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考古文物研究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考古文物研究范文(精选8篇)

考古文物研究 第1篇

比如1928年著名的殷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与《尚书》《史记》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证明了商代文明的存在, 后来甲骨文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之一。又如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出土青铜器利簋, 该器铭文记载甲子日周武王伐商, 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的事实。这与文献《尚书·牧誓》《逸周书·克殷解》《史记·周本纪》所载周武王伐商纣相吻合。于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便有了文献与物证双重依据, 学生理解起来就更深刻了。再如夏商周断代工程, 该项科学研究制定的夏商周年代表, 改变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发生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大事没有明确纪年的局面。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 不再列举。

总的来看, 随着考古文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其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 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 甚至是修正历史教材的说法。但是有的考古文物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却不能及时被应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邢窑遗址研究及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邢窑是我国古代以生产白瓷著称的窑场, 与以生产青瓷著称的越窑齐名天下, 古陶瓷界誉两个窑场成“南青北白”格局。邢窑最早见于唐代文献, 目前为止至少有八处唐代文献记载邢窑, 这些文献有的直言邢窑在内丘, 有的言说邢窑在邢州。可是多年来, 考古文物工作者在古邢州境内包括在内丘, 均未找到唐代窑址。基于此有人称其为“邢窑之谜”。世人言及邢窑多是直接采用文献进行大致界定。中学历史教学亦不例外。

为了解开谜团, 真正把邢窑遗址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笔者业师杨文山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他1950年就学于校址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 受业于李光璧先生, 后来杨先生到邢台地区从事中学历史教学, 李先生指引他在教学时注意寻找邢窑遗址, 还历史一个本相。从1953年起到70年代末, 杨先生在内丘、邢台、沙河三县境内进行了七次实地考察, 未果。1980年8月到11月, 他作为邢台地区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历史顾问, 赴临城指导窑址考察时, 在岗头、祁村和西双井等地发现了唐代古窑址。1980年11月18日, 新华社记者胡承清以《“邢窑之谜”初步揭晓》为题, 第一次向国内各大报纸播发了新闻电讯稿, 公布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接下来1981年4月25日至27日, “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在临城县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来自文化部、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北师范大学等多个单位。会议期间, 杨文山先生与冯先铭、傅振伦等专家, 首先参观考察窑址, 对出土器物进行鉴定。

后来邢窑遗址探察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从1984年春到1985年秋, 以贾忠敏先生为首的“内丘文物组”在内丘县境内的南岭、北大丰、中丰洞、张家庄、西丘、冯唐、白家庄和城关等地, 发现了唐代古窑址。其中位于内丘城关的窑址出土了大量白瓷残片和残件, 还出土了进贡大明宫的刻有盈”字款的十多件细白瓷残片。经专家们探查研究, 大家认为内丘发现的窑址也是邢窑遗址, 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吻合。1996年12月, 临城和内丘发现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到8月, 在内丘县原县委礼堂处,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市文物部门对该处的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最可喜的是这里除了出土八十年代发现过用于进贡的“盈”字款白瓷标本外, 还出土了同一功用的“翰林”款、“官”字款白瓷标本。

对于以上两地发现的唐代古窑址, 考古文物专家通过实地考古与学术研究形成以下认识:内丘、临城处于同一地质条件区域, 白瓷产品使用同类原料, 造型、装饰和装烧等工艺也是一致的, 在地域上两地接壤。两地的唐代古窑址在那个时代形成了跨州连郡的邢窑群。为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邢窑之谜”已完全揭开, 唐代邢窑遗址就位于今天的内丘、临城一带。本世纪出版的关于邢窑的专著《邢窑遗址研究》《千年邢窑》《邢窑研究》对于窑址定位均采用了这种说法。

可是邢窑遗址研究的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的并不好。中学教材讲述唐代陶瓷业发展时候, 提到邢窑时多是说邢窑产白瓷, 外观“类银类雪”。对于邢窑遗址范围, 教材编写有如下现象。比如九十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一直到2001年还在出版, 并供全国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在讲述唐朝经济时注释邢窑遗址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这一结论在初中生心目中本来已经留下深刻印象了。可同时期的该出版社编订的全国通用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 (选修) 却没有此注, 并且该教材中的《唐代手工业分布图》, 标注邢州 (今河北邢台) 产白瓷, 这样初高中教材就不能前后照应。

后来, 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 (选修) 《中国古代史》提到邢窑时引用“内丘白瓷瓯”, 并作注“内丘, 在今河北内丘”。显然没有结合邢窑遗址的研究成果。

又如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把邢窑遗址定位在“今河北内丘。”忽略了“临城作为邢窑遗址的重要部分”的事实。

由此可见历史教材未与邢窑遗址研究成果及时结合。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历史教师也没有利用邢窑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教学, 仍然将教材中那些说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做既掩盖了已经有历史本相邢窑遗址, 也不能激发学生对考古文物研究的兴趣。

邢窑遗址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的众多考古文物研究与中学历史结合点也是如此。教师在讲述此类知识点时, 通常仅是以教材和教参为依据, 极少利用已有的可是并为被教材和教参吸纳进来的考古文物研究成果, 对当前的研究状况更是不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空洞乏味, 教学效果也势必会受影响。

