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课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债务居然能高达百万元。一起接着一起因为网络贷款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的案例接连发生。很多人把矛头都指向了乱象丛生的“校园网贷”。可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使这个怪诞的网贷市场“蓬勃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 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
攀比心理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 班级心理环境 心理社会适应 教育策略
心理社会适应(Psychosocial Adjustment)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社会适应研究(Angel Nga-man Leung),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主要分为自尊、社交自我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1]。最新的研究中,姚金娟(2016)[2]在Angel Nga-man Leung三因子法的基础上将心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并针对中国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修订了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即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
国外文献研究中把班级环境称作课堂气氛或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或学习环境等[3]。西方对班级环境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课堂环境的研究,而缺乏聚焦在整体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张薇(2009)[4]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把班级心理环境定义为置身于班集体中的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相互作用,不仅是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维动态发展的。张薇(2014)[5]将班级心理环境分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五个维度。其中内省体验指的是学生在班集体中自我的感觉和状态;学习氛围指的是班级整体在学习上所处的状态;向心凝聚指的是学生对整个班级团结的感受;矛盾冲突指的是学生的争吵和隔阂等;心理支持指的是同学间友爱互助。
国内学者近几年对班级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6]。结果发现,学生个体所知觉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有相当肯定的解释力。班级环境越好,学生学校适应越好[7],这说明学生的成长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心理环境的细化分析并探讨其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须要进一步挖掘。笔者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和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作为主旨,期望通过对样本的调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探讨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便有效地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安徽省三所中学416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96份,问卷回收率95.19%。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8份,保留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46%。
2.测量工具
(1)中学生学习投入量表
笔者采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8],包含3个部分,分别为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本研究中对问卷进行了检验,社交自我知觉量表是在Harter(1982)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中的社交自我知觉维度的基础上修订,共7个项目,该量表为5度量表,要求被试根据描述性语句,选择自己的符合程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6。本研究采用罗森博格(1965)的自尊量表,用以评定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感受,该量表为4度量表,共10个项目。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40。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张兴贵(200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共3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包含6个维度,分别是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3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班级心理环境量表
采用中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9],该量表为5度量表,共40个项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0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一致性信度。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其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量表中,各维度单个题目平均分值在3.1~3.7分之间,这说明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从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各维度发展较平衡,但矛盾冲突低得分最高,为3.73分,说明中学生总体能够正确认知并处理好心理矛盾的水平较好;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量表中,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生活满意度>社交自我知觉>自尊。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中家庭满意度因子所得分数最高,平均得分为4.14,说明中学生对自我的家庭状况的心理感知良好;学业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为2.62,由此可见,中学生面对更多学业压力,学习时状态一般,学习感受一般,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水平低。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用相关系数(r)来反映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的线性统计分析技术。
表2 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结果(N=368)
注:**代表p<0.01
由表2可以看出:班级心理环境中的五个因子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八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都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学校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即当个体的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心理支持处于较高水平时,个体对学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知班级心理环境越好,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程度也相对较好。
3.回归分析
(1)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和心理支持)为预测变量,以社交自我知觉、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
①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社交自我知觉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33.4%。其中,心理支持对社交自我知觉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自尊维度的回归分析中,内省体验和心理支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3.1%,其中,内省体验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学习氛围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1.4%,其中,心理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2)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4)。
①在友谊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9.6%,其中,心理支持对友谊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家庭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矛盾冲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7.5%,其中,心理支持对家庭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学校满意度上,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和心理支持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4.7%,其中,内省体验对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④在环境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2.9%,其中,学习氛围对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⑤在学业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7.4%,其中,学习氛围对学业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⑥在自由满意度上,心理支持的解释量为9.9%。由此可见,心理支持因子对自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三、讨论与教育启示
1.建构和谐班级心理环境
本研究表明班级整体的心理环境好,其心理社会适应也较好。班级整体团结,学习氛围浓厚,矛盾冲突少,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社交状况、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可见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丰富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彼此的理解,学生间的友谊也更加坚固,班级也更加团结。同时,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要注意多样性,积极发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是大有裨益的。
2.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社会适应的各维度中,中学生学业满意度的得分最低,因此教师当务之急应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满意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建构意义感,体验学习乐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常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没有回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而又不愿意请教别人时,或是在教师的讲解下仍然不懂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从自身引导学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发挥家庭的社会心理支持功能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对孩子起着积极向上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当前社会各界对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视。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也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将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但是却很少将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测量结果,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理解中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来指导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发展。当教育者把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Angel Nga-man Leung. Filial Piety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Hong Kong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2010,05:651-667.
