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语篇范文(精选12篇)
科技英语语篇 第1篇
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开始, 隐喻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隐喻成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它的研究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等出版的认知语言学名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重新解释了隐喻并提出了“概念隐喻 (conceptua metaphor) ”。Lakofff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1)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2) 隐喻是思维问题, 不是语言问题; (3) 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4) 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 (5) 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 (6) 隐喻扩展思维; (7) 隐喻引人注目 (刘法公, 2008:14) 。概念隐喻理论给汉英隐喻比较与翻译带来的是全新的比较思维和翻译原理:汉英隐喻比较不再是句子结构或喻体词的对应比较, 而变成了汉英隐喻所表达的概念的比较。隐喻汉英翻译不但是句式和语言风格的对应, 而且是思维的问题, 因而隐喻翻译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从表面上看, 隐喻与追求逻辑严密和可实证性的科学理论似乎背道而驰,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对一些科学文本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里既有作为普通修辞学现象的隐喻, 同时还有作为科学假想或推理的隐喻思维活动, 这些都是科学隐喻的活生生的例证, 说明隐喻与科学语言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尽管科学隐喻只是非字面意义、非逻辑的, 从而不可能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上得到确认, 但它却对科学概念及范畴、新理论术语的引入乃至整套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史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众多具体的科学理论文本也为此提供了活生生的证据。Halliday也认为科技英语为了表达更负责的经验和更高度的认知, 其句型基本上是隐喻式的 (Halliday, 1985) 。科学语篇中隐喻的使用, 成功地弥补了纯粹由形式逻辑词汇构造的科学理论预言僵硬、封闭的缺陷, 极大地拓展了科学理论陈述所提供的意义空间。
二、科技语篇的语言特点
对于文学语言而言, 由于科技英语主要用于描述客观事实、论证客观真理、揭示工作原理或说明操作步骤, 多采用议论文体或说明文体,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所以科技文体并不追求辞藻华丽、文采飞扬, 其行文也通常是十分简约和精练的, 言简意赅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在翻译科技英语语篇的时候, 必然要求译者坚持客观的态度, 力求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唯此才能充分体现科学精神, 揭示科学真理。
三、科技语篇中的隐喻
现代隐喻学认为, 隐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 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生的事物, 把熟知事物的功能、特征、形状、性质、过程、状态映射到陌生的事物中去, 从而对此种事物产生更加清楚明晰的认识。随着当代科学理论向微观和宏观层次的不断推进, 自然科学所牵涉的对象已经越来越超出了人类观察能力的范围, 越来越抽象化。如光波、黑洞 (blackhole) 、虫洞 (wormhole) 、电子“轨道”、DNA的双螺旋结构等概念。科学家们往往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这正是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当科学家、发明家发现了新的事物、特性、规律、过程时, 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为此发明一个新的词项, 而往往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原有的词汇给科学概念命名, 或从另一个学科领域中借用一个业已存在的概念, 或用原有的几个概念进行叠加来喻指新事物、新现象、新规律。
牛顿由声音的传播方式联想到光的传播方式, 创立了他的光学理论, 于是继“声波”一词 (sound wave) , 又有了“光波” (light wave) , 而“声波”显然来自“水波” (wave) 这一具体物质的运动现象, 继而科学家又进一步把“水波”的特性映射到电气工程学、无线电通讯、气象学、地质学等领域, 因而就有了wave duct波管 (电气) , wave filter滤波器 (电气) , wave band波段 (无线电) , wave-built platform波成阶地 (地质) , wave cloud波状云 (气象) , wave motor波浪发电机 (机械) 。在隐喻映射过程, 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心理运作方式。
1. 通过生动地形象类比产生新的术语。
现代科技语言中的一些新的术语是通过生动地形象类比产生的, 如U-stee (U形钢或槽钢) , V-notch (V行切口) , flyover (立体交叉) , big bang (大爆炸) , splashdown (火箭或卫星的溅落) , pile-up (连环车祸) 等。另一方面, 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也被借用到科技领域赋予新的科技含义。如firewall (防火墙) , 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路) , mouse (鼠标) , pulse radar (脉冲雷达) , coa (镀层) 等。
2. 通过模仿原有词产生新的术语。
如在water-proof (防水) 和fire-proof (防火) 的基础上, 通过模仿, 产生了radar-proo bomber (隐形轰炸机) , fool proof camera (傻瓜照相机) 等。
3. 随着科技的发展, 学科交叉、边缘学科日益凸现, 更需要从已有的学科中借用大量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
越是抽象的学科、前沿学科、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的学科, 越是需要隐喻思维。如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路) 一词就是从运输领域应用到信息领域。认知心理学中的process (信息处理) 借用自计算机领域, 把人脑隐喻为计算机, 把意识隐喻为“信息反馈”过程等。
三、科技语篇中隐喻的翻译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表现为科学家借用此事物来认识彼事物的方式, 原则上局限了翻译时不能随意改变的原文中的喻体, 改变喻体也就意味着改变了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失去了科技翻译的意义。科学语言中的隐喻与文学隐喻 (liter ary mataphor) 或日常语言中使用的隐喻比较而言有着本质区别。文学隐喻往往描述一种高度主观化的特殊语境, 其目的在于彻底摆脱传统而独创新格, 缺乏与客观实在世界的自觉关联与适应, 其特点是显著的意义弥散性和情感性。与此相反, 科学隐喻的创设和应用主要是出于科学家群体认知、交流、建构相关理论的需要, 它不是为了表达科学家的情感或审美的欲望, 而是为了实现对客观实在世界某种特征猜测、探察和描述的目的。
1.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的翻译应力求保持科技语言的准确、客观、简练和严密的特征。因此应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例:On the big machine the transport arm rotation can be powered.This is done by a gear-motor controlling a pinion acting on a toothed thrust bearing.