因此,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我, 目前已经开始尝试着把考古文物研究成果, 特别是我们河北的取得的考古文物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有时候还去实地考查, 并把收获带给学生们。比如我除了阅读邢窑遗址的研究成果外, 还利用自身离遗址较近的优势, 在2005年对内丘和临城的邢窑遗址进行了访问探查, 实地体会了遗址的范围, 而且了解到邢窑的产品除白瓷外还有唐代著名的唐三彩。回到学校, 我在教学中把我的收获迁移到课堂上, 特别是讲到“邢窑也是唐三彩产地之一”时, 学生们学情高涨, 甚至有的因此而自豪。教学效果明显不同于以前。

摘要:考古文物研究成果对我们学习、研究历史和中学历史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其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 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 甚至是修正历史教材的说法。但是有的考古文物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却不能及时被应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邢窑遗址研究及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个世纪初邢窑遗址研究陆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多个版本中学历史教材未能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真实面目的认识。笔者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目前已经开始尝试着把考古文物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论文 第2篇

摘要:考古文物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是人们研究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不够充分,考古文物保护工作还比较滞后。为此,本文在明确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导致考古文物现场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考古文物;发掘现场;保护;措施

一、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中指出,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及想象力,是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感情,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团结。考古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对于研究我国文化发展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考古学深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非法盗窃、文物买卖、不当开发等行为都对我国考古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为此,现阶段急需正确处理考古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考古文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考古文物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考古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和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考古文物保护过程中要不留盲区或者死角,即使以前不受重视的考古史料也应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且要强调考古文物保护的时代性和传承性,应将考古文物看作“活着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看重时代赋予这些文物的新的内涵,以使这些文物所包涵的文化精髓能够更好的被理解、传承和发扬。

二、考古挖掘现场导致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一)酸雨及光反应。光对于出土文物的影响客观存在,尤其是紫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具有极强的传透性,可使有机物分子的线性饱和键断裂,还会使文物表层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颜色脱落。在众多的文物中,木质文物受光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使木纤维素分子断键,使木质文物褪色泛黄,且长时间的光照还会让文物干裂、变形。由于大气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含量增加,形成的酸雨对出土文物及挖掘环境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其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二)温度及湿度变化。出土文物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极其严格。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文物自身产生收缩效应。尤其木质出土文物对于环境温度及湿度的恒定性要求更高。如果文物环境过于干燥,会导致文物表层干裂、褪色,严重时还会引起表层彩绘的脱落;如果文物保护环境过于潮湿,还会在环境中滋生细菌及微生物,微生物会加速文物的腐蚀速度,使文物遭受重大损失。

(三)霉菌、微生物及虫害。霉菌、微生物及虫害严重影响着考古文物的保存和保养。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虫害防治问题,但在考古挖掘过程中,由于虫害不容易被发现,而处于被疏忽的领域。有机质的文物能为害虫的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害虫幼虫,其附着在出土文物上,不易被发现,幼虫长期对文物蛀食,导致文物损坏严重。

三、考古挖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一)实行遮光保护。在考古挖掘怕光古文物时,可以考虑将现场用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保护,研究发现,黑色塑料袋不仅可以阻挡可见光,而且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线,而紫外线恰恰是导致文物受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采用黑色塑料袋降低开放环境中光对于文物的损害,成本低,推广价值高。

(二)加强湿度及温度控制。在考古挖掘现场,要注意测量和控制文物出土的湿度,对于含水率大于100%的文物可以采用清水浸泡,对于含水率小于100%的文物,要尽量保持其原有湿度,而对于需要干燥环境的文物,则可以采用适当的干燥剂来保持环境干燥。

考古文物研究 第3篇

1.引言

对一件艺术作品或一件考古文物的深入了解,需要从其各个方面进行,正如掌握组合材料的结构或化学组成是任何应用研究的先决条件;又如在工业、艺术史或考古学等方面,可介入一些保护或修复工作。君士坦丁(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城市)的锡尔塔博物馆收集了3.5万个古硬币与小雕塑,这些硬币与雕塑可追溯到努米底亚、罗马共和国、汪达尔和拜占庭时期,它们均是以当时城市、王朝与帝国名义冲压的;其中第一批样品[1]用于研究希腊人制作古雅典风格花瓶上图案的工艺与黑色光泽的化学组成。许多分析法已用于鉴定考古文物的化学组成[2, 3]。常见的技术是用于文物整体化学测定与确定其结构特征。对一件考古文物表面特征的深入了解需要从其各个方面进行,如结构或组合材料的化学组成是任何应用研究的先决条件一样,一些保护或修复的工作需要介入到工业、艺术史或考古学等领域中。有些分析技术是没有破坏性的,例如: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俄歇电子能谱法(AES)、次级离子质谱法(SIMS)和辉光光谱法(GDOES)[4-14] ;这些技术作为整体分析调查的补充,并帮助我们建基于我们的过去之上。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扫描电镜法(SEM)、能谱法(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X射线衍射法(XRD)的结合也是用于阐明某些罗马共和国银币的制作技术与导致其变旧的原因[15]。用于研究几个铜质和铅质物品的分析方法包括扫描电镜法(SEM)、能谱法(EDS)和X射线衍射法(XRD),这些物品发现在维尼提亚-罗马遗址中(位于意大利东部阿尔卑斯山脉的蒙特卡尔弗里奥龙佐)[16]。X射线衍射法(XRD)和能谱法(EDS)连同扫描电镜法(SEM)被广泛地用于表征横截面的元素分布;对铜绿的化学性质与结构性质的鉴定通常运用X射线衍射法。