[2] 姚金娟,韋雪艳.基于双元孝道模型的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
[3] 江光荣,林孟平.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06).
[4] 张薇.中学班级心理环境及其与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张薇.班级心理环境问卷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 谭千保,陈宇.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01).
[作者:韦雪艳(1975-),吉林白山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纪薇(1989-),女,山东邹平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淑贤(1992-),女,江苏苏州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毕业学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攀比心理课范文第3篇
只要是女人扎堆儿的地方,其气氛就是复杂、紧张的。虽有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可那是在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并且短时间相聚的女人间的事。长期工作在一起的女人们,绝没有那末的洒脱和亲密。女人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并因此心境难平。于是,他们就和对方不断攀比。
一辆新车、一套新衣、一双鞋子、房子大小、孩子成绩、劳工地位大事小事都会成为女人攀比的对象。她们在攀比之中,或是心满意足、趾高气扬;或是孤芳自赏;或是醋意大发,怨气横生,总之几家欢喜几家忧愁。如果有人知道女人的这个毛病,忍让一些,想要息事宁人,其结果往往是对方把别人的谦和有礼当成软弱、淡泊超俗当作无能,在争斗比试中活得有滋有味。实际上,这种纯人事而非工作的压力,正是让我们活得苦、活得累、活得不舒心又难以改变的缘由。
有着攀比心的人会很累,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有,借着外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因此,攀比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处。女人在无休止的攀比中煎熬着心灵,进行着最无用又最催人衰老的“战争”,在时间的推移中,即失去了外在的美丽,又失去了内在的美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攀比呢?
1.树立争取的竞争心理
看到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时,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更不要把别人拉下马,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在“干”字上狠下功夫。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肯定别人的成绩,虚心向别人学习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心怀宽阔,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而心胸狭窄的人,才容易产生嫉妒。
4.摆正自己的虚荣心
(1) 追求真善美。
(2)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一定要比就和自己的过去相比,看看个方面有没有进步。
(3) 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
攀比心理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流失现象;沉淀现象;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提升学历已成为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目的之一。其中远程教育因其教学形式现代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远程学生具有年龄结构差别大、社会经历复杂、文化基础不同等特点,随着远程教育学生规模的增加,较高的学生流失率及沉淀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较高的学生流失率和沉淀率,增加了主办高校的办学成本,终止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对其前期经济和精力投入的浪费,普遍的学生流失及沉淀现象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从长远看阻碍了远程教育行业的发展。
国外研究学者对远程教育学生的保持以及流失、沉淀等问题较为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国内对远程学生的保持以及流失、沉淀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目前研究远程教育学生的流失和沉淀规律及特点,识别远程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流失率和沉淀率的方法,已经成为远程教育行业人员必须面对并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国内学者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访谈、问卷和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推演法也有所采用。本文以国内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称“公共服务体系”)2007年到2013年的学生数据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对流失问题的研究以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批次的学生为对象;对沉淀问题的研究以2007年3月批次到2013年3月批次的学生为对象。
(二)流失生分析
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批次的学生,每个批次均有1%到5%的学生报名后没有顺利入学。
1.报名但未入学分析
各网络教育学院从报名到录取环节中,需经过提交基本资料和电子材料、参加入学测试、通过电话回访三个重要环节。更多的学生是在入学测试环节流失掉。学生在报考期间,网络学院的自主考试入学的方式、录取速度、录取环节的方便程度、主办高校口碑、学习中心工作人员的跟踪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入学就读。
2.退学情况分析
(1)公共服务体系直接招收的学生退学率总体高于网络学院直属招生退学率
公共服务体系各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管理多个高校,出现在提醒上不及时,在解答和解决问题上不专业、不彻底的情况导致了高退学率。针对此情况,远程教育主办高校应加强对常见问题的解答标准文案的配发,对学生学前的辅导,保证学生的高满意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内学生的入学交费率。