意译:在主机上的输送臂可采用动力来驱动。它的工作原理是由一个变速马达控制一个带动齿状推力轴承的副齿轮。
直译:主机上输送臂的旋转可采用动力驱动。动力驱动的工作原理是由一个变速马达控制一个副齿轮。副齿轮又带动齿状推力轴承。
通过比较两译文, 意译虽然看似通顺、流畅, 但直译的语言更准确简练, 符合科技语言的特征。
2.科技英语在隐喻化过程中, 词汇的意义从一个领域借用到另一个领域, 虽然词汇在一般情况下不带多少文化色彩, 不存在用译入语形象替代等问题, 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意义是唾手可得的, 或查一查字典就可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对专业术语进行显性化, 对描述性词汇进行简化, 对普通词进行重名化, 对具体的指称进行范畴化。
如fire scale应译为“耐火氧化皮”而不是“火的刻度”, floodwood不是“洪水冲下的木头”而是“浮木”, flowerage不是“花的总称”而是“花形装饰”, fitting out不是“在室外装配”而是“装备船只”, setting rule不是“固定尺”而是“排字尺”。这都是对隐性意义进行显性化处理的例子。此外对范畴化词汇进行具体指称处理, 特别是在某些具体的工业资料翻译中, 某些行业有个人的用词方式和句法特点, 这时翻译时根据实物或已有的知识来确定词语具体所指的事物、动作、过程, 使意义完整准确。
例:Alloys belong to a half-way house between mixtures and compounds.
“a half-way house”原意指“为使精神病人出院后或在押犯人出监后适应社会生活而设立的过渡教习所”, 此处引申为“介于两者间过渡性的事物”。因此应译为“合金是介于混合物和化合物之间的一种中间结构”。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隐喻绝非少见, 它不仅是一种意义转换, 更是一种意义创造, 它通过将普通语词再概念化而形成新的概念, 从而达到为科学理论引进新术语、传达新认知内容的目的。不仅如此, 通过隐喻方法传达的新的经验或知识内容也更易于理论受众的认知、理解与把握。认清科技语篇的语体特征, 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深层语义结构, 这将对科技语篇的写作、理解和翻译都很有益处。
摘要:隐喻是生活中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之一, 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之一。科技英语语篇中的一些重要的术语的核心概念也往往都是隐喻性的, 而且这些隐喻概念被科学家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本文从隐喻的本质和科技语言的特征出发, 分析了科技英语语篇中的隐喻现象, 旨在揭示科技语篇中隐喻后语句的深层语义结构和内涵, 提高科技英语语篇的写作、解读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科技语篇,隐喻,翻译
参考文献
[1]郭贵春.隐喻、解释与科学解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胡壮麟.认识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 2003, (3) .
[7]闫文培.实用科技英语翻译要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8]于建平.概念隐喻:实现科技英语语篇语体特征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
[9]张彦.科技术语翻译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10]周红民.科技英语中的隐喻思维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2) .
[1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英语语篇教学方法 第2篇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是读者所熟知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是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前帮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
由于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的语篇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会大大增加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在哪里?什么场合?教师上课时要从检查预习作业开始。
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对于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对于一些有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语篇,教师可先让学生先了解相关文化。如6A‘Unit 7 At Christmas’是关于圣诞节的语篇,我就让学生对于圣诞节的文化、圣诞节的相关知识、圣诞节如何度过等进行相关的预习,学习时学生兴趣盎然。
二、阅读中――梳理教材,步步为营
阅读过程中的活动是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阅读过程中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语篇教学是一个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排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语篇教学中,阅读与训练是无法分割的。优化组合各种方式的训练,往往能有效地指导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从而读活课文,逐步培养其阅读策略。
1、质疑――略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去和藏在文中的答案“捉迷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培养其快速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同时产生的正确答案使其增强阅读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5BUnit8 At the weekends一课中,通过让学生来回答What does/do …do at the weekends?让学生掌握小朋友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周末的,也就是小朋友们的周末活动,这样学生便能提纲契领地俯瞰全篇,抓住文章的精髓,有助于学生对语篇的深层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周末活动中的相关新的词汇的教学,这些词汇正是本课的关键词汇,借助这些关键词汇学生便能基本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了。
2、提炼――寻读
如6B‘Unit 3 Asking the way’E部分,短文用过去式叙述了一个“抓贼”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脉络清晰。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任务循读,查找并提炼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过去式的单词:wanted, saw, stole, ran, followed, came, turned, started, stopped, got.学生先学习,再使用这些单词造句,最后根据这些单词,结合故事情节,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不仅解决了单词教学的问题,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了该语篇的教学任务。
3、任务――精读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阅读成功的关键。为此,阅读任务的设计必不可缺。Smith 和Elley 曾指出:“儿童只有在被给予难度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当的任务时,才会学得最好。”这说明设计的任务必须要适度。精读课文是一节课最关键环节,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不仅要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还要对语言、句式、篇章结构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以任务促读,正好符合了精读的要求,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教完6B‘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前言后,让学生精读对话,带着任务,完成笔友Peter 的信息采集,并顺利完成书上‘Penfriend wanted’的填空练习。“精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篇章的能力。
4、表演――活读
在精读课文后,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篇章的理解,采用分小组表演、关键词提示或板书复述课文的方式再次深入课文,把课文读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完5B Unit 3 Hobbies A Read and say后,我用PPT显示几种选读方式让学生选读,有自己轻声或大声读;有与好朋友一起读;小组内读;或读给老师听等方式让学生读,学生兴趣大增,把课文读活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阅读后――拓展延伸,提升内涵
读后活动是对语篇阅读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估,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任务或者活动来内化语言,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提炼课文的情感目标,体现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发展技能,还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的理念。
如:5B‘Unit3 Hobbies’,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谈论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在熟练掌握本课重点句型及助动词do/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篇短文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也可让学生叙述自己和家人的兴趣爱好,并组合成一篇小短文‘My family’s hobbies’。 对学生而言,不仅让他们尝试了英语写作的乐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他们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引领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走向生活中语言的综合运用。
语篇教学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有效性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追求朴实,真实,扎实。有效英语课堂在于教学设计的“可言可语”,教学方法的“能言能语”,教学过程的“又言又语”。如何才能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打造成有效课堂,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设计的有效性,而设计的有效性离不开“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的合理运用。所谓信息差就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存在着差距。人们通过交际,缩小或填补信息差距,从而达到一定的“信息平衡”(balance of information),实现交际目的。这种信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英语教学亦然,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到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他们才会产生开口讲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愿意开口讲英语,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当重视语篇整体教学的理念。语篇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出现的,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它都有相对完整的语意和语境,也有相对完整的语用目的和语意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语篇的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对话教学中,正确使用好每篇对话的“引言”,处理好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上好对话教学的关键;故事教学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词组、句型、语法知识渗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3、整合性原则