这项工作是对硬币(公元前2至3世纪的君士坦丁,印有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肖像)表面微量化学研究的一个贡献。表面分析方法为这些硬币的化学成分组成提供了信息,并为其修复与保护给予了建议[17]。硬币的保护工作需要完善,致使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非破坏性的方法;实验中使用了摄影与扫描电镜结合能谱(SEM+EDS)与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分析表面粗糙的硬币时,为了保护硬币上所有存在的信息,对其表面不做任何抛光工作。

2.实验主要器材准备

摄影图片用的是一台徕卡MDa-1274684照相机(阿尔及利亚的康斯坦丁门图里视听大学),扫描电镜法结合能谱法是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微观分析中心(CEMBA)进行的,使用的是一台具有场效应与能谱的Joel JSM 6301F显微镜(法国雷恩第一大学)。X射线衍射法是在一台D8 Advance Siemens衍射仪上进行的,该衍射仪配备有一个BRAGG-BRENTANO几何角度计,并提供有一个铜阳极(λ=1,5401 Å, I=30 mA 和V=40 kV),其扫描范围是10°到70°,步宽是0.02。

3.结果与讨论

3.1 摄影

通过对努米底亚硬币的摄影照片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从直光或刮光照射下看,硬币的正面有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侧面肖像,并且是一个有胡须肖像,视线直接向左,其头顶部有一些符号。硬币的反面可以观察到附在上面的一匹马,朝左飞奔,有一个小头加盖在马的另一边,在下部有个不太清晰的物体不能被译解(图1)。这枚硬币显暗灰色,测量直径为25毫米,其外观几乎不能保存下来。

3.2 扫描电镜图片

分析点是根据母体成分和单个基体激发形成的痕迹来选择的。硬币的扫描电镜图片如图2所示,四个分析点(A、B、C和D点)伴有细微差别,为了保护硬币表面的铜绿,暗灰色到白色的区域被选定来进行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出它表面的不规则与粗糙,以及可观察到的进一步腐蚀现象。这种反衬色表明了硬币化学成分的多样性。

3.3 能谱法分析

灰暗色点的频谱微量分析(能谱法分析)如图3所示,微量分析显示出成分(铜、镁、锑、铅、铁、氯、氧与碳)的峰值。峰值能量E=8.04、 8.90、 0.92 和 0.94 keV分别归因于铜的Kα1、Kβ1、 Lα1或 Lα2与 Lβ1层之下[5];峰值能量E=10.44、10.55、12.61、12.62、2.48和 2.58 keV分别归因于铅的Lα2、 Lα1、Lβ1、Lβ2、M-V 与 M-IV层之下[18]。碳、氧、锑、镁和氯的峰值能量亦被观察;铜是最丰富的成分,重量百分比占62.99% ,而铅仅占2.15%。表1中包含了对努米底亚硬币能谱成分分析的结果。A点区域结果显示其表面主要由铜与铅组成,重量百分比分别是62.99% 和 7.15%;观察到镁和铁只占很小的重量百分比,范围是从3.23%到0.55%。第二个分析的是B点(灰色区域),在能谱上,可见各成分(铜、锑、铅、铁、氧和碳)的峰值;归因于硅成分的Kα1或Kα2层之下出现一个新峰值能量为1.73keV。这个微量分析表明铜绿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富含铜(53.41%)和锑(25.02%),铅与铁相对较少(表1)。C点浅灰色区域的微量分析(图2、表1)所观测的结果与之前B点能谱分析出的成分相同,铜仍然是主要成分,重量百分比占52.08%,铅增加了6.77%,锑则下降了8.01%。

最后分析的是白色D点区域(图2)。能谱法分析显示出主要成分(铅、铜、碳、氧、硅、钾和锑)峰值,铁在这点没有被发现(图4)。在这点上,能谱法分析表面成分表明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铅和铜的含量有所改变;铅的主要重量百分比变成22.81%,这有悖于先前发现的10%和2%;另一方面,铜的比例减少到15.77%,有悖于之前B点和C点的53.41% 和52%。硅来源于硬币表面接口处与缝隙处的沙粒,其他检查的成分(氧、氯、镁、碳)是外生成分,源于地幔。

总之,对努米底亚硬币四个点的分析,显示出铜(46.06%)、锑(14.20%)和铅(9.54%)的不同含量(表2)。这些值似乎表明努米底亚硬币的母体是由Cu-Sb-Pb三元合金构成的,相对组成是铜占60.71%,锑占23.38 %,铅占15.89 %。这项成分分析揭示出其它成分是外生成分,来源于硬币发现地的地幔中。

