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1篇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1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2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 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 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 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 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3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 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 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 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 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 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 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 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 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 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 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 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 应随时更换。
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 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 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 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 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的感染类型及感染率。结果我科自开科以来一直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测,及时整改,使我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不断完善医院病房的相关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特别是新进和进修、实习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落实感染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体会
患儿医院感染是指患儿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既包括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高危区,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4.5%-11.4%[1]。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将新生儿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和高危人群,新生儿相对缺陷的免疫状态和住院期间频繁的医疗护理操作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新生儿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加强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为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共收住1495名新生儿,其中胎龄<37周的36例;体重<2500g27例。通过加强病房的感染控制与管理,我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2.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的感染类型及感染率。
3.诊断标准
感染病例依据201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4.感染管理
4.1管理方面
4.1.1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把新生儿科作为感控的重点科室,制定质量考核标准,每月一次对新生儿科的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仪器设备、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等进行采样做微生物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追踪整改。
4.1.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室制定《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传染病患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兒暖箱使用及消毒规范》、《奶具及配奶容器的清洗消毒规范》等相关制度,并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做到人人知晓。科室成立感染管理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生、质控护士组成,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定期召开质控会议,把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提出整改意见并组织实施。
4.1.3医院领导对新生儿科的建设给予积极的支持,在原有病房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改扩建,以卫生部印发的《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为指导,最大限度的优化新生儿室布局、环境和流程。安装了空气洁净设备、增加了多个感应式洗手池,病房结构分区合理简洁实用,更有利于清洁消毒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4.2感染控制措施
4.2.1人员管理
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病区出入管理制度,非本科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人员入室前需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医护人员检查、治疗和护理每一名患儿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每名患儿的床单元固定一瓶快速手消液。检查、治疗和护理的顺序要遵循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足月正常体重儿、非感染区→感染区的原则。对探视家属做好严格的消毒防护措施。护士长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医护人员的感控培训,让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认识到感控的重要性,在感控工作中起到全员质控,相互监督的作用。工作人员的手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菌落总数≤5cfu/c㎡为合格。
4.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病房要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每日进行空气消毒3次,每次2小时,开窗通风3次,每次30-60分钟,消毒和通风交替进行。每天对病房地面进行湿式清扫消毒2次,门把手、水龙头每天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病区大扫除,对病区各区域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包括墙裙、门窗、天花板、空调及空气消毒机出入风口,定期对空调及空气消毒机的滤网进行清洗维护。各区域的清洁消毒用具如拖把、抹布等要严格区分,有明显标识,不得混用。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微生物培养细菌菌落总数要≤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4.2.3设备管理
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体温计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暖箱连续使用满一周要更换,停止使用的暖箱、蓝光箱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使用中的暖箱和蓝光箱每天擦拭消毒,湿化水每天用无菌蒸馏水进行更换。暖箱、蓝光箱消毒有记录。听诊器做到每个新生儿固定专用并每日消毒。每月对仪器设备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细菌培养菌落总数要≤5cfu/c㎡。
4.2.4物品管理
所有新生儿使用的非一次性用品如奶瓶、奶嘴、衣服、尿布、小毛巾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统一清洗后高温消毒,奶瓶清洗后高压灭菌,衣服、尿布、小毛巾等清洗后统一打包进行高压灭菌。存放母乳的冰箱每日清洁消毒。所有进入新生儿病区的物品要拆去外包装,不能拆包装的要擦拭消毒后方可进入。
4.2.5患儿的管理
对患儿进行分区管理,分为早产儿区、非感染区、感染区。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儿每天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口腔、眼部、脐带护理常规每天2次、每次更换尿布做一次臀部护理。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同时要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口腔4次,以防止口腔炎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避免真菌感染及耐药菌株的产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立即给予分区隔离并明确标识,对患儿严格按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要求进行管理。
5.结果
1495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7例,发生率为0.47%。其中早产儿4例,占57.1%,均为呼吸系统感染,足月儿3例,占42.9%,2例为呼吸系统感染,1例为泌尿系统感染。2015年、2016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42%、0.49%,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及流行。
6.体会
新生儿的医院感染不仅与新生儿本身的免疫力低下有关,还与医院病房环境、物品消毒、医务人员手卫生及治疗护理时的无菌操作等各环节息息相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慎独精神,认真落实感染管理措施,工作中加强管理与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蒲芳,陈怡等.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15.(4):320-321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3篇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1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2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 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 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 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 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3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 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 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 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 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 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 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 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 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 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 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 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 应随时更换。
