有骨水泥、穿刺针、高压注射器、非离子型造影剂等。首先, 术前将骨水泥置于5℃的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效果。骨水泥的调配方法为:取冷藏的骨水泥粉18~27 g, 加入10~12 m L的溶剂调配成糊状, 再加入6 m L左右的造影剂, 需注意骨水泥必须要随用随配[7]。穿刺注入方法:在西门子DSA机监视下, 根据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骨转移癌病灶的范围及骨折的具体部位, 直接进行病变部位的穿刺, 并旋转多个体位确定穿刺部位准确无误后, 再注入5 m L碘海醇对穿刺部位进行造影。注意要保证针尖必须要避开静脉丛, 要在患者的椎体、破坏的髓腔、骨质内, 然后再采用高压注射器将抽取好的骨水泥缓慢进行推注, 骨水泥推注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有无进入静脉, 如有进入要立即停止注入。对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 先进行复位, 完成后再选择距病灶<10 cm的正常骨质部位固定骨针;若骨转移病灶在近关节部位, 则应该采用胯关节固定。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 结合骨转移癌病灶局部注入骨水泥, 能够有效避免骨折端的畸形、错位、旋转、成角等发生, 还可以减少患肢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增加骨折端的稳定。
1.2.2 单独采用I125粒子植入治疗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I125粒子植入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手术之后要在术后的24 h内严密观察其心电图、血压、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要进行常规的止血、抗炎等症状的对症处理。此外, 还要认真观察患者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骨转移癌的有关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定标准。其中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所有部位的骨痛情况消失或基本消失,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至少有50%以上不为的骨痛情况完全消失, 或者骨痛情况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骨痛减轻情况不明显, 或者没有明显的改善[8]。
1.4 统计方法
比较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及单独采用I125粒子植入两种方法所得到数据, 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 然后采用SPSS 11.0软件来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2 结果
(1) 治疗组 (n=59) :显效有35例 (59.32%) , 有效18例 (30.51%) , 无效6例 (10.17%) , 总有效率89.83%。 (2) 对照组 (n=59) :显效有24例 (40.68%) , 有效17例 (28.81%) , 无效18例 (30.51%) , 总有效率69.49%。两组数据经比较和处理后, 经过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的χ2检验, 得χ2值为6.29, 终得*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两组患者均无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调查数据表明在与肿瘤致死的患者中, 大约85%以上与转移有关, 其中在晚期肿瘤患者中, 约有70%的患者会出现骨转移, 全球每年大约有160万左右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 其引起严重的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预后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骨转移癌患者的疼痛通常发生在夜间, 早期难以被诊断出来, 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腰腿痛, 大部分患者在中晚期骨痛难忍时才经临床诊断被确诊为骨转移癌, 往往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 则需考虑放射治疗。因此如何提高骨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从该临床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到,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83%,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49%, 即采用的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I125粒子植入的疗效。在研究中收集的患者中治疗组多部位转移的患者有14例, 对照组多部位转移的患者有13例,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 目前临床上尚没有采用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治疗骨转移癌的治疗方式, 但发现已有采用I125粒子植入在治疗其他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如吴汉青[8]等采用I125粒子植入治疗胰腺恶性肿瘤, 结果发现客观有效率在采用I125粒子植入组的与未采用I125粒子植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采用I125粒子植入组的患者受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I125粒子植入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安全的, 这与该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I125粒子植入治疗属于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的范畴, 具有明显的肿瘤内部照射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低的剂量学优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其能够与外科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缺陷进行有效互补。骨水泥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 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吡咯烷酮, 近年来骨水泥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骨科疾病中常用于骨转移癌、脊椎骨折以及骨缺损的修补等。于晶[9]等认为骨水泥具有稳定固化作用, 可以起到支撑作用, 同时在固化聚合反应中产生热量, 使周围组织坏死, 破坏大量癌细胞, 并且具有细胞毒作用能够直接杀死转移癌细胞。在该临床研究中, 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I125粒子植入治疗的效果, 这也就是因为骨水泥具有上述作用, 与I125粒子植入合用能够发挥杀死癌细胞的协同作用。且采用骨水泥能够增加骨的硬度、强度, 避免骨折的再次发生。综上所述, 应用I125粒子植入合并骨水泥治疗骨转移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好,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并对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促进四肢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治疗较为安全, 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洁, 李磊, 孙瑞梅, 等.I125植入联合替吉奥辅助化疗治疗头颈癌的临床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 12 (4) :109-113.
[2]刘树铭, 孙艳, 郑磊.外放疗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的临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 (1) :102-105.
[3]刘江, 孟令祥, 常克力, 等.P-32玻璃微球与I-125粒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 18 (4) :338-340.
[4]高苏宁, 赵红军, 邱康宁, 等.后路椎弓根结合骨水泥固定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 8 (12) :291-294.
[5]朱杰诚, 林二虎, 徐亮, 等.经皮注射骨水泥成形术诊治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9, 13 (6) :530-532.
[6]周健兰.手术切除结合骨水泥填充固定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8) :2165-2167.
[7]徐宝山, 胡永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20 (3) :271-274.
[8]吴汉青, 吴河水, 杨智勇, 等.I125粒子植入在胰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8) :2951-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