3.4X射线衍射法分析

X射线衍射法分析显示了铅金属的衍射峰值dhkl=2.84、2.46、1.74、1.492和1.237(dhkl =2.86、 2.47、 1.74、1.49和1.42 Å),Fiche ASTM N°4–686 [19],以及铜金属线的衍射峰值dhkl=2.087、1.807、1.278 和1.089 Å,(dhkl=2.09、1.81、1.28与1.09 Å),Fiche ASTM N°4–836 [19]。水锑铅矿晶型氧化物(Pb2Sb2O7)[20-21]鉴定为dhkl= 3.0、1.85和2.61 Å,Fiche ASTM N°18–687 [19];单斜磁铁矿晶型氧化物(MgSb2O6) 是次相鉴定为dhkl=3.32、2.57和1.73 Å,Fiche ASTM N°15–684 [19]。

结论

本实验对努米底亚硬币表面四个点进行了元素分析,表明了铜、锑和铅三种成分的存在。各成分平均含量似乎表明硬币的母体是由Cu-Sb-Pb 三元合金构成的,相对组成是铜占60.71%,锑占23.38 %,铅占15.89 %。铁、镁、钾和其他发现的成分是外生的并且是来源于地幔,它们均是杂质,存在于硬币埋藏的自然环境中。X射线衍射法研究鉴定了铜、铅、水锑铅矿晶型氧化物 (Pb2Sb2O7)与单斜磁铁矿晶型氧化物 (MgSb2O6)的金属相。最后,在这种混合氧化物中,锑的存在解释了其母体表面成分的误差。

参考文献

[1] Y. Maniatis, E. Aloupi, A.D. Stalios, Archaeometry, 1993, 35, 23.

[2] A.M. Pollard, C. Heron, Archaeological Chemistry, RSC Paperbacks.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1996, and references therein.

[3] G. Spoto, E. Ciliberto, Modern Analytical Methods in Art and Archaeometry. John Wiley: New York, 2000, and references therein.

[4] J.B. Lambert, C.D. McLaughhlin, C.E. Shawl, L. Xue, Analy. Chem. News Feat., A620 (1999) 614.

[5] E. Paparazzo, Appl. Surf. Sci. 74 (1994) 61.

[6] E. Paparazzo, L. Moretto, C. D'Amato, A. Palmieri, Serf. Interface Anal. 23 (1995) 69.

[7] E. Paparazzo E, Moretto L, Northover JP, D'Amato C, Palmieri A. J. Vac. Sci. Technol., A 13 (1995) 1229.

[8] Paparazzo, L. Moretto, J. Electron Sectrosc. Relat. Phenom. 76 (1995) 65.

[9] G. Spoto, A. Torrisi, A. Contino, Chem. Soc. Rev. 29 (2000) 429.

[10] M. Schreiner, Mikrochim. Acta II (1991) 255.

[11] G.M. Ingo, I. Calliari, M. Dabalà?

[12] G.M. Ingo, L. Scoppio, R. Bruno, G. Bultrini, Mikrochim. Acta 109 (1991) 269.

[13] G.M. Ingo, S. Mazzoni, G. Butrini, S. Fontana, G. Padeletti, G. Chiozzini, L. Scopio, Surf. Interface Anal. 22 (1994) 614.

[14] G.M. Ingo, G. Butrini, T. de Caro, C. Del Wais, Surf. Interface Anal. 30(2000) 101.

[15] G.M. Ingo, E. Angelini, G. Bultrini, T. De Caro, L. Pandolfi, A.Mezzi, Surf. Interface Anal. 34 (2002) 328.

[16] F. Zaghis, G. Molin, G. Salviulo, I. Calliari, E. Ramous, G. Gangemi, Archaeometry 47 (1993) 341.

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突破口 第4篇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 不管是从纵向来看还是从横向来看, 文物考古工作的进展盛况空前。很多重大的考古课题不断被提出, 亟待考古学者探索研究。可以说, 任何文物的发掘都会对考古资料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所以, 在文物考古工作的进行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文物考古工作标准进行挖掘和保存。不仅如此, 工作人员还应该认真总结经验, 为推动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保护文物观念普遍缺乏

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及其知识的缺乏, 再加上思想观念上对于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 在我国, 不管是政府官员和各类专家学者, 还是商家企业或者平民百姓, 针对文物考古工作的方式, 或是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反映出其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轻视或者不屑的现象, 这使得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出现重重困难。以平遥古城为例, 平遥古城墙面的因为经营主体问题致使墙面坍塌多达半年无人问津;而北京历史遗产门票近年来持续涨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此种例子多不胜数。

2. 对中原文化区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国史前文化长期的研究过程中, 文物考古学者对其多元发展理论早已达成共识。对于中原文化区来说, 其一直处于全国各文化区的核心位置, 在古代社会, 是各种文明冲突和融合的中心。所以, 在文物考古工作中, 基于文化多元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层面考虑, 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原文化区的研究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3. 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够

就目前来说,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主要停留在针对专业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上, 而对于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展示文化传承、增长民众知识、促进文明进步的社会功能都相对薄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与文物考古工作相关的诸如文物拍卖、鉴定、复制、保护修复、文化产品开发、文物发掘现场旅游观光等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4. 文物科研等基础设施不安全

对于文物考古工作来说, 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平的设施环境、科研环境、陈列环境、信息与管理环境,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的进展不容乐观。不仅现有的基础设施落后, 而且所处的环境也杂乱拥挤。很多极其珍贵的大型文物依旧依靠工作人员肩扛手抬运送, 在这样的情况下, 极容易发生文物损坏的情况, 致使文物考古工作陷入僵局。就目前来说, 很多研究院现有的馆舍文物保管条件较差设施简陋, 缺乏高标准的防火防盗措施, 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发展和文物保管的迫切需要。