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 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 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 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 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结果 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达到卫生部标准。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监测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新的疾病,尤其是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命脉,医院感染管理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涉及到全院各科室和各部门,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始终,医院感染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否则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致残,直接或间接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以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抓好环节质量控制,不断促进和提高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
1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前提
医疗质量是科室的生命力,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质量,把好医疗质量关才能吸引病人,才能提高科室的品牌效应,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来,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从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立,到院感专职人员的配置、消毒器材的投入、组织培训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决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医院建立了院内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控制体系,组织齐全,制度建全,责任明确,重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具有管理功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是连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临床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直接责任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和消毒隔离工作,以及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只有科室领导重视以及全员参与,健全责任制,实现了有效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贯彻。
2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2.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2.3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3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医院感染意识
定期对全院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职责之一,院感科利用各种形式,如全院培训、科室或部门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及各类人员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知识进行常规培训,以提高全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协调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院感科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与处理、科室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洗手制度的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消毒灭菌技术的落实、消毒剂的正确使用、终末消毒、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等方面,都会发现一些医务人员或后勤人员的不正确或非规范医疗行为,对于这些医院感染隐患,我们一方面及时予以指出和指导或共同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是涉及两个以上科室的问题则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进行协调沟通,而这种协调与沟通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调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1]。医院工作是多專业、多学科的有机整体,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步调一致、密切配合。院感科通过与科主任、护士长沟通交流以及有关会议等形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之不发生矛盾和冲突,通过协调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为达到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总目标而工作。
5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5.1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5.2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
6 体会
两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领导重视、全员提高认识并参与、规范医疗行为、加大管理力度,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合格的消毒工作、高效的无菌物品灭菌质量以及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首要条件。落实标准预防、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是保护自己、保护病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上下一条心,院内感染一定能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3] 马成云,李波,李文君,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552.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5篇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时进行上报,并对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4、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5、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监督检查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7、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1、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医院感染预防和控
制制度贯彻落实。
2、负责监督本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
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3、负责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4、对本科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5、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督促主管医生填报登记卡,
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督促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做
好科室登记工作。
6、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
科汇报,积极协助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积极
进行落实。
7、负责组织对本科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讨论,记录完善。
8、监督和指导本科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学检验及
药敏试验结果对感染病人合理用药。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1、负责参与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医院感染预防
和控制措施的贯彻落实。
2、负责督促本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
离制度。
3、负责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业务学
习。
4、督促检查本科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医疗废
物安全管理等项工作。
5、负责做好本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不合格者予以反馈整改。
6、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指导和宣教工作。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表
1 月
1、院内感染是否漏报:是、否。
2、传染病是否漏报:是、否。
3、多重耐药菌:鲍曼株、铜绿株、MRSA株、VRE株、大肠+株、
产酸克雷伯+株、肺炎克雷伯+株、其它株,是否按照要求采取接触隔离措施:是、否。
4、治疗性应用抗生素标本送检率: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5、职业暴露人。
6、无菌操作是否违规:是、否,若否,具体情况:
7、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正确率洗手依从性:。
8、消毒剂使用是否监测:是、否,使用是否符合规范:是、否。
9、紫外线灯登记、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
10、消毒灭菌设备是否按照要求记录、监测(只对有设备的科室):是、否。
11、消毒、灭菌物品的使用、存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
12、待灭菌包器械(只对供应室):查个,清洗质量
13、外来器械的管理(只对手术室):是否记录,是否重新清洗,重量是否超标
14、门关(只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等):
15、医疗垃圾分类、收集是否违规:是、否,若否,具体情况:,按要求记录:是、否。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范文第6篇
一、发现问题
1.利器盒内医疗垃圾已满未及时更换,医疗垃圾登记本未及时登记。 2.地面与物表清洁不到位,病房床头柜未及时清洁。 3.外科处置室冲洗槽未清洁,清洁用具摆放凌乱。 4.医疗垃圾登记本护士一览未签名。
5.外科处置室治疗车发现有9包已开启未写启用日期纱布。
二、整改措施
科室护士长积极配合院感科工作,对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1.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执行。利器盒内废物超过3/4时应及时更换。
2.加强管理,督促清洁工做好地面与物表卫生后并按标识摆放好清洁用具。
3.加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无菌意识,纱布棉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综合病区五楼:
一、发现问题 1.处置室无菌柜清洁尔灭已启用未写启用时间。 2.处置室医疗垃圾桶未归位。
3.污物处置间清洁用具未设标识,用具摆放凌乱。 4.被服推车存放在走廊,不符合院感要求。
二、整改措施
科室护士长积极配合院感科工作,对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1.加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无菌意识,打开无菌物品要注明启用时间。 2.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执行。 3.督促清洁工工作,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并按标识摆放好用具。 综合门急诊:
一、发现问题
1.输液室方盘有灰尘,未及时清洁。 2.内科诊室检查床枕头套已破,未及时更换。 3.壮医科洗手池未贴有七步洗手图。
二、整改措施
科室护士长积极配合院感科工作,对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1.护理人员院感意识不强,使用后物品未及时清洁,已经督促护士做好清洁卫生。
2.加强管理,发现床单、枕套破裂,要及时更换,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3.已按院感科要求及时把七步洗手图贴上墙面。 检验科:
一、发现问题
1.接收尿标本托盘脏,未及时清洁。
二、整改措施
科室主任积极配合院感科工作,对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1.加强对清洁工工作的监督,要求清洁工做好室内地面和各物表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