(2)高起专层次的退学率明显高于专升本层次
高中起点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偏低、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的能力低、且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很容易提出退学。而专升本层次的学生退学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设计是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有关。
退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初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第一学年情绪不稳定,对远程学习处于摸索阶段,不习惯远程学习模式,自我学习和约束能力不够,师生交流不够带给学生的孤独感等。
(三)沉淀生分析
1.续费情况分析
针对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批次学生分析,该公共服务体系内学生首次交费30学分,其余学期交费学分数不低于正常开课学分数即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前两个学期的摸索后,不习惯远程教育的学习形式,又不愿意放弃前期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或不着急尽快毕业,他们不会选择退学,但也不会按时续费。这部分学生由于费用的原因不再按网络学院的教学计划正常开课,在学习过程中“掉队”了。
2.基本修业年限内按时毕业情况分析
公共服务体系内多数网院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在此时间内,能够顺利毕业的学生率,称为首次毕业率,如图1:
如图1所示,平均每批次约30%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处于沉淀状态。
从沉淀生层次上来看,专升本层次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这是由于专升本层次学生需要完成两门国家统一考试、须通过论文课程、部分学生有申请学位的需求等因素导致。网络学院除对此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提醒外,更应该组织针对性的考试辅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业要求,顺利毕业。
二、研究结论
从时间上看,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学生的流失和沉淀率最高;从层次上看,专科层次学生的流失和沉淀率高于专升本层次学生;从区域上看,公共服务体系内学习中心的学生流失和沉淀率高于远程教育高校直属学习中心的学生;从学生个人影响因素上看,学前专业基础、学习潜在目的、自学能力、学习孤独感对学生的流失和沉淀影响较大;从外部因素看,工学矛盾、家庭支持、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关怀、学习支持、有无交互学习等因素对学生的流失和沉淀影响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流失和沉淀的研究
学生流失和沉淀问题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大量的流失生造成的主办高校资源上的浪费,同时高校又为大量的沉淀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各方面都增加成本。主办高校应改变观念,加强对远程学生流失和沉淀现象的认识与研究,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二者的比例。
(二)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远程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许多学员缺乏相应的技能;许多学员具有使用电脑的经验和经历,但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还是有众多不适。主办高校在入学初期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网络学习技能。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关键环节的跟踪服务
远程教育其教与学分离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学习支持服务变得愈加重要和必要。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关注学生流失和沉淀的关键环节,提前采取措施,必要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减少学生的流失率或沉淀率。
(四)建设校园文化
远程教育由于教学形式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产生一些消极的情感,如挫败感、恐惧感、孤独感等。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不认同网络学习,进而导致流失或沉淀。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指导学习中心组织实践活动,消除学生的学习孤独感,消除学生退学或休学的想法。
(五)改进和完善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
改进和完善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提供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网络学习支持环境。为流失和沉淀率较高的专业提供适合专业要求的虚拟学习环境,提高专业毕业率。同时,完善的平台功能能够为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源。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数据,建立学生流失或沉淀预测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流失或沉淀学生,以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流失率和沉淀率。
参考文献
[1]武丽志,丁新.学生支持服务:大卫?西沃特的理论与实践[J].学术论坛,2008(1).
[2.]德斯蒙德?基更著,丁新译.远距离教育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3]贺煜明.远程教育学生辍学原因之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O1O(12).
[4]周丽.把握远程教育的特点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2011(11).
[5]杨立峰,闫元元.关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成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0(9).