语篇的内容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作为单元教学的一部分,它又与单词教学(B部分),句型教学(C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间的联系,语篇可结合字词或句型,合理整合后再进行教学。除教学内容的整合外,根据每个语篇自身的特点,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几种教学方法,适当调整,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发展性原则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语篇中包含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也穿插着相应的语法知识,篇幅也相对较长,是与中学英语教学接轨的一个重要“链接”。因此,教师要有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对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作了如下描述: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短文,并养成意群阅读的习惯。小学英语阅读目标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懂简单的故事和文章,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交际阅读能力以及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试论初中英语语篇教学 第3篇
【 关键词 】语篇教学 常见问题 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语篇教学,就是从语篇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克服译音、对译和逐词辨认习惯,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提取语篇所涵盖的信息,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效果。
一、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篇的兴趣。
导入是整个语篇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可以说,精彩的语篇导入是我们成功进行语篇教学的第一步。例如,在新课引入时,我们可以运用简笔画、幻灯、图法及其它方法向学生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故事梗概或其他相关信息,提供几个线索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英语语篇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语篇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学习语篇的兴趣。
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仔细阅读完全篇,对语言知识,语法稍作处理,并能熟读全文后,一般采用短文填空、选词填空、句型转换、用关键词复述课文等练习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还可设计一些别具一格的练习。如学完 Lesson49 后,设计了一段课本剧 , 让两位学生作充分的准备后在全班同学前表演。看完表演后我让学生根据所列图表的关键词复说短文,结果无论是个体还是全班都能流畅的把这段短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语篇教学应把握的教学思想
1.整体性。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整体教学为主,即使在起始阶段,教师也应以培养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预测和证实能力的培养。对语篇的处理要遵循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整体输出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活动安排、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这种思想。
2.综合性。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是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这四大技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语篇教学中,应力求在课上体现四个方面的技能训练。输入阶段,注重听读;输出阶段,说写为主。特别是八、九年级,应尽量在课上安排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全面性。语篇教学的全面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全面训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在语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学习要落实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上,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四、英语语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常见问题一: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制定语篇的教学目标时,稀里糊涂,不知道如何把握,只好选几句模糊语言,泛而言之,广而告之。
改进建议: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语篇教学的目标按照三维目标制定,要基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要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预设,明确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活动的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安排好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选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准确预测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心理历程。
常见问题二:合作学习效率低。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的需要,生硬安排小组活动,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把合作学习搞成了形式主义,变成了粉饰课堂的虚幻泡沫。
改进建议:切实开展合作学习。让群体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有效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在需要合作时合作,以适当的方式合作(pair work, group work, discuss),合作活动要以语言作为支撑,活动要基于有效的思考(think over),忌不经筛选的随意性讨论、无教师引导的无目的讨论、不提供足够时间的作秀式讨论、无完整结论的无意义讨论。
常见问题三:学法指导不到位。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任务型教学途径,认为只要给学生具体的习题任务就可以,学生完成了习题,教师就完成了教学,把语篇教学上成了习题课,没有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习题任务的重压下,迷失了学习方向,丧失了学习兴趣。
改进建议: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只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教学。任务型教学是基于学习方法指导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应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有理论指导,更要有实际运用的训练。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学习活动的意义所在。
常见问题四:滥用多媒体。部分教师盲目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色彩斑斓、内容丰富、手段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却所获无几,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堪忧。
改进建议:合理利用媒体手段。科学地利用媒体,把文本可视化、视听化、生活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成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但是使用媒体的目的是服务课堂,过于华美的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难免出现哗众取宠的结果,也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偏移。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把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
常见问题五:评价机制作用小。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评价的效果,对学生的课上表现要么冷漠视之,要么表扬泛滥,课堂评价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浅析学术英语语篇体裁 第4篇
1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分析的意义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是指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特定的语言教学模式, 以教育并传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种是通用学术英语, 是以学术写作、学术演讲等系列学术交流中英语的共同特征为研究对象。另一种是特殊学术英语, 是以某一学术领域的题材为内容, 以提高学习者在该领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随着语篇体裁分析的兴起, 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学术英语语篇体裁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术研究者把握学术文章语篇的宏观结构, 提高其学术交际功能和对特定语篇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术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国际功能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以应用到翻译、修辞写作、跨文化等相关的领域中, 对构建完善的英语教学体系也非常有帮助。所以说,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是构架学术英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互相连接的纽带, 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延伸以及双语教学的基础和辅助。