三、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突破口

1.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各种技术和科研手段的创新, 不仅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契机。现有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 并且现在社会正在提倡公众考古, 倡导大众参与考古工作。所以, 对于考古勘探技术员来说, 不能只靠着以往的文物考古经验固步自封, 而要以各种新的技术和考古理论武装自己, 不断更新自己的文物考古工作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不仅如此, 还应该要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 为专业的文物考古人才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 要大胆给年轻人上任务、压担子, 通过考古工作锻炼人、培养人, 使他们早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的文物考古工作者。

2. 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文物考古勘探、调查、发掘工作的管理质量, 应该严格遵守文物考古相关法律法规, 在开展进行大型文物考古工程时, 发掘单位应当主动报请当地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获得许可后, 才能够组织考古发掘人员在工程许可的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一般来说, 申请考古勘探探工资格的工作人员, 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文物考古基础知识, 而且还能够严格遵守文物考古工作相关的各种保护法律、法规以及考古勘探的具体操作规程, 经由相关部门组织培训, 考核合格之后, 针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换言之, 申请考古勘探领队资格的人员必须是取得文物、博物馆专业职称, 具有组织开展考古勘探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不仅如此, 对从事考古勘探的单位也必须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对审查合格的单位统一颁发考古勘探资格证书。除此之外, 对文物考古勘探工作还必须严格执行勘探工作监理制度, 由监理单位对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全程监理, 实行质量控制管理, 同时还需组建成立协调办公室, 负责各类大型建设项目中的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发掘工作。

3. 全面建设现代化考古科研机构

提高文物考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研设备的配置水平, 按照文物考古发展的实际需要, 逐步构建和完善考古工作站、文物标本库、保护实验室、整理场地等基础设施配备升级实验、科研以及保护设备, 保证各项文物考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文物考古工作自身的发展, 将各种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领队管理、项目管理、经费使用、资料保管以及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切实做好考古科学普及、报告出版以及公共宣传工作, 从根本上确保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 加强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为开展长期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 就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来说, 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其中, 缺乏保护意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 对于流传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 当代人缺乏积极地保护态度, 甚至还有的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蓄意破坏珍贵的文物。由此来说, 只有全力构建以各种法律法规为支撑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优质的文物考古工作环境, 动员全民共同参与, 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才能继续熠熠生辉,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霍巍.神幻之影——拉萨大昭寺吐蕃木雕的艺术风格与源流[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1)

试论如何做好文物考古工作 第5篇

关键词:文物;考古;工作

近年来我国文物考古行业在不断发展,文物考古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考古工作的突破口,才能为世界考古工作做出贡献。文物考古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文物的探究,可以加强人们对远古时代的认识,并熟悉的掌握当时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实现对国民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不断加强国民的精神素质。

一、文物考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文物保护观念,对中原文化区不够重视。在考古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工作,因此对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文物挖掘的过程中,由于挖掘人员缺乏保护文物的观念,缺乏将文化与文物联系在一起的悟性,所以在进行文物考古的时候,习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择考古工作的方式,导致文物考古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对考古的结果不屑。考古工作对国民了解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知识都非常重要,文物考古理论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各文化区中,中原文化区处于核心位置。在远古的社会,中原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所以在考古过程中也需要对中原文化区的文物提出更高的重视。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并没有对中原文化区的文物研究提出更高的重视程度。

2、研究院没有发挥其综合功能。在文物考古的过程中,文物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开发文化产品、实现文物鉴定、拍卖、文物挖掘场地的旅游开发等功能,需要发挥其综合功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我国的考古工作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文物考古的工作目的只停留在基础的阶段,只是简单的对文物进行挖掘和研究,而并没有发挥文物考古的深层意义,没有发挥其宣传历史文化的功能,并没有将文物考古作为一门服务行业服务与社会,从而也没有发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甚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作用。这都是由于研究院没有发挥其综合功能造成的,导致文物考古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文物考古的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在文物考古过程中,考古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先进的考古设施才能保证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要具备先进的考古设施之外,还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设施环境以及科研环境,让考古人员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下工作。但是实际情况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我国的文物考古基础设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并且考古工作的环境也不容乐观。很多文物在出土的时候,都是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下出土,并且常常依靠传统的手工进行抬运,不仅需要大批的工作人員参与,在搬运的过程中还容易对文物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文物的完整性,使考古工作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另外,一些研究院对文物保存的环境设施非常简陋,甚至连最基础的防火防盗都没有达到行内标准。

二、盯着提升认识这个基础

提升全民文物保护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文物工作的宣传,让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应当成为当前文物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物保护工作者要改变观念,做到承担文物保护责无旁贷,搞好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要从多途径、多渠道入手,既要通过已有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常年公布成熟的文物保护成果,也要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文物保护成果;既要编写文物保护年鉴,发布消息,有意识地沟通、又要善于利用现有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三、考古发掘之后文物保护的措施