攀比心理课范文第5篇
只要是女人扎堆儿的地方,其气氛就是复杂、紧张的。虽有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可那是在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并且短时间相聚的女人间的事。长期工作在一起的女人们,绝没有那末的洒脱和亲密。女人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并因此心境难平。于是,他们就和对方不断攀比。
一辆新车、一套新衣、一双鞋子、房子大小、孩子成绩、劳工地位大事小事都会成为女人攀比的对象。她们在攀比之中,或是心满意足、趾高气扬;或是孤芳自赏;或是醋意大发,怨气横生,总之几家欢喜几家忧愁。如果有人知道女人的这个毛病,忍让一些,想要息事宁人,其结果往往是对方把别人的谦和有礼当成软弱、淡泊超俗当作无能,在争斗比试中活得有滋有味。实际上,这种纯人事而非工作的压力,正是让我们活得苦、活得累、活得不舒心又难以改变的缘由。
有着攀比心的人会很累,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有,借着外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因此,攀比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处。女人在无休止的攀比中煎熬着心灵,进行着最无用又最催人衰老的“战争”,在时间的推移中,即失去了外在的美丽,又失去了内在的美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攀比呢?
1.树立争取的竞争心理
看到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时,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更不要把别人拉下马,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在“干”字上狠下功夫。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肯定别人的成绩,虚心向别人学习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心怀宽阔,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而心胸狭窄的人,才容易产生嫉妒。
4.摆正自己的虚荣心
(1) 追求真善美。
(2)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一定要比就和自己的过去相比,看看个方面有没有进步。
(3) 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
攀比心理课范文第6篇
攀比之风刮进中小学
当读六年级的芊芊想和同学们说说寒假里全家去香港旅游的感受时,身边同学的出国游让她开不了口。“我爸妈带我去了日本看雪”、“我去了欧洲十国游”芊芊说,班里很多同学寒假都会出国见世面,有的参加出国游学,有的和父母一起到国外游玩。“同学们都去国外旅游了,就我仅去了香港。”女儿的抱怨,让芊芊妈很苦恼。
丫丫就读于一知名民办初中,身边同学大多家境不错。有一次放学时,丫丫爸把车停在了学校正门旁边。见到爸爸的车后,丫丫迅速小跑起来,一下钻进车里就要求爸爸快点离开。丫丫爸一脸纳闷,“着什么急呢?”“你的QQ车档次太低,同学都笑我是QQ妹,下次停远一点。”丫丫很正式地跟爸爸说。
孩子爱攀比,父母有责任
“孩子本身物质概念不强,攀比习性大多受父母影响。”某小学班主任陆甜乐老师说,他观察过个别爱攀比的学生,其实背后多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这些父母谈话比较物质化,喜欢在孩子面前谈论车子、房子、名牌衣服之类的。
某小学的洋洋妈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说孩子物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常有意无意间给孩子灌输物质概念,“你给我好好读书,长大了给我买好车别墅”、“你们班长的老爸是老板,家里有好几套房呢”、“张三今天一身名牌,得花好几千吧”
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爱慕虚荣,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网友“双宝爸”认为,如今从网络上的“炫富女”“高富帅”,到父母之间的虚荣攀比,虚荣心泛滥,一些“炫富”的反面典型,甚至成为未成年人争相模仿的“牛人”。
将虚荣心转换为进取心
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个孩子成长中无法绕过的问题,老师们又会如何引导呢?一名中学老师介绍,攀比风气在中学校园里比较普遍,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把好车开到学校校门旁,有些低端车就停得远远的;有些家境好的学生穿戴名牌,看不起家境普通的学生。
为此,一些学校在孩子吃、穿方面尽量标准化,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每个住校生的伙食是一样的,学生不能带手机、MP3进学校,不提倡学生使用名牌书包、自行车等。出于安全和避免攀比的考虑,家长开车接送孩子的,不能将车开到学校正门旁。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附小副校长曾东玲说,过去郊游时,她发现不少同学都喜欢带很多零食,一大包的零食开封后,吃不完就扔进垃圾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学校主张学生郊游“带合适的零食”,把过去“看谁带的多”的比较,转换为现在的“看谁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