2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的研究现状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用语言学来达成形式与功能相互联系的强有力的工具。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 在对语篇的宏观结构、交际功能和解释特定语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语篇解析时, 做到将语篇的宏观结构与语篇的衔接手段或句际关系相互并用, 有效而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其形式和功能的相互联系性更为突出。现阶段,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语篇体裁分析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从语篇体裁的理论上看, 在体裁上同类语篇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具有共同的交际目的, 可以将体裁看作是某一特定种类的语言社团成员的共同认识, 并且普遍接受的一种宏观结构。正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对这种结构化的遵守, 使得这种结构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从语篇体裁的组织模式上分析看来, 语篇体裁还包括语篇结构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可以揭示实现语篇建构的规范性, 挖掘学术英语语篇的宏观认识结构。其次, 对语篇体裁分析应用的研究。语篇的分析主要是专业领域, 一般情况下, 语篇体裁应用的领域以商务英语最多, 还包括文学、农业、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最后, 语篇体裁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学术英语语篇体裁是指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特定的语言教学模式, 是以教育并传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但是当前的情况是, 一方面大多数的理论研究都忽视了语篇体裁分析的功能性, 无法有效地将学术英语交流纳入到大众化的英语教学或者应用中去。另一方面语篇体裁的应用分析专业性太强, 导致不同专业背景的学术工作者间存在不兼容性, 制约了学术英语教学的普及。
3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的框架分析
3.1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分析设计的基本思路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分析设计就是在思路确定以后, 再按照研究内容设计框架。首先, 设计语篇体裁框架主要从体裁的基本界定入手, 阐述学术体裁的内部结构特征, 遵循特定惯例性质, 然后在规定的框架内传达学术意图的基本理论。其次, 以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 构建与学术体裁相适应的语篇结构模式、语篇体裁结构功能以及语篇文体特征。再次, 对常用的体裁进行分析并确定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主要学术体裁类型。
3.2 学术体裁的语篇结构模式
学术体裁的语篇结构模式就是指对学术体裁的语篇进行宏观分析。任何一种学术用途的英语体裁都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图式结构, 即不同的语篇体裁结构对应不同的学术体裁的语篇, 而图式结构也和其具体的实际功能密切相关。例如, 一般情况下, 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的语篇结构由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部分逐次构成, 图式结构就是对功能层次的分解进而识别出语步。
3.3 分析学术语篇体裁结构的功能
任何一种学术语篇体裁的目的都是交际, 但不同的学术语篇结构中的语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其交流的对象也具有差异。也就是说, 不同的学术体裁语篇结构, 其体裁语步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例如, 学术论文的导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方法, 主要是对学术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结果部分的功能则是将学位论文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呈现出来;而讨论部分的功能则是对研究进一步的展望, 或者是阐述该学术论文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3.4 分析学术语篇体裁的文体特征
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用词、语态、时态、语法、常用句式和句法等方面。其中, 词汇包括一般用词和特定词汇等, 时态分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等, 语态分为被动和主动等。
4 结束语
分析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对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而有益的指导, 是一个操作性和指导性兼备的语言研究方法, 是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纽带, 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延伸以及双语教学的基础和辅助。
摘要:学术英语是具有个性和社会性的语言, 不同的语篇体裁能够反映不同的语言特征。目前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研究, 在理论方面忽视语篇体裁分析的功能性, 且兼容性差。本研究从学术英语语篇体裁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出发, 从学术语篇体裁的文体特征分析、学术语篇体裁的应用构成、语篇结构模式、语篇体裁结构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人际隐喻与新闻英语语篇分析 第5篇
人际隐喻与新闻英语语篇分析
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文体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语篇中的分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了新闻英语不同于其它功能文体的特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分析了新闻英语语篇的文体特征.
作 者:杨林 YANG Lin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1)分类号:H315关键词:人际隐喻 情态 意态 新闻英语
运用英语语篇 提高词汇教学实效 第6篇
一、运用英语语篇预习词汇
预习是学习和掌握英词汇的有效方法,在课前预先学习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新课中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了解学习的重、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提高听课效率。它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巧用英语语篇预习词汇,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语篇的同时去观察词汇、思考词汇。
运用英语语篇预习词汇,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趣味欣赏的过程中聆听词音,观察词形,感受词义,为新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习是学习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预习对英语词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前能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就能对新知识的重、难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力则会明显集中和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英语语篇呈现词汇
在通常的教学中,传统的词汇呈现方式往往是利用教学卡片(挂图)或者实物,然后配以丰富的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教授新词汇。这样做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迅速建立形象思维,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已经有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呈现方式往往过于直接明了,不足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吊不起学生思考的胃口。例如:
教学片段一:老师出示 “watermelon”图片,用手遮住大半张图片, 问“What’s this ? Can you guess ?” 反应迅速的学生马上举手,并用中文大声说: “西瓜”,“Yes, it’s a watermelon.”接着老师开始教授新词“watermelon”。
结论:对于老师的提问,多数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这样的呈现方式比较简单明了,但是无法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
然而运用英语语篇来进行词汇教学,就呈现出了另一番风景,例如:
教学片段二:我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却采用了 “Riddle(谜语)”,我运用课件和肢体语言呈现了一个有趣的谜语“It’s red, green and black . It’s round. What’s this ? Do you know?”学生马上就能猜出这是 “watermelon”.
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虽只用了一个短小的语篇,但却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red”, “green”,“black”融入其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我在呈现单词的过程中,真正给予了学生用英语来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充分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学习新知中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英语语篇操练词汇
运用英语语篇操练词汇,既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去记忆词汇,又有利于其掌握语法规则。将词汇与一定语篇语境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词汇,正确区分词与词之间的差异并正确使用它们,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正确识别新词汇。
例如:教授小学六年级第二册重点句型“How does he/she feel? He’s/She’s_____.”和重点单词“happy”“bored” “tired” “angry” “sad” “excited”, 我把这个句型以及重点单词用多媒体课件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是学生们都特别喜爱的卡通人物“懒羊羊”、“喜羊羊”和“美羊羊”,我一边呈现课件一边对学生说:“Today is Lanyangyang’s(懒羊羊) birthday. Look at Lanyangyang ,he is very happy. 我一边做表情一边教授“happy”和句型“How does he feel? He’s happy.”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新句型并很快投入到故事中来。
T:Lanyangyang is waiting and waiting . But Xiyangyang(喜羊羊) is not coming. Meiyangyang (美羊羊)is not coming, too. Lanyangyang has nothing to do.(我不停地来回踱步,做唉声叹气状) How does he feel ? He’s bored. 很多学生很快并领悟了bored的含义,并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懒羊羊,流露出无聊的表情:“He’s very very very bored.”