1、转变文物保护的观念,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无论是地方政府和考古工作者都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考古工作者,最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文物不仅仅是历史遗留物,历史遗迹也是很重要的文物,在历史遗留物中,保存完整的是文物,残缺不全的一样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应该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研究部门的工作,考古工作者一样承担着文物保护的责任。只有考古工作者树立了这样的观念之后,才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发掘的过程中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

2、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在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出资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例如博物馆、文物研究所等,将一些可以移动的大中小型的文物,放置在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当中,并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做好文化的修复工作,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对于那些不能移动的文物,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特别是一些历史遗迹,例如车马坑、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其次加大保护设施的建设力度,保护设施在文物保护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和无法移动的大型文物,保护设施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保护棚、围栏或者是看护房等保护设施的建设。另外,当地政府要加大科研投资力度,例如购买一些实验仪器、监测仪器等,做好考古发掘工作,为文物保护打下基础。最后还要做好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管理人员应该注意文物保护所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防潮、除尘等工作,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就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来说,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其中,缺乏保护意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对于流传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当代人缺乏积极地保护态度,甚至还有的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蓄意破坏珍贵的文物。由此来说,只有全力构建以各种法律法规为支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优质的文物考古工作环境,动员全民共同参与,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才能继续熠熠生辉,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霍巍.神幻之影——拉萨大昭寺吐蕃木雕的艺术风格与源流[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 陈永志.奋进勃发的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实[J].内蒙古画报.2011(03).

浅析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 第6篇

1 考古发掘中文物现场保护的作用

(1) 作为文物信息获取与保护的重要方式,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对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自身具有较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将对文物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等的准确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进行文物保存环境信息的全面提供, 如温度、湿度等, 这都可以为文物接下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2) 对避免因环境突变严重破坏文物所选用的应急抢救保护措施十分有利。在地下埋藏中, 文物长期处于深埋、无光、缺氧、湿度较大并在水中长期浸泡或温湿度变化较小的平衡体系内, 文物发掘后, 因其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将受到严重损坏, 甚至毁灭性损坏, 在考古发掘现场为降低文物因环境突变而出现损坏, 必须选用应急处理方法对现场进行稳定性处理, 确保其抢救的科学性。

(3)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作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式。作为发掘出台文物保护的首要步骤,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将对整个文物保护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发掘现场为降低环境突变的影响, 必须对现场发掘中环境突变进行有效控制, 及时对文物的稳定性进行保护, 做到"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才能保证在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不被损坏。

2 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坏

(1) 温湿度变化大。对出土文物保存最为敏感的环境因素就是温度与湿度, 这也是所有文物损坏的基本因素。通常情况下, 相对湿度的改变, 将导致文物本身结构立即产生收缩效应。同时, 如环境温度出现较大的变化, 木材干燥, 具有较快失水速度, 将导致文物开裂收缩等情况的出现, 更为严重的情况为文物表面将有油漆脱落等问题。

(2) 微生物霉菌侵蚀。微生物变色、化学变色及物理变色是出土文物变色的主要类型。据相关实践得出, 墓穴一般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在埋藏环境中器物微生物变色情况不会发生, 在文物色彩变化中微生物是其主要变化因素, 在空气内真菌、细菌的影响下, 文物将发生变化情况。

(二) 现行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文物研究所或考古研究所在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设置, 考古发掘与研究是这些研究所的主要任务与职责。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无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进行相应的承担, 这种情况下, 将导致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等情况的出现, 进而影响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3 考古发掘中文物现场保护的几点建议

现场文物保护就是通过人为的物理、化学方式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在现场文物保护中, 为提高保护力度, 往往需要进行现场加固保护措施。这样可以对文物的强度进行有效提升, 通过加固材料对因环境因素导致损坏的胶结物进行代替, 这种保护技术主要应用的文物为风化、碎屑化等。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 对这些历史财富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 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研究提供可靠的保障。

(1) 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作为临时性保护, 现场加固可以对文物信息进行最大限度地获取, 并确保文物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加固中, 应重视加固材料的选择。首先在加固现场文物前, 应将文物附近的泥土、可溶性盐等有害物质清理干净, 确保对加固效果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必须选用无色透明材料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处理, 不能对文物原貌进行改变, 同时在不损害文物的基础上, 做到对文物原貌不掩盖。现场文物加固材料必须具有良好渗透性与耐老化性, 因现场保护属于临时性, 必须对加固材料的可逆性操作加以重视, 为可持续保护文物提供便利。

(2) 因文物特性对文物出土含水率进行准确确定。选用清水浸泡的方式对含水率在100%以上的竹子、木材及漆器等进行处理, 选用密封方式对含水率在100%以下的器物进行处理, 并确保其原有湿度, 避免环境湿度急速变化, 降低对文物的损坏。文物出土后和氧气极易产生化学反应。同时, 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此, 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 应防止文物出土后直接接触大气开放环境, 才能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更能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活力。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加以合理利用及保护, 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浅析田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技术 第7篇

根据国家文物局《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条例》规定, 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行管理、履行权利。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目前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国家基本建设工程内的地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在田野考古发掘中, 现代科学技术是古文化遗址发掘及古墓葬发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不破坏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田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技术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田野考古发掘作为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提升其文物保护技术水平, 才能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知识, 文物保护技术包含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在保存过程中, 文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损坏, 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损坏。如古建筑、石窟寺等因维修不当或拆除无法恢复原有面貌, 铜铁器、书画等由于保护力度不足产生破损等情况;二类是自然因素损坏文物, 如风、雨等。