T:Lanyangyang is tired. Look , he is sleeping. (教師请学生表演“tired”并操练句型“How does he feel? He’s tired.”)当学生以为故事就在懒羊羊熟睡中结束的时候,突然“Boom , boom ,boom.” ,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原来是椰子从树上掉下来正好砸到了懒羊羊的头,懒羊羊的好梦突然被打断了,“He’s very angry.”当他醒来的时候椰子还在往下掉,并把他的头砸出了个大包“His head hurts. He’s so sad”.可怜的懒羊羊伤心得大哭起来,学生也跟着表演起来,有的学生号啕大哭,有的学生还拿出纸巾不停地抹眼泪,有的学生拉长个脸,做出伤心难过的表情。
T:懒羊羊哭着哭着,突然发现自己面前多了一大堆的椰子,不禁破涕为笑,正在这时,Xiyangyang(喜羊羊) is coming. Meiyangyang (美羊羊)is coming, too. 喜羊羊和美羊羊看到地上有这么一大堆新鲜的椰子,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Xiyangyang(喜羊羊) and Meiyangyang (美羊羊) are excited. They like the coconuts very much. Wow , yummy!”
学生在整个欣赏、操练的过程中保持了精神的高度集中,一起随着主人公懒羊羊心情跌宕起伏的过程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表情并辅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理解、记忆了新词新句。一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能够清楚地区分这六个情绪单词并能正确使用了,还有部分学生已经能复述这个故事了。由此可见,巧用有趣的故事语篇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排除学生怕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让英语语篇教学充满趣味 第7篇
一、设计激趣问题, 激发语篇阅读的积极性
现在, 问题导学模式已经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上进行了充分应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通过导学问题, 能够调动小学生英语语篇阅读的积极性。在引入语篇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语篇内容设计一些激趣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语篇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 笔者在教学“My Friends”这一语篇时, 引入环节:让小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一些基本情况, 并且讲一讲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Who is your best friend?”“How can you keep the friendship fresh?”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英语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激发学生关于“Friends”的思考, 并且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对“My Friends”这一语篇进行有效阅读。
在具体的语篇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语篇的具体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导读问题引导小学生对语篇展开阅读, 就能够让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而获得语感的充分发展。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设计语篇导读问题时, 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不能够设置过多的问题。如果问题过多, 就会导致小学生英语语篇阅读过程中的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式, 这样的效果是极为不佳的。
二、设计对话过程, 体现语篇阅读的实践性
引导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对话, 是促进小学生语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英语语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内容为小学生设计语篇的对话过程, 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语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训练,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感受能力。
例如, 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 4B Open Day》一课时, 是这样引导小学生在语篇对话的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的。首先,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提问: (1) What is kind of our classroom? (2) Do you like our class? (3) What is there in the classroom?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 小学生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自主阅读, 并且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同桌进行交流, 在同桌合作的过程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接着, 教师针对本课的重点语法内容There is/are…in/on/near…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自读自悟, 并且根据相应的句型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 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基于文本的对话学习。最后, 笔者引导小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文本的过程进行方法上的小结, 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小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内化。
以上案例中, 正是因为教师为小学生创设了对话的语言环境, 从而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让小学生经历了英语语言的形成过程和提升过程。
三、设计活动情境, 体现语篇阅读的体验性
在小学生进行英语语篇的阅读过程中, 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与感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只有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活动, 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英语语篇所蕴含的知识点进行充分体验, 也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英语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英语语感的培养,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学习情感。
例如, 在牛津版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这一课里, 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 课文描述了三个国家中的很多人物, 并且对这三个国家的语言、民俗、标志物等进行了介绍, 是小学生进行有效英语语言学习的有效素材。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这一课教材内容的特点, 为小学生设计了“当小导游”的活动情境, 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国家进行介绍。这样, 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就生动活泼了, 他们在课堂上个个当起了“小导游”, 为游客们介绍相应的内容。小学生在这个活动化的情境中, 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对英语语篇内容的内化。
优化小学中段英语语篇教学 第8篇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思路是教学目标的前提, 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点,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教师在上课之前, 一定要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仔细地分析教学步骤, 从而进行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爱好等, 反复研究教学材料, 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与此同时, 还应该把教学目标及时告诉学生, 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教有目标, 还能体现学生的学也有目标, 从而让教学课堂呈现有的放矢的教学现象。例如, 教师在讲授新课程的时候, 应该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进行仔细地规划和讨论, 在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之后, 成功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 并且使他们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 做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其教学目标的时候, 应该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成功转达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十分多样,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话题或者是图片和音频资料等, 让学生在观看以及听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白本次课程学习的真正目的,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具有效率, 并且能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十分和谐的气氛,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增加。如在学习与school相关的场景时, 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与学校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场景,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小品或者是话剧的情况下了解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向是关于学校。
二、教学流程的优化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要注意知识的导入, 或者是与教材相对应的场景导入, 一个完善、精彩的导入能够很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可以将学生迅速地带入到课堂中, 直奔教学主体,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进而有效地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气氛, 将难点转化成简洁易懂的知识, 同时还能够很自然地实现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该在教学流程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 不仅要在课文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进行不断深化, 并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需要在引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巧妙的设计, 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After school这一课的A部分时, 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 学生在听英文歌曲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放松心情。在听完歌曲之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够尝试进行演唱, 并且将歌词抄在黑板上。之后, 教师可以就歌词中的某些单词进行讲解, 慢慢引出教材中的一些陌生单词和语句。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多媒体资料, 结合一些过去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 这样学生就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还将旧知识进行了复习。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将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语句进行单独讲解, 并且结合多媒体资料进行灵活运用, 甚至可以引进一些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在教学流程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技巧, 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参与教学过程, 还需要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气氛中获取英文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的优化
教学方式要不断地优化, 才能够提高语篇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 在英语语篇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掌握这篇文章, 只有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整篇文章, 才能够继续展开对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该围绕整篇文章进行听说读写等的训练。因此, 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与教学材料相符的教学场景进行施教, 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On the farm Part A这一课时, 可以根据教材中Helen和Nancy在操场上讨论的自己所做的事情, 设计一些问题, 如“What did Nancy/Helen do last week? When did Nancy watch a film?When did Helen visit a farm? 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on Tuesday? When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on Monday?”等, 进而设计出相应的场景, 让学生们进行演练。学生在参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能够理解这一课的课程知识, 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其中涉及的英文对话内容,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运用技能, 还能够考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组织相对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 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学习课文为基础, 设置相对应的教学场景,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学方式, 使教学方法更加趋向科学化。
英语语篇教学策略活化探微 第9篇
一、自读语篇归纳, 了解主题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英语阅读同样如此, 强调自我阅读感知积累对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丰富思维感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 帮助他们在通晓语篇表达主题大意的基础上, 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语篇, 让学生有充分自我感知的机会。如, 在译林版五年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的“Story time”阅读指导中, 我要求学生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反复阅读故事内容, 并要求学生运用笔记的形式圈画出其中的有效词汇和短语。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We always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 建议学生就“Do you think Mr Green’s family have a fun Christmas?”“On Christmas Eve, what do the people usually do?”“How do we 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能有效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 还可要求学生就“Can you tell us about Christmas?”进行自我表达,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整体理解感知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的过程中, 应结合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核心要点, 建议他们运用筛选有效词汇的办法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点, 从而帮助他们强化理解。多给学生自我研读的时间, 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和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认知, 帮助他们更好地强化整体理解感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阅读导学方案, 围绕背景知识、重点词汇、语法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预学, 帮助他们在强化理解感知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鼓励学生从文章的阅读理解中自我概括, 增强他们的整体理解能力。
二、任务探学语篇, 紧扣重点
围绕语篇进行任务化探知, 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化解各自的疑难问题, 掌握阅读的重点和思维方法。设计多样化任务, 让学生的理解思维更加丰富。通过彼此合作探知, 也使得学生走出自我阅读理解的狭小空间, 加深理解感悟。
任务探学, 使得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更加自由。在五年级下册Unit At weekend的Story time教学中, 结合Mike和Su Hai的对话, 可要求学生就“What is the main idea about their dialogue?”进行同桌交流, 帮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表达内容。结合学生在理解中的疑难问题, 可引导他们围绕“Do you like their weekend? Why?”和“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weekend?”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他们结合阅读找出chat on the Internet、go to the cinema、have a picnic等词汇, 让他们掌握其表达意思。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 更利于学生在主动理解中加深感知印象。
任务探学使得学生有更多自由互动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互动, 起到博采众长的效果。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感知差异, 设计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任务话题, 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多关注学生的群体互动, 深入他们的探究过程, 给他们提供意见和建议, 便于他们主动拓宽感知思维。
三、小品深化语篇, 提升语用
延伸阅读的内容, 鼓励学生在情境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和主动对话, 更能够帮助他们深化理解, 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深化语篇理解感知, 能使得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深刻。通过亲身模拟表达的方式来活化阅读理解, 更利于他们主动转变理解思维。
小品深化语篇内容, 能使得素材更加富有动感。如, 在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的Story time教学中, 不妨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开学初报名的场景, 分辨扮演Miss Li、Nancy Black、Yang Ling等角色, 让他们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them?”等进行交流, 帮助他们主动想象运用, 强化识记。
针对阅读内容, 多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 引导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表达交流。教师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多参与他们的实践活动, 给他们激励和肯定, 帮助他们激活表达激情和信心。
语境理论与高职英语语篇教学 第10篇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语篇作为分析的对象, 小到一个单词, 大到一本书, 都可以称作语篇。语篇分析有别于单独的语法形式分析, 主要研究语篇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 语段等更大的语言单位, 挖掘语篇因素, 从多角度如文化、语义、语境、文体以及多层次进行语篇分析, 从而了解语篇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思路, 充分理解其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次含义, 并准确掌握其主题,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语篇理解离不开语境, 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 语境是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指将语篇意义与事件情景联系起来的一些语境因素。胡壮麟把语境归结为三类: (1) 语言语境, 即语篇内部的环境; (2) 情景语境, 即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3) 文化语境, 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从而使语篇保持连贯性。读者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对语篇做出正确的读解, 正是因为受语篇呈现之处的相关语境因素的影响。将这一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及语境的系统性认识, 有利于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语境理论对高职英语语篇学的启示