自上个世纪初, 田野考古学提出后, 我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初田野考古主要是对地面遗迹、遗物进行勘察, 并遵循地图展开调查, 必要时, 可依据调查结果, 进行地图测绘, 将其作为记录文件。随后, 田野考古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主要以发掘为主, 并进行调查对象与范围的不断扩展, 选用的方式也愈加完善。文物保护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内容, 只有提高其技术水平, 才能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分析

作为田野考古最重要及最常见的方式, 在对田野发掘前, 必须严格遵循发掘目的并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路线的设计, 确保文物的安全性遗址发掘与墓葬发掘是田野发掘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探方”法是遗址发掘的具体方式, 也就是将发掘区进行多个相同正方格的划分, 根据不同因素进行探方内文化层的设置, 一般按照土质、土色及结构进行划分。发掘时必须遵循相应的顺序, 如由上到下等。遵循由晚到早的原则对探方内每层下出土的遗迹, 如灰坑、房基、道路等进行一个个的清理。发掘时应收集出土文物, 如石器、骨器、陶器等。在发掘墓葬时, 必须先对墓葬埋葬的土层进行确定, 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确定, 随后将墓具、尸骨与随葬品进行清理。通过地层学与类型学方式的利用, 可以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工作的顺序开展。首先选用合理的文物保护方式, 分类、修复及统计获取的文物, 可以通过相关文物保护技术, 加大修复力度, 并对文物年代、信息进行确定。

在选用文物保护技术对田野考古发掘文物进行保护时, 应重视修复技术的应用。在砖石结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 如出现整体歪闪现象, 可以先进行定点、定期观测, 如加固后已经稳定, 就可以不再进行地基加固。当墙体出现裂缝等问题时, 其保护方式可选用加箍、灌浆, 并剔补砌体残缺位置, 当不能进行剔补处理时可拆除局部或全部, 并根据原貌进行重新刷砌。选用新材料与新技术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可以不对文物历史价值进行损坏, 如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及强度等, 并具有可逆性等。本文主要以上蔡县积石积沙楚墓为例进行分析。

郭庄楚墓在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 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距离3公里。作为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蔡国是周武王灭商后, 叔度建立了蔡国。因蔡国与楚国相邻, 在被楚国吞并后, 在这里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互融合, 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本文所介绍的郭庄楚墓, 为战国贵族墓。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 在省、市、县级文物部门的相互配合下, 开始考古发掘郭庄楚墓。墓葬发掘分为两个, 为1号墓和2号墓, 两墓南北并列, 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 墓上由夯筑封冢。主墓为1号墓, 居位于南部, 是一座大型积石积沙墓, 地面残存封土厚2 m, 墓室口部东西长25 m、南北宽17 m、深约18 m, 墓壁接近垂直, 在四角各有一条阶梯状的通道, 形制十分特殊。墓室上部填7 m左右厚的夯土, 下部填厚度超过10 m的纯净细沙, 积沙之厚国内罕见。棺椁埋在积沙中, 已朽成灰痕, 并有塌陷现象。作为一座大型土坑墓, 位于北部的2号墓位和1号墓的形状较为一致, 封土厚4 m左右。墓室东西长16.5 m、南北宽11 m、深约11 m, 填夯土。该墓与1号墓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为夫妇合葬墓。

在地下环境中, 文物经过长期腐化, 逐渐与地下埋藏环境建立了一种平衡体系。地下埋藏环境基本上是一个大的缓冲体系, 其明显的特征就是温度、湿度变化缓慢。地下环境中, 在没有地震或其它地质变化的前提下, 文物整体则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能, 张力变化与体积变化并不明显。地下文物的化学性能与物理性相比具有较低的稳定性。地下文物内部因地下水和文物中涵盖的可溶性盐类相结合, 将出现渗透、溶解、蒸发及结晶等现象, 这种情况下将对文物造成极大的影响。地下埋藏的金属文物也会被慢慢地矿化, 其原有的金属性能将逐渐消失, 如因青铜器矿化将出现整体脆弱、易断等情况。通过对郭庄楚墓的发掘, 为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必须重视各种文物保护技术的选用。

3 结语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 文物保护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的同时, 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充分掌握文物保护技巧, 才能为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才能推动我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考古文物研究 第8篇

很多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墓,盗墓者是偷着挖的,考古者是国家组织挖的。对于大众百姓而言,发现几座大墓,出土多少文物,不过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考古有何意义?考古人员表示经常会陷入此类问题的质问中,考古不会产生GDP,不会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但它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是不可估量的。

“考古有时候会变得很枯燥”

考古是不是很刺激?当记者把问题抛给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俊会时,他不易觉察地苦笑了一下,思忖了一阵才说:“当考古变成程序性的事情后,可能枯燥会更多一点吧。有些人对某个时代的东西感兴趣,所以不管是完整的文物还是破碎的文物,都可以令他很兴奋。”他自己关注的是汉唐时期的文物考古研究,尽管广东省境内已经发掘了不少汉代墓室,前辈们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但是每次挖掘仍然很新鲜。“考古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一座墓葬即使跟史料记载相符,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变数。”石俊会说,他自己就曾碰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发现了墓葬群,按照现有资料墓葬属于唐代,但实际上却是南朝时期的。