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 英语语篇阅读能力是学生所需掌握的极其重要的技能之一。阅读也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 是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小, 语法知识薄弱、外语阅读效率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语言基础差、缺乏足够的知识外, 还源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盲目的阅读观, 并形成了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如出声唇读、逐字逐句阅读等;由于在阅读中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 进行语境分析, 以至于不能把对字、句的理解提高到语篇层次上, 步步查字典, 句句抠语法, 一旦遇到生词, 就会滞留于字面意义, 花费大量时间揣摩词义, 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作答题目, 语境意识不强, 不善于从语境中推出词义, 语境重构过程缓慢, 不能与字面上的语篇阅读同步。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以教师讲解传授零碎语言知识点、分析句子语法结构为主, 忽视对材料的语篇分析,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和语法, 处于被动接受和理解的地位, 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 尽管教师也会在理解上下文时不自觉地涉及语境的某些因素, 但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拓和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导致学生语境意识薄弱。语篇分析法则不同, 它既重视语篇内的语言知识, 也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法可以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语篇的基本内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加快阅读速度, 提升阅读能力。因此, 教师应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能否准确理解作者设置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英语水平, 不妨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境反应及语境组织能力的培养, 充分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 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扫清由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及文学艺术等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阅读理解障碍, 进而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读语篇。
语境理论在英语语篇学中的应用
情景语境意识的培养从语篇的使用角度来看, 情景语境中有三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解读。它们是语篇场 (field) , 语篇基调 (tenor) , 语篇方式 (mode) , 这三个因素可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选取课本中适宜的教学材料, 辟出一定的课时, 让学生以正常的速度读完语篇后, 教师针对情景语境的三个因素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判断。例如, 针对语篇场, 可就“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语言发生的环境, 交际的语题, 交际者在谈论什么内容, 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等进行提问;针对语篇基调, 可提问学生:“参与者是谁, 身份, 地位如何, 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针对篇章形式, 可就语言在具体语境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提问, 即采用什么体裁以及采用何种交际渠道 (是口头还是书面) 等。
语言语境意识的培养语言语境, 即语篇的内容环境, 也称为上下文, 作者设置的上下文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篇章的依据。在培养学生语言语境意识的过程中, 教师应将衔接与连贯的理论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或归纳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和连贯关系,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内容, 也是构造语篇的重要手段。衔接是语篇的结构特征, 是语篇内的句子在语义和表层结构中的联接方式, 体现语篇的表层结构分布, 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语篇内的句子和作为交际实践的语篇之间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 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连接, 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当句行间设有明显篇章衔接标记时, 我们就需要运用有关的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才能明确句型语义关系, 达到对语篇的语义理解。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和连贯关系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 以充分理解上下文所设置的语言环境。并且要求学生在接受篇章的同时立即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预测, 培养学生对上下文的快速预测能力。
文化语境意识的培养文化语境, 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语境意识, 首先, 教师要扩大学生的共有知识面, 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 把课内教师讲解与课外文化知识的拓展有效结合起来, 具体方法如下: (1) 因地制宜, 在英语课堂中, 结合所学教材, 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 对语篇中出现的相关英、美文化知识点进行讲解, 并且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教师也可针对某一文化专题、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把比较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 由于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许多文化知识、文化现象讲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多涉猎其他书籍, 以扩大共有知识面。《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英美文学著作等作品是增强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另外, 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对作者所设置的语境的重构能力及快速激活共有知识的反应能力。由于作者在前文中已设置的情境也属于共有知识, 在阅读时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上下文情境的回忆能力。具体做法可以在学生已正常速度读完语篇后, 教师迅速针对上下文情境提出问题。此时, 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要紧, 关键是注重其能否积极快速地做出反应。
通过本文简要的分析, 不难看出, 将语境理论知识应用于英语语篇教学, 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可以增强学生预测的准确性、对材料的敏感性以及把握全篇的能力, 充分理解语篇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思路, 充分理解其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次意思, 并准确掌握其主题,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认知能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摘要:语境是影响语篇理解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语篇的角度分析了语境理论在语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情景语境、语言语境以及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语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境理论,高职,英语语篇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思维导图里的初中英语语篇教学 第11篇
一、运筹帷幄,把握语篇大方向
初中是学生抽象思维萌芽与蓬勃发展的新天地,这是一个思维的转折,而它将有怎样的遇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语篇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们在接触语篇时,还保留着小学时的思维习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地读出来,就预习完了。然而,即便他们读完了语篇,却还是搞不清楚语篇的状况,如同一口气吞下人参果的猪八戒,全然不知味道。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运筹帷幄,从大方向上分析语篇内容,让学生们明确语篇的中心在哪里,由此,提高他们朗读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强化他们对语篇的第一印象,促进他们对语篇的感知。
在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7B“Unit4 Finding your way”这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我考虑到,这单元以“A trip to the zoo”为话题背景,围绕地理方位展开了讨论与探究,内容明确,故事性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缺乏引导,没有突出“位置关系”这个中心,学生们很容易被教学情境中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吸引住,导致“乱花迷眼”,过多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动物的讨论上,使教学本末倒置。为此,在教学前,我结合语篇内容,手绘了一张动物园的地图,并以简笔画形式简化为思维导图,要求学生们在“地图”的指引下,寻找相应动物的“家”,并说说它们的邻居分别是谁,如To the north of the Panda House,what animal will you find?/Where is the World of Birds?从而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抢占教学先机,在激发学生们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明确了我们教学讨论的重点,避免学生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动物园、动物的讨论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位置关系的表达与应用。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份“地图”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语篇,提高他们的宏观意识,而且可以贯穿教学的始末,成为学生们探究语篇、探索课堂的“导航图”。
二、顺藤摸瓜,开展语篇小探究
语篇教学最精彩的地方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们的“学”。思维导图正好符合了我们这一教学需求,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少教多学”,通过导图传递浓缩化的语篇信息,并以问题驱动探究,通过学生们的“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运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思维导图的导学作用,以导图对语篇的内容、结构提出疑问,并创设相应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紧扣语篇主线,启发学生们通过导图顺藤摸瓜,尝试先于教师,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们在语篇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为教师的“后教”做足了准备工作。
在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8B“Unit 5 Manners”的“Reading”部分时,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语篇按照“Main idea of each topic”设计思维导图,以此帮助学生们梳理语篇,分别为:Topic 1 How to greet people/ Topic 2 How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Topic 3 How to behave in public/ Topic 4 How to behave at home。在第一个探究任务中,我要求学生们以导图为依据,对语篇内容进行分割,即找出每个大话题在文中的位置,如 Topic 1 How to greet people(Lines1-6)、Topic 2 How to start a conversation(Lines7-9)。随后,我带领学生们就Topic 1 &Topic 2 展开集体探究,回答:1.What is the proper way to greet people in the UK?2.Who do they greet with a kiss?在解决问题后,带领学生们以思维导图为引线,共同完成这两个话题的中西问候及对话方式对比表格。在前两个话题任务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方式。探究方法,自主开展关于Topic 3 &Topic 4的话题任务。在这样的语篇教学中,我紧扣思维导图,对语篇进行科学的量化分割,在“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们探究的方法,并做出适当的教学留白,引导学生们在“学”的基础上,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化了我们的语篇教学,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之后的语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回归导图,个性复述活应用
复述在我们语篇教学中并不是算什么新鲜的教学手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想必对它都十分熟悉,它既是老师的教学法宝,同时也是不少学生们谈及变色、望而却步的课堂任务。那么,我们怎样消除这样的畏难心理,提高语篇复述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呢?我认为,复述在语篇教学中是尤为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理解、识记语篇内容,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发展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开展复述活动,还要开展高质量、受欢迎的复述活动。在我的课堂中,我就尝试在学习的基础上,跳出教材,鼓励学生们以思维导图为线索,开展小组复述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们有不一样的见解,对语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保证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让故事内容变得更加出其不意。
在译林版初中英语8B“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中,在语篇探究中,我通过设计思维导图,以“environment、transports、advantages、problem”四个大方向,要求学生们对“in the past”和“at present”这两个方面进行延伸性探究。在拓展训练中,我则为导图拼图的方式,先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篇内容,基于先前的探究活动,将思维导图拼完整、拼正确。通过这个预热活动,帮助学生们以逆向思维的方式,重新回顾所学的语篇内容,强化学生们对语篇的识记与理解。而活动后,我趁热打铁,通过学生们的拼图导图,再次展开对话练习,将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个“interview”创造性地复述出来。在这堂语篇活动中,我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几个小探究环环相扣在一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与紧凑感,而且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为他们的语言实践与创新创设了更好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学的基础上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输出,在输出的基础上尝试有新的、不一样的表现。
总之,思维导图符合了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开发思维力,培养英语语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大有益处。我们在语篇教学中,要善于以思维导图为引线,点燃学生们思考的火花,引发他们实践的激情,让学生们更加愿意深入语篇,去探寻语篇的精彩;同时,借助思维导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创造性地呈现语篇,实现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英语语篇分析与中国形象解读 第12篇
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软权力, 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 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被塑造”的状态, 因不乏偏颇乃至歪曲, 令国人倍感屈辱。在多极化和全球化的21世纪, 仇视和诋毁中国形象的英美话语霸权战略似乎已行不通, 寻求与中国的共赢成为英美意识形态的新内容。在这一复杂的形势中, 有效解读西方英语语篇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形象与英语文学语篇
英语文学语篇是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如果说《马可·波罗行记》是塑造中国形象的第一部外国人的作品的话, 那么就是从13世纪开始, 西方开始揭开中国的面纱, 试图窥视中国的神秘形象。此后, 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 如以利玛窦、基歇尔、平托、亨利·米修等为代表的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的日记体语篇, 以赛珍珠、严歌芩、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文学语篇等 (杨秀媚, 2006) 。
比较文学学者用后殖民理论, 研究这些文学语篇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对文本中的形象描述和形象特征进行归纳和梳理, 挖掘中国形象的原型, 并探讨这些文本在塑造中国形象时对于原型的偏离程度。
这些研究发现, 西方学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是动态和片面的 (周宁等, 2005) 。鸦片战争之前的几个世纪里,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 存在有神化、理想化等成分;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个多世纪里, 中国更是成为各个列强争斗的角斗场, 中国也被塑造成了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形象, 存在有丑化的倾向, 特别是对中国的共产党及其政权则蓄意进行妖魔化, 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向往、恐惧, 亦或仇视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国家形象与英语新闻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也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传播手段。新闻语篇包括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互联网新闻, 也涵盖短讯、报道、特写、编者按等。新闻不是对事件的采集, 而是制造, 是媒体按照一定的价值趋向, 对众多事件从筛选到选定等一系列过程的产物。因此, 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
国际社会, 一向以西方国家为主导, 传播能力西强中弱, 而薄弱的国际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导致西方国家利用传媒肆意歪曲中国形象。因此, 解读英语新闻语篇显得十分重要,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1.对英语新闻语篇报道倾向性的研究
一方面, 学者分析西方英语报纸英语新闻语篇的倾向性。Su Shangming (1991) 调查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三大报纸的508篇英语新闻, 发现中国整体形象被扭曲;潘志高 (2003) 总结了《纽约时报》1993-1998年间对中国的报道, 发现很多是负面的;杨雪燕等 (2003) 总结了1990~1999年间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曾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3家报纸2005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和倾向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西方媒体报道中国在总共243篇涉华文字报道中, 客观报道64篇, 占报道总数的26%, 偏见报道83篇占34%, 平衡报道96篇占40%。
另一方面, 对比分析中西报纸英汉新闻语篇的倾向性。北外美国研究中心的翟峥对1998年度《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做了对比分析, 发现《纽约时报》里的中国常与一些负面概念为伍。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了2000年度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程曼也研究了美、俄、日、德等国1998年度报纸的对华报道, 两项研究均发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受媒体所代表的国家利益的影响, 对中国的报道以负面为主。郭可 (2000) 对比了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新闻报道语篇和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语篇, 发现中国媒体对美国是基于事实的正面报道, 而美国媒体对中国则往往是带有偏见的负面报道。
这些偏离原型的报道, 是西方媒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延伸, 严重制约世界民众对中国形象的正确认识。
2.对英语新闻语篇语言功能性的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 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 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 (metafunction) :“概念” (ideational) 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textual) 功能。系统功能法把新闻语篇看作一个多功能的系统, 每一种功能又可进行细分。
在实现上述功能时,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选词的问题, 如, 他们对中国餐饮、中国制造、中国文化、中国的政治与政策等问题比较感兴趣, 往往忽视中国的具体文化语境, 片面地理解弃婴, 计划生育等问题。而且, 英语新闻语篇作为塑造中国形象的工具, 受到西方媒体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 肯定自我, 从而在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中, 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他者”的某种否定, 肆无忌惮地使用一些贬义词, 如plague, threat, peril, low cost producer, hegemony, competitor, 体现了一种对立的政治立场。
当然, 对中国的报道选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中国成立后, 西方仇视中国, 视其为一个“集权的共产党国家”, 一个“red China”;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中国日益以新的形象跻身于国际舞台, 对中国的报道中也出现了诸如china’s rise, waking dragon, renaissance, global market, world workshop等正面语汇。
四、结语
语篇是语言、权势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报道中国的文学和新闻语篇, 解读英语语篇, 了解意识形态的动态变化, 必将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中国形象。
摘要:在多极化和全球化的21世纪, 仇视和诋毁中国形象的英美话语霸权战略似乎已行不通, 寻求与中国的共赢成为英美意识形态的新内容。在这一复杂的形势中, 有效解读西方英语语篇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语篇分析,中国形象,英语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周宁, 宋炳辉.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 2005, (2) .
[2]杨秀媚.“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J].宜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6) .
[3]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00, (4) .