哪件文物让你印象最深?听到这个问题,易西兵笑了起来,他说很多人都这么问,虽然,别的地方可能出土过很完整的古代尸骸、更精美的玉器等类同的东西,但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次有人问我出土的文物‘哪个最贵,哪个罕见,哪个是第一次见’时,我都会说每一次出土的遗物和每一个遗址,哪怕是一个水井、灰坑,一座房子,都是全球首映。”

所以,考古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广州地处岭南,酸性土壤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几乎没有骨骸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2011年西湾路出土了一个较完整的宋代女尸,这让易西兵他们很兴奋,“我们觉得太幸运了,推测能留下来的原因可能是骨架下铺了一层木炭,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地势高,地下水浸泡的时间短。”目前,这具宋代女尸打了石膏,被很好地保存起来,留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其身份、年纪等信息。

跨越时空与祖先对话

除了很多人不理解考古外,“基建工程与考古矛盾也比较大,很多建设单位不明白,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愿意知道,文物要进行考古。”易西兵略感无奈地说。

采访中,石俊会同样提到了这个话题,2013年6月,广州萝岗就曾发生过建设单位蓄意摧毁古墓事件,现场5座古墓一夜之间被钩机摧毁。“最后只是赔钱了事,按照法律规定损坏文物最高罚款90万元,很多施工单位宁愿选择赔钱,也不愿意耽误工期。”石俊会说,但也有的建设单位,懂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曾经在一个工地上发现了文物的痕迹,有一位老总懂得这些东西珍贵,拨了几十万元专款给我们作经费,我们觉得很感动。”

面对大众的不理解、不了解,何斌表示,考古正在试图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目前国家正在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就包括考古,“普通大众可以亲临现场,了解考古的过程,看专业人员如何往下挖掘,如何判断文化层等。此外,我们还开设了科技考古研究基地,为日后的公共考古做准备。”

“考古发现都是零散的碎片,本身不完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碎片缀合起来,慢慢地剥离出一些古代人的信息。”易西兵说,“文物虽然是冰冷的,但却是会说话的,结合周边的环境,我们能推测出它背后的很多故事。文物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它所处的时代,与祖先对话。我相信,考古为广州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远远大于所耽误的工期。”

寻找祖先的社会发展规律

“很多人都问我考古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索,很多年前读过一本书,德国人西拉姆写的《神祇·坟墓·学者》,很认同里面的一句话,‘我们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来的100年。’我的理解是,考古实际上我们是在追寻祖先的足迹,找寻祖先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预见未来的走向,提供一些依据和线索。”易西兵说,“这听上去很像一个哲学命题,但很值得深思。”

“通俗来讲,可以把广州比作一个耄耋老人,回顾往昔岁月,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把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进行还原,10岁时、20岁时、40岁时、60岁时都是什么样子的,把这些成长的历程探索清楚,告诉现代人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易西兵接着说,“考古很难提供经济效益,产生不了GDP。但是考古发现对公众,对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或移居广州的人,或者匆匆过客,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涵养。去博物馆参观,甚至街边的一个宣传片,就能让人感知广州历史文化古城的氛围,能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这样的社会效应会默默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如何发掘一座墓葬?

古代墓葬很讲究选址,往往会选择离水不远的地方,但又不会有水患危险,比如东边的梅花村、龟岗,东北方向的黄花岗、太和岗、沙河顶,西北方向的梓元岗、桂花岗等。考古,首先要做田野调查和勘探,发现墓葬后,进场作业,就在平地上挖坑,坑的大小与墓主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相关。

不砌砖的墓葬,木头做的棺材放进去几年就会腐烂,上面红黄色的山岗土塌下来,形成填土。等到考古人员发掘的时候,填土的颜色、质地、疏松程度等与周围的土都不一样,根据这个判断墓的大小。接着,拍照、录像、绘图,再一层层去清理土,预判深有多少米,先请工人用大一点的锄头挖,等到一有变化,就用小一点的工具,比如手铲、小锄头,接着用毛刷、竹签等小工具把随葬器物取出来,再拍照、录像、绘图。随葬器物取回仓库,编号、登记,进行下一步整理研究。

广州墓葬十有九空

易西兵称广州墓葬十有九空,大部分都是被盗墓了。盗墓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史前,曾有考古人员发现一座新石器时期的墓葬被盗了。广州被盗的墓葬大多属两汉时期,主要的原因是砖室结构的墓居多,比较结实,保存得较完整。比如,2003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大学城发掘了一座东汉墓,是目前广州发现的最大的砖室墓,有100多平方米,夫妇合葬,按照常规,墓内随葬品至少有100-200件,但是结果却只有少量的残陶器,这墓就是被盗了。

木头结构的墓葬,保存得相对好一些,主要是时间长了木头腐朽烂掉,填土进去,不易盗墓。但也有被盗的,1983年考古前辈在西湾路发掘了一座南越时期的大墓,有十几米,按照惯例,里面的随葬品肯定是上百件,但实际出土的只有20余件小玉器。“后来猜测可能是被三国时期的孙权盗了墓,但真实情况无法核实。”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